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轻工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轻工业承担着服务“三农”的任务,发挥着以增加就业量,提高进口和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债务危机爆发后,全球需求萎缩,轻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中国的沿海制造业产业已被称为其“世界工厂”,许多轻工业产品制造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成本继续向上升,劳动力短缺,贷款困难,利润率下降以及海外订单锐减。我国的轻工业面临严峻挑战,其融资难、结构,技术,质量的矛盾仍然存在,轻工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等,因此发展我国轻工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我国轻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取得了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等重要成就,实现了全行业平稳较快发展。2010 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总体相应指标的17.9%,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多数行业整体研发能力较为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品结构不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多数行业品牌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为数不多,建设水平与生产制造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等。由此可见,我国轻工业既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三、轻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科学技术的滞后制约着轻工业发展,导致我国轻工业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环节较为薄弱。中小型企业偏多且多为民营企业是我国目前的轻工业发展的现状,这样的行业门槛相对偏低布局凌乱,而且分散,没有开发和发展较大的创新能力的土壤,重复建设的现象非常严重,缺乏规模经济效益,以原料型或加工型为主大多数生产,他们的产品技术附加值低、结构水平不高。
第二、增长方式存在结构性矛盾且过于粗放仍然。从目前轻工业的产业结构来看,企业过小且相对分散,而大型企业缺乏必要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初加工的产品较多,科技含量偏低,有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品种的结构布局也不合理,单从企业的结构方面来看,其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不到位,对于我国轻工业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工业消耗过大、产品质量偏低、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没有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
第四、轻工业贸易摩擦增多。欧盟于2011年5月,欧盟对我国铜版纸实施“双反”措施,开启欧盟首次对中国产品动用反补贴措施;12月,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告,对从中国进口的木制卧室家具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四、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调整经营战略,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
我国的轻工产业最需要的是技术含量的改进。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要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在层次上我们的制造业过于偏向于原材料的处理生产,技术含量较低,从中获取的利润有限。轻工行业需要产品层次的更新与多样化。一是“请进来”,就是结合本土资源特色实际,主动接受发达国家经济辐射,吸引区域外产业的相关资源来达到促进本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高。二是“走出去”, 主动将本区域特色产业分工链条的一部分放在区外更合适、更有优势的地区,从而更能发挥产业整体的优化。
2.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我国轻工企业的数量众多,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内,真正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点代面,通过产业的关联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灵活而有效地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新轻工”
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增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地投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外资互动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之在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会勇,探讨轻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2 月
[2]陈涵、丁敬雯、孙克强,江苏纺织工业发展态势分析,江苏纺织,2011年7 月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宫崎市定就已深刻地指出:明清时期的苏州,“不仅是一个政治城市,而且还是一个商业城市,并逐渐变化为一个轻工业城市”(169)。这个结论十分正确,因为到了清代中期,仅只就工业中的一个部门——丝织业而言,就成为了苏州府城的经济支柱。正如后人所言:“有清一代,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地方经济之荣枯,亦几视丝织业之兴衰为断”(170)。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宫崎氏所说的苏州仅只是苏州府城,但是他的这个结论同样也适用于本文所说的苏州城市。简言之,由于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变化的趋势是成为一个工业城市,因此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工业发展。那么,工业发展是如何引起城市变化的呢?
(一)工业发展导致城市工业人口的增加
在节省劳动的机器没有得到广泛运用于生产之前,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工业人口的增加。这里所说的工业人口,不仅指工业生产中的直接操作人员,而且也包括从事辅助工作及管理工作的人员。从对近代江南传统手工业作坊的调查来看,这些人员的数目通常比直接操作人员的数目更大(171)。因此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城市工业人口的相应增加,并导致了城市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下面主要以丝织业和棉布加工业为对象,对苏州府城工业人口数量及其在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
如前所述,明代后期苏州的织机总数可能在1,500部左右,清代中期则增至12,000部以上。因此清代中期苏州织机的总数比明代后期至少增加了7倍。丝织除了操作织机的织工(通常是每机3人)外,还有从事牵经、掉纬等工作的辅助人手。织工与辅助人手合计大约是平均每机4-5人(172),但还有在生产过程中从事原料及产品搬运等工作的人手未计入。上述各种人员合计,从低估计姑以每机5人计。据此,明代后期的1,500部织机需工人7,500人,而清代中期的12,000部织机则需要工人6万人。从事丝织品染色工作的染匠人数,纵使少于织工人数,但也十分可观(173)。从事管理、维修、销售等工作的人员,数量也不少(174)。各种人员合计,在清代中期达到大约10万人(175)。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人手从事丝织以前的纺丝、打线等工作。其人数虽然也很多,但由于主要是城乡妇女,因此通常未被计入。如果把她们也算上,那么从事丝织的工人总数还要增加。
在棉布加工业方面,明代后期苏州踹染业已有一定规模,但是当时江南踹染业的中心在松江,苏州踹染业生产规模颇为有限。万历时苏州府城虽然已有染匠达数千人之多,不过似乎主要是从事丝织品而非棉布的染色。至于踹匠人数,则未有记载留下,说明其人数可能还不很多。到了雍正时,府城内外的踹坊已达六七百家,雇有踹匠1-2万人;染坊数量也不少,有蓝坊、红坊、漂坊、杂色坊等分工,染匠人数亦在万人以上;踹染匠合计,共有2-3万余人(176)。除了这些专业工匠外,踹、染坊中还有大量的辅助人员(如烧火、挑水、清洗、搬运、下手等粗工)以及从事管理、采购、销售等工作人员。他们的人数,合起来也很大。因此各种人员加起来,踹染业从业总人数应大大超过3万人。
丝织业与棉布加工业之外,在苏州府城其他许多工业(如成衣、笺纸制作、珠宝玉器制作等)中工作的人员数量,在本文研究的三个世纪中也有很大增加。因此到了清代中期,苏州府城中直接或间接从事各种工业的人员,从低估计至少也应在15万人以上。此时苏州府城人口100余万,以一户五口、每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女2人计,全城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女总数约40余万。因此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与此相较,清代中期苏州府城内官员及其眷属、属员以及驻军的人数,据王卫平估计总共为6,700人,仅占府城人口的0.67%(177)。又,据民国时代的统计,1929年苏州城区在业人口为111,489人,占总人口的42.32%。而在业人口中,从商者占51.64%,从工者占42.45%(178)。换言之,工业人口仅有4.6万人,占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的比重仅为17.5%。因此清代中期苏州府城工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在近代以前的城市中是罕见的。
至于郊区市镇中工业人口及其所占比重,因为记载阙如,难以确知。兹以碾米业为例以分析之。如前所述,苏州的碾米业主要集中在郊区市镇。其每年加工稻米的数量,在自明代后期至清代中期的两个多世纪中,至少增加了一倍以上。仅只是府城居民食米的消费量,就由150余万石增至300余万石。碾制这些稻米需要多少工人,可从当时的碾米工效推算出来。明清江南专业化的稻米加工,一般是先砻后碓。砻、碓合计,1个工人平均每年可出米225石(179)。因此仅是碾明末和清中叶府城居民所食用的150万石米和300万石米,就分别需要砻坊和碓坊工人共6,700人和1.3万人。如果再加上其他辅助人员(如稻米搬运工、木砻维修工等),其数更多。如果再加上为供给郊区市镇居民食米和为酿酒业服务的碾米工人及其辅助人员,则清代中期苏州碾米业从业人员总数比明代后期要大得多,至少在2-3万人之谱(180)。这样大数量的碾米业从业人口分布在几个碾米业集中的市镇上,对这些市镇的人口职业构成当然具有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清代苏州郊区市镇还拥有其他一些从业人数众多的工业(如榨油业、酿酒业、草编业等)。因此市镇中的工业人口的总数应当很大,而且在当地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工业发展导致城市工业地域的扩大
