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城市概念范文

智能城市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城市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城市概念

第1篇:智能城市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能城市;智能社区;生态城;智慧居民

在以使城市更便捷为目标的全球“智能城市”建设大潮中,日本应该怎样抓住机遇呢?面对潜在的超过3000万亿日元的市场规模,日本应该怎样制定l展策略呢?

首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全球各地有关智能城市的建设情况。目前,“智能城市”建设势头强劲。截至去年,在世界各地展开的各项建设计划达到100项以上,但仅2011年就有近1000项建设项目。尤其是中国,项目总数似乎约达500项。

全球“智能城市”建设热潮始于2005-12006年。2006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推出一项名为“马斯达尔城”的计划,该计划预计使当地的能源可再生率达到100%,二氧化碳排出量为0,废弃物排出量为0。

荷兰在2006年提出建设“智能城市阿姆斯特丹”的构想,并于2008年正式启动该计划。中国国务院也于2006年提出建设生态城的概念,并于2008年开始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

日本在2007-2008年间迅速展开了对智能城市构成要素的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等一系列相关要素的试点实验,并于2010年正式开始建设包含各要素在内的综合智能社区。在官民联手建设“智能社区联盟(JSCA)”的同时,日本也在横滨市、北九州市、丰田市、京阪奈科学城这4个地方开始了试点实验。

约有100家公司成为智能关联机构

不论在日本还是全球,围绕智能城市的l展都将越l活跃。其市场规模或超数千万亿日元就足以说明这一点。除去水资源,仅抓住能源关联市场就有望在20年间累积3000万亿日元的资本(如下图所示)。无数企业都希望能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美国IBM和美国通用电气等公司。十分重视铺建社会基础设施的日立和东芝等企业的动作也很快。目前,仅日本就有100多家的企业设立了智能关联机构。其涉及领域之广包括重型电机、IT、汽车、房地产、建筑、金融机关、广告、资讯等多种产业。几乎所有产业都卷入智能城市的热潮中,开始了市场规模达3000万亿日元的智能城市争夺战。

但是,智能城市还没有形成一种产业。正如20世纪80年代的IT产业,那时,雅虎、谷歌都还没有出现。没有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当然也不存在任何的商业规范。归根结底,智能城市到底是什么,每个国家,地区,每个政府、企业对它的定义都还不同。

虽然智能城市还没能形成一种产业,但又确实有很多成果可说。反复进行的各种试点实验正在拉近智能城市与其最大的受益者一一居民之间的距离。世界各地都在描绘属于自己的智能城市蓝图。

重新认识智能城市

日本以此次的东日本大地震为契机,开始关注智能城市。目前为止,都还“尽是些小规模的试点实验”(美国IT业管理人员说),但此次大地震后,人们开始考虑以智能城市的概念推动城市重建。除了提高能源利用率,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安全,防灾等问题。宫城县的“震后重建计划”中,建设紧凑型城市的提议正是如此。

此外,通过城市重建和产业创新相结合、以“蓄电”为中心的概念浮出水面,同时也诞生了“为普及蓄电池、形成蓄电产业而成立的议员联盟”。

中国要在13座城市建设“生态城”的计划众所周知,但这之外的“知识城”、“低碳城”、“智慧城”等计划也在各城市展开。目前中国将近500个城市都在筹备着有关智能城市的建设计划。

中国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智能城市本身的意义。最初开展这些计划的城市以建造住房、完善交通网、调节能源环境等项目推进,并尝试制造就业机会。

电费飙升引l诉讼案

欧洲率先提出“智慧居民”的概念。用撒哈拉沙漠的太阳能l电,再通过地中海的电缆输送到欧洲,这一声势浩大的计划如果得不到居民的理解,一部份计划就要搁浅。如果智能城市的建设不能得到居民理解的话,那么计划将无法进行。因此欧洲便提出了要提高人们的理解度这一概念。

第2篇:智能城市概念范文

目前国内较为多见的定义为:“物联网,指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就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什么是智能社会?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智能社会经常与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都是基于现有知识的底层设计思维。智能社会不是单一的系统或是简单的系统堆砌,而是要按照社会的发展需求去获取数据、汇聚数据、分析数据、引导数据,形成与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相适应的面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开放社会环境。

如果把智能社会比做一个有正常行为能力的人,现有物联网的每一个应用就是对应着人体不同的机能。人的味觉、触觉、视觉、听觉等得到的生物电信号最终都是传递给大脑进行分析、判断、反应。而这个反射的过程需要先有传递的神经网络,再到存储反射电的大脑,并在分析研判后通过神经网络对相应器官下达指令。

智能社会之所以能够出现,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成长是分不开的,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等一系列发明和应用后的提升。

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因为机械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电力的动力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是自动化革命,这些都是对生产工具性能的提升,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对生产工具赋予智慧的革命。物联网感知获取数据、大数据计算挖掘分析数据、构建数学模型管控数据、最终实现数据干预。

