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第1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融水苗族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在柳州市、大桂林旅游圈乃至广西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但是新形菹拢在旅游新常态下,融水乡村旅游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较低的旅游产品层次

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高端旅游产品及高质量乡村旅游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客源地结构特征”调查方面,有将近80%受访游客都是来自柳州市本地,有超过90%游客来自广西区内,区外游客较少,这也是融水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上不足以吸引大桂林旅游圈、北部湾旅游圈及省外其他地区的游客;在“乡村旅游动机”方面,田园回归和释放压力是首选,而以“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体验”为出游动机的游客仅仅为12%,动机缺乏。在“乡村旅游消费”方面,超过一半的游客消费水平较低,仅仅在100-300之间,人均消费超过300的不到三成。融水是少数民族地区,民俗风情浓厚,人文历史底蕴厚重,风土人情堪称一绝,游客到融水乡村旅游主要还是集中在田园观光、乡土美食和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几方面,而以融水苗族风情、历史文化体验和科普教育为主打的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尚显不够,缺乏高层次,高标准的旅游产品。

二、不健全的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是支撑旅游发展的主要载体,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情况并不是很乐观,融水乡村旅游在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跟不上乡村景区景点的建设步伐,表现出很大的滞后性,融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原本就是这一片山区才能孕育出如此美好的乡村风情,在基础建设方面就存在先天的薄弱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客源地结构”和“出游时间选择”这两方面,融水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还是以柳州本地就地参与居多,且出游时间也是以“法定假日”和“双休日”为主,假期的固定造就出行的密集,在先天基础薄弱和旅游时间集中双重压力下,融水乡村旅游基础建设薄弱矛盾特别突出。

在对融水乡村旅游不满意情况调查中,发现“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位列前二,融水包括4镇16乡,各区域拥有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民俗文化景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乡村旅游资源,但是通观整个融水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分布状况,发现融水乡村旅游地分布较为分散,集聚效应较差,规模小,因此特别是在交通规划建设方面难以适应、更加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也是因为融水乡村旅游分布分散,交通条件较差,导致乡村旅游区、旅游点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长期以来处于自发无序的开发状态,旅游开发的效益低下,使得乡村旅游对融水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不明显。

三、薄弱的旅游营销

从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感知”来看,大多数游客对融水乡村旅游并不是十分了解。主要是缺乏相应的了解渠道,大多数人都是在网站上初步浏览知道粗浅信息,并不能够了解具体情况,而且在餐饮住宿网络订购等方面十分欠缺。主流媒体宣传的也只是诸多整合的大型项目,造成了大多数游客只熟悉一些相对大型、知名度高、开发时间长的乡村旅游景点,而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而且,融水乡村旅游普遍自驾的方式,对其本身发展也带来了弊端,对于旅游信息和旅游感受,游客只能口口相传,自驾游的疯狂体现了团队旅游的缺乏,旅行社的推介作用很难发挥。

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方面,融水没有经过整合,缺乏具有凝聚力的乡村旅游形象,各个景区景点分散经营和独自营销,缺乏统一的理念形象定位和统领,营销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产品市场识别不够清晰,产品开发定位不准,品味不高,空间和时间容量小,难以吸引和留住游客。

四、旅游生态破坏严重

从游客对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来看,将近30%的游客一致认同,天生丽质的生态环境、别具一格的乡土风情让融水乡村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他们认为生态环境对于融水旅游来说十分重要。然而,从游客对融水乡村旅游不满意情况调查来看,也有少部分游客认为融水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生态遭到了破坏,目前融水乡村旅游发展缺少整合及统一的监管,各个景区景点各自为营,随意经营,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破坏,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注重环境容量,来者皆是客,盲目发展。调查了解到在参与融水乡村旅游过程中,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游客学历普遍低下,文化素质不高,也有可能造成游客环保意识不强,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高,随意而为。

五、较低的旅游旅游服务质量

第2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 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对旅游地旅游开发过程中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思考 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旅游用地开发过程中的外部性效应探讨 生物新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浅议小水电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浅议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 矿山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 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油田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形成 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产品开发过程中的EMC设计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影响 需求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Sketchup软件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采油工程的作用与方向 浅析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刘秀琴,张自和.兰州古梨树群调研与保护初探.草业科学[J] 2008(10).

参考文献:

[1]柴素荣.兰州市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J].学术纵横,2010(07).

[2]皋兰县什川镇古梨树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EB/OL].2010-04-08.甘肃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 /article_view.asp? id= 57.(2012-05-09).

