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减轻旱涝灾害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余欣荣:灾害年年有,农业防灾减灾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今年的粮食生产也极不平凡,年初遭遇了东北低温春涝、西南西北春旱等灾害,这一仗我们打得不错,春播进展顺利,夏粮和早稻继续增产,这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了主动。全年粮食生产有三季,其中,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夏粮增产39亿斤,早稻预计增产15亿斤。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以上,虽然遭遇南旱北涝,但夺取丰收依然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面积是增加的。预计秋粮面积增加800多万亩,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水稻面积增加较多。二是政策扶持是有力的。7月份,中央财政专项安排10亿元资金,支持东北和南方水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防汛抗旱和农业抗灾工作,中央财政又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开展病虫防控和受灾区改种补种,释放了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表明中央夺取粮食丰收的坚定决心。三是灾害影响是局部的。从全国来看,今年旱情略轻于常年同期,洪涝灾害也明显轻于常年。尽管局部受灾较重,但大部地区秋粮长势正常,东北、华北、西北秋粮长势较好,特别是旱地作物明显好于常年。总体看,只要秋粮科技抗灾措施落实到位,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记者:农业部将采取哪些科技抗灾措施减轻灾害影响、确保粮食丰收?
我县已开始进入一个丰水周期,特别是去年全县的降雨量就大大超过常年,今年春季的气候又比较异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对此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我县防汛严峻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我县地处全市防洪排涝的最下游,两大河贯穿全境,而与下游四县的边界防洪排涝工程,多年来未进行统一治理,淤积严重且人为设障,每年汛期我县受到上压、下阻,严重影响我县积水下泄。虽然近年来我县各级在水利建设中搞了一些防汛工程,防汛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在防大汛、排大涝、保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近几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洪涝灾害,造成相当数量的干部群众防汛意识淡薄,水患意识较差,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对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特别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缺少抗洪抢险的考验,对防汛工作不熟悉、不重视。二是境内的干流工程,多年来未进行过统一的治理,渠道淤积十分严重,堤防残缺不全,建筑物老化失修,抗御洪水的能力严重下降,对我县安全度汛构成非常大的威胁。三是近几年由于受税费改革和地方财力的影响,排涝工程的治理欠帐较多,普遍淤积严重,排涝不畅。特别是行政区划变更后,原有的排涝流域发生变化,致使规划缺少及时的调整完善,极易形成局部的涝灾。四是由于农民的大局意识不强,随意填沟造田、扩种地头地边、侵占公共排涝地域,田间排涝工程已所剩无几,全县地不通沟、沟不,农田排水无出路的问题十分突出。五是防汛资金投入的不足,物料储备大多流于形式,有其名无其实,造成防汛抢险物料严重不足。据专家预测,扎扎实实地做好防大汛、抗大涝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搞好防汛工程建设,清除阻水障碍
防汛工程建设是抵御洪涝灾害的基础,今年的防汛工作要继续按照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标准做准备,确保度汛安全,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县级骨干排涝沟渠的清淤。
沟和沟是担负排涝的重要沟渠,目前,由于淤积,排涝标准严重下降,已影响积水和污水的顺利下泄。为保证的排涝畅通,计划于月上旬,全县统一对其进行清淤治理。
1、沟清淤(结合部沟),工程长12公里,清淤土方万立米。
2、沟段清淤(结合部公路北),工程长6公里,清淤土方万立米。
(二)县乡度汛工程的清障和修复。
经县防汛抗旱办公室组织的度汛工程普查,我县排涝工程存在较多的阻水障碍、险工险口等度汛隐患。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和行政区的划分,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县防指下达的清障修复任务,保证在月日前完成治理任务,由党委书记、乡镇长签字后,并以书面形式报县防指办公室备案。同时,对辖区内的乡(镇)村排涝工程进行一次详细的普查,将存在问题务必在大汛前解决。(年乡镇清障修复任务见责任书)
(三)突出田间排涝工程这个重点。
田间排涝工程是我县防汛排涝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造成局部农作物受灾减产的重要原因。各乡镇、街道要以村组为单位,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强有力的田间工程突击队,打通地头沟、竹节沟、枕头沟,重点解决地不通沟、沟不、一块地一块天、田间排水无出路的问题。
(四)搞好城市排水管道的治理维修和排水渠道的清淤治理。
根据《防洪法》城市防汛由建设主管部门负总责的规定,县建设局在搞好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同时,汛前抓紧完成排水管网的清淤,清除阻水障碍,对低洼积水的区域一定要搞好排水管网的普查,采取措施,保证排水畅通。要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入手,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
三、组织防汛队伍,落实好防汛物料
根据防大汛、排大涝的要求,各乡镇、街道要按照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好防汛队伍。沿徒六乡镇,每乡镇组织防汛常备队人、抢险队人、后备队200人,负责辖区内两大河的抗洪抢险任务。
各级防汛队伍要明确专人负责,登记造册,落实到人,必须做到思想、领导、组织、物料、技术五到位,并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随时准备参加执行抗洪抢险任务。
各级防指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国家、集体、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和“备而不集、用后付款”的办法,保质保量的做好防汛物料的储备,常备物料要专人负责、定点储存、定期检查,严禁挪用。防汛号料要按部门、单位、村户登记造册,落实地点、数量、品种和运输措施,保证备得足、运得出、用得上。
四、旱涝并防,防汛抗旱两手抓
旱涝并防是我们的基本经验。各级要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防汛抗旱两手抓。要密切注视气象信息,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适时搞好河道、坑塘的调水、蓄水工作;高亢和地下水埋深较大的区域,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拦蓄和利用降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为防汛抗旱提供水安全保障。
五、明确职责,落实防汛责任制
防汛工作事关大局,各级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汛抢险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排大涝,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统筹兼顾,切实把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要认真贯彻落实《防洪法》、国家防总和省市防指的规定要求,全县各级要精心准备,依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镇、街道办的排水工程由县防指负责指挥调度,乡镇、村的排水工程由乡镇政府、街道办负责调度。
