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这里我们着重研究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一下几种:第一、工厂的各种生产需要工厂的生产必须要有动力支持,那么这样就需要消耗能源。我们在这里讲一个钢铁生产的例子。在我们国家普遍的现象就是,钢铁生产量大的地方污染比其他地区的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就是因为在钢铁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在这个过程就会生产大量的二氧化碳。当然,能源消耗的过程不仅会产生二氧化碳,还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第二、车辆燃油在最近几年里,我们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体现就是各种车辆的增多。车辆增多、交通运输行业的发达当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之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现阶段,车辆的行驶都是靠燃油支持,燃油势必会造成二氧化碳以及含铅化合物等的大量排放。而且,我们国家发展速度比较快,基础设施跟不上也是一个问题。这样就容易造成堵车,在这种情况下,车辆的燃油量要超过车辆正常行驶时的燃油量。第三、火力发电随着现代化的生产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多。任何一家工厂、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尤其是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更需要高电压电力的支持。其次,在每家每户的生活中也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在现在社会中,现代化设备越来越多,人们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家庭用电量可以代表家庭的生活水平。然而,在现阶段我们国家依然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燃煤也是二氧化碳的一个重要来源。
1.2pm2.5
在最近几年里,有出现了一个新名词,pm2.5。最近几年里,它的出现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它并不像二氧化碳一样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一种多种有害物质结合、反应而形成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的出现与上述文章中造成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原因相同,是多种工业产生产生的有害物质的结合体。
1.3塑料制品
塑料制品可以说是一种生产成本低,但是运用方便的一种产品。但是,在现在还是颁布了限速令。因为这是一种难以降解的物品。大量的塑料制品,尤其是塑料袋出现在空中,势必会成为环境污染。人们不满这种污染的出现会对其进行燃烧处理,这样并不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反而会增加有害物质的排放。同时也会加剧上述文章中提到的二氧化碳、pm2.5的污染程度。综上所述,环境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能源的利用,尤其是煤、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但是,塑料制品作为现代产物也对环境造成污染。
2对人们的影响
2.1自然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出现
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人们在近几年里接二连三的遭受着自然灾害的惩罚。这些自然灾害出现的原因很多都来自环境污染。我们利用的煤、石油、矿石等自然资源,基本都是深埋在地下的,大量开采这些资源就会减轻山体的重量。那么,当地震时山体越轻,运动就会越剧烈。而且,地下资源被开采后地面塌陷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自然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出现不仅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影响,对各种动植物的生活也产生了影响。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全球变暖,一些生活在南北极寒冷地区的生物就会失去气息的环境,从而灭绝。这样就会造成一些珍贵药材的丧失,这样又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影响。
2.2有害物质倾入人体
现在,出现在人们面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空气质量问题。空气是人们生活不可以缺少的东西,但是空气质量却越来越差。那么,人们吸入大量的有害物质就会导致呼吸道疾病的产生,进而导致人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最终导致死亡。
2.3全球变暖对人们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都由于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出现了温度升高的现象。首先,全球变暖导致了大量的中年积冰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这样就会导致沿海地区的居民丧失生活的环境。其次,在我们国家的北方最忌讳暖冬的出现。但是,在最进几年里,由于全球升温,在我们国家的北方很少会出现寒冬,取而代之的是暖冬。
3根据上述问题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3.1限塑令
在出现塑料制品问题之后,我们国家果断颁布了“限塑令”。很显然,在最近几年里,“限塑令”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空中漂浮的塑料制品也逐渐减少。但是,想要彻底解决该问题,就要进一步对塑料制品使用的管理。因为“限塑令”只是对塑料袋的使用起到了作用。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解决塑料制品的使用问题,例如一些塑料器皿的使用。
3.2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我们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就是工业生产。那么,我们想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首先要从工厂入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关闭不合格的工厂。当然,我们更应该注重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将二氧化碳等一系列有害物质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生活的有用物质。
3.3找到新能源
从上述文章中的分析可以得出,自然环境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的燃烧,尤其是煤、石油等。那么。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出新的能源代替这些化石能源。而且,新的能源不能像之前我们使用的化石能源一样产生大量的污染。
3.4用风力、水利发电代替火力发展
关键词:低碳;大众生活;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71-02
