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城市战略范文

智慧城市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城市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城市战略

第1篇:智慧城市战略范文

【关键词】 智慧城市建设 理论思考 战略选择 渗透分析

引言:智慧城市属于一种新的城市理念,其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了信息技术,使得城市发展变得更加智能化、信息化,逐渐形成了一种高级化的城市形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缓解“大城市病”,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倍增器”。当前,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逐渐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这对我国产业革命的新一轮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理论思考分析

1.1是城市经济发展实现转型的“转换器”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各行业领域开始朝着高新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作为引导,结合自身的知识优势,改革和升级产业结构,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智慧城市建设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中主要体现在新型要素方面。

首先,新型要素主要就是城市发展中的要素发生了改变,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将人看作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发]信息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资本后盾,实现快速发展[1]。

其次,新型特征主要就是城市内涵发生改变,通常包括经济的持续发展、舒适安逸的生活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管理等。

最后,内容更新,主要就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发生改变,体现着与传统城市之间的差异,更加关注城市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建设。总的来说,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信息化的发展,如图1所示。

1.2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

在信息化发展中,城市在各项工作的相互推动、相互协调下逐渐发展形成一种整体形态,如图2所示。城镇化在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很大作用,能够作为一种载体形式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分析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发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相互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信息化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影响城镇化发展中的生产工作,并且产生极为广泛且持续的影响效果,逐渐改变着城市的演变速度和空间发展结构[2]。同时,在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经济和治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变作用。

总之智慧城市可以说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化发展中的基础建设,推动城市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二、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战略选择分析

2.1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它们二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同时发挥出政府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所具有的调节作用,尽可能的减少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阻碍。首先,应该高度重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掌握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上的竞争机制和供求关系等优化各项资源,顺利完成各项建设工作,在实现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加快智慧城市的前进步伐[3]。其次,充分发挥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创造一个健康的政策环境,引导智慧城市中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发展。

2.2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

由于智慧城市还属于一种相对较新的城市形态,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所以会面临着很多来自于信息安全、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风险。在具体建设中,要想促进智慧城市更好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就应该处理好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的建设工作。根据市场发展的具体状况,将政策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发展中去,实施各项智慧项目,实现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建设工作。

此外,政府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针对城市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推动法律建设的发展进程,加快法制化的发展建设步伐,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一个健康的法制环境,确保城市建设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展开。

2.3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智慧城市的有关工作中,应该要注重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将金融资本和技术资本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方便、快捷。在具体的建设中,有效做好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工作,并且实现良好的对接,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首先,在技术创新中,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快服务平台方面的建设工作,将企业与科研机构、各个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智慧城市提供更加优化的创新环境[4]。而在金融创新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大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方面的发展力度,将智慧城市中存在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散,增强金融服务的水平,不断完善企业的融资体系和发展结构,使得企业拥有的融资渠道更加广阔,通过企业发展带动智慧城市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智能城市和数字城市日渐发展成熟,再加上信息化的推动,逐渐形成了智慧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形态,其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智慧城市有关建设工作,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智慧城市更好、更快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74-80.

[2]赵大鹏,张锐昕.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12,11:49-53.

第2篇:智慧城市战略范文

摘 要 吉林省延边州长吉图开发先放先导区战略实施后,给延边州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新型经济和吸引人才带来了机遇和途径。其优良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展示了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城市信息技术、大数据管理方面加大力度进行探索,为延边州智慧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背景,探讨长吉图战略下延边州的体育旅游发展。

关键词 智慧城市 体育旅游 发展策略

一、延边州发展体育旅游的现实条件

延边州全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隶属于吉林省。州内四个城市以图们江为界与朝鲜接壤,民族特色鲜明,体育旅游资源以动态形式保存,完整丰富,历史悠久,传承兴旺,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热烈。

朝鲜族民族特色项目。延边朝鲜族以象帽舞、顶瓮竞走、朝鲜族摔跤、跳板、打秋千等传统族民俗项目闻名。各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均能看到技艺精湛的朝鲜族民俗运动体育表演。受朝鲜半岛文化影响,延边足球已融入延边州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小学均开设足球课程,为延边州的足球发展积蓄了人才力量。文化兴体战略提出后,延边州群众体育挑战可持续发展,群众体育建设更加追求增强体质、增进健康[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延边州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5度,降雪量丰富,冰冻期长。速度滑冰创造过全国冰运会全能冠军、中国冰坛“六子”的优秀成绩。汪清县冰场被指定为吉林省速滑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冰上训练基地[2]。延边州目前有大小滑雪场24个,建有高、中、初级雪道及各种雪场项目,部分雪场具有人工造雪条件,装设单板跳台等[3]。

二、延边州智慧体育旅游发展概述

(一)智慧旅游的背景

智慧旅游属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在旅游业中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等信息化技术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管理、政府行政、人民生活等各种数据资源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将旅游资源进行信息化、系统化、集约化管理,提升服务,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扩大行业规模[4]。

