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公路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侵害公路行为五花八门。一是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违法修建建筑物、构筑物,尤其是以建房、搭棚现象最为严重。公路尚未建成交付使用,而公路沿线临路边上的一幢幢民宅楼房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尤为让人揪心的是,许多民房建房多久,建筑材料就占道堆放多久;二是占道堆放柴草、打场晒谷、摆放农机具、搭建牛栅猪栏鸡舍等仍很普遍;三是马路市场比比皆是,占道经营司空见惯;四是随意私挖道口、横挖公路开沟放水进田、在路肩上种植农作物(原因是农民持有的土地林权证与公路控制区的划定不清,导致农民误认为公路控制区内的土地是他们的承包地)、河道非法取砂危及桥梁安全等;五是超载超重车辆对公路危害大;六是装载不规范抛洒污染路面,给车辆、行人安全造成隐患;七是未经许可在公路两边私设加水点,既污染损坏公路路面,又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八是非公路标志牌影响公路美观。
路政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目前,我局路政执法管理人员仅有4人,且年龄偏大,却要承担着艰巨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任务。可想而知,路政管理资源(人力、物力)投入与管辖公路里程不成比例,鞭长莫及,不堪负重。面对这种现状,只能确保县道公路路政管理,而且还处于“管一时好一时、打击一时好一时”的被动局面,乡村级公路的路政管理就难兼顾得上了,最终造成路政执法管理职能得不到充分体现。
路政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乡村公路沿线群众对《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路政管理规定》及《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缺乏了解、认识,绝大部分群众不了解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规定,也认识不到占用公路路产造成的后果,更谈不上办理路政许可手续,个别村组干部连村镇公路建筑控制区概念都不清。路政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尚未深入人心,宣传力度、广度均不到位,乡村公路永久公路宣传标语、宣传牌偏少,宣传氛围不浓厚,影响力不大。
侵害公路案件查处率低。我县农村公路线长面广,来自各方面的人为挖掘、损坏公路及破坏公路设施现象极为严重,屡见不鲜。但苦于路政执法力量薄弱,路政执法管理跟不上,加上社会监管缺失,损坏公路路产行为不能及时处理,案件多,情况复杂,查处难度大,给道路交通带来安全隐患。
如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构筑安全畅通的农村公路环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当前我县农村公路路政执法管理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
路政宣传教育必须引向深入。依法治路,最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民众法制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为此,必须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路政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我县农民群众居住分散,地处偏远,文化层次参差不齐。路政执法宣传教育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找准切入点,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路政执法,利用宣传车、电视广播、深入乡村发放传单、制作宣传牌等,候车亭制作路政宣传画,使路政执法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广大群众养成学法、知法、守法习惯,形成人人爱路、护路的良好氛围。
合理配置路政管理人员。在路政管理人员的配置上,应该按照我县目前所管养的农村公路里程比例来合理配置路政管理人员,建议每100公里配备一名路政管理人员。同时,在目前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使农村公路管理步入正常化管理轨道,还要不断地创新管理工作新方法新机制。农村公路养护责任主体下放后,乡镇应设立兼职的交通专干,确保每个乡镇有2名兼职路政协管员,村有一名村干部兼职路政协管联络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效果。
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合力。农村路政管理工作是社会系统工程,单靠路政队几个人的力量是管不了也管不好农村公路的。因此,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群策群力,人人参与,来促成这项工作。《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开展公路保护的相关工作。”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共性管理责任,也有行业管理职责。因此,政府必须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部门的管理职能,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合力。
落实必要的经费保障。经费是保障路政施政的很必要条件之一。乡镇交通专干、协管员及联络员日常工作所需的办公、装备(巡查车辆、治超工具、电脑、相机)、执法服装等经费要有一定的保障,以确保路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 农村道路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1、农村公路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面广,里程多,其里程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四分之三以上,连接广大的县、乡、村,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出行,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道路是“生命线”、“富农线”“,村村通油路”工程正在全国如火如茶地开展,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其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同时看到,尽管我国农村公路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但总体上看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要求,主要问题集中于:长期以来对农村公路这一公益性物品的认识不尽一致;没有全国性、系统性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对农村公路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政策等缺乏系统的指导;没有稳定的建设资金保障;农村公路的总体水平低,路网密度、技术等级低,路况差;东、中、西部间发展不均衡;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养护,建养不协调等问题。但是,道路建设和土地开发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土地开发形成的区位和空间差异是道路建设的经济基础,而道路建设可以提高周边土地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提升该土地区位的经济价值。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提升土地的实用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做好农村道路建设。
2、农村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沥青路面的优缺点
沥青路面以其能够利用石化企业副产品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公路、城市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面层处理,是我国路面的重要结构形式。铺设路面的沥青是经人工选配具有一定级配组成的矿料(碎石或轧碎砾石、石屑或砂、矿粉等)与一定比例的路用沥青材料,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沥青路面是在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作面层的路面结构。这种路面与砂石路面相比,其和强度稳定性都大大提高;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沥青路面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振动小,低噪音,养护简便,能路面分期修建。沥青路面的缺点是温度敏感性较高,夏季强度下降,若控制不好会使路面发软泛油或推移剪裂破坏;低温时沥青材料变脆可能引起路面开裂。
