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范文

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

第1篇: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范文

1产品造型设计的特点

产品造型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另一方面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其一,产品外观设计是产品形态是审美的创造,结合了设计师的艺术趣味与审美理解。它与产品的价值相关联,代表了产品的“气质”。设计师运用点、线、面等不同的形态元素表达了不同的设计理念,怀旧或前卫、正统或反叛、简洁或繁琐、直接或含蓄、理性或感性。这些呈现出现的形象特点形成产品的“风格”[2]。但我们也应该很明确的认识到产品不同于艺术品,产品设计不能是简单的设计师自身的直觉经验,而是系统地将多重功能和多重限制联系起来,其中有人的因素、经济的因素、工程的因素等等,设计师需要系统地将设计、创造、工艺、生产结合成整体,才能让创意更好地融入到产品之中。其二,功能是指产品所具有的效用,并被接受的能力,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特定的功能能够体现其应用价值,因此才会被生产和销售。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产品其实是功能的载体,产品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某种特定的功能,产品的试题结构就是功能的载体。产品形态首先是为了表达产品的功能和性能特征,显示出在技术上的合理性,使人们对其功能有形象的认知。优秀的产品形式能够将产品的用途、用法、效果及公共价值准确无误地告诉消费者[2]。在生活中,产品的功能超越了纯粹的基本能力,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产品在基本使用功能外,还有能带来审美、娱乐等精神功能的作用。所以,好的产品造型设计是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相融合的外在表现,是形式和功能共存的产物。

2产品造型中人机工程学的作用

从以上产品造型设计的特点中我们不难看出,优秀的设计最终是要获得一种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满意的整体,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这个设计价值观直接推动了人机工程学的发展。人机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在国内发展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发展更是超出人们的预期。该学科的显著特点是研究人、机、环境三要素自身特性的基础上,不仅仅注重对单一要素的优化,而是将“人”、“机”、“环境”三要素纳入“人-机-环境”综合体中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充分利用这三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探寻系统优化设计方案。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工业设计中与人体有关的问题[3]。例如,人体形态特征参数、人的感知特性、人的反映特性以及人在劳动中的心理活动等。基于该学科的特点,其理论和方法可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数据;可为设计中“机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可为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可为“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提供整体思路;可为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提供可行方法。因而工业与工程设计成为人机工程学主要应用领域。在产品造型设计中,该学科理论与方法贯穿与设计的全过程,逐步将设计水平提升到人们所最求的高度。

3产品造型中人机工程学应用的要点

在产品造型设计中考虑人机工程学也就是考虑人与产品的交互方式、交互界面的设计,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产品中人的因素,从基本的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着手,并将人的因素的研究融入到产品造型设计的全过程中。

3.1生理要素应用

人体尺寸是产品设计的基本资料,通过人体测量可获得人体的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人体的静态尺寸是结构尺寸,而人体的动态尺寸是功能尺寸,它包括操作者在工作姿态或某种操作状态下的测量尺寸。动态人体尺寸测量的重点是人在执行某种动作时的身体特征。动态人体尺寸测量的特点是在任何一种人体活动中,身体各部分协调而连贯的完成动作指令[3]。但是对于大小不一的人体尺寸,其指令也有差异,设计不可能全部实现。根据尺寸的性质,在同一个产品的各个部分,为了适应不同的人体尺寸,满足大部分的人体需求,必须参考不同的数据[2]。例如由PeterOpsvik设计的Balans凳,考虑到不同乘坐者年龄、坐姿。这款人体工程学椅子看上去似乎不稳想小孩玩的木马,但是坐上去却不是如此。坐上去以后椅子会子安前倾一个角度,保证你的脊柱是一条直线,脖子自然伸直,想弯都弯不了,而且肌肉完全不受力不紧绷。

3.2心理因素应用

根据用户的感觉、知觉特性、认识、学习和出错情况进行产品使用方式、操作界面的设计,以适应用户的职业需要、行动方式需要、认知需要和操作需要,以减少用户学习的时间,减少操作出错[3]。如:Nissan日产Pivo概念电动汽车设计,Pivo最特别的地方是革新式的360度车仓旋转功能及90度车轮旋转功能,当你驾驶Pivo时,从此不用再倒车入库,只要将车头做180度旋转,即可正向开车入库。这一操作方式的设计,完全从用户感知特性出发,做到轻松驾驶。

3.3产品造型设计流程中人机工程学的并行应用

传统的产品造型设计采用阶段性的流程进行,各阶段的工作按时间组织顺序进行。人机工程学被放在第一阶段的概念设计中作为基础数据使用,这容易导致在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及后期模具设计中出现数据不足数据不符的现象,造成设计的变更和制造成本的提高。本文认为应将人机工程学的使用作为一个系统、集成的过程,在产品造型设计的各个阶段设计中同步进行,相互协同。从全局优化的角度出发,达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4结语

第2篇: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范文

色彩心理

人类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中,有80%以上是通过眼睛获得的,而通过眼睛获取的一切信息都充满了色彩,所以色彩无疑是视觉传达中极其重要的元素。然而,对色彩的观察与感受却不是仅仅通过眼睛来实现的。

颜色又让人心理上感觉冷暖之分。不过,这只是颜色所具有心理效果中最普遍的一种。红色、橙色、黄色,可以让人想到太阳和火焰事物,让人感到温暖。而蓝色、绿色、使人联想到水和冰,使人感到寒冷。在设计中色彩心理的应用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间房屋如何让人感觉到舒适,一部分是由于色彩决定的。如果到处是黑色的房屋就会让人感到压抑,过于色彩斑斓让人觉得烦躁。如何应用好色彩心理,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部分。

在快餐厅人们喜欢用色彩艳丽的颜色,这符合色彩的心理。快餐文化,注重的是一种快速饮食。而不是长时间的呆在那里,而茶座则需要安静的颜色,让人们能品味茶的芳香与静谧。医院则多采用白色,让患者能够舒心,能够放心。幼儿园则大多采用明快的颜色,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学习和玩耍。