(二)长吉图开发先放先导区战略对延边州体育旅游的影响

延边州体育旅游一直受到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广人稀,景区建设分散等不利条件制约,在整个旅游产业中收入比重偏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立足图们江,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面向东北亚,服务大东北[5]。在长吉图战略引导下,延龙图建立经济一体化区域,积极引入新发展模式,注入科技力量,实现城市资源共享。2015年吉珲城际高铁竣工通车,成为游客进入延边州的快捷通道,为延边州体育旅游的发展打造了交通便利。

(三)延边州体育旅游向智慧旅游发展的意义

通过智慧旅游系统,可以将延边州构建的体育旅游新产品,通过数据化信息共享,改变从前旅游信息不公开、不全面、不及时、不完整等影响游客热情的弊端。构建智慧旅游,可以帮助政府管理部门站在旅游行业角度,紧贴企业和游客的需求,加快配套建设,提高管理者的职能和服务方式转变和服力水平的提高。

三、对延边州发展智慧体育旅游的建议

(一)切实落实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延边州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条例》公布后,确定了“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以智慧旅游建设为牵引、以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为目标,打造延边旅游产业升级版”的旅游发展目标,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推动富庶延边建设[6]。在智慧旅游发展中,政策制定者要把握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整合各方力量,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以游客为中心,制定旅游规划,提供金融支持

发展体育旅游,要把旅游规划、大数据信息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中。体育旅游企业要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利用信息传导技术不断跟踪游客,关注游客满意度,随时给游客提供帮助和解答,满足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越来越高的要求[7-8]。

延边州旅游企业融资资金来源基本上以贷款为主,发展智慧体育旅游,要在金融上给予企业支持,积极促成上市融资。同时,利用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条件,扩展体育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提升金融实力[9]。

四、结论

作为新生事物,智慧体育旅游的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的现实要求,以游客为核心,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务实建设,使延边州智慧体育旅游不走弯路,真正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正式批复图们江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将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Z].新华网.2009.

[2] 李振世.试析延边速滑运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条件[D].延边大学.2007.

[3] 延广交通文艺台.新浪吉林旅游延边[Z].2014.

[4] 郑佳薇.“文化兴体”战略对群众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理论观察.2014(5):48-49.

[5] 张凌云,黎j,刘敏等.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66-73.

[6] 新闻来源:延边信息港[Z].2014.

[7] John Koldowski.智慧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R].2015世界旅游互联网大会.2015.

第3篇:智慧城市战略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成本会计;发展动向;应对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成本会计是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发展的产物,迄今为止,成本会计的内容包括对成本的预测、对成本的预算、对成本的控制、对成本的核算、对成本的考核、对成本的检查、对成本的决策等方面,成本会计在实践进程中,它的内涵与外延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的今天,成本会计的动向会如何发展,对此应采取何种措施?现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相关讨论。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动向

从经济管理范畴而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成本会计在现代化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功效,以下从信息技术范畴以及环境范畴对成本会计的发展动态展开探究:

(一)成本会计朝着信息化领域发展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信息化的管理与数字化的管理已成为成本会计发展的大方向。把电脑等信息化技术全方位引入现代成本会计的核算领域和管理领域来,大部分的手工记账方式都可以用财务方面的电脑软件来代替,这样能最大限度提高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让出错的机率大为减少,让会计账目的登记工作、核算工作、查询工作都变得更为简洁,与此同时也为公司财务机构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成本会计的信息化进程一定会以极快的速度获得空前的发展。

(二)成本会计朝着环保方向发展

从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以及环保贸易堡垒的存在都在明显地提醒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务必重视产品的安全性与环保性;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的政策来看,经济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为绿色产品的大力发展、环保的重要性。这些政策充分表现到会计的发展体系中,就是成本会计朝着环保方向发展,这也就是近年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环保会计问题。对环保成本的计量最大限度考虑了外部层面的环境因素,把对环境的污染、防治环境的成本费用、开发环境的成本费用以及保护周边环境的成本费用都完全计算在成本会计的应有效益中,它是环境范畴的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完美融合,它尝试将环境、社会以及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它是成本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最大进步。

二、应对成本会计发展动向的策略

成本会计在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时段,在市场经济体制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从事成本会计的工作人员务必以高度的专业觉悟意识到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真正意识到进一步强化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重大作用。企业必须根据当前形势的要求采取应对成本会计发展动向的策略。

(一)进一步引进新颖技术,从精准角度提升成本会计工作的效率

在成本会计管理的实践工作中,大力引进电脑等信息领域的技术,最大限度实现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不但能让成本会计工作的处理速度大幅提升,而且还能在最短时间内便捷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大中型公司都完全实现了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譬如,青岛海尔集团就用电脑取代了人工会计成本预算,借助输入大量的客观数据信息,电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精准的计算,对下一阶段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准确的预算,与此同时还能十分精准地计算出当前所付出的成本,倘若提前在电脑中输入本期所付出的最大成本数目,电脑还会在最高数目输入时给出预警,以此帮助企业管理者来进一步控制成本。总而言之,在新颖技术的支撑下,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强大支撑下,成本会计工作不但会十分精准,而且会更为迅捷。

