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

智慧电网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电网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电网建设

第1篇:智慧电网建设范文

宽带始于DSL

将时间回溯到13年前的1999年10月,上海电信第一个宽带用户诞生,此时的上海宽带市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DSL作为试点仅在极小的范围中应用。对于大多数上海普通家庭来说,计算机、上网冲浪还是有点遥远的事情。然而相对于56K拨号Modem的“龟速”,DSL的出现已可谓历史性的变革。

DSL的中文名是数字用户环路。它在现有的铜质电话线路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及相应调制技术,也就是利用在模拟线路中加入或获取更多的数字数据的信号处理技术来获得高传输速率。

上海现行的DSL网络最高可以提供上行512k、下行12M的不对称带宽。而成熟的电话布线系统为上海地区DSL网络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通信市场产品的单一,大多数网民的上网应用集中在Web浏览、在线聊天等,DSL网络完全能够满足当时的主流应用,因此聚集了大批的用户,公客超过了数百万。

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各种新业务尤其是高清互动电视、3D高清电视和多路IPTV的出现,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DSL的局限性开始逐渐显现。此外,基于普通双绞线路的传输使得距离、线径、线路质量、抗噪声能力甚至于潮湿的天气,都成为了制约DSL传输速度的致命伤。

而就在上海推广发展DSL 网络的同时,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和韩国掀起了光网建设的。

光网建设大潮

在全球范围内,日本和韩国是宽带普及率最高、网速最快的两个国家,是大面积光网建设的先行者。光网就是以光纤为主要传输介质的网络。采用FTTH(Fiber To The Home )光纤到户的宽带接入,其带宽、波长和传输技术种类都没有限制,适于引入各种新业务,是最理想的业务透明网络,是接入网发展的最终方式。

日本FTTH技术经历了从最初的B-PON到E-PON、再到GE-PON的演进,家庭中的光纤覆盖率很高,普通公众家庭的带宽都有100M-200M,最高的甚至可以申请到1G。

韩国是全球网络第二大发达国家,在2007年之前就已经普及了100M光纤到户。2009年,日本推出了i-Japan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以光纤Gb级速率快速而简单的网络接入,建设高质量、高稳定性的超高速宽带基础设施。同时韩国也推出了“Korean Broadband Plan”,KBP计划在未来5年内,在宽带发展上投资约246亿美元,提供速率至少1Gbps的有线宽带接入和10Mbps的无线宽带接入。

2010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税负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力”。

而在此之前,上海电信已于2009年6月正式启动上海地区“城市光网”行动计划,宣布在两年内要投入60个亿,用于上海“城市光网”建设,目标是到2012年普遍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覆盖能力。

智慧城市蓝图

就在城市光网建设蓬勃开展之际,另一个专有名词“智慧城市”亦高调进入人们的生活。对于很多普通市民来说,“智慧城市”似乎只是一个在媒体中出现的高频词,然而仔细寻找一下,不难发现智慧城市其实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健是入职刚一年的职场“新鲜人”。每天的工作是为客户公司策划组网方案,每周三还要和在美国总部的同仁进行可视电话会议,繁忙的工作之余,王健的业余爱好就是每晚和魔兽世界工会里的一群伙伴开语音打副本,此时王健的姐姐通常一边和远在国外的男友视频聊天一边逛淘宝在线购物,王健的父母正在津津有味的看今天凌晨电视剧的高清IPTV回放。这些场景每天都在成千上网的家庭中上演着,而这些只是智慧城市一些最基础的应用。

所谓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

2011年9月,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动员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会上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上海将以企业为主,重点实施云计算、物联网、TD-LTE、高端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车联网、信息服务8个专项。同时,工信部也正在全面部署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其中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超过10个。

作为本市智慧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电信正加紧实施《助力智慧上海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城市光网覆盖用户将达到 750万,平均带宽达到32M,城市WiFi热点超1万个,新建宏基站点600处、室内覆盖站点300处,国内网络出口带宽达到 4T、国际出口带宽达到660G,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广泛应用。

基于此,上海将为所有市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联网医疗机构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差错,减轻患者多余的痛苦和负担。与此同时,困扰人们的食品安全问题、道路拥堵问题、社区服务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光进铜退之路

智慧城市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未来的城市将更加智能,未来的城市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交流更加聪明。上海将用三年的时间实现智慧城市,而宽带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建设。

城市光网对上海“智慧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于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加速了行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向信息社会转型;在提升普遍服务能力、宽带带宽的基础上,大幅提升了城市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了效率与效能;产生“百亿级”新型信息产业;通过社会信息化手段为居民在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等方面提供有效手段。

“光进铜退”是中国电信为逐步实现光纤接入(FTTx),用光纤代替铜缆所提出的一项工程。 “光进铜退”的策略就是将FTTx技术同ADSL技术相结合,尽可能缩短ADSL局端设备(DSLAM)同用户家这段铜线的距离,以提供高带宽接入。

光纤到小区采用原有的DSL网络进行线路改造,有利于铜缆资源的利用。而对接入网部分而言,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还是FTTH模式,即光纤到家庭(办公室),它可以为用户提供百M甚至高达千M的带宽。

“光进铜退”一方面要保证有足够的光网资源,另一方面就是尽可能进行老用户到新网络的迁移。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4月,上海城市光网覆盖用户550万,用户突破164万。在用户迁移方面,上海电信启动了智慧城市宽带再提速计划,包括光网家庭再提速、免费体验大签约、中小企业新回馈三个内容,不难预见,这将再度掀起宽带用户分布的新一轮变革。

第2篇:智慧电网建设范文

关键词:网站建设;运营;分析

中图分类号:G23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54-02

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连续型电子出版物。自2004年《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创刊以来,至今已有22种电子版系列期刊。期刊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是目前期刊的发展要求,也是期刊所面临的新挑战。《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9)》对954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现状调查显示,期刊网站建设较2007年呈快速发展态势[1]。期刊网站的建立及运营是编辑部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亦是读者、作者和编者交流互动的平台。截至2011年这22种期刊中,已有13种建立了自主网站,在提供期刊文献服务的基础上,为作者提供更快、更新、更广泛的服务。

