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改革的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单招考试难度如何
单招考试的难度比高考要简单得多,你可以找网上一些免费的单招模拟题参考一下哦。单招一般针对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同学,所以分数线基本基本不会高。一般单招分数线都是200分左右,具体还要看你是报什么专业。
每年都有不少学生通过单招升读大学,相信你也可以的。如果你的分数不高,建议选择冷门一些的专业。按照往年的难度系数比例是70%简单题+20%中等题+10%难题。虽然高职单招考试难度还不算大,但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高职单招,知道高职单招对一部分学生是一种上大学的便捷通道,所以竞争一年比一年大。
高职单招的通过率是多少
单招考试是比较简单,但是难易程度也会个各个单招院校的出题有一定的关系,整体上的单招面试通过率会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具体的通过率还要看各个单招院校的基本情况。
拓展阅读:单招的利与弊有哪些
单招的优势
1.比高考简单
单招主要针对成绩不好的同学所以试题会比较简单一些。
2.提升录取概率
参加6月份高考的同学大部分成绩都比较优异考试题目也更难一些。那么相较而言,3月份的单招考试就相对轻松一些,其更倾向于考察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报录比也更为合理。
3.毕业后待遇一样
从范围上看,单招属于我国全日制一般高等职业院校文化教育专科层级,即属于“统招生”范围。被高职院校单招录取的学生,除了在校就读期间不能转专业和转校之外,其薪资待遇和国内普通高等院校统招生的学生们并无差别。
4.可以参加统招的“专升本”考试
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逐步推进,现今国内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都拥有“统招专升本”的资格,并且招生占比也在逐渐扩大。除此之外,考生们也可以通过自考、成考考试拿到本科文凭。
单招的劣势
1.参加单招的学校会从开设的专业中选出一部分参加单招,所以,学生在选择专业上相对统招会有限制。
【关键词】高考体育;积极性;有效途径
2012年2月,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体育测试实施办法》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这不仅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强音前奏,也是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
一、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从世界的范围来看,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都涉及到体育科目,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等,体育作为高考总分或必修科目都从不同程度上进行考察。这不仅是我国高考加试体育改革的依据,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 国中考加试体育的实施已经证明,中考加试体育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地位,对体育考试的认识,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虽然高、中考加试体育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结果,但若能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也利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反过来说,中、高考加试体育是我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利于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2006年12月23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阳光体育运动)。从 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如今,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已经有6年多,由开始的“轰轰烈烈”到现在的“断断续续”,其效果令人担忧。在应试教育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只认同考试中体现的价值,与考试无关的科目被边缘化。因此,有学者认为:“改革中考、高考及就业制度,是“阳光体育运动”形成长效机制的重点。而改革中考和高考制度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推进以及各个主体的认同”。
2012年,在山东的体育测试办法出台后,学校在考试制度的助推下,开始重视高中体育活动的效率。如早锻炼、课间操以及课余锻炼的实效性;加强体育环境的建设力度,如完善各种体育设施、场地等,作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硬件保障;家长也会为学生参与各种体育锻炼提供有力支撑;学生由于考试的压力,会文化学习的同时,挤出更多的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校体育锻炼出现了空前的壮举,有的学生甚至在节假日进行体育培训。结果证明:高考体育加试有力于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三、利于提高学生体质的健康水平
我国中考加试体育确实能关注到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中考作为一种手段对遏制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提高运动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中学段和大学也在施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不如初中学段,反而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
大学生的体质问题不能只追究大学的体育教学,它与高中体育教学及考试制度有着连带关系。由于我国高考升学制度的原因,高中体育教学(特别是高三体育教学),被其他学科挤占,社会、学校和家长没有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学生从没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到不想参与体育锻炼,因此,高考升学压力是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今,体育作为高考的必考项目,高考加试体育必然引起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高度关注,最终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四、利于提高体育学科的地位
首先,社会高度关注。山东高考加试体育实施办法公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一是媒体对此问题极为关注。如,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对山东高考加试体育作为热点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二是参与讨论的人员多层面。如领域专家、学者、教师、家长、学生等的参与,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委员提交了把体育纳入“中、高考”必考科目的提案;三是讨论很深刻。与会人员不仅对高考加试体育的利与弊、实施与操作问题,而且对今后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化的讨论。
其次,学校十分重视。由于高考的压力,学校不得不把高三学生久违了的体育课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据了解,目前山东省的各个高中,高三开起了多年不上的体育课,每周都有两节课。同时,通过加强教学监控,增置器材等措施要出政绩,提高学校的声誉。
此外,地方教育部门将根据高中学校的体育师资要求进行配备教师,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加大力度。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在教学中下工夫。此外,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和学校、教师间的联系,提高孩子的被关注度。而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也会有极大的转变,甚至会挤出更多的时间额外参与体育锻炼。
总之,社会、教育部门、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都会高度关注体育,这一系列的举动和措施无形中提高了体育学科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一、服务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一
2010年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对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健康发展,进而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社会影响度。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科学》杂志主编傅维利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教育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教育科学研究将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上。教育改革涉及到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的变化。从当下中国教育现状来看,“增数量”的目标达成是顺畅的,但“调结构”、“提质量”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需要寄希望于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提高公用教育经费所占市、省和中央财政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需要运用“改革”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改革”虽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运行发展的主题,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的惟一出路,但是改革不是盲目的试验甚至“乱冲乱撞”,改革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往教育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改革,其成功概率是很低的,而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损伤概率却很高。因此,作为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主阵地的教育理论刊物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积极引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主动引导作者关注重大教育改革问题,促成和推动相关研究,并及时研究成果,为建设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与会代表还就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有:学前教育普及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债务负担问题;职业教育强化问题;素质教育改革问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考试招生制度尤其是高考改革问题;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问题;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等。分会倡议,教育理论刊物应当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设立专栏、编辑专刊等形式,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承担起使命,担当起责任。
二、应对数字出版: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二
十余年来,数字出版迅猛发展,迅速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高速扩张。当下,各种学术期刊网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强势媒体,不仅直接影响了传统纸质教育理论期刊的发行,而且逐渐危及教育理论刊物的生存与发展。与会代表针对如下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问题之一:是机遇还是挑战?
