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工程学概述范文

人体工程学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工程学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体工程学概述

第1篇:人体工程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课程体系;项目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41-01

一、明确专业方向

《人机工程学》是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入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承上启下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能否顺利展开。

因此,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坚持按照高职院校“3+4+x”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严格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根据《人机工程学》课程与专业及方向,重新调整课程结构,使《人机工程学》专业基础课更加适合专业培养要求,建立完善的课程资源体系,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二、细化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打破传统只注重书本为主,动手能力薄弱的局面,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以够用为度,充分注重实用与实践的原则,按照模块化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创新思维的锻炼,为学生提供大量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三、完善教学方法

(一)理论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广泛地讨论,并适时把握讨论的方向,最后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讲授中将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的方式进行传达,将枯燥的理论用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呈现,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记忆效果。在课堂内、外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张扬学生个性;结合工业设计的专业特点,积极引入最新的设计成果,在理论讲授中结合实物直观来配合,用不同的实物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体会原理的具体应用。使理论的转化既快又直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

首先,采用理论与实训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程安排重视产学研型人才的培养,新课程体系面向社会需求,主讲教师具有丰富实际教学成果案例;在设计专业课程中承上启下;课程关注最新设计理念,设计潮流,紧随社会需求去丰富课程的内容。

其次,在相对紧凑的教学课时里有效的扩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课程实训创造性的引入产品设计课题,并以课题方式为任务驱动,使学生在完成每个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相应的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多媒体教室,设计室,作品展厅等,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同时不断进行校企合作,把专家请教课堂,把项目引进来,让学生直观、全方位掌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深刻的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

最后,不只是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彻底变革,更在于优化了学生职业道德,岗位角色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为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从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变成把项目引进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情况等主要考核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项目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专业特点主要采用创意讨论和项目答辩等形式,以此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学生的设计水平的提高,养成了团队协作意识以及注重设计质量,讲求工作效率的良好风气,为适应就业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有针对性地构建“3+4+x”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出《人机工程学》教学创新体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具有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第2篇:人体工程学概述范文

论文摘要:很多人通过多年来的积累,拥有了自己的住宅,所以在室内设计中,不仅仅要美观大方,舒适感和便捷感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就是解决人们在居住空间中健康、高效、愉快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也是现代室内设计追求的标准。

一、概述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二、概述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对现有的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深加工的增值准备工作。目的是为了让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在可行性的有限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合格产品的准备工作。需要工程技术上的知识,也需要艺术上的理论和技能。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部分演变出来的。他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再创造。室内设计可以分为公共建筑空间和居家两大类别。当我们提到室内设计时,会提到的还有动线、空间、色彩、照明、功能等等相关的重要术语。室内设计泛指能够实际在室内建立的任何相关物件:包括:墙、窗户、窗帘、门、表面处理、材质、灯光、空调、水电、环境控制系统、视听设备、家具与装饰品的规划。

三、人体工程学为室内设计奠定了基础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1)为人际交往空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2)为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奠定了基础。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3)为室内设计的视觉环境奠定了基础。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人体工程学为室内设计要素提供了依据

(1)合理的空间布局。根据人体工程学提供的数据一句,空间的合理分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基本的任务。(2)合理的运用色彩。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3)合理的采光。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4)合理的装饰。室内设计根据结构和人的心理需求,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完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5)合理的陈设。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在符合审美的条件下,结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更能体现其特点和个性。(6)合理的绿化。室内设计中绿化以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以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均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峰,朱宁嘉.人体工程学设计与应用[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2]刘昱初,程证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

[3]张月.人体工程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3篇:人体工程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人性化;轻纺;纺织

1人性化设计相关概述

1.1人性化设计的发展

前提工业生产所得到的产品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可以说,人性化的设计是满足人们需求中的一环,其自身是具备一定功能特性的。这在轻纺工业当中的体现尤其明显,一些轻纺工业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刻离不开,而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会使使用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当中感觉到不舒适,影响产品的使用体验。可以说,产品符合人体工程学是产品人性化所必须的,但是,产品工程学又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其内部涉及到诸多的专业知识,因此,人性化设计的重点在于将这些诸多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容纳与贯通,随后通过整合的知识体系进行产品设计,而设计出的轻纺工业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在进行产品设计之前,需要对使用者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以及医学,工程学等等,只有将这些方面的调查研究容纳到轻纺产品的设计当中,才能保证设计的产品符合人性化的要求。

