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水平,推进我县“两区”建设,根据市、县文明办的通知精神,根据帮扶村实际情况,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现就做好省党校结对帮扶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结对帮扶活动对象
Xx乡Xx村
二、结对帮扶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结对帮扶活动主要内容
1、组织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优势,结合帮扶村实际,积极开展政策法律、农村实用技术、科技文化、道德规范、健康卫生等知识培训,初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守法纪、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开展乡风建设与环境整治。指导帮扶村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为内容,以创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为活动载体,广泛开展礼貌、礼仪、礼节主题教育,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帮助制定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事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反对封建迷信和婚丧大操大办,革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对照文明卫生标准,帮助建立村民组保洁队伍,促进保洁机制的建立,完善保洁设施,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庭院,粉刷墙壁,打扫房屋。发挥群众自治精神,整修坑塘沟渠,清除残垣断壁,解决农村“五乱”现象,使村貌整洁美观。
3、帮建文化设施组织文化活动。积极帮助帮扶村建设文化大院(室),配备文体器材,努力达到“三室一场”(图书室、活动室、多功能教室、文体活动广场)、“四有一建”(有电视、有音响、有广播、有科技书架,建有宣传橱窗)标准。指导帮扶村开展群众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干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工作要求
多举措深化农村改革见成效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正处在转折、转型期,农业还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四化同步”的短腿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也在农村。民权县紧紧抓住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个“牛鼻子”,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凝心聚力,重点在农村土地确权、规模化经营、金融体制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1.激发农村活力,奏响确权“大旋律”。民权县作为全国105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县,自2013年10月开始,按照“先行试点、大胆探索,积累经验、稳步推开”的总体思路,在龙塘镇申庄、王庄2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共涉及18个村民小组,953户、3563口人、4964亩耕地。通过调查摸底、地籍测绘、公示审核等环节,规范了土地承包档案,建立了承包经营权登记电子信息系统,全面进入确权颁证阶段。通过农村土地确权试点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是前提。在试点工作中,民权县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了农业、国土、公安、财政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联手的确权登记工作机制。二是财政支持、经费保障是关键。确权登记工作涉及地块实测、建立档案、颁发证书、建设数据管理系统等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县政府将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先后投入资金120多万元,为土地确权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广泛宣传、农民参与是基础。充分发挥新闻、广播、网络等媒体作用,采取悬挂标语、发放资料、主体培训等多种形式,确保土地确权的目的、意义及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确权登记的积极性。四是依法依规、确权保权是核心。从试点工作情况看,依法依规、确权保权是土地确权工作的核心。在具体实施中,民权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政策开展土地确权工作,注重把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依法保障农民权益,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得到了农民群众广泛认可。
2.实施集群工程,做好流转“大文章”。一是完善激励措施。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农村土地互换并地(小块并大块)工作领导小组,将土地“并块”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每年拿出30万元对土地“并块”流转工作的先进乡镇、规模流转经营合作组织、专业大户予以重奖,有力推动了工作开展。二是把握“并块”原则。在推进农村土地“并块”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群众自愿为基础,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坚持“一个总体目标(一户一块地)、两个基本原则(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原则,保留原有耕地面积不变原则)、三项具体要求(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工作,村民自治、一村一策,公开公正)”,逐步推进。三是促进规模流转。投入资金110余万元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同时,以点带面提高土地“并块”质量,按照“土地全部‘并块’,农田设施全面覆盖,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1亿元,完善了机井、道路、渠道等设施,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井灌渠灌双配套、机电井井通、基础设施完备、机械化无障碍作业”的高标准粮田10万余亩。目前全县“并块”面积达到93.2万亩,50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达11.38万亩。2013年12月和2014年5月,国家农业部、全国政协分别在民权县召开了土地流转现场会。
3.创新金融体制,营造发展“大环境”。2014年2月,民权县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和民权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激励暂行办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加大自身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工作,政府搭台,银企唱戏,加大对“三农”服务力度。截至目前,全县金融机构为涉农小微企业和农户个人贷款累计发放34.86亿元,贷款余额近8.67亿元。在全市率先开通了县级金融服务网(),全力推介民权县的金融机构,基本达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自动柜员机全覆盖。积极构建支农、惠农、便农的“绿色支付通道”,并首次实现农村支取现金千元以内不出村的便农金融服务目标。
