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改革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以“三权三抵押”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时代意义
在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迅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嘉善整体的统筹城乡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省第七,全市第一,率先进入全面融合阶段。但是,相对城市,嘉善农村的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还相对困难;农民融资需求强烈,却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导致农村市场资金有效需求和供给之间一直存在较大缺口;农业规模经营还不成气候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关键就在于激活农村资源,把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让农村“沉睡资源”变成“活动资金”。推进以“三权三抵押”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关键就是要通过改革激活农民手中的资源,让资源确定为产权,让产权转化为资本,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三农发展资金短缺和农民自主创业融资难问题,才能推进耕地有效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1.1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不断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农村产权作为依附于农民身份上的权属,长久以来一直是制约农民市民化的瓶颈障碍,通过有效确权赋能,破除城乡两张皮现状,让农民放心带权入城,将为城乡一体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1.2科学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
党的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宏伟目标,实现收入倍增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通过有效激活农民手中的各项产权,赋予农民最为充分的产权权能,确保农民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权利,使农民具有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能力。让沉淀的农村产权激活形成有形的发展资本,让农民用自己的产权转变形成自己的创业资本,将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充分条件。
1.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器”、让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定心丸”、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和引导农民放心进城的“保险带”。通过深化改革,就是要在城乡发展上实现产业兴、生活好、社会稳和通道畅,将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筑牢最强基础。
1.4依法规范村域治理的必要手段
村域治理是全面依法治理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内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实现农村资产向资本的有效转化,有利于全面构建农村产权确权赋能、活权运转和交易服务三大机制,建立和完善权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严格、分配规范、流转顺畅的更具活力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从而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从源头上规范产权流转运行规则,将为城乡健康有序发展注入最强保障。
2以“三权三抵押”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嘉善实践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内容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抓手,通过“确权赋能、活权运转、有效保权”,从强化“三权”确权着手,以“三权三抵押”为切入点,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改革红利效应逐步得到显现,改革工作进入健康有序推进的轨道。
2.1“三权三抵押”的含义
“三权三抵押”是指:农村集体经济股权抵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和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
第一,农村集体经济股权抵押,允许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以所持有的农村集体经济股权为抵押担保物,在明确合法用途的前提下申请办理抵押贷款,原则上以已完成股改且具备收益分配条件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准入范围。
第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在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基础上,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用活土地经营权,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明确合法用途的前提下抵押,以推进现代规模农业发展。
第三,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允许农民以依法取得的农村住房财产权作为抵押物,在明确合法用途的前提下申请办理抵押担保贷款,原则上在通过农房集聚形成的有条件的城乡一体新社区范围先行先试,条件成熟后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
第四,农村综合产权抵押,为充分挖掘农村产权权能,允许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一种或者几种产权进行综合抵押贷款。
2.2完善农村三权确权赋能机制
第一,把好确权关,把权能明晰到位。确权是推进改革的先决条件,通过多年努力,嘉善县农村三权确权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县土地承包权确权面积达到34.11万亩,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4.59万亩;118个村级组织117个完成股改,对24.33亿元集体资产进行彻底清产核资,并全面推行股权静态管理,12个经济强村率先开展收益分配,累计股经分红总量达7935.52万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面积达到770余万平方米。据统计测算,全县农村三权确权后价值约150亿元左右,巨大的存量产权基本实现了明晰到户和确权到人。
第二,把好登记关,把权属备案到位。产权登记备案是确权的具体形式。根据部门分工,明确了县农经局为集体经济股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部门,县住建局和国土局分别为住房财产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单位。根据抵押工作要求,由县农经局和住建局承担了各自权种抵押登记职能,并首创办理了三权抵押他项权证。依托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对20亩以上土地规模流转经营权进行登记,并增设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功能。通过登记备案,建立了完整的农村产权档案信息系统,实现了动态登记和规范管理同步运作。
第三,把好颁证关,把权益保障到位。权证颁发是农民产权权能的实现形式。全县在股改同时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证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确权发证69203本,并同步开展流转经营权证发放;农村宅基地使用已确权发证67940本,在此基础上启动农民住房财产权证发证工作。在农村三权“确权、登记、颁证”三到位同时,同步实现“权可抵押、权随人走、带权入城”,让农民权益在改革过程中不受侵犯,得到充分保护。
2.3深化农村三权活权运转机制
2.3.1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
2009年,嘉兴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试点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当年出台了《嘉善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设在县农经局的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和县农商行分别开办了抵押登记和贷款办理业务。
第一,实行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前提是规范农村土地流转。2009年,嘉善县出台《关于加快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2009年年底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9个镇(街道)流转服务所和103个农村服务站全部挂牌成立。2010年5月,全县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正式启用了农村土地流转网络平台,实现农村土地流转三级网络实时动态管理。确保了土地流转情况实时可查,流转去向用途清晰可见,金融机构服务有据可依。
第二,实行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放贷流程。嘉善县农商行是首个探索实施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目前已经构建起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放贷流程。只有凭抵押登记部门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出具的《嘉善县农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证》,并通过农业部门和县农商行审查后,县农商行方能放款。并考虑到嘉善实际情况依托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平台,县农商行在实际操作中还将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范围扩大至流转土地剩余年限租金、地上(含地下)附着物价值及流转土地预期收入等,有效提高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价值及其应用价值。
