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

高考改革的利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改革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改革的利弊

第1篇: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

摘要: 去年,北京、江苏、山东相继传来酝酿高考改革的消息。在各省市透露的方案中都将英语考试作为改革的重点。一时间,关于“英语考试到底该如何改”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笔者将就这一话题分析高考英语改革的利弊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考 英语 改革 利弊

一、引言

为进一步提高首都均衡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切实解决择校、学生课业负担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北京市将从对中高考进行改革入手,出重拳予以破解。据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计划减少英语科目在高考中的分值,从150分下降到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这一政策将自2016年起在全国主要城市开始实施。

二、 高考英语改革的利弊

(一)高考英语改革的好处

多年以,我国在语言教学上,大都是“重英语、轻母语”,一方面,随着中国与国外交流的日趋增多,全民学英语的热潮日益攀升,很多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学习英语,英语逐渐成为了不少学生最为重视的一门科目。而与之相对的,由于学习汉语的时间被挤压,不少国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知识的了解度不够,甚至有些人认为,作为我们日常交流的母语,对于语文的学习学不学都无所谓,这就使得目前社会上提笔忘字、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熟悉的人越来越多。因此,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针对语文这一科目所进行的改革措施,无疑会促使人们提高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全民对汉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

另一方面,高考英语改革能够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考生的差距。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就曾关注过学生的英语能力因地区差异而不同。大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的优秀学生,在通过高考进入重点大学后,往往最先感到有差距的就是英语成绩,听力、口语更是他们的软肋;而一线城市、沿海城市的中学生,由于教育环境和生长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英语水平较高,特别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强。

根据俞敏洪对位于北京西北部远郊的延庆县学生英语水平所做的评估,延庆县学生与北京城区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超过20分。因此,下调英语高考分数权重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导致的英语成绩差异。相较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师资配备和教学设施明显不及城里,教学效果根本不能与城市学校抗衡。这就意味着,英语分数权重越大对农村学生越不利。因此,下调分数权重,淡化选拔功能,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二)高考英语改革的弊端

对于学生来说,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孩子英语水平不会受多大影响,而广大工薪阶层和农民孩子的英语水平则恐怕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有关降低英语分值就能给学生减负的说法也似乎不太合理,因为英语分值下来了,其他科目分值增加了,学生依然会为取得高分而压力重重。

现在随着中国不断与国际接轨,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外语成为了一门必备的工具。随着英语高考分数权重的下调,学生、家长、教师的观念和中小学的课程设置、考试和评价制度等必将随之发生改变,后续效应不可小觑。北京教育学院督导室专家、曾担任北京教育学院外语系主任的袁昌寰教授就此说道:“当今世界变化之快,发展之多极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错综复杂。因此,从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主要态势出发,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出发,从国家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出发来认识英语课程的价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英语作为中国外语教学中的大语种,已经不是美国还是英国的问题,而是英语作为互联网语言,作为一种通用的世界语言,中国人才国际化,中国世界化必须的一个工具。

三、总结

在高考英语改革的趋势下,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仍需重视,但方法需改变。全球最大的私人英语教育机构英孚教育的2013年《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远远超出世界上其他国家,有10万英语母语者现在在中国教学,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培训市场之一。如此庞大的英语培训市场却没有培训出一流的英语水平。报告对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成人的英语熟练度进行排名,同时亦首次对过去6年近500万成人的测试数据和英语熟练度的趋势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据该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瑞典仍以68.69的高分稳居第一。中国大陆排名34位,属于低熟练度水平。因此,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仍有待改善提高。

“语言能力的真正形成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积累、练习、实践和运用的过程。现代语言学习理念强调了语言学习不仅应关注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习过程。”袁昌寰教授说,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两个特点也就决定了语言学习不应是一个对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学习,不应是靠单纯的讲解和机械的记忆、背诵进行学习的。因为这样的学习不仅单调乏味,也收效甚微,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是事倍功半,也让很多学生失去了信心,对学习英语望而却步。所以,学生应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家长和教师要坚持 “做中学”原则,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用英语,从而使他们逐步建构起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育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通过考试改革就能完全解决的,应该从文化土壤和社会氛围上树立大众外语教育的理念和定位,重运用,减少功利之心,重提高综合的人文素养等方面入手。

高考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如何改革才真正的能体现高考的价值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兴趣与心灵,而不是学生谋生的工具。“一考定终身”,不得不说现在的高考制度对学生的压力非常大甚至到了扭曲心理的地步。为此,我们不停的改变着,也许过程很缓慢,但我们坚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的。

参考文献:

第2篇: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高考制度;多元智能理论;改革

一、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

高考制度原本具有社会选拔与教育引领两种核心功能,但由于社会功能紧迫性与教育功能间接性的存在,高考改革往往重视社会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当高考受到社会各界欢迎的时候,它对教育的影响却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高考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在它试图通过自我变革来顺应社会需求时,却让基础教育变得无所适从,甚至不惜背离教育规律来顺应高考制度。形象地说,高考制度将应试教育的火花煽成了一股浓烟,又熄灭了素质教育的星星之火。

二、高考制度弊端产生的原因

1.高考弊端产生的原因,首先是高考本身的特性导致的。高考具有片面性,高考所考查的内容是相对有限和片面的。在片面性的影响下,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出现了对知识明目张胆的功利主义,对高考所考查的知识以外的内容视而不见,认为这样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

2.是我国长期以来运用传统的“二元智能理论”这一标准来评价学生。传统的二元智能理论主要是指人们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它所考查的内容非但有限,而且不科学,左右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特长发展起到了束缚及压抑作用。

3.从高考改革实践来看,高考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对高考的希望也越来越大,但从高考改革进程来看,它对教育因素的考虑却并没有因而得到相应的增加。尽管高考一直被视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改革的动因却很少来自于教育内部,高考改革也较少关注教育自身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笔者认为,高考制度的改革应当:

1.参与高考改革的主体多元化,加强高考改革与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一线教师有更多切身的教学体验和清晰的认识,学生对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以及什么样的教育能让自己身心愉悦、全面发展也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改革必须倾听他们的心声。

