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生态旅游的内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先提高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于1993年具体定义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当地固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观光旅游,过程中不损害资源并进行适当地保护,在当地资源健康持续的基础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开发。生态旅游是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的旅游活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强调保护自然景观。长期处于城市恶劣环境中的城市居民,向往有利于健康的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于是他们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休养、度假,在享受的过程中慢慢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保障当地居民的安定生活,促成观光旅游、区域经济开发、资源保护三者融为一体。
2.生态旅游管理的概述
基于生态学思想,生态旅游管理旨在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保护着旅游区的生态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
(1)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及原则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诉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置身其中能够系统地深切感受到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因地制宜与政府协助相协调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管理措施符合环境容量要求的原则。
(2)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以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胃出发点,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协调和控制好旅游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制定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方针,较少开发过程中工作的盲目性,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缺少科学规划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未深入认识和掌握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规律、原则、任务等知识,实践研究不充分,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生态资源的优势,开发生态旅游时缺乏科学的规划。部分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导致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地位不准、特色不足、开发层次低等,生态旅游资源并未充分开发利用,无法有效发挥潜力。同时,出现了过度开发、开发不当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种重利益轻生态保护的开发方式将会严重阻碍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2.旅游区与社区间矛盾突出
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能否协调好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决定生态旅游的实现。然而,旅游区与社区在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冲突日益加剧,当地居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之间的互动较少且规模较小,当地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来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并未有效的结合旅游区开发经营活动,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和相关补偿机制。旅游区和社区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实现。
3.理念落后、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一般包括国有或事业单位和乡村居民,国有或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较差且服务意识不足,同时乡村居民缺乏专业培训,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主管部门专业人才相对较匮乏,具备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和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供不应求,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缺口明显,这直接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营销落后、服务有限、经营管理不当等问题。
三、加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及发展策略
1.加强认识、科学发展
政府需要在宏观方面推动生态旅游管理,提高主体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和重视,加强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普及生态旅游的内涵、管理理念,并通过适当的培训来及时更新相关生态旅游态势。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综合考虑当地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因地制宜、协调开发发展生态旅游。避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地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价值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考虑社区和居民的利益,调动积极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更需要综合分析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忽视社区和居民的利益,重视他们对资源的经营权。同时采取有效的机制和措施,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生态旅游有效管理的关键,他们不但需要精通生态学和旅游学,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管理能力。只有保障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才能为生态旅游管理注入动力,有利于生态旅游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7803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朝阳产业。与此同时,旅游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之一。
2 生态旅游概述
由于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旅游业,旅游产业规模空前扩大,开发程度不断深化。然而,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凸显出来,特别是由于盲目、无序,甚至是掠夺式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既能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又能充分享有旅游之利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绿色浪潮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人们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开始觉醒,追求“绿色”、崇尚“自然”的消费理念日趋成熟。以此为契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贴近自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逐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特别强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且,在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强调环境友好,注重生态保护,作为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方面,还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即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世界旅游组织指出,“生态旅游是人类旅游活动的理想模式之一,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生态旅游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旅游实践的热点,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生态旅游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市场潜力巨大,越来越受到旅游企业的重视。同时,也必须注意,作为一种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因此,从旅游经营主体角度看,建立一套能够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经营的营销体系并付诸于实践,对于科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和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旅游经营主体在生态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有效推广方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旅游经营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乌兰编著的《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一书就是针对生态旅游这一特殊旅游产品,在总结前人有关生态旅游营销管理及营销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著作。
3 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解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把市场营销的研究成果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并力求突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和创新发展。作者沿袭了经典市场营销著作的框架体系,把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绿色营销理念具体应用于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全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主要分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概述、生态旅游者行为分析、生态旅游营销环境、生态旅游营销调研、生态旅游营销战略、生态旅游营销4P策略以及生态旅游营销管理等内容。
为了克服在生态旅游营销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市场泛化问题,作者首先对生态旅游市场的范畴进行了界定:生态旅游市场主要是指到生态旅游区旅游,并且在旅游中对当地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能主动承担一定责任和采取自觉行为的那部分游客。并指出,这种界定更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更能反映生态旅游的本质,对于开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各种生态旅游营销活动更具有实际意义。然后,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下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经营主体旅游企业(包括景区、景点)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过程中,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现和创造市场机会,建立稳定的市场优势,通过各种营销策略的有机组合,在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旅游经营目标。
针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内涵,作者指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是一种基于绿色营销理念的先进营销方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明晰的社会营销观念。即在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中应当兼顾企业利益、旅游者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创造和引导理性的生态旅游开发和消费模式,并通过在全社会传播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环保、绿色的旅游方式,最终实现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综合效益。②市场营销内容逐步扩展。即在实现产品营销的基础上,重视深入宣传和传播生态旅游理念,使旅游者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并参与到促进旅游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实际行动中。③参与市场营销的主体增加。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凡是与生态旅游营销活动有关的主体,都应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参与主体,包括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景区景点开发经营者、各类旅游企业、当地社区居民,以及相关的非政府团体和组织等。