2.3.2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度改革
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继承权。允许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改制后予以工商登记,明确其法人地位,建立法人治理机制,保障集体经济收益权。完善集体资产经营机制,鼓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社员、企业等主体合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一,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济股权抵押贷款改革主要得益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04年,李家社区率先开展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股改有效拓展了农民的收入渠道,李家社区去年村级可支配收入达到1139万元,连续第五年排名全县第一。自2004年以来,李家社区农民人均收入从13352元增加到20500元,年均分配收益在200万元以上,其中2013年分配了352.1万元,人均享受分红突破2400元,使得股东财产性收入比重达到15%,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改革基底的强度。李家社区能够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实施农村集体经济股权抵押贷款改革,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正源于此。
第二,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济股权抵押贷款改革前提在于推进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2004年李家社区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到目前我县117个村集体中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对村级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如有创业、生产经营、消费等信贷需求,可凭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本人家庭人员相关资料提出贷款申请,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股权评估价值的70%,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以内,最长不超过3年。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在办理股权抵押登记后,金融机构就可以发放贷款。农户在办理股权抵押贷款后,并不影响继续享受分红,而且只要按时还清贷款,仍可继续申请新一轮贷款,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农户创业融资的可持续性,使农户手中的“硬本本”成为随时可用的“活资产”。对于村级集体经济而言,随着股权证能够转化成“活资产”,通过活权赋能将为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全面提速提供有力支撑。
2.3.3探索农村宅基地确权和农房抵押改革
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截至2015年年底,全县宅基地应发证面积881.98公顷(13229.7亩),已发证面积871.01公顷(13065.2亩),发证率98.76%;应发证宗地80258宗,已发宗地79281宗,发证率98.78%。需要按新方法更新宗地25000宗,已更新宗地12812宗,更新比例51.25%。
完善农村住房财产权确权登记发证和抵押工作在城乡一体新社区率先开展。桃源新?住户都是将原来在农村的住房经过置换后居住在桃源新?,但是在申请农业贷款方面尚未享受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仍受限于传统信贷模式。通过改革建立农房登记管理办法和抵押工作相关规定,桃源新?的房子也能像城里房子一样抵押贷款,截至目前,已办理单数44单,发放贷款650万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解决的不仅是农户贷款难题,更是对农房改造集聚的一次改革延伸。凭借此项改革,桃源新?住户也有了自己的“产权经济”,住房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居所,而是可用于创业致富的活资产,让农民享受到的是金融方面的均等化待遇,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扣上了以“三权三抵押”为核心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最后一环。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股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构成了嘉善农民手中最重要的“三权”,如今的“三权”都能用以抵押贷款,意味着农民具备了更富多样性的融资手段,夯实了农民创业致富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市民化,这对于加快推进示范点城乡统筹先行区建设意义尤为深远。
2.4以“三权三抵押”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点
第一,统。从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类型看,嘉善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所选取的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股权和农村房屋产权是三项最重要的农村产权,它更大的亮点和创新在于率先把将三权统为一体,形成三权自由组合抵押贷款;从抵押贷款对象来看,嘉善县在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的过程中,县农商银行、农业银行、村镇银行和邮储银行四家涉农金融机构全部参与承办相关抵押贷款金融业务,并且实现了将人民银行组织四家涉农金融机构抓抵押贷款和农经局牵头住建局、统计局等单位抓确权登记两条主线统一起来。
第二,惠。农村产权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改革为了人民,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嘉善县推进的“三权三抵押”改革工作真正做到了“惠民”“为民”。主要表现:优惠的贷款利息。针对农民在创业、生产经营、消费等信贷有效需求,四大涉农金融机构出台了资金优先解决、利率适度优惠、办贷程序简化等配套优惠政策,农民通过“三权”,即可获取一般贷款期限为一年,贷款利率按银行利率定价,根据信用程度等级给予适当优惠,利率通常比商业银行利率低20%左右。
第三,稳。这里的“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风险防范体系上注重“稳”。由于嘉善县是个国土面积仅有500多平方千米的小县,再加上并村重组后,各个乡村居住相当集中,金融机构通过向各村派驻信贷员,通过走访调查,能够熟悉掌握村里每户家庭的信用等级和经营状况,从而降低了银行抵押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在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过程中追求“稳”。嘉善县根据现实条件采取试点先行,然后全面推进的做法,从而坚持了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如在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权种方面,针对10大类交易品种,嘉善采取从易到难分两批次推进,实现了又稳又快又好的推进。
第四,便。无须抵押担保,与全国各地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相比,“三权三抵押”只要求农民拥有“三权”及家庭成员相关材料即可直接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实现了用自己的产权解决自己的资产,有效解决了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审批快,通常农民申请抵押贷款,需要通过层层审批许可,不仅耗时耗力,甚至延误农民创业、生产经营,而“三权三抵押”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在办理产权抵押登记后,就直接发放贷款,从而简化了抵押贷款手续流程,方便了农民创业。
第五,全。形成比较完整的改革体系和办法,环环相扣。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已于2009年发文实施。经过调研论证,已经初步形成整套改革方案体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深化完善嘉善县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改革方案等。当前,嘉善的综合产权抵押贷款已初步取得成效。截至2015年2月底,已累计发放抵押贷款155单,金额达1.897亿元,让改革红利充分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3关于完善“三权三抵押”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3.1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是坚持于法周延的原则。处理好依法办事和改革创新的关系,进一步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利益,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在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确保改革工作程序严明和手续规范;三是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从镇域村域实际出发,精心组织、稳妥推进,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将改革工作与统筹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探索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紧密结合,构建农村股份合作制长效运行模式,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2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需要克服的障碍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一项民生改革工程,这项改革由于涉及面广、历史沿革长、运行推进复杂,又事关农民群众和村级集体根本利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深刻认识改革遇到的障碍。
第一,思想认识障碍对改革有序推进产生的影响。思想认识是改革工作的必要前提,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基层干部群众不理解的情况,怕烦畏难的情绪还时有存在,越到改革的深水区,越是缺乏钉钉子的精神,面对复杂的改革过程,攻难克险的精气神不足,影响了改革有序推进。
