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浪动物的成因范文

流浪动物的成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浪动物的成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流浪动物的成因

第1篇:流浪动物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中泰文化差异;佛教;泰囧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32-02

《泰囧》讲述的是徐朗(徐峥扮演)和高博(黄渤扮演)为了抢一个2亿的合同同时奔赴清迈寻找一个在寺庙里进修的好友“周先生”,争夺“油霸”授权的故事,伴随着这部电影的热映,泰国文化也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中国,让广大的中国影迷在浓浓的冬日里感受到了饱含热带风情和佛教文化的异域文化的强烈冲击力。

泰国(Thailand)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家,原名暹罗,有“万佛之国”、“白象王国”和“微笑的国度”等美誉。佛教为其国教,其信徒高达95%,由此可见,佛教是我们了解泰国文化的一扇窗户。

中泰文化差异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宗教。

(一)种类不同

泰国的佛教主要是南传的小乘佛教,而中国的佛教则以北传的大乘佛教为主。前者偏于“自度”,而后者不仅要求“自度”而且还要“度人”。

(二)佛教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不同

众所周知,泰国也叫“万佛之国”、“黄袍佛国”。佛教作为泰国的国教,在泰国不仅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其影响力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电影《泰囧》的开场王宝列出的去泰国旅游的13个愿望清单里面就有去泰姬陵、佛庙拜佛等,可见佛教文化已经与泰国溶为一体,成为吸引各国游客旅游的一大亮点。

同时,佛教文化对泰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譬如,在泰国,逢年过节首先做的不是走亲串友,而是去寺庙烧香,祈求佛祖的保佑。无论是新店开业、乔迁新居、新生开学军训等一系列大事都离不开和尚们的身影。泰国的人们热爱动物,在泰国,很难见到像中国菜市场那样现杀鸡、鱼的场面,因为那里的人们相信万物都是有灵性,于是他们会在太阳出来前把鸡、鱼等杀好,并为这些动物祈祷,这和佛教的众生平等、不杀生等佛教理念不谋而合。泰国的见面礼——合手礼也和佛教有关,而且合手礼已经成为热情、礼貌的泰国人的标志。在《泰囧》里合手礼也频繁出现。印象最深的有两处:其一是高博在住宿的地方给服务员小费时,该女服务员就向其回敬了合手礼。其二是徐朗和王宝乘坐电梯时,进来一个向他们行合手礼的美女,两人还调侃她肯定是人妖,引得观众捧腹大笑。综上所述,佛教仁爱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泰国的国民性格,因此泰国又有“微笑的国度”的美誉。

而在中国,佛教虽然也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力远不如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来得深刻、深远。德克?布德教授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中指出:“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三)对待剃度出家的态度不同

在泰国,佛教为国教,泰国的男子,上至国王下至平民,一生中均须剃度出家一次。因此,在泰国的街上,随处可见身披黄色袈裟的和尚,赤脚或趿拉着一双拖鞋,手托着一个空饭钵,在身边飘然而过。泰国的僧侣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广受欢迎。在泰国,出家当和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如果一个男子一生中没有出过一次家,不止他的父母亲友会觉得不光彩,就连找老婆也不容易,因为泰国的女人认为没有出家修行过的男人不可靠,可能成为放荡之人。而在中国,剃度出家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因此中国剃度出家的人只是少数,从当年清朝顺治皇帝准备出家给朝廷带来的巨大震动可见一斑。

(四)佛庙密集程度不同

据统计,泰国有佛寺3万余座,《泰囧》的拍摄地,被誉为“泰北玫瑰”的清迈大大小小的寺庙也有上百座,用“十步一寺,五步一庙”来形容绝不夸张,正如片中徐朗对其秘书所说的“你要我在清迈附近找一个庙,简直比在茅草堆里找一根针还难。”而在中国,没有一座城市的寺庙密集程度能和泰国的清迈一比,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中国的寺庙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渐渐形成“庙会”,成为人们经济、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佛教禁忌不同