2.2农村路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①资金缺乏:由于农村道路修建资金多来源于县乡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的不到位。
②技术力量落后:有的地方,出于种种原因,将工程承包给当地村委会,由村委会组合村民施工建设,由于村民专业知识有限,致使道路质量很难令人满意。村级公路蜿蜒曲折,拐弯处理的十分生硬,并且道路两旁常有施工过程中留下的沟槽,十分危险。
2.3造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由于资金的缺乏和施工技术的不足,使农村沥青路面极易遭到破坏,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在路面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设计与实际路段情况不符;油路补强端的路面厚度考虑不足;路面厚度设计考虑不足。
②在路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铺设沥青之前,底基层清楚不干净;基层松铺系数控制不严而导致二次加层,因二次补加层与下层无法紧密连接而引起的路面松散;对原材料检验不严格,对沥青混合料
的配合比控制不够,特别是矿粉和沥青用量配合比准,使路面出现松散、露骨、坑槽等等;施工设备陈旧不配套;沥青混合料加热温度过高,使沥青产生老化、从而致使路面强度不足,产生松散、坑槽等病害;碾压时温度过高,产生推移,形成微裂。
③养护及其他原因:养护不及时及养护方法不恰当等。
④违法操作方面:个别情况下,某些人为了私利,不进行公开招标,而是通过关系,将施工交给一无资质,二无技术和经验的队伍进行施工,更有甚者,直接交给当地的村支书,由村里组织人员施工,在这种即无施工员又无监理的情况下施工,其道路质量可向而知。
⑤大车碾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厂矿企业在农村安营扎寨,而货运车辆也不断的大型化,超载现象严重,致使许多路面过早的出现了严重的病害,极大的影响了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⑥水的渗透破坏作用:路表、边坡等的渗水,使局部路基受水浸泡后承载力值下降,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路基滑动产生裂缝。
3如何改善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3.1为了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除了正确贯彻执行现有的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养护技术规范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1提高路面基础层的使用性能
在铺沥青之前,首先要做好基础层的处理工作。路面基础层是路面结构体系中主要的承重结构,其性能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整个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要想铺出高质量的道路,首先处理好路基。
3.1.2选择合适的配料
沥青混合料是由沥青、集料、矿粉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的,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类型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很大,面层碎石的级配直接影响沥青碎石混合料的孔隙率指标,要使空隙率和稳定度同时满足
要求,必须通过调整粗细集料用量或者用油量等办法。各种沥青混合料级配有着不同的使用的性能,例如,AC-13防渗水能力好,但抗车辙能力却很差;而AM-30的抗车辙、抗裂能力都比较好,但防水性却较差,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的使不同性能的沥青混合料发挥作用。
3.1.3提高集料质量,最大限度的改善
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
集料是决定沥青混合料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所以,要想铺一好的沥青路面,必须把准集料关,一是要严格控制料石的质量,二是严格控制矿粉的质量;三要实现集料场地的硬化和做好集料的抽检工作;四是注意混合料的运输,运输时间不要过长,同时要用保温布覆盖,以防出现级配离析等。
沥青结合料与集料表面的黏合力丧失而导致集料松散,是路面车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导致路面水损害的重要原因,所以,提高沥青与集料的粘结性,对提高路面性能和水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4严把施工质量关
洛阳位于豫西,大部分地处山区或深山区,其突出特点是坡陡,弯急,路基窄,路况差,地形复杂,改造工程量大,不利因素甚多,对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的实施带来相当难度。现以某乡村公路改造工程为例,列举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一些典型问题与解决思路,以供参考。
一、工程概况
豫西地区某乡村公路,是连接三个乡(镇)的一条重要县道,又是发展当地旅游事业的一条重要通道,并且是当年度重点扶贫工程项目,建设投资上千万元。该路段全长29.2公里,原为等外砂石路,路基宽4~5米,路面坑洼不平,弯急坡陡,临河傍山,地形复杂,且防护能力差,每到雨季,滑坡、水毁,交通中断,严重影响当地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该工程施工图设计按山岭重丘三级路标准。道路沿线植被较好,为了保护沿线原始生态环境,平面走向基本沿原路布设,路基宽7.5~8米,路面宽6米,最小转弯半径15米,最大纵坡8%。路面结构为20厘米灰土砂砾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4厘米沥青碎石面层。该工程分两个阶段实施,路基拓宽改造工程于头年秋后进行,由地方政府组织民工建勤完成。路面工程于4月开工,于当年10月底完工。经交竣工验收,质量评定为优良。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路基改造工程量大,组织实施难度较大。因道路沿线均为高山峻岭,坡陡弯急,原路基过窄,按设计标准,改造量较大,又因工程为扶贫性质,资金缺口较大,这是该项目的首要难题。
工程沿河道走向,防护能力差。该工程大部分路段沿河道走向,路基临河傍山,特别到雨季,山洪暴发,水毁滑坡,对工程造成极大危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要求工程提高防护能力,完善排水设施。
部分地方性材料采集困难,质量难以保证。受客观条件限制,一些地方性材料天然沙砾石需就地采集,但因河道沿线天然砂砾缺乏,且粒径偏大,级配不合理,不能满足工程需要。
施工组织不易协调,交叉施工影响作业效率。该工程沿线地域狭窄,路线长,出口少,施工期间车辆通行困难,材料进场与施工相互干扰,难以协调,有的标段还会造成停工待料,影响正常作业。
三、解决思路
该工程项目完成后,既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服务三农”的政策,为当地群众打开了脱贫致富大门;同时,也为河南省乡村公路建设提供了解决思路和宝贵经验。
(一)做好前期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搞好施工图勘察设计。设计人员充分调查,向当地群众了解人口通行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充分论证设计方案,优化施工图设计,特别加强了防护排水设施。施工图设计完成后,交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施工图评审工作,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
组织民工建勤进行路基改造工程。鉴于路基工程土石方量大,防护砌筑量大,涵洞排水设施多等情况,为加强工程领导,解决资金短缺等困难,成立工程指挥部,注重发挥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组织民工建勤,发动沿线广大群众,人人参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分段包干,突击会战,保证了路基改造工程如期完成。
组织当地群众采备天然沙砾料。在路面工程开工前,组织安排沿线群众采备天然沙砾料,堆放于路的一侧,以备底基层使用。这样,既有利于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又可减少路面施工各标段相互干扰。
搞好招投标,择优选施工、监理单位。鉴于路面施工专业性强,质量要求高,为确保工程质量,则通过组织招投标,选定实力强、业绩好、有经验的施工、监理单位,承担路面工程施工、监理任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文明施工