第3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第4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经济的不断提高促使人们追求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为了回归自然,陶冶情操,便到乡村中去旅游,体验乡村乐趣,放松休闲。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提高了乡村的经济水平。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沉淀。乡村旅游民宿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和带动,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民宿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旅游民宿的发展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将生态效益转换为经济效益,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旅游民宿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打开了农民致富的道路,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来源。旅游民宿的发展使一大批贫困地区依靠自身环境优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是一项明智的选择。二是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步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的机会。三是缩小城乡差距。近年来旅游民宿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当地经济的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加快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对文化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民宿发展对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当地传统文化对游客产生的影响。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时,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淳朴简单的生活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是乡村地区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体验。其次发展民宿有利于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和一些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研究大量案例可知在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业之前,乡村中存在的文化和遗产基本上不被村民所熟悉和珍惜,反而以正确的开发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时,不仅没有破坏传统文化传承,而且保护的更好,同时还被世人所知晓,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最后是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旅游民宿的发展除了能够使当地人口多元化发展,还能带动其他r业活动和服务多元化发展。

(三)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民宿的发展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乡村的基础生活设施和居住环境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与此同时在开展旅游业时,还能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环保意识。乡村旅游民宿的开发使人们意识到乡村环境和田园家居布局的重要性,如田园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农业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小镇规划等。

二、乡村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长远性的规划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当地政府没有给出完善且具有长远性的规划措施,没有带领当地居民进行统一开发,使得居民依旧采用散落老套的经营方式,这种老旧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游客越来越高的要求了。另外政府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缺乏宏观控制力,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帮助村民逐渐调整现有民宿的规格,最终导致居民和游客之间产生矛盾。

(二)房屋住宅的归属权存在争议

对于农户的土地归属权,没有明确的划分,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一些乡村民宿经营者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会占用当地农地,严重的破坏了乡村原有的地理风貌。而有的村落由于硬件条件落后,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民宿的开发和发展;另一种极端现象就是部分村落开发过度,平常又不进行检查而造成安全隐患,威胁游客的安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乡村和城市生活以及文化存在差异性,而乡村居民又没有考虑在内,因此造成游客居住不习惯。

(三)民宿经营者缺乏素质教育

民宿经营者大多数是当地的农民,缺乏素质教育,不懂得如何更好的服务游客。只注重了乡村民宿的外在条件,而忽视了内在服务的提升。乡村农民不明情况的前提下,过度开发当地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土地的合理利用。

三、针对乡村民宿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长远计划

当地政府应当根据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规划,面对旅游淡旺季做好一定的措施。另外对于当地不富裕的居家住户应当给予适当的补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提高经济水平。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当地旅游设施建设,同时可以使用网络信息平台帮助居民宣传。

(二)突出地方性,打造自家品牌

现如今,游客追求高品质的游玩和特殊化的服务体验,因此乡村旅游民宿应当保存浓厚乡村气息,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从建筑设施环境、舒适的服务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对乡村民宿进行改进,要凸显地域性风情地貌,保留原生态结构,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

(三)提高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游客选择乡村旅游,是为了寻找一种舒适健康简单的生活来放松心情、休闲娱乐,因此这就要求民宿经营者保持乡村民宿的卫生,同时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更好的为顾客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源源不断的吸引顾客前来旅游。

四、结语

第5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我国乡村旅游从1980年起步,现在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2008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四亿人次,收入达到六百亿元。乡村旅游能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及发挥农村的特色资源,对于保留农村的特色文化有重要意义。多年来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下面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有农业游、园林游、务农体验游等。农业游让游客欣赏农田,观看农业生产劳动,品尝购买天然无公害食品。务农体验游主要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古村落旅游模式有古宅游、村寨游、古镇建筑游等。古宅游利用明代或清代的村镇建筑吸引游客。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居民的房屋建筑、古寺庙等,如云南丽江、浙江南浔,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远离城市的喧嚣。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名族文化游等。利用农耕技艺、农耕工具、饮食民俗、礼仪民俗、民间艺术表演等形式让游客体验不同的风俗人情。

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村民利用院子、农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宿、游、购等。湖南益阳农家乐、河北坝上草原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缺乏整体规划。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较好,所以一些地区的领导在未认真分析调研本地区优势资源和市场的情况下,盲目发展旅游业,功能基本相同,使得一个区县有二十多个采摘园、十几个垂钓区等,导致效益低下。有的农民看到一些人搞旅游业增加收入,就用现有的农田、牧场、院落、果园等作为资源开发旅游,结果因配套设施不完善、品位较低、没有特色而逐渐衰落停业。

经营不规范。首先许多旅游项目没有经过审批程序、没有审批报告就私自发展旅游业,使得乡村旅游业市场混乱。有的农家乐不具备经营条件就开张迎客,服务质量不能得到保障;旅游项目及食品的价格不合理,经常私自定价,导致价格过高,甚至有坑蒙拐骗的现象,像青岛大虾、海南螃蟹等事件屡见不鲜;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不协调,缺乏相关规范的制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及设施单一。现在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欣赏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有精神需求的项目,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继而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发展。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所以在基础设施方面比较落后,有待加强。旅游区的洗手间、停车场、住宿环境、餐厅卫生条件脏、乱、差,让游客很难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从而丧失了发展的机会。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改善措施