随着工业人口的增加,工业生产所需的工作场所也要相应扩大(181)。因此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工业地域扩大。这个由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城市扩张,既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又是一个空间的过程。从时间上来说,自明中叶开始,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引起了城市扩张。从空间上来说,则是城市工业首先在府城内发展,随后扩展到城厢附郭,然后再扩展到郊区市镇。
明初苏州府城内似乎还没有出现比较明确的功能性的地域分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府城内首先出现了商业集中的地区,后又逐渐形成工业集中的地区。府城最主要的工业——丝织业,嘉靖时已集中到府城的东半部,故史称“绫锦紵紬绢,皆出郡城机房,产兼两邑[按:即吴、长洲两县],而东城为盛,比屋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吴之大资也”(182)。万历时朱国祯更说:“苏民素无积聚,多以丝织为业,东北半城,大约机户所居”(183)。以后到康熙时,“郡城之东,皆习机业”(184)。而到乾隆时,东城的工业更加集中,史称“织作在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185)。后人说:“有清一代,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万户机杼,彻夜不辍,产量之丰,无与伦比”(186)。此时的苏州东城,可以说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工业区。在此同时,府城内的其他工业也逐渐集中到一定的地区(187)。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城厢附郭。典型的例子是府城另一项最主要的工业——棉布加工业——转移至城郊。明代苏州踹染业似乎主要在府城之内,但到了雍正时,这项工业的主体已经移至阊门外的上、下塘一带,故史称“苏布名称四方,习是业者,阊门外上下塘居多,谓之字号,自漂布、染布及看布、行布,各有其人,一字号常数十家赖以举火”(188)。因为染坊多,染色后的污水大量流入塘河,使得阊门外上塘至虎邱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满河青红黑紫”。当地居民的生活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120余户人家联名诉诸官府。官府在调查核实之后,于乾隆二年(1737)由吴、长、元三县共同“出示严禁,并饬将置备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189)。以后染坊又迁至府城东的娄门外(190)。因此到了清代中期,城西的阊门外和城东的娄门外,分别成了踹、染业的中心。
郊区市镇由于地域范围较小,因此似乎并未像府城那样形成专门的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但是,也正是因为地域范围小,因此市镇工业在地域专业化的程度方面似乎比府城还更高一些。换言之,一个市镇往往以一二项工业为特色,因此也被一些学者称为“专业市镇”(191)。下面,我们就把市镇工业的主要地域分布情况作一简述。
1、碾米业:清代集中在虎邱、甫里、枫桥、浒墅、月城等市镇。其中虎邱和甫里是江南著名的碾米业中心。
2、酿酒业:明代集中在横金镇。清代横金的酿酒业继续发展,但木渎镇酿酒业异军突起,取代横金成为更重要的酿酒业中心。
3、榨油业:清代集中在周庄、甫里、陈墓等市镇。其中甫里镇是江南著名的榨油业中心。
4、草编织业:自明代中期起,逐渐集中在虎丘、浒墅、甫里、唯亭、黄埭等市镇。
5、砖瓦石灰业:砖瓦业自明代起就集中在陆墓与徐庄二镇,而陈墓镇在清代则发展成为江南主要石灰业中心之一。
由上可见,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郊区市镇工业的专业化程度有明显的提高。在郊区市镇生产规模最大的三大工业部门——碾米业、榨油业和酿酒业中,生产日益专业化,从而不复是农家副业。即使是农家副业性质较强的草编业,到了清代中期,生产专业化程度也明显加强(192)。专业市镇的发展体现了市镇朝着专业化的工业地区发展的趋势。换言之,专业市镇的发展也就是城市工业地区的扩大。
顺便说一说,在20世纪中期,工业化国家城市出现“工业郊区化”的现象(193)。明清苏州府城工业的向外扩张与这种“工业郊区化”有颇大不同(194),但也有一些相似的特征(195)。而工业从府城外迁的主要原因,也与“工业郊区化”相类,不外乎城内地价过高、环境污染,以及交通运输手段的便利等(196)。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体现了明清苏州城市变化具有一种“现代性”的趋向。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高新产业引领,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突破”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集聚发展和骨干企业培植为主线,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主要抓手,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确保实现年度增幅跨越,三年增量跨越,五年总量跨越的奋斗目标,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1、到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0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利税达到35亿元以上,税收达到12亿元以上,各项主要指标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
到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0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在40%以上,形成一批“百亿集群产业”(矿业、化工、压延加工)、“五十亿航母企业”(瑞星集团、兆宇石油管、九州钢业、彭集铁矿)、“十亿小巨人企业”(新东岳集团、光大集团、中顺集团、哈博太阳能电池、宏达矿业、九鑫集团、万达电子工业园),收入过亿元的成长性企业达到90家,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总体实力实现在全市的争先进位。
2、节能减排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3、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到2011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尿素、扳手争创中国名牌产品,“智育”牌植物油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湖”牌尿素、“顺清柔”牌生活纸、“泽生”牌乙醇、“雪菱”牌淀粉争创省级著名商标,生活用纸、光大有机肥、亚麻布争创省级名牌产品。
三、发展重点
立足现有产业、企业基础,深入挖掘优势潜能,努力培植壮大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重点培植矿业、化工、造纸、纺织、食品、压延加工和电子光电等七大主导产业。到2013年,七大主导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的80%以上。
矿业。从目前情况看,我县丰富的铁矿、煤矿、石灰岩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铁矿、煤矿、山石资源的开发将成为今后我县经济的支柱。将矿产资源开发作为支撑和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突破点,坚持经济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率,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不断加快采选进度的同时,积极研究国家产业政策,争取上级支持,努力形成采选、冶炼加工和综合利用一条龙的产品开发生产体系。重点培植宏达、金牛、建龙、百成、彭集铁矿和美景建材、戴庙煤矿等企业。至2011年,整个矿业形成年产200万吨铁精粉、200万吨水泥熟料的生产能力,主营业务总收入达到40亿元、利税达到10亿元。
化工。依托瑞星集团、新东岳集团、九鑫集团等企业,搞好煤化工、生物化工、日用化工及其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使产品向科技型、环保型发展,建设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化工产业基地。至2011年,整个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总收入达到60亿元、利税达到5亿元。
纸业。引导中顺纸业、华东纸业、奥洁纸业等企业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工艺,扩大规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企业实现大型化和现代化生产。至2011年,整个纸业形成年产17万吨高档生活纸、2万吨无碳原纸和20万吨办公用纸的生产能力。到2011年整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8亿元、利税达到3亿元。
纺织。加快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亚麻纺织工艺、技术、设备,提升亚麻纺织技术装备整体水平。提高麻纺织品附加值,增强麻纺织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推广亚麻加工、纺织清洁生产技术和节水、节能技术,发展“生态麻纺织业”。推动麻纺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营销、技术、质量和资源管理水平。重点培植洲际泰亚麻、金元亚麻、佳信亚麻、金马帘子布等企业。至2011年,整个纺织产业主营业务总收入达到20亿元、利税达到2亿元。
食品。依托我县农产品和水产品丰富的优势,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增加花色品种,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培植光大集团、国信实业、洽洽食品、八里香食品、国基食品、正亮食品、泰龙食品、水泊食品等企业。至2011年,整个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总收入达到50亿元、利税达到3亿元。
压延加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金属压延加工业向具有规模优势、布局合理、工艺先进、主导产品竞争力强的方向发展。重点培植九州钢业、兆宇石油管、九鑫工具、泰鑫五金等企业。至2011年,整个压延加工产业形成年产26万吨冷轧薄钢板、10万吨镀锡精密钢板、40万吨石油管、3000万支呆扳手、1000万支两用扳手、800万把活络扳手的生产能力,主营业务总收入达到80亿元、利税达到8亿元。