(二)从环保角度大力开展成本会计工作

当今世界,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十分重视环保问题。企业成本会计在发展的进程中也务必高度重视环保所付出的成本,把环保因素充分考虑进去,独立自主地遴选适应本企业自身情况的环保会计预算方式。在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进程中,环保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环境在污染进程中所损失的成本。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推脱的环保责任,企业采取相关措施减少环境污染所花费的成本必须具体化、费用化,完全可将所付出的资金计算进当期的费用,主要是通过“管理范畴费用”与“营业外范畴的支出”两个会计领域的科目来精准确定当期的损益;第二、治理环境所花费的成本。在治理环境的进程中一定会产生相关的费用,譬如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费用、在环境检测方面的费用都可将其纳入当期的损益,并且各企业所购置的防治环境污染的相关设备也可作为一项固定的资产,将其划入“环境保护固定资产”的项目核算中。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的今天,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用到成本会计管理去控制成本,唯有有效控制了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在目前这一形势下,必须不断深化会计从业者对成本会计管理的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成本会计管理的方法,大力引进新颖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实现成本会计管理的信息化,与此同时还务必考虑环保领域的成本核算和操控,从信息技术角度与环保角度全面促进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易梅香(1974-),女、学士学位,教师,副教授,会计师。

参考文献:

[1]王华,周诚.成本会计准则制定的中日比较与经验借鉴[J].财政监督.2015(32):58-59

第4篇:智慧城市战略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意义

1、引言

近年来,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计划。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众多国家都先后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仅2012年就有北京、常州、南京等26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本年的工作计划。初步预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在“十二五”期间累计将超过7000亿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将达到数万亿。仅在智慧医疗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就将达250亿元,可以直接和间接创造近百万个知识型就业岗位。而这些人的消费,又可以创造更多的服务业工作岗位。

2、智慧城市的界定

城市是一个系统,城市中的人、交通、能源、商业、通信等,这些过去被分别考虑、分别建设的领域,实际上是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由于科技手段的不足,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隐形地存在。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互联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也就是说,智慧城市是由物联网(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高度发达演变而来的。

3、发展智慧城市的现实意义

通过构建智慧城市,形成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具体来说,就是城市越来越聪明,比如在成熟的智慧城市中,智能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可以精准的识别区分每一个垃圾,各种垃圾废料经过处理系统循环加工成新的原料,而不是简单的埋掉。每一个废料就是一个新的材料来源,实现城市系统的自给自足,这样才能实现节能环保,缓解人类生产生活给环境带来的超额负担。

在智慧城市中,大规模的破坏性工厂变成大规模的废物利用的供给者,重新设计的废水处理系统可实行再灌溉,光控太阳能路灯可自行开启和关闭,驾车经过智能收费站不用排队直接通过就能自动缴费。当每一个城市均与其周边城市和整体社会自然环境相互依存,不再成为单一的需求者,而成为物质的供给者,同时自给自足时,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也将不复存在。

智慧城市是人类在技术领域的革新,是经济层面的飞跃,它将引发人类生活的一场革命,影响各个国家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但最深刻的改变,恐怕还是会在环境保护方面。

4、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意义

4、1经济发展方面:从资源意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完全契合的,具体体现在:(1)体现资源节约、环保节能和绿色经济本质。现代很多城市病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形成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借助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实践,能促进人们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推动绿色消费、清洁生产和敏捷制造,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在未来的智慧产业中,通过建立一批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孵化基地,直接推广一批低碳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此外,借助于智慧治理,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的手段和控制方法,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调配和使用水、电力、石油等关键资源,减少浪费,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型城市,通过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和脑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由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具“智慧”。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产业具有关联效应和催化效应,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海量的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和智慧设备,由此将形成市场大、范围广、关联多、链条长的智慧产业链和产业群,并催生一大批新的智慧产业。以物联网为例,由于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是一个大集成,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其中包括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物联网应用服务业等。因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提高经济的知识含量和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4、2引发积极的科技创新,从而有助于带动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1)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支撑,而每种技术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就物联网而言,它涉及的技术就非常多:感知层包括RFID信息编码标准、数据采集、传感器中间件、中高速短距离信息传递等关键技术;网络层涉及有线网络、互联网、无线网络等在内的各种网络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是重中之重;应用层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泛,与不同行业的应用结合需要不同的技术,数量非常庞大。此外,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向这些智慧产业集聚。可以预计,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引发新一轮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浪潮。(2)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渐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各主要大国都非常重视,在国家层面做出战略布局和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持和产业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拉动和催化智慧技术和智能产业的发展。在智慧产业中,很多内容就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将直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和发展。

