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教育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互联网将全世界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使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各地所发生的大事,使科技创新的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被大家所熟知和掌握,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尤其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令全世界惊叹,而在成人教育领域,互联网的新技术也给传统的成人教育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机遇和挑战。未来成人教育的模式和发展方向,必然将和互联网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给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和教学方式。
一、互联网新技术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今天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将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互联网很好地整合到一起,硬件制造技术的提高使计算机的性能越来越好,体积越来越小,更加便于携带;而互联网终端制造成本的逐步降低,使得广大用户无论收入多少都能够买到称心如意的电脑产品。同时。无线宽带等通信技术的进步与广泛应用,使得计算机产品上网越来越便捷,使得软件使用越来越人性化。这些硬件条件为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成随时随地都能够上网学习创造了便利。近几年远程网络教育的发展已经印证并且肯定了互联网技术在成人教育领域的作用。这种成本低廉、突破地域局限的教学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运用的一种新的形式。
据2012年1月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突破5亿,全年较上年度新增网民5580万;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由此可见,电脑和手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远程网络教育的开展铺垫了极为坚实的受众基础。《报告》还显示了网民年龄结构也在继续向成熟化发展,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上升。与此同时,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增速超过整体网民。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从年龄结构还是从学历结构上讲,网民的整体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并正向成熟人群和低学历人群渗透。而这类人群正是成人高校的教学实施主体,这也为我们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对象性条件。
二、互联网新技术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随着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各行业专业士制作的各类网络lP课程被上传到网络上,各高校出于扩大宣传或方便学生学习的目的也相继优化自己学校网站学习功能,制作许多网络课程上传到网站。网易、腾讯等将国外著名高校和公益组织的大型系列课程介绍给中国广大网民和学术爱好者,以《网易公开课》为最为典型,多样的教学资源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了全面多样的学习机会,使远程教育得以实现。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中开展远程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社会大众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远程教学模式没有清楚认识。新型的远程教育模式在年龄偏低的人群中较容易开展,他们熟悉互联网,自学能力强。而对于中年人群,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远程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一些人由于不能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操作而对远程教学模式心存抵触,因而更加倾向于利用传统学习方式完成学业。其二,互联网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为远程网络教育的普及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报告》显示,与全国38.3%互联网普及率进行比较。目前仅有北京、上海等12个省市的互联网普及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市整体网民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而中西部省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则大都低于这一水平。在西部一些较偏远的地区,远程教学系统远还没有得到普及,有的地方虽然有相应的设备却因为没有人懂得如何使用,导致教学资源不能及时得到有效传播。另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由于各种原因利用非实时网上交流方式的较多。而这种非实时的交流方式不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学生想要即时得到回复的需求,供需之时出现了不对等的现象,学生学习的热情会被大大降低。
三、互联网新技术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前景
要想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推进成人高等教育,广大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是有效开展远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报告》显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网民增长速度较快。中年网民在逐渐增加,低学历人群也成为网民中不断壮大的群体,而这两类人群正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的部分,这两类人群也是成人教育面向的主要群体。对这部份人群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不但有助于提升其整体素质,同时也能够为更有效地开展远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教师的服务质量和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水平对推动远程成人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的特色所在。因此,首先,应在教师服务水平的管理上下功夫,进行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促使教师首先转换自身角色,使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导学服务。其次,应通过各方努力建设好网络教学资源,弥补现有网络资源的不足。定期对各专业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制作软件的培训,鼓励教师将自己的面授课录制成视频课程,也可以引进其它高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自身教学资源库存,保证远程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的实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会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进入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何俊林,金彦钟.正确审视互联网技术对高等教育的作用.电化教育研究[J],2002(06).