1.2人性化设计的发展

基础上述提到的人性化设计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人性化设计的基础所在。由于人体工程学涉及的学科较多,因此,首先要保证各个学科之间能够融会贯通,通过这些学科之间的知识,来进行轻纺工业产品的设计指导,这种富含专业性的指导不但提升了设计的产品质量与人性化,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产品生产的效率。一些著作也着重对于工业设计的人性化进行描绘,例如,在《人体测量》这部书籍当中,为人机工程学方面的设计提供了相当多的参考资料与数据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仅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显得不再重要,如何不断的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成为诸多设计人员与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所在,这也是轻纺产品设计人性化的诉求所在。

1.3如何评定“人性化设计”

社会的核心是人,没有人,便无法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体系,与之相类似的,轻纺工业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人所服务,可以说,一个产品自身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是围绕这为人所服务而展开的。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使用体验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一个产品想要更好的抓住人们的眼球,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一定要尽可能的符合人们的各种诉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诉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时,需要尽可能的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有的人追求平稳,有的人追求刺激,有的人喜欢新鲜,有的人又恋旧,如何在这些诸多特性之间把握平衡,是人性化设计的重点所在。

2设计人性化的表达

2.1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进行表达

设计的形式要素有很多,尤其是在轻纺工业产品当中,产品的外观,色彩,材料等等都属于它的形式要素。尤其是这些形式要素往往表现在产品的外在,能够给人留下最初的第一印象,这种直观的印象最能够给使用者带来冲击,这在轻纺工业当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色彩依附于外形,而外形的构造又是由材料而来的,在进行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其形式要素能否被人们接受,在被人们接受的基础上符合人们的审美学,增加产品的设计情趣与韵味。不同的人对于审美有着不一样的诉求,要使的人性化的轻纺产品设计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并且,所采用的材料不能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需要,才是优秀的人性化形式要素设计。

2.2通过对设计物功能的开发和挖掘

工业产品的最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考虑到产品的功能目的,并在满足功能目的的基础上满足人性化的需求,才是优秀的产品设计。尤其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轻纺产品,其功能目的的满足是面向全部群体的。毕竟某些特定群体的需求与常规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老人与青年人,老人需求的可能是更加舒适的功能以及更加便捷的使用,残障人士与普通人士,左撇子与右撇子等等,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所有人的诉求是人性化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方面。

2.3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

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是设计能够达到的目的,也是产品的附加值体现所在。人们的设计随着自身境界的提升不断的进步,在满足人体工程学,符合人性化的道路上不断的迈进,只有真正的将人性化设计的思想理念融入设计当中,才能够保证设计制造出的轻纺产品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所有人的诉求,并且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与审美观念,这既是消费者的梦想,同样也是设计师的梦想。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设计的人性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就工业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进行探究分析,首先就人性化设计相关概述方面,分析了人性化设计的发展前提,人性化设计的发展基础以及如何评定“人性化设计”,随后对设计人性化的表达进行阐述,概括了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进行表达,通过对设计物功能的开发和挖掘以及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从而促进我国轻纺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扬.人机工程学设计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第4篇:人体工程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人性化:产品设计:应用研究

一、人性化设计概述

1.人性化的基本概念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性”这个词倍受人们关注。人性学中所提到自然属性的三个定律和社会属性的三个定律分别对人心理和生理以及人的行为做了诠释。人类总是要求拥有快乐、有目标而不是要痛苦和虚度。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和人生价值要考虑,只有了解了人性中这些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对人的思想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提出更高的目标。人性化设计是指人类生存意义上一种最高设计追求,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是运用美学与人机工程学的人与物的设计,展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产品、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结合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使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相结合,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来满足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 所谓人性化是指让技术和人的关系协调,即让技术的发展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人的社会属性受心灵支配,是人类社会属性产生的源泉,可以通过人类世代延续下去,并不断得到丰富。

生活中的我们,每一天甚至是每一刻都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产品。以人为本的设计产品相继问世,人性化设计在产品的创新与变革中越来越受欢迎,已经成为设计的主流。市场靠产品,市场开发靠设计,只有完美的设计才能把市场和消费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将经济、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充分体现设计产品的魅力。一款新产品出世之后,能否被使用人群所接受,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及产品人文因素溶入的多少。人文精神的注入,传统文化的设计表达已成为人性化设计产品的命脉。当我们逛商店时,眼花缭乱的产品有时会让你兴奋,同一类不同种的产品又会让你犹豫不决,但是尽管有这些情况的出现我们最后的选择还是要摸一摸,碰一碰这些产品最后来作购买的决定。

