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产业内涵范文

体育产业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产业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产业内涵

第1篇:体育产业内涵范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体育产业统计体系研究领域的相关结果进行梳理,评述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进程和走向。结果发现:我国对体育产业统计指标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我国体育产业现行指标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 体育产业 统计指标 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体育关注度飞速上涨,体育魅力与日俱增,体育市场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为了推动体育产业、优化产业机构、增加就业,各个体育产业发达国家都界定了体育产业相关的概念、定义和范围。现在世界上还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科学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我国现行体育产业统计指标还不尽完美,了解和掌握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的基本情况和进展,对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的完善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文章通过对现有的CNKI数据库收录的24篇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相关的文章为横轴,以“我国各省体育产业统计指标”“问题学说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研究”“中外体育产业对比研究的文本分析”为纵轴,对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一、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对体育产业统计相关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本研究选取了2000年6月30日到2014年10月15日为止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以主题检索方式用“体育产业统计方指标体系”为核心检索到24篇相关文章。通过对文献的归纳研究发现体育产业研究的关键词围绕着“体育产业统计指标”,总体上来看体育产业统计表研究的还是比较少。

二、以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的热点文本分析

(一)基于国内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的文本分析

在研究期间发现以我国具体城市为代表研究体育产业指标的一共有4篇文章。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俞琳(2007)、刘少英(2012)具有代表性。如俞琳[1]在《上海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主要立足于宏观理论视角,从统计原则、统计范围与对象、具体指标体系、基本统计方法、统计指标数据来源渠道建议等反面分析阐述体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刘少英在《湖南省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与实施研究》一文中认为“研究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既要对湖南省体育产而已发展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又要推动湖南省体育产业经营单位面向市场具有竞争力。只有尽量选用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代表的核心指标,才能是统计指标更具有科学性”。

(二)基于问题学说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研究

从问题学说的角度反向解决体育产业统计方面的问题,可以更加贴切、科学的完成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的建设。在这一领域当中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有张岩(2002)、罗敏华(2005)等。其中张岩在《关于体育产业统计的几个问题――兼评林显鹏先生“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一文》中提出“在依据产业分类的理论与方法界定体育产业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体育产业统计的范围、对象和计算方法,并对某些有关的学术观点和资料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在文中张岩指出国民经济分类是研究体育产业统计问题的基础和依据。并对体育产业统计的范围、对象和计算方法给了相关的界定。罗敏华在《关于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由于在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上认识不统一。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深入探讨,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通过对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讨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

(三)基于中外体育产业对比研究的文本分析

相对与我国体育产业一些西方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比较发达,可以给我国提供参考。林显鹏在2000年发表的《国外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对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体育统计指标体育产业统计范围、对象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林显鹏在《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一文中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对西方体育产业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运用经济学的视角对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旨在为有关决策提供参考。张林在《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一文中认为“为了规范我国体育产业的统计口径和指标体系,提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统计的思路和实施办法,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体育产业统计概况以及国内其他行业统计现状,并从统计工作的角度对体育及相关产业的概念、分类、指标、统计实施办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体育产业名录库、开展体育产业专项统计、修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建立我国体育产业动态监测机制、委托专门机构从事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等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三、结语

在体育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健全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会为体育产业保驾护航。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对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发现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也要参考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建立指标体系的方式方法,借鉴外国经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参考文献:

[1] 俞琳,高瑜.上海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研.2007.02:40-43.

第2篇:体育产业内涵范文

关键词:体育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体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2-0085-04

一、前言

体育产业竞争力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产业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相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来说,我国体育产业还很落后,对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影响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既包括理念也包括行动,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实质和表象、战略与策略都对体育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确对体育产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要素,通过问卷、访谈、实地参观和查阅文献等方式,收集了较为详实的资料,发现影响体育产业竞争力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即需求要素、资本要素、政府行为和相关支持产业要素,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都影响体育产业竞争力(见图1)。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中国期刊网、万方论文数据库、EBSCO期刊库等电子资源数据库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有关的资料,为本文奠定了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

对从事体育产业方面的相关人员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5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90%。经专家检验问卷效度为8.7。

(三)访谈法

对各地市体育局产业规划办领导进行了访谈,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请教。

(四)数理统计法

对所回收问卷进行整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需求要素

消费需求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需求要素是影响体育产业增长力的基础要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细分化,对体育产业的消费从实用消费到服务层次消费逐渐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可支配闲暇时间、消费偏好等直接影响着需求结构,消费需求是否具有竞争力,直接影响着体育产业竞争力。

1.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就会根据自己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偏好,增加对体育产品的需要。可支配收入低或者没有时间的人可选择通过电视和网络观看,而可支配收入高、有闲暇时间的人可以选择去现场观看。同样,健身休闲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及可支配时间有密切关系。与此同时,跨期消费理论告诉我们,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人们的当期收入水平,而且还受到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可持续性是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2. 消费者偏好。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使体育产业提品多元化,也使区域体育产业间的竞争力更加激烈。在具有消费实力和可支配时间的同时,消费者对同类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取决于消费者偏好。如钟爱某一品牌的服装就会长期购买,喜欢哪个球队就会选择看哪个球队的比赛。

但事实证明,需求因素只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由于跨区域选择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便利,不能因此判断需求能力对本国或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贡献的大小,如何把有利的需求条件转化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还取决于本地体育产业能够提业和服务的水平与特色。

(二)资本要素

需求因素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但这种动力的持续性则取决于体育产业资本要素的禀赋。资本要素是体育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关键要素。体育产业资本要素包括资金投入、人力资本、产业组织、产业文化和体育科研能力。

1. 资金投入。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竞技体育比赛场地、健身休闲体育基础设施、体育营销的广告投入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以及政府的财政及税收支持对体育产业提品和服务的质量有重大影响。

2. 人力资本。美国学者Julian L. Simon认为,人类发展的“终极资源是人——拥有技术、充满朝气和希望的人”。体育产业也是如此,包括运动员、教练员、产业内其他从业人员在内的人力资本的增值效应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优秀运动员的商业价值是把对人的运动技能投资要素转化为人的商业价值的活动过程,是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表现、性格和知名度而吸引大众关注形成的价值。运动员的商业价值能否运作成功则取决于体育经纪人的水平。同样,体育比赛的竞技性与可观赏性也离不开知名教练员的培养与体育场上裁判的公正。足球界的黑哨现象影响了整个足球产业的发展。体操运动员李宁借助“体操王子”的品牌为李宁公司的品牌增值;篮球运动员姚明的出色表现吸引了上亿中国观众的关注,为“火箭队”带来可观的收入,也使自已商业价值位于中国运动员榜首;刘翔因其在雅典奥运会赢得了“飞人”的赞誉,也获得了耐克等知名公司的青睐。

3. 产业文化。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体育文化包容了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的总和。体育文化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发展战略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体育产业的竞争力。起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体育文化也有着不同的内涵,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倡导公平竞争、强调享受体育、强调在竞争中超越自我。中国体育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体育文化倡导健身、友谊、和谐、协作和爱国。但一段时间内,在“金牌至上”的价值观左右下,中国体育的爱国情结在某些方面异化了真正的体育精神,使中国体育在世界上虽然金牌总数一直攀升,但却忽视了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导致目前中国至今没有一项具有国际品牌的本土赛事(如世界杯、NBA、英超联赛等),也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

体育产业的文化属性是其倡导进取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显性文化,又可以体现在具体的体育产品、体育赛事、体育培训、体育传媒作品中。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赋予体育产业不同的时代内涵。要完成从“金牌至上”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的道路,体育文化也要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与体育经济和市场发展紧密相联,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以体育文化推动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4. 产业组织。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组织能力对市场资源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的体现,有效竞争力的体育产业组织及合理的组织结构,对于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竞赛业为例,体育组织是竞赛业经营的主体,对比中国CBA、中超联赛、乒超联赛和NBA、英超联赛,我们可以看出,体育组织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NBA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职业体育赛事,其吸引力一方面源于赛事的可观赏性,更是源于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NBA董事会由30个俱乐部的最大投资者组成,NBA联盟分为NBA管理俱乐部和篮球俱乐部,NBA最高权力机关是总裁办公室,由总裁、副总裁和一些主要业务负责人组成。NBA董事会和总裁及各部门是雇佣关系,董事会拥有决定权。NBA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联盟除了负责联盟公共产品经营外,还负责竞赛规则制定与修改,联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修改,裁判员的雇佣和培训,代表联盟与球员工会谈判,开展联盟推广活动,扩大联盟影响等。NBA的成功在于内部能够成功协调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外部与市场、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合作,通过各种营销活动获得利润,并且所得利润都会分配给各个球队,从而形成了一个运作高效、和谐互动的系统。60多年来,NBA电视转播权和门票收入及球员收入都成为NBA发展的不竭动力。