4.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大平台”。一是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在“四议两公开”基础上,拓展延伸了决议由村务监督小组监督、决议事项及实施结果在公告同时,经群众无异议后签字确认的环节,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内涵更加丰富。二是建立便民平台,推行群众事务干部。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增多,农村群众最担心的是人难找、事难办。民权县针对这一情况,积极推行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县529个行政村设立了“党员干部群众事务受理点”,开启代办事务“直通车”,畅通群众诉求“主渠道”,实现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截至目前,党员干部已帮助200多名农民群众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解决农村涉访、涉诉案件30多个。三是开展结对帮扶,启动城乡共建工程。民权县是国家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重点县,有129个贫困村、11.25万名贫困人口,自2012年以来,县委开展了以“四必帮、四必访、四必问”为主要内容的“千名干部进千村联万户”活动,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对全县所有贫困群众进行结对帮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工作开展以来,共帮助贫困村发展致富项目150个,投入帮扶资金2500万元。
存在的问题亟须解决良策
近年来,民权县紧紧围绕省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方式、新路子,取得了一些成效,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投入明显不足。中央、省投入“三农”资金虽然大幅度提高,但仍满足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县级财力有限,配套不够,造成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民权县现有高标准良田15万亩,仍有60多万亩中低产田没有改造。二是社会事业滞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底子薄、基础差。民权县529个行政村中仅有贫困村才配套了村内道路建设资金,农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公共文化设施普遍缺乏。三是体制机制运行不畅。深化农村改革组织领导、行业部门统筹协调不够,在资金项目安排上没有建立有效整合机制,整体支持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四是政策支持不够。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支持力度不够,民权县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3个,家庭农场168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影响到其发展壮大的积极性。
面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民权县的实际,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行业部门资金投入力度,在项目数量、资金总量上给予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步伐。
二要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深化农村改革的组织领导、资源整合、项目投入、教育培训等各项保障工作机制,为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要提升综合素质。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至关重要。要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发挥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改革的主体作用。
四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行业部门统筹协调工作,不断提升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公共服务更好地向农村延伸,惠及农民,缩小城乡差距。
一、基本做法
2005年9月份起,建德市在莲花镇进行了农村“六事”制度试点。在试点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经市委同意,借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在全市全面推行“六事”制度。“六事”制度的基本做法如下:
干部理事。一是深入群众问事。问群众家常事、烦心事、急难事、困惑事,详细掌握村情民意,要求每位村干部、党员(年老体弱的党员不作要求)必须联系3户不同类型的农户,并通过定期走访、个别了解、座谈问询等方式,掌握群众难事、急事和关心的问题,并认真如实地填写“问事”记录本。二是认真分析理事。党员干部对了解到的群众意见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梳理,以书面形式整理了解到的群众生产上、生活上、发展上和村级组织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群众说事。一是随机说事。突发事、应急事、特殊事可以随时向村干部反映,村干部要随说随办、及时办理;对一时不能解决或村干部个人难以处理的事项,村干部要及时向村两委报告。二是定期说事。规定每月不少于一天为群众“说事日”,有条件的村每半月安排一天“说事日”,凡是有困难、有想法、有矛盾的群众都可到村两委说事。三是恳谈说事。不定期地组织群众代表召开“民情恳谈会”,让群众发表意见建议。村里对待群众说事要有说事记录本、有说事办理结果登记薄。此外,还要求在村务公开栏设立意见箱、公布说事电话,方便群众说事。
按章议事。一般性问题一月一议,急难性问题随说随议,敏感性问题村民代表参与议,全局性问题村民大会共同议。通过按章规范议事、解决问题,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专人包事。按照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困扰发展的重点问题、影响稳定的焦点问题的要求,对群众反映的事情和经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员和村干部年龄、能力、文化、身体状态等实际,安排专人负责处理,能解决的尽快加以落实,对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说明情况,本村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以指定专人代办、建议上级协调等方式争取解决,以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便民办事。人口多、群众办事不方便、有条件的村要建立和完善便民服务站,及时办理群众需要村里解决的事项,全程为群众代办需要到镇和市里有关部门办理的事项。不具备条件建立便民服务站的村,确定农村工作指导员或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为群众代办。
定期评事。每季度末确定一天为集中“评事日”,由村两委向党员和群众代表通报“理事”、“说事”、“议事”、“包事”、“办事”情况,并对“包事”和“办事”情况进行评议和测评。对群众满意率达不到80%的事项,责成“包事”、“办事”责任人限期整改,直到群众满意为止。“包事”、“办事”责任人是党员的,“包事”、“办事”的结果纳入到党员量化积分卡考核中;在年终党员“双争双评”和村干部述职评议时,把“理事”、“包事”、“办事”作为重要内容。对“包事”、“办事”群众不满意达到2项(次)的,是党员的不得评优,是村干部的扣除20%的年度考核奖。对“包事”、“办事”群众满意率高的党员和村干部,可以作为评优的优先条件之一,并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评事”结果一般在评事日后的7天内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党员和村干部每年的“包事”、“办事”的累计情况,在下一届村级组织换届时要向村民公布。