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县乡政府主要领导对辖区内的防汛安全负总责,实行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分管行政领导是防汛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上岗到位,切实履行职责。各级政府要把防汛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常抓不懈,定期研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组织修订完善各类防洪预案。要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领导包河、包洼、包管区、包建筑物的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防汛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一、影响新建县的农业灾害类型、特点
1.农业气象灾害
主要有洪涝、干旱、寒露风、冰冻等:
洪涝以内涝为主,主要发生在每年5~7月份;
干旱主要发生在每年的7~10月份;
寒露风的影响主要在每年的9月份;
冰冻的影响主要在每年的1~3月份;
随着新建县水利设施的改善,洪涝、干旱灾害都得到有效控制,而寒露风、冰冻灾害的不确定性对新建县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巨大。
2.农业生物灾害
主要有病害、虫害、鼠害等:
病害以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矮缩病、稻曲病、猪瘟、禽流感、口蹄疫为主;
虫害以螟虫、稻飞虱为主;
鼠害近年来发生不严重,但危害较大。
二、农业灾害产生的负面影响
1.直接影响了粮食的增产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影响了农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4.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造成农业灾害多灾损重的成因分析
1.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诱发灾害的直接原因
2.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引发水旱灾害的重要因子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较差,配套不完善等,而在运行管理中又因技术、经济等条件限制而未得到维修、更新改造、续修配套,特别是又多次遭到暴雨洪水袭击,水毁程度十分严重。加上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许多沟渠,塘、坝,遭到毁坏,加之投入不足,水利设施不配套,排灌能力较差,一旦遇到洪涝或干旱等灾害,水利设施难以发挥作用,造成大面积的农田受淹,受旱。
3.人为因素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农民文化科技意思不高,在施肥、用农药方面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土地耕地质量下降。乱砍滥伐、随便排放生活污水、乱丢农业废弃物等都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4.制度人为加剧了灾害的危害程度
一是农业投入少且投资分散。二是农业基层技术推广服务队伍不稳,一些避灾防灾措施难以得到落实。三是有关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四是缺乏科学调度和决策,对灾害防范不足或处理不当。
四、加强农业防灾减灾的战略思考
农业避灾抗灾、防灾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抓好农业避灾工作必须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做到避灾抗灾兼顾,防灾减灾并举,采取积极措施尽量减轻灾害损失。
1.建立科学的灾害防御体系
一是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气象部门、农业部门要利用气象资料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学地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对旱涝灾害和生物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及时相关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要建立严密的组织指挥系统。县、乡层层成立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制定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切实规范其预警、响应、处置程序和办法,增强其可操作性,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系统。加大舆论宣传,让千家万户了解避灾、防灾和抗灾的重要性,搞好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着力提高抢险救灾的装备水平,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在搞好灾害性预测预报的同时,抓好抗灾种植技术的培训,让农民掌握减灾和抗灾技术,使他们从茬口安排、农艺措施和保护性栽培等措施上主动防灾抗灾。
2.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要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以调节气候,稳定气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二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和推广生态种养模式。三是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实现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四是要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加大对“三废”污染的治理力度。五是增加人工影响天气的投入,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来减低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3.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各地都要根据群众的种植习惯,因地制宜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在结构调整上注意做到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管理标准化。要进一步改进耕作制度,要以避灾、减灾为前提,因地制宜,调整粮食作物布局,实行规模开发,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避灾保收能力,提高复种指数。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重点发展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无土栽培、畜禽舍养、地窖冷库保鲜、地膜覆盖、防虫网、遮阳网和套袋等实用技术,提早成熟,避开干旱,减少病虫危害。要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4.研究推广避灾减灾工程技术
一是要加速耐水、抗旱、抗寒、抗病虫的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合理搭配品种,在品种选择和搭配上做到因地制宜,从源头抓好抗灾避灾。二是大力推广水稻简化旱育秧、地膜覆盖、节水旱作农业、化学药剂抗旱等避灾抗旱农业生产技术,修建集雨节水窖,推广喷滴灌技术,三是实施沃土工程,对现有低产田进行改造,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地产出率。四是要抓好生物技术与农业工程技术的组装配套,大力推进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菜”等高效生态农业。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旱涝保收农田面积。高度重视水利设施建设,要增加投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加快病险库治理步伐,特别是将水利建设重点由过去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转移到沟渠配套、山塘整修上来,建好农田排灌沟渠,修复水库和山塘,加大山塘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提高分洪和蓄调水能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利设施的防汛抗旱能力和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疫体系。近年来的动物防疫体系得到了一等程度的加强,但植物检疫体系还非常薄弱,对发展外向型农业十分不利。三是要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是农业农村工作的第一线,直接指导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要按政策法规保障机构,落实好经费。四是要加强农业农机化建设,增加机械提水抗旱的投入,组织农机抗旱服务队,实施小型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增加农民自身进行机械提水抗旱的能力