2.人的情感在设计中的作用

人的情感变化是丰富多样的,由于人的性格、习惯和审美角度不同,因而对选择和使用的产品都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在越来越多产品反馈当中,调查发现情感化设计十分受欢迎。将设计的情感因素融入产品的使用方式之中,会增强产品的亲和力,达到产品和人的情感交流。以人的合理需求为核心,使产品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更具人情味。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会高度重视产品的情感性,驱除产品呆板木纳的寂寞感,在产品中注入生命的活力,来舒缓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压力。 人的直觉是人心理感受的直接反映。产品的外观形态会引发人的情感思维产生积极向上的反映。作为设计师所设计出来的产品应该既有美感、趣味性、幽默感,又能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舒适感才是最终目的。一款好的设计作品使人们欣赏之后会被作品的美观、时尚、以及产品的色彩、形态的趣味性而吸引,由此来激发人们本能情感的产生。反思情感是产品造型包括的某些信息,在引起人的联想、共鸣和思考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高级的、深层次的心理感受。产品犹如一个活泼的生命,包含着亲情、友情或爱情等深厚的情感元素,让人在无限的遐想之余获得温馨、友谊、甜蜜的性情,甚至感悟到生命的顽强和可贵,因而情感性注入产品中是人性化设计的有利元素。

设计师通过对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 赋予设计物以“人性化”的品格, 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当然这种品格是不可量化的, 而是靠人的心灵去感受和体验的。设计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就在于以有形的“物质态”去反映和承载无形的“精神态”。

二、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研究

所谓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与闲暇时怎样考虑人的健康、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科学。目前,人们的生活中涉及到人机工程学方面的问题很多。人体尺寸的测量很关键也比较难,因为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都有差异。

人机工程学中测量人体尺寸用的主要仪器有:人体测量用直脚规、人体测高仪、人体测量用弯脚规、人体测量用三脚平行规、坐高椅、量足仪、角度计等。国家对人体尺寸测量专用仪器制订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而通用的人体测量仪器可采用一般的人体生理测量的有关仪器。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机工程学因素作为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人机工程则是设计工业产品时必须认真研究考虑的问题,只有在人和机器之间建立良好关系,才能设计出良的产品。产品人机工程学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使用者在人机界面操作中产品的舒适度。

产品功能人性化的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人们对产品评价的标准离不开使用功能,如何使设计的产品功能更完善,最根本的是要考虑到人们的高层次需求,也是未来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在现代设计中将人性化设计理念运用到产品中的例子很多。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是,粗犷简约的产品将成为未来人性化设计的主流,传统文化的注入将成为未来产品设计的闪光点。关注人性,以人文本,让社会到处充满爱,促进人类的爱心和人与物的和谐,从而设计出更优秀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蔡克中.施大治.论情感性元素在产品人性化设计中的体现[J].包装工程,2007 28(5)109-110 .

[2] 陈鸿俊.道是无“情”却有“情”―设计“人性化”探微[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1, (16) : 7-8.

[3] 牛峰.工业设计的人性化趋势[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 .3 .第 4 卷.第 1 期.79-80 .

第5篇:人体工程学概述范文

产品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信息处理过程,通过线条、符号、数字、色彩等把产品显现人们面前。它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以美的形式表达出来。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没有任何一件产品不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来实现的。在工程和产品设计中,计算机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担负计算、信息存储和制图等各项工作。如今,主要包括交互技术、图形变换技术、曲面造型和实体造型技术在内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在建筑设计、电子和电气、科学研究、机械设计 、软件开发、机器人、服装业、出版业、工厂自动化、土木建筑、地质、计算机艺术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书是对产品设计、创新方法、工具的发展成就和研究领域的一个概述,对涵盖了各种涉及到产品开发和创新研究课题的许多不同领域里专家的贡献做了展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知识管理、产品定制、拓扑优化、产品的虚拟化、制度创新、虚拟人、设计、工程和快速原型是本书重点研究领域。本书亦对工业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做了详细介绍。

本书共分9章:1.产品设计数字化工具的演变;2.从计算机辅助(详细)设计到自动拓扑和形状生成;3.产品开发中实现知识共享的方法和工具;4.机械设计自动化和工程知识管理演变;5.工业设计的造型特征;6.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角色演变:一个航空结构设计实例;7.产品虚拟化:一个新产品概念设计评价的有效方法;8.产品开发过程的数字化人体模型;9.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物理对象的快速构建。