一、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网站建设现状

截至2011年22种期刊中,13种已经建立了杂志网站,建站比例为59%。除《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依托于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和《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依托于承办医院网站建立二级网站外,其余11种期刊均为独立建立网站。总之,电子版系列杂志网站数量不断增加、内容日趋丰富、功能日趋完善。

(一)远程稿件管理系统的建立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快速发展,传统的纸质信件投稿已被Email投稿所替代,而逐渐取代Email邮箱投稿的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是集成了作者投稿查稿、专家审稿、编辑在线编辑于一体的稿件管理系统,可实现稿件管理高效化和科学化。远程稿件管理系统可解决传统审稿模式所暴露出来的缺点,如审稿周期长、审稿意见难于管理、作者查稿不方便等。13种已有网站的期刊中,除2本数据库期刊外(《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电子版)》和《中国生物医学引文数据库(电子版)》),其余11种专业医学期刊均已启用远程稿件管理系统。(如表1所示)。

(二)网站栏目及内容设置

截至2011年,13种期刊自主网站的共有栏目设置为期刊介绍、编委简介、期刊动态、继续教育园地、稿约、订阅、数据库收录情况、广告合作、联系我们、点击率,除此之外,有些期刊还设置了其他栏目,如留言板、作者园地等特色内容。其中,11种有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的网站均具有“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在线查稿”和“编辑在线办公”4项基本功能,也具备“文章搜索”、“文章下载排名”等智能化的数据库搜索功能,为作者投稿和查稿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绝大部分期刊在自主网站上均及时更新当期文章目录,静态页面上主要提供的内容为目次、作者姓名及单位、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和参考文献。部分期刊提供PDF格式全文下载(如表1所示)。

仅《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和《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3种期刊还建有英文版网页,在更新中文版内容的同时,及时相应地更新英文版内容,这便于国外读者访问,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二、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网站营运分析

目前,在发达国家,各大学术出版商(以科技期刊为主)已成功转型为数据出版的主体,探索出了一条以数字出版赢利的成功道路,且数字出版业务已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1]。为适应科研人员文献检索和获取的习惯,所有高影响因子优秀期刊的主办者都十分重视期刊的网站建设,在线信息除了全部纸版期刊论文均以多种格式免费提供外,还增加了文献检索、链接、导读等功能,有些期刊还开辟扩展信息、评论、播客(podcast)、多媒体、在线预先发表(online first)等栏目,对于纸版期刊内容的使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截止至2011年,《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等6本期刊为作者免费提供当期或过刊内容全文阅读和下载,实现全文开放存取,《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仅可浏览目录,其余期刊为作者/会员登录网站后可免费下载(如表1所示)。综观优秀期刊的网络营运,本系列期刊尚不能为期刊带来实际经济效益,尚任重道远。这与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与网络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有关。

广告收入是期刊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家韩春根提出将期刊的广告能力与学术影响、应用价值、信息功能、营销手段一起融入构成期刊的价值评价体系,使其成为期刊的竞争能力组成部分[2]。目前,13家电子版系列杂志期刊网站中,仅3家网站(《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和《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的广告位有广告投放,6家网站仅有广告价目表或空置的广告位,另4家网站上无广告方面信息(如表1所示)。

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期刊由于创刊较晚,在医学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尚欠缺,发行量还不够理想,独立网站建立,全部论文实行开放存取,无疑会影响发行量。为了实现医学期刊办刊理念,建立独立网站无疑是践行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舍末求本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网站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创刊时间均不长,第一本杂志自2004年创刊以来,也仅仅7年时间,与传统中华医学会纸质版杂志相比,各方面都还很稚嫩,故建立网站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宣传杂志,扩大知名度。1.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叉浏览功能,除在电子版系列杂志之间建立友情链接外,还应主动与相关点击率高的网站建立联系,全方位多层次扩大杂志的对外宣传,应积极形成纸质版、光盘版和网络版同时出版,让不同层次的作者从不同途径获取杂志信息。2.重视网站版面设计,目前多数期刊自身没有能力自办和自己维护网站,在期刊网络化的过程中,仅仅为资源提供者,并非主体建设者,故科技期刊网站页面设计雷同,缺少自身特色,不能足够吸引读者停留在网页上继续浏览。读者访问网站一般为获取所需文章,如果能让读者有兴趣继续全方位浏览网站,进一步了解期刊,可在无形中扩大期刊知名度。

期刊网站虽较开通初期有了长足进步,但亦存在不足。较为突出的是:1.网站建设“虎头蛇尾”,网页更新、维护和建设不及时,有些栏目内容已经失去时效性,但没及时更新。2.编辑与作者缺乏互动,有些期刊设置了“读者信箱”、“在线提问”等,接受作者对期刊提出的疑问和反馈信息,但编辑部并没有及时回答作者的提问,服务形同虚设。3.有些网站页面上标注提供文章PDF下载,但实际上并不能下载PDF全文。这需要编辑部有专人对网站进行维护,及时更新信息,解决读者提出的问题。

“继续教育栏目”是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的特色栏目,每期光盘中均有视频资料如典型手术录像、专家讲座、学术会议录像、幻灯片等供读者学习,但这一特色在各期刊网站上并未充分体现。多数期刊网站上单纯设置了“继续教育园地”或“医学视频”栏目,但栏目空置或仅有视频标题。造成该局面可能与技术支持、网速等因素有关。目前有一批专门为杂志期刊建设网站的公司,而传统期刊建设网站没有视频服务的要求。当新兴产物电子版期刊应运而生后,技术支持没跟上。

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势在必行,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和数字化服务是科技期刊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方向,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网站建设虽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但较之前亦有了长足进步,仍需积极向国外数字化建设已较成熟的科技期刊学习,在此基础上创建有自己特色的网站,将传统纸质出版与现代数字化建设结合起来,提升电子版系列期刊影响力。

参考文献:

第3篇:智慧电网建设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配网技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我国十就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就是大幅度提升信息化水平,这也是我国决定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所以,目前各大城市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新型城市,而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就是必须建立关于可再生资源且智能化电网的应用机制。

一、智能配网技术的概述

在了解智能配网之前,必须首先了解智能电网的概念。智能电网简称SG,它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未来能源联盟智能电网工作组命名的,它是具备完善性能且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的输配电系统,这套系统包含了信息与通信技术、高级传感技术、监视技术和现代电力工程技术。智能电网的建设非常复杂,不仅包括发电、变电、输电、配电、调度和用电6个环节,还包括支持这些环节运作的通信信息平台。