作者进一步指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具体内容,包括:广泛传播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及生态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潜在旅游者参与生态旅游活动;建立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提高生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获取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综合效益。并为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营销实践指明了道路,这就是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始终,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市场需求特征出发,深入分析研究制约和影响生态旅游经营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和创造市场机会,制定生态旅游营销战略,建立稳定的市场优势,通过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4P策略的有机组合,在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旅游经营目标。
作者理论功底深厚,在生态旅游与绿色营销关系的论述中言简意赅,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为全书的精华所在。绿色营销理念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观念。而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具体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生态旅游和绿色营销共同倡导了对环境负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这种内在的一致性,使得两者很自然地被结合到了一起。绿色营销观念所提倡的提供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加强环保措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企业行为,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经营宗旨,也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过程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因此,推行绿色营销既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实践选择。
作者不仅理论基础扎实,在生态旅游营销实践和营销策略具体实施层面也有独到见解。作者指出,在生态旅游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营销理念、产品设计、管理模式、旅游过程的绿色化,将绿色营销理念切实融入到生态旅游营销过程中。就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作者特别提出,随着旅游体验和感受逐渐丰富,生态旅游者的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会越来越高,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必须适应旅游者的这种需求变化,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专业化生态旅游产品,精心设计主辅产品相结合的产品体系,以提供多种富有体验性、参与性、环保性和小众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以丰富游客的生态旅游体验,提高旅游满意度。然后分别就“高端生态旅游市场”和“大众生态旅游市场”给出了详细而实用的具体实施建议。
从生态旅游营销的具体实践看,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于1982年批准建立,标志着我国生态旅游的正式开启,1998年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要建设四川九寨沟、云南迪庆、湖北神农架、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六个高水平、高起点的重点生态旅游开发区,我国生态旅游由此进入产业化规模发展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已遍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各级各类景区,其中九寨沟、香格里拉、长白山、张家界等生态旅游区发展已较为成熟,积累了一定的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经验。例如,张家界、千岛湖等一些生态资源丰富的景区积极创建生态旅游品牌,并此作为开拓生态旅游潜在市场的主要发展战略,取得了不错的营销效果。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已从原生的自然生态景观,发展到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态景观紧密结合的多种组合形式,基本形成了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并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要培育与市场需求相符、具有相当规模的生态旅游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营销观念、品牌形象、产品项目设计开发、营销策略组合和市场调研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就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作者提出生态旅游市场规模还将不断扩大,无论是生态旅游者数量,还是生态旅游收入,都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时,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也将日益复杂化。因此,生态旅游经营者需要逐步适应未来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从市场出发,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综合分析,制定生态旅游营销战略,并在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策略中具体加以体现。此外,还要重视整合营销、关系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创新应用,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生态旅游营销的案例
如果说《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存在不足的话,笔者认为该书在论述过程中略显枯燥,不够生动,尤其缺少鲜活的案例让读者对生态旅游营销有更直观的认知。在此,笔者准备了一则案例以飨读者。
案例:生态旅游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丹翠(Daintree)生态居住和温泉是一个位于澳大利北部亚热带地区的被独特的雨林围绕的旅游目的地。2009年因为它极好的服务和它在采取措施来保护美丽的自然遗产中做出的巨大的努力而赢得世界领先的生态小屋和澳大领先的绿色饭店大奖。
作为一个生态旅游目的地,丹翠把自己定位在:一个重视社会责任的公司。与此同时,旅游者还发现了一个在Possum Creek河上游拥有156个热带雨林区的叫做SPVRC的公司(信息检索)。纵然两个公司都是著名的生态旅游名胜地,顾客们仍旧决定选择丹翠是因为它的spar服务更加的吸引人而且价格合理(可选项评价)。顾客们为旅行付钱并享受自我(购买过程)。当回忆起这次绝妙的旅行时,他们会感到很满意并想要再次进行生态旅行(售后评价)(注:括号中内容属旅游者决策过程)。
购买丹翠生态旅行的顾客经历了顾客购买决定过程的五个阶段,包括认定问题和需要、寻找信息、可选项评价、购买和购后评估。生态旅游经营者应该明白的是:有持久涉入兴趣的顾客当偶尔购买产品和信息是关于熟悉的种类、但不熟悉的品牌时,总是会做出购买的决定;对生态旅游有临时投入兴趣的顾客对不熟悉的、昂贵的和不常购买的产品,可能很少下得了购买的决心。
丹翠的例子具体解释了决策过程的五步骤,告诉生态旅游经营者,可以通过分析顾客购买行为确定目标市场,以更好地操作生态旅游市场。
笔者相信,生动的案例有助于读者地对营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
一、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和谐发展为原则,并以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的新型旅游方式。无论是从旅游业发展角度,还是从社会、环境发展角度来看,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其必然性。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及要求变得愈来愈高。规模性的旅游活动,尽管带动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对旅游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生态旅游强调了旅游规模的小型化,将旅游活动限制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观光质量,而且能够对景区产生持续性的保护,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态旅游的升温,我国各地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产品开发有待加强。部分生态旅游度假区还处于发展初期,旅游模式依然停留在层次较低的景观观光阶段。还有一些生态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农家乐,但也只是以休闲农业为主,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调,未能将旅游活动与当地生态、人文历史、地方风俗特色等充分关联起来。由此可见,旅游产品开发深度还不够,对游客缺乏吸引力。(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部分地区生态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较为滞后,特别是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一旦到了旅游旺季,经常会出现堵车的情况,不仅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游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度假区缺乏专业型导游人才,很多导游都是由当地居民临时兼职,专业水平不高,对生态旅游深入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3)市场辐射范围小。一些生态旅游度假区市场辐射范围较小,其旅游客源主要来自周边地区,又缺乏打造和提升景区品牌手段,制约了空间拓展。
三、促进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完善生态旅游规划
通过完善生态旅游规划,能够为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例如,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生态旅游度假区在发展初期就明确了借助湿地旅游来保护湿地生态,促进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在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相关规划工作要体现出知识性、生态性及保护性,结合旅游度假区实际环境容量来确定游客流量,将客流严格控制在限定范围内。同时,要对旅游功能区及保护等级进行合理划分,制定对应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和保护方案,实现生态资源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的。
(二)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
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意味着能够将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特色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增强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影响力及吸引力,让游客获得独特的体验。以浙江开化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为例,其生态旅游主题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千树万花博览园”,相关旅游产品也是围绕着该旅游主题所打造的。在相关产品设计过程中,参考区域交通条件、各景区分布形态以及人流、视线空间组织等,以历史时间顺序,分别打造了“林径贤竹”、“农耕人家”、“石器寻踪”、“远古时代”四个主题区域,各主题区域相互独立,彼此之间又存在关联,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活动,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3]。由此可见,在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当中,不仅要做到“因地制宜”,还要赋予相关产品特征化元素。当然,这些特征化元素不能与生态旅游度假区核心主题相偏离,而是要进一步强化主题内容,以此拓展主题覆盖范围,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形成难以忘却的回忆。
(三)加强旅游度假区环境管理
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核心目标在于环境与旅游和谐发展。很多生态旅游度假区承载了湿地、森林生B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在环境调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生态旅游开发过度,可能会导致湿地、森林的功能出现退化。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环境管理,始终将环境保护置于首要位置。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要绝对服从于环境效益,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具体开发过程中,要结合旅游规划的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并做好相关环境评价工作。对于可能破坏或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行为,要提前拟定修复、保护方案。在项目运营后,也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证环境管理发挥成效。
四、结语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湿地 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 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 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 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 (9).