智能社会是在城市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背景下,围绕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关注点,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城市现有信息化基础,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并整合构建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利用,从而为城市运行和资源配置提供智能响应控制,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手段,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信息资源及开放式信息应用平台的综合性区域信息化发展过程。

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能社会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数据挖掘与融合应用。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强调通过价值创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的智能集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智能化的概念开始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像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医院、智能交通等等很多的应用系统。而这些系统的基础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感知探头去收集数据,然后就数据进行简单的逻辑处理,下达执行指令实现模糊化的控制。

智能社会的诞生很多的决定因素逐步被突破,首先是网络的环境,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使得物联网的感知层与应用层可以无障碍地进行数据交换。无线手持终端的大量使用也为智能社会的应用推广创造了环境。

智能社会就是物联网的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并将各个系统的数据进行汇聚,以便于进行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云计算、云存储技术也为物联网感知的大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得资源配置动态化。根据需求动态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和虚拟资源,当增加一个需求时,可通过增加可用的资源进行匹配,实现资源的快速弹性提供;如果用户不再使用这部分资源时可释放这些资源。云计算为客户提供的这种能力是无限的,实现了IT资源利用的可扩展性。借助于虚拟化技术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计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

物联网的多维度数据汇聚后,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来高度自动化地分析每个数据,是从相关的数据源中选取所需的数据并整合成用于数据挖掘的数据集;规律寻找是用某种方法将数据集所含的规律找出来;规律表示是尽可能以用户可理解的方式(如可视化)将找出的规律表示出来构建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实现智能控制。

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社会的海量数据。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将构成智慧城市的“大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

第3篇:智能城市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所谓智能交通是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共同产物,其融入了大量高端科技,如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将这些技术进行科学的整合,运用于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化的交通体系优势明显,实现了全方位、精准、有效、即时的管理。不但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意识,尽量避免了交通事故和道路拥堵现象的发生,便捷了出行,间接减少了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保护了环境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内在需求与动力

智慧城市概念首先由IBM公司提出,引入中国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响应。目前,住建部已经推出两批试点城市,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一些省、市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和重要抓手。

1、提高城镇化质量,治疗“城市病”

我国目前还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过去我国城镇化所走的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冲击的发展道路,与之而来的是结构性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快速城镇化客观上加剧了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对于我国而言,如何通过智慧传感和城市智能决策平台来妥善解决交通、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2、 聚集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能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软件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很多城市都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下一步发展的新名片和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武汉等多个省市已相继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3、 均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保障

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民生为导向,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着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其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以技术革新倒推政府职能转变。而智慧城市时代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已成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新思路。

二、智能交通在应对智慧城市发展需求中的作用

1、智能交通的发展目标与智慧城市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

交通拥堵、交通污染无疑是城市病里面最突出的表象之一。智能交通正是起源于缓解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迫切要求。我国数十年的智能交通发展历程,也正是交通治理与再拥堵的历程。而今,智能交通日益成为化解城市交通治理难题的突破口。

由于智能交通突出的现实压力和需求,各地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已经自发的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运用于城市交通管理中来。而以这两大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所在,从这个意义来说,智能交通早已成为智慧城市的先行系统,智能交通对新一代移动互联等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在智慧城市框架之外早已显现。

2、智能交通系统已经作为智慧城市先行者出现

近几年来,智能交通的建设思路逐步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利用先前大规模投资所建的基础设施获取的大量数据,整合成对市民出行有用的一系列数据,为出行者提供信息、智能诱导等服务。智能交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如智能公交、智能停车、慢行信息服务等领域,是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智能交通不仅对构建智慧城市具有重大的作用,更是已经以先行者的身份在整个智慧城市框架体系中出现。

三、智慧城市视角下智能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智慧城市这个更高的视角来看,智能交通建设和应用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期投入使用和后期投入使用的城市,其系统功能差异不大,少有创新型的应用成果展现,一般后期建设的城市大都是照搬先期投入使用的系统功能和做法,很少有针对本城市特点的应用或有更有效的功能扩展,因而很难真正做到智能交通本地化。

(2)总体来看,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化应用程度较低,应用相对单一,系统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智能交通涉及面很广,单就信息采集而言,既有通过线圈的信息采集,也有通过视频等技术手段的信息采集,更有通过手机、浮动车、GPS等获取的信息。从各地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情况看,一般都是按条线投入资金分开建设。

(3)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大量获取的文字、图片和图像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在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融合分析方面还存在非常大的欠缺。智能交通所采集到的数据与相应的数据应用研究都还集中在结构化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面,而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乃至结构化数据与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融合挖掘分析,还缺乏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更少见应用成果。有了充足的基础数据,还需要有先进的大数据应用,只有这样,智能交通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化”。

