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浪动物的处境范文

流浪动物的处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浪动物的处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流浪动物的处境

第1篇:流浪动物的处境范文

路上,只为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刘欢这首《在路E》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渴望像游牧民族那样过着永远在路上的流浪生活,和人们对安定的渴望一样,是深植于每个人内心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学家李子勋说:“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情结交织于每个人的生命里,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平复。”

“这种浪迹天涯的情结是跨越时代、超越个体的,以前居住在山里的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都不离开一个地方,那不是人们不想去外面,而是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没有办法实现,一旦有了可能,这种本能就开始显现。”

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将人性高度压抑,我们就像机器上的零件,周而复始地旋转,这让我们浪迹天涯的冲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强烈;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经济的发展又使得人们对存在的好奇有了更广泛意义上实现的可能性。

渴望安定又渴望流浪

人的性格是如此多重。我们一方面想要安定、安全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又强烈地感到“无限的陌生世界”在召唤。一方面,我们想“居有定所”——面对同样的人、同样的地方、专一的性生活……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想逃离由家庭和夫妻组成的“幸福狱室”,挣脱镣铐。

“安定与流浪都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精神分析师向程这样解释一

原始人类过着游牧生活,哪里有可供生命存活的资源,人们就在哪里居住一段时间,接着流浪到下一个地方。这样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的祖先会遇到灾难,会受伤,会受到野生动物的袭击。为了规避对未知和灾难的恐惧,人们结伴而行,慢慢地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聚集成村落、城市。

然而,发展至极的现代都市又在现代人的集体无意识中留下新的创伤——对自然人性的极度压抑与禁锢。生活于现代都市的我们对“安定文化”颠覆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它以各种形式在人们的心灵及行为中进发。

只要上网漫游,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种出走的冲动。登录各类“出走网站”,不计其数的帖子,征友共同徒步穿越陌生山林、自驾车出游、城内一日游……如果你愿意,今晚你就可以参加—个夜间穿越冰河的活动。

往外跑的同时也在往里跑

“两年前的一天,接连几天的会议翻译让我快窒息了”,在日企供职的37岁的日语翻译紫煜回忆她第—次出逃的经历:“什么也顾不上了,我几乎是奔出办公室,跑到公司附近的日坛公园,我大口地呼吸着那里的空气。后来这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每个假期,我都会迫不及待背上行囊,奔向远方。我觉得只有到大自然里,我才找回真正的自己,就像回到小时候。”

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认为,人类只有被判处的自由。我们被抛掷到这个世界,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当代都市人的处境却正好相反——“人们的自由度越来越少,看似千种万种选择,实际却无从选择。”向程说,在这个“安定”的文化中,我们所有的东西似乎都被强大的外界左右。工业、后商业化的发展,非人性化的规则,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朝九晚五、上下班刷卡,一周又一周,永远忙不完的工作和家庭琐事……我们就像高速运转的陀螺,不断在同样的轨道里运行;文化也开始倾向于指向一个经济目标,不断干预人们的生活、忽视心灵的自由;科技进步,技术层面变化速度之快,给个体的感受就是——一切都不可控制。

人性被淹没在社会运转的表象之下,外部世界控制了我们的命运,而流浪则是我们去寻找、掌握自己的命运。心理专家朱建军说:“往外跑的同时也在往里跑,流浪是寻找自我的过程,我们需要看到自我的不同侧面。”在别处遇见他人

米歇尔·马费索利是法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出版了《论游牧生活》一书。他认为,人们出走是为了“接触”他人。人们需要“成堆相聚”、结队而行。即使是单独出游,我们潜意识仍然会有一个目的——在别处遇见他人。

“广义而言,这种接触他人的冲动也是一种性能量。力比多()传送的方式是多样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本身。”米歇尔·马费索利解释说,只要观察一下那些有组织的旅行,或是旅行俱乐部就明白了。我们可以不喜欢这类的旅游,然而,旅行团里的所有人,相互追逐,参加各类集体活动……都在寻找一种“热烈的气氛”。

我们想摆脱夫妻的“圈地”,摆脱相对无语的老夫老妻的生活。只是想单纯地接触!想感受、想贴近他人而已!就像当我们在寻找一家餐馆时,第—反应就是要看看那里是不是有许多人就餐。这不仅表明我们在用眼睛度量餐馆质量,同时也说明我们只是不想在没有人气的地方吃饭。

