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开展教育改革的意义
以少年军校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努力进行德育新模式改革,使学校的德育特色得以巩固与升华,同时对其他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提高在生活中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们的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对于建立三观与强化明辨是非能力起到关键作用,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核心素养在学生成长阶段,既可以培养学习素养,又可以更好地对情感和三观的建立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并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2.开展教育改革的目的
2.1强化改革理念
强化对立德树人理念、核心素养内涵的宣传和学习,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认识,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思维方式。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生活中,借助少年军校这个载体,充分运用“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强化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启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逐渐成长为学习勤奋、意志坚强、个性鲜明的学生。
2.2开展教育改革实践
推进小学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融合“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真正将提高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和素质能力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多方面开展活动,努力将单向的“满堂灌”模式改变为多层面、双向的互动模式。各类特色学校应砥砺自身教育的特色,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德育模式,少年军校可以邀请部队教官讲解国防知识、解放军建军史等,开展国防知识图片展,定期举行军校体验活动。同时也融入具体学科教学中,如在体育课中增加军事体育游戏;在音乐课中增加爱国爱军歌曲学习等。
3.研究过程
3.1界定概念的定义与内涵
查阅有关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研究的书籍、论文、资料及文献,界定立德树人的本质和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学生阶段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总结推进开展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作用。确认人的需要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2调查分析“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现状
搜集少年军校有关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制度、文件等,分析本校在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办法,明确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学科教学小组、教师等在指导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指出影响学校德育效果和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各种制约因素,方便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3.3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通过前期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对本校教学改革现状的实践调查,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究,鼓励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4.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4.1加强课程内容融合
我校的艺术科组的老师通过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感悟,对课程进行了提升改革,整合合唱队、舞蹈队、行进打击乐队,成立了少年军校艺术团,把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少年军校的课程相融合,在军校的步操基础上加入音乐艺术。教师们在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意识,以生为本,学生自己记录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把训练日记本变成了训练字典,在动作不到位的时候找出问题根源,然后通过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解决问题。以上措施极大地发扬了军校砥砺精神,丰厚了军校文化底蕴,提升了军校育人品质,引导学生树立了拼搏、奋进、团结、进取的思想。
4.2以素质培养为核心
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除此之外,还着力以少年军校为切入点,开发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促进少年军校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3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我校发挥教学优势,拓宽了少年军校中的学习路径,强化素质培养重要性,让学生的学习策略多样化。在少年军校,我们一改过去简单重复站军姿、练行进的枯燥训练,取而代之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甚至可以是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兼而有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
【摘要】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性要求。因此,新时期在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积极探索相应的培养措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探索中应该保持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各个相关学科都应该积极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阶段的各科教师在探索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最终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可以说,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既不是其所掌握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也不单纯指代数学学习能力,而是关乎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思想认识等,是一种衍生于基础数学知识又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高于数学知识的综合素养,能够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呈现出的本质和中心思想加以反映,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持久性和整体性。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加以培养,对全面推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加以培养,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一定要加强对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创造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环境,逐步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积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妥善解决各项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需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欲望,有效发挥数学教育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讲解“垂直和平行”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创设如下教学情境:“请同学们将两支铅笔向空中抛出,然后让它们掉到桌面上,看一看能够形成什么样的图形?”问题提出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所抛出的类似于“平行”或者“垂直”的情况。这样,教师将学生从轻松的游戏情境中带出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导入“垂直和平行”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对这部分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探究核心素养也能获得良好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积极倡导引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式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将不同的W习方式应用到学习实践中,提高学习效果,实现对自身综合素养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数形结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无法深入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情况,数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用圆圈代表动物的头,用竖线代表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多了或者少了就及时进行修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作用,进而产生学习数形结合学习方式的兴趣,并且其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逐步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新时期教师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积极探索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将形成性评价、动态评价、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评价方式相结合,保证能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做出客观的评价,为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提供相应的指导,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
