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之石形状怪异、强度大到直刺云霄,赤壁之江水色如白雪、强劲有力、惊心骇目。总体而言,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敌,而且词境壮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写赤壁之景,紧紧围绕赤壁江水来写。这里的江水不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恬静,也不是“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秀美闲适。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奔放不羁,不仅冲破时间,而且还穿越空间;不仅搏击江岸,而且引无数英雄为之竞折腰。在这奔放壮丽的赤壁,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精神振奋,欲一展宏图的士子振臂高呼:“江山如画,如此多娇!”

所以,通过对赤壁的描写,可见诗人对强盛壮丽的江山的赞叹之情。

词人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写景是为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让我们好似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年代。同时亦是为了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才能千呼万唤出英雄豪杰周郎。《三国志・周瑜传》:“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24岁周瑜就担任将领,可谓是年轻有为。建安十三年,年仅三十四岁的周瑜,统率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打败了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格局。写到周郎时,首先从称呼来看,称周瑜为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轻英俊的男子。例如古代称丈夫为“郎君”表亲密,又如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由称呼上可见词人对风华正茂的周瑜表现出的亲切、热情。第二,赤壁之战,周郎与小乔已经结婚十年,但词中却说“小乔初嫁了”,即刚刚结婚。我们常说女人最美是做新娘的时候,就连徐志摩在表达对康桥的眷恋时深情地称赞“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何况小乔又是江南美女。以虚衬实,衬托周瑜的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第三,装束上。三国时期正是魏晋风骨大肆流行的时期,士人均以峨冠博带、羽扇纶巾为时尚。词中周瑜身为主将却非敛声屏气地严阵以待,而写他戴着青色的头巾,微微摇着扇子出现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更能显示出他面对曹操八十万雄兵时的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第四,战争过程潇洒自若。史料记载赤壁之战,周瑜采纳了黄盖的火攻计策,并让黄盖向曹操写信诈降,以接近曹操战船等等方法,最后得以艰难取胜。词人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紧张战争气氛,而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更能突出他的将兵才能。总之,词人不惜用夸大事实、以虚写实的手法,来凸显风流周郎的英雄豪杰形象。从中我们可见词人的热情,以及对少年功名,英气勃勃的英雄豪杰的倾慕、向往之情。

“学成文武艺,报于帝王家”,这是每一个有志之士的毕生愿望。同样,苏轼曾经在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与周郎相比,我却早生华发,一个“早”好似说这头发白的不是时候。其实这种责备背后,有词人怀才不遇的悲愤。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一莫须有的罪名遭遇“乌台诗案”,差点要了小命,最后多方求情才待罪黄州。同三十多岁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周郎风华正茂,年轻有为,但那是我们“遥想”的周郎,他“固一世之雄也”,但是“而今安在哉?”滚滚长江,自强不息地流走过去,流着现在,也将流到将来,而先人呢,早已随水而逝,灰飞烟灭。所以词人面对浩浩汤汤的长江,联想多舛的人生,不禁感慨“人生如梦”“世事一场大梦”。至此,我们好似看到赤壁矶上一个衣冠博带的苏子老泪纵横。这是我们心目中那个一向旷达、豪迈的苏子吗?悲哉!悲哉!

“一尊还酹江月”与月对饮,这是一种快意山水的诗酒人生啊。时空不可置换,人生各有所遇,人的肉体可以成为过去,而人生的事功却是不可磨灭的,同祖国的壮丽山河一样永留在后人的记忆中;人生是短暂的,但短暂的人生也可以大放异彩。“人生如梦”,除了追求功名之累,难道不应有一些生命享受之乐吗?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像苇草一样的脆弱,不堪一击,“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是思想可以弥补人的缺陷,形成人的伟大。用心思考的苏子发现,人除了追名逐利外,其实还有更丰富多彩的生活,人生是多情的,何必偏执于一情,何必深陷一情不可自拔呢?看看吧,身边的自然就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些我们可以共同的享受。

如果说“人生如梦”一定饱含沧桑、落寞的话,那么“一尊还酹江月”就是明于人际关系后的一种释然之语了。诗歌至此,我们看到赤壁之上,一轮明月,苏子把酒对月而笑,这笑容里有落寞、伤怀,但更多的是几许淡定坦然。所以,在对“我”人生的喟叹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苏子对如梦人生的执着、坦然之情!

