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工程学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前言
人体工程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科学,由于人体工程学适用于不同的领域,故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名称,我国常用的名称有:人类工效学、人体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人类工程学、工程心理学等。
考虑船舶内装设计的特点,本文采用人体工程学这个名称,它是研究人与工程系统及其环境相关的科学。
在船舶设计和建造满足法规、公约、规格书的基础上,船东往往从安全、便利、舒适等角度提出报验意见,而这些正是人体工程学所涉及的内容。
本文就货船内装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研讨解决方案。
2.室内梯道的踏步净高与顶棚净高
室内梯道的踏步净高,指室内斜梯踏步表面距其上方物件(天花板或结构)的畅通竖直高度,该范围内不应有任何凸出物。
室内梯道的顶棚净高,指室内斜梯底部地面距其上方物件(天花板或结构)的净空高度。
室内梯道的踏步净高与顶棚净高的确定依据:
(1)《人体工程学图解――设计中的人体因素》中建议:梯道上^顶的连续空间最小为2 235 mm;顶棚起点距地面净高为2438mm。如图1所;
(2)《船舶造型与舱室设计》中建议:梯道踏步净空高度为2 150~2 300 mm;对室内梯道的顶棚净高则未作说明;
(3)《船舶人体工程学应用指南》中建议:所有梯道至少保持2 130 mm的畅通净空高度;对室内梯道的顶棚净高也未作说明;
(4)在船舶生产设计中,甲板层高作为定值,室内梯道区域会跨过1~2个肋位,强肋位往往在甲板面下设T型梁结构。另外,受管路、电缆布置影响,室内梯道的顶棚净高很难设计得很高;而受各种因素局限,室内梯道的顶棚净高一般在2 150 mm左右。
以笔者工作经验,室内梯道的顶棚净高设计为2 100mm、2200mm时,往往会遇到船东不满意的情况,问题在室内梯道顶棚与室内梯道天花板的交界处,即梯道顶棚起点,船东说下楼时感觉在这个地方会碰头,每次要低下头才敢通过。
笔者(身高1.75 m)曾亲自去上述室内梯道现场感受过,刻意不低头、目光平视,感觉前方的天花板距离自己较近,但只要迈下一级踏步就会感觉顺利过去了,所以会碰头其实是个错觉,这涉及人体工程学中的心理裕量问题。
要使人在下楼梯时不产生碰头的心理感受,加大室内梯道的踏步净高是最直接的解决措施。但如果室内梯道的顶棚净高受局限,室内梯道的踏步净高也随之受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确定梯道顶棚的起点位置就成为一个关键。
按人体工程学的“人体尺寸”概念:由于人的个体和群体差异,人体尺寸有很大的变化,设计时几乎不用平均数,而采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数值分段,将身高或肩宽等在尺寸上分为一百等分,设计上要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但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中建议选用第95百分位的尺寸,如设计通行间距时选用95%的人能够通过的走道,而只有5%的人通行有困难;
(5)鉴于《GB 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是较早的标准,而人体尺寸数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一般每10年就需修订一次),这些年来中国人的平均身高是增加了,故笔者在室内梯道模拟简图中的人员身高选用第99百分位的尺寸:1 814 mm。由于上述数据是在不穿鞋的情况,而船员工作时都是穿着鞋的,于是还需加上鞋高来修正,即人穿鞋时的身高尺寸为:1814+36=1850mm。
同时,还应注意到人上下楼梯时身体是前倾的,一般取倾角为7.5°,此时人的竖直高度为1 850×cos7.5°=1 834 mm;
(6)人上下楼梯时,眼睛看到前方的梯道顶棚距自己较近,会产生会碰头的感觉,因此需考虑人体工程学中的心理裕量,一般取90 mm。
人头顶距眼睛的竖直高度约100~110 mm,本模拟图中取110mm。
人脚落在斜梯的踏步上,足中心与踏步前缘的距离取100mm。
(7)《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中规定:客船的梯道倾斜角应不大于45°;货船的梯道倾斜角一般是45°,但不得大于50°。本文仅涉及倾角不大于45°的室内斜梯,故模拟图中室内斜梯倾角定为45°。
船用斜梯,其踏步的高度应不大于250 mm,但不小于200mm,模拟图中取250mm。
根据上述尺寸绘制的室内梯道模拟图,见图2。
由图2可知:室内梯道的斜梯倾角为45°时,为使梯道顶棚在人(身高1 850mm)的心理裕度(90mm)之外,梯道顶棚净高不宜低于2 200 mm,梯道顶棚起点距斜梯第1级踏步水平距离不小于217 mm,取整为220 mm。
为此,笔者这里提出一个简称“梯道顶棚220”的设计原则:对倾角不大于45°的室内斜梯,梯道顶棚起点距地面净高应≥2 200 mm;同时,梯道第1级踏步顶点距顶棚起点的水平距离应≥220 mm。
运用上述原则,笔者设绘了此情况下的室内梯道顶棚布置,并放人身高1 850 mm的人物进行验证模拟,验证结果是可行的,见图3。
如果船东、船员是欧美人,则“梯道顶棚220”的设计原则应加100 mm予以修正。
如果受条件制约,梯道顶棚起点距地面净高
3.室外斜梯平台通道的通行净宽
船舶上建各甲板层一般在甲板室围壁外设一个平台来布置室外斜梯,本文将其称为室外斜梯平台。
室外斜梯平台在靠近甲板室的―侧开梯口,梯口外侧设栏杆,室外梯平台的外边缘也设栏杆,人自斜梯登上本层甲板后,要去往更上一层甲板,就要经过这个两侧均有栏杆的通道,这个通道称为室外梯平台通道。
倾角50°的上建室外斜梯,室外斜梯平台梯口长度一般≥1 800 mm,围绕梯口在平台上焊一圈拦杆扁铁,于是梯口外侧的栏杆长度一般≥2 000mm。
梯口外侧的这一段栏杆是独立的,该段栏杆一般设3根栏杆柱,首尾两根栏杆柱均带有斜撑,影响实际的通行净宽,如图4所示。
室外斜梯平台通道净宽的确定依据:
(1)室外梯平台通道一般会作为上建区域的脱险通道,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货船用作脱险通道的梯道和走廊的净宽度应不小于700 mm,并在其一侧应装有扶手,净宽度为1 800 mm及以上的梯道和走廊应在其两侧装有扶手;
(2)《船舶人体工程学应用指南》中,对一人通行的走道宽度建议≥710 mm,但未说明人抬担架时所需的通道宽度;
(3)《人体工程学图解――设计中的人体因素》中对人在字智榭鱿滤需求的最小通道宽度(610~915 mm)进行了说明,其中人在腋下拄双拐时所需最小通道宽度为915mm,可作为人抬担架时所需通道宽度的参考值;
(4)《室内设计资料集》对人提行李时所需通道宽度是910~1 060 mm。
笔者认为,对室外梯平台通道,阻碍其通行净宽的关键是栏杆柱的斜撑。但《载重线公约》规定了栏杆柱的斜撑不能随意取消,于是笔者考虑将妨碍通行净宽的栏杆柱的斜撑换为肘板。
国际船级社协会对栏杆柱撑条的替代装置有规定,中国船级社《法定检验实施指南》对此规定有明确说明。
笔者采用代换每第3根栏杆柱的斜撑,符合上述规定中“替代至少每第3根支柱处由撑条支持的装置第(a)项”,于是按K・bs≥2.9・bs来设计肘板下端长度。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上建区域的甲板厚度20mm,所以就不必加焊扁钢了。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设绘了每第3根栏杆柱的斜撑代换为肘板的方案,使实际的通行净宽大为改善,获得了CCS验船师的认可,船东也很满意,见图5。
4.分罗经木垫的高度设计
船舶驾驶室两翼的方位分罗经用来观测罗经差,所以必须高出舷墙,而普通人的身高,在观察六分仪时比较困难,可能看不见水线,因此需要加一个垫高的底座,即在分罗经底端设一个环绕分罗经的木垫。
按我司设计分工,分罗经由设计电装确定参数并向专业的设备商订购,因为每型船的罗经设计参数不一致,不同设备商供货也不同,实际装船的分罗经的高度往往并不一样,这导致了分罗经木垫的高度无法设计为一个固定值。如果确立一个高度的设计原则或计算公式,在设计分罗经木垫时作为参考就方便很多。《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中建议:常用高度一般选用第50百分位的尺寸,如门铃、把手、电灯开关的高度。
