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农业建设范文

高效农业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农业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效农业建设

第1篇:高效农业建设范文

为切实加快我镇高效农业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增强区域特色;扎实打牢新农村建设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落到实处,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为目标。以发展高效农业,加快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和新模式的应用,发展大棚蔬菜,形成特色明显的农业经济板块,努力在农业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上寻求新的突破。

二、任务目标

1、2014年新204国道沿线的各村新建一个连片100亩以上的钢架大棚基地。

2、在牌楼、小凡、殷乐、牌沟、张倪、中南、泰河、孔堡、董贤、四港,建成一个1200亩以上连片钢架大棚示范基地。

三、工作要求

1、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从5月中旬开始,12月中旬到位,整个园区运行时间必须达到三年以上。

2、土地流转在6月底之前与承包户签订好协议,并于种植大户签订好合同。

3、基础设施包括路道、水电等在10月底前到位。

4、标准钢架大棚要达到6米的跨度,2.3米的高度,1.5肩高,一边一路压膜槽。

四、推进措施

1、成立高效农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周爱东同志任组长、王荣同志任副组长,农技、财政、水利、农经、土管等部门负责人和各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技站,由史桂林、许吉林、常春、何忠富具体负责高效农业建设的组织实施。

2、强化宣传引导推动,通过广播、会议、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典型,引导身边的人和事,造浓氛围,大力宣传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实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保持梁垛农业强势发展、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发动,层层统一思想,把新时期指导农业的方式转变到抓高效建设、强辐射发展高效农业上来。

3、加强产销衔接的组织服务。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产销衔接,不断拓宽市场销售渠道,以内攻产品质量、外拓市场窗口为策略,积极培植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引导农民经纪人诚信经营,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和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纪纪人到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外销窗口,提高我镇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五、考核奖惩

1、在市政府奖补的基础上,为充分调动各村组加快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镇政府对今年内建设达标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将以原纳税面积为依据,按照每亩200元标准补给相关村,用于土地租金补偿,并负责高效农业示园内生产必须的路道、电、水等配套设施的资金安排。

2、凡在新204国道沿线建成100亩以上的大棚示范基地,视同招商引资招引一个2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同比例考核计分。

3、凡建成一个高效农业示范园的村且经市验收合格,镇每亩奖给村组织费50元(按市验收面积)。

第2篇:高效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效农业;农业结构;河南;困难;出路

河南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地位无可比肩。河南农业的发展切实验证了“无农不稳”思想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可以说,河南农业已经成为国家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定的“稳定器”。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河南省的工业、服务业仍然相对落后,还没有摆脱“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魔咒怪圈,省内传统的农业大县仍然没有摆脱“财政穷县”的窘迫境地。河南是农业大省,却还不是农业强省,更不是经济强省。正因为这样,近年来河南一致致力于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期望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而这一思路的有效实现就有赖于对河南高效农业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

一、河南建设高效农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1.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农业产业结构是有横向、纵向之分。目前,河南的横向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日趋合理,但是,真正能够较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产业结构还没形成。当前,在河南的农业结构中,种植业的比重仍然较大,林果业和养殖业的比重则较小。以林果业为例,全省有林地面积207.07万公顷,其中,经济林面积只有57.3万公顷,仅占林地总面积的27.7%。这些经济林主要集中在山区,其中苹果等水果类达23.92万公顷,占经济林总面积的41.7%,板栗等干果种植有10.01万公顷,占经济林总面积的17.5%。在畜牧业结构中,猪的养殖比重偏大,而牛羊的养殖比重偏小。在消费者市场中,各地均可看到“卖猪难,牛羊肉却供不应求”的现象。但是,现代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应该是畜牧业超过种植业。其中,种植业的主导产业应该为人工牧草和饲料谷物;而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应该为牛。

在横向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日趋合理的今天,河南的纵向农业结构发展仍然较为落后。虽然目前河南已成为“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但是,可以说除了双汇、莲花、三全、思念等少数几家企业外,全省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品质量档次都较低,与农业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2.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首先,河南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一方面,古往今来,河南每次遇重大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水平就会出现严重下降。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国以来,河南每年成灾面积约为158.7万公顷,其中旱灾多于涝灾。例如,1998年河南全省受灾面积累计达644.56万公顷。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河南农业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更是如此。河南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河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4。与此同时,农田水质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大多数河流鱼虾绝迹,连地下水源也频繁受到汞、酚、砷等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

其次,河南农业科技水平也不高。现代农业的运作普遍依靠现代工业装备和物质的投入,而开放、高效的农业系统及产业化经营更是不可或缺。只有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全方位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生产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的特点,才能真正使农业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才能更好地延伸和完善。以上这些都离不开强大的农业科技来支撑。但是,目前河南对农业科技投入明显是不足的,科技人员数量也不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更是不够,这都制约了农业现代化、高效化的步伐。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河南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

再次,河南土地难以连篇集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局势愈演愈烈。可用耕地逐步减少,使得农民更加珍惜土地,人地矛盾突出。同时,加之国家“一免四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得河南农村土地流转、集中生产经营的难度加大。再加上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与企业联合起来对农民进行强行征地,甚至采取欺骗手段,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获得土地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农民的利益。目前,在河南的部分农村形成了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对立情绪,致使土地流转十分困难。

3.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归根结底还要依靠“现代”的农民。目前,河南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依然偏低。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河南8千多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及其以下的占37.3%,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87%。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必然会影响到新知识的吸收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进而会影响到高效农业的推进。于此同时,虽然河南是教育大省,但是由于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数量较少,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数量又一直下降,这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

二、河南建设高效农业的出路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制度建设

现代高效农业的显著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而这些都有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特别是在农民增收和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建立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努力形成我国农业科技力量大协作的新格局,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要搞高效农业建设,就必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前,河南农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仍需要国家、各地方政府、各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不断投入,这其中就包括了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和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的投入。