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时代的必然,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网络阅读已经深入人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必然。从这个视角分析,数字出版是教育理论刊物发展的机遇。同时,伴随着数字出版这一“朝阳产品”逐渐走向强势,来自数字出版的挑战愈益彰显。其表现有:一是要求编辑部与其签订独家入网协议:即只能加入我的期刊网,不能再加入其它期刊网。二是要求编辑部加入数字化优先出版系统:即在纸质版刊物尚未印刷出来前,就已经在期刊网上率先出版了。因此,教育理论刊物必须迎接这一挑战。
问题之二:数字出版的利与弊?
与会代表就数字出版的利与弊展开了充分讨论。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出版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其固有的长处:检索便捷、浏览方便、瞬间下载、库容庞大、资料丰富、省时省力。加之,有的学术期刊网为了吸引更多的期刊加盟,采取了整体产品策略,不断扩大延伸服务的范围。一是为查寻影响因子、下载量、转引率等提供便利。二是通过免费提供编辑部采编系统、学术论文不端检测系统等,部分满足了编辑部的需要。其弊在于:一是数字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网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没有自己的作者队伍,只能依靠各刊物提供资源。没有各家刊物提供源头活水,期刊网就成了死水一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期刊网有点“不劳而获”。二是上网下载费用相对高昂,没有实现免费化。目前,每页下载费用从几角钱至1元钱不等,下载10页左右,就等同于买一本刊物的价钱。
问题之三:是消极适应还是积极应对?
与会代表就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各抒己见。绝大多数代表赞成积极应对。概括起来其应对策略有:一是增强法律意识。一方面,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聘请期刊法律顾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刊物的守护职责。
二是教育理论刊物一方面可以在出版发行纸质版的同时,重视出版发行电子版,并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以分会为平台,联合建立教育学术论文数据库、期刊网,利用行业优势及各期刊编辑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建立更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浏览、检索和发表的数字平台。
三是联合起来保护知识产权。有的代表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教育理论刊物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对话位置。学术期刊网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数据库,就在于其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在学术期刊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任何一个刊物都不可能以不合作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借助分会这一平台,形成合作联盟,才有可能在分成方式、合作方式上与学术期刊网展开谈判,争取刊物应有的权益。
四是强化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的代表认为,学术期刊网的发展虽然方便了作者,但同时也直接侵害了作者的知识产权。例如,目前已经有作者对每页几角至1元的下载费用提出质疑。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充分利用与读者紧密联系这一优势,与作者联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话语拥有真正的力量。有的代表还详细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理论刊物要求作者签署“作者授权书”的做法。
关键词:江苏 08高考模式 学业水平测试
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领头羊,江苏省从1999年到2008年的9年时间里,高考模式转变过5次,平均不到2年就创新一次,其变化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实行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没有走出江苏曾经创造出的模式。2007年,在社会各层面的压力和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倍受争议的“3+1+1”模式走完了它的历程。自2008年起,江苏省开始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新高考模式。考虑到江苏高考模式的辐射作用,有必要反思这种模式的利与弊,以便于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江苏2008高考模式简介
(一)指导思想:高考方案的制定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从江苏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实际出发。高考方案的实施要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择优选拔人才。
(二)科目设置:1、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三门。2、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七门。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五门。选修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任选一门。七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考生选定的两门选修测试科目之外的五门为必修测试科目。3、艺术类、体育类考生选修测试科目:艺术或体育专业;如不兼报普通类专业,可选择七门必修测试科目。
(三)综合素质评价:普通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四)二本以上院校录取:考生取得二本以上院校的投档资格必须符合“2B(2门选修)4C(另外4门必修)1合格(技术)”的最低要求,然后“依据选科,满足等级,按分排序,遵循志愿”的原则,按比例投档,供高校选择录取。
该方案可概括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以下简称08模式)。
二、设计理念上的前瞻性
我国的基础教育评价制度存在诸多弊端,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院校完全凭一次文化考试分数录取学生,录取标准一元化。现行的高考制度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因此,不得不“大动手术”。虽有种种原因,目前彻底改革我国的高招制度还有一定困难,但更不能无所作为。江苏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领跑者,从08高考新方案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思想看,该模式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上做了不少尝试。新方案有五大特点:以统一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主要条件;变一次性考试为多样化考试;改会考为学业水平测试;将综合素质考核纳入高考;把扩大高校招生自作为改革方向。其优点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选修科目改成等级制,改变了分分计较的弊端,适当缓解“一分压倒一批人”造成的压力。