(4)受现有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的限制,在深度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发挥出智能交通的全部功效。城市规划、道路规划和交通规划,运输管理和交通管理,静态交通管理和动态交通管理等归属多个部门,各部门均按自己的需求和标准建设信息系统,信息共享和系统关联远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科学与和谐。

(5)交通信息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还缺乏多样化,尤其在如何应用位置信息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方面比较有限,在实现多样化的同时较少考虑实用、好用和方便。

(6)智能交通技术在公共交通方面的应用还很不够,公共交通并没有达到舒适、便捷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被人们认知和谈论,并一直期待,却至今未能够得到解决。而公共交通领域正是均化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智能交通理应在这方面更有突破。

四、城市智能交通发展关注重点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这些概念的兴起,城市智能交通作为这些概念的落地者,未来仍会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速。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目前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这个方面将是后续市场的热点。以下从4个方面对城市智能交通发展进行展望。

1、轨道交通的发展将持续火热

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当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一线城市在继续加大轨道交通的建设外,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上线的轨道线路越来越多。相信随着轨道系统的发展,系统包括的综合监控、综合安防、乘客资讯、自动售票、通信及信号等系统产品,都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2、公共交通的发展迫在眉睫

智能公交概念的提出,让民众对公共交通又多了几份期待。公交智能化系统除了要解决公交数量、公交到站时间可查询等日常要求外,公交的数据采集和、智能调度、行业监管与服务都是隐藏在后面的深层次需求,如何利用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将数据采集和、智能调度、服务做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是值得企业去尝试的地方。

3、更有效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是可期待的热点

理想的智能交通系统,有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信息采集设备收集实时路面场景,一旦有异常事件发生,系统会立即反馈,协助管理员排查问题,将异常事件的监测与发现由“事后”转为“实时”。数据采集是智能交通应用大数据的第一步。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较稚嫩,面对炙手可热的大数据,路走得并不顺畅:震惊全国的长春市两岁婴儿被盗事件,案件发生26小时之后,直到发现被遗弃的车辆,警方也未能明确车辆行驶动向线索。无论是何种原因,未能及时查到车辆轨迹,显然说明了我们对视频监控系统采集来的原始视频数据未能及时分析利用。当然,大数据的意义还远不止如此。城市智能交通除了关注居民的安全感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去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比如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给居民提示出安全风险比较高的路段或区域,甚至可以根据路况分析帮助居民调整出行的时间段或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等。随着通信技术、GIS技术、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三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信息的采集经历了从人工采集到单一的磁性检测器交通信息采集再到多源的多种采集方式组合的交通信息采集的历史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在信息的质量控制技术、多源交通信息融合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4、针对行业市场,开发简单、实用的功能

城市智能交通领域技术因素还是占据较多份量,客户很关心智能化的前端和中心平台会不会给使用、维护带来麻烦。确实如此,城市智能交通领域前端的使用,目前基本上只能交给厂家的技术人员或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来操作,原因就是很多的功能在使用方面还是不易于理解和操作。有鉴于此如果针对行业市场能开发出更加简单、实用的功能,相信会受到客户的欢迎。

结束语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也带来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交通运输高安全、高效能、高品质服务的挑战,使得交通系统智能化、综合化、协同化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交通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斌.解析智能交通对于构建智能城市的影响[M].北京出版社,2013.

[2]徐天琪.基于数据融合的城市道路交通事件自动检测[M].北京出版社,2013.

第4篇:智能城市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科技,创新2.0,传感器,智慧城市

中图分类号:N04;TP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5-0056-03

引言

近年来,“物联网”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物联网的发展也得到了各国政府、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欧美一些国家迅速将其纳入国家和区域信息产业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总理曾于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等理念,物联网也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正在成为继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几大技术时代之后,推动人类历史第三次信息流形成的大浪潮,将给人类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意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其用户端延伸并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深刻变革,而引发的科技创新2.0模式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正契合物联网的核心理念。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与传统以技术为主体的创新1.0不同,创新2.0指的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平台,以协同参与为特征的下一代交互式创新形式,而这些正是物联网的精髓所在。

物联网的概念一般认为是在1999年提出的,当时基于互联网、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电子产品代码(electric productcode,EPC)标准、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简称物联网。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其中物联网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和延伸。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交互,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通过在物品上嵌入一种转移收发器将建立一种全新的信息与通信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交互连接。

在国内,物联网也就是传感网的通称,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软件运营服务(SaaS)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因特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物联网是一个外来概念,但在中国得到很好的发展。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中国是世界传感网领域标准主导国之一,有着优秀的研发团队,拥有较多自主知识产权,结合国内实践建立了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物联网标准体系也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随着时间的发展,物联网的覆盖范围也与时俱进,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物联网研究专家封松林研究指出,当今的物联网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是带有传感/标识器的智能感知信息网络系统,是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提升。从北京的一卡通、世博会的门票和物流的标签等实实在在的东西到未来的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都是物联网的范畴。物联网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说一个点,或者具体的东西。