电子光电。电子光电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其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密度大、资源利用率高,已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充分利用国家宏观政策,重点培植哈博太阳能、博达光电、力创科技等企业。至2011年,整个电子光电产业主营业务总收入达到40亿元、利税达到4亿元。
坚持用集群化、产业化的思路谋划工业发展,以县工业园区为依托,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产品链式延展开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规划建设一批园中园,着力构建工业集群化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奠定强力支撑。近几年重点规划建设7个工业园区。
瑞星工业园。由瑞星集团投资建设。在完成投资3.5亿元的100万吨尿素平衡改造项目基础上,围绕做大做强化肥主业,进一步拉长煤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链条,2009年开始实施总投资16亿元的“3052”(即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工程和投资2亿元的2万吨1.3—丙二醇项目和淀粉污水资源化及循环利用项目,至2011年,主产品尿素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20万吨,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利税2.5亿元。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主产品尿素生产能力达到年产200万吨,集团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利税5亿元。
新东岳工业园。由新东岳集团投资建设。加快投资7.2亿元的40万辆电动车二期工程、1000万条真空车胎、1000万条丁基内胎和密炼中心4个项目建设进度,力争2009年上半年全部投产。自2009年开始建设新东岳工业园西区,总投资9.4亿元,实施老厂区搬迁,淘汰改造原有落后设备,购置先进生产线,新上1500万套摩托车胎、1500万套自行车胎、1500万套仿生子午摩托车胎和万吨还原再生胶项目。力争2012年全部完成。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利税3.6亿元。
中顺工业园。由中顺集团投资建设。中顺工业园总投资10亿元,新上日本高档BF—10EX生产线2条、意大利纸尿裤生产线1条、美国PCMC擦湿纸巾生产线2条。项目自2008年底开始建设,分两期实施,计划2011年建成投产。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形成年产20万吨高档生活纸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利税6亿元。
哈博工业园。由北京哈博工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哈博工业园总投资8亿元,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及晶体硅多晶铸锭和切片的规模化生产,着力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项目分三期实施,2008年开始建设,2011年上半年建成投产。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形成年产125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125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60兆瓦多晶硅铸锭切片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利税5亿元。
九州工业园。由浙江天盛集团投资建设。九州工业园总投资15亿元,主要建设50万吨冷轧薄钢板、镀锡彩涂和彩印制罐项目,至2011年建成投产。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将形成集精密薄钢板、镀锡彩涂、彩印制罐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利税8亿元。
兆宇工业园。由唐山兆宇特钢集团投资建设。兆宇工业园在完成投资20亿元的年产40万吨石油专用管及配套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规模实力,促进产业化发展,与无锡西姆莱斯公司合作(西姆莱斯是中国最大的民营特钢企业,已在纽约上市),由西姆莱斯控股实施石油管扩规提升工程,总投资15亿元,完善配套原有石油管加工生产线,新上石油专用管生产线3条、热处理生产线和穿管生产线各1条,2011年建成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生产能力达到年产石油专用管40万吨,形成上下游配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利税6亿元。
万达工业园。由天津万达集团投资建设。万达工业园总投资10亿元,主要实施两大项目,即万达电子器件生产和万达汽车大轮胎生产项目。其中,电子生产项目投资3亿元,新上电子冷凝器、空调冷凝管等电子器件生产线。万达汽车大轮胎生产项目投资7亿元,新上汽车大轮胎生产线5条、特种轮胎生产线2条。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利税3.4亿元。
四、项目计划
1、瑞星集团100万吨尿素平衡改造项目,总投资3.5亿元,最终达到年产100万吨的生产规模。项目达产后,年可新增主营业务收入6.5亿元、利税9000万元。2009年竣工投产。
2、瑞星集团尿素“3052”工程,即年新增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该项目主要是采用先进的粉煤气化工艺改变原料结构,同时新上一套尿素装置,总投资16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大大降低产品能耗,年可新增收入12亿元、利税1.3亿元。
3、新东岳集团40万辆电动车项目,总投资1.7亿元,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已于2007年10月份建成投产形成20万辆电动车、10万台电控机的生产能力。二期工程新上2条电动车烤漆生产线、6条电动车线、4条电控机生产线,最终形成年产40万辆电动车、40万台电控机的生产能力。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亿元、利税7000万元。
4、新东岳集团1000万套电动车真空胎项目,总投资2.5亿元,主要生产电动车胎、异型胎、沙滩胎和轻量彩色胎侧胎等产品,产品达到DOT国际标准要求。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亿元、利税8000万元。
5、新东岳集团1000万条丁基内胎和炼胶项目,总投资4亿元,新上4条丁基内胎生产线、4台国内最先进的大型密炼机及相关设备。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亿元、利税1.2亿元。
6、光大集团甲基纤维素项目,总投资2亿元,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亿元、利税1亿元。
7、光大集团年产2万吨活性花生蛋白粉加工项目,总投资1亿元,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亿元、利税3700万元。
8、宏达铁矿铁矿石采选项目,总投资15亿元,设计年产铁矿石600万吨、铁精粉200万吨,项目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投资7.8亿元,设计年产铁矿石300万吨,铁精粉100万吨。二期工程投资7.2亿元,年增铁矿石300万吨,铁精粉100万吨。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亿元、利税7亿元。
9、百成铁矿铁矿石采选项目,总投资4.8亿元,设计年产铁矿石150万吨、铁精粉50万吨。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亿元、利税2亿元。
10、彭集铁矿2008年底出让探矿权后,加快开发建设力度,至2011年一期200万吨铁精粉项目正式投产。
11、泰安美景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总投资3.6亿元,2009年1月份开工建设,到2009年底投产。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亿元、利税5000万元。
12、中顺集团(10万吨)BF-10EX高档生活纸、纸尿裤、擦湿巾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0亿元,新上日本产BF-10EX生产线2条,意大利产纸尿裤生产线一条和美国PCMC产擦湿巾生产线2条。一期投资6亿元,新上日本产BF-10EX生产线1条,意大利产纸尿裤生产线1条和美国PCMC产擦湿巾生产线2条。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形成年产20万吨生活纸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利税6亿元。
13、九州钢业二条冷轧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亿元,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亿元、利税1.4亿元。
14、九州钢业镀锡生产线项目,项目总投资2亿元,设计、钻探已完成,地基打桩、土建工程已完成,目前正在做浇基、预埋螺栓工程。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
15、兆宇石油管有限公司热处理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4亿元,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利税6000万元。
16、哈博太阳能有限公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2009年新上一条25MWp太阳能电池生产线、1条30MWp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2010年新上2条25MWp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1条60MW多晶铸锭及多晶硅片生产线,2011年再新上2条25MWp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1条100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至2011年,形成年产125MW晶体硅电池、125MW电池组件、60MW多晶硅铸锭切片的生产规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亿元、利税5亿元。
17、上海高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饲用生物酶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厂房及配套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新上生产线五条,预计2009年底投产,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亿元、利税2亿元。
18、天津万达集团电子工业园项目,总投资3亿元,分二期建设。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亿元、利税8000万元。