已近不惑之年的山羊是一位老驴友,经常在绿野网站组织周末近郊一日游的徒步穿越活动。他说,除了风景,最喜欢在外出中结识朋友:“无论你是百万富翁,还是无业游民;无论你是管理上千人的老板,还是—个普通的白领,在这里都是驴友,没有虚荣、虚伪,只有谦卑和包容,共患难,甚至连一口水都分着喝。”

向程认为,游牧的过程是现代都市人短暂挣脱社会化、符号化,回归本体状态的过程。在这个团队里,外在标签暂时不起作用,人就是一个生命体,这时,生命之间的爱的力量会更强。

流浪是每个生命的真实处境

无论我们迅速搜索,为自己搞定一张前往异国的机票,还是漫无目的地出发,在居所附近溜达;无论你是离开家乡来到另一座城市生活,还是上网进入一个陌生的社区,以另一个身份在交友室与某人聊天;无论你是从这个公司跳槽到另一家企业,还是仅仅在生活中体验着各种角色的变化……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体验着流浪的感觉。

“生命本身就有迁移变化的本性,就像水需要流动一样。”李子勋说:“这也可称之为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索本能。人的体验由两部分组成,拥有的,即已获得的;未知的,想拥有更多。不断地去旅游,结识新人,不断地变换角度、角色,就可以不断地把未知变成已知。”

“生命即是体验,一个生命要靠体验来完成。从这个角度说,流浪是每个生命的真实处境;在路上——是真实也是唯一的选择。”

精神分析师向程认为,如果由于过分痴迷于某一个具体的“流浪”活动,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工作状态而成为你的另一个烦恼的话,实际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面临着巨大的受控感。

第2篇:流浪动物的处境范文

结缘

4年前,5月的天,郭鹏在小区院里看到了这样一幕,一只三花的、长毛的流浪小猫正在路灯下快乐地扑着蛾子,尽管她只能吃垃圾维持生存,朝不保夕,可还是快乐地活着。这种单纯的快乐,像一幅画,一下子就打动了郭鹏。一个星期以后,远远地再见到这只小猫时,她好像有点瘸了,郭鹏以为是被小孩子打伤了,过几天就能好。可没过两天,济南大雨连绵,再次见到这只小猫时,她已浑身脏得不像样子,在泥垢里艰难地爬行,看向郭鹏的眼神既充满期待又有几分害怕。这一次,郭鹏无法安然地走开了,她上前抱起小猫送到了宠物医院。万幸的是,小猫没有病,只是由于长期缺乏营养而造成了脊椎变形。这导致她后腿不能站立,觅食不便,饿得濒临死亡。

在医生的精心救治下,小猫在郭鹏家中渐渐恢复体力。适应了新环境的小猫,安静地陪伴着郭鹏。“她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一个无比广阔的宇宙的大门。我的视野一下子扩大了。通过了解动物的心理和行为,我对人的本性和什么是自然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于生命的意义和整个世界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她身上,郭鹏体会到了即使是最关心的人也无法关照到的最细腻的关怀。她让郭鹏开始了解动物,了解他们的情感表达,了解他们的智慧,体会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于是给她起名叫“斯斯”,“有猫如斯”的简称。有猫如斯,夫复何求?

促使郭鹏迈出动物救助第一步的斯斯,两年后因肝炎离开了她深爱的那一方小小的世界。繁重的工作与巨大的精神压力,曾使郭鹏想过从实际救助工作中退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动物福利等相关理论的研究上。但是,实际救助工作的紧迫性与人力的缺乏,使这一想法变得难以实现。

能和斯斯开始这样一段不解的因缘并走上动物救助的道路,与郭鹏童年的经历有关。12岁到15岁之间,郭鹏跟从事地质研究的父母一起住在远离村庄的野外观测站,他们养了一条叫欢欢的黄色中华田园犬,十分高大,总是很快乐。那时的大自然为她了解动物提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空间。她与动物亲近,一同嬉戏,了解动物的情感,了解它们的喜怒哀乐,这奠定了她成年后与动物交流的基础。也许没有欢欢,郭鹏也不会理解一只猫向她求助的眼神,而这就是她和斯斯缘分的开始。

后来,她回到城市,考上大学,出国留学,但与动物的情感交流的经历并没有因此而被遗忘。遇到斯斯后,她开始了救助流浪动物的历程,并专注于研究动物伦理,观察动物行为,了解动物心理,为动物争取福利,推动动物保护立法,致力于动物救助和保护的每一项工作。