Abstrac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tourists takes the tourism as the way to recuperate and rebuild itself, adjust state of mind and relieve fatigue. So along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tourism activ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a broad market space and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Eco-tourism is a travel behavior for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vocating greening and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co-tourism is an emerging tourism development form with a rapid development, but also is a hot topic of the current tourism industry.
关键词: 旅游现状;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资源;发展前景;分析
Key words: current situation of tourism;ecological tourism;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resources;development prospect;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313-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与此同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活动的大众化以及社会化和国际化,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条长久之路。
据调查发现,不少地方仍然将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唯一目的,以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作为主要指标。一些景区没有对生态资源进行细致调查与分析评价,更没以此为基础制订规划,不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导致商业开发过度、环境容量超限。因此应吸取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训,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积极推进传统旅游升级转型。
1 概述
开发与发展“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种说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的热点旅游项目。生态旅游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2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在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果,生态旅游市场规模日趋扩大,生态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经营管理单位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以及游客环境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生态旅游管理,使中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3 生态旅游的管理
了解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为了让生态旅游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该怎样对其进行管理呢?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认为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规范发展生态旅游;②构建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与服务;③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④鼓励建设环保与低碳化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类解说方式,以实现游客的最佳体验;⑤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⑥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⑦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计划,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4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随着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旅游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0%~25%,远高于世界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同时,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重点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全国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发展生态旅游做出了具体安排。为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制定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联合印发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评分实施细则》,这些文件的印发和实施必将对加快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提升我国生态旅游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据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森林公园660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在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划定了一批限制开发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些区域维护着国家生态安全,不允许过度开发,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这个阶段,人们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将快速增长。生态旅游能够在生态环境、社区和旅游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利关系,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作为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时代召唤。
5 结语
有些旅游资源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遗迹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在作用。同时,生态旅游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美好的自然资源。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们便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妙。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挖掘文化底蕴 开发旅游资源.怀宁县小市镇人民政府,2008-5.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林业发展;经济;意义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消耗严重的能源危机,林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环境保护,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实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越来越显现其缺点的时候开始出现的。传统旅游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增加进入旅游区的游客人数,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景区的经济收入,其后果是景区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被破坏和损毁。生态旅游的宗旨是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的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模式上发展的新型模式,并在近些年蓬勃发展起来。面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发展模式上寻求创新,而不是忽视、否认,甚至颠覆其基本的理念,否则生态旅游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应该坚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科学合理地对旅游项目进行开发,应该在不使森林资源有所消耗的基础上,获得远远高于进行木材生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森林旅游与林业生态保护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森林旅游对林业生态保护应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此外,森林旅游还应该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林场实现脱贫致富。
二、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1、显著改善生态环境
开展森林生态旅游首先保证了旅游区生态的稳定,生态旅游区多为山野、森林地区,这些地区多为河流发源地带,生态环境如遭破坏,不仅危害当地生态环境,而且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生态旅游区基本免除了“三废”污染,不仅可以保护旅游区自身这块净土,而且对于保护周围及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助益。另外,还有利于保护物种,以自然生态旅游为对象的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系统内物种的保护,包括森林树木等植物,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各类动物种群等。在生态旅游中,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因而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2、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使林区由原来单一的生产木材和经济林产品的林业经济结构,变为向广大游人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增加林区经济收入,并带动发展旅游所必需的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森林旅游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出高于本身就业人数数倍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生态旅游可以很好地保护各种自然景观的完美性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使自然景观持续地供游人观赏。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使游人有效地放松身心,有益健康,从而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活动主流的 21 世纪,谁的生态旅游搞得好,就能提高其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威望和竞争力。
