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改革的方向范文

高考改革的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改革的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改革的方向

第1篇:高考改革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 现状 设想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决定着考试的方式方法的变革。当今,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过去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考核方式已明显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对我国传统考核方式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和改革,提出新的理念和模式,已是促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需。现对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的现状及设想分析如下。

1.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的现状

1.1过于注重分数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在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上,仍然沿用以笔试为主要形式,过于注重分数,把分数作为判断学生优劣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其实分数对受教育者可带来一定的危害性[1]。

1.1.1过于注重分数,容易使学生卷入为分数而学习的误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激发学习的动机。为分数而学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和枯燥,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学生把精力放在分数上,而不是放在学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上,难免会出现“临时抱佛脚”或弄虚作假等不正常情况。过于强调分数高低,为分数而考试的激烈竞争,有损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学生对分数有一种恐惧感,内心总是充满了焦虑,担心因低分而在班级中受到白眼与冷落,为此,只得竭尽全力争取高分。

1.1.2分数不能准确说明学生情况。分数提供的信息是十分含糊、抽象的,不能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在某学科上的长处及不足。尽管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但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努力、勤奋、动机、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并未得到评价。

1.1.3分数能使学生走上死记硬背的歧途。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考试成为一种记忆能力的测验。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必须按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要求去学习。固定的考试题型也迫使学生花时间去适应。繁杂的学习内容连记忆都来不及,也就无暇顾及去深思、去运用了。因此,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对考试改革作过不少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未跳出以记忆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框框,仅以分数来评估教学质量,确定出学校或个人在群体中的名次地位。因此在校际统考中,把获得高分作为考试的目的。为了备考,学生不得不日夜加班加点,陷入题海之中,有的学校甚至缩短临床学习时间来应付统考,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妨碍了教学计划的执行,学生为了考试也只得去读死书、死读书。

1.1.4考试评分的过程难以做到完全准确公正,如稍有偏差,可能会引发学生的不满;也不排除个别老师在分数上设置障碍,以图“征服”个别学生,这些皆因分数导致的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我国,考试还存在一个标准化问题,表现在考试的主观因素较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试题质量不稳,或难或易;评分手段不尽人意,多为手工操作,这些对考试结果均会造成影响。实行标准化考试,可能使学生为了追求“标准答案”的唯一性而放弃其个性的发展,从而抑制了人的创造性。

1.2平时成绩水分太多

评价学生对每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之所以要看平时成绩,就是为了避免“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现象发生。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对平时成绩的处理往往是依据1―2次书面测验(每次一节课左右)而定。且不说这1―2次书面测验能否反映学生对该门课应有的能力,单凭测验时学生密密麻麻的座位,没有实行单人单座,学生互相抄袭的现象很严重,因此平时成绩水分太多,占总分30%―40%的平时分基本上是送给学生的。这样的平时分还不如取消,因为它助长了学生互相抄袭的不良考风。

2.变考试为考核,加强形成性评价

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采用启发诱导、问题探索等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提倡手脑结合,使学生能研究、思考,创造,为终生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现行的学校考试要进行很大程度的改革,变考试为考核,才能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为全面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服务。

2.1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考试改革的总体原则

2.1.1要改过去那种以书面测验为基础的考试,实行以观察法为重点,方法多样化的考试,除笔试外还可采取口试、操作、演示等。

2.1.2改以记忆为中心的考试,实行以创造性及问题意识为中心的考试。

2.1.3改在狭小范围内测验能力的考试,推行以考查认识、情感及应用能力的全面综合性考核。

2.1.4改在课程结束时考试为与课程同时进行的使用性评价,把评价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边教学、边评价、边矫正。其目的在于真实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肯定优点,指出缺点,确定学习目标,是一种学生个人的纵向比较,了解达标度,不作横向比较和划分等级。这种评价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在《教育评价》一书中指出的:“不是给学习者评定成绩或作证明,而是既帮助学习者,也帮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达到掌握程度所必须具备的特定知识上。”[2]

2.1.5改评价仅着眼于课程要求和学习成果为也重视对学生个人要求、感知能力、兴趣发展和学习过程评价。

2.1.6改强调学生知道多少、理解多少逐步发展为强调学生看到多少、有多大变化、有多少创造、有多少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的考核。