建立健全工程组织指挥机构。为加强该工程建设中的组织领导,由县、乡两级政府主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工程指挥部。各承包单位设立项目部,明确3项负责人,建立例会制度、评比制度、奖惩制度等。
各项目部均实行岗位责任制。主要是目标责任图标上墙,如组织机构图、工程进度图、晴雨表等。各标段现场设立责任牌,表明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责任人;各项目负责人和施工操作手均挂胸牌、带臂章,做到人人岗位明确,责任明确。
加强各单位、各部门、各环节的组织协调。若遇到矛盾,施工受阻,有人负责处理解决。如征地、拆迁、赔偿等方面,由乡、村领导负责协调。各标段施工期间运料与施工发生干扰影响,由指挥部负责协调。
(三)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市设由质量监督站,现场设有监理部(组),各标段项目部设有工地试验室及自检人员等,形成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现场从事技术、监理、实验等专业技术人员均由从业资格的有资质人员担任。并在开工前进行专业培训,考试合格者,才能上岗。监理人员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三全”管理,并拥有质量否决权、计量支付签字权。他们严格按规范要求,随时进行各项指标抽验。坚持上道工序未经检验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等原则,以确保每道工序合格,不留质量隐患。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各种进场材料,均送质监站检验,合格者方可投入使用。对天然沙砾等地方性材料,如遇级配不好、粒径偏大等不合格者,则采取检出、砸碎、调节等补救措施。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纽带,是保障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包括县道、乡道及村道。
近十年,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农村公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公路里程不断增长,路面等级不断提高。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县农村公路共计291条,管养里程1517.915km,其中县道197.436km,乡道137.748km,村道1182.731km。按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1.375km,三级公路10.968km,四级公路770.460km,等外公路735.112km。按路面等级分,水泥混凝土路面14.699km,简易铺装路面265.278km,砂石路面1233.088km。通过参加半年全地区和年终全省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检查工作,并结合平时对农村公路“建管养”问题作出的走访调研,发现由于诸多问题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公路出现了路面病害增多,养护管理还不到位,路面水毁等病害得不到及时修复,农村公路好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公路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整个平塘县的农村公路在养护管理中主要还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现谈一下个人粗浅认识:
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和标准普遍不高,加之地质灾害和超限运输,路面相继出现大量病害,已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当前,由于受到建设资金投入等条件的限制,部分公路改造项目又急于“上马”。造成了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抗灾能力较差等问题,加之部分高海拔路段地质不稳和超限运输车辆等因数,公路路面相继出现了大量病害,如坑槽、翻浆、沉陷、松散、脱皮、鬼裂、网裂、啃边、挡墙及路肩受损等,据平塘县2011年七月份油路病害普查数据显示,全县油路出现受损路面155106.22m2,受损率达8.06%。
(二)部分乡镇对村级公路存在“重建设、轻养护”思想。村级公路建设周期一般都在一年左右,周期短,见效快,是短时间内能够体现当地领导干部“政绩”的项目,所以乡镇领导对建设都较为支持。但建设好后大多数乡镇就麻痹了,对管护极为不重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可见道路的重要性。根据《思南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方案》,乡镇是村级公路养护责任主体,具体组织本辖区内村级公路管护工作,但据了解,绝大多数乡镇没有认真履行村级公路日常管护工作,有些甚至连季节性养护都未到位。养护资金挪作他用现象时有发生。
(三)县乡公路养护技术水平较低,严重制约农村公路发展。
随着路面等级的不断提高和里程数的不断增多,对养护水平及技能要求相应提高。县乡公路养护工作多数只局限于路面简单清扫和边沟清理,对于局部损害严重路段及桥梁,只能依靠上级主管部门补助方能修复改造。虽已配备了养护综合车,但其使用成本高,后续资金补给不力,致使使用率较低,多如牛毛的油路受损路面,恢复可见捉襟见肘。其次是养护技能人员技术水平较差,不能有效地提高养护效果,致使养护发展较为缓慢。
(四)养护资金难以得到保障。
管护资金欠缺是严重制约农村公路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全县油路病害较为严重,管护综合成本较高,而我县每年400万的养护经费,除了在职人员人工工资30万,办公及车辆使用费10万,村级公路日常管护费120万、清理垮塌方10万,用于县乡公路管护的只有230万(含水毁挡墙修复、油路路面受损修复等养护工程和县乡公路日常养护),其真正用于养护的资金每公里每年不足6500元。显然资金相对缺乏。
(五)管护机制不健全,管护人员严重缺少。
对于村级公路养护,乡镇没有成立村级公路管护站明确专人专职管护村级公路,虽有分管领导负责,但由于乡镇工作任务繁重,大多顾此失彼。担任县乡公路管护任务的县公路管理所现有正式职工16人,其中管理人员9人(含超聘人员2名,留职带薪人员1名),工程技术人员3人,工勤人员4人(含病退人员1名)。50岁以上人员3人,35-49岁人员7名,35岁以下人员6人,年龄结构不合理。根据县编委核定15个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显然工程人员严重缺乏,影响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措施及对策
(一)强化安全设施管理,加大安保设施投入,营造安全通行环境。
对现有安全设施的管理,是当前解决农村公路安全畅通的关键之一。由于一些农民朋友对交通安全意识较为淡薄,肆意破坏公路安全设施的大有人在。对此,我们要加强安全方面教育,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单、悬挂标语、利用赶场天广播和报纸、电视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努力抓好安保设施管理工作。多方筹资,勤跑项目,确保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村级公路“有必养、养必优”。
村级公路管护,当务之急是建立乡镇村级公路管护站,明确专职专人负责,设专用办公室,有条件的乡镇配备工作用车,建立健全各类管护职责、制度及办法,对乡镇所辖区域村级公路实行应养尽养,力争实现村级公路“有必养、养必优”。
(三)组建专业养护队伍,加强对技能人员培训与学习,努力提高养护技术水平。
公路养护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并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管理难等特点,如何选择一支具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心,能独当一面的养护技术能手尤为重要。同时,加强对技能人员的技能培训与交流,对养护技术水平具有决定性因数。养护设备的投入力度,直接关系到养护队伍实力问题,养护设备使用后续资金补给,是搞好养护工作的有力保障。因此,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等业务培训,加强对养护设备采购和保障养护设备后续资金补给,才是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养护质量不高,养护技术水平低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养护资金投入,保障农村公路健康有序发展。
资金的筹措,必须多元化、多渠道。目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主要以地方财政来源为主,上级主管部门只补助养护工程部分资金和村级公路补助资金。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因此我们在请求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必须要通过动员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帮扶挂钩单位、沿线厂矿或转让公路广告使用权等形式筹集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管护工作。