笔者在分罗经木垫模拟图中:
(1)普通人的眼高,选用《GB 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中第50百分位的尺寸:1 568 mm;人穿鞋时的眼高尺寸:1 568+36=1 604 mm;
(2)《GB 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中第50百分位选用成年男子的身高尺寸:1 678 mm。
统计数据表明,1997年中国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已达1 692 mm,相较《GB 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中的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增加了14 mm,那么眼高的平均值也相应增加。为此,笔者把分罗经木垫模拟图中普通人的眼高设为1 620 mm;
(3)人头部在端正状态时,视线范围是水平视线上下30°,人若稍稍低头,则视线范围可以扩大到60°。
为避免个子高的人站上木垫要拱肩低头地观看分罗经(即面板在人视线60°范围外)导致不舒服,笔者另设绘了一张高个子人的分罗经木垫模拟图,用来模拟验证。
笔者选取了《GB 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中第99百分位的尺寸:1 705 mm;人穿鞋时的眼高尺寸为:1 705+36=1 741 mm,取整为1 740mm。
由上述分析可知:站上同一高度的木垫,如果普通身高的中国成年男子(水平视线高度1 620 mm)俯视30°可以看见面板,那高个的中国成年男子(水平视线高度1 740 mm)稍稍低头(俯视42°)也可以看见面板,如图6所示。
综上所述,分罗经木垫高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H=(h+220)-1 620=h-1 400(mm)。式中:h――罗经面板距甲板面高(mm)。
【关键词】座椅设计;人体工程学;轨道车辆
随着国内铁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乘坐舒适性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由于在乘坐时受到列车本身空间的限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座椅上进行娱乐和休息的,因此,具有良好舒适性的座椅是可以为乘客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故座椅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人体工程学角度来探讨有关座椅设计问题。
1.国内座椅设计现状
国内轨道车辆的发展经历了自主研发到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再创造,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座椅迅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一改过去传统客车座椅的固有形象。一类是以中短途高速列车为代表的,该类座椅舒适性相对较好;另一类则是以中长途客车为代表的,该类座椅侧重经济性,舒适性相对较差。尽管座椅自主设计在国内有了一定发展,且能够满足基本使用,但是由于中高档座椅多以引进为主,且缺乏针对中国人群的使用改善,因此,这类座椅设计基于人体工程学上的优化还存在相当潜力。
2.座椅人体工程学分析
座椅的基本功能是支撑人体,给人提供坐的功能。通常座椅功能尺度是实现座椅基本功能的关键,同时也是比较复杂、需要反复推敲的。一般在设计上会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座面高度。座面高度是指座前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座面高度必须适中,过高则两足不能落地,使大腿前部近膝窝处软组织受压,易使小腿发胀与麻木。如果过低,易使人体呈前屈状,容易产生背部肌肉的疲劳。(2)座面宽度。座面宽度应当有一定的宽裕,能利于使用者随时调整坐姿。(3)座面深度。座面深度是指座面前沿到后沿的距离,即净深度。座面深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很大。若座面过深,则背部支撑点悬空,使靠背失去作用,同时膝窝处会受到压迫;反之过浅,则大腿前沿软组织受压,使大腿久坐而麻木。(4)靠背。靠背能够缓解体重对臀部的压力,减轻腰部、背部和颈部肌肉的紧张程度。靠背是决定座椅是否舒服的根本要素。一般地,靠背的压力分布应是肩胛骨和腰椎两个部位最高,故应对这上下两个部位进行支撑。腰靠和肩靠是靠背较为简易的形式,当靠背斜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还要增加枕靠,以保证坐姿的舒适性,并防止由于冲击引起的颈椎和颈肌损伤。(5)座面倾角与靠背斜度。座面倾角(α)是指座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靠背斜度(β)即靠背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座椅在使用过程中,座面倾角与靠背倾斜度的增加能增强人体的舒适度,通常夹角越大,人体所获得的休息程度越高。舒适程度较好的座椅,可调节的角度范围相对比较大。
此外,诸如座椅面料的色彩、靠背与座面的垫性以及座椅造型等因素还涉及到人的视觉、触觉特性以及更多的心理感受,它们也影响着乘客对座椅舒适的评价。
3.座椅设计要点
3.1座椅设计的一般原则
根据人体工程学,座椅设计的一般原则应当符合以下几点:(1)座椅的形式和尺度取决于座椅的用途和舒适等级,舒适性是相对的,是在相应场合下的综合选择;(2)座椅的尺度必须与使用人群的人体尺寸数据相配合,尤其要注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差异性;(3)座椅的设计必须能提供乘客有足够的支撑与稳定作用,且满足乘客变换姿势的需要;(4)靠背,特别是在腰部的支撑,可降低脊柱所产生的紧张压力,但需要基于人体尺寸统计学数据;(5)座垫的形态和弹性应当能够满足人体的压力分布于坐骨结节附近。
3.2座椅功能尺寸与舒适度
按照现有客室座椅的舒适度分类,座椅可分成商务座、一等座、二等座。不同舒适等级的座椅在功能尺寸上的要求如下表1。
其中1~6、10~12为单个座椅本身的主要尺寸和可调角度,7~9为座椅间距,为人的大致活动空间。各功能尺度的确定均是在GB10000-88中国成年人体尺寸的基础上,同时包含了活动余量的理想参考范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座椅舒适性是相对的,因此,那些固定而不可调的尺寸应尽量满足大多数人使用,其它关键尺寸如靠背斜度、座面倾角、座面高度、扶手应尽量可调,对于休息特性好的座椅还应增加脚踏。
4.结论
轨道车辆座椅是人与客室环境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其人体工学特性即功能尺寸设计直接决定了乘坐舒适性。本文运用人体工程学理论参考中国成年人体尺寸给出了不同舒适等级下座椅功能尺寸的理想参考范围。尽管如此,座椅设计仍是一个综合选择的结果。随着今后人们对车辆人机环境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座椅设计会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从而为乘客创造更舒适的客室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美玉著.工业设计应用人类工程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
关键词:住宅厨房;空间;尺度;人机工程学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26-02
一、常见的厨房形式
(一)单列式厨房。这种形式的厨房布局是只在一侧墙壁上布置家具设备,一般将水池置于中间,冰箱和炉灶分布在两侧。单列式厨房的优点在于对空间进深要求低。
(二)双列平行式厨房。这种形式的厨房布局一般将干湿区域分开,即一侧墙布置成操作区与储存区(水池、冰箱、橱柜、储存台面等),另一侧则为烹饪区与储存区(炉灶、抽油烟机、储存柜等)。双列平行式厨房对空间进深要求高,适合于空间长宽大于2600mm的厨房。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住宅而言,这种双列式厨房设计并不适用。