2.2关于是否取消考试分数的探讨

2.2.1完全取消分数是否可能?至少在近几年不可能。因为取消分数,并不意味着不要给教学以评价,而是用有具体内容的评语来给学生以评价。这些内容包括学习进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改进学习的建议和努力方向。在写评语前,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认真、客观的分析。这也促使教师平时就得深入学生之中,加强了解,其中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目前高职高专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和菲薄的待遇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去这样做。而且一定的分数可反映学生一定的学习基础。

2.2.2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由于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全部学习情况,也不能给学生找出准确的差距,因此,在考试评分的基础上,再给学生一个客观适当的评语,从中给学生一些用分数无法反映的问题,这样,学生才领会到分数的正确,明了自己在本门课程中学习的不足,进而对症下药,克服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考试评分可占考核学生的一部分,最好是占50%。把评价与整个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师生双方都明确学习目标,教学中一旦出现偏差,就及时中止,并加以适当辅导,然后进入新课内容学习。这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方法。由于形成性评价的比重不断加大,学生更重视实践操作,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去扩大知识面,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增强。这种形成性评价的考核过程学生也较为欢迎。

以上关于考试改革的探讨,仅给我们改革考试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能否有用,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总之,对于考试的改革,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不应仅仅强调学科认知领域学习水平,还应从教育的角度,适当强调社会生活目标、伦理道德目标、态度方法目标[3],即智力的与非智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考核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树成.国外对评分制的批判与改革.外国教育研究,1991,2:52.

第2篇:高考改革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教学改革;方法分析

现代高职院校大都以就业导向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更多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技能。[1]以前的焊接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满足实际就业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1.高职焊接专业实际教学状况

在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发展的影响下,很多职业院校不得不采取降低录取分数线的措施来获得更多的生源,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焊接专业学生的质量。很多学生在高中或者初中阶段没有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知识结构之间缺乏有效连接,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意识比较薄弱。目前很多高职学生不愿意去主动进行学习,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焊接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要想保证高职院校所开设的焊接专业教学满足新时期环境下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所提出的需求,就要结合实际教学状况,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保证各项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2.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通过对当代就业形势的分析,高职焊接专业教师要对职业教学的实际教学层次以及人才需求进行综合分析,采取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高职焊接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培养更多技术型以及专业性的人才,才能够满足实际教学所提出的相关要求。

2.1选择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

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是保证高职焊接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这也是现代高职焊接教学的难点以及重点。根据现代职业教学岗位培训的现状来分析,在选择焊接教学内容时,要把握技术应用的培养规律,结合高职焊接专业教学工作的实际特点来对专业课程的选择以及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坚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主要发展线路,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对重要的教学概念进行深度强调,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以及深度。对使用结果进行分析,突出针对性,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满足实践实训活动的种种需求。[3]结合教学实际状况来选择焊接结构生产、焊接实训等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不断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学习焊接技术与知识的需求。

2.2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2.1应用模块式的教学模式

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模块的建立要打破陈旧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来分析,属于尝试,也属于改革,更是教师对实际教学活动进行创新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将各种教学理论知识深度融入到各种实训活动中,结合目标培养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坚持技能训练的教学重点,确定相关技能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按照技能的实际特点进行分类,建立各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例如热处理实训教学与《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相结合的教学模块;焊接技能实训与《材料焊接》相结合的教学模块。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的教学模块运用来不断提升实际教学效率,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2.2.2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

现代高职焊接专业教师要努力调整好“学”与“教”的比例,努力将老师的教学活动转变到学生的学习上面。陈旧的教学方法大都较为死板,教学效率相对低下,很多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简单地对教材进行诵读,难以达到教书解惑的实际目的,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选择满足现代职业教学状况的内容。[4]要想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资源的优势,从根本上实现现代市场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要根据现代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改革,通过深度挖掘组织教学方法的优势,来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例举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案例来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要结合时展优势来逐一进行,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新时期环境下高职焊接专业教学常用的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各种新型的焊接技术以及焊接成果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在这种较为直观的教学环境下提升学习兴趣。除了上述几种教学改革策略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做一体化、工学结合的策略和手段,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3.结语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有效性,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的焊接专业人才。教学改革活动是提升现代焊接专业教学的主要措施,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来提升教学效率。[5]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春霞.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3)

