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物流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国;物联网;RFID技术;智能物流
1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
1.1 以传统的经营方式为主、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目前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绝大多数把物流管理看作是物品的运输、仓库、配送、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各自独立的管理活动。从观念上还停留在传统的物流的观念上,物流供需双方往往都关注价格而忽视“供应链”所能带来的总成本降低的优势,许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极低,仍普遍采用电话、传真等传统设备开展业务,从而使企业反应迟缓、效率低下。少数一些物流企业虽然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但其使用的相当一部分国产物流管理软件仍停留在“电算化”的层次,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不能实现集成和实时控制,无法从根本上降低运营成本及提高效率。
1.2 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另外,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与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2 物联网发展促进智能物流的建设
当前,物联网发展正推动着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随着物联网理念的引入,技术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来的物联网将给中国物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中国智慧物流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据专家预测分析未来的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将出现如下几个趋势:
2.1 利用RFID技术促使供应链与生产融合并实现智能化
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但是我国物流业现状中较为注重供需双方的价格成本,并没有估量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供应链”的优化成本远远低于以前的传统运输成本。如果物联网中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得到普及,使得物与物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提供平台,而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物联网的普及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业。
2.2 利用发达的互联网网络开创智慧物流网络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如一些社会化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能够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联网或物联网手机终端,实时便捷地查询、追溯产品信息。这样,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就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智能系统了,它将与质量智能跟踪、产品智能检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融入人们的生活。
3 智能物流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智能物流的建设离不开网络信息的链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安全问题,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各种消费需求与客户订单,怎样能使物流业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并能在最优化的条件下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3.1 实施智能物流的成本开发高
实现智能物流RFID技术开发的成本对于建设智能物流道路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一道墙,尽管RFID技术有很多优势,但提到RFID应用是很多人会有疑问,那就是谁来为RFID买单?“以RFID标签开发为例,当前可以实现远距离扫描的标签每个成本要1美元或更多,一个解读器成本大约为1000美元甚至更多,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成本还包括接收设备、系统集成、计算机通讯、数据处理平台等综合系统的建设等。这对低利润率的物流产业可谓是难堪重负。业界预计,只有当标签成本将降低到5美分左右才可能得到大范围的应用。”所以在我国RFID的推广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要实现智能物流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3.2 难以形成统一的业界标准
物联网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一个大网,相关的接口、通信协议都需要有统一标准来指引。整体上来看,由于各行业应用特点及用户需求不同,国内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这成为了物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标准的研究要有权威性、应用性、被行业接受,就目前而言,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mm×1200mm标准、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转难度。在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也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各国之间的系统交流更简单、更具效率。韩国产业资源部正在起草的物流发展五年计划提出了推行物流设施的标准化问题。所以我们国家可以效仿一些国家的有用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物流业。
3.3 政府政策要有所侧重并付诸实践
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更多地还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真正落实到实践上的很少,我国很多物流企业都是自主经营的,这就是我国物流业得不到提升的一大障碍,如果政府能在资金技术上对一些小型物流企业进行支持并且不断融合一些小型物流企业与大型物流的整合,物流也不断得到统一化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推快我国实现智能物流的步伐。
4 结语
社会是不断的发展的,我国凭借强大的物流产业的市场,以及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最终我国会实现物联网与物流业的整合,从而转型我国的物流产业,使得产业化不断升级,最终为我国经济带来可观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福生.物联网开启全新生活的智能时代.[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杨刚.沈沛意.郑春红.物联网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宁焕生.张彦.RFID与物联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物联网及其对物流供应链影响之展望,2010.
[5]佚名.物流行业物联网发展问题,2011.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993(2015)11-0111-04
物联网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而智慧物流则是物联网发展的十大流域之一,是物联网应用在物流领域的表现形式。智慧物流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形成物流行业的专业网,直接或间接地对物联网相关产业产生需求。目前,虽然物联网技术及智慧物流还处于技术层研发推广期,还没有发展至大规模的应用,但是在国家政策支持、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化推进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物联网及智慧物流产业必将迎来爆发式的发展。为此,有关智慧物流发展的议题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张军杰(2006)对智能物流的发展状况、发展动力、发展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汪鸣(2011)认为智慧物流是使物流业具有整体智能特征和与服务对象之间具有紧密智能联系的一种发展状态,可通过物流业整体智慧化来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李霞对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物流的作用、困难和重点领域进行了研究。以上学者虽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但都未提出系统化的发展模式。本文借鉴了以上研究成果,分析了物联网和智慧物流的关系,总结了国内外智慧物流发展经验及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政府推动、产业化推进、企业主导、技术和标准引领、市场化推广应用”的创新发展模式,希望能对智慧物流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物联网与智慧物流
1.1物联网是智慧物流发展的技术基础
物联网就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ofThings”。物联网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在感知层,应用RFID、传感器、条形码等感知技术实时采集物的属性信息;在传输层,应用EDI、Internet、GPS、移动通信等现代通讯技术,对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输;在应用层,利用云计算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智慧物流是以物联网为基础,融合新一代声、光、电、机、信息等技术,高度集成社会各种相关资源,通过中枢式数据处理方式,及时提供最优的运作决策方案,以协同整个物流运作流程,从而实时高效、灵活地响应人性化的物流需求,并能动态、快速地适应物流环境复杂变化的新的物流业态。物联网通过智慧感知、智慧传输、智慧处理及智慧管控等技术,对智慧物流的运作和服务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感知技术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物流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流速等六大基础要素的感知,使得智慧物流在运作过程中更加透明,实现全程可视、可控、可追溯;基于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标准化技术及协同平台的建立,实现物流主体之间的信息互联和业务互通,实现流程无缝对接、运作互补及市场互补;通过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等对信息的深入分析、挖掘和计算,使得每个物流主体能够即时获取系统最优决策方案,及时与物流运作“前台”形成协同,围绕顾客提出的要求,通过协同预测、协同补货、协同运输、协同配送等方式,实时为客户提供人性化的物流服务。
1.2智慧物流为物联网发展提供市场需求
智慧物流为满足组织在物流领域进行多方案选择的决策需求,需要不断拓展物流信息采集感知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对仿真系统和决策技术产生需求。在构建和实施物流信息平台时,相应地要运用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及信息的展示和运用等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同时,在物流领域运用了物联网相关技术,催生了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服务、应急管理、软件开发、装备设计开发、物流电子产品研发、节能环保等相关的服务产业,衍生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相应地拉动物联网产业的增长。总之,一方面,物联网作为实现智慧物流的手段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并使物流真正具有了智慧化的特征,具有了感知、自适应及与外界平滑交互的能力;另一方面,智慧物流领域是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物流企业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用户,智慧物流也为物联网提供了需求支持和发展方向。
2国内外智慧物流实践发展概况
2.1国外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在国外,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已经成为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国内市场规模巨大,相关技术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智慧物流已经成为其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降低物流成本,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引擎。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美国的沃尔玛、德国的麦德龙、英国的Tesco等大型零售企业都宣布了自己的RFID计划准备进行巨额投资,相应带动它们的供应商在RFID市场的投入;联邦快递、联邦包裹等这些大的物流公司对物流跟踪和监控技术的应用,拉动SUN、Alien科技、惠普、微软在内的硬件及软件提供商的投入,进而形成RFID的巨大市场和完整产业链。M2M技术在欧美地区已经实现了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亚洲地区日韩发展也较快。TNT运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供应链可见性、运营效率及客户服务质量,产生了较好效益。三维规划和仿真技术在日本企业得到很好的应用。在物流设施和信息标准化方面,欧洲企业做了很多工作。发达国家政府也为智慧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采用了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社会化运营的机制来建设和运营网络、公共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二是开放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通过政策支持、战略规划及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国家之间及国内政府、区域、企业等各方面有机地协调与合作的体制与机制,促进物流体系的国际化、标准化。