3、提高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旅游的内容,包括利用各种有趣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向游人宣传生态知识和物种保护的意义。导游员向游客介绍当地生态环境,使游人不仅在生态旅游中得到乐趣,还能获得生态方面的知识,所以,开展生态旅游也是一种向游人开展生态教育的形式,对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4、增进科技和文化交流
森林旅游对林区社会的开放有直接促进作用,从而强化客源区与旅游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增加人们之间的友谊。因为发展旅游的需要,引发了对新科技的需求,旅游是科技研究、传播、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林业科技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开展森林旅游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还能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改革开放。
5、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广泛利用林区的旅游资源,开展森林旅游,是林区开展多种经营的最佳方式之一。其优点在于:是对林区旅游资源的无消耗利用;促进林区减少或停止消耗森林资源;提高森林及其环境的保护水平;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物质基础。
三、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与策略
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开发者和经营者如果注重强调其教育功能,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作为其起点和目标,那么森林生态旅游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转变观念,把资源转变为发展资本
森林旅游资源的发展是潜力无穷的。所以我国的旅游开发者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识到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在进行森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还应该树立起林业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新观念,积极利用好我国比较为丰富的林业资源,充分发挥我国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所具备的品牌优势。
2、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有效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搞好林业景区间横向联系,补充单一的林区景观的不足,达到优势互补之目的,从而能发挥森林资源整体的优势;第二,实现森林生态旅游和农户之间的结合,从而能够补充旅游景区缺少吃住条件方面的不足;第三,搞好森林景区和其它的景区间纵向的联系,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效结合,从而能够补充森林旅游资源不够丰富之不足,比如与美食文化节、杜鹃节以及峡谷探险等进行有效结合,对其旅游内容具有较大的丰富作用,而且还能实现生态旅游的不断延伸和扩展。
3、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利用
根据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森林的生态破坏比较严重。所以,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时,开发者以及经营者应该认识到过度开发和利用森林旅游资源所带来的生态系统失调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准确理解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真正目的和实际目标,从而能采取措施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利用。
4、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定位
要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进行科学分析,就应该找准其发展的目标,掌握市场的基本特点,克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消极因素,发挥人文和自然的优势。同时,还应该借鉴西方国家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创造出旅游精品,这样才能把我国的旅游服务与旅游特色推向世界。另外,我们还应该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把保护作为开发的前提,把开发作为保护的延伸,在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应该把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为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不懈努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生态旅游在我国刚刚兴起,是一种朝阳产业,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实现其良性发展,就必须认清林业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解决当前林业旅游中存在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发挥林业旅游的功能与作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福庆.森林旅游投资建设战略理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范;认证;标准构建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1)11-0071-05
李长健(1965―),男,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三农”问题;刘 函(1987―),女,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湖北武汉 430070)
2010年7月27日,江西全国首个生态旅游省级标准――《江西旅游生态设施规范》和《江西旅游生态行为规范》,这两个地方标准于2010年11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我国生态旅游地方性标准实施,也开启了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的新时代,使得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生态旅游标准的构建是旅游者和生态旅游目的地所有利益相关方理解生态旅游的基础,是针对当前“生态”滥用的一种“负责任”的方式,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支持,它既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又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达到生态旅游发展预期收益的保障。构建全国性生态旅游标准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旅游者的要求,是地方环境、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在传统旅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必须通过以政府为主导,旅游企业、地方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对生态旅游的标准进行明晰化、规范化,在标准的规范和认证体系下,更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快速、有效的发展。
一、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标准及相互关系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其概念最初源于绿色旅游或自然旅游,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文化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地方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1](P11-16)国际生态旅游学(TIES)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区域进行的有助于环境保护和旅游地居民福利增长的负责任旅游。绿色环球21(GG21)认为,生态旅游是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达到生态上的可持续旅游。在本文中,生态旅游是指通过旅游业各方的努力在一些受人为干扰破坏较小的自然区域,充分保证旅游当地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文化等权利,能够实现旅游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在旅游过程中,生态旅游还能起到对利益相关方的环境教育作用,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形式,它包含了自然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形式”[2](P9-10),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旅游形式。