4、3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以及治理城市病,保障民生

(1)相对传统的人为行政管理和决策手段,智慧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的城市服务手段,可大大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有助于实现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三大跨越。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2006年,玄武区采用IBM提供的以SOA为架构的电子政务平台,在新建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之上,整合了财务、计生、民政、发改、卫生、市容、文档等共13个政务应用系统。以往需要30天才能处理完的行政审批事项,现在缩短到7天;SOA的软件架构提供的是一个基于开放标准的城市数字化支撑平台,把财政、农业、教育等单位的数据进行共享和交换,光IT的成本,每年就节约80万元。(2)目前城市化、工业化的现实严峻,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增加,城市病更加突出: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公共卫生事件、环境污染、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城市安全监管难度加大等。这些问题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贯彻“互联、整合、协同、创新、智能”的智慧城市理念,借助于全面的集成的智慧技术,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城市管理智慧应用系统,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的协调高效运行,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和谐。可以说,这样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良好民生的形成建设与发展。

第5篇:智慧城市战略范文

看德国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重视顶层规划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从总体上来看,德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多突出强调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德国的发展历史、发展目标以及总体战略密切相关。德国自二战以后,全面启动城市废墟治理和重建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生态原则,注重生态体系建设,包括法律、政策、建筑、景观、乡村、修复和雨洪管理等。当前,德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相融合,生态城市着重以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效率提升为战略,智慧城市基于互联网技术强调整合都市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十分重视城市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利用城市运行中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知识、资源等,达到强化不同组织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提升对社会和产业服务能力等目标。从世界绿色城市的代表之一――法兰克福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的经验来看,有四个方面的做法值得关注:一是明确建设主题。法兰克福非常注重绿色发展,其目标是建设绿色城市,并成功提名为“2014年欧洲绿色之都”的候选城市;二是明确规划期建设内容。围绕绿色发展主题,法兰克福智慧城市规划提出了环城绿带、“超节能住房”、节电奖励、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垃圾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兰克福电动交通2025战略”、水资源管理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三是明确牵头单位。与绿色发展主题相对应,法兰克福智慧城市规划主要是由环保局负责;四是重视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法兰克福已经建立了“法兰克福/莱茵-美茵数字中心”,为提供商和用户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的平台,促进城市及都市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重点领域的实际应用

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能源、环境、交通、医疗、教育、建筑、金融、政务等。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德国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交通、医疗等领域。在智慧节能环保方面: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德国加快了弃核的步伐,并开始实施能源转型战略,制定了包括六个法律和一个法规的“一揽子能源法案”,成立了能源监管独立专家委员会,制定了3年资助35亿欧元的能源研发计划,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和少量的生物质能、地热,提出到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德国能源比例的80%,到2020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40%的目标。2014年8月,又正式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201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首次超过传统褐煤。如德国日照最充足的城市――弗莱堡市,充分利用这优越的自然条件,发挥欧洲最大的太阳能研究所――弗芝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的优势,制定了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将太阳能发电运用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在智慧交通方面,比较典型的是柏林的电动交通项目。柏林的目标是成为欧洲领先的电动汽车大都市。目前,柏林―勃兰登堡首都地区是德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实验室”,拥有220个公用充电桩。迄今实施的可持续交通项目涵盖了私人和家庭用车、电动汽车共享、企业车队、卡车货运、电动自行车等。

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经济的融合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方式和理念,也推动了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智慧产业、智慧园区,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经济的融合。德国通过实施工业4.0战略和最近的《德国数字化战略》,不仅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了全球领先的发展优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又促进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本地产业化,推动了智慧产业、智慧园区的发展。柏林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该园区曾是德国乃至世界航空发动机研发的心脏,此后亦经历了近30年的衰败,期间园区治安条件差、地下水被污染、企业居民纷纷搬迁撤离。自1991年开始,科技园区推行孵化器战略,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形成四大孵化器实体。为支撑德国实现能源转型2050战略,园区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应用综合解决方案,并在园区规划、开发和运营管理中,落实生态和智慧理念,将生态友好、绿色能源利用、绿色建筑、慢通系统、电动汽车和海绵城市等落实到园区实际建设之中。至今,科技园区建筑节能水平达到德国领先,建造类型以被动式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为主,区域能源供应直接/间接实现可再生能源全覆盖。目前,在占地4.2平方公里的科技园里,已有科研院所16家,入园企业和研究机构超过1000家,从业人数16000人,集聚了光子和光学、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微系统和材料、IT与传媒、生物技术和环境、检测分析科技等六大产业,形成了科技城、高教城、传媒城、创业城、柏林州未来城等五“城”联动的有机生长模式。它已成为德国实施生态和智慧建设战略的重点示范。

学德国智慧城市建设所长

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实效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长期演进的过程,要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信息化水平、市民素质等各项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规划,明确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近期的重点建设项目,然后务实推进、分步实施。要从每个城市的实际出发,选择与当地居民关心关注和政府社会管理中的难点领域开展试点,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分到合,逐步解决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切忌贪大求洋,盲目跟风,不切实际地购置先进设备、系统软件,而在整体规划方面缺乏有效统筹,在要素资源和能力支撑方面缺乏有力保障,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影响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德国各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虽多集中在节能、环保、交通等领域,但在具体项目的选择和运营方式上,各地都有各自的重点和特色。德国人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也并不是说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就是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就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不断出现的前沿技术为市民提供便捷、经济且环境友好的公共服务,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问题。只要能够促进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提高,就可视为建设智慧城市。