在建设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进而提高科研的水平和研发的效率,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农业科技新体制;第二,以河南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基础,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南区域特点和农业学科发展的要求,建立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区域农业科研中心和农业科研基地,逐步形成高效农业科研体系;第三,推动部分科研机构由科研型向科技服务型转化,形成从事成果转化与应用研究,科技咨询与服务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强化土地流转,着力破解土地使用难题

在建设高效农业的进程中,土地流转和城镇化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土地流转就没有现代规模农业产业。若要实现土地流转,就需要将原居民“城镇化”。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向城镇转移并融入城镇的过程,也是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居民数量增加,以及农民、农村不断减少的过程。也可以说,城镇化是人类由小规模分散居住转向大规模集中居住从而降低生产生活成本、提高效率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非农产业集聚发展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要顺利推进并强化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必须做好“四大农村改革”:第一,必须创新户籍制度。第二,必须创新农业投融资制度。第三,必须创新农村财税制度。第四,必须创新农地流转制度。

3.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水平

下大力气研究适合河南省农情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河南气候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高效种植方式十分重要,此举不但能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能提高农民的收益,减轻农业污染和资源浪费,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高度统一。

但是,在建设高效农业的过程中,仅仅有研究的成果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可以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问题是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过程中,要大力发挥河南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作用,通过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以及兴办经济实体等方式,增强服务功能。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要发挥科技研发优势,与当地政府、基层农技部门、企业联合,根据本地区的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和区域生态的特点,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等,进而使农业科技示范场成为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基地、优良种苗的繁育基地和实用技术的培训传播基地。

4.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栽培是建设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设施农业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引进先进适用的农用设施。积极引进技术先进适用、功能配套的设施农业装备,可以有效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效率。二是,要加强示范推广新技术,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和栽培技术;切合地区实际建立蔬菜、园艺、苗木花卉等设施农作物种苗繁育中心,提高育苗质量和统一供苗能力;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实现设施农业的高效益。三是,要拓展设施农业的功能。将设施农业建成集高效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设施农业观光园区,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5.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推进高效农业建设事业进步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快河南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必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的首要任务。建设高效农业必须要建设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支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推广实用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由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创造一整套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能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真正实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的人才策略。其次,要加强高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利用补贴等手段鼓励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结合本人实际情况接受在职教育、半脱产或脱产深造,着力打造一支高学历、高技能和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专家队伍。第三,要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水平,只有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志文,河南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2]李家祥.河南发展现代农业的两难选择[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第3篇:高效农业建设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生态高效”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科学规划、落实措施,聚焦结构调整,狠抓农民增收,积极提升发展平台,不断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做响品牌,全力推动我县高效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目标

以“三片六线”为导向,打造现代高效农业新高地。2012年全县新扩建高效农业1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5万亩,确保高效农业亩均效益3千元以上,设施农业亩均效益1万元以上。一是围绕现代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创建,发展三大片,使三片成一体,建设以黄川镇为中心,连结石梁河等乡镇的草莓特色产业基地;以桃林镇为中心,连结山左口、双店、洪庄等乡镇的蔬菜特色产业基地;以驼峰为中心,连结青湖、石榴等乡镇的设施西甜瓜产业基地。二是围绕提高全县高效设施农业整体实力,积极开展“一村一品”创建活动,推进“六线成网”步伐,建设310国道高效农业金腰带、百里花卉长廊产业带、黄顾路生态草莓观光采摘带、峰泉路生态旅游观光带、245省道优质西甜瓜产业带、牛桃路优质辣椒产业带,打造18个高效设施农业千亩连片示范基地。三是围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创建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区、桃林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双店鲜切花产业园区、黄川草莓生态产业园区、横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白塔新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洪庄辣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青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安峰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九大园区。

三、工作重点

(一)打造310国道“金腰带”。310国道县境内东西60公里,沿线8个乡镇,45个村,18万亩耕地。一是依托“省高效农业发展先进县”招牌,重点抓好桃林蔬菜产业园、双店鲜切花产业园、李埝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青湖出口果蔬产业园、黄川草莓产业园等五大园区建设。二是放大“中国花木之乡”招牌,壮大苗木花卉产业面积,力争在规模和品质上有新突破,新增苗木花卉基地1.4万亩,其中花卉面积7千亩,在农业园区核心区内开工建设1万平方米的苗木花卉交易市场1个。三是用活“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招牌,以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为目标,突出生态养殖,提升产业化水平,推广桂柳公司和亨德利公司养殖模式,重点打造樱桃谷鸭养殖和高端黑牛养殖,将桂柳公司樱桃谷种鸭祖代场建成全省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养殖场、规模最大的种鸭场,年内全县新增规模养殖场100个,肉、蛋、奶产量同比增长4%,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8%和92%。四是突出淡水养殖特色,结合我县水库水源丰富、水质好、滩涂多的优势,全力发展高效渔业,重点打造曲阳万亩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标准化精养池塘1万亩,力争园区内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整合两个特色产业基地。一是整合黄川镇生态草莓特色产业基地。继续扩大种植规模,面积在原有3万亩的基础上,新增5千亩,建设智能温室、日光温室,提高基地生产层次,改良草莓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为打造全国草莓第一县夯实基础。二是整合设施甜瓜特色产业基地。以驼峰乡杨大庄村、青湖镇河口村、石榴镇三里村等为中心,集聚发展优势,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改进大棚规格,推广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完善设施甜瓜特色产业基地。

(三)提升三个产业园区。一是提升县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通过项目引进扩大园区规模,通过技术引进提高园区科技水平,通过新品种引进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人才引进提高园区技术培训、新技术转化与综合展示水平,建成苏北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二是提升鲜切花产业园区。通过引种名贵花卉提高鲜切花的档次,通过标准化精准促控栽培技术,提升鲜切花产品标准,进一步扩大规模,建设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年产鲜切花5亿枝以上,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全县鲜切花产业的发展。三是提升设施蔬菜产业园区。桃林设施蔬菜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2年核心区面积要扩大到1.5万亩,带动周边7万亩设施蔬菜的发展。