第二,将高考一分为二,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以学业水平测试替代以前的会考模式,使得学业水平测试既是门槛(技术科目合格、四门必修在D等级以上,才能取得高校报考资格)又有激励作用(必修和选修科目均得A,即6A考生,在高考特征分中加10分),提升了必修学科的地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评定中首次把“综合素质”纳入到高考的评价体系,这些反映学生素质和今后发展潜能的内容,以往的高考并不关心,现在与高校录取挂钩。例如,新方案规定“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合格作为考生填报志愿的必要条件,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为D级的考生,高校可以不录取”,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四,在录取方式上,就高校而言,因为有了多把尺子,有利于高校自主选拔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如高校可自行决定采用“选修等级优先(如北京大学规定两门选修都须达A+),语数外总分优先(如华东师大规定两门选修B等即可)或等级算分(如南京大学规定两门选修达A+另加3分)”三个办法录取考生。对考生而言,新方案采用同档次平等志愿的办法,给考生多次选择机会。一次录取的院校或专业不满意,还可以重填志愿再录取。有效降低了录取风险,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新模式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有利于更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水平。就江苏本身而言,希望能够通过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改变苏北某些地区不惜以牺牲学生全面素质和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高考分数的沉重局面。应该承认,新方案在设计理念上是一个很大进步,因此有人称之为“最贴近新课程理念的模式”。
三、实践中出现的值得商榷的地方
事实上,这个“最贴近新课程理念”的模式从出台之初就一直充满了激烈争论。随着第一年高考的结束和高校录取工作的相继展开,对比出台时的指导思想,这一方案中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从设计理念上看,08模式希望通过高考形式的变革和高校录取标准的优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更多体现的仍是“应试教育”。该模式还没有完全跳出过去 “3+?”的框架,课程之间分割而缺乏整体联系,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再现,缺乏知识间的协调与整合,所有的3或X,都以学科考试分数为标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囿于纯粹知识的记忆,疏于生活和实践应用。
“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中“3”的分数,是高考录取时的第一指标,仍然是一次考试定终身,只不过科目减少为语文、数学和英语。但从各科课程标准的描述来看,语文和外语最突出的是基础性、工具性,其次才是文化功能。尽管数学的科学性质更明显,但仍摆脱不掉工具性的作用。所以,语、数、外应服从于其它学科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历次课程改革都在不停地减少语、数、外的课时,意在能让学生全面发展。但新模式中语、数、外的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和提高,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科“霸主”。
高考录取的第二个指标是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两门选修课必须达到规定等级才能参与相关院校投档。为了获得参加高考的资格,学生的必修课还必须同时符合“4C1合格”。所有这些要求,仍然是通过一次次考试、一张张试卷上的考分获得的。学业水平测试标出的是等级,体现的仍是分数。表面上“多元录取”,实际只不过是将高考科目分解为“3+2+4+1”。应试教育的所有重要元素在新模式中一点没少:必修、选测、小高考、三门统考,每考必分;特征分、奖励分、附加分、等级分,分分重要。
作为新模式亮点之一的最后一个“1”――综合素质评价,因为评价的客观性指标难以制定,区分度不明显(全省50万考生中无一位被评定为D级),可信度不高,在录取时基本不起什么作用。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本应是跷跷板的两头,只有两者的份量相当时,教育才能正常运作,充满活力。而新模式只是在不断调整考试科目,把老高考的花样翻新,其重点仍然是各科考试分数,与理想中的高校录取标准多元化不可同日而语,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是减负还是增负?新模式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从整个实施环节来看,学生负担非但没减轻,实际上反而越来越重。
从报考资格上看,新方案将原来的五门总分“一道关”变为“四道关”(3+2+4+1),且各自设立门槛,使得每一次、每一门考试都有可能决定学生的命运。“一考定终身”变为“考考定终身”。因为只要技术科目不合格或有一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为D级,即使其它科目再优秀也仍无报考资格。今年全省约有2.5万名因必修科目中有D等级被“一票否绝”,其中不乏其它实力优秀者。
从考试科目上看,由原来的5门骤增至现在的10门,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及技术全考,而且门门重要。这比过去依据总分录取,更强调了综合发展,但整体的竞争并没弱化,反倒使每一科的竞争更加激烈――以前还可以偏科,现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每个人都必须十项全能。这种方案使得学生一踏入高中大门,就得背上有可能因某一门的失误不能参加高考这一沉重的精神枷锁。
从考试次数看,高考一次变两次,既有“大高考”又有“小高考”。但多一次考试给的不是机会,而是又多了一次负担。以往是高三学生压力大,现在学生从高二就要开始应付考试。新高考始于高二,终于高三。学业水平的测试制跟过去的会考有些类似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会考跟高考无关,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好坏将直接跟投档录取相关。学业水平测试科目考试成绩不但关乎资格,6A者高考还可加分。这种门槛与激励的双重作用,使得每个学生都不敢小视,高二时就要全力拼搏。
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变本加厉也就再所难免。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江苏的高中教学(包括城市学校)已发生这样的变化:双休日单休日无休日;每天8课时9课时10课时,师生中午不能休息,许多学校晚上还要加课。伴随着08高考方案的研制,2007年6月份,江苏省教育厅突然规定,将高中学生的暑假时间缩短两周。这一举措给全省高中教育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补课是“合法的”。许多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延长了补课时间,学生的暑假从全国其它省份的两个月,一下子缩短到了一个月。高三情况更是严重。窗外酷日炎炎,窗内心烦气躁,难受的不仅仅是孩子!