(五)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沟通,确保人员相对稳定。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机制
近年来,虽说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己经得到了相关的重视,养护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但在具体的养护管理体制和养护管理措施上面还不够完善,其运行机制和养护标准上还有待规范,养护形势不容乐观,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发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来看,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于责任模糊、机制不全、质量不高、资金不足这四个方面。
1.1 养护责任主体模糊
虽说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将农村公路养护的责任主体明确为县(市、区)人民政府,并对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也进行了明确:“县、乡道的路政管理工作由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村道的路产保护工作由村委会负责”,但现行《公路法》推行的却是“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管理机制,以上内容的冲突所导致的一个现实的情况就是路政管理工作依然未延伸到村,出现了农村公路养护“县里不便管,乡里不好管,村里管不了”的现象。根据笔者的调查,除列入交通公路部门管养范围的县道和大部分乡道得到正常养护外,少量乡道和通村公路的管养几乎处于半停滞状态,少数乡村公路失养率高达50%以上。根据分级管理原则,虽然乡道养护责任归属乡镇,村道养护责任名义上也落实到乡镇,可执行却有难度,乡镇基本上不管。养护管理“缺位”现象普遍存在。
1.2 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
按照养护市场化要求,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要实现管养分离。但目前各地只有县道公路的养护生产基本上是采用国、省道的养护运行机制,实行管养分离,走养护市场化的路子,由专业养护队伍(养护公司)进行养护。部分地区还存在一些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与养护生产单位没有彻底脱钩的情况,只是名义上的管养分离。有的在现有养护生产单位基础上,虽组建了养护工程公司,实行企业管理,但参与市场竞争形同走过场,公路管理机构一时无法转变角色,在选择养护公司承担养护工程时存在主观倾向性。此外,养护责任落实不到位,路政管理未触及村道,在农村公路上乱倒垃圾、堆放农作物、打谷、晒粮等现象给养护工作造成障碍。且大部分村级公路的养护只是偶尔得到养护,实际上有的村道年久失养。当路面出现断裂、龟裂、离层、起拱,由于缺乏养护标准、技术和设备,养护人员往往束手无策,养护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1.3 管理养护的效果差
农村公路的面广量大,又缺乏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和设备,管理养护的制度至今还未健全完善,专业性管理和养护的难度极大。当前,有相当部分地区的县、乡级公路通过市场化招标选择队伍的方式来承担公路的管理养护任务,实现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半专业化。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的村级公路来说,却仍由农民自己来承担日常管理养护工作,或者根本不做日常管理养护,应付上级检查时临时聘请农民工做突击性养护和季节性养性,养护效果和技术不理想。特别是农村公路专用养护设备的缺乏,又难以直接用高等级公路养护设备做替代,使得养护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证。
1.4 养护资金投入不足
按照国家确定的补助标准,地方财政均安排了养护补助和专项资金,并明确了补助范围和市、县级政府养护资金的补助来源。地方政府在颁布村级公路养护条例后,每年市、县两级政府也按一定标准拨付了养护经费,但经费的多少跟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区较富裕农村的地方,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经费就相对较充足,反之,则经费就相对较少。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公路网络日渐形成,交通流量不断增大,道路硬化里程逐年增加,养护资金的投入已无法满足农村公路的发展需要。
2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策略分析
基于上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缺位”,改善农村公路路况,必须构建符合农村公路实际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推进“管养分离”的运行机制,使养护管理工作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农村公路路况良好、路产路权完整有效。
2.1 完善养护管理制度,落实养护责任
落实养护管理责任,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主体缺位、资金缺乏等突出问题。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承担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相关的具体职责。进一步落实县人民政府的主体地位,实行农村公路养护分级管理责任制,将养护任务分到乡镇和村委,具体责任到乡镇领导和村干部,层层落实责任。
同时,为了落实养护责任,要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养护管理目标考核体系: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县级政府要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对乡镇考核的内容,乡镇政府建立对村的养护管理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包括:各有关方面职责落实情况、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库运行情况、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公路养护情况、公路路政管理情况。完善养护管理目标考核,必须要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的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对全县农村公路进行界线划分,明确各乡镇的管理范围和职责。对每条农村公路实行档案化管理,对公路的起止点、道路及边坡结构、绿化、管线埋设、管理人员等信息进行详细说明。加强对农村公路特别是对通村公路的检查与考核,县公路站每月定期巡查村道路况和养护情况,县交通局每月也应对村道情况进行例行检查,并对养护检查考核情况进行记录存档。
2.2 理顺养护管理体制,实行管养分离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农村公路的管理纳入管理工作的范畴,理顺关系,明确责任。按照 “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原则,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管理责任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实行管养分离,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问题;措施
0 概述
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加快农村公路网络的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消费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国道、省道、市道等骨干线路的形成,乡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日益凸现。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了乡镇和建制村通畅率,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保障。截至到去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0.75万公里,乡镇通畅率达97%,建制村通畅率达43%。但是,随着农村公路等级的不断提升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其养护管理能力和养护管理需求矛盾突出,尤其是农村公路的养护机制、资金的筹措、路产路权的维护、如何开展日常养护管理等问题,都有待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去认真探索和解决。
