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益事业非专业化的弊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条件下,一个公益慈善项目和公益组织,完全能够较快地建立起相当大的规模。例如,国际公益界对中国的“99公益日”就予以很高评价。因为,通过互联网吸引到广泛的社会参与,在三天时间内就筹集到爱心网友的捐款3.05亿。到目前为止,在其他国家还没有先例。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国际化程度在全球范围内还属于后进之列。放眼国际公益慈善界,欧美国家的慈善组织遍布全球,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公益慈善组织也能在欧美国家以及中国从事有关项目。这与我国公益事业非专业化程度不无关系。
公益事业非专业化的突出表现在于:缺乏专业的标准,因而,不可能深入地开展培训使行业得到持续规范;缺乏各类管理操作规程,体制化、程序化的建设薄弱;缺乏行业性的专业协会,因项目重复的现象相当普遍,没有有效合作机制;此外,公益慈善事I还不能提供有规模的就业岗位,养老、儿童教育等领域的许多专业化服务项目还没有广泛地开展起来,从而使公益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展示。
受非专业化的影响,互联网技术在公益领域的运用难以有效普及。因而,能覆盖全国的项目相当少,往往只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规模的持续捐赠活动。即便是志愿服务,也仅停留于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而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门别类的、长期性的志愿服务队伍。
在这样不平衡发展的格局中,要使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真正与国际接轨,使国家的《慈善法》得到有效贯彻,必须要处理好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关系,以专业化带动规模化,才能够使“互联网+”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促进器。
首先,要推进公益慈善知识与理念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转型。当前,我们的知识体系还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许多人对公益慈善的理解还停留于做好人好事的层面,有时甚至完全否认公益慈善的行业性品格,更不可能将慈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来看待。因此,现在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解决这种结构性缺陷,从而使公益慈善事业主动产生对“互联网+”的需求。
其次,职业标准的建议和完善是“互联网+公益”健康发展的基础。现代公益慈善作为一项重要职业,迫切需要系统化的职业标准。建立这样的标准体系需要对公益慈善的财务管理、募款管理、项目管理、传播事务管理、慈善信托、理事会管理等领域进行专业的职业分类,在此基础上细化各领域职业标准,从而提升公益慈善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同互联网技术的专业化融合。
最后,公益慈善组织间也需要发展“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公益慈善行业的论坛多、会议多,但行业内部、行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通过搭建与公益慈善行业专业化标准体系相结合的“互联网+”平台,可以使国际社会上专业的行业组织和松散的行业联盟突破地域局限,建立有效的学习与沟通机制,推动行业之间的互通互联,让互联网成为行业联系和学习的有效工具。
“互联网+”对于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机遇。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掌握规模化与专业化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新的考验。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努力生产更多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公益知识与项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同我国经济发展一样再创公益慈善的辉煌。
互联网发展史
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进步就是一部包含了其感觉和运动器官不断延长的历史。棍棒延伸了双臂,石头延伸了拳头,汽车、火车延伸了双腿,望远镜、显微镜延伸了眼睛,传递信号的锣、鼓、电话线延伸了耳朵,大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公路网、铁路网、飞机航线、海运航线最终使人类四肢实现联网。
与此同时,人类大脑的延伸也一刻没有停止。结绳、算盘、数筹的出现就是早期的例证。1753年2月17日,几乎是在工业革命开始的同时,署名为CM的作者在《苏格兰人》杂志上叙述了“电流通信机”的结构。1837年英国人库克的电报机发明在人类的远程通讯史上走出了第一步。1876年Bell发明的电话构建了今天互联网的线路基础。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电子计算机使人类大脑实现质的延伸。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方式一一数据通信。
人类用200年的时间为互联网的诞生做好了准备,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所组建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实现四台计算机的联网,此后整个互联网就从用于军事研究目的的这4台计算机开始膨胀到现在的几百万台服务器和种类繁多的互联网应用。
什么是互联网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互联网的诞生并不仅仅是机器的联网,它更是为了实现人类大脑的联网。从1969年开始的40年里,台式机、笔记本电脑、3G手机的出现无一不是增加人脑与互联网的连接时间。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互联网定义:互联网是由网络线路、计算机节点、人脑和在它们之间储存和流动的数据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网络结构。这个定义是我们提出互联网进化论的重要基础。
发现互联网与大脑之间的奥妙
从2005年开始,我们发现互联网中一些有趣的现象,互联网的发展并不是无序和混乱的,而是具有很强的规律性,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的发展与人脑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
您知道么?从技术的角度看,新浪、阿里巴巴、博客中国、百度知道、维基百科、SNS,甚至是Google等搜索网站都是从电子公告牌这个互联网元老变形和分离出来的结果。
从2007年开始,BBS分离出来的博客、互动问答(威客)与电子邮件、远程网络软件又开始融合起来,这一变化很重要,它会使我们发现互联网进化论中最核心的概念一互联网虚拟神经元。
我们之前提到互联网进化的目标是使人类的大脑充分联网,但是互联网不可能直接与人的大脑连接。互联网进化过程中,将会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应对呢?我们知道知识管理对知识有一种划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例如老师把中国地图画在黑板上,并告诉大家它像个公鸡,这就是显性知识,另一位老师很会做同学的思想工作,但为什么能说服同学,她却不能描述出来,这种能力就是隐性知识。
我们对这种划分方法进行了扩充,将人脑的功能划分成1)共享知识区,例如你免费给人指路的信息。2)可交易知识区,例如医生的专业知识必须等你挂号后才能表达。3)问题区,例如你不知道如何解答某个数学难题。4)隐私区,例如你个人或几个朋友之间的小秘密。5)运动控制功能区,例如你用筷子夹菜的能力或者用手指打键盘的能力。把这些区域组合起来就形成下图左边的人脑功能区。
你在新浪或者雅虎注册过个人用户么?如果有的话,你会发现你的个人空间里拥有博客、智力互动问答、电子邮箱和一些集成的网络软件,如下图右边图示。注意到了么?共享知识区对应了博客,可交易知识区和问题区对应了智力互动问答,隐私区对应了电子邮箱,运动控制功能对应了网络软件。于是我们看到人脑的功能被映射到互联网中。
在互联网世界里,电子邮件和网络远程软件需要通过光纤、电话线里的数据通道与其他人或设备进行联系。我们把这个数据线路也描绘出来(请参见下图左图),您看到它是否与真实的神经元十分相似,在神经学中,神经元的胞体是信息处理中心,树突和轴突负责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互联网个人空间对应了神经元的胞体,电子邮件和网络软件的远程数据线路对应了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互联网的个人空间就是一个互联网的虚拟神经元。
2007年7月笔者了解到中国水利部相关部门将在土壤、河流、空气中安放传感器,及时地将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形成报告供防汛抗旱决策使用。这使我们联想到了人脑中的躯体感觉神经系统。
