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受研究的客观因素,大多数学者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均外出务工,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为照顾的儿童。本文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首先是农民工的子女,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一方或亲友等监护人抚养照顾的儿童。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方教育工作者多采用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结合所得数据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及切实可行的建议。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突出,欧洲多国对于公民的权利保障方面可以说是令人生羡,政府会有大量的资金专门扶持这些群体,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十分有力度。
二、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受到经济的局限等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基于以上的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宁德市蕉城区福洋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及成绩问题。由于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滞后,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纯文盲占了63%,文化水平堪忧,监护人不能很好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和教育。研究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成绩差的占了78%,而成绩优秀的仅占18%。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不乐观,这和留守儿童缺乏学习上的指导有很大的关联。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问题。陆士祯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小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大多数监护人对于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过于关注,留守儿童多出现组织斗殴、抽烟、偷窃,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一些地区,这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35%以上。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分隔两地,父母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归结起来有:由于亲情需要不能满足所引发的情绪问题;由于内心的不平衡而出现的交往问题;由于缺乏心理支持而出现的自卑心理;由无奈的反抗所导致的逆反心理;等等。据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冷漠的竟高达60%,而孤僻的也占到了10%(详见表2)“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访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发现,他们时常与监护人顶嘴,脾气异常暴躁。4.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多为粗放型,监护人安全教育意识薄弱,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内其他地区留守儿童的共同点
1.心理负面效应。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管理能力不足。逐渐的,胆小、自卑、冷漠都成了他们的代名词。2.学校及师资力量薄弱。农村的学校条件有限,无专门的心理课程和心理教师,对于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力度都不够。3.道德品行方面。留守儿童的自制力和判断力均不高,基于这种情况,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更是导致了留守儿童犯罪的严重后果。
1.生活管教的差异。闽东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指导学习的能力,有的甚至放任留守儿童沉迷虚拟网络世界,致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他们也不像非留守儿童的家长那般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一系列的原因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逃学,从而成绩下降。2.学习条件的差异。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社会越发体现出来,但均衡教育却难以实现。非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尽量把孩子送往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地区进行学习;而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当地农村的小学就近上学,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缺乏,学习条件艰苦。基础教育没有打好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不公平且无法弥补的。
五、闽东留守儿童教育建议
基于国外的研究手法对闽东地区情况调查提出策略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管理
政府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应加大力度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管理。1.完善政策,加大保障力度。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对已有的政策、法规如《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进行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施性。2.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皮亚杰曾在研究了“个体的认识发展”之后指出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整顿社会风气,抓住任何的契机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留守儿童常年生活的居所,对留守儿童起到生活指导、受教育的作用。父母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缺少了亲情的滋养,加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素质等差异,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和能力,这无疑让留守儿童失去了健康成长的保障。1.慎重选择监护人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监护人的教育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品德养成等各个方面,因此监护人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监护人要做到严而有爱,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辅导学习,其次要具备责任感,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和身心变化,充当桥梁,加强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爱。2.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不可代替。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易遭到嘲笑,这对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久而久之,缺乏家长的疏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父母应采取多种方式密切联系留守儿童,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多给予肯定和赞赏,让留守儿童找到爱的归属感。
(三)发挥学校作用,加强指导和关怀
在农村,应该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实现学校教育的“补位”。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教育和管理作用。1.转变教育理念,倾入师爱。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导致各个学校之间出现了成绩效益的攀比,为此,教师容易出现对待上的差异。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质量。另外,要加大校内的教师关怀力度并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让留守儿童感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关爱。2.引导留守儿童实现自我管理教育。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相比较于非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因事件的冲击易产生暴怒、自卑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成了严峻性的问题,因此,实现对留守儿童自身的管理具有一定意义。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充分、较为准确地认识自己,引导留守儿童在必要时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实现对自己的监督控制。
六、结语
1.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我们李家堡中心小学2013年至2014学年第二学期,全校共有12个教学班,学生432人。笔者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近二十年的一线教师,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我校留守儿童展开调查,经调查我校的留守儿童一共有