与此相比,我国体育组织从体育事业走向体育产业型组织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目前事业型行政组织仍占主导,其弊端也暴露无疑。CBA是中国篮球协会主办的我国最高水平的职业篮球赛事,授权CBA联赛及相关各项事务,下设联赛会员全体会议、联赛委员常务委员会、联赛办公室三个机构。截至2012年,共有18支CBA联赛俱乐部,多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演变而来,绝大多数只能行使由监管中心所认可的有限权力,且俱乐部的双方所有者和出资企业还要对这些权限进行二级划分。这种组织结构导致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增加,球星流失严重,另外,由于出资企业的利益分配受到影响,导致融资渠道受限,资本实力偏弱,又受到国际高水平职业联赛的影响,CBA品牌影响力在本土远不及NBA,比赛上座数与转播收视率偏低。

我国体育产业组织处于松散状态,组织松散不能对原有状态的偏离防患于未然,对环境的变化不能形成新的功能耦合系统时,其结果则是破坏性的。因此要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动态组织结构,科学、合理、高效的运作机制是必须的。

5. 体育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革命性力量。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能力更为重要。从宏观的体育产业规划制定到中观的体育市场开拓,再到微观的场馆的设计和利用、体育器材的研制和新材料的开发、运动员健康水平、体能、技术、心理、康复等方面都离不开强大科研实力的支持。一个国家体育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大小也是这个国家体育科研水平的体现。

发达国家的体育科研都有自己的特色。美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科研网络,美国科研管理体系却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系统,体育科研工作者多数来自高校,还有企业、私人研究实验室等组成,其融资的多种渠道,包括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的研究经费、企业合作基金、私人基金、政府资助以及职业体育组织。在这种体制下,由体育工作者自我管理,政府很少干预,科研的价值由市场决定,使科研工作者能够围绕市场需求决定其研究方向。德国体育科研的严格规范、研究的缜密、强调方法积累和科研创新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为德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目前中国体育科研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体育科研网络,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为科研机构龙头,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科研机构,下设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日常办事机构,以及运动训练监控、运动心理训练两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编辑出版两份体育类学术期刊。我国的体育科研机制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昆明电子设备科学研究所和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等民间科研机构,科研转化能力和效率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体育科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某些竞技运动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相对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政府管理科研机制导致在课题分配、人员培养和经费配置方面缺乏灵活性,市场转化率低,并且造成了一些搭便车现象。

(三)制度要素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而纳入经济分析之中。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产业革命与主导产业的更替与其说是科技创新的结果,还不如说是制度创新的结果更为准确。经济的增长依赖于有效率的制度的支持,体育产业的成长离不开合适的制度支撑,制度要素是影响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支撑要素。

制度与体育产业的成长具有高度的匹配关系,保守、僵化、封闭的制度抑制体育产业的成长活力,开放、自由、不断变迁的制度则能显著促进体育产业的成长。具体地讲,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一直是举国体制,制度因素的影响力非常大,制度对体育产业成长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国家规划将体育产业置于什么样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投资力度与政策走向。第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对于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融资渠道等具有重要影响,产业主体与消费者行为也会受到影响。第三,政府资金投入与政策优惠。201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体育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从多方面帮助体育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同时特别提到要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强调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努力开发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等。

(四)区位因素

区位空间结构理论提示了经济活动各种客体在选择区位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反映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程度和规模。区位空间结构是其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是区域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空间组合形式,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显示器。产业空间格局的经济性取决于区位资源、社会环境、产业政策等空间基础。

区域环境的优劣主要是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的,地理位置、环境质量、区域结构和区域差异等方面所显示出的综合优势是动态变化的,自然条件、资金实力、基础设施、行政效能、人口因素、交通运输是形成区位资源优势的基础。区位资源优势与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带来政策的优惠而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或极化效应又会进一步优化区位环境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兵.基于结构范式的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

[2]卢金逵,倪刚,熊建萍.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9,(6).

[3]肖畅明,周良君.洛杉矶体育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管理学刊,2009,(6).

[4]王健.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09,(36).

第3篇:体育产业内涵范文

[关键词] 经济欠发达地区 体育产业 发展 研究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每年为世界带来4000亿美元的收入,并以年20%的速度递增。体育产业所蕴藏的巨大商机,所带来的巨大利润,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新兴产业的巨大魅力,它已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最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江苏省体育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逐步兴起,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初具一定规模。但经济发展的滞后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禁锢,使得欠发达地区人们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的意识淡溥,与江苏省发达地区的体育经济、产业发展的程度相差甚远。因此在当今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逐步提高人们参与体育运动、进行体育消费的意识,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省体育产业的现状、构成

2005年江苏省运动员在世界最高水平比赛中3人次获金牌、5人次获铜牌。在亚洲最高水平比赛中,共有21人次获金牌。成功举办第十届全运会,江苏省共夺得56枚金牌、136枚奖牌,竞赛总分、金牌总数均居全国第一。随着江苏省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技术培训、体育用品、体育彩票为主的体育产业已初具规模。据江苏省体育产业调查报告统计,江苏省各种体育产业活动单位达4400多家。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73.4亿元,其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59%,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为0.63%。体育产业的总体构成中,体育用品业所占比重远大于体育服务业。从增加值构成看,2003年体育用品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为60.27亿元,占江苏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的82.11%;体育服务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为13.13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的17.89%。

二、江苏省体育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水平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这两省一市,历来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前些年,由于种种原因,在体育用品业的发展上,长三角地区落后于福建和广东。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体育用品业异军突起,以一种集团优势傲视群雄,并成为我国三足鼎立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之一。有专家分析,上海的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正在下降,而该行业在浙江的发展较快,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正在上升,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中具有相当好的基础。目前上海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金融与服务中心,而浙江和江苏则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两省一市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江、浙两省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成为可能。

三、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体育产业虽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

1.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有待提高。体育产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研究有体育产业的分类、体育产业的法规体系、体育产业的组织和管理等;微观方面的研究有体育竞赛市场开发、运动明星效应、体育彩票管理、运动产品市场开发管理、体育信息产业管理。目前,江苏省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产业市场。但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无论是市场规模的档次,还是基础理论研究水平,都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更为薄弱,不能对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地支持和实践指导作用,今后如何加快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的研究步伐,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的理论体系,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2.体育产业法制建设尚需完善。目前江苏省已出台的大多数体育产业法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相应配套的体育法规、条例等,对管理细节及各运动单项的规定不够严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国家体育总局各竞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与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管理职能的矛盾;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与体育部门之间的矛盾等等,现实中,一些体育产业经营企业不仅缺乏政策上的扶持,而且经营活动中政府有关部门乱收费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大大加重了经营者的成本,客观上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3.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体育消费一般划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从目前现状看,实物型体育消费比重还是明显偏高。据调查资料表明,江苏省的城市居民对体育消费主要以运动服装、鞋袜和运动器材等实物型消费资料为主,而这占了整个体育消费支出的90%左右,意味着江苏省居民观赏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合起来也不过占10%左右,二者比例严重失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百分比就更底,人们自己掏钱进行体育锻炼、观赏比赛的意识浅薄,而一些发达国家居民在体育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占体育消费部支出的比例已基本达到了54%,二者的差距很大。