2007年9月笔者注意到一个项目准备在中国著名的风景区内安装摄像头和录音器,将风景区的影像和声音传送到互联网服务器中,经过处理,这些信息将实时呈现给旅游者查看。这使我们联想到了人脑中的视觉和听觉系统。
通过上述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说互联网正在向着与人类大脑结构类似的方向进化。这就是互联网进化论的核心思想:互联网起源和进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大脑的联网。这一目标产生了强大的拉动力,不断引导互联网向前发展,互联网进化的最终结果是:第一,实现人类大脑的充分联网;第二,形成一个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互联网虚拟大脑。
互联网虚拟大脑与生物大脑研究对比
此后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将互联网与人脑结构进行对比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原来他们之间存在那么多相同之处,安放在城市、海洋、太空、沙漠、森林等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传感器将构成互联网的躯体感觉神经系统,安放在家庭、工厂、旅游区、交通路口的监视器将构成互联网的视觉和听觉神经系统,远程操控挖掘机、潜水器、家用电器、打印机、手术刀的网络软件将构成互联网的运动神经系统。
光纤、同轴电缆、电话线、无线传输媒介及其内部的信息通道构成互联网的神经纤维,搜索引擎的网络蜘蛛、互联网骨干网的路由构成互联网的自主神经系统。2008年开始兴起的云计算、SAAS正在形成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
通过这张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互联网和人类大脑在研究上非常互补,我们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有可能可以同时了解双方的特点,也就是说通过研究人脑结构,我们有可能发现互联网中的巨大商业机会。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最终将导致神经学领域产生重大科学突破。例如我们提出了人脑中是否存在IP地址,搜索引擎的科学猜想,这需要神经学领域的科学家进行验证。
下一步研究方向
还有很多工作等待科学家们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
1 推动互联网进化的背后机理是什么?一些专家初步认为科学研究和商业竞争是促进互联网进化的关键动力。
2 互联网进化过程中,哪些技术是过渡性产品,通过对比人脑结构,我们可以预见到哪些还未出现的技术和产品?
关键词: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关键字
正文:
一、搜索引擎起源和发展史:信息检索理论是起源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站相对较少,信息查找比较容易。然而伴随互联网爆炸性的发展,普通网络用户想找到所需的资料简直如同大海捞针,这时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专业搜索网站便应运而生了。
现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的祖先,是1990年由蒙特利尔大学学生Alan Emtage发明的Archie。虽然当时World Wide Web还未出现,但网络中文件传输还是相当频繁的,而且由于大量的文件散布在各个分散的FTP主机中,查询起来非常不便,因此Alan Emtage想到了开发一个可以以文件名查找文件的系统,于是便有了Archie。
Archie工作原理与现在的搜索引擎已经很接近,它依靠脚本程序自动搜索网上的文件,然后对有关信息进行索引,供使用者以一定的表达式查询。由于Archie深受用户欢迎,受其启发,美国内华达System Computing Services大学于1993年开发了另一个与之非常相似的搜索工具,不过此时的搜索工具除了索引文件外,已能检索网页。
当时,“机器人”一词在编程者中十分流行。电脑“机器人”(Computer Robot)是指某个能以人类无法达到的速度不间断地执行某项任务的软件程序。由于专门用于检索信息的“机器人”程序像蜘蛛一样在网络间爬来爬去,因此,搜索引擎的“机器人”程序就被称为“蜘蛛”程序。
世界上第一个用于监测互联网发展规模的“机器人”程序是Matthew Gray开发的World wide Web Wanderer。刚开始它只用来统计互联网上的服务器数量,后来则发展为能够检索网站域名。
:8000多字
有参考文献
200元
备注:此文版权归本站所有;。
以预见科技新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革命而知名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石油和化石能源日渐枯竭并导致严重气候危机的时候,是否会产生出一种“后碳”时代的新经济模式?
经过约10年的思考、实践、讨论和总结后,里夫金率先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在他看来,人类将在18世纪以纺织工业机器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初以汽车大规模装配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逐渐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这一次,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全球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将可以在自己的家庭和办公室里生产出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共享,就像现在在互联网上和分享消息一样。与此同时,还将带来一场社会革命,从根本上重塑经商模式、人际关系和教育方式。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今年4月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这一概念迅速在全球政界、学界和传媒界引起热议。事实上,欧洲人早在2005年前后就注意到了这个新概念,并已经悄然着手准备,以占得先机。
在过去10年中,里夫金有2/5的时间都在欧洲访问,为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等担任顾问。2007年,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了把“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长远规划的欧盟发展路线图,并已制定了2020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0%的目标。
日前,里夫金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时说,他已经“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而“中国人需要关心的问题是,到时候中国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身陷于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继续依赖化石能源,还是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
“我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
《瞭望东方周刊》:是什么样的动因,促使你开始思考“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在上世纪末,我就观察到,人类已经面临着两大严重危机。
一是石油危机。2001年,石油价格每桶还不到24美元。我当时就预测说,油价可能在短短几年内上升到每桶50美元,石油危机因此会很快到来,这个观点曾遭到 广泛的质疑和嘲讽。
2007年,油价已经超过了每桶70美元,这时全球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开始攀升。2008年7月,世界市场的油价冲到了创纪录的每桶147美元——我把它称为全球化的巅峰期。其实,当油价超过每桶100美元时,不少国家都爆发了抗议和骚乱。
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已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人均石油占有量已经达到了峰值。
另一个是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二氧化碳过度排放。联合国的科学家测算说,未来7至8年内,全球气温将上升3摄氏度。
而比这个更可怕的,是全球水循环的改变。我们是一个水星球,水循环有一定的方向。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保水量将增加7%,温度升高会导致水分布的根本变化,从而引起更多的干旱、飓风、海啸。
因此,现在我们已经不止站在了全球经济的关键节点,更是处在了人类物种发展史上的决定性时刻,需要认真地思考:下一步怎么办?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答案是?
