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新高考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程 政治 高考复习
政治高考复习,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树立全新的复习理念,制定科学的复习步骤。如何提升政治复习成果,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突破,从容地应对高考,这是众多高三一线教师都面临和困惑过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高考备考一线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夯实基础,抓纲务本,立足教材,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以书为本”是历年高考的命题原则。历年高考中,由于掌握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丢分占相当大的比例,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需要结合《考纲》要求,要根据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抓纲务本,做到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能力、觉悟三者融合。
只有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梳理归纳的基础上,形成本学科、本章、本节的知识框架,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带领学生对考纲所列考点及其微观知识逐一扫描,如发现知识的盲点或者理解的空泛点应及时补救;引导考生重温重要考点,检查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中的主干知识是否已经透彻把握、灵活运用。
政治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又须以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铺垫。因此,在把各模块知识内化成学生综合能力之前,各模块切不可盲目综合、提前综合,必须以夯实各科基础知识为前提,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全方位高层次地认识知识的整体结构与功能,才能高屋建瓴。
二、紧扣社会热点,立足时事、关注现实问题,处理好考点与热点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考政治试题命题加强政治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使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复习教学时要以时事热点为“背景”资料,用教材观点透析社会热点,用社会热点活化教材观点,做到时政复习与教材复习有机结合。
分析近几年的文综高考政治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将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要准确把握时事材料,另外也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时事政治和基础知识相结合的契合点,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
我们知道高考改革一直致力于“素质考查、创新精神”的探索。冲刺阶段的政治复习教学,要把以知识带时事的学习和以时事带知识的复习结合起来。对于重大时政热点,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要深挖时政热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多种合理的答案,鼓励他们在有所知、有所悟的基础上学会交流与兼容。
三、谋划策略,指导学法,处理好答题技巧、能力与规范的关系
学习方法是学生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体现了当前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即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政治复习的重要任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加强规范要求,考生的审题、筛选信息、寻找切入点等能力都需要通过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答题要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重点突出,寻找试题与教材知识的最佳结合点。
要采用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抓住重点和热点,精选精练。考生只有通过强化训练,才能适应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才能明确高考的命题思路和方式。在综合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又好又快”的解题理念, 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提高选择题的命中率和解答主观题的得分率。
在高三后期复习中,教师要重视错题研究。教师要帮助考生整理试卷,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研究错题,减少失误备考复习再紧张,教师也要挤出几节课时间,让学生查阅平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中曾经出错的题目,“吃一堑长一智”,重视错题研究,是减少失误、提高考试成绩的有效措施。
四、调整心态树信心,处理好知识能力准备和心理情绪准备的关系
高考时心态很重要,临考前的备考复习心态也同样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采取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方法来调整状态,每天都保
持一种燃烧的学习激情和充满自信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拥有坚强的意志,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高考的挑战。要以鼓励和肯定、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要求全责备,也不要听之任之,用真情激励学生如果不加以引导。
在政治高考复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情绪反应,随时进行校准和心理调适,以帮助学生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高考复习阶段的多次月考和习题训练,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因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留出总结的时间和空间,调整好个人心态。总之,要求学生力求做到不浮躁,脚踏实地,有的放矢,讲求实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政治高考备考复习是一项极富有艺术性、技巧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在政治高考复习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实践,多学习和总结,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政治高考复习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政治;教学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些都需要高中政治教师进行学习和探索。笔者在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已初步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悟,下面,笔者就算抛砖引玉了,与同仁们一起商榷。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三个特点
1.教师和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地位发生改变
传统的政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则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由机械的课程阐释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由重结论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政治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全面而具体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政治教学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即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当把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实践能力及行为习惯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中,有些目标是明确给出的,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有些目标并不是明确给出的,如,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这就需要政治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思想政治教学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就需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反思,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要指导学生去感悟知识,以实现知识的内化;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授知识,为学生“搭桥铺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探索实践,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二、教师该如何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本质区别。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则担负着倡导新观念和率先垂范的使命。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以更好地完成政治教学任务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