智能配电网简称SDG,它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智能配电网比传统的配电网更安全,自愈能力更强,不但有较高的资产利用率和电能质量,而且可以大量接入分布式电源,来帮助与用户互动以及可视化地管理配电网及其设备。

二、我国智能配网建设的现状

目前美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关注点在于升级更新电力网络基础架构,欧洲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则在于逐步接入可再生资源。我国则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状态,因此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过大,所以我国目前智能电网建设的要点就在于着重发展低碳经济,提高消纳大规模间歇式能源的能力,以提高电能质量和保障供电可靠性。

智能配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石,其配网环节包括建设与改造配电网网架、配电自动化试点、接入与控制分布电源、互动应用配用电系统以及对信息孤岛的整合和关联等。通常情况下,配电网是指在电力网中负责电能分配的网络,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杆塔、线路、开关、配电变压器和无功补偿装置等设施。目前而言,我国的配电网都是电压等级不大于35kV的电网。

三、我国智能配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智能配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对智能配网建设不够重视,不但投入资金有限,而且对顶层的规划和设计都比较落后,配网设备档次较低,调度运行的技术支持也不够,同时,都是采用手动为主,电动为辅的断路器操作方法,例如柱上刀闸、接地刀闸等都是手动操作,总体很难实现遥控操作,据统计,目前只有6.7%的配网可以实现自动化。

而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城市和地区,一次设备更是全部手动化,配网设备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电控操作机构呈现敞开式,且容易发生氧化严重或者机构卡塞等问题。

(二)智能配网通信平台的技术支持和管理能力不够

我国目前的配网设备不仅数量比较多,而且分布非常散乱,这样就要求配网自动化设备必须配置足够的采集控制终端,才能完成智能配网系统与终端设备的通信和互联。目前采集终端的主要通信手段无论是光纤等有线通信方式,还是GPRS等无线通信方式,都存在通信手段单一,无法满足配网自动化建设的功能和维护等缺点,而如果采用多种手段结合的方式,通道建设和管理难度就大大增加。

(三)智能配网电源的配置过于复杂

智能配网技术可以在故障发生时,快速准确地对故障区域进行定位,并及时通过遥控的方式清除障碍来保证供电,这就要求必须在现场安装足够的终端装置来提供工作电源,来实时采集线路信息。

在目前的配网系统中,如果出现停电现象,配网系统中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系统都会掉电,只能通过安装蓄电池或者充电器的方法来保证终端设备在停电后依旧保持工作状态,但这样做后期维护的难度又会有所增加,进一步削弱了主站作用。

(四)智能配网的网架结构存在偏差

我国大部分城市目前的配网网架结构都存在偏差,不够科学合理,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负荷分布不均衡、单辐射线路多、变电站布点与负荷中心区距离过远以及手拉手供电的半径太长等,也正是这种配网网架结构的缺陷,导致智能配网的科学性和智能化程度都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

(五)智能配网调度的技术支持不够

目前我国智能配网的调度缺乏技术支持,配调指挥系统缺乏运行监制和控制功能。很多调度部门为了节省资金,都采取了将配网工作站设置到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模块的方式,很少有部门单独建设了调度指挥系统,致使技术支持力度和范围都有所欠缺。

四、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配网技术的优化策略

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最大化的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将人的智慧与物的价值互相结合,互相补充,进而实现经济活动最优化。智能配网技术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完善和优化:

(一)进一步完善电网结构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重视智能配网技术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规范规划方案。按照国网公司《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的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结合城市区域的电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好中远期目标;

二是做好与上机电网的协调和衔接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配电网的动态修订体制;

三是必须统一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安装的技术标准;

第4篇:智慧电网建设范文

电网企业当今面临的大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国家电网公司和各网省公司纷纷提出了建设和谐电网、和谐企业的口号。和谐电网企业是指将企业内外部所有涉及企业发展的元素,进行统筹规划,统一考虑,确保其协调与和谐,达到满足社会期望值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发展模式,因此要对企业发展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

一、确立企业长期奋斗目标,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目标是企业凝聚员工斗志的有效手段,个人目标是激发员工进取精神和创造力的源泉。国家电网公司已提出了“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和谐电网企业”的目标,基层电网企业也应根据所在城市的定位,设计适合本地区和本企业历史人文环境的长期发展目标,并在全体员工中不遗余力的灌输,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建立包括企业管理规划在内的企业发展整体规划

在企业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制定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上将各个专业规划进行统筹平衡,有机衔接,避免各专业规划上的各自为政和脱节。

同时,针对目前管理资源匮乏,各专业横向衔接较差,数据资源等利用效率低,整体管理水平不佳等问题,电网企业应考虑制定企业管理规划,设立和谐企业管理的目标框架,分析目前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制定管理体系和规划实现的具体步骤,为和谐企业建设提供管理机制方面的保证和基础。

三、建设适应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强力灌输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部的信仰,而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应包括企业目标、战略、任务、凝聚员工的导向、机制和方式方法等一系列内容,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起码要求,一是企业要有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二是企业文化必须灌输到每个员工,使人人都非常熟悉,三是应建立起企业内鼓励信仰企业文化的机制,四是应建立企业文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制。

四、建立和谐管理体系,促进电网和谐发展

严密高效的制度体系、简洁科学的流程设置、清晰制约的责任体系,目标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预防为主的风险抵御体系,是和谐发展的环境保证。

1、制度再造,重塑内部控制体系

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约束,一个企业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其稳定发展的基础。如果只注重发展不管内部黑洞的防范,再大的企业也可能垮掉。目前有的电网企业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一个在企业目标指导下的总的要求,各专业各自制订本专业制度,各专业制度间的衔接是否无缝、是否有矛盾、是否堵住了所有漏洞,没有谁能说清楚;二是制度体系本身缺乏一个随时更新的机制,制定新制度的时候很少有人过问是否与老制度有冲突,是否与其他专业制度有衔接,企业内部到底有多少规章制度,企业目前的管理模式是否是最合理有效的;三是规章制度缺乏一个有效的灌输机制,即如何使这些制度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如何确保他们都按制度办事,如何做到奖罚分明。