首先从碳足迹说起,“碳足迹”本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具体来讲就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的碳耗费量,它是测量某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日耗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两种。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例如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常乘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例如喝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其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可以总结为一点,低碳生活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减少碳足迹的行为方式,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估碳足迹可以用特定的方法计算,例如,某人的车耗油1kl,就等于排放了2.7kg二氧化碳;某人用电100度,就等于排放了约78.5kg二氧化碳。碳足迹大,证明你是高碳一族,对全球变暖要负的责任就相应变大;碳足迹小,证明你已经进入了低碳生活,对环境保护做出的贡献也变大。
低碳并不是单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而是处处体现,其中包括人类的各项生产活动。一句话总结起来,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使全球变暖加快,我们一直也没有重视起来。所以说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一切温室气体,而不单纯是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仔细分析,我们在生活中,都无时无刻不在制造着温室气体。不夸张地说就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气体排放就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以水稻生产为例,在作物生长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每千克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从而危及环境,尽管这样却不能因噎废食就禁用化石燃料,更不能禁止农业生产,如此一来,就只能从其他方面对环境进行改善。例如,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可以节约资源和较少温室气体排放。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我做起,细节决定成败,人人低碳就可以为减少全球变暖做出贡献。从细节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次性筷子,少食一顿肉餐,少开一盏灯等,都是在为减缓全球变暖出力。当然还有许多方式可以采纳。例如,减少不必要的家电消耗;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就以最平常的土豆为例,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就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吃牛肉也要比吃猪肉排放的碳多,因此应适当减少吃牛肉。除了饮食方面,比如棉布衣服、爬楼梯,步行等属低碳生活,而化纤衣服,坐电梯,开车等属高碳生活。
个人的低碳生活还有下面一些简易的计算和选择。
1.家居用电。根据发电过程中碳排放的均值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kg)=0.785×耗电度数(kwh)。据此可以计算个人的碳排放量并节约用电。
2.家用自来水。生产1吨自来水要耗电0.67~1.15kwh。根据耗电的平均值,二氧化碳排放量(kg)=0.91×自来水量(t)。勿庸置疑,节约用水也是低碳生活。
3.交通出行。根据车耗油情况将距离转化为耗油量才能计算碳排放量,小排放量汽车在相同距离碳排放量较少。二氧化碳排放量(kg)=2.7×油耗公升数。公式表明,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生产厂家,或者是个人消费,都应该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4.家用燃气。液化石油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0.12(碳强度系数)×液化石油气使用度数。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0.19(碳强度系数)×天然气使用度数。要尽量使用天然气和节约燃气式低碳生活。
我们在提倡低碳生活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际需要,人们会因为某种原因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这种高碳生活进行补偿,也叫作碳中和。
峡湾冬天无冰,北极熊则因天暖而无法冬眠,北方许多候鸟忘了南飞。过去这个季节,阿尔卑斯山冰雪皑皑,今年却是野花盛开。全球气候变暖正逐步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并终将影响人类自己。地球公民们,是否应该为减轻地球负担做点什么呢?一个环保新多词“低碳”走进我们的视线,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理论与选择模式,它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低碳生活”到底什么样?
日常生活的“贡献”
居民日常生活成了碳排放主要来源。中国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说,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指的是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他举例说:“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100千瓦/小时的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贡献”颇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认为,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事实上,城市居民的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每天都在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据测算,1999年一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每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
城市白领一年排碳2000多吨
碳足迹就是一个人或团体的碳耗用量,碳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这个概念以形象的足迹为比喻,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天空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根据一家网站“碳排放计算器”计算,100平方米的住房、一辆轿车的三口之家,一年的碳排放近百吨。一个人开着车子在马路上转一圈就留下了一个碳足迹,它标示着碳耗用量。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升数×0.785;按照一棵30年的冷杉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这些需要种好几棵树来进行补偿。
如果你用了100千瓦/小时的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1棵树;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3棵树……