里夫金:默克尔当选总理后数周就邀请我去德国,讨论一个问题:德国在21世纪如何发展经济?
我反问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石油时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渐渐终结的时候,你希望德国在下一次革命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方面世界正深陷危机,另一方面,我也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网会在“25至30年后成型”
《瞭望东方周刊》:能否具体描述一下你构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依赖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但它们已经越来越稀少,越来越难得到。但实际上,这个星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可以是能源的来源。
以中国为例,中国有9.3%的国土面积适合太阳能发电,从面积上看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此外中国还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中国提高风电补贴、改善输电网络,2030年风力发电可以满足中国全部的电力需求。
此外你们还有地热能,沿海地区还有巨大的潮汐能,农村里还有生物质能(产生于谷物与树上的甲醇和乙醇的生物物质团源),小水电的能源潜力可能也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
因此,能源其实每天都有,谁都可以得到,并不必须被集中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可以变得非常扁平化、分散化,然后通过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
而如果回顾过去,你会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科技和经济革命都是在新能源体系和新通信技术结合下产生的。因为新能源体系加深了经济活动之间的依赖性,通信革命则成为组织和管理新能源的途径。
过去25年中,人类社会中诞生了一项非常强有力的通讯革命——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全球现在有23亿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联系、合作。无处不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与可以随时获得的新能源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平台。
更具体来说,这个构想有五大支柱:向使用可再生能源转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收集可再生能源、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电网转化为能源互联网、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燃料电池动力车。
关键词:互联网+ 文化产业园 新兴业态 虚拟体验 跨界融合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互联网与任何行业都可以相互融合的时代,其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是传统行业向互联网靠拢,就连新兴文化产业在诸多具体领域也找到了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契机。“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模式系文化产业园经营型和教学型网络虚拟平台,通过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园的融合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它将缔造文化产业园的新兴经营业态和服务业态。
一、情景再造
随着互联网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通过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虚拟平台已成为可能,也为打造“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虚拟运营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依托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支持:一是采用B/S体系结构:基于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用于构建文化产业园网络虚拟运营实验室的整体框架;二是3D MAX三维场景建模:针对文化产业园的真实大型场景管理运作的拓扑关系,通过3D MAX对产业园场景进行渲染建模和动画设置,构造文化产业园网络三维模式,实现文化产业园运营情景的再现;三是采用ASP+SQL Server技术:主要应用于文化产业园整体网站的开发。
通过对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把现实的文化产业园的业务搬到网络荧幕。文化产业园虚拟实验室将分为两种业态:
其一是主要服务于文化产业经营行业,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业园进行网络管理工作、产业园入驻者经营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消费者网络体验消费等。通过嵌入管理程序、开发网页板块、建立网站在线销售及体验服务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园经营情景再现,在三维空间中,达到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真切体会到体验经济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和娱乐。
其二服务于教育行业,以社会效益为追求目标,为科研教育单位提供文化产业教学支持,促进信息化校园建设,构建新兴文化产业教学研究和交流试验的平台等。免费提供文化产业虚拟运营实验平台,情景再现文化产业园整体格局,展现文化产业整体运营模式,依照组织层级和管理结构打造虚拟教学实验室,应用于相关专业工作者及学生虚拟体验文化产业园的经营及运作模式。
二、体验经济
约瑟夫・派恩认为,体验是人类发展史上第四种经济提供物,作为一种新的价值源泉,将会给社会及个体带来巨大的财富。体验经济的开展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首的,以其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进行拓展体验经济,被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经济生活发展阶段,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经济生活不断提高的产物。“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可谓之及其重要的互联网文化产业体验经济的新兴业态之一,那么体验经济究其为何?简言之,体验经济就是人们为了获得精神的享受和心理、娱乐方面的满足,愿意为“体验”付费,这种体验是建立在能够给体验者带来意义和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体验经济是人们更高层次的消费追求。
体验消费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虚拟的,所以也要有实体体验的经历。笔者认为,之所以体验者愿意去体验性消费,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服务项目,通过“互联网+”的新兴业态展现体验性消费,不仅带来极大便利,而且还能够在体验消费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体验经济顺势而为,固然在经济生活的变更潮流中,寻找到其自身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将为体验经济消费提供一个方便、快捷而且具有高效率的体验消费服务,这种虚拟体验总体具有互动性、存在性、参与性、娱乐性特征。在“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运作过程中将会产生众多新的消费用户,开辟新的消费市场,并且也会拓展文化产业园经营业态,培育和产生更多著名的文化产业园,缩短了产业园与体验者的距离,使产业链更加完善、密集,使各个环节更加紧扣。