(一)统筹规划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和市场基础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的开发建设,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不仅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而且破坏了自然环境。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我们要有长远的目光,少开发多利用,整合多项资源,整体规划发展。在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时要突出特色,湖南益阳在发展过程中就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有“竹乡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渔香农家乐”等,尤其是“竹乡农家乐”充分突出了竹的特色,吃竹宴、用竹家具、观竹林,集中体现了江南竹乡的风貌。

(二)规范经营

首先要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审批程序,对于没有审批报告的项目和没有经营资质的农家乐一律不允许开张营业,如果发现私自开张的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要联合起来制定一些乡村旅游的规范制度,比如规定旅游项目的价格、农产品的价格、住宿条件标准等,避免乱收费、高收费的情况发生,同时也确保游客在吃、宿、购等方面的卫生条件。政府要对开设旅游项目的人员进行日常普通话、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与游客无障碍沟通,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以增加市场竞争力。对于乡村文化的传统东西,剪纸、磨豆腐、纳鞋底等,让农民意识到这些传统才是吸引游客的东西,要把这些传统工艺继续传承发扬光大,而不是完全丢掉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好交通问题和通讯问题,只有路修好了,能与外界联系了,才能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我们的民俗风情,特色文化等,才能让更多的游客乘车来旅游。政府与交通部门、道路建设单位合作,把原先的泥泞土路修建好并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便利。在住宿方面要按照相关的标准布置卧室,并保持被子、床单的干净整洁,坚持一客一换的原则,尤其要重视卫生间的环境标准,并定期进行消毒,给游客提供一个舒心的住宿环境。饮用水要干净、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物质,完善排水设施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的供电照明,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三、结语

第6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龙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龙泉的乡村旅游是以桃花节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存在问题,并为其发展提供可行化的建议。

一、缺乏整体和统一的规划

龙泉驿旅游开发缺少前瞻性,总体规划差,旅游业发展停留在传统大众旅游阶段,粗放式任意式经营,造成与别的地方相互雷同的旅游观光景区。另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档次低、管理粗放,景区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硬件不“硬”,软件很“软”,真正成熟的旅游产品不多,尤其是在旅游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精品

二、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季节性强

(一)龙泉景区的旅游产品主要是餐饮、观花采果、农家休闲等,内容单一,缺乏文化内涵挖掘和包装。

(二)农业生产各阶段受自然条件影响和制约,具有季节性特点,若开花期遇上连续几天大雨,会造成花期短暂,游客量大减。

(三)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缺乏特色。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的开发转变落后,以绿色食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不但品种单调、花式少、质量偏低、更新慢、新产品开发无力,而且生态农业旅游商品深加工不够,出售的商品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并且包装简单粗糙,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也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推出的旅游产品多为低品位、单一化观光型产品。没有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发展参与型、体验型、求知型、科考型、探险型、保健型等生态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开发较薄弱,缺乏力度。这里尽管瓜果蔬菜极为丰富,但缺乏酿造、蜜饯、饮料等方面的深加工,没有通过推出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保健旅游商品以获得多种效益。

三、旅游地形象强化不够,营销体系尚未形成

经过这么多届桃花会的召开,龙泉的旅游地形象已经初步树立,以休闲观光为主的国际桃花节已具有较大的品牌价值。但是,缺乏突破季节限制的配套产品,再者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深入的市场调查和明确的市场细分,宣传促销也仅限于桃花节和赏果期,没有形成系统的营销战略体系。

(一)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促销观念,目前龙泉的乡村旅游促销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统一的策划方案,在包装、宣传上整体形象不突出,没有形成整体的合力,影响力小。众多的旅游企业或景区往往只在“黄金周”才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随着淡季的来临,促销活动消失得无影无踪,且促销多以人员促销为主,广告主要在报纸上零星地刊登几次或者通过广播,很少利用电视媒体直观、快捷、覆盖面广、公众易于接受的特点,从形式、内容、可参与性等方面吸引公众,提高认知度。促销手段单一,宣传不力,不能使许多潜在消费者产生旅游动机,没有形成“拉”的动向。

(二)龙泉驿区的景区、景点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在宣传上的整体合力,并且缺乏科学、统一的宣传策划方案,在包装、宣传上整体形象不突出。

四、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桃花故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桃花文化、诗歌文化等品位高,然而在民风、民俗挖掘,旅游产品开发和建筑风格上体现不够。