2.变革考核的内容。多元智力理论呼唤要在真实的场景中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评价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要尊重并评价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等。高考成绩只能是决定性因素中的一项,平时的成绩、表现,学校或教师的推荐意见等都应该加入进来作为考虑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3.改革考试与招生的形式,加大高校自,并给予考生一定的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高校需要有权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5%是远远不够的)、有权自主组织考试、有权将高考时间与其他高校的时间相互错开。“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学生也应该有根据成绩和需要选择学校的权力。

4.完善特长生考试制度。由于“每一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因此高考应该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应该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通过增加特长生招生比例,以此来提高学生和高校对特长培养的重视程度。

5.改进分数统计与解释的方法。学生在培养和发展各种不同的智力时所花费的努力并不是等同的,因此简单地将原始分数相加的分数统计方式不合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分值同为5分的题,考生A做一个高难度的数学代数题与考生B做一道简单的政治选择题所需要的努力是不同的,简单地算总分就无法体现公平。统计出考生总成绩的加权平均数,排名按照考生各自的加权平均数进行,这样的方法也许更科学。

6.适当增加考试的次数。目前我国固然不能像美国那样每年有五、六次的高考,但是适当增加一到两次未尝不可。从之前北京、天津、上海、安徽等地的春季高考“叫好”不“叫座”的结果可以看出,春季高考的真正实施,需要赋予其与夏季高考同等的地位,需要各大高校积极配合,参与招生,还需要让考生及家长充分理解并接受,提高学生参考的积极性。

无论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还是从本地的实际需要出发,高考制度改革措施的提出与制定都应体现全面性、客观性和适切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进步和不同地区社会的总体稳定。在实践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总结经验,灵活把握。我们的社会是极其现实的,它对人才的选择更趋于理性、务实。哪一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血有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的天堂,高考的改革才可以说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了。

参考文献:

第3篇: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

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动,公平合理已经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质疑。随着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富有资源”,更重要的高校的录取能力不同,仅仅是凭借分数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故此,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 

一、我国现阶段高考制度所出现的问题 

1.高考制度本应当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措施之一,却让分数变成了学生的枷锁 

在一些学校中,刻意去追求高升学率,让学生们在分数的枷锁中艰难前进,分数似乎成为了生活中的一切,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某些地方的学校,升学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价值,还有老师的好坏,甚至会成为一个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这种硬性教育的模式,严重违反了政策本身的意义,不利于培養人才,也不利于国家推广相应的素质教育,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 

2.“分数是命”不利于发展多方面人才,也难满足当代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开始从单一到多元的改变,人民群众纷纷开始逐渐习得更多的知识以便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故此,高考招生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同时,随着高等教学的普及性,继续坚持选拔小部分人才的高考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要求,所以“分数是命”的高考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潮流,要努力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应从各个方面考察然后进行选拔和录取,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方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高考形式过于书面化,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个性特长 

知识的积累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但人才的发展决不能仅仅止步于书面上的系统知识,面对社会的多变性,杰出人才更应当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应对接踵而来的变化,去学会承受各类挫折,无论是从学习方法方面还是学习态度都应该为进入高等院校做出良好的基础[2]。在当代人类发展中,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但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保持强大的好奇心和行动力、拥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并且相互配合,必然会发生强大的力量。 

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现如今高考招生制度,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主要改革。一是改革选拔人才的考试形式,如本职分考,小语种方向的分类考试、一年两考或多考、让异地学生获取考试资格等,让学生的选择更加丰富。二是改革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的需求,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对综合能力也要进行一定方式的考核。三是改革选拔人才考试的命题形式,应提高命题团队的命题能力,了解当代学生的发展情况,尊重考试的标准,并且要必须提供准确的命题方向,增加考试的可信度,保证命题质量和水平[3]。 

改变高考录取标准。现阶段我国录取方式主要是依靠分数来进行选拔,标准过于单一,让高校更难逃脱应试的命运,也让学生难以挣脱分数的枷锁,特殊人才无法被选拔;在加分政策下,破坏了高考应有的公正公平。一是改变高校录取人才的配置方式,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的人才配置方式,并且让录取批次逐渐淡化甚至消失,鼓励高校发展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二是将学生的基本学业成绩与综合成绩一起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标准,完善现有的学生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让选拔人才变得更加令人信服。三丰富录取方式,发展并创新专业性录取、破格录取等录取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高校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多样的人才选拔机制。 

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到现如今为止依旧是步履艰难,改革措施落实到各个地方,在执行方面依旧有很大的差距,涉及到高等教育相关的利益者,因为社会利益不同而产生的阻力,是改革难以进行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方面在于高考制度还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大动力,维系着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改革中必须要权衡利弊,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稳步前进,试点进行,随后全国展开,不断打破现有的规章和制度,去建立一个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高考招生制度[4]。 

让高考制度更加科学化,通过不断讨论和创新,设计好发展前进的规划目标,并且规定每一个时间段的任务,明确高校和社会、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责任,相互配合,让高校招生成为制度的改革的重点,并且加强试点建设,克服一切困难,实时跟踪改革情况。对于改革过程中的不良情况,要积极实行监督,防止和惩罚并行,让高考作弊行为止步于萌芽状态,对任何考场舞弊行为都要进行严厉地惩罚,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为方式上都要规范考生的考试行为,并且针对相应的加分政策要积极做出清理,让考生公平公正地进行竞争。面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人群,应当设立不同的规范和改革,要确保公平合理,对不法行为要进行严惩和取缔。建立相对完善的高考选拔标准制度,让学业成绩不再成为决定学生命运的枷锁,也改变社会现如今对高考的错误认识。 

结语 

高考制度改革是一个庞大而具有影响力的改革,需要政府、人民、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需要高等院校和社会共同协作和探索,才能让中国走在人才大国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王学男. 内地民族班招生制度的政策回顾与改革走向[J]. 中国民族教育, 2016.2(2):15-18. 

[2]张文俊.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6.23(5):023-023. 