2、流程再造,高效制约的业务闭环设置

业务流程设计目标是效益和效率。效益就是要达到完成工作目标的目的,效率就是要高效快捷的完成目标,关键环节要精细化,次要环节应简明化。同样的道理,流程再造不是要现有流程重来,而是要实事求是的考虑流程中的环节和要求,流程再造可与流程同业对标和标准化建设结合考虑。流程同业对标是指将本企业流程与先进电网企业相同业务流程设置对比,改进本企业流程设置;流程标准化管理是指通过一定周期的流程改造,使企业内所有基层单位都执行统一、高效的流程,在业务环节设置上逐步达到标准化。

3、清晰制约的职责体系建设

职责体系建设实际上就是机构和岗位的责权利设置。

清晰制约的职责体系建设,一是要及时对新增业务明确职责,避免机构和岗位职责一经设定,几年不变;二是实事求是的配置管理资源。在电网规模扩大,业务量剧增的情况下应合理考虑资源的配置;三是将一系列先进管理理念融入岗位职责,融入岗位日常管理中去。职责体系设置还应考虑业务效率和内部控制的要求。

4、建设通畅的开发和利用员工智慧的渠道

企业发展中,人、财、物和管理机构是几项有机结合的元素,而员工智慧的开发是一切资源元素中最活跃、最关键和最具潜力的元素。一个能开发利用员工智慧的企业,其前景是无限量的。员工智慧体现一是管理创新,提出管理方面的新点子,创造管理效益;二是指出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减少企业损失;三是技术创新;四是集合所有员工智慧,为领导决策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领导思路。

开发和利用员工智慧渠道建设,一是要建立相关制度,明确对员工发表新点子和技术创新给予鼓励、倡导和奖励;二是要给予员工表达看法的场合,如网上论坛,领导邮箱,在网页上发表管理类文章,电话书信等各种渠道;三是对员工的新点子及其他智力成果进行内部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的形式可以是公布员工的姓名等等。

5、建设集合的数据中心,实行资源共享

在数据资源利用方面,已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如统计、财务软件,调度SCADA系统,生产技术系统和可靠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同业对标软件等等,但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这些系统一是没有形成共享,各用各的数据,比如一个售电量指标,可能会在统计系统、FMIS系统、调度系统、同业对标系统中同时要求录入,效率较低;另一方面的问题是,这些系统中的数据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往往是系统的录入者才能访问,而企业内其他大量的潜在使用者却不能访问这些资源。国家电网公司已以“SG186”工程试图建立企业整体信息平台,地市级电网企业应了解该系统的深度及广度,是否能覆盖本企业今后的整体信息系统,如果不能,则应及早规划适合自身的信息建设。

在企业整体信息平台尚未建设起来之前,可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可公开的所有指标,企业精神、企业目标、战略任务、年度目标要求等由专门机构及时动态在网页上,使全体员工方便的获取数据共享资源和其他共享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6、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

电网企业风险比较典型的体现如下:(1)人员法律意识较弱,对外业务控制严密性较差,电力法规与其他法规冲突,社会各界和公众法律意识增强等等,使电网企业法律风险加大;(2)电网建设资金没有稳定来源,运动战式的电网建设,造成建设的质量、安全、进度风险加大,运动式建设使电网薄弱的问题周期性存在,不能满足公众和社会对电力的需求,电网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3)有限的服务资源与公众无止境的服务需求增长间的矛盾,使优质服务风险加大;(4)内部控制制度并未覆盖所有环节。

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建设,电网企业应按年度形成外部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的清单,并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按轻重缓急排序,对突出的风险提出防范意见,并形成常态机制。

7、新的管理理念与企业现状有序推进

目前系统内提出了同业对标、绩效考核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问题是部分电网企业管理基础和人员意识距离这些先进理念还有一定差距,如果所有先进方法和理念一并强制在企业内推行,容易形成两张皮现象。这些管理方法都是好方法,关键是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领导重视、加强培训、员工提高认识、改善基础管理、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好的管理方法,目的是要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益,因此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方法。我们在做任何工作或任何改变时要做到两点,一是本企业以前是怎么做的,有没有提高的可能;二是其他企业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学习的必要。目前由于环境限制,大部分电网企业同业对标还停留在指标排名以及大量的数据重复报送、空喊口号、形式会议等方面,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同业对标还有很大差距。

8、确定各专业、上下级间的衔接机制

这是保证和谐发展的常态机制,管理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持续过程。一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体系和制度,随着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问题的出现,必须有一个常态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才能达到和谐要求。这种动态机制分两个层面,一是定期的上下级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二是横向专业间的定期衔接机制。

9、确定增强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的常态工作机制

员工对企业的激励需求也是一种持续增长的过程。不断的激励才能激发出员工聪明和智慧。对员工激励的方式有货币、物质、荣誉、精神、关心(经常表扬或谈话甚至批评)、组织活动、归属感、教育机会、晋升等等。企业应考虑适合本企业员工的激励方案组合,并督促有关方面持续改善的实施,以获取员工智慧的最大回报。

第5篇:智慧电网建设范文

去年初IBM在谈“智慧的地球”的时候,还只是向大家介绍一个观念,甚至只是一个预言,但是现在,这个观念已经变成了一个实践,并且这个观念的影响将长达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因此我们说,一个“智慧的世纪”已经来临。

回顾过去30年,IBM走过了几个“黄金的十年”,展望未来,在中国将有另外一个“黄金十年”的机会。很多数据不断地证明,在短短的时间内中国已经超越了德国,而在未来的数年之内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快就会超过日本,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2020年GDP人均比例将会再翻一番,中国的富裕程度也会再提升。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曾经说,2000年中国只有9家企业属于世界500强,到去年已经达到45家。他认为在未来10到20年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包括私人企业。中国政府强调在学习过去经验的同时,中国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这和智慧的观念、物联网的观念、互联网的观念是一致的。所以IBM认为“智慧的时代”的来临,跟中国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智慧的时代已经来临

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智慧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的大问题和大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问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造成气候的变化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分享几个案例:

斯德哥尔摩市在去年的城市建设中利用感知的环境收集到很多交通的信息,通过物联网的方式整理这些数据,及时地预估出交通的流量情形,用这样一套智慧的系统使得斯德哥尔摩交通堵塞率减少了18%。更重要的是在有关措施的执行下,这个城市的碳排放量大幅度降低,使得斯德哥尔摩成为欧洲2010年的绿色首都。智慧的观念正在中国落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未来20年将有3亿的人口从乡村进入到城市,用智慧的观念可以使人们在城市里面生活得更聪明,把城市的问题解决得更好,同时可以解决在中国的碳排放问题。

第二个例子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现在人们经常通过电子标签在流程上追踪食品的安全。现在我们正在研究怎么给一头猪做电子标签,一只猪从小养到大的过程,甚至到它上了货架,都可以一路追踪。因此,如果山东的苹果要卖到日本,当日本问这个产品卫生吗?我们可以实时提供具体的数据,使得被检验的时间大幅度降低,从而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第三个例子关于能源。新奥原来做燃气配销,今天他们的理念是要给客户提供智慧的能源服务。比如在一个工业小区,面对不同的能源来源和发电方式,怎样用最优化的方式提供最好的能源?这个小区里的企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到最便宜的或者碳排放量最清洁的能源,在这个过程中可不可以实现节省?而节省的费用可不可以再做投资?这是新奥集团在新能源服务方面的理念。

IBM跟国家电网也有合作,国家电网建了一个全世界最坚强的电网,电网里面如何能够预估性地知道将来电网哪里会有什么状况,从而可以预先防范。当电动汽车越来越多的时候,假如大家在下班的时间都跑去充电,对电网的需求会突然大幅度提高,怎么样解决这样一个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问题?IBM跟国内能源界的领头企业都在思考类似的问题。

去年我们谈“智慧的地球”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概念听起来很好,但是不清楚这与自己所在的行业有什么关系?但是我认为,这是几乎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都应该参与的。因为:

第一,中国的城镇化。随着3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中国未来的十几年之内会有221个城市超过100万人口。在人口快速进入城市的时候,如何用一个更聪明的方法,把交通问题、水资源、医疗、安全等问题解决好,这是一个大挑战。实际上在城乡化建设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智慧的观念落地。

第二,产业升级。除了新兴市场之外,传统的产业都应该用智慧的方式来升级。不管是农业、汽车行业还是能源行业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来做大做强。

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很新兴的产业出来,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在低碳经济来临的时候,企业可以用这个观念做大做强。

“智慧的地球”需要新的领导力

中国政府在谈感知的中国、物联网的中国,IBM谈到“智慧的地球”、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企业、智慧的交通,很多人也许会在心里问,这些观念如何落地?如何建立一个智慧的系统?

第一,数据跟智慧是制胜的关键。有很多数据从不同的信息源进来,信息源来了以后,一定要能提炼出以前没有的智慧,否则没有办法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6篇:智慧电网建设范文

我们知道,建设低碳城市必须从政策、社会、文化、技术等各领域开展工作,协调诸多层面的关系。如在文化层面,要深入研究环境“和学”理论这一创新思想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在社会层面,全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社会基础;在技术层面,推广应用“智慧能网”技术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基础。

“智慧能网”(CIEN)是以城市社区为空间范围,集社区热能网、电能网、智能网为一体的能源供应网络系统。CIEN是低碳城市能源建设的关键技术;是物联网在低碳城市中的应用;是“感知中国”的组成部分。

CIEN在需要时间、地点,以精确的数量供应需要的能源品种(热能、电能、自然光、风力等),满足城市的生产、生活、流通等所有领域的低碳能源需求。通过多个社区的CIEN的互联运行,可以实现整个城市或地理区域的低碳、环保、安全的能源保障战略。

“智慧能网”技术,集供能、用能、节能、蓄能和智能技术为大成,具有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的“五能合一、三网互联”的物联网特点。CIEN可以满足在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大幅度节约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低碳城市的技术要求。CIEN是低碳城市能源供应的最佳网络系统。

在世界低碳城市的研究领域,“智慧能网”技术具有前瞻性、独创性和实用性,引领低碳城市能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智慧能网”的基本概念

城市的性质不同,城市用能的品种和强度均有所差异。粗略统计,在一般的服务型城市的终端用能中,电能和热能的使用比例,各占半壁江山。在低碳城市的能源供应系统中,热能的“智慧”供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同时,在城市中有大量的温差能源未被利用。这些能源以热能的形式存在,由于其能源品位较低,往往只能以热能的形式通过热能网络供给城市建筑使用,维持居住空间的环境热舒适。如地表水、地下水、上水、下水的温差热能,发电站、变电站的排热,产业余热,建筑排热以及地铁排热等温差能源,由于单独直接利用的难度较大,往往采用管路网络回收后集中处理,再由管路网络送至用能终端的热能管道网络系统加以利用。

热能管道网络系统,又多以分布式能源系统(如热电联产系统、燃料电池等)为能源生产中心、低碳新能源系统(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以及城市未利用能源(温差能等)作为辅助能源,构成城市社区的供热供冷系统(DHC)。今天,DHC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非常适于服务型城市社区的供热、供冷需要。

另外, 2006年,美国开发成功“电力中枢神经系统”,标志着智能电网的诞生。智能电网是通过广泛应用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和控制技术、以及决策支持技术,使得地域、城市、社区、建筑以及家庭的各种发电和用电设备具备一定的智慧能力。智能电网可以接入大量的分布式气候低碳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实现发电、输电、卖电、买电、蓄电等电力产业的流程智能化。社区型智能电网技术是构成CIEN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技术上基本趋于成熟。

近来,物联网的概念已被世界广泛接受。其定义是把所有物体通过传感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管理。美国政府、中国政府都把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未来的国家战略。美国有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中国有总理命名的“感知中国”的设想。

“智慧能网”(CIEN)是综合利用当今世界新技术而形成的,适用于低碳城市的新能源保障技术。CIEN创新集成上述的社区用热能的DHC系统,用电能的智能电网系统,以及赋予相关物体以聪明智慧的物联网系统。

CIEN在城市能源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管理方面,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生产、生活、交流的能量需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在能源安全方面,综合利用,协调用能,广域联网,确保安全。

