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互联网特性范文

工业互联网特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互联网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互联网特性

第1篇:工业互联网特性范文

随着全球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及我国“两化”的深度融合,我国亟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用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目前我国众多职业院校正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全面加速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2015年5月10日,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北京举行全国启动仪式,总理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进一步指出:技术技能筑牢强国基石,职业教育成就出彩人生,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的突出位置、优先支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要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指出“‘互联网+’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要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2016年 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8年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的目标。

二、职业教育需要“互联网+”

教育是以人的长远发展为目的,没有出现互联网之前,人类就有了数千年的教育活动,教育与人已经形成了关系牢固的伴生关系。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不同于传统学术教育的区别在于它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岗位能力的技术技能特性,而学术教育更强调的是教育的科学性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二者都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和主体的,都有着较为严密的组织结构。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与企业的融合,即要求职业教育所包含的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与企业的零距离。校企合作育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企业的责任是提供典型工程案例;W校的责任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职业理论知识、基本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与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

“互联网+”有利于人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完善。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成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新媒介,使原来特定时空进行的教学转变为自由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个体行为。有了“互联网+”的教育更加关注“互动”,互动性的教学体验使教学过程更加智能化。“互联网+”对于职业教育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学校通过互联网,可以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成本较低,时间与空间上也非常便利;另一方面,鉴于当前我国多数企业由于产业转型升级期,以及一些经营困难企业,不可能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而利用“互联网+”可以减少培养教育人的成本,可将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通过互联网形式,直接传递给学生,进而学生可在虚拟真实的环境中掌握实践技能、增加工程经验。

三、“互联网+”需要职业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前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已成为投资者争相抢占的市场,无论是何种教育领域,在线教育的大潮席卷而来,具有不可阻挡之势,众多传统教育行业开始向在线教育拓展。2015年是在线教育井喷的一年,在线教育已成为众多教育培训机构投资抢占的重点,而且竞争十分激烈,但竞争越激烈代表着需求越多,服务也将越来越好,受益的始终是接受教育和培训者,如培训行业的领先机构新东方、好未来、中国在线教育等在传统中找发展,在作线下面授和线上网校的左右互搏中开拓市场,充分借助“互联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4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全面总结了2015年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中国深化教育改革进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展望了2016年中国教育发展形势。报告指出: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最被互联网教育看好,互联网教育的最大市场是在职业教育,无论是B2B还是B2C,对此都有大量刚性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以及线上、线下的紧密结合。除了收费性质的职业教育以外,职业教育慕课开始发展,许多企业开始关注慕课建设,通过建立自己的企业慕课来培养员工的工作技能。

四、“互联网+”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逐步深化,以技术带动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管理可视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科学化的智慧化校园管理体系逐渐形成,极大优化了职业教育的业务流程,不仅提高了职业院校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降低了资源消耗,真正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教学主体和管理理念,并对传统职业教育体制产生倒逼作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社会的到来,职业学校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产生地,不再具有权威性,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可以很方便地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获取他们想获得的知识,因此出现了多样化的社会知识供给,这给传统意义上比较独立的职业院校带来了挑战。

从学校层面来看,“互联网+”强调的是教育内部变化的重要性,而不是有了互联网技术就意味着先进。职业院校需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按照互联网技术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遵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主动的在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技术、教育管理以及学校组织等多方面进行变革。

第2篇:工业互联网特性范文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可再生能源; 电能; 互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 TK 01+9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the deterioration i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serious risks of energy shortage.Energy internet,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will bring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development,content of Energy Internet and its market prospect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Internet,its architecture and technical support.As the new trend of future energy development,Energy Internet will bring the revolution to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technology and energy industry.Energy Internet will also bring the society a great welfare during the promotion of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Energy Internet; renewable energy; electric energy; internet technology

随着智慧能源概念的提出,能源发展与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近年来,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电网已成为行业热点,其快速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信息的计算与处理.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信息网络与能源网络的结合必然更加密切,对能源产业进行互联网化将会是能源利用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另外,化石能源消耗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的共同关注,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已是世界发展的必然方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及:以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走向结束,以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为特征的能源互联网将会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1].能源互联网是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入结合,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一次能源,形成的新的能源利用模式.

1“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强烈响应与高度认可,美国和欧洲对其的研究依然处于领先阶段.

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成立研究项目“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传输与管理系统”(the 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System),简称“FREEDM”,以此作为“能源互联网”原型.FREEDM提出了“能源路由器”新概念,模仿网络信息技术中路由器的概念,运用“能源路由器”实现能源互联.该系统以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对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高效控制.另外,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以信息为中心的智慧能源网络”模型[2],实现能源信息的数据采集,并高效地对能源的生产、传输和消费各环节进行管理.该能源网络结合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以获取大量能源数据,通过云计算进行数据分析,应用于整个能源系统,实现能源与互联网的高效结合.

与此同时,2008年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门和环境部门提出建立新型能源网络EEnergy.该网络在智能电网的发展基础上,运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实现电网设施与用户端的相互通信与f调,其目标包括高效供电和优化能源供应系统.高效供电即通过电力系统的数字联网,确保电能的稳定高效供应;能源供应系统的优化可以理解为横向多种能源的优化互补,包括化石能源以及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相互协调供应.EEnergy项目的重点将是实现整个电力系统信息网路覆盖,致力打造一个从发电到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的一个全新能源互联网.

我国能源互联网技术依然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北京市科委组织召开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能源互联网”专家研讨会;同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指出“能源互联网”是智能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2014年6月启动了“能源互联网技术架构”;2015年2月,刘振亚的专著《全球能源互联网》首发仪式暨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另外,国家能源局在同年7月正式确定《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和12个支撑课题.虽然国内“能源互联网”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其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和发展力度支持.

2“能源互联网”的内涵

“能源互联网”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对其并无明确的定义.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也只是描绘了能源互联网的愿景,并没有给出具体定义.从欧美对能源互联网的研究方向以及各界专家对能源互联网的分析可知,对“能源互联网”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

(1) 采用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为模型,形成新型的能源网,其概念包括各种能源产业以及不同能源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对于各种能源产业,例如供热、供冷、供气、供电等不同形式的能源之间可以形成互联;对于不同能源网络,例如分布式能源网,各种微电网之间也可以形成互联.

(2) 搭载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可更加准确、高效地处理能源供应、能源消费等问题,以实现一种新的应用模式――“互联网+智慧能源”.

以上两种理解,只是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并不存在绝对的概念界限.作为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能源互联网的研究将变得更加深入和规范,而其内涵也必然包括以上两种理解.华北电力大学曾鸣教授指出:“要构建一个具有‘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和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特性的大能源互联圈.”[3]

为适应新的发展变革,不论从哪种认识角度,能源互联网应具有以下特征:

(1)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

随着环境污染加剧、能源严重短缺等问题的出现,可再生能源利用将越来越普及.太阳能、风能、光能等新能源技术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以电能作为中介能源,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高污染化石能源,以提高能源消费的环境友好程度,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目前改变不了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但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能源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到未来理想的能源互联网愿景:“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创建的能源互联网可以让亿万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以及工厂里生产和消费绿色能源,多余的能源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现在我们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4]

(2) 搭载互联网技术实现能源共享.

2015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利用“互联网” 或参考“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与其他行业相结合,产生新的应用模式[5].如果将互联网与能源结合,形成新的“互联网+能源”应用模式,将能源产业进行互联网化,并对能源产业通过ICT技术赋予数据属性,则对能源产业的控制与管理将更加高效、经济.在广域能源供应体系中,实现能源综合数字化互联,实时动态地收集和处理海量负荷信息、市场交易数据、设备运行状态参数、气候环境等其他数据,进而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数据云计算处理技术设计出新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能源供应的智能化,实现能源产业的最优化管理.“能源互联网”必须搭载互联网前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才能发挥其革命性作用.

(3) 能源消费终端改变消费模式.

目前可再生能源绝大部分转化为电能,可通过以电能作为中间介质,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其他一次化石能源[6].电能具有优质、清洁属性,增加其消费比重将为能源终端消费的结构优化带来推动作用.首先,推进电能消费发展可缓解因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污染问题;电能还是高效能源,提高电能消费比重有助于世界各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降低世界能源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在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气化交通系统将会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动汽车的发展将改变传统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交通行业[1].通过将电能作为中间介质,不仅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提供了平台,而且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模式转变.电气化交通可节约大量化石能源,未来一定会成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支撑.以电能为主的能源体系将不断强化能源消费模式,其不仅在汽车应用中发挥作用,在其他能源消费领域依然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工厂各种加热设备可用电加热方式替换传统的煤燃烧加热方式,既容易实现热量的均匀控制,又可通过电力能源的高效性实现降低能耗的目标[7].

(4) “储能”的广泛应用.