2.2国内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2.2.1发展智慧物流的现有基础在国内,随着我国促进智慧物流发展相关政策、规划及方案的相继出台及实施,智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各种与智慧物流有关的示范项目不断推出,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发展智慧物流的经验不断丰富,认识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发展智慧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比如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方面,在医药、农产品、食品、烟草等行业领域,产品可追溯系统在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已具有成功的应用,技术与政策等条件都已经成熟,正在全面推进;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已有初步应用,初步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及智能终端的网络化应用上,已有很多创新应用;部分企业所建立的智慧化物流配送中心,已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物流与生产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智慧供应链的建设也有初步的尝试。2.2.2国内几种典型智慧物流发展模式分析2.2.2.1智慧物流产业联盟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在具备发展智慧物流的政策支持、技术、产业等一定基础的地区,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推动下,按照“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协作、互利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原则自发组织非盈利性的企业联盟,联盟通过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有效的合作机制,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关键共性技术的协作攻关,促进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共享,推动联盟标准向行业、国家标准转化,最终实现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技术标准、产业建设四个方面的全面进步。这种发展模式的路径见图1。目前实施这种发展模式的有宁波智慧物流产业发展联盟和南京(江宁)智慧物流产业联盟。前者主要是为了实现互联互通而通过统一标准、建立平台及深化和优化应用而建立的联盟。后者是由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的标准联盟,通过标准支持、提升和引领产业发展,通过联盟支持标准化工作。2.2.2.2“平台”载体型智慧物流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基于智慧物流理念和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依据不同层面对智慧物流的需求,通过采用由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或政企协议共建等方式建设智慧物流园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及智慧物流网络等智慧物流基础设施,为聚集在“平台”上的各类企业提供智慧化的发展环境并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和物流资源集聚、交易、管理、监控、协调及供应链一体化等多功能优势,以吸引社会各界用户积极应用“平台”,并按照平台要求的标准改造和提升自己,以实现智慧化。待物联网应用逐步成熟及智慧型的物流企业逐步增多,可以把成熟的技术、流程及管理总结上升到产业标准,进而在产业推广,实现物流产业的智慧化。这种发展模式的路径是见图2。目前国内实施这种发展模式的地区和企业较多,比较典型的有马云的菜鸟网络平台,成都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浙江省宁波市的“1+7”的智慧物流协同平台,江苏省亚邦医药物流中心打造的智慧物流园区等。2.2.2.3示范工程带动型智慧物流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由国家或地方的有关部门智慧物流示范项目,由相关政府部门或其委托的物流协会等中介组织负责项目实体前期的审查、评估,中期的跟踪及管理及后期的验收和考核,项目可获得一定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及其它服务的支持。这种发展模式通过智慧物流工程立项、实施及验收来选择、培育智慧物流主体,促进主体的成长、成熟及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路径见图3。目前实施这种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是广东省的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此工程是由九大领域的应用项目组成。其显著的特点是物流协会不仅代替政府承担了项目管理工作,还承担了为项目示范企业沟通、协调和服务的工作,为其提供了改造物流装备、培育企业品牌、提升管理水平、强化行业自律、应用物联网技术“五位一体”的服务方案。当然,以上几种发展模式并不是孤立的,各种模式之间也有交叉,比如示范工程带动型模式也包括物流信息平台和园区建设的内容。2.2.3发展智慧物流的制约因素当然,作为一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型物流业态,智慧物流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社会各界对智慧物流的性质、发展机制、对本区域产业发展的带动等方面的认识还不足,缺乏统筹规划及可操作的标准,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智慧物流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二是社会各界在智慧物流发展上存在本位主义,这与智慧物流的“跨界”(跨行业、跨区域、跨企业)特性是不兼容的,进而制约了“互联互通”;三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上,存在着应用的比例低、应用范围小、应用层次低、应用成本高,共性和关键技术还未获得突破,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缓慢,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和协同化还未实现;四是智慧物流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智慧物流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设施及设备、人才等资源缺乏,缺乏成熟的发展模式,产业发展难度较大。
3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模式
借鉴中外智慧物流发展的经验,结合智慧物流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政府推动、产业化推进、企业主导、标准引领、市场化推广应用”的智慧物流发展模式。
3.1政府推动
3.1.1政府要为智慧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智慧物流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营造环境、全方位引导、培育整个产业的发展。一是政府应该把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把智慧物流中的公共服务内容与通讯等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营造物流信息化互联互通的环境,整合智慧物流资源,形成智慧物流发展的载体;二是培育、扶持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智慧物流企业主体;三是加快物流企业智慧化层次的分工,形成以智慧物流企业发展为导向,其他物流企业及相关智慧产业协调发展的智慧物流产业体系,努力构造社会化、专业化、智慧化、规模化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3.1.2政府是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及标准化的推动者一是政府采用招标等方式直接组织或战略引导的方式推动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研发单位及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研发和跟进,通过市场化运作将成果运用于物流产业;二是政府与研发部门、生产企业明确分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三是政府重点抓好标准建设,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物流作业,总结挖掘其中的共性特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订出适合我国使用的物流标准和信息化标准。3.1.3政府是智慧物流投入的主导者和引导者智慧物流系统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大、社会效益显著,没有哪个单位有能力或意愿单独完成这样具有公益性质的复杂的系统。需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一协调下,创新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社会有效资源来共同完成。
3.2产业推进
要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针对不同领域的发展阶段与特点,按照产业发展规律,通过差异化策略推进智慧物流的发展。对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医药食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烟草物流及港口和集装箱物流等重要领域和运输、仓储等重要基础设施,围绕物流管理流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要建设智慧物流产业集聚区和信息平台,制定产业标准,创造智慧物流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智慧物流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协同化发展。要利用智慧物流的技术手段加强与其它区域的物流信息互通,推进跨区域的产业联动发展和经济合作;由政府、行业、科研机构及物流、金融、制造及商贸等不同的领域企业的组建智慧物流产业联盟或实体,合力推进智慧物流跨产业融合发展。
3.3企业主导
企业主导就是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数据智慧性、网络协同化、决策智慧化。数据智慧化就是企业使用智慧化的设备,比如通过传感器、RFID标签、GPS和其它设备构筑一个先进的、能够及时收集信息并及时把信息回馈给组织的系统。网络协同化,就是企业要与合作伙伴进行信息的共享,这些合作伙伴包括企业内部、部门和部门之间、外部的供应商之间以及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决策智慧化是指物流链上相关企业借助智能系统,根据收集的数据来衡量各种约束和选择条件,提供选择方案,以便决策者对各种行动过程进行选择,或由系统通过学习自动做出决定。
3.4标准引领
标准化工作可以保障物流科技发展的协调统一、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发展水平,消除组织及信息壁垒,引领物流业向智慧物流的方向发展。一是强化统筹协作,依托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标准化协作机制,协调推进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和各项专业标准的制订,推动相关法规、配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逐步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先进和开放的物流标准体系框架;二是加快编码标识、接口、数据、信息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RFID等关键技术标准和感知技术等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三是以信息平台标准化为重点,在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及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智慧物流技术标准、信息标准、数据标准及业务协同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四是以企业标准化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购买或自主开发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能够与客户企业、合作伙伴、物流园区、口岸、公路、铁路、民航信息及公共信息平台有效对接,实现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
3.5市场化推广应用
智慧物流的发展最终要引入市场机制,在政府“推力”和市场信号“引力”的双重作用下,增强智慧物流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智慧物流的建设中;更充分地利用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媒介作用,完善与其配套的服务机构,使市场真正成为连接供需双方的信息和技术交易和扩散的场所;构建开放的市场化智慧物流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多元化的智慧物流服务主体,构建智慧物流企业应用性平台,引导企业根据智慧物流专业市场需求改善产品结构和技术应用结构。
4结束语
总之,通过政府推动、引领及带动,实业界及理论界的不断探索实践,产业层面的促进及市场层面的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会出现更多的创新发展模式,直至最终形成可复制的成熟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货运车辆),2010,(3):80-83.