第4篇: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

面对这“科考”,制度,多少学子,焦头烂额,为此而日夜奋战在书海里。求知是上帝赋于人类的职责,是人类追求文明的通途。

在求学的道路上,莘莘学子发愤图强,为了学好知识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形同一块海棉体汲取着知识的能量。人的一生是学习中度过,学习可以掌握世间所有的知识财富。不学无术,一生也不会有所成就,形同行尸走肉,愧对苍天厚地,生育养育自己的父母。

十年寒窗勤奋学习,最终目的是学好生存的本领,为国家,为完成父母的厚望,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有用的人才。科考制度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从有学识的人群中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但是利弊总是相互依存,有积极的一面,就有消极的一个面。科举制度,在正常渠道下,为国家选拔了一些有用的人才,对社会有积极的意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但是,对哪些因为某种原因,临阵发挥较差的人来讲,就是一个制约,限制了他们发展才干的机会,导致他们丧失了报国的机遇。这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必须看到,只有认清其利弊,才能辨别其制度的优劣。科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促进了学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以掌握的学识服务于国家,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壮大。所以在封建时代,科举制度对社会曾经起到推动作用。

社会在发展变化,今天已经不能与昔日相比,社会科学的高速发展,人类步入知识信息时代,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知识的范围也在扩大。所以,仍然依靠科考来完成选拔人才,对选拔人才是一种制约,也是浪费人才的表现。国家把培育人才列为国策,把教育放在重中之重,全面培育人才,可谓是不拘一格求人才。科学高速发展,领域不断的拓宽,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所以,把大学的门槛仍然设置的那么高,形同鲤鱼撞龙门一般的艰难,导致无数的学子无法进入学府正常学习科学知识,丧失了年轻学习最佳的时机,这对求知似渴的学子,对国家均是一种变相的损失,科考制度现在的延用是弊端大于利。所以,应该把科考制度取消,用新的方式,来选拔社会人才,培育国家适用的人才,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长远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十年栽树,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的命脉,一切在改革中发展,教育制度,科考制度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千万学子的心愿。

第5篇: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

[摘要]近年来,国家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对于在教育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会找专业人士解答,尤其是高考填报志愿,但市场上还未有完善的机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这一市场现状,进行了需求,前景,投资,风险等有关方面的分析,确定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后,提出方案,创建了高考咨询服务机构。

[

关键词 ]市场;需求;创新;可行性

一、总论

(一)项目的主要内容

宏图高考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针对高考生填报志愿进行咨询的服务型公司,公司通过引进经国家认证的先进高考志愿填报技术,聘请资深心理咨询师进行高考生的优势分析、兴趣分析、行为特点分析、职业性格分析、等人才测评结果,分析该学生最适合的就业发展方向,聘请资深高考报考指导教师为学生介绍相关专业及其未来发展情况,给学生制定出系统化、合理性的方案帮助学生进行报考选择,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方案。

(二)项目背景情况

据统计,辽宁省2013年有254000名学生报名参加高考,沈阳市有39000人参加高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育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数以万计的考生家长,对于孩子高考填报志愿等诸多选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针对性强、服务完善的机构为其答疑解惑,类似的高考教育咨询服务公司非常缺乏。经专业人士分析,目前市场有三种志愿填报咨询体系。通过考察及分析,发现各体系都有其利弊。这些服务具有片面性、短暂性和缺乏长期跟踪的环节,导致无法彻底、全面、系统的解决问题。

二、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产品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

公司对大学生进行相关市场调研,研究数据显示仅有12.9%的大学生是根据父母的意见进行志愿报考,约17.3%的大学生根据老师建议进行志愿报考,13.4%的大学生由专业人士指导进行报考,5.9%的大学生是根据网上模拟志愿填报系统进行高考报考,42.6%的大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进行志愿报考。经市场调研,在不充分了解自己性格爱好的情况下,报考自己不熟悉或是不喜欢的大学及专业的大有人在。因此,在报考志愿时做相关高考志愿咨询是必要的,也将是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将会考虑选择的一项服务。

(二)项目的创新性概述

我公司通过引进经国家认证的先进高考志愿填报技术,聘请资深心理咨询师进行高考生的优势分析、兴趣分析、行为特点分析、职业性格分析、等人才测评结果,分析该学生最适合的就业发展方向,聘请资深高考报考指导教师为学生介绍相关专业及其未来发展情况,给学生制定出系统化、合理性的方案帮助学生进行报考选择,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方案。在后期发展中,公司后期将业务扩大到转向艺体生发展方向、出国留学前期准备上,对此类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并对处于叛逆期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挖掘特长,激发潜能,从而把他们打造成为可用之才。

三、项目实施方案

本公司聘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及高考志愿报考辅导老师组建咨询团队。每个团队配备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及高考志愿报考辅导老师。目前公司已成立“指南针”高考志愿咨询团队、“逐梦”高考志愿咨询团队、“骄子”高考志愿咨询团队。每个团队收费标准不同,供顾客选择,同时接受咨询服务的项目不同,收费标准也不同。以下为接受最高价位咨询服务步骤:1.预约指导团队(通过网络、电话),签署《高考志愿咨询服务登记表》及《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协议》;2.咨询服务一:通过“志愿宝”体系,根据考生分数制定相关专业及大学报考方案;3.咨询服务二:由该团队的心理咨询师对考生进行性格特长等专业分析;4.咨询服务三:由该团队的资深高考志愿报考老师为学生分析各专业发展前景,供顾客选择;5.将最终方案提供给考生及家长。

四、筹资决策

公司筹集资金40万元,由宏图内部出资40万元,其中租赁办公场地24000元,置办办公设备10000元。

五、经济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净现值(NPV)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是指用一个预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i,分别把整个计算期间内各年所发生的净现金流量都折现到投资方案开始实施时的现值之和。)

NPV=164.7037(万元)期初投资40万元,164.7037-40>0。所以说明计算期内项目盈利能力很好,投资方案非常可行。除此之外,动态投资回收期就是把投资项目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基准收益率折成现值之后,再来推算投资回收期,净现金流量累计现值等于零时的年份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经计算,投资回收期为1.92年,即23个月,投资回收期较短,投资方案可行。