19、莱钢集团威海经贸有限公司钠盐电池项目,总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项目建设周期为两年,2009年建设完成轿车用智能防盗钠盐电池生产线,2010年建设完成光伏及军用钠盐电池生产线。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生产钠盐电池400万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亿元、利税4亿元。
20、众诚旋压制品有限公司车用电磁离合器生产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厂房及其他设施2.5万平方米,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套,计划于2008年12月开工建设,2009年6月底前竣工投产。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利税6000万元。
21、链篦机-回转窑球团项目,围绕铁精粉的冶炼加工,设计年产氧化球团矿2×250万t/a,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投资8亿元,建设一条250万t/a氧化球团生产线,二期工程投资5亿元,建设第二条250万t/a氧化球团生产线,最终达到年产500万吨氧化球团生产能力。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亿元、利税5.3亿元。
22、泰银食品鸡、鸭屠宰加工和饲料加工配送项目,总投资1亿元,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亿元、利税1000万元。
23、戴庙煤矿项目,设计年产120万吨原煤,总投资4亿元,达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亿元、利税3亿元。
五、推进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为推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成立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委员会,加强对全县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和协调解决工业发展重大战略决策、重点项目协调和软硬环境改善等问题。根据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年份,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责任人,继续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包保项目责任制,确保阶段性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或超额完成。县工业园区管委、经贸局和有关乡镇作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牵头部门要加强指导,靠上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县发改、国土、建设、环保、工商、公用事业、安监、质监、消防、供电、金融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搞好项目立项、审批、用地、环评、安评、注册登记、消防、融资等各项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强化考核监督,对工作推进情况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检查、半年初评,年终综合考核兑现奖惩。把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谋工业、抓发展的实绩作为考察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抓工业不力,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2、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瑞星集团、东岳集团、光大集团争创省级技术中心,中顺纸业、九州钢业、兆宇石油管、九鑫工具、力创科技、博达光电争创市级技术中心。着力推进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和节能环保水平。加快新产品开发,依靠技术创新,开发一批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三高”产品,形成一批高技术产品群。通过实施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开发,积极申报国家专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把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努力实现产品研发信息化、技术装备数字化、工艺流程自动化、管理营销网络化,全面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3、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工业投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必须把加大投入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把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与扩大对外开放紧密结合起来,吸引更多、更高水平的外商参与我县工业经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全面提升我县骨干企业的管理水平。二是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认真落实各级出台的鼓励扶持企业上市的有关优惠政策,引导督促企业规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内部管理,逐步建立符合上市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力争尽快进入资本市场。三是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政府搞好协调,深化银企合作,通过贴息引导和市场化的项目贷款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骨干企业的信贷投入。四是扩大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加大对工业的投入。五是加强政策引导,加大企业资金投入。认真落实国家、省制定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各项优惠政策,利用项目贴息和奖励等手段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进步投入,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4、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各级鼓励支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促进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关注企业职工权益保护。毫不放松地抓好发展环境建设,坚决制止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行为,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外部环境。
5、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集约化发展。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坚持“全县共建,全县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社会共同引项目,园区集中搞承接”,鼓励适合在工业园区发展的项目进区建设。加快园中园建设,紧紧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链式延展开发,打造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隆起块。着力推进瑞星工业园、新东岳工业园、中顺工业园、哈博工业园、九州工业园、兆宇工业园、万达工业园的规划建设,为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奠定强力支持。对工业园区继续实行政策倾斜,在项目审批、用地、环评、安评、注册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解决。
关键词:职业发展;SWOT;心智模式;职业发展通道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5-2
0 引言
近年来,因电力施工企业作业环境艰苦、流动性大、薪酬待遇缺乏竞争力以及员工个人对企业期望值差异等主客观因素导致电力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率呈上升趋势。青年员工是施工企业的主力军,也是施工企业的未来。如何解决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问题关系到电建企业的发展前途。
1 职业发展的内涵
1.1 职业发展的定义
职业发展是指员工的职业发展历程,是个人对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
1.2 职业发展规划的目的
①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要目的就是寻找一个适合自己、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并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②通过规划求得职业发展。找到工作以后,按照自己的事业发展规划,提升自己的能力,逐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发展规划具有路线图的指导作用。
1.3 职业发展的阶段
每个人的职业都要经过几个阶段,而且员工所处的每个职业阶段将会影响员工的知识水平以及职工对于各种职业的偏好程度。根据职业发展专家休普的四阶段理论,人们的职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试探阶段(25岁以前)、创立阶段(25-45岁)、维持阶段(45-65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青年人正处于职业发展四阶段中最重要的创立阶段。
2 电建企业青年员工职业发展现状
2.1 新员工缺乏职业发展规划,为就业而就业
由于专注于理论知识学习,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对自身、对社会、对企业都缺乏了解。在就业形式不乐观的今天,很多毕业生只是随大流找工作,往往是有企业要就行,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大。
2.2 第一年(见习期)不适应
电建企业一般都有一年左右的见习期,此间新员工一般都会被安排到一线施工现场去参加劳动。简单的体力劳动使新员工很难适应艰苦的现实与高大上理想工作之间差异。新入司员工在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换阶段走得很艰难。
2.3 第二至第三年(助理期)很迷茫
新员工转正以后,一般被评上助理职称,他们大都能逐步适应基层环境,完成日常工作,但对未来缺少规划,处于被动安排的境地,缺乏主动学习、创新的能力,混混沌沌地过日子。
2.4 第四至第六年(工程师期)很消沉
在工作四年后,青年员工大都被评上中级职称,相关待遇逐步调增。但这个阶段他们的工作激情逐步消退,个人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随着同阶段员工职级、待遇、岗位的差距拉大,很多人意志消沉萎靡,缺乏自我学习的动力,终日按部就班的工作,日趋平庸。