二、主要成效
建德市农村“六事”制度,以制度的形式使干部经常深入群众,与村民面对面地交心谈心;以议事的方法使干部尊重群众意愿,实事求是地作出决策;以党性的要求促使干部心系群众生产生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以评议的手段使干部公开管理村务,自觉主动地接受监督,从而使农村干部作风得到明显转变。“六事”制度实施以来,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普遍反映较好,其具体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解决了少数党员干部“不干事、不作为、不民主、不廉洁”问题。“不干事”、“不作为”主要是少数农村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无所作为,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少数村干部专注个人事业,对村集体事务态度冷淡;少数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存在着村两委负责人干、其他党员干部看的消极现象等等。“不民主”、“不廉洁”主要是少数村集体重大事项决策和财务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个别村两委负责人管理村务不按章办事,随意性大,方法粗糙;个别村干部说话凭狠气,处事讲义气,解决问题靠霸气;村务管理“不民主”与村干部“不廉洁”相辅而行,村干部特别是村两委负责人违法乱纪案件呈上局部上升态势等等。“四不”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挫伤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完善、制度强化、制度创新来约束“四不”行为,强化党员干部队伍管理,从而不断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层。
【关键词】 劳动力资源 档案管理
各级档案部门要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紧抓农村劳动力资源工作的特点,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落实为广大农民劳动力资源服务的各项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
广大档案管理干部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的生力军,是档案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必将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的进程中,要努力造就一支熟悉农村政策、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管理人员队伍。同时,要加强对管理干部的监督教育,建立和健全管理人员考核激励机制,促进管理人员保持持久的积极性和战斗力。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围绕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各类档案资料也越来越庞大。面对迅速增长的档案资源,如何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逐渐成为摆在各级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工作。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
1.劳动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宗旨与内涵
劳动力资源档案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宝贵历史材料,记录了劳动力资源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和历程,对了解历史、查考现实、制定政策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劳动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想真正做到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最真实最全面的信息,并可以通过查阅档案了解劳动力个人的全部历史和工作经历,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可信的档案管理体系。
劳动力资源档案管理部门应将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工作的基本点,与时俱进,牢固树立“服务民生”的观念,积极拓展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完善、丰富的档案管理体系。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要加强对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监督指导,建设适应民生需求的档案资源体系。要建立健全民生档案法规体系,规范归档机制。
2.集安市劳动力资源档案管理现状
劳动力资源档案关系着千百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由于传统体制下档案管理牵涉到组织、人事、劳动、档案等多个主管部门,操作过程繁琐,管理人员意识淡薄,致使当前的劳动力资源档案管理制度改革举步维艰。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相关档案材料需要专人管理。由于档案资源管理工作量大,管理人员和管理流程也略显混乱。在档案管理手段上,仍未实现全面的信息化办公,致使档案材料有时并不能及时归档整理。目前,基层档案管理部门对劳动力资源管理的档案化管理工作还缺乏有效认识,并没有真正建立为劳动力资源服务的档案管理制度。同时,农民工自身关于档案的认识极为有限,并没有树立相关的意识。
3.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档案资源管理和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突出重点,多方面开展建设,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完善档案管理机制、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等。
相关部门应以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会同下级管理部门,以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等为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部署。对仍处于空白的民生档案的要尽快予以建立,已建立的要继续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档案管理信息化成为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技术迅速而全面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以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随着档案信息量的不断,应建立统一标准的民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和制定一套通用的数据规范,坚持统一规范,避免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的情况发生。应逐步建立诸如劳务输出等档案的专题数据库。
总之,对于档案管理,应强化意识,健全制度,规范整理,电子归档,充分利用,服务为主。
关键词:农村;财务会计;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从2002年起,我国的一些省份开始推行农村的税费改革,从此翻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重点难题,从而规范了集体、农民、国家这三者直接的利益分配关系,解决了农村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一、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村财务会计制的依据