本书写给学术研究人员、研究生和对了解新的方法论和技术怎么使产品开发过程更有效感兴趣的产品开发学科的专业人士。

本书第一编者Monica Bordegoni自2004年12月开始在米兰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任教授,她任教工业设计系的工业产品虚拟建模和虚拟样机技术课程以及工业工程学院的虚拟样机课程。本书第二编者Caterina Rizzi自2001年11月在贝加莫大学工程学院任教授,她任教工程学院的技术作图、虚拟样机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方法和工具课程。

第6篇:人体工程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学传感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谢勤岚(1968-),男,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李正义(1982-),男,湖北荆门人,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S11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96-02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是应用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医学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1]“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它既是一门知识面较宽的综合性理论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特性、原理,信号处理与接口电路,传感器在人体生理信号检测中的应用等内容。[2-4]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医学传感器的换能原理、感测技术、主要技术指标,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的原理、基本电路,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应用等。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微机电技术、新材料和制造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生物医学传感器和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技术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依据“加强医工结合,注重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医疗仪器工程设计能力”的指导思想,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若干改革探索。

一、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相关的专业课程教材,“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材基本上是使用电子信息类、检测技术与仪表类、自动化类专业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材,[5-7]教学内容也是对这些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增删后形成的。这些内容主要讲授各种传统物理类传感器原理和测量电路,缺少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根据生物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近年来出版的几本相关教材,[2-4]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该课程内容划分成4个模块组织教学。

1.概述和传感器特性模块

概述和传感器特性模块对医用传感器的作用、分类、要求、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概述性的介绍。针对生物医学信号的特点,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包括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动态特性分析、传感器的误差、数据处理方法等重要内容。

2.传感器原理模块

传感器原理模块除了讲授应变式、压电式、磁电式、热电式和光电式等经典的物理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外,还增加了三类重要的传感器内容:化学传感器、医用电极和生物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融合了化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和信息学等相关学科,已经发展成为生物医学传感器中两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医用电极在医疗仪器和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传感器除了讲授生物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生物敏感材料的固定化等基本内容外,主要讲授了若干应用广泛的生物传感器,另外还介绍了一部分新型的生物传感器,以及生物传感器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2]

3.检测技术基础模块

检测技术基础模块讲授基本的测量与处理电路,包括传感器接口电路、信号放大电路、信号选择电路、信号运算电路、信号调理电路、信号变换电路、驱动电路等。另外,增加了测量方法、测量系统结构等内容。

4.传感器和检测技术应用模块

应用模块增加了生物医学信号的特点、生物医学测量系统的基本构成、生物医学测量中干扰和噪声的产生与抑制、人体生理信号检测的基本要求等教学内容。重点放在生物医学传感器在人体生理信号检测中的应用等内容上,如心音传感器和脉搏传感器、多普勒频移血流计、生物电放大基础,以及心电图测量、脑电图与肌电图测量、血压的测量、血氧饱和度和心输出量的无创伤测量方法等重要内容。而超声波成像系统和X-CT断层扫描系统原理、电刺激和心脏起搏等内容则可以考虑在后续课程中学习。

以上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大致如表1所示。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际,可以由一门课在一个学期完成,也可以分成2~3门课程在2个学期完成。目前按前一种方案组织教学。

新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注重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对每类传感器都介绍若干临床应用或医疗仪器部件作为实例,使学生对传感器的应用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的被测对象,不仅介绍选择什么类型的传感器,还介绍如何选择信号处理与接口电路,提高了学生对传感器和检测电路的正确选择能力。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应用和工程设计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相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除了数据处理等理论内容之外,该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工程应用型的内容,学生理解这些内容相对容易,也容易自学没有讲授的内容。但由于内容繁杂,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并能熟练使用所学内容进行医疗仪器设计,则是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1.采用“从系统到单元,以检测对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对于“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样的课程来说,确有不合适之处。学生学习完整个课程之后,不能建立传感器、检测电路、检测方法与医疗仪器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不用说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医疗仪器的单元或模块。因为教学是以分散的元件或电路作为授课内容的,学生没有从系统的观点来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内容,因而学习的知识是零散杂乱的。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从系统到单元,以检测对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血压测量为例。以某种无创血压模块为授课对象,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讲授血压测量模块的原理、电路框图、压力传感方式等系统级内容,要求学生将系统进行分解,直至每个单元和元器件。学生通过分解、分析,不仅了解了测量原理,还掌握了压力传感器、放大电路、接口电路、显示电路等主要内容。另外,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还可以进一步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明显的效果。