CIEN是城市能源供应系统的中间关键环节。向下,互联企业、建筑、家庭;向上,互联城市或者地域的智能电网。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CIEN:上班时,进入办公大楼,空间照明、电梯会自动开启,办公系统自动打开;坐在办公桌前,空调系统会自动判别启动个人空调系统还是空间空调系统;判别采用变风量(改变系统电能),变水量(改变系统热能),还是采用直接电力方式,在满足热舒适的前提下节约能源;判别采用改变遮阳装置的角度或开启自然光管系统,还是打开局部灯光照明,在满足视舒适的前提下节约能源;

建筑能源中心根据气象参数及建筑全体的用能情况,明确空调系统中热能和电能的量化指标,提出各自的供能方案。对于电力需求,是采用太阳能系统,风能系统,蓄能系统,还是向CIEN买电;对于热能需求,是采用太阳能系统,蓄能系统,还是向CIEN买热;

下班时,智能交通系统会帮你选择最优的回家路线和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在你到家之前已经部分启动。此时,家庭需要多少热能(炊事,洗浴),需要多少电能(电视,照明,电动汽车充电),这些热能、电能如何获得,是采用家用太阳能制热、发电,家用风力发电,自家电动汽车的蓄电,是启动燃料电池发电产热,还是向CIEN买电买热,以及向CIEN卖电,等等都会自动运行。

此时,与建筑或家庭的“智慧能网”互通的CIEN根据气象参数以及网内企业、建筑、商场、宾馆、学校、医院、家庭、电动汽车等用能情况,确定CIEN系统中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产热,垃圾发电,热电联产系统热电比例,以及燃料电池等等,优化低碳能源和温差能源的使用条件。同时提出用能决策辅助方案:是向城市电网买电,还是向城市天然气购气。

CIEN与城市电网智慧互通。城市电网根据气象参数以及各CIEN情况,优化核电、水电、煤电、低碳发电、生物质电以及蓄电等供电系统,确定发电和供电方案。城市或地域的天然气网络也会根据用气量的需求调整沼气产量,天然气供气量以及蓄气量等等。

简言之,CIEN使得城市的所有产能和用能设备智能对话,合理分工,具体负责,在节能、低碳、环保、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我们的生活用能。

也就是说,在CIEN范围,社区的办公建筑与住宅建筑的能量使用昼夜错峰互补;办公建筑与商业建筑的能量使用节假日错峰互补;产业与建筑也可以错峰互补。极大地减低了社区能网的用能峰值,节约能源。CIEN内的不稳定的气候低碳能源(太阳能、风能等)与稳定的低碳能源(氢能、生物质能)互为补充,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低碳能源,减少社区的二氧化碳排放。

“智慧能网”的技术节点

低碳产能技术是CIEN应用实践的关键之一。

太阳能利用技术是CIEN的低碳产能技术之一。涵盖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制热技术、太阳能建筑技术、太阳能空调技术和太阳能照明技术等等。

太阳能发电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去年光伏产业的年销售额为1000亿人民币,世界前15名的光伏企业中中国占1/2。同年,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国内销售为380亿人民币,年增长率为30%。

太阳能空调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聚焦太阳光能,进一步加热通过太阳能热水器的液体,使其蒸发制冷空调循环。太阳光能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太阳能。人类在室内享受自然光,是满足生理心理舒适感觉的关键因素之一。加之节能的需要,日本在近期推出了采用自然光照明的“建筑光管系统”,也称为光调系统。光调系统有望在地下空间、隧道、住宅,以及光源底部照明等领域广泛使用,带动光道、光管、光井等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

CIEN的另一个低碳产能技术是风能。风能是一种广义的太阳能。地球上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为水能的20倍。风能广泛利用于风力发电、风力提水、风力致热、风帆助航、城市通风、建筑通风等领域。风力发电产业近年发展很快,去年全球的风电约增加30%,预计2020年全球发电量的1/8将由风电提供。

风电的成本较低。据资料(kane2008)分析,假定风电成本为1.0,则核电为1.82,煤电为2.13。当然,风电也有一些技术瓶颈需要研究攻克。主要有噪音、占地问题,风力机变浆距技术,发电机的恒频技术等等。

生物质能利用也是CIEN的低碳产能技术。在城市中主要是如何利用生活垃圾产能。这是该项技术的重点研究。

固定式燃料电池的开发应用是CIEN低碳产能技术的重要部分。固定式燃料电池的理想的应用路线为:利用建筑、家庭的生活垃圾就地产生生物质沼气,直接用于燃料电池发电、产热和生产纯净水,供应家庭和办公建筑使用。相信该项技术不久就会进一步成熟,引领CIEN低碳产能技术的一场革命。

另外,城市中存在大量的温差热能也是CIEN低碳产能领域的有用之材。地表水、地下水、上水、下水的温差热能,发电站、变电站的排热,产业余热,建筑排热以及地铁排热等,量大面广。据估计(NEDO 1994),假定城市垃圾焚烧热量为1的话,则变电站排热量为1.7,地铁排热量为5,下水热量为25,发电站排热量为85,地表水温差热量为3362。如何在CIEN内,充分利用这些温差热能是今后重点研究开发的课题之一。

在低碳能网系统的技术节点中,除了上述的低碳产能技术之外,还有用能技术、节能技术、蓄能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它们对于CIEN的推广应用均起到关键作用。如何协调“五能技术”的全面协调发展,更是智慧能网技术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于这部分技术内容的发展和展望,拟在其他的文章中具体描述。

“智慧能网”的应用研究

CIEN的应用研究正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高等院)基地中,有步骤地规划实施。中科院高等院基地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总用地面积1600亩,总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

中科院高等院是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致力于战略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前沿技术、应用技术研究的非赢利性机构。是一个交叉型、集成型、开放型的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国家安全、人口健康、资源环境等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针对低碳、环境、通讯等领域的急切课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中科院高等院基地中,规划建设新技术创新(包括信息与电子技术、能源与环境技术、医药与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工艺技术、空间技术与国防科技),交叉前沿科学研究,转移转化,以及高层次人才教育的综合平台。其中,教育平台包括工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生命学院和能源与环境学院等。

结合自身的特点,中科院高等院希望在基地建设中、采用最新的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把中科院高等院基地打造成为中国低碳城市研究的展示平台,低碳新技术的应用平台,引领世界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