据估计,每人每天通过呼吸大约排放1.1千克二氧化碳,电脑使用1年平均间接排放10.5千克二氧化碳,1台汽车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释放2.5千克二氧化碳。在中国,一个城市白领如果拥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开1.6升排量的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就会达到2611吨。
低碳生活就在你身边
有时候,从想法到实践,距离并不遥远。低碳生活就在一念之间,就在举手投足之间。能不能让这种环保而又时尚的生活方式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有所共识。
专家认为,当前很多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依然很粗放,只顾自己方便舒适,不管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生态成本。现在的家用电器几乎都有待机功能,也就产生了“待机能耗”。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家庭平均待机能耗相当于这些家庭每天都在使用着一盏15瓦~30瓦的长明灯,占城市家庭用电量的10%。仅彩色电视机一项,一年下来就浪费电力几百亿千瓦,相当于几个大型火电厂在白白发电。
更何况在住房、汽车等高碳排放领域的消费过程中,一些城市居民存有“你追我赶”式的攀比心理,还有追求大户型、大排量的“好大心理”。
低碳生活,听上去好像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
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不再持续变暖。对普通市民来说,平时注意省电、省水、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就是积极实践低碳生活。它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引领时尚的生活方式。比如中秋节的月饼,越是高级包装的月饼生产所需要的能耗越多,生产某些高档包装盒造成的碳排放甚至是生产这块月饼的3倍多。因此选择简单包装的商品,就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
如果去距离8千米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也可以减少碳排放。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行动,大家改变世界的力量要比某一个减排工厂的能力大得多。
让低碳生活引领时尚
目前,国外兴起的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自身出发,在生活中可以注意一下细节,就可以减少碳足迹的排放量。简单来说,低碳生活就是减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引领时尚的生活方式。
在福州东街口一家传媒公司上班的叶小姐就在网上亮出了自家的低碳法宝。她发帖说,现在淘完米的水不再倒掉,而是拿来浇花,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这样的低碳生活,既能自己DIY,又能变废为宝,充满了创意的欢乐。”叶小姐说,只要在生活中稍微注意点,每个人都能为全球减碳贡献力量。
而一个网名为岩石的福州网友的低碳秘籍就是:“很多人不知道冬天吃西瓜是很不环保的行为,大棚种植会产生很多的温室气体。不买反季节水果,就是我的低碳生活。”网友“疯狂的唱歌”透露自己的低碳省电独门秘方:“夏天开空调,既耗电也不环保,我发现把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可提高制冷效果,省电省钱,经济环保。”
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清晰量化指标的提出,为世界各国政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地球只有一个,气候没有国界,人类污染了天空,大自然就要进行无情的报复。人类只有携手协力,共谋对策,才能共同受益。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相信它在未来必定会形成一股潮流。
低碳生活点滴
冰箱 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
空调 将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提高制冷效果。
微波炉较干的食品加水后搅拌均匀,加热前用聚丙烯保鲜膜覆盖或者包好,或使用有盖的耐热的玻璃器皿加热。
当年岳飞被害风波亭时,秦桧一干人等给岳飞编织的罪名是“莫须有”,后人将之理解为“说不定有”,但经过认真考证,参考宋人语言习惯,“莫须有”应该理解成“怎么没有?”,这是在韩世忠等人责问秦桧时,秦桧用这句话来显示自己对韩世忠的不屑一顾,岳飞背的罪名是不听号令,私自逗留等。
与岳飞的死相同,对于“二氧化碳”背负起导致“全球变暖”这个罪名而言,也不可能用“说不定有”这样的原因来打发“气候变暖”的善男信女。所以科学家必须为“全球变暖”找到足够的理论支撑,使它听起来像那么回事。
人类不断地制造着大量污染物,城市中成堆的生活垃圾,大气中废物、有害气体一直在增加,恶劣的天气,环境在不断地恶化,这是铁的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变化。脆弱的生态,污染的环境,日益枯竭的资源,绝对不是杞人忧天,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冤有头,债有主,是什么构成对人类的致命威胁,二气氧化碳被揪了出来,而其他重要的温室气体,如水蒸气等就有意被忽视掉了。
为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必须行动起来,扼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二氧化碳对人类的危害,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使用清洁能源。
一切都顺理成章,再完美不过的推理过程,任何人都能理解。
首先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极端天气简单地进行并列,渲染各种灾难对人类的影响。我们总是听到如果世界上冰川融化了,海平面将要上升多少米,气候变化了,多少种物种绝迹,仿佛这些很快就会降临到我们头上,全球气候变暖支持者所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然后将所有问题都归结到温室气体的排放,将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挂钩,简单认为人类的工业活动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而忽视了土壤及海洋两个巨大的碳库。
最后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与二氧化碳之间画了一个等号,只要人类把二氧化碳固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二氧化碳硬生生背上了一口大黑锅,成为人类的公敌。
很多人喜欢养宠物,狗、猫等宠物可以带给人类很多乐趣。但如果对宠物不严加管束,它在大街上随意排便,撕咬行人,这肯定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很大的伤害。
既然给大家的生活造成这么多不便,为什么要养宠物呢?于是有人提议实施捕杀令,但全部捕杀显然有些不人道,商量的结果是限制宠物的数量,富人的意见就是宠物的总数不再增加,而在现在的基础上慢慢捕杀。
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故事片,富人已经养了很多宠物,穷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开始有闲心养宠物了。但按照富人的建议,最后的结果就是穷人失去养宠物的权力,而富人仍然过着逍遥的日子。
限制宠物是唯一的途径吗?显然不是。只要狗主人对狗严加看管,使狗有良好的习惯,给凶猛的狗拴上狗链,社会秩序肯定不会受到什么冲击,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享受生活。
同样,只要人类致力于清洁环保的技术,不断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重金属、工业废水、废渣,避免河流富营养化,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不进行大规模的破坏性开发,让大自然有自我修复、净化功能,人与自然怎么不可能保持和谐相处呢?