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
防汛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做好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对于保证全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平安**、构筑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做好2006年我县防汛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县防汛形势的严峻性,彻底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我县地处全市防洪排涝的最下游,徒骇、马颊两大河贯穿全境,而与下游德州市四县的边界防洪排涝工程,多年来未进行统一治理,淤积严重且人为设障,每年汛期我县受到上压、下阻,严重影响我县积水下泄。虽然近年来我县各级在水利建设中搞了一些防汛工程,防汛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在防大汛、排大涝、保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近几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洪涝灾害,造成相当数量的干部群众防汛意识淡薄,水患意识较差,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对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特别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缺少抗洪抢险的考验,对防汛工作不熟悉、不重视。二是境内的徒骇河、马颊河、官氏河、四新河、七里河等干流工程,多年来未进行过统一的治理,渠道淤积十分严重,堤防残缺不全,建筑物老化失修,抗御洪水的能力严重下降,对我县安全度汛构成非常大的威胁。三是近几年由于受税费改革和地方财力的影响,排涝工程的治理欠帐较多,普遍淤积严重,排涝不畅。特别是行政区划变更后,原有的排涝流域发生变化,致使规划缺少及时的调整完善,极易形成局部的涝灾。四是由于农民的大局意识不强,随意填沟造田、扩种地头地边、侵占公共排涝地域,田间排涝工程已所剩无几,全县地不通沟、沟不通河,农田排水无出路的问题十分突出。五是防汛资金投入的不足,物料储备大多流于形式,有其名无其实,造成防汛抢险物料严重不足。据专家预测,我县已开始进入一个丰水周期,特别是去年全县的降雨量就大大超过常年,今年春季的气候又比较异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对此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我县防汛严峻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防大汛、抗大涝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搞好防汛工程建设,清除阻水障碍
防汛工程建设是抵御洪涝灾害的基础,今年的防汛工作要继续按照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标准做准备,确保度汛安全,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县级骨干排涝沟渠的清淤。
北官道沟和老唐公沟是担负城区排涝的重要沟渠,目前,由于淤积,排涝标准严重下降,已影响城区积水和污水的顺利下泄。为保证城区的排涝畅通,计划于6月上旬,全县统一对其进行清淤治理。
1、北官道沟清淤(城区结合部?唐公沟),工程长12公里,清淤土方20万立米。
2、老唐公沟段清淤(城区结合部?韩尹公路北),工程长6公里,清淤土方16万立米。
(二)县乡度汛工程的清障和修复。
经县防汛抗旱办公室组织的度汛工程普查,我县排涝工程存在较多的阻水障碍、险工险口等度汛隐患。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和行政区的划分,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县防指下达的清障修复任务,保证在6月20日前完成治理任务,由党委书记、乡镇长签字后,并以书面形式报县防指办公室备案。同时,对辖区内的乡(镇)村排涝工程进行一次详细的普查,将存在问题务必在大汛前解决。(2006年乡镇清障修复任务见责任书)
(三)突出田间排涝工程这个重点。
田间排涝工程是我县防汛排涝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造成局部农作物受灾减产的重要原因。各乡镇、街道要以村组为单位,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强有力的田间工程突击队,打通地头沟、竹节沟、枕头沟,重点解决地不通沟、沟不通河、一块地一块天、田间排水无出路的问题。
(四)搞好城市排水管道的治理维修和排水渠道的清淤治理。
根据《防洪法》城市防汛由建设主管部门负总责的规定,县建设局在搞好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同时,汛前抓紧完成城区排水管网的清淤,清除阻水障碍,对低洼积水的区域一定要搞好排水管网的普查,采取措施,保证排水畅通。要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入手,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预案,确保城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
三、组织防汛队伍,落实好防汛物料
根据防大汛、排大涝的要求,各乡镇、街道要按照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好防汛队伍。沿徒骇河、马颊河的固河、姜店、杨屯、清平、卅里铺、梁村六乡镇,每乡镇组织防汛常备队30人、抢险队1500人、后备队2000人,负责辖区内两大河的抗洪抢险任务。支援阳谷黄河防汛抢险任务的琉寺、姜店、清平、赵寨子四乡镇,要以民兵为主体,每乡镇组织2000人的防汛预备队。按照《防洪法》“行业管、管行业”的要求,县直各部门和单位也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组织一定数量的抢险救灾队伍,做好本行业、本部门的防汛抢险工作。
各级防汛队伍要明确专人负责,登记造册,落实到人,必须做到思想、领导、组织、物料、技术五到位,并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随时准备参加执行抗洪抢险任务。
各级防指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国家、集体、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和“备而不集、用后付款”的办法,保质保量的做好防汛物料的储备,常备物料要专人负责、定点储存、定期检查,严禁挪用。防汛号料要按部门、单位、村户登记造册,落实地点、数量、品种和运输措施,保证备得足、运得出、用得上。
四、旱涝并防,防汛抗旱两手抓
旱涝并防是我们的基本经验。各级要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防汛抗旱两手抓。要密切注视气象信息,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适时搞好河道、坑塘的调水、蓄水工作;高亢和地下水埋深较大的区域,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拦蓄和利用降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为防汛抗旱提供水安全保障。
五、明确职责,落实防汛责任制
防汛工作事关大局,各级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汛抢险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排大涝,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统筹兼顾,切实把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要认真贯彻落实《防洪法》、国家防总和省市防指的规定要求,全县各级要精心准备,依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镇、街道办的排水工程由县防指负责指挥调度,乡镇、村的排水工程由乡镇政府、街道办负责调度。