(二)项目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1.市场风险:创业初期,品牌尚未形成,推广需要一定时间,与地方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及宣传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通过更大的营销努力提高市场份额:初期针对重点中学进行营销,接着拓展普通中学,加大营销力度。

2.营销风险: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咨询服务行业发展空间的了解和认识,同行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组织具有专业素质的营销队伍,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随时了解市场动态。

3.技术风险:竞争者的技术追随。对策:(1)增加技术研发的费用投入;(2)多元化经营,化解对单一服务的依赖性风险。

4.管理风险:人才的流失,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组织结构、管理方法的不适应性。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公司的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方法做适应性的改变,同时倡导组织创新、思想创新。

5.财务风险:公司发展初期,资金短缺风险,即资金不能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对策:(1)完善和加强公司自身的“造血”机制;(2)加强对资金运行情况的监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施财务预决算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建宗.中国高考向何处去[J].北京文学(社会科学版),2006(5):124—126.

[2]王泽.透视四川美术高考培训现状[J].艺术教育研究(社会科学版),2012(5):96—97.

[ 3 ] 伍振.给“高考经济”热降降温[ J ] .西部大开发( 社会科学版),2006(6):16.

第6篇: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

摘 要 在高考中加试体育对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与高考加试体育的基本状况和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高考 加试体育 青少年 体质健康

以2010年与2000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结果相比,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仍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肥胖率增长了将近50%,近视率也增长到了31%。而在2014年9月2日,我国教育办公厅了关于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和上报工作的通知,随之而来的是各省各校如火如荼的开展新一轮的体质健康测试。

一、高考体育加试

2006年12月25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教育部举行的例行会上表示,体育成绩将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而在2007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中央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积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1]清华大学在2011年的自主招生上,把“体质测试”作为其新添加项目,目的就是为了着重考察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而非专业运动水平。

二、高考加试体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参与对象上进行分析

1.政府

尽管高考加试体育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依据,为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多数的中小学仍然重智轻体,而且学生体质下降趋势也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由于各省的经济发展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等现状都存在着差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的时不能考虑到所有的影响因素,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监督方面的工作也很难做到完全公正公平从。

2.学校

在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学校,体育课的设置就如同虚设,尤其是高三的学生,都认为应该要全力以赴的来冲击高考,体育课的时间大多都被语、数、外三门主课的任课教师给“抢夺”,用来补习,即使是体育教师上课也会把体育课自然地换成自习课,有的甚至是直接把体育课给“停”掉,从而换取更多的学习时间。

3.家长

在高考的压力下,自家孩子应该集中关注在文化课上,进行体育锻炼是在浪费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的心理,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产生对体育的漠视感,远离体育锻炼而造成体质下降。同时有部分家长认为考试中的人为因素较多,成绩很容易作假,不能体现出它的公平性。

4.学生

一方面,各种诱惑充斥在青少年的周围,女孩子很容易被电视里面的明星与化妆品等吸引,而男孩子在业余时间则更愿意呆在房间里面玩各种各样游戏,不愿意走出门去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在家长和学校老师的不断念叨与督促中,学生渐渐地远离了体育,有的学生甚至对体育产生了厌恶感。

(二)从考试方面上进行分析

1.考试内容与标准

每个省市的发展现状都存在这差异,所以每个省市在选择考试内容和考试标准的时候要因地制宜。高考加试体育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兼顾学习的同时注意锻炼身体,因此考试标准的制定要兼顾到城乡的差别、地区的差异,而这个是很难实现的。

2.考试过程

考试的现场需要做到封闭与公开相结合,所有的工作人员要做到完全的隐蔽,进行封闭式的管理,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且如何确保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是一项艰难的工程。在考试中的监测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在全国学生体质测试中,很多学校利用各种方法让测试数据“看上去很好”,而在高考体育加试中,肯定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些做法的出现,有的学生文化成绩名列前茅,但是体育却处在下游,某些学校为了升学率,只能用一些不光明的手段来提升“好学生”的体育成绩。

三、建议

(一)要做到因地制宜

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同时政府要积极地引导社会和家长用正确的标准来评价学校,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

(二)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在孩子一生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家长要起带头作用,带领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根据孩子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特点来合理安排运动量,从而增强体质,从容的面对高考加试体育。

(三)避免应试教育的出现,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高考加试体育的消息一传出就让人联想到“应试体育”,教师不能够只要求学生考什么就学什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四、结束语

高考加试体育是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教育的一种进步表现,是促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积极地措施。在高考加试体育实行的过程中,学校、家庭与学生的联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角色扮演者。当然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的监督与完善也是重要的一环。只有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将过程完好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周玉兰.关于高考加试体育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1-6.

[2] 刘硕阳,季,卞民德.高考加试体育是良药妙方还是权宜之计[J].教育导刊.2013(02):88.

[3] 陈庆伟.高考加试体育利弊预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2,(28):83-85.

第7篇: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 新高考模式 地理选考 兴趣度 职业幸福感

2017年实行的新高考改革细则于2014年11月中旬由省教育厅正式公布。此次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将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高考总成绩=必考科目成绩(语数外3门)+选考科目成绩(7选3)。选考科目为高中学考科目中的7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1]。截止到2016年10月中旬,2017届的毕业生已经参加过一次7选3的高考。

据此,地理学科――一门在初中由《科学》、《历史与社会》分散涉及的非独立学科,不再作为2014级学生的文综学科而成为选考科目。这门以往理科生眼中的文科学科,文科生眼中的理科学科,就被更加边缘化了。那么,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究竟如何对待地理学科,尤其进入高二阶段,学生面临7选3的选择,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新的高考背景下,学生犹如在超市里选购商品(学科)的顾客,老师则形同商品促销员,要展现亮点吸引驻足观望的顾客。一位学科老师的价值在于被学生认可。试想,如果选考的人数非常少,班级也就相应减少,学科教师就会有富余,那该学科的老师在学校里就真的被边缘化了,成为学校“无用的人”。所以,唯有增强地理学科的内功,提高地理学科在学生中的分量,增加地理选考率,地理教师才能获得满满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高考模式的改革,必然给一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一定的影响。那么,在改革的时代,师生该如何开展教与学呢?其实《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了我们答案――“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即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在教学中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2]。这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首要理念,也是地理老师的“尚方宝剑”。不管考试制度如何改革,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不变的,培养目标是恒定的。