86名,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有28名,父母一方外出的有58名。其中单亲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名,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68名,分别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1%和79%。这86名“留守儿童”中有74名由祖辈照管,另有12名由亲戚照管。从自律和自理情况看:良好的为20名,中等为41名,差的为26名;从思想道德品质情况看:良好为18名,中等为44名,差的为24名;从学习情况看:良好为16名,中等为48名,差的为22名。
2.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我了解到我校的留守儿童分为三种情况,父母离异,孩子由离异一方抚养;夫妻双方外出,孩子由祖父母抚养;夫妻一方外出(大多是父亲外出)由另一方抚养孩子。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出现了很多行为的偏差,主要表现在:
一是行为习惯不良。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其进行监管,因此造成自控能力不强,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最明显的症状是注意力不能集中地干一件事情,哪怕仅仅几分钟。生活中表现为不讲卫生,邋遢,看起来很窝囊。行为上挑食捡穿、胡乱花钱;在家里调皮捣蛋,不听从监管人的管教,不尊老爱幼。在学校里不遵守校纪校规,不能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常有小偷小摸、撒谎骗人的行为,更有甚者吸烟、喝酒、打架等不良行为;以至于在社会上干一些违法乱纪之事,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二是身体发育不良。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无论是祖辈父母亲大都文化水平较低,健康意识比较淡薄,因此缺乏对自己的孩子科学合理的指导,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大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不注意个人卫生,包括饮食卫生。加上农村的家庭经济不是太宽裕,大都不注意科学的饮食,以及食物营养搭配,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是学习普遍较差。由于农村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监管,众所周知年过五十的农村人口文盲居多,而家庭又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家长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留守儿童恰恰缺乏的是家庭教育,最为典型的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地听
课,回家基本无人监管,爷爷奶奶无能为力辅导家庭作业,导致家庭作业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这样长期恶性循环下来留守儿童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导致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普遍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吃饱饭,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算是尽到了责任,没有对孩子尽力细致耐心地教育,而
是粗放式、放养式,甚至是放任自流。
2.学校教育缺位。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尚未展开,学校也没有制订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制度和措施来真正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的身心受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儿童的监管人由于水平和精力有限,平时又不注意和学校及时联系,不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导致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的监管教育脱节,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不出成绩,难出效果。
3.社会教育缺乏。笔者所在的李家堡镇是定西市安定区西南重镇,拥有两万五千人口,有近七千人常年在外打工,作为镇一级政府没有只言片语提到留守儿童的话题。只是在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有两处形同虚设的留守儿童之家。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所持的态度令人瞠目,叫人扼腕。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在政策上一定要给予最大的支持,要大力向留守儿童倾斜。确保留守儿童能享受到一个公平、和谐、健康教育的环境。政府一定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使学校更多发挥教育的作用,让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多发动社会人士主动承担监管留守儿童的责任,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照顾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大家一起为留守儿童营造爱的港湾。
2.完善学校制度,体现学校主体作用。学校一定要针对留守儿童制订专门的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之家。探索班主任、科任教师、加生活教师的三结合制度,负责对留守儿童从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全方位指导工作,特别是要专门为留守儿童配备心理咨询老师,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首要目标来抓。
我参与的课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下面我从研究的过程、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惑等方面做简要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7年4月~2017年8月),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在4月2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等有关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文件,强化教师责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4月11日,我们选取了6名有志于做课题研究的老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并着手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了各班级共63名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5月16日,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各人汇报所了解的各班级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现状,确立实验内容,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月23日,我们根据研究方案,进一步制定了学习制度、帮扶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相应的保障制度。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7年8月),研究阶段。
收到立项通知书后,我们立刻与9月19日进行了传达,并集体学习了有关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参考了有关资料于10月19日编制了问卷。问卷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每项都设计了很多问题。问卷设计好后又请学校其他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对各班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期中考试后,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座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1月7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深入了解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包括思想状态、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目的等)、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健康、自理能力、卫生习惯、安全保障等)、心理健康(包括性格情感、自我认识、社会适应性等),经过认真分析,写出了调查报告,初步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转变的方法。
接着又拟定测试卷,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学综合测试,各班抽取2~3名得分较低的学生(智力正常)作为问题学生个案,并建立个案档案,收集他们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监护人、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找出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各种因素:主观因素(学生自己的智力、行为、习惯因素等)、客观因素(家长因素、监护人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影响等)。然后我们讨论商量对策:
主要有1.建好留守儿童之家,(一方面在学校中,我们还联系有条件的村委会,例如西平村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亲情QQ,使留守儿童在课余有一个文化娱乐、交流感情的休闲场所。
2.开展主题班会、走进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验边研究,让留守儿童学得安心,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3.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探索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开展,我们总结出要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重点做好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了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的教师管理办法。
二是,搭建起了对留守儿童“三多”“三沟通”班级管理平台。
三是,建成了对留守儿童学生“五个一”活动的学校管理机制。
四是,筑起对留守儿童学生“十个一项目”的系统管理工程。
第三阶段(2018年9月—2018年4月),总结阶段。
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出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案。