另外,新方案中的每次考试都关乎选拔,在出题、保密、考试组织、阅卷等环节出现问题的机率也随之增大,社会负担有所加重。
(三)新模式有它的公平性吗?有人认为,新方案设置的门槛过多,要求的是全才,那些奇才、偏才、怪才,都将被无情地淘汰,这是对特殊人才的最大不公平。仅以新方案的最重要指标――考分来看,一样有很多不公平之处。例如,今年江苏二本以上的特征分要求为300分,两门选修达2B以上。尽管每门选修科目得A+率只有5%,但A++C小于2B, 299+A+A特征分比不了300+B+B特征分。今年差1、2分不达双B而特征分又很高的“受害者”为数不少。迫于社会压力,省教育厅变通了标准:1B+1C但特征分高的考生也能上二本。但随之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选修等级很高,而特征分离省控线只差几分的考生怎么办?
类似问题在高考状元身上也不能幸免。2008年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王晗的投档分为422(语文136,数学143,英语105,语文附加分38)。按照以往惯例,王晗跨入北大无容置疑。但就在他被媒体采访追捧的时候,却得到了一个噩耗:王晗历史虽为A+,但政治只有B+,不符合北大要求,只能与之无缘。同样原因,清华和南大招生办也表示不能录取。“不是不要他,而是游戏规则如此,我们只能遵守”,招生办老师如是说。
无独有偶,无锡市高考状元的语、数、外总分434,但选修科目为“A+”和“A”,没有达到北大双“A+”要求,也只能与北大失之交臂。据悉,今年江苏省名列前茅的学生还有六七个都是单A+,甚至包括全省文科第二名同样进不了一流高校。
其实,新方案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更大的不公平――选科。因为各种组合的语、数、外考题均相同,录取划线时特征分也一样。但因选修课的性质迥异,得B以上等级的难度也相应不同。物理、化学两门课程相对较难,没有一定实力的学生一般不敢选修,就全省而言,理化组合的考生集中了不少优秀生源。但即使再优秀,毕竟每门只有50%的学生能达B,两门均能达B的学生一般不会超过整体的40%。也就是说在这批优秀的群体里,将有60%以上的考生与本科无缘。相比其它组合,理化组合的不公正性可想而知。结果今年高校招生时,文科考生爆满,理科专业却又招之不足,出现了某些高校理科专业只能招收文科倾向考生的怪事。
四、结束语
特点一:补写题更具灵活性和思维性。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16题: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然而,有研究指出,②: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③,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第一步,整体感知内容,语段主要谈“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第一个空应该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弊端相关,第二个空是说明二氧化碳的好处。第二步,根据衔接和照应的要求,确定内容。第一空根据上文的弊端,可以填一句概括性强的话。第二空根据“然而”应该写一句“好处”的话,第三空根据前后语境内容可填写“植物出现问题甚至死亡”。答案:①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②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③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再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I第16题:
大家都知道,①;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②,
呼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匆灿泻粑?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③的过程。
第一步,要把握语段的整体意思,语段是谈“生命的呼吸”。第二步,分析前后语境。第一空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生命需要呼吸”,第二空说明“人体呼吸的过程”,第三空说明“人体呼吸”和“土壤呼吸”是相同的。第三步,要结合相关科学常识作答。第一空根据“倘若”、“呼吸”、“生命终结”可分析出“生命不终结,呼吸”的信息;第二空根据“排出”可分析出“吸入氧气”;第三空根据“和人的呼吸一样”,分析“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据此,将分析出的信息按照题干要求整合成句。答案:①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呼吸,②从大气中吸入氧气,③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特点二:图文转换题稳中有变,贴近时代特点。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17题:
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每个徽标都有独有的特征,解读徽标类题,第一步,要分析出此徽标的特征,观察分析徽标构图的元素,从而了解创作意图。第二步,辨别或挖掘出某种隐含的信息,对徽标进行综合性评价或判断。第三步,解说画面依照一定顺序组织语言揭示象征意义。从此徽标中不难看出:图形中心由青山、绿水、太阳组成,寓意人类生存的环境;三者的是十个环紧密结合,组成一个圆,围绕着环境,可以看做环境的屏障。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再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17题:
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图片中的瑶族村三日行考察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去前的“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瑶族的情况和准备好考察行装;二是到达之后的“实施”过程――四处参观、进行访谈、举行联谊活动和写好考察日记。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再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I第17题:
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本题图形较为抽象,主要是橄榄枝和鸽子,然后结合名称“联合我们的力量”分析“齐心合力”和“和平”的寓意。答案:图像与标题的契合;“联合”、“力量”与图像中“鸽子”(和平)、组成鸽子的“旗子”(联合)和鸽子口中的植物橄榄枝。
虽说图文转换题目作为以后语文试卷的常态题目,但图文转换题的形式还有很多,如图表、漫画、图片等。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大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独立命题省份的图表题,对学生进行图表与补写题结合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对策一:图表与补写题的结合。
阅读下面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吗?