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装置在接入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发电能量具有间歇不连续与波动不稳定缺点,将会给电网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冲击作用.分布式储能技术可以缓解能量流的不确定性,抑制和平缓能量的波动,将成为能源互联网中重要的基础支撑[8].在今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储能装置将广泛应用于商业建筑.智能储能装置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进行云计算,以实现充电与放电的快速切换,更准确地匹配电源与负荷,更高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

3“能源互联网”架构

根据能源互联网的特点,可设计出能源互联网架构体系,如图1所示.

从横向和纵向对能源互联网架构图进行分析.从横向来看,为横向多能源互补.虽然目前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并不能完全替换化石能源,但可与化石能源相互协调供应.利用互联网技术赋予能源数字属性,准确分析能源供应情况,以达到多种能源的最优供给.

从纵向来看,能源进行供电、供热、供冷、供气等其他能源转换,然后传送至消费终端的过程中,电力行业起到了主干作用.从发电系统经电网传送到用户端,利用储能装置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电力行业的高效运作.各个环节中,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电能传送数据、消费终端负荷变化等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运行.由于交通行业的能源市场巨大,随着消费终端的消费模式转变,未来的电气化交通系统也将占据重要地位.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储能设备将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搭载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可确保电气化交通领域的稳定运作.整个架构体系中,互网技术将覆盖各个环节,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

4“能源互联网”技术支撑

从能源互联网的特点和架构中可归纳出能源互联网的技术要求.从目前技术发展现状来看,五大技术将在能源互联网中发挥重要作用.

4.1先进传感技术

从能源互联网内涵可以认识到,其范围涉及到整个能源领域,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能源传输必须依赖于多种多样的基础设备.基础设备工作状态良好,系统的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准确监测设备信息、保障设备工作正常是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的基础要求.因此,必须依赖先进传感技术对各种基础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实时准确地获取设备参数,并做出实时诊断,避免出现设备安全隐患长时间存在,以确保整个系统高效运行.

4.2先进故障自诊断技术

实时监测设备信息,分析系统运行参数,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与诊断方法,做出准确的故障预测与诊断,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才能保证系统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故障诊断技术愈发地趋向于高效率、安全性、可靠性,其复杂性也越来越高.能源互联网体系庞大,系统复杂,其每一个环节不可能一直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各种故障与隐患,将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正常工作,甚至带来巨大损失.所以,为确保能源互联网的高效与安全,既要利用先进传感技术准确获取各种参数信息,又要利用先进的故障自诊断技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给出专家建议,并作出正确处理,维护系统安全.

4.3新能源发电技术

在介绍能源互联网特征时提及,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时,将电能作为中介能源,可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高污染化石能源.因此,新能源发电技术必将是能源互联网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4大容量储能技术

从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新能源发电的特点可以看出,大容量储能技术可为能源互联网提供重要保障.传统电网的运行时刻处于发电与负荷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即“即发即用”模式.[9]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要求的提高,这种模式的缺陷变得越来越明显.大容量储能设备可以有效地对电力系统进行调峰和平滑负荷.另外,新能源发电、电气化交通的大规模接入所带来的电能不稳定与波动性问题,也促进了大容量储能技术的发展.

4.5互联网技术

在“能源互联网”架构中互联网技术覆盖其各个环节,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高效信息传输、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都必须依托互联网技术才能实现.各种数据与信息的宏观体现、整体策略的准确部署、产业的最优管理都与互联网技术密不可分.

5“能源互联网”市场前景

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主流.据业内人士分析,加上投资建设,我国能源互联网市场约为5万亿元以上,可见能源互联网存在广阔的市场前景.关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曾鸣教授指出:“能源互联网”将在能源消费、能源技术、能源产业方面带来革命潮流.[3]

美国通用电气将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全过程进行物联网化,通过准确处理产业链数据信息,合理优化发用电交易模式,并提供维修、节能等其他技术增值服务,其能源管理收入规模可达440亿元;Google收购Nest后将涉足智能家居能源管理行业;德国有上千家售电公司,分别围绕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开展相关业务.[10]

2015年4月,国内著名光伏企业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本次合作,协鑫集成与华为致力打造一个智能高效光伏电站,拟在物联网、光伏电站开发与实施、光伏电站信息化技术等领域展开合作.4月20日,中石化与阿里云达成技术合作计划,利用阿里巴巴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稻荽理方面的优势,对传统石油化工业务进行产业升级,开启多业态的能源产业全新模式[3].另外,新电改方案进一步得到落实.

能源互联网概念在不断加深.我国“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制定和完善,它作为我国首个能源互联网概念、框架纲领性文件,将指导能源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6结语

构建“能源互联网”可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能源互联网”的出现将带来广阔市场,为社会带来巨大福利.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难题:网络信息安全、电动汽车充电装置覆盖率、产业转型初期的技术普及等,都是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设计以及纲领性文件正在完善,相信在其指导下,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董朝阳,赵俊华,文福拴,等.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15):1-11.

[2]曹军威,杨明博,张德华,等.能源互联网――信息与能源的基础设施一体化[J].南方电网技术,2014,8(4):1-10.

[3]姚尧.5万亿能源互联网市场呼之欲出[J].中国经济信息,2015(11):58-59.

[4]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安建伟.什么是智慧能源产业创新与能源互联网?[J].互联网周刊,2015(7):64-65.

[6]周海明,刘广一,刘超群.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研究[J].中国电力,2014,47(11):140-144.

第3篇:工业互联网特性范文

一、企业在互联网化转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持续动荡、纷乱、高度不确定和剧烈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移动互联网环境瞬息万变,每一个传统企业都需要找到新的变革原则来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从而保证能够在新的时代中与时俱进、生存与发展。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启动互联网敏捷变革、持续提高适应性势在必行。所谓“敏捷变革”,是指根据周边环境的变化,高度敏捷地进行持续的调整,保持自身高度弹性和对平衡的适应性。敏捷变革要坚持清晰目标、持续步进、网状结构、有效可用等四项原则。

1. 清晰目标原则

清晰目标原则是指传统企业要完成互联网化转型必须制定清晰无误的目标和实施路径。首先要设定战略和愿景,最好的战略应该是大部分员工参与的自下而上、充分交流、充分讨论的,在尊重多样性、冗余性、迭代性和验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自动浮现而出的。其次,要设定变革的环境,对变革参与者和执行者产生激励和震撼,让大多数人意识到必须要改变。最重要的是,要给出清晰的实施路径、勾勒出关键性的步骤,最好有具体的操作指南,而不是假大空的虚无目标。

2.持续步进原则

持续步进原则是指企业在互联网化转型时应采取连续、步进式的变革,小幅度循序式成长。无须所有的人同时加入“互联网+”的工作之中。并非所有的员工都能认可“互联网+”的想法,只需要一部分人“先动起来”。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更改变革的需求,不要固守第一次形成的需求,在变革的过程中要随时做好柔性需求的准备。

3. 网状结构原则

网状结构原则是指在变革过程中,要确保高层领导、变革领导、导师和执行人员4种重要的角色采用网状、无隙的方式有效沟通。一方面要善于激励互联网化变革组成人员,给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和支持,包括资源支持、人员支持、资金支持、容错文化、试错机制的建设等。另一方面,在独立的孵化组织形成新的“互联网+”方案和互联网化思路,获得初步的成绩后,要及时回填到层级结构中,并且得到固化。

4.有效可用原则

有效可用原则是指持续提升变革的敏捷性,形成短期、可见、有效的变革成果交付。互联网变革团队就像一个研发中心,有最新的技术、管理、文化方面的成果,必须及时进行肯定和凸显,以维持“互联网+”的进化效果和保持士气,并通过职能的固化、文化的调整让更多的员工接受它。

二、企业在互联网化转型中应把握的要素

在企业互联网化转型中,树立紧迫意识、建立人才梯队、搭建运营系统是传统企业应把握的三大关键要素。

1.树立足够的互联网化的紧迫意识

在启动互联网化变革时,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不是战略,不是组织结构,不是文化或者流程,或许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传统企业中人们的行为。改变人们行为的重要方式就是改变他们的感受,而感同身受的、足够的紧迫感恰恰就是其中之一。与创新自下而上相反,紧迫感必须自上而下,如果不是高层最先有紧迫感,中层和基层干着急也没有任何用处。高层领导必须时刻保持并不断强化紧迫感,让保守、胆怯的心理及求稳的心态不会复燃,不会纠结。只有如此传递压力和紧迫感,中层和基层才会感觉到,才会下决心采取一些行动朝那个方向努力。

以“e袋洗”为例,如果荣昌公司董事长没有强烈的紧迫感,感受到了“微洗衣”为代表的线上洗衣创业型公司对传统洗衣行业的颠覆潜能,那么也无法诞生出“e袋洗”这样杰出的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产品。