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县乡政府主要领导对辖区内的防汛安全负总责,实行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分管行政领导是防汛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上岗到位,切实履行职责。各级政府要把防汛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常抓不懈,定期研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组织修订完善各类防洪预案。要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领导包河、包洼、包管区、包建筑物的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防汛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关键词:岩土工程;环境地质灾害;灾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岩土工程与环境地质灾害概述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良以及工程安全运行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岩土工程学科。由于岩土工程学科仅从工程角度出发,没有与减轻地质灾害的施工技术相结合,致使工程地基或边坡的加固程度不足,极易在深层的地质灾害中遭受巨大破坏,如抽水蓄能电站、水电站、矿山等均发生了类似事故。为了对岩土工程学科进行补充和完善,地质工程学便应运而生。地质工程学是研究工程自规划到竣工以及投产使用后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学科。该学科将地质体与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涵盖岩土工程内容,又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内容。岩土工程主要是指工程建设中岩土体开挖与巩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指因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防治,充分体现了合理开发和管理地质生态环境的思想。环境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将地质灾害概括为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由于环境地质灾害会对岩土工程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在工程建设时必须采取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以达到降低工程风险的目的。
二、引起岩土工程环境地质灾害的具体原因分析
岩土工程产生环境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因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是客观的环境问题,通常情况下不能变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发生变化,至始自终以固有的形态和自然特性存在;其二,因人为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如大量开采、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对地质自然形态造成的破坏,进而引发种种灾害。大部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地质演化以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岩体会由稳定状态向不稳定状态演变,要经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但是,如果因人为因素导致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那么则会大幅度缩短岩体自然演化周期,增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同时,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其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较大,如由于大规模工程开发和建设对森林造成了严重破坏,进而会导致区域性环境的逐步恶化,引发区域性旱涝灾害,若不加以控制便会增大全球性荒漠化的风险。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等废气大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进而诱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发生会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所以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一种极具破坏性、危害性的灾难事故。
三、防治岩土工程环境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
(一)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灾害类型,对它的防治应当予以重视。在滑坡灾害的处理过程中,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并认真分析导致滑坡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防治。目前在众多滑坡灾害治理方法中,控制地下水和地表水以及改善边坡的岩土力学强度这两种方法最为有效,下面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1.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控制。通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有效控制,能够进一步减轻水体对边坡的危害。刨除人为破坏这一因素,水是造成滑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大部分滑坡现象的出现都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换言之,要是能够消除水对边坡的影响,那么便可以有效防止滑坡灾害的发生。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对滑坡区域以外的地表水进行控制,防止其流入到滑坡区域之内,可以通过修筑截水沟对地表水进行截留;其二,可在滑坡区域范围内修筑排水沟,将位于滑坡范围内的地表水排除,以此来减轻其对边坡的影响。
2.改善边坡的岩土力学强度。比较有效的措施有削坡减载和加固边坡,具体选用哪种方法应当按照边坡的实际情况而定,若是两种方法全部适用时,加固边坡较之削坡减载更经济实用。现阶段,在岩土工程中应用较多的边坡加固技术有柔性防护技术、挡土墙等等。
(二)崩塌的防治措施
岩体崩塌的危害性仅次于滑坡,所以对它的防治也必须重视,传统的崩塌防治措施有拦截法、支挡法、排水法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够对崩塌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具体方法的选择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确定。除此之外,近几年里出现了一种新技术,即SNS柔性拦石网,该技术在落石能量较高、坡度较陡的条件下能够起到极佳的防护效果,现已被广泛用于矿山、水电站等工程建设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地表变形的防治技术
1.填堵法。填堵法适用于处理塌陷深度较浅的坑洞,先清除干净坑洞中的松软土体,而后再将石块和碎石填入坑洞内,使其形成防滤层,最后在上方覆盖粘土,并进行夯实处理。
2.强夯法。强夯法是指将大吨位夯锤作用于土体,利用夯锤强大的冲击力提高土体的强度,该方法具备预防和防治的双重作用,且适用范围较广,应用效果较好。强夯法不仅能够夯实发生塌陷后的松软回填土,还能够将坑洞中的软弱带转变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土体。
3.灌浆法。灌浆法是将填充材料灌注于人工钻孔或岩体自然空洞内,从而达到强化岩土,加固土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乐美玉.基于矿山工程特点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用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报.2012(5).