(三)曲尺型厨房,即L型厨房。这种形式的厨房是沿厨房相邻的两边布置家具设备的布局, 一般的布局方式是将冰箱、水池、操作台放置一侧;炉灶放置另一侧。
这种设置方式比较灵活,橱柜的储藏量比较大,既方便使用又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空间。
(四)U型厨房。这种形式的厨房是在三边墙面均布置家具设备的布局,将储存区(冰箱、橱柜)、操作区(水池、操作台)和烹饪区(炉灶、操作台)各放置在一边墙面。优点是操作面长,储藏空间充足,这样的布局较灵活。
二、人体工程学在厨房空间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体工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二)如何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厨房
1、单列式厨房。其工作流线在一条直线上进行,三点之间的操作相互重合。当多人同时操作时,由于动线处不断重叠,每个工作区域的往返距离被拉长;同时受空间布局的限制,单列式厨房并不太适用“高效三角区”原则。因此,单列市厨房的空间布局不是最实用、高效的厨房布局设计。单列型厨房在布置时,冰箱和炉灶之间必须的距离应控制在2400~3600mm,这样其三角操作区的边长即为4800~7200mm之间。
2、双列平行式厨房。由于有了较多的台面供临时放置物品,使操作更加省时连贯。设计时应将储藏区置于一侧,而将加工和烹饪区置于另一侧。这样不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转身次数,而且减少了体力消耗。两列台面之间的距离以900mm为好;如果穿行较多则以1200mm为佳。
3、曲尺型厨房。曲尺型平面有两种情况:等臂或接近等臂;不等臂。前者流线短,工作三角不被穿越,效率较高。后者与单列式基本相同。总体来说,这种布局操作流线短,是高效率的布局形式。为了保证“工作三角区”在有效的范围内,曲尺型的较短一边长度不宜小于2100mm,较长一边在300mm,水池和灶台的距离在1200~1800mm,冰箱与炉灶间距离应在1200~2700mm,冰箱与水池间距离在1200~2100mm。设计时,应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布置储藏、加工、烹饪各项功能,加工和烹饪分置两臂并且靠近转角部位。
4、U型厨房。U型平面一般情况下将水槽置于底边,将加工案板和灶具结合成一翼,冰箱和橱柜放在另一翼作为储藏区和粗加工区,三个工作区连线程等边三角形。若两翼间距900~1200mm,灶具与水槽间距1200mm,储藏、加工、烹饪顺时针方向布置,则工作流线为单向、无交叉、无反复的顺畅流线,工作区内移动很少,而且能减少转身次数,成为省时省力三角。同其它各型相比,U型平面利用率最高,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是比较理想的平面型式。
三、合理厨房的区域尺度
基本操作区域分为基本设备与人体活动区域两部分。基本设备组合柜台面,操作台面的最小深度应不小于500mm。但从操作台实际使用效率考虑,当深度为500mm时,放置菜板(400mm)后只剩余l00mm,将难以利用而造成浪费,因此建议台面深度为550~600mm,剩余空间可放碗或碟。这样即符合使用习惯,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台面;同时在安装宽度超过500mm 的抽油烟机时,即可以避免碰头,又能保证使用效果(即抽油烟机安装在合理的高度内)。厨房基本操作区域的面积为3.75~4.40m2。
基本操作区橱柜的储藏容量为:橱柜按深度500mm、高度720mm、长度2500mm,有效容积2.5m×0.5m×0.72~0.13m3(水池灶具占据空间)=0.77m3;吊柜深度按300mm、高度900mm、长度2500750(抽油烟机宽度)=1750mm,则容积为1.75m×0.3m×0.9m=0.47m3。两项共计1.24m3,可以满足基本的储藏需要。
四、结语
总体来讲曲尺型和U型厨房的布局是最符合三角形操作动线的平面形式。三角形的总边长的距离宜控制在4800mm以内,同时应该为烹饪的材料和用具留有足够的空间,对厨房而言三角形三个边长总和在4500mm时工作效率最佳,而最理想的关系是将三角形布置成正三角形。
参考文献:
[1][美]玛丽·乔治·皮特森.厨卫空间人性化设计完全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2]吴建平.流行趋势:厨房[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校园公共艺术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校园是肩负重大教育责任的机构,校园空间是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因此,校园公共艺术是一个交叉课题,它基于公共艺术和教育文化两门学科。成功的校园
公共艺术,具有塑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启发参与者的创造才能、保存校园文化和历史记忆、美化校园公共空间、带动地区经济等功能。研究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原则,有助于把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本质和内涵,有助于解析现有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中存在的弊端和遇到的问题。
二、设计原则
1.人性化原则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科学必须将注意力投射到对“理想的、真正的人,对完美的或永恒的人的关心上来”。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必将成为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准则。人性化设计能创设为校园人群提供安全、舒适、愉悦、自由等体验的公共空间。创造人性化的校园公共空间,需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满足受众人群的生理需求,即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则;二是满足受众人群的心理需求,即符合心理学原则。第一,人体工程学原则。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是围绕“人”这一主体而展开的,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人在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优化设计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尺度。在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中,尺度为设计环境和特定空间提供依据。此外,作为人体工程学研究重点的人的感知系统,如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也应在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之中予以考虑。如作品的色彩搭配、材料选择、活动内容等,也都是校园公共艺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设计元素。第二,心理学原则。校园公共艺术设计需要满足校园活动人群行为的心理需求,需要根据在校园环境中人群的心理及精神活动的规律,创造出适于特定人群参与的公共空间。校园公共艺术设计者应多关注校园内活动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与校园环境互动的关系,通过考察、分析确立场域特点,并将其运用于设计中。如,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更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中停留,因为这样的空间既便于参与公共活动,又能满足一定的私密性要求。
