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

第1篇: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

一、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浅析

GE公司认为,“工业互联网”是两大革命中先进技术、产品与平台的结合,即工业革命中的机器、设施与网络和互联网革命中的计算、信息与通信。“工业互联网”是数字世界与机器世界的深度融合,其实质也是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与工业4.0的基本理念相似,它同样倡导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其内涵已经超越制造过程以及制造业本身,跨越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价值链,涵盖航空、能源、交通、医疗等更多工业领域。

“智能”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词,GE正在飞机发动机上诠释“智能”的概念。飞机发动机上的各种传感器会收集发动机在空中飞行时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传输到地面,经过智能软件系统分析,可以精确地检测发动机运行状况,甚至预测故障,提示进行预先维修等,以提升飞行安全性以及发动机使用寿命。

二、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元素

工业互联网具备的三个核心元素是智能机器、先进分析方法以及工作中的人(或者称作“高知劳动力”)。GE认为尽管对工业互联网的讨论聚焦在机器和数据上,但工作中的人也同等重要,事实上,只有改变人们工作的方式,工业互联网才能实现上述价值。由于互联网从根本上降低了人们接触信息以及与其他人交互的难度,因此工业互联网将转变人们在工作场所利用信息和进行协同的方式。

智能机器

利用先进传感器、控制器和软件程序连接世界大量机器(机床)、设施、机队(车船)和网络。

先进分析方法

在材料科学、电子工程以及其它关键学科中利用基于物理的分析方法、主动算法、自动化和深域技术,理解机床和大系统如何运行。

工作中的人

随时连接在工业设施、办公室、医院或移动中工作的人们,支持更加智能的设计、操作、维修以及更高质量的服务与安全性。

对于工作中的人—高知劳动力来说,使其达到新的生产率和决策水平有一系列使能技术,包括:云计算、移动性、智能机器、存在与位置感知、协同和社交软件、虚拟现实与数据可视化以及可穿戴设备和机器人。这些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越来越多地组合使用。

由于软件在智能制造中的突出地位,GE很早就开始重视软件的作用,跳出制造业的思维模式,致力于软件投入,构建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工业互联网”的这三个核心元素恰恰反映了这一点,因为它关注的更多的是“软”的部分,即机器中的传感与控制网络、分析与计算方法、以及人在新的智能环境下的智力因素。转型软性制造为GE全面参与智能制造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结构建设打下基础。

三、工业互联网的革命特征

GE公司认为:工业互联网是200年来继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之后的第三波创新与变革。第一波工业革命中,机器和工厂占据主角;第二波互联网革命中,计算能力和分布式信息网络占据主角;第三波工业互联网革命中,基于机器的分析方法所体现的智能占据主角,以智能设备、智能系统、智能决策这三大数字元素为显著特征。

(1)智能设备

为工业机床提供数字仪器是工业互联网革命的第一步,分布广泛的仪器是工业互联网兴起的一个必要条件。为了让机器(如机床)更加智能,必须降低部署成本、提升计算能力、开发先进分析方法。

理解智能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是工业互联网实施的关键之一,工业互联网可以想象成是数据流、软件流、硬件流和信息流及其交互。数据从智能设备和网络获取,使用大数据工具与分析工具存储、分析和可视化,得到“智能信息”用于决策。智能信息还可以在机床、网络、个人或集体之间共享,方便进行智能协同并做出更好的决策。智能信息还可以反馈回原始机床,其中包括加强机床、机队和大型系统运行或维修的扩展数据,这个信息反馈回路可以使机床“学习”经验,通过机上控制系统表现得更佳智能。

每个仪器设备都将产生大量数据,通过工业互联网传输到远程机床和用户分析或存储。工业互联网实施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确定什么数据留在设备中,留在本地的数据规模是确保工业互联网安全的关键之一,创新技术可以允许敏感数据保留在机床上。这些数据流将慢慢成为运行和绩效历史,让操作员更好地理解工厂中关键机床的运行信息和条件。分析工具将这些信息与类似机床的运行历史进行比较,可以可靠地估算机床的故障情况。运行数据、主动分析方法以这种方式组合起来,避免计划外停工,降低维修成本。

(2)智能系统

智能系统包括许多传统的网络化系统,同时也包括在机队和网络间广泛部署且内置软件的机械装置的组合,随着加入工业互联网的机床和设备增加,机械装置在机队和网络间的协同效应就可以实现。智能系统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网络优化形式

智能系统中的互连机床可以协同运行,实现网络级的运行效率。智能系统还适合在运输网络中进行路线优化,互连的运载器(如车辆)会知晓它们自己的位置和目的地,而且系统中的其它运载器也会得到提醒,从而实现进行路线优化,找到最高效的系统级解决方案。

维修优化形式

智能系统可以促进机队中进行最优的低成本机器维修。跨机器、组件和单个零件的总视图提供这些设备状态的可视信息,以便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运送最适当的零件,这就降低了零件库存要求和维修成本,提升了机器可靠性水平。智能系统维修优化可以与网络学习和主动分析相结合,让工程人员实施预先维修程序。

系统恢复形式

智能系统建立系统范围的智能信息库,可以在遭受冲击后快速和高效地辅助系统恢复。比如,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智能仪表、传感器以及其它智能设备与系统可用于快速探测并隔离最大的问题。地理信息和运行信息可以结合起来支持功能恢复工作。学习形式

网络学习效果是智能系统中机器互连的另一个好处。每台机器的运行经验可以集合到单个信息系统中,加速各台机器的学习。比如,从飞机上收集的带有位置和飞行历史的数据可以提供在各种环境下飞机性能的大量信息。数据挖掘结论可以用于让整个系统变得更智能,从而推动知识积累和结论实施的持续进行。

(3)智能决策

工业互联网的威力将在智能决策中实现。做出智能决策时,足够的信息从智能设备和系统中收集并促进以数据驱动的学习,使得部分机器和网络级运行职能从操作人员那里转移到可靠的数字系统。智能决策是工业互联网的长期愿景,它是工业互联网的元素按设备、按系统组合的过程中所收集知识的顶点。

上述三个数字元素有递进的意味,将其相互串起来的是智能信息。智能设备产生并交互智能信息,智能系统通过智能信息实现系统间智能设备的协同,具备知识学习功能的智能决策处理智能信息并实现整个智能系统的全方位优化。

四、工业互联网的现实意义

从创造价值的角度来看,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可以从三方面体现:第一,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二,提高工业系统与设备的维修和修护效率;第三,优化并简化运营,提高运营效率。比如对于航空业来说,到2027年,工业互联网就能够助其实现节省300亿美元燃油成本的目标。

GE公司还为工业互联网描绘了美好的经济前景,据其2012年的预测,如果工业互联网能够使生产率每年提高1%-1.5%,那么未来20年,它将使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比当前提高25%-40%;如果世界其它地区能确保实现美国生产率增长的一半,那么工业互联网在此期间会为全球GDP增加10万亿-15万亿美元。

回到智能制造上来说,“工业互联网”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三大智能制造的数字元素:智能设备、智能系统、智能决策,并描绘了三者集成的未来。通过这些元素的集成,工业互联网将把“大数据”与基于机器的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管理和分析高频实时数据的强大能力让系统对运行状态的洞悉上升到新台阶,基于机器的分析方法给分析过程带来新的维度,让先进分析与“大数据”工具集相结合,使工业互联网能够同时利用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在数字的智能设备、系统和决策与物理的机器、设施、机队和网络完全结合之后,工业互联网将发挥最大威力,释放全部潜能。届时,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和废物排放的减少所带来的效益将带动整个工业经济发展,所谓美国版“工业4.0”也将从这一点上助力美国实现智能制造的美好愿景。

GE与中国互联网+的联动

对于GE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来说,虽然早在几年前就论断了工业互联网革命即将到来,但是机会从未像今天一样如此诱人。尤其在中国市场,面对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风生水起,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都是中国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而GE获得的关注度也在剧增。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夫·伊梅尔特亲临中国,要当互联网+“中国合伙人”,掀起GE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与中国的一系列合作。

2015年7月7日,GE在中国举办“当智慧遇上机器——工业互联网中国峰会”,在这次峰会中,GE宣布与中国电信集团启动合作,GE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软件平台与中国电信的电信基础设施和增值服务对接,形成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工业互联网在航空、医疗、能源、工业制造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应用。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探索利用GE公司的PredixTM软件服务平台及相关应用,和中国电信的电话、互联网接入及应用、移动通信、数据通信、视讯服务等多种类综合信息服务,为目标客户群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双方还将开展影像云储存、远程医疗应用、智能制造、云计算等领域的合作。