高中政治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了学科本位,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对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学生的教育。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应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逐步树立“对话”意识,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理解、尊重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2.研究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虽然包含的内容少,但涉及的范围却很广,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材中删减与增加了哪些知识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搞清楚教材依然保留的知识点在难度要求上有哪些变化。当然,也要对知识点的难度要求进行仔细的研究。总之,新高考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教材,并对其进行合理整合,要不断地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3.研究教法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探究、实践―提炼、获取新知识。思想政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迎新。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若要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讨论与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4.充实自我
高中政治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精心预设,动态生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这对广大高中政治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个挑战。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平时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在课堂上以不变应万变。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努力成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与广博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三、我认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下高中政治教学应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学政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真正的加强新高考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就必须从源头上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第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一个客观的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能够实实在在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高中政治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进入到良好的学习模式当中,从而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中生还不能够完全理智的对待学习,其感性往往控制着内在的动力,正是因为这样,高中政治教师必须积极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说多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等等,这样才能够获得学生的支持,从而以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现代手段,将课堂与现实紧密联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考核标准 训练 口语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常年围绕英语三级考试进行,一度三级考试的合格率成为评估一所高职院校的重要评估标准,甚至享有“一票否决”的特权。三级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法和阅读,导致英语课堂盛行“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成为大多数老师的固定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的课堂降低了教学双方的参与兴趣。
放眼整个社会,英语教学也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哑巴英语”“高分低能”现象严重。尽管投入了大量r间,但学习英语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经历了10年以上的英语学习之后,依然无法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也无法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这种现象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英语教学改革箭在弦上,英语教学考核标准将发生重大改变。
据有关媒体报导,新制定的英语考试等级量表将划分九个等级,计划2020年前逐步推出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的建立将增强我国主要教育阶段英语考试的科学性、体系性、选择性,为学生外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连贯有序的阶梯。此等级考试首次把口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比如把现场演讲、日常会话、场景交际引入到口试中,或者考察邮件、公告等英语应用文写作,综合考查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2016年底开始,我校不再组织学生进行三级考试,学生在大二时直接报考四级,据媒体预计口语考试也即将成为四级考试的必考部分,这些考核标准及考核内容的改变即将颠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使英语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何应对这种改变是我们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告别“哑巴英语”,教师应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人一般是考什么,学什么,功利思想严重。多年来中考、高考、英语等级考试都不涉及口语,导致学生成了做题的工具,“哑巴英语”盛行,而英语其实就是一门交流的工具,“哑巴英语”让英语失去了交流的功能,也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哑巴英语”盛行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欠缺,大多数英语教师本身就是“哑巴英语”的受害者,她们自己羞于开口,缺少说英语的环境和机会。事实上英语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要居安思危,应在教学过程以及平时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那么英语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呢?最基本的应该是:具有坚实的语音、词汇、句型以及语法等专业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译等专业基本技能;娴熟的教学技能与技巧。由于今后的英语考核增加并偏重口语交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英语教师自身要加强口语训练,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相长,增强自己在课堂上的口语驾驭能力。
二、让学生在“训练”中成为英语课堂的主角
著名教育学家Benjamin Franklin曾经说过: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 (告诉我,我忘记了;教我,我记住了;让我参与其中,我学会
了)。学习不是靠听别人讲授,那毕竟是外部的灌输;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有所体会,才能将所学内容吸收。英语不是教会的,更不是听课听会的,英语只是一门语言,语言是工具技能,就如同“弹钢琴”和“学游泳”一样,不是听懂了看懂了就会“弹琴”和“游泳”,掌握技能必须靠不断的“训练”。同样学生怎样才能看懂英语、听懂英语,主要也是靠持之于恒的“训练”。
普通授课和“训练”有何区别?普通授课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也就是传统的“满堂灌”;“训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定训练项目,演示给学生看,然后把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在旁边指出问题、修正错误,教师仅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而当前的学校英语教学,极少有训练,除了听课和做题,学生平时基本上不阅读、不听录音、不说英语,大量的课堂时间都被浪费在讲课听课这种低效行为上。对学生而言,英语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利用分析推理技巧来做阅读和听力题的能力,而是指看懂英文的能力、听懂英语的能力、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故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实现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口语教学,探讨适合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入处于“被老师遗忘的角落”,重新换起学生的自信心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老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要包容,让学生在改正错误中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方针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也应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根据学生专业及其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积极推进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实用性英语教学新模式,从真实的工作岗位中提炼出虚拟的教学情景进行操练,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前接触今后的工作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由于英语考核标准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加强口语教学已势在必行。“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在口语教学中老师应组织策划课前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比如要进行一个口语话题,老师事先要让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搜索和整理相关的资料,比如词汇、短语、文化背景知识等材料,这样既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为此,我们作老师的要常思考,如何艺术性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接受我们的礼物?如何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老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变换多种口语教学模式,比如采用“参与式教学”进行热身练习、演讲比赛、小组讨论、专题辩论;采用“游戏式教学”进行看图说话、故事接龙、猜词比赛;采用“表演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节目访谈、话剧表演。这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完美地实现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存在价值。