[2]刘志硕.智能物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0.
[3]张军杰.智能物流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0,(34):62-64.
[4]章合杰.智慧物流的基本内涵和实施框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21):30-32.
[5]汪鸣.智慧物流重在智慧[J].物流时代,2011,(11):13-13.
[6]李霞.浅谈物联网时代的智能物流[J].江苏商论,2011,(26):9-9.
[7]蔡增玉.基于RFID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10):62-64.
[关键词] 物联网;3PL;发展障碍;升级;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25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50- 03
1 引 言
2013年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该方案指出,要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同时要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这无疑是为我国正在转型升级中的物流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3PL)指的是生产经营企业为了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由自己处理的物流业务,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在国外,3PL在整个物流市场中占有非常高的份额。日本使用3PL约占整个物流业的80%,欧洲约占76%,美国约占58%,因此3PL企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物流业的兴衰存亡。
物联网的诞生对发展现代物流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3PL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联网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数据的快速和准确传递,使企业之间的及时协调与合作成为可能,同时又促进了MRP、ERP等物流计划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提高了整个第三方物流业的服务水平。现如今,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也从早期的第三方物流应用向基于供应链的、智能仓库管理的企业物联网发展。显然,物联网技术为3PL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
2 物联网影响3PL企业流程的运作机制
物联网技术特性与物流领域的特点,使得二者具有极强的耦合性。因此在物联网发展热潮中,物流业是被寄予厚望的行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局部应用乃至全面推广必将影响3PL企业流程的运作,给3PL企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2.1 物联网的感知技术可实现物流运作的可视化
物联网的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各类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与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感知层通过 RFID 传感器对物流的物质属性、环境状态行为等信息进行分布式信息采集与状态识别,然后通过控制中心发出具体的感知任务,对物流流程中的事务进行协同处理。采用 RFID 技术和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对物流中的物品进行识别和追溯;采用 RFID 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和条码技术可以对物品进行分类、拣选和计数;采用GPS 卫星定位技术、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视频识别技术和车载视频等技术,可以对物品进行定位、追踪、监控;整个物流运作流程中的物品信息通过传感技术转换成数字信息,全面采集这些信息即可实现物流运作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
2.2 物联网的通信与网络技术可实现物流运作的敏捷化和集成化协同
物联网的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与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及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感知层的信息通过网关转换为网络能识别的信息,网络层进行实时的信息传递和处理。在现代物流作业中,需要分布在广泛地理区域范围内的各个物流节点进行协同化运作,以实现物流的无缝连接和高效运作。为了使处于移动或者存储状态的形态各异的物品能够联网,可以集成应用物联网的多种通信与网络技术,很好地实现物流运作的敏捷化和相应的集成化协同。
2.3 物联网的智能技术可实现物流运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现代化的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等信息。物联网的智能技术可以将这种广泛的、复杂的、面向社会信息系统的物流系统实现运作自动化和智能化。采用ERP 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智能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物流自动化和准时化;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智能调度技术、优化运筹技术等,可实现在更大范围的社会物流运输系统中的智能运输和调度;采用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等,可将仓储中心打造成为智能物流中心;采用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技术,可实现以物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
3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障碍
3.1 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我国的3PL企业大多是从国有仓储企业或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其发展过程困难重重,并且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缓慢,不利于3PL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3.2 3PL企业总体规模小、服务面窄、客户满意度低
3PL在我国发展还不够成熟,物流设施分散,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低,客户满意度差,这些都阻碍了服务增值目标的实现。随着国外一批拥有先进IT管理手段的大型物流企业进入市场,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3.3 信息化程度不高
由于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业务仍处于电话联系、手工操作及人工装卸的低级阶段。许多物流技术(如条形码、RFID、EDI、GPS等)还未广泛应用,大多数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只限于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而包装、加工和配货等增值服务缺乏,物流供应链仍有待完善。
3.4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物流部门比较分散,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整合,物流环节的运输工具、设施、行业标准和规范均未统一,增加了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速度,影响物流的效益。目前,我国物流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这大大阻碍了3PL的发展。
3.5 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
由于我国的物流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晚,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行业需要。据资料显示,物流专业人才已被我国列为十二类急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目前3PL企业人员的学历普遍不高,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高,尤其是对于物联网等新一代物流技术,他们更是力不从心。因此,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从根本上制约了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3PL企业升级对策
4.1 建立建全保障机制
首先,政府应出台新的政策以支持我国3PL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针对基础薄弱环节,更要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系统性地改善落后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更要鼓励企业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作业效率。
其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利用物联网技术帮助3PL企业转型升级,要考虑物联网的安全问题。物联网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应用还不够成熟,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必须根据物联网的特殊性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机制,以确保物联网在3PL转型升级中的安全实施。
第三,政府要加强宣传,促进推广应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平台,对物流企业、科研机构开展物联网宣传普及工作,尤其是让3PL相关企业了解和认识物联网,通过定期举办物流行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展会,搭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改变管理者的传统观念,引导他们不断创新思维、完善管理机制,积极配合第三方物流业的变革;担负起第三方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重担,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3PL的服务效率,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4.2 构建信息平台,整合3PL企业资源
目前的3PL企业存在“小、散、差”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完整的信息化平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如A企业找不到车,而B企业却车辆闲置,车辆的使用得不到有效调配,需要信息平台的统一处理。使用RFID技术即可实现车辆的统一调度;应用GPS技术可实现车辆的随时定位,并将详细信息通过物联网的3个层次进行可靠传输,智能处理;根据客户的需要确定最优运输路径。显然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平台可以有效地整合物流资源,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与此同时,规模小、竞争力差的物流企业会在兼并和收购过程中逐渐消失,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3PL企业就会出现,从而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增值服务。
4.3 构建智能仓储系统,增加货物流通的透明度
仓储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环节。RFID技术的引入,使得企业仓库管理变得透明且工作效率更高,使仓库中99%的产品达到可视化,不仅降低商品缺失的风险,还实现了货物的实时跟踪,减少了人工操作产生的失误。将贴上RFID标签的货物与互联网相联系, 使所有的物品都能被远程感知和控制。智能物流仓储系统不仅要能够进行入库管理、 出库管理、 库内移动、盘点管理、调拨管理、退换货管理及报表分析,还能监测货物的位移和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对库房进行视频监控和火灾报警。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将货物的信息到物联网中。在整个物联网范围内, 不管是货物的信息查询、 货物订购, 还是货物流通都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操作和监控。