即使是这位董事长召集公司8位总监级以上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并第一次在核心团队抛出用“e袋洗”产品进行O2O转型的想法,也依然遭到反对。

基于公司最高层的强烈紧迫感和转型要求,以及推出“e袋洗”的坚强决心,并且公司高层中多数是与董事长一起打拼多年的“老战友”,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碰撞,大家最终表示愿意支持他的决定。

2.建立坚强的互联网化转型梯队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变革,需要多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互联网化人才,需要复合型的领导,需要绝对支持的高层领导,也需要资源集中的指导团队和逐步扩大的志愿队伍。只有建立了坚强的互联网化转型梯队,才能完成互联网化变革使命。

选择复合型的领导者。互联网化变革的领导者应该是实现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人,或许不完全是互联网领域的人。因为从传统行业去了解互联网行为并非难事,但是从互联网行业去了解传统行业绝非易事,一个传统行业的专家,没有10年、20年对一个产业的浸润、思考、试错,想成为专家是不可能的。唯有从传统产业出发,进行 “互联网+”才是最终有效的解决方案。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领导者应该具有整体互联网化的创新方法,不仅能做出具有移动互联网特性和功能的产品,而且拥有关于市场认知、思维重构、分销渠道、财务领域甚至整个组织的创新方法。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找出市场需求变化的驱动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点,重新定位企业研发战略、财务战略和管理战略;能培育互联网化变革的组织环境和文化;要有对抗传统势力的能力,能获得高层与大部分中层的认可,并与企图安于现状、试图维护既得利益的势力进行有效抗衡;必须有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激励方式,激发互联网人才的创造性……在工业革命时代,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强大执行力的CEO或者领导者,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更需要具备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领导者。

绝对支持的高层领导。由于互联网化创新不是按照企业内部的传统原则、规则、流程行事,如果失去高层领导的绝对支持,是绝对难以成功的。这种支持体现在高层领导对创新的态度上,如对试错文化的态度,对薪酬的态度等;体现在高层领导必须花大量时间、精力扩大视野、学习并充分了解互联网化变革的方向及其业务;体现在高层领导要破除传统产业中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确保变革进程中所需的资源配置,确保对新业务的资源支持和流程变革推进。

资源集中的指导团队。传统企业在造就高执行力管理的同时,也同时造就了官僚化。人们非常担心互联网化变革会改变现有的科层结构,失去权力和地位,所以顽固的、守旧的势力迟早会成为变革的阻力。因为除了高层支持外,还要在整个企业中形成变革同盟,起步阶段可能只有一两个人,但在进展过程中,加入这个阵营的高层、中层甚至基层人员应该越多越好。同盟团队不仅要担负起领导互联网化转型变革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要成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者、转型的指导者。

逐步扩大的志愿者队伍。这场战略性的转型是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要吸引对此感兴趣、有互联网根底、支持互联网转型的人员加入这个团队。他们或许是某些部门中的普通员工,或许是管理人员、培训人员、宣传人员,只要关注和支持这种变革的都可以成为志愿者,加入梯队中。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岗位,如果有能力或利用工具把他们组织成志愿者团队,通过网状的工作社群,号召他们加入互联网变革中,创新一些新的制度和流程去引导、激发他们的热情和领导力,他们将成为整个企业互联网化变革的先锋队、宣传者,潜移默化的影响者,也将是一股强大的、战略性的、有生的变革力量。

3.搭建互联网化的双运营系统

在进行互联网化变革中,如果完全按照移动互联网的规则进行全面改革,问题太多,千头万绪,理不清剪还乱;如果坚守现有的结构、流程和文化,又恐错失发展的机会。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建立第二套经营系统。

这套体系犹如谷歌+沃尔玛,谷歌注重高度的敏捷性,旨在提高快速变化的环境适应力,能够抓住新的机会创造出新的产品;沃尔玛追求的是极致的效率,尽可能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产业结构中取得最大的竞争力。这两套系统的同时运行,有利于新的系统摆脱原有的制度和运营流程制约。

第4篇:工业互联网特性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营销;存在问题;建设途径

互联网作为现今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拥有令世界惊奇的市场扩张速度。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量达2.98亿,而2009年4月18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博鳌论坛中表示,根据CNNIC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3.16亿。数据表明,互联网无疑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的扩大。

当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网络营销自然随之发展。2009年4月18日,据CNNIC统计数字显示,中文网站数量达287.8万个。这表明,越来越多人盯上了互联网这一存在巨大市场的产业,也有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期望用互联网为自己的企业创造价值。

一、网络营销的涵义、手段及功能

网络营销的产生是随着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新的营销方式。广义角度的网络营销是指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活动。从狭义角度,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

网络营销手段很多,我国的企业在的具体应用方面注重采用以下的形式: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大部分企业都在利用,但又不甚重视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真正要让网络广告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是应该在网络广告内容本身,以及网络广告的策略上多做文章。

会员制营销。会员制营销已经被证实为电子商务网站的有效营销手段,国外许多网络零售型网站都实施了会员制计划,几乎已经覆盖了所有行业,国内的会员制营销还处在发展初期,时代珠峰公司、西单电子商务公司网络商场都采用了这种营销思想。

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是最经典、也是最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之一,是人们发现新网站的基本方法。

交换链接。交换链接又称互惠链接,即分别在自己的网站上放置对方网站的logo或网站名称并设置对方网站的链接,使得用户可以从合作网站中发现自己的网站,达到互相推广的目的。

病毒性营销。病毒性营销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使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众多受众。要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引导“病毒”的传播,最终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网络商店。当前,很多企业基本都已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企业应把网络商店作为企业网站的一种有效的补充,以此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增加销售效果。

营销网络是一个整体的网络,是一种系统化营销运作方式,面对21世纪复杂的市场态势,营销网络的运作方式已经成为决胜市场的关键。营销网络这种整合的营销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产品分销功能、营销传播功能、信息采集功能。服务功能。

二、我国网络营销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是1994年才加入互联网的,可以说网络营销我们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需着力加以解决。

观念不端正。从企业层面上:对网络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网络营销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网络广告和网络促销上面;从消费者层面来看: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只能从企业提供的商品图象和文字中获取有限的信息,使消费者对网上商品的质量存在疑虑。另外,网上购物也使部分消费者失去了上街闲逛购物的乐趣。传统的“眼见为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等购物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的网络购物产生了影响。

法规不健全。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最大的不同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不直接见面,这将会引发一系列相应的法律问题:购买者得到的商品与选购的商品不一致,网上欺诈,经营者被无理拒付,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受到黑客的威胁等。

网络支付有漏洞。根据调查,有52%的网络用户认为,目前网上购物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安全方便的网上付款方式。目前,我国网络支付的技术手段尚不成熟,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尚处于研制认证阶段,在目前信用卡消费未占主导的情况下,网络分销成了一种“网上订货网下负款”,这种四不象交易方式极大地影响了网络分销的效率。

信用难保证。目前我国的社会化体系还不健全,使得企业与消费者都对网络营销存在疑虑。对企业而言,认为网络营销刚刚发展起来,条件还不成熟,现在就开始网络营销会面临教大的风险。同时对我国消费者缺乏信心,担心有些网民利用伪造身份订购商品扰乱企业的正常营业;对消费者而言,担心企业欺诈消费者的血汗钱。同时担心企业使用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

三、加快网络营销建设的若干思考

网络营销是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事情之一,它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企业应该积极推动网络营销的进程。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应在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利用国际网络中的先进技术、优秀人才、良好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以及灵活的机制等,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在观念、组织、资金、技术、法律法规等条件的允许下,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带动企业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

积极探讨适合企业自身的网络营销方式。目前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还不完善,营销策略缺乏系统研究,仍不符合大多企业的个性需求,实施过程也过于繁杂,系统工程建设质量缺乏保障。因此网络营销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积极摸索、探讨与企业相应的网络营销方式以满足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要求。

规范网上付款。网上付款是目前限制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瓶颈之一。针对目前的问题,可设想银行、金融机构在供需双方之间同时发挥资金划拨和信用担保两种作用。银行介入要求加快金融电子化进程,金融电子化要求配合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金融体制改革,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方便企业和个人交易为目标。消费者或需求者可通过信用卡或其他方法将资金转移到相应银行;供应方在相同的银行中开设帐户以领取货款,银行对供应方负有信用评估和监督责任,其评估结果和监督情况应显示在订货单上。银行在网络上应有相应网页,供消费者随时查询,该设想的优点是需求方的信用卡密码只传递给银行,减少泄露风险;供应方面收到资金通知单后再发货,减少了收不到货款的风险。最后,银行监督可促进供应方完善管理,提高信用度。

健全配送系统。目前网络营销的配送系统即和物流,主要由邮局、运输公司等完成。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设想一种信息化配送系统,即利用成熟的Iternet或Internet的技术,以货物运输权利为标的采用国际通行竞价的交易方式,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系统资源优先的原则,由计算机自动撮合成交,完成异地和远期运输合约。供应者可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与配送系统相联。