1 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1 资金保障乏力,养护经费极少
目前除国、省、县公路有养护资金保障外,县级乡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未列入财政预算,仅依靠交通部门对已建成通客车乡村公路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县、街(镇)、村三级财力用于公路养护资金有限,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缺口大,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得不到保障。目前农村公路管理部门面临的现状就是“花钱修路,无钱养护”,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已建农村公路破损严重,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与目前倡导的建设节约型是社会是不相吻合的。
1.2 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乡村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主体是乡镇地方人民政府,由于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又没有固定管养机构,没有专门养护人员,也没有养护经费。各乡镇虽都设有道路办,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机制,养护管理人员少,以至于个别村道存在失养现象。乡村道路每年发动农民以会战的形式进行一次集中养护,日常处于弃养状态。对于大中型养护工程,存在养护机械装备短缺,养护工程以人工操作为主,与规范化养护体制不相适应。很多路段因水毁或其他因素造成损毁无法快速有效恢复,道路弃养极大地降低其使用寿命,在加上超载严重,使农村公路受损严重。现存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机制导致办事效率低,农村公路养护滞后,很多可以及时解决的小问题,最后变成了大维修。
1.3 养护技术水平低
乡村公路缺乏专业的养护技术队伍及高效率的养护设施,道班工人对于沥青类、水泥类路面常见病害不能及时处治,路面得不到及时维修,缩减了公路使用年限。不少乡村公路养护人员是当地农民,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应有的养护专业知识,培训难度大,公路养护技术水平极为低下,影响了公路养护质量。
1.4 养护和管理工作难度大
一些公路抗灾能力低,我省很多农村公路线长、路远、量大,管理起来十分困难。当受资金“瓶口”的限制,只好降低设计标准,有些通村公路建成之日路基就存在一些质量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路网的整体效益和综合服务功能。通村公路路基等级较低而导致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有自然灾害,通村公路首当其冲,公路沿线经常发生塌方、垮岸现象。坡陡弯急的农村公路,雨水冲刷破坏严重,一部分通村公路的排水设计及防护工程没有到位,每年水毁冲刷现象都比较严重,特别是纵坡较大、土质较差地段,一遇大雨,几乎每次都会出现严重的水毁现象,造成部分路段晴通雨阻,给农村公路养管工作造成重创。
2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应对措施
2.1 关于增加养护资金的建议
建议国家及时采取以下措施,彻底解决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筹措问题:
1)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应在燃油税中划出一定比例设立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增加对财政困难地区的财政支持,继以保证农村公路养护。
2)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安排,专项列支,用于化解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良好”, 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道路的建设成本。
3)在有条件的地区仿照“以工代赈”和目前“家电下乡”、“农机下乡”补贴政策,采取以实物换服务的方式,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农村公路养护,既能拉动农村消费,还可暂时部分弥补当前不足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4)集中农村公路建设期间的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各项税费,专项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5)鼓励地方政府组建非营利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司,减免税费,补贴养护必须的小型机械购置费用,专职从事农村公路养护,既可最大程度降低养护成本,还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2.2 进一步健全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
明确以政府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交通局为行业管理责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加快乡镇政府管理养护体制的建立健全,配齐养护人员,加大管理的力度,使农村公路管理在组织、制度、养护标准、考核、资金保障等各方面规范化、制度化。
管养分离,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进一步深化交通行业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建立专业化、机械化的养护施工队伍,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更加标准化、科学化。
2.3 加强培训,提高养护人员技术水平
为有效解决农村公路养护质量不高,养护技术水平低的问题,必须要组建专业化的农村公路养护队伍,并进行技术人员培训。通过培训、业务考核,使我省公路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搞好公路养护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使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站长、养护人员提高养护技能;严格人员的任用、选拨、录用,将真正能胜任、品学兼优、热爱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同志推举到适当的管理岗位,将不合格人员调整岗位,增加养护人员力量。
2.4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防止农村公路病害问题不断发生
农村公路建设首先要着重确保工程质量问题。目前,一些县区乡镇盲目寻求建设速度,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进行农村公路建设,造成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抗灾能力薄弱的问题,因此公路质量是农村公路建设成败的关键。各级领导要正确认识发展农村公路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发展农村公路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把农村公路的工程质量和效益质量放在第一位,做到建成一条路,带动一方经济。县乡两级效能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效能工程质量,真正做到优化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管理、抓好工程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对于进入农村公路行驶的超限超载车辆,为保护乡道、村道的需要,乡级人民政府可在各自辖区农村公路两端出入口设置必要的限高、限宽设施。
3 结语
农村公路是“三分建设,七分养管”,我们要理顺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的关系,坚决克服“重建设轻养管”的思想,做好边建边养边管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使其保持长期良好的技术状态,让我省的农村公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洪武,齐宝玲.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02).