3 电建企业青年员工职业发展中常见的困难
3.1 缺乏指导,个人能力提升缓慢
由于电力施工企业业务量不断扩大,人力资源非常紧张,青年员工往往在还不完全具备上岗条件的情况下就被要求独当一面。在日常工作中基本靠自身摸索,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加上缺乏学习的时间和动力,青年员工个人的全方位能力提升缓慢。
3.2 难以晋升,缺乏工作激情
电力施工企业的矩阵式管理结构以及缺乏创新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能给青年员工提供的职业发展通道有限。青年员工要改善自己的待遇水平基本靠纵向职业发展通道通过职务晋升来实现。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让青年员工丧失了工作激情和学习的兴趣。
3.3 经济压力,生活捉襟见肘
电建企业的新入司员工大都来自乡村,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还有一些青年员工父母年老多病、弟妹尚未成年、自身结婚买房等困难十分突出。青年员工大都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收入有限,缺乏有力的经济储备。
3.4 条件限制,单身汉难成家
由于施工企业本身职工结构是明显的男多女少,加上施工地点大都在荒郊野外,很多青年员工在工作期间找不到对象。
3.5 忙于工作,家庭矛盾突出
施工企业长期加班加点,加上路途的限制青年员工回家少,缺乏与家庭尤其是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导致家庭矛盾突出。有很多青年员工对企业很有感情,但在家庭与工作之间不得不痛苦地做出选择。
3.6 生活单调,人生缺乏色彩
施工企业由于生活条件简陋、员工结构失衡、施工环境偏僻等原因导致员工生活简单,很多青年员工无法忍受枯燥的生活x择离职或强烈要求调回公司本部,不愿意在一线建功立业。
4 如何改变青年职业发展的现状、破解职业发展困局
4.1 青年员工个人主动出击,破解职业发展困局
①剖析自我,看清环境,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走出职业生涯第一步之前,可以用优劣势分析法(SWOT)法确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将自身的发展与外部资源、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②持续学习,提升软件,建立团队意识。青年员工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巩固专业知识、学习最新的社会知识,抓紧时间考取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质和证书。通过融入团队实现资源共享,培养个人特长,改善自己的性格。③超越榜样,有效沟通,聚焦正能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树立榜样,向榜样学习并努力超越榜样,以实现自我超越,这是目标管理法在人生成长中的有效运用;青年员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沟通提高自己获取信息和掌握资源的能力;青年员工要保持开放博大的胸怀,正确评判别人的长短并学习别人的长处。④亲爱家庭,争取家人的支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先贤精辟地阐述了修身齐家的重要性。要树立牢固的家庭观,尽可能多地与家人沟通,争取家人对自己工作的支持。⑤培养特长和爱好,扩大视野,快乐生活。青年员工要主动的发展和培养特长和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个人魅力。虽然施工环境偏僻,但我们依然可以借助网络、电视电话和其他渠道与外界频繁沟通,关键是我们要开放自己的性格,主动去与人沟通并把与人沟通交流作为一种乐趣。
4.2 电建企业要关注青年员工,帮助青年员工发展
青年员工是电力施工企业的主力军,也是企业的未来。电建企业有必要更加重视和关爱青年员工,有必要为青年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帮助青年人走出业发展瓶颈。①电建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类型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一方面企业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纵向职业发展通道,健全管理职务晋升与专业职务晋升两个渠道。另一方面要建立横向职业发展通道。通过生产类员工一专多能、管理类技术类员工岗位轮换实现青年员工工作的丰富化,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工作积极性。②电建企业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无论是食宿、信息还是娱乐条件都应该逐步改善,不使员工的生活与社会脱节。企业在成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应该兴建一些必要的娱乐设施、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来丰富员工的生活,鼓励青年员工培养个人特长,鼓励青年员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③电建企业应帮助员工成家立业。一方面创新制度设计,给青年员工成家立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员工结构,尽可能促进男女结构平衡。
综上所述,由于电建行业的特殊性,青年员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多种职业发展瓶颈,给员工和企业都带来了不便。如果青年员工能建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学习和锻炼,不断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提高个人的软件和硬件水平;如果企业能够从制度、管理、人文和经济条件等渠道帮助青年员工,那么青年员工就能改变不合理的职业发展现状,走出职业发展困局,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苟琳.新常态下加强青年员工管理研究与思考[J].祖国,2016(19).
[2] 欧阳水平.国有企业青年员工发展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02).
[3] 卢颖.互联网时代国有企业做好80后90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J].现代国企研究,2016(18).
[4] 杨延东.景洪电厂青年员工成长成才机制的实践探索[J].现代国企研究,2016(18).
抓运行保增长,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影响依然存在,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的新变化,认真组织落实好全年经济运行调控方案,准确捕捉工业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进一步强化对四大主导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市场环境、发展走势、原料供应、产销动态、经济效益的分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指导重点行业、企业规避和降低运行风险。强化生产要素(煤、电、油等)的调度,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科学组织调度,确保生产要素供应的通畅有序,保证企业的正常文秘杂烩网经营。确保全年各项工业调控目标的顺利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抓项目保增长,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目前,全球性经济放缓,引发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突出领导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等方式,加大产业对接和产业重大项目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能使××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大项目,以重大项目的引进助推产业结构战略升级。围绕四大支柱产业推进产业招商,重视四大支柱产业配套项目的引进,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聚集效应。同时,继续抓好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协调力度,建立项目建设进度管理体系,完善推进机制,排出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将责任落实到人,进度细化到月,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营造民营经济发展氛围,引导本地民营企业为外商企业配套服务,大力培育创业主体促进本地草根经济的快速发展。
抓企业保增长,督促企业练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苦练内功、挖掘内部潜力,通过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学优、比强,争勇攀高,积极抢占竞争、发展的制高点,形成壮大一批优势企业。二是全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具有技术新、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50亿元技术改造贷款贴息专项资金为契机,积极争取重点企业技改资金,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改造,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提升企业品牌意识,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大网络营销,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和重组,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迅速提升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江联造船公司被瑞联集团收购后迅速做大做强,产值年年翻番,就是兼并重组的成功先例。因此,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走联合、重组之路,抓住参与市场竞争的机遇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今年重点要做好三钻公司项目的包装,通过靠大联强、重组嫁接,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投资者收购或兼并,实现企业的重组新生。
抓平台保增长,为工业快速发展蓄势聚力。园区和码头工业城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要加快这两大平台建设,吸引更多的企业向两个平台聚集,使园区和码头工业城成为××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和火车头。一是要完善园区、工业城的服务功能,提高两个平台对项目的承载能力。二是要注重功能区划,不断完善园区和码头工业成的规划,尤其要抓好建设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聚集。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将优惠政策向两大平台倾斜,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及具有产业带动优势,配套协作功能强的大项目、大企业进入园区和工业城落户。