一、教学实践

如何营造一个“高效课堂”,既能渗透高中地理教育理念的使命,又能完成全体学生的学考教学任务,还能为部分参加高考的同学提供保障,亟待一线老师摸索研究。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中,在课堂教学中追求“低重心、高效率”,立足学生学情和兴趣,积极开展了如下四类课堂实践:

(一)走出去,拿进来――一轮红月和六朵棉花引发的课堂效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持之以恒学习的原动力。缺乏兴趣难免出现三种效应:(1)课堂40分钟专注度不够导致听课效率低下;(2)课后作业时间不够用时会牺牲地理的学习时间;(3)畏难心理导致遇难而退或者一知半解时不求甚解。

地理课堂如果仅局限在教室内,难免枯燥乏味。所以老师要积极创造“走出去”、“请进来”的机会,为课堂注入活力,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一轮红月。《地理Ⅰ》第一章有个“观测月相”的天文活动。适逢2014年10月8日有天文奇观“月全食”,笔者及时把握教学机会,在当天的课堂上把月全食的形成原理、当次月全食的时间、观测要求一一进行介绍,并对“红月亮”的形成原因和同学们进行了探讨。

当天晚上,师生共同观测。无奈天公不作美,云层较厚,整个观测过程不理想,而且没有预计中的“红月亮”现象,师生都有些失望!

第二天的地理课堂上,师生再次探讨“天文观测选址”的要求,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天气晴朗、天空少云、灯光污染少、大气污染少等条件。这一次观测活动虽然不成功,却让同学们对怎样才能观测成功的区位条件印象深刻,比老师单纯讲,效果好多了。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这就要求教师有一颗善于发现地理现象的心。例如此次的天文现象,近期发生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新闻事件(如2016年7月9日影响本地的“尼伯特”台风,结合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分析成因危害等)、本地区乡土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植被)、人文地理(工农业、城市、交通、物产)等都可以作为多元的课程资源,将地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走出去”的地理课,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内容知识性、实用性都很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养成了留心获取身边地理信息与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而这种能力一旦获得,那真是终身受益的。

案例二:六朵棉花。国庆假期,正是棉花成熟的季。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涉及棉花的教学,但笔者及时采摘并将棉花带入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笔者分别采摘了一颗尚未开放的棉桃、三朵处于不同开放程度的棉花、一朵采完后的棉壳、一朵烂棉。一进教室,同学们就被笔者手里的棉花给吸引了,大家兴致勃勃地又是摸、又是扯、又是用力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笔者一一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棉桃好重啊――因为尚未盛开的棉桃里有水分,棉絮很湿;很难用手掰开――棉瓣的盛开靠阳光晒;烂棉怎么形成的――棉瓣开放的时候遭遇了雨水没有及时晒干,发霉后又被虫蛀……

笔者接着提问:根据棉桃水分足、棉花盛开等特点,你能推测哪些地方适合种植棉花?我们国家最适合大面积种植棉花的地区是哪里?世界上盛产优质棉的国家是哪个?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从“温暖湿润”修正到“温暖干燥、光照充足、水源充足”;从“采棉大军入疆”联系到南疆最适合种棉花;从四大文明古国埃及联想到衣食富足的长绒棉之乡。

同学们又有疑问了:按理我们这里也是适合种植棉花的,为什么看不到呢?笔者又引导大家思考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大家意识到了市场经济下一块土地上种什么,除了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合,还要考虑经济效益。

最后笔者让同学们细心观察青棉桃和盛开的棉瓣下叶子的区别。同学们立即发现采摘棉花时可能会把枯叶带进棉絮,这样就会影响棉花的品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要是能够培育出一个优良的品种,在成熟期棉叶能够自动脱落,该多好啊!

既然没有机会把学生带出课堂到棉花地里去实地观察,那不如教师花时间去采集标本,把标本“拿进来”。本节课此环节用时不长,但师生兴致高昂、讨论热烈。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巧妙的设问和对学生疑问的引导,表面上看似闲庭信步,实际上却能展现出过硬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诸如“六朵棉花”这样的实物或情境一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就会蹦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追问,学生在这些任务的驱使下,就会积极主动地整理自己的已有知识、归纳辨析同伴的观点然后总结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最终形成记忆深刻的新认知。

如此“走出去、拿进来”,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度就在那一刻被调动和点燃。在他们好奇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体验和探索中,动手能力、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2],实现了由“要我思”到“我要思”、“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二)重律,循序进――“学案导学”提效果

很多同学还延续着初中时的学习习惯,希望老师能经常发些提纲类的资料,最好能有听写抄写作业,把高中地理尤其是《地理Ⅰ》当成纯文科学习,认为死记硬背就可以考高分,或者说学生心理上依赖老师,不愿意主动思考、整理、提炼。因此,教学中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强的知识点,应如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又能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教授“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时,采用了学案导学的方式。

1.认知――教材处理

圈一圈、划一划:(1)常见的地质构造分哪两大类?(2)哪类岩石在什么条件下形成褶皱?(3)形成断层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2.归纳――表格整理

3.探究――背斜构造与向斜构造的判读(岩层弯曲状况、岩层新老关系)

4.实践――了解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

(1)找矿(石油、天然气);(2)找地下水:(3)挖隧道:(4)桥、坝、房屋等工程建设要避开。

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在缺乏有效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往往采用低效的死记硬背方法。如此,不但记忆不深刻,而且不会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处理该类知识时要及时发现学生认知困难所在,通过设计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梳理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化解学生思维的障碍[4]。学案导学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学案非常简短,但清晰地呈现了步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尤其是第四部分“实践”环节,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目的和用途。同时,这则学案启发学生要举一反三学习:教材呈现的理论知识是什么?是否可以(用列表法来)归纳(对比)突出重点?该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是什么?教学实践证明先理解后记忆,才是最适合《地理Ⅰ》的学习方法。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学案的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了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强化了学习效果。