第2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

一、以“外雄壮”来写“内悲凉”,哀而不伤。

词作开头,作者以广袤瑰丽的语言给读者描绘了一幅阔大壮美的图景: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赤壁”故垒,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急流危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周郎。雄奇之语将英雄主义情怀释放至极限,为下文的怀古抒情蓄势铺垫,可谓外境“雄壮”。

然而雄壮的外境并非一绘到底,“人间如梦”四字一点,不仅道出了“雄壮”背后的悲凉,更道出了人世的艰辛与无常。

笔者以为,悲凉与雄壮的融合恰是本词豪放词风审美的节点,它赋予了词作更多的深意。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因“乌台诗案”下狱,同年十二月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聊谪居四年。本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作者时年四十七岁。“乌台诗案”不仅使他“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惨遭打击,更因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个体命运之悲油然而生。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若仅有绚丽的外壳,怀古显然不够张力,正是雄壮乐曲中的一声悲叹使得词境的审美观照显得更有深度和广度。就本词而言,雄壮是主体,但仅是情感的表层;悲凉是点缀,却是精神的内核。苏轼之悲源自怀古的失意,正是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追慕,才使读者真切感受到苏轼人世艰辛中的感伤与崇高,生命才更见张力。以悲笔作结,不仅丰富了词作豪放壮阔的审美意境,也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哲学内涵,显得含蓄隽永,哀而不伤。

二、以“江月恒常”来凭吊人生,超然释怀。

“酹江月”的解读是把握本词情感的又一关键点。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75页注解③)据此可知,“酹”是一种凭吊、寄怀的行为。凭吊之举,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似乎又是与过去的了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在苏轼的生命哲学中,“水月情怀”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审美观照。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月的意象在文中随处可见。不得不关注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二者为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同一背景之作,创作情感十分接近。教学中将它们结合起来比较阅读,对准确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十分必要。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段文字充分阐释了苏轼的“水月情怀”。月圆月缺,江河日新。水月的恒常,使人了悟时空的久远与个体的渺小;水月的邈远,使人意兴遄飞,超越尘俗;水月的流转,使人正视现实,淡化忧伤;水月的清柔,抚慰忧愁,消歇块垒。如此,人世忧劳,生老病死,不足为忧,生命理当从历史和现实的流转中回归,不必纠结于过往沉浮。所以苏轼尽管一生宦海沉浮,依然会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释然旷达之语。

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作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喟叹。这般情怀非但不是作者消沉之语,恰是对人生的清醒审视与主动适应。

三、儒、道、释兼济而情与理并生,远离虚无。

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为根而浸润释、道的“外儒内道”的思想正是苏轼的生命价值观。

就全词而言,苏轼虽深感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当下,而是将儒家的济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超然相互调适,寻求自我解脱,积极面对人生。以“外雄壮”来写“内悲凉”,以“江月恒常”来凭吊人生,充分体现了苏轼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生命毫无虚无之感。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笔势飞腾、辞采壮丽,豪放之风毕现笔端。

第3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这首词所透发的真情美。此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七月(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写的,当时,苏轼的思想状况是矛盾的:一方面,由于政治压力,精神痛苦,不得不借游山玩水、谈禅参佛排遣内心郁积,借以掩饰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他的理想幻想常常闪现,经世壮志仍未消失,并因此形成旷达不羁、雄放慷慨的性格特点。应该说,这是苏轼当时的真实感受与心境,这首词正是这种处境与心境的艺术写照。吟诵这首词,我们仿佛看到他屹立赤壁(实为赤壁矶)战场,感情的波涛如滚滚东去的江水不可遏止。由眼前之景想到茫茫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并对他们进行热情的歌咏,加之对自己壮志未酬、华发早生的主观矛盾的揭示,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怀古的情怀。这里,既有江流如斯,英雄千古、物是人非的感叹,又有英雄虽逝,江山依旧、勋绩昭彰、彪炳后人的赞誉之情;既有对如画江山的热爱之情,又有对光耀史册的英雄的崇敬之心。词人用饱蘸浓情之笔,描绘出赤壁的壮丽及在此造就历代风流人物的形象后,感情的波澜再也无法抑制。他想到了周瑜年少建功,比之自己暮年无为,壮志难酬,感慨万端,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至此,词人报国壮志无法实现、功名毫无成就,志不能伸、愿不能偿,把内心郁积的苦与痛推向了炙热点,十分真切而自然地向我们掏出了自己一颗充满矛盾与痛苦的心,使人们感受到肺腑般的情真美。或激奋、或惆怅、或自疚、或感叹,我们的心与苏轼的心一起跳动。作者以写三国赤壁之战,而酣抒自己的情、自己的志、自己的爱、自己的慕、自己的忧、自己的喜。确乎自然真实,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这种情的真实性在于,词人不仅颂赞了周郎,更要紧的是,于赞颂之中,于反衬之中,闪现出自己的事业心与爱国情怀。与其说这首词是以“铜钹铁板”般的气势、雄放不羁的风格使我们倾倒的话,倒不如说是一种真情美的艺术感染力令读者崇尚不已,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更符合艺术美的规律。