2.生态化原则
校园公共艺术必须借鉴生态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才能更科学、持续地对学校人文精神产生影响,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的校园环境。生态学观念的注入拓宽了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范畴,包括在作品中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再利用等观念的呈现。因此,生态化有利于未来校园环境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校园公共艺术的生态化原则是指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尊重自然、改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内人群生活品质的属性。
3.艺术性原则
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无论如何丰富,美化环境、为校园人群提供舒适美好的生活条件,始终是其主要目的之一。校园公共艺术需要满足受众人群的审美需求,给予受众美好的精神享受。
4.公共性原则
当今,在公共艺术理论中,有关公共性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笔者认为,对于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应该兼顾艺术性和公共性。通过在校园范围内完成有效的问卷调查、考察分析等前期工作,进而在精英意志和大众群体诉求间找到平衡点作为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出发点,其设计过程本身已具有明显的公共性。通过公共性原则,校园公共艺术亦可在专业高度和受众审美高度间选取适当的切入点。校园公共艺术在满足校园人群行为需求的同时,也在其心目中留下校园文化的印象。依靠公共性原则,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可以使校园成为更加多元、立体、个性化和艺术化的综合构成体。通过受众与校园公共艺术的互动,艺术介入并改变校园人群的价值体系,促使校园人群反思人与环境的新关系。这种构建或反思超越了简单的教化功能。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原则在未来会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和巨大价值。
三、结语
关键词 汽车座椅 人机工程学 舒适度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汽车作为现代生活必备的工具之一,也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人们在追求汽车方便,快捷的同时,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也被人们所追求。座椅作为连接人与汽车的桥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人体坐姿生理特性分析
1.1坐姿时脊柱的形态
人处在坐姿状态时,身体主要是靠脊柱、盆骨、腿和脚支撑。脊柱位于人体的背部中央,是人体的主要支撑。人处于不同的坐姿,脊柱的形态也会不同,只有座椅的结构和尺寸设计使驾驶员的脊柱形态接近于正常自然形态时,才会减少腰椎以及腰背部肌肉的负荷,防止驾驶疲劳的发生。
1.2座垫上的体压分布
根据人体组织的解剖学特性,坐骨结节处是人体最耐受压力的部位,适合承重,而大腿下靠近表面处因有下肢主动脉分布,承担过量压力会影响血液循环,故不宜承受重压。因此,座垫上的压力分布,应根据臀部不同部位承受不同压力的原则来分配,即在坐骨处承受压力最大,自大腿部位时承受压力降至最低,这就是座垫设计的压力分布不均匀原则。
2人体对车内振动反应
研究表明,人体最敏感的频率范围,纵向振动为4~8Hz,横向振动为1~2Hz。外界振动频率接近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时,会产生共振,振幅迅速增大,此时会引起器官剧烈的生理反应。
另外人体在振动环境中会加速疲劳的产生。而当振动环境中的振动特性处于人体神经系统的敏感区域时,这种刺激会传入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的持续兴奋。当刺激达到一定限度时,皮质细胞的工作强度将会减弱,疲劳会加速产生,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3座椅舒适性
3.1静态舒适性
座椅的静态舒适性设计须考虑的因素很多,可以概括为以下基本原则:座椅的形式和尺度与其功用有关;座椅的尺度必须根据人体测量学的数据确定;座椅可适当调节,以满足坐姿的变换;座椅所使用的材料应满足人体的舒适性;座椅的位置要与其作业空间相协调,便于人员作业。
3.2动态舒适性
座椅的动态舒适性主要与其振动特性有关。行驶中车辆的随机振动和车辆本身的机械振动是引起驾驶疲劳的主要原因。汽车行驶过程中,人员会受到纵向,横向及垂直三个方向上的线振动以及角振动,其中,以垂直振动和绕纵,横纵标轴的角振动的影响较大。振动通过座椅传递到人体的臀部,后背部,从而引起全身性振动。因此,在设计汽车座椅时应尽量避免人体敏感区的振动。
在座椅设计可采取的措施为:减小座椅共振频率,降低对人体最有影响的高频区;降低共振时的振动传递效率;降低座椅10Hz附近的振动传递率,以减轻弹簧以下的共振影响和减少来自座椅靠背的高频振动;把路面―轮胎、减震悬挂、座椅―人三者看作一个整体大动力学系统,寻求在各种路面下,乘员不易疲劳的最优结构。
4汽车座椅的安全性
汽车座椅的安全性,是指座椅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并在事故发生时有效减轻乘员所受伤害的能力。根据座椅在碰撞事故发生时和发生后对减轻乘员伤害程度的不同作用,可以将座椅的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个方面。
4.1汽车座椅的主动安全性
座椅的主动安全性是指座椅能够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驾驶员视野、驾驶员定位以及其它汽车控制系统功能的发挥,以及这些系统之间的配合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座椅的主动安全性。与此同时,座椅的舒适性和主动安全性有关,舒适的座椅可以为驾驶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心情愉快、精力集中,从而有效地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4.2汽车座椅的被动安全性
座椅的被动安全性是指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后,能够对车内人员进行保护,避免其发生伤害或使伤害降至最低程度的性能。一个好的汽车座椅要能够减轻驾驶员及乘员的疲劳来满足主动安全性要求,更要有足够高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以便与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一起对乘员定位的同时缓和碰撞的强度,使乘员的损伤达到最小。在加强座椅结构本身吸能性的同时,人们开始研究把安全气囊安装在座椅靠背侧面,为乘员提供安全保护。这种带有安全气囊的座椅已经开始应用在各种高档轿车中。
5结语
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对汽车座椅的基本尺寸,结构,以及其他特性进行优化的设计,使驾驶座椅具有良好舒适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杜子学.汽车人机工程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
德国设计的精髓及准则是:功能主义。对于德国设计来说,理性、人体工程学和功能性是设计宗旨,绝不会因为商业压力而放弃,颇有些存天理灭人欲的味道。同时还有一个标志就是色彩和装饰――以黑灰作为主要色彩;装饰,就是没有装饰。