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
3.完成结题报告;
4.课题结题鉴定。
下面说说课题研究成效:
1.学校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有1人次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5人次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1人次获得市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3人次获得县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次获得市级优秀教师,2人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2人次在市级以上刊物,12人次学生作品在市级以上交流或获奖。
2.学生成长得到了保障。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儿童,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家庭和谐得到维护。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4.社会稳定得到加强。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下面说说困惑或者希望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社会生活;管理策略;社会关注;全社会动员;积极因素;关心关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管理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崛起以及社会城市化的不断壮大,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凸显严重的不均衡性,农民工进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许多的农村家庭青状年迫于生计长年在城市务工,无暇照顾家中的子女,这些被遗留在家的儿童从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在农村接受教育,不得已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3-16间正是身心发育发展、性格形成、学习生活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缺少沟通与关爱,因此产生诸多极大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范围广、数量多、年龄小
据了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留守儿童约2200多万,小学在校生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1440多万。从地域看,中部地域和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最多,有的占在校生的一半以上。从年龄看,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3-16岁,呈现出年龄幼小、差异较大的低龄化趋势。
(二)多宠、多溺爱、管理难
长期与祖辈们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就无形的增加了许多宠与溺的色彩,管理上无非会放松并且会一路绿灯连连。这样就致使许多留守儿童沾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形成不良习惯,更有甚者,厌学逃学,盲目模仿与崇拜,打架斗殴,不服从教育与管理,不仅学业不成,也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据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中,留守儿童约占总数的70%以上。
(三)缺少关爱、缺乏亲情与沟通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自然就少了很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和机会,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就会少许多关心关爱,当然更缺少亲情。致使留守儿童感到很失落,也很孤独。
(四)心理失衡、性格孤僻、难以交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护角色的缺失,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未免会心理失衡,在心理健康、性格养成、情商的发展等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偏离与滞后,性格孤僻,少言寡语,难以沟通与交流。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远远高出60%以上。
(五)学习生活的盲目性与叛逆性强
缺少有序的管理,亲情和关爱,就像无头的苍蝇,学习生活就会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这种盲目性无形的使他们浪费了很多的精力,同时,为了引起老师和其他人更多的注意,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方法---叛逆,向老师和家长示威,表示不满。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策略
就目前来看,虽然教育部在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和今后工作部署时做了特别强调,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全体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还应因势利导,细致而周到的与农村留守儿童近距离――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生存、生活环境,进而制定出科学、切实而又可行的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方法与措施。
我们研究和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以及管理问题,目的在于加强防范,正确引导,形成有力风气,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阵地――学校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对教育起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由针对性建立科学而又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是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1、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学校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和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努力创造“家’的氛围,多关心关爱他们,多接触与交流,努力感化,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发挥好班级积极因素。学校应积极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力量,在学习生活、班集体、荣誉、活动中,让留守儿童在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同时,有义务也有责任,从中唤起他们的心理共鸣,积极向良好方向转化。
3、积极开展“结对子”、“做朋友”活动。在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生生之间及留守儿童之间开展做“知心朋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有“话”好说,有“情”好吐,更加有利于了解和管理,做到长善救失,何乐而不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把伞――家庭
家庭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可轻视。
1、在家庭的学习和生活中, 适当加强对留守儿童适应生活能力的训练,提高自理能力,这是学习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一课。
2、家庭应加强留守儿童自我防范、自我保护和强烈的法律意识,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经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在70%以上,因此,加强在这些父母的教育非常必要。
3家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科学育儿知识,学习研究家庭教育的经验方法及规律,对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三)蓝天普照――社会
人是社会的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开辟一片晴空。
1、正面引导,发挥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媒体、网络文化 的优势,广泛宣传益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成长、身心健康的有益信息。通过正面人物与事件引导,减少和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团体、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娱乐、体育活动下乡等有益活动。开展的有益活动既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又多种多样,使活动形式多,内容实,不空洞,既简单易行,有极易普及,还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留守儿童 儿童教育 规范 发展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countryside remains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s educ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Zhu Hui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ontemporary countryside to remain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the reason which the child formed and remains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s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pointed out the local authority and the school should to remain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the child to pay attention positively,and proposed the education remained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s certain ways and means.