《泰囧》里面有一幕,徐朗、王宝和高博三人为了找“周先生”进了一个庙,撞见了一群正在进行文物交易的泰国人,三人立即被群攻,最后是徐朗举起了一座佛像,做出一副再不停止攻击就扔掉佛像的架势,才得以突出重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佛教在泰国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冒渎的行为均可能会遭受到拘禁,即使对于外国游客也是一样的。因此,每尊佛像,无论大小或是否损坏,都是神圣的,绝对不可爬上佛像拍照,或对佛像做出有损尊敬的行为。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位外国女游客,在泰国的街头看到个拿着空饭钵行走的小和尚,觉得很可爱,就想上前触摸他,结果小和尚被吓到了,拔腿就跑,这位女游客追了好久,一直追到一条河边还不肯罢休,于是小和尚就跳到水里面去了。

在中国,对佛像和僧人的碰触禁忌是没有的,中国的佛教禁忌简而言之即“五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戒、妄语戒和饮酒戒。

二、社会文化习俗

(一)交通

泰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其交通规则也是如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靠左行驶制度。《泰囧》里面有多幕凸显了中泰两国的交通规则差异。譬如,高博开着小摩托猛追徐朗和王宝开的皮卡车在泰国街市里穿梭的时候,他们都是朝右行驶的,一路差点和很多泰国朝左行驶的车辆相撞,两国的交通规则正好相反,不入境随俗能不危险么?

(二)女性和人的头顶部可随意触摸

泰国女性都是比较保守的,请不要在未经她们同意的情况下,触摸她们的身体。而在中国,女性也是不可随意亵渎的,但是没有泰国这么严格。

除此之外,在泰国,头部也是很神圣的,不要随意触摸他人的头部,小孩子的头只允许国王、僧侣和自己的父母抚摸。即使是理发师也不能乱动别人的头,在理发之前必须说一声“对不起”。因为,在泰国,头部被认为是精灵所在的重要部位。如果您无意中碰及他人的头部,您应立即诚恳地道歉。而在中国似乎恰恰相反。

(三)左手不净

泰国人认为人的右手清洁而左手不洁,左手只能用来拿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因此,重要东西不能用左手去拿。左撇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注意,但在正式场合绝对不可以。而在中国并没有此说,反而认为左撇子是聪明的标志。

(四)公众场合的注意事项

在泰国的公众场合,不能做出诸如握手、拥抱或亲吻类的有损风貌的举动。因为这样做有违泰国的佛教理念,虽不构成犯法,但不为群众所接受。而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理念也不似从前那般保守。譬如握手,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一种见面礼节。

第2篇:流浪动物的成因范文

从古到今,纳西人一直保持着祭天的习俗,对高悬在上的苍穹满怀敬畏之心。可他们不因敬畏而蒙蔽了自己的心智;不因跪拜而忘了对周遭的观察,终成就了自成一系,独具特色,颇有哲学意味的天文学说,其学说有诸多合理的思想,甚至不乏天才的猜想。远古纳西先民的天文学基本内容,主要由宇宙观念、历法、星座知识组成。

天地观和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宇宙从何而来,这广漠无际的宇宙初始是什么样子?生命如何产生,万物如何形成?这历来是天文学极为关切之点,也是哲学家们追索宇宙本原而苦苦思索的问题。宇宙的本原是什么?则是思索宇宙生成问题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自然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宇宙生成论。