政企合作,多方出资,积极推进多元化投资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种经济行为,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特别是企业的投资合作。德国为了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积极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的PPP模式,形成了运营模式多元化的特点,保证了智慧城市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营。

按照政府与企业在投资、建设领域的不同角色,德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了政府投资运营、企业参与建设,政府与企业合资建设与运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投资建设,企业建设运营、政府和公众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并存的态势。如德国柏林伙伴组织是柏林市的经济促进机构,由柏林市政府和私营企业各占一半股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柏林市政府负责柏林智慧城市规划策略的制定,确定智慧城市建设六大主题,负责智慧城市建设各方的组织联系,并建立公开的数据平台,将柏林800多个数据库全部开放;而柏林伙伴组织则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好规划策略的实施和十个试点区运营。

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也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改变政府大包大揽,过多依赖政府投资的状况,而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运营模式,既要积极争取中央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也要激发企业、公众等社会力量,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人为本,民生导向,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本质。建设智慧城市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提供更为科学、智能的城市管理。

第6篇:智慧城市战略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条件;基础;路径;建议

1.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从功能角度看,智慧城市体系可以分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别对应以下三方面特征: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其中更透彻的感知是指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快速获取城市任何信息并进行分析,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指通过各种形式的高速高带宽通信网络工具,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收集和储存的分散信息及数据进行连接、交互和多方共享,从而对环境和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从全局角度分析形势并实时解决问题,使得工作和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完成,改变整个城市运作方式;更深入的智能化指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洞察来解决特定问题以更好地支持城市发展决策和行动。

2.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与现实基础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这也迫切要求各城市积极探索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更全面、快速地推进城市信息化向纵深挺进。随着部分地区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完成,为适应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 ICT 变革和应用创新需求,智慧城市成为了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据国脉互联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截止 2011 年上半年,我国已有近 50个城市、城区或园区提出了具体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等城市已迈出实质性步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领跑者”。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基本形成,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初步具备了深入发展的基本条件。

2.1城市信息化升级的基础条件基本具备

从信息化基础上看,数字城市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了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信息化进程正步入“快车道”,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和推广城市已达 130个,近60个城市基本完成建设,国家信息化水平指数大幅提高。据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数据显示,2006 -2008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IDICN) 年均增长13.3%,居世界第5 位,高出世界平均增速 1倍,在信息化可接入性和可使用性方面更是全球进步最快的国家。当前,我国各城市高度重视信息基础建设,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等信息化指标显著提升,政务、商业、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向更高层次、更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市迈进奠定了基础。

2.2智慧技术链和产业链初步形成

从智慧技术与产业发展上看,智慧技术产业化和信息产业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产业规模效应初步呈现。我国是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在智慧城市领域,我国目前已落实了250多个物联网试点项目,建立了江苏无锡国家传感网示范区,北京、上海等5个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示范城市。在相关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成绩。以物联网为例,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都已取得重大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我国基本建成了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物联网产业链,并呈现出带动电信运营商、高校、科研机构、传感器企业、系统集成商、应用软件开发商等环节聚合联动之势,产业规模效应不断外溢。与之同时,信息产业由硬件和制造主导向软件和服务主导转变速度加快,系统集成和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模式,信息产业内部交叉融合、重组融合以及与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不仅拓展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且派生出许多新兴业态,进一步壮大了信息产业规模。

2.3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促进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文件,对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十二五”时期,智慧城市与集成电路、智慧工业、地理信息、软件信息服务等共同列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十二五”科技计划的规划重点,以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在地方上,许多城市将智慧城市纳入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地区还出台了一系列专门的政策规划,逐步建立起保障智慧城市稳定健康推进的政策体系。

3.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当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城市建设及管理的结合日益紧密深入,城市信息化建设目标升级,智慧城市建设迅速展开。综合分析已在建的智慧城市,发现部分城市着重整体建设,部分选择相应的突破点,我们将其总结为四种适合发展的智慧城市路径。

3.1重视以前瞻思考为指引的顶层推动

如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围绕城市智能运转、企业智能运营、生活智能便捷、政府智能服务等方面,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智慧城市是重点着墨的部分,形成宽带城市、无线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等多个重点工程及产业专项。这种路径需要政府立意高远,在充分激活市场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考虑到市场功能的缺陷之处,从而防患于未然、绸缪于未雨。智慧城市规划应立足于顶层设计的高度,规划建设途径、创新方向及发展战略,确定清晰明朗的任务书、路线图和进度表,有效指导建设。

3.2将转型跨越作为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

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长期积累的问题愈发突出,已经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转变的关键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并以此作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如天津市智慧天津战略部署中着力培育若干个产值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快速摆脱旧有发展方式。杭州市因地制宜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城市,着力发展信息、环保和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智慧产业。沈阳市借助智慧城市建设,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打造生态沈阳。

3.3将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建设的重要任务

这种路径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大幅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全方位拓展社会管理的视野,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如南京市通过构建智慧南京,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优化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西安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落实到民生领域,切实推动公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改善。