Keywords: Remains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the child Child to educate Standar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129-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蓝图中,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农村年轻夫妇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在农村中,隔代教养现象已相当普遍,其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多病,就是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是文盲。有些老人将孩子的教育托付给学校,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学校读什么班都不知道,更别谈什么家庭教育了。调查中发现,隔代教养的孩子中,很多儿童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是:任性、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缺乏热情和爱心、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较强,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怕吃苦,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等等。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年轻父母要考虑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在不得已将孩子托付给长辈时,要意识到其中的不利因素,应尽最大努力加以消除。学校要更多地承担起家庭子女教育的责任,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同时,学校和监护人之间要紧密联络,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各界应关注和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共谋良策。
1.规范民办幼儿园,加强对留守幼儿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对留守幼儿较多的幼儿园,地方政府要人文关怀,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办园实力,稳定教师队伍。地方政府严格按新标准严把审批关,确保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达到标准。对已审批的幼儿园则通过评估和年检等办法,对不符合办园条件、安全隐患多、办学质量低、群众反映大的幼儿园所采取整改提高、年检否决等举措,这将有效地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水准,给留守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2.强调办出特色和注重服务
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民办幼儿园发挥其机制灵活的特点,在方便家长、服务家长等方面作出努力。拓宽办园形式,有日托、月托等,满足家长对幼儿园的不同需求。比如,接送,提供早餐、晚餐、病号饭等服务,分担家长养儿育女中的实际困难等。
3.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转3这些档案可以详细记载这些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其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做到定期查访,给这部分特殊幼儿以更多的“关爱”。幼儿园教师应该及时和孩子人取得联系,汇报情况,解决问题。对有些留守幼儿突出的问题如孤僻、不讲卫生、不尊重他人等毛病做到特殊处理。在家访时,在人面前要给孩子鼓励、批评和表扬相结合,让孩子充分认识自己,取长补短,完善自身。
4.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
针对部分留守幼儿的道德行为偏差,应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对留守幼儿的教育不能照书本硬套理论,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利用农村资源有效合理地教育孩子。在室内环境方面可以开辟“科学角”,根据主题内容和季节变化为幼儿提供富有本地农村特色的材料,供幼儿探索和发现。室外环境可以设立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地、小饲养角,开展饲养、栽培等活动。实践证明,随着动植物的生长,幼儿不仅掌握了种植、饲养的方法,了解了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而且从生态的角度了解了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了保护动植物的情感和劳动意识,提高了自身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还开发了创新能力。
5.开展对留守幼儿的帮教活动
对留守幼儿可以开展心理疏导教育,经常与幼儿谈心,说“悄悄话”,让幼儿主动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对教师产生信任。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活动,通过看录像、讲故事、做游戏等使幼儿认识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以及生活的美好、知识的丰富等。在活动中,使留守幼儿学会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对生活有信心,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努力上进,学会自立。通过开展活动,让孩子们交心,老师和幼儿谈心,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让孩子之间不再冷漠自私,信任老师同学。
边远贫困地区各乡镇的教育辅导站、文化站、计划生育指导站等部门也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各系统之间应协调统一,对留守幼儿家长进行必要的言传指导。开展文娱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召开经验交流会,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向留守幼儿家长介绍健康、通俗的教育方法,讲述正确的教育理念,革除封建的、封闭的、落后的幼儿教育陋习。亦可组织一支专门的幼儿教育言传队伍,采用走村串户、促膝谈心的方式,让广大留守幼儿家长明白超前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一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让幼儿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这些活动既可以教育家长,也可以丰富幼儿的业余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增长了见识,有利于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
农村幼儿教育是农村地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除各级政府加强领导、统筹管理外,还需要农村以及社会各方面大力的支持。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合力支持下,农村幼儿教育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吴文菊编.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02-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他们把孩子留在农村让爷爷奶奶、亲戚等看管,这些留守在农村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留守儿童面对亲子的分离、父母的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对留守儿童的身心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一个聚焦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个体从出生到完全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家庭环境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几年来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在校管理制度和基本权利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保障,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1、“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溺爱现象严重