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为例,教师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探寻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同小组由于学习思路不同,解题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以及小组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并要求小组成员分别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客观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
小学阶段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保证数学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加以培养,数学教师就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重要的支持。因此,在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教给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让教师能够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其中,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唯有如此,小学数学教师的执教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形成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正确认识,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并以核心素养理论为指导探索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才能够保证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师;信息网络技术;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信息网络时代,以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直接引发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远程教育的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质量保障的最重要因素的远程教育老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远程教学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对远程教育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应具备的素养需要明晰。
关于教师的素养研究非常多,远程教育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一个分支,与其他教师群体专业发展需要的素养有共性,但由于教育环境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又有其独特性的一面。相比一般意义的教师素养研究,远程教育教师的素养是个较新的话题。自1998年教育部启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以后,普通高校网络学院和广播电视大学的研究者对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较多的关注。研究者各自从不同视角和划分标准列出了远程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种类繁多的素养,更细维度的子项素养更是庞杂繁复。这种情况也说明了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的复杂性。
然而,核心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总体的教师素养框架下,如何在众多素养中确定远程教育教师独有的又是特别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每种素养维度包括的子项目有哪些?各种素养间的关系如何?而且,各种素养间的关系并不是平列并重的。因而,有必要对远程教育的核心素养框架模型进行厘定和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素养框架厘定能够反映个人期待和社会期待,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点更突出、更集中的教育目标,也为今后的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资源开发和实施提供启示。
二、概念之明晰
“素养”一词在我国有很久远的历史。最早在中国古代《汉书?李寻传》里称“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此“素养”是指修习涵养,然而,近年来作为研究热门的“核心素养”的概念其实舶来自西方。国际经合组织(OECD)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论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项目组认为“素养”(Competencies)是一个动态度的和整合的概念:是能够应对复杂要求的能力,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内涵和外延比知识和技能更丰富和更宽泛的概念。而“核心素养”的英文词“Key Competencies”的“Key”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构成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个体的需要和社会时代需求。
本研究的远程教育教师特指在开放大学和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育机构从事远程教育教学的专门人员。
“远程教育教师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是远程教师作为远程教育教学专门人员应当具备的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知识、技能和态度,能积极有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满足社会时代需求的素养。
三、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的本质要求
由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特殊的教育环境和教学对象,因而,远程教育教师的素养内涵势必更丰富,外延也更宽广,不只是要具有一般高等教育教师的普遍素养要求,也应具备有远程教育教师的特性。尤其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成为远程教育的主要教学工具和资源载体,教师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变得十分迫切,对远程教育教师的素养要求更是有了显著发展变化。
(一)远程教育教师的工作属性
党的十对远程教育提出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远程教育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趋势,提供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优质、高效的继续教育服务。国内远程教育主要承载机构――国家开放大学的校长杨志坚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是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形成为宗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着力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教师的工作属性,即为学习者提供适应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服务,着力提升学习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远程教育教师的素养特征
“从事远距离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师。”而且,很多研究表明,面授课堂中的教学技能并不适合网络教学。由于远程教育师生处在准分离状态,实施教学的对象是社会成人学习者,教学的工作内容是教学设计、开发课程资源、和分享知识、答疑、教学互动和评测等教学支持服务性工作,在当前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环境下,@些工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远程教育教师除了要具备传统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还要有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面对社会成人学习者实施教学的经验、能力和方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载体的信息技术日新月益,也使得远程教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调整适应性的教学内容,这些都驱使远程教育教师素养要形成覆盖面较大的“复合型”素养集合体。