4.体育产品制造业市场缺乏竞争力。体育产业具体表现为体育用品的生产与销售。资料显示,全球65%的体育用品产自我国。虽然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呈上升趋势,但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体育用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产品以运动服装、鞋袜、自行车及配件运动设备等大路货为主。江苏省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增加值虽已达到44.44亿元,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目前还没有国内外的品牌,大多数企业仍是来料加工,这不利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做大做强,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急需打出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5.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不够。目前,江苏省发展体育产业比较注重有形资产的利用,而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够,如对各赛事和活动的会微、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俱乐部自身标志、运动队队名的价值等,重视和开发不够,突出反映在媒体、载体、新闻广告运作中未能通过有效包装、宣传和市场竞价,使其市场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做的就更不够了。体育产业的资产很大一部分表现为以上形态的无形资产,要把体育的无形资产通过包装和整合,同相关产业进行嫁接,以期通过优势互补开辟新的市场,这也是体育产业内部进行低成本扩张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建议

主管部门必须转变观念,要明确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位置,要明确政府在体育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职责。从实际出发,制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消费发展战略,立足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强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重点加强体育服务消费品市场的开发,特别是要加大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市场和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市场的开发力度,并对其进行宏观调控;注重开发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内容,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坚定走引进与独创相结合的道路,从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出发,适当引进一些体育消费项目,以苏北的实际为立足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资源,挖掘富有地方特色和民间传统体育消费项目;依据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体育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益,以确保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市场及体育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完善。

五、结束语

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的健康而迅速的发展,对于拉动体育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进步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江苏省体育产业的发展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住机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制定和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科学有效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及时制定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相关的战略规划,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改革步伐,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以及江苏省的体育产业向着科学、有效、迅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丛湖平:试论体育产业结构及产业化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2000,30(4)

[3]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N].中国体育报,2000-12-19

[4]于军等:山东省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5]余继英: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

第4篇:体育产业内涵范文

关键词:体育 产业化 分析

体育产业化是指体育由非产业部门向产业部门转化,并成为国民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体育产业化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我国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认为兴办体育事业是政府行为,主要靠国家拨款和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使得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不够,从而影响了体育事业的持续性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

体育产业化将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就业成为社会主要问题时,体育产业在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体育产业具有直接为国民经济创造效益和拉动相关产业增长的功能,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强大并充满活力。体育产业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

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体育产业化的政策环境

我国体育产业的方针是深化体育改革、加速体育运行机制的转换,通过调整体育产业结构、理顺体育产业内部组织关系、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等手段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进一步增强活力,加速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产业政策也应围绕着这一方针而制定。在有效的宏观调控下,对政府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各方面,建立各层次投资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机制,保证各方面、各层次的投资合理搭配,协调增长。完善体育相关产业政策,促进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为不断扩大和提高体育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提供服务,为创中国体育名牌产品和中国体育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支持和帮助。

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人们改变着对体育的认识,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体育产业化从本质上说是市场经济行为,既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又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一方面要同以往体育管理中的旧观念、旧制度分道扬镳,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鉴世界上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体育消费的多样化、层次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在满足了基本消费后,体育消费出现商品化的趋势,以前,人们体育消费商品化程度很低,难得花钱观赏精彩的体育比赛和表演,而现在花钱观赏体育比赛已成为大众的共识。人们消费倾向已转向较高层次的娱乐享受,同时花钱学习健身、健美,付费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愈来愈多,体育消费商品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同时,体育消费层次性的日益分化,以前,大多数城市居民收入均等化,差别不大,人们在体育消费上的差别也不明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体育消费的层次性也逐渐分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就需要大力发展各个层次的体育市场,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进一步实现体育消费商品化、市场化,这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大前提。

体育产业化的观念转变

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树立产业观念、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体育要面向市场,坚定地走向市场,但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向市场,也不是所有体育服务产品和所有体育机构都能进入市场,哪些能进入市场,哪些不能进入市场,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

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主体不到位,市场经营紊乱

目前许多体育组织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体制下的不良习惯,有的组织即使进入了市场,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并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如原国家体委与各协会、中心、企业的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如何管理,由谁管理等问题目前都不甚明确,这就必然造成经营活动的紊乱。如随便使用国家体委和中国奥委会的名义进行商业性活动,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外流问题,运动员做广告,运动协会的徽记和大型运动会的标志被用于商业开发活动等。以上问题由于没有从产权上加以认定,也就无人和无法管理。

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低

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各市场主体开始经营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实行体育技术和培训的有偿转让、发行体育彩票等,但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体育竞赛市场、体育技术市场与体育金融市场等各种完善的配套市场还相距甚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市场相比而显严重不足。

市场经营观念落后,体育消费者定位缺失

由于我国的体育活动长期都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进行的,一直受着“生产观念”的支配和影响。虽然体制上略有改变,但从许多体育市场经营者的观念看来,并没有伴随着体制的变迁而实现从“生产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一些地方和单位的体育生产和经营仍然是“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品为出发点”,在消费本位上没有把消费者视作真正的“上帝”,并未形成消费者需要消费什么我就生产经营什么的观念。

市场结构欠合理,市场发展出现倾斜

首先是市场的内在结构不合理,重一般国际竞争项目的市场培养,如三大球和一些奥运项目,轻一般商业性体育项目的市场培养,如赛马、拳击等;其次是市场的产品结构不合理,重一般有形产品的开发经营,千方百计的去争夺冠军,并以此来获得厚利,轻无形产品的开发经营,如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广告、徽章、名誉权的开发经营等;再次是市场区域分布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的差距非常大;最后是市场的组合结构不合理,重现有市场的争夺,轻潜在市场的开拓,并以对现有市场赢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为主要追求目标,而不注重在经营活动中出奇制胜,很明显会使体育市场的发展出现结构性不平衡。

体育法规未落实,市场调控机制缺乏

发展体育产业,离不开体育机制的合理制定,体育市场的发展需要体育产业政策和市场政策的扶持,更需要有各项法律规范的保障,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机制,发展体育产业也是一句空话。目前政策和法规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而且,在各项体育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中,国家没有能够与调控一般商品市场一样,选择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对其不良发展态势进行宏观调控,如在分配领域向个人倾斜过大,却不能产生相应的效应等问题,就没有正常的宏观调控手段来遏制。

体育资产和资本的积累不够,结构性供求跟不上

一方面,国家投入少,另一方面,国家投入的大部分资金被人头费消耗掉了,没有积累,很难谈到增值。体育政策、法规体制的积累不够。目前,我国除了用来规范全民族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法》以外,还没有一套用于指导体育产业发展的、可操作的行业指导办法。即使体育行业中的某些企业发展得比较快,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经验和制度。体育产品科技含量低,整个行业技术积累不够。我国的体育产品多为劳动力密集型,科技水平不高,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化渠道不顺畅。这使得体育用品结构性供不应求,很多产品依靠进口。体育教育模式严重滞后,体育人才的积累不够。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单科院校培养体育人才的模式,往往只能产生运动员,却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尤其是具备一定科技素质管理素质的体育人才,如体育经营人才。

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充分培育体育产业化主体

体育产业主体卖方的培育:通过财政拨款、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渠道筹集资金,建设一大批既能够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类型不同、功能多样的中小型体育场馆。

体育产业主体买方的培育:在全面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同时,要突出那些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竞技运动项目,不断提高其竞技水平,使体育比赛更富有生趣,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把培育体育市场与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广泛建立不同类型的群众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基层体育锻炼组织,动员组织群众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使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推进体育产业化,使大部分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面向市场,进入市场,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一部分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可以实行企业化经营,或转变为自主经营的体育经营实体。继续推进足球等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制改革,逐步向半职业化、真正的职业化过渡,使职业运动俱乐部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经济实体。

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境内外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服务,满足人们不同要求的体育消费。

推进体育产业产权制度改革

我国体育资源配置采取市场方式,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首先必须转变职能,由微观管理变为宏观管理,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如政府可以通过补贴为私有市场提供动力,降低体育经营企业的税收,给予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扶持体育产业发展,鼓励、吸引社会和个人兴办体育产业,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体育产业政策推进体育产业化发展。

推进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

打破体育市场的地区性、封闭性,建立一个全国有机统一的、开放的体育市场体系。创造体育产业运行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目前,体育市场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尽快建立健全各类市场。首先,体育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和人才市场是体育产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是体育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离开三大市场,体育经济活动就无法存在。它们应当是体育市场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体育技术市场、体育器材市场、体育信息市场、体育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和体育产权市场则是形成上述三大体育市场的服务保证,也应及时配套。