其实双方合作的目标行业也是GE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主推的行业,现在国内有多家企业与GE进行了合作,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据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飞行安全技术应用研究院研究院谷剑介绍,通过与GE的合作,东方航空通过减推力使用的优化降低维修成本和提高在翼时间,预计双方的合作项目未来可以为东航集团每年节省496万美元。

迄今为止,GE已经在中国开展了12个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逐步推动40多个大数据分析应用落地。以试点项目带来的效益核算,工业互联网将额外为中国航空、医疗和能源行业每年创造超过百亿元的增值。对于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打造,GE公司于2012年提出并倡导工业互联网,依靠机器以及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分析软件,打造智能机器,实现人、机器和数据的无缝协作,开创机器与智慧、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从推行工业互联网概念至今,GE也在启动全行业生态系统建设进程,早在去年,GE就宣布其工业互联网软件平台Predix将于2015年向所有公司开放,为它们大规模快速开发自定义行业应用、提升资产管理绩效提供支持。杰夫·伊梅尔特强调:“数字化基础、大数据、智能工厂是提升制造业的三大机遇,我们正在开启下一个新工业时代,全球工业通过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正在重新发现增长机遇。工业互联网可以为中国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提供更有效的路径,GE期待与中国政府和行业伙伴共同推动这一转型进程。”

无论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是中国企业加快融合和创新发展的机遇所在。有机遇就有挑战,中国制造业还大而不强,中国中小企业面对挑战的应变能力还不足。

第2篇: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

一、加深对互联网的认识

现在人人都在使用互联网,但是对互联网的认识深度不够,对它未来的发展关注、研究得不够。中国提出了“互联网+”,到底“+”什么?怎么“+”?如果没有了解清楚互联网的功能和问题,就无法实现“互联网+”。从事设计创新的人员尤其需要深入了解互联网,虽然谈不上能对互联网产生变革性影响,但是如果连互联网的应用都不能熟练掌握,那自身的设计效果、效率就无法跟上时展潮流。比如人称将会颠覆人类经济社会的物联网,现在正在介入工业和商业领域,它将对设计创新产生怎样积极的影响?又如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智能化,这需要将人的智慧与机器结合起来,不能以为制造机器人就是智能化。在结合方式方面,网络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同时未来也需要出现新的设计将其作用进一步扩大。

这两年资本市场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众筹”的兴起。各类“众筹”推出了不少不错的产品,包括一些智能家居、家电产品等。这些产品的设计者很多都是有想法、有思想的人,他们在设计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因为资金的原因,无法将自己的创新变为产品,而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种“众筹”平台,他们找到了实现自己创意的桥梁和通道。再有,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年轻人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很高。除了众筹促融资,还有众包促变革,众扶促创业等,其实现形式都要探索。我想,怎么样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将专业从事创新的人与大众参与创新的人相联通,也是我们应该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我相信在理解的前提下,运用互联网一定能在设计创新方面大为给力、大有作为。

二、萱新审视并重视制造业的地位

制造业即所谓的实体经济,是为人类造福最多的行业,改变世界、改变生活,制造业的功劳是很大的。一个国家的富强,没有制造业作为物质基础,是不行的。中国可以算是制造大国了,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我们不能把制造业目前产能过剩、把传统制造业看成是“包袱”,而是要了解制造业,急其所急,努力以设计创新促进其转型升级,努力以建设设计强国促进建成制造强国。

近几年,依托互联网发展的众多传统企业纷纷转型,如线下租车走到线上,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特斯拉掀起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革命,这些创新从商业模式上实现了新的变革。这就是国家倡导的新业态,我们搞设计的要了解、参与进去,进一步创新。“中国制造2025“将促进设计创新从外形走向高端、综合发展。制造业要前进、要发展,就不能依旧采用过去那一套,而是需要跟服务业结合,这就是两方面的需求互补,协同创新。

三、再定义工业设计

中国的工业设计的概念主要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而来的,最初主要还是强调外观设计,当时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如人意,这当然有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从我1999年兼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开始,就大力呼吁社会要重视工业设计。我一直强调工业设计不能理解成只是外观设计,也不能理解为仅是工业方面的设计。工业设计要理解成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设计。要逐步建立起“大设计”的观念。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还不能算是工业化国家。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开始了,回顾过去主要是因为我们创造的东西太少了,大量的是仿制、引进、反复引进。现在我们有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正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好时机。对于设计的提法,我经常讲叫做设计创新。因为要跟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这样的名词对应起来,所以将其叫做设计创新。要把这些创新结合起来。

我们现在应该扩大对设计的理解。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设计?阿里巴巴是设计,腾讯也是设计,经常提到的平台经济也是设计,所以我们看待设计,需要有一个整体的与时俱进的思考,要用战略的眼光来看。眼前就工业产品来说,要有一个产业链的概念很重要、很实际,十年前为了通俗地表达、便于宣传,我说过四句话:“想得美、做得好、卖得出、能回收”,“能回收”的要求是最高的。

最近,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给我们发函,要我们提出对工业设计新的定义的建议。世界上都在对新形势下工业设计的定义进行再思考,我们也正在解放思想、认真思考工业设计的新定义。

四、美好生活的创造需要更新设计理念

我们人类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设计功不可没。把技术应用起来要靠设计,设计使我们生活越来越方便、健康、越来越美好,包括智能手机,如IPHONE。IPHONE的缔造者乔布斯,我认为他是伟大的工业设计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种奉献精神。从事设计的人需要有奉献精神、有社会责任感,为人类着想、为事业进步着想。我们现在要倡导这个思想,不要完全把个人利益、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虽然做到这个非常不容易。

另外,美好生活不能只看物质方面,一定要包括精神方面。物质美好和精神美好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我们搞设计的不但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还要创造精神财富,这两方面应该融合地体现出来。需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比如对于订制,我更多的是提“规模化的订制”,设计师做出来的产品最好能使用通用件,这样到市场上能够让更多的人能买到、能使用。“个性化订制”当然也有存在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设计要以用户和消费者为中心:第一,适应需求,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设计什么;第二,创造需求,将市场上面没有,消费者也不一定提出来的潜在需求创造出来,消费者一看就很高兴,IPHONE是典型;第三,引导需求,目前很多设计师没有做到真正的绿色设计,但是显而易见,尽管消费者需求的标准、水平日益增长,未来的设计一定要努力做到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实现,有利于人们生活美好且健康。所以,对于怎么理解设计创造美好生活,也要创新,也需要更新观念。

五、设计教育改革需要更新观念

人们都说教育是根本,设计教育也是根本。目前国内经济方面的设计教育大致分两类,一是艺术型,二是技术性。现在比较活跃的是艺术设计类。应该肯定,这是一支重要的设计力量,但要为建设制造强国服务这显然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批以技术为基础的设计人才。这两类设计人员要各展所长,互相靠拢、合作,培养、出现一批综合型、复合型的设计人才。只有将技术、文化、艺术、市场、经济社会相融合,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产品。中国设计红星奖这两年的参赛作品和获奖产品体现了这一点,是个很大的进步。

设计教育不简单,教育改革更不容易。从老师到学生都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把设计教育从根本上面改变。比如学习基本知识与学习思维方法,会动脑与会动手,独立思考与协同合作,等等。还有,中小学里要不要添上设计课程,在职设计人员如何再学习、再培训?都说我们中国人缺少独立思考,其实并不是缺少。中国人绝对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六、国家制订政策也要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如今,随着国家对创新利好政策的不断,创新热起来了,但仅仅鼓励创新者积极性还不够,创新需要有科学的氛围、完善的市场规则,以及正确的导向。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上仍存在不敢创新、不愿创新、害怕创新的现象。突出的是许多企业家不愿意创新,不敢创新,怕担风险,觉得眼前日子能过,就不想创新。眼前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想着熬一熬吧,等市场气候变了,没准老一套东西又能用上了。这样,创新的市场主体缺位了,产业链就断了。就设计创新来看,企业观点有三个误区,一是设计就是改改外观,作用不大;二是混淆了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的区别,认为技术创新风险大,连同设计创新一起搁置了;三是设计出新产品很快会被别人抄袭模仿。这样的观念着实需要更新。要引导企业认识到,一个企业发展有三个一代:“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要引导企业自身的创新在利益、责任、风险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要引导整个社会风气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家政策和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已经为创新提供了比较好的环境,但是这个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不但企业要改革、事业单位要改革、社会团体也要改革。比如行业协会要进一步改革,必须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通过优质的服务取得会员和社会的支持,包括资金的支持等。有了社会和资金的支持,协会也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就进入了良性循环。所以这个都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为我们设计创造好的环境。另外,听说美国人提出的知识资本的概念,他们把设计.研发、品牌、大数据都列到知识资本里面,这样逐步让企业和社会重视设计,这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刺激。中国目前还没有广泛宣传“知识资本”概念,但我相信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创新。所以体制、机制创新是最根本的。我们要将政、产、学、研、商、金六个方面贯通融合,才能够使我们的创新有一个好的环境,包括设计创新在内。