数字增长的背后更重要和更具有实质意义的是,青年网民们通过对互联网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使用和参与,突破了讨论公共政治和社会话题的传统禁忌,得到了较之过去内容更为丰富、过滤相对较少、传播更为便捷和高效的信息与服务,从中体验了自由的价值和力量,享受了多元化社会的诸多好处,在满足生活工作便利化和个人选择多样化的同时,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真正的意义还需要历史来验证。
从互联网勃兴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们,将在10年、20年、30年、40年后,在促进变革、创造新型社会秩序的伟大事业中,成为中坚乃至主导的力量。
互联网是中国公民社会的雏形。人们在论坛、博客、微博、QQ群等媒介发表观点和评论,并进行扩散式传播。它们替代了西方国家历史和现实中咖啡馆、酒馆及社会组织所发挥的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公众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为公众提供了精神启蒙、公开揭发腐败和犯罪行为、开展舆论监督和政治制衡的广阔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互联网以另辟蹊径的方式,以较小的政治代价和社会成本,成为推动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而这些正是现实社会所匮乏的。中国青年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是不足的,因此,对于青年们来说,互联网的社会教育意义极为独特和重要。
“互联网+”落地一年,跑个分?
“跑个分先。”这是IT圈做产品评测时经常会使用的方法,就是将产品性能量化为分数,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显示其产品性能。那么,在“互联网+”落地一年多之后,也不妨来“量化”一下成绩单。
6月16日,“中国‘互联网+’峰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位政商精英齐聚,交流了“互联网+”在政务民生和各个行业等方面全国各地的发展情况。与此同时,腾讯研究院与京东、滴滴出行、携程等还共同了《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了过去一年,“互联网+”战略在全国的落地情况。这一指数的无疑是为各地方、各个领域的“互联网+”进展情况“跑了个分”。 图中人物从左到右依次为:姚劲波、王兴、马化腾
报告显示:在2016中国“互联网+”总指数省级排名中,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分列前五位。而在全国参与调查的351个城市中,“互联网+”十大标杆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和福州,它们成为各地“互联网+”持续落地的参照范本。
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郭凯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该“互联网+”指数的计算指标主要有互联网发展基础、产业、创新创业、智慧城市四大板块,涵盖了零售、金融、交通物流、医疗、教育、文化娱乐、餐饮住宿、旅游、商业服务、生活服务十大行业,可以非常精准、直观地反映出过去一年“互联网+”战略在全国351个城市的落地情况。据了解,这份中国“互联网+”指数的数据来源包括腾讯、京东、滴滴出行、新美大、携程、58、艺龙等众多合作伙伴的万亿量级单位的大数据,数据总量超过70PB,相当于800个世界最大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容量。
作为“互联网+”指数的冠军城市――北京占据了“互联网+基础”“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创业创新”三个板块的第一名。比如,北京的“互联网+交通服务”应用领先全国,仅小客车摇号查询就累计使用超700万次,而教育培训方面的APP上线量也排名第一,超过其后10个城市的总和。而深圳作为智慧城市分榜单的榜首,其智慧城市人口渗透率为全国最高。总榜排名第四的上海在金融、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创业创新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如独具本地特色的图书借阅服务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亮点。
郭凯天表示,“互联网+”指数的物理意义就是各省份、各地市在中国数字GDP总量中所占百分比,其实质上就是实体经济投射到数字中国的生产生活总值。“互联网+”指数可以描绘出一张虚拟的中国数字经济地图,它能直观反映2015年从农业工业到餐饮旅游、交通运输、零售电商、金融服务、生活O2O等几乎所有主要行业在移动端的数据产出和表现。“‘互联网+’指数可以视为是‘数字GDP’(Gross Digital Product)。未来,这份‘数字GDP’将可能成为反映地区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指标。”郭凯天说。
鸿沟拉大,还是弯道超车?