4.4 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人才的匮之已成为目前3PL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障碍。3PL企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行业,更需要全面掌握物流操作流程和管理知识,能同时胜任物流的多个岗位,能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监控、优化以及提升,并且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同步快速成长的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准备:首先,3PL企业应该通过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加快培养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使得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实际应用经验;其次,定期对现有物流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普及物流领域的相关技术和知识,提升现有物流人员的整体素质,以期更好更快地为3PL企业提供服务。
5 结 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将会日渐深入。对我国的3PL企业而言,借助物联网的东风,搭乘新一轮技术革新的高速列车,形成物流畅通、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将大大加快我国3PL企业的转型升级,为整个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市场机遇。
主要参考文献
[1]邹生,何新华.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物联网 物流业 智能物流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物流活动逐渐成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一种经济活动,物流企业的消费增长持续增高,物流业的增加值稳步上升,在我国的服务方面逐渐成为主导企业,开始迅速蓬勃发展。值得强调的是,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中将物流产业的应用列举了物联网在十来个重点产业的应用之一,并正式提出了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目标-----智能物流。以此为契机,相信物联网在物流产业的应用将大有文章可做。
1.物联网的内涵及应用领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戴定一指出:物联网就是把信息的互联从计算机延伸到了万物。所有的物品,只要加装了采集、传送信息的芯片,都可以连接到网络上,这就是物联网。可以说,只要物品能够镶嵌互联互通的芯片或者模块,什么都能联到网上去,这样,打破了人和物的界限,物品不必受人的直接控制,可以直接由数据中心来管控。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利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对一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在我国,例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国移动的“动物溯源系统”、中科院微系统所的无线传感网通信系统都体现出了物联网技术的强大功能和对生产、生活带来的智能化管理体验。
2.现代物流业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从物流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物流业的水平仍然偏低,主要以少数新兴物流企业、上市公司、原国有大型大型企业及国际物流公司为主,以第三方物流为主要表现形式,只有39%的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使得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速度仅为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几。在外资物流业加速抢占中国市场,物流信息系统日益成为社会物流企业的发展“瓶颈”的现状下,对国内物流业的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物流提供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多技术水亟待发展和提高。
3.物联网与物流业的结合应用现状
物联网与物流业结合,不仅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而且拓展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空间。目前物流业发展急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物联网恰好能解决物流业的这一需求,物流业有可能成为我国物联网应用发展的突破口。由于我国物流业与物联网行业起步均很晚,但已经有了初步的的探索和应用,助推现代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比如(1)物流运输方面应用。部分三方物流公司已经开始使用GPS、GIS系统,便于对在建车辆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货物运输及时、准点、安全。(2)仓储方面应用。PFID、红外、激光、扫描等技术已经在大型仓储企业广泛应用,提高对物品收货、存货、取货、配货、发货、拣货的管理能力,实现仓储的自动化操作。(3)装卸搬运方面应用。通过PFID、红外、激光、扫描、GPS等技术实现物品装卸搬运的自动化管理,提升装卸搬运效率。(4)包装方面应用。少部分大型物流企业通过PFID标签扫描,实现对包装物品的自动化识别、判断,提高物流包装效率,有利于实现集装化包装与运输。
具体案例上,比如青岛港、厦门港、天津港等港口还利用RFID技术对进出港区的集装箱车辆进行自动识别,提高闸口通过速度,减少集疏港作业的拥堵现象。通过利用物联网的电子标签技术可以和GPS技术相结合,将配送包裹模块化,让消费者、网上零售商户和物流公司三方可以利用无线视频系统来观察到货物运输车辆的现场状态。河南万庄化肥交易市场有限公司立项基于物联网的农资物流信息化综合系统建设项目,通过采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RFID-IS信息技术及RFID中间件技术、CDMA/GPRS无线传输技术达到对农资信息跟踪与追溯、农资物流配送、农资电子商务等。
4.物联网促生智能物流的前景
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在物流领域来看,物联网只是技术手段,目标是物流的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出现了一些新的智能产品,如傻瓜相机、智能洗衣机等,它们能够从现场获取信息,并代替人作出判断和选择,而不仅仅是流程的自动化,而是“自动化+信息化”。 物联网将我们带入智能的时代,使我们步入智能家居、智能家务、智能电网甚至是智慧地球的的时代。在物流业中物联网主要应用于如下以下方面:
(1)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对物流车辆配送进行实时的、可视化的在线调度与管理的系统,以实现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
(2)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这是基于传感、RFID、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物流与生产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
(3)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基于RFID等技术建立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统为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目前,在医药、农业、制造等领域.产品追溯体系都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4)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智慧供应链用于满足客户的大量的个性化的需求与订单。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也将由传统意义上的静态供应链,逐渐经过职能部门整合、内部流程整合、外部协同整合后达到智慧的供应链
(5)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信息公共网络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力的支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承担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同企业间的信息交换枢纽支持,提供车辆跟踪、定位等共享服务功能,提供政府行业管理决策支持等。
参考文献:
[1] 赵昱.物联网对物流活动影响之展望.企业导报2010,6:107
[2] 徐新燕.物联网怎样影响着物流.商场现代化.2010,10:48
[3] 张全升,龚六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的发展模式研究.2011,3:250-253
[4] 姜彬.谈物联网在我国物流领域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204
[5] 尹国.关于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战略构想,现代物流报,2009-09-04
基金项目:
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2011B398)
物联网在中国物流行业应用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从信息自动提取、信息整合、物品局域联网、局部系统的智能服务与管控等向全网融合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在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2003~2004年)
在启蒙阶段,物流行业物联网的应用是从两个独立的技术路线开始探索的,一是基于RFID/EPC的技术路线,二是基于GPS/GlS的技术路线。
1999年,国际上在RFID/EPC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联网概念,2003年1 1月,EPC global成立,同年,基于RFID/EPC的物联网概念引入中国,在中国成立了EPC global的分支机构。2004年4月,中国举办了第一届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10月,举办了第二届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同年,关于物联网的图书首次在中国出版。在这一时期,中国物流领域掀起了第一轮物联网概念炒作与应用的小,组织了一系列关于RFID/EPC的会议,一些关于RFID技术与应用的杂志与网站开始创办,人们对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应用也寄予厚望。在物流领域,基于RFID技术的解决方案、应用案例不断涌现,智慧化的物流系统开始出现。
GPS/GIS技术与物流可视化管理系统的理念,大约从1999年前后在国内物流领域开始探讨和报道,自2001年开始探索GPS在物流货运监控与联网管理上的应用,2003年开始出现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这一阶段是应用GPS/GIS感知与定位技术结合互联网技术,对移动中的物流运输车辆与货物实现联网、跟踪、定位、调度、配货等智能管理与运作,初步具备了物联网的特征,但是当时这一技术路线及其应用案例并未纳入物联网理念范畴。
(二)起步发展与探索阶段(2005~2009年)
虽然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物联网在物流行业应用的探索。如:针对RFID芯片成本问题,一方面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不断降低RFID芯片成本,另一方面,物流行业也结合实际探索RFID技术应用模式,消除成本带来的影响。
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是“中国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在航运“物联网”项目中的应用。“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通过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可为货主、港口、船公司、海关、商检等相关单位提供集装箱实时状态信息,对提高集装箱运输的安全水平和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集装箱为单元的物联网应用,很多企业还在探索以更小的物流单元――托盘物流单元为终端节点的物流行业物联网系统。比如,烟草行业对全行业使用的托盘均要求嵌入RFID标签,实现烟草物联网应用。
在GPS/GIS方面,为了实现智能调度、可视化运输管理,很多企业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物流运输GPS追踪系统,从而实现对全公司所有车辆在全国各地移动过程中的感知、定位、追踪与智能调度管理。社会的物流信息平台,也借助这一技术,对在途车辆提供在线配货信息服务,实现回程空车可就近配货、在线监控与管理,从而实现货运物联网应用。
(三)理念提升阶段《2009年至今》
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借用了原来基于RFID/EPC技术提出的“物联网”概念,从更广泛的角度提升了物联网理念,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宣布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来临。得益于ITU在2005年的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报告,物联网理念得到了全面提升,形成目前以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三大物联网本质特征。