农村税费经过改革之后,政策的环境从根本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原本的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监督管理以及农民负担管理的基础发生了改变,农村集体资产的财务管理、农民负担的体制以及方法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探索出一种新形式阶段的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督管理体系,解决我国农村会计中因“缺位”、“越位”造成的会计舞弊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要根据理论来对其进行分析,要清楚农村会计舞弊可以生存的制度以及各种参与人员的行为方式,找到消除会计舞弊的“药方”,对整个村级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提供正确的选择。
(一)产权经济学
当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势之后,我国政府逐渐对农村集体放权,产权结构非常分散,但并没有建立好有效的机制来处理各方之间的利益矛盾,集体资本的产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同摆设,并没有人格化的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者的责任,与此同时,因为管理权以及监督权都是由村里的村官来执行,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这样就使得村里公共权力的“越位”以及“缺位”,从而造成了会计舞弊,频频出现挥霍、不合理等现象。
(二)会计控制
会计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在于限制、相互制约、审核。为了更好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对于经济组织来讲,必须要加强内部的控制制度建设。
现在的村级财务管理主要是村账村管,整个村的资金使用权、核算监督权、审核权以及人事权都集中在村上书记手中,村里内部结构治理的不规范、不合理,导致村里的资金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制约机制。致使村里有钱就花、没钱就高利借钱花,让村里形成了大额的不良债务。
(三)村里财务会计的运营模式
1.村级财务会计的意义
村级的财务机制具体指的是财务会计工作,它是由乡镇的经济管理站进行统一管理的。实行村级财务会计之后,可以加强对村级财务活动的监督与管理,提高整个村级财务管理的水平,不断降低管理成本,这对农村税费改革以及促进整个农村经济水平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选择合理的模式
决定经济绩效的重要变量,就是制度。一套节约成本的制度不但可以吸引资金、技术以及人才,还可以对财富进行积累,提高人的积极性以及技术创新。为了让农村税费改革跳出“黄宗曦定律”的怪圈,必须推进各种相关的配套改革,在农村的财政上实行“量入为出”,坚决杜绝“量出制入”;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处罚的力度,不能乱开收费口子,防止农民负担的反弹。
3.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
村级财务会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收支、会计档案以及提供会计信息等。
村级财务会计制度在运行中应该遵守以下这几个原则:整个资产的所有制不能变、权不能越位、核算的整个主题不能改变。
二、村级财务在实践中所取得的各种成效和现存的问题
(一)所取得的成效
1.村级财务会计制度,从根本上抵制了传统财务管理中的漏洞,有效的解决了集体资金的流失以及村级不良债务的增加。
2.村级财务会计制度可以很好的压缩非生产性的支出,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3.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制度可以提高财务公开的透明度以及质量。这样更加有利于加强村上的党风廉政建设。
4.可以将党群和干群的关系紧密相连,这样更可以促进整个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农村财务会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实行财务监督体制改革,必然会影响到部分农村干部和某些部门的利益,在改革的同时,肯定会遇到各种阻力。
2.有些乡镇领导对农村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改革认识有严重偏差,并不能理解和认识到加强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和全名落实《委员会组织法》之间的关系,领导对彻底实施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制有各种顾虑。
3.现在的农村管理体制并不适合新形式下的新阶段要求。
三、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一)对政府要有宏观上的期望
1.首先要出台各种相关政策。要不断强化对农村集体资金和财务的管理,同时也要不断强化对农民的负担监督。
2.要大力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保证农业管理机构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加方便、优质的服务。努力在各方面开展工作,多途径、全方面的解除两级的各种不良债务,保证农村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使农村经济健康的发展。
摘 要:基于对遵义市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实践调研表明,结合实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遵义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慎重选择;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特色现代化农业,符合地方产业实际需要;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深化农村改革试点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现代农业 规模 特色 改革
一、遵义市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探索
(一)始终注重引进培育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三种新型市场主体。
一是注重引进。全市编制储备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共引资金额320亿元,通过“资源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活动招商”等形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2013年以来,签约到位资金达65亿元,引进了华西希望等20余家实力雄厚企业集团入驻园区,投资超过1000万元企业主体达30家。二是注重合作。引导企业与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为要素,以农产品生产合作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农户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三是注重转型。对原有传统农户,鼓励入园区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积极引导其转型升级为家庭农场。
(二)加强整合,加大投入,适当发挥行政引导的作用。