第二,政策支撑障碍对改革稳步推进产生的影响。目前法律法规对农村产权相关规定还相对滞后,中央深改工作意见和相关改革文件虽然明确了诸多改革信号,但在后续推进中具体改革事项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保障,出现纠纷时会呈现有政策文件但无法可依情况,影响了改革稳步推进。
第三,推进力量障碍对改革深入推进产生的影响。从目前推进这项改革配备力量分析,镇一级力量还显得配备不足,推进工作专业人员相对缺乏,这项工作又需要丰富的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经验,也要熟悉法律法规和农村政策。而开展此项改革相关力量储备不够,影响了改革深入推进。
3.3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3.3.1农村产权确权方面
推进三权三抵押前提在于确权到位、权属清晰,目前三大权在确权过程均涉及部分历史遗留问题。
第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土地承包权方面主要是因在二轮承包时工作不规范,有放弃手续不齐全的、有权证面积与实有面积不符的、有空间位置不明的、有登记簿不健全的等,尤其是搞两田制的乡镇问题更多,有个别村、组承包权证还没有下发的,还有跨社承包的等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历史问题不解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就无法推进,农民的土地权益就得不到保障。
第二,农村集体经济股权主要涉及土地集体补偿费不到位、三资管理不规范等遗留问题和确权的静态化时间截点问题。实行静态化管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年过去了或者十年过去了,新生儿越来越多,年纪大的越来越少,这个时候还是按照原来确定的时间截点就显得不合理了,那么按照什么时间截点来确定人口股呢?
第三,宅基地使用权和住房财产权主要涉及违法用地和违章建房等遗留问题。在桃源新?和李家社区均遇到由于土地耕占税未交纳导致宅基地使用证无法办理,进而影响到住房财产权确权和抵押工作顺利开展,全县部分城乡一体新社区均涉及这一问题。
3.3.2深化活权运转工作方面
在确权基础上,全面建立“三权”流通交易平台。
第一,要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支持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配套的抵押资产处置机制、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和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工商企业租地行为,引导农户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共生共赢,促进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二,要盘活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要探索股权继承、有偿退出和内部转让相关机制,推进股权社员配股,鼓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社员、企业等主体合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集体股权抵押贷款工作,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贷款的难题。
第三,要激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在依法、自愿、有偿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宅基地在县行政区域范围内有条件置换、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转让,可选择基础条件相对好的村,在较小范围内试行,并适时在符合条件区域进一步扩大改革面,条件成熟后全面铺开。
3.3.3有偿退出的条件问题
假如有村民想利用有偿退出分配集体资产怎么办?退出时集体股的股价是按照原始股价还是市场股价?市场股价由谁来评估?
3.3.4法律法规红线问题
目前法律法规对农村产权相关规定还相对滞后,中央深改工作意见虽然明确了诸多改革信号,但在后续推进中,涉及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风险防范体系设计中,由于宅基地使用权无法律依据处置,带来一定政策风险;涉及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还未明确可以外部转让,抵押风险目前还停留在内部处置;农村产权交易中涉及继承、转让、有偿退出和置换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保障,出现纠纷易出现有政策文件但无法可依情况。
河南省商水县下辖25个乡(镇、场、办、区),572个行政村,全县土地面积190.5万亩,耕地面积139.53万亩,总人口121.97万,其中农业人口105.64万,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近年来,商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把发展农村水利事业作为农村工作重心,努力把商水县打造成“中原粮仓”的核心区域。目前,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已发展至93.35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65.7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59万亩,全县有中型灌区4个即大路李灌区、沙南灌区、周庄闸灌区和雷坡闸灌区补源区。全县农业灌溉用水量达3100万m3,占全县总用水量11000万m3的28%,主要灌溉方式是以井保丰、以河补源。全县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道7条,30~100km2的河道16条,10~30km2的河道37条,全县桥涵闸拥有量9850座,其中中型水闸3座。农田水利工程的完善配套,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商水县粮食生产连年丰产丰收,其中农田水利的发展功不可没。近年来商水县水利、农业、国土及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协调一致,所实施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紧紧围绕统一规划进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全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完成情况如下:1.小型水源工程主要是机电井截至目前,水利、农业、国土等其他部门共完成新机井7403眼,配套机井5051眼,维修机井744眼,装机20204kW,新建变压器房160间,埋设电缆1593km。2.灌溉排水系统配套改造在2011~2015年期间,水利、农发、国土等其他部门共完成开挖疏浚整修沟道619.29km。新建生产桥1915座。3.节水灌溉工程商水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项目共计完成节水灌溉5.66万亩,其中低压管溉面积5.66万亩;发改部门实施的2014年度新增粮项目完成节水灌溉面积2.86万亩,其中低压管灌2.8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11~2015年)完成节水灌溉面积8.5万亩,全部为低压管道灌溉;全县累计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7.02万亩,其中低压管溉17.02万亩。上述三项为商水县完成的主要农田水利工程,除此之外各乡镇由群众自筹每年冬春都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内的排灌沟渠进行清淤整修,对部分机电井、过路桥涵进行维修改造。
二、推进农田水利改革措施与成效
商水县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始终严格按照“项目管理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的“四制”要求进行。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工作,业主派专人坚守工程现场,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督严把质量关,对项目资金设专账管理,专款专用,资金支付采用县级报账制。实践证明,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中,尤其是小型灌溉、排涝工程让受益农户参与建设的全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全县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始终坚持这一点,在规划设计阶段让受益农户参与。首先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让规划更切合实际;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让受益农户参与,倾听他们对工程使用操作的具体要求,以使所建工程操作更简单、省力、节能,此外可以让他们对所建工程质量随时监督,对确保工程质量起到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受益农户对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商水县不断深化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小农水工程管护机制,倡导“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发挥农户农民用水协会组织、村组集体以及其他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落实管护责任,初步建立了保证工程长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具体做法是:1.首先明晰产权,再签定管护协议对工程项目形成固定资产的产权进行界定,对产权进行登记移交,将机电井、输变电线路、输水管道等明确为国有资产,产权属项目乡镇所有;将田间沟渠及配套建筑物等明确为集体资产,归村级所有,具体将农田水利项目资产移交给乡镇,乡镇水利服务站负责工程管护,并签定管护协议,产权证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项目乡镇政府核发。在水利服务站统一指导和协调下,委托乡镇农民用水协会进行灌溉运行管理,协会对水利服务站负责,每个行政村是用水协会会员单位,会员单位人员根据该村面积大小,确定1~2名会员,会员由各村村民代表选举产生,由水利技术推广中心培训后持证上岗。协会及其会员主要职责是负责本乡村所有水利工程设施的管护及统一协调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并接受水利部门及镇政府的监督。2.工程管护费用,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工程管护费用由受益单位自己筹集,效益较大且具有公益性的工程,政府可视情给予一定的补助,县级财政预算每年列入一定的养护经费,有水费收入的从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维修费。3.农业用水管理实行供水商品化采用用水总量控制和灌溉用水科学化,水价由县物价部门、县水利局、用水者协会或农户代表核定,根据实际情况,本着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供水乡级成本,确定合理水价,同时实行水价、水费定期公布制度,接受群众监督提高用水农户节约用水和爱护工程的自觉性,使工程运行和维护趋于良性循环。4.管护人员报酬乡镇所属工程管护人员的报酬由乡镇负责解决,行政村所属工程管护人员的报酬由该行政村负担,有水费的可从水费中解决。报酬的额度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村组负责人、群众代表、管护人员共同协商确定,做到报酬合理。总之,要使管护人员有责、有权、有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积极性,才能管好用好农田水利工程。5.产权制度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是管好用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使其发挥最大最长久效益,使运行管护处于良性循环的必经之路,多年来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已经初见成效。