不夸张地说,德国设计的辨识度恰恰来自其简单得没有辨识度。在展会中,德国设计的展台是很抢眼的,因为那一片沉闷的黑灰和即便刻意柔化依旧散发出阳刚气的作品能让热闹的展会有一隅冷清、安静。正因如此,德国汽车成为了行业标志,德国车以质量好著称,有的时候到车辆报废年限的时候,车上有的零件甚至一次故障都没有出现过。Martin Kropp (大众CC设计组组长)这样评价自己家的汽车:相对于美国车的大气张扬和法国车的浪漫奔放,德国车普遍显得简洁、硬朗而中规中矩,造就了德国汽车沉稳低调和相对保守的外形,也使得德国车往往在技术和工艺上广为称道。
“不是不能改变,而是不能随意改变。大家觉得它代表一种经典、一种价值。”这是德国造型保守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汽车,很多品牌的设计和形象都深受功能主义影响,比如电器生产巨头西门子,它的产品一直以现代和功能性的形式出现,这也使得西门子成为现代设计的经典。
北欧:人性的精密程度
人体工程学原则是德国设计的宗旨之一,但是在北欧设计中发挥到了极致。就像提到德国工业就会想到汽车一样,北欧工业设计的代名词是家居。北欧人强调简单与舒适。比如设计一把椅子,除了造型更注重从人体结构出发,让它的曲线与人体接触时完美地吻合在一起,使其与人体协调,倍感舒适。
以比较简单的工作用座椅为例。设计一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椅至少要考虑6个方面:坐高、坐深、坐宽、坐面曲度、座面倾斜度和靠背。北欧设计师对人体工程学迷恋到什么程度,看看其代表品牌宜家就知道了――这个家居品牌居然有一款人体工程学枕头套,没错,不是枕头,是套。其特点是“可吸收和排出水分,令您整夜保持干爽”。
北欧风格的主色调是白色、米色、浅木色等,但由于地处北极圈附近,气候非常寒冷,有些地方还会出现极夜。因此,温暖鲜艳的纯色在北欧家居中也不少见。寒冷和长夜让北欧人在室内活动的机会更多,北欧设计擅长在家居上下工夫也就不奇怪了。
日本:人工雕琢的“自然崇拜”
日本设计崇尚自然、古朴,注重“简素之美”。日本的很多建筑,简朴得连油漆也不刷;日本人认为木材是有生命的,如果人为地涂上化工油漆,反而会影响其寿命,也破坏了物体的简素之美。
日本的简单与德国的极简或北欧的简约是不同的。相反,日本人喜欢精雕细琢,他们的简单体现在材料上――尽量用原料本身的特质满足功能需求。比如同样是保鲜盒,韩国著名的保鲜盒品牌是在塑料和玻璃的加工上做文章;日本却偏偏用木头。日本秋田县大馆市以制作便当盒和寿司盒闻名,这些盒子都是用杉木制成的。因为杉木能吸水,而且有利于保持食物不易腐烂,就像过去中国喜欢用檀木箱子保存衣服一样。
日本家具设计师岩仓荣利设计的一张桌子可以卖到200万日元(约13.5万人民币),仅外形并无特异之处,但桌面是用树龄达500年的山毛榉树干完整的断面剖成的。在岩仓看来:“这张桌子的纹理呈现了树的内心,这样的家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以代代相传,这就是最奢侈的。不需要人做更多的工作,大自然已经足够丰富了,我们只需要体会。”
关键词:汽车;外观;人机环境;设计流程
汽车外观设计,从造型、颜色、尺寸、功能等方面可以为汽车简单的分类为: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越野车、商务车、跑车等。外观主体元素的设计不是对汽车的简单装饰,而是运用艺术手法科学地表现汽车的功能、材料、工艺和结构特点,是决定产品命运的关键过程。好的汽车造型设计在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还向人们传达设计师对美的理解和诉求,因此汽车造型设计的最终产物是艺术品。
汽车外观设计原则
1.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既是系统性原则的内容之一,又是汽车生产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满足消费者的关键所在。汽车外观主体素包括车体轮廓、车灯、车窗、轮胎、后视镜、保险扛、内饰等几大部分。无论什么款型的汽车,人们首先想到汽车外观主体美不美。这里就涉及到以下一些美学原则:统一与变化。统一与变化是造型美学原则中最灵活多变、也最具艺术表现力的艺术规律。美的造型必须具有统一性,统一使造型和谐、条理,不统一则使造型杂乱无章。为了增强美的情趣,必须在统一中加强变化。变化可使造型生动、活泼、耐看。因此,在统一中赋予变化,在变化巾求得统一,这就是统一与变化的艺术规律。传统轿车与跑车外观最大的区别就是,跑车主体具有极为夸张流线型轮廓,车身较矮,底盘较低,轮毂时尚尺寸大等。使得这一类型的车更有速度感,也是爱车族追求的最高理想。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除了理想中的跑车之外,可以实现的目标诞生了。这就是运动版轿车。运动版轿车的外观设计,只是对传统轿车上主体元素很少的增添或者改变。例如:增添尾翼、喷绘图案、内饰的改变等。这样运动版汽车可以用“梦想触手可及”来形容了。在汽车消费的金字塔上,大部分是量产车的消费者,狂热的汽车个性追求者、狂热的汽车改装迷只占了塔尖的那么一小点。而中间部分则是既想与众不同,而又不想锋芒毕露的。这个特点在年轻的消费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的要求比普通的有车族要高,但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消费跑车,运动版轿车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梦想。
2.汽车造型的色彩设计
色彩设汁是汽车设计中的一个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视觉特征表明,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特征。视神经对色彩的反应最快,它给人以极深的第一印象。色彩直接影响造型的质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产品的功能与使用效果。好的色彩能美化车的造型,使使用者心情舒畅。若色彩不恰当,则可能破坏车的造型形象,引起使用者视觉上的疲劳、心理上的压抑,从而降低使用功效。
一款汽车的诞生,会配有多种颜色供消费者选择。消费者对汽车颜色的选择多是从美观角度来考虑。当然,颜色是车主个性的体现,能反映车主的情感和身份。红色能激发欢乐情绪;黄色是崇尚大自然的颜色;蓝色表示豪华气派;白色则给人以纯洁、清新、平和的感觉;而黑色是一种矛盾的颜色,既代表保守和自尊,又代表新潮和性感;绿色则能给人带来沉静和蔼的气氛。 但如果仅仅从喜好的角度来考虑对汽车颜色的选取是不够的。还会这样一些问题:什么颜色的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最少?什么颜色能使汽车显得大一些?专家认为,汽车的颜色已经不仅仅是美观和个人偏好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它关系到驾车的安全问题。近来,科学研究表明,汽车行车安全性不仅受其操作安全视线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车身颜色的能见度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视认性好的颜色能见度佳,因此把它们用于汽车外部以提高行车安全性。
人机环境汽车外观设计中的运用
1.人机工程学
所谓人机工程学,是把人的因素作为产品设计的重要参数,从而为产品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人机工程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优化人机关系川。在汽车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称为车辆人机工程学,它是以改善驾驶员的劳动条件和车内人员的舒适性为核心,以人的安全、健康、舒适为目标,力求使整个系统总体性能达到最优。车辆人机工程学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还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动作频率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的机能特性。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研究人机工程学的目的是:设计出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驾乘者能在最佳条件和环境中高效、可靠、方便地驾驶,舒适地乘坐。应用人机工程学是汽车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其目的是要改计出人一车协调的优美汽车形态。