[2]黄露.基于Map GIS IG Server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的研究与应用[A].第十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11).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1)。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答案要点】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工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运输、动力、原料、科技、政策、劳动力、土地、水源等九种,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习惯于立足教材知识,对九个方面的区位因素逐一分析,采取“宁滥毋缺”的答题方法,希望就此结合图文信息,最好能一一对应。这种依据答题模板展开的思维方法虽有其合理性,但面对崭新的试题背景材料并不能达到兼容并包的目的,反而因答题模板的僵化教条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忽视了一些关键信息的提取,从而造成答案要点的缺失,或得出错误的答题要点。
结合图文材料,学生容易得出的优势条件有市场、运输、原料三个方面: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地带,位置优越,市场广阔(当然,得出该点优势的前提是学生注意到了设问中“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这一关键信息,其暗示产品是销往国际市场的);濒临海洋,境内有铁路连接,交通便利,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便于开采、储量丰富、优质(品位高)。在回答每个要点的时候,学生要注意语言叙述的因果关联性、逻辑性,不能只列出“市场广阔”“原料丰富”“交通便利”等短语,那样是不能得分的。对某些文科学生而言,由于对油气资源与磷酸盐工业开采、加工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很难得出“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这一答案要点。沙特阿拉伯油气资源丰富,若把该题的背景换成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区域,学生也是需要考虑到这一点的。沙特阿拉伯工业单一,以石油开采与加工为主,但属于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磷酸盐工业中心,资金必须是充足的,忽视了该国这一国情,或只依据教材给出的九个工业区位因素,“资金雄厚”这一答题要点就很难得出。如果学生一看到设问要求回答“优势条件”就盲目地把答题模板的九个工业区位因素一一加上“广阔”“丰富”等字眼,而没有形成因果关联的逻辑语言,也是很难得分的,甚至还会造成误答,比如盲目得出“劳动力丰富”。这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切不可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试心理机械套用答题模板。以选拔为目的的高考命题没有固定套路可言,其是对学生地理素养、地理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答案要点】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在审题时,学生需建立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第(1)题是要求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本题是分析“甲地”建设“磷酸盐工业城”的不利地理条件;上一题是“宏观而言”,本题是“具体地点”,这是第一个区别。另外要注意分析“不利”“地理条件”这些字眼。“地理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两个方面。由图中给出的纬度及沙漠图例可知,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淡水资源短缺、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施工条件恶劣。结合图中甲地远离城镇,以及题干文字“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可得出“甲地人口稀少,劳动力短缺”的结论,这一点学生极易失分。题干材料“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提醒学生甲地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水电、医疗等方面)。解答本题的重点是学生对图文信息的提取,并将这些信息与“不利条件”形成关联。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答案要点】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乙地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解题思路】本题为开放式的问题,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是在前面两道试题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设问采取不同观点的对比,学生无论答赞同或不赞同,都需说明理由,且要求理由能足够支持其结论,没有科学性错误。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还需学生充分结合图文信息,从环境污染的角度对比分析两地发展条件的差异,从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及污染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危害强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赞同该观点的角度而言,应注意到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而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且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从反对该观点的角度而言,甲地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更脆弱,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弱,且基础设施薄弱,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弱;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试题评述】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中,区域综合题的命题特色突出体现在主题单一、层层递进上,即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设问,各设问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且逐层深入,符合新课标探究理念。本题以磷酸盐工业城建设为核心,涉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工业城建设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这一命题特色在独立命题省份的区域综合题中虽有体现,但不如全国新课标文综卷表现得强烈。综观其他省份综合题的命制,总给人点多、面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散乱之感,而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综合题的命制则主题集中、形散神不散,给人以气定神闲、逐节贯通的美感。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标地理必修3的重要内容,而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本题以沙特阿拉伯这一区域为背景,以磷酸盐工业城建设为核心,考查读图提取信息、调动运用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相关知识,并把图文信息与相关知识相结合,形成逻辑联系,进而判断、推理、解决相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例2 (2014年高考上海地理卷第十五部分)读墨西哥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4年以前,墨西哥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依赖石油出口。
材料二 1994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的《北关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三国贸易实现自由化后,墨西哥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口质优价廉的中间产品、零配件,利用本国的劳动力资源加工或组装成最终产品出口美国或加拿大市场,从中获取利润。同时,美国、加拿大农产品进入墨西哥,对其农产品产生巨大影响。
(1)墨西哥中北部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旱作农业,东南部沿海主要为热带种植园农业。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格局的成因。
【答案要点】旱作农业分布的成因:中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周围高山围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高原内部干旱少雨,因此以旱作农业为主。热带种植园农业分布的成因: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地带,地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和东北信风影响,气候湿热,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墨西哥农业地域类型格局的成因。图2中,回归线从国土中部穿过,说明纬度低;依据海拔图例可知,该国中北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这里就用到了最基本的地形判定知识,高原地形表现为海拔在1000m以上,中部平坦,边缘陡峭,等高线分布显示为边缘密集而中部稀疏;山地地形表现为海拔在500m以上,地势起伏大,等高线较密集)。由纬度范围可知,该区域盛行东北信风,水汽稀少,高原内部因地形抬升而使热量与降水都呈减少趋势。设问显示墨西哥中北部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旱作农业,主要限制条件为降水稀少,以此分析即可。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地形,地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和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气候湿热,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
(2)分析1994年后墨西哥农业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答案要点】变化:由图、表数据可见,1994年后,墨西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新鲜蔬菜退出了主要出口商品行列。
原因:1994年墨西哥加入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的农产品大量进入墨西哥,农业受到很大冲击所致。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1994年后墨西哥农业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由表格数据可明显看出,1994年后墨西哥新鲜蔬菜退出主要出口商品行列,而各工业产品出口比重很大,而且部分工业产品在1994年以后才开始出口,图3更显示墨西哥农业产值比重1994年后逐年下滑,这说明墨西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结合题干材料二“美国、加拿大农产品进入墨西哥,对其农产品产生巨大影响”可知,其原因正是1994年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其农业受到很大冲击。本设问看似容易,但信息提取与加工、判断、推理以及语言的组织都能体现学生地理素养的高低。