文化产业园的体验经济如何构造,这就要依托互联网虚拟技术将文化产业园情景再现,只有情景再现,才会致使体验者产生体验经济消费的欲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管理者数字管理化的实现,通过三维结构对各部门及入驻文化产业具体行业进行资源配置、管理方案制定等,将极大提高文化产业园管理效率;其次对于经营者而言,“互联网+文化产业园”网络营销模式,给自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开辟了新门径,作为独有文化产业园的官方渠道,免去了网络刊登信息的费用,并且还可以通过虚拟平台了解市场趋势,调查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然后对于消费者而言,为满足自己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找到了一种便利的途径,足不出户便可以达到目的,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最后是教育学习方面,网络模拟文化产业运作模式,并设置文化产业园各部门、其他行业市场、产品服务推广、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盈利核算等模块功能,实现体验性运营文化产业园,并加入创意开店板块,虚拟入驻文化产业园。
文化产业园虚拟体验是建立在真实文化产业园基础之上,并形成一种“超现实主义”三维空间,这种体验既是真实的,又具有虚拟色彩。文化产业的体验经济消费,在市场经济中,也往往由免费向付费的方向转变,通过开通不同的服务渠道,分划高端、中等、普通、一般的等级,进行不同的收费标准设定,进而满足不同体验者的不同需求,真正体现文化产业园体验经济消费存在的价值[1]。
三、跨界融合
文化产业园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将催生“数字文化产业园”的产生,就如同电视、音乐和刊物与互联网的跨界和交叉重组,形成数字电视、数字音乐和数字刊物等,这种产业链的延伸必然构建新的文化经济领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时代,它可以与各行各业之间相融合,将会重塑工业和互联网的生态。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将产生一个大数字产业集群化效应,文化产业园涉及众多文化产业具体门类,例如创意产品屋、咖啡馆、书吧、科技工作室、工艺制作室、艺术家工作室等,通过先进的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各个文化产业领域相融合发展,将会推动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构造新型文化产业园运作模式,数字化网络平台将成为这些具体文化产业在网络上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现的载体。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将是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一个新的历史结合点,以互联网的思维发展文化产业,运营文化产业园,在这样一种网络虚拟平台发挥互联网思维的互动性和极致性,加强体验者与产品服务的互动消费和体验消费关系。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开发文化产业园数据统计中心,对文化产业本身、经营者及消费者进行数据化管理,通过收集众多市场关联信息,整合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新兴业态[2]。当然,其融合发展也要坚持几个大方向:第一,要具有创新思维,精准巧妙,发展创新型文化经济;第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推广营销,实现其最大经济效益;第三,要迎合时展趋势,弘扬和传播优秀互联网文化,紧跟“互联网+”时代潮流,融合大众化、喜闻乐见、高品位的文化,注重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这一新兴业态的产生将会给社会带来诸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体验经济的便捷性
网络平台运行及虚拟平台的建立,无论是文化产业园的管理工作,还是体验者付费的形式都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增强了消费的及时性,告别以往文化消费的现场性;便捷的消费渠道方便了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其融合范围的扩展和产业链延伸,也不断给体验经济注入新活力。
(二)教育行业的实用性
作为新兴行业的文化产业,面对专家对文化产业教育途径的不断探索的窘迫现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文化产业教育模式探索指明了方向,“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虚拟运行实验室将形成综合性的文化产业运行模式,形成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网络营销平台。
(三)文化产业的补充性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这一新兴业态,丰富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经济,是文化产业体验经济的具体体现。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紧跟体验经济消费潮流,通过跨界融合,进行虚拟平台的情景再造和对文化整体的虚拟体验,不仅会提高文化产业现行运营模式的效率,增强再创新能力,也将是一种新的文化产业教育模式,促进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诺基亚正式将自己定位为互联网公司,今后的诺基亚传递给大家的将是完全移动互联生活。” 2007年12月11日,新上任的诺基亚全球副总裁以及主管中国大中华区销售及市场运营的邓元鉴郑重宣布。
从一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传统手机生产和销售企业,向以增值和服务为主的全新互联网公司转型,诺基亚这种主动寻求转型和突破的勇气吸引了业界的关注。
诺基亚为何转身?
未来手机是什么?它是一个能够无线宽带上网的手持式笔记本电脑,几乎能够实现电脑几乎所有上网功能,搜索、下载、浏览信息、移动办公、收发邮件等等;它是一部高像素、高清晰度的数码相机,同时也具备数码摄像的功能;它是一个手持娱乐终端,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等;它是一个集成强大地图功能的手持导航仪;它可以看电视听广播;它是一个支付卡,坐公交、购物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刷卡……如果照此列下去,还会列出很多很多。手机已经不是原来的手机了,而是一个服务的平台,诺基亚无疑更看好这样的机会;诺基亚不仅给消费者提供硬件产品,更希望为用户以手机为平台提供更多的服务,以获取更高的利润。除此以外,诺基亚与同行们遇到同样的问题,行业利润率下降,诺基亚希望通过向服务业转型来扭转不断下降的手机利润。
行业边界如何被打破?影音播放器生产商纽曼公司2007年12月7日正式确认该公司已于12月5日取得了手机牌照,成为中国首家取得手机牌照的数码企业。软件与消费电子巨头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机,互联网新贵谷歌推出Gphone手机,软件巨头微软也正通过手机操作系统掌控着手机服务产业的发展,HP也正式推出自己的手机。手机除了基本的语音功能外,未来无所不能的功能正在威胁相关行业的地位,以及其无限的发展空间,导致巨头们蜂拥而至,不难预测,还会有更多的不同行业的企业加入到移动终端生产和服务领域,同时也在威胁着传统手机生产企业的地位,手机老大诺基亚也感受到这种威胁。巨头们看好手机行业已经不是传统手机的生产,而是由手机带来的服务的价值。未来的手机是平台而不是产品,平台带来的是增值服务的价值,诺基亚转型无疑是为未来手机的服务价值做准备。
利润率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传统手机生产企业在分享行业快速发展的成果,同时也在逐步品尝由于竞争加剧利润急剧下降的苦涩。从诺基亚2006年一季度到2007年三季度的财报看,手机平均价格已经由102欧元下降到82欧元。由于手机平均价格的降低,诺基亚、三星、MOTO、索尼爱立信和LG均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利润率持续下滑困扰。中国手机市场平均价格由2006年的1400元降至2007年的1140元,降幅创六年来新高。按销售量统计,销售价格低于500元的手机市场份额已超过20%,从数据上看,手机厂商普遍困境是增产不增收,业界人士分析,手机平均价格的中枢在未来可能还会有一个猛烈的下降趋势,这正是工业化产品的必然趋势。诺基亚更早看到手机行业发展的趋势,所以在通吃的情况下,向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服务业转型,以摆脱与同行们单纯在价格上进行竞争。
行业领先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诺基亚作为手机行业领先的企业,面临一个尴尬,其大力推出高端手机维护利润,但是低端产品却更为吃香,这也是维持诺基亚占有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但似乎有点背离了诺基亚发展高端的初衷。如何调和二者市场分配比例,能否做到市场占有率、利润与出货量的同步上扬。手机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融合趋势的加强使原本不同领域公司之间也充满了竞争,而手机行业竞争也将从单一功能型手机的竞争上升为以提供增值服务为基础的产品内在价值的竞争。
诺基亚如何转身?