目前来看,“互联网+”指数与各地实体经济发展现状联系紧密,甚至呈现强正相关关系。比如,“互联网+”指数高度集中于沿海省份和一线城市,其中排名前三的广东、北京、上海,“互联网+”指数之和为35.5,这意味着这三个省市就占去整个数字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在原本产业基础发展就十分不均衡的背景下,“互联网+”之后,会不会加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如果“数字GDP”能够跑赢实体GDP,能否帮助传统经济弱势的城市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腾讯研究院产业与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互联网发展基础指数分和产业指数分两个维度上,确实跟实体GDP的分布呈现正相关。但是,二三线城市“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甚至要比一线城市快30%~40%。
而在创新创业指数分和智慧城市指数分两个维度上,则有很多城市带来 “惊喜”。李刚表示,在这次指数的编制过程中,中西部城市出现了很多亮点。在“互联网+双创”方面,重庆排进全国前五,成都位列第七。武汉、郑州、西安、长沙、合肥、昆明等中西部重镇都排进“互联网+双创”前20。细分行业中的黑马更多。在零售行业中,银川零售指数排名领先统计局社会零售销售总额排名100个位次;信阳的医疗指数排名领先实体医疗行业排名195个位次;渭南在教育指数排名领先根据统计局数据计算出的实体教育排名110个位次。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小学语文;优势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16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105
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学课堂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改革与创新。可是,目前我们大多数学校的常规课堂教学都没有进入“互联网+”,尽管大部分学校和班级配置了班班通设备,网络教育资源比较充裕,但是,还有部分学校和班级都没有自己使用的设备,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还没有得到绝大部分教师的重视与认可。因此,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信息环境,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是摆在所有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和重要任务。笔者认为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互联网+”网络教育资源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性。
一、“互联网+”信息环境对构建小学语文课堂的优势
(一)网络教育资源更适合学生心理特点
“互联网+”网络教育资源的介入正好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吻合。网络资源被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生对此深感兴趣。因为多媒体以文字、图画、视频等形式的展现,能够刺激小学生感官,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延长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网络教育资源教学有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网络教育资源能增大课堂练习容量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知识的掌握需要强化训练,在训练中促进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而“互联网+”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以其形象性、便捷性等特点,快捷的呈现和反馈语文问题,加快教学节奏及练习的密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
(三)网络资源能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互联网+”信息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一是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与多媒体的互动反馈进行自主研究、交流与探讨。二是作为课堂有益补充的课外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校讯通、个人空间等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在空间与时间上得到保障和拓展。
二、“互联网+”信息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的策略
(一)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构建创新课堂
“互联网+”信息环境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均以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方式呈现给师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创设了生动、形象、接近实际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课时,我让学生利用家里的电脑,从互联网上搜集了关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亲自感受雅鲁藏布江的美、险、奇。在课堂教学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的片断。接着,又出示了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大峡谷图片资料进行与其比较,突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由此可见,通过课件的展示,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n外知识,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知,学习是从疑问开始的。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第二步。”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体,根据互联网中收集的资料,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教学时,我就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提问,一下子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宛如一石击在一泓湖水中,溅起无数浪花。他们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小葫芦掉落的原因。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中间两段,在讲授这两段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设计好的动画视频,通过人物对话,让学生领悟到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样使得学生如切身感受到种葫芦的人如同站在他面前。这个过程中,视频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理解记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位置,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自主创业;瓶颈;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它明确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创新活动”这些积极理念,全新的网络信息2.0时代已到来,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会计算等一系列新生代的信息技术体系带入了新时代,促进了社会发展。当然,这股“互联网+”潮流也改变了当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对就业、创业的认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采用“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技术来尝试自主创业,贯彻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更是符合时展潮流,可以将当代大学生视为引领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力量。
一、“互联网+”时代的内涵
“互联网+”是新时代新型社会发展形态的代表,它将互联网技术与当代社会资源配置相结合,进行优化、集成,形成了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并在经济、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全面的创新成果。所以说,我国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后真正迈入了以“互联网+创新行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新时代。几乎所有产业和群体都受到了它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了面临未来人生道路选择的大学生群体,合理利用“互联网+”,结合先进理念,开拓自主创业路径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姿态和心态。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创业特点
按照2013―2015年近3年以来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分析显示,我国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自主创业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大学生的创业类型比较集中,多以网络科技为主,且走极端化路线,多以不发达地区与超发达地区为最多。在这些城市中,大学生在面对就业与创业问题时态度较为坚定;由于竞争过于激烈或就业机会过少,许多大学生选择借助互联网技术自主创业,并将自身的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起来,形成新的创业模式,为社会市场发展添加了新生事物。但是就目前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发展状况来看,大学生创业多以生存型创业为主,这说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空间及策略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第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创业技能及意识正在趋向丰富多元化,而且主动意识非常强。就以2015年为例,全国近18.3%的自主创业大学生中,有近七成的自主创业者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这些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自主创业活动中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他们的创业种类遍布电子科学研究、销售、文化创作、创新科技等领域。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分析