推进体育产业法制建设

体育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保障。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只有建立健全法制,才能规范市场主体

的行为,保证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健全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体育产业统计体系的研究是我国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原来我国体育部门和统计部门采用了一系列统计指标,但由于这些统计指标及相应的统计方法都建立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没有考虑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已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人们的生存消费基本满足以后,消费需求必将扩张和延伸,毫无疑问,体育产业在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拉动经济和刺激需求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体育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21世纪我国重要的产业部门,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第5篇:体育产业内涵范文

关 键 词: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体育用品;共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5-0049-04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是产业共性技术在体育用品行业的应用,是能够影响多种体育用品原材料生产、产品制造、工艺改进等具有通用性、共用性的技术。体育用品共性技术是体育管理、体育产业领域最为前沿的研究成果之一,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管理系统深入、体育产业自主创新的研究趋势[1-5]。本研究将在分析体育用品共性技术概念及作用的基础上,梳理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1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概念及作用

1.1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概念

1988年美国颁布的ATP(先进技术计划)中最早提出了共性技术的定义,即“一种有可能应用到大范围的产品或工艺中的概念、部件或工艺、或科学现象的深入调查。”[6]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AIST)也提出了共性技术的概念,“在标准化、测量和标准化技术方面的基础性研究。”[7]国内学者也对共性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如马名杰[8]提出:“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对于体育器材的共性技术,张瑞林[3]提出:“体育器材共性技术是体育用品行业领域的重要基础技术,是基于体育器材的自动化、数字化、个性化发展趋势,符合体育运动规律,对体育器材行业起关键性基础作用的一组先进的、具有较大用户价值的技术和能力的集合体。”结合国内外关于产业共性技术、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研究,认为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具有3个特征:1)属于基础技术,体育用品共性技术介于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之间,是建立体育用品标准的技术基础;2)反映了体育用品的发展趋势,即自动化、数字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3)影响范围较广,对整个体育用品行业或者某类体育用品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属于产业交叉领域的共性技术,既要运用加工制造业的“整体成型”等共性技术,又要运用材料行业“材料改性”等共性技术,而且要反映人体在体育运动中的规律,多行业交叉形成了以体育用品为主导的独特研究领域。

1.2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作用

1)体育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体育用品制造大国,占世界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9]。其中,原材料、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是我国成为世界体育用品制造中心的重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工制造的优势逐渐丧失并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任务艰巨。而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提出,明确了共性技术的基础地位,促使政府承担起企业因研发周期长、效益低不愿从事的共性技术研发工作,为体育用品业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条件,明确体育用品业自主创新的可行路径。在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基础上,企业专注于应用技术和专有技术的研发工作,不但可以提高体育用品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并且可以提升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效率。

2)体育产业管理系统深入的有效手段。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体育产业管理的系统深入提供了可行的手段。一方面,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研究提供了标准化的基本工具,为体育用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实施、监测提供技术条件,为体育产业管理提供有效的抓手;另一方面,促进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成为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能,做好共性技术工作可以推进政府职能界定、行业协会改革以及市场监管工作,使体育产业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具体。

2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研究的发展历程

2.1 共性技术研究的背景

在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成为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如何推动技术创新与扩散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并公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支持并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等基础科学研究工作,以解决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企业创新能力羸弱等制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问题,从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凝练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2.2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兴起

在1990—2004年间,美国政府共投入大约23亿美元的资金,资助了768个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2]。国内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产业共性技术进行大量研究,并初步建立了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分类、制度供给等基本理论体系[2]。由此,产业共性技术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从宏观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逐渐向单个行业、子行业甚至某类产品深入,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研究也提上了日程。

2.3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发展

顺应共性技术细分的发展趋势,体育用品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也在国外兴起,并集中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由企业、高校等组成的研发机构,如阿迪达斯、耐克等公司与拉夫堡大学之间进行的球类等共性技术研究,最为典型的代表是研制足球“EUROPASS”形成的球类圆形程度、吸水性、反弹性能等共性技术;二是以国际单项体育协会组织为主导的共性技术研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该协会所属运动项目器材进行监测,如国际体操联合会指定了两家体操器材检测机构,德国弗莱堡大学和日本东京科技学院,监测机构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体操器材标准并进行检测,其基础就是体操类器材的共性技术[4]。随着原材料、劳动成本优势的相对减弱等因素,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其中,改变当前体育用品业发展的现状,亟需开展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就是共性技术研发。2011年1月,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由泰山体育产业集团组建,该工程中心定位为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机构,这也标志着我国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正式开启。

3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分类研究

1)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分类研究现状。

李纪珍[5]按照共性技术涉及的范围,将其分为产业间共性技术和产业内共性技术;按创新内容的不同,将其分为产品共性技术和工艺共性技术;按时间阶段,将其划分为事前共性技术和事后共性技术。马名杰[10]根据产业共性技术的重要性,将其分为一般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按照不同标准,产业共性技术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但是分类的目的非常明确,即为了满足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的需求。

张瑞林[3]对体育器材共性技术分类进行了研究,将体育器材共性技术划分为一般共性技术、类群共性技术和特定产品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为自动化、数字化和个性化共性技术;类群共性技术根据器材属性划分为运动速度承载类、垫类防护用具类、支撑运动设施类、附着人体器材类、可拆装移动调节器材类、室内健身器材类、实时监控器材类、飞行器材类、反弹器材类9大类群。体育器材的分类,按照层次分为一般、类群和特定产品共性技术,按照发展趋势划分为3类一般共性技术,按照器材属性划分9个类群。

2)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分类的趋势。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可以按照纵向和横向两个体系进行分类。纵向上可以划分战略共性技术与应用共性技术,战略共性技术是应用共性技术的指导,应用共性技术是战略共性技术的逻辑延续。体育用品的战略共性技术,即为反映体育用品发展趋势的自动化、数字化、个性化共性技术;体育用品的应用共性技术分为竞技体育提升运动成绩的共性技术和全民健身提升健身效果的共性技术。横向上依据体育用品种类繁多的特征,第1层次上可以将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划分为体育器材共性技术(如体育器材不同类群的共性技术)、运动服装共性技术(如透气、吸汗等共性技术)和运动鞋帽共性技术(如轻便、弹性、舒适等共性技术);第2层次上为具体不同类产品的共性技术,如运动自行车类制造技术、球类产品制造技术等同类产品的共性技术,但是针对不同类产品的共性技术并非指制造某一种产品的专有技术,而是对所有不同型号、不同用途的该类产品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技术。这一分类也适应了共性技术研发逐渐向子行业、单一类别产品以及行业标准方向发展的趋势。

3.2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理论体系研究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提出的时间相对较短,研发与扩散应用的水平较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检索已有研究成果,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相对成熟,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而体育用品共性技术领域仅有张瑞林[3]关于体育器材共性技术内涵、特征、功能、结构、分类、内容以及技术体系的研究。无论是体育用品共性技术本身,还是指导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理论体系目前尚不完备。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研究的理论体系,是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的基础所在,从概念、分类、内容、性质、价值、技术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形成完整的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理论体系,这是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研究的焦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建立并完善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理论体系,一方面,可以引起政府、社会公众、行业协会、企业对共性技术的关注,加大投资与支持力度,为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为共性技术的组织管理提供参考,提高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效率和效益。

3.3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供给与需求研究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具有公共品的性质,通过对体育用品共性技术供需的研究,可以在明确体育用品共性技术需求的前提下有效保障共性技术供给,对促进体育用品行业技术升级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对于体育用品行业而言,对共性技术的需求是必然的,但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需求机理、供给机制尚不明确,伴随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发展,供需机制的研究将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产业共性技术供需的研究,国内学者周国林[11]认为:“产业共性技术的需求机理来源于:地方政府经济和政治利益驱动,产业组织战略联盟发展的需求,产业集群创新的需求以及产业集群内企业规模发展的需求。共性技术的供给中,政府应通过制订和完善产业共性技术政策,做好对产业共性技术规划和引导,保障共性技术的供给。”产业共性技术的供需机制较为明确,而对于体育用品行业而言,体育产业的发展并未受到地方政府的广泛关注,体育产业组织联盟、体育产业集群等产业组织尚不成熟,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需求机理与供给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通过体育用品共性技术供需机制的研究,识别体育用品共性技术需求的内容、类别、特征,明确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从而科学规划、引导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需求与供给。