我们能够在无意识的睡眠状态下看到色彩,也可能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无法记起不久之前看到的颜色,还会因过去的记忆而喜欢或厌烦某种色彩。从这些现象中可知,除视觉信息之外,色彩还伴随着观念上、象征上以及生理学上等的多种认识效果。

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定义: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与机械及环境的关系的科学,人体工程学又叫人机工程学或人机工效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ergonomics”一词是英国学者莫瑞尔于l949年首次提出的,它由两个希腊词根“er―90”和“nomies”复合而成,其本义为人的劳动规律,目前较多国家采用这一词作为该学科的名称。

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一机一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该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为了进一步说明定义,需要对定义中提到的几个概念:人、机、环境、效能和健康,作以下几点解释。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中,“人”是指作业者或使用者,包括人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以及人适应机器和环境的能力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机”是指机器,但较一般技术术语的意义要广得多,包括人操作和使用的一切产品和工程系统。怎样才能设计出满足人的要求、符合人的特点的机器产品,是人体工程学探讨的重要问题。在室内设计中“人一机一环境”系统中“机”的含义,主要指各类家具及与人关系密切的建筑构件。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方面与室内环境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满足人们的舒适的生活环境。

人体构造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个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完成一系列的运动。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

人们在室内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

灰空间

“灰空间”的建筑概念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日本建筑中,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空间,无法明确的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但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也可以说是“从内部进行的环境设计”。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中运用了“灰空间”的手法,形式多以开放和半开放为主。使用恰当的灰空间能带给人们以愉悦的心理感受,使人们在从“绝对空间”进入到“灰空间”时可以感受到空间的转变,享受在“绝对空间”中感受不到的心灵与空间的对话。而实现这种对话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1. 用“灰空间”来增加空间的层次,协调不同功能的建筑单体,使其完美统一。

2. 用“灰空间”界定改变空间的比例。

3. 用“灰空间”弥补建筑户型设计的不足,丰富室内空间。

与常人关系最密切的“灰空间”恐怕要数住宅的玄关了,它与客厅等其他空间的界定有时很模糊,但就是这种空间上的模糊,既界定了空间缓冲了视线,同时在室内装修上又成为了各个户型设计上的亮点,为家居环境的布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灰空间”不光在空间上有它的位置,在颜色等其他方面也有一席之地,这正好暗合了黑川纪章的话。心理卫生专家认为,随着窗外季节的不同变化改变室内的环境空间,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正确的利用“灰空间”,可以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

“灰空间”一说,大都指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属过渡性地带,即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然而,对于空间的创造,空间体验占同样重要地位的园林设计而言,即使不提这一名词,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也显得十分突出,其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鉴于此,有必要对园林中的灰空间做出探讨、总结。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又最易被忽视的。细部体现水平,细部同样表达着对人的关心。

第3篇: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范文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specialties,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for human factor engineering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aking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as the goal,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as background and t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s the main line, the application teaching system is built to strengthen practice teaching link, reform the methods of examine and assessment i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engineering awareness,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he students.

关键词:人因工程学;工业工程;应用型教学体系

Key words: human factor engineering;industrial engineering;application teaching system

0 引言

1 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提出

所谓应用型教学模式,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工程实际应用为背景,加强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以及工程实践能力。课程教学与国家工业工程执业资格对接,突出人因工程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着力加强本学科与工业工程专业其他学科的内在关联。促进学生熟悉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规律,理解作业能力的生理与心理基础,掌握解决系统中人的效能、安全舒适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对工具、机器、系统、任务和环境进行合理设计,对人机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开发简单易行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业工程师。

2 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 构建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

由于人因工程教学内容相对分散,知识点多,且学科发展快,教学组通过研究实践,强化知识内容的关联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设置5大教学单元,包括学科概论、人体生理与心理、环境因素体系、机器体系,以及人-机-环系统;每一单元均设定研究内容、工程实践案例和调查报告与创新设计3个环节(见表1)。同时将课程教学划分为3项模块,即基础性教学内容、选择性教学内容和工程案例教学内容。做到5大单元框架科学合理,3项模块层次教学实时更新,教学方法多元出新,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教学体系(见图1)。

2.2 建设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

“人因工程学”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系统设计、设置和改善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①将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授课的始终,5大单元的教学环节均设置调研报告、小课题设计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的提升。

②进一步整合实验内容,根据理论授课的单元性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增设实验项目,划分3大项,包括人体生理与心理测验、环境测量、综合设计。其中每大项再开设相应小项,大项为必选,小项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任选;另外,增设学生自拟实验内容,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③实现课程设计内容的多元化与阶段化,在每一单元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束后,进行阶段性的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取材于实验与实习的工作现场,突出人因工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④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已经成立加工中心、实训中心,同时专业实践基地也在建设之中,学生能够实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

2.3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针对“人因工程学”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特点,教学组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①在学科定义及基础理论讲解时,注重“问题是什么”、“背景是什么”、“性质是什么”、“解决方法是什么”,逐层递进深入浅出。

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进行多样化教学和辅助教学,如“人机界面设计”,以手机电脑为例启发学生思考,采取课上和课下互动的方式,以汽车界面和数控机床作为工程案例进行教学。

③设置现场教学情境,如“人-机-环系统分析评价与设计”,采取基地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增加实践应用能力。

2.4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特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考核评价方式,根据课程内容中基础理论、基本原理、设计方法、综合应用等不同层次,以知识获取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配合的作业类型和考核要求[4]。在教学进程中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全程跟踪学生学习情况,采取笔试、课堂讨论、实验操作考核、调研报告、实践总结,以及工程改善优化、创新设计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考核。

3 结束语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针对“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构建应用型教学体系,建设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力水平提升了10%,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4篇: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范文