[2]王衡军.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研究,2014(13)

[3]周文军.试论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的探析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z1)

[4]贾华.基于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园,2014(7)

第3篇:高考改革的方向范文

2月2日,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年度工作要点,提出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新京报》2月3日)

此次,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到了“”,这表明,今年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已没有悬念。即将推出的高考改革方案,要想不负公众的期待,做到实至名归,应当有具体、明确的路线图,具有可操作性。2010年7月的《纲要》,其实已指明高考改革的方向,这就是“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本来,按照这一方案,制订具体方案并不难,只需按照这一方向细化、完善即可。

不难看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下放,直接影响高考改革方案的推进。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改革方案不能只有原则,必须有具体的步骤,尤其是关于教育部门放权的步骤。

以自主招生改革来说,目前的自主招生其实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当前8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是与统一高考和集中录取相嫁接的。要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就应该打破集中录取,具体的方式有二,一是基于社会化联考基础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二是基于统一高考的高校自主招生,将高考作为自主招生的笔试成绩,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学校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学生自主提出申请,每个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将改变目前高考的功能和地位(前者社会化联考与高考竞争,后者将高考的功能从选拔转为评价),也将促使教育部门转变职能(不再掌握计划审批权和投档权)。

第4篇:高考改革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必要性 多元智能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考试制度,而且兼有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性质,具有复杂的社会功能。它在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引导了中小学生努力学习,规范了中小学的办学方向。高考制度主要的社会功能体现在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才流动、保持社会稳定。从教育角度讲,高考制度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也是重点和难点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高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适龄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就读的人数急剧增加。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为64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4%,中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大众化高等教育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又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在“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方面更要承担一部分任务。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要积极培养精英化人才,而且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由于过于强调统一性,现行高考模式已不能适应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的要求。

高考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加强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组成部分。当前,教育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过去一个时期以来行之有效的高校招生考试管理规定和办法,以及观念、体制、机制、模式正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巨大的并不断增长的考试规模对考试组织管理体制、体系提出了挑战。1998年以来,考生人数连年持续增加,到2009年,已达到1020万。面对已达世界之最的巨大规模的统一考试,现存的高考考试组织管理系统存在多方面不足,因此高度集中的高考组织管理体制、体系、结构和模式深层次改革势在必行。

二、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为高等学校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拔人才,为学生提供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因为此,目前世界许多国家也开始由分散考试走向统一考试。但是,考试形式的统一性和单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破坏了考试的科学性、合理性,使现行高考制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高考承载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高考制度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制度,同时还承载着过多的附加要求,包括社会人才观的引导、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高中学业水平的检测、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潜能的甄别等。特别是在向全社会开放后,高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考试,高考的社会功能还有加大的趋势。与此同时,社会上激烈的就业竞争,也集中反映到教育领域的高考竞争中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考招生比例逐年增加,高考已成为关系个人成功、家庭幸福与社会进步的大事,成为万众瞩目的政治和社会事件。

2.“一考定终生”考生负担过重

现行的高考制度规定,每年只有一次考试,考试时间和考试方式基本是全国统一模式,高校录取新生几乎完全依据高考的分数,造成高考成绩的一分之差可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严酷现实。过“高考独木桥”,变成了带有长期的、巨大的心理压力的事情。

3.影响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上世纪80年代便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片追”、文理偏科、学生负担过重、影响求异思维和个性发展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在中学,“考什么就学什么、教什么”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片面应试的结果造成智育一支独秀,教学内容过于求全,教学要求过于求深,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与个性特长的发展。

4.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难以适应大众化阶段人才选拔的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相伴随的,不仅仅是大学毛入学率的提高,还有高等教育办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各种类型的大学、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和多层次的培养规格,相应地要求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方式也要作出调整,现行的整齐划一的高考制度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了。