2.空气动力学
汽车在路面上行驶时,会受到周围气流的作用,研究这些力的特性及其对汽车性能产生的影响的学科称为汽车空气动力学。由于汽车在空气中行驶时,空气作用于车外表面所产生的气动力对汽车的各种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汽车的外形也影响气动力的大小和方向,因此,汽车的外形设计离不开空气动力学研究与运用。
汽车外观设计的流程
外观设计是新车型诞生的关键之一,开发程序一般包括:前期调研、创意思维与草图绘制、效果图绘制、三维数据构建、油泥模型制作。
1.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是开发设计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没有前期的调查,无法决定人群的需求和市场的供求量。产品规划前期,对所要开发的车型都要有详尽的技术与相关因素的资料收集,这样设计师对即将进行的造型构思和风格定位以及功能定位更容易把握,以使得新造型尽可能被目标客户群接受。
2.创意思维与草图绘制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产品前期调研、分析、评价后,可以根据调研与评价的结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初期的创意构思,这个阶段会有大量的草图出现,设计师会有很多有创意的方案。因为草图阶段绘制的是概念性的朦胧的灵感性的东西,所以设计师应该用发散性的思维开启自己的设计视野,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设计风格上寻找灵感,这样做可以给设计师创造一个最大的自由度,可在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内寻找设计的灵感。
3.效果图绘制
效果图绘制是在创意思维草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更加深入、更加细化的表达手段。通过对优选出来的几种方案,进行细化构思和细节设计,在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手绘或计算机三维建模与渲染,用色彩、光影的明暗效果以及材料的质感、形面的变化来精确表现汽车的实际感官效果。
4.三维数据构建
随着汽车产品开发整体的发展,汽车造型设计也不断进步,数字信息化汽车造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了CAX技术、CNC加工技术、VR虚拟技术等一批计算机技术,同时也包含了快速成型、协同设计与并行工程等先进的方法。其中CAX是数字信息化设计的核心,是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主要工具。
5.油泥模型制作
油泥模型是用油泥材料、用仿真的效果来表达汽车实际结构和外观的一种方法。它比效果图来得更为真实,更加地直观、更有说服力,有利于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油泥模型,汽车的细部结构和在效果图中尚未发现的问题,可进一步地的得到改进和处理,使设计方案得以最终的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一、教学过程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大学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一学期之内教授完毕,学分设置为2-4个,主要面向艺术类学生,要求学生具备设计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在课程之初向学生梳理课程进行的流程,让学生在课程开始的初期就对自己的作业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和方向。把课程流程告知学生后,在整个学期前半部分,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让学生具备独立操作的能力,之后再及时设置分段式步骤分数比赛机制,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将新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作品,在每个阶段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数评比,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纠能力,及时对学生的作品作出反馈,帮助学生做出修改,及时修正设计的方向,让设计尽量保持在一定水准之上,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学生对实际操作的兴趣与激情。通过以柜体设计的教学个案来分析教学过程中真景实做的过程以及教学成效,归纳教师在课前需要做的理论准备,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合理设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环节,总结如下:1.1了解柜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构造在课程的一开始必须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人机工程学的概念,大部分学生之前对人体工程学没有任何概念,需要在前期先把概念及应用范围先教授给学生。在教室里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与测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机工程学的未来发展、研究对象等。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人机工程学设计例子,让学生感受人机工程学的实际应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人机工程学的学习热情。通过理论讲解,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人机工程学,了解了它的应用范畴和心理范畴,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1.1.1人机工程学概述人体工程学强调以人为本,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合理关系,主要是研究人、机、环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综合平衡地使用人的机能,解决人的健康安全、机器的工作效率和环境的保护问题,以达到人体在物质、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1.1.2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机器—环境的互相作用;研究生活中的效率、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科学。人机工程学是设计工作的基础,在设计产品中,要充分体现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在每个设计阶段,都要做好人机工程学设计,保障产品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1.2案例引导1.以玄关柜柜设计为案例进行前期铺垫,分析玄关柜的实用功能,以及人机工程学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方面,为接下来的衣柜设计打下基础。2.让同学们模拟业主并结合书本知识进行情景模拟,分析总结玄关柜的用户需求,把握设计方向,考虑人机工程学的具体实践,把书本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去。3.