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

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第1篇: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

一、MIMO技术概述

从MIMO技术的历史发展来看,早在20世纪初,马可尼提出了MIMO技术,至今,此技术在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后来,1970年前后将其运用到了通信系统中,针对当时的通讯发展情况,这种技术的引进对于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作用。20世纪90年代,无线通讯全球化,MIMO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比如:天线系统等。而后出现了复合技术,将此技术与平坦衰落并用,发挥了其重要价值。

从MIMO的概念角度来看,MIMO技术的中文全称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英文全称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应用于天线无线通讯。在其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的位置采用几根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以保证信号在发射信号端与接收信号端通过天线进行信号的良好传输、发射与接收,最终,提高数据信息传输质量[1]。MIMO技术可以通过采用空间的资源,不同天线进行多方面、多方位的发射与接收,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不改变频率与功率的前提下,大幅度或者成倍的增大通讯系统的容量,此优点令MIMO技术成为通信系统的主力技术。

从MIMO的原理角度来看,MIMO技术是将多根发射、接收天线安装在相应的发射与接收端,从此实现发射与接收端的多根天线的数据信息传输与接收,此过程会大大提高数据通讯质量。在不改变频率与功率的基础上,充分的使用空间资源,实现多根天线发射、多根天线接收,从而,成倍数的提高通讯信息的容量。采用MIMO技术的过程中,无线通讯系统被反射出不同的信号,不同的信号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流,而单输送系统仅可以一次接受或发送一个空间流,受到了局限,MIMO技术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接收和发送多个空间流,全面掌控不同方位信号,提高容量、可靠性,从而提升资源的性能,扩宽了无线系统使用的范围。

二、MIMO技术运用于无线通讯

第一,用于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对于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MIMO技术,在发射与接收位置安装多根天线,扩大覆盖面、增加接收与发射信息数据。

第二,用于传统通信系统。传统的蜂窝移动通讯系统中存在着问题,采用MIMO技术与传统通讯系统相结合,传统系统属于单方向发射单方向接收系统,而MIMO技术可以进行多方面甚至全方面收集数据信息,相对特点而言,MIMO技术更具有发展前景。

第三,将传统天线系统结合,发挥重要作用。旧式天线系统能够解决衰落方面的问题,在居民的用户小区有较好的应用。将旧式天线系统与MIMO技术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容量,使小区居民生活更加方便。

第四,用于雷达。将MIMO技术运用于雷达方面,收获了比较好的成果,在应用过程中,采用不同天线发射正交波形[2],并且这些波形都是不同的,它们形成比较广泛的覆盖面,经过一段时间,通过相干积累,从而获得比较高的信噪比。

第五,用于无线通讯。MIMO技术在无线通讯领域是重要技术支持,在不断地发展中,此技术也越来越广泛普及使用。随着社会中天线数目的不断增多,对于MIMO技术的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限制了天线的数目会影响到技术的使用,因而,需要再继续完善MIMO技术。

三、MIMO技术应用于无线通讯的意义

在研究MIMO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其中有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发生在2002年的十月份,全球第一颗BLAST芯片的问世,在贝尔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将其与MIMO技术相结合,使其具有更高速数据传输速度,加快了人们网络数据生活。第二次是在2003年8月份,提出了AGN100Wi-Fi,将其与MIMO技术结合,形成了第一款多方位发射与接收的产品,在保持了兼容性的同时,提高了Wi-Fi的速度。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是一种应用于无线通讯中的天线技术,此技术可以在发射与接收处安装多根天线,全方位发射与接收信息数据,并且在保证频率与功率的基础上,提高数据传输速率[3]。传统的通讯过程中,仅采用单一的传输方式,这样的形式在很多特殊地区不适合,比如:建筑物、峡谷等,造成信号衰减等现象。通过MIMO技术可以减少相似的传播干扰,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电视、手机等。

信息化快速的时展,人们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容量的要求也相对越来越高,传统的单方向传输数据通讯系统会为人们网络移动通讯生活带来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加快信息化进程,需要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因此,广泛使用MIMO技术。对于不同发展的数据信息,比如:无线局域网、蜂窝通信等,它们的容量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相比有线通信,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使其获得的数据信息不可靠、不可信,直接影响着信息的传输速度以及质量。在不改变宽带、功率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多径衰落的相关问题,是目前数据传输系统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引进MIMO技术以期解决问题。MIMO技术得到了比较高的评价、被较为广泛的使用,比如:用于传统通信系统、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系统、雷达、无线通讯、将传统天线系统结合,发挥重要作用等。对当社会的高速率网络的要求,传统通讯技术显然无法实现,因此,需要采用新的通讯技术以期达到人们的网络要求标准。我国的通信领域中,MIMO技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无线传输通讯技术,受到广泛关注。MIMO技术通过宽带和功率的便利条件,提高无线通信容量和频率,使人们享受到高速网络时代的特点。随着无线传输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对MIMO技术进行详细地分析与研究。

第2篇: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 教师素质 业务素质 信息素质 创新素质 科研素质

教师素质应该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时代特征。我们对教师素质的研究,既要遵从价值取向,又应做事实判断。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严格,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信息素质、创新素质和科研素质,才会被学生所尊重。

一、业务素质

教师顺利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素质。具体如下:

1. 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精神食粮和财富。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必须先积累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信息科学和传播手段的日益发展,使知识量在短时间内猛增,更要求教师加速度的积累知识,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充实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适应知识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 教育科学知识。教师劳动的特殊工具。教师的劳动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运用教学规律想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其能力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教育科学是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特殊劳动工具,它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所以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3. 高超的教学艺术。教授艺术化的关键。要使教育成为艺术,教师需培养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力。具体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要准确鲜明、形象生动、逻辑严密,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教材的分析能力上,要全面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内容,要吃透教材;组织教学能力上,能正确处理好教师教的主导性与学生学的能动性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4. 网络技能。现代网络环境下必有的能力。为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一切,我们不仅知道如何处理文件、还要懂得如何进入网络,漫游网络。

二、信息素质

指人在信息社会中,接受、存储、使用和生产信息的综合素质。在当今网络环境下,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如能被教师充分利用,对教师本身的素质将有大大的提高。对教师来说,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意识指对信息的敏感态度,想抓取住信息的愿望。信息意识是信息素质的前提,信息意识强的教师才能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进而提高信息品质。信息能力是对当今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获得、处理信息与善于捕捉灵感的技能,以及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动手操作,能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创新素质

网络时代是创新的时代,网络的一个特点就是“新”,有创意,而更多新的东西有待于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找、去开发,那些墨守成规的人将被淘汰。在当今网络环境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而教师的创造性是引导和影响学生创新的关键。首先,教师能自觉的、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思想的活跃、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因此教师要不断解放学生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启发式教学,废止填鸭式;提倡民主讨论式教学,废止一言堂、满堂灌;提倡大思路教学,废止细嚼慢咽。这就是教育思想的创新。其次,增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以及突破自己和他人的已有经验的勇气和魄力。教师应勇于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最后,能提高对国内外最新研究信息的敏锐意识,以及能在不断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应用的能力。

四、科研素质

第3篇: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催生了大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行为因说话人/受话人的个人特征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分析其来源、产生的原因及对当今社会赋予的新色彩和影响。

1 社会语言学与网络流行语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语言学分支的社会语言学指出,语言与社会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化,也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讨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网络语言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广泛传播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语言形式。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在大量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中,有一类流行语。如“你out了”也被众多网民争相引用,并被评为2009年度最佳网络流行语之一。此类流行语有其构成的特征,本文将用社会语言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此类流行语的成因、色彩新意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 语料分析

究竟何为“语码转换”?我们先来分析以下四组语料:

语料1:老师:“上课喝啤酒?”学生:“老师,你out了!”

语料2:“连这个你都不懂?I服了You!”

语料3:“2004《时代风采》时尚模特评选活动正在启动ing”

语料1中out一词在不同场合具有多种意思,可以作副词、形容词、介词、名词和动词。“out”选取了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出外;在外;向外”,如今,这个词被赋予了“落伍了、不能与现行接轨了”的新意。语料2中,在句内出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其目的是在语用环境下,根据需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语料3的特点是通过汉语谓词性成分加英语词尾ing(我们记作X-ing)来表达进行时态,“X-ing”形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在汉语中介入英语的语素能给人带来新奇感,引起听觉和视觉上的新鲜刺激。另一方面,较之于印欧语,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表示进行时态要通过状语和部分助词实现,比如“正在、着、呢”等,英语则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达到其时态以及语法功能的变化。

3 语码转换的定义及成因

3.1定义

社会语言学自始至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近些年来由于英语的普及。英汉两种语言接触难以避免,以汉语为主,夹杂英语语码混用的现象非常多,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在交往之中就会经常发生语码混合(code-mixing)的现象。“在语码混合中,语码A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并入了另一语码B中。语码B一般来说占主导地位,而语码A则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不像语码B那样被人们有意识的使用”。

3.2成因

形成语码转换的原因非常复杂,特别是网络流行语中的语码转换的原因更是多方面的,有语意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

3.2.1对应译词不存在或不准确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上差别很大,中英语中存在许多文化局限词和部分对等词。它们在目标语中没有表示对应概念的词汇,或只是部分概念相同,即使被翻译成中文,也往往只是将其进行音译而己。比如说,虽然DIY可翻译为“自己动手制作”,但若是用在某些场合里就显得累赘,不如进行语码转换,直接将DIY放在句中的交际效果更好。还有很多词汇可能很难用几个字就讲清楚,因此不如用英语表达来的准确,如flash(本意指闪光灯,现多指计算机制作的闪烁的动画短片),fans(热情支持某人、某事或某项运动的人,现在已被广泛地译成“粉丝”),hacker(译为“黑客”,指非法侵入他人网站进行破坏的人)等,由于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恰当的对应项,其英语表达形式也已被大众所接受了。

3.2.2经济原则

也称“简约原则(the theory of least effort),由VictoriaFromkin提出。他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总是尽量节省气力,减少麻烦。网上对话受打字速度的影响,不可能像面对面交流一样便捷。为了达到“省时、省事、简练、快捷”,当某个概念用英语表述相对简单,打字更方便时,网民也趋向于使用英语,尤其是英语中形形的缩略词,在使用时就更为方便了。如近年来网络和众多媒体中广泛使用的流行语“PK”,它的完整形式是“PlayerKilling”,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现在,凡是在涉及到一方与另一方角逐高低的比赛或对决中,“PK”被广泛使用,因其意义准确,表述简单而深受大众的欢迎。

3.2.3说话人自然情况的因素

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是影响语码转换的三个重要因素。由于语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交流,话语信息的生成、传递、理解都要依赖于社会心理环境,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变化。Wardhaugh曾说过“年轻人通常是大多数语言变化的前锋”。这是因为年轻人的语言有活力、生动而又富于创新,他们既能创造一些新颖的表达方式,又能很快接受这些独特而又新颖的语言符号。而且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在语言变异的环节中就形成别人说什么我就说什么,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发明运用什么新词我就跟着效仿,否则被视为落后的心理,也就是这种心理极大推动了语言差异的扩散和发展。乃至激发出更进一步的语言演变,而生活中很多新奇的、时尚的东西都来自经济更发达的使用英语的国家。