(3)说明表中主要商品出口比重的变化,并推测该国第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变化: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前,商品出口中石油占绝对优势,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石油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持续下降,2003年以后基本稳定在10%到13%之间;工业制成品在商品出口中的比重提高,种类增多。推测:第二产业结构从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解题思路】本题以墨西哥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为背景命制,要求说明表中主要商品出口比重的变化,并推测该国第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发现,1994年以前商品出口中石油占绝对优势,其余商品没有或极少出口;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石油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提高,种类增多。由此推测,可得出第二产业结构从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出现这种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从题干材料表述中很容易得到,即“墨西哥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口质优价廉的中间产品、零配件,利用本国的劳动力资源加工或组装成最终产品出口美国或加拿大市场,从中获取利润”。
【试题评述】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及产业结构调整都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的重要内容。运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解决区域的现实问题是区域地理命题的优势与特色。“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其实属于区域系统地理,不同于单纯意义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该模块强调的是在区域背景下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正因如此,作为综合题出现的区域地理试题,其命题方式表现在以陌生区域为载体,提供精简的材料信息,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区域地理命题表现为淡化对区域定位、记忆性知识的考查,而侧重于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相应的高考题型也表现为两类,一类是背景材料新,运用的地理知识是教材中呈现的基础知识,从而解决问题,这属于迁移能力的考查;另一类是提供的背景材料、知识、技能都是陌生的,需要学生在极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发现地理知识与地理规律,并用之解决提出的问题,这属于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本题即很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的试题命制特色。
例3 (2014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36题)读图4,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人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答案要点】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小,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修建水库以调节径流,疏浚河道以排泄洪水,这是基础知识。近几年,解答高考试题需要学生调动和运用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是绝大多数学生自学即可掌握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信息的提取和应用,这也是高考命题致力于避免学生根据知识的储备即可答题的目的。提取、运用信息甚至比调动和运用知识更重要。气候方面的原因:海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发,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季节变化,雨季蓄水防洪,减轻旱涝灾害。地形方面的原因:根据题干“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结合图中水库的位置,得出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小,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而东部下游地区几乎无水库修建,水系图显示众多支流汇于海河,呈马尾状,新开河道众多,从而得出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要点】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解题思路】针对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主要从培育和种植耐旱作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滴灌、喷灌、微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
【答案要点】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应对措施: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
【解题思路】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注意题干信息“河源地区”。旅游开发与景区建设开挖表土,破坏植被,使河水污染,河流含沙量增加,径流量发生变化(植被蓄水作用减弱)。回答应对措施时需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语言。
依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京津冀地区逐步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4)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
【答案要点】发展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解题思路】学生在回答本题时可借鉴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京津冀地区淘汰的企业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主,故调整方向应向低能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试题评述】本题以海河流域水系图为背景,分别从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水资源匮乏的解决措施、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等方面立意,和流域开发与治理的相关内容相吻合,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以及产业结构调整。
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命制体现了与新课标教材编制的一脉相承,即提供材料以期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当然,解决问题需要调动储存的地理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提取并分析材料信息,因为其更能体现能力要求,这也符合新课标能力培养的宗旨。
例4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5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答案要点】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关键词:贵州;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1、研究背景
贵州省地处我国两大水系长江和珠江的上游,在两江生态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生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周边省区和两江中下游人民的安危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占73%)、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山区省份(山地占83%)。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社会经济背景明显有别于其它地区。因此,结合贵州特点和实际,开展有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由于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全省面积的比重高达73%,且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成土速度慢、土层薄,土被多不连续、地表渗漏强、临时性水分亏缺严重、现实生产力低、生态环境稳定性差、敏感性强、环境容量小、土地人口承载力低,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抗灾承灾能力弱、植被遭受破坏难于恢复等这一系列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脆弱性特征,使其成为世界上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由于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突出,森林过度采伐,毁林毁草,陡坡垦植等,使贵州省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并不乐观,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1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解放初期,贵州许多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都达到了30%,但到80年代中期迅速下降到平均12%左右,个别区域下降到不足5%。近几年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虽有所提高,但仍明显偏低。而且在现有林中,普遍存在林种、树种、年龄及水平和垂直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加之林分质量差,从而大大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及经济效益,使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明显减弱。同时,也造成其它植被系统的破坏和草场的严重退化[1]。
2.2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加剧