1.大学生自主创业前期阶段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瓶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可能来自学校、社会,也可能来自个人和家庭。本文从学校、政府两方面来探讨目前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前期和创业中期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2.高校缺乏系统化创业教育及课程设置
虽然国家政府和社会一直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但在某些高校教育体系中,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提前性教育意识及规划还没有完全形成,许多高校还在走传统就业模式的老路,而某些学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也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没有完善的“校企合作”体系,甚至有些学校在创业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方面都相当匮乏,这就延误了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对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再看师资力量,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型教师,教师的实践经验更是无从谈起,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十分缺乏自主创业实践学习机会。
3.政府创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来政府就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出了不少政策,但是学校及社会的创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比如说对创业设施与创业政策的融合不够,没有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设定相关的保护性法律法规,在创业培训与商务支持方面缺乏实用性操作理念等。可以说,政府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考虑到位,这些都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障碍因素,对当前社会整体的创业环境发展也极为不利。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化培养对策
1.家庭层面
大学生自主创业首先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学生与家长鲜有沟通,家长对孩子的想法了解不够多,更不知道他们未来的规划,但家长将责任一味推给学校也是不对的。在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自主创业背景下,家长也要加强与学校、孩子的沟通。
首先是与学校的沟通,高校除制定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专门课程之外,也要针对家长开展“互联网+”大学生自主教育课程,多组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互联网世界,并会使用互联网。另外,家长在家也应该多多自学网络知识,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多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从小培养孩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他们创造精神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与学校共同努力,培养孩子的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立性。
其次是与孩子的相互沟通交流。家长在丰富自身互联网意识,理解“互联网+”技术的同时,也要多与孩子沟通想法,支持他们所作出的选择。比如说自主创业,家长首先就要培养孩子拥有先进思想,特别是适应各种环境,并在各种环境中独立处事的能力,要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大学生自主创业对现当代的学校、父母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家长一定要做好坚强后盾,从情感上支持孩子,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为子女提供一定的创业意见,这样的家庭支持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自主创业道路。
2.高校层面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应该求变善变,从以下四点来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化路径。
第一,改善学校软硬件环境,为大学生提前营造创业环境,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各种鼓励政策结合“互联网+”融合技术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提出建议,比如鼓励大学生去社会上寻求创业机会,探索与企业之间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模式以及建立具有“互联网+” 技术经验的教师指导团队,开创互联网创业课程、创业讲座。总而言之,就是要围绕“互联网+”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创业培训内容。
第二,高校内部要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为他们拓展时间与空间,打造更多孵化基地,并通过互联网搭建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创业项目和鼓励性基金,让他们通过企业创业运作过程,利用互联网来近距离体验商业中所存在的风险和市场运作实践环境,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自主创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第三,要培养大学生的互联网思维,让他们了解“互联网+”各种传统行业所带来的全新效应。尤其是在IT转化为DT之后,“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高校应该加强课程中对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创办网站并实地考察市场,选择适合他们的投资方式和运作项目,例如网络运维、专栏编辑等。
第四,高校也要与社会联合来完善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建设互联网平台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并同时加大校企合作扶持力度。比如说鼓励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改善传统创业模式,鼓励利用互联网技术创业的大学生并为他们实施税费减免、支持小额贷款,加大对创业基地的扶持力度。而高校方面则应该实施一定的“弹性学籍”制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减少后顾之忧。
3.政府层面
政府应该基于“互联网+”背景来优化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创业环境及相关扶持政策,了解新环境的变化走势,并明确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意向、需要以及创业业务形式。在不影响大学生创业路线的同时加入调控政策,帮助学生提升互联网创业的有效性,并完善社会中大学生创业者的企业动态信息分析制度,通过有计划的政策实施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判断来给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最有效的信息支持和帮助。
4.个人层面
第一,基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启动资金困难、资源匮乏问题,首先可以基于“互联网+”开设网店,它的好处在于大学生可以借助网店与其他高校的更多高校大学生进行沟通,进而慢慢积累客户资源。再者,它也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同龄人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和行为趋势,更容易掌握“互联网+”创业活动的诸多细节。例如目前的微店、淘宝都是这样的创业模式,它们都能提高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自主性。
第二,加盟连锁互联网创业平台也是不错的选择,目前许多高校、社会企业都开设了这样的加盟模式,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早日实现自主创业梦想,帮助他们弥补在创业资源、渠道方面的劣势。大学生加盟连锁品牌,不但可以向别人学习经营技术与网络技术,也能够共享企业设备,投资少,门槛低。例如,可以在网上订餐的餐饮业、可以为他人服务的家政服务业、印刷数码业等都可以围绕互联网平台及“互联网+”技术展开,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开拓思路,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当“互联网+”时代真正来临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因此,高校、家庭、政府三方都应该把握住机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驾护航。坚持基于“互联网+”理念持续创新,保证创业模式及创业道路的高水平、高标准,做到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铺设新路。
参考文献:
[1]李 琦.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浅议[J].文教资料,2015, (6):102-103.