《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所以具有超乎寻常的美的魅力,还在于它具有真实自然、富于典型特征的景观美。艺术美是以具体形象的真实为基础的,苏轼在这首词中,用自然化的眼光、真实而富有变化的笔触、绚丽协调的色彩,绘制了一幅雄壮阔大的江山图,把赤壁景观美多侧面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读后,如同身临其境,产生艺术的意象和意境的美的感受。苏轼敏锐地抓住赤壁景观中“山”和“浪”这些最能体现美的本质特征的自然景物,“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建造了赤壁江山自然风貌的美的景观。词人一着笔就描绘了赤壁主要的胜景佳处:一是长江;二是浪涛;三是乱石;四是江岸;五是浪花。这些景物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得穷形尽相。其主张“随物赋形”就是美。作者在《与可飞白赞》中明白地说:“美哉多乎,其尽万物之态也。”基于这种思想,他认为,形式决定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艺术不仅要写出事物的常形与变形,即不仅仅要写出事物的形象,还要写出事物的神情、气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开首写长江,不仅写出了长江滚滚东去的态势,而且“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九个字,写出长江气吞万象的气势,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威武雄壮的历史战场的方位,时间、地点、人物三个不同性质的方位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画卷,将“赤壁之战”的图景呈现于读者面前,并赋予赤壁景物以深邃的令人敬慕的内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个字,先写“山石”,写得陡峭峥嵘,险峻奇特;次写“江涛”,写得性格粗犷,气势澎湃;三写“浪花”,用“千堆雪”状写了水石相撞所出现的奇丽景象。可谓字字珠玑,穷形尽相。词人又将各自为佳的景物,巧妙地运用动词,将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幅壮丽多姿的赤壁江山图。作者用一个“淘”字,一个“道”字,将黄州赤壁置于历史风云之下;用一个“穿”字将赤壁与天相连;用一个“拍”字、一个“卷”字将长江与赤壁、惊涛与玑石融为一体,把江、山、水、石有机地、颇有韵致地交织在一起,既有常形美,又有变形美;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巧夺天工地建造了一座历史悠久、风韵独特自然的千古胜迹的美的景观,具有“天成”“自得”“超然”的艺术美。《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所具有的景观美,是其一大特色,也是其具有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的艺术魅力,还与它具有浩烈雄放的气质美分不开。大诗人陆游曾在《跋东坡贴》中,用四句话概述了东坡先生的一生:“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这是很有见地的。坡很崇尚英伟豪杰之气、烈丈夫之风。他不愿为世俗营营的思虑所缚,凡有不能自已,不得不吐的议论,宁愿一吐为快,就是触怒于人,甚至犯大难亦不顾。在《思党记》中,他曾说:“嗟夫,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则未至,已发而思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余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这段话讲得直爽、痛快、铿锵、有力。可以说这是他自身具有气质美的写照。

东坡这种美的气质,凝于笔端,奔泻于纸,很自然地形成了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这首词所具备的“英伟豪杰”之气、“烈丈夫之风”的气质美,我认为可以从“力”“势”“韵”“概”四个方面领略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具有横扫千军之力。词的起兴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上口便使人感到有一种冲刷力,“淘尽”二字充分显示出这种力度。接下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作者用“穿空”一词和“卷起千堆雪”这一短语,显示出词所具有的强大的内蕴力;在词的下片,描写赤壁鏊兵的雄壮历史画卷时,用“羽扇纶巾,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进行反衬和对比。于反衬和对比中又显示出一种“横扫千军之力”。这首词具有突兀峭拔之势,这种“势”不独表现在笔势纵放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词的美的建造方面。苏轼曾说:“大凡为文,当气象峥嵘……”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词的上片主要写景“浪”“乱”“石”“惊涛”其势突兀峭拔、宏大横逸,实令人为之叫绝。应该说这是此词所具有的气质美的内涵。