围绕三大本质特征,目前物联网感知技术更加丰富,除RFID技术以外,面向所有感知技术开放,凡是能够起到自动感知的技术体系都可以纳入物联网感知技术体系,目前常用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卫星定位与识别技术、视频识别或机器视觉技术等都可纳入物联网终端感知技术体系;网络方面,互联网、传感网、局域网、电视网、电信网也在走向融合,可纳入物联网网络技术体系;智能应用则更加广泛,打开了智能物流发展创新的空间,一个智慧物流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物流申的物联网技术
(一)物联网概念与主要技术体系
目前物流行业大多数人认可的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物联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该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二)物流中应用的物联网主要技术
根据物联网的特征来划分,物联网主要有三大技术体系,一是感知技术体系;二是通信与网络技术体系;三是智能技术体系。下面结合其在物流行业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物流业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识别、追溯,常采用的是RFID技术、条码自动识别技术: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分类、拣选、计数,常采用的是RFID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条码技术等;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定位、追踪,常采用的是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FID技术,车载视频技术等;
为了对物流作业中的“物”进行监控,常采用的是视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等:
为了对物品,尤其是特殊物品的性能及状态进行感知与识别,常采用的是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与GPS技术等:
综合来看,在物流行业目前最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主要有RFID技术、GPS技术、传感器技术、视频识别与监控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蓝牙技术等。
2、物流行业常用的物联网通信与网络技术
在区域范围内的物流管理与运作的信息系统,常采用企业内部局域网直接相连的网络技术,并留有与互联网、无线网扩展的接口;在不方便布线的地方,常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
在大范围物流运输的管理与调度信息系统,常
采用互联网技术、GP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组建货运车联网,实现物流运输、车辆配货与调度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与自动化:
在以仓储为核心的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常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局域网技术等网络技术;
在网络通信方面,常采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3G技术、M2M技术、直接连接网络通信技术等。
综合分析,物流行业为了使移动或存储中形态各异“物”能够联网,最常采用的网络技术是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
3、物流行业物联网常用的智能技术
在企业厂区的生产物流物联网系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主要有ERP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
在大范围的社会物流运输系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是数据挖掘技术、智能调度技术、优化运筹技术等;
在以仓储为核心的智能物流中心,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有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以物流为核心的智能供应链综合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领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智能技术。
综合来看,物流行业物联网常用的智能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ERP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等。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状况分析
(一)感知技术应用状况
在中国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最普遍的物联网感知技术首先是RFID技术。RFID标签及智能手持RF终端产品有比较广泛的应用,RFID技术主要用来感知定位、过程追溯、信息采集、物品分类拣选等。
其次是GPS/GIS技术。物流信息系统采用GPS/GIS感知技术,用于对物流运输与配送环节的车辆或物品进行定位、追踪、监控与管理;尤其在具有运输环节的物流信息系统,大部分均采用这一感知技术。
视频与图像感知技术居第三位。该技术目前还停留在监控阶段,需要人来对图像分析,不具备自动感知与识别的功能,在物流系统中主要作为其他感知的辅助手段,也常用来对物流系统进行安防监控,用于物流运输中的安全防盗等,这一系统往往会与RFID、GPS等技术结合应用。
传感器的感知技术居于第四位。传感器感知技术及传感网技术是近两年才在物流领域得到重视与应用的技术。目前,传感器感知技术也是与GPS、RFID等技术结合应用,主要用于对危险物流系统、粮食物流系统、冷链物流系统的物品状况及环境进行感知。传感技术丰富了物联网系统中的感知技术手段,在食品、冷链物流和危险品物流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扫描、红外、激光、蓝牙等其他感知技术在物流领域也有少量应用,主要用在自动化物流中心自动输送分拣系统,用于对物品编码自动扫描、计数、分拣等方面,激光和红外也应用于物流系统中智能搬运机器人的导引。(注:上述扫描指自动输送分拣机上的条码扫描,不包括手持终端的条码扫描)。
各类感知技术在物流业应用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多项感知技术集成应用的情况也较多,如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结合、GPS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车载视频与GPS技术结合等。
(二)网络与通信技术应用状况
现代物流的特点是系统化和网络化,目前,物流系统全部是网络化的运作,很少有物流系统是点对点的单线管理与优化。因此,物流信息化的最大趋势是网络化与智能化。
在物流系统中,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系统往往是与企业生产系统的运作与管理相融合,物流系统作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网络架构,往往都是以企业内部局域网为主体建设的独立的网络系统。
在物流公司,面对大范围的物流作业,由于货物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货物在实时移动过程中,因此,物流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往往借助于互联网系统与企业局域网相结合应用,但也有企业全部采用局域网技术。
在物流中心,物流网络往往基于局域网技术,也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组建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在数据通信方面,往往是采用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新的物流信息系统还大量采用了3G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根据对物流信息化案例的不完全统计,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占68%,采用局域网技术的占63%,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占24%,有的系统采用多种网络技术,如图2所示。
(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状况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目前,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物流过程智能控制与管理的还不多,物联网及物流信息化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等一般的应用,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网络融合与信息共享优化、智能调度与线路自动化调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还有很大差距。只是在企业物流系统中,部分物流系统可以做到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无缝结合,智能运作;部分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物流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全自动化与智能化物流作业。
几种重要的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一)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1、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
在物流领域,RFID电子标签可以应用于自动仓储库存管理、产品物流跟踪、供应链自动管理、产品装配和生产管理、产品防伪等多个方面。大量使用RFID电子标签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和物流作业管理水平。RFID在物流业的重点应用方向包括:货运集装箱追踪与管理;道路货运车辆的跟踪与管理;托盘等装载设备的跟踪管理;配送中心管理;航空集装设备、货物追踪及行李管理;机场货运车辆的智能调度与管理。
2、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物联网的发展给RFID在物流业应用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物流领域,RFID的应用将会由点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广的领域。据中国RFID产业联盟和计世资讯(CCW Research)预测,物流领域的应用将是中国RFID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如下:
(1)医疗与药品智能追溯系统进入成长期。医疗领域的RFID市场已基本完成培育期,正在进入成长期,在医疗领域采用RFID可以用生机勃勃来形容,几乎每一个RFID项目都可以立即得到回报。
(2)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领域发展迅速。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等安全问题为RIFD的大规模普及提供了契机,采用RFID标签,组建智能追溯的食品物联网体系,可以监控贯穿食品和药物供应
链的实时信息,对动物的原产地和疾病进行追踪和控制。
(3)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市场需求可观,但对技术的要求则比较高。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对RFID的市场需求量十分可观,只是目前还受种种因素的限制。通过识别每一个货品、货箱及托盘,RFID标签为运营商提供了清晰了解分销链的能力,从而识别任何一件货品,检查货品状态及来源史,并将货品发送到供销网络中的任何地点。
(4)资产与物品仓储管理的增长将使闭环应用成主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将RFID用于闭环应用。目前的IT资产管理就是一种RFID技术在闭环的应用,通过部署RFID系统来跟踪资产设备,可以更安全地追踪到设备的位置及使用者的身份,能避免因设备丢失造成的损失,并能保持敏感数据的安全性。RFID技术还可用于跟踪生产环境中的工具和用品及工厂内的消耗物品。
(5)与电信技术的融合衍生出了NFC等新领域。电信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可为各行业建立物联网与信息化最后1公尺的建设提供开放、标准化的基础,极大地节约社会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目前一些管理市场化水平比较高、信息化基础比较完善的行业,将成为RFID通信技术应用的先行行业,比如电子支付、物品管理、物流管理、生产制造、安全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潜力都比较大。
总之,RFID技术在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更为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了抓住RFID市场机遇,笔者建议,企业在物流业RFID技术应用的开发方面瞄准下列六个方向。
(1)针对物流行业应用RFID技术进展缓慢的现状,支持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包括各种材质的托盘、周转箱标签、集装箱标识标签、温度传感标签、堆场定位标签、车辆标签等。
(2)开发整合集成RFID技术的物流装备,进行RFID技术与现有物流装备的整合。
(3)支持RFID中间件的开发,开发支持多协议读写器,同时能与现有的物流仓储、运输等管理系统无缝对接的RFID中间件系统。