远程教育围绕着教学的特殊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教学手段,使得远程教育教师与其他高校教师素养要求相比有较大程度的独特性、多重性和延展性。
1.独特性
远程教育无论是否通过网络,异步或是同步的,师生异地、处在不同物理空间是远程教育独特的教学环境。远程教育主要通过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传播和分享知识,信息技术是远程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支撑。信息技术的素养在远程教育教师素养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师传送的信息、分享的数字教育资源、答疑等虽然也有可能因为网络技术发展实现即时化,但与面对面课堂讲授相比,仍有很大区别。分布式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虚拟的数字学习环境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高校教师的具体素养要求。
2.多重性
远程教育教师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普通高校教师可以凭一已之力在独立狭小的空间就能实现信息传递、学习交流、对学生进行学习评测,完成教学目标,远程教育教师由于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要与其他教师合作,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一系列教学活动。远程教育教师其实是个总的集合概念,由主讲教师、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辅导教师、导学教师多层级教师组成,各层级教师分工合作,协同完成教学任务。网络教学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扩大了教师的素养的内涵。比如,主要由主讲教师负责的教学设计素养、辅导教师需要具备激发学习兴趣的技能、网络互动的引导等在线辅导的技巧都成为远程教育教师这个集合的素养“聚合体”。
3.延展性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不断更新的繁多的信息网络技术手段,一方面给远程教育环境带来很大的变改与创新,另一方面需要远程教育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在远程教育教师的能力结构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科研能力”非常重要。远程教育必然的要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在一起而引发了一系列素养要求,如在网络海量信息资源的情境下,远程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优选资源,避免路径迷航,教授学生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技巧。由于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学习、反思、研究,形成终身学习的素养。
4.各素养间又非并列并重
各素养维度间并非并列并重,知识是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基础,技能是确保教学得以实施的支撑,态度、情志是知识、能力形成的发展性因素。同一维度下的子项目素养也不是并列并重的。远程教育教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师生分离的开展教学的特殊教学环境,要求教师不只要具有课堂教学专业知识,还要有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当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教学和沟通手段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成为“标配”时,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素养应当是最主要的,是现代远程教育从业者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四、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式的具体描述
以现代远程教育教师自我认识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求为根基,对理想型的远程教育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做描述,对其从事具体专业活动所需要的主要知识体系、教学技能和发展性素养三个维度结构框架进行划分,各维度间关系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同时各维度子项也是相互关联的。
(一)基础素养:实施网络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维度的素养
远程教育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教师的一员,具有丰富而深入、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是其能顺利实施教学的基础。教师既要掌握专业学科知识,熟悉相关教育学理论、教学知识和跨学科交叉知识,同时,由于独特的师生准分离需用利用媒介实施教学的远程教育环境和以社会成人学习者为主体的特殊教学对象,远程教育理论和成人教育理论都是远程教育教师应当掌握的教育学理论的指标要素。网络远程教育更关注学习者学习行为,关注如何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学习科学的知识可能会成为远程教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实施网络远程教学时重要的知识素养。
近年来兴起的MOOC或可以理解为学习科学知识应用到网络课堂设计、促进学习的一个典范。在ψㄒ抵识体系具有切实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运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设计网络课程,在有限的固定空间、时间里把系统的知识体系有效解剖,碎片化,处理成既不破坏知识的整体性,保持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又便于学习者随时学习的网络课程。学习者在把握学习进度上有更大自。这种网络课程甚至可以支持移动学习、泛在学习。
网络课程资源是远程教育学习者在与教师时空分离时自主学习的重要材料。远程教育教师设计、制作和传送的课程资源主要是以影音的视听教材存在。远程教育教师可以借鉴MOOC的教学设计成功范例,教学设计方法上根据传播学的等效交互原理等,在制作课程资源选择媒介时综合考虑多种媒体的恰当运用,遵循媒体设计原则等对远程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创新设计。事实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知识、多媒体认知理论等学习科学的一些复杂理论构成了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在线课程设计的重要理论框架。
(二)支撑素养:实施远程教学所必需的技能维度的素养
同普通高校教师一样,远程教育教师同样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对容以及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加深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能力转化,需要具有教学实施的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但由于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教学手段迥异,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的具体行为又有很大的不同。信息技术是远程教育教学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素养在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结构里十分重要。
与普通高校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课堂实施教学和监控不同,远程教育教师主要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编制和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与学生同步或异步互动交流,分享观点,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测,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在这个过程中,突出的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所需要的技能素养指标要素有:熟练运用适当的媒体工具设计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技能、选择推送恰当的教学资源的技能、网络表达和互动的技能,以及激励引导学习兴趣和交流的技巧或者说网络教学管理的素养。
(三)发展性素养:不断学习、开展科学研究的态度维度的素养
远程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学习者提供适应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服务,这就要求远程教育教师向专业化和应用化发展,而且还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远程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要契合社会发展需求,满足社会需要。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开展科学研究,才能开发出满足社会需要的课程资源,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专业态度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十分重要,是远程教育教师能面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性的关键素养。