四、完善教学设施,加强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建设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常年呆在“粉笔、黑板、讲台”式的常规教室里,学生渴望上课的热情很难被激发,如果让学生偶尔身处一个拥有真实场景的“模拟教室”里,学生瞬间会迸发出扮演角色的激情,故在大学里修建现代化的语音实验室大有必要。比如医学院的学生可到模拟医院的语言实验室上课,让学生提前感知今后要面对的工作环境并模拟扮演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角色,学生在用英语交流的同时提前领悟到今后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问题,
这些都会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的学生对电脑和手机都很感兴趣,如何引导这种兴趣也是我们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引进流行的网络英语学习软件,将各种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会让学生感受到“与时俱进”的力量,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广泛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有效地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革新。
高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考核标准的变化,会让教学模式的侧重点发生一些改变,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感悟,摸索出更适合高职学生的新考核标准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考核;改革实践;效果
课程考核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既能对学生能力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又能对教学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考核模式存在的弊端
新闻实务课程强调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新闻采访》以掌握新闻采访方法与技巧为培养目标,突出强化实操性和实用性。国内目前有部分新闻院校已经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调整,注重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目前,多数新闻院系是在学生课程修完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书面考试,再按平时成绩30%(考勤加平时作业练习)+期末考试成绩70%(期末卷面考试)的形式,给学生一个分数。这种考核模式已不适应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利于学生新闻职业能力的培养。期末进行的学业成绩考试被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的评价,占到学生课程的70%的左右。但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成绩只能作为一个方面,而不应是全部。尤其是对于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新闻学专业来说,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新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采访、写作、编辑等专业基础训练,具备学会运用所学的新闻理论分析、解决新闻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而这些很难从一次考试得到真实全面的体现。
传统考试以知识评价为主,在内容上重理论测试,轻实践能力考核;重知识的掌握,轻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到新闻学实务课程,囿于资金、器材等方面的限制,一些学校课程考核依然采用书面、闭卷的考试形式,考试题型一般是传统的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等识记性内容,而口试、实际操作、新闻实践、综合考试、案例分析等综合能力型内容较少,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客观地反映出来。这种考试方式偏重于考察学生的新闻理论知识,忽视学生新闻实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核。
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以“一纸定乾坤”,这种传统单一、缺乏信度和效度的量化考试很难综合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面掌握的程度,更难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隐性学习的效果,如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素养、合作精神等,也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已经不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新闻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和实践
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有10多门,每一门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开课时间和课时分配等均有不同,故不能采用统一的考试形式,而应该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西安外事学院的新闻学专业课程改革以《新闻采访》为试点,逐步探索以实践为核心、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式改革。
对新闻学子来说,新闻业务技能“做了才能透彻了解,做了才能深刻体会,才不会觉得它难”。《新闻采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一般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讲授新闻采访理论,二是传授新闻采访方法,三是将采访方法应用于学生的模拟采访活动之中,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采访的实践中逐步消化、理解和运用这些新闻采访的理论和方法。《新闻采访》课程充分发挥主讲教师李培元老师的“双师型”优势和学生潜在的优势,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了教学思路:以理论讲解为基,以大量的实战练习为主,实现“实践教学实战化;技能训练全程化;课内课外一体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在完成校内外的采访练习过程中获取。
具体来说,《新闻采访》一方面在课堂上设立专题训练,通过实践操练,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价值的判定和新闻线索的筛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内寻访、模拟记者招待会、校外寻访、现场观察等校内外采访练习,锻炼学生新闻线索的发现与拓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尤其从2006级开始,每年《新闻采访》的期末考试,李培元老师都把学生带到一个地方现场采访,学生独立发现新闻线索、确定采访对象并进行采访,最后根据采访的情况现场分析问题进行笔答,完成考试。从06级半坡遗址博物馆之行、07级秦渡镇之行,08级蓝田县之行,09级周至之行,10级铜川之行,都是这种考核方式。
基于课程改革的需要,《新闻采访》课程的考核方式有了较大的调整,从2011年起,新闻学本科《新闻采访》课程的成绩计算标准由原来的3:7改为7:3,即平时考核成绩占70%,期末考试(考查)成绩占30%。初步建立起注重平时过程考核的动态、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完成的课内外大小练习、任务都要进行考核,包括整个课程教学的学生课内外学习表现、行为态度等也要进行评估 ,综合考察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和团队表现情况,考核评估学生所有的学习成果 ,使分数的评定更加全面、客观 、科学,尽可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更能体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受学生的欢迎。
基于过程的课程考核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化,变终结考核为过程考核,在平时考核中,平时表现(包括到课和课堂表现)、采访练习(校内寻访、校外寻访、现场观察等)成绩分别占总分的10%、60%。
三、新闻学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的尝试,《新闻采访》考核方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新闻采访专业能力明显提高。
1、加大学生平时考试成绩的计算比重,使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备考方式有所改变。大学学习中,学生没了高考的紧迫感,部分学生缺少明确目标,平时学习状态懒散,期末担心挂课,考前临时抱佛脚,猜题压重点,死记硬背。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上,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认真对待平日的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或考查,一旦学生哪一环节出问题了,老师也能帮其及时纠正,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一种持续认真学习的态度。
2、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避免学生陷入误区。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学生一学期的收获,远不是一张期末考试试卷所能反映的。事实上,加大平时考试成绩的计算比重,可以促使老师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核,学生平时的到课情况、课堂讨论、实践水平、作业质量等都可以成为衡量其学习状态的因素。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新闻采访》将理论讲授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从2003年开始就积极倡导和组织新闻系的学生参加社会专业实践,从小组到个人,从校内到校外,从大雁塔现场观察到参加周围区县的庙会,再到集体采访、参加樱桃节,举行模拟记者招待会等,这些逐步使新闻教学向实战靠拢的教学特点点燃了学生们学习新闻的热情。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要摒弃单一的笔试做法及“一纸定高低”的终结性评价机制,而应根据该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灵活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既能推动教学改革更深更快地发展,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李长江,宋妍,赵伟东.现代新闻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探究[J].新闻传播,2009.10.