4 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的新意及对当下的影响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彼得·特鲁吉尔说:“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的价值体系有紧密的联系,”许多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的运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横空出世”,显示了语言的灵活性,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社会力量的夸张,见证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m。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生活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和更新,而语言的发展透视着公众思想、观念和复杂的社会心态,展现了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动向。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使用数量的逐渐壮大,一方面反映了汉语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却是代表了大多网友的一种姿态,即通过一些戏谑、简单的词语来代表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心态,再亦是不能明说,只能意会的含义。网络流行词汇已经开始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语言习惯,无论是对问题的思考,还是口头上的讨论,人们都喜欢借用网上简洁、异于普通语言习惯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5 结语

纵观近几年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中的英汉语码转换会愈演愈烈,其本身不乏活力,富有激情,也使语言倍显亲切,具有感染力。如果适时适量,不仅是一种词汇手段,也是一种语言交际策略,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就有存在的理由。中英文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方式的一种改变。其表现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它会与时俱进,源源不断地映入我们的眼帘,在求新、求变、释放个性的时代给我们以清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4):30-35

[4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韩苏,语码转换成因研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0-23,

第4篇: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 负面新闻 法律认知

网络媒体是一种具有强大融合功能的传播媒介,在当今大众传媒中,网络媒体可以通过链接、复制、转载等功能,整合其他所有大众传媒的信息。同时网络具有传播的快捷性、信息的丰富性、表达的新颖性、空间的虚拟性、参与的互动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着深刻且广泛的影响,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又一个重要领域和空间。青年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各种信息需求旺盛,对网络信息趋之若鹜。可以说当今的大学生使用网络、参与网络互动,进行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网络信息的来源是复杂的,其内容参差不齐,其中的不良信息、不良价值观念肆意泛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不良的网络信息、虚拟自由的网络环境也影响着大学生对法律观的认知。

一、网络新闻对大学生的法律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前,很多涉及法律内容的文章在网络中传播,大学生们从中获得了对法律相关的知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基本认识,但这种认知往往是感性的,不能使大学生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同时,网络负面新闻的存在,对大学生的法律认知和法律观念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是大学生群体在法律观念、法律制度、守法态度上的心理体验和评价。法律认知包括心理的认知、观念的认知和守法态度的认知,这个认知是一个由浅层认知到深层认知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深化的过程。当前,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法律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负面新闻影响大学生遵守法律观念的形成。从司法部门的有关数据统计来看,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法律观念较强,他们自觉遵守法律,在自己的生活、社会交往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心理上认同公民守法在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意义。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的守法观念处在自觉认识的边缘,他们之所以守法,是害怕被法律惩戒,而不认同作为社会个体应当守法。大学生守法观念的形成,不仅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受到周围社会个体因违法而遭受惩戒产生的警示作用的影响。同时,当前网络新闻中传播的法律事件,也对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的形成发生了正面或负面影响。网络新闻中不恰当的犯罪情节描述,犯罪分子逃脱的报道,犯罪分子面对司法机关严厉打击后的“坦然自若”的报道,使得部分大学生对违法犯罪产生了侥幸心理,甚至有的大学生从中学会了犯罪的一些手段和方式,显然网络负面新闻无疑催化了部分大学生违法犯罪欲望,对他们遵纪守法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消极作用。

2.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产生了怀疑。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视法律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应是法制社会的基本认识。当前,网络媒体通过新闻事件的报道,使大学生们看到了依靠法律权威,正确维护合法权益的正能量,看到了法律的惩恶扬善,认识到了法律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中的重要作用。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对社会各方面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稳压器的作用,它是平衡社会关系和利益,调节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利器,在社会稳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是,当前,负面新闻的报道也使得法律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一些权大于法的新闻报道和媒体表现出的无奈,使得大学生对法律的尊严认识、地位认识大打折扣,一些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社会,权力可以极大地干扰法律的正常运行,社会关系可以瓦解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中起到的作用,由此导致一些大学生不自主地在受到法律侵害时,不是寻求法律的帮助,而是寻求社会关系的帮助。因此,网络负面新闻使大学生对法律权威的认识产生了冲击,对法律的尊严和地位产生了怀疑。

3.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民主平等观念受到了冲击。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精髓的民主与平等观念,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持肯定和认可态度,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完善发展,它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受网络负面新闻不全面报道的影响,且大学生法治观念尚处于不完善时期,认知能力相对较弱,使大学生的法治平等观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资产阶级的民主才是完全的民主,对当前我国的民主法治制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悲观消极情绪。

4.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发生失衡。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内涵的核心,权利与义务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等关系,世界上不存在无任何权利的义务,也不存在无任何义务的权利,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只有权利与义务达到统一,相互依存,权利与义务才能符合法治理念,才是正确的法治观念。但是,当前网络负面新闻的宣传,使大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发生失衡。网络媒体中报道的诸如个别领导干部,不履行相应义务的新闻,普通老百姓只见履行义务而不见权利的新闻,使得部分大学生将这些社会个案现象误认为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这导致了大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识的偏差与失衡。

5.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动摇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既是对当今社会司法机关的信任,也是信任法律,遵守法律规范的基础。但是由于网络媒体负面新闻的报道,使得大学生对当前司法机关是否能够公正执法、是否能够公正审理、是否能够判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甚至有的大学生不相信司法机关能够按规定履行司法程序,不相信司法机关能够不徇私情、一视同仁地执行法律。