因此,苏轼(大江东去)词,之所以具有不寻常的艺术魅力,不唯是“豪放”,而是真情美、景观美、气质美和音韵美融为一体的结晶。

[ 学法指导]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感受。其一,感受其豪放大气的特点;其二,仔细揣摩词中的两种映衬手法: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这些景物描写,声势浩大,雄伟壮观,是以往的词作中从未出现的。宋朝初期及前朝的词作,在景物描写上多呈现纤细清丽的特点,比如“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破阵子·春景》)等。用词来表现壮丽景色,是本词让人感到豪放大气的主要原因。

第4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6、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7、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8、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李纲《六幺令》

9、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李白《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10、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曹勋《续巴东三峡歌》

1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1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3、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第5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

关键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景色;人物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不久,他便被贬为黄州(在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黄州时期,是他政治上的失意时期,然而,仕途的不幸却使他迎来了文学创作的又一丰收,《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当时的著名词作。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壮美、雄奇的赤壁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的光辉业绩,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其情韵之情状,气魄之宏伟,意境之雄浑、深远及形象之鲜明、生动,无不令人赞叹称绝。因此,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也成了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品。

词的上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东去”既是对眼前实景的具体描绘,又是指历史长河,一语双关。“浪淘尽”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风流”即“杰出”之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赞许。三句连起来是写作者凭高远眺看到的景象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浩荡的长江,汹涌澎湃,日夜奔腾,无休无止,历史的长河又何曾不是如此?仔细想想,千百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豪杰,他们都曾显赫一时,都曾是时代的骄子。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这些风流人物,以及他们的光辉业绩,不也已成为过去了吗?这三句,景物、人物并出,江山、英雄合写,又空间、时间交错,使词在开篇便创造了一种壮阔、旷远、深邃的意境,为全词笼罩了一层既豪迈激荡又沉郁悲壮的感情基调。

“故垒西边”三句写作者视线由江涛转向赤壁,切入正题,直接怀古。“故垒”,旧时营垒;“人道是”,据说是,并非实指赤壁之战古战场;“三国周郎赤壁”交代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此处“周郎”与“赤壁”并列是暗赞周瑜英名与千古赤壁共存,也为下阕咏周瑜打下伏笔。

那么词人所见的赤壁江山景色又如何呢?“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作者禁不住脱口赞道“江上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画”承上概括赤壁景色,“一时多少豪杰”由赞叹而联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这里再一次将江山和人物合写,既照应了前面的“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又引出下阕所咏周瑜。

词的上阕由地及人,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写景、怀古、咏史、抒情融于一体,真是意与境浑,人与景谐,一幅雄浑、深远而又波澜壮阔的艺术画面展现于读者眼前。

词的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遥想”点明是在怀古,再次扣题。“当年”指赤壁之战时。“雄姿英发”是写周瑜少年英俊和才智出众。“小乔”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衬周瑜,衬周瑜的春风得意,衬周瑜的风流倜傥。接下来的三句,“羽扇纶巾”写其服饰,“谈笑间”写其音容,“樯橹灰飞烟灭”突出其战功显赫。试想,大敌当前,他身为主帅却不着戎装,紧要关头,他不是手执金戈指挥于千军万马之间,而是手摇羽扇运筹于帷幄之中,俨然一副儒者的形象,多么潇洒而又自然!正是因为他有着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度,才在“谈笑”之间使曹军的船舰灰飞烟灭。可见其韬略过人。连起来看,这六句以特写的笔法刻画了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迸射着智慧光辉的洒脱浪漫的英雄形象。同时,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作者的影像。因为一切抒情作品,包括怀古之作在内,都要联系到抒情主人公本人,这首词也不例外,无论是写景,还是怀古都是在以词人自己的眼光写景和怀古,而词人所刻画的周瑜形象正是他理想的化身,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词人的追求与向往,可以说,活脱脱的周瑜形象即活脱脱的苏轼形象。

“故国神游”三句,又从历史回到现实,由怀古转到直抒胸臆。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笔者认为,这只是他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闷之情的自然流露。结句写他自己在伤感之中只有邀请江边明月以酒浇愁,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但尽管如此,也并不妨碍全词的昂扬与激越。

第6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我醉了——

“大江东去”,滔滔巨浪千淘万漱,是否淘到苏轼了呢?面江而立,他的耳畔唯有水声。回想“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谪贬的敕令,还有那洛阳亲友的依恋;东坡心,碎不能掇。他只得唱“千古风流人物”,只能吟“三国周郎赤壁”。

眼前是公瑾爱恋的长江,脚下是周郎鏖战的赤壁。“遥想公瑾当年”,这江水不也似“千堆雪”么?