关键词:高考试题 化学实验 能力考查
2010年是高中实施新课改的第6年,全国有16省(区、市)实施了高中新课改的高考,除了江苏、上海和海南使用化学单科命题外,其他13个地区使用的都是理科综合试卷,其中宁夏、吉林、黑龙江、陕西、辽宁、湖南等省(区)使用的理综试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安徽、北京、福建、广东、山东、天津、浙江等省(市)采用的是独立命题试卷。在新课程高考理综试卷中,化学实验都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在命题的立意和取材上体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分析高考的命题规律,把握命题趋势,对中学实验教学和高考备考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2010年新课改理综化学实验试题特点的分析,探寻命题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化学实验教学建议,以期对新课改化学教学以有益的启示。
一、2010年新课改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实验试题概况
笔者对2010年8套新课改高考理综试卷做了初步统计分析,实验试题呈现两大特点:
1.化学实验试题所占比例大。在各套试卷中,除天津卷外,其他几套试卷中涉及化学实验的题目的分数都占到化学总分的30%以上,各套试卷中化学实验试题数为2~4个,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在试卷中分布合理,突出了实验在化学科目中的基础地位(见表1)。
2.试题突出能力立意。几套试卷中实验命题取材很广泛,题目呈现形式也灵活多样,除了文字表述外,还有大量的装置图、流程图和数据图,并出现了实验探究性题目,凸显了鲜明的新课改特色(见表2)。
取材 回收利用锂离子废旧电池的电极材料 食品强化剂硫酸锌的工业生产 陶瓷、医药相关原料Li2CO3的工业制备 由工业废渣制备污水处理剂―聚铁和绿矾 制备纳米材料TiO2并测定其质量分数 燃料农药中间体制取一水硫酸四氨合铜(Ⅱ)
二、2010年新课改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实验试题能力考查的特点
下面结合试题中的具体实例,重点分析一下能力考查的特点。
1.突出基本实验能力的考查
正确的操作是顺利、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的可靠保证,基本技能和技巧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功。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可以紧密配合学生的课堂学习,培养动手能力,为学习者将来参加社会实践或进一步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它们也是构成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高考理综卷,非常重视基本实验能力的考查,试题都来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拘泥于教材,试卷中很少有单纯考查基本操作的判断或者直接考查教材上某一个实验的题目,基本实验能力的考查也出现了一些综合化的趋向,就是要强调正确运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以下用几个实例来说明。
例1.(2010年山东新课改卷第14题)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蒸馏水沿玻璃棒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B.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
C.酸碱滴定时,若加入待测液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将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D.检测某溶液是否含有SO42-时,应取少量该溶液,依次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
评析:本题4个选项涉及浓硫酸的稀释操作、溶液配制的操作要领、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原理4个方面的问题,都是来源于教材的基本实验,试题考查了考生对教材上“学生实验”的掌握情况。
例2.(2010年天津新课改卷第3题)下列鉴别方法可行的是( )
A.用氨水鉴别Al3+,Mg2+和Ag+
B.用Ba(NO3)2溶液鉴别Cl-,SO42-和CO32-
C.用核磁共振氢谱鉴别1-溴丙烷和2-溴丙烷
D.用KMnO4酸性溶液鉴别CH3CH=CHCH2OH和CH3CH2CH2CHO
评析:本题4个选项涉及了常见的阳离子、阴离子的鉴别检验的原理、有机物中官能团的试剂检验和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物结构检验中的应用,涉及的实验是教材实验的简单的延伸拓展,考查了考生对常见物质检验的实验技能掌握情况。
例3.(2010年广东新课改卷第22题)对实验(如图1所示)Ⅰ~Ⅳ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实验Ⅰ: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
B.实验Ⅱ:烧杯中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
C.实验Ⅲ: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红色
D.实验Ⅳ:放置一段时间后,饱和CuSO4溶液中出现蓝色晶体
评析:本题以实验现象的预测立意,要求考生对萃取分液,氨气制备和性质检验,Fe3+的检验,饱和溶液的结晶等实验现象进行判断,考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装置,弄清实验目的,迁移教材上的基本实验原理,结合相关元素化合物性质,才能做出准确判断。本题目的综合性强,能力要求较高,考查了考生实验观察、实验分析的能力。
2.注重实际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考查
《考试大纲》对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2010年新课改高考理综卷化学试题中,多数实验试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命题(见表2),这类题目能够有效地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第一,命题取材于生活、环保、科技、生产等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流程,材料真实,情境新颖,以此为线索有利于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生活、生产、环境的有关化学问题。第二,这些试题的呈现形式多是一种工艺流程或图表数据,信息量较大,需要考生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有利于考查考生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第三,问题设置综合性强,有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或对有关实验问题的分析讨论,也有基本操作的正确运用、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解答这类问题时需将实际问题分解、转化,运用化学实验知识技能联系元素化合物和相关的概念理论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并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形式规范表达,必要时做出解释,这些都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科学素养。这类题目区分度很高,对新课改实验教学选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3.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新课改高考《考试大纲》对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考试目标与要求”中将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合并表述为:“(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在大纲的“必考内容”中又再次提出“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探究题目设置是2010年高考试题中的“亮点”,在8套新课改高考理综卷中有6套试卷中出现了以化学实验探究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性题目(见表3),这类题目的表述中一般出现“探究”字样,并且实验取材于“某探究(研究)学习小组”的研究课题。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试题中将实验能力作为探究能力的一部分,问题设置主要是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操作方法。在这几题中探究要素设置多少也不相同,如北京的第9题和25题都只设置是“分析论证”一个探究要素,而安徽卷第28题探究过程相对比较完备。
探究内容 探究铜与过量浓硫酸反应 探究化合物的组成 探究铁质材料和热的浓硫酸反应 探究硝酸铁蚀刻银的原理 探究反应后的溶液中的离子 探究SO2的性质 探究物质的组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探究要素 分析论证 分析论证 分析论证进行评估 设计实验分析论证思考交流进行实验 补全假说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分析论证进行实验 分析论证进行评估设计方案
例4.(2010年安徽新课改卷第28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作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边振荡盛有2%的AgNO3溶液的试管,边滴入2%的氨水,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B.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ml乙醛中
C.制备银镜时,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底部加热
D.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