工业活动中必然有污染,我们的主要措施是进行严格的项目审查,不让重污染项目披着绿色的外衣对环境进行破坏,这样就足够了。打着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幌子控制碳排放,是发达国家编造的世纪谎言,已经成为21世纪最大的阴谋,减排二氧化碳是虚,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才是实。
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碳”,还原它本来的面目,而不要把它丑化、妖魔化,要正确地利用碳来为人类谋福祉。
我们必须认清“碳阴谋”的实质,把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明确地区分开,为了环保而环保,不要忘记了环保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人类更好的生存环境,使人类可以享受到更丰富的物质生活。
碳排放,“碳关税”,无疑是强盗逻辑,是发达国家套给发展中国家的紧箍咒,看你不顺眼时,就念一下,使你根本不能建设更多的工厂,维持贫困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或许是一件好事。
现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竞争会越来越白热化,碳是一个最重要的博弈手段,任何人都不可掉以轻心。
当然,在我们对“碳阴谋”有清醒的认识后,并不能马上轻松和懈怠下来。
[关键词]地毯效应 经济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DF46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95-1
低碳经济的发展,无论从环境角度还是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情况,从其弊端、问题、优势、挑战、威胁等方面进行了战略分析,最终,依照我国目前发展的模型和形式提出了相关的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对于加强碳源的管理,推动经济发展和推动低碳技术,从而能够使得更好地进行低碳保护和强化国际合作有着很大的作用。
1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就目前我国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物质经济的增长都是以投入资源为代价的。我国目前的能源主要是以石油、煤、天然气为主要能源。这些高碳的化石能源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能源的消耗,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否能够摆脱化石能源的束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否能够降低,这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此利用数量分析法来检验经济的增长以及能源的消耗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之后,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经济的增长会带动消费的增长,然而对于能源消费的增加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说目前一高碳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一定会带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也就是说会形成一定的温室效应。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费不是带动GPD增加的原因,也就是说在带动能源消费增加的情况下并不能够带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不是建立在能源消费的基础上的。
2温室效应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
进入了21世纪以后,温室效应显得越来越明显,其气候的极端性极具增加。比如说海平面上升、农作物减产、生物种类逐渐灭亡等。极端的气候已经从经济还有生态上给人类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对于人类的生存条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而引起的。
温室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伴随着大气吸收了地表反色太阳短波辐射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从而使地表和低层大气温度的增加,因为和农作物的温室差不多,所以就被成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扮演着一个玻璃的角色,使得地球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大房子。主要是因为现代生产工业当中过多的使用化石燃料,而排除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而造成的。伴随着气候变化、气温上升的现象、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增加,随着海洋气候变暖而逐渐使得温度升高。无论是从农业、能源还是工业角度温室效应都是非常不利的。使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极端性气候,比如说07年的高温热量现象,10年的冬季北半球几乎是被极端的寒冷而笼罩着,不断地最低气温被美国刷新,欧洲也相应的出现了暴风雪的状况,海平面不断地上升使得陆地水源盐化,造成了水质下降的现象。面对种种的特殊情况,为了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开始了降低二氧化碳的行动,各国也开始就研究低碳能源而代替目前各个国家所用的高碳化石能源。
3低碳环境下的评价指标
这里所指出的指标评价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是说明研究对象各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情况。只有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方式对其发展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能够很好的反映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环境优化等。和以往的环境保护不同的是,其在进行环境保护的同时,能够满足经济、产业低碳化的发展,为了能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坚持科学、系统、可行性、政策原则。从环境角度出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相对应性法律体系,综合的反映低碳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进行指标选取的过程中,从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科技角度出发反映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程度。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还有环境的共同发展
08年,我国的低碳型环境保护评价还不是很完善,我国面对二氧化碳的减排压力以及考虑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的排放比05年下降百分之四十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长远经济发展的一个约束条件,其相关的国家部门开始着手制定相关的国家节能减排的行动规划,并且进一步的细化节能减排的目标。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其国家在发展低碳型环境保护方面在快速的提高。2004年到2008年我国的低碳型环境保护综合评价的指数呈现出了一个逐渐递增的趋势,伴随着2004年的-0.68到08年的0.80说明国家在发展低碳型环境保护方面在不断的提高着。我国要实行低碳型环保,就要保证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双赢状态,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发展低碳型和环境保护程度进行评估。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稳定性以及政策性原则进行选择。从经济、科技、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反映地区低碳型环境保护程度。
对于低碳农业来讲,它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部门,隶属于我国的第一产业,是以土地为主要生产对象的一种产业。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生产的一种农业作业,在这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包括了爆炸西瓜、绝育黄瓜、瘦肉精等问题,这种情况下逐渐的显示出我国对于天然、绿色、有机等低碳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从上产、运输到销售各个环节实行了监督手段,增加了低碳农产品的低碳、有机效应,并进行了深加工工作,延长了低碳农产品的产业链。
4小结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经济模式,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环境也变得日益恶化,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发展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本文所提出来的建议和策略希望能给我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帮助。真正的实现低碳减排,能够还我们一个健康的地球。
参考文献
前言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二战之后,全球经济以科学技术为源动力,经济建设成就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燃烧排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各种极端天气出现。据研究,过去一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06—2005年)升高了0.74℃,预计到2l世纪末仍将上升1.1-6.4℃。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更令人忧虑的是,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1]。
1碳排放