一是设施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一批高标准的主干道、沟渠管网、加工厂房、仓库、标准圈舍、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二是经营主体实力大幅增强。入驻园区企业累计3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7家)、园区农民合作社350个、种养大户1496户(其中家庭农场118个)。三是基地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种植业方面园区,基地集中连片规模普遍在1000亩以上;畜牧水产方面园区,朝着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循环化、立体化、特色化方向进一步迈进。
(三)完善链条,适度外延,发挥农业产业多元化功能。
引导要素集聚,强调产业配套,通过统筹发展,农业园区的建设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内涵的拓展。一是产业环节有较大拓展。二是产业功能有较大拓展。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茶区景观打造和接待能力建设,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农旅一体化良性互动快速发展。
(四)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并存。
1.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因产业不同,经营模式不同,园区经营主体对土地流转的需求不同,土地流转的形式也就不同。在土地流转的操作上,多采用了政府主导由镇政府或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转包园区企业的操作方法。
2.园区的经营管理方面。园区都坚持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基本运作模式。凡对种植依赖程度越低、对大规模土地需求越低,则企业主导地位越重,农户参与的成分越少。如习水、务川的养殖园区,余庆、遵义县花卉园区,甚至整个园区的成败取决于入驻园区的1~2个企业。对大规模种植依赖程度越高、对大规模土地需求越高的园区,则园区企业主要发挥的是龙头带动的作用,同时离不开农户大规模的基地支撑。
二、探索中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农业园区现代化的思考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提出,是基于传统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政府财政投入有限,而选择在一定区域集中要素投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思路和目的提出的。初衷是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而现行农业园区的建设与调度,存在过分强调园区规模、资金投入、形象进度、产值和产出,而不够重视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科学技术运用方面的现象。现代化水平不够,现代化示范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关于农业园区资金依托的思考
人均占有资源少,单个主体经营规模小,财政补贴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比有非常大的差距,决定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大市场上处于极其弱质的地位。从理论角度讲,通过调整结构势必可以提高效益,但是从更大区域来讲,结构调整是相对的,不能突破我国农业极其弱质的地位。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更多地还得依赖于财力的增强财政支持力度的大幅度增加。
(三)关于农业园区生产效益的思考
如前所述,我国的农业,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保供给,提升效益有赖于财政支撑力度的大幅度提升和单个主体经营规模的大幅度扩大。故此,在农业园区建设上,提出建设就开始调度产值,划定一个区域就开始调度产出的做法势必给决策造成误导。没有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盲目扩大园区建设规模,没有根本地解决效益的问题,园区建设势必陷入僵局,也与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挥示范作用推动面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宗旨不符。
三、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一)正确把握基本内涵和宗旨适当控制规模
“现代化”是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基本内涵和建设的基本要求。建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推动面上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宗旨。省、市、县、乡大干快上,就现有财力不切实际。就遵义市的实际来讲,以四大区域战略部署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每个县、区(市),每个优势产业建设1个至2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是现实而必要的。
(二)走有特色的山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路子
一要突出山区特色做强优势农业产业。按照“四大区域”战略部署,围绕自身特色优势,遵义市经过多年的调整探索,成功打造了生态畜牧业、茶叶、蔬菜、辣椒、红粱、干鲜果、竹、中药村等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但龙头不强,基地不稳,要围绕这些产业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助推产业发展;二要适应山区地理条件,推广适宜山区的微型农业机械,发展适应山区的适度规模经营;三要立足山区生态建设旅游园区,拓宽农业功能。大力发展城郊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休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三)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树立深化农村改革的典型
追求精品的品牌意识
创建伊始,农民频道就着力打造一批薪的品牌栏目和精品力作,突出服务、公益、娱乐等特点,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事,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作出贡献。从内容看,《三农最前线》、《致富情报站》等节目解读涉农政策,关注农民生活,传递致富信息,记录社会变迁,选取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三农问题,将其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解析,充分认识到农村问题的特殊性,凸现农业节目的深度;就形式而言,频道以三农问题为主要内容,集新闻资讯、专题、访谈、现场直播、电视剧场为一体,注重权威性、生动性、参与性和普及性;从受众角度来讲,频道大打服务牌,除播报及时有效资讯外,还提供援助、娱乐,具有切实可行的实用性。
在“包装”方面,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与国内其他农民频道,栏目相比,可谓开风气之先。河北电视台台标以长城和渤海为基本设计元素,各频道均以此作为标志,注明河北卫视、河北经视、河北影视等频道名称。而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标识却独树一帜,正方体内红底白字,上书“农民”两字。凝练,写意、静中有动、挥洒激情,象征着河北农村改革开放的广阔发展前景和美好未来,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和浓厚的文化气息。醒目、大气,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易于传播和推广。
环环相扣的节目构架