“隔代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处在被溺爱当中,基层教师普遍反应,现在的很多学生很怕吃苦,学习上的负担稍有加重,就会有腻烦心里,出现作业不完成,抄袭他人作业、说服教育不听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行为,其中留守儿童占了多数。部分祖辈对留守子女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全方位满足,却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确引导。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
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学校遍承担起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角色,尽管学校不断完善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但还是无法代替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恶化是形成其不良人格特点的重要原因。李文婷从隔代教育出发认为隔代教育易对留守儿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上的异常,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缺少家庭的教育和家庭氛围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严重
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是完整的,但家庭的作用和气氛却是残缺的。他们缺少了与父母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感觉不到家庭所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研究者从留守幼儿与父母的联系情况调查发现,留守幼儿与外出务工的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维系教松散,大多数父母只在寒暑假等回来探望,缺乏亲情关爱的幼年生活给孩子留下的苦涩和无助感是可想而知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1、家长权衡家庭教育重要性,理智选择
家长权衡家庭教育重要性,理智选择,一方面应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父母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孩子的利弊影响。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尽量避免双方外出,留一方在家中监护孩子,这样就不至于形成“空巢家庭”,对孩子的身心产生很大的影响。
家长权衡家庭教育重要性,理智选择,另一方面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可以采取以下行为,尽量减轻父母关爱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尽量多与孩子通电话,注意通电话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饮食起居,更要与孩子进行彻底的思想交流,发现问题要及时改正;父母必须要增加与孩子团聚的频率,利用节假日抽时间去看孩子,或将孩子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并与监护人、学校共同配合,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而且为孩子树立崇高理想提供条件。
2、留守监护人应保证家庭教育质量和承担责任
监护人要高度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监护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护能力,以适应自己的角色,抛弃原有的一些教育观念,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多给孩子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要加强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要加强孩子的品德、思想、法制等方面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此外,监护人必须给予孩子必要的爱的呵护,但绝不造成施舍“爱”的泛滥。要重视孩子的生活细节,进行相应的指导教育,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
3、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监督和引导儿童的思想转变
学校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可以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制度,让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尽量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彻骨他们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老师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健康成长。
4、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分担教育成本
政府应在中小学施行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有关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推动关注留守儿童政策措施的出台。一方面,要及时调整人口管理体制,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合理分担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异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综上所述,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需要每个家庭做出努力,还需要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动员起来,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 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50-53.
[2] 崔丽娟.邹玉梅.家庭功能缺失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1):54-56.
[3] 吴 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一、现状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大多是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较好的现象就是孩子的母亲。他们对孩子的管教存在很大的偏差,大多以娇惯袒护为主要手段,到后来就出现了根本无法管教的地步。学校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出现了问题,当需要监护人配合教育的时候,很多监护人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甚至置之不理。相反,也有很多监护人对孩子进行陪读,但他们大多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的一概忽视了。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减退所在。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管教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父母的“缺席”影响着其人格的正常成长。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的早期教育的支持,使孩子在人格成长上形成某种定势。而留守孩子就缺少了这个重要的教育影响环节;二是留守孩子的寄养多于寄宿,管护形成“空档”。许多打工的家长认为学校的寄宿条件较差,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里。亲戚一般不会像对待自己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留守孩子。这样一来,这部分孩子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形成一种管理上的失控区。如我校八年级(2)班的惠小刚同学,父母都不在家,只靠他的姥爷监护,而姥爷又不常在家,所以孩子就经常处于失控状态,在家养成了诸多坏习惯,到处乱跑,跟人打架,上网,吸烟喝酒等,不仅学习受到严重影响,身体、心理的发展也不够健康,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不便,也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三是留守孩子存在较大的人身安全隐患。由于农村留守孩子在管教上存在失控,他们的活动空间相应就大了,也相对自由了,所以其行为举止就不受约束,有的是独来独往,有的是结帮结派,经常做出一些使人根本意想不到的事情来,因而,其人身安全就缺乏保障。