1865年,一个叫弗莱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ich Idestam)的工程师在芬兰北部的一条河边建立了一家木浆工厂,随着工业化浪潮在欧洲兴起,纸板的消费量迅速增加,工程师定名为诺基亚的工厂不久便一炮打响,在工厂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社区,后来命名为诺基亚。
诺基亚在历史上曾经进行过几次大的战略转型:木材―橡胶―电缆―移动电话,最终成就了今天高中低端通吃的单一手机品牌。诺基亚正致力于将传统的手机生产和销售型企业向以手机为核心产品的服务型企业转型,做出企业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战略转型。
调整组织架构向生产型服务业企业转型。诺基亚为了适应新的战略转型,2007年12月正式宣布2008年元月调整全球组织架构,将由原来以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为导向的组织架构调整为产品生产和互联网与软件服务并行的新组织架构,第一次将服务与软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以前的诺基亚有不同终端的部门,这些终端部门各自发展部门的终端,包括企业的、多媒体的、手机部等等。负责大中国地区业务的诺基亚全球副总裁邓元鉴认为,市场运营部的目标是将终端部和服务与软件部所提供的产品变成消费者的方案面对市场,未来会将更多的互联网服务和应用的软件提供给消费者。
让手机具有服务价值。传统制造企业将具有特定功能和使用属性的产品卖给用户,生产厂家承担产品的售后服务,售后服务对厂家来说是成本不是利润。诺基亚移动电话事业部高级副总裁HeikkiNorta透露,诺基亚今后推出的所有型号手机,在设计上都将向提供更多互联网增值服务方面靠拢,诺基亚也将逐渐完成其从传统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到“以互联网为驱动力的、提供互联网服务和软件为主的体验型公司”的转变。
诺基亚一方面做更好的终端手机产品,通过不断地研发与创新,强大的软件支持和互联网服务,使诺基亚公司在智能手机、娱乐手机、导航手机等重点发展领域远远领先于手机同行。通过开启互联网服务大门,将手机赋予更多的服务功能,向移动终端服务高利润区域高歌猛进。诺基亚利用其OVI互联网门户、维信网站、在线音乐商城、在线游戏商店,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获取服务价值。
商业模式面临服务转型调整。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容易解读,其利润最终可以通过产品出货量、销售价格、生产和销售成本来体现,而未来诺基亚的利润将来源于产品和服务两块,其商业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而不是简单产品销售和服务。诺基亚计划到2012年,全球将有3亿部诺基亚手机具有全面高速的互联网功能,全球诺基亚将有9亿用户,其中将有20%仍然使用传统的宽带互联网,但也将会有15%的用户采用手机无线互联网。诺基亚全球副总裁邓元鉴称,诺基亚将充分利用在终端渠道上已经占据的强大优势,寻求在增值和服务业务上的提升,将互联网的内容和内涵渗透到用户。
诺基亚无疑在未来几年将保持手机终端的产品和渠道优势,同时将这种优势延伸到所提供的互联网增值服务中,带动其未来业务的增长。
诺基亚转身何处?
在诺基亚总部,诺基亚经理人最频繁讲的一个词汇是互联网。这不是愿景,而是战略转型,早在2006年,诺基亚CEO康培凯就明确表示,“诺基亚渴望站在这一新时代的前沿,并成为真正融合互联网和移动性的公司。”诺基亚试图使自己从一家“手机”公司转向一家“互联网公司”。
由制造业向生产业转型。诺基亚在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制造与服务并举,在产品利润越来越薄的竞争环境下,走产品带动服务用户的模式,利用其数量巨大的产品用户带动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同时通过服务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价值含量,带动产品走向更高的利润区域。诺基亚几次的战略转型都是专注于制造领域,目前的利润来源还是手机终端产品的销售,其战略转型主要体现在一个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进行过渡,有理由相信,诺基亚未来2-3年将有更多的收入来源于软件和互联网服务。
诺基亚能成为虚拟运营商吗?虚拟网络运营商(VNO:Virtual Network Operater)是指不具备自己的网络资源,而依靠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来为客户提供灵活服务的运营商。2007年12月,中国移动首次向公众集中展示了多项成功的行业应用业务,其中城市网格化管理“城管通”、移动电子商务、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移动ATM机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应用受到关注。据了解,2006年,中国移动仅手机音乐一项的业务收入就高达78亿元,而同期国内音乐CD销售收入仅1亿元,电影发行收入也只有57亿元。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移动用户的规模增长已接近极限,而基于移动网络的娱乐、媒体和商务应用仍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诺基亚利用其手持终端的产品和用户的优势,结合互联网的应用服务,提供音乐、游戏、铃声等付费下载服务。诺基亚通过软件安装和互联网接入还会将更多的应用服务提供给手机用户,向服务的使用者获得更多的服务价值。2008年元月,苹果公司就引入iPhone与中移动展开谈判,希望从中移动获得20%或者30%的分成,遭到中移动的明确拒绝。诺基亚如何成为虚拟运营商,从电信运营价值链获取最大的利益还取决于与运营商如何展开合作,苹果公司遭拒绝预示着这种合作并不是坦途,需要长期的博弈。