五、交通环线建设不完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薄弱

由于成都市环城游憩带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环城游憩带内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大多服务设施为当地居民自发营业,设备简陋,因而缺乏统一规划和专业设计,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区、景点的餐饮类服务设施比较落后,卫生条件和餐饮卫生质量难以保证。

(二)休闲设施较为欠缺,缺少可供游人舒适停留的设施,如树荫下的凉亭、座椅、茶室等。

(三)景区内交通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明显的道路指示牌,自驾车出游的游客很难找到合适的停车位等。

六、管理存在的局限

(一)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龙泉驿休息观光地区处于城市周边地区,与中心城区比较,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程度不高,对旅游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目前非常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规划等人才。

在龙泉环城游憩带地区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村青年为主,他们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因此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较差,整体接待水平也比较低。

(二)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强。旅游开发未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实施,环境保护建设滞后,尤其是“农家乐”的废水直排,污染面积大,同时固体废弃物乱抛乱丢直接污染环境。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规范的行业管理标准,无证经营、不正当竞争、乱设摊点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旅游旺季时旅游经营市场上出现的违纪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整治和处理。

(三)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低,服务技能差,旅游整体接待服务水平低下;片面追求利润,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使游客享受不到“质价相符”的预期服务水平,影响游客的出游热情。

七、现有娱乐设施开发利用不够,影响了农场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龙泉驿的桃花故里旅游区目前没有多种娱乐设施服务,同时也缺乏农村和农业特色,以及没有进行过多的宣传活动,知名度低,对周围的城市居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娱乐设施和娱乐服务投资回报率低,因此在引资方面就会存在问题。

第7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社区 丹巴

这些年,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氛围,以及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情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前来。旅游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乡村旅游更能够实现旅游者、农民和当地社区多方利益群体共赢的一种旅游发展形式,对于丰富我国的旅游产品和破解三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1]。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模式。本文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为例进行集中的游客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该地旅游市场的现状及游客需求,进而对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一、丹巴县游客调查简介

(一)丹巴县旅游发展概况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属岷山邛崃山脉之高山区,大渡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是川西高山峡谷的一部分。县城位于大渡河畔的章谷镇,海拔1860米,全县总人口61000余人,属多民族聚居区,藏族占总人口的74.53%。丹巴是嘉绒藏区集聚地,是嘉绒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区,也是嘉绒藏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丹巴县地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核心区和《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川西旅游优先开发区内,知名景区(点)有甲居藏寨、中路梭坡藏寨古碉群、墨尔多神山等。经过十几年的旅游发展,丹巴县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深受国内外旅游者喜爱。2012年,丹巴县接待游客34.23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7084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5亿元,其中,门票收入166.07万元(据丹巴县旅游局)。

(二)问卷调查概况

随着近几年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丹巴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地如火如荼。在旅游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当地旅游主管部门也迫切希望了解目前当地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的状况。同时,能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进而有序地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2013年7月至8月中旬,研究团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游客问卷调查,该时段为丹巴县全年旅游中的旺季和平季,能够反映游客流向等基本旅游特征。调查地点选取县城所在地章谷镇、甲居藏寨景区、中路乡和梭坡乡四个主要游客驻留点。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有效率为92.6%。

二、游客特征的分析

(一)性别比和年龄分布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的男性游客和女性游客所占比例分别为56.6%和43.4%,男性所占比例比女性高超过10%。年龄在21-50岁的成年游客是赴丹巴游客的主体,占所有被调查游客的81.5%。,20岁以下的占13.0%,51岁以上的占5.6%。该年龄段的旅游者具有较强的旅游动机和经济基础,而且其身体条件也基本能够完成较高海拔地区的旅游活动。

(二)月收入状况

从收入情况来看,个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游客占被访者的84%,其中月收入2000-3000元的占32.4%,3000-5000元的占23.5%,5000元以上的占14.0%。这一方面印证了旅游活动与旅游者经济收入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表明到丹巴的旅游者中高收入者居多。

(三)客源地

在全部的被调查游客中,来自川渝两地的游客占46.7%,其次为来自珠三角的游客占19.9%,长三角地区游客占18.4%,京津地区的游客占6.7%,海外旅游者占3.2%。从旅行距离来看,游客的客源地构成往往呈现距离衰减的规律:也就是景区(点)通常近距离的旅游者最多,随着旅行半径的拉长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次,丹巴的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这些旅游资源对相对发达地区的旅游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游客均占据了接近五分之一的份额。来自海外的旅游者比例在总体构成中虽不高,但已能够证明丹巴对国际旅游市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问卷主体分析