目前全国的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形势是前所未有的好,发展空间前所未有的大,各方期望值也是前所未有的高。设计人员也在倾力而为,但一定要注意在实际中不断学习、探索,更新观念。最后,我想讲两件我难以释怀的一大一小的事:

第3篇: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

摘 要:新工业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工业领域,掀起新一轮产业技术的升级与变革;“互联网+”通过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渗透,深刻影响着传统产业的核心价值。这些对职业教育都提出了莫大的挑战,包括系统化工作要求单一岗位能力转向跨岗位职业能力;智能与绿色制造要求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解决非常规复杂问题与定制服务需要强化软硬并重、跨界创新的能力;个别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将变单一的办学形式为极大丰富与开放的办学形态与办学功能;极大丰富与开放的办学形态对质量监控与保障提出历史性的新难题。职业教育必将通过专业、目标、内容、方式、保障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主动回应上述挑战。

关键词:新工业化;互联网+;职业教育;挑战;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9-0027-04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工业领域,掀起新一轮产业技术的升级与变革。2012年美国率先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2013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随后,日本、法国、英国都相继提出了新工业计划。2015年3月,我国也正式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由此,制造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已吹起号角。与此同时,“互联网+”一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互联网概念,俨然成为2015年迅速升温的热门话题之一。“互联网+”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崛起的典型代表,其通过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渗透,深刻影响着传统产业的核心价值。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作为对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最为敏感的职业教育,必然且必须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职业教育如何才能将历史性机遇转化为现实动力,在新形势下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内涵,深入理解新工业化与“互联网+”的特性,主动变革发展,以全新的姿态回应时展的诉求。

一、新工业化与“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工业化,顾名思义其有别于以往任何一场工业革命,是超越了“蒸汽时代”(1760-1840年)、“电气时代”(1840-1950年)、“信息时代”(1950-)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同时也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嬗变。因此,这一次的工业化之“新”更为全面,至少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高度系统化的工作任务。新工业化时代,传统大规模批量生产被精细化生产所取代,工作任务不再是单一的、重复的任务或工序,而是完整的、综合的项目。例如,传统的流水线以一人负责一道工序,每人只完成自己任务的做法将被一组人负责整个流水线所替代。因此,劳动者被要求能够在本单位更宽阔的职能和目标的关联化整体中理解他们自身的职能,工作的重点不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是是否能够系统地改进完成任务的过程。

第二,智能与绿色的生产制造过程。新工业化时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之间的固有关系,工业社会逐渐迈入人与工业机器人共存的时代。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都将以智能机器的形态呈现,智能化制造蔓延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生产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刚好及时”[1]。智能化制造与传统的工业制造相比,主要优势在于高效自治、人机一体与网络集成,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能力并节省工业资源,同时扩大、延伸和部分取代人类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2]。与此同时,新工业经济时代,不再是通过牺牲环境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时代,而是十分强调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绿色制造。

第三,非常规的复杂问题响应。新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前,工作被设计成一组有限的、事先预计好的问题的常规反应,劳动者只能在有限的工作空间中发挥创新能力。而进入新工业时代,工作任务时刻处于更新变换中,工作的不确定性程度明显提高,劳动者很难以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应对任务需求。工作任务通过工作环境的变换或工作职能的扩大而形成新的交叉整合。

第四,个别化的定制服务。随着3D打印技术、移动互联以及智能化技术的进步,企业除了可以满足大批量的标准化生产任务外,还将极大地扩展新业务,即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采取偏离标准的手段设计定制化的服务。个性化定制与大批量定制的差异在于能不能以低成本一次只生产一个零部件或消费品。这种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将严重削弱规模经济的效益,分散化、个别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将成为一种更有生命力的组织形态[3]。

(二)“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去中心化与多元选择。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的标志性特征,主要指互联网技术对普通用户的赋权。去中心化并不代表没有中心,只是将中心从不可控制的因素中转移到可控制且中立的因素中,即由人转移到互联网技术。去中心化使整个网络形态成为一个“细胞组织”,互相之间彼此独立,个体用户可以享受稳定的服务。“互联网+”推动各类资源由集中转向开放与共享,打破权威的管控,让每一个个体用户掌握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第二,个别化与个性差异。“互联网+”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个别行业进行深入融合,推动结合行业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个别化是植根于对个体差异性尊重的基础上,实施符合个体发展规律的独有化发展。“互联网+”的“+”就是跨界、变革、重塑与融合,由于各个行业之间显著的差异,实现“+”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互联网+”追求对单一行业制定个别化的联动发展计划。“互联网+”反映在个体层面即为从业人员单一的就业目标转向多次就业、工作升迁、转岗、创业等适合自身发展诉求的新目标。

第三,数字化与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另一典型特征即数字化,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实现网上互动,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学习资源与生产要素通过网络与需求方连接,知识与原料可以在任何时间被送往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同时学习与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被记录,实现网络基础上的“记忆”功能,由此,“互联网+”时代,也必然是大数据时代。

二、新工业化与“互联网+”对职业教育的挑战

(一)系统化工作要求单一岗位能力转向跨岗位职业能力

随着工作任务的系统化程度逐步提高,标准流水线作业不再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企业员工很难凭借单一岗位技能完成个性化定制产品的生产制作,多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将愈发凸显。根据牛津大学卡尔・弗雷和迈克尔・奥斯本2013年所做的关于职业工种的研究表明,未来几年劳动力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越来越多的工种将以自动化的形式呈现,“机器代人”的时代即将来临。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先仅仅掌握一个岗位技能的员工将无法胜任工作,至少他要学会操作、保养、维修机器人并进行产品检测、生产计划等多重任务。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需注重培养学生跨岗位的职业能力,转变单一技能培训的人才培养目标,转而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才能有效满足新的工作需求。这些对原有的窄口径的专业设置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目标无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智能与绿色制造要求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

传统的工业生产对娴熟的操作技能要求很高而智能化和机器换人之后,再娴熟的技术工人也比不上机械臂、机器人的速度与精度,由此,传统意义上的操作性技能劳动者将大幅减少。相对的,智能制造要求手脑并用,知识型工人将成为业界新宠,特别强调对已有工作过程的监控、维护与改善、创新。与此同时,绿色经济与节能环保的意识也将是新型知识工人的必备能力之一。

基于此,职业教育仅仅强调动作技能的培养远远无法满足新型知识工人能力的养成需求,劳动者工作能力的培养将转向创新改进能力、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培养,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危机。

(三)解决非常规复杂问题与定制服务需要强化软硬并重、跨界创新的能力

从面向确定性走向面向不确定性是一种颠覆性的改革。新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生产制造通常强调遵循规范的工作流程,提供标准化的生产服务,其中“规范”、“标准”和“高效”正是当时推崇的重点。然而,随着新工业化进程,这种确定性的生产方式通过“机器换人”变得越来越可控和高效,而对于新型工人而言,需要面对的将是越来越趋于非确定性、非常规复杂问题的解决以及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提供。此时,原先仅仅面向机器的能力不足以完成上述任务,需要更多的包括面向机器、面向人、面向信息的多元能力,至少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信息搜索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软性职业能力以及跨领域的理解与创新的能力。

由上述可知,在新工业时代,软技能和创新能力将变得愈来愈重要,甚至超过硬技能,成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技能。这些对当前职业教育培养重点的转移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个别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将变单一的办学形式为极大丰富与开放的办学形态与办学功能

“互联网+”所提供的多元选择与个别化服务的可能性使得个体越来越倾向于提出个性化的需求,传统的“市场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远远无法满足这些极大丰富与多元的需求。例如,个体除了有一次就业需求外,将更多存在多次就业、转岗升迁、升学留学、创业与自我雇佣、休闲与就业交替进行等多元生涯转换的模式;个体除了就业前的教育培训外,还存在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闲暇培训等多重需求;个体除了愿意脱产到职业院校就学外,更乐意足不出户获取一技之长,边工作边学习或边休闲边学习,使得学习变得更为轻松、便捷和低成本。