纳西族持物质说。即承认宇宙的发展演变来自物质自身的演变。纳西先民对宇宙本原的认识,不仅归结为物质,而且对物质的认识,不同于汉族古人诸多的物质说。大多持本原物质论者,都将宇宙的本原归结为某一具体的物质。如归结为“气”或“水”。纳西先民的物质本原说,不是认定在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上,而是归结为具有善与恶对立性质的两种基础物质形态,它们被命名为“真和实”及“不真和不实”(论证从略),纳西先民认为宇宙就是这两种对立的本原物质演化的结果。这种认识出于先民对世界的一种基本看法:即这广大的世界,存在着万事万物,充满纷繁与复杂,但可以一分为二,划归为不同的两类,恶的和善的,坏的和好的。也因此,先民确认好的和善的,就是美的和真的;反之,坏的和恶的,就是丑的和虚伪的。纳西先民不仅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物质,而且认为是具有内在能动性的物质。先民认为这具有多样性的宇宙,正是这两种能动的物质由少向多转化,由虚向实转化;由弥漫状态向集聚状态转化;由无形状态向有形状态转化的结果。正是由于这样的演变发展,实实在在的物质产生了,能建造天地的物质产生了,能辟地的物质产生了,然后是神产生了,鬼出世了,人也变化出来了。从表达这些观念的故事里可以知道:纳西先民认为宇宙是演化而来,宇宙的形成就是宇宙物质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宇宙的本原是物质,宇宙的形成,是宇宙本原演化的结果。那么,这物质经过演化形成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结构如何呢?这是紧随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而需再解答的问题。也就是天地结构如何?纳西先民是这样回答的:产生了神和人后,神为使人有居住的地方,利用能形成天地的物质开天辟地。盘神九兄弟负责开天,禅神七姐妹负责辟地,第一次他们没造好,把天开得不稳当,老是唧哩咯罗响,地也辟得不平坦,到处石动土在摇。于是,他们去学习,掌握开天辟地本领后,终能自如的开天辟地了。可是,在开天的过程中,男神总想偷懒,不太尽心;而辟地的女神却又太死心眼,只顾埋头干活,结果天开得过小,地辟得过大、天无法盖住了地。于是,他们就只好把地往里挤压,把天往下拉 ,天虽然罩住了地,但原本辟得平平坦坦的大地变得不再平坦,挤压出了高山深谷,陡坡悬崖。为把会往下坠的天撑住,把天顶起来,他们又在东西南北中五方竖起了顶天神柱。以后的故事还说,一头怪兽的出现,动摇了柱子,于是神与人商量,智者与能者商量、决心加固中间的顶天铁柱,在它的四周再修起一座山来。于是群策群力,在天地的中央,修起了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居那若罗神山,并让日、月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从此,天地稳当,园形的天罩住了园形的大地,天地形成了完美的结构。

人类对宇宙天体的关注,必然会落实到对生命起源的关注,远古纳西先民对生命奥妙也充满好奇,自然也不会放弃对这问题的思考。纳西先民对生命最早起源的认识和猜测,记载在东巴经书里,在重大的仪式中宣读。如:

最早之时,上方高处有声音震荡,下方大地上有气在蒸酝着,声和气相互感应,化育为了三滴露水,一滴露水来变化,变化出了三个海,一滴露水落在海里,从海里出来了第一代人祖赫史赫忍,一代又一代,一直到第九代崇忍利恩,崇忍利恩上天与天女结合,生下了纳西族的祖先,繁衍了世世代代的纳西族。(见1963年丽江县文化馆的石印本《崇般图》)这说法认为:

1、生命发生的过程,是物质自身变化的结果。

2、最初的生命来自水。

3、生命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人是生命现象的最典型代表,但生命并不只等于人。生命的形成和人的产生是不同的概念,虽然远古先民讨论生命现象,最后总归结为人。故有许多研究者视纳西先民对生命起源的讨论为多元论者,事实上纳西先民对人的产生持多元论,但对生命的起源,仍持上边所说的这个论点,即起源于水。在纳西先民看来,哪儿有水,哪儿就能衍生出生命的始基。

对天象星空的观测与认识

观测天象,观测日月星宿的运行,是古天文学的发轫。远古纳西先民为把握时令,极早就对日、月、行星、恒星的运行规律有了认识,并以此作为判断季节,制定历法的依据。天象最显著的是日与月,此外就是闪亮的星星。当下在一般人的眼中,星星除亮度不一而外,少有人知道星与星的差别,除非少见的彗星出现,才会略知星有不同。纳西先民观察天象,仅凭的是眼睛,但他们眼中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