(一)出行方式分析

数据显示,被调查游客中,“自助式徒步游”占52.1%,是游客构成的中坚力量。这部分游客往往停留时间较长,虽然旅游消费偏低,但通常也是更为低碳、环保的旅游者。“自驾车”的游客占33.0%,位居第二。表示“参加旅行团”前来的占总数的8.6%,说明旅行团在丹巴县整个的游客构成中比例较低。团队游客往往停留时间较短,而且从居民的角度来看,当地居民从团队游客那里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旅游收益是相对有限的,因此这一比例是比较合理的。表示以“其他方式”出游的游客占5.2%,调查中游客表示:他们主要因参与单位或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写生、外出实习等)而来到丹巴。

(二)旅游咨询获取途径分析

关于游客获取旅游信息途径的调查:数据表明,被访者中“通过网络了解”的丹巴的高达46.8%,因此应对法进一步加大网络营销的力度。其次,“通过熟人推荐”的占45.1%,再次印证了口碑效应在旅游者出游决策中的作用。再次,“通过书刊”了解的占33.8%,丹巴的甲居藏寨因2005年入选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而名声大噪,在旅游者心目中奠定了良好的形象基础。“通过广告了解”的仅占7.8%,“通过旅行社了解”的为5.8%。这表明丹巴旅游在网络和书刊方面已经获得了比较好的推介效果,加之口碑效应的影响,是旅游者得知该地的主要渠道。但很明显,在旅游形象和产品广告方面的投入是不足的,在未来的旅游营销渠道的选择上应当充分予以考虑。

(三)旅游形象分析

为了获得丹巴县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问卷分别对旅游者到达前的预想和到达后的实感进行调查,通过对比便可获知当前宣传的旅游形象和旅游者感知到的旅游形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存在怎样的差异。数据如下表所示: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游客们在未到丹巴前,认为该地最有代表性的分别为“嘉绒藏寨”和“碉楼”;在游览之后这一认识并未改变,且有一定程度的强化。但在“美人谷”这一点的认识上有明显的变化,出游前有29.4%的游客认为“美人谷”是丹巴的代表,但游览后仅有9.1%的被访者认为“美人谷”能够代表丹巴。被访游客到过“美人谷”旅游的仅有31.5%。不到“美人谷”旅游的原因主要包括:“听说已经没有美人了”、“交通问题”、“时间有限”等。同时,有4.1%的被访游客表示,在游览之后,他们认为除上述以外的“其他”事项也能够代表丹巴。据选择“其他”的游客反馈,主要包括党岭风景区、当地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等。

(四)各景点喜好和满意度分析

为了解游客对丹巴各景区(点)的喜好程度,问卷中罗列了丹巴县域内主要的景区(点),游客根据个人游览情况自由选择。为准确了解游客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景点,问项设计为单选。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该数据表明,丹巴县的旅游景点中依然是甲居藏寨的名气最大。在这些景点中,游客满意度最高的是甲居藏寨,其次为中路和梭坡。游客首先对当地居民的态度最为满意,达到45.4%;其次为景点保护,达39.5%;但是对景区管理、旅游配套和门票价格等满意度较低。被访游客对“最不满意的景点”选项作答的并不多,在作答的被访者中,比例最高的为甲居藏寨,但也仅有7.6%的游客由此反映。这表明游客们在丹巴的旅游体验总体满意度较高。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门票价格”上,有11.2%的被访游客选择此项;其次为“景点保护”和“其他”,选择“其他”的游客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当地的环保等方面。结合问卷对游客在丹巴旅游的总体满意度调查的结果:表示“很满意”的有17.1% ,“比较满意”的有76.8%,“不太满意”的有3.8%,“很不满意” 仅有0.7%。目前,丹巴旅游的游客满意度是较高的,但游客反映问题集中的门票问题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四、对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引导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规避产品同质化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形式依然较为单一,主要停留在提供简单的食宿和季节性的采摘活动上[3],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各民居接待户除地理位置的差异之外,为游客提供的餐饮产品和住宿环境往往品级较低、产品雷同,这并不能满足游客多种多样的旅游需求。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景区(点)之间在资源上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各个不同的景区(点)或村落突出自己的特色,从而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二)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引导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农村地区,尤其地处山区地带的农村社区往往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大量游客进入和近几年自驾车游客的增多,给乡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压力,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等对当地环境影响很大。由此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多度使用对乡村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4]。从管理角度来看,相关主管机构在意识到类似问题之后应当积极地予以应对,并为此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因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仅可以提升旅游业的品质,它更是为改善了当地居民长期生产生活的场所,为当地社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引导旅游服务规范化,投入资金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游客对旅游服务反馈最多的问题往往是旅游服务品质的问题,因为从事旅游接待的以个体居多,在从事旅游接待时往往比较随意。当游客与接待方发生纠纷时,也并无明确的规章可循,因此会导致游客投诉较多。从长远来看,乡村旅游必将面临从粗放式经营到规范化经营的挑战,这也是旅游发展阶段中的必经之路[5]。应当积极引导乡村旅游服务步入规范化的发展路径,把握好游客的个性旅游需求与旅游服务标准化之间的关系,做好当地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建设。