二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射频识别时最早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其所涵盖的内容也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范围。“Internet ofThings”,直译就是“事物的互联网”,汉语“物联网”的表达方式既简洁直观又形象生动,很好地传达了物联网的内涵。对于其英语表达方式“Internet ofThings”,笔者认为也可以简而化之,利用拼缀造词法用"Thinternet”来表达。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物联网的外延不断扩大,也在持续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在交通、物流、金融、工业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已有了初步应用,并逐步出现了“农业物联网”和“车联网”等延伸概念。

农业物联网关注于农业信息的整合,以期通过对农业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以及后续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联动监管而完善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的安全可控。车联网通常是指利用先进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对道路和交通进行全面感知,实现多个系统间数据的即时交互,以提供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为主的网络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是解决行业难点并实现信息智能共享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引擎。

物联网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整合和综合运用,通过共享和协同而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向人与物、物与物扩展延伸。物联网的应用为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资源能源约束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甚至被称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DNA。物联网有助于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使城市环境友好发展,城市服务便捷智能,城市治理灵活高效,使城市更加智慧,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总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物联网从最初的新生事物已经变成了热点话题,并在多个领域和行业得到了良好的运用,“使人类对客观世界具有更透彻的感知能力,更全面的认识能力和更智慧的处理能力”。据悉,我国物联网的“十二五”规划将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整体架构,并针对物联网涉及的具体应用领域进行专项规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将会在产业链的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和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将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走进物联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

[2]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3,

[3]张前,物联网: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还有多远[J],科技信息,2009(09):16-18,

[4]封松林,叶甜春,物联网/传感网发展之路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5(01):50-54,

第5篇:智能城市概念范文

普罗大众对于机器人的印象大多来自美国大片,现实中存在的大多在于工业领域,例如高端工业机器人、医用机器人等。真正贴近你我的有美其名曰机器人的自动扫地机,以及微软小冰,不管你们怎么看,反正笔者觉得这些机器人都没个“人样”,最多有点智能,但还只是机器或者是躲在液晶屏背后的软件。

不过,既然有人将移民火星当成正事儿来干,研发机器人就靠谱得不能再标准了。张殿礼的弗徕威智能机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月球车项目基础上,埋头苦干5年,终于推出了一个名为“Dorsea(哆西)”的机器人,他希望能像苹果重新定义手机那样,重新定义机器人,张殿礼将“哆西”称为全球首款智慧住宅中央控制服务机器人。

智能来自集成

在弗徕威看来,从应用层面理解,真正的服务型机器人应该具有高度智能性,有充足的人机互动性,可以执行复杂任务,以及在某些领域能够代替人的某些工作,只有满足以上4条,才能算作一个服务型智能机器人。

不同于我们在科幻片中看到的高智能类人形机器人,也不同于工业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哆西”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服务型智能机器人,它有别于目前各种常见的平板设备,是智能终端的一种高级形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服务功能更加丰富、智能性更高的全新交互体验,使普通人步入充满智慧的RT(Robotics Technology)时代。

早晨,“哆西”会定时将你叫醒,帮你打开窗帘,煮好咖啡烤好面包;出门时,它会提醒你带伞,因为下班时会有阵雨。上班时,它会帮你看家;下班回到家,电饭煲里早已香气四溢,空调、热水都已准备就绪。你还可以请“哆西”帮着订一张机票,查询快递情况,甚至唱一支歌。此外,“哆西”还能进行自动巡防、自动充电、自动避让障碍物,在老人跌倒时进行报警等功能。

所有应用除了用App实现外,可以直接跟“哆西”大声说出来;同时,“哆西”也会给出各种精彩语音应答,化身幽默大师、谦谦君子、网络达人,或者是可爱萌主。可见,“哆西”将机器人的使用功能、人工智能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哆西”完全不需要新购智能电器,更不需要复杂的施工,只要轻轻一贴,小巧精致的传感器就固定在了外设旁,而且兼容性很强。

以前的机器人更多是基于机器人本体的智能性,靠本身的传感器和软件来实现各种功能。随着移动宽带技术的成熟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不再单纯依靠智能机器人的本体以及软硬件,而是可以结合互联网的资源,来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另外,在应用方面,智能机器人也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技术。机器人的资源获取和应用执行这两个层面都需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以“哆西”为例,当中的很多资源都是来自于接口资源,比如语音合成技术来自于语音提供商,各种基础资源库来自于资源提供商。当你命令“哆西”唱首歌给你助兴,其本体是没有这个资源的,但它会将语音命令转化成文字,通过语义的识别,在资源库的提供商那里把资源找到,然后呈现出来,从而形成跟人的互动。直观的比方就是,电脑硬盘并没有存储,而是从云端下载。