1.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

服装行业的产业链较长,涉及的环节也较多,至少要有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三种工作岗位。服装设计师通过流行趋势的把握以及市场趋势的分析等进行包括款式、色彩、面料等几个方面在内的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绘制服装效果图。服装制版师根据设计师的效果图,分解服装结构,通过服装结构设计实现服装的二次创作,形成平面衣片,制作工业样板,进行样板系列化,指导生产等。服装工艺师将样板师分解的衣片进行缝合,实现面料从平面到立体,最终实现设计作品。通过样衣的制作,确定生产工艺流程,确定工位,指导生产。服装制版师处于服装工业生产的中间环节,其二次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设计师设计意图的表达;同时,对于工艺师也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服装结构设计师是服装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岗位。

2.在教学中的地位

服装设计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基本上也是按照上述三大组团进行设计的。服装款式造型设计课程组团一般由设计基础、设计思维训练、设计表达、专题设计等课程组成;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组团一般由立体裁剪、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制图、结构设计原理、工业制版等课程组成;服装工艺课程组团由服装机械原理基础、服装工艺、服装生产管理等课程组成。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组团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学生设计表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服装设计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现状

1.理论缺乏系统性

我国高校服装专业的建立时间比较短,服装结构设计在多数人眼中属于服装裁剪范畴,认为技术含量不高,甚至是不屑于研究。由于人们对于服装结构设计的认识不足,导致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目前,流派众多,以平面结构设计为例,服装行业中有原型法、比例法、D式裁剪法、梅式裁剪法、360度裁剪法等。高校教学常用的是原型法和比例法,而原型法中又有文化式原型、登丽美式原型、美式原型、英式原型等;比例法中又有六分法、十分法、短寸法等。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由此可见,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系统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实践环节薄弱

服装设计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尤其是服装结构设计环节。一个制版师的能力如何,实践经验丰富与否,直接决定着成衣的效果。但是,目前高校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多数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实践环节薄弱。多数教师所讲授的服装结构制图款式传统、陈旧,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模式化,与市场脱节。由于实践内容缺少时效性,所以学生兴趣不高。实践过程多为制作1∶5的示意图,1∶1等大图制作不多,而且多是为了练习而练习,往往缺乏后期的成衣实践验证。要求学生实践练习的目的多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熟练要求不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效率上都与生产实际需要差距较大。总体来说,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3.相关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首先,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组团中的相关课程衔接不够紧密,如立体裁剪、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制图、结构设计原理、工业制版等课程的教学往往是孤立的,缺乏横向融通。其次,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组团的课程与服装结构设计组团的课程衔接更是欠缺。款式造型课程的教师只注重学生艺术感觉的训练,只注重设计的款式、色彩、面料等因素,对于服装结构的关注和指导很少。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师往往比较注意与工艺课程的衔接,而对于款式造型设计的关注较少。各课程组团之间的纵向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孤立地学习各门课程,缺少全局观和系统性,不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4.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高校服装专业设置较晚,服装专业教师队伍还不尽成熟。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大体由几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院派,由高校课桌到高校讲台,理论功底较为扎实,实践经验较少;一部分是企业派,在企业一线从事生产多年,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略显不足;还有少部分教师是20世纪90年代从纺织、染织、工艺美术等专业经过进修学习后转到服装专业任教,系统理论学习不够,实践经验更是欠缺。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尤为重要。

三、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系统性

服装结构设计是根据款式造型设计,解决衣片与衣片之间的逻辑关系,衣片缝合后所形成的成衣立体空间与人体空间的对应关系的科学。所以,理解服装衣片与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与规律,是研究服装结构的基础。首先,要研究人体每个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规律,掌握人体和人体空间结构,再利用目标人体和服装人体的规律和服装平面结构衣片数据相对应,最终形成相对应的平面衣片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将服装各个平面组成衣片的排列关系用数学的方式加以规范化。通过服装结构数学模型的研究,总结核心本质规律,提高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服装结构设计首先是理性的分析,然后才是感性的升华。所以加强服装结构课程组团的系统研究,通过由立体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形成理论构架,系统理解理论体系,这是学生学好服装结构课程的前提。

2.加强实践环节,提高针对性

对于服装结构课程,学生的实践环节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二是专业能力实践。基本技能训练包括立体结构设计时对于剪刀、珠针等的熟练应用技能等,平面结构设计时对于相关制图工具的熟练运用及运用直尺画曲线的技能等,主要是运用工具的能力和心手协调能力。专业能力实践包括基本绘图能力、根据效果图进行结构设计制版的能力、工业样板制作能力等。将实践技能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单元,在注重学生实践作业质量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提高效率,以适应服装行业高效率、快节奏的生产模式。以平面结构设计时袖窿曲线的绘制为例,现在很多教师习惯教给学生使用曲线尺来绘制。但由于服装的款式和规格是不断变化的,袖窿曲线也应该随着款式、规格的变化而有所区别,而曲线尺的曲度却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绘制时,要么不论服装怎么变化,曲度都一样,失去了设计的意义;要么因没有合适的曲度,学生无从下手。所以训练学生用直尺画曲线的技能是十分必要的。用直尺画曲线是企业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功,也是服装设计师必备的技能之一,但是高校教学时却一直没有强调和重视它。其实只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训练学生的心手协调,一般的学生只需要几周的时间就可以做到基本熟练,而佼佼者只需几天就能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实践项目和环节的针对性,精心规划、循序渐进,最终就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目的。