关键词: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随着新农村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不断推进了农村公路建设。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施工者的水平不高或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造成完工后的路面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结合工程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浅谈一下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防治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水泥混凝土表面破损
水泥混凝土表面破损包括:表面蜂窝、麻面、表面气孔、表面冲蚀等。表面蜂窝,主要是因为操作人员在施工中责任心不强,振捣不到位所至;脱模后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麻面起粉,主要原因是水泥混凝土表面出现缓凝现象,可能是由于使用了不合格的脱模剂或脱模剂使用不当造成的。当脱模剂用量过大时,既浪费又会引起混凝土表面缓凝,还会污染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表面的气孔主要是模板表面携带的水、气泡所引起的,如果模板表面有一定的吸附性或透气性的话,气孔就可以减少。若采用抗渗透性强的钢模板,则气孔大多是因为振捣不充分所致;水在模板与混凝土浇筑面之间渗流时,水泥浆随水一同流走,会使混凝土结构的垂直面产生像河流三角区一样的图形,这是因为混凝土坍落度太大或和易性太大造成的,主要的原因是配合比设计问题。此外使用外掺剂不当也会出现泌水现象,对于掺和剂,施工单位必须先试验检测其使用性能,再应用到施工中。
表面破损虽然对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极大的影响了路面的外观,必须对其进行修补。
2、水泥混凝土表面出现松散脱皮、坑洞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出现表现松散脱皮、坑洞现象。松散脱皮主要是由于施工时水泥混凝土强度不够所引起的;坑洞现象是主要由于施工时骨料里含有泥土块或树根等杂物渗杂在混凝土里面,经振捣后附着在混凝土表面,通车后这些杂物脱掉,形成小坑槽,水分渗入坑槽并经过反复冻胀,逐渐扩大而成。再者混凝土振捣不实有孔隙,杂物和水分进入孔洞,冻胀后松动后并随时间发展也易形成坑洞。
3、水泥混凝土路面塑性开裂,纵缝扩宽,横缝扩散、碎裂
(1)塑性开裂。蒸发率过大,失水过多,混凝土体积缩小,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塑性开裂。当水量蒸发超过0.5/m2/h,路面就要开裂,即达到临界状态。影响蒸发率的主要因素有风速、气温、太阳辐射等。
(2)纵缝扩宽。路基两侧土质不同,压实度不一样,产生不均匀沉陷或路基基层冻胀,把板拉开,形成纵缝扩宽。施工时,纵缝没做填料防水处理,路面上的水、杂物进入缝内,冻胀后扩宽缝隙,反复冻融,缝就会越来越宽。
(3)横缝松散、碎裂。横缝松散、碎裂原因很多,主要有三点:①施工时,横缝做得不垂直,没设传力杆,传力不均匀产生侧压力。②做缝时间太长,已超过混凝土终凝时间,使混凝土标号降低。③横缝做的高低不平,行车时产生跳动,产生冲击力。
4、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
断板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数量不允许超过4‰ ,分析断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1)材料质量不合格。水泥品种选用不当,水泥稳定性差,强度不足;集料含泥量及有机物含量超标。
(2)水泥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单位水泥用量偏大,水灰比偏大,施工中各种原材料计量不准确。混凝土产生碱或抗冻融差等耐久性问题。
(3)施工工艺不当。振捣不密实,形成的混凝土强度不足或不均匀;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方法不当;切缝时间过长或不及时;在日温差较大的季节和地区,混凝土表面整修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整修后要及时覆盖养生,防止混凝土白天过度升温,从而造成夜间降温时收缩过大。
(4)混土的自身收缩(包括干收缩和和温度收缩)及其与基层的强大摩阻力(包括静摩擦力和层间粘性剪应力)导致初期微裂的扩展和基层反射裂缝发展。
(5)路面是受到底部基层摩阻力约束的大平面薄壁结构.其各种应力和环境引发的翘曲应力带来的应变,受到基层摩阻力约束后,约束应变造成的拉应力经常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而导致断裂破坏。基层与面板之间嵌锁的越牢固,约束力越强,前期的断板就产生的越多。
二、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1、表面破损的防治
施工时,振捣严实,使用适宜、适量的脱模剂可以避免表面破损。修补这种缺陷时,为了获得可以接受的混凝土表面颜色,可以通过试验,把水泥与灰色普通水泥按一定比例混在一起使用,砂子应使用筛除了粗颗粒的细砂,砂浆中要掺用聚合物(比如环氧树脂、白乳胶等),用砂浆块或光滑的石板抹抹面,以获得光滑的表面。
2、水泥混凝土表面松散脱皮、坑洞的防治
(1)松散脱皮的防治。施工时严格按照配合比施工,水泥用量及骨料计量准确达标,保证混凝土强度。出现松散脱皮现象按下面两种情况分别处理:一、连续路段长几十米或百米以上者,基层强度很好,采用复合路面,用沥青混凝土做封层。二、不连续或十几米以内的路段,把原板厚凿去一半左右,新浇混凝土,结合式10厘米厚,分离式18厘米厚,并同时加入适量的减水剂和膨胀剂,减少新混凝土的收缩,使其更好的与旧混凝土结合。
(2)坑洞的防治。施工时严格控制骨料有机质含量达标,剃除泥块、树根等杂物,振捣到位。处理抗洞时,坑洞凿成深度不小于6厘米、四壁垂直的方形或长方形,四边与路中心线平行垂直;埋人间距2厘米梅花形的膨胀螺丝。四壁及底面清洗干净后,浇入掺减水剂和膨胀剂的钢纤维混凝土,捣实抹面。成型后,四壁灌人防水剂即可。
3、塑性开裂,纵缝扩宽,横缝扩散、碎裂的防治
(1)塑性开裂的防治:
①在刮大风时,准备好一个抗裂配合比:水泥用量不动,调低砂率,砂浆总体积减少,砂率减少2%。
②加强后面的抹面工作(二次收浆)。
③喷养护剂,用抹面剂抹。
风是影响塑性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刮五六级风时要停工,摊铺机拉线被风吹的呼呼响时必须停工。小于0.2的裂缝可以自动恢复;1毫米宽的裂缝,深度超过5厘米时,不会超过一年时间就会断板,必须返工;需要修理的裂缝,直接往裂缝中灌水泥粉即可。
(2)纵缝扩宽,横缝扩散、碎裂的防治。施工时,保证路基的填料一致,基层强度均匀,切缝及时,做好填缝料防水处理,按要求设置传力杆、拉杆。对纵缝小于4厘米宽的可暂不处理,大于4厘米的清除杂物和碎块,全板厚的凿成上窄下宽,清洗干净后灌入钢纤维混凝土即可。对横缝应凿成不小于0.5米的全板厚度断面,缝壁垂直,增设传力杆,灌入钢纤维混凝土,成型后灌人防水材料。
4、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防治
(1)路基填土均匀密实,基层强度、平整度达标,做好防水措施,保证水泥混凝土面层具有稳定的基础。
(2)控制好材料关。选择好适宜标号的合格水泥,骨料(碎石、砂等)强度合格,含泥量达标,严禁含有树根,烂木块等杂质。
(3)严格设计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根据配合比准确计量水泥用量,骨料级配和控制好水灰比,保证水泥混凝土强度标号。
(4)施工时必须全面振捣到位,严防漏振、过振。致使混凝土板强度不足。
(5)按设计正确设置胀缝和传力杆,及时切缝。
(6)混凝土铺筑完后,及时养生,采取避免较大温差措施,严禁超载车辆通行,做好平时养护工作。
关键词:农村公路;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农村公路作为公路网的基础,包括村道、乡道和县道,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十一五”期间,金华市全市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8亿元,农村公路项目建设总里程达到10203公里,在全市实现了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双百”的目标。“十二五”期间,金华市建设农村联网公路,新改建农村联网公路约1870公里,总投资约13.4亿元,使全市农村公路基本建成“外联内网、地位配套、功能完善、快速高效”的现代化农村公路网,极大地改善了农民出行条件、带动农村经济物流发展、完善农村旅游环境。
二、我国当前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部分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差、后期来源不足
根据《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部,同时地方有关部门必须安排必要的地方配套资金,并确保资金能及时、足额到位。但是,在实际拨款的过程中,国家专项资金到达以后,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无法快速到位,部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基本没有配套资金,严重影响公路建设项目的正常进展。而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随着经济发展,物价工价的上涨、农村征地补偿费的增加,导致资金需求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上级补助资金都设有专门用途,导致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给后期筹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监管不到位,少数人侵占专款资金现象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虽然有些乡镇已经建立起了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却缺少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财务在事前、事中、事后的检查。尤其是一些由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自筹资金以及合作资金兴建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对其资金的形成、使用、去向都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在内部审计制度执行方面有所轻视。这就导致少数人利用自己的职权,与当地乡镇或者村委进行暗箱操作,截留部分工程款项,影响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降低了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