诺基亚未来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吗?答案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是”和“不是”来回答了。回答“是”的原因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移动互联在商业上逐步成熟,为移动终端赋予了新的商业涵义。不难想象,未来手机、电脑、互联网成为三位一体的互联网络,手机由于其手持、移动、网络终端等特性,成为口袋里的电脑。随着无线宽带建设和应用的加速,手机加互联网已经无所不能了,更多的用户将通过手机利用互联网的进行交流、分享、移动办公、娱乐,带动移动互联网具体的发展空间,新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手机广告、下载、搜索、导航等成为服务商和运营商新的利润增长点,诺基亚无疑看好了手机互联网发展的前景。回答“不是”的原因是,诺基亚是传统的手持终端(硬件)制造企业,拥有全球近3亿的终端用户,这种优势还将进一步加强,利润还在持续增长;诺基亚研发中心拥有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和服务能力,已经拥有多款手持终端数字化产品,未来的增值空间将无比巨大。
试想一下,如果联想PC、微软、google、yahoo集于一个企业,那么这样的企业在IT领域将是什么样的企业,我们无法想象。但是在手持终端领域,具有广泛用户基础的诺基亚无疑具有这样的可能性,到那时,我们还能称诺基亚是手机公司或互联网公司吗?称呼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它就叫诺基亚,它是集手持终端的研发和销售、手持终端的软件应用和服务、手持终端的互联网服务于一体的公司。
手机巨头诺基亚近一年来一系列的举措
高举收购大旗:2006年8月,诺基亚收购了德国电子导航软件开发商Gate5;2006年10月,诺基亚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个与iTunes竞争的全球最大的独立音乐销售平台Loudeye;2007年7月,诺基亚收购了媒体共享网站Twango;2007年10月诺基亚以81亿美元收购美国数字地图供应商Navteq。
在过去2年里,我参与了央视《互联网时代》的创作,访谈了许多互联网的缔造者,开拓者和守望者,切身感受了波澜壮阔互联网发展史中“一群人的浪漫”。这是自互联网诞生近半个世纪以来,首部系统反映互联网全貌,彰显互联网精神的大型纪录片,也让我经历了一次互联网精神的洗礼。
今天,互联网又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进入互联网深水区,深入挺进产业互联网。互联网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从虚拟经济渗透到实体经济,从IT行业影响到传统行业。互联网精神的传播也已经从推动企业和关心互联网的人关注互联网精神和前沿趋势,深化为推动大家更切实地把握互联网的机遇。在每一次互联网的转折点上,常常就是企业崛起和倒下的关节点。
无论作为互联网创业者还是互联网精神传播者,我都深感任重而道远。
缘起少年硅谷梦
还在少年时代,我是用苹果II学习的计算机,在初中时参加全国电脑比赛进了前5名,荣幸地获得了苹果公司的赞助去苹果的美国加州总部参观。我满心欢喜地以为可以见到心目中的英雄乔布斯,却未曾想到那时他已经被苹果扫地出门。
后来我到美国留学,毕业后就在硅谷甲骨文工作。硅谷总不缺乏传奇故事,许多大人物早在他们成为举世瞩目的风云人物之前,早就在硅谷有他们不少的传说,比如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甲骨文工作时我们其实都属于同一个大老板,那时关于可汗的故事就不少,我听闻可汗有要做总统的雄心。
和唐彬回国创立易宝支付后,我们和硅谷还保持紧密联系。我和唐彬曾经去硅谷风投云集的沙丘路一家一家敲门融资。德丰杰成为我们早期投资人之一,所以我们和提姆·德瑞普(Tim Draper)非常熟悉,他曾经成功投资了百度、MSN Hotmail、Skype、特斯拉和SpaceX等。
创业期间,我仍然密切关注互联网发展的前沿趋势,并积极做互联网精神的传播,特别是互联网在传统行业的普及。后来央视开始制作《互联网时代》纪录片时,邀请我担任了顾问并采访了硅谷众多的互联网领军人物。
易宝支付当时正处在高速发展期,我作为联合创始人能够拿出大段的时间去参与一个纪录片的制作,还得感谢易宝支付CEO唐彬和整个易宝团队的支持。
我们一致认为,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全球第一部系统反映互联网全貌的大制作,而且都是创造了互联网历史巨人的亲口证言,不少重要人物已经老去。也许,再过10年,不可能再有机会拍摄这样有如此多当事人亲证的作品,现在就参与,责无旁贷。
还有什么不能互联网化?
互联网化的范围究竟有多大?英特尔的未来学家史蒂夫·布朗(Steve Brown)给我讲了一个车灯的例子,让我倍受启发。
车灯,是一个典型工业时代的产品,功能也很单一,就是在光线不足时用来照射路面,帮助司机看清方向和障碍。
车灯也能实现互联网化吗?
答案是肯定的,能,而且必须。
在下雨的夜晚,雨水常常会形成一个水帘,把车灯的灯光反射回来,这样司机不仅不能看不到方向和路面障碍物,反而会受反射光线的干扰,驾驶的危险性反而增强了。
但是,如果把雨滴建模,把车灯改造为一个传感器,情况就不一样了。当车灯感知到雨滴的轨迹划过投射范围时瞬间高速熄灭,然后再在雨滴划过后瞬间高速照亮。
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保证车灯的光线从雨中穿过而不被反射回来,真正起到照明和找到方向的作用。
如果一个百年不变的车灯都能实现互联网化,那工厂、医院、小卖部、小餐馆等等更加可以,还有什么不能互联网化呢?