3.4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组织管理研究

组织管理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共性技术组织管理已经在创新组织、推广组织、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体育用品业涵盖机械、服装、鞋帽等不同的行业领域,涉及的范围较广,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组织管理工作相对复杂,但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组织管理中,政府作用、制度供给、平台建设、共性技术项目管理等问题是未来研究的主要领域。第一,政府在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组织管理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有效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支持、推动共性技术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的氛围?第二,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研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何运用有效的制度设计有效保障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第三,美、英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共性技术的研发需建立优秀的平台,我国已经开始在体育用品领域进行尝试,但究竟如何组建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平台并有效地进行监管尚需研究解决。第四,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组织管理中,以立项、研究、评估、结项的形式进行项目管理是有效的管理手段,但是体育用品共性技术项目的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等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3.5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创新模式是在把握共性技术创新规律的基础上,对共性技术创新过程、创新组织等进行的整体设计。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研究,明确了创新主体、创新网络涌现、创新体系运行特征,并设计了通用的创新模式,有力促进了共性技术的创新[12]。虽然体育领域涉及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等创新模式的研究,但缺乏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共性技术创新具有自成系统的模式,如何组织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扩散应用以实现体育用品业自主创新,未来需深入研究共性技术的创新模式。共性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应在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分门别类研究、设计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创新模式。如根据产业共性技术重要性分类的基础上形成的创新模式,即“关键性共性技术采用国家科技专项规划的模式,基础共性技术可采用国家级科研院所(中心)的模式,一般共性技术可采用联合创新组织的模式”[13]。

3.6 体育用品共性技术推广机制研究

产业共性技术提出共性技术扩散、转移、推广、应用等不同理念,并对共性技术推广的内涵、过程、特征、动力机制和基础模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14]。但体育用品共性技术领域推广机制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关研究和理论成果。共性技术研发旨在将成果运用于体育用品行业,生产制造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用品,所以,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通过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是发挥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基础、共享等作用,服务于体育用品行业的升级换代,实现“研发—应用—研发”的良性循环;二是通过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检验共性技术的实用性,并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不足从而推进共性技术的完善。

产业共性技术在国家创新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样也是体育用品行业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推进体育产业自主创新和体育产业管理系统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研究刚刚起步,诸多研究领域有待拓展和深入,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分类尚需进一步深入和细化,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理论体系亟需构建并完善,体育用品共性技术需求和供给机制需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制度供给、平台建设、项目管理等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有待加强,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创新过程、创新组织等需分门别类进行创新模式的设计,体育用品共性技术扩散应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Georg Disterer. Management of project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2(5):52-65.

[2] 马名杰.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EB].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http://.cn),2004-11-11.

[3] 张瑞林. 体育器材共性技术研究[J]. 体育科学,2011,31(10):91-96.

[4] 周城雄. 体育用品业发展分析[R].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年),2010(1):168-208.

[5] 李纪珍. 产业共性技术:概念、分类与制度供给[J].中国科技论坛,2006,5(3):45-47.

[6] 薛捷,张振刚. 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87-92.

[7] 张瑞林. 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R]. 2011:14-20.

[8] 国家体育总局. 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统计公报[EB/OL].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http://sport. gov.

cn.),2010-04-05.

[9] 靳英华. 论国际间产业转移与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1-4.

[10] 马名杰. 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与组织[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7):1-15.

[11] 周国林. 产业共性技术形成的需求机理与产业共性技术政策[J]. 云南社会科学,2010(2):102-106.

[12] 郭晓林.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40.

第6篇:体育产业内涵范文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 发展特征与方向 策略分析

体育文化作为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而就精神教育方面而言,体育文化既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意义,同时也具备了科学教育的内涵,通过体育文化产业建设开展,能够有效提炼集体精神、培养团队配合意识。通过体育文化产业建设发展,能够将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形成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链条,能够反作用于体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从而助推体育文化事业实现新的发展。现阶段,竞争逐渐复合化、多元化,而体育文化也成为国与国竞争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要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建设方向,并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就现阶段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更需要正确认识发展状况,并结合具体发展形势和需求,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拟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1 关于体育文化及体育文化产业的认识分析

1.1 体育文化的定义及内容分析

从体育文化涉及内容而言,体育文化涉及与体育发展相关理论、有关体育道德建设、体育公共服务职能、体育宣传事业发展、构建系统化体育文化产业、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创新、体育活动对外交流与沟通以及体育文化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而从体育文化包含层次而言,主要涉及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通过制度层次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向保障,而有效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物质文化层次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整个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关键,精神文化则是整个体育文化发展的内涵和实质。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建设和发展,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文化体系。体育文化也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体育文化产业的定义和认识分析

体育文化产业主要指的是与体育文化和与体育文化相关的其他产业。这一产业主要包括提供体育文化产品、体育文化宣传推广服务等,这一系列活动在构成整个体育文化产业的同时,还涉及与其相关的其他用品和设备的生产与销售过程,而这一些内容则有效构成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补充部分。结合体育文化的三个层次,那么整个产业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也就是体育文化产业的核心关键部分、体育文化产业的其他部分和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其他产业。整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广,离不开体育活动的包装与销售,更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所谓体育文化产业具体指的是:在向广大社会提供体育文化产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相关活动的总和。其产业内容主要涉及:体育用品生产与销售、体育活动表演与推广、体育建筑与设施完善、体育中介服务与广告服务、体育金融业与产业链条化发展等一系列内容。整个体育文化产业的有效开展与完善,不仅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量的收入,同时也能在完善体系建设的同时,助推体育文化产业实现新的更好、更完善的发展。

2 现阶段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及特点分析

2.1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认识

体育是一种强身健体活动,系统化、规范化、体系化的体育活动开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撑,整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代表和反映了整个经济活动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而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体育文化产业的基础和载体是体育活动,文化理念是体育的实质和内涵,而文化也是体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体育活动无论从开展形式,还是活动形式都有自身极强特殊性,与其他产业相比,有着极大不同,体育文化产业既需要一定量的知识、技术投入,同时,又需要大量劳动力。体育文化产业是一种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整个产业投入量小,但收获大。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涉及材料制作,还关系到整个产业链条发展规划,因此,整个体育文化产业是涉及面广、影响力极大的新型产业。

2.2 现阶段体育文化产业的认识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深厚。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而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优化整个产业结构体系,同时也能丰富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也是现阶段国际竞争的需要,通过加强建设完善的体育文化产业,能够为国家综合竞争提供强有力支持。而体育文化产业的内容关系到物质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这就更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重视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建设。

2.3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与缺陷

结合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依旧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具体而言,指的是体育宣传推广不足、体育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体育文化资源与体育文化产业结合率较低,大多数体育文化资源转化为体育产业效率低。同时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力低,整个体育文化产业结构合理性差,体育物质与体育文化精神匹配结构不合理。

3 提升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策略分析

随着体育文化在国家竞争之间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因此要充分重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一系列有益措施和策略,提升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具体而言,主要策略有:

3.1 提升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一系列经济发展状况证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整体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阶段,体育文化发展的竞争力更是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只有充分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才能为未来竞争提供更多优势。而要想更好发挥体育文化产业的优势,提升竞争力,就需要做好体育文化产业规划,优化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制定有利于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策略。

3.2 加大政府倾斜力度,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市场化运营

体育文化产业要想实现更好、更优发展,就需要做好资金投入,加大政府倾斜力度,通过相关财政支出,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实现体育文化产业更好发展,离不开产业市场化这一具体要求,通过市场化运行,能够在不断发展的市场形势中,检验产业发展态势和产业发展规划设计方案,实现体育文化产业新的、更好的发展。