2.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形式等多种授课形式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优势,但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有其固有的优点。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对于传感器的外形、结构及生物医学应用等,通常采用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展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对于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基本测量电路、设计公式的推导,往往采用传统板书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加强实践教学

“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对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要求较高。学生需要通过验证性实验教学来掌握传感器的原理和性能、测量电路的原理等基本知识;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来掌握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测量电路的设计和调试等基本工程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穿插安排实验教学,保证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都可以通过相应的实践教学来达到从理论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

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自主性实验内容。通过实践,学生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和总结的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此外,在课程设计教学中,还结合传感检测技术应用与医疗仪器设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求,提出课程设计题目。学生通过自主设计,选择不同的传感器和测量电路来实现要求的任务,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锻炼其工程设计能力。

三、结束语

对“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若干改革,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教学成果。补充教学内容拓宽了课程教学内容,分块调整教学内容完善了课程体系,使其更适合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系统到单元,以检测对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验和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感知度,锻炼了学生的医疗仪器工程设计能力。近3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美]JohnD.Enderle,SusanM.Blanchard,JosephD.Bronzino.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第2版)[M].封洲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王平,刘清君.生物医学传感与检测[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陈安宇.医用传感器(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杨玉星.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陈杰,黄鸿.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第7篇:人体工程学概述范文

1.国外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现状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活跃的产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医疗器械)销售额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水平。BME产品的国际贸易额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销售利润可达50%以上。因此,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发展BME高科技产业,抢占国际市场。全球范围内,BME产业的主要产地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美国是最大的生产、使用和出口国,其次是日本、德国和法国。

2.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现状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材料科学的发展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兴起,我国BME工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源泉,从而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新发展,走上了 BME科技产业的道路,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民族产业不强,高、精、尖的BME产品依赖进口现象严重,加快了医疗费用的高速膨胀;由于我国BME产品档次低可靠性不高、缺乏创新能力等原因,难与国外产品抗衡;BME产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组织规模不大和产品档次低,难于参与国际竞争。但我国人口众多,BME产品需求量又相当大。所以,发展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改革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3.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教育

工程学突飞发展的今天,生命科学也在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生物技术给BME以极大的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作为典型的交叉、融合、边缘性的学科,其含义更深更广:不仅是工程学与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结合,也包括所有其他学科和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结合;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相应理论方法与生物医学中人体结构功能的交叉结合,而且要考虑工程技术的相应理论方法与生物技术的交叉结合。正是由于上述诸学科的相互结合和渗透,BME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医学水平。

可以说有多少理工科分支,就会有多少BME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几乎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和医学分支,没有那一个学者、那一个科研结构可以涉足其全部。而且,BME所指的学科交叉,不是生物医学同那一个工程学科分支的简单结合,而是多学科、广范围、高层次上的融合。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各类学科都有了迅猛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出现,而且专业基础也在变化,这些发展变化给生物医学工程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有必要站在新的高度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教育的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4.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思考

我国已有的BME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工科大学的BME专业,另一类是医学院校的BME专业。理工科大学的BME专业侧重点在于工科,以培养能从事BME研究、开发和生产的高级BME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而医学院校的BME专业则培养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密切结合,能为医疗和医学研究部门进行工程技术服务,能从事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与质量保证工作的高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培养目标。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我国仅设一级学科,不设二级学科。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20多年来,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和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步,但从总体水平上看,与国外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BME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缺口较大。

4.1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不平衡在研究方面,引进、消化、跟踪研究多,创新性研究较少;理论方法等应用性基础研究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较少。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对材料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生物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医疗器械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几乎没有涉足。

专业设置偏、少目前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面比较集中在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只有个别学校在培养目标中增加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方面的内容;各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科研方向)基本以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医学成像、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研究为主,部分涉及到分子电子学、分子光子学、生物力学、生物医学材料、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等方向,只有少数大学比较集中在纳米材料、生物医学材料以及人工器官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研究生培养的专业面相比本科生的专业面宽广。