草船借箭的智谋,火烧赤壁的勇猛,还有周乔爱情的佳话;周郎确是“风流”,确是“豪杰”。傲立于舰舟之上,冲阵于万军之锋,闻江上之涛声,赏冥空之月色;面对的是曹操精兵强骑,铭记的是小乔嘱言寄语,心系的更是孙吴的成败盛衰。

东坡何不想风流儒雅,何不想握国之大计、驱外之强敌。然而,北宋的朝廷容不下他,神宗的时代容不下他;呵,浑浊的世道也容不下他!

想那东坡,不禁驾一叶之扁舟,驶向那巍峨的崖壁。此时的他,也是傲然于舟,也是闻江上之涛声啊;但他的心呢,却已成碎片——一片羡慕,一片怀念,一片愁闷,一片感慨。他的心,是昏君、是小人,砸碎的啊!

他的手摸到了“赤壁”,他的心也回到了赤壁。恍惚飘然间,他也似处周郎故垒。

哦,那是公瑾么?那多情的人儿在笑我么?

峨冠博带,丹目柳眉;谈笑间,指点江山,“樯橹灰飞烟灭”。公瑾不愧是“美周郎”啊。蓦然,我却已生白发,衣衫风尘,神色颓靡;更怨恨,被昏君谪贬。人多情,岁月无情,浑世更无情。

第7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

一、比较提问,增强鉴赏思维能力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巧用比较提问,引导高中生比较思考不同对象的异同点,可以实现鉴赏思维质的飞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创作于被贬黄州期间,其写景、怀古、抒怀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代表了苏轼豪放雄浑之词风。笔者在课堂拓展延伸部分采用了比较式提问的方式:“苏轼的词和柳永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光辉,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为例,请比较鉴赏两首词的不同风格。”笔者引导学生将该词与柳永婉约缠绵的《雨霖铃》从题材、主题、技法、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在把握探究方向后积极思考:“我认为《雨霖铃》主要写作者与恋人离别的情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借景怀古。”“我认为《雨霖铃》的景是凄清的,抒发的是难舍之忧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通过缅怀英雄来感慨自己壮志未酬,抒发想建功立业的壮怀。”“我认为《雨霖铃》的主要特色是情景交融,而《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了对比、用典。”“我认为两首词都有情景交融的技法,而柳词中还有虚实结合。”……学生在两首词的对比阅读中争鸣,于相互思维碰撞时深入诗词的情境,揣摩其异同点,每个学生都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其鉴赏思维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教师巧用比较提问,也要考虑文本特点及学情,让高中生通过难易适中的比较提问,在比较中走入文本情境,在鉴赏思维碰撞中融化冰冷的文字,在感受文本意境、作者意趣,升华自我情感之际,个人鉴赏思维能力必然会增强。

二、选择提问,培养判断思维习惯

据调查,一部分高中生在面临选择时判断思维混乱,新课标为高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带来了新思路。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依据文本创设的情境,巧用选择提问,引导高中生在理解、分析、评价以及推断问题后,选择最优化的判断思维,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苏教版高中语文《祝福》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的艺术形象,笔者为了引导所教学生挖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刻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设计了选择式提问,让学生在辩论中培养判断思维:“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寂然死去了,死因是什么?你认为她是自然死亡,还是自杀,抑或是他杀?”“我认为是他杀,是柳妈杀死了她。”“我反对他杀的观点,柳妈很善良,从不杀生。”“我认为她沦落成乞丐落魄地乞讨,但没人可怜她,她那时都没有自杀,因此她是在寒冷的夜里饿死、冻死的,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最大。”“我认为是自杀,她问过人死以后有没有魂灵的问题,说明她曾经想过自杀。”“我反对,她去捐门槛赎罪,说明她向佛,不会自杀的,而且她不会祝福时自杀。”“我同意,她如果要想自杀,孩子死时早就跟着自杀了。”“我觉得的确是柳妈的封建观念杀死了祥林嫂。”“祥林嫂在捐门槛后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我认为是当时的封建礼教杀死了她。”“她就是被她身边的那些自私的、冷漠的人们活活逼死的。”……学生的判断思维在其选择探究中得到了培养。