生态旅游标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旅游标准是指生态旅游项目认证中的评估标准,如绿色环球21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本文生态旅游标准是指广义的生态旅游标准。广义的生态旅游标准包括生态旅游规范和生态旅游认证。“生态旅游规范是一种行业规范,指的是与生态旅游相关利益各方(生态旅游业、各生态旅游组织机构、生态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共有的一整套规定,同时也决定了他们的共有信念和价值观。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应当与生态旅游的理念和原则相统一”[3]。认证(Certification)是指用一系列标准审查、衡量和评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一种程序,符合标准的就会获得奖励或标志[4],生态旅游业的认证就是“衡量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何种程度上符合行业标准的项目,它鼓励企业稳定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并不断加以完善”。[5](P579-594)因此,生态旅游认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标准(生态旅游规范、生态旅游认证)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从发展历程上看,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要求所趋,生态旅游标准则是在生态旅游生成之后对生态的滥用而提出的针对性规划。生态旅游规范作为一种行业规范,决定了生态旅游的价值理念、运营和管理,同时也决定了生态旅游相关利益各方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是生态旅游标准制定的内核之一;生态旅游认证加强了政府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指导与管理,为生态旅游产品供应商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和指导规范,它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直接影响着生态旅游标准实施的有效与否。生态旅游规范和生态旅游认证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标准,推动了我国生态旅游业向明晰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国际有关生态旅游标准的分析
生态旅游标准包括生态旅游规范和生态旅游认证两大部分,在生态旅游规范中国际上主要是从生态旅游的价值理念、运作与管理、利益相关方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生态旅游认证主要是从认证原则和认证程序两个方面进行。
(一)生态旅游规范
1.价值理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下简称UNEP)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出发,建立激励机制、环境政策和旅游发展的整合性规划,并对整合性规划进行周期性的修正,以确保旅游业和环境在区域范围内能够互动、互益地发展。它通过制定基于环境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的国家旅游政策,保证旅游发展在国家和地方范围内与主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相平衡,强调政府部门在生态旅游规范中的作用。世界旅游组织(以下简称WTO)制定了全球旅游业道德规范,强调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了可持续旅游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在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游客自然生态保护的教育、政府与当地居民的合作、基础旅游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原则性界定,并认为旅游设施的设计和旅游活动项目应该采取一种保护自然遗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方式。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经营者公开承诺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体系确保其实施效果。
联合国(UN)、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国际生态旅游学会(TIES)等都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所以国际上对生态旅游标准的构建理念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首先,构建生态旅游标准的迫切性。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在全球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延续,为生态旅游标准的构建提供思想基础;其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与社区、社区居民之间以及旅游者之间的互动,从制定、管理、监督等方面进行协调,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在生态旅游各主体间形成一种协同精神。国际上比较重视信任关系的建立,在政府部门、企业、社区、居民及旅游者几个方面形成一种较强的协同精神,以便为后来的各方合作方面奠定基础,使各方面的努力达到生态旅游的理想状态。
2.运作管理
UNEP认为,通过涉及不同层面上的所有组织和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来促进旅游业的平衡和全面的管理,他们的权力和业务必须清楚地界定并互相补充;通过确定环境容量和其他科研活动来帮助旅游业建立针对环境可接受变化限度的管理机制;加强国家和地方的旅游政策、发展规划和管理的协调合作,并加强当地政府部门管理和监控旅游发展的力度;在已经由于过去的活动遭到破坏的区域内,采用综合管理方法来有效地完成保育项目。WTO认为,全球旅游业所有利益团体和相关的活动都应该尊重男女之间的平等,应促进人权,特别是儿童、老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和土著民族的个人权力,以共同参与生态旅游的管理,并明文规定了在旅游时,游客和访问者不应当从事任何犯罪活动,或从事任何造访国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活动,应避免使当地居民认为受到了冒犯和伤害的行为,或可能破坏当地环境的行为。其中,将运作管理规定的较为明确的是美国,美国以《国家公园法》为核心,整个系统由联邦政府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管理局(NPS)直接管理,国家公园局代表国家直接管理全国各座国家公园的行政、人事任免、业务技术、旅游经营、规划建设等事宜。国家内政部对国会负责,国家公园局又对内政部负责。管理局下设地区办公室,实行国家、地区、基层的垂直经营管理的模式。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运作管理方面,国际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在法律层面,以美国《国家公园法》为代表,形成了一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运作管理模式,通过层层负责,完善在生态旅游方面政府应负的责任;在组织层面,以UNEP为代表,所有涉及生态旅游的组织和机构之间要通过合作来促进旅游业的平衡和全面的管理和发展,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在主体层面,旅游业所有利益团体和相关的活动都应共同参与生态旅游的管理,以确保旅游目的地的质量和旅游者的满意度,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利益相关方
UNEP认为,为了确保可持续旅游得以长期推广和发展,应通过旅游业所有成员和利益团体的合作和自愿性的活动,包括当地社区参与旅游业及利益分配。WTO认为,当地社区和居民应与旅游活动相联系,平等地分享旅游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利益,尤其是这些活动所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可持续旅游认为,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当地社区或居民是主体,保证旅游目的地的质量和游客的满意度都应该由当地社区来决定,并在旅游策略中成为首要的发展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文件认为,当地政府应将从税收中获取的旅游业收益的一部分分配给社区,以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旅游业21世纪议程认为确保社区的所有成员都有就业和在公司内部得到提升的机会。
在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方上,国际上多将处于较弱势地位的社区和居民看成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并在保证生态旅游顺利进行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来保证他们的利益。
(二)生态旅游认证体系
生态旅游认证是一个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贯彻到生态旅游中的有效工具,国际范围内的有关环境和生态的认证活动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缘于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及应运而生的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它主要包括认证原则和认证程序两方面:
1.认证原则
2002年,以绿色环球21为基础,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和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共同起草了《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并由绿色环球21独家掌握执照发放和管理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提出了生态旅游的8大原则:生态旅游的核心在于让游客亲身体验大自然;生态旅游应通过多种形式增进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赞美和享受;生态旅游应代表环境可持续旅游的最佳实践;生态旅游应对自然区域的保护做出直接的贡献;生态旅游应对当地社区的发展做出持续的贡献;生态旅游应尊重当地现存文化并予以恰当的解释和参与;生态旅游应始终如一地满足消费者的愿望;生态旅游应坚持诚信为本、实事求是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形成符合实际的期望。[6]此外,澳大利亚的NEAP认证也将其分为十个主要内容,并根据具体的标准又分为三个不同的认证等级,即自然旅游、生态旅游与高级生态旅游。
从上可以看出,国际上的认证原则主要是基于地方的特殊性来确定适合国情的生态旅游认证原则。首先,在认证原则上,注重国际和国家法律,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对生态旅游进行认证;其次,在认证的结构上,两大原则具体规定了认证的内容,从生态旅游的出发点到生态旅游的相关主体,再到生态旅游的运营策略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2.认证程序
加拉帕戈斯群岛Smart Voyager的认证程序包括:提交申请表;经营者自我评估;有些情况下需要邀请Smart Voyager的评估师进行实地评估作为自我评估的补充;审计;由独立的国际认证委员会授予等级认定;签署认证合同,企业由此获得认证标志的使用权;每年进行一次审核;临时查访;如果违反了标准,还将进行紧急评估。[7]
三、构建我国生态旅游标准体系的思路
生态旅游是时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9月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连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生态旅游建设标准研讨会”中的专家意见,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五大问题:(1)缺乏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规划,或者实施不到位;(2)开发无序或者管理不到位,导致生态破坏;(3)对生态旅游科学内涵和规范研究不够,缺乏技术标准指导,导致精品不精;(4)缺乏战略思想的实施;(5)生态旅游科研、科普、科技含量以及学科体系建设都有待于加强。另外,根据本次大会的意见明确了制定生态旅游标准的四个原则:(1)生物、文化与景观多样性结合;(2)环境、资源与产业相结合;(3)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4)政府、学会与旅游行业相结合。因此,构建我国生态旅游标准需在借鉴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五大问题和应遵循的四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一)确立我国生态旅游的价值理念