为此,该基地建设以环境和学理论为思想指导,用CIEN作为技术基础,结合基地居住人员的低碳生活意识的普及教育,三位一体,创新理论和技术,力争在短时间内把该基地建设成为世界领先、中国最优的低碳城市示范区。

其中,充分利用CIEN技术是基地低碳建设的亮点之一。首先,明确基地的低碳目标。提出,样板办公楼的碳排放量为控制在30千克/年•平米以下,非样板办公楼碳排放量为控制在40千克/年•平米左右。住宅也按低碳标准设计、建设和管理,使之成为国内同类住宅建筑的低碳化样板。

基地总体规划按低碳化标准进行优化,确定公交优先,人车分流;基地内步行优先,自行车优先;设置公共电动巴士以及自用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与基地间的公交摆渡;在教学区和科研区集中设置电动巴士;设置公共自行车网络租赁服务系统。

能源系统低碳化。利用CIEN,合理配套分布式的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系统。充分利用风力散热,应用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温差能源与热电联产结合(DHC)等综合措施减少能源系统碳排放。

太阳光照明、光导管和中庭采光技术。通过建筑形状、位置等优化组合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外墙外窗遮阳,减少建筑空调负荷;园区道路照明利用太阳能。

建筑物的层高、净高要留有余地,建筑单元组合便利化。减少建筑维修和改建的碳排放量。建筑材料低碳化。建筑设备的长寿命化和高效率化,在整个建筑寿命周期内实现二氧化碳的低排放。

利用雨水作为绿化灌溉的基本水源。将绿化引入建筑物地面和屋顶。在园区垃圾分类的前提下,进行园区可燃性生活垃圾的生物质能利用。

第7篇:智慧电网建设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议;基础设施;模式

前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科学技术也发展迅速,智慧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动城市向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提高城市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等都是智慧城市建设所研究的方向,而对于智慧城市模式的研究极其重要,必须有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才更利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以及经济属性

1.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一方面是指:城市的地上和地下个设施,通常运用信息化和网络手段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慧化管理;另一方面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建设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信息基础设施:

以光纤为网络的城市:在2010年之后,国家加快推进光纤宽带建设,加快实施光纤到户、光纤到村。

以高速宽带无线发展技术的城市:高速实现无线网络的随时接入、高速使用,让公众可以更好地使用无线上网,作为信息化的城市,这项发展是代表城市发展迅速的一个标志,尽快实现城市运行效率高、竞争水平高的标准。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城市:对于三张网络的使用,通过技术的改造,将三张网络结合起来,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过程中,慢慢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功能,并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一些服务。

智能电网的城市: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传感和测量技术,使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在控制方法以及系统技术应用上,进行正确的决策,这样才能实现安全、经济、高效地使用电网的目标。

物联网广泛应用的城市:更多地利用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设备于各行各业中,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物联网网络快速发展。

1.2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

对于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自然垄断的特性,对于目前企业数量较少,所以投资者在项目上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对项目的投资就会减少,这样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就很少。而一些企业经营的公益性又较强,这样就导致了一些矛盾问题:一些企业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要维持较高的价格,由于行业经营的公益性较强,导致要维持较低的价格,并且需要较好的质量,这样不协调的目标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很好的进行。

对于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准公共产品性,对于建成的基础设施,所有在其覆盖区域内的公民都有权利享受消费此设施的权力,所以有着不完全非排他性;当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成之时,在一定程度的用户数增加不会影响智慧城市基础建设生产和运营方面的成本,不论是一个或者是更多用户的使用上消耗成本都计算为零,所以这项基础设施所有人都可以获得。

对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网络发展,相对于其他网络型基础设施更加经济,政府的协调和规制能力要求也很高,与传统意义上的传送水、煤、电等物质和能量形式的网络经济形态完全不同,对于节点和连接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形式也很复杂,对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宽带和无线互联网络,已经超出国界的范围,渐渐地形成了全球化的信息网络;传统的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以及互联网络的数字平台上互相融合的趋势也很明显了,从物理传送、业务平台到实际应用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技术体系越来越复杂导致管理和维护出现了问题。

2、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研究

2.1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

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在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在城市光网方面全国使用率已经达到54%;在网络覆盖能力上,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超过了2300万户;在宽带用户发展上,新增固定宽带接入互联网家庭超过了1000万户;无线城市方面,应用总数已经达到了1.8万;在三网融合方面,全国已经有54个地区成为“三网融合”的试点区域;对于一些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视听节目持证机构明显快速地增加了;在智能电网方面、物联网方面发展迅速,政府也加大了对示范区内物联网产业的财政支持,加强了税收政策的扶持,并推进物联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2.2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虽然发展不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投资主体较为分散,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有各级政府、电信运营商、广电、电力公司、相关企业等,由于较为分散,所以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多元投融资的激励不足。在基础建设的前期,政府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但这项目向民间资本的开放不够,不能对民间资本形成吸引和拉动,所以资金发挥的效率不大。三是运营管理效率低,对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共享程度不够,部门随建了专有设施,但仍不能形成高效的运行和管理模式。

3、我国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建议

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速不断下滑的形势下,引入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选项。

3.1构造公私合作模式

民营企业通过购买或租赁的形式获得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权,这样对于民营企业可以在政府的特许经营权下向用户进行收费,更加激励民营企业的经营力度,作为民营企业自己的产业一定会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经营。

民营企业对政府拥有的指挥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经营和维护,政府可以向民营企业支付一些费用,这样民营企业和政府就成为了合作伙伴,可以对各部门的电子政务设施进行统一运行和维护管理,政务资源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支付相应费用给运维企业,同样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3.2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扩建和改造与政府进行合作模式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扩建过程,政府同样会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这样民营企业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之后,再进行管理。特许权下,民企经营者可以向用户收费,还会向政府提交一定的特许费,这样可以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和升级改造的速度,同时还为政府下一次新建基础设施筹集到了一定的资金。同时在配套措施上,政府也要放宽对改造扩建项目的准入门槛,有资质的民营企业都可以平等参与。

3.3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

对于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首先已有的基础设施不可再用,需重新建设;其次对于业务和承载的需求也需要重新建。政府可以采取建设-转让-经营、建设-经营-转让、建设-拥有-经营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