3.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所涉及的领域较广,从财务管理或者会计核算的角度而言,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需要的不仅仅是会计这门学科的知识,还要求财务人员掌握工程造价学、工程概算学等扩展性学科的专业知识。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核算的现状而言,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面广的财务人员还处于明显的稀缺状态。而且在乡镇中核算的会计人员基本业务素质相对而言就比地市级的较薄弱,多数会计人员缺乏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会计实务操作的经验。这给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的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和账务操作上也增添了不少的困难,导致账簿无法对项目投资进行一个全面的反映,不能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项目相关的财务信息,影响工程后期的验收决算。
三、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具体对策
1.关注建设资金配套问题,加大配套资金落实力度
国家财政部投资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对乡镇来说是“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的需要,因此,配套资金的落实必须用纪律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同时关注配套资金的落实难度,增加中央投资额度,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最后要调动地方各界的力量,大力拓展渠道,推进综合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建议乡镇管理部门发动企业、群众捐资筹措建设资金,以冠名、立碑等方式激发社会的捐资激情;同时努力探索捆绑式开发新思路,结合城镇建设、园区开发、旅游开发,以地换路、以林换路,缓解资金压力;用好农民义务工政策,利用科研手段把国省道的废旧沥青用于山区通村公路建设,以此来降低造价,减轻农民负担。
2.建立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财务审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立项开始,就要严格地控制资金流向。在财务部门拨款以后,建立一个追踪系统,专门追踪项目资金的流向,并且对建设项目各项资金的流向进行定期不定期地检查,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或者转借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强化内部管理部门监督,严格新建、扩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审批;加强建设项目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的管理,做好建设项目资金规划、运行阶段的资金监管;加强社会监督,规范政府部门和乡镇建设项目负责人的财务行为。同时科学开拓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审计的新理念,建立规范、高效、公正、透明的财务管理体制,切实保障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3.提高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区级财政部门要联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建立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财务人员的培训制度,并且认真组织落实,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公路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核算的培训,向外延伸专业知识,使财务人员掌握现代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素养,确保账目能够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公路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状况。
结语
农村公路的修建,除了能够改善农民的交通状况外,还能拉动农村经济的增长,甚至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所以,应该充分认识到修建通村公路的重要性,积极克服修路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难题。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强化资金管理,加大资金配套落实力度,建立财务审计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等工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代军.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8(02):30.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医疗服务
目前,全国各省先后推出农民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本文就北京、深圳、青岛、湖南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正在试行的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进行评述,试探求既适应农民工群体特征及现实需求,又尽可能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接轨的农民工医疗保险过渡方案。
一、全国各地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方案
(一)参保对象。目前,陕西、湖南、宁夏、山西等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皆实行“全省所有城镇用人单位,包括各类 企业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组织等(以下简称用人单位),都应按规定为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的政策规定。农民工无论就业于何种性质单位,都能享受医疗保险。辽宁省沈阳市鉴于大部分农民工已在所在单位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因此将参保对象界定为“仅限于在外地注册在我市从事建筑施工的单位、在本市已参加养老保险而未参加医疗保险且招用农民工占本单位用工人数70%以上的个体餐饮和娱乐等服务性行业及其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广东省深圳市的医保方案名为《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参保对象专指“所有企业及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务工”。鉴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包括牧民在内的“农牧民工”。
(二)缴费办法。天津、陕西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对住院医疗保险或大病医疗保险采取用人单位缴纳的办法。仅宁夏回族自治区要求用工期限3个月以上的大病住院保险费用“用人单位承担90%,个人承担10%”,对选择参加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保费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缴纳,只有以个人名义参保的才要求个人承担全部费用。辽宁省大连市保费均由用人单位承担,农民工只享受相关待遇。天津、大连缴费基数为“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比例分别为3.5%和2%。重庆市要求参保单位按缴费基数的1.4%缴纳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0.1%缴纳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农民工个人每月缴纳5元作为大额医疗互助保险费。山西省的做法是按3%的费率缴费,要求2.5%左右划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0.5%左右划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资金。深圳市规定“每人每月12元,其中用人单位缴8元,劳务工个人缴4元,6元作为门诊基金,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5元作为住院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1元用于调剂”。南京市除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外,要求同时参加“农民工大病医疗互助保险”,按4元/人的月标准缴纳,用于建立大病医疗互助基金,此费用由农民工个人承担。“用人单位以上年度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率控制在1%-3%以内”办法最为普遍,湖南、陕西、安徽、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采取此办法。