3.4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智慧城市应着重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切实改进公众生活方式,提高民众幸福指数。如深圳市从科技、人文、生态三个方面打造智慧城市,并以此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突破口。重庆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卫生服务、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为重点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打造“健康重庆”。

4.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建设智慧城市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瓶颈等诸多问题。发展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要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4.1要建立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

一方面,要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利用供求、价格、竞争和风险等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用最大化,用利益诱导和市场约束、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机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制定相对完善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流动。

4.2要坚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轮驱动”

智慧城市建设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促进产业技术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发挥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金融系统不仅是创新融资的重要渠道,而且是规避、化解创新风险的有效工具和制度安排。发展智慧城市必须同时推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使二者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4.3要处理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集成共享的关系

信息基础设施和集成共享是城市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价值所在。发展智慧城市亟需进一步增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物联网、新一代3G移动宽带网、新型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平台,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次有序推进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同时,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智慧城市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和部门分治的局面,促进信息集成共享与互联互通,实现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统一。

第7篇:智慧城市战略范文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需要战略性规划和顶层设计的系统思维,在实施落地上则需要循序渐进,我认为智慧城市急需跨界、跨学科和跨平台的多方资源与人才对智慧城市建设出具战略性顶层规划,特别是各部门、各行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上不同的定位与应用的需求,常常会片面性和局限性地去考虑智慧城市建设,忽略了智慧与智能之间的纲目并举。

因此,经常会在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

通常情况,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内容包括:在规划的指导下,设计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并规划实现目标架构的路径。在智慧城市阶段,由于信息系统涉及了政府、企业、市民等多类主体,投资巨大、运营难度大,因此,顶层设计更需要考虑:谁投资、谁建设、谁运营、谁付费等实际问题。

许多传统行业,正在认识到信息化服务领域潜在的商业价值,比以往更愿意开展战略性的投入。因此,需要用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顶层设计。除了综合设计系统的整体功能、信息资源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指导系统建设总的框架的技术可行之外,更关注商业的可行,设计市场化投资、建设、运营的模式,使系统成为用户满意,政府、商业上可行的多赢工程。产业整合:分析产业链结构,分析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成熟度,识别有能力的企业,采用产业链整合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经营管理的较高境界,需要的不仅仅是局部智能化的产业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者,需要回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如:非物化文创内容与科技融合的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居民生活智能化需求的变化,这些所能做的就是一个不断地改进城市经营智慧和管理智慧的工作。

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将促进产业链升级和提高获利能力,催生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旅游、智慧学校、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建筑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市民要享有智慧生活、智能家居、智慧旅游、智能导航、智慧医疗、智能安防、智慧教育、智能停车管理等智慧社区的一系列服务,这需要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协调与规划的决策作用。

只有面向公众规划与运行,只有动员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管理,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规划的重要任务是创造全社会对于智慧城市发展方向的共识,促进政府与社会合作,共同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

第8篇:智慧城市战略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城市转型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02

美国学者马克鲁普是最早提出智慧产业的,他认为智慧产业是指这样一些厂商或者组织机构(某些时候还可能包括家庭和个人),他们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无论这种生产的目的如何。智慧产业是高知识、高智力产业,也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目前,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科技投入的不足。我国近年来总体的R&D经费投入虽然在持续增长,但R&D经费投入占GDP的百分比却一直在1%左右徘徊,发达国家一般在2%以上,中等发达国家在1%以上。其次是高新技术人才的缺乏。据统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人员占40%,而发达国家为60%~70%;同时,人才流失现象也相当严重,每年流往国外的高科技人才占80%以上。智慧产业和人才既是智慧城市成功的关键,也是智慧经济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在智慧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智慧城市加速培植智慧产业和人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完善数据科技,加速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数据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数据化”就不可能有信息化和现代化,更无法谈论智慧城市。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的信息产业,数据的生成和使用已成为其最重要的命脉和最有力武器。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智慧城市战略的重要路径和措施,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服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大力推动互联网普及应用,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等。

2006年5月,我国颁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强调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要实现: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目标。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基础信息管线、通信局房、无线基站、卫星接收站、长途通信光缆和国际海光缆等。目前,上海市作为亚太信息通信枢纽,已经基本形成了适应国际大都市发展需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在信息接转方面,上海承担了全国超过50%的国际电话汇接,为11家运营商提供话务转接。上海还拥有国内最大的海光缆登陆战――崇明登陆战,2008年在上海登陆的国际光缆达到9条,国际出口带宽超过500G。

另外,上海还在积极参与推进“无线上海”的建设,全球现在已经有超过600个城市开始建设“无线城市”,像美国的亚特兰大、旧金山,欧洲的伦敦、斯图加特,我国的台北等地,为所有市民提供无线宽带接入已经变为现实。目前上海已经完成了超过8000个热点的无线宽带覆盖,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使其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

2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强势城市发展创新引擎

国际著名的创新生态学专家德佛尔(Dvir)博士2003年的研究得出,“创新是将智慧和想法转变为价值的过程”。对一个城市来说,公共基础设施构成了城市创新的原动力,但是需要将城市的普通公共基础设施转化为独特的城市创新引擎,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转化和智慧的引领作用。这主要包括:战略意图、用作创新引擎的现行视觉、急需或挑战、刺激的物质空间和虚拟空间等。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的城市创新引擎,就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内部智慧资源的优势,在综合实力总体发展水平上逐步完善城市创新引擎的元素。