(四)保护地方和民族文化本真性,增强核心竞争力

旅游发展必须走特色之路,乡村旅游业不例外。特色是避免恶性竞争,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广大的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有形文化遗产(如建筑、饮食、服饰等)和无形文化遗产(民风民俗、观念文化等),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资源。在充分发掘当地资源特色的同时,同时积极保护地方和民族特色,保持鲜明和独特的旅游形象,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为市场提供乡村旅游精品,并最终形成品牌。

参考文献:

[1]张文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33):17-23.

[2]林俊华.丹巴:嘉绒文化之源[J].旅游,2005,6:

[3]黄海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型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32.

[4]左晓斯.乡村旅游批判――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3,3:196-205.

[5]王维艳,明庆忠.社区相应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逻辑与治理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1):33-38.

第8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 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16-03

广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广西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广西旅游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调查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问题已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本文在对广西27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从业人员学历和接受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旨在为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出谋划策。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及其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和特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这一解释,结合乡村旅游行业的特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既有一定的旅游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较强的分析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乡村旅游一线岗位服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两个关键词是“乡村”和“高技能”。“乡村”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领域;“高技能”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因此,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不同于一般的高技能人才,也不同于普通的旅游高技能人才。因为它“乡村”的职业领域,使得它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性、乡村地域性和业务复杂性特征;因为它“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使得它有别于普通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总的来说,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好、乡村地域突出、专业特色较强等特点,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层次构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旅游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区已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0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4个;建立休闲农业园288个,涉及种养面积36.8万亩;乡村旅游点达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分布在全区14个市、90多个县(市、区)。据调查,目前广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已达数十万之众,仅桂林阳朔县就达5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技能较差的现状已经逐渐暴露出来,并已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广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资源依托型和政策依赖型的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升。许多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点由于缺乏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都比较薄弱,经济效益较为低下,有些甚至由于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处于停止经营状态。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产品规模的逐步增加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也将日渐激烈。今后,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重心必然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飞跃上来。为此,乡村旅游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得他们在较大规模的乡村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而在较小规模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中又可以独当一面。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众多乡村旅游一线服务人员学习的榜样,承担着对广大一线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传、帮、带”的重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乡村旅游接待的培养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主要有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在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据广西旅游局和广西教育厅提供的信息,广西目前有42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旅游类在校生规模(含中职教育学生)约3万人,其中旅游高职高专学生约1万人。统计显示,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旅游外语等专业。在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重不断提高。此外,广西的旅游教育与行业联系日益紧密,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我们对广西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钦州、防城港、河池等7个市27个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4903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本科文凭的从业人员129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3%;有高职高专文凭的从业人员358人,占7.30%。

在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培训工作总体效果良好。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2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中,有1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次以上的岗位工作培训,占调查总景点数的66.67%;接受过相关岗位工作培训的为3079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62.80%。其中,到各类院校进修过相关课程培训的共131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7%;参加过3天以上(含3天)乡村旅游培训班的共642人次,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09%。调查结果表明,各类培训工作使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他们学习到了掌更多的旅游行业文化知识,服务技能有所增进,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开发理念逐步养成,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断翻新,乡村旅游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景点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前所述,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未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点)的足够重视。首先,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相关问题认识不清。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作为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应该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胜任哪些具体岗位工作?是否需要进行高技能资格认证?相关管理部门对于这些问题并未认真思考和研究。多数管理者认为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是能力的差异,而没有类型上的差别。其次,没有建立起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相关教育培养机制。如前所述,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但调查发现,广西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极为有限。在广西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42所高等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广西至今依然没有制订专门而统一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岗位培训方案或机制。

2.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还不能满足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广西目前每年毕业的旅游高职高专学生多达近万名,但是,由于各旅游高校教育在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招生对象等方面几乎没有专门针对乡村旅游而开展,加上由于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远离城市,从业人员在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较为艰苦,因此大多数旅游高校毕业生并不愿意到乡村旅游点工作。调查显示,效益较好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中,仅有9.93%的从业人员具有高职高专以上文凭(包括高职高专文凭),且其中有多达53.2%的文凭并非旅游相关专业。其次,广西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力度小,覆盖面窄。广西旅游局与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曾于2010~2011年组织开展“全区全面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大培训”工作,但截至2012年7月,随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约66.67%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曾接受到一次以上的各类旅游岗位培训。这其中如果除去培训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桂林世外桃源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他1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旅游经营年数)平均培训不到1次(仅为0.83次);17个示范点仅有52人到院校进修过旅游相关内容,只有620人参加过3天或3天以上乡村旅游培训班,有1731人参加过3天以下的培训,分别占总人数(4481人)的1.16%、13.84%和38.63%。不少乡村旅游示范点认为,各类乡村旅游培训活动过少且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希望能有机会接受更多更系统全面的培训活动。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示范点反映,他们急需文化水平高、业务素养好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强烈需要引进或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规划策划人才、宣传促销人才、种养和手工技术等专业技能人才、餐厅和导游服务等接待服务人才以及乡村旅游演艺人才。