重视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网络营销需要既有网络知识又有营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应该从资本决定论向人才决定论转变,把企业的竞争定位为人才的竞争。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人才对企业资源的合理运用,并明确这种合理运用将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白学峰创新营销五模式[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褚福灵网络营销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3.彭纯宪网络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第5篇:工业互联网特性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设备管理;管理接口;管理协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2-0078-03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以及半导体元器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代表着互联网下一步演进方向的物联网技术逐步从概念和理论走向了实际的部署和应用。物联网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公用事业、电子医疗、环境监测、库存管理等领域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据预测,到2020年将有500亿台各种设备被连接到互联网[1],从而实现所有能够从网络连接中获益的设备都被连接到互联网。

随着物联网应用和设备的日益普及,用户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将会面对和使用越来越多的物联网设备。如何正确配置和管理这些海量设备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终端用户而言。因此,需要这些物联网设备能够支持远程的配置和管理功能,以便可以建立一个物联网设备管理系统来由专业人员远程地配置和管理它们,争取实现物联网设备的即插即用,从而减轻普通终端用户的负担。另外,在很多应用场景中由于部署以及成本等多方面限制,物联网设备通常都具有体积小、价格低廉、无固定电源供电的特点。受这些限制,它们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网络性能以及电源容量往往十分有限。因此,传统互联网中所使用的网络设备管理协议和方法对于这些物联网设备来说负荷过重,从性能到能耗等多方面的要求都难以满足而无法有效使用。这就需要针对能力受限的物联网设备开发更高效的管理协议及方法,相关研究已经吸引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努力。国际和国内的多个相关标准组织也已经开始了对物联网设备管理标准的讨论与制定。IETF、OMA、IPSO、ESTI、CCSA等组织都起草或者了相关标准。

1 物联网设备管理的学术研究

学术界针对物联网设备管理中的不同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各种研究,包括如何在物联网中使用现有网络管理协议,借鉴现有网管协议开发新的适用于物联网专用网管协议,针对不同物联网应用场景进行网络管理等多个方向。

1.1 物联网中的设备管理研究

PANDEY等总结了包括休眠设备、低功耗松散网络、混杂网络、移动网络、双向通信、动态网络、时间敏感数据网络等多种M2M网络应用的特性和需求,提出了包括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软件升级、位置管理、QoS与SLA监控以及安全管理等通用的M2M网络管理需求[2]。计划后续开展针对物联网业务的管理研究,以及如何将设备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

物联网设备的部署可以通过管理平台远程地进行引导启动和配置,并可提供一种在家庭网络的场景中对无线设备进行注册验证的方法,通过具有验证功能的注册服务器,保证无线设备能够安全接入到选定的家庭网络,获取相应的配置信息[3]。在物联网设备被正确配置完成部署之后,它们仍旧会有bug修复、功能升级以及其他的维护需求,需要进行固件升级和软件更新。在很多应用场景中,物联网设备的数目是海量的,且部署在非常广阔的区域内,完全靠人工现场升级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设备管理支持远程的在线更新功能。为了适应物联网窄带宽、低能耗的特点,要尽量减少网络流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传输,只传输需要更新的软件部分。设备在进行了软件更新之后往往需要重启系统,但是系统重启往往会使设备丢失之前运行中的所有状态信息(如路由表等),为此, CHANG Y等为物联网设备实体的远程管理更新设计了一种动态软件更新模型,以支持在不需要重启设备的情况下进行软件的在线升级[4]。该模型将实时应用分解为多个可重用的任务并将它们组织为树状结构,通过遍历这些任务节点并调用相应的处理程序来逐个执行这些任务以实现应用。由于不同处理程序之间互不相关,就可以在不干扰其他任务执行的情况下对一个任务进行替换和更新。应用场景、故障管理、位置管理、QoS管理等也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对物联网设备的正常工作起着重要作用。ZHANG Yan等分析了家庭场景中不同设备和网络的特性后,重点讨论了如何在家庭网络中有效进行QoS管理,设计了一种采用跨层联合管理和速率控制机制来根据不同应用的QoS需求在资源受限的家庭网络中合理地分配资源的方案[5]。

1.2 物联网中使用现有网管协议研究

要对物联网中的受限设备进行管理,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既有的互联网设备管理协议是否能够直接用于物联网及其效果如何。使用既有协议具有标准成熟度高,可以避免额外的标准开发工作,易与原有网管系统和设备兼容等优点。SEHGAL A等尝试在运行Contiki操作系统的Atmel公司的AVR Raven硬件平台上实现了轻量级的SNMP协议和NETCONF协议。比较发现SNMP协议比NETCONF具有更高的效率,占用的运算时间和存储空间都相对较少[6]。这些网管协议通常使用TLS/DTLS等安全机制来提供安全保证,这些安全机制往往需要更大的开销。另外,由于大报文会带来在不同协议层上的分片以及重组开销,会需要较多的资源,建议更多地使用低负荷的小报文实现。经过适当优化,部分既有的互联网设备管理协议可以用于一些受限的物联网设备。

1.3 物联网中的新型管理协议研究

除了改进传统互联网管理协议,一些学者也开展了新型物联网管理标准的研究和验证工作。GLIGORIC N等人讨论了处于3GPP LTE网络中物联网设备的管理问题[7]。建议可以使用OMA-DM定义的管理机制进行物联网设备管理,OMA-DM使用的HTTP和XML对于物联网中的受限设备来说负荷过重。建议使用轻量级的应用层协议CoAP来替代HTTP,这也是OMA lightweight M2M标准项目当前的工作重点。而在各种可以用于替代XML的压缩报文格式之中,通过比较验证了EXI相比Core Format Link和Protobuf会更有效率且更容易实现。另外,由于受电池容量的限制,为达到节能的目的,多数LTE网络中的物联网设备都会有休眠模式,如果要对处于休眠模式的设备进行远程管理,首先需要将设备唤醒,建议可以使用短消息(SMS)来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设备。

2 标准化工作

许多从事物联网相关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公司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各相关标准组织中致力于物联网管理协议的标准化活动。

2.1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

作为全球最具权威的互联网技术标准化组织,IETF有专门的操作与管理域负责开发和制定互联网管理的相关规范,曾经制定了SNMP[8]、NETCONF[9]、YANG[10]等用于网络管理的协议和描述语言,在IP网络的管理中被广泛使用。这些协议和语言定义了如何描述一个被管理的对象,定义了管理架构和管理功能接口,以及如何传输这些管理信息。IETF仍在进行新的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便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应用场景和新需求。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IETF陆续成立了多个工作组进行受限环境下IP网络技术的研究,包括研究在低功耗无线个域网(802.15.4)上实现的IPv6协议栈的6lowpan工作组,研究在资源受限节点上实现IPv6的6lo工作组,研究家庭网络的homenet工作组,研究各种轻量级实现的lwig工作组,研究低功率松散网络条件下轻量级路由协议的roll工作组,研究受限网络环境下安全传输的dice工作组,研究受限IP网络中面向资源应用协议的core工作组等。其中,core工作组制定了受限RESTful环境下的链接格式标准(CoRE Link Format RFC6690)[11],该标准中定义的链接格式可用于高效地描述受限物联网web服务器的资源,包括它们的属性以及链接关系等。特别地,core工作组刚刚完成了一种专门用于受限设备和网络的web传输协议—— 受限应用协议(CoAP)[12]—— 的制定。CoAP是一种类HTTP的用于REST架构的轻量级应用层协议,承载于UDP之上,采用request/response交互模型,支持GET、PUT、POST、DELETE方法。该协议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低功耗、功能有限的物联网设备的需求,具有报文头开销小,解析复杂度低,机制简单,支持多播等特点。目前与之相配套的相关协议族也正在逐步制定中,涉及内容包括组通信[13]、接口描述[14]、分块传输[15]、资源观测[16]等。CoAP及其配套协议族可以作为应用层协议来传输物联网中的各种管理消息。另外,IETF中建立了专门的讨论受限网络中管理问题的非工作组邮件列表COMAN,目前正针对受限设备的管理需求[17]和备选的管理技术[18]等热点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并计划将来就此课题成立专门的工作组。

2.2 开放移动联盟(OMA)