二、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影响的原因分析

针对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当进行必要的分析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规避网络的负面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策略,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增强与法律素养的提升。

当前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意识形态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定型,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还不完整、不全面,因而难免对网络中的负面新闻缺乏正确的判断、理性的思考,其法律认知出现偏差和失衡也在情理之中。同时,网络对求知欲望强烈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其中的负面新闻也往往带有很强的诱惑性、感染性,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负面新闻所倡导和宣传的不规范、不完善的法律理念,对大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在当前网络媒体环境下,其中的负面新闻、负面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律认知上的影响。

在此网络媒体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法律认知素养的提高,法治观念的增强,高等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尤其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如果高校不重视网络的作用,对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不予以认真对待,就会使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指导,对法律的认知只能处于放任、自发状态,必然制约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同时,我国高校当前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存在滞后现象,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他们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丰富素材,法律观念是不稳固的,一旦网络中出现涉及法律方面的负面新闻,就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产生冲击。

三、应对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影响的策略

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的影响是现实存在的,针对这种问题,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推进大学生法律认知水平的提高。

1.加强新闻立法,遏制负面新闻的产生与发展。当前,国家应不断完善新闻立法,规范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加强对新闻行业相关的法律规制。同时,也要加大对传媒市场的执法检查力度,加强新闻行为的监督、规范,针对检查监督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制止、打击。要发挥新闻行业自律协会的作用,出台和完善新闻机构从业行为标准,增强新闻传媒机构的新闻自律意识,加强新闻行业的自律建设。

2.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其科学应对媒体的能力。面对来源复杂的网络海量信息,大学生应明辨是非,科学分析其中的“真善美”与“ 假恶丑”,应具有从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去伪存真的能力,理性对待各种信息的干扰。媒体素养是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的环境下,大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信息抗干扰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应对媒体、认识媒体、辨别媒体和驾驭媒体的能力,使他们免受负面新闻的不良影响。

3.强化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教育。当前在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着重视法律知识掌握,而轻视法律认知的问题,存在着重视感性认识教育,缺乏大学生对法律理性认识的倾向。针对这种情况,应丰富大学生法律观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选择具有典型性、权威性和趣味性的网络信息,来开拓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视野,通过案例教学、典型法律案件分析,提高大学生应对法律事件的能力,使大学生法律认知的水平得到提升。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推进法律文化的宣传。校园网络不同于大众互联网络,它具有典型的育人功能和特征,高校应重视培育网络育人文化,发展网络育人文化,传播网络育人文化。针对网络对大学生法律认知的负面影响,应当加强校园网中的法律文化的宣传,结合大学生实际进行法律知识传播,开展网络法律活动,宣传法律文化知识。应从营造法律育人氛围,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等方面,加强对校园法律文化的宣传,通过网络法律文化影响和教育,使大学生法律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面对网络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产生的不良影响,必须在正视问题存在的基础上,弄清原因,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法律认知教育。在注重发挥学校作用的同时,应当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尤其作为新闻媒体,要积极改善传媒环境,推进网络健康文化的建设,促进大学生法律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概况及特点——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报告[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S1).

[2]巩军伟.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途径探究——以大学生法律社会实践为视角[J].兰州学刊,2008(S1).

第5篇: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民意 政府决策 影响

1 网络民意概念的界定

关于民意,《庄子・说剑》――“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最早提到了民意一词。20世纪六七十年代,网络技术诞生,发展到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学习、工作、娱乐方面的需求,还可以成为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工具,同时能够给公民提供意见表达、参政议政的平台,公民开始以更文明、更理性的方式与政府进行沟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来有效的表达意见,抒发态度。由此,网络民意作为一个新兴的名词开始得到普及。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民意就是指网络时代人们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以网络为媒体平台,通过互联网上论坛和社区、博客等方式、手段比较自由发表评论和意见,使得社会舆情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能力聚合某种愿望和诉求,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传播特性和社会价值。

2 网络民意对当代政府管理的多重影响

网络民意对政府管理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府决策。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行为在网络民意的影响下改变其原有的决策,采纳网民意见,重新做出更为合理的并且能得到大众认可的决策。网络民意较多的关注社会动向,对政府施压以及动员社会公众,使得网络民意逐渐从虚拟走向现实。在网络这一媒介的作用下,任何一条信息都可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网民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议论,若足够多的目光在关注,便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对于涉及政府机构或官员的事件,网络上的各种舆论定会迅速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进而会一定程度影响政府对于相关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结果。其次,网络民意对政府工作展开起到重要影响。网络民意作为民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政府工作的影响不容小觑,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工作的开展。如网络对于很多责任事故的讨论与曝光,事件在网上公布之后便会引起大量网民关注,各种论坛上关于事故的问题的讨论一直此起彼伏。因为缺少政府管理,才会使得此类事件频发。大量网民强烈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加强相关工作管理,以起到杜绝此类事件发生的作用。可以促进一些工作的改善与法律法规的出台。再次,网络民意对政府廉政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自古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都致力于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都渴望将本国的政府建设朝着公开化、透明化、服务化以及纯洁化的方向前进。近年来,我国的政府建设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下也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网络还未普及之前,基本上政府官员的三公消费以及私人腐败问题很难被相关部门发现惩处,即使发现了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调查取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民的数量的成倍增长,加以微博、贴吧等网络消息平台的兴起,使网民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大量与政府官员消费直接相关的图片文字甚至一些票据,随着政府公务的公开透明化,一些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权力的官员的行政行为备受公众关注,这也就为普通群众对于政府管理行为的监督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即时通讯以及一些沟通的软件也可以使民众在最短时间内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公之于众并直接反馈到相关部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官员腐败行为的曝光并促使政府相关人员对事件及时合理的做出反应。