碳排放即二氧化碳排放量。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处于动态系统的碳循环中。地球上的碳99.9%以上来自于岩石圈和化石燃料。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被海洋中藻类植物和陆地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植物体本身的碳化合物,然后通过生物、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使得碳化合物又重新以二氧化碳气体的形式回到大气层中。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碳循环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大量固结在化石燃料中的碳元素最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释放到空气中,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又无法对过量的二氧化碳进行有效“吸收”,致使过量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
2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是指现代工业社会对化石燃料的消耗,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而二氧化碳气体又有吸热和隔热的性质,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发散,对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进行反射,最终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起来。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南极的冰川正在大幅度消融,过去的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7cm。世界各地各种极端天气出现。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近10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约为0.5-0.8℃,比同期全球平均值(0.6℃±0.2℃)略强。在最近的50年,我国平均地表气温增温速率为0.22℃/10年,明显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周期平均增温速率[2]。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妥善解决,到2050年左右,海平面会上升4℃,一些岛屿和沿海城市将永远的沉没在大海中。土地干旱进一步加剧,沙漠化面积增大,直接威胁人类粮食生产安全。一些病毒有条件滋生,并在全球蔓延。为了给子孙后代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碳排放已经刻不容缓。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日益引起关注,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最大挑战之一。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我国1998年5月签署并在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该议定书,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而努力。
3低碳经济
中国只有走低碳经济道路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节能减排型的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有助于我国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还可以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在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们科学合理的减少碳排放,追求绿色GDP,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道路。下图为1975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能耗和万元GDP能耗走势图。随着我国政府和人民日益对低碳经济的重视,我国万元GDP能耗有了显著下降,然而近几年随之GDP的两位数增长,总能耗也随之增长,我们的碳排放总量也在不断增长,给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我们只有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探索新科技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我国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的,占我国能源结构68.7%。中国电力结构中,火力发电占77%发电量,也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必须寻找新能源代替以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开发清洁能源,有效控制缓解碳排放。粗放的工业技术是降低碳排放的最大瓶颈。我国钢铁、水泥和建材产量全世界第一,但是这些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六成以上。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降低产品能耗,促进企业向低碳环保型转变。对低碳经济的工业企业进行有效的财政补贴。构建低碳生产生活试验区,探索低碳生产生活模式,并向全国推广。低碳经济需要在高度发达的东部地区试点,淘汰更新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调节产业结构,让广大人民感受到低碳经济给社会带来的益处。大力宣传推广公民节能环保意识,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公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项目,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形成碳汇集。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据国际能源机构测算,用木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风力和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0%大幅增加2020年的15%。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与科学发展替代能源。
【关键词】 经济 能源 碳排放 预测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晋城市培育了以煤炭和煤层气开采、冶金、化工、火电等资源型特征明显的产业结构。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字[2012]3760号),晋城市和北京市等29个省区和城市一起被确立为全国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1 晋城市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
1.1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晋城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20.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30.5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则由14544元增加到32329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收入由“十一五”末的61.7亿元增加到153.2亿元,年均增长20%。GDP占全省的比重不断上升,呈现较强的增长态势。根据山西省政府关于“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综合评价结果,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第二,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优化。晋城市在第二产业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第三产业的同步发展,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6:64.0:31.4调整到2010年的4.2:63.6:32.2。煤炭、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素质大幅提升,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以旅游、物流、文化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底,晋城市户籍人口达到216.2万,常住人口达到228.0万,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0.53%,低于全国0.04个百分点,低于山西0.43个百分点。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1.04%,较2005年提高9.75个百分点。晋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和农村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市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大幅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呈现出社会和谐、人民祥和、环境宜居的良好局面。
1.2 能源情况
晋城能源生产以原煤、火电、焦炭为主。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8433.7万吨;火电发电量203.5亿千瓦时,净调出量约为89亿千瓦时;焦炭产量84.1万吨;煤层气21.5亿立方米。一次能源生产中,煤炭所占比重保持在96%以上;二次能源中,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77.8万千瓦,约占全市电力生产总装机容量的98%,水电装机容量约4.5万千瓦,所占比重较小。煤层气发展迅速,瓦斯发电达到29万千瓦;各类石油制品完全依赖调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尚未形成规模。晋城市经济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能源消耗量较大。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090.6万吨标煤,较2005年增长33.5%。能源消费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二、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2.1%、77.2%和10.6%;居民生活及其他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0.1%。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市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其中化工、煤炭采选、冶金位居全市工业耗能前三位,占全市工业能耗总量的74%。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中燃煤、燃油、燃气的比例约为86.8:4.05:9.02。与“十五”末相比,煤炭比例下降了约9个百分点,燃气比例增加了约9个百分点,能源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晋城市能效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单位GDP能耗为1.90吨标煤/万元(2005年不变价),较2005年下降了25.44%,分别为全省平均能耗水平的0.85倍,全国平均能耗水平的1.87倍。