3.3 加快构建体育文化产业链条发展,发展建设体育产业文化体系

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提升体育文化产业,还需要提升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而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支撑。建设有竞争力的体育文化产业,需要构建系统化、体系化的体育产业文化体系,构建有利于体育文化发展的环境氛围,助推体育文化产业实现质的突破和发展,有效提升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

4 结语

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样有内涵的文化产品,同时也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随着国家间竞争不断加剧,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不仅成为衡量国家间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考量因素,也成为影响和发展国内经济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7篇:体育产业内涵范文

【关键词】广播媒体 新媒体 商业综合体 产业化 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频率越来越细分化、专业化,这条路已经走了20多年,曾助推了广播的飞速发展。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线下的活动越来越成为广播发展的又一战场。线下活动其实就是产业化发展的雏形,广播的再次腾飞,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广播产业发展是一条必走之路。本文以浙江台音乐广播、民生资讯广播等为例,探讨广播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以音乐为切入口进行演艺产业化探索

媒体产业化就是指媒介资源配置及生产方式的分工化、集约化、市场化过程。它作为媒体经济属性的一个延伸,跟其他产业化经济属性一样,必须经历所属领域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也必须有从相关领域到延伸领域渗透的进程,并逐渐得到主管部门、市场认同。

对于专业音乐广播来说,产业化发展最直接的切入点就是演艺市场。音乐电台从创办之日起,就和唱片发行公司有广泛的联系,两者的发展互为推动,这是一个低级的合作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电台和唱片公司各自的盈利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内容化合作到产业化发展就水到渠成了。基于浙江台音乐广播与演出商和场地方多年的合作积累,可以使广播媒体以市场主体和媒体的双重身份进入演艺领域。

全系列的明星演唱会、音乐会项目的运作是广播媒体最先介入的领域,也是较为成熟的领域。目前的运行机制正在向多样化发展,如合作占股、宣传入股、固定宣传费、相互资源置换等。专业的音乐频率必须和合法、有资质的演出公司合作,签订项目开发协议,协议中明确各方出资比例,按照比例分享票房分成。但演艺市场有一定的风险,这很考验频率分管项目的负责人对市场的判断以及和演出公司、艺人经纪公司良好的合作关系。

演艺市场只是媒体产业化一种表现形式,合作办团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合作办团就是各自拿出优势资源,签订双方都得益的合作协议,风险和利益共担。“浙江广播少儿合唱团”成立已有四年的时间,规模从3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演出从剧场到场馆、广场,逐步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运作之路,形成了良性循环。少儿合唱团注重的是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抓住了当下社会教育的薄弱之处,赢得了家长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可,逐渐吸引了商家的关注,通过特约、邀请、直接赞助等方式资助合唱团的运作,不仅形成了合唱团的良性循环发展,还为广播频率带来了可观的收入。2017年1月21日,“浙江广播少儿合唱团”在杭州剧院开票演出,完全市场化,结果一票难求,盈利达到10万以上,这增强了频率走产业化道路的信心。

浙江音乐广播还借助音乐这一基础元素,挖掘商业综合体的流量优势,拓展演艺活动的外延。商业综合体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正是看到了商业综合体有流量的优势,在杭州几乎每一个商业综合体都开出了婴童专属区,专属区内有各年龄层的教育培训机构、娱乐、运动休闲场所,这正是媒体产业化发展很好的基地。例如:2016年9月至10月,音乐广播与万象城合作运营,非常成功地运作了“嗨Ball万象”世界级正版吉尼斯海洋球池,采用了音乐的元素,结合市场化运作,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推广,创收超过了预期。

小制作的话剧和舞台剧同样是培育演艺市场的试金石。目前,浙江音乐广播已跨出音乐边界,全面介入演出市场。例如:2016年参与话剧《左耳》《梁祝的继承者们》《驴得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你好,忧愁》《盗墓笔记》,还有舞台剧《开心麻花》《羞羞的铁拳》,舞剧《莲》等多种剧演,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利用频率新媒体的“微商城”后台票务销售,从线上引流到手机客户端,使观看剧场演出的观众成为音乐电台的忠实粉丝,为今后市场的开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音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可以让我们拥有广阔的创意空间和市场空间。以频率的专业优势与客户资源、业内资源相结合,突破传统音乐比赛、音乐节的模式,打造新的音乐市场产品。

浙江省首届“生态音乐会”是环保职能部门主办,由音乐频率参与承办,专业演员和业余演员相融合,市场化运作,为演艺市场的开拓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通过举办各类的音乐原创大赛,逐步确立音乐广播专业领域的地位,同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2015年与滚石唱片一起举办“滚石原创歌手大赛”,打造了华语乐坛一大盛事,大赛共计收到来自全国的参赛作品2000余首,比赛不拼煽情只讲故事,以作品说话、以唱功论高下,成为近年来业内外评价很高的比赛。在此基础上,2016年浙江台将项目再次延伸拓展,与相关行业嫁接,推出了“千岛湖啤酒原创音乐大赛”“‘诗画浙江’全国原创音乐歌曲大赛”等,这些大赛通过商业的介入,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电台赢得了大量的人气,形成了良性循环。已经举办到第十届的“西湖音乐节”,其打造的最美户外音乐节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得到了从品牌商到观众的一致追捧。

二、o随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有效拓展媒体产业化发展之路

目前体育产业化发展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全民健身运动已成为国家的体育发展战略。对传媒行业而言,传播的大众化和体育的大众化高度吻合,体育活动已成为了最具价值的传播内容。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听众对登山、骑车、游泳、冰雪、马拉松等户外运动兴趣浓烈,以“杭州西湖马拉松”为例,三万个参赛名额,有超过六万人报名,一票难求。

目前,浙江音乐广播涉猎的体育行业的产业化运作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第一种是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合作,运作一系列的大众参与度高的运动项目,如和浙江交通部门合作开展“最美公路自行车赛”;和当地体育局合作开展“美丽乡村奥运会”;和浙江省直机关合作,开展“首届机关干部家庭羽毛球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广播媒体是具体的执行单位,这既锻炼了广播团队的执行力,也扩大了广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积累了听众的大数据,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光这一项,直接的年收益达到百万以上,间接效益更促进了这些项目可持续拓展。

第二种形式是介入体育会展业。例如:浙江民生资讯广播与浙江省体育局共同举办“长三角体育运动休闲博览会”,通过学习切磋,逐渐从展会业的门外汉成长为具体实施展位的招租,形成产业化运作。参展的单位都是广播媒体的现有或潜在客户,同时广播媒体也参与到招商中,为客户提供了很好的线下推广服务,现有的客户忠实度明显提升。这大大拓展了广播收益的领域,广播不仅仅依靠线上传播带来经济收益,还可以涉猎会展业。

体育产业发展类别多样化,合作的层面也多样化,上可以到省体育局,下可以到县区和乡村。盈利点也多样化,既可以“以点带面”,也可以“以点带线”。随着体育产业的社会化,与体育产业专业化公司合作会越来越深入,效益也会逐年提高。

三、全面介入旅游产业的市场开发,从搭建媒体与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向销售平台转化

旅游产业的济本质,是以“人员搬运”为前提,产生游客在异地进行终端消费的经济效果。近些年来,各地的“旅游经济”受到社会的追捧,正是看到了“终端消费的经济效果”,旅游目的地形成消费经济链及相关产业的聚集,最终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旅游的“动力效应”,来源于“搬运市场”的客观能力。而旅游产业与媒体的共同属性就是“信息搬运”,都是信息的搬运工。从产业化发展的思路考虑,媒体不能停留在扮演“搬运工”这样的角色,还要直接扮演旅游产业的“主角”,从搭建媒体与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平台向销售平台转化,从旅游市场分更多的利润。