3 政府管理应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近年来由网络舆情引发的重大事件,笔者发现各地政府面对网络民意主要呈现三种模式化的应对和引导状态:无回应型。这是指政府对网络民意不进行表态、解释或反驳;被动回应型。指随着网络舆情力量的壮大,政府改变起初不回应网民的策略,做出与网民要求与期待相向的调整,使政府偏好和网民偏好达到部分或者全部一致。主动回应型。这种方式一般地都会为政府增加得分,只要不是别有用心的,网络舆情大多会止于政府的果断处理。政府的舆论引导即时、有效,甚至会“变坏事为好事”,在危机应对中树立了政府的形象。[1]

分析社会影响较大的网络事件,导致地方政府被动回应或者无回应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部分政府和单位由于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可能引发的、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对如何处置突发性重大事件没有制定处置预案,从而无法对事件做到及时有效的回复与处理,制约着网络舆情能力。第二,政府对驾驭网络舆论的难度估计过低,当今社会,地方政府行政体系和市场体系是控制社会、影响社会的最大两股力量。地方政府作为上层建筑,往往忽略了市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网络舆情在市场体系中多处于良性的生存环境,而在政府中环境堪比恶劣,民众把矛头指向政府而不会是市场经济中的实体。这样“网络”在民众弹指间孕育而生,严重影响了政府网上工作的公信力。社会矛盾在网络环境中不断扩大,加深了民众对社会不平等的心态,加重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及对立情绪,这也使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网路”的侵蚀难以与市场和谐共存。第三,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有待改进。这也导致了工作时间利用网络进行聊天、看股票、玩网络游戏等工作之外的网络活动。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和管理力度。第四,商业利益渗透等因素,舆论引导的难度不断加大,也给引导的有效性带来挑战。商业利益渗透并影响网络舆论公信力。网络舆论生成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向,即越来越受到商业利益的渗透。一些非法商业性公关公司,出于商业目的雇佣“网络水军”制造大量“舆论泡沫”,恶化了网络舆论环境,降低了网络舆论的社会信任度和影响力。这也成为当前虚拟社会管理中的一个新问题。传统的“把关人”缺失和“把关机制”失效,加大了虚拟社会管理中的舆情监测和引导难度,引导的有效性往往难以达到。

虽然各地政府由于实际经验的不足在驾驭网络舆情方面还略显怠慢,但其主动回应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纵观历年的网络事件,地方政府应对网络民意的重视程度高涨,在政府网络发言人带领下展开政府网络工作,各地方政府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职能定位工作。

4 政府管理应对网络民意采取的对策思考

首先,针对不同的网络民意,政府管理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对待,辩证的看待网络民意。网络民意并不是完完全全正确的,有时候甚至带有网民偏激的情绪,因此,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待网络民意绝对不能全盘接受。特别的是,对于一些抒发网民想法的言论,未达到一定的影响力的,政府并不一定要采取措施去制止,若是对任何言论都大题小做,就容易使群众产生失去言论自由的想法。这点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他们需要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去区分复杂的网络世界中的复杂的言论。其次,由于网络社会的高效、快捷等特点,现代政府管理过程中往往未能及时掌握网络民意,一旦事情发生,便手足无措。因此,各地政府管理需要建立健全信息的回收机制,时刻关注网络民意的走向,只有这样,才能够较为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应对网络民意的迅速传播,应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再次,政府管理对网络民意的回应,应避免采用“避重就轻”的方式。倘若长期敷衍了事,必然会引起网民,甚至全社会的反感,从而也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所以说,政府回应民意,应多采用“主动回应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接近群众,了解民生,才能真正为大众所接受,才能使得网络上的政府管理行为“好评如潮”。最后,针对“网络水军”和“舆论泡沫”的问题,政府管理过程中则应尽快把握其背后的利益问题,及时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予以遏制,实施长效管理。同时,只有建立起一个和谐自然自由的网络环境,网络才能真正为民所用、为政府机关所用,才能真正成为民众与政府的良好桥梁。[2]

参考文献:

[1]薛恒,李韦.网络舆情中的政府回应及其引导[J].唯实,2012.

02.

[2]高丹.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3]朱丽峰.论网络民意对政府的影响和挑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05.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JSCXXL11)。

第6篇: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智能 社会 形态

目前的信息智能化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如何深刻认识和有效把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主要从智能时代到来的确定性认识、主要技术支撑及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浅的探讨研究。

一、社会发展正朝智能型方向方向跃迁

首先,对信息价值利用不同,对社会的影响不一样。当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化使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与智能时代相比,总体来说,信息时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信息的积累上,信息价值的利用是直接的、局部的,只是智能时展所必需的信息与技术的原始积累。

其次,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是智能时展的基础和前提。如,在信息时代,以电子和光子作为信息载体的技术快速发展,集成电路的发展遵从摩尔定律,集成电路的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集成电路刻线宽度更小,信息传递速度更快,消耗功率更小,为智能化处理所需的高效信息汇聚与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信息时代的信息大膨胀为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做了一个很好的信息汇聚平台。如世界各国2000年一天的贸易额、科研课题量和电话的通信量分别相当1949年一年的量。