“机器人其实是一种移动设备,如果我们从宏观层面理解机器人的话,机器人实际上是物联网的中继设备,也是大数据、云计算的终端执行设备。”在弗徕威看来,互联网行业在最近两年推出了很多概念,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但所有这些概念都是一个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过渡的概念,都缺乏真正的典型应用案例。张殿礼认为,智能机器人将成为众多概念的典型应用,成为智慧生活的核心。

“大、云、平、移”助力机器人产业化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并不是空中楼阁,需要多种技术手段的齐头并进,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海量的数据样本和超强的计算能力。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统计,智能化的分析和推理,并经过机器人的深度学习后,有效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云计算让机器人可以在云端随时处理海量数据。可见,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服务型机器人的很多技术已经在实验室中获得了成功,但却有堵无形的墙一直阻隔着它走入人们的普通生活。与跟生产线打交道的工业机器人不同,服务型智能机器人需要跟人类“交流”,在人工智能水平和人机交互功能上要求更高。巨额的技术研发投入、生产制造成本使服务型机器人的身价倍增,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因而一直不具有商业化价值。以法国著名人工智能机器人Nao为例,其售价高达上万美元,实验室产品更是以每小时租金的形式出租。

直到近两年,全球服务型机器人开始走向市场。随着外部技术条件的成熟,市场也开始大规模突破。在未来10年,机器人行业是一个看不到天花板的行业。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工业机器人已经明确被列为我国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而据日本机器人工业协会估计,到2020年,日本家用服务型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达100亿美元,全球市场可高达1500亿美元以上。

2014年是“哆西”诞生的日子,也是移动通信4G元年,100Mbps的超高数据传输速度为“哆西”走向市场提供了强劲的催化剂。在智能家庭服务型机器人“哆西”的基础之上,弗徕威在未来每年都会有数款新品推向市场,定位向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医疗、智慧办公等领域扩展,凭借其独创的R2R技术,将分布在城市各个空间、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实现互联互通、即时通信,使得构建在机器人R2R技术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得以实现。

第6篇:智能城市概念范文

关键词:开放式;物联网架构;智能城市;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城市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同时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自然灾害频发、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当前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长期性的投入计划,缺乏管理维护方面的支撑;第二,城市建设的各部门建设水平处于一种参差不齐的状态,难以互相兼容,对于建设缺乏一个整体的考虑;第三,在规划设计上其完整性比较差,缺乏一些前瞻性目标,缺乏对管理以及运营设计方面的考虑;第四,缺乏标准化、切实操作性的参考架构。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就以开放式物联网为例,基于开放式物联网架构和推动智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研究与分析。

1智能城市的简述

1.1智能城市概念

智能城市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新兴概念,其含义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城市建设各项数据信息,其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基础设备服务以及企业的商业活动等,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整合,实现各方面内容之间的联动与联网,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推动城市的智能化运行,继而进一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基于上述内容的阐述,笔者认为可把智能城市看作为一个简单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城市居民、企业、交通以及医疗都是这一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促进以及影响,在整个系统中,这些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1.2智能城市的总体目标

首先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其建设的指导,基于该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来制定相应建设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市各个产业自身的优势,提高医药卫生质量、交通管理水平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其次利用城市自身所有的各种资源来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城市,完善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信息网络的畅通。

1.3智能城市的特点

1.3.1全面的感知监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进行大量的信息采集设备以及智能监测设备的安装,将城市各角落的车辆信息、任务信息等均纳入到该系统中来,对其进行统一的分析与处理。

1.3.2运作的协同。在建设智能城市时,应该充分调动城市系统建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系统建设人员与城市基础信息化设施,促使系统中的各个方面均能协同运作,让城市信息化系统的总体运行一直处于良好状态中。

1.3.3充分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智能城市所有的信息系统均要与城市互联网连接和融合,这样才可有效融合物联网与互联网,为智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1.3.4激励创新。在建设智能城市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可以创新的个人或者企业实施相应的奖励,利用这种奖励的方式鼓励其不断进行创新,继而为智能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新方法、新思路。

2 在智能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物联网发挥的作用

物联网被人们看作为是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第三次革命,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所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物联网把信息的交换延伸至了物和物的范畴,其自身所具备的丰富价值信息以及智能处理等也逐渐成为了智能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共同进步、共同富裕以及共同发展。

智能城市利用开放式物联网与最新的技术来规划、构建、运营以及设计城市的基础设施,不仅可以优化可利用资源,提供各种产品、流程以及系统,同时还可平衡社会、环境以及商业等各种需求,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为人们、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应的效益,有效改善其经济状况以及生活质量。