三、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短缺,投入机制不健全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就商水县而言,国家投入有限,县财政收入匮乏,尤其农村税费改革后水费不再征收,同时取消了水利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农民不再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2.农田水利建设过程环境有待改善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既有调动农村生产劳动积极性及解放生产力有利的一面,也有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利的一面。这是因为一个小的农田水利工程如一眼水井、一条田间灌排渠道往往涉及数家农户,较大一点的农田水利工程甚至涉及几十户上百户,由于这些农户思想参差不齐,因此也给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协调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因为某一两户的问题而使工程工期延误。3.农民缺乏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一家一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小且田块零星分散,加之耕种田地几年才调整一次,因此农民对改善自己土地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缺乏积极性。4.重建轻管观念依然存在农田水利工程一般在建设时从各级领导到受益群众都十分重视,但等到工程建成交付使用后,往往就很少过问了,致使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工程缺乏维护,造成工程带病运行。5.管理难度大,追责制度不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大部分交由工程所在行政村负责,由于没有管护经费及有效追责制度,导致工程管护责任不能落实;工程管护不当造成工程损坏、损毁时,不能及时追究管理不善责任;由于工程占地没有补偿,导致工程施工时有阻力,甚至影响工程合理布局;村组管护人员素质较差,其原因是当前农村青年90%以上都外出打工,村组工程管护人员只能由老年人充当,而这部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对于机电配套工程,他们所知甚少或根本不知,因此对工程的使用和工程中出现的故障及维修也就无能为力。
四、对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的建议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处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儿童都应接受同样良好的艺术教育,而当前我国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之间在课程资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特别是农村小学在教学硬件方面与城市小学还有较大的距离,要在农村小学艺术教学中达到课改要求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1.艺术教育被忽视。
以前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课时量和美术课时量,但在执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图画课,有的被语、数等主课占用,更有的干脆让学生自习。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个别学校甚至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
2.专业师资严重匮乏。
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师中,艺术课教师从正规范院校毕业,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而且现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小学艺术教育不受重视,把艺术课看作“杂课”,没有建立艺术教育的评价、测试体系,以致于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应付了事。
3.艺术教学设备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小学艺术教学设备的配置,虽然在“普九”、“普图”、“普实”的工作中得到了改善,但有的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艺术教学设备损毁、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的艺术课因为没有设备,无从开展。
4.学生家长认识不够。
在农村,学生家长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对于学校的一些相关的艺术活动,家长也不支持,有的甚至阻碍。
二、关于加强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1.选用和培育师资是首要任务。
学校要重视音、美教师和特长教师的选用、培训,采用脱产专职培训和自学成才、业余进修、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可以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从小学中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并具备一定音美知识的年轻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培训,充实音、美教学力量;另一方面,对边远地区、人员较紧张的学校采用假期集中培训,聘请一些有水平的音、美教育专家授课,使教师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系统、较实用的专业知识。“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只有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我们应抓住巩固“普九”成果的契机,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硬件建设,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购置各类音、美教学器材,使学校的音、美器材配备上规模、上档次。在教育资金相对困难的情况下,要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因地制宜,积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学校购置艺术教育设备;另一方面,要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如简易的画夹、画架、画板等,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民间乐器,如二胡、笛子等。
2.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
各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不能像以前那样把艺术类课程当成是可有可无的“杂课”,也不能走走形式每周上一节不专业的“游戏课”,不能只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应重视学习过程的获得,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更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因为这些因素都是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互动起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也应该被“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所代替。教学形式应更灵活,要大力加强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在艺术课中的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如精心绘制板报,设计图案、书签,精心制作投影胶片等。要积极开展艺术课教研活动,创设机会,让音、美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开发和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推进农村小学艺术教育。
4.利用大自然进行艺术教育。
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学校地处平原,原野风景秀丽,乡镇企业林立,无不是艺术教育的好材料。学校组织学生远足、登高和参观游览等活动,通过观察、感受、欣赏大自然,听取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利用摄影、写生收集作品题材,采集动植物标本等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从欣赏客体的形式美过渡到内容美,从而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展现出来。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现状;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553.8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30-01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据调查了解,社会上很多家长,一方面崇拜象李宁这样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体育效果好,而对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不十分重视。当然,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不同,目的任务也不同,只不过体育比赛容易见到效果,由于这种功利主义的片面认识,往往导致注重比赛,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