E.在银氨溶液配置过程中,溶液的pH增大
[提出假设]
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2+,验证了假设1的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思考与交流]
(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NO3)3溶液中的Fe3+和NO3-都氧化了Ag。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
评析:本题以探究Fe(NO3)3蚀刻Ag为题材,题目涉及的元素化合物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题目从实验能力考查方面看,主要考查教材上的银镜反应实验操作要领和实验设计;在探究能力考查方面,直接提出假设,要求考生设计实验并记录实验、分析与论证和思考与交流,给定了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题目要求用文字和方程式表示探究过程和结果,(3)(4)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允许考生有其他合理的解答。本题力图体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的考查,对考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一定的综合考查,属于能力较高层次的要求,这对新课改高考命题和实验教学会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三、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从2010年新课改高考理科综合试题来看,新课改化学实验试题严格遵循了《考试大纲》的理念和要求,在加强化学实验基本素养考查的同时,还注意了联系实际,侧重化学实验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这种命题趋势有利于引领高中化学教学落实课程标准,重视实验教学,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现就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和高考备考提出几点建议。
1.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认识的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充分认识化学的教学功能,给化学实验教学以足够的重视。
第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保证资金投入。在实验室装备中需注意不要盲目追新追高,要从本校实际出发,按照新课标实验教学需要配全实验仪器、药品,有计划地装备高端实验设备,保证传统实验装备的投入,积极开展自制教具的研究,为改进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保证,以发挥实验装备投入的效益。第二,要提高化学实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适应课程改革要求。要按照实验教学需要,配齐符合专业化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师,并组织实验管理人员和化学教师认真参加业务主管部门有关培训,使他们在理念和行动上主动适应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的要求,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第三,加强实验教学的软件建设,重视实验教学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制定3年化学实验教学规划,分段落实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目标,搞好实验教学的阶段性评价。
2.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化学实验素养
在基础年级(高一、高二)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素养,“使学生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第一,要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观察生动直观实验现象,领略化学特殊的魅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化学的学习提供动力。第二,要认真对待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通过教师的规范演示和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了解实验有关的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掌握化学实验有关的基本操作,以便顺利通过基本素质技能测试,并为高三实验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要注意转变实验教学方式,开展有效教学。建议将部分演示实验变成边讲边实验,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在学生实验的教学组织中,要转变传统的“照方抓药”的实验做法,实验前学生必须提前做好预习,弄清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操作要领和观察的重点。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和绿色化学理念。第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要注意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课外实验,或通过改变教材上“学生实验”的某些条件,将部分演绎实验转变成探究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手脑并用,规范操作、细心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实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强化实验复习,提高综合实验能力
高三实验复习是提升学生实验能力和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要深入领会高中课改精神,重视对《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对新课改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的每项要求都要结合近年高考的实际考查情况,对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新课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对教材上的实验内容进行统摄整理,构建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的网络,准确把握好各部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二是要加强对基本实验的复习。对于教材上的典型实验,可以按照实验目的进行分类组合,设置专题进行复习,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变换角度、改变条件等方式对实验进行拓展挖掘,设计问题分析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激活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三是把好实验的选题、用题关。在总复习阶段,要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为目标,精选以能力立意、情景新颖、取材联系实际、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和多角度设问的题目组织练习,适当穿插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实验题,通过规范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在训练指导中,教师要结合近年高考中相近的题目,对每个题目进行深入评析,充分挖掘试题功能,分析解题入手点、突破点、易错点和延伸点,以达到类化题目、类化思路、类化方法,提高学生实际解题能力的目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实验规范表达能力,指导规范使用化学实验术语和化学用语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解释实验问题,以适应高考答题的需要。四是在总复习阶段可以开放实验室,由学生从《化学实验》选修教材中选取部分课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组内讨论交流后进行组间交流体验或展示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实验探究类问题的复习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化学兴趣,缓解高考压力。
总之,2010年新课改高考理综化学实验试题很好地体现了高中课改精神,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和高考备考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试题所承载的信息还需深入研究,才能更准确地领会高考化学实验命题的发展方向。高考命题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中实验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只有自觉落实课改的精神才能主动适应高考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宇.2008年课改实验区高考卷与全国卷中的化学实验特色分析与比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9:43~44