(四)拓展四个生产基地。一是扩建白塔埠镇新元村设施蔬菜基地1千亩以上。在原有千亩高效设施基地的基础上,向北扩展,重点建设日光温室,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引进名优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打造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新典型。二是扩建安峰镇甜瓜基地。以大稠村等为中心,2012年新扩面积1千亩,连片面积达到2千亩以上。三是平明设施西甜瓜基地。2012年进一步扩大面积,以王烈村为核心,面积达到3千亩以上。四是扩建曲阳设施西瓜基地。2012年以陆湖村为核心,向北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面积达到2千亩以上。

(五)完善五个产业园区。一是完善洪庄镇辣椒产业园。以连湾村等5千亩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基地为核心,通过对废旧砖场改造,建设批发市场,餐饮服务,采摘垂钓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二是完善横沟乡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310国道北侧,三合蔬菜产业园向西发展,与禾丰园形成一体,打造横沟乡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形象。三是完善房山镇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东西扩展,向西与板栗园,大棚西瓜基地,向东与千亩莲藕基地的连结,打造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四是完善安峰镇山东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全面规划山东村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与安北村设施蔬菜产业基地相连接,完善安峰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五是完善青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河口、东五河、西丰墩、东丰墩村等为中心,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设施档次,建成面积3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与大棚甜瓜产业园。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效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量化目标任务,主管部门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形成“乡镇主动、部门联动、群众自动”的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新局面。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源整合,研究出台扶持政策,整合农业、扶贫、水务、农开、农机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重点倾斜、大力扶持,促进高效设施农业加速发展。突出抓好水利项目建设,确保农业生产旱涝保收。

第4篇:高效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业高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93-2

管理学的某些组织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它是持续不断的进步,所有关系的基础则是大众的合作。各院校应该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建设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体系成为高校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1团队合作精神的建立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

体系的发展需要合适的组织、存在和发展。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和员工的努力工作密不可分。上至中央下至各省市,各大图书馆都在寻求一种联盟的方式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样不但能节约成本,更能有效的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也符合经济学的得奖最大化原则。各大图书馆要想实现目的,就必须在各组织间建立信任的机制,完成承诺兑现。可以考虑深入的交流,各关系馆之间,各馆员之间尽可能的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以此鼓励资源共享团队中的成员馆提出本身期望,同时依据社会环境的现实,用团队合作的精神来建立一个信息服务的有效体系。

图书馆在提供信息共享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机构强调团队的合作意识,机构中个体能力日渐弱化,团队合作才是最后的出路。“集体英雄主义”是现代趋势。任何组织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必有其核心竞争能力。在组织中,员工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创新”是“比较竞争优势”的基石。现代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模式是解决技术问题以及提供各种高层次服务,这些工作有时也依赖虚拟工作团队。个人的能力是集体力量的有机组合,所以高校图书馆应有意识建立的这样的共同体之间,使成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将个体有机结合,把团队凝练成一支能战斗、会创新的信息服务团队。

2建立沟通渠道是建设信息服务体系的必要保障

建设一个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要求有开放的沟通渠道,打破有形无形的界限,促进思想交流。一般而言,主要通过三种信息渠道进行交流:首先是纵向信息的交流,主要是上下级之间的组织指挥链进行工作,保证上级领导和下属成员之间的信息畅通;其次是横向信息的交流,团队与团队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进行的沟通,核心目的是系统之间做到相互协调,互相配合有所了解;第三有别于上两种沟通,可称为斜向信息沟通,即跨系统、跨层次人员之间的交流。因此,一方面,各高校通过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和交流的基础设施网络平台,以充分利用组织内部以及外部大量可编码的知识,使体系的建立与知识的创新建立在高效的信息网络基础上;另一方面,各高校通过变革传统的垂直式组织结构为扁平式组织结构,在成员之间建立一种水平链接,提供一个平等的开放式坏境,使各高校组织内部高层管理者和下属之间可以坦诚沟通,相互学习,共享知识,加速信息体系建设过程中知识的纵向沟通和横向交流。

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信息服务体系稳健发展

各信息服务体系分支的高校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各体系建设成员的学习和创新给予支持和奖励,保证体系建设持续健康有序地进行。比如实行合理的分配制度;从组织目标和个人能力兴趣出发,制定与实施符合信息服务体系的一系列政策,持续地调动积极主动性;完善考评体系,把培训的成效与绩效考评结合起来,作为今后聘任晋升的重要依据。

3.1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所谓的公平竞争环境,就是指在人才培养、考核、职称评审、技术级别晋升等有关问题上,对每个人才都一视同仁,平等竞争,成功的机会均等。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建设创新型图书馆,要形成鼓励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

3.2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图书馆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们一般有五个层次的需求,这五种需求按次序逐级上升,下一级需求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变成了行动的主要动力。不同需求的成员之间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励,同理,不同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也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做到这些才能有的放矢,获得理想的激励效果。

3.3精神激励制度的完善

自身物质利益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超越和自我完善会成为下一阶段的目标。对青年人而言,培训激励最有效,原因无外是青年人有进取心。另外培训能提高目标实现的能力,想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富挑战性的工作,培训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也为个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图书馆界已经把培训做为正式的奖励表彰馆员。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展现创新人员积极向上的工作风貌。同时,创新也有失败,这也要有激励,这种激励比成功激励更鼓舞人心。任何一个组织在21世纪都要寻求不断创新,创新一定有风险成本,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成功。这时,创新失败的鼓励就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种激励政策要明确许多因素,如次数、时间、经费等超出范围的失败则是不允许的,需要受到惩罚。

4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有利于高校信息服务体系的良好运行

综合素质的提升依赖于不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这是现在大众的共识,它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用各种激励手段,刺激组织中的个人积极开展如持续学习、团队学习、全过程学习,竞赛学习等等多元化的学习,这必有利于农业高校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推动员工高效不断学习的机制,能保证图书馆馆员知识的主动获取,进修各专业知识,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这不仅实现馆员的个体素质提升,还将推动各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得到正面的改变。这也必然使图书馆的信息体系的综合服务水平有大幅度的上升。这是一条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的最有效的方法。

5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农业高校图书馆的成员,如果不思考其组织是否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是否能跟上科技进步的脚步,那必将被时代所抛弃。要想维持竞争优势,组织成功的前提有效就必须保证持续学习。建立学习型图书馆,才能面对社会环境的变迁,跟上科技进步的发展。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才能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肖珑.数字化服务环境,发展趋势及其建设[EB/OL]. http:///.