上述的各维度的素养也不是完全界线分明的,比如,信息技术素养其实既有知识内容,也包括技能内容,但由于在远程教育里,信息技术主要是一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因而把信息技术主要列在技能维度素养里。
总之,在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体系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厘定信息网络技术下环境下远程教育教师核心素养十分重要。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关注远程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围绕核心素养开发培训资源和实施培训,能够为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适宜的路径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2]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3]胡克.电大师生为什么要学点学习心理学?―远距离学习心理学探讨(一)[J].中国电大教育,1987(3).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十个核心素养,其中包括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十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小学是学生植入新知识的最好时机,同时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最好时机。小学数学素养教育是学生在日后能够学习好高等数学知识的基础,更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数学知识在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利用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善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们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课上老师们一味自己讲学,从未关注学生的课上接受状态,因此学生上课感觉十分无聊,接受速度很慢。小学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大多数小学也采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失去兴趣,从而致使小学数学素养教育很差,让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自我探索兴趣。因此,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采用新的教育模式显得十分重要。在教育中,可以增设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的教学项目,让学生感觉到小学数学教育还是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自己可以通过合作和自主学习发现很多,学生便可以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小学数学素养。
二、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自我能力,适应数学素养培育教育
在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上,学生一般只是通过老师教学或者同学帮助的模式进行学习。但是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极低,并且不能够真正接受教学的内容。学生只是依靠一味的外界帮助,并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究l现学习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所以在教育界这种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说是很失败的。小学教育也在其中,但是小学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数学教育在小学阶段除了其他科目的大部分素养外,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逻辑推算能力等。因此,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同样显得更为重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究发现兴趣表现得非常重要,教育教学中增设这些项目以后,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领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小学数学教育素养。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监督小学数学素养的教学过程
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所有的学校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综合评教系统,但是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许多问题。在传统的评教系统中,只注重了老师们的上课状态,完全忽略了学生课上的反应与接受状态,因此从一定的方面来说,综合评教系统还是很失败的。在教育教学评教系统上增加对学生上课状态的调查评价,便可以大大对老师们的实际教学质量进行把关,监督老师的上课质量,提高教学的教育素养。小学数学教育由于在小学的地位尤为重要,因此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评教系统改革也越来越重要。
小学教育中,数学科目的教学显得格外重要,体现在小学阶段其他科目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育只有在一种正确、良好的教育模式下,在一种优秀、杰出的学生学习方式下,在一种完整、合格的评价体系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小学教育教学中数学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得到数学在自己生活方面更大的影响力。在完整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体制的帮助下,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数学研究与数学应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郭世平,杨世国,李伟,等.《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素质与能力要求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3).
关键词 学科素养 一点四面 一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认为,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21世纪技能可以包括3方面,即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另外,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等等,也都属于今后培养核心素养中应包括的内容。
目前,英语处于一轮复习阶段,计划复习时间从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复习教材为必修一至选修八。其中必修一至必修五共25个单元,涉及的词汇占考纲词汇的85%,计划复习进度为每周两个单元,;选修六至选修八共15个单元,计划复习进度为每周两个单元,此外,在一轮复习中,还要进行间周测,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考纲词汇并了解高考试题的难度。一轮复习要做到内容细而全,覆盖所有知识点,包括单词及短语的用法,句型详细解读,并且进行知识系统穿线和延伸。
1指导思想
2014年3月,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中,将如何体现和落实呢?我们认为必须以学科素养为依托,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这将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方向。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学生已经到高三了,首要任务就是总复习,没有时间再考虑什么改革啊,什么教育理念,但是自从听了我校老师和十一高,六中的老师关于核心素养的报告之后,我的想法有所改变了,我们要培养的不是那种只会考试的学生,不是那N高分低能的学生,我们是要追求应试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融合,因为核心素养是人格素养中最根本、最重要、也最具深久影响力的综合品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战略要求的必然响应,是教育的责任所在。将来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的时候,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高尚的思维品质,强烈的文化意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有了这些素养,学生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只会啃书本的书呆子。
那么作为高三的英语教师,我们又如何基于提升核心素养来引领并提升高三英语复习呢?我认为,高三英语复习教学是综合而多元的,我们首先要依托教材,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从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入手,对于以上的复习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复习形式,如给学生下发由我们六个人分工编写的单元学案,每个单元还附有单元测试题,间周测试题,单词检测,单句翻译,语法练习,听力练习等,我们从提高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增进文化意识,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着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提高高三英语复习教学的实效。
2 结语