由全球主要的移动运营商、设备和网络供应商及信息技术公司组成的开放移动联盟也早已认识到对处于多种网络中海量的各种轻量级设备和连接进行监控,配置和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能,计划制定一系列的标准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已经开始了轻量级物联网设备管理框架[19]的制定。该协议将所有的管理项都描述为对象和资源,并且定义了常用的管理接口,可用于快速部署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物联网业务。OMA当前定义了LWM2M服务器、接入控制、设备、连接、固件五种对象,每种对象下有各种相关资源,例如,设备对象下有制造商、固件版本、重启、电池电量等多种资源。为提高描述和传输这些资源的效率,OMA为这些对象和资源都分配了相应的数字ID,例如设备对象下的重启资源可以描述为“/3/8”。管理接口包括设备发现和注册接口、引导接口、设备管理及业务使能接口和信息报告接口,可以使用CoAP协议来实现这些接口。通过这些管理接口对管理相关的对象和资源进行操作,即可实现相应的管理功能。

2.3 IPSO 联盟

IPSO联盟是一个致力于推广IP协议族用于智能设备间通信的全球性非营利组织,致力于为相关标准组织提供服务,促进行业的推广和发展。IPSO了其第一个技术指南[20],使用IETF标准为基于IP的智能设备构建了一个简单高效的RESTful的设计模型。该模型为如何使用HTTP、REST、XML、JSON、COAP等web技术来实现物联网管理和应用描述了一个特定的模板。使用功能集的形式定义了智能设备可用于向后台业务表示自身资源的REST接口。 图1所示就是IPSO定义的物联网智能设备功能集,其中Device、Power、Load Control、Location、 Configuration都是管理相关的功能集。

2.4 其他标准组织

还有其他一些区域性的标准化组织也在进行物联网设备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专门设立了一个新的技术委员会来制定物联网通信标准,这些标准[21,22]分别定义了与宽带论坛 TR069管理协议以及OMA设备管理一致的管理信息模型,另有一些关于管理架构、接口、应用场景的标准也在制定中。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的泛在网技术委员会(TC10)也对部分场景下的管理功能进行了研究,如感知节点的电源管理,嵌入式通用集成电路卡(eUICC)远程管理,医疗无线体域网管理等,但还没有标准项目针对物联网下的网络管理架构、模型以及协议进行研究。

3 结 语

伴随着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应用的日益普及,对于众多物联网设备的远程管理需求也日益体现。由于物联网设备普遍具有低计算能力、低存储、低功耗的特性,如何高效地实现对它们的远程管理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物联网特有的管理需求;探讨了使用传统的IP网络管理协议,开发新的专用于物联网管理协议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物联网的远程管理;并且在LTE网络、家庭网络等多种应用场景中进行了实现和验证。通过比较和讨论,传统IP网络的管理协议直接用于受限的物联网设备负荷过重,难以满足低负荷、低功耗的需要。开放移动联盟(OMA)参考其原有的设备管理协议而定义的轻量级物联网协议中所定义的管理框架和接口更适用于物联网应用场景。IPSO定义了可供OMA参考的设备管理资源和模型。通过管理接口对管理资源进行相应的操作,就可以实现配置管理、故障管理、电源管理等各种管理功能。IETF所制定的应用于受限环境的应用层协议(CoAP)及其相关协议可用于实现这些管理接口以及传输管理消息。管理相关资源的描述可以使用IETF制定的Link Format数据格式,实现信息的高效的表述及传输。随着物联网管理相关标准的不断完善,物联网设备和技术必将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Ericsson. More than 50 billion connected devices [EB/OL].[2011-02-14]. http:///cn/news/110214_more_than_50_billion_244188811_c.

[2] PANDEY S, CHOI M J, KIM M S, et al. Towards management of machine to machine networks [C]// Proceeding of 2011 13th Asia-Pacific Network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Symposium. Taipei: APNOMS, 2011, 1-7.

[3] SLAVOV K, SALMELA P M. Method of authenticating home operator for over-the-air provisioning of a wireless device: United States, US 2009/0253409 A1 [P]. 2009-10-08.

[4] CHANG Y, CHI T,WANG W, et al. Dynamic software update model for remote entity management of machine-to-machine service capability [J]. IET Communication, 2013, 7(1): 32-39.

[5] ZHANG Yan, YU Rong, XIE Sheng-li, et al. Home M2M networks: architectures, standards, and QoS improvement [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1, 49(4): 44-52.

[6] SEHGAL A, PERELMAN V, KURYLA S, et al. Management of resource constrained device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J]. 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 2013, 50(12): 144 -149.

[7] GLIGORIC N, KRCO S, DRAJIC D, et al. M2M device management in LTE networks [C]// Proceedings of 2011 9th telecommunications forum (TELFOR). Belgrade, Yugoslavia: TELFOR, 2011: 414-417.

[8] CASE J, FEDOR M, SCHOFFSTALL M, et al. A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MP) [S]. RFC1157, IETF, 1990.

[9] ENNS R, BJORKLUND M, SCHOENWAELDER J, et al. Network configuration protocol (NETCONF) [S]. RFC6241, IETF, 2011.

[10] BJORKLUND M. YANG-a data modeling language for the network configuration protocol[S]. RFC6020, IETF, 2010.

[11] SHELBY Z. Constrained RESTful Environments (CoRE) link format [S]. RFC6690, IETF, 2012.

[12] SHELBY Z, HARTKE K, BORMANN C. Constrained Application Protocol (CoAP) [S]. draft-ietf-core-coap-18, IETF, 2013.

[13] RAHMAN A, DIJK E. Group communication for CoAP [S]. draft-ietf-core-groupcomm-16, IETF, 2013.

[14] SHELBY Z, VIAL M V. CoRE interfaces [S]. draft-ietf-core-interfaces-00, IETF, 2013.

[15] BORMANN C, SHELBY Z. Blockwise transfers in CoAP [S]. draft-ietf-core-block-14, IETF, 2013.

[16] HARTKE K. Observing resources in CoAP [S]. draft-ietf-core-observe-11, IETF, 2013.

第6篇:工业互联网特性范文

关键词:变电站;红外热像仪测温;数据读取;无线传输;一体化装置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6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1-002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12

变电站红外热像测温是当前正在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技术之一。国内外许多电力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并推广应用变电设备红外测温技术,发展到今天,红外测温技术已较为成熟,其在减少停电预防性试验的时间和次数及在运行中及时发现设备发热缺陷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是电力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高压设备的安全运行是整个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新建设的变电站已经开始使用在线测温技术来实时掌握运行中设备的发热情况。而已建变电站设备的测温未实现在线测温,通常是由运行人员携带红外热像仪现场测温来实现的。

电力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设备温度正常与否是判断其运行状态是否良好的一个关键信息,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经常性的巡测、巡检工作。目前变电一次设备在新接入、检修后、带缺陷运行、负荷突增、电网特殊运行方式等情况下,都需要运行人员定期进行温度测量,以监测和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现在一般采用人工手段携带红外热像仪进行,但是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远郊变电站分布地域范围变得越来越广,给运维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不便和困难,主要表现在运维人员需要携带便携式红外热像仪进行频繁的设备测温,花费较长的时间在往返路程上。这种传统的方式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增加了交通风险。

现在运行人员在变电站测温中使用的红外热像仪中部分设备具备数据接口扩展、在线数据读取、远程控制开发的硬件条件,但在日常生产中,运行人员往往仅使用到了人工手动测温这一部分的功能,未充分利用到红外热像仪的全部功能,尤其对红外热像仪的高级应用

不足。

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充分考虑了生产中的实际需求,通过采用远程数据读取和无线网络传输的方式,实现将现场采集的温度监测图像和数据,实时快捷地传输到设备运维中心。

1 技术方案

1.1 系统总体架构

为实现电力变电站现场红外热像仪测温数据和图像的远程读取和传输,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本方案变电站红外热像仪现场采用一体化的数据读取和传输终端装置,与近距离的移动4G基站进行无线通信,通过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同时还可以通过Wi-Fi无线网络或者RJ45接口就近接入电力专网,最终通过互联网或者电力专网把数据传输到电力监控中心。

在偏远地区地理环境受限,无法实现电力专网接入和无线移动公网接入情况下,设计通过一体化数据终端装置传输现场测温数据和图像,通过已有的电力频段的230MHz的无线终端实现对变电现场的图像和数据的远程传输,具有远距离传输的特点,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地理环境和现场条件的限制,达到实现同一装置在不同变电站进行移动式的远程测温的目的。

利用变电站设备的温度监测这一重要参数判断设备运行状态是否正常,经过改造的便携式红外测温仪设计结合一体化的数据读取和传输装置,可以达到通过远程监测温度的方式来实现实时监控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目标,进一步满足智能电网信息化的要求。同时一体化数据传输装置预留多个标准接口,还可以在同一变电站连接多台测温仪和其他传感设备,实现对多套设备的运行状态的监测,尤其在偏远变电站需要在某一时间段内定期测温时,将该设备装设在设备场地,实现远程运维,通过设定温度测量周期和数据回传周期来满足不同测温周期的运维要求。