信息技术日益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必然要求教育发生革命性的裂变和系统性的重构
《今日教育》: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对很多行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是否也会对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呢?
余胜泉:我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早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首次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表明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然而,从文件起草、颁布甚至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对此很不理解,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只不过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工具,只是起到工具性的作用,怎么可能对教育产生革命的影响?我觉得应该从“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及其对教育的要求来理解。
大家都知道,我们已经开始了以互联网、分布式新能源以及3D打印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核心特征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制造、柔性化制造和智能制造。这就需要大量适应知识经济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人才。工业时代以班级授课为主体的整齐划一的教育体系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形成灵活多样、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体系,实施适应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越来越多地跟我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环境,而是一个被数字技术所改造的人工环境,是一个虚拟和现实交合融合的空间。当技术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教育生态的一部分的时候,技术与教育是什么关系?技术还仅仅是单纯地解决教育某一方面问题的工具吗?不是的!技术将对教育产生意义深远的“反作用”,将改变整个教育生态,将对教育产生全面的革命性的影响。
“90后”“00后”的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技术对他们来说绝不仅仅是游戏、聊天的工具,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所面对的是信息爆炸、日益复杂的时代,要应对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具备人—机结合的思维。人与电脑、智能设备、互联网的结合将成为现代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当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建构的教育大厦,必然要发生革命性的裂变和系统性的重构,只有这种改变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的人。所以我们不要故步自封,而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的变化和变革。如果我们像昨天一样教今天的儿童,将会剥夺儿童的未来。
“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地把教育搬到网上,而是要创造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生态
《今日教育》:有研究者指出,在20世纪,教育技术曾经几度引进学校教育,但并没有给学校教育教学的改进带来巨大突破。甚至还有人指出,互联网技术不过是将传统教育的内容搬到了网上,将强化应试教育。在您看来,“互联网+教育”与以往教育技术的应用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
余胜泉:技术对教育的异化现象,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当一个新技术出来的时候,人的习惯性的思维就是用技术来完成我们传统的流程。比如,现在学校基本普及了多媒体教学,课堂上使用PPT非常普遍,有一些学校还开始尝试把知识点录制成微视频,实行微课教学。多媒体给课堂带来很多好处,但也出现了从“人灌”到“电灌”的问题。课堂的容量、直观度增加了,但是学生的思维弱化了。教师变成了课件、视频放映员,技术变成主导的东西,人变得无足轻重了,这就是教育领域内典型的技术对人的异化。
解决技术对人的异化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与人和精神的融合,创造新的秩序、范式与文化。在教育领域,技术绝不是仅仅用于完成现有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组织体系等方面对教育进行全面重构,这样才能够促进教育全面的发展,更好地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技术工具观会严重制约技术变革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严重制约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过去教育领域应用信息技术是“教育+互联网”,那么,现在及未来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则是“互联网+教育”,即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的系统生态。“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地把教育搬到网上,而是要创造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生态。它跟以往单向度传输信息的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倡导一种技术的生态观,即从技术和人的融合共生关系的视角来考察教育,促进了教育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提升了群体互动的深度与广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和发展,信息技术将融入学习和生活的各种空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生态圈。学习者在这种生态圈中,他们彼此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以及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同于现在形态的互动关系。学习内容的来源、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教材、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室、学校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场景。每个人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技术从作为支持个体的工具更多地转变为一种支持泛在学习、自由探究、知识建构、交流协作的无缝学习空间。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作用,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储,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性的、分布的、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互联网+教育”为重新设计学校提供新的可能,同时兼顾大规模和个性化,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今日教育》:“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您认为未来学校变革的趋势是什么?