全有资源表明,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7.67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3.5%,仅乌江流域贵州部分,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03万km2,占区内面积的75%,比80年代初增加23%,平均侵蚀量为2900t・km-2・a-1,最高者达13500~17500t・km-2・a-1,年均总侵蚀量达1.96亿t,约相当于8・7万hm2耕地10cm的耕作表层土壤被流失,每年至少有1.1亿t泥沙直接流失。赤水河流域泥沙含量达1.261kg/m3,坡耕地侵蚀模数达8000t・km-2・a-1。强烈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退化、土层瘠薄、泥石流频繁发生,泥沙毁坏农田,淤积河道和水库,进而造成喀斯特山地石漠化。全省石漠化面积已从1975年的0.88万km2,发展到1980年的1.34万km2,目前达2.2万km2,而且每年仍以933km2的速度递增,大面积石漠化地区出现了丧失人类生存的无土、无植被、无水的生态环境[2]。
2.3旱涝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
由于喀斯特地表渗漏,土层保水能力差,抗旱能力一般仅5~7d,形成一种特有的喀斯特干旱,加剧了气象灾害的发生,给喀斯特丘陵地区的农业开发和生态恢复带来了极大的因难,干旱灾害成了制约农林牧业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喀斯特洼地排水系统特殊和水土流失,常引起泥沙堵塞洼地落水洞,致使洼地涝灾频繁发生。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和人为的不合理干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贵州经常发生。
3、建设好贵州生态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3.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除了对有关管理人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教育外,应着重对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制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使每个公民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此外,逐步在贵州中小学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小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2生态保护与建设并举
生态治理必须体现保护与开发建设并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对可通过保护措施而自然恢复的区域,应以保护为主,村庄、公路、铁路沿线等需要采取防护措施的地方则应加大绿化保护力度。
3.3继续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退耕还林在贵州省已开展了好几年,目前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新时期,退耕还林要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搞好退耕还林,就是要把退下来的耕地利用好,农民感到退耕还林后的经济效益不比退耕前的差,才能使农民愿意退耕还林,达到稳定退耕还林的效果。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农、林、牧的关系。首先,要有以林为主的思想意识。综合治理应定位在生态功能的发挥上。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大力发展林业,是实现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道在于兴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粮丰,粮丰才能致富。根据贵州各地土地条件、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合理安排林种,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林与经济林,使植树造林成为有经济效益的产业。
3.4大力推广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一是限期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二是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要尽量采用能耗低、物耗小,排污量少的生产工艺;三是大力发展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能源,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减轻农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四是提高“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三废”的资源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5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法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依据与保障,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是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应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打击各种乱砍滥伐林木的违法犯罪行为。此外,还应杜绝乱修路、乱开矿等直接或间接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同时还要依法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其它不法行为,使生态保护工作赢得公众的有力支持,最终达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泛湘西北地区;小城镇;生命线工程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ve occurred many times large ones, like the earthquake in sichuan, qinghai province yushu county, yunnan yingjiang earthquake county earthquake, etc, are in the worst hit area for small towns. The author by investigating the northwestern hunan center city, HanShouXian chang DE city in the small towns of shock plann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 to his shock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he northwestern hunan area; Small towns; Lifeline project
中图分类号:TU8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区位概况
泛湘西北地区,即泛湘西北边际延展地区,包括湖南省常德市、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市以及重庆市东南地区、贵州声东北地区等区域。常德市是泛湘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常德市新农村建设进程进一步提速。以常德为中心的环洞庭湖城市群正逐步形成,推动了泛湘西北地区经济的飞跃。同时,星罗棋布的小城镇遭受地震袭击的机率也远远高于城市。
2 生命线工程的重要性
“生命线工程”在《工程抗震术语标准》中的解释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且地震破坏会导致城市局部或全部瘫痪、引发次生灾害的工程,如供水、供电、交通、电讯、煤气等。地震时电器短路引燃煤气、汽油等会引发火灾;水库大坝、江河堤岸倒塌或震裂会引起水灾;公路、铁路、机场被地震摧毁会造成交通中断;通讯设施、互联网络被地震破坏会造成信息灾难;化工厂破坏会形成有毒物质泄漏、蔓延,危及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厂、水厂、煤气厂和各种管线被破坏会造成大面积停水、停电、停气;卫生状况的恶化还能造成疫病流行等等。可以看出生命线工程系统中的结构,其抗灾性能、健康状态、耐久性等是决定生命线工程系统能否良好地发挥防震抗灾功能的重要因素。
3 常德市小城镇防震减灾生命线工程的现状与分析
由于小城镇自然灾害情况严重,农民防震减灾意识低下,生命线工程防灾功能脆弱,如果遭遇强烈地震,就会造成建筑物损毁,人员伤亡,交通、通讯中断以及社会恐慌等诸多灾害,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往往会超过地震直接灾害。
3.1震后通讯易瘫痪
在地震灾害发生之际,时间就是生命。震后能否及时保持对外联络畅通,求得外部支援以最短的时间投入到救灾中去,是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的关键之一。汉寿县经过研究发现,地震后手机有很多都没坏,打不出电话是因为移动通讯基站不能工作。
3.2地处断裂带交通容易受阻
常德市位于扬子准地台向华南褶皱系的过渡地带,太阳山、澧水和汉寿―南县3大断裂带横穿全境,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由于汉寿属于三大断裂带,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引起地面下陷以及地下建筑下沉,交通容易出现瘫痪,居民不能撤离或疏散,密集建筑物的倒塌也会伤害到居民。
3.3能源供给有待加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常德市铺设了多条输油管道,且修建了大型变电站。因为此地区处断裂带,埋置在底下的输油管道若没有加固或检修,容易出现泄漏,多数小型变电站,已年久失修,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3.4水资源系统方面
汉寿地处洞庭湖西滨,境内河湖众多,水系复杂,但汉寿的水资源现状却有以下不足:一是水库整体抗御流域性特大洪水和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繁;三是民生水利存在差距,全县亟待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山塘水库和内江内湖水质污染治理任务较大。
4 提出针对小城镇防震减灾生命线工程现状的对策
4.1通讯防御对策
针对小城镇地区,震后救援通讯问题可修建备用通讯基站或对已存在的基站进行加固与检修。增加通讯基站抗震能力。
4.2交通防御对策
小城镇建设时,要提高建筑的承载力,对具有的断层破碎带地区,可浇筑钢筋混凝土梁或桩,此外还要加强防渗处理,同时提高主干道路上桥梁和临街建筑的抗震性。同时应注意老式路面及桥体的维修,以保障震后主干道的畅通。
4.3能源防御对策
为了避免或减轻能源系统在地震中发生破坏,进而减少人员的伤亡、经济的损失以及次生灾害的发生,应当加强对小城镇变电站及输油线路的检查与维护,开展全面的抗震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确定影响该建筑物抗震能力的主要薄弱环节,并决定是否采取措施进行抗震加固,同时应对建造较早的变电站建筑物进行统一的抗震鉴定。另一方面,对高压电气设备采取适当的固定、减震和隔震措施,使各类高压电气设备的抗震性能趋于均衡,减少系统薄弱环节,从而提高全市供电系统的整体抗震能力。[3]
4.4水资源供给及防御对策
针对汉寿县现状,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水库抗灾抵御能力。其次,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强烈地震后,居民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断裂或错开,淤砂、地表水受粪便、污水以及腐烂尸体严重污染水源,供水极为困难,有时不得不饮用已污染的河水、塘水、沟水和游泳池水。震后自来水管道可能会遭到破坏,因而日常供水系统的检查与维护,与居住区域内河流湖泊的净化处理,固定水源的加强防护极为重要,必须建立水源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1]金磊.未雨绸缪―北京城市综合减灾规划研究的理念与思考[J].北京规划建设.2005,(2):122-125.