A.非常希望? B.希望 C.不希望 D.无所谓
(2)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多项选择)
A.家庭 B.学校 C.社会 D.以上都是
调查显示,学生和市民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有诸多相同之处。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①。在礼仪教育承担者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②;同时,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学校和社会。但学生与市民的认识存在差异,如对礼仪教育的需求,③。
第一步,仔细观察图表特征,一定要兼顾表格中的各个要素。第二步,读清图表的标题注释,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然后分析数据变化,找规律,舍弃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总结推断得出结论,解答时用词一定要准确。我们复习语用题,可以放开思路,在语用题中多找一些这样的结合点,提高复习质量。答案:①多数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②多数认为礼仪教育的责任应由国家、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③学生比市民更加强烈。
对策二:回归课本,重温经典。
请在庄子、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关键词: 思想政治材料分析题 试题特点 解答策略
政治材料分析题历来是高考政治试卷的“压轴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标改革的推进,政治材料分析题以其贴近生活、立意深刻、形式灵活等特点,在政治学科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往往取材于反映某一社会热点或现实问题的背景材料,设问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或社会普遍关注的时事问题,要求学生就试题背景、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思想性,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提取和获得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占据的分数比例较大,往往是学生比较头疼和容易失分的地方。那么学生如何掌握解题过程、步骤、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高考政治科的成绩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材料分析题的特点
政治材料分析题一般由集中反映某一社会热点或现实问题的背景材料和依据背景材料设置的问题两部分构成。
从材料呈现方式来看,主要有文字类材料论述题和图表类材料论述题两种,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判断、归纳、概括、整合及应用、表达能力,同时不乏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材料问题来看,主要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类。“是什么”主要用于判断,即材料中的重点句判断,借此引出所学知识;“为什么”主要指关系、地位和意义等;“怎么办”是掌握知识的落脚点,是材料引入的关键。其中,“是什么”和“为什么”属于基本原理;“怎么办”属于方法、手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练习中注意选取典型例题进行研究,准确把握试题的上述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审题、答题的思路、步骤与方法、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平时对学生解题的分析和调查,了解学生对材料及问题的理解情况,我概括归纳了几点学生失分的原因:(1)审题不仔细,未能抓准材料和设问的“题眼”。许多学生在平时考试或者练习中未能认真审清楚试卷的材料、设问,没有认真仔细地找出材料或设问中的关键词,找不准设问的切入点,造成解题方向不明而失分。(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对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解题时不能很好地理顺材料、问题与教材知识的联系,造成所学知识与材料相脱节,答非所问。(3)解题思路不清晰,答案不规范,思维混乱,答案逻辑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运用学科术语和时政语言,使得答题语言不规范、不简练。
三、解题的基本思路
1.审问题和材料
先看标题和提出的问题,明确该分析题考查的学科范围和阅读材料中的重点段句、关键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在阅读材料时,捕捉有效信息,舍弃无效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努力在头脑中回想相关考点及基本思想。
材料分析题的材料和问题虽然很多,但若仔细分析则会看出,它基本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问题。我们在解答问题时,首先要归纳材料问题到底属于这三类中的哪一类;其次要仔细比较分析,将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准确归入以上三类问题,以求解答案,化难为易,轻松作答。
2.调用知识
把握主题,抓住中心,是成功解答的基础。但具体运用哪些知识,联系哪些实际,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转述整理、分析比较,确定具体考查的范围和内容。
在平时练习解答材料分析题时,学生要学会分析各种不同类型材料题的特点,采取恰当的审题方法,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以调动和运用知识,运用教材知识解读和处理材料信息。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教材内容。所以,学生首先应该很熟练基础知识,其次是读题时必须判断答题要用到教材中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缩小思考范围,找到试题信息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确定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
材料分析题在政治学科考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组织答案时主要存在如下失误:①观点材料缺乏有机联系,存在脱节现象,要么堆砌观点原理,不进行具体分析;要么就事论事,罗列材料,不见观点依据。②条理不清,思维混乱。③文字表述欠科学性、规范性。有的学生不用政治术语,甚至夹杂口头方言;有的文字书写能力太差;有的错别字太多等。
要避免上述失误,考生平时就要规范答题,解答材料分析问题时,要尽可能全面:最好先对材料进行分层,然后归纳出材料主要表达的几点意思,再加以解答;在解答时要尽量将材料中涉及的知识点答全,每个要点不需要写太多,但一定要把主要要点说出;答题时还要注意答题的层次和逻辑,不要前后矛盾,把最有把握的要点放为第一点,这就要求学生在组织答案时最好把要点按顺序罗列出来,并彰显关键词,便于阅卷教师很快找到得分点;答题时书写一定要整洁,一份字迹潦草、要点不清的试卷会让阅卷老师对其印象大打折扣,即使答得再好,也不会得到太高的分数;答案表述应当准确使用学科术语,不可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简练,不可重复累赘。简单点讲,就是做到答案“四个化” :(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特别提示:突出关键词,突出得分点)。
另外,学生必须明确,文综政治高考试题应体现时代精神,反映党和国家的意志,强调理论与实际的具体联系。
总之,学生在解答材料分析题时要依据背景材料,联系当前社会热点,链接教材知识点,找准问题切入点,生成答案要点。对于答案要点的组织,不仅要紧密联系课本知识,还要紧密结合有关政策文件中的具体论述,然后加以整合,生成答案要点,以具体事实理论为依据分析材料,提高学生解答材料分析题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马琳.创建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课堂[J].学理论,2010(22).