三、多元智能指导下的高考制度改革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多元智能理论着眼于人的智能开发,其核心观点是通过正确认识、评价和开发学生多元智力的潜能,促进人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智能领域,要避免使用单一的标准化的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发展,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由于智力发展的多元性,不能只注重高考成绩。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以标准的智商测试和学科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的课业学习智力领域为主的评价,应重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考的评价方式必须由过去采用单一的、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或者唯一录取标准的模式,向着采用多元评价、综合评定、择优录取的方向改革。

综合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本文尝试提出一种分层次考试、多元评价录取的高考制度。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是同时存在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应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高校既要培养精英型、学术型的白领人才,又要培养职业型、技术型的灰领、蓝领人才,以适应金字塔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对于能够代表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为了便于实际过程中的操作,可定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这些高校不仅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且承担着繁重的科学研究任务,且往往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教育基地,对学生入学通常有严格的素质要求。这些大学可以实行全国联考,考试时间定在一月份,具体联考科目和联考内容可以按照现行高考制度执行,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联考的录取应由全国统一划线,既保证精英教育的质量,又兼顾全国考生的公平竞争。每个学生只填报一个志愿,成绩出来后高校按照考生成绩安排差额面试,在按志愿录取结束后生源不足的高校可以进行调剂。时间的安排是为了让在此次联考中失利的考生可以继续冲刺六月份的统一高考。

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可以采取全国统一高考,但是改变现行的只根据一次高考成绩录取的做法,降低其在录取中的比重,加入高中课程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可参考2009年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的选拔模式。在过渡阶段,高考成绩比重可以稍大一点,以后逐渐降低,使三者的比重大致相当。同时需要提高评价的客观性,首先要对教师素质出台相应标准,其次要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对学校评价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当前,中国高考政策改革应重点考虑健全高校招生的监督约束机制、高考公开透明机制及追究责任的问责机制,为综合素质评价进人高考录取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中学也应投入更多力量对中学生进行个性特长、综合素质方面的成长记录,为高校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对于能够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任务的专科/职业型院校,可以凭高中毕业会考成绩申请入学,必要时可以适当加试和职业、专业相关的一些技能。强化会考结果的利用,高职高专院校应主要根据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招生录取。在高等教育正朝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的背景下,过去那种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与缓解。一些高中毕业生不需经过高考而凭高中学习和毕业会考的成绩进入高校成为可能。高中毕业会考其实也可以转变为一次“高考录取”,会考成绩完全可以作为部分院校和高职高专的录取依据。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所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的学生都可以不必参加高考,而他们在目前招生总人数中占很大比例。采用多样化的招考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免去因为高考而背负的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而且不会因为备考而耽误其他课业的学习。

分层次招生的目的是让考生分流,改变一张试卷从北大考到高职的局面。在每一个考试层次中,每个考生都可以有三次选择的机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哪一个层次的考试,究竟考一次还是考两次由考生自定。总之,多考一次则多一次机会,不以一次考试定终身,高职高专类招生可以不参加联考和全国统考,这就能为前两种去向的学生减轻升学预备教育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海峰.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高考改革的方向范文

这项改革进行两年以来,社会已经普遍接受,包括选拔标准、选拔方式和公平结果,这种接受,意味着人才培养观念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促进了全面素质教育。意味着高校责任意识从校内向社会的拓展,促进了高校与中学生乃至社会的和谐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也积累了自主选拔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经验和办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验”虽然极为局部的尝试,但为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具有普适性的良好基础。

在正确的方向和有利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建议政府坚定改革信念,加快深化改革实验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鼓励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

1、对于先行改革的两所大学,鉴于其选拔结果的普遍评价,可加大其选拔的权威性。对于其自主选拔的学生,可将预录取政策改为不参加高考的正式录取,根本上体现自主,并支持多元选拔标准的推行,促进形成全面素质教育的新格局。

第6篇:高考改革的方向范文

教育之于国家,是百年大计,高考对于个人,是梦想的天梯。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答记者问,有如巨石投入湖面,它所产生的涟漪,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它所溅起的水花,折射出希望的彩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千余年考试传统的国度,每一场大考都是一场庄严的盛宴。教育部释放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信息,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给予热切的关注:

从小升初到中考、高考,从义务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刘利民副部长的答记者问,成为近期报纸上、网络上、生活中的公共话题;

从小升初就近入学、九年一贯制,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统一高考减少科目、高考不分文理科,到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从分类考试,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从校长教师交流,到扩大办学自、管办评分离……这些新举措描绘出振奋人心的改革图景,这些新词句也让网络赚足了点击率;

从改革的指导思想到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改革的任务、路径,到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这样的一揽子制度设计,使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迥异于以往的头痛医头、小补小修,而是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无论是从改革的立足点,还是从改革的辐射面来看,这次答记者问所透露的改革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方向感、较强的系统性和较高的协同性。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要求,教育改革当然也不例外。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已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

高考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社会利益和公众情绪的聚合点,从来都备受关注。其实,从世纪之交到现在,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停歇,从3+X到3+文综、3+理综,从重知识考试到重能力和素质的考察,考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了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明显变化,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末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然而,在1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许多改得很成功,比如网上录取;有些改得不尽如人意,比如自主招生;还有些改过来又改回去,比如春考。常常是改了这方面的问题,又出现了那方面的问题,原因很复杂,但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党的各项事业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文中说。

在谈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时,袁贵仁部长还说:“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如此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让人们对考试招生改革充满期待。

(二)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何时开启,推进高考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也成为岁末年初民众的兴奋点和纠结点。

“当前,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这是来自教育部的说法。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判断是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充分的实践基础的。

首先,新一轮高考改革,有着成熟的制度基础。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对“探索个别科目一年多考”、“实行分类考试”等就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当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网上承诺,“2020年,如果高考还是文理分科,我请你吃饭。”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描绘了改革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而且,改革时间表已经明确:2014年上半年,国家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其次,新一轮高考改革,也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经过30多年马拉松式的争论和交锋,社会公众在高考要坚持而不能废止、要改革而不是革命、要深化改革而不是另起炉灶等问题上,已形成了普遍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和多元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各个领域积聚着种种矛盾和压力。不深化改革,利益就调整不下去;不深化改革,矛盾和压力就化解不了。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面对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高考必须深化改革。

从制度本身的运行来看,任何一项制度,无论它的初衷多么美好,无论它的效果多么显著,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后,必然会产生一些弊端,有些甚至已经违背了它的初衷,就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因此,对于高考制度,必须不断进行矫正和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改革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再者,新一轮高考改革,更有着各地的实践基础。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了3年的改革试验,充分发挥了基层的首创精神,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改革经验。

目前,已有21个省(区、市)正式公布了2014年高考加分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加分项目整体缩减,加分分值也相应降低: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被取消,加分不超过20分;全国奥赛省赛区一等奖的保送和加分资格均被取消等等。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山东将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甚至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等七项措施;江苏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近日也发声,称当地新高考方案初步意见稿已形成,只欠东风。

可以说,一个既有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的良好局面正在到来;一个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

(三)

改革时机既已成熟,政策缘何引而不发?窃以为,箭在弦上引弓不发,其中蕴蓄的强大势能,会给政策制定者一个思维沉淀的空间,也给社会公众一个舆论回旋的余地。毕竟,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教育有自己的周期性,高考等重大改革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使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这些,都需要审慎操作,充分考虑现有改革基础,充分考虑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袁贵仁部长表示。

第7篇:高考改革的方向范文

面对记者的话筒,刘利民坦承:当前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的确比较单一,这就倒逼我们要明确梳理出改革的方向,因为只有好的制度才能选拔出全面而有个性的优秀人才。

刘利民说,目前高考招生中存在弊端的大致有三个:第一,考试评价体系单一;第二,考试评价方式单一;第三,选拔人才的渠道单一,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一考定终身。

此轮改革不同以往。刘利民强调,最大的不同,它不是单项、局部地改,而是系统性、综合性地改。包括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高考”,也要从整体上与小升初、中考、研究生考试等改革相衔接,在统筹考虑、整体设计的前提下一起改革。在顶层设计的总体方案框架下,招考制度的总体方案包括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将于今年上半年,有条件的省份开始先行改革试点,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这里边有三个层次:一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二是建立健全考试和招生相对分离,学生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三是沟通衔接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刘利民表示,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所以我们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让学生能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展现他们的个性发展,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很关键一个就是不仅是高考,而是整个考试招生评价体系都要进行一次全面改革。

高考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最受关注。近年来,高考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但是,综合素质评价能否客观真实?自主招生能否做到规范公平?这些质疑声不绝于耳。高考之路到底走向何方?