医工结合不突出由于受到认识和理论上的因素、文化心理上的因素、管理体制上的因素以及国家政策上的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工程与医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上体现的还很不够,综合院校往往具备更深的理工基础而缺乏医学背景,医学院校与临床结合紧密,但工程力量又显得薄弱。虽然近年来,不少医科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背景的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条件,但由于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限制,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专业层次不合理目前我国举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各高校,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基本执行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方针。然而,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和学科自身的高度交叉、融合的特点,可以设想,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又怎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工的交叉融合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是其产业化的基础,而研究必须通过产业化才能实现为医学服务的目的,但是当前办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学,很多在基础研究方面并不具备实力,所以对于本科教育而言,其研究和产业化的任务也很难实现。

4.2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和专业设置内容。在我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经验比较成熟的大学往往存在着偏重于理科或医科的现象,没有体现出生物医学工程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所以我国的BME高等教育首先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拓展学科建设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合于多学科合作发展的运行模式。其次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设置课程体系。美国生物医学工程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既能体现学科本身涉及面广的特点,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又能结合科研优势,突出重点,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医工结合与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BME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专业人员需要同时具备医学和工程技术两类知识和经验靠以往的医生+工程师来组成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无法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所以必须从现在起,特别重视BME教育工作,加强现有专业点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改革现有教材,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关键点。以医、工、理为基础,为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结构。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科研究方向确定知识结构的主干,同时注重拓宽知识范围,使学生既能有相应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又具备在其他领域中发展的基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工、生物医学的交叉和融合。

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控制本科生招生数量 目前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然而依据生物医学大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已经在我国形成规模,但其就业市场还是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几乎没有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过程的知识能力进行培养教育,学生个人很难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从教室或实验室直接向市场和产业转化。所以,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的发展应该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控制本科生招生数量和规模,学制可以考虑为五年,限制或减少专科层次以下的学生在校人数,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重心应该是为研究生教育打好理工科、生物学和医学基础。

第8篇:人体工程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合法性

反向工程,又称为还原工程,逆向工程。反向工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集成电路和布图设计权保护领域,原指对他人“掩膜作品”的布图设计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这些分析评价的结果,来创作出新的布图设计。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领域也出现了反向工程的情况。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也称为计算机软件逆向工程、还原工程,指的是对他人软件的目标程序,通过逆向分析与研究的手段,来推导出他人的软件产品所使用的思路、原理、结构、算法、处理过程、运行方法等设计要素,将之作为参考,以帮助自己开发相似或相同的软件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比较一致,主要包括分析研究计算机软件程序的功能特性,诊断和排除计算机软件原程序中存在的错误,开发计算机软件原程序的功能相似产品、附属产品,或兼容产品,还有就是分析计算机软件某一程序是否侵害其他计算机软件程序的著作权,提供研究结果报告,作为法院裁决著作权权属纠纷案件的参考。

1 概述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主要指的是通过对某种计算机软件产品的结构、原理以及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后,制作出功能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样的计算机软件产品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软件的反向工程,其技术的主要过程是分析计算机软件的程序,并且在分析计算机软件程序的过程中,使高于源代码级别的、更抽象层次的运行程序,得以逐渐建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使用有利于逆向工程的软件产品,有助于完善这个过程的建立。从广义上讲,通过对某种计算机软件产品的结构、原理以及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制作出功能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产品,属于反向工程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计算机硬件领域内,反向工程也得到了应用,微软公司利用反向工程来开发人体力学鼠标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微软公司生产的鼠标器,其功能很简单,只需要3个按键,就可以满足用户使用的需要。但是,如何才能让鼠标器的手感最好,且经过长时间使用也不产生疲劳感,却是生产厂商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对此,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研究,首先,他们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知识,制作了几个鼠标器模型,给使用者使用并评估,然后,根据使用者的评估意见,直接对模型进行修改,不行再次修改,这样经过多次修改,直至修改到所有使用者都满意为止。最后,再将修改后的鼠标器模型数据,利用反向工程软件imageware生成cad数据。这样,当他们生产的外观新颖、曲线流畅的鼠标器推向市场后,由于其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手感舒适,不易疲劳,迅速获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在生产中的应用

1)了解计算机软件产品生产厂家的实力。在购买某款计算机软件产品前,先对该计算机软件产品进行适当的反向分析,以确认厂家的计算机软件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我们的安全需求。例如,由于网络安全产品的特殊性,在购买一批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产品前,为了进一步获取该计算机软件产品是否符合我们的安全要求,可以采用反向工程的办法,在适当的层面上,对该计算机软件产品进行逆向分析,以确认该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以及技术优势。