智能城市需要用开放式物联网来进行建设和发展,还有就是在开放式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其更多的是强调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可确保城市建设的信息安全和国土安全。同时利用开放式物联网来架构智能城市的建设,还可促使这个城市抢占信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提高城市的智能水平,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使其和世界城市的发展处于同步。此外,还可推动城市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融合,使信息化作用范围得以扩大,让城市信息化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3 在开放式物联网的基础上,智能城市建设的总体架构

智能城市建设的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为了在智能城市建设过程中,无线技术得以有效地应用,在无线城市的业务平台上还需具备以下功能,即呈现、接入、管理以及基础支撑等多层次功能:第一,基础功能,即具备视频、用户注册、个性化设置、搜索、信息推送、图文展示以及下载等;第二,接入功能,通过无线城市的建立,可直接利用各业务基地自身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来为人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业务,如网银支付和位置搜索等;第三,管理功能,即要求该平台必须要具备统计分析、采编、安全以及计费等管理功能;第四,前端呈现,即该平台前端呈现应该可支持客户端、WAP以及WEB等不同的呈现状态,按照呈现形态的不同来进行不同内容的呈现,此外,在客户端、WAP以及WEB处应该配置不同终端的适配版本。

从设计角度考虑看,以开放式物联网架构智能城市建设的方案设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概括:第一,整体体系架构的设计。在其整个网络中,计算机能力与智能处理主要分布于三个层面,即应用层的应用基础平台层面、感知层的网关层面、网络层的使能控制层面,通过对这三层的智能分布,结合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均衡部署整个系统,构建一个可自由扩展的、明确的、面向未来的以及标准的开放式结构,同时在该架构上还提供一种弹性业务环境,即在该环境中可自由地进行添加或者删除,联动与协同各个业务。第二,整体应用布局。主要包括智能城市的管理领域、智能宜居设施以及服务等,同时还需考虑城市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利用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与交叉,来对智能城市进行整体布局。第三,运营管理设计,利用统一平台,在业务层面来解决业务与资源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在网络层面上则主要解决资源管理与网络抽象等问题,而终端层面除了管理终端与网关以外,同时还会将其管理延伸至感知层,通过对这些传感器的管理,最终实现智能城市的建设,并推动其发展。

4 智能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建议

智能城市作为一种全新概念,是未来城市发展最终目标。基于上述内容的阐述,笔者认为在智能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下面这两个问题:第一,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且加快推进智能城市的建设,可通过单独部门的设立来全面规划与管理智能城市的建设,协调好城市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从而推动其发展。第二,阶段性目标的明确,逐步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在建设智能城市时,应结合城市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明确目标,其目标必须要满足城市实际情况,对国内一线城市,因其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因此应优先进行智能城市的建设,而对于国内的一些中小城市而言,在实施智能城市建设中首先应该加大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为智能城市的建设打好基础,逐步推动其发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将计算机网络作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不仅可推动城市建设的智能化、经济发展的绿色化以及公共管理的高效化,同时还可实现日常生活的数字化与公共服务的网络化,加快智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绪刚.开放式架构物联网推动智能城市建设[J].科技风,2013,(8):245.

[2] 大唐电信亮相首届中国智能博览会[J].电信技术,2011,(9):91-91.

[3] 凌翔,殷栋.开放式架构的物联网驱动智慧城市长效发展[J].电信技术,2011,(7):75-77.

[4] 孙利民,沈杰,朱红松等.从云计算到海计算:论物联网的体系结构[J].中兴通讯技术,2011,17(1):3-7.

第7篇:智能城市概念范文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消防信息化;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9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180-02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来实现生产、生活各领域的智能信息自动化已成为顺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趋势和方向,由此,在目前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层出不穷,其中物联网作为新兴的技术和产业,在社会经济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物联网的由来和发展方向

物联网可初步理解为物物相联的互联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最早的物联网概念是在二十世纪末期提出来的,中国科学院1999年组成的传感网技术研究团队在微型传感器、传感终端设备、网络通信技术、芯片开发以及无线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研发水平居世界前列。2005年突尼斯举行的国际信息社会峰会WSIS对物联网的概念下了定义,随后物联网概念得到普及。2009年,物联网得以大力发展,国际商业机械制造公司公布了“智慧的地球”策略,将智能化理念带入基础建设执行中,拓宽了物联网的发展空间。

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和进步,物联网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并在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均以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消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环保、智能农业、智能司法、智能文博以及M2M平台等相继出现,这些都为物联网提供了发展方向。

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国际电联报告将用以感知的传感网络技术、用以识别的RFID技术、用以思考的智能技术以及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提为物联网的四个关键性应用技术。

1)传感网技术。传感网络是在诸多空间上分布的自动装置使用传感器对不同空间地域的物理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控,无线传感网络技术通过对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以及现代网络等的综合,实现了采集、传输并处理分布式信息的一体化,利用微型传感器对个空间环境及监测对象进行实时感知和监测。