(三)似无心,实有意――预复习作业形式的巧设计

一节课结束时,老师往往会布置为下节课学习准备的预复习作业,某些同学对待预复习作业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当天其他学科的作业量。这说明即使同学们能意识到预复习作业的重要性,但由于其他科目的影响,预复习作业往往被忽视。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想起教研室曾举行过一次“我最满意的一份作业设计”,获得一等奖的是一份《常见的天气系统》的预习作业设计,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其启发,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收效很好。

附预习作业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预习作业布置

内容:在下列表格中记录校运会期间和本周末的天气变化情况,并思考导致天气变化的原因。

形式:通过收看电视气象节目的天气预报和自身实际观察,记录每天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和降水);住校生可以收听午间的校广播预报,做好记录。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生产生活实践。这份作业的设计者提前关注到学校运动会期间会遭遇冷锋过境这一天气变化,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地要求同学们记录校运会期间的天气情况,并思考导致天气变化的原因。既顺应了学生“无课业负担地享受运动会”的特殊心情,又充分利用了他们特别关注运动会期间天气的心理,不露痕迹,巧妙地完成了《常见的天气系统》新课学习前的一份重要预习作业。

事后的授课效果表明,这次的课前预习作业对学生学习新课及课后如何运用该知识点帮助很大。由于是实实在在从生活中取得的亲身体验,同学们印象非常深刻,对冷锋系统过境前后的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附复习作业设计:

《水循环》复习作业

作业内容:研究性学习――“调查家乡的河流”

《地理教学指导意见》提出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一基本要求。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往往要求学生熟记“意义”,再做几道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对此,笔者重新设计了研究性复习作业,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做调查,旨在实现《学科指导意见》中倡导的“让学生在调查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找到解决对策,并尝试撰写调查报告”[3]的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复习作业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真真实实地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关注了家乡的河流、水资源状况,更好地理解了“水循环更新陆地淡水资源”与“过度水污染”之间的矛盾。

(四)低重心,蕴深远――渗透科学素养、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新版《地理教学指导意见》将“地球的运动”一节定位为发展要求,无基本学习要求,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不大。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不可能对此内容深入全面地讲解。很多老师无所适从。其实不然,老师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考试,还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笔者在教授《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时,结合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图片,补充了前苏联登月失败的经过及我国探月工程计划的内容。在对比中让学生意识到我国航天事业起步迟,发展快,航天之路曲折艰难的实情。同时,笔者及时在课堂上传递获得的最新新闻――2016年11月神舟十一号成功完成任务后,中国透露太空探索计划:2017年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2018年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2022年完成空间站建设;新一批航天员(包括女航天员)选拔;为其他国家培养宇航员,等等。课堂上笔者以展望的口吻对同学们说:“也许不久的将来,老师和学弟学妹们用的地理教材和图册中就有我们班×××同学的名字和事迹。”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挑战困难,激发立志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豪情。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活动,正值农历八月十八,同学们都熟悉钱塘江潮水。笔者及时引入这个乡土地理的案例,从曾经的无穷水患,到今天的旅游奇观,是一个典型的“利弊共存、化弊为利”的成功案例。由此教育学生,太阳活动、太阳辐射,以及任何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要全面认识其利弊,并积极化弊为利,为人类所用,促进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

无论高考形式如何改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有时,教育的成功并不是用学生考试成绩的等级,或者有多少学生选择地理作为高考科目来衡量的。或许很多年后,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点学生已经淡忘,但当年地理课上,老师寓意深远的一两句话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可能就是他(她)一辈子的记忆和收获。

二、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创新教学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与学生交流时感到教与学中有不少的亮点和小惊喜,尤其是学生那句:“老师,我们觉得你不像是在讲课本,讲纯知识……引申开的知识更能记忆深刻,很喜欢这样的课……”因此笔者相信,只要坚持,肯定会有成效。

1.充实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实践中要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以适应课改和时展对课程资源多样化的要求。笔者以为,在此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入课外知识、实物展示等,都可以创造性地成为地理课程资源。

2.提升教师素养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有标新立异的思维,不是教材、教参资料的人工传声筒,对教材内容、课堂预设与生成应有深刻的思考和灵活的应用。这个过程,提高了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课堂掌控和实践能力,使自身的教学理水平得以提升。

3.提高学生能力

课堂中的很多实例应来自于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教师应及时捕捉信息,巧妙引入,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思考空间。利用教授新课,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远意义,适时地给予学生点评和鼓励,使他们在循序渐进的思考过程中扫除障碍,由疑惑走向清晰,享受学习的快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业成绩,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学习品质。

4.打造高效课堂

最好的老师能让学生拥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地理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既能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去深远备课,又能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低重心”地浅显教学,尽量顾及每一位同学,增强他们学习的乐趣与自信。

要在课堂中讲授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知识,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做更多的、充分的准备。学情的研究、教材的钻研、导学案的设计、学生疑问的解释等,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等都是一种挑战。

三、结语

在2016年教师节前夕说,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5]。如何当好总书记眼中的“引路人”?如果选考地理学科的学生太少了,连上课的机会都没有了,没有机会和学生探讨地理问题,又何谈引路?地理学科具有文理兼备、综合性强的优势,因此,地理教师应集思广益多渠道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既能落实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又能提高高考选考率,增强地理老师的职业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新闻.2014.11.

[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8.

[3]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4-13.