2)分析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功能。计算机软件厂商在很多时候会公开自己的很多组件接口,以方便客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自己使用的第三方组件。有的时候,由于计算机软件厂商的失误或错误,会导致客户自行开发的第三方组件出现一些未知问题。这个时候,反向工程就再次发挥作用。我们可以对计算机软件厂商的组件进行适当的反向工程分析、研究,以找到组件接口的内部逻辑流程,之后,就可以根据研究出的组件接口的内部逻辑流程,来创建更加和谐的兼容组件。

3)分析计算机软件产品是否存在安全漏洞或设计缺陷。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内,安全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选择使用某款计算机软件产品前,需要采用反向工程的手段,对该款软件产品进行逆向分析,来研究该计算机软件产品是否存在安全漏洞,以及是否存在设计方面的缺陷。通过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性的逆向分析,可以使该款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安全性得到验证。

4)对计算机软件产品进行相似性对比。对计算机软件产品相似性对比分析,此项应用与著作权法律相关。例如,某家规模计算机软件厂商,通过采用逆向工程的办法,偷偷使用了另外一家计算机软件厂商的功能模块。如果他的行为被这一家计算机软件软件厂商发现,则该计算机软件生产厂家可以使用逆向工程,对这家软件厂商的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来确认代码是否存在相似性,从而判定是否侵犯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合法性问题

第9篇:人体工程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安全工程 职业卫生 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 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2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09版中指出,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安全管理、安全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进行安全管理,能在政府部门进行安全监察,能在研究、设计、咨询等单位进行从事安全工程与管理方面的研究、设计、检测、评价、咨询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而作为工程型人才,安全工程毕业生在从事上述研究、设计、检测、管理等工作的时候,无可避免的要接触到粉尘、毒物、噪声、振动等对职业有害因素。因此不论是为了自我防护还是为了提高单位的职业卫生水平,安全工程的学生都有必要了解职业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

《职业卫生》一般为医学类尤其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医学类专业中,该课程名称一般为《职业卫生和职业病学》、《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或《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其主要的课程内容包括:绪论,职业生理学,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物理因素及其所致职业病,职业性肿瘤,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职业安全、实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1-4]。显然,这些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医学基础知识及解剖类实验等实验技能,否则不利于学生掌握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职业性病损的机理及防护方法。因此,这里对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卫生》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1 合理构建教学课程内容体系

1.1 选择合适的教材

目前专为安全工程学生而编写的《职业卫生》教材主要有:《职业卫生与防护》(高等教育安全工程系列“十一五”规划教材)[5]、全国高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会会编写的《职业卫生概论》(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规划教材)[6]、王志主编的《职业卫生概论》(普通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7]、何华刚编写的《职业卫生概论》[8]、于维英和张玮编写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现代管理系列教材)[9]等。这些教材中包含了职业卫生涉及的基本概念、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物理及化学性有害因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职业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与监测技术、职位卫生的管理等主要内容。除此以外还各有侧重,如文献[5]还包括个体防护方法、主要生产行业的职业危害预防等内容;文献[8]增加了有毒有害物的净化知识;文献[9]则侧重于职业卫生管理。可见教材的可选范围比较广,因此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

虽然“安全”问题遍及化工、机械、建筑、矿山等各个行业,然而“安全工程”的本科教学课时有限,所以该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往往会对行业有所侧重,而不是涉及各个行业,这样培养的人才才具有针对性。因此,在为安全工程学生选择《职业卫生》教材时,也应该根据所针对的行业,结合培养计划中其他课程,选择教材,组织教学内容。如南京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化工学院下设的一个专业,故《职业卫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化工安全。同时考虑到其培养计划中已经包含了《化工工艺、设备与安全》等课程,对于具体的除尘、减毒的设备、设施等在这些课程中都已经涉及,所以所选教材只要能包含职业卫生方面的基本知识即可。

1.2 结合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即使是《职业卫生》的基础知识,其涉及的内容也会很多,在教学时应该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及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侧重。如文献[5]包括以下十一章的内容。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职业劳动过程中的不良因素危害及预防