形态丰富、紧扣主题是农民频道的一大特点,新闻资讯、专题节目、互动节目、电视剧场等板块形成差异性诉求。如《三农最前线》是农民频道着力打造的一档节目,内容包括涉农新闻、实用信息、深度分析报道和交流沟通。它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传达关于三农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关注农村、农民、农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致富情报站》为农民提供最新的致富项目,最新的市场行情、分析,生产中遇到什么麻烦事还可以找大宽帮忙,而且还可以通过栏目供求信息。《自娱自乐》是一档观众参与的演播室娱乐节目,立足河北,面向本土观众,面向所有爱唱歌、想唱歌的人,是一档把电视还原成大众舞台的节目。《律师会客厅》是一档农村普法访谈栏目,每期一个鲜活的案例,以点带面挖掘个案,栏目突出实用性、新闻性和服务性。《农科大讲堂》紧贴农民生活,结合农时,以农民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为中心,邀请专家、教授、致富能手进行讲解。《非常帮助》作为一档直播互动的公益节目,联合河北省福利彩票中心,向弱势群体、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人文关怀的频道特征
农民频道针对各级政府推出的对农政策做了大量报道,如农村土地承包问题、农民减负问题、粮食体制改革问题、农村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农机补贴问题等等,使农民在第一时间内获知信息,使对农政策深入民心家喻户晓,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政策理论水平,也有利于这些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农民频道在传递致富信息上下了大力气。《三农最前线》、《致富情报站》、《农科大讲堂》等栏目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供致富信息、成功经验,帮助农民更新旧的观念和意识,走上致富道路。
为了与农民朋友直接对话,拉近与农民朋友的距离,农民频道推出了一些记者主持人。这些记者主持人走出演播室,亲临现场感受乡村的变化,赢得了农民的信赖和支持。农民频道的主打栏目《三农最前线》打造了两名记者主持人:赵小乐和苏老三。赵小乐在节目中是无所不知的政策解读者形象,苏老三则属于行走间看农村农民农业中的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的形象。这两个形象推出后,迅速在河北农民中间树立起了威信。特别是苏老三,以近似农民的外在形象、浓郁的地方口音,为农民办实事的热情,拉近了农民同节目之间的距离。还有《致富情报站》的记者主持人大宽,“致富路上有烦恼,找我大宽来支招”。在生产中乡亲们遇到什么麻烦事就可以找大宽帮忙,他会联系专家作出解答。
一、##市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服务“三农”水平。近几年,我市针对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创新农村服务机制,初步建立起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整合农业科技队伍。通过《乡镇工作纲要》的实施,乡镇农业基层所(站)合并设立农业服务中心,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沙县虬江街道作为全省“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单位,成立了由辖区内市、县和街道有关涉农部门、计生部门共同组成的“三农”服务中心,并通过设立农业155服务热线,成立农业、畜牧、林业应急分队,村级成立“三农”服务协会,实现上下互动联动,提供信息、科技、营销等咨询服务,帮助攻克生产难关,解决生活难题。二是建立健全科技人员创业机制。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农业技术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意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三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在“农业155”服务网络建设上,总结了尤溪县“农家155”的经验,建立了市级“农业155”指挥协调中心、县级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并开通“农业155”专线电话服务系统和网站,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农业155”服务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法律法规咨询等方面的快捷服务。在“村会协作”上,大力推广清流县大路口村的“村会协作”服务农业的有效方式。至目前,全市“村会协作”共结成协作对子49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8.3%。同时,该市还积极探索了“农艺师在行动”、“一元钱科技服务队”以及“科技服务一帮一”等十多种农科教结合的有效服务形式,成为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载体。四是配备农民技术员。严格按照省政府规定的选聘条件和程序做好农民技术员选聘工作,原则上每个行政村配备3名农民技术员(农业、畜牧和林业各配1人),全市1732个行政村共配备农民技术员5208名。
(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几年,我市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新型的农村各类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组织,提高了企业和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发展行业协会。各龙头企业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企业的发展道路,积极组建以龙头企业协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至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7个,会员总数6899人。现有资产规模2.5亿元,2004年实现总产值或销售收入达41.75亿元。三是深化农村供销社体制改革。供销社系统加大改革力度,建立了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并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至2004年共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60个,行业协会19个,农副产品信息网已联接62个乡镇、22个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32个龙头企业、14个批发市场,实现网上商品交易金额4800多万元,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之间起到了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创新农业示范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是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各级均成立了竞赛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指导组,制定种养模式的生产技术方案,并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展农业竞赛活动,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如何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机制进行探索,有效地带动全市粮食生产、农民增收。二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十五”以来,全市初步建立了明溪县南山、沙县柱源等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其中明溪县南山园区已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至目前,全市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已推广优、新品种389个8.12万亩,良种覆盖率86.5%,比建园初期提高21个百分点;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7.04万亩,推广率75.5%,提高15个百分点;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328期,培训农民3.06万人次。