第三,两种不同时代对人类环境影响效果截然不同。信息时代的发展过程带来了环境的变化是:一是使我们时间压力增大,强化时间管理,要求我们的组织、业务、管理等采用新的模式;二是更强调资金成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三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人们学习速度加快。然而,智能时代的智能化使物通过网上的各种设备具有智能化功能,使人们从繁重的体能中解脱出来,使人们的智慧效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智能社会发展的主流技术

智能时代是从信息时展而来,除信息时代中的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得到更好更快发展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数据的大范围、更高效处理上,主要技术有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

(一)物联网技术是智能时代科技发展的物理基础。物联网使物品和信息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它高效处理信息感知和网络互联,是达成信息有序汇聚与分发的实体平台。物联网的功能给使用者带来较高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物联网的新兴产业。对于各种感知网络比比皆是,主要体现在信息的采集和汇聚,但这里只列举一个有关从网络信息分发到使用终端的例子,如3D打印技术,它就是在物联网上得到更好的运用,只要远方传过技术图,就可及时进行制造打印输出,得到最终的产品。物联网可以说构成了如人体一样的,从信息感知到分析,到事件处理的实体网络平台,是智能时代科技发展的物理基础。

(二)大数据技术是智能时代科技发展的信息支撑。信息时代的发展为智能时代打下良好的物质和信息基础,各种大量数据的并存和相互嵌套与堆积,使数据分析难度加大,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挖掘海量数据中的“宝藏”。随之产生的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成为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各个方向。大数据技术可实现远超人们所能感觉到的、具体的、直观的结论,并可从表面上无关的数据中挖掘出关联的、有价值的信息,能直接从海量数据中实时找出各种隐藏的规律及其运用的价值。可以说,当今世界,谁能驾驭好大数据技术,谁就能取得时展的主动权。

(三)云计算技术是智能时代智能实时转换的可靠保证。云计算技术主要解决智能时代运算能力的问题,就如一台好的计算机要有高配置的CPU一样。但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很难用一台计算机解决海量数据的处理问题,这就要通过挖掘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协同运算,达到整体运算能力的提升。通过云计算技术,可有效保证在海量数据下人对实物作用能效发挥的实时性。

三、智能社会的发展憧憬

智能时代的发展,可有效让人们超越现实的物质世界。在智能时代,只需通过人意识形态中的构想和软件操作,就可实现与物联网相联的实体硬件设备具有一定的智能功能。可以说,这些设备的智能将成为人类智能的延伸。人们所处的智能社会将体现实体与虚拟的融合统一,具体会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变革上。

(一)制造业的变革。3D打印技术会取代各种传统的模具化的制造业。未来的生产将不再是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天下,只要有相关的创意构想设计、3D打印机以及配套的打印耗材,哪怕在家里也能够自动实现整个打印流程,“生产”出自己想要的物品。

(二)生物领域的生理解密与运用。人们通过对生物演变的海量数据分析,从宏观和微观可解密生命中的一个个“奇迹”,实现意识与物质的高度统一诠释。人们通过智能思考,运用这些生命原理进行再造或创造将实现世界物种的更多元化的同时,可更好地实现生物的智能性控制。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协调发展。目前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迅速,但做好它们的协调发展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人们通过大数据的准确分析,可实现对社会实体经济的精准把握,对虚拟经济的调节作用将发挥得更好。

(四)军事领域的运筹帷幄。智能时代的发展将使军事上的较量变成对数据信息控制权的争夺。军事战争将通过相关平台进行智慧、能力的较量,得出胜负,无需刀枪相见,拼得你死我活。

总之,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智能作用将发挥到极致,硬件与软件、现实与虚拟会得到高效协同发展,一草一木都将被智能化,整个地球都将会成为一个智能地球。

四、结束语

我们通过对社会发展现状和方向的分析,有利于各项细化领域方向的有效把握,使人类有限的人才和物力资源得到更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周洪波. 传感网与物联网[M] .电子工业出版. 2012.6

[2] 杨刚. 沈沛意.郑春细 . .物联网理论与技术[M] .科学出版社. 2010.4

[3] 张福生. 物联网开启全新生活的智能时代[M]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4

[4] 戴汝为. 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M] . 浙江接掌技术出版社. 1995.12

第7篇: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军人幸福感;社会;影响因素;探析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它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使社会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市场经济体制也是如此,它的计算理性(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强调自我等原则,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和集中,新的价值体系还在完善,旧的价值观念仍在冲击,人们常常面临着价值观念和道德拷问的矛盾冲突。使得人们对人的生活意义、存在价值和衡量幸福成功标准的混淆,军人也是社会人,其思想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冲击。

1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尤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一切向钱看的消极方面使金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同时,不同阶层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对个体心灵的撞击;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各种现象;以及不负责任的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铺天盖地的各种奢侈高消费的舆论广告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它时时刻刻在告诉你:人的成功、幸福在于高收入、高消费,有钱你就能开名车、穿名牌、住豪宅、享受别人只能仰望的东西;幸福在于对物质的极大占有,在于自我欲望的满足。诸如此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价值判断,容易使人们的思想产生这样一种误区: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对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而是以金钱、地位、物质财富的多少论成败。尤其是军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人劳动创造财富的间接性和不可计算性,使得部分民众极易对当代军人的职业和个体价值不理解、不认同、不重视,从而失去对军人应有的职业尊重和忽视军人正常的保障体系的完善。军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会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当代军人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产生困惑,他们头上的幸福光环在悄悄褪色,在追求幸福的问题上同样出现了多元化的偏差。