1.3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晋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现增长态势。初步估算,2010年晋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二氧化碳和甲烷为主。晋城市2010年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3386万吨(扣除净调电排放约为2767万吨),比2005年增加约36%,约占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6%。排放主要集中于电力、化工、煤炭采选、冶金、交通运输行业。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4.64吨/万元(GDP为当年价);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4.85t/人(扣除净调电排放,约为12.13t/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晋城市甲烷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开采及矿后活动逃逸和煤层气开采利用三个方面,2010年晋城市甲烷排放量约为246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2%,较2005年增加了27%,其中煤炭开采甲烷排放量为186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甲烷排放总量的76%。
2 晋城市国家级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1 发展机遇
一是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晋城市发展指数和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且位于国家中部崛起、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改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三大国家战略交汇点,形成了低碳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和政策环境。二是有较强的新能源潜力。晋城市煤层气总储量6.85万亿m3,约占全国储量的1/5,占山西省储量的2/3以上。到“十一五”末,煤层气地面抽采能力达30亿立方米,瓦斯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9万千瓦,为全国最集中、规模最大的瓦斯发电集群。沁水盆地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两大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之一。三是有明显的碳汇优势。晋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33.6%上升至2010年的39.2%(国家为20.3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39.6%上升至2010年的45.8%,均位居全省首位。
2.2 问题与挑战
一是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增长仍存在刚性需求。未来五到十年,晋城市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GDP较“十一五”末将翻一番,城镇化率将提高近6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呈快速增长态势,预计未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有较大增长,与减少碳排放之间的矛盾突出。二是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短时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晋城市2010年三产比例为4.2:63.6:32.2,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约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约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以电力、煤炭、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主,导致全市综合能耗水平居高不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难有大的改变。基于资源优势和产业特征,晋城市能源消费以煤炭、煤层气等化石能源为主,能源消费结构的“高碳”特征明显;非化石能源中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展空间较小。2010年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仅占0.9%,能源碳排放强度较高。四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尚未普及,各级政府低碳发展观念尚待培养,公众低碳发展意识有待提高,全社会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各领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科学研究和技术实践有待进一步推动。
3 晋城市未来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预测
3.1 晋城市未来发展情景设置说明
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分解为三个驱动因素:GDP、单位GDP能耗水平和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GDP×单位GDP能耗×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其中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则与能源消费结构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相关)。
围绕晋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新路”的目标,结合转型发展、低碳发展要求和晋城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晋城未来发展情景。具体如下:(1)GDP:晋城市2011年GDP增速为13%,2012年为10%;未来规划全市将在2017年左右率先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可预见的时间段内,晋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仍将处于高速增长,并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故设定晋城市“十二五”期间GDP增速为12%,“十三五”为10%,“十四五”为8%。(2)单位GDP能耗:经济结构和能耗强度。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4.5%、65.0%和30.5%,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第二产业又以高耗能的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为主,单位GDP的能耗水平较高,未来全市单位GDP的能耗下降潜力较大。通过传统产业规模总量控制和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全市经济结构和单位GDP能耗水平将趋于合理。基于此,本次测算中将“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率分别为3.66%、5.34%和5.84%,各阶段累计下降率为17%、24%和26%。(3)能源消费结构:受资源条件限制,晋城市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空间有限。2010年,晋城市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仅为0.9%;晋城市2015年规划非化石能源占比为3-5%,综合考虑,本次测算分别采用了3%(2015年)、6%(2020年)和8%(2025年)。晋城市有较为丰富的煤层气资源,2010年晋城市煤层气利用量占全国的70%左右。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划,未来煤层气开发将快速增长,煤层气占全市能源比重将明显增加。煤层气的大幅度利用,将有力推动晋城市能源结构调整,进而推动全市化石能源碳排放系数下降。
3.2 晋城市未来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预测结果(见表1)
根据科学的分析预测,晋城市预计于2023年出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届时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约为252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5186万吨(扣除净调电排放后约为4214万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21.1吨。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10年累计下降19%以上。到2020年,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累计下降31%,较2005年累计下降59%。预计到2023年,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出现拐点,之后将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朱永彬,王铮,庞丽,王丽娟,邹秀萍.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地理学报》,2009年第8期.
我们常常说热带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而说寒带地区的气候“寒冷干燥”。瑞士科学家的最新研究也验证了这样的说法,不但温暖可以导致湿润,湿润反过来让气候更温暖。这项新研究最重要的意义是弄清了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科学家指出,温室效应的祸首是太阳对地球辐射的加剧,而导致了水蒸气浓度的上升,而不是我们常常议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温室气体形成地球的“保温层”,让地球十分温暖,让昼夜温差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中,让气候更加适合生命的繁衍。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很多,所以温室效应的暖化效果主要是水蒸气造成的。传统的科学理论还认为,全球水蒸气的平均浓度比较稳定,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逐渐上升,因此人们往往把温室效应的加剧归罪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新的研究成果是位于瑞士达沃斯市的世界辐射中心的科学家拉尔夫・菲利普纳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来的,他们分析了从1995年至2002年的欧洲气象观测数据,以月为单位来看平均温度与湿度的全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欧洲快速的增温现象与湿度变化有明显的正比关系,温室效应的增加有70%来自水蒸气的贡献,其次才是人为制造的一些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