(4)支持与鼓励面向物流行业的RFID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示范,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RFID信息的识别、采集、传输与信息应用服务,满足物流企业进行RFID系统快速部署的需求,并与现有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进行互联互通。
(5)支持物流行业RFID应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包括物流领域RFID数据规范、RFID技术与物流装备的整合标准、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操作规范,RFID中间件与物流系统、数据平台的数据交换标准等。
(6)推广RFID技术在物流业九大重点工程中的应用示范,包括在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及冷链物流、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物流科技攻关、应急物流中的应用示范。
(二)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导航及授时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与GPS相类似的技术,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与电子地理系统结合,可以对移动的物体进行定位、追踪、检测、联网,该技术是对移动中的物品进行联网与定位追踪最好的技术手段,也是物流行业最主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之一。
1、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
GPS应用于车辆运行管理中,可对运输的车辆和货物进行实时定位、跟踪和监控,还可以对车辆进行调度,同时提供车辆报警等功能,以确保货物安全,因此,车载式GPS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可以应用于对特种专用车辆的定位跟踪、城市出租车管理、公交系统、长途运输等领域。
在基于GPS的物流配送监控系统中,GPS主要辅助实现车辆跟踪、路线的规划导航、话务指挥、信息查询、紧急救援与应急物流等物流配送监控功能。
在基于网络的GPS系统中,通过在互联网上构建公共GPS监控平台,可以免除物流运输公司自身设置监控中心所导致的大量费用,包括各种硬件配置、管理软件等。网络GPS使投资费用降低和无地域性限制的信息获取,提高了GPS的普及率,从而增加了物流业的利润。
在基于GPS技术的智能港口物联网中,通过利用GPS等技术,可建立港口物联网支撑技术与平台。如江阴打造的智能港系统,包括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集装箱卡车GPS监控软件、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软件等,这些技术为江阴打造智能港口提供了关键技术。
2、GPS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前景
随着中国物流产业的振兴,基于GPS/GIS的移动物联网技术将获得巨大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物流领域对GPS系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对GPS系统的需求量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三)无线传感网在物流业应用领域与前景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Networks)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WSN在物流的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包括生产物流中的设备监测、仓库环境监测、运输车辆及在运物资的跟踪与监测、危险品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等。
WSN在物流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时日。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得知,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十分有限,大部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或是开发实验阶段。要在物流业获得广泛应用,其中有很多关键技术还需探讨,如能量管理、节点定位、拓扑控制、MAC协议和路由协议等技术,此外,应用成本问题也需解决。
(四)智能机器人在物流业应用情况及前景
智能机器人是物联网家族的重要成员,是物联网智能应用的执行者之一。智能机器人技术也是物联网重要的技术产品。借助于物联网,将机器人纳入物联网系统中,利用机器人的自动化性能,可实现智能作业与管理。
物流行业机器人的应用最早出现在1995年,在我国烟草行业物流作业系统中首先得到应用。当时,卷烟厂采用智能码垛机器人对卷烟成品进行码垛作业,用AGV(自动搬运车)进行自动搬运作业,节省了大量人力,减少了烟箱破损,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这时的机器人还只是单线的点对点作业,尚未融入物流网络系统。
目前,智能机器人在我国烟草、汽车、医药等行业的物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也有独立的作业环节开始融入物流作业系统,成为现代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成为智慧物流的重要装备。
在中国现代物流系统中,智能机器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事堆码垛物流作业的码垛机器人,一种是从事自动化搬运的无人搬运小车AGV,这些智能机器人在全自动化物流系统中执行物流网络系统的堆码垛作业指令和自动化智能搬运作业指令。
Abstract: Port is a transportation hub with water-land transshiping equipments and conditions, providing for safe access and docks for the ships.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port logistics concept we need to give full pla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dvantages in intelligent perception, to make overall plan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Internet of things system in port logistics, to perfect the infrastructure platform of modern port logistics, and to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port transition from active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hub to intelligent logistics hub.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port logistics, and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关键词: 物联网;港口;应用模式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port;applic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U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017-02
1 港口物流智能化发展分析
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由于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因此,人们也把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结点。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宽。从历史看世界港口从其发展过程看历经了三代:海运货物的装卸和仓储中心货物增值效应的服务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现代化港口既是货物海陆联运的枢纽,又是国际商品储存、集散的分拨中心,集物流服务中心、商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人员服务中心为一体。
新时期的港口物流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特点:①大物流。经济一体化促使港口物流必须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港口物流产业内部通过联合规划与作业形成高度整合的供应链通道关系。②一体化。依托港口附近的物流园区开展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提供货物在港口、海运及其他运输过程中的最佳物流解决方案,包括腹地运输、报关、报验、包装、库存管理、提供金融、保险方面整合服务。③信息链。港口物流必须是建立在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的高效信息链,即港口物流供应链的任何一环都能达到资源、信息共享,实现总体功能最优化的物流服务目标,依托信息链形成依托港口的信息港。
这些新特点使得现代港口需要不断完善其物流信息链职能,研究现代港口如何应用物联网完善其信息链的策略就题就十分迫切。
2 物联网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模式
2.1 物联网的结构分析。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牛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目前,物联网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体系结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物联网对信息感知、传输、处理的过程将其划分为四层结构,即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具体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2 港口物流物联网项目应用模式分析。港口物流物联网建设目标为:①建成功能健全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以信息化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物联网促进港口物流的完善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②建立开放的物流发展与物联网应用平台,构建四大物联网应用体系,形成涵盖港口物流运输、装卸、仓储、流通加工等各主要环节的现代物联网体系。
第一,虚拟信息链物流管理。主要通过RFID技术的应用,实现入库、库存控制、订单处理、出库、流通加工、配载等各环节的精确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库存成本与资金占用成本,提高人工生产率。还可以动态、智能化地采集物流供应链运作信息,为港口物流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最终实现企业虚拟信息链物流管理。
第二,港口内部智能交通调度。智能交通调度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将主要由移动通信、宽带网、RFID、传感器、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支撑,更符合港口物流企业的应用需求,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应用。
港通监控系统:该系统类似于机场的航空控制器,它将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快速通讯联系。交通事故、道路畅通信息,该系统会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驾驶员和港通管理人员。
运营车辆高度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汽车的车载电脑、港口调度管理中心计算机与全球定位系统卫星联网,实现车辆驾驶员与调度管理中心之间的双向通讯,来提高港口车辆的运营效率。
第三,港口智能安全防护。智能化安防技术的主要内涵是其相关内容和服务的信息化、图象的传输和存储、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等。
一个完整的港口智能化安防系统主要包括门禁、报警和监控三大部分。从产品的角度讲:应具备防盗报警系统、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报警系统、保安人员巡更报警系统、GPS车辆报警管理系统和110报警联网传输系统等等。这些子系统可以是单独设置、独立运行,也可以由中央控制室集中进行监控,还可以与其他综合系统进行集成和集中监控。
第四,港口环境监控。主要包括对港口水源质量、空气质量和辐射强度的监控,以及对港口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监控,最终结合环保治理措施,建立港口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理体系。
3 结论
港口物流体系的物联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对港口物流不同的环节进行改进与优化,逐步整合,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港口物流体系与物联网体系的相结合的布局。
参考文献:
[1]申风平,张亮.RFID及其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2010(2).