现在,在多元价值以及网络媒体的影响下,各种观念不断地侵蚀美好的师生关系。在校园生活逐渐社会化和师生关系复杂的见天,进行关怀教育以及关怀性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关怀性师生关系进行概述,其次对我国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教育教学中关怀性师生关系构建进行探究。
【关键词】
教育教学;师生关系;关怀性
1 关怀性师生关系概述
1.1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内涵
关怀性师生关系是多元师生关系的一种,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双方互动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怀性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是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和教学关系等多个层面和维度构成的立体式的关系。关怀性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假设是:教师和学生均是具有丰富感情的个体。关怀性师生关系是指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以对方生命成长为内在需求,以双方感情交流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关怀性的、心理碰撞的互动关系,是双方精神层面的升华和体验。
1.2教育中关怀性师生关系的特点
1.2.1人本性
关怀教育深受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而关怀性师生关系秉承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师生关系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注重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要求师生双方之间在互动和交流中的真诚性。
1.2.2情感性
情感因素是关怀性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之一,情感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性和学生对教师的积极回应均是以双方之间的感情作为载体。关怀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就是双方情感的交流和碰撞。
1.2.3关系性
关怀表达是向学生传递关怀,让学生感受关怀必不可少的因素。诺丁斯强调关怀的主体间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日趋民主化,而师生关系也突破了传统教学关系,是一种互相成长的新型教育关系。要建立这种新型的和谐教学关系,关怀性必不可少。
2 当前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2.1人格二元关系的对立
二元对立思维长期影响着师生关系,导致教学关系的主客体泾渭分明,严重影响到师生双方的平等交流。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主流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导致师生没有对等的人格,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
2.2师生之间沟通的阻隔
在教学资源紧张的今天,教育资源的短缺和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被放大,导致部分教育条件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急速上升,再加上学校教育实行“成绩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师生之间沟通的阻隔不仅仅表现在交流机会的减少方面,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过多的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交往面过于狭小。教师本应该是学生的生活导师,不仅仅包括学习方面,还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生活阅历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但是目前师生沟通的阻隔导致了师生关系“形存实亡”的局面。
2.3师生关系过于冷淡
从目前师生关系的现状来看,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冰冷的知识传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缺乏应有的激情,课堂中必要的交流也不带有任何的感彩,教师更多的是权威的代表,而学生几乎没有任何自和发言权。大多数教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发现学生的真实需求,使得师生关系趋于冷淡。
3 关怀性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
3.1创建校园关怀文化氛围
关怀性的课堂文化和校园环境是整个师生关系形成与培养的宏观条件,只有在建立与关怀性师生关系相匹配的校园文化之后,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关怀性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包含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是学校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关怀性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在隐性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动力,同时将德育内化为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全面成长。创建关怀性校园文化,不仅仅要考虑到学生,同时也要考虑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另外一大主体因素―――教师。在超负荷的教学任务的驱动下,教师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如果校园文化中教师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关怀教师的氛围,那么关怀性的师生关系就只能是空谈。因此在关怀性校园文化的创建中,首先就要考虑形成关怀教师的校园氛围,学校在教师管理中,要给予教师足够的信任,这样才能有利于关怀性师生关系的构建。
3.2师生关怀素养的提升
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双方要具有一定的关怀素养。要建立关怀性的师生关系,就必须提高教师以及学生的关怀素养。教师在关怀性师生关系中扮演着关怀者的角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的关怀素养:首先,树立关怀理念。关怀性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具有全方位关怀学生的理念,要从思想上具备关怀学生的特质;其次,要提高教师关怀学生的人格品质。教育教学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用心灵影响心灵的活动,因此就需要教师运用具有关怀学生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最后,提高教师践行关怀的能力。关怀性师生关系对教师践行关怀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在与学生真诚的交流中做到价值观中立,平等对待、关怀每一个学生,用心灵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总之,关怀理论以及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出现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学校中建立关怀性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够真实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够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心灵沟通。构建关怀性师生关系,就必须遵守平等、互动、理解、沟通等原则,通过关怀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提高师生双方的关怀素养来构建关怀性的师生关系,并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践行之。
【参考文献】
[1]沈正玉.当代高校关怀性师生关系及其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于剑瑞.关于师生关系与教育教学效果的探究[J].科技视界,2013,34:305.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方法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生活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给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方式带来了极大冲击。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技术和微课等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已经成为影响和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信息时代的风潮,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教育部《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中提出“启动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各级学校也做出积极回应,重点解决“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这个制约教育发展的重大前提性课题。因此,如何让广大教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具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这既是提高教师运用新技能的要求,又是其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
那么,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该怎样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呢?