[2] http://162.105.138.137/portal/index.jsp[EB/OL]. 2007-04-02.

[3]刘炜,葛秋妍.从Web2.0到图书馆2.0:服务因用户而变[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9):8-12.

第5篇:高效农业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 教育技术中心的对校园媒体资源建设与管理的实质是: 建立全方位的教学媒体资源的制作、管理、存储、检索、使用中心, 实现媒体资源的增值效益, 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日益普及的多媒体应用为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 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 教学资源库所要解决的一个本质问题就是教学资源库的结构和建设方案, 就是如何为学习者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 建立起科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将多媒体应用和多种交互式信息渠道的开通落到实处, 配备相关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当前尤其应当重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利用; 其次, 各种媒体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积件、课件、电子教案、各种影视媒体以及网络教学的积极性。

1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

以我校教学资源库为例, 它包括素材库、课件库和录像库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素材库又分为图片库、视频库、音频库、动画库和文本库。资源库内还提供了对库中资料进行浏览、检索、下载、上传等功能的工具平台。据我们了解, 目前国内大多数建有资源库的农业学院校情况与我们差不多。这些教学资源库的建成必将大大推动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远程网络教育的开展。高等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多年来拍摄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教学、科研、各类重大活动和对外交流的录像带资料, 这是一笔宝贵的财产, 但是音像资料的管理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磁带保存的寿命有限; 二是重复拍摄, 资料没有有效的编目检索, 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因此在高校有必要开展音像资料档案建设的专门工作。而媒体资产概念的提出更体现了音像资料是一种宝贵的财产, 如何有效地保存、管理和利用这笔巨大的财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数字技术的发展, 为节目数字化存储、利用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建立数字化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可以适合目前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需要, 促进教育资源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 教育部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和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标。该目标的其他方面有许多丰富的成果, 但是数字媒体的有效管理领域是一个薄弱环节。有些学校在光盘存储、媒体转换、视频点播方面做过一些单方面的研究, 对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研究, 尤其是从标准建立、解决方案、实践推广等整体系统研究上还是一个空白。回首电视教学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历史, 我们可以将过去的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 以有线电视网和卫星电视传输的模拟信号为主的第一代— —电视电化教学时代和以计算机网络传输的数字信号为主的第二代——视频点播时代。第一代电视教学以电化教室为空间环境, 课堂班级集体收看为主, 学生不可以选择收看和反复收看, 优点是教学气氛浓, 缺点是学生不能个别选择收看, 教师不能选择播放, 更不用说自主制作个性化电视教材了,而且有存储介质存寿命短易老化的缺点; 第二代电视教学系统利用了网络平台的优势, 将模拟的电视节目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在磁盘阵列中, 老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自学可以任意和反复地播放, 不会磨损, 多代复制性能强, 增强了交互性以支持自主学习。但是上述两代电视教学系统是按传统的内容分类法进行管理的, 建立卡片的管理方式, 检索困难, 管理成本高, 使用效率低, 对大量珍贵的教学、科研、历史资料的价值挖掘不够, 视听资料不仅可以保存和反复使用, 还应该建立资产的概念, 即可以重新加工组合再利用, 成为新的节目, 实现资产增值。因此, 应该大力提倡推广第三代电视教学系统, 即以开放型数据管理的自我定制方式为特征的新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2 存在的问题

2.1 如何分类的问题

我们在建库之初就遇到如何对大量的农科素材进行分类的问题。科学的分类有利于师生的查找与浏览,提高使用效率。有两种分类方法可以考虑, 一种是按现有学科进行分类, 如前期基础课程按数学、化学、物理、英语等分类; 后期专业课程按农学、土化、管理、信息、食科、农工、动科、园艺、生物等分类。考虑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业院校都以分科教学为主, 我们决定还是按学科分类, 这样比较方便、可行。学科内又参照国家规划教材的章节进行分类。这样分类有利于学校内的教学, 但对学生探索性的自学则未必有利。

2.2 如何动员教师参与的问题

资源库的生命力在于有没有足够丰富的教学资源。而要建立海量贮存的教学资源库, 光靠教育技术中心有限的人力是远远不够的, 更何况其中还牵涉到许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 动员广大学科教师参与势在必行。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让教师心甘情愿地将手中宝贵的教学资料和课件贡献出来? 怎样保护原作者的著作权益? 按照积件理论, 组合平台应具有对素材进行浏览、查找、调用、加工、重组、扩充等多种功能。还应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和探索式学习。但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资源库系统的工具平台能将所有这些功能融为一体。大多数平台能做到让使用者对库中资料进行浏览、检索、下载,也可让教师将自己的资料上传以扩充资源库。但要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库中素材快速重组出一个新的课件, 就像某些计算机题库系统能根据指令自动组卷一样, 还有困难。尤其是由于缺乏“聪明”的导航策略, 对学生直接利用资源库中的素材库进行自学也没有帮助。

2.3 资源共享问题

资源库建好后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就应该做到资源高度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目前, 各高校校园网对外一般都设有防火墙, 不仅对外校师生进入资源库造成障碍, 对本校住在学校以外地方的师生也造成障碍。其中牵涉到一些利益问题, 如何解决值得认真考虑。