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职能作用。鉴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一项任务繁重的教育工程,必须发挥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引导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做好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和全区乡村旅游从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二是根据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结合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制定相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政策,确定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培养机制;三是协调相关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点)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各项教育和培训工作任务。

(二)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广西旅游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旅游职业院校既具备旅游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条件,又具备旅游实践技能培训条件,是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存在着矛盾。自治区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与教育厅等相关机关部门应通力协作,积极引导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例如,在桂林旅游高等学校等院校开设乡村旅游管理专业,对就读者给予考分优惠和学费补贴;还可采取“高校+地方政府+乡村旅游企业(点)”等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各地乡村旅游企业(点)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订单式”培养和培训人才。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用型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乡村旅游种养、手工技能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乡村旅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专业特色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除旅游学科相关文化知识外,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还应掌握生态农业种植、特种动物生态养殖、传统手工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艺。而这些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艺的培养,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由各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组织实施,也可直接由各乡村旅游企业(点)根据具体需要,联系相关培训部门或行业机构进行培训。

(四)做到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旅游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旅游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基础理论知识是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基础,实践操作技能是其能力的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具体做法:一是根据当今和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需求进行认真调查分析;二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制定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采用“订单式”办学等方式调动乡村旅游企业(点)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灵活采用知识讲授、理论分析、案例教学、观摩学习、个案讲解、现场示范、集体讨论等多种教育和教学方法。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人才已成为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解决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必须从认识入手,政府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采用院校培养和部门培训两条脚走路的方式,以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再次,根据乡村旅游牵涉专业面广的特点,要调动社会相关行业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最后,要建立起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分析机制,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燕裕.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显成效 [EB/OL].(2012-04-24)[2012-10-08].http:///gjw_zt/jtly/gxclyfz/kan/

201204/t20120424_423076.htm

[2]梁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郭满女.广西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7)

[4]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5]周志宏.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6]于春雨.关于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状况的分析[J].旅游纵览,2011(2)

[7]孙飒.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相关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8)

第9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4-03

1引言

最近两年,国家旅游局一直把乡村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题。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物资和信息的交流,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升。因而,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在中国西部的涪陵区,区域内的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落后,而当地具有优厚的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和打造乡村旅游业的条件,所以找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问题的关键,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是改善当地生活条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涪陵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涪陵乡村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性良好、社会经济条件良好、区位优势明显、山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土壤。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近几年正依托自身丰富的人文、历史、农业产业等资源,着力打造沿江特色果蔬区、坪上生态观光区和后山休闲观光区三大乡村旅游片区,以及一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依托乡村旅游节庆造势,加大涪陵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和产品吸引力。

2涪陵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由于乡村旅游与农业的紧密联系,使得乡村旅游具有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功能。但当前涪陵区乡村旅游的产品结构设计、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存在明显的不足,仍然多处于以第一代农家乐为主的开发模式当中,产品层次性不够丰富和独具特色,因而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面做得还不够,对农村其他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2.1涪陵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短窄

(1)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协作缺乏

地区经济发展对工业的倾向性比较明显,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间缺乏横向合作,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度较低,导致旅游产业链过短。而旅游产业链中核心部门协作意识不强,未形成网络,造成产业链过窄。

(2)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产业链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在产业链中起到核心作用,来带动产业链内其他行业的发展。一般的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但涪陵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还远未形成规模,产业链内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不强。在产业链内难以找到核心企业,或者由于核心企业规模小而难以发挥其领导作用,导致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2.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乡村旅游产业链过窄过短。许多人对乡村旅游概念理解混乱,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家乐、农业旅游、农村观光等,严重降低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当前涪陵乡村旅游产品多数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大多表现为农业观光、民族民俗村、采摘园、渔家乐、农家乐等方式。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品牌缺失、品位不高,缺乏差异性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产品竞争只有依赖于价格,最终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旅游活动内容泛化,只局限于城镇居民去郊游、玩牌、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层面,缺乏供游客参与、体验的互动游乐项目,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目前除“农家乐”旅游产品和具备一定规模的民俗村寨观光旅游产品较为成熟外,其它乡村旅游产品如主题农庄、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园区等在产品规划、设计、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3资本吸引力度不够,市场意识薄弱