4.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村小和村办联中),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 科学 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5.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学校,发展城镇和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目前事实恰恰相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奇缺,同时因受到商品 经济 的冲击和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 政治 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届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使全体公民有积极参与的意识。
2.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学生体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之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做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体育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3.加强监督职能。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督导检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赏罚分明。
4.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克服单纯以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动员鼓励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点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水平。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关键词】农村 职业中学 农业类专业 教育教学 改革
农业类专业是农村职业中学的主干专业之一,曾经为农村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农业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已不适应农业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要求,教育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存在许多问题。
一、农业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反映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欠合理;课程安排片面强调学科的传统体系,忽视相关学科的渗透、综合和创新;教学中重视知识灌输、轻视实践的状况仍很普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普遍有待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等。这些问题影响着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制约着农业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农业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改革措施如下:
1. 改革的培养目标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从现实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分析,农村职业中学应该成为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培养新型农民的主阵地。这就要求农村职业中学要对原有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由原来主要培养当地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新农民”转向既要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者”,还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当前农职业中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2. 改革办学模式
农村职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帮助农民创业致富。因此,应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把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且以短期培训为主。通过学分制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联系起来。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制订好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用人单位认可、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来说,对于全日制学生,前两年打好文化课基础,到高三根据学生志愿及学习能力进行分流。对成绩好的学生加强理论学习,面向对口升学;对成绩差的学生重点学习专业技术、加强技能培训,面向就业。而对于非全日制的学生,可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既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 改革专业结构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断调整其专业结构,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职业中学在专业结构改革中,应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废弃那些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成效差、招生困难的传统农业类专业,努力开发具有显著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开发适应就业市场需要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专业。使传统的以农科专业为主的专业结构逐步过渡为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结合,以非农专业为主的专业结构。
5. 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要立足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技术需求相适应。具体来说,在课程设计时,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突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课程要着眼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凸显为三农服务的特性;课程实施注重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应围绕培养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主题,建构服务于“三农”的课程体系。
6.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人才的落脚点。要打破课程界限,将相近的学科内容加以重新组合,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教学内容能贴近生产前沿和改革前沿,以便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内容。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农业类专业课实践性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生产考察、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教学方法,把技能传递给学生。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新课程倡导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这是对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在内容和实施形式上提出的全新要求。然而,由于农村办学条件普遍较为落后及教学观念陈旧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多学校仍有着较强的“生命力”,新课程的实施面临诸多困难,物理教学改革举步维艰。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农村初中新课标物理教学的顺利实施,笔者将在本文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方式
新课标下的农村物理教学改革,必须加快转变教学观念,打破教师的本位思想,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1)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鼓励学生自己感受事物,并从中探寻与掌握规律,培养其自学新知、获取新知的能力,避免“填鸭式”教学;(2)学生是课堂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教学的形式,将学生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进行搭配分组,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成长;(3)学生是课堂互动展示的主体。教师要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增强其主人翁意识;(4)学生是课堂学习评价的主体。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同学评价,注重对学生之间评价的合理运用。