高中生判断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选择提问也并不意味着是教师口中的“是不是”。只有真正的巧妙提问,才能让学生在分析鉴别问题后,做出科学的判断,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会为语文课堂注入个性的智慧,并利于他们判断思维习惯的培养。

三、层进提问,强化深刻思维力度

高中教学艺术讲究缘事析理、缘景明情。教师据此可以巧用层进提问,将自己设置的各个问题有机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抽丝剥茧中走进文本,解决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在其获得层进知识的同时,也强化了其思维的深刻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雨巷》一文为中国新诗领域树立了丰碑。为了引导学生走进这首幽怨而凄美的诗歌意境,去体会戴望舒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笔者设计了层进式提问:“同学们朗读后觉得这首诗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忧伤。”“幽怨。”“凄清。”……学生纷纷回答。“戴望舒在这首诗中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或含义?作者将意象叠加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作者借此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一边朗读,一边自主探究。“我觉得意象有雨巷、姑娘。”“我认为还有油纸伞、丁香、‘我’。”“对,还有篱墙。”学生找出物与人两类意象后,开始进一步探究意象背后的深刻含义。“我觉得油纸伞的特点是复古、怀旧。”“我认为雨中的油纸伞朦胧,神秘。”“我认为雨巷是寂寥、悠长、幽静的,若在雨中,就有朦胧之美。”“我认为丁香、姑娘都是美丽、高洁的象征。”“我认为还有愁怨的特点。”“结合背景,我认为作者抒发的是失恋的痛苦之情。”“我认为诗传达了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学生由浅入深,聆听诗人内心的声音,深入理解诗歌意蕴,其思维逐渐趋于深刻。

可见,教师巧用层进提问,更容易落实新课标教学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语文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在自学、伙伴合作探究中都有问题可以思考,有契合自己学习实际的问题可以回答,在强化深刻思维力度时,也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四、剖析提问,提高抽象思维水平

高中生认识事物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若想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则需要他们抽象思维的参与。而高中教师巧用剖析提问,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探究问题时,可积极调动他们的抽象思维,由表及里地挖掘问题的实质,实现自我认知的升华。

苏教版高中语文《虞美人》一文,历来被誉为“词中之帝”,笔者抓住该词中最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愁”字,设计了剖析式提问。“同学们朗读后最喜欢词中的哪句话?请找出这首词中的关键词。”学生自主朗读后,踊跃回答:“我喜欢最后一句。”“我也是,我认为关键词是‘愁’。”……“既然该词的词眼是‘愁’,请同学们找出李煜在词中抒发了哪些愁?”学生继续探究:“作者回想起皇宫,想起锦衣玉食的生活及后宫嫔妃,我觉得这是抒发了对往事的哀愁。”“我觉得李煜此时成为阶下囚,想到以前真正的自由,因此哀愁、苦闷。”“词人不堪回首,在月明之夜想到南唐,而复国无望,我认为他抒发的是亡国之愁。”“雕栏玉砌还在,朱颜改变,是指国家灭亡,抒发的是亡国之愁。”“我还有补充,李煜的容颜变了,国家不在了,此人的地位变了,感受也变了,我认为他传达的是物是人非之愁。”“我认为月代表思念,词人还抒发了思家之愁绪。”学生剖析诗词以悟词情,其抽象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发展。在所有问题解决的那一刻,仿佛感受到李煜心底涌动起伏的情感激流正蓄势待发。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解决问题远不及提问的意义重大,高中语文教师巧用剖析式提问,能集中学生分析问题的注意力,还能撩拨所有学生的抽象思维之弦,引领其由表及里地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弹奏出一曲曲灵活与有效兼备的耐人寻味的和谐乐章。

第8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

“你背错了就让我刮一下鼻子。”“好!”爷爷胸有成竹的说。开始背了。

“我......我......”“哈哈,背不出来吧!我来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第9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唐朝,白居易《长恨歌》。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宋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