[2]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4]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公共音乐欣赏课 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课”在普通高校中自开设以来一直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门选修课程,它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丰富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改进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使音乐欣赏课这门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课程顺应新时期社会对一专多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有待于深入探究,并且具有相当的迫切性。本文就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在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应采用动态教学法
学生要理性欣赏音乐首先必须具备感受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力度、调式、曲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高品质欣赏音乐的基础。而学生普遍认为要掌握这种能力有相当的难度,这也是制约他们更好地去理解音乐作品的一大障碍。那么,怎样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这种感受音乐要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心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在不断的实践中训练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视谱演唱两方面入手,从五线谱、简谱、音乐各要素音程和弦、调式等角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乐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遵循“综合音乐教学法”的原理,需要学生眼看、口唱、心想、手动练习,可培养人的专注力、反应力、表现力、敏捷性、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在欣赏中以节奏律动来巩固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节奏律动通过人体这一种“乐器”来展示音乐的要素,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音乐,参与表现音乐,从而发展他们的内心听觉去接触音乐的本质。节奏律动包括了随音乐节拍踏脚、拍手、做即兴表演动作等,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只有选用适合学生做的节奏律动来进行教学,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的感受。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欣赏课的关键
首先,在介绍音乐家的时候,除了介绍音乐家生平、创作思想、作品的创作背景外,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家的趣闻轶事,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无形中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分析音乐家的性格形成及特点往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爱屋及乌,从而使学生喜欢音乐家的作品。
由于学生对交响音乐接触甚少,不会听,听不懂,因而不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先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鲜明易理解的特性乐曲、舞曲等小品,从培养兴趣入手,由浅入深地进行。古典音乐作品中的名作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同学们不仅从中了解这些音乐家的生平及创作道路,还欣赏了他们的名曲及代表作,既扩大了艺术视野,又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增强学生对交响音乐的爱好。当我们将一些优秀作品展现给学生时,他们的情感会随着音乐的起伏逐渐丰富起来。随着欣赏者音乐作品的积累,他们的情感体验会愈来愈丰富,欣赏音乐时的情感参与意识也会愈来愈强烈,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水平也会愈来愈高。
三、注重在聆听中审美、聆听中思辨、聆听中感悟的体验式欣赏教学
作为普通高校的青年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方面薄弱,在音乐欣赏课中,过多专业术语的讲解会使他们感到乏味和产生距离感,在音乐欣赏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音乐语言交流、说话,就必须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去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创设一种情感体验的“聆听”的氛围,采取以聆听为主,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同时要善于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比喻等,并留给学生充分的联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对将要欣赏的乐曲有针对性地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促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以一种主动的心态去聆听音乐。抓住“听”这个重点,让学生倾听,倾听,再倾听。引起学生的动机和兴趣;通过“聆听”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从而与作品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此时,学生不光是用耳朵来听乐曲,更主要的是插上想象、联想,这就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让我们不但从听觉,而且从内心体会感悟音乐。
在反复聆听之后指导学生参与体验分析评价,待学生听完音乐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对乐曲的情绪、情节、风格和形象的感受,让学生将自己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充分表达出来。从而引发学生去思考,再通过教师内容的讲述,欣赏者就能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乐曲。
在聆听中审美,在聆听中思辨、在聆听中感悟的教学尝试,着力使欣赏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为一体,产生共鸣。通过“聆听”达到拨动学生心弦,提高审美体验的目的。 这种形式打破了原来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的教学方法,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四、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倡导运用“以音乐作品比较为基础的研讨式”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对象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从经济、教育发达的大城市到农村以及边远山区的学生,音乐背景的不同也给音乐欣赏课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但从另一方面看,大学生虽然普遍音乐知识与技能较差,但是他们有着相对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与文学的基本知识,并对音乐有着相当的渴求。教师在教学中,可着眼于中、西音乐文化的宝库,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大胆创意,寻找作品之间有价值的各种“可比点”,敏锐地发现音乐与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主动提出问题同时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地寻求跨学科的联系。作品之间的“可比点”定位在人文艺术范围内的各个层面,比如历史风云、时代背景、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地域风俗等等。在比较中,学生必定要调动起或学习了解到与之相关的人文艺术知识,音乐与其他人文艺术形式互相影响和促进,真正从“融会”到“贯通”,以此提高全面的人文素养。
五、将多媒体教学广泛地运用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渠道,更重要意义的是带来了音乐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变化。采用多媒体电子教案“图、文、声、像”立体化呈现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开发其视觉、听觉方面的表现力,将使传统的音乐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和富有艺术性。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避免了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差异和实际需求来综合编排。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和个性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使音乐教学社会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六、结束语
鉴于音乐欣赏课是大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是一条塑造大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就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如何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功能,是值得音乐教育工作者长期探讨的一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12月.