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进行这样的小实验:将一根筷子垂直或斜着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观察现象;用激光笔垂直或斜着从空气射入含有少量奶粉的水中,观察现象。在学生小组完成实验与交流讨论后,各小组汇报结论,教师组织全班成员交流,并引导学生做好评价、总结工作,最终引出本课所学。这样的探究学习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持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乃至实现素质教育的坚强后盾。新课标倡导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但在农村教学条件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理念,放低姿态,与学生开展平等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课堂中,教师的授课语言应灵活多样,或幽默诙谐,或平白易懂,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尽可能采取激励性话语,使学生更易接受,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交流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平等、理解、宽容,减少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意识。在课堂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积极寻求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增进了解,建立信任,促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如,在学习“声现象”的有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组织音乐特长生自带乐器,在班上进行音乐演奏,同时鼓励其分享对声音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充满兴趣,获得了自我展示机会,还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各种新式教学策略不断涌现,如,探索教学、启导教学、自学辅导教学、问题教学、单元目标教学等。这些新型教学策略的存在明显的共性特征: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品质。对于农村初中物理教师来说,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与学生需求而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多媒体设备在农村初中学校的普及,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素材与资源,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或动手做小实验,而非一味的口头讲述和题海战术,这样才能使学生爱上物理,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如,在学习“从粒子到宇宙”一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渺小的微粒世界、恢弘的宇宙奇观呈现给学生,学生在震撼于物理世界“不可思议”的同时,也会激发出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欲望,进而爱上物理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新课标下农村物理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最重要的是广大一线教师应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念,切实研究与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真正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李保军.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6(17).
关键词:信用合作社 管理体制 政策建议
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为了缓解目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支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健全政策性金融和效益性金融的匹配机制进行有效调节,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主要的做法是:
(1)农村信用合作社政策目标和效益目标兼顾,在完全竞争性市场上处于被动,这时就需要分化农村金融供给主体,通过开办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以服务于不同信贷需求主体,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2)要求县及县以下农村金融信贷供给主体支持当地农业经济发展。(3)金融管理部门需制定明确政策来规定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新增存款投放当地“三农”建设的比例,并引导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吸取的农户存款回流农村。(4)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重视县域农村金融市场、加大支农信贷资金投放。要求农业发展银行遵循现代银行发展模式增加农业中长期贷款的发放、扩展业务。(5)满足那些应该被满足但却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信贷需求,使更多的农户和其他信贷需求主体获得金融支持,带动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整体性提高,形成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
二、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
适度降低农村金融进入门槛,鼓励多种所有制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以弥补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的不足,满足农村日益旺盛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在充分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产品仍然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有必要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数量;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协调正规和非正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经营活动,规定基层农村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经营范围,允许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内跨区域的协作,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社区银行贴近客户、注重对当地经营者、创业者的跟踪服务,弥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缺陷,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可以考虑鼓励试行农村金融机构社区银行发展模式;对此政府应通过相应的税收政策引导商业金融的支农取向;加大对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协调处理,大大降低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系改革的风险。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中央和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发展平台,以利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支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信贷小规模、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贷款的经营收益偏低。对此,政策扶持和补偿是巩固农村信用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央和地方政府需创造条件,给予农村信用合作社必要的政策扶持。主要措施有:(1)将信贷投入和财政投入进行合理规划。(2)对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采取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减免等扶持措施。(3)农村信用合作社政策性金融业务具有公共产品的特色,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政策金融财政补偿机制,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补贴。
四、改善政府管理方式――优化产权结构
信贷支农需求致使政府具有干预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倾向,甚至牺牲其商业性经营定位,以防脱离支援“三农”的行列。在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政策目标和效益目标并重的要求下,政府管理方式应随之而调整,因此以优化农村信用合作社资本结构、扩大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规模的股份制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1)减少行政干预,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以商业化经营为准绳,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级法人社为主体,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规范;逐渐改变政府部门对农村信用合作社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命方式,防止内部人控制;调整社员、职工和法人在“三会四权”中的比例,适当提高社员、职工在“三会”中的比重;合理界定理事长和主任的权责,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权。