抓服务保增长,帮助工业企业破解难题。一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在大力营造诚信环境,加强建设信用体系的前提下,多措并举,切实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工业经济的力度,同时鼓励发展各类担保公司、风险公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二是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以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和贯彻落实九江市委、市政府《关于集中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为契机。强化市场秩序的整治和规范,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清理整顿各类涉企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规范企业涉企检查报备制度,落实帮扶企业十六项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以企业需求为第一目标,以客商满意为最高标准,筹建企业之声平台,畅通诉求通道,落实四套班子领导挂点帮扶企业举措。三是建立全市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库,多层次、多渠道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为工业经济赶超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近几年来,**工业园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主攻工业、决战园区、赶超发展”的战略思路,狠抓规划建设,着力提升项目承载能力;狠抓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园区做强做大;园区经济连年攀升,先后被评为“省级工业园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省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江西省民营科技园”、“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单位” 。在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目标管理考评中**分别列全市第三名、第二名、第二名、第三名 。
一、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工业园区创建于1996年,于2006年设立 党工委、管委会, 下设党政办 、经济发展局、建设环保分局、财政所、社会事业和农村工作局五个内设机构(2010年,根据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实际,在总结园区几年来工作的基础上,将原五个内设机构调整为党政办、招商办、经贸办、规划环保办、建设施工办、督查验收办、劳动与社会保障办、综治办和财政所九个内设机构),健全和完善了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县公安、国税、地税、工商、国土资源等部门分别派驻了办事机构,实行准政府管理,“一站式”服务。
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封闭运行、市场经营、滚动开发”的方式,园区聘请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规划依托福银高速公路及丰杉线沿线展开,分一、二期工业园和陶瓷工业园两个区块,。至目前,园区开发面积达9000余亩,落户企业达163家,其中投产94家 ,上规模企业40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9850万元; 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同比增长% ,比2006年增长%;上交税金1.2亿元,同比增长 %,比2006年增长% 。今年 1—5月份完成工业总值15.85亿元 ,同比增长43.9%;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5亿元 ,同比增长44.7%;上交税金4600万元,同比增长33% ;园区用工人数达10724人,实现了建设效益同步增长。形成了以陶瓷、鞋服、食品、化工塑料、机械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一是陶瓷产业稳步发展,成为园区稳固的主体产业。陶瓷产业是园区传统支柱产业,主要位于园区陶瓷工业园板块,目前园区共有陶瓷企业43家,被评为全省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江西省著名商标”5件,“江西名牌产品”2个。园区日用瓷年产销量过亿件,居全省第二;耐热瓷产销量位居全国之首,**陶瓷生产的高温红瓷填补了江西省空白。陶瓷产品涉及日用瓷、耐热瓷、卫生瓷、工艺瓷等580多个品种、3000多个花面, 12家企业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其产品还远销到欧美、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陶瓷企业利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 全面完成“煤改气”,有效实现节能减排,大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加快了产业集聚。二是鞋服伞产业日益扩张。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鞋服产业从无到有,先后引进**等多家企业均已完成二期的扩建,园区制鞋产业链进一步拉长,使二期鞋城已成规模,正向争名牌方向发展。三是食品业蓬勃发展。2006年引进的**食品,从建设到投产仅四个月不到,设计年生产能力5000吨,全自动烤鳗生产线为全国最长、最宽,该公司2010年纳税达2000万元。四是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创税能力强的大项目成功入园,为园区 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五是新型塑料产业异军突起。**等3家投资规模亿元以上的塑料制品企业已建成投产;特别是2010年引进的投资规模分别达到30亿元和26亿元的新型塑料产业园和绿色再生纸项目,将极大提高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二、主要做法
(一) 坚持规划指导,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在园区建设上,坚持规划先行,严格按照规划指导,科学规划了道路交通网、水电管网,合理布局了陶瓷产业园、鞋服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新型塑料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因地制宜设立了综合服务区、休闲广场、人工湖、变电站、污水处理厂,保障了资源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和永续利用。在具体建设中,一是不断加大融资力度,在县财政资金和园区土地出让金基础上,大力拓展融资渠道,通过县**投资公司融资平台和县农发行一起积极争取了省农发行贷款4600万元,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二是注重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凡符合招投标条件的建设工程,一律报县招投标中心,按招投标程序组织实施;对一些议标、邀标工程项目,都要通过园区招议标办会议研究,按相关程序实施。在工程建设中,园区规划办、施工办、验收办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各负其责,做到了有人办事,有人管事,避免了推诿扯皮现象,使工程管理与服务更加到位。
(二) 强化招商引资 ,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一是根据我县的产业定位和特点,积极突出本地优势,坚持以小分队为招商主体,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自主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驻点招商、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税能力强的项目。几年来,落户园区企业发展到163家,比2006年增加 家,仅今年就引进工业项目9个,签约资金达5.8亿元,分别是**等,其中**投资达1亿元以上;意向签约项目14个,签约资金达8.6亿元,预登记项目10个,这24个项目目前都在等待安排用地。今年以来园区接待客商100余批次,共计200余人,自主招商引进项目3个,分别是**意向签约项目有彩印包装、环保型木材胶料剂、高端无纺布、**等4个。
二是加快入园项目建设,坚持“六个一”工作机制,落实人员、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强化服务,对每个在建项目,采取“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办法,由园区和跟踪服务单位指派专人负责,从落实企业用地、厂房规划设计到动工建设,全程服务;加强调度、通报、协调,督促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标。今年在建的36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中,建设速度较快的项目有**等企业一期工程均已建成投产,**企业目前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将在8月份正式投产,**等企业正在加班加点,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力争在12月底能建成投产。
(三) 优化管理服务 ,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在认真执行园区管理细则、坚持做好干部挂点企业服务,帮办证照帮招工等服务工作基础上,针对企业不同需求,着重解决普遍性难点问题。园区坚持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作为基础工程,长抓不懈,努力营造多服务、不设卡、多引导、不干预的发展环境。
一是规范管理。不断完善了园区管理细则,推行了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干部挂点服务制。
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对物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知识产权服务等进园区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一些物流企业已落户园区开展业务;园区企业贷款担保平台也在组建;知识产权服务站已成立, 这些工作都将为园区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提升竞争力提供保障。
三是大力帮助企业招工。采取落实任务、明确奖惩和招工工作组长年招工相结合,县城布点和到乡镇摆摊相结合,尽量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与此同时,认真做好企业用工信息、广告工作,妥善调处企业劳资矛盾,使企业用工招得进、留得住。