生态旅游是“更生态化、更具道德和伦理感的一种旅游形式”[8],确立我国的生态旅游价值理念需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认识到我国构建生态旅游标准的必要性。根据国际经验,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进行宏观的指导与管理,通过制定国家标准来规范和引导国内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加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国家生态旅游标准的构建有利于规范和引导生态旅游开发,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规范生态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有利于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确保旅游业相关方的利益得以保障。其次,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生态旅游标准的规划和设计上要将旅游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进行整合,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发展旅游业不能破坏旅游业各方面的平衡关系,要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并要注重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和社会道德规范相适应;再次,要培育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信任关系。通过当地政府、企业、社区、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之间的互动,从生态旅游标准的制定、管理、监督等方面积极参与,在制度和道德的保护下形成利益相关方共同的期望和处境,使得生态旅游业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协同的意愿,增强生态旅游标准的地方性共识,以期增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和合作程度。
(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运作管理方式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说,政府既是生态旅游标准的制定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倡导者和监督者。政府要从全局出发,建立立体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各地方性政策制定时,要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并将当地居民的代表吸纳到生态旅游标准制定、运作、管理和监管中去,通过环境评估、功能分区、服务设施配置等方式确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旅游,并制定有效的政策框架和约束条件,加强各层面的协调与合作,监督旅游经营者的行为,促进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同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知识文化水平的当地居民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树立旅游地的形象。其次,在旅游企业方面,建立旅游企业、当地社区与居民、旅游者之间的联动机制。建议根据不同的企业状况和旅游地的发展状况可采取强强联手模式(即通过两个或多个企业联合,加强对旅游地的开发、管理力度)、政企模式(即政府监督和指导企业,企业接受政府的管理)、企学模式(即通过企业与高校或学会等的联合,提升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能力)和企民模式(即企业出资开发经营,同时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并共同开发经营部分旅游项目)。要鼓励企业、社区和居民的参与,形成社区式的生态旅游经营模式,即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社区拥有并管理企业,如此,将社区及居民纳入到经营模式中,提高他们对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最后,在当地社区与居民方面,要加快旅游当地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的构建“可以实现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的和谐发展”[9],拓宽他们参与生态旅游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和环境监控等方面的渠道,积极、努力地营造一种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的生态旅游文化氛围,变象征性参与为实质性参与,同时通过教育等手段提高社区和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提升他们的参与能力和水平,以确保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三)理顺生态旅游主体间的利益关系
“利益主体是指任何可以影响该组织目标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10](P46),理顺生态旅游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要确定生态旅游主体间的关系。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导向主要是由政府主导、企业主办、社区和居民参与、旅游者消费的一种关系。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在初始阶段还是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当地政府应将从旅游业收益获取的税收中的一部分分配给社区或是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对生态旅游业的税收,以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或是社区管理的企业,应当尊重旅游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展的要求,保障旅游目的地的质量,为当地居民提供直接的或间接的就业机会,并促进社区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社区和居民是实施生态旅游的最直接受影响者,是以生态环境的付出,得以生活、生产资料的回报,通过对当地居民提供针对性培训,提升其文化知识水平和沟通介入能力,使其能够及时地辨别信息并进行分析、吸收,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社区和居民通过参与生态旅游的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等方式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受益者之一;旅游消费者在消费时应当注意目的地的人文、自然环境,遵守当地的道德、行为规范,不得从事任何犯罪活动,应避免使当地居民认为受到了冒犯和伤害的行为,或可能破坏当地环境的行为。[11]
(四)规范我国生态旅游认证体系
在认证原则方面,可综合借鉴GG21和澳大利亚的NEAP认证原则:生态旅游需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旅游地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需多主体、多种形式的参与,确保在生态旅游的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等方面能够合理、合法的进行;生态旅游地应坚持诚信为本、实事求是的经营管理策略,确保旅游者的利益不被损害;生态旅游应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对旅游者进行自然生态保护教育。另外,可以借鉴NEAP不同的评估标准将我国的生态旅游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在认证程序上,首先,确定我国生态旅游认证的制定机构和法律效力。国外的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多是由非政府组织牵头的,而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还有待发展,所以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认证须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制定,使生态旅游认证具有必要的威信,并在相关的认证机构进行官方认证。其次,确定我国生态旅游认证的结构体系。在内容上,要根据旅游目的地具体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认证内容,如湿地保护、原始森林保护、水生态保护等,既要和国际标准接轨,又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设定;在认证制度方面,可借鉴绿色环球21的国际认证制度和澳大利亚的NEAP认证制度,分级别的进行界定,以建立适合我国当地具体情况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再者,规范生态旅游认证的收费制度和管理方式,从事生态旅游的企业很多是中小型企业,生态旅游认证是企业根据自愿的原则决定是否参与认证,所以为了更好地推广生态旅游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在收费方面不宜过高;最后,完善我国生态旅游认证的配套体系和相关制度。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江西省的《江西旅游生态设施规范》和《江西旅游生态行为规范》,从生态旅游的定义和认识、科学的政策、相应的配套体系上,为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的构建做好铺垫工作。
[参考文献]
[1]Boo, E. The Ecotourism Boom:P1naning fo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Washington DC: World Wild life Fund,1992.
[2]Wood,M.E.Eco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olicies for sustainability.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02.
[3]刘建立,陈世清,唐志蕴.我国开展生态旅游规范化建设初探[J].林业科学,2006,(4).
[4]Martha Honey.旅游认证体系[J].UNEP产业与环境,2002,(24).
[5]David B.Weaver(ed).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 CABI Publishing,2000.
[6]程兴火,周玲强.国外生态旅游认证概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6,(19).
[7]Emma Stewart.“Smart Voyager”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ertification Program for Tour Operators in the Gala-pagos.Case Study of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2003.
[8]Ceballos-Lascurain,H.Tourism,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s: The state of naturebased tourism around the world and guide lines for its development.Gland and Cam-bridge: IUNC,1996.
[9]李长健.农民权益保护视角下新农村社区发展法律问题之思考[J].政治与法律,2010,(1).