2)RFID技术。RFID可在无人工干预的各种恶劣环境中利用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来获取数据信息,RFID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的电子标签、能对标签信息进行读写操作的阅读器以及用以传递标签机阅读器之间的射频信号的天线三部分组成。

3)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利用相关技术和手段将只能系统植入物体以实现物体的物体智能化,进而与人或其他物体进行沟通交流。

4)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综合利用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将单个原子或分子制成有优良性质且可投入应用的微型纳米材料。

目前,全球范围内物联网的产业实践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一是“智慧尘埃”,主张实现各类传感器设备的互联互通,形成智能化功能的网络;二是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网,主张通过物品物件的标识,强化物流及物流信息的管理,同时通过信息整合,形成智能信息挖掘;三是被称作数据“泛在聚合”意义上的物联网,认为互联网造就了庞大的数据海洋,应通过对其中每个数据进行属性的精确标识,全面实现数据的资源化,这既是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物联网的使命所在。

3 物联网技术在消防领域的具体应用

《武警消防部队“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规划》提出,消防部队的广泛业务涉及面及庞杂多样的装备器材,需要对物联网的规划作出统筹设计,实现对物、事、人的高效一体化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消防安全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消防监督、灭火救援、部队管理的动态化、智能化、网格化管理。

3.1 物联网技术在城市消防安全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防火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消防水源的动态管理。传统的工作方式是定期派出专人对城市消防水源进行实地巡检,然后将检查情况录入相关数据库。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不能动态地、及时地获取消防水源信息。借助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给每一个消防栓制作电子标签,设置触发传感器,将位置、水压、管网等关键信息实时通过3G网络传送至消防信息中心,为灭火救援行动提供实时动态的水源信息。

2)建筑设施的消防智能化管理。目前大部分建筑的均安装了内部消防设施,检查这些设施的好坏,通常是通过消防检查来定期对其检测,这些行为都受制于检查人的精力、专业素质、能力高低,往往出现失控漏管的现象。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消防设施与消防信息中心的联网,可以实时掌握建筑消防设施工作状况,监控消防安全通道的是否占用等。通过这项技术,可以极大地减轻消防监督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3)重点单位、危险源的实时管理。我们可以在重点单位的重点部位、危险源安装传感器装置,实时采集易引发火灾的大气、水、浓度、压力等环境信息,采集的信息传送至消防信息中心,由专门的信息系统立刻对采集的环境数据进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过短信、语音实时报警。这样可以第一时间对致灾因素进行处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8篇:智能城市概念范文

在安全事件频发的当下,安防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而安防概念股一直以来都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设立国安委,就让安防概念股行情一度爆发。近期发生的一些安全事件也会让各方更加重视安防投入,特别是安防产业与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结合方面会更加给力。

实际上,从2013年6月底,新疆发生暴力袭击案件后,股市对于安防概念股已经开始炒作。10月30日,金水桥恐怖袭击案后,安防概念股再次被炒作。

未来市场广阔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近明确了三项经济推进措施,包括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

其中,棚户区改造和铁路建设,都需要大量摄像头、安检设备等安防投入,各地如火如荼的地铁建设,对安防市场需要巨大。在国家大力加强基础建设的当下,与安防相关的公司的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强劲。

有研究报告指出,国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安防投入将不断增加。应对恐怖活动,事前预警是主要手段,安防全国一盘棋,联网智能平台和应用投入亟需加大。

根据《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行业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0%。安防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刚性需求是必然的。2012年国务院预算报告显示,“公共安全”2012年预算数是7017.63亿元,比2011年执行数增长11.5%。另外,近期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安防行业未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注三大优势公司

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四大趋势,将推动安防产值成倍提升。数字化和高清化主要是指包括摄像头在内的一整套设备的升级换代,更先进的设备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四化”意味着更加先进和智能的设备,同时也意味着安防进入智能应用时代,软件应用平台在安防中的投入比例也将大大增加。一些分析师将安防行业分为设备安装、应用深化和运营三个发展阶段。2013年是国内安防智能化应用元年,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安防应用企业的收入增速明显提高。安防行业价值链下沉,应聚焦那些拥有客户资源、资金实力和平台技术三大优势的企业。

总体而言,平安城市建设提速,聚焦高清智能监控领域,安防应用迎来春天。看好具备客户、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安防应用上市公司,可适当关注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东方力网、华平股份、数字政通等安防龙头股。

安防概念股龙头股解析

海康威视(002415)龙头公司持续受益

作为国内视频监控龙头厂商公司,海康威视研发能力强,编解码技术领先,是提供深入编解码芯片软件设计的垂直一体化厂商,其关键后端设备DVR全球第一,国内绝对领先。未来将受益于安防行业的持续增长。

随着安防行业进入高清化和智能化时代,海康威视保持在行业安防的龙头地位,运用自身软件平台及硬件优势完成垂直整合,向民用安防运营转型,并通过摄像头集成路由器、机顶盒、穿戴式设备、无线模组等其他信息传感设备,成为家庭核心数据入口,通过大数据商业模式,进一步打开市值空间。