2.1整合城市现有智慧资源,构建知识共享平台

要整合智慧资源,就必须加强国家和地方跨部委、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打破行业和部门之间的界限,建设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务公共平台;同时城市内部必须优先整合智慧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和规划详细梳理、加工、升级智慧资源。2020年之前,中国所有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大智慧创新基础设施和智慧服务公共平台建设的投资。

2.2培育知识共享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

智慧资本的培育和开发实际上是知识共享文化环境的培育,这是智慧资本的特性和形态所决定的,也是智慧管理和智慧资本运营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建立智慧共享文化系统,就必须研究智慧需求的构架、智慧资产管理的变化、管理、组织和运营、人力资本等问题,使知识管理和智慧资本运营成为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管理。

2.3规范和加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

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尤其是咖啡厅、图书馆、博物馆、剧院、广场等,应有计划、有智慧、有思考的发展,让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成为广大城市主人创新思想自由流动的场地和场所,让市民、商人、教师、艺术家、实业家、儿童等,都能在这些创意和灵感恣意发挥的场所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2.4争取机会多举办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大型会议和活动

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和地区性的会议,比如高峰论坛、博览会、文化年、展览会等,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办好这些活动,让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成为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机遇和良缘,并以此推动城市“名片”的形象设施建设。

3营造创新生态,优先发展智慧试验园区

创新生态学最早是由以色列裔隆・迪佛尔(Ron Dvir)博士使用的,他在其出版的《展开创新的立方形》一书中给这门学科这样定义道,“创新生态学是一门有关空间、时间、文化及相互关系、如何利用基础设施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创新活动注入养分和动力的新兴科学。”智慧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鼓励、培育和催化创新思想和理念,并能使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工作环境等组成。正因如此,要有效创新,实现创新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和体系。

营造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离不开智慧密集的创新实验园区。城市决策者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智慧密集的工业区和科技园区发展,这些将成为城市、区域和国家的重要创新实验园区。工业区和科技园区的作用在大多数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中,都得到认可和重视。如荷兰的格郎宁根市,400年中一直是欧洲的“智慧城市”和荷兰的智慧中心,它拥有格郎宁根大学,泽尼克科技园区则是格郎宁根大学创新的园地和发展的驱动力。大学和大学园区的发展成为智慧城市的助推器。印度城市斑加罗尔,被誉为“亚洲硅谷”,IT和通讯两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异常繁荣,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地区。在这个创新环境中,政府、国际大公司、教育、研究院和技术劳动力市场等都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由于我国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流程和工艺水平较低、品牌和市场营销能力薄弱,我国的智慧城市战略面临创新竞争的巨大压力。

4依托科研院所,构架产学研价值创造新网络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智慧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攻克复杂性难题的重要手段,还是迅速提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4.1强化政府对产学研的引导和管理职能

在产学研的链条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地方政府是创新体系的主导,通过各种政策的规划和制定,对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积极性给予必要的激发,并且地方政府应从制度上保障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发展。较为成功的产学研合作国家有芬兰、美国、韩国和日本。芬兰是以独特的国家创新系统为产学研的强大后盾;美国则是以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而闻名;韩国倡导的是“官产学研”联合研究的,直接强调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日本是以“产学官”著称,也突出了政府的功能。不难看出,这些成功的案例都表明了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多元化创新机制正在形成。

政府对产学研的引导和管理职能,尤其要体现在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各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尽快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有利于规范产学研合作的法律法规,有效引导和整合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要素,构建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精准高效、开放务实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4.2完善先进技术对城市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更新

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能否得到充分转换和利用,取决于产学研合作需要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科技信息网络,保障信息和技术的顺畅流通。韩国的产学研链条中有一个官方性质的领导机构――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KISTI),它是韩国信息研究和服务行业的管理者和分配者。韩国政府从经费、人员等方面都投入大成本支持它的发展,并且在法律上明确了其信息研究的领导地位。该机构的信息研究实力很雄厚,每年都撰写大量的信息分析研究报告和数据动态报告,并及时关注当下最新的技术和动向,不断更新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储备库,各行业的研究机构及企业对这种信息的深层加工服务非常欢迎。这种将信息服务行业的研究领导权相对集中的模式,有利于合理调配行业内的各种资源,及时替换旧的、过时的信息,补充完善先进的技术和知识,避免知识的浪费,提高转化效率。

4.3加速中介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助力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产学研链条中“产”与“学”、“研”的桥梁,如何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输出和技术流动,这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重要任务。常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智慧城市中的这些机构应向规范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产学研三方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构建技术交流和交易信息平台,智慧城市还应创造积极的政策扶持和优越的条件环境,来鼓励其发展。

5结论

总之,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路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加速智慧产业的发展,构建多层次的融资平台和强大的智慧资本市场,带动智慧城市发展的高效运转。在知识和信息技术大爆炸的今天,与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唯有智慧资本,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加快城市化进程,信息化将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走智慧城市的发展之路将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共同选择。参考文献

[1]王志章著.知识城市: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1):232.