第8篇: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生物;选修课程Ⅰ;开设模式;走班制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79-02[作者简介]解耀国(1977―),男,江西人,硕士,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高级教师。

自2008年9月至今,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走完四轮,2011届至2014届都已经结束高考。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开设选修课程Ⅰ的实践和思考中,大致经历了如下三种方式的变化。

一、2011届:走班制

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关于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编排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江西省新课程选修课程Ⅰ分为ⅠA、ⅠB、ⅠC三类,选修课程Ⅱ分为通用地方课程、专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

选修课程ⅠA是江西省所有普通高中都必须开设的选修模块,选修课程ⅠB是要求学校努力开设的选修模块,选修课程ⅠC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的选修模块。生物学科中,“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属于选修ⅠA类,“生物技术实践”和“生物科学与社会”属于选修ⅠB类,没有明确规定的选修ⅠC类。

我校从新课改第一届即2011届就开设了生物校本课程,和其他属于选修课程Ⅱ的课程一起,在高二这一学年每周五的下午开课,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实行走班制。

因为“生物技术实践”要求的实验条件较高,我校短期内不能配齐实验设备,参照已经课改的外省经验,我校先开设“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而没有开设“生物技术实践”,又因为此时江西省高考方案还未出台,所以只能将其安排为必选课程。

而“生物科学与社会”是适合文科学生选修的模块[1],由于没有在哪个课改省市的高考方案中出现,几乎名存实亡,连基础教育扎实的北京也不例外[2]。我校在2011届和2012届也是如此,到2013届才有所改观。

在完成“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后,“生物技术实践”是否开设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我校为江西省新课程改革示范校,既然《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努力开设”该课程,那么当然要努力开设。此时出台的江西省高考方案也明确了在理科综合中对生物选修模块的考查方式为:从给出的“生物技术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两道题中任选其一作答。作为选修课,在已经学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情况下,当然应该给学生选择学或不学“生物技术实践”的权利。那么,如何在完成“生物技术实践”教学的同时又不耽误其他选择不学该模块同学的高考复习呢?

我校的做法是,在正常的教学时间里进行全体学生的高考复习,在每周一和每周三的第8节开设“生物技术实践”,地点安排在生物实验室。不选的学生根据日常安排进行体育活动或课外兴趣活动,选了的学生离开行政班教室,到实验室上课,编成若干个教学班,由几位教师同步教学。

江西省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学校在学习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后并未开设“生物技术实践”,这从当年高考阅卷(全国新课标卷)后对选做题的选答统计可以看出来(表1)。[3]

表12011年江西省高考生物选做题答题情况统计

题号满分选做该题人数占的比例平均分39155.9%11.4401594.1%7.9二、2012届:全员性

综合《指导意见》、高考方案和第一届的经验,第二届就应该实行彻底的走班制,以解决学生选学哪个选修模块的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矛盾很多。

先简单分析一下全年级走班制操作的可能性。以10个行政班为例,假定一半的学生选“生物技术实践”,另一半的学生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因为要走班,必须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段开课,又没有这么多大教室,不能上大课,该年级即使配置了5位生物教师也仅能同时上走班后的5个教学班,其他5个班怎么办?解决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在学选修模块的这段时间请其他年级的5位教师来支援,这很难做到,因为这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工作量,也对其他年级的生物教学造成很大的冲击(比如排课);二是和物理、化学结合起来协调好排课、编班,学生走班。

但按照《指导意见》和江西省教育厅公布的另一个文件《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理化生的选修模块起始时间并不一致,无法同时开始(特别是生物,多数学校是高二才开生物课)。若进度快的学科先开始选修模块,则必有进度慢的学科将部分必修内容带入走班后的班级讲授,否则只能进度快的学科先复习或安排自习以等待同时开始选修模块。由于各科选修模块的内容有多有少,结束时间不能统一,同理,又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无论哪种方法,上新课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在高考复习时又会出现。综上所述,用全年级走班制来应对选修课程Ⅰ,一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是即使学校管理跟上了,仅用走班制来解决选学问题仍有弊端。因此,在权衡走班制的利弊和管理的困难后,再考虑到我校2012届生物在高一就已经开课,教学时间比较宽裕,最终选择了“生物技术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都全员上课的模式。

三、2013届和2014届:必选课+走班制

全员上课的方式避免了学校管理的困难,又给了学生在高考中选择的机会,但也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是选修模块的教学时间几乎翻了一倍,使高考复习时间减少了;二是上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再上“生物技术实践”时,很多确定只学前者的学生不再听课,又无处可去,只能待在正在上课的教室里“自习”,这既影响了课堂气氛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效果。

问题还在于,高考复习时,上述两个问题又会出现。正因为有以上弊端,很多学校对2013届的生物选修模块实行“必选”的开课方式,即不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学校只开设“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或“生物技术实践”,学生必选。

事实上,不少学校在2012届就这样做了,因为他们高二才开生物课,时间很紧张。显然,这种开设方式明显违背了《指导意见》的精神,尤其是只开设“生物技术实践”的做法,与《指导意见》中“选修课程ⅠA类(生物即“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是江西省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必须开设的选修模块”这一要求冲突。

但这种选修课变必修课的简单处理方式有以下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不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学校管理省事了;二是学生一心一意只上“生物技术实践”或“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高考时应该“成绩不错”。

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我校综合考虑如下三个具体情况后对2013届的生物课程开设采用了表2中的方案。

1.根据《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的建议[4],我校做到了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生物课,至高二文理分科时已经基本学完必修Ⅰ和必修Ⅱ;

2.“生物技术实践”的内容和必修Ⅲ知识上的联系很少;

3.我校在高二用走班制开设校本课程等选修课程Ⅱ已经操作得很娴熟,效果也很好。

表2江西师大附中2013届生物课程编排表

年级理科文科高一年级

(未分文理)必修Ⅰ和必修Ⅱ高二年级

(常规行政班教学)必修Ⅲ“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必修Ⅲ高二年级

(周三、五下午走班)校本课程等选修课程Ⅱ“生物技术实践”,供选择校本课程等选修课程Ⅱ“生物科学与社会”,供选择注:高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全员复习,同时“生物技术实践”每天第8节答疑复习

实践证明,这一方案的实际效果良好,因此,2014届继续沿用了这一方案。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实验实施的过程中,由于认识和经验的不足,我校生物选修课程Ⅰ的开课方式大致经历了从“走班制”到“全员性”再到“必选课+走班制”的变化,这其中既有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也有学校管理跟不上新课改要求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客观因素。但只要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就一定能逐渐适应新课程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摸索出适合校情、生情的开课模式,从而真正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4]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编.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4.