3 高校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各种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要重新定位隐形资源—— 教师的作用。在开放式教育中, 教师角色应转变为教育的组织者、开放式学习的指导者、媒体资源的开发者和支持服务的完善者。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将现有的影视教学节目进行数字化或数据化,并采用适当的方式编码,再记录到成熟稳定的媒体上,达到影视教材目长期保存和重复利用的目的,以满足影视教学的制作、播出和交换的需要。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就是要以实现上述目的为目标,所以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3.1 上载功能

运用高质量的工作站, 支持分量、复合、SDI 等多种接口,实现对各类电视节目的采集。

3.2 存储功能

将完成编目的节目存入存储池中,并规律性地将数据迁移到存储介质上。

3.3 检索功能

可以根据编目的规律,按照节目的各类属性,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节目。 转贴于

3.4 编目功能

根据检索或网络的需求对上载节目进行有规律的编目。媒体资产管理的目标是已有资源的再利用, 如何能够高效、方便的利用,取决于能否快速和准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目标, 所以检索的方法尤其重要。系统对于检索的实现应分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步是实现基于关键项目的检索: 这里所指的关键项目是指针对节目来说的: 片名、标题、时间、人物、地点等与节目有直接关系的项目, 由于这些特性直接反映了节目的情况, 并且技术成熟,处理简单, 数据量小, 而且是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检索方法, 所以应重点开发并建立完善。第二步是实现基于提供静止关键画面的检索: 文字信息通常缺乏直观效果, 作为补充, 可以在文字检索的基础上,提供一些静止的关键画面。所谓关键画面是指最具代表性的画面, 能够有效地反映素材或节目的主题, 它可以是人物, 也可以是场景。编目实现节目或素材检索的关键在于标引编目, 为了确保系统的完善和科学, 在编目方面应尽量遵循国家的有关标准,在标准尚未健全的情况下, 系统编目方法应力求科学、合理, 并考虑在标准完善时能进行有效的修改或移植。第三步实现层次化的编目和标引建立语义信息查询、元信息查询、视听信息查询的多层次检索体系。

3.5 输出功能

可以将检索到的节目快速地从存储介质上迁移到存储池中,并通过网络向所需要的环节传输。

4 对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技术路线的几点设想

4.1 存储系统要求

存储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存储介质, 一般包括: 光盘、硬盘和数据流磁带。系统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存储介质的特点加以分别利用。光盘的特点是可长期保存, 数据检索读取无检索磨损。DVD R 记录光盘可将MPEG2 数据流记录,并能反复多次存取, 每张盘可记录90 分钟的节目。另外光盘还有各种可擦写的DVD, 但是目前光盘类媒体的读写速度和单位容量的成本还不能满足广播级应用的要求, 但是对于占用容量大且不经常使用的节目, 可以考虑用光盘存储。数据流磁带是一种相对廉价的存储方式, 但是它采用顺序读写方式记录信号, 因而只适用于数据流信号的存储, 不适合于在线浏览, 它结合大型的数据流磁带库,应成为存储系统的核心。从介质性能、价格等方面的因素考虑, 较合理的配置应是以智能化的数据流磁带库为主, 兼有光盘库、硬盘阵列。用数据流磁带保存大量的节目成本较低, 读出的数据通过FC 交换机传送到硬盘阵列, 从而达到交换数据或节目播出的目的。系统中硬盘阵列的任务是满足需存储节目的缓存、节目下载的缓存和各类低码流数据的存储, 所以它的配置要求也同样根据教学系统要求来确定, 并根据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增加。

4.2 数据库和分布管理的技术方案

在高校中建设媒体资产系统要本着节约和降低成本的原则, 在服务器平台和数据库平台的选择上, 选取免费和开放的产品, 内容标引技术采用最新的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SMIL, SMIL 的媒体对象模块实现对视频片断的定位描述, 布局模块支持播放器的多屏幕的并行播出, 可以实现电视教学节目的对比播放; 时间与同步模块可以建立时序功能, 实现不同节目的片断的连接, 支持教师自主制作新节目的要求; 结构模块提供对XML 的声明的支持, 可以巧妙利用XML 技术实现文档式的数据库管理, 避免使用高成本的专业数据库管理平台。该方案基本具有后台的分层标引和前台的教师自主定位和片段连接以及最终用户的精确检索查询的三级功能, 基本满足新形式下的教学的需要。媒体资源库建设、应用管理和发展都需要各级领导、教师、学生的大力支持, 既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也要因地制宜, 符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我们将继续保持过去的好传统、好作风,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吸取别人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和教训。比如, 配合校教务处、团委与学生组织的学校教学环境精神文明建设; 支持和培训由校学生会组织的学生电教设备义务维护队; 支持和参与教育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 与教师密切合作, 了解教师教学所需, 争取领导的关注和支持等。

总之, 媒体资源库的建设立足于用, 在用字上下功夫, 以应用促改革, 以应用促发展, 建设适合本学校实际的经济实用、开放性好、安全可靠、扩展性强的媒体资源库。

参考文献

[1] 徐建军, 王治保.MCAI 课室在未来教学中的意义及其设计方法[J].教育技术研究, 2000,( 1) : 48~50.

[2 陈学林.多媒体教室建设与多媒体设备配置[J].北京: 中国电化教育, 2000,( 5) : 60~62.

[3] 陈莉. 学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J]. 北京: 中国电化教育,2000,( 7) :67~69.

[4] 王健, 刘世清. 构建高校实用型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2002,(3):76~78.