[2]周丽娜.我国沿海港口物流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3]游战清,刘克胜.无线射频识别(RFID)与条码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数字信息技术;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物流的定义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物流行业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许多物流研究学者提出“数字物流”的概念。“数字物流”是指企业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并处理供应链上的各种企业信息.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标。
二、数字物流系统的架构
数字物流系统应该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市场(e―Marketing)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产品是物流服务、客户(电子商务的交易双方)与物流商以多对多的方式进行物流服务的交易活动。物流商作为系统中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根据物流一体化的原则,借助数字物流系统对客户、运输企业、配送中心、仓储企业等进行统一的调配管理。
数字物流系统的架构分为数字物流管理平台、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跟踪管理系统等五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如下:
(1)数字物流管理平台:实现内部、联盟伙伴及客户问的物流业务数字化。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实时流通,实现物流流程优化与智能化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和效率。
(2)仓库管理系统:对传统仓储企业进行货物管理与处理的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借助RFID等技术对入库、存货、出库、运输、帐单结算、统计查询等功能模块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仓储作业流程的电子化。提供仓储可视化浏览、远程货物管理等增值服务。
(3)运输管理系统:此于系统主要南议价、估价、调度、跟踪、委托、单证管理、财务管理、作业优化等功能模块组成。系统与流行的自动识别技术如RF、GPS/GIS系统可以进行无缝连接,在充分利用条码的系统内可以实现全自动接单、配载、装运、跟踪等 。
三、数字物流的功能
物流作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渗透至社会经济生活中,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便捷性、舒适性。随着物流作业方式的改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信息驱动下的数字物流的发展为社会经济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数字物流在促进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形成的同时,随着作业方式的改善,更加人性化,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经济提供了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信息技术促进物流服务的快速响应,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生活方式的改善。在信息的强有力驱动下,数字物流的服务功能体现得更为充分,能确保客户对订货便利性、对订货等信息的可知性、以及物流服务的敏捷响应。
(2)改善物流作业方式。数字物流通过改善物流作业方式,表现得更为人性化,减少了部分不安全因素。数字物流的虚拟化、智能化运营以及推动的物流作业方式的改善,减少了传统物流过程中诸多不必要的环节,从这层面上看数字物流也是一种高安全性的物流作业方式。另外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物流作业进行控制,如对危险领域的物流进行远程作业,可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作业人员的伤亡,吴晓等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物料搬运领域,用于解决危险环境中的搬运难题,并对铁路货场的搬运系统中的叉车作业进行了仿真。
(3)减缓社会压力。数字物流还有助于减缓部分社会压力,如减少交通拥堵、减轻劳动强度等。通过提供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服务,来为人们开辟一条可以安心生活的区域性社会通道。
四、数字物流的特点
(1)实时化:数据采集与物流过程同时发生,物流基础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同步地传递到整个物流业务过程。
(2)信息化:用计算机、条码设备、识别技术等来采集、传递、加lT、存储和处理物流信息.消除冗余加工过程,实现高度的物流信息共享,保证物流信息的准确性。
(3)集成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借助于各层次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结口,将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实现物流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从而可以为企业级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提供信息支持.为高层次的管理系统提供易于集成的完整的物流信息,便于决策层不仅了解结果。也能跟踪过程,实现信息的可追溯性,并能够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实时的决策。
五、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的意义
(1)数字物流是时展的要求。数字物流是指在仿真和虚拟现实、计算智能、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和信息等技术的支持下,应用数字技术对物流所涉及的对象和活动进行表达、处理和控制,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和可视化等特征的技术系统 ]。数字物流是信息化、智能化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新世纪物流的重要特征。
(2)数字物流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由能源驱动的传统物流,转变为信息驱动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数字物流,是物流在新时代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数字物流将更好地创造环境、经济、社会效益,极大地减少传统的固有成本,以向服务、成本、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发展。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数字物流对它们的效用通常是协同响应的。
(3)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物流系统较之传统物流技术,在效率、准确性、安全性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它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加强各种物流功能和物流形成的联系.打破了传统物流条件中各环节分立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既有利于提高我国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中小物流企业向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过渡。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延罡.建筑企业的“数字化物流管理”初探[J]. 商场现代化, 2007,(1):67-69.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
1引言。
随着网络用户的快速增长,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电子商务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美好的前景。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1.08亿人,年增长45.9%,网络购物使用率继续上升,目前达到了28.1%。
电子商务即为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三者统一。可以认为,电子商务是信息流的保证,而物流则是交易执行的保证,没有先进的物流配送模式,电子商务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
2物流的概念。
“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意思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
其起源可以追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围绕战争供应建立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的“后勤”(Logistics)理论。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了“物流”的概念,到了7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概念至今。
根据我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物流的定义,物流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3国际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特点。
电子商务物流是指基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网络化的物资或服务的配送活动,包括软体商品(或服务)的网络传送和实体商品(或服务)的物理传送。电子商务给全球的物流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也使传统的物流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
3.1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电子商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在美国,而当时美国的物流管理技术自1915年发展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美国企业的电子商务信息化最显著特点是:采购、仓储、配送在一体化前提下实现全方位信息化,并成为美国电子商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而在物流系统同样十分发达的日本,物流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化的手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软件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
3.2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即利用条码、射频、自动分拣系统等技术,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差错。由于我国物流系统起步较晚,物流自动化作业并不普及。
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近几年来采用信息技术和条码技术,物流业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运营。条码技术广泛应用,可以利用传送带等机械对货物进行自动分拣、装卸。
早在1985年,美国知名企业沃尔玛便建立了EDI,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无纸化作业,所有信息全部在电脑上运作。凭借包括物流条形码、射频技术和便携式数据终端设备在内的信息技术,沃尔玛如虎添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3网络化。
物流的网络化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主要特征之一。物流网络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表现为物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化和物流组织的网络化。
在日本,货物一进配送中心,工人就会利用无线的手持机接受装卸指令,在装卸货物时刷货物条码进行确认。而物流公司和货主可随时从网上查询货物的位置,并发出作业指令。另外,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如日本通运公司、电信通讯公司等3000多家公司正跨越不同行业间的鸿沟,联手建立涵盖整个日本国内的一个包括一切物流分支部门的电子物流信息市场。这一举措将会使日本电子物流信息市场的规划、构筑和运行走在世界的前列。
计算机公司戴尔通过网站向供应商提供实时数据,使供应商了解零部件库存、需求预测及其他客户信息,更好地根据戴尔的需求组织生产并按JIT配送。同时,戴尔的客户在网上按指令配置电脑,下订单5分钟后就可以得到确认,36小时以内客户订购的电脑就会下生产线装上配送车。通过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等手段,全面实现网络化。
3.4智能化。
智能化是物流网络化、信息化的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径的选择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和经济才能解决。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在配送过程中,运筹学的运用很重要。
日本企业通过有效地利用IT技术,开发出智能交通系统ITS。同时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也对运输路径的合理选择和定位,提供了便利。超级秘书网
3.5柔性化。
柔软化是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出的,要求生产和物流都必须按照需求端的要求来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快和人们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加大,产品寿命周期正在逐步缩短,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组织物流作业。
4结论。