二、教育策略
(一)营造社会氛围,协同社会各界共同管教。一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营造留守孩子的管教氛围。通过在校外办宣传栏,刊登未成年人有关法律、管护知识或以案说法的案例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家庭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共同关注。或是通过发放有关家教知识的宣传材料,让监护人通过阅读,了解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成长环境等因素,增加管护知识。二是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社会监护体系。首先应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其次是做好与公安、司法、法院、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要协助管理工作。对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进行治理,铲除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严防犯罪关口前移,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采用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生动有效形式,进行警慑教育。呵护“留守儿童”,关注未成年人成长,还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好环境。
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37-03
一、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孤独
父母外出工作,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他们心理的孤独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孩子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和性格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缺少父母的贴身呵护,认为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调适,对其生活于其中的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缺失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极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笔者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访谈发现,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因为有同学和小伙伴的陪伴,所以对父母的思念相对淡一些。但是,在节假日的时候,如端午节、中秋节等时,其他同学和小伙伴都和父母在一起,他们就会备感孤单。笔者访问的很多学生都表示,他们曾经因为想念父母而哭泣过。这种情绪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范先佐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也发现过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导致学习成绩快速下降的案例。
(二)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多
父母外出后,祖辈成为孙辈生活的照料者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中小学生祖辈的年龄一般在50一70岁。从其文化素质来看,这个年龄段的人相当部分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本身的知识能力有限。笔者在重庆酉阳和黔江的调查发现,90%的祖辈都是文盲。虽然笔者调查的地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代刚好是现在的留守儿童的祖辈度过青少年时代的时候)经济非常落后,可能不能代表全国的整体情况,但是,至少就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这种现象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1.教育内容偏颇。从教育内容看,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很多祖辈只能对孙辈提供生活上的照顾,不能提供全面的教育。一些接受访谈的老人表示,他们只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事就好了。他们所能做的,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由于不识字的缘故,即使是生活上的照顾,偶尔也会出现大差错。笔者在英县曾发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内,竟然误把洗衣粉当作奶粉喂给她吃。当他们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儿童已经受到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成了一个“大头娃娃”。当然,虽然农村文盲众多,但并不是所有文盲都如此愚昧。然而,当不断变化的现代化的日用品逐渐进入农村,代替了农村中原有的常年不变的日用品时,不识字的老人在农村所遇到的障碍越来越多,他们教育孩子的能力也越来越弱,这是不争的事实。
大部分祖辈都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传统伦理观教育。比如,祖辈会教育孩子“对大人要有礼貌”,“在田间行走不要破坏别人庄稼”,“要勤快”等。这些伦理观对于儿童的成长是有帮助的,但是,仅有这样的教育内容是不够的,因为,很多对儿童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素质和品质得不到必要的培养。还有很多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内容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比如,灌输鬼神思想。这些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2.教育方法落后。从教育的方式方法来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强化,一对夫妇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孩子少了,祖辈对孙辈的爱更加深厚了,大部分祖辈都视孙子(女)为掌上明珠。祖辈对孙辈的痛爱甚至超过了父母对孩子的痛爱。笔者调查的很多地区都有“隔代亲”的说法。打、骂等农村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在逐渐减少,但是,却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祖辈对孩子的痛爱变成了溺爱。祖辈事事顺着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如此教育导致孩子任性娇气,并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明辨是非,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同伴间交往能力差。
溺爱的另一个表现是,祖辈们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留守儿童的所有开支都是祖辈直接负责的。虽然农村家庭的生活都较为简朴,但是,很多祖辈对孙辈的零花钱需求“有求必应”。有一些零花钱是必要的,但是很多孩子的零花钱却是“乱花了”。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弥补自己不在子女身边的愧疚感,也总是尽量给父母多寄钱并嘱托父母“该花的钱就给孩子”。留守儿童的零花钱增加了以后,更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很多留守儿童(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迷恋上了网络游戏。现在很多农村的乡镇上都有网吧,网吧主要吸引在校学生。很多地方政府对网吧经营进行严格审批,但是在很多地区,一些“黑网吧”隐藏在民房中,逃避政府的检查和管理。对于留守儿童的这些坏习惯,祖辈往往不能在坏习惯刚露出苗头时就对其进行纠正和制止,等到坏习惯完全形成后就很难再改了。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干预措施