浙江台民生资讯广播与千岛湖旅游开发公司全面合作,开发出一项全新的旅游项目――千岛湖单车成人礼。千岛湖单车成人礼大型公益活动在千岛湖畔举办,活动以“醉美绿道成人行,乐在骑中无止境”为主题,征集全省100名优秀青年学生参加,在家长的见证下,从千岛湖秀水广场出发,沿城市绿道、半岛自行车专业绿道骑行50公里,最终到达下乡蹲点的枫树岭镇下姜村,骑着单车穿过“成人门”,完成成人宣誓。由于活动的成功举办,成为了“2015中国・杭州千岛湖秀水节”的第一项活动,拉开了第八届千岛湖秀水节的序幕。当年就产生经济效益近百万。2016年“千岛湖单车成人礼”继续深入开发,以这个项目为基础,衍生了更多的旅游产品参与,如汽车、自行车、旅游景点、宾馆餐饮等。2017年活动区域更加拓展,从省内拓展到省外,远景更是要拓展到国外。

浙江台民生资讯广播将旅游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形成特色农业的采摘游,带听众走进果蔬大棚,并将活动逐渐扩展到其他省市,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以草莓采摘自驾游、影视城自驾游等中小型自驾游为日常活动基础,努力利用广播媒体自身在体育、音乐等行业的独特优势,开发了“越剧节”系列活动、美丽乡村路跑计划、横店节奏毅行电音趴、美丽公路自行车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深挖当地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努力从活动执行的角色转变成为一个品牌内容输出方的角色。

以“横店梦幻音乐节”为代表,浙江台民生资讯广播深挖旅游行业,开发了“龙门山湿身派对”“游侠客暑期坝上游、西北游”“新市黄酒羊肉节”“绍兴黄酒节”“天台你我约定音乐节”等一系列旅游落地活动,将频率擅长的创意、音乐、体育、节庆等活动优势很好地销售给了各地景区。

四、广播媒体产业化是必然之路

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广播产业化发展,并不是要脱离广播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广播电视活动既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一种,也是精神生产活动的一种。”①广播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在确保政治导向正确的前提下,以文化属性为内容,用经济产业化为抓手,从而达到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实行区域布局、行业深化、专业服务。从演艺、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律上分析,这些行业的产业化离不开媒体的助推,特别是传统广播媒体应充分发挥“公信力”作用,遵循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求变、求新,赢得市场经济发展主动性。

广播媒体正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全面冲击,融合已成为广播发展的必由之路。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在内容生产和新媒体融合上下功夫,更要在媒体生态上创新。广播线上广告的单一盈利模式,使广播的路越走越窄是不争的现实,线下活动成为广播创收新的抓手。产业化运用让广播线下的活动系统化、专业化,并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更具科学性和成长性。广播的线下活动配合线上的内容,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发挥优势。

注释

第8篇:体育产业内涵范文

关键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要求”,内涵式发展是当下中国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是高等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6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以来,我国民传专业的招生学校和招生规模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招生数量和二级运动员审批制度的逐步完善,每年的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逐年下降。招生制度导致录取人数减少,加之培养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就业率低下等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迎来危机,给专业教师工作提出挑战。我们面临的不是规模扩大带来的资源紧张和动力不足,而是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教育结构等内涵式发展的不足。如何完成武术与民传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推进高等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内涵式发展概念及主要内容

1.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概念作为逻辑学上的范畴,“内涵”与“外延”是相对而言的。作为高等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被认为是以本专业学科的内部因素作为主要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专业内在属性的发展。2.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内容所谓内涵式发展,本质上是高等教育意味着大学教育过程将回归发现性和发展性,意味着高等教育管理将从以往的行政化本位回归到大学自由自立自主性。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符合;学科专业的结构和内容与现今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实践等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学科专业的自身特色缺乏创新能力,与其他专业相比,其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与社会竞争需求有差距。由于从属整个学校管理,民传专业缺乏一定的自和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原因是与社会需求脱离。提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建设的生命线,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紧迫任务。高校必须以改革创新推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实现武术与民传专业内涵式发展,就要把人才队伍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当前学校、天津市乃至国家的战略需求,如体育产业的发展、健康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等作为本专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并在这个基础上把武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走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之路,最终达到真正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重点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新理念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吸取经济发展中先增量、后求质、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训。“知难行易”,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转变与更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观念就要立于国际、时代和社会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的高度,谋求传统教育观念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理念应当是教育的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就是指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与社会、人、文化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参与教育活动的师生员工和管理人员对专业本身迈向现代化的看法、观点、态度。传统的体育专业教育理念在办学形式上侧重于学校学习,忽视社会生活实践;在培养方式上侧重于统一要求。忽视个性与差异;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身体练习,忽视理论学习;在质量评价上重视实际成绩,忽视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方面的优劣;在教学手段上采取大一统的班级授课制,忽视民族传统体育门派众多、技术复杂的特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现代化就是从过去强调“专业对口”转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以及网络社会教育的信息化。2.优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标准的具体体现,制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的选择和运用,是决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优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增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科学性是现阶段与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3.创办特色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来说,一方面要坚持为高等体育教育服务方向,另一方面要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拓展服务社会功能,另辟蹊径,谋求特色发展。目前,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整体来看,每所院校特色不明显,从与其他体育专业比较来看,区分度不大。为了更好地改革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实现发展目标,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既要保持与外部整体环境的和谐,又要保持其内部的良性循环。在培养人才方面、特定文化传递方面要起到应有作用,同时要随着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投入等五个方面之间的变化而变化。1.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足之本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人文与运动完美融合。始终追求求是、求实、求精,更高、更快、更强的校风和学风。这些理念是专业教育要遵循的法则。2.把完善人才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主要宗旨首先,不断完善人才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新的学籍管理制度,用制度保障各项教学顺利进行。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加大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办好各专项竞赛,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参与竞赛、科学研究、创新开发的经历。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把树立创新意识,优化教学质量作为动力之源根据国务院提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和要求,我们在专业内涵式发展中始终要坚持创新,树立“质量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命线”的理念,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目前,天津体育学院在从学校层面实施了很多制度和方法,努力改善考风、学风,以提高教学质量。采用有效的方法不断激发和提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把更多精力、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根据民传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和外界联系,加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通过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逐步形成较完备的教学实习基地群,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

[2]刘振天.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价值论、本质论及方法论重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3.06

第9篇:体育产业内涵范文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自主创新动力缺失是当前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面临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文中阐述了毛利润率逐步下滑、片断化陷阱的扩大、本土体育用品关联产业片断化及市场国际化竞争的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关提升创新动力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全球价值链;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11-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3191)、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069)、浙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11ZJQN054YB)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体育生产标准国际化的推进,全球体育用品产业转移出现了整个价值链转移向体育价值链内生产制造工序转移的重大转换[1]。体育产业内分工这一发展事态,已成为目前全球体育用品产业组合分工的新形态。在此大的趋势背景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要充分利用比较要素优势——生产要素“低廉”,积极主动嵌入跨国体育用品巨头的GVC下外包“OEM”业务,主动承担体育价值链内生产制造性环节,从而有利于形成规模庞大的代工制造产业。

我国体育用品行业作为体育产业中比重最大、开放度与竞争度最高的领域,近30年来保持了快速发展[2]。但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侵袭,加之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和高库存体育用品等多重不利因素的袭扰,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区域一些大中型体育用品OEM代工企业普遍面临巨大的生存考验,体育用品代工制造集群内不少企业甚至面临破产或倒闭。受此影响,2011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进出口总额为165.91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52.40亿美元[2]。其中,进口同比增长16.40%;出口同比增长仅为8.75%,创出进出口记录新低。加之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时代已经结束,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也难以获得突破性局面的改观。

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体育用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条件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起来,这是影响我国体育用品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健全自主品牌创新动力提升的条件体系是我国体育用品自主创新的主导目标和战略选择。

1 影响全球价值链下提升体育用品制造业自主创新力的因素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嵌入GVC后会有较大影响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内的自主创新水平,嵌入后技术外溢有助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企业获取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并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有益于促进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企业转型发展。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体育用品制造业运行实际轨迹看,只有极少数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取得创新成功,且多数企业难以实现向GVC高端环节的攀升。分析上,有四个方面因素影响提升体育用品产业的自主创新力。

1.1 逐步下滑的毛利润率,对我国体育用品的创新力投入产生较大影响

在GVC各环节投入多少的要素及由此形成的GVC治理模式直接影响着获取附加值能力的多少。跨国体育用品巨头因高端要素(研发、设计、品牌营销)而处于垄断支配地位,从而获取体育用品价值链中收益最为丰厚的环节;并通过利用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地位集群内企业间的产品价格上竞争,来压榨代工企业利润空间。