3.注重相关课程衔接,加强实用性

服装结构设计相关课程的衔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组团内课程之间的衔接,二是三个课程组团之间课程的衔接。目前高校的服装结构课程一般是每门课程单独授课,各自为政,横向融通较少。例如:立体裁剪开设1~2个学期(大一、大三),服装人体工程学开设1个学期(大二),服装制图开设4~5个学期(大一至大四),结构设计原理开设1个学期(大三或大四),工业制版开设1个学期(大四)。从开设的时间上看,基本符合知识逻辑体系,但是由于每门课是由不同的教师授课,缺乏有效的衔接。建议可以尝试打破各课程界限,以裙装类、裤装类、衬衫类、西装类、时装类等项目为切入点,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运用立体裁剪(立体制版)、平面制版、变化原理,最终形成工业样板的思路来调整课程设置,让学生了解每一类典型服装款式从形成到最终完成工业样板的全过程,达到系统理解、熟练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到生产的中间环节,在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与实例讲授中要与服装款式造型设计课程相衔接,对设计作品加以分析、分解,将款式造型设计通过理性的二次创作,把效果图转化为可供生产的样板。在服装工业制版的讲解中要与服装工艺课程相衔接,对于样板的缝份、吃量、剪口等的设计合理,裁断版、工艺版的制作准确,对生产工艺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要通过工艺制作,对所设计的样板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一个不懂款式设计的制版师是没有灵魂的制版师,一个不懂工艺设计的样板师是没有根基的样板师。只有通过三个课程组团的有效衔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现改革与创新的核心和原动力。教师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实践技能与实践经验的熟练丰富程度,对理论前沿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前沿的把握程度,都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水平与质量。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通过开展教研、科研、学术交流、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归纳总结,建立起完善和科学的知识体系,摒弃理论陈旧、技术性差、脱离实际的内容,不断吸收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到知识的优选与优化,深入系统地研究理论前沿知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经常深入市场、深入企业,了解市场动态,掌握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根据市场、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服装结构设计教师不仅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应该是一名合格的企业制版师。高校在培养自身教师的基础上,要适当聘请企业一线的制版师参与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给学生开设讲座或者兼任部分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中的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感受企业的真实情景和状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这门课程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第5篇: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范文

Abstract: Flight dispatch work is a kind of highly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and its working environment is very complex, so it has high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staff. How to improve the safety control and technical level of the flight dispatch is a major problem faced by the airlin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control model of civil aviation flight dispatch management based on dispatch and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theory to minimize human error in flight safety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flight safety.

关键词: 签派;安全管理;飞行安全;人因工程学

Key words: dispatch;safety management;flight safety;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80-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民航事业的前进,我国民航发展正呈现繁荣迹象,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民航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签派是指负责组织安排和保障民航飞机的飞行和运行管理的工作,签派员的具体任务是根据航空公司的运行计划合理有效的组织航空器的飞行以及管理,保证航班正常,提升服务的质量以及经济效益[1]。而近年来有签派人员认为人为因素造成的飞行事故时常发生,因此,有必要对目前民航签派的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对其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加以分析,提出一些具有实际效用的方法和措施,从整体上改善当前飞行签派的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人因工程学是近年来兴起的边缘学科,又称人类功效学、人体工学、工效学和人机工程系等等。国际人类功效学学会将人因工程学定义为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任何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中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

本文将以人因工程学理论为基础,对签派安全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以提高民航飞行的安全性。

1 签派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签派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由两个基本假设构成:墨菲定律和事故链理论。墨菲定律是由美国航空工程师墨菲在1942年提出,大意为若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存在一种错误方法,则这种错误迟早有人会犯。事故链理论简单的说就是事故不会因为一个单一的错误而引发,是由多个错误串联在一起才有可能引发一个飞行事故,所以只要断掉中间的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2 影响飞行安全的人为因素

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对民航人为因素问题的研究,可以绝对的说,飞行事故100%与人为因素有关系。从民航签派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组织因素、不安全的监督、不安全的行为前提以及不安全的行为。根据前面的两个假设,只有这四大方面同时出现问题,飞行安全事故才会发生。图1为事故发生模型[2]。

根据以上模型我们可以发现,签派系统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开展:人为因素培训、资料文档、签派差错文档、生产组织和实施。签派安全管理工作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改变。

3 薄弱环节分析

3.1 组织过程出现问题 组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签派安全工作运行的好坏。签发工作在一开始必须重视组织结构的设计。国内公航空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首先,职责划分不具体,一些航空公司实行集中放行制度,但没有对子公司放行责任进行确认;第二,职责分工不明确;第三,冲突解决机制不明确,造成航班延误。

3.2 监督体制不完善 对签派人员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不充分,签派员常不按照规范进行运作,不能保证运行规范有效实施。监督方面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有:监督人员对自己的也不够熟悉,导致监督不到位,监督人员对一线的签派工作不够熟悉,缺乏理解,使得监督水平低:监督人员监督态度不好,,对监督认作不够认真负责,导致监督制度形同虚设。

3.3 签派员精神状态差 很多安全隐患的出现跟签派的精神状态有关系,精神状态差的签派员主要有:①主观上态度不端正的人,不思进取,工作是缺乏活力,对安全管理工作怀有侥幸心理;②眼高手低,这些人由于自己资历老在工作上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难以应付突况;③对工作反感排斥,一肚子牢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3.4 工作违规操作 违规是严重威胁飞行安全的的行为,一些事故往往是由于签派员的违规操作造成。违规出现的原因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3]。主观方面有:故意违规的侥幸心理、贪图方便的取巧心理以及逞能心理。这些心理状况均容易造成违规,使得飞行事故出现。客观方面有:工作量很大造成人员紧缺,工作程序复杂临时增加人物也会导致工作违规。

4 安全管理措施

4.1 人物因素培训方面 签派人员必须掌握一些有关人为因素的基本知识。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业务培训的重要性,重视人为因素把握人的特性,开发员工的潜力,把人机环境当成一个整体,对人为差错进行深入分析,对事故进行预测。管理者需要对系统各个要素的关系进行专业的分析,积极改善作业设备以及工作环境,依靠发挥物质技术力量,加强签派安全工作的科学管理。

4.2 签派差错调查 管理人员需要建立签派差错调查系统,建立差错案例数据库系,对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统一分析,并从中进行各项调查总结经验,以利于下一次的飞行。

4.3 资料文档 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签派文件使用执行力度的监管,对签派文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避免由于文件错误所引发的安全事故。

4.4 生产组织与实施 签派班组应该建立详细的策划,加强信息的交流,以保证航班运行的安全。

5 结语

上述对签派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人因工程学做了般性的阐述以及提出了部分应对措施,但是有关签派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细节还需要有关一线工作人员的努力调研。

参考文献:

[1]民航局.中国民用航空飞行规则.2010.