1.2 系统硬件结构图

系统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采用创新的技术,达到领先的水平。

远程数据读取和传输是基于具有远程数据采集和传送功能的数据接口模块,实现通过网络接口TCP/IP和UDP协议进行通信,可以实现通过主控中心PC对远端设备的远程数据读取和控制。

数据接口模块设计可以实现设备侧USB接口到TCP/IP的协议的接口转换功能,它向上可以提供10M/100M自适应以太网接口,向下提供标准USB接口,实现USB到TCP/IP网络和TCP/IP网络到USB的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采用基于4G无线通信,Wi-Fi无线接入和TDMA无线传输方式而设计的便携式传输终端,能够以无线接入的方式建立远程传输的IP数据链路,该模块在网络传输方面采用先进的Peer-to-Peer对等联网传输技术,整合先进的网络传输特性,完成信息交换、网络分析和连接建立,该数据接口模块的功能,最终接入互联网(Internet),实现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

系统中设计MCU用于控制温度数据的读取和开关量的控制,它通过SPI接口与具备TCP/IP协议的以太网接口芯片实现通信,可以实现远程的控制功能,可以实现对电源模块的控制,达到节能的目的。

2 系统特点和功能

该方案设计和模块设计均采用先进的技术,具有如下特点和功能:(1)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设计及通信方式规范化、数据接入的规范化、协议的规范化、移动应用的规范化;(2)数据加密:所有接入数据均经过加密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要求;(3)模块化设计:软硬件的模块化结构和功能设计,具有标准化的连接接口,以及一致的输入输出接口,采用标准RJ45接口和USB接口;(4)远程传输:采用先进的4G无线网络技术、互联网传输技术和电力专网传输技术,保证数据能够具有电信级的稳定可靠的传输,还具有Wi-Fi无线接入的便捷性,能够实现数据远程传输的宽带、高速、实时传送的性能要求;(5)开放性设计:方案设计最终形成一体化的数据读取和传输装置,设计具有较高的开放性、集成性和灵活性,保证一体化装置的整体性能的提高;(6)设计具备优良的远程控制功能:一体化数据终端装置可以实时监测电源供电系统的参数,并根据状态参数远程启动/关闭相关设备,达到节能的目的,电源系统状态参数可以上报主控中心,主控中心可以通过指令远程实现设备的休眠/唤醒控制,实现节能。设备电源供电具有定时或自动进行开启和关闭的功能,采用先进的远程自动控制器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通信技术,可以根据运维业务需要实现主机远程遥控远端无人值守设备电源开启和关闭,从而降低了设备巡测时间,提高设备工作效率,保证设备的可靠稳定运行;(7)工业级设计:设计均满足工业级技术要求,并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并采用优良的EMC设计,确保设备在恶劣的环境下具备良好的运行可靠性。采用航天军工级的外壳和接头设计,采用密闭的厚重金属外壳,保证在各项特高压近场环境中,具有优良的屏蔽外部电磁干扰的特性,也保证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可以达到很高的可靠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系统通过采用一体化的数据读取和传输装置,有效地解决了变电站红外摄像仪测温监测数据的远程读取和传输问题。在4G无线网络和电力专用接入网的支撑下,借助该便携式终端装置,可实现电力测温监测现场远程传送监测数据、图像、视频的即时通信、远程监控等智能化的监测、巡检方式。不仅可进行深层的信息互动业务,而且在设备运维状态监测、设备缺陷跟踪方面,进一步提供快速、有效的数据传输保障和信息支撑,因此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光宇.智能电网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

社,2010.

[2] 苏鹏声,王欢.电力系统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

术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1).

[3] 周杰华,王永山,张会汀.浅谈第四代移动无线通信

网络[J].通信技术,2003,(10).

[4] 刘骥,黄国方,徐石明.智能电网状态监测的发展

[J].电力建设,2009,(7).

[5] 黄新波.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 [加]Ekram Hossain,n竹,[美]H.Vincent Poor.电网

通信及组网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7] 刘有为,李光范,高克利,等.制订《电气设备状态

第7篇:工业互联网特性范文

关键词: 无中心控制;Ad hoc网络;多跳;对等式;分布式协议;抗灾害

Ad hoc网络(拉丁语,翻译为“专用的,有特定目的的”)

通常也称为“无固定设施网”或“自组织网”。由于组网特点快速、灵活、使用方便,目前Ad hoc网络已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并且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移动通信技术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为的是在站场或紧急应用的情况下,可以快速的组件一个通信网络并实施通信。这种网络具备很强的抗毁性、临时性、自治性和自组织性。

Ad hoc网络的前身是分组无线网(Packet Radio Network)。

最早对分组无线网的研究是源于军事通信的需要,并已经持续了将近20年。早在1972年,美国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就启用了分组无线网(PRNET,Packet Radio NETwork)项目,研究分组无线网是在战场的环境下对数据通信的应用。项目完成之后,DAPR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又在1993年启动了高残存自适应网络(SURAN,SURvivable Adaptive Network)项目。研究如何将PRNET的成果加以扩展和应用,用以支持更大规模的网络,并且还地要开发能够适应战场快速变化环境下自适应网络协议。1994年,DARPA又启动了全球移动信息系统(GloMo,Globle Mobile Information Systems)项目。在分组无线网络已有的成果基础上对能满足军事应用需要的、可快速展开的、高抗毁性的移动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且一直持续至今。1991年成立IEEE802.11标准委员会就采用了“Ad hoc网络”一词来描述这种特殊对等式无线移动网络。

1 Ad hoc网络的特点

Ad hoc网络是一种无中心控制网络,信息流采用分组数据格式,传输采用包交换机制,基于TCP/IP协议族。若干移动终端组成一个独立的IP网络,与固定的互联网并行。同时,在必要的时候,Ad hoc网络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接入到互联网,实现和互联网的互连。

作为一种新的组网方式,在网络的组织上根据网络实际的应用场合及条件具有以下的特点:

1.1 网络的独立性

Ad hoc网络相对于常规通信网络而言,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不需要硬件的基础网络设施的支持,快速构建一个移动通信网络。它的建立不依赖于现有网络通信设施,所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Ad hoc网络的这种特点适合灾难救助和偏远地区通信等应用。同时,Ad hoc网络也可以实现在一定场合和情况下,与其他网络的互联,实现网络的灵活拓展。

1.2 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性

在Ad hoc网络中,移动主机是可以在网络中随意移动的。主机的移动会导致主机之间的链路增加或者消失,主机之间的关系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以致主机有可能同时还是路由器,因此,移动会使网络拓扑结构发生不断的变化,而且变化的方向和速度都不可预测。常规的网络,网络拓扑结构则相对较为稳定。

1.3 组网的无中心和自组织性

在无线自组网中,网络是没有严格的控制中心的,所有节点的地位平等,是一个对等式的网络。主机通过分布式协议互相连接。每个节点都可以随时加入或者离开网络,所以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影响到网络的运行。可以随时随地根据需要建立起网络连接,而相互间的工作既相互协同又互不影响。

1.4 网络的多跳路由和动态拓扑

当结点要与覆盖范围之外的结点进行通信时,就需要中间结点的多跳转发。这与固定网络的多跳不同,Ad hoc网络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网络结点完成的,而并不需要由专用的路由设备(如路由器)完成的。

Ad hoc网络是动态的网络。网络结点既可以随处移动,也可以随时的开机和关机,这些都会使网络的拓扑结构随时性的发生变化。这使得Ad hoc网络在体系结构、网络组织、协议设计等等的方面都与普通的蜂窝式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的通信网络有着显著的区别。

1.5 有限的无线通信带宽

在Ad hoc网络中因为没有有线基础设施的支持,所以,主机之间的通信都是通过无线传输来完成的。由于无线信道本身的物理特性,它所提供的网络带宽就相对有线信道要低得多。除此之外,考虑到竞争共享的无线信道而产生的碰撞、信号衰减和噪声干扰等多种因素,移动终端可得到的实际带宽更远远小于理论中的最大带宽值。

1.6 移动终端的自主性与局限性

Ad hoc网络中的移动终端具有自主性,不同于通常的计算机网络中的移动终端,在计算机网络中,主机和路由器是两个不同的设备,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功能。但正是由于这种功能的合一,给移动终端的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Ad hoc网络中的移动终端不仅要包含上述的两种基本的功能,向用户提供应用层程序的服务,而且还必须担当起路由表的维护和信息的转发。同时Ad hoc网络的移动终端在移动环境中工作,使硬件在实际应用中的设备条件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比如:既要支持移动,又要便于携带,这就要求终端具有较小的体积,不可能采用较大型的能源供电设备。

第8篇:工业互联网特性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机器类通信 非频繁小数据传输

1 引言

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是当前互联网的革命性的演进,网络从提供人的互联发展到可以使物物互联[1-2]。IoT将感知或收集到的数据转化为智能的信息,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智能[3-4]。物联网应用涉及诸多场景[5],包括:

智能家居:家庭的个人生活模式得到增强,可以更加便利地远程监控和操作家庭设备和系统;

工业自动化:依赖于最小的人力干预,机器人设备通过电脑控制以完成制造任务;

智能医疗:在患者身上或药品中嵌入传感器和激振器,用于监测和跟踪患者的身体状况;

智能电网:电网运营者可据此来控制和管理资源,以使得电力的供应量正比于人口的增长,因此家庭和建筑物的电力消耗可得到增强;

智慧城市:以简便的方式为居民提供感兴趣的信息,从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例如:依据人们需要,多个互联的系统可智能地提供感兴趣的服务,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和医疗等。

就IoT而言,它由六个部分组成:标记、传感、通信、计算、服务和语义信息的理解。标记可以是电子产品编码,用于命名和匹配所需要的服务;传感是从相关的对象收集数据并将其发送给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数据中心等;通信是用于连接这些传感对象和数据设施等;计算是指绦腥挝竦挠布处理单元(如微控制器、微处理器和可编程门阵列等)和软件应用,云平台是IoT的一个特定的重要计算部分;服务分为4类:基于身份的服务、信息汇集服务、协作感知的服务和泛在的服务;语义信息的理解是指智能地提取知识的能力,以便提供所需的服务[5]。

实现IoT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信,移动通信是其中发展最为活跃的方式[6-7]。当前移动通信系统正向第5代(5G)发展,预计2020年可以预商用。进入本世纪以来,3G在话音通信的基础上提供了基本的数据服务;4G实现了移动互联网;5G则强调数据、连接性和用户的体验,并积极发展移动物联网。

2 业务特性

当前的移动通信网络是为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而设计的,定义了会话型业务、流媒体业务、交互式业务和背景型业务等诸多类型。与业务类型相关联,在网络结构、协议栈和传输模式的设计等方面均要适配这些业务,以保障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8]。

物联网的机器类通信业务呈现出低移动性、小数据量和非频繁数据传输等诸多特性,某些应用示例下的业务流量模型如表1所示[9]。为了适应这类业务的快速发展,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应做出调整和相应的增强,在保证传统“人-人”通信的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改善某些物联网业务的性能。

3 现有4G网络中数据传输通道的准备过程

4G移动通信网络包括接入网和核心网两部分,如图1所示。eNB(evolved Node B,演进的节点B,即基站)是接入网的唯一设施,它为UE(User Equipment,用户终端)提供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的连接。其中用户平面用于用户数据的传输,控制平面则传递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消息,实现无线承载控制、无线接入控制、连接状态下的移动性管理和资源的动态分配等。MME(Mobile Management Entity,移动管理实体)、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PDN-GW(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分组数据网络网关)以及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归属用户服务器)和PCRF(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节点均为核心网的逻辑节点。MME跨越eNB与UE交互的控制信令称之为NAS(Non-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信令);作为UE在核心网的,MME与HSS交互完成UE的安全和认证等操作,并更新UE的位置信息等。S-GW和PDN-GW是用户数据传输的通道,两者跨域eNB与UE保持连通。这两个网关是MME基于网络的负载状况来为UE选择的,也就是说,信令通道较用户数据通道更早建立。在建立用户数据通道时,为适配各种业务的服务质量(QoS)需求,如不同的数据速率、差错率和时延要求等,驻留在PDN-GW中的PCEF(Policy and Charging Enforcement Function,策略与计费执行功能)节点与PCRF节点协商并在其指导下,为该条用户数据的传输通道预留资源,以保证用户数据在UE与PDN-GW之间安全、可靠和有效地传输。

网络进入(Attach)是指UE注册网络进而获得网络所提供服务的过程。本节以Attach为例,描述UE为获得数据传输的通路所涉及的节点和信令交互,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10]:

(1)UE向eNB发送Attach请求,包含UE的ID、安全性、位置和业务请求等信息;

(2)eNB向MME转发Attach请求;

(3)如果Attach请求未进行完整性保护,则MME分别与UE和HSS交换信息,完成认证操作;

(4)如果UE自上次离开网络,更新到了新的跟踪区(TA),则MME与HSS交互完成相应位置更新的请求和响应;

(5)MME向S-GW发送“建立会话请求”;

(6)S-GW向PDN-GW转发“建立会话请求”;

(7)如果采用动态的策略控制,驻留在PDN-GW中的功能实体PCEF向PCRF请求建立该会话,PCRF修改与该会话承载所关联的参数,并告知PDN-GW;

(8)PDN-GW向S-GW发送“建立会话响应”;

(9)S-GW向MME转发“建立会话响应”;

(10)MME向eNB发送Attach接受;

(11)eNB向UE转发Attach接受;

(12)UE向eNB发送Attach完成;

(13)eNB向MME转发Attach完成。

至此,UE经eNB和S-GW到PDN-GW的上行链路以及反方向上的下行链路建立完毕,用户数据可沿着此链路传递。

4 面向物联网数据传输的网络结构和流

程优化

4.1 网络结构优化

上文I已描述既有4G网络数据传输的特征:

进入核心网后,网络节点各司其职,MME负责终结UE的NAS信令,并与HSS交换安全性和位置信息;S-GW和PDN-GW则是用户数据传输的中介节点;

在获得用户数据传输的通道之前,先建立信令通道;

在动态策略控制的前提下,PDN-GW与PCRF需交互信息以配置数据传输通道。

显然,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数据通信而言,例如VoIP(Voice over IP,基于IP的话音)业务,尽管每20 ms产生的数据包较小,但就电话通信而言,持续的时间可达几十秒到几十分钟,流媒体业务或者文件传输等则会有更大的数据量。当传输的数据量较大或者占用的时长较长时,完整地走完上述3个步骤是值得的,它以建立数据通道的信令开销和时延这两个方面为代价。

对于小数据量非频繁传输的这类物联网应用而言,按照这样3个步骤来实施,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为构建数据通路的准备时间会远大于数据通路的实际占用时间,为构建数据通路所付出的信令开销会远大于真正在数据通路上传输的数据量。另外,物联网所涉及的终端数目又很多,面对这种无效的传输方式,必须在物联网应用大规模开展之前,对既有面向“人-人”通信的体制进行更新和升级,尽量以较小代价来获取性能的提升。为此,可考虑对现有4G网络架构中某些节点的功能做些扩充,主要内容如下:

(1)在核心网中,处理信令和数据的节点不要做绝对严格的划分,而是有些类似2G/3G分组域当中SGSN这个节点的功能,将MME和S-GW合二为一,并将该节点称之为C-SGN。

(2)允许小数据量非频繁传输的这类物联网应用可以在控制平面上传输,即用户数据可以封装在NAS中,作为信令在C-SGN与UE间传送。

(3)接入网中的eNB应做某些软件升级,记为CIoT-BS(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 Base Station,蜂窝物联网-基站),在与UE的能力协商的信息交互中,获取UE所执行的业务特性是否属于小数据量非频繁传输的这类物联网应用,如是,则后续的信息传递给C-SGN;否则回到4G通信网络的传统传输模式,在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分别与MME和S-GW交互信息。

(4)对于小数据量非频繁传输的这类物联网应用,较为单一的业务特性可不必采用动态的策略控制,即屏蔽与PCRF的信息交互;在静态策略控制下,可完全由C-SGN配置信息传输的QoS特性和计费参数等。

(5)在非漫游情形下,C-SGN直接与外部网络互联,即与执行小数据量非频繁传输的这类物联网应用的UE所关联的应用服务器连通,如图3所示:

(6)在漫游情形下,C-SGN则借助PDN-GW与外部的应用服务器连接,如图4所示:

4.2 流程优化

当做了这样的网络结构优化之后,重新审视如图2所示的Attach流程,则在非漫游情况下,第5~9步这些涉及数据传输通道的构建步骤都可以避免,且C-SGN直接与外部的应用服务器连接。在漫游情况下,由于MME同S-GW合二为一,第5步和第9步的实现成为节点内部的交互,可忽略;静态策略控制使得第7步可省略;第6步和第8步的C-SGN与PDN-GW的通路构建仍需保留。

进一步地,考察在其他业务建立过程中的信令精简是否得到有效实施,本节分别考虑由UE发起的业务数据传输和终结到UE的业务数据传输两种情形。

在完成Attach过程之后,UE与C-SGN之间构成了安全的传输通道。当UE发起小数据非频繁物联网应用数据传输时,其工作过程如图5所示:

(1)UE请求建立RRC连接,NAS消息用于承载加密的小数据分组,称之为NAS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且指示对于该分组传输是否需要来自于应用服务器的确认或响应;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数据承载;

(2)CIoT-BS识别出业务数据属于小数据非频繁物联网应用,将该NAS PDU转发给C-SGN;