(2)转换经营机制。理顺政府,加强全面管理,弱化经营干预;在农村信用合作社体系内,完善自下而上入股和自上而下服务的分工协作,联社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过渡。同时,应制定细则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收益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3)管控农村信用合作社资本金。在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目标完成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各级管理部门不应随意给信用社下达增资扩股任务,更不应为改制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而突击增资扩股,以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稳健性增长。监管部门需加大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资本金的监管力度,适时改善资本充足率。
我受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委托,向县人大汇报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鲁发[2006]3号)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2006年9月开始在全县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止到今年6月底,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1678.21万元,其中农民交纳881.36万元,各级政府补助769.85万元,为群众报销40.28万人次,报销金额合计为1444.06万元,其中住院病人4.25万名,报销金额1105.75万元。2006年9月开始,是我县成为省级试点县的第二运转周期年,全县共有36.3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2%,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800.74元,其中农民交纳363.86万元,县、乡财政补助109.16万元,省财政补助254.72万元,市财政补助73万元。截止到今年6月底,共报销医药费566.96万元,其中住院病人21267名,报销医药费420.46万元,门诊病人52909人次,报销医药费146.5万元,住院病人中报销达到最高额4000元的有14名。报销比例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在定点中心卫生所(室)、乡镇卫生院就诊,门诊医药费报销10%,各项检查费用报销40%。县级及以上医院的门诊费用不予报销。住院医药费报销比例是: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总费用的40%,最高报销4000元。在县级医院及县级以上级医院住院的住院费用1000元至3000元,按25%比例报销;住院费用3001元至5000元,按30%比例报销;住院费用5001元至7000元,按35%比例报销;住院费用7001元至10000元,按40%比例报销;每人每年最高报销支付额4000元。2006年与2006年管理办法相比,有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为群众设立了家庭帐户,群众交纳的10元参加合作医疗资金,5元记入家庭帐户,用于门诊看病,用完为止。二是取消了县内转诊制度,同时增加了县级医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群众在任何定点医疗机构看病都可以直接报销,方便了群众就医。三是资金筹集实行乡筹县管,统一使用,以充分体现互助共济。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某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某实际,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把突出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为为全县人民办的实事之一,列入了政府的重要日程。先后多次召开县长办公会和县委常委会,听取卫生部门的汇报,进行专题研究。为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领导,县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主任,分管卫生的副职为副主任,吸收卫生、财政、审计、物价、农业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会,委员会下设合作医疗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从而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全面发动,宣传到位。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关键是让群众认识到加入合作医疗的好处,了解参加合作医疗各项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推行合作医疗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多种宣传措施:一是层层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宣传发动。每年7月初,县政府次召开由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乡镇长、分管卫生的副乡镇长、卫生院长等有关人员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会后各乡镇、各村也都分别召开会议层层进行传达贯彻。二是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每年统一印制10万张明白纸,发放到户。录制宣传磁带,出动宣传车辆,深入乡镇集市和村庄,大力宣传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这一新闻媒体,制作专题节目,在黄金时段每日连续播出。四是利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人,向周围群众诉说参加合作医疗的受益事。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真正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完善政策,规范操作。为加强对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在资金筹集方面,规定合作医疗基金由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对农民个人坚持自愿适度但不放任自流的原则,每人每年交纳10元,县乡政府补助3元;在资金管理方面,在县财政局设立专门账户,并做到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在就诊、转诊、费用报销方面,也制定了专门的政策,并镶挂上墙,交群众监督。特别是在药费报销方面,坚持随看病,随交款,随报销,在“一交一报”中,使农民现场体会到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在资金管理上,继续实行由乡镇统一筹集合作医疗资金,汇入县财政专用帐户,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向县政府呈报计划,经县长批准将全年基金总额平均到十二个月,由县财政局每月25日拨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县合作医疗办公室根据每月26到28日由各乡镇合作医疗办公室上报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严格核查,准确无误后于下月5日前拨付给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另外,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对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要求各乡镇每月公布一次资金使用情况,账目上墙,定期公示,取信于民。2006年4月底至5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专门的调查组,开展了对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落实情况的专项调查,对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步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四)、典型带动,稳妥推进。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过程中,我们本着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自去2006年6月开始在某镇、相衙镇进行了试点,取得初步经验后,2006年8月在全县推广,经过一年的试行,取得了较好效果,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试点县,2006年9月开始,德州市政府和省政府对我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分别补助2元和5元,2006年省政府的补助增加至7元。从下年度开始,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对我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的补助将增加至24元,市财政补助由2元增加至3元,如果加上县乡补助,我县下年度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的筹资额将达到40元,报销比例也将从25%提高到50%,封顶线从2000元提高到8000元。
三、存在问题
1、资金筹集
我们目前的筹资还是由政府组织引导,通过宣传发动,一次性筹集完下年度的专项基金。一般情况下,从筹集完资金,到下年度运转,时间很短,多则一个月,少则几天。问题是:筹上来的这么多的钱到底是哪村、哪户、哪一个人的?在考核验收时,很多乡镇参合率达到了80%以上或更多,资金也都到位了,可有很多群众却不知道自己是否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是其一;第二,乡镇政府作为筹资主体,在较短时间内筹集几十万元资金,通过农民自愿交纳实现,是不现实的。有的乡镇政府对这项工作虽然很认真,采取先垫付、后筹集的办法,但却付出相当大的工作量,到最后也不可能完全筹齐。也有的乡镇难免存在“拆东墙补西墙”,反过来说,拆了的“东墙”,早晚还得补,至于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式补,那是另一个问题。第三,筹资结束、运转开始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患病后,报了销,受了益,没参加的明白了是真事、是好事,想参加但没处去交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门不是每天都开着的。总之,在资金筹集上的问题一是政府统一组织筹资,时间短,筹资快,但很难落实是谁参加的;二是存在先垫付,后筹集,或者先垫付后撤资;三是群众不能随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基金管理