第6篇:高效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涉农高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 建设

一、改善路径

(一)建设目标

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理念,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指导平台,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平台。以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为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包含教学与实训平台、实践指导平台和创业保障平台,其中教学与实训平台负责专业知识教育、创业教育与培训以及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指导平台负责企业管理、营销策划与项目技术指导;创业保障平台负责创业的政策、金融支付和项目孵化管理。

(二)建设思路

按照上述建设目标要求,整合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倾力进行“三平一基”建设,构建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首先,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次,利用社会资源,创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打造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指导平台;最后,精心设计,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平台。

(三)保障措施与配套改革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实现上述既定的建设目标,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并着手进行相关的配套改革。

1、组织保障

在“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基础上下设具体的操作机构,负责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该操作机构以教务处为核心,校团委、学工处及相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着重进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修订;指导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重点抓好教学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研究制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

2、政策保障

出台“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工作条例”,“南京农业大学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管理条例”,“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管理条例”,“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条例”,“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基金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政策制度。

3、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选拔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师、创新创业课程主讲教师,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走进校园,登上讲台为学生授课,选拔中青年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尽快打造一支优秀的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团队。

4、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充分调动校、院系、教师个人的积极性,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采用联合协作的方式大力开辟建设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建设1个稳定的教学实训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大三年级)能进行为期3~6个月的综合性的实训实习。

二、农科大学生创业孵化流程与机制

(一)创业孵化机制

为阐述农科大学生创业孵化流程与机制,以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为背景,进行阐述。

为建设管理好大学生创业园(珠江校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习基地、白马教学科研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基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稳妥有序可持续开展,建议学校成立“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大学生创业园的运营管理。公司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依法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外承担有限责任。

(二)组织结构

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并划分5大部门,包括管理部、创业孵化中心、农业技术协会、综合服务部、财务部,其中管理部下设基建服务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创业者管理中心;创业孵化中心下设创业项目管理中心和创业辅导培训中心;农业技术协会下设粮油协会、蔬菜协会、花木协会、水产协会、旅游协会;综合服务部下设农业技术服务中心、r机服务中心、营销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财务部下设创业金融服务中心、农经担保中心和财务中心,这五大部门共同服务于创业者团队。

(三)创业孵化流程

为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采取“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创业投资”的服务模式,为大学生创业者及团队提供全程的“一站式”、“保姆式”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创业孵化流程,参见图1所示。

第7篇:高效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业高校 农科类大学生 新农村建设意识

[作者简介]张玲(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河北 保定 071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72-02

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农业人才的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我国农业高校每年有一大批农科类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提高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引导他们到新农村就业创业,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缺乏难题和缓解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双赢之举。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选取部分农科类本科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了当前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调查方法、对象和内容

1.调查方法。本次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意识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7份,有效回收率为97.8%。统计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抽取了河北农业大学23个涉农本科专业: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中药学、农村区域发展、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生态学、森林保护、木材科学与工程、林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农业水利工程。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男女性别比例与农业高校农科类学生的男女生比例基本相符;其中各年级比例为一年级20%,二年级20%,三年级20%,四年级40%。

3.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查大学生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动机与态度等;二是调查大学生对于参加新农村建设希望得到哪些支持。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1.农科类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普遍关注但了解程度不深。在调查“你是否关注新农村建设问题”时,86.37%的学生选择“经常关注”,11.24%的学生选择“偶尔关注”,2.39%的学生选择“不关注”;在调查“你认为对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了解吗”时,8.59%的学生选择“很了解”,78.8%的学生选择“大概明白”,12.61%的学生选择“不清楚”,这说明了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科类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问题普遍关注,但是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并不深刻。在调查“你是否在大学期间参加过‘三下乡’等了解农村、服务农村的活动”时,82.14%的学生选择“是”,17.86%学生选择“否”;在调查“是否仔细了解过三支一扶、大学生基层村官等计划”时,20.86 %的学生选择了“很了解”,71.98 %的学生选择了“大概知道”,7.16%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这说明了农科大学生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不够清楚,参与形式以短期社会实践为主。

2.大部分农科类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发展前景看好但参与意愿不强烈。在调查“你认为农村的发展前景怎样”时,27.4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好转”,10.77%的学生选择了“问题很难解决,前景不太乐观”,6.07%的学生选择了“很糟糕”,55.69%的学生选择了“一片大好”;在调查“你是否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时,28.97%的学生选择了“愿意”,27.61%的学生选择了“不愿意”,43.42%的学生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在调查“你的家人对你毕业后投身新农村建设持何种态度”时,28.69%的学生选择了“支持”,61.69%的学生选择了“反对”,9.62%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在调查“你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原因”时,54.19%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实践锻炼自己”,56.23%的学生选择了“农村广阔的就业机会”,27.88%的学生选择了“个人理想,加入新农村建设”,82.34%的学生选择了“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机遇”,16.22%的学生选择了“需要这些工作简历”,14.7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在调查“你不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原因”时,92.16 %的学生选择了“农村经济条件太差”,51.53%的学生选择了“家人不支持”,84.18 %的学生选择了“发展空间小”, 70.69 %的学生选择了“就业没有保障”,81.05%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农村有哪些就业机会”,39.05%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这组数据说明大部分农科类大学生看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前景,但是在面临选择时,仅有28.97%的学生选择了“愿意服务新农村建设”,由此可见农科类大学生受经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自我择业基本利益化。

3.大部分农科类大学生对自身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信心不足。在调查“认为你应用专业知识服务新农村建设”时,18.68 %的学生选择了“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并取得很好的效果”,59.71 %的学生选择了“能结合专业特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4.99 %的学生选择了“能发现一些问题,但无法解决”,6.7 %的学生选择了“无用武之地”;在调查“你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开设课目、课程结构与服务新农村之间关系密切吗”时,20.65%的学生选择了“十分密切”, 32.71%的学生选择了“不够密切”,38.79%的学生选择了“有一定的关联”,7.85 %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清楚”。这组数据说明了农科大学生认为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调查“你认为在参与建设新农村服务时,在专业能力上最需要的是什么”时,25.01 %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技能”,11.05 %的学生选择了“专业知识”,38.99 %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实践能力”,24.95 %的学生选择了“综合应用能力”;在调查“你认为在参与建设新农村服务时,在综合能力上最需要的是什么”时,90.45%的学生选择了“学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91.96 %的学生选择了“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89.91 %的学生选择了“掌握相关政策”,86.43 %的学生选择了“了解农村现状”;85.75%的学生选择了“参与生产实践,培养动手能力”;67.28%的学生选择了“与农民交朋友,培养爱心”;76.68%的学生选择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79.55%的学生选择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组织能力”。这组数据说明了农科大学生认为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前,自身需要在专业实践能力、服务三农意识、掌握相关政策等方面下功夫。