并通过有效积聚整合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大力调整种养结构,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园区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四)创新劳动力转移机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并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强化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校、职业技术 学校、农村中小学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等项目,并以沙县、尤溪等五个县被列为全国“阳光工程”示范县为契机,多渠道培训农村劳动力。去年全市培训农民工3.97万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8063人。二是打造劳力品牌。精心打造沙县小吃业、明溪新侨乡等劳务品牌,提高劳务的竞争力和就业率。至2004年底,沙县从事沙县小吃、经商办企业等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5.8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6.5%。明溪县出国经商或劳务农民近6500人。三是强化供需见面。连续两年在沙县成功举办了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今年的专场招聘会有2685名农民当场与省内外的156家企业签定了招聘合同,并与66家企业签定了意向性用工协议7543个。四是开展山海劳务协作。几年来,我市加大山海劳务协作,扩大在沿海就业门路。去年选派7批370人农村贫困青年和城镇下岗职工的子女到厦门市高级技工学校免费参加培训,已有近300人走上了工作岗位。五是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劳务派遣与跟踪服务机制,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办理证照等“一站式”服务,做到岗前培训到人、用工合同到厂、跟踪服务到点,全力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的就业环境。制定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各种收费行为,加大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清理力度。2004年全市接受农民工投诉864件,追回拖欠克扣工资1117.1万元。通过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创新,至3月底,全市有45.43万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8.8%。
(五)创新农村改革机制,推进农村各项配套政策全面落实。以被确定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契机,创新农村改革机制,推进农村各项配套政策全面落实。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截止5月底,全市有1730个村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改革面积1703.86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7.3%。永安市率先创办林业要素市场,相继展开产权交易、林权抵押等配套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二是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成片开发,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至目前,全市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面积达30.74万亩,占总面积12.4%,涉及农户7.68万户,占总农户数15.8%。三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前两年“五取消、一稳定、一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又实行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的政策。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全市2003-2004年减轻农民负担2.19亿元、人均减负111.5元。今年全市农民负担比2004年又可减轻8432万元,人均减负42元。四是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从去年开始把农村低保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将年收入低于1000元的30680户农村贫困家庭、81009人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六)创新农村基层工作机制,增强基层组织活力。一是建立相帮扶机制。从1986年开始实施“扶贫小康工作队”工程,实行领导挂包联系制度和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同时,从2004年开始选派463名干部到相对后进、薄弱村任职,把更多的人才资源、政策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资源自上而下向贫困乡村倾斜,把各种生产要素导入贫困乡村,不断增强贫困乡村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经济能人三支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和落实“双带双创”活动,倡导“三向培养”,注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能力。三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村务公开、乡(镇)政务公开、基层站所事务公开,试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推进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把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监督。推行村账委托制、村级会计聘任制、财务电算化管理等做法,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至目前,全市已有103个乡镇、1180个村实行了会计委托,分别占乡镇和行政村数的73%和68%,660个村推行了财务电算化管理,占行政村数的3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几年尽管许多先进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但对广大农民而言,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以及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新知识、新技术贮备不多,素质降低等问题,导致农民得不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新技术学习、新成果运用。
二是农村信贷体制有待深化改革。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只能满足少数农户进行简单再生产的需要,对于农户大额的生产资金需求和非农产业的资金需求还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农民苦于缺乏资金,难以加大投入,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仍不宽松。歧视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企业对劳动力的侵权、拖欠工资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短期内难以健全完善。