同学们对目前玄关柜设计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使用感、高矮、舒适度等角度,分析当前设计产品的设计缺陷和成因,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调整整改方向。4.对目前市面上玄关柜设计进行问题挖掘,除了现有的问题,还要激发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挖掘产品存在的隐性问题,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地去思考人—机之间存在的隐性问题。通过对上述玄关柜设计环节的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应用情况,逐步引入到课本内容,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重点讲解人机工程设计的原则。1.3学生在教室内测量并设计衣柜的基本步骤(教师在一旁指导)本节课程选择把机房空间改造为室内衣柜设计,衣柜设计贴近生活,是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接触到到东西,从而学生也更能够有代入感,通过自身实际使用感受来对人机工程学有一个感性认识,对本课程也更容易理解上手,降低第一次实践的难度。本课程不能脱离学生的动手实践,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正确的测量尺寸是最为关键的,也是室内设计的空间测量学习最关键的一步。大多数学生经过理论的学习,对于测量尺寸有了一点概念,但是如何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必须通过自己动手,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的动手能力,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因此,指导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细心耐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测量步骤,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改正,让学生意识到测量环节准确的重要性。1.4真景实做----室内教室空间改造衣柜设计在每一位同学都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操作、能够独立完成测量工作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最关键的部分-----测量机房空间并进行衣柜改造设计。1.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2.把测量结果用手绘的形式绘制成图纸,结合用户需求进行产品设计。3.分组进行方案深化,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讨论并商讨出修改方案。4.教师进行分段式打分点评、指导修改。
二、教学条件与保障
2.1师资条件
第一,本课程需要由多名室内设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教师团队。通过对课程进行集体备课,制定课程计划,实施指导等教研环节,细化了课程的每个环节,对课程中的教学难点进行集中讨论,统一课程方案,同时对每个班级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区别化教学,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第二,教师要具备全面专业的知识架构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机工程学的发展热点也在不断改变创新,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参与科研活动,跟踪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第三,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在互动性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
2.2教学保障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测量工具、机房以及相应软件支持,以保证学生在上课期间能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实践。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在学生实践过程出现意外时,指导教师能够及时作出应急对策,以免发生意外。
三、柜体设计的实施及成果整理
学生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实训,记录自己实训的数据,实训结束后把测量数据在电脑上用CAD软件进行绘制,完成对学校机房的测量及柜体设计。在课后反思总结自己的实训操作过程中的错漏,结合理论知识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看当前设计产品是否还存在应用问题、是否有更好的改进方案。由此经过一系列的练习,学生就完成了人机工程学中柜体设计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以下展示的是本课程的部分学生作品。
四、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段式分数评比机制,增强趣味性,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翻转,使学生对于人机工程学这么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分组实践中能够身体力行的对人机尺寸、使用感进行深入对讨论与推敲,增强产品实际应用感。上课过程中学生之间也会对同一设计的不同看法进行讨论,拓展学生思维,丰富课堂内容,使得整个课程更加具体化与立体化,极大的改变了“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学习方式,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如:同样的教学过程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成果。有些学生上课比较认真,操作时积极主动,并且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主动帮忙指导其他比较薄弱的同学,有些同学则比较被动,人云亦云、浑水摸鱼。其次,由于测量环节的工具受到限制,没有办法满足学生各个小组同时进行操作,只能轮流操作,造成教学时间浪费,导致一些学生监管有些困难。同时也由于学生对测量尺寸的不敏感,测量数据不准确,在教学效果上有所影响。最后,在教学上教师也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正问题,加大控堂力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思考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力夫,李玮.课程思政在《人机工程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20(12):36-37.
[2]刘畅,李晓娜.金课背景下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工业设计,2020(12):30-31.
[3]黄伟.项目教学法在《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12):206-207.
[4]周敏.以设计实践为主导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包装世界,2019(6):105-106.
[5]夏敏燕.以应用为本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课程建设[J].设计,2016(21):88-89.