建设-转让-经营,民营企业以租赁的形式获得经营权,把建设时使用的资金作为租金,从而获得优先租赁权。这种形式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同样利于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

建设-经营-转让,民营企业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之后进行经营管理,按照特许经营的合约时间到期后转交政府。

建设-拥有-经营,由民营企业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然后进行永久经营。

这些模式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站机房、通信塔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根据专业化分工经营,将基站机房、通信塔等基础设施外包给第三方民营企业,并加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4、结语

对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最好的措施是公私合作模式经营,在政府的支持下,更需要民营企业的努力工作,以及大众的资金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智慧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第8篇:智慧电网建设范文

为解决“有城无产”的发展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据各地自身的自然禀赋、文化传统、产业选择,形成有地方特色的风格和模式。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要选择绿色、环保,能够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众多产业中最具亮点的一类。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新型城镇化必然要求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美丽中国”战略更将环保的重要性推向空前的高度,污染治理、资源再生、生态修复、环保高效材料等将成为政府未来大力推动的发展战略。

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分为节能和环保两个领域。《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城市污染企业治理改造和环保搬迁,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抓住相关投资机遇,力促产业升级。

其一,建筑节能行业发展将提速。目前,全国既有的建筑中,95%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全国每年新建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80%为高耗能建筑。建筑耗能占总耗能的40%,其中65%为采暖空调耗能。面对巨大的环保和节能减排压力,从行业发展来看,外墙保温材料、节能玻璃、智能建筑等为建筑节能主要发展方向。

其二,工业节能潜力巨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建设使能源消耗加快增长。工业节能将成为解决产业升级中高污染、高能耗问题的重要手段。

工业节能中电机节能是工业节能的主要内容。我国电机耗电占社会总耗电量的60%以上,但是运行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5%~30%,若所有电机效率均提高5%,全年可节约的电量接近三峡电站全年发电量。

余热利用是亟待开发的市场。我国余热资源占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的可达60%以上。我国余热资源利用率很低,大中型钢铁企业也只有26%左右,其他行业更低。而国外发达国家余热利用可高达80%以上。作为减排的重要途径,未来具有发展潜力。

其三,资源再生产业是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再生资源行业主要是类废弃物资,包括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报废汽车、废旧轮胎、废旧电子电器、废纸盒、废旧船舶。国家“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中包括七大重点工程,其中有四个属于再生产业。预计“十二五”末期资源再生产业将占环保产业总值的1/3。

其四,大气污染治理是重中之重。雾霾天气频发,大气污染治理会成为国内节能环保政策最大着力点。在国家政策将PM2.5列入总量减排指标后,与PM2.5相关的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柴油机(车)排放净化、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成为环保行业的发展热点。

其五,新能源产业实现生态文明革命。城市是能源终端消费最为集中的区域,尤其是在我国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发展城市新能源产业,实现城市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各类可再生能源及技术,特别是太阳能热利用和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分布式风力发电、生物质清洁燃料利用、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地热能及地表水和空气能量利用、新能源动力交通等,将成为新能源城市的重要发展方向。

力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城镇化浪潮下的居民追求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大幅度提高消费需求层次的愿望日趋强烈,进而要求各产业内部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根本提升。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空间载体,不断展现城镇社会结构演进,而信息化是协同各类资源、激发城镇化内外需求的工具。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契合集约化、智能化、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在城镇化建设中,智慧城市本质上是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和产业等领域信息管理全面数字化的过程。信息技术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催化剂,只有具备信息技术基础才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国内信息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相结合,电网、交通等领域正迈向智能化发展阶段。

智能电网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电力行业发展的共识。随着安全高效的电力供应、清洁环保的能源需求、能源短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凸显,智能电网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控制技术,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适应接纳新能源电力,满足双向互动等电网服务需求,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

智能交通战略迎来发展机遇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汽车数量爆炸式增长,城市拥堵问题也日益严重,与此相伴的是频繁的交通事故、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使城市承载能力与社会运行效率受到了严峻挑战。智能交通设备通过信息技术将人、车、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能够提高既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其二,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国内已有10个城市制定了明确的无线城市建设规划。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建设使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移动性增加,消费者对通信需求日益增强。移动通信技术为移动宽带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3G、4G服务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三,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城镇化导致每年有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市,每年有几百万辆的新增汽车,在这一趋势下,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交通管理、环境治理等重大项目。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来助力城镇化,准确制定合理的方案。国内几个城市已在交通、政务、教育、医疗领域开展了云计算建设的探索。

第9篇:智慧电网建设范文

以“荟萃智慧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为主题,9月12日至14日,第四届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下文简称“智博会”)在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短短三天的时间,智博会吸引到了5.8万余名与会者。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来自英国、北欧各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以及国内的专业客商达到3.5万人,共签约28个智慧城市项目,总投资额达70亿元,涉及智慧制造、智慧健康、物联网、跨境电商等当前产业发展的热点领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同期举办的“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从实践的角度,智慧城市发展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更加求实,注重实干、实用、实效。实干、实用、实效是指:要实实在在地做事情,理论联系实际,并且付出的精力和努力要有正产出。”

漫步在智博会会场,与会者可以随时连接iNingbo无线网络统一接入平台,实现免费上网。智博会希望以这样的形式,拉近物联网、智慧城市概念与普通人的距离。

实际上,与普通人相关的并不仅仅是免费上网而已。能够查询天气、看新闻、挂号和购物并且支付水电费的智能电视,查询身体健康状况的可穿戴设备,会动会操持家务的机器人,甚至是国家电网所展示的可换电池的电动汽车与充电站,都吸引了与会者的关注。这些活灵活现的展示,将原本枯燥的概念变为了生动的应用,让与会者切身感受到了智慧城市的魅力。

作为大会的重要一环,智博会本次的展览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分设4大场馆,共有智能通讯网络系统、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家居、两化融合、互联网金融、智慧能源、食品安全、软件与智能化展区等10大主题展区,特装面积占总面积的85%。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东软集团、中兴通讯、阿里云、华为、科大讯飞、瑞星等300余家企业参展了本届智博会。在“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成果展”上,义乌、温州、舟山等浙江省内多座城市展示了其所开发的智慧商城、智慧民生、智慧消防、智慧旅游等各类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