[2]关文庆.运用多媒体,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8).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程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 教师
作为高中一线数学教师,我2007年参加工作,第一轮教学用的是老教材,而我省2008年实施新教改,“最后告别老教材,最先接触新教改”的我很是幸运。曾有很多老师与资料都谈到新教改的优势,但通过自己的实践教学和与身边同事交流、与同学们探讨,也感到了一些困惑。在此特谈谈自己在新课改的课程体系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新教材内容的编排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新教材精简、更新了教材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如二分法求近似解、幂函数、空间直角坐标系、几何概型、茎叶图等。另外新增的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活动和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如反三角函数等。这样在内容结构上构成了新的体系,使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更加完善。
二、数学新教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推行到今天也遭遇到了种种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编排问题
一是知识的顺序编排不合理。近年来,中学数学教材作了一些删减并调整了一些内容的顺序,但有些调整仍需完善,例如未学解不等式,就学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集合的运算等等问题难以解决。二是与其它学科的协调没有做好。三是有些章节太过于实际化、复杂化。四是初中与高中课标中部分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初中课标中对某些知识教学要求不高,而高中教材中又没有加以补充,导致高中教学中学生感到这些知识特别模糊、难接受。
2.教学时间不够,课时严重不足
虽然新课标删减了一些内容,但同时也增加了算法与框图等内容,总体还是有所增加;并且高一高二两学年要学八本书,像理科学习《必修1》至《必修5》还有《选修2-1》到《选修2-3》等。时间紧,任务重,跨度大,给教学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许多学校不得不增加课时,根据有关学者的高中调研,在广州,星期六上课的学校超过了一半,每天的课时由以往的7节调整为八节,数学课时由每周的4节变为7节,这样势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内容多,教学速度快,也使学生学得浅,记忆不深刻,学生成就感低,“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
3.教与学脱节
一是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使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像;大多数学生没有计算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学生不能体会算法的思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再者,很多偏远地区农村高中经济条件差,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不齐全,电脑数额不达标,所以对于新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只能做到老师讲学生听,“穿新鞋走老路”,根本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二是由于学生一直以来习惯于初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被动地接受知识,加之初中与高中课标中部分知识点的衔接不够,所以当教师试着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总结时,往往有很多学生还是很茫然,坐等教师说出答案。
三、对新课标教学实践的反思
应该承认,高中数学新大纲和新教材确实给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传统的数学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作业即数学的应用,又要重视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既要重视学生相互间的合作精神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张扬。我认为,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才能走出“轻负担、高效率”的新路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将来储备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数学新教材的改革与创新.《试教通讯》,2006年,第四期。
[2]孔祥明 用高考观点指导中学数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福建教学研究,2000。
[3]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寿月琴 例析高考题中的高等数学背景[J].数学教学通讯,2005。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 高职教育 公共基础课教学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04-02
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公共基础课程就要做到“一主体两兼顾”,即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兼顾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和兼顾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培养学生“成才”,更教育其“成人”。但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速度较慢,步伐较小,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1.对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定位还不够明确。究其原因,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合格人才”认识不到位。随着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职业的变换,跨专业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人们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承挫能力等等,而上述能力的提高和加强不是专业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能独立达到的,它们更依赖公共基础性课程得以实现,这样学生才可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可否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等问题。因此,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而言,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公共基础课多是文化理论课,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过高过低都会产生问题。众所周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职生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 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看, 高职控制线基本在300 分左右,甚至更低。客观地说,大多数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未达标, 处于较低水平, 而多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定位上是按达标甚至较好来考虑, 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 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情绪。这一点上,以数学、外语课程最为突出。二是缺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不同于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 教学内容必须与本科、中职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包括我院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基本是照搬过去的本专科教材,仅作了些简单的压缩与删减, 未作深入的研究与认真的筛选, 并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 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影响了基础与专业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要解决以上问题, 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打造好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平台。
3.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陈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作用。就目前我院公共基础课教学来说,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二是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认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因而在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习惯用讲授法,习惯粉笔加黑板,习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收获,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实际操作,“教、学、做”没有很好地融为一体。要改变这一局面, 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让教师明白,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个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面对的任务。不改、不变,公共基础课教学将走不出困境,将无法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操作时,首先应打破公共基础课程领域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要让教师正确认识讲授法的利与弊,明白讲授法虽然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有着易于系统完整地呈现知识与展示教师的个人经验等优点,但也有突出的缺陷,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学习疲劳,在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较弱, 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高职教学中长期使用,会使其弱点加倍放大,产生严重后果, 因而不能长期使用。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大胆探索和尝试其他教学法, 如案例教学法、发现法、小组讨论法、模块式教学法等,通过不同教学法的综合应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果。其次要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口授书面材料的基础上,辅之以影像、音响、课件、实物等教学媒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加大信息交流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以上问题已经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深化公共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必须给予高度地重视。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侯利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科学定位[J].职业圈,2007(21)