关键词:岩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S759.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3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大自然的重新认识,森林作为旅游资源的真正价值逐渐被认同,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迅速。森林生态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回归大自然,为全民的身心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了岩泉国家森林公园,使这颗深藏在武夷山脉东段的绿色明珠,撩开了神秘的“面缈”。本文从岩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入手,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繁荣闽赣两省经济、促进区域共同发展而提供参考。
1 岩泉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概述
1.1 自然概况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中部最东端,闽赣二省交接处黎川县南部,处于武夷山脉中段向西延伸的一个支脉,地理座标:E116°55′~117°04′,N27°04′~27°14′。公园以国有岩泉林场为基础,森林公园总面积4885.39hm2,森林覆盖率98.5%,林木蓄积量36万m3。境内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山高林密,青山碧水,树木葱茏、珍稀动植物云集。公园不仅是宝贵的生物科学研究场所,更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胜地。
公园地处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发育良好。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而夹杂不少落叶种类构成各种不同的森林群落,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从上至下分布着6个森林植被类型22个群系,最高峰为会仙峰,海拔1355m,有“势临武夷腑闽赣”之雄姿,极目远眺尤如一匹雄狮跃上九天,故又称狮子峰。据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科学院专家教授对岩泉地区动植物考察结果,本区有木本植物107科,265属、661种,占江西木本植物种的36%;比较有特点的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古榧树林,树龄在1000年以上,胸径超过100cm的古榧树达1000余棵;有乐东拟单性片林,据科考研究为该树种的最北分布界;有野山茶、长瓣短柱茶、银钟花、梓树、伯乐树、青钱柳、南方红豆杉、华东野核桃、毛红椿、乳源木莲等树种构成的野生群落,具有特殊用途和观赏价值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是一个植物的“王国”,更是动物的“乐园”,动物资源十分丰富,鸟类动物有95种,有夏侯鸟19种,留鸟55种,冬候鸟及旅鸟21种,大型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云豹、豹,二类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豹、黑熊、大灵猫、小灵猫、水鹿、鬣羚、白鹇及猛禽凤头鹃隼、松雀鹰、燕隼等。两栖爬行类动物51种,占江西省已知种类数112种的45.5%。尤其是尖吻蝮蛇、平胸龟和虎纹蛙极为罕见。小型昆虫536种,特别是宽尾凤蝶、黎氏青凤蝶、金裳风蝶、鱼纹环蝶等10余种属稀有种类,极具观赏和科研价值。
1.2 旅游资源现状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丰富、人文景观独特,环境质量优越,山美水秀,是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景区以自然资源为主,林海、青山、秀水、峻岭,以万千仪态展示着非凡景色。其中动植物景观资源有:古香榧林、猕猴采果、谷雨观蛙、岩泉赏竹、长坑雨林、沟谷木兰;地貌景观资源有:会仙峰、洋岫峰、油米洞、仙人足印、松石揽月、仙峰石佛、鹰嘴岩;天象景观资源有:会仙峰观日出、日落;水体景观资源有:层坪飞瀑、龙头寨水上乐园、岩泉河漂流探奇、三跌瀑;人文景观资源有:会仙寺、洋岫寺、层坪古亭、古桥、洋岫石亭、练兵场。
2 森林生态旅游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
2.1 优势条件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优势条件: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公园境内群峰巍峨、珍稀动植物云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区位优势明显。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处于闽赣两省交界处,武夷山脉中段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在的黎川县历来是闽赣两省间的重要通道,依托银福高速公路,拉近了黎川与海峡两岸经济区的距离,到福州、泉州、南昌、九江等城市也几乎朝夕往返,城市间的旅游客源地距离缩短;政策优势明显。黎川县是南方的重点林业县之一,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武夷山脉中段,又是黎川重点林区之一,闽赣两省共同协着,以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为重点,集科研、人工繁殖动植物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为龙头,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拉动闽赣两省边际贸易,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振兴山区经济。
2.2 制约因素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在生态旅游开发中也面临着挑战,主要有: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自岩泉地区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后,10多年来,该公园建设没有得到国家的资金投入,导致公园的大部分景点目前难以安排公路到达,与旅游产业直接关联的餐饮业、娱乐业等基础设施相当滞后。游客想到岩泉旅游,考虑生活不便,从而取消行程;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人才奇缺。目前,该县专门从事森林旅游开发、保护建设和管理人才没有,要从事森林公园的旅游业务和管理等无法与日益发展的森林旅游需求相匹配;各种机制不畅。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机制不畅,岩泉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分属林业、旅游、水利等不同部门,开发建设中各自为政的现象出现。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属于企业,还是事业,人员编制、建设经费没有落实,体制不畅。
3 生态旅游开发原则与模式选择
3.1 开发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来发展旅游,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建立调查、论证、规划、评价开发程序,使生态旅游开发管理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综合效益原则。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诸因素的协调发展。品牌战略原则。品牌效应是旅游地的主要“卖点”。要充分挖掘自然人文旅游的特色,精心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与营销。
3.2 开发模式
由于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不畅和资金缺乏等问题与困难,岩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宜采取政府协调下的企业运营模式。政府层面,政府协调解决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不足和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创造旅游开发的政策环境;企业层面,具体运营景区的开发、资金投入和管理并收益。总之,生态旅游开发要在所在地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以企业运营为主,根据各个景区的地理位置、规模和环境承载力,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旅游开发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节能减排型的生态旅游景区。
4 主要旅游功能分区与产品开发途径
4.1 功能分区
根据生态旅游禀赋和生态功能,将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功能区。森林生态旅游区,主要由会仙峰和洋岫峰景区组成,是公园内的主要功能区;观光度假游憩区,主要由麦溪州和龙头寨水库景区组成;稀有动植物保护区,主要是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出没和植被丰富地带;乡村风情度假区,主要由农家乐园和森林人家组成。
4.2 旅游产品开发
基于旅游功能区划,推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森林生态游。以园内奇石、秀水、青山、林海等自然旅游为基础,让游客充分享受森林浴,感受天然“氧吧”和自然风光;避暑度假游。充分挖掘都市周末休闲度假的市场潜力,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周末休闲避暑休闲旅游;山水风光生态游。以龙头寨水库景区为依托,开发水面游憩、丛林穿越和水上漂流等体育健身项目;宗教朝觐游。以会仙寺和洋岫寺为线路,开发佛教文化旅游的功能,弘扬佛法,为游者提供宗教朝觐和宗教文化的鉴赏、交流、研究以及心理调节等服务。
5 结论与讨论
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协调发展。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山高谷深,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造就了多样的森林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动植群落,并保护了国内较多珍稀动植物及古树名木,形成了公园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景观。该公园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高,难以人工再造,其生态旅游开发应该坚持以原生态保护和自然景观开发为主,人工设施建设为辅的原则,实施政府协调下的企业运营模式,并依据旅游功能分区,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努力探索国家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样有利于地方林业经济转型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赢”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加林,余本锋等.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R].2004.