因此,现有职业教育取向将越来越导向“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生涯转换与发展的需求。基于这一新取向,原先的单一机构办学形式、单一的线下教学方式、固定的学制、仅校企双方的合作模式等都将遭遇不同程度的颠覆,从而呈现出极为丰富与开放的办学形态与办学功能。

(五)极大丰富与开放的办学形态对质量监控与保障提出历史性的新难题

去中心化和少阶层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由此带来的是办学方式和办学形态的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然而,传统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基于标准化和规模化特征下构建起来的,如何保障不同主体成分合作、各具特色的办学方式和办学形态,确保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而非良莠不齐将成为新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关于职业教育创新与回应之畅想

新工业化与“互联网+”浪潮扑面而来,势不可逆,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职业教育该何去何从?笔者将就职业教育的目标、专业、内容、方式、保障等进行讨论并畅想其创新与回应的举措与策略。

(一)创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新工业化背景下,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新型知识工人的需求不断增长,面对“机器换人”趋势愈演愈烈的情况,单一岗位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将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将是同时具备设计、生产、装备、制造、检测、销售等跨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此外,为了顺应生产组织对改进生产过程和提供个别化服务的需求,所需要的新型知识工人除了具备某行业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跨界的视野和创新的能力。由此,复合创新型技术人才将逐渐取代现有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新工业时代和“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变革,使得原来基于工业化基础上的专业设置面临大幅调整。首先,应对绿色经济,将新增一部分与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相关的专业,改造一批如汽车类专业,将专业内涵进一步拓展到新能源车产业链;其次,针对智能制造,原有培养技能操作性人才的专业大部分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关于机器人设计、生产、维护、保养等的专业,以及应对生产中复杂问题解决的专业;再次,将涌现一大批传统专业与互联网融合后产生的新专业,如跨境电子商务、网络旅游、互联网金融、物联网等新兴专业;最后,未来的专业设置可能不再针对一个或几个岗位(群),可能也无法区分是针对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取而代之的可能是针对一个产业链,同时面向制造业和生产业的专业。换句话说,从目前的专业设置角度看,将出现非常普遍的专业融合、交叉以及口径放宽等现象。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美国的经济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它的专业设置早就被生涯群(CAREER CLUSTER)的概念所替代,全国范围内共建立16个生涯群,每个群里包括2-7个生涯发展路径,这种设置取向就是顺应了互联网发展新背景的需求,也将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的发展趋势。

(三)改革职业教育培养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必然带来内容的变革。依据新工业与“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内容至少将加强如下几个方面:1.综合的软性职业能力。由于新型知识工人不仅需要完成单一岗位的任务,而且同时要处理面向人、面向数据、面向信息、面向机器的多维任务,因此,包括人文素养、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信息处理、问题解决、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压力控制等多方面的能力将在职业能力中处于越来越核心的地位,这将直接决定个体的生涯发展潜力。2.工作伦理与技术伦理。未来将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但技术用于哪里,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还是导向罪恶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工作伦理和技术伦理将取代职业规范成为技术素养中更受关注的职业能力。3.职业精神。在新工业化与“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变得相对简单,企业将更关注员工的素养、对公司的忠诚度、对职业的投入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品格,正如丰田公司所言,“具有职业精神的员工才能打造具有职业品质的车”[4]。4.创新改进能力。新工业时代,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过程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其变革与改进的主要责任不仅仅在于管理层,而是所有参与的员工作为团队都将参与到工作过程的改进与创新中,因此,持续改进的能力将成为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能力之一。以上这些新内容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改革方向。

(四)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方式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依托院校,开展全日制、固定学制的职前教育。进入新工业和“互联网+”时期后,办学将呈现出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极为丰富的态势。首先,办学机构将更加多元。未来只要取得职业资格或课程培训认证的机构(包括院校、培训机构、企业、中介组织、个人等)均可成为教育培训的提供者,如澳大利亚就用注册培训机构(RTO)来统摄。其次,办学主体更加丰富。除了现有学校和企业参与办学外,将有更多主体参与办学,如政府、行业、企业、工会、社会非盈利机构、中介组织、基金会、个人等,呈现出多主体合作的办学模式。最后,办学形式更加多样。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划一的规模化办学状态,甚至办起“万人大校”,而新工业化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规模效应不再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初衷,转而向精致化的办学,满足个别化需求,因此,开展“量身定制”的多规格、精细化人才培养将成为主流。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所支撑的移动终端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职业教育搭建起全新的线上线下全覆盖的教学新形式,无论是传统意义上职业院校的学生还是校外培训人员都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种状态”下享受到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学习者对于教育的需求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而将以一种开放式、弹性的学习方式呈现,学习者可以自行决定学习的时间与地点,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与难度,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的固定化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并通过先前学习认证方式(Accreditation of Prior Learning,APL)随时随地积累和转换学分,从而实现弹性学制和终身职业学习。

(五)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规格的转变,降低青年就业的门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5]。传统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往往基于较为单一的办学形式和功能,采取基于样本和证据的方式进行评估。而新工业化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极为丰富的办学方式和办学功能将对原本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巨大的挑战,对多元的控制与保障将是未来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诉求。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时代使得原先基于样本和证据的监控保障体系有可能变成基于全样本、源数据和关照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全新体系,通过全部数据的搜集、分析、处理,从而获得更为真实的质量保障信息库,并基于如此庞大的信息库而建立的一个自我调整、自我完善、高度智能化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将成为新工业化与“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新工业与“互联网+”必将掀起社会经济的深层次、全方位变革,职业教育必须正视这一势不可挡的浪潮,顺应趋势、主动变革、积极创新,培养一大批投身于此次变革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1][4][日]田中正知.丰田现场的人才培育[M].赵城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0,97-125.

[2]刘峰.全球制造业变革的前景与挑战――智能制造发展形势多重解析[J].学术前沿,2015(11):29-30.

第4篇: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计算机 IT产业 产业转型

通过在计算机进展课程中的学习,对于现今的计算机发展的趋势有所了解。特别在国家的“十三五”计划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深入各行各业的关键词。因而理解并且把握“互联网+”的未来是尤为重要的。因而通过“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科技变革,对于今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显得特别重要。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理解和深入学习互联网技术和时代背景前提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将互联网作为本专业的技术支持,为自己的专业服务更加是显得十分有用。

一、典型行业“互联网+”的现状

(一)“互联网+”的产生

“互联网+”需要互联网平台基础上,是因为互联网的使用频繁,我们将大数据的各种技术,和物联网的不同技术以及很多的其他信息科技方面的技术进行融合,这样产生了互联网时代。而“互联网+”可以在很多方面进行“+”的内容的普及,比如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的流动性和可靠性。在国家的号召下“互联网+”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行动主旨,需要通过各行各业的产业变革进行宣传和有效落实。

(二)“互联网+”的产业影响

受到互联网影响的行业分别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第二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在所有产业中中国的第二产业占比最大,其中支持第二产业的主要行业为手机行业和电视行业,比如现在小米所推出的运动手环还有百度一系列的产品,通过了客户自助选择为宗旨进行有效地产业变革。互联网对第一产业的渗透也已经开始,比如在现今的“互联网+”的技术下改变农业原有的传统销售模式,通过了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从广度上而言,第三产业已经逐渐被“互联网+”时代多颠覆,比如在金融行业和教育等方面已经出现乐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教育这样子新型的产业业态,同事在第二产业的带动下,第一与第三产业的“互联网+”时代革命也逐渐显现,比如在工业方面,工业的互联网潮流已经影响了对于产品设备的制造,对于能源的挖掘和对于新型材料的开发者几种创新生产方式,这也推动了之前第一产业的传统形式的变革。在以往所较为保守的第一产业比如农业方面也逐渐走向了“互联网+”的时代,向农业每个环境进行影响,比如传统的销售,种植,这也使得在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从深度上而言,“互联网+”在信息行业有着很大变革。对于之前传统的产品的制造,营销方面有了突破,这几个环节都被“互联网+”所渗透,向更深的方向进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比较突出的并且投入使用的便是物联网,物联网将电冰箱等传统家电进行网络连接,这使得传感器、控制器和机器以及人都通过网络比较全面地连接在了一起,推动了产业的开放,同时也改革并且提升了传统模式,由此以用户体验为第一位,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来满足用户个人的个性化需求的新模式,这也使得在信息技术行业的产业转型可以加速。