第9篇:智慧城市战略范文

欧盟制定了智慧城市框架,美国提出加强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智慧应用项目的经济刺激计划,韩国、日本先后推出U-Korea、U-Japan的国家战略规划,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建成“智慧国”计划等,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推动下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的体现。

就国内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进展迅速,中国的城镇化率也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动,信息已经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自然资源,更需要信息资源。向智能型方向迈进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对城市建设来说这即是战略选择也是现实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只有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融合到城市建设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信息化进程中,智慧城市建设也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服务大众能力的必然选择。

五个误区

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有智慧城市概念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今天智慧城市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内容,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又有了新的方向。现在,我国超过300个城市相继提出要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有80%以上的二级城市也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这体现了我国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魄力,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应该注意到,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前所未遇的工作,不可否认的是,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不断侵扰着建设工作,认识上的误区会使建设过程走弯路。

误区一:有些城市的管理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信息产业部门的事,属于信息技术范畴的事,技术越先进越好。的确,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今天刚做完的技术规划,明天就可能由于出现了新的技术显得“落后”,因此不断追求新技术的建设规划可能会是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以技术为风向标的建设,让技术牵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鼻子,最中可能导致建设结果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或者建设了先进的系统但与城市发展阶段不相吻合,造成建设浪费,背离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本意。

误区二:建设好了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就完成了。不可否认,物联网的出现给城市建设确实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带来了发展契机,使数据收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基础是信息技术,数据整合和存储是关键,在建设中数据采集、使用或成为根本保障。有人这样来定义智慧城市:所谓智慧城市就是指把感应器嵌入到城市的各种物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为城市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的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这种定义方式在一定意义上突出了物联网的重要性。不错,物联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而且物联网的数据把真实世界虚拟成了数字世界,使人们可以“坐在屋中观天下”。但是,光有数据的整理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部,物联网的建立也只是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物理上的建设代替不了科学治理,何况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是如此深厚。

误区三:智慧城市建设短期内就可完成。花钱可以在短期内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可以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高质量的社会保障设施,较全面的信息收集系统,但不可否认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使城市居民享受更好的社会体验和服务。谁都不能忽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市民素质提高。这就像我们常说的穿背心进五星级酒店一样,硬件上去了,素质还要匹配。诚然,整个城市市民素质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考虑市民素质提高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考虑提高城市精神文明水平。同时,智慧城市市建设还需要那些实实在在的使用者(用商业一点的词叫用户)能够使用,会使用,愿意使用,真正给市民带来实惠。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因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要求不会停止,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永恒目标。

误区四:与技术厂家合作,参考他们的技术方案就可以基本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处处可见厂商的身影,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技术厂商的帮助。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就厂商而言,技术方案虽好,恐怕难以像城市管理者们那样对本地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做好全面、长远的规划,需要从城市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顶层规划,仅仅一套技术方案所能涵盖城市的宽度、广度、深度恐怕是有限的。从这点上出发,政府部门需要即看眼前的建设需要,更要看到长远建设要求,即要尊重技术厂商的建议,也要清楚城市百姓对智慧城市的期望,避免走偏,落入技术导向误区。

误区五: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传统城市建设的智慧化。其实仅从建设监督来看,这种观点似乎是正确的。不可否认智慧城市建设首先面临的是城市的建设,但传统城市建设基本上是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这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之一,更多的还需对城市进行智能化建设和智慧化改造,从城市智慧管理角度进行信息收集、存储、管理、应用等方面考虑,那种大兴土木式的建设方式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正确方法。

四大难点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信息化建设初期很相似。要防止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孤岛变为现在的数据孤岛,硬件重复建设变为现在的数据重复存储,分立的信息化平台变为现在的信息化平台数据结构各自独立。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尤其需要顶层设计,只有认真进行顶层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新的信息孤岛出现。

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方面。在智慧城市中,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有几个难点需要注意。

第一,数据的整合和协同。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是数据资源的建设和整合,要将处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海量数据融合和互用,深度挖掘数据资源,形成新的支持决策的数据源。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除了硬件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数据资源建设,没有数据就没有智慧产生的根源,就没有构架在数据整合开发基础上的智慧决策。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了解城市需求,基于城市需求进行顶层设计,建设才不会跑偏。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让百姓满意,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主体需求是建设的关键之一。要洞悉IT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建设智慧城市要从城市的实际出发,要依据本城市的基础,找到本城市建设发展的突破口。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步一步来,闭门造车搞不好智慧城市建设。除了要依靠已有的建设经验内外,还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思想新内容。在这点上,需要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看看别人是怎么一步一步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从中找到启发自己的地方。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将信息的处理作为核心内容,信息流将成为城市运转的“血液”。没有数据信息的智慧城市。可以说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硬件是支撑,海量数据是基础,数据的融合、开发是核心,激发城市信息化活力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城市管理者占有着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最大量的数据资源,从这些各式各样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