4.多种主客观因素阻碍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在调查“你认为影响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时,27.41%的学生选择了“传统就业观的负面影响”,19.97%的学生选择了“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30.67%的学生选择了“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21.95%的学生选择了“社会舆论宣传引导不深入”;在调查“如果你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你认为你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19.42%的学生选择了“缺乏知识和专业技能”,35.24%的学生选择了“物质条件艰苦”,15.06%的学生选择了“精神生活单调”,30.28%的学生选择了“个人价值不能实现”。这组数据说明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是造成农科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信心不足的主要因素。

5.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对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最大的鼓励。在调查“如果你投身新农村建设,你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为你们提供帮助”时,95.77 %的学生选择了“资金方面(创业资金、薪酬待遇)”,96.45%的学生选择了“社会保障方面(医疗、养老保险)”,95.16 %的学生选择了“技术方面”,96.73%的学生选择了“完善的政府政策”;75.12%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在调查“如果你愿意留在农村工作,那你会愿意留多长时间”时,39.4%的学生选择了“视工作情况而定”,27.26%的学生选择了“攒够经验或足够的创业基金就回城工作”,17.72%的学生选择了“愿意一辈子留在农村,为建设新农村做贡献”,15.62%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在调查“如果你选择投身新农村建设,你首先会考虑哪种职业”时,65.92%的学生选择了“机关人员(村官等)”,19.77%的学生选择了“生产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等)”,14.31%的学生选择了“服务人员(教师、医生等)”;在调查“如果发起在校大学生支援农村建设,你更乐意接受哪一种鼓励政策”时,14.46 %的学生选择了“荣誉称号或精神鼓励”,20.51%的学生选择了“丰厚的薪水”, 36.06%的学生选择了“拥有就业优势”, 28.97%的学生选择了“考研或考公务员加分”。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农科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最渴望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受传统就业思想的限制,农科大学生仍将“铁饭碗”的机关岗位作为首选职业。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农科类大学生对于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任务”,存在着认识不深刻、动机不纯洁、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等主观问题,以及社会舆论引导不深入、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客观因素。要解决这一现状,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增强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促使广大农科类大学生选择在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农业高校培养农业人才与新农村建设需求农业人才的无缝对接,良性互动。

1.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营造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当前,新农村建设成功典范受到媒体关注较少,得不到充分的宣传,使得新农村建设工作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舆论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充分理解与认同;同时,农业高校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和深入宣传,大部分农业高校没有建立新农村建设宣传的长效机制,学生通过校内宣传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少之又少。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和高校宣传部门的作用,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一是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正确的舆论引导,加大“三农”政策解释力度,使学生了解农业政策和农村现状,同时要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功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深入报道和大力宣传,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高校应建立新农村建设宣传的长效机制,开辟专栏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政策进行宣传,同时,深入挖掘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成就的校友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增强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

2.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首先应引导大学生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据统计,2013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在大学生就业前景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农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将会更加困难,特别是农科类学生的就业更是如此,而新农村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鼓励引导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又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完美统一,积极主动地担负起为新农村建设奋斗的重任。

3.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一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变化,掌握适应新农村建设相关专业与学科的最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是要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技能课程的设置比例,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一批既懂专业理论,又具有解决实际农业生产问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新方式与新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例如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开始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行“订单式”培养,较好地实现了“设立一个专业、面向一个产业、安置一批就业、发展一个行业”良性循环的办学目标。截止到目前,已为河北省农村培养了6000余名农民大学生。

4.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为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高校的投入力度,例如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大力支持,为农业高校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人才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要从完善针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的政策上下功夫,要加强保障性政策和鼓励政策的支持,让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学生无后顾之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等文件对“社会保险补贴、薪酬或生活补贴、参加有关社会保险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国家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不仅可以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还可以提供社会金融政策支持,提供个人成长发展的培训等。

四、结语

提高农业高校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关系到新农村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关系到农科类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因此,需要政府调动相关社会资源,以人才为本,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引导并指导农业高校农科类大学生主动扎根基层,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将农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谱写出美丽的新农村建设篇章。

[参考文献]

[1]郭丹,闵媛媛.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现状及障碍因素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林佩云,谢韶锋,李敏,等.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参与“三下乡”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

第8篇:高效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措施;园艺专业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12)

中图分类号: G65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63

在大学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基本保障,而保证实验、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完成与完善的实习基地关系密切。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建设设施不断增多,原来有限的校园面积逐渐显得不足,尤其一些保障实践教学的基地,逐渐被缩小,因此造成很多高校校内的教学基地很难满足学生实验、实践教学需要,给专业课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针对这种形式,这就需要高校想办法加强校内现有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优势,向外寻求扩展自己的教学基地。尤其针对农业院校的园艺专业,在新的形式下,要认识到教学实习基地有两类型: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好两大基地类型的建设发展,以满足学生的专业教学所需。

1 实习基地建设目标

园艺专业具有与其他学科专业不同的特点,园艺生产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园艺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在短时间难以重复进行的特点。其实习基地应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种植面积、种类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否则完不成学生实习、创新、创业及教师的科研项目。园艺专业种类涉及到花卉、果树、蔬菜等,应该以校内基地为依托,结合社会上一些大型的园艺公司,设立相应的实习基地,根据园艺专业特点,一般需要5个以上的实习单位。

2 实习基地建设主体思路

根据专业发展规模,制定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校友优势、师生优势,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根据学校办学需要和社会教育资源状况,实习基地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开展建设:以模拟实习为主,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例如蔬菜大棚、苗圃基地、花卉温室等;立足本校所在省市,建立省内实习基地,例如省内的一些园艺公司、花卉公司等;面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建立省外实习基地,一般选择知名度高的园艺公司。