“互联网+”所“+”的不仅仅是行业,更加将各行各业的技术,资金或者技术人才进行整合,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进行全面有效地全方位地产业升级由此来满足该行业

二、“互联网+”战略发展思路和对策

(一)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

在数据资源层面而言“互联网+”整合数据,将互联网的智能智慧和意识的产生作为该技术的底层支持。而由此也引申出一个新的技术“大数据”。目前的大数据工作比较多样,但是主要有数据存储,数据加工以及数据分析处理这几个方面。这些大数据的研究技术也能够极大推动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大数据的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创新变革。然而,因为大数据所增长为指数级犹如爆炸式增长,数据的多样性也越来越复杂,数据量不仅很大而且也很复杂,这些庞大的容量已经不是人工所能够完成收集和处理,因而对于大数据的处理以及收集技术的发展很关键。这也使得对于这些大数据上进行分析的作用十分重要。正是因为如此,需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来进行一个技术提升,并且形成一个体系化地分析,同时,需要对于大数据进行整体资源的一个判定,从而提升对于数据采集以及数据收集技术的优化,这样才能够在“互联网+”层面下完成数据革命。

(二)技术层面的“互联网+”

信息与网络通讯技术在现在所提出的“互联网+”的号召下正在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革时期。首先现在的前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信息媒体技术,业务界面平台技术,终端技术,游戏媒体技术都成有着多样化地发展,这也使得所有的技术有着不同的语言进行编程,使得“互联网+”的实现有所困难。第二是信息形式的多样性,因为信息可以以文字文本,图像,音频甚至是如微信的小视频的形式进行表达,这也使得多样性以及多元化的增加,人需要更加密切和计算机交流,这也意味着在海量的数据下人要通过更加合适地方式与这些大数据打交道。第三,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规模和复杂程度与日俱增。现在有更加多的用户来进行网络使用,这也对的用户的数量不够确定,用户使用何种服务不够确定,我们需要对于多样的频繁变化和多目标需求的控制来进行调节。这就需要计算机的建模和精准的反馈系统,来满足这些需求。

(三)面向全产业链的“互联网+”

在前“互联网+”的潮流下,发展比较快速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服务业,但是从其他发达国家看,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则重点聚焦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互联网+”。当然中国制造2025也是同样聚焦在第二产业。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应全面考虑所涉及的三大产业,打通面向全产业链的“互联网+”战略,并进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从过去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专业,特别是从传统的产业向战略新兴产业转移。我们需要集合新的技术新的人才来全产业的升级,不仅仅是需要将“互联网+”这个技术进行升级,而且在“互联网+”这个产业所进行的整个行业进行产能升级。这就需要在国家提出“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将语言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进行整合,从而可以获得一个全面而整体的销售体系,同时能够通过各方的努力将“互联网+”在各行各业进行铺开,打破原有产业的传统模式,从而可以进步产业,提升产能的高效性。同时需要非技术人才来进行其他环节的配合从而可以提升“互联网+”的产业普及化。

三、“互联网+”研究进展与展望

(一)数据分析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已经渗透至各个行业,并且呈现出数量大、动态性、类型复杂等显著大数据特征。目前已有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数据研究工作侧重于大数据管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中的一个或两个。但是因为现在的数据量比较大,不单单能够依靠一个个体能够完成,因而需要各方努力。基于这样的考虑,大数据分析的首要任务十通过数据“勘探”的方法,形成大数据资源宏观上的认识、为此提出一个基于索引网络的大型数据资源服务框架,包括三个部分:数据资源识别与获取、数据资源存储于分析、构建服务支撑平台。

(二)互联网交通

在交通领域,可以通过发展“互联网+”来进行交通的便捷性。比如现在的UBER,滴滴打车平台都借用了定位系统,移动互联网的定位技术,大数据比如车流量的分析,云计算等比较前沿的新晋技术。这已经不打单是对于传统运输行业的变革,更加是融合在原来的运输行业中,将交通运输业能够智能化,能够个性化,能够满足现在百姓的需求,方便大家的出行,同时也可以方便决策者可以更加人性化并且科学化制定交通整改的技术,加快和推动我们现在的交通行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通过“互联网+”推出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支付宝,微信支付这类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并且可以通过在线理财打破传统银行的理财产品,比如余额宝。当然,现在互联网金融也可以提供小额贷款,这已经打破了传统银行的借贷模式。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金融行业,但是我们也要清楚认识到在对于股票等这类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互联网仍旧无法十分有效地进行控制,这也是因为大数据分析无法提升到这一层面。但是在如今互联网金融下已经改革并且改变了现在的生活

(四)互联网医疗

在医疗领域,发展“互联网+”战略,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现在微信平台已经可以将病例,检验报告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传输,而电子病历也解决了在现在医生病患量大,书写潦草的误诊率,应该说“互联网+”极大改变了医疗行业,同时也改变了医患关系,十分有效提升现在精准治疗,个性化治疗的好找。

(五)互联网出行

出租车行业几乎成为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最高的行I,以滴滴快的为代表性的出行类APP,正以互联网特有的速度颠覆着整个出行产业。互联网+出行,可以选择的不仅仅有专车,还有快车、顺风车等更高效的差异化服务模式,让出行变得更加舒适。而且这样使得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受到了打击,正是免去了垄断,可以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加便利,更加有效。

四、体会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通过大量的资料阅读了解到了当今“互联网+”的时代下计算机的发展,从中了解到计算机在互联网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自主的学习和资料搜集,了解到了当今中国比较时新的技术,从而使得我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到计算机行业在当今时代的前沿科技和发展。同时,在这次的学习中也使得我学会对于各类资料和信息的取舍,通过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来对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回到这次的报告题目,在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并且改变了我们诸多行业,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各个方向,“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很多行业比如医疗治疗,教育领域,交通方面甚至在房产金融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不停的革新和改变我们的技术,我们需要在互联网科技的引领下改变我们O生活,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理解和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变革时代,将自己的专业进行结合并且深入理解透彻我们的互联网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这才是我们能够把握时代的主要动脉。一个行业的兴起在现在的大背景下是肯定需要互联网的,所以如何结合互联网是很重要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一定会改变我们生活中安歇司空见惯的普通的平凡的行业,这也是我们中国的一场“工业革命”。我们应该欣喜互联网改变了生活,但是对于传统行业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需要保留传统,避免一味地进步。我觉得在接下去的生活中,“互联网+”必将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为我们将来的生活做出极大的贡献。我也希望尽管这次的计算机科学进展课程已经结束,但是计算机这个行业的发展是很快的,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也一直深入去学习这个行业的技术,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计算机这一行业有一个更全面,更宏观的了解。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对哪些传统行业堪称颠覆?[DB/OL].2015.

[2]蒋昌俊,王俊丽,王鹏伟,丁志军.互联网+战略的研究进展与趋势[DB/OL].2016.

第5篇: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

近几年,每次和国内的年轻人聊社会经济等话题,“风口”和“猪”几乎是必被涉及的关键词。作为十几年前曾被互联网大风吹飞过的“猪”,我亲身感受过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威力和壮阔,也见证过飓风过后死猪遍野的凄惨和悲凉。

曾经处在风口的日本

我1985年留学日本,并在1991年进入北海道的一家公司工作。彼时的日本,恰似如今的中国,自信满满。

1956~1985年,日本GDP涨了30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出口立国的国策下,外汇积累剧增,企业纷纷购置海外地产,标志性事件是三菱地产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而夏威夷也几乎成了日本的一个海外省。

日本本土的地价更是涨到寸土寸金,甚至仅东京的地价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繁荣之下,股价自然也高得离谱,日经指数一度达到此后再难以企及的38000点。

除了因日元升值而苦恼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其他产业空前繁荣,所有的日本人也都以为自己站到了风口。

当然,既然认为是风口,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也通通流向这些领域。然而一个不好的判断就是风不会一直吹,总有停歇的时候,或者说泡沫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下去,哪怕一根细小的针尖也足以刺破任意一个泡泡,从而导致连环崩破。

事实也如此,一切都来得极其突然。我加入的那家企业在我入职3个月后就突然宣布倒闭了,而这也是我目前为止找过的唯一一次工作。此后,日本的房价、股市开始走上漫漫熊途,国内房价跌去了一半以上,而在美国买下的地产也都半价再卖给了美国。