(三)医保待遇。目前,农民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基本为“住院和门诊特殊病”,起付标准、个人自付比例大多按照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执行。建有大额医疗费补助基金的,住院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可通过大病医疗补助解决。重庆、南京及北京都设置了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账户”及“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专户,为农民工大病医疗提供可靠的基金保障。依照南京市的规定,对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暂定为6万元)以下的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费用,根据费用分段由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按50%~80%比例支付,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符合规定支付范围的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费用,由农民工大病医疗互助基金按规定给予定额补助。北京市规定统筹基金年度支付最高数额为5万元,超过此限额时,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支付70%,年度累计不得超过10万元,其余30%由个人承担。重庆市统筹基金支付限额3万元,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支付限额20万元。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民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较为狭窄,仅限于住院 治疗 的医疗费用及急诊抢救留观并收转住院前7日内的医疗费用,不包括门诊特殊病和大额医疗费救助。在医保待遇执行上,除深圳市使用专用《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待遇与连续参加劳务工医疗保险时间挂钩外,其它省份均依照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执行,缴费当期享受相关待遇,期间发生费用由社会统筹支付。
(四)基金管理。农民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保费和统筹基金利息构成,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支付。在基金结算上,南京、深圳市实行当年核算,基金结余部分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不足支付时,在下一年度调整缴费标准并予以补足。宁夏回族自治区统筹基金支付标准按保费有效期和医疗费用分段累加 计算 等办法确定,每年公布一次。针对基金安全问题,各地多采用“单独建账,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专户”办法。深圳市将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列入成本,而南京市则规定“市、区两级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其经费列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五)政策执行方面。《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从全国二十几个省份方案执行情况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大多采取直接扩面形式,一定时限能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便可直接进入该体系。对于大病住院医疗保险,要求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制度、财务 会计 制度以及内部审计等制度,实行统一政策,属地管理,分级执行。具体而言,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参保、缴费、待遇支付,医疗服务则由定点医疗机构根据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提供。上海、成都实行的农民工综合保险较之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医保运行模式上不再采取政府经办的传统做法,而是由商业保险公司委托,这是一种农民工、企业、政府多方受益的医保运作模式,在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强化了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社会责任。
二、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障项目与农民工实际需求脱节。基于农民工流动频繁、帐户接续不便的特点,目前各地试行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基本遵循“不建个人账户、只建统筹基金”原则,保障项目仅限于住院及特殊门诊。从推行效果看,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与政策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保障项目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依照目前相关规定,门诊费用由个人帐户开支,必须与个人缴费基数挂钩,即农民工必须个人承担保费,或部分承担、或全额承担,现行方案大多采用“现收现付、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进行管理,基金积累难以成为个人帐户资金划拨来源。若没有其它资金来源渠道,全部由农民工个人承担,这种个人账户等同于个人存款,以大数法则分摊风险的保险意义将不复存在。即使个人帐户采用社会共济原则筹资,在目前工资水平普遍低下的状况下,无论全额或部分承担保费都很难调动农民工的参保热情。基于此类多种原因,目前各地多实行“建社会统筹、用人单位缴费、保当期大病”办法,基金支付范围只涵盖大病医疗和特殊门诊。有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进城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8.6岁,从生命周期 规律 来看,这类青壮年农民工人群的大病住院概率相当低,而常规疾病则不可避免。因此,农民工迫切需要的不是大病住院保障而是常见门诊医疗保障。另外,在农民工频繁流动的环境下,用人单位缴费且只保当期大病,意味着农民工任何工作异动都可能导致医疗保险待遇的终止,随时都可能重新被排除社会保障网之外。
(二)城镇医疗服务供给与农民工实际需求不匹配。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一直采取以城市居民医疗需求为中心的户籍人口管理模式。在跨区域流动农民工已超过1.2亿的今天,这种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缺陷。正规医疗机构的高额医疗费用与农民工低收入间的矛盾比较突出。2004年卫生部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患病后25.4%的人选择城镇医疗机构就诊,73.2%的人采取从药店买药或服用自带存药的方式。这种事实证明农民工没有真正享受城镇医疗服务。
(三)农民工老年医疗保障存在政策缺失。根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1.2亿城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且流动性频繁、劳动关系极不稳定。所以目前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很少涉及农民工老年医保的相关问题。大连、天津、沈阳等很多地区规定:“农民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用人单位不再为其缴纳医疗保险费,农民工本人也不再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这意味着当农民工年老后,医疗保险将随用人单位缴费停止而终止,如果没有其他相关政策规定来延缓其医保关系,农民工将重新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农民工长年从事苦、累、脏、险工作,慢性病或其它高危重病的困扰较城镇职工更为严重,更需要老年医疗保障,尤其在当前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产业工人主体的形势下,如不能在农民工年老后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医疗保险待遇,不仅是政府职能的缺失,同时也分裂了劳动者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性。
三、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的建议
(一)建立农民工弹性医保制度。农民工是个复杂而庞大的群体,城市移民型、回乡型及城乡兼业型等类别人群特征各异,同一种医保制度安排很难满足所有需求,有必要根据其就业特征及医疗特点制定弹性医保制度。对城市稳定就业且具有相对固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可将其直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流动频繁、收入低下的农民工,基于其 经济 能力和其它条件的限制,可按照“低费率、保当期、保大病、不建个人账户”原则开展大病医疗保险,重点保当期住院医疗,有条件的地方可同时参加大额医疗救助;对回乡务农的农民工,应督促其参加原籍 农村 新型合作医疗;个体经营等灵活就业农民工,则可按照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医保办法,以个人名义参加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农民身份的转变使现行农民工医保暂行办法向城镇医保制度转换成为必然,不同医保制度间的衔接与医保关系接续需要弹性运作。在制度转换方面,由现行大病住院医疗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可将先前医保模式连续参保时间折算为城镇医保缴费年限,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即按城镇医保规定执行相关待遇,也可对此期间医保保费进行补缴,基数设定为当地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补缴比例稍低于基本医疗保险标准,补缴后可累计缴费年限,但不能补记补缴期间个人账户;在运作模式方面,鉴于农民工流动频繁的特点,可建立相应的账户中断与复效制度,对因失业、短期回乡或工作变换出现保费中断未缴的农民工,可保留其医疗关系,经补缴后,保费办理接续或转移。这种弹性运作模式可促进当前“保当期、不建个人帐户”的农民工医保暂行办法向全民统一基本医保制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