一、要融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教师既要了解传统的教育理论,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融会贯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跟上教育时代的发展步伐,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理念也日新月异,与之相关的教育观念也逐步渗透,发生深刻变革。近年来,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这些理论多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借助资源进行自我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必须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强调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课程变革中的实施者,是重要的、关键的课程资源,就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素养,并使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当前的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仅是之前的一种手段,而是在当前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是教育发展的途径和方向,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思想和理念发展的促进要素和变革动力,是实践新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的预期,可以丰富教学的组织方式,提高效率,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要持续关注信息技术,掌握基础的知识与技能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多种信息获取途径。这些新型的教学媒介可以为新型的教学组织和结构创造个性化的、理想性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探讨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鉴于此,教师要掌握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以信息获取、筛选、使用为核心,以计算机、计算机技术、新型展示平台为媒介的融合性信息教学方式。同时,尽可能懂得互联网、计算机教学为主的辅助教学软件平台的使用,能够设计基本的课件课程脚本,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基础能力,关键要能结合新课程标志,融合信息技术,开发符合新课程新教材要求的教育教学课程课件。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不应只为了追求形式,仅在“调教课”、“公开课”、“优质课”中使用,而更应在平常教学活动中,根据需要选择、采用适合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佳教学环境。
三、要强化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持续提高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仅是指教师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能力,更多的是指在互联网触手可及的环境下,信息爆炸社会中,教师的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及传递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诸多信息中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的能力,在获取信息后,如何筛选、加工和提炼有效的信息的能力,对筛选的信息如何进行有序分类和整合能力,在整合的基础上,如何进行解读的能力,在解读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有序有效的传递或者传播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称之为教师的信息素养,这些能力在当前是构成教师信息素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结构中,信息意识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的提高是核心。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重点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四、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让信息素养落到实处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关键要能够结合教学实际,毕竟,不同的学科教师,在教学实际运用中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教师不仅要使用好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和媒体功能,还要能够使信息资源和媒体功能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相结合,研究在新的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要改变多媒体技术刚兴起时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把学科教学从教师的讲搬到计算机的演――这样的简单化的认识,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意指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辅助教学,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一是可以利用现有的软件平台,借助网络、光盘、资源库等获取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二是在教师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实施课程整合。
五、要开展多种途径有效提高信息素养,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随着信息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信息的虚伪辨识,有效和无效的筛选,都是一件非常繁杂的事物。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任课教师课程压力大、时间紧,让他们了解、熟悉、掌握各种对于教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可能是比较困难,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协调分工,共同提高信息素养,共同构建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多样性。
同样,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一件长期的持续的工作,教师可以组成信息素养的“朋友圈”,定期研讨相关新技术及新的资源整合等。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高由主要依赖培训向教师自学转换,协作学习还为那些要求较高层次培训的教师创造了条件。
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信息技术课具有发展性、综合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多个特点,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学生以及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需求,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
“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这一核心理念,需要我们在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中不能忽视教育的个体价值,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的更应当体现在把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潜能激发出来,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
目前,国外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其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跟我们有较大的差异。如美国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不是单纯地强调学生获取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非技术素养。
这一发展趋势也意味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以人为本”,而“人文关怀”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因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进行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的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其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凸显学校教育的“生命关怀”特征。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凸显信息技术教育对生命主体的尊重。
研究价值: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中心构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体系,将其个性品质的提升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研究内容
1.以学生心理发展为主线构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体系。
2.形成和建构“心理发展性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个性和发展个性。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视角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确定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形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得到提升,态度得到转变,从而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三)研究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四)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努力挖掘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中的心理发展目标,明确每一节课中心理发展目标的内容,将课程目标由学科知识本位向心理发展本位迈进。为此,我们组织各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师从编写教学设计开始,通过行动研究更新教育理念,并将心理发展目标真正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之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层结合。