第一件:教育部正在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向课程标准的使用者教师发问卷,直接寄教育部。
第一个正式课程标准文件(以前都是实验稿,)教学大纲首次正式颁布,标志着课程标准的成熟性,也标志着它的刚性、法规性,是中小学教师教学的准绳,必须执行。
教材走向多样化,不能只按照教材教学,教参也只是参考,考试评估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研究课程标准,重视课程标准。
也在制订课程质量监控标准。
第二件:中考改革实验。
现在有 17 个实验区,不能用旧卷子考新课程内容。
今年正在实行中考改革,主要改革考试内容。(车宏生:测量专家总负责此项目)
实验省成立考试评价小组, 17 个组到北京与课程标准组成员一起研讨如何设立试卷。
增加主观题、探究性题目,减少了记忆题,但是给阅卷增加了难度。
阅卷经费增加,阅卷时间增加。
例如:画净水器,比较李白的四首诗。(可能是没有见过的诗)
中考是平时教学的指挥棒。
探索新的毕业办法。学业成绩加综合评价。(五或六门中考成绩)
综合评价的六个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 3 个次级指标)、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审美与表现、健康与运动、(评价等级分成 A\B|C|D|E 五等)
14 个二级指标, 35 个三级指标(即关键表现)。
7 个老师对同一个学生评价思想道德评价,(计算机软件处理)
同学互评,老师与学生评价综合得分。
评价公示制度、评价监控制度
高中成立招生委员会(校领导 1/3 ,教师 1/3 ,社会人士 1/3 ),可以有自己的招生标准,例如综合评价需为 A 等,考试成绩在多少分之上)
初中成立评定委员会
同等条件下学生的录取,需要增加面试。
初一学生开始建电子档案。
第三:推进高中新课程。(山东、广东、宁夏)
高中课程改革的特点:多样化、选择性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改变繁、难、偏、旧,重视三维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
考试随课程改革而改革。
《标准》的修改稿特点:
更加符合中小实际(难度有所降低)
更加贴近教师(语言的表述更适合教师)
更加便于操作(案例增加)
以课改为切入点,落实 8 号文件,(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课程改革不等于换教材。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需要做到:
1 。从儿童经验出发,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前考虑: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加入新知识。)
2 .尽量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过程。(体验知识的过程,如蚯蚓的咸味,因为蚯蚓在碱性土壤中生活。)
3 .允许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与表达。
阅读使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新大纲的阅读标准)
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抓住中心思想。(旧大纲)
不能用老师的感受替代学生的感受,不考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义,而是讲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文章。
阅读教学要求的变化:
1 .教师不能再滔滔不绝,而要引导学生阅读,重视学生获得自己的阅读感受。
2 .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3 .体味、品味、感悟、熏陶。
4 .增加了阅读量。
阅读教学的改革体现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重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能力的培养。
蚯蚓的习性与特征(美国教师的科学课)(教学方法:在发现中学习)
每个学生都是发现者,有个学生将蚯蚓用线系着吞入肚子,发现它没有死,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 老师高度评价他的大胆探究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并对他表示钦佩。
调动学生的兴趣。
(英国老师美术课:先让学生在 5 张白纸上画画,然后让学生每一次转圈,受到新的启发,并且培养合作学习。)
英国美术教师:技巧可以培养,但是想象力是不可以培养的,但是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 2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课程的 5 要素:教科书(以教材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情景、教师与学生互动(能够产生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因此,每节课既有预设的目标,又有生成的目标,而且生成的目标在未来评价考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考察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理解教材的能力、体现教材内容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以教材和学生兴趣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内容的一张报纸折叠 32 次可达 1 万多米,比朱峰 8800 多米还高。
转贴于 杜威问小学生:不停地挖地,能见到什么?
另一老师问:地球的中心是什么?学生齐答:地心。
教学内容不够,小组讨论来凑。 -- 新课改实验( 20 分钟按照教材讲完,然后就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材内容少,需要教师去扩充。
( 3 )改变教学模式。
提倡高度个性化、多姿多彩的教学。
例:三幅图(美术教材上)变成 100 多幅图。(学生手蘸颜料在白纸上作图,并让学生在手和胳膊上作动态图。)
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教学理念:
教为学服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即以学评课)
历史课: 918 ,以音乐松花江上开始,看图片、电影片段。然后学生谈感受。
这节课虽然没有上完,但是对我的震动比学校任何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教育都大。 -- 一女学生
不让学生说,就是对学生感情的不尊重。 -- 教师
是一节有缺憾的好课 -- 评委对这节课的评价
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人才。不追求课程的圆满。
三代农业生活表演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巧妙地处理学生的问题。
讨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位学生提出城市的安全问题、污染问题、交通问题等。此时,教师将此问题转化为:城市化的利与弊(让学生辨证地看问题,讨论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利与弊。)
如何理解教学目标?怎么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新课程上讲的少了,但是要引导学生讨论,并在关键地方简要点拨(讨论:如何处理白色污染?有个学生说,可以研制一种降解塑料袋,另一学生说降解塑料袋已经出现,老师说,你们说得很好,菜市场有这种塑料袋。这句话有些苍白无力,教师应当说:这种降解塑料袋体现了现代生物技术的魅力,以后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所有的白色污染都会消失。)
教师被学生问题带着走的课堂情景越来越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需要很好地处理学生提的意外问题,与课程内容尽量结合,以另一种方式改变学生的问题。
教师要改变角色,也要虚心向学生学习。
科学结论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 科学课教师
备课时不可能预测到课堂中发生的事情,要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
学生问答问题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失,因此教师要即使捕捉。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捕捉亮点,让智慧闪耀光芒;点拨偏差,让失误得以矫正;引发争论,让思维擦出火花;削枝支除叶,让质疑抓住主干;拨动情弦,让情感得到熏陶;尊重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杨;满足表现欲望,让生命释放活力。
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他应该寻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 3 步、 5 环、 7 程序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课堂有无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 某教育局局长
新课改的目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结构重组。新旧知识之间的过程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必须学生自己经过。
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上需要做到:
( 1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结构重组、知识建构的时间。(上课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重构知识。改变讲的越多、越透的就越好的教学观念。)
( 2 )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话、反驳、提问、补充。
( 3 )在课堂上少问 “ 为什么? ” (直奔答案)多问 “ 你是怎么想的? ” (即要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
( 4 )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快下课时,提出第 4 种解法,延课 3 分钟。校长批评他。这是评课活动。专家
教师的观点比校长新,校长的观念比教育局长新;教育局长比当地的领导新。
校长要给教师宽松的改革环境。
( 5 )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作业是长时间的作业,分小组汇报:金属材料。
很多老师认为探究性学习是麻烦,费时费力。
例: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水沟中的树叶,如何造车把树叶清扫出来。 -- 陈至立访问法国小学,被这个男孩的创意所震惊。
陈部长回来后,倡导 “ 做中学 ” 项目。
探究性学习一定要注重探究的过程,而不是重视结果,很可能探究的问题没有答案,或者答案并不统一。
综合性课程考试题中会有许多探究性试题。
根据学习内容决定是否采用探究性学习。
即根据学习内容决定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6 )改变师生关系,创设让学生个性张扬、民主、快乐的课堂文化。
改变师生关系实际上是要改变课堂文化,从等级森严束缚学生思维的课堂文化转向民主、宽松、激发学生思维的课堂文化。
教育部正在做预算,给村小每班配备一台计算机、教学光盘。
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向实话实话的主持人。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会被学生问住。(无花果、菠萝是种子还是果实?老师说,我也不知道,可以将这个问题作为探究性问题,下次课我们再讨论。)
蹲下了身子,坐在学生中间,能够听到学生的真正心声。(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
身高的距离产生了交流的距离,(小学老师与篮球明星没有交流,太高,脖子累。)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柏拉图
让学生不迷信教师,而要追求真理。
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师道尊严。
( 7 )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
2001 年进入实验区的教材有 49 个,数学有 4 个,语文有 3 个。
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二年级语文教材重视写字。教材的字大,字的结构。把字变成字串,便于记忆掌握。
2002 年有 60 多种,现在有 100 多种。重庆市有三种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来组织考题。
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的难度降低,知识面加宽。
新教材的开放性:知识的开放化、答案的多样化
深圳有个语文老师让学生调查: 56 个民族如何过年?