第6篇: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工业设计;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 A

机械产品和工业设计结合发展的领域不仅仅设计局限在创新和技上的运用,而是利用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的优点结合,缺点避免将“设计”得到尽量大的开发。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相结合,融合运用,提高中国工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国产机械工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成功的设计是先进技术和优美“包装”的和谐统。

一、 机械设计中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

由于传统的机械产品设计重点是考虑实现机械产品本身的功能,以设计产品为目标,在传统的机械设计工业中,机械工程师们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设计产品,这些产品由于外观质量和使用方式的欠缺,尽管内在质量是优秀的的,但往往也会缺乏市场竞争力,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弊端。设计师们在完成产品的功能设计时,虽然也考虑了外观视觉效果等因素的问题,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艺术培训和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又笨又重。

在我看来,就目前而言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其中一个主要方面体现在人机工程学方面。人机工程学的理念是:一切产品围绕‘人’服务以人为根本和直接的研究对象,所以一切设计理念必须从人的自身中去获取,综合了这些因素才能做出基本判断。人机工程学的特点是不但要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还要将消费者或使用者和设计的产品,以及将人与产品作为一个系统来共同深入来研究,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人机工程学以人为最根本、最直接的研究、服务的对象,所以一切信息必须从人的自身中去获得,综合了这些信息才能做出判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代社会中,凡是成功的机器产品,都缺少不了人机工程学的设计理念。

二、工业设计的概念研究

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集多门学科知识于一身,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又包括美学艺术知识,以及人机工程学、经济学等等。在我国,工业设计曾经被称为工业美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但幸运的是近些年工业设计得到了政府的和企业的重视,许多高校也开发其专业以及研究所点,在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渐步入正轨。

工业设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通过材料、工艺、形态、色彩等方面突显现,通过改进产品的品质,功用,视觉效果等表达着工业的发展史。所谓工业设计,从广义上说,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目前而言工业设计是世界设计产业中最具发展力和潜力的一个领域,也是最能体现国家科技发展力的有力证据。例如,现代工业设计产品中的绿色设计,随着经济节奏日趋加快,工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上的商品形形,依然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由于未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不但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而且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使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废气、污水的排放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已是制造企业的一个良心责任。绿色设计的发展趋势正是现如今热门的高环保、高技术、高效率,高节能的反映。毋庸置疑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应获得很高的重视。温总理曾经作出过重要的指示,那就是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这一指示毋庸置疑的表示了中国政府对工业设计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根本保障。更随着当代世界设计潮流的迅猛飞速的发展变化,广大消费者对产品的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三、工业设计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设计的主张,具有包豪斯理想主义设计观的思想基础,也具有更为现代的社会责任感的色彩。今天的人们也许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清醒的知道人类生存环境的“完整”、“完善”、“完美”的宝贵价值。绿色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持续发展策略。绿色设计的目的就是克服传统产业的不足,使所创造的产品即可以满足传统产业,又可以适应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针对水污染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五点解决的办法:(一)改革生产工艺。减少水的使用,采用无水印染工艺;采用无氰电镀可以使废水中不再含氰;采用酶法制革以代替灰碱法,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危害大的碱性废水,而且酶法脱毛废水稍加处理,即可成为灌溉农田的肥水。(二)重复利用废水。例如利用轻度污染的废水作为锅炉的水力排渣用水或作为焦炉的熄焦用水。将工业废水经过适当处理后,送回本工段再次利用,即循环用水。(三)回收有用物质。工业企业废水中的污染物质,都是在生产过程中进入水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如果能将这些物质加以回收,就可以变废为宝。(四)对废水进行妥善处理。对于那些没有回收价值的水,还是要进行处理,使其无害化,对环境构不成危害。(五)采用先进的处理工艺和方法。可以对其进行降解处理,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 机械设计与工业设计结合将如何发展

既然机械设计和工业设计相结合的优点诸多,该如何将结合后引入中国的市场,引入民众的视野,逐步进入中国传统企业的血液中至关重要。英国和日本都是工业设计发展迅猛的国家,通过总结其发展史,从而总结出发展的有力法宝。但是不同国家的政策和局势不同,任何事情不能照搬照抄,要合理筛选。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工业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现代设计最早发生的地方。然而,英国却从工艺美术运动发生之初开始,就陷入了永无休止的理论争执之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设计实践中均无大的发展,落后于时代潮流。然而在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自己的工业生产状况进行反思,逐步认识到英国现代设计的落后,根本原因在于:1)热衷于理论争执,忽视实践探索;2)政府不重视,没有进行引导和给予支持。所以,二战后的英国政府对设计十分重视,各种设计组织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英国政府扶持型的发展模式之下,英国工业设计的组织及活动得到规范,全民对设计的尊重和认识得到提高,工业设计的专业地位得到巩固。

由此可见,政府应该积极促进我国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联合发展,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案和政策,同时建立鼓励其结合发展的战略,积极参加各国间学术交流,不能闭门造车,加强国际间交流,引进国外优秀的设计人才和设计理念。在财政上扶持中小企业开发机械设计和工业设计结合的发展策略,慢慢转变传统机械设计理念。

在我国高等中学教育上也要敢于开发培养机械设计和工业设计综合性人才,开设相应课程,建立设计研发中心,培养高水平设计人才。同时应该积极培养机械设计硕士学位中工业设计方向,仅仅通过本科的学习很难达到综合性学习,所以在专业方向上应突出两者相结合的学习,通过硕士课程学习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敏燕、汤学华,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机电产品人机界面设计原则[J].机械设计与制造,20l0(I):183―185.