四、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实践
我校刘杰老师2008年9月参加工作,2009年5月参加了河北省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的选拔工作。他按照教学进度应该学习八年级“设计网站和制作首页”的第二课时——“设计展示自我风采的个人网站”,为了能够凸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不改变教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正在进行班级网站建设活动,我们把该课修改为“我为班级建网站”,并确定该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对该课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首先为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趣引入:以已经毕业的学生设计的班级网站为例,介绍了班级网站中常见的栏目,如“班级简介”“教师风采”“学习伙伴”“成长足迹”“班级相册”等,让学生对班级网站的建设有了初步的感知。在专题学习网站上为学生制作了各种建设网站的学习资源(视频教程、班级活动图片等),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然后把整个班级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班级网站中的一个栏目,学生作品完成后,把各组的成果汇总后即成为班级网站(合作)。小组内同学根据专题网站提供的视频教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探究)。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较大困难,则在加以指导后让学生自行解决。学生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边学习、边讨论、边设计,每个人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做出了极具特色的班级网站。学生的个性在班级网站的建设中得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自己的作品得到张扬和发展。学生通过合作,加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在学习、建设网站的过程中,影响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五、总结与反思
有了“我为班级建网站”这节课成功的经验,我得出如下结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确立课程的三维目标,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情感目标尤其重要。
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需要坚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学习理念,最终形成能够张扬学生个性、发展个性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体系,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挖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主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信息素养而非技术素养的教育,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方法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伟颖,《美国洛杉矶地区信息技术课堂一瞥》,中国电化教育,2011.3
2.张斌,《试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8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未来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个问题是在就业市场上提出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旨在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就在职业类学校,职业类学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使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但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一、在教学内容上培养职业能力
学校的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在课堂,受客观的教育资源的影响,课堂教学一般实施的是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而学生的智力能力是多元化的,个体发育也各不相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素养的拓展以及学生潜能的挖掘都有一定的影响。职业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能自主解决职业岗位实际的技术能力的人才,所以高职类的学生需要重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更不是知识的体系结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实践中“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使学生能站在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而不是片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要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起关键的作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还要经常到企业一线工作锻炼,为更好地实施一流的教学提供有力的实战经验,把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任课的所有课程中去。
二、在实践教学上培养职业能力
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靠训练出来的。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靠训练,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是高职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中的三个重要关键环节(实验、实训、实习)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达到课堂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这三个环节的实施内容体系既要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又要能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给学生提供反复训练的机会,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实验课要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为主,是带有职业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训课是对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技术、能力的整合和应用,把大量专业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准备。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便使学生为进入职业领域做好准备。实习阶段是在校内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在团队协作的方式下完成工程项目,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技术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由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靠说教,而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锻炼出来的。环境造就人,要使学生能真正达到企业的要求,不是一朝一夕的,还必须经过长期的坚持和不断地努力探索。
三、在教学环境上培养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的培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学环境也可以多样化,除了靠课堂内的教学,还可以拓展相关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灵活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的协调发展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
四、在教学评价上培养职业能力
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分解成若干个专项技能,制定相应的专项技能考核标准,在校内进行各种专业单项技能的考核鉴定工作,把考核项目设置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实现对学生多种技能的考核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能单一地用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这一条准绳去衡量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判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是需要学生在一定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亲身参与和体验而不断养成的,仅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是达不到目的的。实践和实训环节也需要学生亲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养成和提高。要使职业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模式适应社会的潮流,还需要我们全体奋斗在一线的教学教育事业的人员不断探索和研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模式,使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高庆.论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3]李保合,罗鸣春.终身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教育[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