第三章 毒物与职业中毒及其防治

第四章 粉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治

第五章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

第六章 职业肿瘤和职业性传染病

第七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

第八章 职业卫生事故应急处理

第九章 职业卫生个体防护工程

第十章 职业卫生管理工程

第十一章 主要生产行业的职业危害及预防

其中概述部分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国内外发展概况等,这显然是后面各章的基础,需要保留;第二章的内容则与《安全人机工程》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所以可以略讲或不讲;第三、四、五、六章显然是课程的重点;第七章可以结合培养目标确定合适课时;第八章的内容实际上和《安全管理》中“事故应急救援”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重复,所以可以选择与职业卫生有关的“现场急救”等方面的内容即可;第九章介绍了各种防护服、防护器具,其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很实用,所以不应略过;第十章涉及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等,有部分内容与《安全管理》相关,教学时选择职业卫生方面的内容即可;第十一章简略介绍了主要生产行业如采矿、石油开采等的主要职业危害,可以选择有关行业如化工工业进行重点介绍。

2 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职业卫生》课程主要特点是:内容多,难记忆;除毒理、病理的知识外,内容大多易于理解;实用性强(如现场急救)。对这门课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这些手段可以是板书、PPT、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等。

当前,PPT授课是主流,因为它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传播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与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结合,使教学手段更丰富,将知识从文字形式转化为更易为学生接受的动画、示意图等形式。显然,PPT方式很适合《职业卫生》的教学。为此,还可以准备相应的视频、图片等材料作为PPT的链接,进一步丰富课件内容。如,在介绍现场急救知识时,准备了心肺复苏、外伤包扎、伤患搬运方法等视频。这样上课时不是照搬书上的文字描述,而通过视频学习,更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PPT授课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很多同学仍然很喜欢板书授课方式,甚至会觉得板书授课更容易听得懂。这是因为有了PPT后学生上课不记笔记,复习时往往发现课堂上的印象不够深刻,重点不明确。所以,对于重要的内容,可以通过板书形式,在黑板上详细讲解,便于学生加深印象。

此外,还可以收集当前发生的国内外职业卫生事件,及时与学生交流、分析。如课程内容涉及到生产中粉尘的危害时,收集了生产场所中粉尘的堆积、飞扬的图片,并编辑成视频播放;另外,还收集了影响较大的“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的相关资料与学生们交流。这些能加深学生对粉尘危害的影响,从而重视对工业粉尘的防治。

3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职业卫生》课程涉及的毒物化学性质、物理有害因素的特征等知识,大多在中学及大学的物理、化学课程中已经涉及,因此可以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促进学生记忆这些知识。

此外,对于职业卫生管理、劳动规律等在安全管理、安全人机工程中已经涉及的内容,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交流、讨论时间,或者请学生课前准备好后,由学生在讲台上讲解,从而可以加强学生在这些知识上的记忆。

4 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近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尘肺病、急慢性职业中毒等职业病发病率和发病总数均在增高,发病形势严峻;同时这些恶劣的工作环境及职业病患者的现状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些现状存进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如2013年卫生部给出了新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征求意见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制度,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后的自我保护和管理他人找到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

5 结语

对于安全工程学生而言,不论以后从事安全管理或者任何其他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了解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对其的教学工作应结合培养计划、教学目标等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而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和接受职业卫生知识。同时应密切结合我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获取职业卫生保护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牛侨,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省级精品课程[EB/OL].[2013-02-27].http:///details?uuid=f5adb0a8-127 d-1000-acd2-b7b5f3b2 d8 d7&objectId=oid:f5adb0a8-127 d-1000-acd1-b7b5f3b2 d8 d7&courseID=S0800263.

[2] 邬堂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EB/OL].[2013-02-27].http:///details?uuid=a8ae3e18-122a-1000-a05f-144ee02f1e73&courseID=X0600147.

[3]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范雪云、姚三巧,华北煤炭医学院,2003年省级精品课程[EB/OL].[2013-02-27].http:///details?uuid=6 d6c015b-129b-1000-b28b-8e978b888fb1&objectId=oid:4786b76c-d48a-43bc-a7f0-54bf7728c796&courseID=6 d6c015b-129b-1000-b28b-8e978b888fb1.

[4] 孙贵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校级精品课程[EB/OL].[2013-02-27].http:///details?uuid=bd2243c4-12af-1000-8eda-3 dcc40f31439&objectId=oid:72ec0 d52-43f1-4ef9-a471-a44a046794ea&courseID=bd2243c4-12af-1000-8eda-3 dcc40f31439.

[5] 陈沅江,吴超,吴桂香.职业卫生与防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 陈蔷,王生.全国高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会会.职业卫生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7] 王志.职业卫生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