直到现在,日本仍未从泡沫经济崩溃的萧条中完全走出来。这种巨大的阴影和创伤,某种程度也抑制了此后日本的创业浪潮。

在创新创业的某些领域,近十几年来,中国走到了前面,这是让人欣慰的。作为日本经济风起风落的亲历者和曾飞起过的“猪”,我当然可以找到很多的要点来鼓励青年们去追风,但从另一个角度,也深为全民找“风口”而担忧。

天上的猪,还是地上的牛

在1990年初日本的那次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可以用“死猪遍野、惨不忍睹”来形容。企业倒闭无数,失业者猛增,房价被腰斩,一些在高位买了房子的日本人直到现在还在苦苦还房贷。若不是日本制造业、服务业的基础扎实以及日本国民的坚忍,恐怕情况会更糟。但好歹日本挺过来了。

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盛期,我已经创业数年。自己开发的销售管理解决方案很受客户欢迎,公司已借着互联应用概念登陆日本证券市场创业板,这也开创来日外国人创办企业在日上市的先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借着公司上市而获得巨大财富。

当时的日本和美国硅谷一样,也刮起了互联网产业大风,凡是名字里带“.com”的公司都成了香饽饽,各个企业都想和互联网沾边。

已经上市企业的股价高涨,没有上市创业公司,风投则不断拥入。即使我的公司在上市之前根本不缺钱,也经不住风投的游说而融入一笔资金。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员工薪酬也比其他企业同资历的人高得多,一时间风光无限。按现在的说法,那就是起风了,大家都站在了风口。其实,现在日本几个著名的互联网企业如日本乐天、GMO、软银金融等也都是那个时期成立的。

互联网前景虽精彩,但赚到实实在在的钱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正如大家所周知的,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了,同样,欧洲和日本的互联网企业也顿时失去了风光。

此前还借着风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猪”们因风的停息而纷纷坠地,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倒闭,甚至从倒闭互联网企业流出的职员也因“不靠谱”而找不到好的工作。

我曾认识一个在互联网企业担任高管的人,直到五六年后才在一家制造业企业找到正社员的职位。

我的公司虽然借助了互联网概念,但更多的是以服务和软件为主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此次泡沫崩溃中安然无恙。当时我的一个想法就是与其在天上飞,还不如像牛一样在地上走更安全。

现实也是如此,即便现在,真正为日本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也大多是那些辛勤在地里耕耘的牛。天空飞行,尽管风光无限,但并不是每头猪都能飞起来,也并不是每头飞起来的猪都可以一直飘在天上永不坠落。

猪的起飞,充其量只是投资者的胜利,而不是产业的胜利,甚至对产业整体是有害的。在中国,这方面的事例更多。

早些年,VCD、DVD产业也刮起过大风,其结果是过剩的产能让这个产业不复存在。再近几年,中国的光伏产业更经历了“大猪小猪飞满天”的产业神话,甚至还搞出了中国首富。

结果大家都知道,那家企业已经破产,曾经的首富也走下神坛,甚至面临着巨额追债的法律诉讼。

放开那头耕地的牛

在互联网产业方面,世界工业强国德国似乎没有什么建树。但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以及中德关系的融洽,源于德国的工业4.0概念在中国也风光起来,沪深股市上甚至有了工业4.0概念股和工业4.0板块,各类智能硬件的开发以及令人应接不暇的创客,已经站到了风口,等待下一次风起。

据说以前海淀图书城已变身成中关村创业大街,每张咖啡桌以及肉夹馍摊位前,都围满了与之相关的创业者,梦想着自己成为下一个成功者。

我认为,互联网产业多与资讯相关,固然重要,即便没有,大家的生活也依旧过得好好的。所以,即便漫天飞猪,也不会对大多数人的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制造业则不是,尤其是工业,更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耕耘的。如果下一次大风被吹上天的都是这些牛,那问题就来了。首先是地由谁来耕,让猪耕吗?其次,大家都知道牛儿满天飞是什么景象。

对于互联网产业,即便再肥的猪也能飞上天,但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之基础的工业,即使是工业4.0概念,还是放开那头耕地的牛吧。这活儿还得踏踏实实地干。

有人说德国老百姓上网很困难,这也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德国互联网产业不发达的原因了。当然,但这并不能阻碍德国的经济发展,让其稳立欧洲龙头。

我没实地访问过德国,对其互联网应用现状没有发言权,但从网上的资讯可以粗浅地了解到,德国的确没有强大的互联网企业。即使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零售商,但电商却不发达,以至于马云去德国访问,都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家来对谈。

检索得知,“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我完全赞同这个概念及其描述的前景,但难以苟同的是中国各地一股脑地搞的各种工业4.0研讨会,各个企业似乎也在借着“互联网+”做战略转型,似乎有了互联网思维,原本不振的实体经济一夜间就能满血再起,一飞冲天。

我恰恰认为工业4.0是一个慢功夫,更不适合来一股大风把原本慢慢耕地的牛也吹上天空。稀薄的空气承载不住那么多的猪和牛,结局必然是从云端掉落。

日本大阪大学研制的美女机器人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市、互联网等虚拟经济中飞起了太多的肥猪,以及资金成本、人工成本的高位。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企业自身管理水准的问题,还不能在现状中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来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同样给日本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汽车产业。那个时代没有其他出路,只有在节能技术上狠下苦功,开发出更省油的汽车。最终,这次巨大的危机却变成了日本登顶汽车工业高峰的机会,并将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对急于通过工业4.0觅得突破之路的中国工业及实体经济,工业4.0不是灵丹妙药,更不是保健食品,你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才能锦上添花。在大环境难以改善的情况下,先从自身的管理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必然会有收获。对耕牛而言,在地上稳稳当当地走着挺惬意的,干吗非得要飞上天呢?

靠什么吹起的中国互联网飓风

来往中日之间,两边都有朋友做互联网企业,难免把中日互联网产业的现状比较一下。整体而言,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业更有规模,也更财大气粗,而且世界知名企业也比日本多。

很多人觉得日本的互联网不发达。打开电脑,发现日本企业的Web网页风格古板,缺乏吸引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于社交网络,更没有中国的微博、微信有意思,更不用说层出不穷的App了。

其实不然,日本企业的互联网应用水准很高,绝对不在中国之下。App也做得十分的精妙,例如地铁导航、车站案内等,我还没看到中国有这么细致人性化的应用。

例如,地图应用方面,即使中国做得最好的App,和日本的相比,也还是差了一个档次。当然,这阻碍不了中国地图企业招引大笔的风投,拥有令人咋舌的市值或估值,成为行业巨擘,并迅速横向扩张。

的确,日本互联网产业缺乏巨擘,最大的电商网站是Amazon,最大的门户是Yahoo,即使本土的Line,也是韩资公司的产品。我想,除了中国14亿人的庞大用户基数之外,生活方式和应用场景上的巨大差异,也促成了两国互联网产业不同的风景。

中国互联网产业,一半是建立在实体服务业不发达的基础之上。这个不用多解释,从日本地铁站附近密布的商店和三五十米便有一处的便利店便可判断,中日两国在生活便利性上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辽阔的国土面积,高昂的物流成本及各类税费、房租成本等,也让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渠道有着悬殊的价差。

另一点是建立在虚拟生活上的,说得更直白一点,是建立在大家有充足无聊时间或娱乐至死精神之上的。

在中国互联网上,大家似乎都时时刻刻地在线聊天,或者秒杀抢购,或者对某一社会现象评头论足,或在朋友圈里插科打诨,在微博上发泄不满。

当然,还有传说中的大V、公知、五毛总能无时不刻地抛出足够吸引目光的话题。甚至企业高管们更把社交媒体当成营销的战场,在微博上新品,或和友商相互攻伐。在日本,很少有上述的场景。

在日本,员工的忙碌和敬业是众所周知的。在上班时间甚至不允许打私人电话,在社交网络上聊天、上购物网站扫货,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导入率极高的MDM(移动设备管理)软件,更将私人应用屏蔽在职场之外。

上个月带一个日本公司老板去一家中国一流互联网企业拜访,看到公司前台处堆积如山的快递盒子和频繁的签收,极为震惊。在日本是不可能的,前台甚至只有一台电话,绝少有私人物品快递到公司。