1、对太阳和月亮的观察与认识

太阳和月亮是天上最为注目的天体,许多民族奉为至高无上的神灵。但在纳西族先民看来,日、月、星辰具有神性,但也是显示有序化自然的标志物。东巴神话说:太阳和月亮是一对夫妇,太阳是丈夫,月亮是妻子,太阳在若罗神山顶从左往右转,月亮则从右往左转,他们每月30号在若罗神山上相遇,初一又分离,如此反复循环运行,永无终止。从这些描述可知,纳西先民认为太阳和月亮的存在,是按照神的安排在不停息地运行,体现着人间的时间。这种认为太阳与月亮每月30日见面、初一又分开的说法,显然是对朔望月观察认识的曲折反映。月亮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朔望月不是均恒的,一般有大小月之分。小月为29天、大月为30天。但纳西先民却以均衡视之,把每一个月都看作30天。显然是为减少朔望月与回归年之间的差数,又便于计数上的简便易把握。

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作为人,初一晚上看不见月亮,只有猪能看见;初二晚上人仍看不见,只有狗能看见;人是初三晚上才能看见。足见纳西先民对朔望月的观察不仅看重,且是极仔细的,正因为是充分了解朔望月,而又要将不均衡的朔望月视为是均衡的,故才想出了动物能看见的诡谲说法,以补正事实上存在着的差异。纳西先民对月相盈亏,出没的观察是仔细认真的。这种视朔望月为均衡的,忽略小月的不足,人为的给小月多增加一天,一律视每月为30天的做法,自然是出于对阴阳合历的计算需要。可见,纳西先民对日、月的认识与把握,殊少宗教神秘的成分,而更多天文观察的内蕴,尽管这一切都记载在纳西宗教的典籍之中。

2、对娆星的认识

娆是记载在东巴古籍中的一种特殊星体的音译名。这种星在东巴传说中最具神奇力量,是很能作祟人世的星魔。以前纳西人认为:造成中风等类病症的原因,就是冲撞着娆星的原故。还认为:人突然地大吐大泄也是娆星在作祟,故家有如此病人,就要举行祭娆星仪式。在该仪式诵读的经书中,有一本讲述娆的来历,说娆长得黑黑的,身高只有姆指大。他常骑着老鼠大的一匹马、扛着一面硕大无比的旗子,奔驰在天地之间。由于它在天地间如此横冲直撞到处跑,对人的危害自然也就很厉害。为保护人的安全,大神们决定把娆置于死地。一日、大神们把守在娆必然通过的路口,把它捉住杀死后取出它的心,压到了西方的铜山铁山之下,还把它的身体剖成八份,分别埋在了八方。如此处置了娆不久,世上虽安宁了,但神和人都发现,天上没有了娆,冷清清的,却也有了不少遗憾。看来没有娆也不是好事,于是大神们又商量,决定使娆复活。于是,他们从八方取回娆的身体各部,拼合并使它复活了,但考虑到它的厉害本性,就没把它的心取回放还它的胸腔。从此,虽在天上又见到了它,但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害怕它了。如撞上了它,只需大声啐一口,据说就可把它吓跑了。可他为寻找失落的心,也更不安份了,白天九次,晚上九次地满天奔跑,总在寻找着它失落了的心。

娆是最被赋予神秘莫测色彩的星,在许多东巴古籍中都会提到它,占星术中自然也少不了谈论到它,为此,世人对它的解释也特多。有人将它解释为彗星,有人干脆称它为煞星。彗星具有天文学意义,煞星具有宗教意义,它是否是兼而有之的星呢?从宗教学的角度分析,把娆星解释或翻译为煞星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在星占古籍的说法中,娆星并不纯是灾祸之源,它会给人带来好运,也会带来恶运,要具体看它处于什么位置。因此,单纯以占卜的意蕴分析,这娆星和汉族的“煞星”也有一定的差别。此外,娆星会与升起在中天或落下的太阳,月亮相逢,说明娆星运行在黄道周围。综合东巴古籍中的记载,可知如下情况:

(1)娆星是每晚都看得见的天体。

(2)古籍中将它的运行比作箭,说明它的运行很有特殊性。在星空忽隐忽现,忽慢忽快地穿行。

(3)按东巴古籍的说法,娆星并不很多,共有九颗或七颗之说。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肯定地说,娆星不是彗星,因为彗星并不是可以天天见到的星体。事实上,纳西先民也未将娆星视为彗星。在东巴古籍中,彗星专有名称:叫作长有尾巴的大亮星。在东巴古籍中,娆星和彗星的图画字也各是一个。

据以上的情况,可作出如下结论

(1)东巴古籍中对娆星运行的描绘和行星运行相似。即在以恒星组成的各个星座的天空背景下,行星沿着黄道进行着明显地移动。它不像点状恒星那样有星光闪烁现象,因为行星本身是不会发光的星体。东巴古籍在描绘娆星时,说它是黑黑的,这是否隐含有纳西先民已对行星本身不发光有所认识呢?在不同的时候,它的由反光得到的亮度有变化,经常观察可以看到它们在群星之间时现、时隐、时进、时退。行星之所以名为“行星”,也正是取决于它的这种特殊运行状态。行星即指“游荡”之星,据说“行星”这个词在希腊语中就称为“流浪者”。

(2)在东巴古籍中,有娆星盖着日、月或娆星吞食日月之说。东巴古籍对日蚀,月蚀的解释也取其说。在东巴古籍中,有娆星兹盏南笮巫帧U庑┧捣ǎ也皆来自对行星运行的观察。比如五大行星中的水星,是太阳系中运动速度最快的行星。并在下合时常常穿过日面,这时人们会在太阳圆面上看到一个小黑点穿过。这种现象称为“水星凌日”。纳西先民的娆星吞食日月之说,显然来自于对这种现象的观察。水星凌日的条件和发生日蚀的条件相似,并有共同的表现。所以纳西先民将水星凌日与日蚀月蚀相提并论,是有一定的理由,非空穴来风。

据以上分析可见,东巴古籍中的娆星,就是纳西先民认识行星的反映。这种认识,虽还是停留在直观观测基础上的认识,但合理的成份已不少。

行星中最特别的是金星,纳西古先民把金星分别称为“早上的星”和“晚上的星”,名字虽然有两个,先民中还有人知道这两颗星实际是一颗星,从这两颗星名的东巴图画字,也可看到这点。即表达星的字是相同的一个字,只是分别在其字上再加注上了早上或晚上的音字。纳西古先民知道金星,但并不将它归属于娆星,这又说明,由于先民只凭借直观观测,他们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3、对恒星的认识与观察

(1)北极星和北斗星

北极星、纳西东巴古籍中称它为“星之王”。纳西先民称北极星为众星之王的说法是很古老的,纳西先民在呈献给汉明帝的《白狼歌》中,就曾用见到了帝星的说法来比喻见到了明帝,把明帝喻为帝星。可见纳西人把北极星奉为星王之说是汉时就开始了。

北极星位于北天极、距极点不足1度,因此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它好像没有参与周日运动,总是定位于北处,而其它星则都围着它转。如此受众星环拱之星,当然非王者莫属了。东巴教祭司们也是这样解释星王之说的。祭司们还谈道:纳西人以北方为上、为尊,也正根源于此。纳西人祭祀时,凡尊者,圣者,神者的祭坛都设在北方,祭司也朝北而诵。反之,视南方为下方。祭祀时,设置鬼坛或送鬼,就要忌朝北方、东方,而要安排在南方。仅凭直观,北极星算不得是天上最亮最大的星,但纳西先民却观察到了北极星与其它星体之间的特殊关系,赋予了它星王之尊。