刘利民指出,社会最为关注的高考考试评价改革,要通过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考科目、内容改革提供空间。未来高校选拔学生将不再只以一张高考成绩单为凭据,而要来一次“综合评价”。考察成绩通过等级表达,不采取百分制而避免分分计较,同时学生也根据个性,根据优势,根据兴趣选择一些科目来参加考试,从而更加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特点。为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优势的课程,今后将探索减少高考考试科目、文理不分科、外语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外语考试,采取社会化的办法给学生一年多考的机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优的成绩,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必在同一个时间高强度的复习来应试。

第8篇:高考改革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考数学;备考;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思考一,如何发挥《考试大纲》在数学备考中的指导作用

《考试大纲》是我们及时了解高考特点和发展走势,把握高考改革和命题方向的指南,其指导性将使我们的高考备考更具针对性。通过研读《考试大纲》,将使我们对各知识点的学习深度和广度认识更加清晰,对难度的把握更加准确。

在平时复习过程中要明确考纲要求更要逐步渗透。

第一.渗透到复习计划的制定中。

复习计划的制定要以考纲要求为指导,明确章节复习重点,根据要求划分复习梯度,细化复习步骤,针对性的精选题目,计划科学合理的复习时间,让复习的每一分钟都是高效的,不再是无目的、盲目的。

第二.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以往我们在课堂上只是向学生宣读考试要求,让他们知道考试要求而不是运用要求,这对学生来说只是留有一定的印象,起不到丝毫的指导作用,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讲课,学生仍是一头雾水。所以说,我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要求什么,更应该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研究和运用考试要求,让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都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一厢情愿。

第三.渗透到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中。

在复习中对试题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要纵向横向全方位研究,研究历年试题--找共性,找趋势;如近几年的试题体现出:1.向量作为一项工具将广泛应用于高中各个学科当中.特别是与解析几何、函数、三角的有机结合将成为一种趋势,向量将不再停留在问题的表述语言水平上,其综合性程度将会逐渐增强.向量和平面几何结合的选择填空题应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亮点.2.高中内容中的概率与统计,是大学统计学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每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在解答题中,排列组合与概率是重点,文科中概率计算是重点.在选择填空题中,抽样方法是热点(尤其对于文科试题)。

再有相同考点考题--找变化;不同模式试题--找差异;外地试题--找信息,力求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有更深了解,这样才能在选题时有方向,讲解时有重点。只有这样,才能讲深讲透,讲得到位,使复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这些都要用考纲要求来指导去应证。这些工作不仅教师要做,更要指导学生去做。

思考二,新课改让我们在备考中想到了什么

第一.新课改高考在我省很快就要实行,这不仅让我们想到了如何过渡的问题,同时也应该想到新高考给旧高考的复习备考带来了什么。要过渡要接轨就必然有衔接点,除了新课程中的某些知识旧教材中没有外,对共有内容的要求肯定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和调整,而这些变化和调整不是大踏步的,应是稳中求变的,势必对某些内容要求降低或提高,或改变方向。高考命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的复习在固本的同时,也应学习和研究比我们早的省份,从他们的试题变化中寻找变化信息。

第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课堂教学领域的改革备受关注。从根本上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现阶段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最终在课堂,主阵地是课堂,主体是学生,关键是教师。最终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而打造高效高考复习课堂也是我们必走的路,以往的"一言堂"复习模式将被改革所抛弃,我们的旧复习课堂模式只能拖改革的后腿。