在基金管理方面,客观上各项财务制度基本上是健全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如果都遵守这些制度,应该是出不了大问题的。从目前情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从乡镇筹集开始,到入县财政专户这条“入”的线,没有问题,“出”这条线,从县财政专户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专户,再到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专户,也没有问题,因为专项基金还处在封闭运行之中。从医疗机构到病人,这个区间最容易出问题,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定点医疗机构在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方面总体上是:县级医院好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好于村卫生室。难管的根源是合作医疗基金存在“大锅饭”和“憎多粥少”的现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个人或是单位负责人,总是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医疗机构追求的也是经济效益,他们几乎没人考虑合作医疗基金超支的问题,有觉悟看大局的负责人能够按制度办事,一是一,二是二,觉悟低只看局部或个人利益的,问题就多了。其表现一是医疗机构对病人身份核查不严,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该报销的也报,只要增加单位收入就行;二是“搭车”收费,对该享受合作医疗报销的病人,开大处方,用贵重药,做重复检查,还有的吃“提成”、拿“回扣”,导致病人医药费用增加;三是故意造假,虚报冒领。
三、下步打算
根据下年度提高后的筹资标准,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农民的报销比例,并以宁政发[2006]25号文实施,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实行家庭帐户制度。2006年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争取达到98%以上,继续为农民设立家庭帐户,农民每人交纳的10元记入个人帐户,用于门诊看病,用完为止,用不完转下年度使用。同时继续实行县内无转诊制度,群众看病在全县范围内的任何定点医疗机构都可报销。经县级医院会诊同意转市级以上医院治疗的,回县级医院报销。
2、建立长效筹资机制,实行滚动筹资办法。2006年由政府组织,按全县农村人口的100%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9月1日后(即省级试点县第三年度开始运转后),农民群众在任何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时,从报销的医药费用中预交全家下年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同时签发下年度《就医证》,2007年以后,不再由政府组织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06-01
随着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每个国家必须做出的选择。城乡一体化实质上指的是:将工业农业、城市乡村、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农民融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合适的统筹谋划和综合研究,并通过对其进行一定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使每个部分都可以得到很好地发展。农村教育作为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以便能够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优化农村教育的质量。
1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村教育的定位并不明确
大部分的农村教育通常会借鉴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比如: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学科结构等方面,导致农村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这些方面得不到全面的发展。由于农村教育没有很好的定位,致使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做得很不好,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不能很快地融入到城市经济活动中。
1.2 薄弱的师资力量
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之所以薄弱,主要是因为:(1)教育经费的不严重足以及在经济方面相对落后;(2)老师的待遇缺乏一定的保障等,农村中的教师能力普遍偏低。
1.3 集中办学问题
随着成年人的不断入城,农村学生的数量在不断的减少,因为父母都需要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即便在城市里读书的费用比在农村里高很多。学生数量的减少,导致出现了校与校合并办学的现象。虽然集中办学能够汇聚不少好的教育资源,但这样的结果使得大部分学生离学校很远,为了上学,大部分选择住校,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这些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2 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农村教育的改革
2.1 加强政府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确保农村教育的水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政府的责任以及行为进行一定的强化,比如,利用法律来明确政府的教育支出责任,以便能够发挥其主导作用;(2)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以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3)对区域间和城乡间教育的水准进行一定的规划;(4)可以平衡各地之间的教育条件,保证学生可以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等。
2.2 实现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为了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以及配置失衡,应该着手于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并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力度。就如何实现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落实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比如,在学校基础建设、老师配置等方面尽可能地向农村学校倾斜;(2)加大校园资金的投入力度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3)加强各各学校之间的教育交流,做到好的资源大家一起分享;(4)实施人事制度改革。
2.3 建立严格的督导评估机制
严格的督导评估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明确区域之间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便于准确地规划每个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培养计划;(2)建立健全的农村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制度;(3)不断地完善农村教育的问责机制,确保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能够取得实效。
2.4 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
实施远程教育工程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仅能够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以及效益。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做到:(1)给学校具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教室;(2)建立具备卫星教学的收视点;(3)学校应该具备一定数量的光盘播放设备以及教学光盘。值得注意的是:实施该工程时,应以地方为主,规划好不同地区的教学资源建设。
3 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农村教育的创新
3.1 在制度方面的创新
制度对于人与社会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即正向的激励功能和负向的制约功能,一旦旧的制度不再适用时,便需要我们对现有的制度进行适当的创新。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农村教育的制度创新如下:(1)消除农村教育融合中的制度障碍,对现有的不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进行改进与创新;(2)着手于能够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在学校办学条件、人员编排、课程设计、办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建立一定的城乡统一标准,用于确保新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3)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农村教育制度的创新,应该对新的制度进行及时调整,以便能够让其发挥更好的效果。
3.2 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农村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确保学生能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教学方法的创新具体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良好的心境,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在正式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通过提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表扬、暗示以及鼓励等手段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科学知识;(3)采用讨论、抢答等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在一种愉快的体验中轻松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结语
城乡一体化进程下的农村教育是我国必须长期重视的问题,应积极关注其动向,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建立科学的教育机制,才能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克勤.论城乡教育一体化[J].普教研究,1995(1):8-10.
[2] 李少元.农村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