(一)农村学校应该采取的行动
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教师是专业的教育者。在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带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方面,学校和教师责无旁贷。
1.学校、教师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为了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另一个快乐的家,学校应该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让留守儿童的情感多一个出口,从而更好地克服他们的孤独感。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情感倾向,可以利用下午最后一节课开设书法、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课程,设立各类兴趣小组,让这些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
为了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成长,农村学校要改变以往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虽然素质教育宣传了很多年,但是,在我国农村学校中居统治地位的还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考试成绩几乎是“教育评价链条”诸环节中的唯一标准:教育行政机构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每一个环节的标准都是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成为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学校对学生而言不再是乐园,学校不再是令学生向往的地方。这使得留守儿童承受了更大的学习和心理压力。而学习成绩不佳的所谓“差生”,其心理压力更大。
因此。必须改革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只关注学习成绩优秀者的现实,使教师关爱学生的内心世界,尤其要关注那些孤独的留守儿童。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和照顾学生,把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融入到这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个细节中。教师要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感知他们的苦与乐。
2.学校要提高父母和祖辈的“家庭教育能力”。实际上,对于一些家长而言,即使他们不外出打工,天天和孩子一起,也无法教育好孩子,因为他们不懂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绝大多数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当他们遇到一系列子女教育的问题时,眼前一片茫然,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当然,当他们外出务工而将教育子女的重任委托给他们的父母后,留守儿童接受家庭教育的状况更加恶化了,因为祖辈们对孩子的教育能力更弱。所以,农村学校应该帮助农村孩子的父母和祖辈,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这应该作为今后农村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村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家长和祖辈的家庭教育知识,使他们掌握尽量多的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家长学校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极好途径。目前,大部分城市学校都设立了家长学校,但是,几乎没有农村学校设立家长学校,即使设立,学校也不重视,形同虚设。农村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设立并完善家长学校。此外,家长会和家访也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可以通过办讲座、发资料、做宣传、开家教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家长面对面地学到切实可用的家教方法。学校在帮助提高父母和祖辈教育能力的过程中,也可以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提高父母和祖辈的家庭教育能力,今后理应作为我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政府和社会各界理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村级组织应该采取的行动
村级组织也可以在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中发挥作用。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我国农村是熟人社会,村庄内的社会成员都较为熟悉,这为村级组织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村干部对本村每个家庭都比较熟悉,他们具有帮助父母和祖辈开展家庭教育的特殊优势,可以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1.加强家庭教育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宣传。首先,村庄要在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村级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村里的宣传栏和广播站,张贴、传播家教知识图片和资料,在农村广泛营造重视家教、开展家教的氛围。同时,村级组织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家庭教育,如推选“榜样母亲”、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等。
为了提高宣传的科学性,村级组织要加大和农村学校的联系和沟通,取得农村学校的支持和配合。同时,村级组织要主动寻求上级部门,如教育局、民政局、妇联、团委等机构的支持和帮助。浙江很多地区的村庄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刘坂村积极向上级妇联组织争取资金和指导,成立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妇联还帮助招募了若干名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在寒暑假期间来“指导中心”辅导村里的留守儿童。为了充分调动村庄的积极性,上级政府在对村级组织进行考核时,可以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村级目标考核中,以激发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开展家庭教育的积极性。
2.尝试招募村庄教育干事。以前,我国农村的每一个村庄或者每两三个村庄就会设有一所学校,农村家长可以很方便地向学校的教师咨询教育知识和其他知识。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都进行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很多学校被撤销了。学校一般都布局在乡镇上,很多村庄不再有自己的学校了。在此背景下,村庄可以尝试招募村庄教育干事。
现在留守儿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基层教师,笔者发现各个乡镇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活动室、亲情号码等,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伴一起相处,在活动中体会乐趣,培养积极的品质。也有一些社会组织来到学校举办活动,利用寒暑假,给孩子们开展活动,传递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笔者也参与过红十字会举办的“爱心义教进校园”活动,利用节假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汉字听写、武术学习等活动的开展,带来社会给他们的关爱,但是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否从内心去接纳与感恩外界的这些帮助?