2006-2010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行业(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器材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增加值逐年增加,年均复合增长率17.6%,但毛利润率却逐年以5.2%速度下滑。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投入多为制造性要素,进而获得微薄的OEM代工收入。众所周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核心在于低廉成本和不断创新。然而,当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大都以低成本优势为契机的简单“扎堆聚集”,而不是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核心突破”,多数集群内体育用品企业没有自主创新效力,存在着“创新匮乏”的隐患。因此,嵌入GVC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集群总体利润趋向不断地下降,不足以实施“大规模”自主创新投入、研发、品牌营销管理等关键性节点,限制了提升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活动。

1.2 片断化陷阱加大了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创新的风险

片断化化陷阱是指因企业的文化内涵、制度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异与认知开拓海外目标体育市场之间存在隔阂,导致无法准确地扑捉目标体育市场特殊消费取向与需求。体育用品“中国制造”大多主要开拓海外目标市场,其提升自主创新力需要体育用品企业本身能够准确地扑捉到海外目标市场消费取向,进入GVC高附加值环节,改善体育用品GVC中的定位。然而,嵌入GVC后我国体育用品代工产业与海外目标市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隔阂,如果我国育用品代工产业越过发包方——跨国体育用品公司,直接开拓海外目标市场,又可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市场波动,提升了体育用品代工产业的风险。

1.3 体育用品本土关联产业碎片化,极大地限制了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创新模式的构建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的提升,不仅需要集群内体育用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获取体育用品创新知识技术,同时也需要本土体育用品关联产业(包括基础制造业和生产业等)对其提供相关技术设备、研发设计人才和品牌管理渠道等大力支持,共同形成集成化创新体系[1]。然而,我国体育用品本土关联“产业碎片化”导致嵌入GVC后,为了符合跨国体育用品公司的技术等级要求和产品标准,被迫引进国外相关的机器设备和部分关键性技术来制造产品,以满足跨国体育用品公司的订单需求。

当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向GVC高端环节攀升时,这种发展模式对体育用品本土高端制造服务业具有“排挤效应”,使其逐步丧失掉自主发展的空间及其超越的契机,进而阻碍体育用品本土关联产业创新模式的提升。

1.4 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严重影响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创新的获利空间

我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都处于GVC的生产制造低端环节,由于体育用品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又不能有效阻止恶性竞争如“价格战”的发生,造成体育用品集群内产业资本积累降低,创新投入的花费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与此同时,由于近几年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攀升、产业政策调整等多重不利的影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1]。加上,不断涌现的低成本优势后发国家(老挝、菲律宾和印度等)的不断跟进。结果,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日益恶化,占据国际体育用品市场份额也不断缩小,其创新投入带来的获利空间变得不断缩小,也是造成阻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

2 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对策

在全球价值链(GVC)中,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存在所谓的“自我”实现机制。要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引领产业不断升级与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可采用以下相关措施:

2.1 鼓励体育用品跨国并购与完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环节

全球价值链(GVC)中各环节的体育用品企业分工状况及其治理模式影响到GVC附加值的最终流向。主导GVC附加值高的研发、创新设计或品牌营销节点的跨国体育用品公司,通常处于垄断地位,因对体育用品GVC具有较强控制力进而获取较高附加利润;由于规模小、数量多的本土体育用品企业处于GVC生产制造环节,实际往往被动,只能获取较低的加工费。

可通过鼓励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本土企业“走出去”跨国并购,形成一批大型体育用品企业集团,以提高其竞争力。一方面,这些本土大型体育用品企业集团占据着生产制造环节的相当市场份额,可以改变GVC中各环节点上的实力对比,增强本土企业与跨国体育用品的“价格谈判”能力。另一方面,体育用品本土企业进行“规模效应”并购,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2 倡导本土龙头体育用品企业构建“国内价值链”,不断地培育自主创新的需求

国内价值链(NVC)是某一产业价值链的全部或大部分环节由本土企业完成分工,具有依托本土规模市场需求、形成由本土企业来完全掌控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等特征[3]。由于跨国体育用品巨头主导控制GVC,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企业要实现向GVC附加值高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增值潜力大的环节攀升,完成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升级,必然会遭到跨国体育用品巨头的限制,难以取得成功。构建NVC有利于扩大体育用品本土市场规模,其逐渐沿着“构建NVC高端体育价值链攀升体育产业升级提升扩大体育本土市场规模”的方向演进。这样,有利于减少国外体育用品消费市场需求萎缩的不利影响,补偿自主创新投入,也有利于地拓宽创新投入的获利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内生激励机制。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迫切需要加快由技术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转变,形成体育用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需求对我国体育用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在此情况下,我国应及时调整产业思路,在支持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专注于高端要素的培育,提升其在研发、设计、品牌等高端环节的能力与控制,构建与全球价值链交叉的国内价值链,进而摆脱“锁定”,这可能成为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提升自主创新动力的突破口[4]。

原因:(1)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崛起了一批如李宁、安踏等具备一定基础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同行业中也是处于领跑地位;(2)在构建NVC中,龙头体育用品企业由于掌控着GVC高端节点,在体育用品定价上有一定话语权,并且能获得合理利润分配,有利于支持提供自主创新的资金;(3)体育用品本土市场最邻近于国内可以有效降低相关研发风险。对于海外体育用品市场而言,龙头体育用品本土企业更容易了解国内体育用品市场消费特点和习惯,可以全程、准确扑捉本土体育用品的消费趋势,并开展有针对性设计研发、完善产品设计功能。因此,构建NVC有利于降低体育用品产业创新投入的不足,提高自主创新成功比率;有利于体育用品本土关联产业“集成创新”的构建。在构建NVC中,我国体育用品的本土基础制造服务业与发达体育用品国家在GVC发展水平上存在的不足恰恰为本土体育用品关联产业稳步成长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体育用品本土关联产业的发展又为本土自主创新提供了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有利支持,促进提升其自主创新力。

2.3 提升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保护创新技术“知识产权”的力度

增强体育用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通过创新,使体育用品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其中的关键环节[5]。由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企业地理位置邻近,体育产业联动性和体育技术扩散性强等特征明显导致“知识外溢”频发,特别对于我国体育用品大多数产业集群处于GVC的低端,开发的“创新成果”投入难以为续,致使体育用品企业不愿加大创新研发的投入。

这就需要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当地法院与体育用品行业协会等加大给予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的体育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客观处置体育用品侵权行为。加强体育用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体育用品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是提升体育用品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只有在严格的体育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才能拥有较强独立的创新实力,最终会促进产业集群内整体自主创新动力的提升。

2.4 疏通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学习创新”的网络模块

创新知识积累和学习创新实践是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提升的关键性因素,能促进集群内创新成长。国内外研究表明:特别是对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的本土企业而言,如果单纯从集群外跨国体育用品公司来获取科技知识、科技技术等关键性环节,易受“被动锁定”,会极大抑制体育用品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

因此,构建体育用品集群兼容内外型创新网络,加强与研究院所、高校机构和跨国体育用品公司的内外部学习联系,打通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企业学习创新渠道,配套发展金融服务、物流管理、学习孵化器等体育用品生产服务平台,不断增强体育用品科技集聚创新机构、激励和支持体育用品创新活动的功能。

3 结语

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嵌入GVC后已获得快速成长,但却锁定在GVC的低端制造环节,极大地限制了体育用品产业转型升级。再加上,由于体育用品地域、体育用品行业、体育用品企业、体育用品技术水平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我国体育用品自主创新动力提升具有需求的后滞性、多重性、提升过程的渐进、累进和艰巨性。因此,要鼓励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龙头体育用品企业构建、完善、夯实自主创新的形成运转机制,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扬,解柠羽。提升外向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3(6):10.

(2)赵毅轩。HS公司乒乓产品营销策略研究[C]。华东理工大学,2012.3.

(3)程冰,蔡晓波。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价值链提升研究[J]。学术论坛,2012(11):10.

(4)黄永明,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5):16.

(5)胡峰,王霖。体育产品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测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