[2]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

[3]齐忠华,高永春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浅谈现代工业产品的色彩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1998(5):14―l6.

第7篇: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公选课;教学实践;探讨

作者简介:冯伟(1977-),女,安徽宿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建恩(1970-),男,山东临沂人,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11-02

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主要探索的本质内涵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满足、生命的尊严、生活的价值、资源的善用、宇宙的和谐等。”[1]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界,通识教育理念被借鉴并得到大力推广。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高校很难自主设计通识教育公共必修课,因此,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成为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开设,涉及的知识领域广、课程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因此,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需求,对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必修课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四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人居环境与通风”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一些教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定位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大量新型建筑材料、装潢材料、家用电器设备以及清洁剂、杀虫剂、除臭剂等日用化学品被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日益增多。同时,采暖、空调设备的逐渐普及和建筑节能的发展使得建筑物的密闭程度提高,通风换气量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进一步增大,加剧了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五种环境因素之一。要解决室内空气环境问题,除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采取有效的净化措施以外,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也是重要举措之一,这也正是开设“人居环境与通风”课程的目的。

高校公选课设置必须定位准确,需要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三者相结合来定位。[2]由于公选课的选课学生来自全校理、工、文、管等不同学科领域,课程基础差异较大,学习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差别,因此,学生的学习重点并不是要求掌握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作用原理及改善措施和技术,而是使学生了解人居环境污染的产生、发展、现状和趋势,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人居环境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在很多产业都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讲,“人居环境与通风”课程的学习,将使他们今后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有意识地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尽可能地采取不污染环境的工艺和方法。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另外,这些学生若干年后也会为人父母,他们自身的环境意识也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观念。[3]因此,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端正环境保护态度,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知识成为“人居环境与通风”公选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依据目标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定位,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当前,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公选课“人居环境与通风”为32学时,2学分。由于人居环境的范畴非常广泛,不可能在课内一一讲到,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基于教学目标和定位,侧重于建筑环境与建筑通风。选取“地球绕日运动规律,太阳辐射,建筑物的配置和外形与日照的关系,室外气候要素”作为第一章的内容;选取“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治理措施”作为第二章的内容;选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和冷热负荷,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作为第三、四章的内容;选取“建筑光环境和建筑声环境的基本知识”作为第五、六章的内容;选取“建筑通风系统的构成、原理和措施”等有关知识作为第七章的内容。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以知识普及为重点的公选课,在教学内容的难度上要适当降低,知识面上要增加宽度。根据学生特点修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述第二章的内容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污染治理的机理、技术方法和装置,而是要向学生介绍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成因,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当的装修材料、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正确的日常处理办法会加剧室内空气的污染,使学生理解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简便的措施减少和减弱污染。再比如,讲述建筑热湿环境负荷时,不是向学生传授负荷的计算方法和过程,而是让学生知晓哪些因素会导致建筑负荷增大,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可以从自身考虑采取哪些办法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和环保。

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发生的室内空气污染事件、建筑火灾事件,如“军团菌病”事件、幼儿白血病发病率上升、克拉玛依剧院大火等作为题材,并辅助相关的视频录像资料,从直观易懂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把国内外建筑环境与通风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应实例引入课堂,进一步充实、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由于公选课学生的来源、知识背景不同,公选课的课时少、标准低,学生容易轻视,上课热情不高。怎样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并融入其中,激发热情,提高兴趣和乐趣,是公选课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面临的问题。笔者经过四年的公选课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在公选课教学活动中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当前,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黑板授课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但在利用幻灯片时,如果有过多的文字,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注意力不能集中,身体感到疲惫,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授课教师要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广泛搜罗相关素材,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内容充实课件,图文并茂,提高直观性和生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了解和掌握。视频的一次连续播放时间也要合理控制,不宜过长,以15分钟左右为好。例如,在讲述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时,通过世界各地,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特色的有关建筑的图片,直观地反应出人居环境的发展过程和现状,相比于传统的单纯的文字介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再比如,讲到建筑通风内容时,以知名的英国BRE绿色环境楼为案例,将其有关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并在播放过程中加以讲解,使复杂抽象的原理变得生动、形象且易于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问越辩越明,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中小型讨论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就学生们普遍比较关心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在讲述“采暖、空调等热湿环境调节方式”内容时,就环境的改善与因采用人工调节方法而对环境构成的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危害的关系进行讨论,分析因果和利弊,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这一章,安排讨论,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从性别、年龄、着装、肌肉活动强度、周围环境、心理等因素来了解人体的热平衡,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对于课堂讨论提出的一些不同的见解或分歧,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加深课堂讨论内容的消化和理解。

四、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以课程论文结合平时成绩作为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40%,具体根据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课堂讨论表现等方面综合确定。对平时缺勤或迟到次数较多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教导,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避免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课程论文成绩占60%~70%,要求学生围绕课程内容,从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建筑声环境和光环境、建筑通风等方面选择某一主题内容,通过文献查阅、检索和上网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论述。论述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内容要较为丰富和充实,字数要达到3000汉字以上。学生根据授课教师要求的统一的文本格式对论文进行编排,编排质量作为成绩评定的一个方面。四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发现,课程论文的撰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拓展了学生在人居环境与通风领域的知识面,并初步掌握了论文撰写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通识公选课教学相对于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教学目标与定位的明确、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进,可以不断使学生开阔思路,拓宽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人居环境品质改善和提高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06,(3):31.