北斗七星是北方天区最为显眼,最易于识别的星座,也因此,现在人们都借助于它去寻找北极星。古人还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北斗的运行与四季的变化有联系,先秦时的《i冠子・环流》典籍中就载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说法。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四季的变化跟北斗的视运动是有相应的关系。作为氐羌先民,从氐羌各遗族的天文资料来看,对北斗也是极有认识、极为看重,至今还保留有以北斗确定方位,确定时辰,确定季节的做法。比如彝族以斗柄指向订年节等。也作为氐羌遗族的纳西族,自然不可能不了解北斗运行的特性,只是在纳西东巴古籍中,对北斗的记载已很少见。这可能是纳西东巴古籍由于受宗教的影响,纯天文学意义的关于星象的记载日益减少,而唯留下了与宗教有涉的内容。对北斗,纳西先民把它称为七姊妹星。还有故事说,七妹与人私通,生有一对小孩,故她总是低着头,偷偷地带着她的一对小孩,不紧不慢地跟在姐姐们的后边。

东巴古籍中虽少有对北斗七星的记载,但在民间却可以大量发现纳西族对北斗七星看重的现象,比如纳西族妇女以日月七星为饰,还据说丽江县大研镇最早修建的七座石桥,位置的布局是按北斗七星似的排列来安排的。纳西古老木楞房房顶上观测日影的孔,按北斗七星凿就的七孔形为多。据有人说:在一定的日子里,透过这七个孔洞,可以分别看到相应七星中的一颗。这说法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但可见七星在纳西人心中,具有不一般的地位。这种不一般的地位,自然与纳西古先民了解它特有的天文学意义有必然的关系。

(2)纳西的二十八宿

中国古人为了进一步认识恒星,对星空进行了适当的区域划分,把天上的相邻恒星组合在一起,并给了每个组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包括的星数多寡不等,但每个星官是一定天区范围的表征。二十八宿便是其中有名的28个星官。

二十八宿是人们为观象授时的需要而确定的,基本位于日、月、五星运行的轨道周围。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宿”或“舍”有停留的意思。《史记・律书》说:“舍者,日、月所舍。”二十八宿就是古人最早为比较日、月五星的运行,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以作观测时辰的标志。也就是说,二十八宿是对日、月五星运行轨道上天区的划分。每一宿即是日、月运行一天的停留处,是日、月、运行轨道上的驿站。由此可见,二十八宿对于日、月来说,是相对静止,可确定或度量日、月运行状况的标志。

汉民族的二十八宿,根据出土文物的征实,在公元前五世纪就有了。许多少数民族,也都有二十八宿,只是资料整理面世的不多。根据近年不少学者的发掘,西南地区、属于氐羌系统的各少数民族,看来都有二十八宿。纳西族,保留得犹为丰富,其特点也显得犹为突出。

现知的纳西族二十八宿资料,全记载在“祭星”或“星占”类东巴古籍中。记载的目的只具有了宗教的意义。纳西人举行祭星仪式,是为了解人因不慎,冲犯了星官而造成的灾难,被祭祀对象就是二十八宿。故在纳西人的心目中,二十八宿是与福星有别,与煞星有异,能赐福人类,同时也能作恶人类的星。在这类仪式用书中,都会反复记载有二十八宿宿名,在先民看来,名就是其物其神的载体。在仪式中不断吁呼二十八宿之名,象征人们敬请它们的降临。因此,二十八宿宿名,对于学习东巴者差不多都能随口背出。而作为星占类书中,二十八宿的引入,是看逢哪一星官,计算日子的吉凶,因为纳西先民用十二生肖记日外,还用二十八宿记日。

纳西古历

任一民族伴随它自身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必然有自己计算历时时间及纪年的方式,纳西也不例外。但在皇权至上的漫长时期,历法被看作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制定历法是官府的事,百姓不能问津,如果私造历书,就有造反的嫌疑。因而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各地民间对历法的研究,渐走向了消亡。在这样的背景下,纳西族古天文学家对历法的传承与研究,自然也就被中止了,要再现纳西族历法,实为不易。