2 长期和平的不利影响

人们选择一种职业,既为谋生又为发展。军人职业历来是热血青年报效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选择。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曾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参军入伍,通过打仗来履行职能,人民群众对我军的价值评判标准就是能否“打胜仗”、“消灭敌人”。军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也在于能否“奋勇杀敌”、能否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英勇善战”使我军官兵普遍获得了军人职业的幸福感,成为凝聚军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长期处于和平环境,社会的主要舞台在经济和科技文化领域,社会精英是在这些舞台上表演的企业家和科学家,而大多数军人很少有叱咤风云、横刀立马的“亮相”机会,军队已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军人职业的美誉度不如战争年代突出了,“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荣光已渐行渐远,甚至在一些短视的人看来,军人整天不打仗,还吃着皇粮,不仅没有正价值,似乎还有负价值。这种情况下,军人的职业幸福感很容易受挫。

3 网络文化的思想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以其强大的娱乐功能、信息功能和服务功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并逐渐形成特定阶层的网络文化。它包括网络语言、网络文字、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和网络行为等。网络文化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再忽视其对人们思想行为,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因为没有哪一种社会文化会对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如今诸如网恋、“”、青少年犯罪等,大多与网络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毋庸置疑,大多数军人都能比较理性地认识网络文化,但这并不代表青年军官就不接受和不被其吸引。青年军官具有社会青年的一般特征,他们追求时尚,紧跟时代潮流,彰显个性。在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网络文化这一新鲜事物会很快接受,而且较容易受其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并把我军作为其渗透破坏的重点。借助互联网、手机等通信工具,传播其资本主义幸福观和价值观,贩卖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尤其是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千方百计对我军广大官兵进行拉拢和策反,妄图通过政治和文化渗透,改变我军忠诚于党、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的荣誉意识。其挖空心思布设的迷魂阵和所释放的毒害信息,极易蒙蔽人的心智,动摇人的理想信念。尤其对于青年军人,社会化正处于关键阶段,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这种腐朽文化的影响而对我军忠诚于党、无私奉献和舍生取义等幸福观产生怀疑和矛盾心理,甚至会在荣辱不分、是非不辨中,误入歧途或一失足成千

古恨。

第8篇: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大众文化批判;网络信息;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164-02

微信、微博等APP的出现促使人们日常生活更加丰富,而网络信息的转载传播也异常的活跃。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恰如自如的剑术既为正直的人服务,也为强盗服务,既可用于自卫,也可用于谋杀”[1],网络既可以传播正能量,也会让一些谣言四起;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予了不法分子从中获得利益的机会。网络传播在为人们服务的同时却慢慢地让人们淡去了去探索事物本质的能力。换句话说,网络发展过程中的信息的传播最初是作为人们的便捷工具出现的。然而后来“理性变成了对目的性的盲目”“思想完全变成了机制”“纯粹理性变成了非理性”,而理性本身,也就是说“任何形式的真理都会成为偶像式的盲目崇拜”,从而走向它反面――种新的神话。最终,神话就变成了启蒙,而启蒙退化为了神话,大众文化的传播也转变为大众欺骗的途径,我们的认知能力也在渐渐退化。

那么何为大众文化?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之前的大众文化被认为是从大众本身产生的,是流行艺术在现今社会的表现形式,但是在霍克海默对M.阿德勒《艺术与审慎》所写的评论中谈道:“人们今天所称的流行娱乐实际上是为文化工业所刺激、所操纵、所悄悄腐蚀的要求”,这便是首次提出以“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来替代“大众文化”。然而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来替代“大众文化”这一概念也旨在表明在当时的文化环境及背景中,对“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及虚假性予以严厉的批判。虽然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在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面前,这种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在现今网络大潮中我们要保持清醒明确方向,才能平稳前行。

一、清醒:在网络大潮中明确目标

《启蒙辩证法》关注的首要问题即:大众文化“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帷幕,遮蔽的是现实的无可救药”[2]4。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不仅操控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选择性的行为,更深层上控制了人们的内心和潜意识。在大众文化的操控下,我们不禁像洞穴里的人一样,只能接收到大众文化筛选过的信息,而对于信息的来源却不得而知。可以看出大众俨然被文化所支配,大众文化在社会中不仅不是服务于大众的,反而是反大众的,促使人们对问题不再深入的思索,丧失了对现实的反思。大众文化的标准化促使文化商品没有了高雅与低俗之分,对文化的欣赏能力也共同回归到原始状态。大众的日常生活被同一化了,大众的个性也在不断丧失和泯灭,每个人都保持了对生活和社会的同样的态度和心理认同。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说“每个人都停留在类存在的单一层面上”[2]10。逐渐成为一批批“单向度的人”。

在网络时代下,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斥着随处可见的信息。一方面,人们每天都可以从各种渠道在茫茫的网络大潮中看到自己所想获取的信息,简便地翻阅便可以获取这个时代最新的信息,人们也因而获得了对这个社会极大地参与感与获得新信息的满足感。在这个“微时代”越是微小的文章越深得人们喜爱,好像可以从一句话或一个简短的道理就可以找到支持心中那个梦想的“划桨”。这些简短的话或者浓缩的深刻道理,或者让复杂的理论深入浅出,但却促使人们丧失了去深入探讨的能力。更何况如今的网络信息如此的繁多、复杂而又真假难辨,人们每天接触的都有可能之前的观点。因而如果不能对一个信息深刻的认识、探索,不能接触到元认知而仅观事态的表象,不能对新的信息进行批判的接受,那么必然免不了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广告也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厂家掷重金邀请明星代言广告,而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不加以重视,以至于本末倒置,给大众义正词严的许诺渲染,迷惑大众的双眼,美好的渲染刺激了人们对自己愿望的实现从而跟随者广告的步伐。