[2]朱立祥.全国中学生物学教学研讨会会议纪要[OL].(2013-11-08).http://.cn/czsw/jshzhx/xhdt/gddt/201311/t20131108_1169977.htm.

第9篇: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英语成为了重要的对外交流工具之一,然而,高校英语教学是我们培养对外交流人才的重要工厂,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重要纽带,教师专业化也通过不同的方法促进其发展.再加之高考英语社会化的变革,更突显教师专业化发展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带动和推进作用,使其引领着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们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它能为我们提供创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应该用专业化的实践经验来推动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高考社会化;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72-02

在高考英语社会化趋势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为只有高校英语教学实行了改革,才能实现从下而上的全面改革,才不至于使高考英语社会化改革进行得不彻底,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而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实现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故下文介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内容.

1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与学习,逐步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一名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的成熟教师.当然,在教师专业化的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逐渐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书时间长就可以称之为专业化的教师.这是一种质的变化,而不是时间上量的积累.

2 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2.1 专业知识

一方面是指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是指所教专业的系统化知识.就英语专业而言,专业知识就是指英语的语法知识、词汇、泛读、听力、写作、外国文学等等.教师要对这些内容有相当地了解.词汇的积累、阅读的广泛、对课外知识的掌握与了解、对国外作品的研究与认识、以及国外文学创作的背景、甚至是对其历史文化都应有一定地了解.例如:英语教师可以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内容,掌握其中一些生僻词汇,以及地道的英语表达,同时还能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丰富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引导他们向前迈进.另一方面是指教学的知识,包括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教学的四项重点,也是英语学习中的基本点.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在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意见,使英语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2.2 专业技能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专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有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传授学习知识的技能、综合信息与知识的运用的技能等等.教师要根据课程与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要从整体上来规划,要计划这一学期的内容,根据课程的标准设计在一周内要讲授多少课时,平均到每一节课上应当讲多少内容.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水平,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课时安排,学生能够吸收多少知识.教师授课要难易结合,便于学生学习.不要这节课讲得简单,学生看看就会了,而下节课则是特别难,课下琢磨半天也弄不懂.教师讲课时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讲课时要让学生时刻都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不要让学生走神,这就需要教师有说话的魅力.教师讲课时不要混乱,要有前后的顺序,逻辑性要强.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讲的内容充满想象,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当一节课上学生都鸦雀无声时,教师就可以调节,让这节课充满活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种幽默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当然,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好的语言技巧,也应当具有对信息综合运用的能力.众所周知,一个专业的教师在讲课时不可能是讲一点零散的知识,而是将这些所讲的容都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就如英语教师在讲课时会将单词融合到课文当中来,这样就将所有的知识结合起来,易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2.3 专业品质

教师的专业品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当中,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当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古有孔子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上,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在课下,要与学生经常谈心,多与他们沟通,给予他们鼓励.要有高尚的情操,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制定培训的目标,安排好教学的进度.要终生学习,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就更应当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在专业上的钻研,拓宽知识视野,不断补充知识内容,更新知识结构,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自我发展与时展中不断完善自己.

3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3.1 理论学习

第一,从学习内容上讲,在高校英语教学的学习中要体现出“新”,随着时代与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教学方法与内容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因此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掌握专业领域的新变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者,也要强调“广”,教师不仅要对专业知识学到精,也要涉猎广泛、博览群书,要以专业为主,同时也要浏览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构建一个以专业为中心多元结构的知识结构.第二,从学习的方式上讲,在高校英语教育当中,有自修和教师教学两种学习活动.自修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仅在课余时间来进行辅助学习.现在高校英语教育选用自修这种学习方式还比较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也不适合自修.相反,教师教学还是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能够保证学习的效果与效率,能够及时地解决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教师教学不是每一天都会有满满的课程.在大学里,教师教学的课时并不多,每周也就十多节,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出了极大的空间.

3.2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其实就是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学习以及运用状况,然后再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对策来改进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高校英语课堂观察而言,作为专业的观察,就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凭耳听、眼看,还要用心来感受所讲的内容,以及用大脑来思考,之后还要做好记录,并依据记录来做专业性的分析.在课堂教学这方面,教师要具有前瞻性和创新能力,不学习那种老的教学方式,要迎合时代的新思想,追求其内在的价值,改进课堂教学的弊端.课堂观察不仅对学生,还对教师本身有促进作用.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来向别人吸取经验,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得自己在英语专业领域里发生质的变化.

3.3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尤为重要的一点.交流是我们生活中的工具,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当中无处不在.教师经常呆在一起讨论教学经历,讨论最近看到或听到的教学现象.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就会不断传递着各自不同的观点以及方法,教师也可以以此来获取教学经验.此外,教师可以参加一些教学研讨会来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听一些相关专业的讲座来向专业人士学习知识,也可以向他们讨教一些疑难问题.在同一时间,教师可以参加不同教学论坛的探讨,网络的发展为他们的交流搭建了一座新的平台,同时网络还具有隐秘性,可以使互动者之间身份不被揭晓,这就使互动之间能够全面交谈,增强了交谈的自由性.教师之间需要交流讨论获取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更需要交流.教学的本身就是针对学生而言,没有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如何知道学生的需求和不足,教师又怎么能够制定教学方案与计划呢?

3.4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总结教学经验,改善教学行为.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自身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使自己对教学方面的考虑更加全面,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将反思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通过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反应作出判断并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打破那种教师所讲的内容就是权威的或是无懈可击的思想,学生要敢于质疑.教师从学生的反应与质疑当中探寻教学中的漏洞,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在教师专业领域里有所突破.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思考与分析,使其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更好地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反思实现了从实际出发并注重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促进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使得教师专业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只有了解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内容,才能够知道如何去实现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只要实现了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实现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只要实现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就沿承了高考英语社会化改革.

参考文献:

〔1〕苏明辉,姜晓丽.我国教师专业化实施途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48.

〔2〕朱小蔓.谈谈“教师专业化成长”[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l).

〔3〕湛启标.英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动向[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9).

〔4〕韩慧卿.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113-115.

〔5〕李涛.高考社会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2):5-10.

〔6〕郑彩云,陈树根.高考社会化问题探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143-14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