四是乡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亟待增强。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能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农村干部少。
五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跟不上新阶段“三农”发展要求。
六是少数村级组织软弱涣散。个别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形成了“两张皮”,凝不成抓经济、抓发展的合力。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整 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农业“155”为基础,整合涉农部门服务网,在市、县、乡建立集农业实用信息、市场营销、科技示范、资金融通、政务服务为一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联动网。进一步深化“村会协作”,扩大协作领域。加大“农艺师在行动”、“科技服务一帮一”等服务农业典型的推广力度,逐步从点到面推开。
2、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自主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立足本地特色产业、特色产品,顺应农民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3、加快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创新劳务市场对接机制,每年举办全市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做好劳务派遣与跟踪服务工作,促进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实施“阳光工程”,搞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改善进城农民的就业环境,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4、建立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参与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和农村五保户实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和农民健康状况和养老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
5、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国家引导、银行支持、龙头企业为主的投入机制,引导和聚集社会资金,支持“三农”发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社区性金融服务组织。探索实行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积极开展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6、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双带双创”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政策进农家、科技进农家、增收措施进农家”为主要内容的“三进农家”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政策水平,增强科技兴农意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债务形成的原因
1.1农村基础教育财政制度缺陷是产生农村基础教育债务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1)教育事业规划与资金需求预算分离。在现实中,教育事业规划经常以学校新建和扩建为主要内容,但往往不包括资金需求计划。这一方面可能会脱离地方财政现实,另一方面可能在地方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造成建设在先、投入在后的格局,从而产生大量债务;(2)政府和学校二者缺乏教育投入行为的问责性。一方面,大量教育债务的产生在于地方政府未能兑现其资金投入的承诺。另一方面,对于学校自我筹资的行为缺乏规范,缺乏对于建设规划和资金筹措方案的严格审查,特别是部分学校追求超过地方现实的高标准建设,因此导致的债务最后难以问责。
1.2对学校举债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是导致学校债务产生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对学校举债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措施,部分学校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为了搞学校建设、给职工发福利等,不惜通过高息举债、违规举债等不正当渠道来进行。
1.3基建投入缺乏保障是导致农村学校债务不断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依靠农民和乡村政府集资建学校,学校基建投入没有规范化地纳入公共财政体制,这是学校债务出现的重要原因。
1.4金融制度不健全,银行盲目放贷。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金融制度不健全,银行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地向学校提供贷款,但由于银行部门缺乏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没有对学校的偿还能力做出风险评估,导致贷款审核不严、不规范,特别是部分学校,为了在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而向银行申请巨额贷款,贷款额度远远超过了学校的偿还能力。
2.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债务的危害
2.1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有些学校,经常出现债主临门、封门等现象,严重扰乱了学校秩序。许多学校领导为了躲债或还债,日夜奔忙,占用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难以搞好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2.2构成了教育乱收费的新诱因。在没有其它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为了偿还债务,维持学校正常运转,部分欠债学校有可能不得已而为之,通过向学生乱收费来寻找制度外的收入。学校的乱收费行为常常会造成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损坏学校和政府的声誉。
2.3可能诱发财政、金融风险。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县级教育负债率相当高,如果再与其它债务迭加,县级聚集的债务数额将是惊人的。从政府看,未来债务将有向政府集聚的趋势,可能造成财政风险。从银行看,大量教育贷款无法收回,银行会形成数额巨大的坏账、死账,这会产生金融风险。这种基础教育债务导致的财政、金融风险会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2.4影响了农村各项改革的顺利开展,危害了社会安全。农村基础教育债务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破坏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还会诱发教育乱收费,这无疑会危害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加重农民负担,最终抵消国家各项农村改革的成果,破坏农村的社会稳定。
3.防范和化解农村基础教育债务的对策与建议
要彻底、有效地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债务问题,必须双管齐下,同时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