因而,我们应当抱着对当前的“大众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态度去接受,并选择性的去筛选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信息,继而把所接受到的新信息重新加入到我们已有的知识构架中以便运用。如此,才能保持我们大脑的清醒,明确自己真正的需求,才不会在网络信息泛滥的今天迷失自己。

二、平稳:在网络大潮中稳如泰山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的首要特征便是其伪大众性,“大众性不是由大众直接决定的,而往往是由大众在其他社会阶层的代表决定的”[3]。在此基础上,“大众文化”便出现了商品化及娱乐性的特征。继而颠覆了大众文化的初衷,大众文化从为大众服务进行了反转,站在了大众的对立面,也因而构成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文化不再仅仅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是向经济领域转变,文化与经济已经不再有清晰地界限。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任何客体都不具有内在的价值;它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获得价值”[2]143。文化产品对于人的心灵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的作用远远不及其获得利润的功能,彻底成为文化商品,也变为大众消遣性娱乐的对象。在当时“大众文化”确实是资本主义为了稳定现有的社会秩序所特有的。而如今在我国虽然不存在这些现象,但是“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及娱乐性却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蛊惑人心的工具。因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这一批判视角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在网络环境下,大众被新闻和信息所填满,对于认同的观点都会予以转载传播,其中不乏一些负面的新闻或消极的信息,人们出于对自身不满情绪的发泄而在微信、微博等app,转载传播自己都不明真伪的消息,一方面,让一些人“有偿删帖”者非法牟取极大地利益。何为“有偿删帖”?简单来说正是因为网络传播负面消息很可能一发不可收拾,一些企业或者公司为了保住自己的名义,进而以非法的手段请一些黑客删除有损本公司或企业形象的帖子。而大部分不法分子会为了删帖而发帖,这些“删帖党”正是利用了大众的同情、打抱不平的心态不仅传播负能量还企图从中牟取利润。另一方面,如近来发生的“优衣库”视频事件,对这些低俗的信息,大众抱着好玩娱乐的心态微信微博转发而闹得沸沸扬扬,最后警方的介入才使事情告一段落。类似事件在网上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巨大负面的影响。大众及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而被迫接受这些毫无“营养价值”的“垃圾食品”。这就需要我们在接收或转载网络信息的时候应当具有分析事情的能力,不仅要能分辨真伪,还要深入探索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确保无误了再进行传播或转载。对于“垃圾食品”则要坚决予以抵制的态度。促使自己在网络的大潮中不被虚假信息迷惑双眼,稳步前行。

三、前行:积极营造绿色网络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针对晚期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创建绿色网络,提高大众上网素质,积极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

大众文化的同一性、整体性遭到批判,那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应当提倡文化的多元性、创造性。但是要确立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中的领导权地位,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总理提出“有权不可任性”,同样,“大众文化也不可任性”。在网络大潮中,放任大众文化的发展不仅会对高雅的文化造成冲击,影响人们的判断,进而走向文化的反面。同时,在市场环境下,还会使人盲目的为利润而文化,违背了大众文化的初衷。而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高尚的文化,需要人们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需要释放大众自身特有的个性及创造力。因此,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确立大众个性的发展并避免大众文化的物化功能,进而创造多元的文化。只有创建绿色网络,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网络信息,才能让大众在网络大潮中畅行无阻。

最后,我们也要用批判的态度去审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我们既要看到这一批判理论对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启示作用,同时,也要看到这一理论的缺陷及不足之处。他们认为大众是消极的乃至被动的,但并不能否定了大众意识形态的反作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到了大众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统摄,却忽视了大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没有能够辩证的去看待大众文化对大众的影响。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不足之处也正是这一点。

当今是一个文化泛滥的时代,文化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影响力也通过网络信息潜移默化着大众。尽管我们评判着网络中各种信息的真伪以及存在众多不足之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吸取网络信息俨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我们也可以运用网络媒体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建设。我们更要善于利用网络环境这一无时无刻而又无处不在的特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促使大众以此作为生活指导,引导大众往更高层面的上层建筑“前行”。虽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批判理论尚存不足之处,但是他们对大众文化纵向的反思值得我们借鉴,对大众文化内涵及特征的阐释不仅让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更对现今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给予了深刻的启发及警戒作用。在网络环境的背景下,为创建绿色网络献出自己的力量,积极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张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7.

第9篇: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

在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不能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应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对他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培训相结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大众化不是对所有群体都一样的简单化、通俗化,当代青年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把握社会的本质,只有不断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管的把握,才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二)创造有利于当代青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环境

当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学习与生活已经与网络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培养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专题的宣传教育网站,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互动讨论区或者论坛,帮助他们及时解答各种价值困惑;其次,在网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课堂,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进行专题讲,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最后,可以开设网络社区,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有关价值观的问题进行讨论,充分调动起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

(三)增强当代青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自觉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导向性,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青年的精神引领作用,能够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正确认识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性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并且可以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服务社会与了解社会的机会,改变主流的价值观。当代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缺少历史的积淀就会造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识的偏差。因此,要积极引导当代青年多学习历史,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为,同时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青年的基本要求和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四)积极创建有利于当代青年的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

当代青年处于社会大发展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周围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因此,积极创建有利于当代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第一,强调文化建设中要包含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教育除了给学生带来精神和心灵上的影响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文化建设中,在文化熏陶中加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二,定期举办符合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知识讲座、学术研究、报告会、演讲征文等等,借助多样性的文化活动教育和感染他们;第三,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事件进行广泛传播,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氛围。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