实习基地建设要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相关专业的科技、人才、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在完成本校园艺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基地单位培养人才和进行科技咨询与开发、文化建设等。一般建设实习基地工作程序为: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向教务处提出拟建实习基地的申请。 经学校审核同意,方可签订协议书(一式三份,教务处、学院、实习单位各一份)。经过建设和学校评估,条件成熟的实习基地,授予“实践基地”资质。

不管校外实习基地或校内实习基地,都应该具备一些基本条件:热爱和关心我国的教育事业,设有相应的接待部门和专门的兼职负责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指导与管理经验,能为实习师生的工作和生活提供适当条件,满足专业教学实习的需要。

3实习基地建设措施

3.1建设要突出专业特点,纳入专业建设的范畴

要与实习单位一起研究建立和健全实习保障体系(教学和生活保障),使接受实习工作成为实习单位的日常工作之一。同时,通过协助实习单位开展培训、产品开发、科学研究等形式的智力支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专业引领作用,把实习单位建成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

3.2学校应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与校外实习基地相比较,校内实习基地占有位置优势,园艺专业实践有其时间随机性的特点,例如定期需要浇水、施肥,校内距离近,学生利用课间课余时间能随时进出基地,因此园艺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应该占着重要位置。针对校内基地建设发展,学校应加大投入,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3.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立足本省,以省内社会行业为重点,加快省内实习基地建设。此外,积极面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跨省建立省外实习基地。有组织地到国内经济或园艺产业发达地区,如山东、广州、陕西等地区,与相关行业联系,筹建就业型实习基地。

3.4完善基地监督机制,保证实习基地建设水平

学校应该定期对实习基地建设进行监督,例如定期检查、定期评估、定期召开实习基地负责人座谈会,倾听实习单位的意见,不断总结和交流实习基地建设的经验,促进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天云.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07):82-85.

[2] 杨海明,王志跃.新时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03):102-104.

[3] 杨洲.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01):47-51.

[4] 李建楠,刘玉峰,李春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困境及对策[J].2009(09):78-81.

第9篇:高效农业建设范文

 

1 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的特点

 

作为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求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必需的水源,因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和完成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今时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更是极其重要的。

 

改革开放以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和以前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在国民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上世纪50~70年代是我国大部分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集中修建时间,但是80年代之后,农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为明显的就是农村税费改革,加之其他各种原因,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大、管理不够完善、维护维修得不到重视、资金投入较少等问题,对农业的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对于农村水利建设,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其建设施工技术水平,完善健全施工制度,投入足够的资金,只有强化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灌溉和排水质量,才能保证农村农业的发展。此外,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大多数农村都缺乏相应的水利建设意识,即便投入足够的资金,建设水平也不高。所以,为了保证农村水利建设,必须提高相应地区的水利建设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重视了水利建设工作,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水利建设工作中。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投资,更需要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水利工程的维修、淤泥清理以及日常维护都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只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以及自觉对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才能保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长久运行。除了群众配合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更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在大方向上做好工作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不会出错。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和粮食产量,还能够衍生出其他产业,如水产养殖、牲畜圈养等。但是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税费机制的改革,农户个体及多户共同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的数目也日益增长。但是却受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堪忧。

 

2 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混乱、进度缓慢

 

工程管理混乱、进度缓慢、随意垦荒和捕鱼现象增加,尤其是私自在堤坝沿线建设鱼塘的行为,极大的影响了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此外,各区进度不统一,用户为了生产私截河流,添堵沟坝,出现跑水、冒水和漏水的现象,致使很多明渠和暗渠无法区分,逐渐无法供水,农民只好打水井来种稻。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影响城市供水。地下水的开采,是对水资源的极度浪费,致使生产滞后,环境破坏,影响水体植物的生长,水土流失,水底淤泥积攒,承包者又无清淤能力,存在安全隐患。

 

2.2 设备老化,资金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前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集中建设时期,由于当时的施工技术不够先进,建设投入的资金不充足,工程建设标准不够高,配套率较低,加之维护维修跟不上,所以水利工程设施运行了几十年后,已经严重老化,主要体现在其在工程蓄水能力已经大不如前,渠道灌溉能力大幅萎缩,泵站排涝能力日益衰减等。最终无法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危害,甚至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

 

2.3 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人员专业素质评定困难

 

税费改革后,乡(镇)、村集体的功能不再像从前那样明显和突出,大部分由集体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流于形式,管理不到位、职权不明、产权不清;大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足够高的综合素质,管理技能不够高,使得最终的管理效果极其有限。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不足、责任心不够,做事浮躁,不仅不能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还有可能导致工程存在安全隐患。

 

3 解决措施

 

安全生产是每个工程项目施工都必须重视的内容之一,水利工程建设更需要重视安全生产。水利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工程安全责任制,采取适当的奖惩措施来刺激农民投入小型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政府要做好安全监督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地区设置监督管理站,分派专门的人员进行定期监督和检查。最后,要对农民和水利建设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一般不高,对一些安全常识不太了解。

 

机械设备是维持农村水利工程施工正常开展的关键,要提高对其监管和控制的力度,常用的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方式主要有两票和三制,前者指的是工作票和操作票,三制主要有设备维护制度、巡回监管制度、交接班制度。上述的管理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质量,利用这两种管理方式,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机械设备的异常状况并进行维护处理,而且能够对施工人员的机械操作进行监控,一旦发现违规操作可以及时制止。为了更好地进行机械管理,还要建立评估制度,这种评估主要是针对机械设备的,通过监控数据对其运行使用状况进行分析。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必须重视对施工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开设培训班,对在职施工人员进行操作培训以及安全知识和工程施工知识教育;其次,建立健全施工人员考核制度,对其施工水平和施工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定;最后,要提高施工人员的雇佣门槛,对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相关证书进行检查,而且要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帮助其熟悉施工操作。

 

水利建设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必须条件,而且可以为农村人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提升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在防洪防涝、提供饮用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做出巨大的贡献。所以必须重视农村水利的建设。

 

4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必须对水利建设投入足够多的关注,而农村作为农业建设的前线,更需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