思考三,怎样用数学思想方法统领复习的方向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的精髓,历来是高考数学考查的重中之重。"突出方法永远是高考数学试题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应重视"通法",重点抓方法渗透。因此,我们先进行方法专题复习,整合几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等,让学生领悟这几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思想体系,并把重点放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上,利于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理解。充分地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提炼,尽管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我们认为,遵循"揭示-渗透"的原则,在复习备考中采取一些措施,对于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基本方法的掌握是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的,通过综合练习中的反复应用,来不断地巩固和深化数学思想方法。要真正地重视"通法",切实淡化"特技",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上。

思考四,学生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审题,通过模式识别,学会差异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差异是什么?寻找联系,就是想办法消除这个差异,不断地实现转化.解题中要多角度思考,多自我提问:"有什么?因什么?得什么?"如:问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因为什么?所以就得出什么?这种思考、联想可以形成问题的解答思路.解题后应做点必要的反思,多问问:"为什么?还有什么?"例如:该题目为什么要这么解?不这么解行吗?还能怎么解答呢?类似的问题能用该办法处理吗?

具体可注意这几个关键词:慢,细,译,探,假设,堵。

慢:不是拖延,更不是简单的认字,而是要有节奏有计划的审题,要给自己留下深度认识,理解,提炼,与拓展,联想,化归转化,直观体现的时间,要满中求快。

细:对题目中每一点都要有"看法"和"疑问",要始终记住,出题人不会无缘无故给出某个条件,往往不经意的地方恰好是解体的关键点或切入点,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译:将条件尽可能翻译成简单实用的符号关系,图示等,要学会对每个条件"刨根"和"拓展",猜测其作用,有效联系构建关系网。

探:指探索终极问题,对问题的探索和把握是制定解题方案的重要依据,是将问题和题干联系,解读条件作用,找寻因果关系的直接武器。

第9篇:高考改革的方向范文

一、目前我省英语学科教学和考核机制存在的问题

(1)考核机制不科学。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英语学科考试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和听说能力。

(2)教学的应试化倾向明显。英语学科在单一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造成教学和考核没有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交流需要和未来工作岗位需求。

(3)缺少学科互动。实践中教学和考核忽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交流。

(4)缺乏社会专业机构支撑。目前我省还没有成熟的,可取代现行高考的英语考核制度和专业权威的社会机构,师资配备。

(5)教材和教学方式局限呆板。限制师生发挥和灵活考核机制。

(6)改革方向有过于激进的倾向。“英语热”似乎有一夜之间降到冰点之下的趋势,矫枉过正。

二、几点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针对我省英语学科教学和高考实际情况,加紧征询广大学生、家长和一线教师意见、建议,尽快制定出台科学的英语学科教育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师资建设。

(2)细化英语学科的教学和考核方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社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可以探索一次考试多套试题,或者选答题目的设置。比如文理科考生英语科目试卷分类,科技类和人文类试题选答等等。

(3)加强英语学科与其它学科互动。比如,与语文学科教学考核机制的互动,特别是要加强英语与汉语的书面、口语互译方面的教学和考核力度,强调语言的融合和文化承载功能。避免所谓国学与洋文争风吃醋,偏废一科的局面。

(4)成立相关部门负责,效仿发达国家语言测试机制。对于新倡议的社会统考,我省应响应成立相应机构。对考试命题规范,考场场地及纪律和分数系统进行统一规划。机构人员应采用大学和高中优秀教研团队以及社会办学优秀教师组成的团队。欢迎海外教师及有留学背景的人才加入。尤其应对口语测试进行公正客观评分。这样使得考试的规范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此外也更体现出社会招考的公正性,防止新型腐败现象滋生。社会机构参与命题组织考试已有先例。例如美国的ETS考试中心、英国的剑桥语言测试中心、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等。

(5)考试形式应分为“听说读写译”五项。把英语教学和考核由应试向实用转型,彻底摆脱哑巴英语。改革是为了改变目前英语应试化的模式,而不是说英语这门学科落伍。社会上对英语高考制度的不满,主要是针对考试过度纠结于语法、教与学的全是哑巴英语。但错不在英语,而是教学模式与考试方法。对高考英语的改革应向当今正式考试如雅思、托福等语言测试看齐。英语的测试应对“听说读写译”分别进行,加权评分核算成绩。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