第8篇: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戏剧服装;实践;构思设计

中图分类号:J8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12-01

戏剧服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对戏剧的表演有整体上的把握,选择合适的意境之后进行设计。在确定了设计的风格以后,要做出效果图和平面图,然后进行服装的实际操作,才能够完成戏剧的服装。构思设计和实践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切实的考虑服装的风格要求,才能够构思出优秀的服装。

一、戏剧服装的设计构思

(一)设计构思内容。服装设计人员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要考虑非常多的方面,主要内容是:确定合适的主题、选择合适的题材、研究布局结构、探索设计思路。服装设计通常都是人们在进行感性的认识之后,将各种符合条件的意象转化成为具体的实务的过程,设计主要是设计人员的思维活动,和构思进行联系之后,指导服装的创作。服装设计最主要的步骤就是进行构思,不同的构思就会产生不同的服装设计,构思的独特性能够体现出服装的个性,对于演员的表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构思要综合考虑主题的创造性、整体性、深刻性和特定性,全面的进行构思设计。

(二)设计构思考虑因素。服装设计出来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人穿出来进行表演,所以人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服装设计人员首先就要对服装的主人进行综合的调查,了解人的综合方面,例如人的性格、身高、体重、身形等多个方面,才能够进行服装的设计。服装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有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是在科学研究和纯艺术之间、由艺术和现代生产工艺进行结合之后的产物,有很强的公用性。因此服装设计人员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就要对人进行构思。其次,服装设计还应该尽量满足人的形象。一味的进行美感的设计叫做技术创作,而戏剧服装设计应该让演员在舞台上表现的更加明确,所以应该以人为本,做好定位。

(三)设计构思的创意。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服装设计需要将艺术和工艺进行结合,需要设计人员具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在服装设计的时候,受到很多特定因素和技术水平的影响,设计人员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设计,所以通常都是使用抽屉创意。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给设计人员更多的空间来发挥,能够按照功能和灵感,更好的完成服装设计。

(四)设计构思的特征。服装设计构思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就是创造性。艺术家想要长久的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服装设计是艺术的形势,所以也需要很强的创造性。服装主要是由款式、面料、色彩构成,在进行创意设计的时候,可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也可以从局部进行创意,最终目的是让服装更加出彩、出奇、出新。第二就是深刻性,服装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和时展的缩影,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社会学、心理学、市场学、经济学、美学人体工程学以及历史等多个学科,所以服装是环境艺术和人体技术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艺术表达的重要形式,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服装。

二、戏剧服装的实践

(一)服装设计的手法。服装设计主要有拆解组合手法、自然模仿手法、加减手法、转移手法、夸张手法、变异手法等。拆解组合手法主要是将素材拆分开来,排除原来的形态,重新进行组合。这样手法在使用的时候,要避免刻板的模仿设计。自然模仿手法主要是体现自然美感,展示自然朴实的形象。这种手法应用的非常广泛,能够写出作品的真实性。加减手法有固定的模式,加法主要在奢华的作品中,减法主要是简洁的作品中,既要保证素材的美感,还要看见原来的影子。转移手法是将作品的功能、品种、设计意图等进行改造,从而在其他的领域寻找解决的办法。

(二)设计师要善解人意。服装设计在进行实践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作品设计的年代,力在让观众能够回到戏剧表演的时代,提高观众的代入感。设计师在进行实践过程中,要掌握服装制作、人体结构、色彩、面料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素质直接体现了设计功底。在前期、中期、后期都能够有较创新的思路。设计师要善解人意,对服装的设计有自己独特的意见和看法,并且能够合理的表现出来。还要和相关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服装设计的要求,正确尽可能的展示表演者的水平。

三、总结

戏剧服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好服装的构思,从整体性、创新型、实用性、带入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和相关的表演者和其他人员进行沟通,突出表演者的表演风格,成为表演者得力的舞台助手。

参考文献:

[1]蒋彦婴.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艺术符号与戏剧服装设计[J].上海戏剧,2011,(5):52-53.

第9篇: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钢结构课程; 卓越工程师; 教学研究; 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0;TU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06004

2010年6 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3]。 该计划旨在为未来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

钢结构是土木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该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具备创新思想与职业技能的卓越工程师。相比钢结构行业对卓越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高等学校培养的钢结构专门人才数量偏少,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建设对钢结构专业人才的需求,亟需进行钢结构课程教学的系统改革与实践,培养具有扎实钢结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钢结构新进展及新技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钢结构设计、施工等相关工作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具有卓越工程师潜质的专业人才[4-5]。

优秀的工程师必须适应时展,符合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求,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建立现代教学新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钢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也应随着建筑科技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变化不断调整,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根本要求。

一、现代钢结构课程教学新思想

(一)建立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自身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如果从课程体系来看,往往难以构建相关课程间的相互联系,以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虽然很牢固,但无法有效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缺失将造成学生课程考核时每个

知识点都能从容应对,但到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却无法有效系统地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在钢结构课程开始阶段,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课程,分析前期的知识构架,指出后续课程的组成,着重突出钢结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里的位置和重要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钢结构课程知识点与其他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通过这种方式,将钢结构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节点,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强化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让学生能从更高的层次把握并合理应用专业知识。

(二)建立正确的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设计理念。钢结构课程实践反映出学生缺乏正确的设计理念。部分学生在进行钢结构设计时,过于追求经济效果,结构体系的安全储备不足,导致截面过小、钢板太薄,虽然验算能够满足要求,但缺乏对实际工程加工和安装中不利因素的思考。还有一些学生则过于注重“设计效率”,为了减小工作量,本应采用变截面构件而选用等截面构件,甚至出现梁、柱采用相同截面的现象,这些设计方式虽然能够满足安全性的要求,但造成材料的浪费。

这些问题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正确设计理念的引导。只有专业知识,没有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设计理念,无法成为合格的工程师。专业知识可以从课本上自学,但设计理念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潜移默化地加以引导灌输。

(三)钢结构课程教学应强化力学分析能力的培养

钢结构课程与土木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内容联系紧密,特别是材料力学,因为钢材与混凝土、砌体等相比,更接近弹性体。钢结构设计要保证结构能够安全可靠地承受多种荷载作用,学好钢结构知识需要扎实的力学基础。学生普遍认为钢结构是比较难学的专业基础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力学基础不够扎实;二是对结构进行力学分析的能力较差。