余胜泉:现代学校组织建立有两个经典假设,一个是教育必须将孩子集中到固定的地点,进行固定时间的学习;第二就是采用基于年龄、学科的学生组织方式,对同一学习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两个假设已经不成立了。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跨界融合为我们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提供云、网、端一体化的智能化技术设施,可以使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教育云平台通过互联网连接各种智能终端、设备,汇聚海量教育大数据,可以精确地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提供的即时通讯和网络协同,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知识和反馈,实现跨学科、跨班级、跨学校甚至跨区域的协同。“互联网+”提供的虚实融合的生成空间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业态可以提供双重教育服务的供给。“互联网+”既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大规模教学,又能够实现服务的个性化,提供与每个学生兴趣、爱好、能力相匹配的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兼顾大规模和个性化,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21世纪中后期将会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它们将呈现一系列重组教学的可能性,这其中包括学校会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学习时间或者是其他因素来组织学习。学校将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课程安排,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者固定的课程结构来组织。学校将会把互联网教育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更多的适应性以及更精准的教育。
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和教师,但会改变教育的基因,重塑教师的角色和价值
《今日教育》:正是因为看到了互联网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有些学校体制外的在线教育机构人士,提出互联网教育将颠覆学校、取代教师。这一方面造成了学校教育界人士的“互联网恐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抵触心态。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余胜泉: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肯定地说,互联网永远不可能替代学校和教师。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知识,一是育人,教知识的功能有可能被互联网所替代,但是育人,人的社会性成长永远不可能被电脑替代。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应有足够的信心,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教师与学生社会性的互动和价值观上的引导依然至关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随着知识信息的复杂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可能陷入盲目,走入误区。不过,这不意味着学校可以按照传统的模式运转下去。互联网时代,学校的基本功能、基本运作规则、基本运作模式和基本办学形态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将会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灵活、开放、个性化、适应性、精准将是未来学校变革的关键词,弹性的学制、弹性的学习组织以及融合的育人空间,将是未来学校的重要特征。
互联网时代,教师的角色将得以重塑。例如,如果学校要推行翻转课堂,就会要求教师制作微课视频,这对老师来说就是一件要求更高且耗费精力的事情。当然,老师也可以利用慕课等形式把全国乃至全世界优质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不一定是讲课了,而主要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开展合作学习,对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辅导等等。互联网技术将帮助教师从盲目的备课、枯燥的讲课和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帮助教师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未来的教师更像一个导师,从以教为主,变成以导为主,更加回归育人的根本。优秀教师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将得到充分放大。
“互联网+教育”将从学习环境、教育内容供给、教与学方式和管理评价等方面重构学校生态系统
《今日教育》:既然“互联网+教育”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那么它将如何重构学校生态?校长和教师又该如何应对呢?