[2] 冯兰芳.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二十年回顾与展望(1978-1998 ).人民音乐,1999年第10期。
一、信息技术教师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角
我省从2008年秋季进入新课程改革,2009年9月,本人有幸参加了在井冈山举行的“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新课程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信息技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信息技术教师将成为新高考方案中的“新宠”
2010年11月《江西省2011年普通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新高考方案最大的改革在于,我省从2013年起实行分类考试,报考高职(专科)类的普通文理考生必须参加技术学科考试,技术学科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科目考试定于每年一月进行。考试时间为90分钟,科目总分为100分。这符合《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
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曾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集体抱怨。新课程将信息技术列入高中课程领域的“技术”领域,使其成为高中阶段的一个独立科目,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确认;新高考改革方案将信息技术列为高考科目,使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得到凸显。 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不考”到“学业水平测试”,再到“高考”的“三级跳”,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教师也将从“边缘化”状态过渡到“新宠”状态。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整合中优势明显
随着形势的迅猛发展,我们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为每个班级都安装了投影、实物展台、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实现了备课无纸化、办公自动化。经过这些年持续不断的校本培训,教师们普遍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全校老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普遍较高,都能独立完成课件制作,使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常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在整合过程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优势明显,是其它学科教师不能相比的。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整合中的优势地位,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这样学生上课更有积极性,更感兴趣,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优势更加突出,我们的价值也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四、信息技术教师成为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成员
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教育信息化,关键在教师,要使我们的教师成为信息时代的“愿意者”,最好的途径就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让教师成为参与者和研究者。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学校软、硬件设备维护,学校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校园监控系统、电子显示屏、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卫星接收系统,搭建对外的校园网站,对内的办公OA系统,资源库建设,信息技术培训,乃至全校所有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的辛勤劳动。计算机及其网络是当今最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信息时代的标志,而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就处在代表时代特色的风头浪尖上。
五、信息技术教师应自觉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内容可谓浩瀚无边。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不断地充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古人云“学不可已”,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做一个讲讲练练的教师,那我们将毫无专业优势可言,我们应该争取做一个不仅有教学水平,而且有过硬新技术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完善自我,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关键词: 高中物理 高效课堂 立足教材 高效训练 高效备考
在目前的普通高中教育的生态中,教改成功与否,是否得到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同,一个主要的指标就是高考成绩。从对于学校的评价机制来看,学校、社会、教育主管部门主要关注的是每年一次的高考成绩。因此,如果离开普通高中教学的教学实际――高考,谈高效课堂,那么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者是空中楼阁。因为高效教学的落脚点或者是最实际的评价标准还是高考的质量。我认为高效课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高效课堂为基础;高效训练为关键;高效备考为保障。
高中物理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理科综合中的核心学科,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大,知识考查的范围广、难度也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们理科成绩很大程度上与物理成绩密切相关。那么,应该如何立足高考,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呢?现就这一问题笔者谈谈认识。
一、立足教材,目标紧盯高考
2016的考试大纲相对2015年考试大纲有几点变化:在考试内容第一段删去“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这说明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更加体现了知识与能力不是孤立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教材为本,认真使用好统编或推荐的教材,而不必一味地钻入高考复习的各种资料中。但必须认识到,教材本身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跟不上知识、技术的发展。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些以人们关心的自然现象和现代科技发展中的新问题为题材的题目(信息题)。因此,在训练中,既要依据教材搞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又要结合高考实际,相应补充一些新知识、新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物理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事实上,从2016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灵活、以能力立意是当前高考改革下的核心命题趋势,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既要“死”,即务必要把核心知识掌握准确、扎实,又要“活”,引导学生们灵活运用死知识解决各种问题,这就是物理学科素养的呈现,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二、高效训练,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们课堂上知识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哪种程度,最终是需要用学生们练习的状况呈现的,练习既是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考查,又能达到对于课上知识拓展和延伸的目的,进而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但是,学生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题海战术已经不适应当前新高考的要求,所以在学生们训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训练的高效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实现反馈矫正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课后作业一定要精选精练,要坚决杜绝单纯追求数量而出现重复性作业的问题,这样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练习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科学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高效训练要做到“六有六必”,即有练习教师必先做、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坚持做到精选精练,把握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的题目,提高训练效度;必须做到及时批改,精批细改;讲评之前必须先做统计归纳,切实提高讲评的针对性。总之,高效训练不是口号,关键在于落实在每一节的教学中间去探索和落实,这样才能够达到训练的目的,才能够使物理课堂教学更高效。