北京:我们过年赠送小礼物(学生自己设计礼物)
1 .当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远时,可以改变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
(如水乡,对于北方学校学生很难有那种体验。)
2 .及时发现新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 8 )教师要更新知识。
孙笑天:(数学专家)
做一个好的数学教师,
1 。需要知道课堂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的关系是什么?
(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数学风景。符号感、数感、估算等都渗透到小学数学中。)
2 .新课标要求,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学习数学知识。
3 .要求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英语增加了 “ 任务型学习:即用今天所学的语言,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项交际任务。 ”
有的老师将之理解为让学生抄课文,背单词。
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积累、感悟、熏陶。(与作者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重视阅读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校本课程:课时落实到学校,国家只给时间和指导意见
校本课程每周 3 节课。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
将来学校的特色是通过校本课程体现出来的,而不是英语、计算机。
学校特色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素养体现的。
西山高级中学调查:学生想学习的课程:科技、文学艺术、体育、
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提供校本课程,例如有位数学老师要开 “ 根雕艺术课 ” 。食堂杨师夫(高级厨师烹饪评委)要开烹饪课。( 40 多人报名)共开 50 多门校本课程。钓鱼、插花艺术、电视主持、礼仪交往等校本课程。(每周五下午)一年后高考成绩没有下降,学风更好,第二年成绩上升,最近与省重点中学持平。为无锡电视台输送 3 名主持人。
教师不但会上课,还会开课、编书。
江苏省教委拨款 2.6 个亿,迁校扩建。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开设校本课程,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校本课程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的需要、学校的资源来开设。
北京四种的办学目标:培养高尚(有道德)、高雅(有修养)、高明(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新课改出现的新问题:
课堂不是越活越好。(不要追求肢体表面的活,而要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追求学生讨论问题的深刻性)
四个太阳歌舞、读课文、吃水果,表面很活,但是没有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应当从学生经验出发,问学生:一年几个季节?你喜欢哪个季节?画一幅太阳,表达学生自己的渴望。这样才能在理解、感悟中体会四季的分明,表达自己的感受。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活。
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迅速对学生问题进行归纳,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并相机解决其他问题。例如:城市化的利与弊。此外,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程序,捕捉错误或紊乱的信息,帮助学生纠偏,或理顺学生的思维顺序。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后,都要恰当地评价学生的问答,尤其要对学生回答内容进行评价,而不只是鼓励话:很好,不错。)
3 .对 “ 过程与方法 ” 的理解有偏差。
例如:四个太阳
元、角、分概念的掌握是通过让学生在课堂十几次模拟购物来实现的。(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表扬不是越多越好。过度表扬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一味的表扬正如一味的饿处罚,并不可取。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夸奖,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使学生形成浅尝折止,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喊好者,而是唤醒激励学生,对学生的发言要有客观的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幸福感不是简单来自教师的 “ 很好 ” 与鼓掌,而是他新的发现与体验,这会远远超过简单的表扬带给他的幸福感。
如何保证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的三大要素: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什么叫参与?不是追求肢体的参与、行为的参与,而是追求思维的参与。
参与要五看:一看参与的主动性如何;二看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三看参与过程中的交往情况;四看学习过程中的智力活动情况;五看学习中的学生发展情况。
“ 蓝天是白云的家 ”
教师问学生:用迁移法说明生活中有什么是什么的家:田野是禾苗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
水田是鱼网,网住蓝天、白云、高山;水田是乐园,蓝天在里面舒展,白云在里面翻滚;小鸟在里面歌唱;
小组学习不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和谐、互动的环境,让他们面对一个共同解决的问题各抒己见,产生观念上的碰撞,思维上的冲突,互相倾听、协商,达成一致。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体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从而学会调整自我,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成果。学会交流与合作。
合作学习的 3 要素:
有一个共同完成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个人的意见进行小组加工。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达到(合作学习的要求):
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
会问(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
会组织和主持小组学习。(根据别人的观点做总结性的发言)
关于双基的问题
1 .对双基进行了与时俱进的重新定位。
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例如看交通图。
2 .用什么样的办法打好双基发生了变化。
关于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改变了过去一刀切、一锅煮的培养目标。评价是多把尺子,校本课程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