网络≠互联网
要深刻理解网络带来的革命,把握真正的互联网精神,就首先要破除一个误解,直接把网络等同于互联网,尤其是直接把网络等同于电脑端的万维网。
近期凯文·凯利(Kevin Kelly)来中国,掀起了《失控》热。《失控》很有意思,凯文·凯利在写作这本书时,其实互联网还没有真正开始大面积普及,类似谷歌、Facebook等等这样的互联网明星公司都还没有出现呢。但凯文·凯利对互联网时代的预言似乎都很准,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凯文·凯利是从一个更加宏大的视野去审视网络的,没有把网络简单等同于互联网,所以凯文·凯利捕捉到的是网络的精髓,而不是纠结于互联网的具体细节。
西班牙裔的社会学家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也表述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网络自来就有,而且从来都很重要,只不过过去不容易实现连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世界的连接变得简单,其重要性也就越加凸显出来。
例如,人际网络,不是伴随人类的出现就诞生了的么?
我们当然不是因为有了Facebook,Linkedin,微信,微博才有了人际关系网。正相反,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人际关系网,而这些互联网工具是服务我们去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维护的。一旦它们不能满足我们在人际网上的需求,就会被我们义无反顾地抛弃。
正是基于这个理解,在易宝支付2014年年中会上,我们的市场部就进行了一次分享——《走向真正的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核心不是建立了微信群,不是做好SEO,这些都是手段。网络营销的核心是,要让整个公司的人建立好的人际关系网,相互协作,相互分享,促进个人的知识,创造的价值能在这个网络中实现碰撞,实现多样化组合,进而大幅度提升知识的丰富程度,激发创新,创造更大更新的价值,这才是网络营销的精髓所在,也是易宝支付倡导“一群人的浪漫”的文化动因之一。
最终,各类价值链,业务链,信息链等等是“嵌入”到这种人际网的,而微信也好,微博也罢,只是推动这个人际网更加便利建立和维护的工具。如果这个人际网里本身就充满懒惰,不思进取,勾心斗角等,你怎么能指望使用某种网络神器就改变这样的现状呢?
感谢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他那篇经典的《弱关系的力量》虽然作于上世纪70年代,但却在21世纪社交网络兴起后备受关注,而成为难得拥有“第二春”引用率很高的社会学文献。但通过这次和他的论道,让我对他的“嵌入”理论和社会经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对于指导企业实践和推进互联网建设非常有指导意义!
未来:每天都会不同
你要问我通过《互联网时代》对哪个概念的领会和认识有了更大的不同,那就是未来。
人们在什么时候会很关心未来?
答案很简单,就是未来呈现多样的可能性,而不会是昨天的简单重复。假如我们的生活只是父辈的重复,父辈的生活又是祖辈的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我们不太会关心未来,未来不过是生儿育女,生老病死。
但互联网让未来变得扑朔迷离,千变万化,呈现无限多的可能性。现在不仅是3、5年后的世界难以想象,甚至是3、5个月以后的世界就难以想象。
过去我们一些工具可以用数十上百年不改变,但现在例如手机的生命周期甚至还没有半年,手机上的APP更是眼花缭乱地日日更新,营销方式天天都有新花样出来。
凯文·凯利,史蒂夫·布朗,丹尼尔·希利斯(Daniel Hillis)等等都把未来的意味呈现出来。
丹尼尔·希利斯设计了一座宏伟的万年钟,当这座钟竣工之后,将被埋入内华达的山脉中。长城不过屹立2000余年,埃及金字塔也不到5000年,而这座钟将以10000年为尺度,记载着时间的流逝。
在丹尼尔·希利斯推进的万年钟计划中,我蓦然获得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推向了未来万年开外。面朝未来,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于是,紧随《互联网时代》,我们会有更加精彩的未来。现在,我们正准备与吴晓波先生的“蓝狮子”合作,将这次《互联网时代》论道的精华,心得和思考,连同我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交流心得,一起写下来,呈现给读者。
我们将围绕这本书,采用互联网金融的方式,来为公益项目“真爱梦想”和“朝霞工程”发起众筹,以支持在易宝公益平台上,那些面朝未来,面朝梦想,更具备互联网精神的公益项目。
此外,我还会继续和宗毅一起传播互联网精神。
从1964年全球第一台等离子显示设备诞生到今天,PDP显示技术和产品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代表全球PDP领先技术水平的松下,于2009年在中国市场推出NeoPDP电视,获得消费市场认可。等离子电视在动态画面清晰度和色彩表现两个重要性能指标上表现卓越,是获得消费市场认可的关键。
现阶段平板电视产品类型日益丰富,除了,等离子电视、普通液晶电视、还有新型LED电视,而这其中以等离子的显示性能最为出色。由于等离子技术在显示原理方面与液晶不同,所以即使最新型的LED电视在色彩表现和动态清晰度方面也很难超越等离子电视。根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对多款平板电视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等离子屏的响应速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平板电视,所以等离子屏的动态清晰度要高于其他类型平板电视。另外,等离子电视在对比度上拥有液晶电视不可比拟的优势,加之等离子技术凭借其在显示黑色画面时的无色彩丢失,获得了非凡的色彩表现力,让其它类型平板电视望而却步。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视听数码营销公司林威指出,除了在动态清晰度方面的优势,NeoPDP还完美的解决了困扰等离子电视多年的能耗问题。事实上在实际使用中,平板电视的功率并不是恒定的,尤其是等离子电视在显示全黑画面和全白画面时的功率相差很大。根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最新组织的一次节能平板电视行业测评测试数据显示,松下NeoPDP新品的实际耗电量是其他等离子电视的50%,已经可以控制到150W以下。另外,松下NeoPDP使用了大量的环保材料,并在运输中减少包装和燃料的使用,充分贯彻了环保的思想。松下NeoPDP不仅在节能环保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同时还在外观上下足了功夫,一举突破了等离子电视无法做得很轻薄时尚的说法,大幅度降低等离子电视厚度并提高发光效率近―倍。
一直致力于等离子技术研发的松下,在等离子电视领域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此次会议上获颁发“2009年度中国平板电视精品”就是最好的证据。松下NeoPDP可以说是等离子电视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步,期待未来松下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惊喜。