笔者在《感恩父母》的课堂上进行小调查,让他们谈谈“父母对子女爱的行为”有哪些?大部分学生表示很茫然,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行为,认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极少数同学在冥想的过程中很有感触,表示认识到父母对我们爱的付出和行为。当提起和父母的冲突时,学生们则是更有感触,发现很多孩子很难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爱的行为表现,对父母缺乏感恩的心态,更别提对其他人了。而且多个班级进行上课都出现类似的情况,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很淡漠。
最近在心理咨询接诊中发现,有很多留守儿童为了亲子关系的问题来咨询。有些孩子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成绩的关心,就心生怨恨,认为父母只关心成绩,根本不关心自己。一旦发生冲突,有的时候会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父母,心中产生怨恨,久久不能原谅父母,并且会忽略父母所有的付出,不懂得感恩,情感淡漠。
感恩教育是一种识恩、知恩、感恩和施恩的教育过程。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以往的研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很多,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但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研究的却并不多,很多感恩教育不够系统全面。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促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感恩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一个人心存感恩,有助于他更好地传递感恩的行为,心存感恩也有助于他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周围所发生的事。形成良好的品质,更容易获得幸福的感觉,对生活的满意度增加,懂得识别别人给予的帮助,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2.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咨询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并伴随情绪的困扰,所有的问题几乎都离不开关系,更有一些学生是一种病态的处理方式,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他人。很容易对一些现象和周围发生的事情?a生不满。24项积极的心理品质中,感恩与掌控感就属于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更愿意去传递爱、传递帮助,通过这些助人的行为,也让他们体验高自尊及价值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爱和归属的需要,有助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三、关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建议
留守儿童不能和问题儿童画等号,应该在他们身上挖掘积极的心理品质,现有的调查关于留守儿童身上积极的品质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我们应该更多地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并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品质,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感恩品质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它通常在个体的内部识别和感知,并且从心理上真正地认可别人的帮助,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种美德。培养儿童的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任何一个途径和方法就可以解决的,它必然是一个多途径合作的过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关注与解决。
1.父母是教育的核心,加强自身的修养,促进沟通
有时父母在外地务工,必须和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自己要选择外出务工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明白父母并不是不爱他们,让他们理解父母。另一方面,父母在平时和孩子沟通时,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成绩,当然金钱也不能是父母弥补自己爱与陪伴缺失的唯一工具,这会带来很多副作用。也要关注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感恩品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品质。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相处中也要注意识别自身的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为“替罪羔羊”,更不能成为自己情绪的出气筒,有意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及时化解孩子的怨恨情绪,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那种无条件的爱,而不是交易式的爱。
2.学校方面是主力军
(1)高度重视,大力宣传,优化校园环境
感恩品质是积极的心理品质之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比如黑板报、橱窗展板、校园广播、演讲比赛等多种途径,在学校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另外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公益活动,大力宣传感恩教育,并更多地带学生们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去帮助他们,比如走进敬老院送关爱,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其感恩的品质。
(2)探索多种有益的途径,完善学校感恩教育
对于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活动就可以实现的,学校必须将其系统化,不能虎头蛇尾。留守儿童的内心是特别敏感的,他们不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特殊的个体对待。这些孩子通常也会和同龄人一样,有很多成长的烦恼,但是他们缺少倾诉的对象。当然学校在平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另外,学校必须让各种活动系统化常规化,这样才有利于感恩品质的巩固培养。
(3)探索针对留守儿童的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促使个体观察、学习、体验,运用动力学理论,在互动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促进、发展良好生活适应性的助人过程。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有着共同的困扰和生活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优化其心理品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困惑。有实践研究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降低其焦虑水平,提高其积极心理品质方面是显著有效的。在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学生设计一套合理关于感恩品质的团体辅导方案,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团体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市也有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课题研究,我想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可行的而未成熟的思想构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背景下去实践,再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完善具体操作方法。对于农村中小学可以由心理学老师牵头来给留守儿童进行团体辅导,当然从事团体辅导的心理教师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从而能更好地开展团体活动,以提升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目的,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的培养。
3.从社会层面上加大关注
(1)构建感恩长效机制并进行逐级监督
关于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光靠学校和家庭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并没有构建长效的机制,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并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更有一些农村中小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一些虚假的材料,实际上并没有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更提不上感恩品质的培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管理部门只知出台政策、有时来检查,但是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和监督,没有长效的保障机制,有些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在思想并没有重视起来,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展活动。
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得到更长久的效果,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和管理。真正使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能够开展起来,真正能把关注留守儿童的感恩品质坚持下去,这样才是有效的,而不是表面的、无效的。
(2)加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