四是强化土地清理。成立土地清理工作小组,建立健全土地清理工作机制。对**等多家企业进行了清理退园,共清理出土地800余亩,盘活了园区土地资源。
五是大力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今年以来,对园区70多家企业开展了和谐平安创建活动, 积极开展了安全生产和矛盾纠纷大排查,对企业违规行为和安全隐患进行了及时处理,对因水土流失补偿等矛盾纠纷进行了及时调处,推动了园区和谐平安发展。
三、当前存在问题
1、工业用地供应趋紧,除预留用于县重点项目的土地外,可用土地不多,造成一些企业落户园区的过程中,无法及时获得土地用以建筑厂房,进行开工建设,更早更快的产出效益。
2、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仍存在资金“瓶颈”。一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五通一平”建设进度。二是企业发展也遭受资金瓶颈,目前园区企业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单一且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授信比较困难,资金问题制约了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
3、随着园区企业的快速发展,老企业需要补充新员工,新入园企业需大量招收员工投入生产,而目前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生产用工不足的问题。
4、园区开发面积的不断扩大,入园企业的持续增加,服务内容的逐步拓展,使得园区急需增加熟悉各方面业务水平的干部,以进一步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水平。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着力增强发展后劲。全力抓好绿色环保高档纸、新型塑料产业园等项目的征地、环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督促已开工建设的项目早日投产,已投产的项目早日达产达标,力争做到“五个一批”。 即“达标一批”,**实业等企业进行达标生产。
“投产一批”,即**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扩建一批”,即**等项目扩大生产。
“开工一批”,即**等项目,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
“做大一批”,即通过强化招工,使**等企业做大做强,逐步新上生产线。
(二)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点。按照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税能力强的标准,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求取得新的实效。积极整合招商力量,形成合力,广捕信息,跟踪洽谈,确保谈一个、签一个、落地开工一个。紧紧抓住招商引资有利时机,充分论证,精心包装,扎实推出一批招商项目,开展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努力争取引进一批支撑拉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
一、产量、效益继续稳步增长
1-6月份,全国产金122.2吨,同比增长15.26%。其中,黄金矿山产金98.0吨,同比增长11.0%;有色副产金24.2吨,同比增长28.2%。各重点产金省(区)矿产金所占比重为:山东27.7%、河南14.4%、福建8.3%、湖南5.6%、辽宁4.8%、陕西4.71%、甘肃3.7%、内蒙古3.4%、吉林3.1%、青海2.9%,以上10省(区)的产量占全国的78%。有色副产金中,江西铜业公司占30%、云南铜业公司占25%、安徽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占13%、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占11%。
1-6月份,黄金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8.571亿元(现价),同比增长43.83%;实现利润34.678亿元,同比增长40.35%。效益增幅大于产量增幅。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走出去”取得新进展
黄金企业效益提高,推进了结构调整和大型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工作。中国黄金集团整合了江西省金山金矿田的金矿资源;福建紫金矿业集团收购了塔吉克斯坦zgc金矿、俄罗斯图瓦克兹尔-塔什特克铅锌多金属矿,要约收购了英国蒙特瑞科(monterrico)公司50.17%的股权后获得了位于秘鲁北部rioblanco特大型铜钼矿开采权;山东黄金集团整合了山东省内一批黄金矿山和冶炼企业,新增可采储量近百吨;招金矿业股份公司整合了甘肃、河北的一些金矿;灵宝黄金股份公司收购了吉尔吉斯坦某金矿。各地黄金行业管理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有关要求,通过行业规划、项目核准、金矿开采前置审批等手段,推进资源整合,减少了小金矿数量,做大了一批黄金矿业企业。
三、金矿地质勘查有新发现,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工业;资源
中图分类号:F0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46-03
纵观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摆脱传统农业社会,实现现代化、城市化及提高社会整体福利的必由之路。贫困落伍地区后发优势的挖掘和奋起直追的事实,同样印证了工业化道路的正确性及不可逾越性。青藏高原作为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发展问题,工业化的梦想在上千年的游牧、农耕文化的夹缝中艰难萌发。结合生态恶化的新问题,青藏地区所要选择的工业化之路将有别于传统的唯经济利益独尊的模式,是一条新型的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即生态工业化道路。
一、青藏高原生态工业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一)概念内涵
生态工业是一种新型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早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两位研究人员提出“生态工业学”和“工业生产系统”以来(科学的美国人,1989),对生态工业的概念探讨就从未间断过。1991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工业发展”概念,该概念囊括了工业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问题,指出新型可持续工业模式是代替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工业的最佳模式。之后有不少学者对这一界定做了补充与完善。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在广泛借鉴他人对生态工业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本文将其总结为:将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有机结合起来,遵循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及系统工程原理,以有效资源节约、轻度环境损害及废弃物再利用为特征,实现经济活动同环境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流良性互动的工业发展模式。根据这一定义,青藏地区的生态工业具体是指,合理利用牧区清洁的自然环境和可再生草地生态资源,采用清洁生产方法和清洁能源,对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进行大批量、标准化的精加工和深加工,生产无公害、无-污染、安全、健康、优质绿色产品的产业,包括草地绿色食品工业、绿色产品工业、绿色医药工业和绿色能源工业。
(二)特征
1 生态工业是进一步挖掘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稀有物种等自然资源经济潜力的集约型产业。青藏高原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关学者对我国各省市自然资源富集度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青海省和自治区自然资源优势度均居全国前3位,部分处于青藏高原的四川和甘肃省,资源优势度也均名列全国前10位(刘再兴,1993:111)。当地生态工业首先是以农畜业资源为投入要素的,生产高档、优质、绿色农畜食品的精加工业;其次是围绕野生动植物资源而进行的名、优、特高档食品、保健品及礼品的加工业;再次是对当地丰富的水能资源、油气资源及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产业,是合理、有效、高效的实现潜在自然资源向现实经济资源转换的产业,是取之于自然又回报生态的产业。
2 生态工业是为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落后的农牧民群众及广大消费者谋福祉的产业。对一个区域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其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脆弱或退化的生态环境对其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撑,而环境的改善或破坏由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定。青藏地区走生态工业化道路,是在青藏高原生态退化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实情况下,以传统工业化模式的承重代价为前车之鉴而做出的明智选择,既充分尊重当地生态环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又密切关注当地经济发展问题迫切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二、青藏高原发展生态工业的可行性
(一)生态环境脆弱性需要发展生态工业
从古老的游牧生产到较进步的农耕生产最终迈进先进的工业化大门,是人类历史对落后生产方式的沉痛变革与否定,是对先进生产方式的不息探索与追求,这个过程充满着破坏又富含创新。目前,青藏地区的生产系统已遭到人为和天然因素的破坏,生态功能不断退化,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生态环境退化状况的研究结论,全部属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和部分属于青藏高原的甘肃、四川省区的整体生态退化问题十分严重,均位居全国生态退化压力最大的7省之列(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309)。如果青藏地区按照传统工业化模式,来组织工业生产,那么必将加剧当地生态退化态势,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及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废弃物将会对当地生态退化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给脆弱生态以致命打击。青藏地区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不容以“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来发展工业。