近年来,国外企业的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极快,已经成为主导企业物流效益提升的重要方面。而由于国内现代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观念、技术都相对落后。另外我国许多企业对物流管理比较粗放,导致物流管理在我国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给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面临着对现有系统的整合提升或重组改造,也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只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选择合适的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模式,才能走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电子商务中的瓶颈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余昕。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关系的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09,(08)。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自2012年以来,生鲜食品需求逐渐攀升,消费者对生鲜食品的质量、营养与安全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尤其是基于农业大国背景下,加快发展冷链物流运输,可以最大化地提高生鲜食品销售质量以及运输安全性,保障蔬菜、水果、肉类等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始终处于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减少运输中不必要的成本损失,提高运输效率。同时,加快构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有利于实现生鲜食品跨地区流通,长期保持稳定销量,促进农户收入持续增长,提高生鲜产品销售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文章主要对区块链技术概念与特征进行深入概述,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1区块链技术概念与发展特征
1.1概念界定
区块链技术表面来看较为深奥、难以理解,但是其本质原理较为浅显易懂。具体来说,可以将区块链整体看做一个分布式地图,在不同的分布区域内,均拥有权力相当的应用主体。这些权力相当的应用主体可以借助区块链中不同链条实现信息融合共享。在进行信息融合共享过程中,区块链技术还可对一些市场交易技术进行高端隐私化处理。在区块链技术发展初期,广泛应用于市场金融交易领域,因此,为保障市场用户的信息交易安全与资金交易安全,区块链技术通常借助全方位加密手段和高技术秘钥科技对一些数额交易较大、信息较私密的事件进行系统加密处理。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借助自身高科技数据计算系统对一些权力主体的应用进行深入平衡,最大化保证其保密性同时,也平衡了主体权力的运用,促进市场公平性,杜绝不必要交易成本的浪费。
1.2发展特征
在区块链技术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其系统内部的非对称高端加密技术与时间戳技术,这些核心技术主要具备以下几种特点:一是具备高度去中心化特点。传统互联网交易管理中心通常总是在不受任何约束情况下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会导致管理中心的权利逐步向绝对化趋势发展,大幅增加市场交易成本,逐步降低交易效率。而区块链技术与之不同,区块链技术主要采用高度合理的去中心化模式,并不依靠交易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区块链技术主要依托高端加密数据测算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分层管理,即使在某一层发生信息泄露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体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具备区块链安全性能。现阶段,在互联网交易中均采用对应秘钥技术来保障用户信息,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应秘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较易产生信息漏洞。而区块链技术中采用的是非对应秘钥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三是具有反复验证性能。在区块链中具备时间戳技术,可以依托该技术对不同时间节点的用户信息进行实时搜索与查找,且在时间戳技术的系统控制下,用户信息很难被恶意修改与盗用。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尚不完善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组织。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缺乏提供信息的网络平台,造成了产品信息错位、不对称现象,进一步导致产品市场供需不到位、信息输出混乱等问题。与此同时,全国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均没有属于自身的独立信息化网络平台。即使有少部分企业拥有独立的产品信息系统库,但企业之间信息缺乏共享机制,产品供需信息仅仅取决于各自企业拥有的局部市场消费现状。这些信息流动性差、准确性低,较易受到局部消费市场的影响,导致产品销售风险升高,提高生产成本。
2.2冷链物流的人才培养缺乏
随着我国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具体来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与其他物流运输人才培养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区别。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在掌握相关冷链加工、运输、储存等相关知识与经验后,还需要深刻了解食品安全、农业、生物等几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区块链、物联网技术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同时掌握冷链物流基础知识与区块链技术的人才屈指可数,加之整个冷链物流行业人均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大部分从事冷链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是外行,缺乏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以冷库为例,许多操作人员没有经过长时间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缺乏冷链基础知识,经验尚且不足,物流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一旦在运输途中操作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冷链产品安全问题。
2.3冷链物流运输追踪系统单一
现阶段,我国生鲜食品的全程追踪监控与运输管理是整个冷链物流的重要组成环节。为确保生鲜食品的新鲜度与安全度,需要在整个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对生鲜食品进行全方位追踪监管。但目前我国在冷链物流运输中主要存在对生鲜食品的全程运输监管力度不足、全程运输追溯信息系统欠缺等问题,无法最大化实现生鲜食品冷链安全供应链的全面管理与具体追踪管理,导致无法提供真实、可靠、准确的运输追踪信息数据。由于收集的运输信息不全面、追踪系统不完善,在运输中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原因,错过最佳解决时间。同时,由于生鲜食品安全信息与生产信息不太透明,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供应链中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合理管理。
2.4冷链物流运输温度缺乏保障
冷链物流运输产品一般均具备易损坏、易腐败、价值较低及大小不一等特点。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湿度、包装结构等指标均具有较高要求,必须达到冷链运输规定标准。但是在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温度运输控制中,尽管某些关键环节设定了温度控制工鞥,但仍无法建立全方位温度控制系统,即无法实现运输温度全程控制。由于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运输环节中温度控制环节都是独立且单一的系统,因此,无法保证产品在冷链运输过程中温度长期保持很稳状态,且由于温度缺乏具体保障,更易致使冷链产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3.1加强冷链物流信息化管理规范
首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规范。健全冷链物流系统信息安全标准,例如冷链运输作业基本标准、冷链运输环境温度设定标准与温度控制标准。同时,结合国际通用物流标准,实现产品链上各环节信息收集与管理均有基础标准可依。完善政府信息、企业信息、个人运输信息等方面相关政策法规,同时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保障冷链物流信息的运输安全。发挥区块链技术的检测作用,采用“分层检测、相互驱动”的管理模式,并及时介入网络信息平台,将运输车辆温度情况、运输定位纳入综合监控范围,促进冷链物流运输安全保障。其次,完善冷链物流相关信息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快速发展冷链物流保障产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报告等政策规划创新制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需要将区块链技术重点作为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发展基础,进而将信息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运行、实现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同时,完善消费市场准入机制,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较为稳定的构建环境。最后,加大冷链物流政府扶持力度。各地政府需要对冷链物流企业以及农产品销售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流通区域通行权、土地买卖、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各地政府关于区块链技术、科研开发等专项资金项目,打造新型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重点支持一批全面化冷链物流龙头企业茁壮发展。此外,鼓励这些新型企业积极与信息化院校进行深入合作,联合培养具备冷链物流基础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知识的物流信息化高端人才,优化冷链物流人才结构,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奠定夯实基础。
3.2创建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
冷链产品和其他产品在物流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冷链产品具有储存周期短、产品附加值高、回收处理性能低等特征。为提高我国冷链产品市场交易量,政府和相关运输部门出台了众多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提出要依靠建设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网络来促进产品销售。对此,可以创建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指导的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来构建高端冷链物流信息网络。所谓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主要是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对产品冷链物流进行集中管理。该管理平台与电商销售平台相似,当装满产品的冷链物流集装箱达到指定地点时,可利用红外线扫描技术对其进行全方位扫描,以此获取集装箱货物重量及运输编号等信息,然后利用信息数据传输平台呈现冷链物流集装箱图像。相较于传统集装箱物流运输过程,冷链集装箱物流运输可以充分借助此项智能平台,大幅度缩短集装箱扫描时间,提升交易效率。同时,该智能平台还可借助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集装箱内冷链产品种类进行分类,例如一些保质期相对较短的蔬菜、肉类等农产品,会在平台检测中加入温度、湿度数值,以便选择更好的运输路线。
3.3建立全程冷链运输信息化链条
一个完整的冷链运输信息化链条主要涉及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且要求产品在全程中处于低温运输环境,以此充分保证产品销售质量。冷链物流主要利用区块链技术对运输各环节进行信息数据全面覆盖,保证冷链物流各环节紧密联系,提升运输效率。第一,生产信息化。以农产品为例,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数据信息库,利用各种传感器对农产品生产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光照程度、土壤湿度等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并及时将其录入信息库,对农产品生长环境进行定期检测,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统计及研究,以此优化农产品生长环境,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达成生产质量化、智慧化目标。第二,加工信息化。产品生产后,在产地进行简单分类、挑选与包装,最终进行装箱。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时记录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例如产品监测过程、加工环节、加工日期等信息,将数据信息上传至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平台,以便广大用户在各大销售市场通过智能手机对产品加工信息进行查询,也有助于督促产品加工质量的提升。第三,产品储存信息化。通过各地政府的资金投入以及各地冷链企业的不断加入,需要增加冷库数量。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冷链储存管理系统,实现储存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此外,运用区块链技术还可对冷链冰库各个功能区域进行合理优化与组合,进而形成智能化冷链储存仓库,提高冷库运输效率。第四,运输信息化。将区块链技术与湿温传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车辆监控系统将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信息数据及时传输找到冷链检测系统中,系统在接收到数据信息之后进行不定期监管,以此提高冷链物流产品运输效率。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种长期发展性工作,应当杜绝出现“一蹴而就”“单一化发展”的思想观念,积极运用区块链技术不断健全已有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我国冷链物流系统可以利用网络智能信息化平台,及时有效预防潜在食品安全风险,也能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及时。通过区块链技术与我国冷链物流的高度融合,真正使智能信息化系统在运输中发挥督导作用,提高冷链物流运输效率,也能提升产品运输质量。
参考文献:
[1]唐衍军,许雯宏,李海洲.基于区块链的食品冷链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构建[J].包装工程,2021(11):6-7.
[2]郑君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供应链金融创新优化路径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01):18-20.
[3]尹传忠,谢毅峰,武中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构建[J].铁道运输与经济,2020(08):33-38.
[4]张馨.新型物流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7):103-107.
[5]张森,叶剑,李国刚.面向冷链物流的区块链技术方案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0(03):12-15.
[6]刘森,王英卓.区块链技术在冷链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冷链物流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0(0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