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大,创新的意识不强,投资的意识比较弱、招商的力度比较小、融资渠道相对比较窄,投资的环境比较差等问题,使很多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乡村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严重影响市场效益、经济效益。大多数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经济实力不强,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整合意识和品牌意识,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合力。其次,大多数乡村旅游景区和个体经营的村民缺乏营销意识和渠道,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服务对象大多为周边城市居民,旅游市场结构单一。

2.4乡村旅游发展配套体系不完善

(1)道路交通网络覆盖面不完善。村与村、村与乡镇的交通设施落后,且大多乡村道路为水泥路面,且路面狭窄,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例如新妙镇和大顺乡之间距离较近,但交通却并不畅通。使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和产业链的延伸存在空间上的不便。

(2)乡村旅游酒店设施建设不足。基于当前涪陵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缺乏一定深度,乡村旅游更多体现为当天往返的一日游。同时住宿设施与当地的乡村环境融合度不高,缺乏主题特色。

(3)乡村聚落的原始风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在发生明显改变。尤其建筑风貌改造明显,越来越趋向于城镇化。乡村村落公共设施建筑被拆除,乡村生活习惯也趋向城市,乡村原始风貌在渐渐消失。乡村民族民俗资源破坏严重,有些已经很难恢复,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

3涪陵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思考

3.1乡村旅游产业的整合开发

针对当前乡村旅游经营小、弱、散、差等现状,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要注重乡村旅游经营与其他重要产业类型的整合,统一规划整体开展有计划的宣传促销,才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经营。如打造一些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乡村旅游产业带。

3.2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构建

只有差异化的设计,才能有效增强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旅游品牌,实现特色化发展。在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明确了品牌定位和形象定位的基础上,要形成产品内容和层次的差异化,以及服务特色的差异化。

3.3扩大旅游商品的产业联动效应

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由“购”引发的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在所有旅游要素中牵扯面最广,牵动的行业和产业最多,对地方经济和就业机会增加促进最大。而涪陵的旅游商品优势十分明显,如涪陵榨菜、油醪糟、葛根粉、增福土鸡、武陵山老腊肉等都是具有可开发,深加工的旅游商品,其产业联动性较强。

3.4乡村旅游节庆规划

当前涪陵乡村旅游节庆旅游的开发已具有一定基础,如文化马武·第二届文化发展论坛暨乡村旅游推介会,金科农业园展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基础上,可对涪陵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进行整体策划和营销造势,从不同时节、差异化主题、丰富的节庆活动项目去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3.5营销渠道构建

涪陵乡村旅游要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针对细分市场进行精准营销。根据当地资源、产品、区位、设施等条件来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市场的产品,把握旅游市场流行趋势开发乡村度假、休闲、体验、会务等多种旅游功能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市场特征加强产品营销策划,区域可以展开协作塑造统一品牌,与景区、旅行社、旅游集团、旅游商品批发商、其他旅游相关企业等成立营销合作组织。整合传统营销和现代网络营销渠道,同时改善传统营销手段,打造立体营销战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模式。

3.6配套设施构建

(1)住宿体系规划

在与乡村旅游环境相融合的前提下,依托现有的低档星级饭店及农家旅馆等,建设乡村主题酒店、农家小院、露营地、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旅馆,如在新妙等地,可结合该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开发以青年旅社、农家小院、客栈、度假疗养和小型乡村酒店为主体进行重点布局,建筑特色应突出怀旧和地方特色。使住宿设施本身也成为旅游吸引物。

(2)餐饮体系规划

涪陵乡村旅游特色餐饮发展可推行“生态+主题食品”的理念,根据不同区域,可与革命老区特色文化、时代精神、涪陵巴文化、易理文化结合。着重打造涪陵榨菜、增幅土鸡、同乐羊肉、武陵山老腊肉等涪陵餐饮资源。并注重开发菜肴新品、精品,充分时令瓜果、茶叶、药材等开发特色养生保健餐饮。

(3)特色交通服务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道路交通建设,应设计相应的旅游交通标示,同时结合乡村农业景观的可观赏性特征,打造乡村旅游风景道。为形成整体形象,可规划涪陵各乡村旅游产业带的交通工具,如景区班车等,均有主题化的象征性标示。

(4)人力资源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有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规划,主要是对当地企业经营人员、管理人员、接待服务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等进行相关的培训,以使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更为明确,旅游业开展更为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赵承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研究[J].农业经济,2007.

[2]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9).

[3]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

[4]弓志刚,李亚楠.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

[5]朱莉,朱静.城市化进程中近郊农业乡(镇)农业产业链拓展策略——以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

基金项目:长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涪陵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2012XJYB015)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谭舒月(1986-),女,四川广安人,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