《史记・历书》说:“黄帝考定星历”。说明最早的历法,依凭的是天上星星的运动变化,是设置多人观察天象的基础上综合而成,在纳西族社会,也早设有专司观察天象的人。传说纳西先祖崇忍利恩,捕获了天上会观星算日,叫作梭托和尼勒的两个星神后,就安排他们俩住在天底下,居于大地上,为纳西人专司观象授时的事。东巴古籍中这样记载道:“梭托和尼勒他两个,坐在高天下,观测星的运行,测算着时日、岁月的轮回;住在大地上,观察草木的枯荣,测算着岁月的交替;住在桥头边,观察水的涨落来计算时日的变迁”。

历法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纳西族历法的形成,就是从观察物候的变化到观察天象的变化,再根据天象的运行总结出历法的漫长过程。但纳西先民往往把体现人类智慧与文明之果的历法成因归功于神,讲到历法的来历,东巴古籍总是这样说:“含依巴达神树的树干有12节,枝生了十二枝,每枝长出了三十张叶片,这样,十二年为一个年岁轮回的小周期,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三十天,一年有三百六十天的历法产生了。”把历法的产生说成是神树树形所致,给历法蒙上了神秘的光环。但也反映出历法的形成,基于天象的观察外,还基于对植物衰荣变化的观察。纳西历法从近代使用的情况及古籍中的记载来看,它的基本内容是: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有30天,一年为360天。

纳西历法也以十二生肖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对此,东巴神话这样说:人的最初祖先美利董孜生了第一个儿子,他不知道应该给他取什么名?应该让他属什么相?他就去观察含依巴达神树。他看到该树叶显示出一动物的形象,就用这动物给他的儿子认定了属相、命了名。他生了十二个儿子,每生一个儿子,神树就显示一种动物的形象,故他的每一个儿子都分别获得了其中的一种动物作属相。从那以后,世上有了十二生肖。时间是有先后秩序的,与历法相配的属相,自然也应有序位,也即这十二属应有先后的排列,使每一个属相居于一个确定的位数。如何排列、按什么条件排列呢?在东巴神话中,用这样的一个故事作了回答。在天地初开之时,人之先祖美利董孜选定十二种动物做了生肖,但谁为大还没定下之时,这十二种动物,谁都想当老大,谁都想坐第一把交椅。美利董孜就说:“不要争吵了,就举行比赛来决定。”然后美利董孜把大伙带到美利嵇吉大河边说:大家都来进行一次过河比赛,按先后上岸的顺序来排位序。美利董孜一声口令,十二种动物都跳进了河里,奋勇向对岸游去。游得最快的是老牛,但狡猾的老鼠自知自己身小力微,无法竞争,所以它往水中一跳,就跳到了牛尾巴上,紧紧拽着牛尾游过了河,等到老牛快上岸时,它就用力咬了牛尾一口,牛痛的不得了,就奋力把尾巴向前甩去,于是老鼠就趁势先于老牛跳上了岸。这样,狡猾的老鼠靠此办法占了先。成为了岁首,占据了十二生肖的第一位。纳西先民将如此排列的十二生肖,分别用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辰,使特定的时间赋与了特定的名称和这名称所代表的特定含义。

纳西历法还以28宿纪日。纳西族自称是最会推算日子的民族,说明古纳西先民对月亮与恒星间的运行极早给予了关注。对恒星月(一般为27、32日)是极了解的。因此,纳西先民极早确立了作为月亮运行参照的28星宿,认为每一宿是月亮住宿一天的一站,因此28宿中的每一宿也就要轮值一日。一个恒星月是27.32日,但可能是出于计数推算的方便,纳西先民把恒星月也视为是均衡的,每月不分大小,确定为三十天,用星宿纪日计算时,这之间是如何调整的,现已模糊。在考察中仅得知:每月有两颗星要调整。