第6篇: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

这推动着互联网企业纷纷将眼光投向价值更高、直接付费意愿与能力更强的企业级领域,以期复制“互联网思维”的成功模式,重构传统产业生态。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因此应运而生——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四大重塑能力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战略发展的必然需求。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率先意识到了互联网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发展潜力。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其思想是将生产设备联网,灵活智能的配置生产要素,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美国的通用电气(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概念,意在通过网络、传感器等技术,实现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中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3年8月就将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并将“两化”深度融合作为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由此可见,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必将是大势所趋,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产业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概念,目前业内对其尚无一致定义,但它是明显区别于消费互联网的企业级互联网应用大市场,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网络提供全面的感知、移动的应用、云端的资源和大数据分析,重构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生产、经营、融资模式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协同交互,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

研发重塑:由单向度精英式引导向全互动草根式众包变革。传统的研发环节是以企业的研发团队为主导,用户参与度小,即便进行了市场调研,受限于样本数量,分布等局限性,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还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经济成本。产业互联网模式下,网络成为了企业与用户双向沟通的渠道,加强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将更加快速,更加准确,同时用户可以直接参与产品研发,集思广益,实现了研发的众包式变革。以小米为例,早在小米手机推出的一年之前,小米就在其网站上推出了基于Android系统开发的第三方固件MIUI,并吸引网友参与进行讨论,根据用户的反馈对其不断升级,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用户,更是积累了大量的用户需求信息,让用户参与到了产品研发的过程当中,为其之后小米手机的畅销提供了坚实基础。

生产重塑: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大规模柔性定制生产变革。早期的工业生产,是作坊式小规模的定制化生产,伴随着工业革命与技术发展,逐渐演变为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而现在,随着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日益增强,生产模式又将向大规模柔性定制方向进行变革。利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更快更好的了解客户需求,处理生产环节产生的大量数据。利用物联网等技术,企业可将产品与生产设备联网,通过软件控制,对生产要素与生产流程进行动态化,智能化的配置管理,实现定制化生产。海尔推出的个性定制服务,允许用户选择材质,容量,样式,附加功能等多个项目,并将用户的需求反馈至生产系统,实现了家电的量身打造,是家电行业的创新性尝试。

销售重塑:由简单的线下推进向融合式全渠道营销转变。传统的销售环节,企业在线下寻找客户,或者通过渠道商进行销售,市场拓展面有限,利润被盘剥。而采购方则长期受困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需要进行复杂繁琐的招标,资质审核流程,对买卖双方都造成了大量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互联网的介入,加速了信息的交流与推广,削弱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加强了市场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通过线上的交流带动线下的互动,多渠道协同发展将给企业的销售带来新的活力。壁垒较高的行业可以通过建立垂直电子商务平台,聚焦于行业内部,做到市场的细分与专注,提供专注于该行业的服务。如聚焦化工行业的中国化工网,将交易系统与专业数据库向结合,提供信息服务,撮合交易,成为行业人士进行网络贸易的首选网站。未来,借助网络的实时性与互动性特点,针对一些产品可能会产生类似股票市场的动态定价模式,货品价格会根据买方数量与报价实时调整,这些都将是未来互联网销售发展的可能方向。

协同重塑:由企业内部协作向全产业链协同变革。在企业内部,产业互联网可以应用于云平台办公,多组织协同管控,BYOD的移动办公等领域,加强企业自身的信息沟通与协作。在产业层面,互联网一方面可以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能生产、移动办公等独立的应用领域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将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产业链的联动与产业生态的发展。试想汽车交易平台产生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的分析传播,不仅可以指导汽车厂商的生产制造,还可以应用于上游零件商,材料商的研发与供应,同时还可以用于下游洗车店,汽车维修保养店的布局,帮助金融机构设计销售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甚至可以应用于政府部门进行车辆与交通管理,环环相扣,每一环产生的信息都可以应用于其他环节,信息的价值成倍放大。产业互联网的未来,一定是要营造这样一个共生的产业生态圈,盘活整个产业,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如何掘金产业互联网新蓝海

产业链的流程重塑,将加速产品的革新与商业模式的改变,大量新的商机也将随之产生,而产业互联网也必将成为产业未来发展的一片新蓝海。

面对产业互联网,各行各业也出现了一些不理性的现象,有的跟风迎合,盲目投入,也有的对之不屑一顾,排斥抗拒,这些都是由于没有看清产业互联网的本质。产业互联网是产业升级的推进器,是大势所趋,但它不是灵丹妙药,不能包治百病。产业互联网带来的,是技术、模式、思维上的改变,而商业运营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促发展等并没有改变,甚至会在互联网时代得到更好诠释。企业应该顺应趋势,结合自身及行业特点,寻找与互联网的结合点,选择可行的互联网之路。

对于软件与互联网企业而言,应促使自身产品向平台化、生态化发展,同时加强产品安全性、稳定性。软件企业应加强自身不同产品模块之间的交互融合,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加强组织间协同并促进产品向移动化方向发展。互联网企业应积极搭建公用平台,如电商平台、云计算平台、软件应用服务平台等,引导行业用户接入,为企业降低互联网化的难度与成本。对于壁垒性比较高的行业,可优先选择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理解行业运作模式,杀入产业圈内,成为游戏中的一员,整合龙头企业经验,渠道,资源的优势,扩大自身产品在业内的影响力,吸引产业内其它企业的加盟。另外,由于企业用户对于自身机密信息的高度敏感,以及产业运营,生产制造的复杂性,企业对产业互联网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要求也就更为严苛。这就要求互联网产品的开发者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成本,打造出安全可靠的产品,为企业走向互联网之路提供信心与保障。

第7篇: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互联网+”呢?

如果按照大的类型来分,互联网可以分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其中,消费互联网最近数年在国内发展迅速,也诞生了如阿里巴巴、百度这样的企业。不过,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消费互联网市场已渐渐趋于稳定与饱和,而对实体资源有充分把控能力的行业市场仍有很大探索空间,他们正开始尝试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创造全新的价值经济,进而推动互联网行业迈向产业互联网时代。因此,所谓“互联网+”,其实质就是互联网和各个行业的融合,也就是各个行业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价值的再造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很多行业正在实现“互联网+”,并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等。不过,在更多的传统行业中,与互联网的融合仍处于十分初级的发展阶段,有些行业甚至可以称为是互联网的“蛮荒之地”。但“蛮荒”也正意味着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互联网+”的未来属于产业互联网,属于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

“互联网+”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冲击将是十分巨大的。以制造业为例,与互联网的融合会对整个制造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例如,将从原来的厂商主导模式转变为消费者主导模式,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的普及使得消费者从原来的弱势群体转变为主导者。因此,制造厂商必须随时关注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再比如,原来的规模化生产将逐步转变为个性化定制,小批量、多品种、快速反应将成为对制造企业的新要求。但绝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以及设备等,都是为大规模生产而准备的,因此传统制造业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才有可能实现与互联网的融合。

第8篇: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领导干部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32-03

近年来,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有目共睹,然而考量互联网在这个时代的角色地位时,大众往往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有效的思考工具。2015年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由此,“互联网+”就成为理解这个时代最具热度和深度的概念工具。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更应主动强化互联网思维,从而才能有效提升自身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

一、何谓“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种新型动作模式和管理模式,即把互联网视为构造社会、市场和行业的基础,并按照互联网逻辑和思维重新统合。互联网把分散的、割裂的、碎片化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要素、商业要素以及各类资源和价值连接起来,把内容网络、人际网络和物联网络建立起来。连接造成了新的社会资源配置、新的社会关联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新的社会游戏规则生成。过去我们的社会资源是以各种各样的组织为单位进行创造、分配和流动的,而互联网实现了人和人之间、人与内容和物质之间随时随地,无所不至的连接,蕴含于每个个体身上种种资源、价值和能力在互联网的连接下被检索、被发现、被激活、被利用和整合。每个行业、每个领域乃至每个人在理解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化时,这种个体被激活、连接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是“互联网+”所强调的逻辑和视角。

1.“互联网+”的前提条件

(1)国家洞察。自2010年后,随着世界信息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党和政府清晰洞察到互联网对于推动国民经济32/领导科学论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国家竞争力的引领性作用。2014年初,指出要把中国从互联网大国建设成互联网强国,让互联网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互联网+”逐步成为引领我国信息经济发展,凝聚社会各界共识,促进各领域协同行动的网络时代新理念。

(2)底层基础。目前,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无论是网民数量,还是网络零售交易额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均居全球第一;还有一批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已经进入世界前列,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产业体系,信息技术应用不嗌罨;另外,经济社会网络化、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互联网对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更广泛、更本土化的互联网使用和相对薄弱的工业经济基础使互联网在中国的影响力更具有颠覆性;此外,我国互联网发展瓶颈也相对突出,互联网“补短板”对于撬动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作用将非常突出。