当大气中增加温室气体时,能使更多的太阳热量保留下来,地表变得更暖。此时,升高的气温容许更多的水蒸气存在于大气中。而水蒸气本身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它能增强温室效应。这样就让地球的气候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不过这个循环是否真正存在?影响又有多大?一直是多年来争论的话题。菲利普纳等人的研究则验证了这个循环的存在。为什么水蒸气与气温升高之间会出现一种“恶性循环”?这是因为地球正在进入一个逐渐变暖的时期,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而使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今后的一万年里有所缩短。地球与太阳距离的缩短,导致了地球表面接受的平均热辐射逐年增多,因此地表水蒸气的平均蒸发量也随之增多。
我们常常把二氧化碳归类为环境污染气体之一,而把水蒸气归为清洁环保的气体。比如我们在谈论石油、煤等燃料的罪过时,其中的罪证之一就是释放了二氧化碳,而在谈论氢能时,说它环保的证据之一就是它燃烧后放出的是水蒸气。新的研究则表明,如果我们无节制地向大气释放水蒸气,照样会污染环境。越来越多的水蒸气让我们的地球越来越像一个蒸笼,二氧化碳只是让地球变热,而水蒸气则会让地球变闷热,那种滋味是更难受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水蒸气的危害比二氧化碳更严重。
当面对越来越热的地球时,人们一直习惯于把全球变暖的罪过归咎到工业文明。大多数人认为工业文明破坏了生态环境,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增强了地球的温室效应。瑞士科学家的这项研究则开拓了人们的环保视野,让我们把目光从地球转移到整个太阳系。其实,在此之前,不少科学家就提出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是比较小的,而地球自身的变化和相邻星球的影响才是地球气候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面板数据;长三角城市;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碳排放约束下长三角经济转型轨迹及其区域联动效果研究”(编号:12YJAZH160)资助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面板数据对长三角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4日
一、引言
中国最大的经济圈——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和东海之滨,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体,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8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浙江6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共16个城市。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一直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201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35万亿元,增长6.9%。《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规划》提出,在各个城市的详细定位中,上海仍然是“核心”,南京和杭州则是上海的“两翼”,同时将进一步提升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所以,本文选取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这6个城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的代表进行研究,分析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整个长三角城市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工业碳减排提供借鉴和参考。
CO2主要来自于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所以研究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制定未来的能源战略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研究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因素,主要有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工业部门内部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等。张庆民等(2012),基于我国1995~2009年统计数据计算了第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增长率和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远低于其他产业,但碳排放量增长率高于其GDP增长率;第二产业碳排量总量最高,且波动幅度较大,碳排放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碳排放总量却远低于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相似,但其碳排放增长率较高。孙慧宗(2010),采用1978~200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城市化与含碳能源消费发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协整分析,同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不具有理论上的双向因果关系。二期滞后时,城市化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Granger原因,但后者不是前者的原因,对其不具有反馈效应。Karnjana Sanglimsuwan(2012)通过83个国家从1980年到2007年的数据,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口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压力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的关键因素。此外,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显示了一个倒U形。B.Davidsdottir,M.Fisher(2011)采用面板分析碳排放强度和发展之间的实证关系,并考察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数据覆盖从1980年到2000年的美国48个州,但不包括夏威夷、阿拉斯加、华盛顿特区。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和国家的经济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关系。
二、模型的选取与构建
(一)模型的选取。面板数据是指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同时在这些截面上选取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与时间序列模型相比较,它可以降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且能提供更多的样本信息、更高的自由度和估计效率;与截面数据模型相比较,它可以控制由不可观测的经济变量所引发的OLS估计的偏差,使得模型的设定更加合理,提供更准确的参数样本估计量。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来构建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Yit=Ci+βiTXit+εit i=1,2,…,N;t=1,2,…,T
其中,N表示个体数,T表示时间序列个数。若t固定不变,Yi(i=1,2,…,N)是横截面上的N个随机变量;若i固定不变,Yt(t=1,2,…,T)是纵剖面上的一个时间序列。
面板数据模型常用的包括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三大类。通常我们使用极大似然比来确定该建立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即当F=■>Fα/2(N-1,NT-N-k)时,应当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建立混合模型;使用豪斯曼(Hausman)检验法来确定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即当H=■>?字■■(k)时,应当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二)模型的构建及变量的选取。国内外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众多,目前最主要方法集中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其最早的模型为库兹涅茨曲线(KC),是由库兹涅茨(1955)在收入不均的问题研究中发现,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初,Crossman与Krueger(1991)在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环境影响报告中首次提出,环境与经济发展也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于是,Panayotou(1993)首次把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这种倒U型曲线关系称为环境库兹列茨曲线(EKC)。