(二)资源禀赋特点有利于发展生态工业
任何工业生产形式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对工业形式先进与落后的评价,其实就是对其自然资源的利用形式及生产加工方式的评价。青藏地区的生态工业化道路,是对传统的掠夺式资源开发及粗放式生产过程的根本变革,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等资源是实现这一变革的物质基础(见下表)。目前,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仍属于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也是直接迈入生态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性阶段。首先。青藏地区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为开展绿色肉食品加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原料;具有高寒品质的青稞、小麦、蚕豆、豌豆、油菜、茶叶等为农作物精加工留有广阔的余地;品种齐全、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植物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为制药业及科研事业的兴起提供了契机;珍奇的动物资源是高原风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之中的一部分既是高原所独有的,也是世界的珍品,除了欣赏价值外还极具药用价值和科研价值。青藏地区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许多矿种的储量均居全国之首,当地已形成了大量有名的矿区,这对合理、科学、高效、可持续采矿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此外,青藏地区独一无二的日光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更是发展绿色能源工业的最佳资源,太阳能、水能、地热能、风能均可用于发电,这将是缓解当地用电难问题、告别火力发电的高能耗高污染而通向光明的智慧举措。
(三)国家鼓励发展生态工业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开篇序幕中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我需要和必然选择”。作为国家战略,它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化为资源集约型发展模式。同时,据有关部门初步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奠定基础和初步开发
阶段,主要支持以天然农牧业资源为基础的绿、特农牧业生产;第二阶段为加速开发阶段,主要发展以农牧业初级产品为投入的食品加工业及采矿业;第三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即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提高。目前,第一阶段的开发任务已基本完成,第二阶段的顺利实施将有赖于工业化框架的初步制定,即选择一条依托于当地丰富自然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此看来,青藏地区走生态同业化道路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同西部大发阶段性战略的交汇,它既服从国家的全局规划,也不脱离当地的发展进程;既有利于捍卫国家的生态安全,也不偏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国家大力提倡和鼓励的科学工业化道路。
三、青藏高原发展生态工业的措施建议
青藏高原生态工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动力能源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基础之上,力求最大限度的节约、再利用和循环使用各种资源,尽量少的排放对环境有害的废弃物。生态工业的顺利实施有赖于以下4个关键因素:
1 政策法规。政府通过制定新的政策和法规对青藏地区工业企业生产中,能源及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立对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及加工的管理机制,防止乱挖、乱采及浪费现象,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建立水资源供给管理机制,对工业生产的用水量、污水处理及排放事项进行监督;建立能源消耗管理机制,对工业生产中电、煤、石油等动力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督促高能耗生产向节约型生产转变;专门建立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及固体废物的产生、排放及处理进行管理的部门,鼓励排污少、环境损害小及废物再利用的生产方式。同时,可以对工业产业的部门结构予以政策引导,限制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环境效益差的部门,倡导发展环境效果好的清洁生产部门。
2 经济手段。资源的日益稀缺及成本的上涨,要求开展节约和高效的工业生产。经济手段指激励或惩罚,即作为利益主体会对生产要素和其他资源价格的上涨做出反应。因此,从根本上缺乏运用新观念、先进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的经济激励。为此,运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自发的来改进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发展生态工业不可或缺的关节。具体实现途径为:(1)对自然资源(尤其是水)及能源的工业使用适当加价或制定配额原则。对以往可以免费或支付较低廉价格便可获取的资源进行加价,这将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利润的下降,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质便会促使企业改良高投入、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寻找更节约更经济的生产方式。制定资源的使用配额是另一种价格激励方法,即根据企业已有生产规模制定一个最佳资源的消费限度,在该限度范围内资源是廉价的,超过该限度的资源是十分昂贵的,这同样能够激励企业改进技术,追求高效生产。(2)对工业污染物进行征税。对工业生产中所产生和排放的三废及其他废弃物,依据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分门别类的制定一个税率,按照“危害大、税率高,排污多、税金高”的原则征税,将污染代价纳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此来控制企业对环境的污染行为。
关键词:煤炭资源;煤化工产业;产业链
一、青海省煤化工产业发展基础
1.资源现状
截至2010年底,青海省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50亿吨,保有资源储量48亿吨。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中北部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北缘两大含煤区。在保有资源储量中: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40.2亿吨,占全省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的83.8%;海北州6.48亿吨,占13.5%;西宁地区1.02亿吨,占2.1%;其他地区0.3亿吨,仅占0.6%。煤炭资源由西到东主要分布在大柴旦鱼卡矿区、绿草山大煤沟矿区、天峻木里聚乎更矿区、江仓矿区。
2.煤炭生产现状
2010年煤炭产量为1860万吨,同比增长44.97%,其中焦煤产量1320万吨,动力煤产量540万吨。“十一五”期间,全省煤炭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煤炭供给大幅增加,先后建成了鱼卡、海塔尔、高泉、柴达尔万吨煤矿等。
3.生产预测
“十一五”期间,大煤沟、默勒二矿、三矿、绿草山、红山沟、大头羊等改扩建煤矿11处,新增产能180万吨。到“十二五”末,柴达木地区煤炭产能达到5300万吨,其中动力煤3000吨,焦煤2300万吨。
4.需求预测
预计2015年全省煤炭消费量为5000万吨,其中大通西宁等地规划新增火电装机426万千瓦,新增用煤量1500万吨,用煤量达1970万吨;炼焦用煤810万吨;其他用煤新增150万吨,2015年用煤量达830万吨。
二、青海省煤化工产业发展思路
1.资源开发
加大动力煤资源勘探力度,探明资源储量16亿吨左右;加快煤矿建设,柴达尔、先锋等续建煤矿按期建成投产;以省能源发展集团和省木里煤业开发集团为主,开工建设一批煤矿,实现鱼卡地区3000万吨动力煤、木里煤田2200万吨焦煤两个矿区建设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煤炭产能达到6000万吨,其中动力煤3800万吨,基本满足我省火电和特色产业发展用煤需求。
2.新型煤化工
结合国内外市场,立足省内、区内现有优势资源,到“十二五”末力争就地转化省内焦煤810万吨,形成600万吨焦炭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焦化所副产的焦炉气、煤焦油等化工原料,延伸发展下游及相关产业,构建煤-焦-化产业链、煤基甲醇制烯烃(MTO)产业链、煤基甲醇/碳一化工产业链、煤气化多联产产业链四大产业集群。同时增加配套基础化工原料的生产,填补短缺的发展煤化工下游产品原料,进一步拓宽下游产品的发展领域。
三、青海省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
1.煤焦化产业链
就地转化省内焦煤810万吨,形成600万吨焦炭生产能力。作为高炉冶炼、铸造和电石等冶金、化工工业部门燃料或原料;同时发展煤气净化生产硫酸铵和煤焦油。轻油、酚油、萘油、洗油、蒽油、沥青及粗苯等副产品,供合成纤维、染料、医药、涂料和国防等工业作原料。
2.煤制甲醇及转化烯烃
积极发展甲醇制烯烃装置,通过煤制甲醇进一步发展煤制烯烃。采用国际先进的甲醇MTO工艺生成乙烯和丙烯。以鱼卡、大煤沟矿区动力煤综合利用为龙头,建设煤制180万吨/a甲醇及转化烯烃生产装置;重点发展乙烯、丙烯及下游产品,重点发展聚乙烯(PE)树脂产业链、聚丙烯(PP)树脂产业链、丙烯/氨——烯腈—ABS产品链等。
3.煤基甲醇/碳一化工产业链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甲醇下游产业,努力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以甲醇下游产品为重点的综合开发利用格局。重点发展甲醛、二甲醚、甲醇、醋酸、甲醇制烯烃、甲醇蛋白、甘氨酸、草甘膦、甲胺、氯化胆碱等产品,配套建设合成氨/尿素、三聚氰胺、有机硅等产品,促进甲醇下游产品的发展,形成基础化工原料、有机化工中间体、精细化工产品、聚合物合成树脂、醇醚燃料、饲料及添加剂六个产业群。
4.煤气化多联产产业链
重点发展IGCC煤气化多联产项目,将煤的气化与净化部分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部分充分结合,既保证了较高的发电效率,又有极好的环保性能。推广这种洁净煤发电技术是我省发展煤炭清洁技术的重要方向。依托大柴旦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400MW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并建设年产80万t/a甲醇生产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