[2]江林祥,龙岳林,韩艳婷.构建新农村防震减灾规划体系的初步探讨[ 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10(4):83-8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996.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1996).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1年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
金国栋(1991--),男,湖南长沙人,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0级本科生。
【关键词】预报调度 洪水资源化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1洪水资源化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有三分之二地表径流属于洪水。长期以来,在洪水调度上多注重防洪保安,至于如何在泄洪保安前提下,充分利用水库功能实现洪水兴利的课题,研究很少。因此,洪水造成泛滥灾害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它的可利用价值:洪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控制,可以管理,可以利用的。如果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则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水少、水脏等水安全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壁庄水库承担的防洪任务越来越重,兴利要求也越来越高,防洪与兴利的矛盾非常突出。尤其近几年,水库蓄水较少,已满足不了下游需水要求,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目前水库洪水调度采用“静态控制法”,严格按照设计的汛限水位进行控制,只要水库超过汛限水位,洪水过后必须降到汛限水位,造成汛前、汛期大量弃水。所以,在确保水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利用洪水资源,提高水库蓄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 水库洪水资源化的途径
实现洪水资源化,可通过非工程和工程两种途径,一是工程途径,指将尽可能多的洪水拦蓄起来,延长洪水在陆地的时间,使之赢得更多机会被人们利用和补充地下水。二是非工程途径,指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调度,最大限度拦蓄洪水资源延长其在陆地的时间,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需求。表现为:水库合理调整汛限水位,实现分期洪水调度;利用洪水预报,实现水库实时预报调度;利用蓄滞洪区主动分洪,恢复湿地。实际运用中两种方法相辅相成。
黄壁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后,防洪标准达到万年校核标准,2006年初进行大坝安全鉴定,定为一类坝。期间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雨水情测报、洪水预报调度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同时建成了防汛指挥决策系统,能实时监测水库有关雨、水、工、险情的各种信息并上传到省防汛指挥中心,为水库科学调度洪水,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
2.1 水库洪水资源的可利用性
黄壁庄水库目前实行分期汛限水位,7月10日以前为前汛期,7月10日-8月10日为主汛期,8月10日-20日为过渡期,8月20日以后为后汛期。主汛期按年最大设计洪水设防,主汛期汛限水位115米,采用静态控制法,严格按照设计的汛限水位进行控制。由于流域的水文特性,汛期来水主要集中在主汛期,因此,主汛期既是水库防洪也是保障水库汛后蓄满的关键时期,如何依靠预报调度技术采用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法实现水库主汛期安全有效的蓄水,是挖掘洪水资源潜力的关键。
2.2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是水库实现洪水资源化的重要途径
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是指水库在汛期,根据实时雨水情,利用预报结果,在不降低水库防洪标准,确保水库及上下游地区防洪安全前提下,按照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案确定的控制范围对汛限水位进行浮动的调度过程。
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确定汛限水位动态控制上限值和下限值:一是预报调度法。利用预报的洪水总量或峰前量或洪峰,在不改变水库防洪标准,确保水库及上下游防洪安全前提下,改变水库洪水调度的判别条件,确定新的汛限水位,并以此作为汛限水位动态控制上限值,原设计汛限水位作为动态控制的下限值;二是预泄能力约束法。利用洪水预报和降雨预报的有效预见期,按照洪水起涨前库水位必须降至原设计汛限水位的要求,根据下游河道的安全泄流能力,确定汛限水位动态控制上限值,原设计汛限水位作为动态控制的下限值;三是库容补偿法。黄壁庄水库与上游岗南水库形成梯级联合调度,如果岗南水库实际具有的防洪库容大于设计值时,则黄壁庄水库可以利用岗南水库增加的防洪库容,以此计算相应的汛期限制水位,作为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上限值,原设计汛限水位作为动态控制的下限值。
依据已经确定的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范围值,根据岗黄梯级水库工程现状、洪水特征、洪水预报和降雨预报水平,研究选定预报调度、错峰调度等适宜岗黄两座水库联合动态控制的方法。
3 结语
洪水资源化是发挥洪水资源特性,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减轻旱涝灾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水利的管理模式已从传统的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未来将依托预报调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科学调蓄洪水,减灾增利,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对洪水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大连理工大学、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3] 胡四一 等.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水库汛限水位的确定与运用.中国水利,2002.(10).
[4] 李瑞川 等.依托科技 实现洪水资源化. 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
[5] 曹永强 等.水库防洪预报调度关键问题研究集其应用.水利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