制定历法时,确定月份的天数是依据月相的变化,那么确定年份的天数,就要依凭对太阳运行的观测,因为四季寒暑的变化是与太阳的运行密切相关。据此:一回归年或一太阳年,也即一个四季的轮回所需时间是365天多一点。从诸多的资料和田野考察资料分析来看,纳西先民对太阳年是有认识的,因为对日影的长久观测终会导致对太阳年的认识。从东巴古籍中有这样的说法:天地确立了年年岁岁的交替;卢神沈神确立了月份的流转。也说明纳西先民已认识到年份的形成和月份的确立,取决于不同的因素,取决于不同的机制。他们已认识到年岁的变迁表现为季节地更替,而季节地变化,寒暑的形成与天地的作用密切相关。确定一年的基数为360天,也说明纳西先民对太阳的运行是很关注的。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太阳热时走得慢,冷时走得快”,说明他们知道日子最长的一天到日子最短的一天,再回到日子最长的一天,刚好是一个太阳年的周期。同样,观察太阳东升西落时的方位变化,也可知太阳何时达到最北点,何时又达到最南点,可以此来获得对太阳运行周期的了解和把握。再观察星象也能获得对回归年周期的认识。纳西族的二十八宿是以昂宿为宿首的,从东巴古籍记载看,纳西族对昂宿极为看重,对它的确认也准确无误,而昂宿同样是判断季节的标准星。故纳西先民以昂宿为时首,显然看重的也是它在天空中位置所标识的特殊意义。许多民族,特别是氐羌系统的民族都有初见昂星来定季节的传统,纳西先民自然就不例外了。也正是因为纳西先民对回归年有认识,所以他们才坚定不移地认定:一年不少于三百六十天,三百六十天是一年的最基本天数。

按每年为十二个月、每月30天计算,纳西历每年为360天。与回归年相差5-6天,但比之农历相差11天来说,其相差数显然就少得多了。但相差着五、六天,连续多年的积累、就会使历法与季节不符。纳西历法季节的划分,是每季三月、共有春、夏、秋、冬四季,它客观要求历法与回归年趋于一致。因此,以月相的变化所安排的月份与太阳年之间时差数的调节办法,纳西先民也必定自有一套。纳西历法没有闰年之说,但有“岁余日”、“月余日”之说。在这说法里,它表达的是年末、月末之后,还有几天余日、几天剩余的日子。据此可知,纳西历法,除了一年360天而外,还有余日,也就是说:在360天的基本年天数里还要加上余日,才是全年天数。以由此可见纳西的古历,是在三百六十天后再加上余日为一整年。显然这一整年是一回归年,也即太阳年。即如此,那么这“岁余日”应是五天,数年后又多增加一天为六天。这样就会使历法与回归年的长度相吻合。

纳西族的远古历法与彝族古历及埃及古历很相似,公元前埃及人也使用过每年有十二个月,每月也是整30天,然后将也称为“岁余日”的余下的五日置于岁末的历法。埃及人得力于尼罗河颇有规律的潮涨潮落所体现的自然节律,发现了与月亮盈亏变化步调不一致的另一循环周期太阳年。他们还找到了标志其年份的天象,即天空中最明亮的天狼星,每年在尼罗河泛滥季节,有一次在早上升起时与初升的太阳成一直线,他们就以此时订为一年之始。

由于农历取代了纳西古历的正统地位,使纳西古历丧失了再进一步发展成熟的条件和机会,使原来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最明显地是如何处置“岁余日”或“月余日”,是全置于岁末与岁首之间,或是分开各置于岁末或岁中,都已变得模糊,只留下了蛛丝马迹。

第一种可能全放在岁末。并在其时间内,举行祭祖祭天仪式,然后欢度新年。

第二种可能是将56天的“岁余日”,分别置于岁末和岁中,即分别在冬天和夏天。也因此,加在岁末的就叫作“岁余日”,加在岁中的就叫“月余日”,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