钢结构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是课程知识点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很强,而不同知识点之间大多以基础力学作为纽带。一个知识点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后续知识点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适度回顾温习相关力学知识。这样可以从两方面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一是温习相关力学知识能够夯实学生的力学基础,使学生更易学习和消化钢结构的知识要点;二是在夯实力学基础的同时,也将前期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当前学习的钢结构工程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学生在钢结构中的力学应用能力。

二、 教学方法与策略

钢结构课程具有内容多、知识点之间逻辑性强、概念抽象、公式繁多等特点。如果不能合理引导学生攻克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困难,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难以学好这门课程。该课程教学方法重点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引导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工程实践。

(一)引导性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其主体地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钢结构中的工程问题,并进行典型工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营造适度活跃的课堂环境,过于严肃的课堂环境不利于培养活跃的思维,但过于松散的课堂环境会影响学习效率和效果。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应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产生促进作用。

(二)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传导方式

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课程是钢结构的先修课程,学生接触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内容比较多,但对钢结构的接触相对较少,缺乏感性认识。部分学生力学基础相对较差,虽能勉强记住一些概念,但无法透彻理解钢结构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灵活应用能力较差。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导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透彻理解关键知识点的第一阵地。应建立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信息传导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并熟练应用系统而丰富的钢结构课程内容。可采用的传导方式包括板书、PPT、图片、FLASH、短片、课后小实习、课外实践等等。例如,课外安排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施工中的钢结构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应重视课堂外的师生沟通,建立并完善沟通渠道,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课外学习中遇见的疑难问题,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在沟通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突出钢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三)更新充实课程教学内容

建筑科技日新月异,新型结构不断出现,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已经大量出现在工程建设领域,钢结构课程教学应顺应社会发展,改革教学内容。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是当代新型建筑结构,钢结构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由钢筋混凝土柱与钢梁组成的混合框架结构,充分利用了钢筋混凝土柱抗压性能好的特点与钢梁轻质高强、变形能力好的特征,综合效益非常突出。诸如此类新型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离不开钢结构的基本原理,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已无法适应新型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

在钢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以钢结构基本知识为中心,适量辐射补充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的教学内容,丰富钢结构课程教学内涵,让学生了解钢结构在整个结构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核心地位。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工程建设的发展近况,有利于学生将钢结构与其它结构形式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系统化教学实践:以普通螺栓的计算为例

普通螺栓连接的构造和计算的讲解包括引子、螺栓的排列与构造要求、螺栓受力、抗剪连接的受力性能与破坏方式、抗剪螺栓的单栓承载力设计值、普通螺栓群轴心力作用下抗剪计算、例题解析、课后思考与课堂小结,共八个部分。

(一) 引子

这一部分首先讲解钢结构中常见的连接方式,并辅以工程照片,让学生获得各种常见连接方式的感性认识。将钢结构的连接与人体结构中的关节做简单对比,引导学生切实了解连接在钢结构中的作用。引出螺栓连接常用的方式,分析螺栓连接在工程中应用的优缺点,讲解螺栓的排列方式和基本构造要求。至此,学生对本讲主要对象有了初步了解。明确本堂课程的主要难点:普通螺栓抗剪连接的四个受力阶段,以及对应的受力性能特征;认识普通螺栓抗剪连接的五种破坏方式,理解并能灵活应用抗剪螺栓的单栓承载力计算公式。

(二) 抗剪连接的受力性能与破坏方式

这一部分是本讲的重点和难点。在钢结构工程应用中,可选择的螺栓种类较多,每种螺栓都具有不同的受力特征和与之对应的设计计算方法,因此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混乱,不利于知识构架的建立。理解并区分不同螺栓特点的最佳方式,就是了解每种螺栓从开始受力到最终破坏的整个受力过程,并明确典型的破坏方式。因此这一部分的讲解由科学试验开始,通过试验了解普通螺栓的剪切受力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分析抗剪螺栓连接的五种破坏方式,为后续承载力计算公式的推导奠定基础。

(三) 普通螺栓群轴心力作用下抗剪计算

通过工程试验,学生已经对抗剪螺栓连接的破坏方式有了深入的认识。这里通过计算假定将复杂的工程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理论模型,并借助学生熟悉的基本力学知识推导得出抗剪螺栓的单栓承载力。最后在单栓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分析螺栓群存在的内力分布不均匀现象,引出承载力折减系数,工程设计中借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系数解决抽象的内力分布不均匀问题,用于确定连接所需的螺栓数量。

(四) 例题解析

选取《钢结构(第三版)》[6]的例题3-8,计算仅在剪切力V的作用下,螺栓布置是否能够确保连接的受力安全。

该例题是典型的普通螺栓连接实例,普通螺栓群承受了剪切力和弯矩。要验算螺栓群在剪切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的连接强度,必须首先学会分别验算剪切力和弯矩单独作用下的连接强度。因此对例题3-8,首先不去考虑弯矩的作用效果,仅考虑剪切力的作用效果,利用刚学的知识验算剪切力作用下的连接强度。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本课时的重要知识内容,也为解决复杂荷载状态下的螺栓强度验算打下基础。

(五) 课后思考与课堂小结

布置课后思考题:螺栓杆由两部分组成,有螺纹部分和没有螺纹的部分,两部分的直径存在较大差别。那么在抗剪承载力设计值承压承载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中,应选取怎样的直径进行计算?

对课堂3个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普通螺栓的受力方式与构造要求;普通螺栓抗剪连接受力性能与抗剪连接的破坏方式;普通螺栓的单栓抗剪承载力计算。

四、结 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钢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应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根本要求。为此应树立现代钢结构课程教学新思想,建立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设计理念,强化钢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力学分析能力。教学改革重点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明确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参与工程实践。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2010-06.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01.

[3]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21-29.

[4] 朱召泉. 钢结构构件稳定性的教学体会与总结[A]. 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