大华股份(002236)公司盈利能力稳定

2013年大华股份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市场营销,销售实现稳步增长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控制费用,从而使营业利润同步增长。公司2013年四季度实现营收21.5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0.7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60.44%,盈利能力稳定向好。

2013年大华股份推出的股权激励,提升了团队的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担忧。伴随着安防行业竞争加速,“规模化、平台化、垂直一体化”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只有行业的龙头企业才能更好地享受行业成长。大华股份作为安防行业的双寡头之一,将充分受益行业的高景气度。

佳都科技(600728)专注安防视频监控平台

佳都科技公司的智能化安防视频监控平台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安防行业智能化趋势将紧随高清化趋势之后到来,平安城市对于视频监控平台的需求将大增,城市级安防平台项目金额从一两百万元提高到数千万元。拥有智能化安防平台核心技术的企业在工程项目中会采用自家解决方案,对设备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毛利率可高于普通工程商7%-10%个点。

目前,佳都科技自有以及子公司天盈隆的安防前端产品虽然和一线厂商尚有差距,但是在安防芯片商方案愈加成熟的高清趋势下,前端设备的差异化缩小,自有产品将迎来快速的发展。

东方网力(300367)产品附加值较高

东方网力公司产品主要面向城市视频监控市场,产品包括视频监控软件及配套服务器、视频存储设备和视频编解码器等。公司产品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级大项目中成功应用。受益于平安城市建设,20 09 -2012年,公司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6%。东方网力产品附加值较高。公司视频监控平台产品在安防产业链中处于核心环节,产品技术附加值较高,且公司的核心产品采取开放式体系结构,可兼容大多数厂商的设备。考虑到政府在招标时较为关注产品稳定性、兼容性和投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公司上市后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将助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英飞拓(002528)活跃的安防概念龙头

英飞拓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高端安防产品供应商之一。其主要产品构成为前、后端视频监控系统,传输类产品及出入口控制产品。该股此前也是活跃的安防题材龙头股。

英飞拓近期披露了2013年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亿元,同比增长26 . 8 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80万元。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业绩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所处电子安防行业继续维持稳定增长,同时公司国内销售情况同比好转,费用控制、资源配置优化、营运效率提高方面均取得成效,使用闲置募集资金,现金管理也获得较好收益。

数字政通(300075)智慧城市中的安防概念股

第9篇:智能城市概念范文

1.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1.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创新应用。智慧城市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1.2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 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基于无处不在的智能传感器,实现对城市物理空间的全面、综合的感知,动态的获取城市的各种信息,对城市核心系统进行实施感测,实现“无所不在的连接”。

1.2.2 更深入的整合,更协同的运作

通过城市“三网”融合,再加上物联网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多元异构数据(多参考系、多语义、多尺度、多时相等)的整合,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1.2.3 更多样的服务,更积极的创新

智慧城市所构建的服务,是一种新的提供服务的体系结构,对所感知到的海量数据能够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挖掘与延伸,为人们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化服务。同时智慧城市给了政府、企业、个人更多的创新的机会,鼓励在智慧城市提体系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明前进提供不息动力。

2.智慧城市实现的关键技术

2.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可以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感知层对物理世界感知、识别并控制。网络层实现信息的传递。应用层在对信息计算和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在各行业的应用。

图1

2.2云计算

2.2.1云计算的定义

现今,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2.2.2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特点如下:(1) 超大规模(2) 虚拟化(3) 高可靠性(4) 通用性(5) 高可扩展性(6) 按需服务(7) 极其廉价2.3物联网与云计算的关系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其在各个行业、各个小地域的应用互相隔离,不能形成城市范围的一体化协作平台。究其原因除,社会经济层次上的困难外,主要是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的中间件接口,以及各部门、各行业应用融合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存储和计算的压力,而云计算技术为后者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3.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体系

3.1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3.2智慧城市综合体: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综合体的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管理者能进行可视化城市综合体管理。国内公司也在“智慧地球”启示下提出架构体系,如“智慧城市4+1体系”(图2),已在城市综合体智能化天津智慧和平区等智能化项目中得到应用。

图2

3.3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此类项目已有实际案例,天津市和平区的“智慧和平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包括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机房、智能监控系统、和平区街道图书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四个部分内容,其中指挥中心系统囊括政府智慧大脑六大中枢系统,分别为公安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经济分析系统,舆情分析系统。

3.4智慧安居服务体系。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

3.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

3.6智慧服务应用。组织实施部分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

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

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

4.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

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技术和金融的创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完善的法规,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主导。但是发展智慧城市要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炒作概念。希望我们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相信我们通过城市的智慧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幸福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和谐城市的时代。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会改变城市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