(3)C-SGN解密该NAS消息,获得原始的小数据分组,并将其转发给应用服务器;在UE漫游情况下,这一过程需借助PDN-GW;

(4)当没有对小数据分组的确认/响应,则C-SGN立即释放连接;否则,该确认/响应会传递给C-SGN;

(5)该确认/响应被加密后封装在NAS消息中,由C-SGN发送给CIoT-BS;

(6)CIoT-BS将包含NAS消息的信息转发给UE,随后释放RRC连接。

在完成Attach过程之后,UE与C-SGN之间构成了安全的传输通道。当终结到UE的小数据非频繁物联网应用数据传输时,其工作过程如图6所示:

(1)C-SGN接收到小数据分组;

(2)如果UE与C-SGN之间不存在信令连接,则C-SGN缓存接收到的小数据分组,寻呼UE,UE收到寻呼消息后反馈服务请求消息给C-SGN;如存在信令连接,则2a/2b/2c的信令传输过程可忽略;

(3)C-SGN将小数据分组加密后作为NAS PDU封装在NAS消息中,传递给CIoT-BS;CIoT-BS进一步转发该消息给UE,在此过程中,数据在信令承载上传送,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数据承载;

(4)如果要求UE对于接收到的信息给予确认/响应,则UE加密该信息形成NAS PDU,并经RRC消息发送给CIoT-BS;CIoT-BS进而向C-SGN转发该NAS PDU;

(5)C-SGN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解密,随后发送给应用服务器。

当采用简化的分组核心网络架构,设置C-SGN作为专门的网络节点,以提供组合的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的功能,将具有小数据量且非频繁的物联网特性传输承载在NAS信令消息中,使得数据传输的流程得以优化,降低了信令的开销,同r减少了传输的时延。

5 结束语

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是为“人-人”通信设计的,而正在逐步兴起的物联网应用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性。本文针对小数据非频繁传输的业务模式,在网络架构和信令的流程等方面都做了优化,主要包括:

(1)控制平面节点MME同用户平面节点S-GW合二为一;

(2)允许用户数据在控制平面上传输;

(3)对于此类传输允许静态的策略控制,以避免与PCRF之间的信令交互。

做出这些变化,有无后向兼容性的问题仍需考虑如下的几个方面:

安全性:现有4G网络中,在接入网PDCP子层执行安全性操作[11]。在控制平面执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而在用户平面只需处理加密。在新的网络架构之下,用户数据也承载在控制平面的信令中,有了更多的处理,有了更好的安全保护,但这是以付出一定的复杂度为代价的。

传输时延:由于C-SGN作为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合二为一的节点,避免了原先数据传输通路上的MME到S-GW到PDN-GW的建立时间。同时由于涉及更少的节点,无论建立时间还是后续的数据传输,都会有更小的时延。

移动性管理:移动性管理是依赖于控制平面上MME与UE和HSS之间的交互维系的,所以在新的网络架构下,不涉及移动性管理的变化。

策略控制:由于无需PCRF的参与,只能采用静态的策略控制,在服务质量的控制上会略有损失,但小数据非频繁传输的业务特性可以将影响降到很低程度。

传输有效性:现有4G网络的头压缩技术只适用于数据平面,在控制平面不做任何处理。这样在PDU的传输中,由于报头不压缩,使得传输的效率会有所下降。但对于小数据非频繁这类应用,传输的数据包较少同时再次传输的间隔时间较长,这种效率上的损失可以忽略。

这种增强的网络架构和信令流程对现有的传输有效性和策略控制等方面虽影响有限,但仍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M Maier, M Chowdhury, B P Rimal, et al. The tactile internet: vision, recent progress, and open challenge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6,54(5): 138-145.

[2] G Fettweis, S Alamouti. 5G: Personal mobile Internet beyond what cellular did to telephony[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4,52(2): 140-145.

[3] O Bello, S Zeadally. Intelligent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J]. IEEE Systems Journal, 2016,10(3): 1172-1182.

[4] Q Han, S Liang, H Zhang. Mobile cloud sensing, big data, and 5G networks make an intelligent and smart world[J]. IEEE Network, 2015,29(2): 40-45.

[5] C Zhu, VCM Leung, L Shu, et al. Green internet of things for smart world[J]. IEEE Access, 2015(3): 2151-2162.

[6] J Gozalvez. New 3GPP standard for IoT[J].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2016,11(1): 14-20.

[7] K David, N Jefferies. Wireless Visions: A look to the future by the fellows of the WWRF[J].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2012,7(4): 26-36.

[8] 3GPP TS 36.30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S]. 2016.

[9] 3GPP TR 23.720.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S]. 2016.

第9篇:工业互联网特性范文

关键词:日用瓷;自主研发;品牌;市场竞争力

一、我国日用瓷产业概况

日用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也是陶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瓷器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是日用及建筑陶瓷的生产大国。在河北唐山、山东博山、山西怀仁、福建德化、广东潮州、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等地区,均有大型的量产化日用瓷企业,但由于缺乏设计人员与品牌意识,所以生产的日用瓷产品普遍定位于中低端市场。

放眼全球,在如今的日用瓷发展格局中,日本、英国、德国生产的日用瓷基本占领了中高端市场,其日用瓷产品价高质优,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相比较之下,中国生产的日用瓷良莠不齐,普遍价格低廉,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日用瓷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1.产业结构。在我国日用瓷产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规模普遍比较小,处于简单模仿、低档

加工的状态,使用的生产设备也大致相同,导致同质化产品竞争激烈,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企业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取主要来源于经销商,对最终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消费习惯缺乏研究,从而导致其受制于经销商,缺乏定价权。

2.产品。我国日用瓷中小企业大多地处偏僻的乡镇,生产标准不高且生产环节缺乏控制力度。企业单一地注重生产,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原料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利润空间狭小,品牌意识薄弱。由于采用廉价的原料与低档加工的生产方式,所以提供的产品质量一般甚至不合格,只能满足对餐具要求比较低的消费者的需求。

3.人员。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人才整体层次比较低。生产环节的工人大多是农民,文化层次不高,在产品的生产、控制、检验过程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产品设计和研发人员、市场推广和销售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匮乏,创新团队亟待扩大;现有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知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三、对我国日用瓷中小企业的发展设想与建议

随着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日用瓷中小企业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日用瓷中小企业现状的分析,发现了其在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研发能力、物资供应、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维持主打产品生产规模,保证资金充足。企业应该根据波士顿矩阵对产品做出分类,对不同的产品采取相应的策略,指明战略选择方向。现金牛类产品能产生大量的现金,但未来的增长前景有限,企业应采取维持策略;问题类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增长率和较低的相对市场占有率,企业应努力使其成为明星类产品,满足迅速成长的市场需求并赶超市场领导者,增加企业的发展活力。

2.增加花色,丰富现有产品的组合。我国日用瓷中小企业普遍集中精力于单一品种的批量生产,器形、花色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在维持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设计和规划产品组合,丰富现有产品的花色,并对相关产品进行合理搭配,获得更大利润空间。

3.开辟终端销售渠道,摆脱经销商的控制。日用瓷中小企业销售渠道固定且单一,长期依靠经销商上门购货的方式,导致过多倚靠经销商,容易失去定价权。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开辟终端销售渠道,摆脱经销商的控制,推动产品广泛地进入目标市场,积极抢占市场,增加利润空间,同时也为日后提高品牌知名度作铺垫。

4.开拓网络销售渠道。随着电子商务的火热发展,网络营销作为一种独特的营销模式逐步受到关注,它是借助互联网特性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手段,其实质是把互联网作为销售工具而进行的一种营销活动。日用瓷中小企业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软件、硬件、经营策略、操作流程四个方面开拓网络销售渠道。

5.加强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如今,在日用瓷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博得消费者的好感,企业除了需要制定合理的价格外,还必须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的可靠性。通过提高生产标准、加大控制力度、注重细节管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

6.研发日用瓷的下一代产品。目前,日用瓷中小企业的主打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为了避免价格战,企业应当未雨绸缪,提前研制日用瓷的下一代产品。企业可以开辟一条生产线,采取缓慢掠取策略进行市场渗透,即以高价格和低促销费用将新产品推入市场,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保证企业资金充足,减小资金周转风险。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是瓷器的发源地,也拥有廉价的劳动力与丰富的资源,但是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品牌意识淡薄,所以日用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弱。因此,我国日用瓷中小企业亟需思考新的发展模式,在重视生产的基础上强调研发与营销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詹武,肖颜琴.关于景德镇日用瓷餐具发展思路的探讨[J].中国陶瓷工业,2003,10(2):60-63.

[2]冯奇星,汤青卿.浅谈景德镇日用瓷的发展思路[J].景德镇陶瓷,2010,20(2):1-2.

[3]李大壮.浅析中国量产化日用瓷的设计与生产[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2:20-22.

[4]金占明,杨鑫.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