余胜泉:“互联网+教育”会重构学校的生态系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环境的重构。学校将从数字校园转型为智慧校园,通过大数据支持的学习系统、无缝获取学习服务的移动终端、丰富的知识建构工具等构建起系统互通互联、信息无缝流转的智慧学习空间。有人担心,信息化会加剧城乡学校的“数字鸿沟”,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未来,技术设备和数据流量的价格只会越来越低,操作会越来越简单,教育信息化让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当然,要求每一所学校都把基于云平台的设备建齐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对农村学校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必须善于利用政府或其他社会机构提供的公共网络云平台,善于利用各种服务。目前国家正在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和教育资源库建设,并积极引导社会机构和企业参与进来。这就为学校打造智慧学习空间,提供了条件。对校长来说,除了要建设实体校园文化之外,学校的云端空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办学空间,应该加强云端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物联网技术把虚实空间交织在一起,给师生带来全新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和感受,这是未来校园文化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是教育内容供给的重构。教师和教材将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在线课程将成为学校的常规配置,社会性的学习指导和服务将融入学校常态教学中,校外真实环境下的学习体验、实践活动将会越来越重要。教育服务不一定只由本学校提供,还可以由其他同类学校、高校、社会专业机构、学生家长等来提供。社会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可能比学校的质量还好。在云平台、移动互联网以及终端的支持下,今后将产生校内校外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服务体系。学生既可以获取校内的学习服务,也可以获取校外的学习服务,如作文批改、名师在线答疑等,并且线上线下的无缝切换将成为常态。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就是利用云平台,把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在一起,并根据本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的改造转化,为我所用,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是教与学方式的重构。当前,信息技术与教学远未达到深度融合的水平,层出不穷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眼花缭乱、操作烦琐的数字设备让很多教师望而却步。教师缺乏理念上的提升,课堂教学结构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享受到了技术的乐趣,但并未掌握技术促进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互联网+教育”就是要通过网络的开放性,打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的教学结构,使教学从关注数字设备与技术的应用过渡到更加关注学习任务本身,实现“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对于学生,会更加强调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社会性学习、游戏化学习、仿真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远程实时协作学习、社会交互学习。在教师的教学上,则会更加强调从知识传递到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能力提升,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准备资源与工具、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目前一些学校实践的翻转课堂,就是用“先学后教”的理念对教学流程的重构,也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个具体体现。今后,将所学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教学新的重点。
四是管理与评价的重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适应性管理与适应性评价将会变得重要。管理将越来越智能化、可视化、数据化,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分析与决策更加精准化、科学化,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实时进行教育运行状况的监控预警。重构后会发现,以前很难做到的事情现在能做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业务形态,比如家校协同育人、集团办学跨校选课等。通过学习全过程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支持真正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估。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大数据也将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更为真实的过程性记录。走班制是一个适应高考选择性的措施。走班后,老师不一定能像原来那样了解学生,在平台上建立学生档案袋,用数据揭示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有了选择的权利,但他并不了解自身的个性和能力倾向。这时,就要通过数据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特征和情感特征,并对学生做认知诊断。
总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学校在各种主流业务中扩散与应用,将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融合、业务协同、智能服务,推动教育服务业态转型升级,推动整个学校的运作流程发生变化,构建出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的新生态体系,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这就是互联网对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1.全球网络营销发展趋势分析
品牌广告和搜索引擎的广告,在中国和美国来说有什么不同?我们要关注我们的有效性,还有评价。中国的这个行业花了很多的钱,尤其这个传统的广告业主,像美国一样进行广告的测量、广告的评价。网络营销行业最基础的元素就是流量。不论什么样的企业,要想从网络营销中获得好处,首先就需要获取流量。在当前的互联网世界,超过7成的用户每天通过搜索引擎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使得搜索引擎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流量集散中心。中国互联网走了十年了,尤其品牌广告搜索方面,发展的比较薄弱。未来三年,对于广告主,对于效果的追求提高的时候,整个的SAM市场的成长性,会变得更好起来。视频广告、搜索引擎广告,是未来整个广告主提升广告效果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2.中国网络营销发展趋势分析