关键词:通用设计 人机工程学 绿色设计 以人为本
检 索:.cn
对于设计实质的解释多种多样,其中一种简单的阐述是:设计就是解决问题。那么,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应该是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思考的内容。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如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的枯竭,社会老龄化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具有时代责任感的设计师们也通过思考和设计实践,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例如,针对残障人、老年人等,设计师们提出了无障碍设计理念,之后又发展为通用设计理念。通用设计理念,无关种族、性别,充分考虑文化差异,体现了设计的人文关怀。同时,应用通用设计理念,可以弥补人机工学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更好地实现绿色设计的原则。因此,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通用设计原则的优势,并应用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通用设计理念的当代价值。
一、通用设计理念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一)通用设计的起源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以及二战后残疾人口的骤增。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中老年人和残疾人数量迅速的增加。与此同时,对于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照顾也被重视起来。20世纪50年代的无障碍设计运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并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通过各种立法,逐渐确认残疾人的各种社会权益,保证其正常的工作权力和不受歧视,并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在公共设施、电信和交通运输方面也规定应为残疾人士提供必要的考虑。随着1990年OXO公司推出“好握”概念系列厨房用具(图1)及一系列优秀的适合行动不便人士使用的产品之后,商界开始意识到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能够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这也大大促进了通用设计理念的发展以及在各个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自此,通用设计理念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起来。
(二)通用设计的发展概况
“通用设计”一词由美国设计师罗纳德・麦斯(Ronald L.Mace)提出并在1987年开始大量使用。他对通用设计的描述为:“通用设计不是一项新的学科或风格,或是有独到之处。它需要的只是对需求及市场的认知,以及以清楚易懂的方法,让我们设计及生产的每件物品能在最大的程度上被每个人使用。”经过近10年左右的发展,1997年由通用设计倡议者所提出,适用于环境、产品和交通工具设计之用的通用设计七项原则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同。这七项设计原则分别是:公平使用原则、灵活使用原则、容许错误原则、低体力上的付出原则、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尺寸原则。
通过对通用设计概念起源于发展概况的考察与分析,得知通用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设计思想最典型的体现。同时,大量设计实践也证明,通用设计理念已经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众多设计领域,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优秀产品的意义并不在于提出新的产品功能或者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让产品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舒适、省力,完全符合了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将通用设计理念应用在产品设计过程之中,并将通用设计和人机工程学、绿色设计概念结合,可以切实实现人机工程学中将“人”作为系统主体的设计要求;更加有效的实现绿色设计提倡的“3R”原则,从而达到更好的满足使用者需求以及节能环保的要求。
二、通用设计的优势
(一)通用设计弥补了人机工程学在设计应用中的不足
通用设计理念强调设计的广泛适用性,即大多数人可以使用的理念,提出了“考虑多数人”的设计原则。因此将通用设计的七大原则作为指导,可以具体考量设计中人的因素。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在这个“人-机-环境”的整体人机系统中,存在几种相互关系,其中的“人与机械关系”和“人与环的关系”,都涉及人的问题。从人机工程学发展过程得出,人机学所关注的主要对象已经从机器为主转移到机器适合于人,因此,如何让机器适合于人的使用是现代人机工程学的主要问题,而通用设计的七项原则恰恰可以帮助寻找设计中人的因素。
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来看,在课桌椅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设计问题包括课桌桌面的离地高度、桌面尺寸、桌面倾角、椅子的座面高度、座面的尺寸和椅背的倾角等等问题,而这些设计问题都已经被提出并根据人体测量方法给出了相应参考数据。利用这种测量人体尺寸,通过试验的方法来进行设计,是人机工程学应用于产品设计的一般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解决产品的标准化设计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机器适合于人”的要求,但是,如果仅仅使用“标准人”的测量数据来制作课桌椅,还远远达不到适合于多数人的要求,这也是人机工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欠缺所在。
如果应用通用设计七项原则,我们可以从产品的使用公平性、产品的易用性、是否省力等方面对方案进行有效的补充,从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满足更多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例如:同一款有轮子的座椅,一个健全人可以轻松的扶住座椅的扶手以固定座椅并坐到椅面上。但是对于一个非健全人(如失去单臂或双臂)或者是老年人(上肢力量较弱的使用者)来说,坐下的过程中就会顾虑椅子移动(或转动)的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仅用人机工程学原理来设计时很难发现。因为从人机角度,这把有轮子的椅子已经适合了95%(甚至更高)的人的身体尺寸,并且满足了人坐姿时的生理要求。然而,这样的设计却忽略了使用者在使用产品的全过程中的需求,上面的这个问题,用通用设计的“公平使用原则”就很容易发现,进而解决问题。所以,通用设计理念特别强调人的因素,注重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是对人机工学的有益的补充,真正实现了设计的人文关怀。
(二)通用设计的应用可以促进绿色设计概念的推广
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产品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概念是人们对于现代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绿色设计提出了“3R”设计原则,即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产品和零部件的再利用和再生循环。绿色设计将会给人们提供更宜人的绿色产品,这不仅让消费者受益,同时也能促进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贯彻在设计全过程中。
应用通用设计原则,同一产品可广泛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从客观上就起到了降低能源消耗的问题,同时更加容易实现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大大促进绿色设计概念的推广。
如果一款鼠标被设计为左右对称的造型,无论是惯用右手还是惯用左手的人,都可以正常使用,即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这也是遵从了通用设计的“公平使用”原则的,客观上这也会减少生产成本和材料的消耗。同时,只使用同一套模具,也更有利于实现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所体现出的经济效益特征是非常显著的,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生产和回收再利用成本。著名的汽车生产商――大众汽车公司近期在中国上市的几款车型中就明显反映了这一点。大众汽车旗下的迈腾、速腾、宝来、高尔夫车型,在同一时期基本都采用了相似的发动机、底盘部件,这些通用部件的采用,保证了大众产品的品质稳定性,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同时也为大众公司的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维修成本和保养成本。
三、通用设计理念的当代价值
从20世纪初开始,设计界就提出了通用设计、绿色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等设计理念。虽然这些概念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都不相同,但都关注了大多数人,关注了广泛的适用性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思考。
然而,观察国内产品设计发展潮流,这种考虑大多数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设计师往往追求产品的个性表现。当一个产品被确定生产后,会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来实现方案本身。但是,市场的需要变化很快,以消费为目的设计的产品不耐久。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产品,只满足小部分使用者甚至是特定使用者的需求,仅仅为了表达个性,追求产品的差异性,那么,设计物作为资源的消耗载体,势必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浪费。
其实,我们身边不乏兼具“广泛适用性”和“充满个性”的优秀产品。由日本设计师Masashi Watanabe设计的钉子(图2)以及美国OXO公司设计的簸箕(图3)等作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通用设计原则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大大促进了人机工学和绿色设计概念的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使产品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环保。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思考通用设计所提倡的设计原则和理念,考虑产品的广泛适用性,将通用设计理念更好地与人机工程学研究结果相结合,更全面的使产品适合于人。并通过应用通用设计原则,更好的实现绿色设计的概念,在做好产品的同时,加强设计师对于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的意识。
结语
通用设计理念不仅是一种设计原则,更能引发对当代设计的思考。随着中国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更迭速度的加快,流行趋势以及人们对于消费品的需求也瞬息万变。作为设计师,迎合消费者需求无可厚非,但设计师更应通过自己的作品,不仅满足消费者千差万别的要求,还应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甚至影响社会流行的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从人自身出发,广泛的考虑人的需求及全人类发展的需要,让作品更加具有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通用设计中心,通用设计的历史,http://ncsu.edu/project/design-projects/udi/center-for-universal-desig/history-of-universal-design/
2 丁玉兰:《人机工程学》,第四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 张子杰、卢章平:《通用工业产品设计析辨与以人为本的设计观》,61页,《包装工程》,2010(8)。
4 梁惠萍、浦江、黄蜜:《基于绿色设计原则的产品功能设计探析》,138页,《包装工程》,2011(16)。
5 许世虎、姚国栋、冯婷:《工业产品设计中的绿色之道》,138页,《包装工程》,2010(12)。
6 奥托・凯文、伍德・克里斯,齐春萍、宫晓东、张帆 等:《产品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