另外,也有学者基于Ehrlich,Holdren (1971)提出的IPAT等式,研究了人口规模(P)、富裕程度(A)和技术水平(T)对于环境(I)的影响,后来Waggoner、Ausubel(2002)和Schulze(2002)分别进行了I= PACT和I=PBAT的两次修改,但都不能解决各影响因素不同比例变化的问题,但在1994年,Dietz等提出过的人口规模、富裕程度和技术水平的随机回归影响模型STIRPAT,为各因素的计量研究提供了可能,它是将IPAT等式转变成一种随机模型,即I=aPbAcTde。本文选用第二个模型,并根据研究的内容对等式的变量进行了修改和增加。由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工业部门,所以环境压力I用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总量C来替代,人口规模P用工业部门的平均从业人数来表示,富裕程度A用工业经济规模Y(即单位从业人员的工业总产值)来替代,技术水平T用能源效率E(即单位能源消费的工业总产值)来替代。另外,本文还增加了和工业碳排放密切相关的两个变量——工业部门内部结构S和能源消费结构M。S用工业各行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度量,M用各行业的煤炭消费与能源消费的比来表示,因为产生碳排放的各种能源种类很多,但是煤炭类的碳排放系数较石油和天然气类的高。考虑到各个变量的经济意义、可对比性以及在计量分析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等因素,我们对各个变量分别取了自然对数,α1、α2、α3、α4、α5表示人口规模、工业经济规模、能源效率、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弹性。根据以上的分析及结合相关的经济理论,我们可得到工业碳排放的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lnC=α0+α1(lnP)+α2(lnY)+α3(lnE)+α4(lnS)+α5(lnM)+ε (1)
(三)数据来源。长三角6个城市的工业平均从业人员、单位从业人员的工业生产总值、能源效率、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数据来源于2005~2009年的《上海工业能源交通统计年鉴》和2010年的《上海能源统计年鉴》、2001~2012年的《南京统计年鉴》、2004~2012年的《苏州统计年鉴》、2004~2012年的《无锡统计年鉴》、2001~2012年的《杭州统计年鉴》、2003~2012年的《宁波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只有面板数据是平稳的才可以进行回归,否则会产生虚假回归。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的发生,必须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检验方法主要有修正的DW统计量方法、GLS估计方法,、LLC检验方法、IPS检验方法、ADF-Fisher和PP-Fisher检验。本文选择LLC检验方法,分别对各个城市的各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6个城市的6个变量分别通过了1%、5%和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不存在单位根,数据具有平稳性,可以进行最小二乘估计。(表1)
(二)模型的确定。使用EVIEWS6.0对长三角6个城市的工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模型的回归,通过极大似然比检验,结果如表2每个城市的第一列数据所示,它们的相伴概率P值均为0,F统计值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所以拒绝原假设,应当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而不是混合效应模型。再通过豪斯曼检验,即表中第二列数据所示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它们的统计值也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所以拒绝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上述两种检验方法都认为应当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为问题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表2)
(三)结果分析。由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工业分行业的人口规模P、经济规模Y、能源效率E、工业部门内部结构S和能源消费结构M这五个因素对碳排放量C都有显著的影响,但各自的影响程度随城市而有所变化。它们的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0.98~0.99,这表明方程中的解释变量至少解释了98%~99%的因变量变化,回归的结果与前期的判断保持一致,并且所有变量都取了对数,所以系数大小将代表弹性。
从上海的模型结果来看,工业的人口规模P、经济规模Y、能源效率E、工业部门内部结构S和能源消费结构M都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说明这5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口规模P和经济规模Y,其次为工业部门内部结构S,而能源效率E和能源消费结构M的影响较小。人口规模的回归弹性系数为0.4758,与碳排放呈正效应,这表明工业平均从业人员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会增加0.4758个百分点的碳排放;经济规模,即单位从业人员的生产总值的影响系数为0.4250,表明人均产出每增加1%,将会多排放0.4250%的二氧化碳;两者的弹性系数都小于1说明碳排放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增加速度,但相对其他影响因素,它们的弹性系数比较大;能源效率的影响系数为-0.3654,这体现了能源效率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为负,当工业各行业的能源效率提高的时候,工业碳排放将会降低,每单位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会降低0.3654个百分点的碳排放;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也为正,其中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对碳排放的正向影响稍大于能源消费结构。
其他5个城市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的人口规模P、经济规模Y、能源效率E这3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都很大,而工业部门内部结构S和能源消费结构M的影响就相对比较小,且它们的弹性系数与前三者的差别也比较大。具体来看,南京、无锡和杭州工业分行业对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素都是能源效率,它们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6914、-1.2595和-1.6553,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杭州的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这说明当3个城市的工业分行业的能源效率提高的时候,它们的工业碳排放量都将会减低,但是杭州的降低幅度将达到最大,每单位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会降低1.6553个百分点的碳排放。其他两个因素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工业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影响的弹性系数稍低于能源效率,但也不容忽视,因为人口规模的膨胀和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会增加大量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对于苏州和宁波的工业碳排放影响最大的是人口规模,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人口,将分别增加0.8956、1.2589个百分点的碳排放。另外,宁波的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影响也较大,弹性系数达-1.0613,略低于人口规模的影响力,因此继续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将会促使碳排放的大幅度下降。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这5个城市的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对其他几个因素要小的多,弹性系数均在0.5以下,它们的能源消费结构虽然都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检验,但影响的弹性系数都较低,南京、苏州和宁波的工业部门内部结构也只在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这说明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虽没有其他因素那么大,但也不能忽视。
四、小结
通过对长三角6个城市工业分行业的数据建立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工业碳排放的各个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能源使用效率、人口规模、工业经济规模、能源消费结构和工业部门内部结构这5个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对碳排放产生了影响,能源使用效率与碳排放呈现负相关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后4个因素则表现为正相关,在不同水平上促进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上海、苏州和宁波的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最大,由回归的结果表明,这3个城市的人口每增加1%,将会分别增加0.48%、0.90%和1.26%的工业碳排放量,而南京、无锡和杭州的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最大,且表现为抑制作用,能源使用效率每提高1%,工业碳排放量将会分别减少0.69%、1.26%和1.66%。由此可见,长三角6个城市减少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着重从人口规模和能源效率入手,继续控制人口的不断膨胀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工业经济规模、能源消费结构和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对于碳排放的影响显著程度随城市不同而不同,上海、苏州、无锡和杭州的工业经济规模是其工业碳排放增加的第二大促进因素,单位人均产出每增加1%,将会分别使碳排放增加0.43%、0.80%、0.98%和1.41%。长三角6个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工业部门内部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碳排放量的增加,但它们的影响系数明显小于其他因素,均在0.5以下。因此,我们应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一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更加重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传统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促进光伏、风电、核电等新能源的发展,强调创新驱动、依靠科学技术,关注产业结构调整。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庆民,葛世龙,吴春梅.三次产业结构演化与碳排放机制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