TCL互联网电视“航母”称冠
2009年(第五届)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发展高层论坛暨“2009年度中国平板电视十大精品”颁奖典礼上,TCL参与评选的L55X10FDE互联刚电视,作为数字互联网时代彩电升级换代的创新主流产品代表,一举摘取“2009年度中国平板电视十大精品”桂冠。
“互联航母”彰显王者风范
此次获奖的X10FDE作为TCL互联网电视的旗舰产品,聚集了TCL诸多尖端创新技术,,率先开发应用最新一代侧置式LED背光技术,实现了LED背光技术在液晶电视应用上的跨越发展。LED背光技术,不含汞,更环保,还可以有效节能,耗电量最高可减少40%。同时,L55X10FDE还拥有强大的互联网功能,给用户展现了一个无限的娱乐、资讯和教育的空间,具有独特的智能升级优势,可以与时俱进地共享互联网新的资源和技术。
TCL早在十年前就开始探索电视与网络融合的新产品研发,并且与英特尔等国际巨头合作,公司专门还成立互联网电视的研究院,借助国际化的整合优势,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在消费者洞察、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精益制造及市场和销售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下,今年TCL推出了一系列互联网电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市场销售一路高歌猛进。
奥维咨询公司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电视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今年1月份,互联网电视占平板电视的比重只有1%,到了7月份就达到了5%,即单月销量在10万台左右。截至到黄金周,又上升到了6,5%,2010年,互联网液晶电视将进入了普及的快车道。
TCL互联网电视引领行业发展
下一波浪潮和AI的未来
今天大家都觉得AI“大风”来了,必须赶快前进不要掉队。但是如果冷静想想,AI还是面临很多挑战。
研究方面的挑战更大一些。国务院2017年7月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我国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这对研究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中国工程院也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新一代人工智能也称为AI
2.0,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正从AI 1.0向AI 2.0过渡。
AI现在的主要缺陷或者说不足是在机器学习上。深度学习即深度神经网络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深度学习也要发展。我去美国开会时,马里兰大学一位很知名的AI专家调侃说,现在“深度学习有深度而无学习”(Deep Learning——Deep YES,LearningNO)。因为这样的“学习”严格说不是学习,而是训练,是用大数据在训练一个数学模型,而不是真的通过学习获得知识。
目
录
CONTENTS
目录
赞誉序言前言
第一章春暖花开——人工智能复兴
旷世棋局的幕后英雄002
人机博弈之战004
AI大潮席卷007
各国政府的应对策略011
第二章酷暑与寒冬——人工智能60年艰难历程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与AI诞生016
初期的繁荣与乐观019
遭遇计算能力瓶颈021
复兴与再度冰冻023
20年寒冬027
第三章杰弗里·欣顿——突破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人
实习生培训班的老人030
人工神经网络道路崎岖034
寒冬中的坚持036
深度学习登场038
第四章助飞的双翼——深度学习成功的秘密
不是只要有好算法就能成功042
疯狂冒险家黄仁勋与GPU 046
“拼命三郎”李飞飞缔造ImageNet 050
让深度学习升华052
第五章数据魔方——数据科学崛起
华尔街数据争夺战056
AI眼中的历史与未来058
造就神奇的数据科学060
来自大数据的挑战062
异军突起的数据可视化065
硬币的另一面067
第六章机器在聆听——语音识别的历史性突破
人类的美好梦想与历史探索070
统计语言学打破沉寂071
剑桥语音的黄金十年073
技术高门槛与垄断076
深度学习带来历史性突破078
广阔的创新领域080
第七章让霍金倾谈——语音合成创造奇迹
机器制造“完美的保罗”086
语音合成的漫漫长路089
科大讯飞,一名在校生书写的传奇090
语音交互大战打响093
第八章重建巴别塔——机器翻译拆除语言樊篱
机器翻译崭露头角100
冷战催生的机器翻译101
语言的规则太复杂103
统计翻译成为主角105
见证历史的活样板107
科技巨头的竞技场108
第九章第二双眼睛——计算机视觉大放异彩
央视节目引起热议114
计算机视觉前史115
学科奠基人戴维·马尔117
走上快车道119
中国力量崛起122
谷歌猫与计算机视觉的未来124
第十章忠实的朋友与助手——形形的机器人
美的收购“德国国宝”128
机器人的前世今生130
现代制造业与工业机器人132
服务机器人大合唱134
巨大的冲击波139
第十一章飞翔的机器——无人机的广阔天地
无人机“黑飞”事件142
漫长发展史143
汪滔与大疆145
给“硅谷狂人”上了一课148
广阔的应用领域149
微小型化与集群应用152
无人机的未来154
第十二章智能交通革命——自动驾驶的梦想与现实
收购狂潮158自动驾驶概念与无人车的历史159
伊拉克战场引发的无人车挑战赛161
民用研究趁势而上162
“狂人”马斯克来了165
不同的声音——无人驾驶还需60年168
无人车畅想曲170
第十三章无形机器人——无处不在的虚拟机器人
一场官司的背后172
什么是Bot 174
Bot今昔175
创业的新机会177
虚拟机器人大显神通179
未来的竞争利器180
第十四章终身学习时代来临——人工智能塑造新人生
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186
机器人给考试评分190
高考机器人亮相192
AI带来个性化教育193
超越大学,终身学习196
第十五章电脑神医——精准医学带来的福音
AI挑战医生200
破解医学影像处理难题202
手术机器人205
精准医学应运而生208
新药研制走上新路210
时刻不离的远程AI医生212
第十六章二十三条军规——对人工智能者的回答
乌镇内外216
AI为什么是错的219
今天的AI可能还处于胚胎阶段221
乐观的信号出现223
未雨绸缪的“二十三条军规”225
第十七章美丽新世界——AI的未来
AI 2.0新篇章230
通用AI的追求231
深度学习的未来232
挑战摩尔定律234
向人脑学习237
人类的新征程240
第十八章中国传奇正在书写
AI名人堂里来了中国人244
244国际学术会议因春节改期246
246美国媒体关注中国AI 247
247开放环境创造双赢249
249美国政府的新担忧251
创业大潮风起云涌252
宏伟的国家AI发展蓝图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