一、云南石林风景区简述
(一)云南石林风景区简介
云南石林风景区作为国家首批5A级的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的卫生县城,它是世界上现存不多的、最典型的咯斯特地貌景观。云南石林风景区的范围绵延350平方公里,它也是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之称,是我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云南石林风景区曾被联合国教科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风光”。
云南石林风景区主要包括七个区域的景区,其中以大小石林、大叠水瀑布、乃古石林最为有名。尽管云南石林风景区的范围较为广阔,景区也较多,但是各景区之间距离较短,交通也很方便,利于游客在景区内观光旅游。民族风情堪称石林一绝。“阿诗玛”的美丽传说、绚丽多彩的彝族刺绣、古老神奇的“火把节”、热烈欢快的撒尼歌舞、是石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陶醉其间,难以忘怀。
(二)云南石林风景区特点
云南石林以其山石闻名中外,其独具特色和典型的喀斯特地遍布景区,恢弘壮观,类型种类多样。尽管景区保护面积达350平方公里,但是喀斯特地貌却绵延1100平方公里,景观甚是宏伟,具有很高的观光旅游价值和美学品鉴价值。景区内部峰林、湖泊、瀑布等都是观看主要景观,可谓美不胜收。云南石林以其风情更是令人陶醉,让人向往,在石林这片壮观美丽的土地上,主要是彝族撒尼人生活在这里,他们善歌善舞,更是创造了阿诗玛文化使得石林更具历史文化气息。与此同时,石林地区还具有大量的遗留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具有很高的勘察研究价值,因此它也被列为我国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
石林既拥有着美丽的自然美景,还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这也和当地人的生活居住的风土人情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历代的彝族撒尼人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绵长的历史文化,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以“阿诗玛”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内涵丰富,让人陶醉。
堪称历史奇观的云南石林,海拔高度在1500―1900m之间,属于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仅有16摄氏度左右,是夏季乘凉、避暑的首选之地,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
二、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概述
(一)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
所谓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风景的同时,还可以感受自然景观的独具魅力和历史特色,它是一种将旅游业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当然这种旅游方式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生态旅游更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它强调将旅游业实现向绿色产业方向发展,人们在接受自然熏陶的同时更应该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那一份责任。
发展生态旅游,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景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原有的生物圈和生态环境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部分景区的开发上并未实现开发与保护的统一,过分的强调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一旦景区环境遭到破坏就很难得到修复和重现,因此实行和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发展生态旅游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可以对景区内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从而平衡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综合效益的提高,社会的进步。生态旅游强调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它为旅游业发展能够走上一条良性轨道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这种旅游观念下的旅游业的发展应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以实现旅游产业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
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否则必将导致恶性循环,反过来限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和变革,实现发展模式的改变,改变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负荷旅游业的长期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持续发展包括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要求人们改变现有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增长。它更加强调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需求性。因此,当前的旅游发展也应该负荷可持续发展观,在开发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同时绝不能牺牲我们子孙后代对其利用为代价。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规划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长久持续性。为实现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旅游业的跨越式、稳定健康发展。
三、石林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石林景区内的生态环境恶化
石林风景区的旅游事业可谓是欣欣向荣、一片大好,各个小长假景区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人流高峰,2012年石林景区入园游客从2007年的260万人次增至335万人次。人流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景区内的交通工具的使用频率迅猛增加,这种情况的唯一严重后果就是使旅游目的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对于石林景区也不例外,特别是在黄金周和旅游旺季,直接使得原来安静舒适的自然景观闲的一片嘈杂,不利于平衡景区内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二)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差
旅游者的素质是旅游景区旅游秩序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很多的游客在旅游景点不能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随意触碰岩石,甚至乱写乱画,这些不好的游客行为都源于他们对于自然环境和景观风貌的保护意识浅薄,这些都不利于石林景区内的正常管理和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与生态旅游直接相悖的。
(三)超负荷工作现象严重
石林景区的游客人数在不断增加,这都加剧了景点的承载力,但是作为景区的主要负责人和领导,一方面承受着上面增加收入的压力,争取更多的营业额。一方面又要考虑景区内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这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一定的矛盾性的,但是只有解决好这组矛盾,才能促进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争取利润,而没有任何的旅游限制,客流量过多不就会影响景区内的空气质量,还会造成景区的超负荷运行,使得景区内部的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四)旅游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保存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随着景点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客流量的不断增加,自然保护区内部都需要大兴土木,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这都会占用原有的自然资源的面积,使原来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比如石林景区内几家宾馆,这些项目都直接影响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更多的商业活动开始介入到景区中,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景区内的承载压力。
四、促进石林风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增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
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需要一点一滴做起,循循渐进,一方面对进入景区的游客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旅游素养,不断加深他们对于生态旅游的认同感和支持,同时让他们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让他们在欣赏到美丽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要接受一次生态教育的洗礼,从而从源头控制他们对于景区内的破坏程度。另一方面要强化旅游者的法制观念,生态旅游作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对于对景区内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要给予及时制止,并给予相应的惩罚,以警示更多的人做出有违生态保护的行为,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当然这些都需要景区从业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制定科学的景区生态保护计划,将生态保护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中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法制
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法制一方面要建立更具权威性的专门管理机构,逐步完善景区内部的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在景区产区和经营权的关系以及各方利益关系上,加强关系之间的协调,建立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并予以落实到实处。对于违反景区内相关规定和违背生态保护原则的行为要给予坚决抵制和依法惩治。另一方面要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态旅游规划,规划要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确立与景区实际情况相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注重景区内的各方全面协调发展。在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法制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发更多的可持续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强化政府部门引导作用
石林景区的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合作,自觉承担其自身的重要职责,政府在做好景区规划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景点内部的旅游环境质量监测和效应评估工作,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石林景区的旅游企业的全体员工在景区的管理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景区的生态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要进一步规范旅游企业的活动内容,加大对于日常管理的监督和巡视力度,加大对于环保的投入,坚持用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观念来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次对于景区的环境、卫生、人流量、路线等进行综合治理并给予一定的限制,绝不能一味的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在建工程的质量和游客的旅行安全工作。比如在节假日,石林风景区管理局实行全员上岗、分七大片区定点责任到人,每天值班长达12小时以上,确保了景区服务文明优质,游览观光秩序井然,没有出现旅游质量投诉和安全事故。
(四)综合治理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对于石林风景区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可以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进行治理,对于景区内的机动车辆进行有效地限制,大力提高景区内的电瓶车运行效率,提倡节能减排。对于景区内的河流湖泊质量要定点定时进行监测,并根据相关规范进行综合治理,限制河流湖泊的客流量,将水体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对于景区内的垃圾污染,首先要加强宣传的力度,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对于乱扔垃圾游客进行严厉的打击,同时提高景区内部垃圾的处理能力,分类处理好各种垃圾。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