2.“互联网+”的特点

(1)新的基础设施

在互联网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加入的基础设施,比如:云――云计算;网――互联网;端――移动终端。

(2)新的生产要素

一是信息。信息日趋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是连接。以互联网、物联网乃至万联网等多种形式建立的连接也成为信息时代的生产要素。连接打破封闭、隔阂,产生感知、沟通,产生协同和共享,创造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

(3)新的分工体系

一是共享经济(分享经济)。冲击传统企业边界,使资源和服务的使用更高效,更集约。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人们不再是通过购买一种商品或技能的所有权来享受其提供的服务,而是采用租或者借的形式,这使闲置资源的使用率得以提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大降低了租赁交易的信息成本,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原本不可能达成的租赁交易成为可能。随着交易成本的不断下降,在各自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激励下,劳动者、企业家、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自发博弈互动,打破原有商业模式、重构相互关系,最终形成符合新的、低交易成本要求的新商业模式。

二是网络协同。冲击传统生产组织体系,使生产组织更扁平、更紧凑。信息(数据)开放、技术手段改进和流动的提速,以及相应带来的生产流程和组织变革,促使生产组织从“工业经济”的典型线性控制,渐渐转变为“信息经济”的实时协同。正是这些技术的存在为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提供可能。

三是众包合作。冲击传统劳动关系,使智力资源流动更加自由。众包模式是指将传统由企业内部员工承担工作,通过互联网以自由自愿的形式招募企业外部的大众群体来完成的一种组织模式。传统企业劳动关系模式主要是全职雇佣制,强调的是高度专业化,而众包模式则通过网络力量实现智力资源募集,使劳动力的组合跳出组织地域甚至实体的限制。改变传统组织一雇佣关系,促进智力资源更加自由高效流动。

3.“互联网+”的作用

(1)“互联网+”保障创新驱动

随着新常态来临,我们的经济发展引擎亟待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互联网+”为经济结构的变化、融合的开展、创新的产生提供了支撑和平台,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2)“互联网+”倒逼深化改革

“互联网+”改变经济社会基础结构,倒逼简政放权,促进破垄断、清障碍、倡公平,加速国企改革,为创新社会治理、培育智慧思想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推力。

第9篇: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

“互联网+”,瞄准的就是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改造,是“新常态”下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必备要素,更是一次不可错失的机遇。尤其是传统工业,虽然具有规模化优势,但同时也积累了转动不灵、调整缓慢、效率低下的弊端。工业企业如何跟上这一轮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调控布局?如何搭上“互联网+”的转型快车?如何走出符合产业、行业、企业特征要求的信息化之路?请看徐工这个工程机械行业多年的龙头老大在新一轮调整中的准备和表现。

“互联网+”产品=一切尽在掌握

徐州,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全球混凝土机械制造前三强企业徐工施维英机械有限公司办公楼内,一间100多平米的大厅,一个12. 5平方米大的显示屏,16台电脑,16名员工在电脑旁接听电话,回答电话另一端客户提出的问题。初看这里像是一个普通企业的售后服务中心,没什么特别之处。

但其实这是徐工混凝土机械版块连接全国、甚至连接全球的中枢所在。打开主电脑的控制软件,进入某个界面,大屏幕上就出现了中国地图,地图上像网络游戏一样,一台台小车在四处“游走”。“这可不是在打游戏。”工作人员笑着介绍:“这些‘小车’就是徐工的泵车。在地图上显示出来的路线,就是它现在正在行驶的轨迹。”工作人员选择了其中一台徐工泵车,在上面点了两下,一个信息界面蹦了出来,显示出这台泵车的行驶里程数、泵送方量等泵送作业数据,甚至还有发动机转速这样的数据。工作人员介绍:“所有徐工售出的产品,包括泵车、搅拌车、搅拌站,都可以在这个界面上看到它的工作状态。一旦某台设备出现问题,系统马上就会发出警示信号,我们会比客户更早知道产品的运行故障,及时安排就近的服务人员前去服务。系统还会自动汇总设备的点火、运行情况,一些数据会直接反映出设备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工程的开工情况,便于企业及时做出资源匹配的正确决策。”

工作人员又切换到软件的另一个界面,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台台机加工设备的影像,绿灯、红灯闪烁不停。“这是我们的‘数字工厂’,这些设备就是工厂里的加工设备,这里显示的是设备运行状态。通过后台控制程序,所有设备的运行过程都能被记录下来,如数控设备的工作时间、怠速时间、主轴负载等,便于实现设备的精益管理。”

工作人员将这个房间形象地比喻为企业的驾驶舱,一台台电脑就像是驾驶舱中的仪表盘,可以实时了解内外部所有设备、产品的运行情况。

这是第一张网,它的名字叫做物联网。

“互联网+”经营=精益管理这张网还在继续延伸。

河北邢台,一个混凝土产业链上的“巨无霸”—总投资达5亿元的混凝土绿色循环发展样板,正在悄悄崛起。这是面对该地PM2.5连续两年高居中国首位的尴尬局面,当地政府与混凝土企业达成共识作出的重大部署。在已建成的一期项目中,与上文所述“第一张网”类似的“驾驶舱”已经布局完成。据现场徐工方的信息化工程师介绍,这个“驾驶舱”的设计理念与徐工内部“驾驶舱”是一样的,不同的就是这个“驾驶舱”是服务于混凝土、灰砖、干粉砂浆等建筑材料的制造、运输和销售的全流程。“它是作为徐工施维英的一个产品,与搅拌站、搅拌车和泵车一起售出的。”工程师赵伟骄傲地介绍:“它是我们成套化混凝土机械产品的一部分,是我们依据对混凝土企业运行特点的掌握,自行设计、研发的X-LINK信息化系统。”依托这个信息化产品,邢台中联公司进行了内部经营流程的设计,没上这套系统之前,预计管理人员及生产人员设置达到100余人,上这套系统之后,最终通过“信息流”的梳理倒推“生产流”、“物流”等,精简到50人的规模。在推介这个信息化产品的时候,邢台中联公司的副总经理连续听了4次。他认为“互联网+”的理念,只有在边实施、边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是企业发展的未来。

天津会昌期,一个在做艰难转型的工程机械经销商正在涉足“第三方物流”。这种新的业态,是社会分工进一步专业化集成的结果。过去混凝土企业都是产、销、运一体化,随着分工细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专门从事运输节的“第三方物流”。上百台混凝土搅拌车等运输设备的集中,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经营管理上的困难。搅拌站的产出计划对接、运输车辆调度、施工现场订单的对接、交通状况的实时了解……手工记录是不可能了,电话布置运输业务也跟不上了,怎么办?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徐工施维英所提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给他们帮了大忙。“徐工提供的X-LINK信息化方案,就是用互联网的手段把所有的运输车和前端搅拌站以及后端施工现场都连接上,利用他们‘云计算’技术,最终实现了及时、准确下达运输任务。现在,我们通过手机APP,就可以把一天工作全部安排停当。”天津会昌期的一名管理人员介绍到。

徐州,日产万吨水泥的诚意搅拌站,亦是如此。

……

每一个企业,再也不是激烈竞争中孤立的个体,通过“互联网+”,他们连成了线、进而连成了面。通过“互联网+”的连接,终端企业可以及时得到设备制造厂商的支持,设备制造厂商也可以及时了解客户运营状况,及时储备、调配相关资源。可以预想,每一个节点的精益管理和信息互联互通的合作共赢,最终将打造“互联网+”时代下新的经营合作模式。

这是第二张网,它的名字叫“云”。

“互联网+”客户=“化学”连接这张网仍然在继续延伸。

“过去的‘连接’,可以理解为‘物理’连接,将来的连接,将成为‘化学’连接。”徐工施维英信息化总工程师王志强有着这样的理念。“物理的连接,相对还是脆弱的,而化学的连接,是富有黏性的。”怎么理解这个“化学连接”呢?王志强介绍说:“过去,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从制造商单向流向客户,这个过程中也有客户需求的反馈,当然也有依据客户反馈做出的产品或服务的改善,但如果没有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支撑,整个流程的效率太低。现在市场和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不断迭代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依靠信息化、互联网技术,将客户的动态需求准确地对接到产品研发、生产的全过程。依托‘大数据’等技术,通过对过程巨量数据的收集、挖掘和分析,我们甚至能够实现比客户更早、更准确地把握趋势,提前做出预判,精准地配置资源。”

这是第三张网,它的名字叫“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