三、高效备考,做到有的放矢
物理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做好考前备考,好的考前备考对我们来说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高效备考呢?总的来说就是宏观规划、完善细节。也就是说要有总的复习计划和目标,然后结合学情具体扎实地落实。就高中物理学科来看,我们首先了解高考考试说明,从考试说明解读考什么;从近年试题解析怎么考;从学生们个人现实明确怎么办。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主动高效。其次要回归教材,扎实基础。课本是学习之本,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大多数高考题在课本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所以抓纲务本。方可落实“五基”,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实验、基本模型、基本方法。再次,引导学生们规划好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听课是主业,跟老师思路走,抓知识方法重点,力争当堂明白。注意,预习了才能真正跟上老师的思路,跟上思路了才能抓住重点,所有学生都要把握的重点就是公共重点,但重要的是要抓住个性化的重点,每个人的知识点认知和把握情景是不一样的,各有需求,自己缺什么就抓什么,重点一定要有个性化,要听懂个性化的重点,当堂消化。最后,要鼓励学生们构建知识体系,当前的高考物理学科更加突出能力的考查,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基础就是对于核心知识的准确、扎实的掌握,把老师和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最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是根本目的,必须鼓励和要求学生们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坚实的保障。
具体落实到阶段复习上,第一阶段复习方法:按模块复习。按模块复习是高考总复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之前所学的知识点和题型现在也许有些淡忘了,有些章节还存在一些死角,而按模块复习正好可以把知识点系统梳理一下,复习完一个模块,试着建立知识网络,检查有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是否还有没复习到的盲点,再看看这些知识点有什么联系。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不仅把知识点都记下来,而且知道各知识点所涉及的题型和解题思想。第二阶段复习方法:重点复习各部分内容。重点复习各部分内容时要抓住主要知识点,搞清它们的内在联系,并使之系统化。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要把重点放在概念的理解与规律的运用上,理解概念要在“准”字上下工夫,掌握规律要在“用”字上下工夫。
总之,高考的不断变化要求教师在立足于学生实际和考试要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抓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效率,精心设计和准备,这样才能够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丰平.第四届学校新文化发展论坛上的报告摘要[R].(教育时报),2010(3).
一、回顾考纲,明确方向
再一次理清2009年《考纲》中的新增考点、部分删去考点、合并考点、修改考点,进一步理解《考纲》中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二、回顾课本,寻找源泉
“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首先对重要的主干知识(细胞的结构、代谢、遗传、生态、生物工程等),尤其是近几年在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的、或错误率较高的、或近几年来高考中未考查又在考试大纲范围内的知识需要进一步强化,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结合笔记和错题档案进行分析,这样会使重点更为突出。其次对课本上的专业术语和结论性用语需要再次强化记忆,如脱水缩合、半保留复制、异养、需氧、厌氧、转录、翻译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等,以保证答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除此之外,平时易忽略的小资料、课外读物、扩展视野和旁栏知识等内容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些内容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背景材料,有些还是必考知识。
三、回顾习题,注重反思
同学们上高三以来已经做了大量的习题,包括平时每章节的练习题,每专题的测试题和高考模拟试题。这些已经做过的题目其实就是很好的复习材料,所以在备考的冲刺阶段,把以前做过的,特别是那些有代表性的贴近高考的习题或近几年的高考题再做一遍,这样会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回顾习题的时候,应该注重反思出题者的意图,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对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效果。高考题立意新,对某个知识点的考查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抓住了“宗”,再难的题目也可以迎刃而解。
四、回顾实验,击破难点
实验题不仅占分比例大(近几年高考题其分值约占30%),而且题型灵活多变,在《考纲》中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要求多达四点,因而实验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取得好成绩。实验题必须击破。目前高考,虽然还不具备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非常重视实验内容的考查,如在选择题中常考查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以及实验安全等内容;在非选择题中,往往考查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在备考的冲刺阶段复习实验的策略是,依据《考纲》规定的必考的19个实验,着重理清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实验结论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此外,回顾课本中的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等,要注意分清探究与验证性实验的性质,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则,解题时紧扣实验的基本程序,做到有条不紊,前铺后应。
五、精选习题,考前训练
经过了前面的复习之后,针对一模出现的问题,在备考的冲刺阶段首先应根据《考试大纲》中的学科范围定期进行知识检索,哪些知识点理解了,哪些仍属于模糊状态,以便及时的弥补和训练,所以在备考后期应按照老师要求,选择适合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考前训练,这是很有必要的。做题时切忌丢开基础,专做难题、偏题和怪题,结果使自己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厌学。其实,现行高考中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占80%,所以我们应该选择中等偏易的题目进行训练。
其次,做题时应该重质而不应该重量。有的同学做过的题目不少,但做题的时候只是追求题目的答案,而不是追求题目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自己做题时暴露出来的问题,这样的话做再多的题目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做题时应该注重出题者的出题意图,题目涉及的考以及自己存在的不足。还要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分类和归纳,以形成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再次就是做题时应懂得策略,应先难后易,采熟放生·理智取舍,所以拿到试卷应先浏览全卷,粗分先后,即哪些题先做,哪些题后做要做到心中有数,答题时应十分注意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