2009年是中国网络营销开始第二个十年征程的首年。经过前面10年的发展,中国网络营销已经具备了快速成熟成长的基础。中国网络营销的发展有以下三种趋势。
(1)网络营销成为电子商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不少知名的电子商务服务商都在强调网络营销在其服务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陆续推出了配套的网络营销产品和服务。从当前国内企业的上网需求上来看,网络营销仍然是最基础最广泛的需求。以往那种将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割裂开来的认识与做法在逐渐被意识到是错误的。离开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将成为空中楼阁。
(2)营销型网站将成为企业网站建设的主流
在若干年前,企业网站一般都被赋予了形象展示、促进销售、信息化应用等使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事实教育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使他们明白了企业网站最靠谱的还是能够为他们带来客户,促进销售,其它的都是扯淡。基于这种大的市场环境,营销型网站的理念浮出水面,并快速被市场和客户接受。营销型网站一句话概括就是以能够帮助企业带来目标客户,并使其充分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最终促成网络商机的网站。
安徽教育出版社从开始涉足图书销售领域,鉴于每家网店经营类型存在差异,读者群也有差异,都有一批忠实的用户群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与当当、卓越、京东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但是出版社在运营策略的重视程度上还远远不够,2009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开始涉足电子商务。2010年出版社组织专人负责网络书店,到了2010年底,网络销售增速明显,社里又组织对互联网业务比较精通的、愿意研究互联网发展模式的一名销售经理专门负责网络书店的销售。因为网络书店跟实体书店的销售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大而化之地管,像过去只是简单地作为一个销售客户来对待,销售业绩的大规模提升是很难实现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购买方式和阅读方式的改变,网络营销的趋势会越来越明确,也逐渐影响到了实体书店的销售模式。从实际销售来讲,网络书店销量在总销量中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实体书店所占的比重。
在网店这个公共平台上双方可以进行充分地交流,相互支持,推动产品个性化营销方案的实施,这一点要远远优于实体书店。一方面,出版社可以主导产品的营销,定位更个性化,也符合网络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网络营销从精准度上来讲会提高。面向的读者群也更具体,能逐渐摸清其喜好,目标明确。安徽教育出版社这两年网络营销增速明显,这与对网络营销重视程度比较高分不开,不仅是销售部,从编辑部到社里其他各个部门都对网络营销加大了支持力度,包括人力投入。为了让信息共享更全面,安徽教育社新书出版之前会在出版社的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书基本要素,做预售、宣传、介绍,不仅仅让读者和经销商有所了解,也让社里的销售人员第一时间把握信息,达到信息共享、及时传播的目的,这是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安徽教育出版社已经开设了淘宝网店,在官网上也有网上书店,电子商务功能已经拓展到数字图书领域,教育社有个网络公司“时代e博”,做数字出版,这个平台目前已经具备了给出版者或者内容提供商提供一个自主运营的公共交易平台。目前的安徽教育出版社官网已将电子商务功能、新书功能、传统纸质书销售功能、电子图书销售功能整合到了一个平台上,各项功能也在逐步完善中。这进一步拓展了安徽教育出版社的发展空间,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电子图书的销售实际上也是互联网业务,包括无线网络的增值业务,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是大势所趋。由此,出版社也会面临转型问题:销售团队也要实现数字化销售的转型。这是所有出版单位都必须面对的。对于销售团队来讲,核心竞争力在于掌握的市场资源,能把内容提供给销售终端。安徽教育出版社下一步考虑的就是传统的市场营销部或者纸质书销售团队如何把数字业务融入进来,让销售团队将传统营销与数字营销并起,简而言之,就是增加一条产品线,拉动终端市场的销售,但是更多的是让销售人员了解数字化网络营销等。
传统出版社要向数字出版转型,销售团队也要实现转型,因为无论什么产品,有市场就一定有销售,没有市场再好的产品都没用,归根结底就是在销售环节上如何打开市场,获得认可,产品转型成功了,出版社的转型也就容易了。今后出版社更重要的工作是,数字业务和传统的网络营销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平台做营销宣传策划。
(1)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地震信息速报。地震速报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已经在多个国家实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已经开发并成功推出一款地震信息速报应用软件,有3种不同版本。装有该应用软件的移动客户端能实时获取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速报信息。在互联网上还有一些不同的地震信息速报应用软件供下载,这些软件功能基本相似。这些软件如果有地震危险区的自动分级划定和最近距离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的标示功能,那么地震信息速报的价值将会实用化。
(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地震数据即时服务。面向公众开展地震数据即时服务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其重点在地震预警系统,对于时间要求,可谓争分夺秒。移动互联网最显著的特征是通信即时性,因此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地震数据即时服务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群测群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特征显著的短临前兆现象在震源区很广而地震监测台站数量有限,所以依靠熟悉当地自然环境的群众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移动互联网的诞生给群测群防工作带来一个极佳的工具。各省地震局有本地地震灾情速报人员信息数据库,人员信息内容包含手机号码等。如果能开发一种群测群防应用软件,安装在移动客户端,那么群测群防工作也能做到数字化和信息化,达到快捷和准确的目的,群测群防的价值也将得到很大提升。
(4)移动互联网在地震应急救援方面的意义。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电话可能无法打通,此时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以点对面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具有传播速度快、可多次传递、分享效率高等优点,如今已是抗震救灾中信息传递的新生力量。也可以开发一种移动客户端应用软件,处理灾情自动统计、定位被压埋者等等地震应急救援方面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