拈花有悟

收养斯斯的时候,郭鹏刚从英国留学回国,继续任教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原本打算在一年内返英继续学业的郭鹏,也不得不因此推迟行程。她开始关注小区里其他的流浪猫狗,为他们在自己楼下准备饮食。

动物救助工作使郭鹏结识了许多对于动物有同情心的人,也无意中为她找回了曾经最喜欢的学生――那时已经是济南动物救助的“元老”苏晓晗。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郭鹏学会了更多的救助方法,并与济南猫窝取得了联系。在苏晓晗的援助下,她开始对小区里的猫进行有步骤地科学救助。后来,救助范围逐渐扩大,收养的流浪猫狗越来越多,郭鹏便将自己的家改做一个临时的动物救助站和疗养中心。在确保猫狗恢复健康和体力以后,或找人领养,或者保证有人看护的前提下放回原处。两年下来,她救助的猫有40只以上,狗有30多只。

在救助的路上,郭鹏认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和伙伴。2009年秋,她和孙希敏、刘树夏,李荣平、张芳等济南救助志愿者在黄河北岸鹊山脚下建立了济南市第二家流浪动物救助中心,从此可以更好地且更大规模地进行流浪动物救助工作了,为济南市的动物公益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她几乎将每月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到这项救助事业当中,没能回英国继续完成学业,在学术上也由由原本的语言哲学研究转向动物伦理与立法的研究。

善者生存

孟子曰:“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了解有人正在承受痛苦时,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去帮助对方。

可面对动物时,人们的同情似乎就少了很多,虐待动物的事件时有发生。郭鹏说,这与我们对动物本身的歧视和不了解是密切相关的。“杀一条狗,跟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们无论在身体感受、心理感受和智力发展水平上都几乎是相同的,甚至成年的狗比孩子的心理活动要更复杂,更成熟。”救助工作的深入让郭鹏更近距离地了解了动物的心理和行为,能够识别出猫狗十几种表达感情的声音和行为。中国动物处境使她深感忧虑。

“由于没有一个全面的动物保护法,涉及虐待与残杀动物的工业和其他商行为有向中国转移的迹象,有的是以大工业化的规模在进行。这切都使动物保护法的立法变得迫切。”郭鹏说,中国目前还没有部全面的动物保护法,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和正在上升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现代生活剥夺了我们与动物亲密接触并且相互尊重的机会。因为不了解,所以就无视其存在和需求,甚至是虐待或者歧视他们。”她接着说,人们已在无意中将动物视为已物,最直接的表现是在我们的语言中,许多动物已变成食品和用品的符号。

“在生命进化中,我们人类可能在智力上优于其他动物,但是其他动物可能又在其他方面大大优越于人;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其他动物拥有绝对的支配权,相反,人类在智力上的优越意味着我们对其他动物负有责任。”许多对进化论有深入研究的科学家们认为,“善者生存”才是更准确地表达了进化论的主体思想。即那些其成员更具有同情心的生物群落,会养育更加健壮更有生育与繁殖能力的后代。人类不论是出于个人责任,还是出于对于其他生命所承受的痛苦的同情,都要善待动物。

更让郭鹏担心的是中国目前动物生存现状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当成年人无视自己盲目消费而造成巨大规模的动物苦难时,如购买象牙,虎骨、熊胆制品和毛皮等;当成年人漠不关心动物生存状况时,我们不可能指望他们能教育自己的孩子承担消费者的道德责任,关注反虐待动物。”

对城市的儿童来说,动物园是他们了解动物的地方,但是看像囚徒一样在笼子里生活的动物,却不知道这些动物被迫离开了栖息的家园,被改变了原本的生活习性,这是一种遗憾。特别是动物表演,常常是大人们用来娱乐孩子的方式,却不告诉孩子这些做法是违背动物意愿的,其中对动物的虐待行为常常被掩盖了。生活在乡村的孩子,由于习惯

第3篇:流浪动物的处境范文

【关键词】表现主义 存在主义 荒诞 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75-02

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流派,表现主义运动是在反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中诞生的。表现主义者大都否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他们认为社会对现代化的追求是造成人欲横流、战争四起、人性异化的原因,机器文明给人类带来了混乱和不安。《毛猿》是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代表作。

存在主义哲学兼容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方法论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存在主义者强调“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存在即虚无”。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等待戈多》是贝克特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创作的荒诞戏剧。它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状态这一严肃的问题,其作品深处往往弥漫着浓郁的悲凉之雾。

《毛猿》是用表现主义手法创作的一出象征戏。全戏共八场,不分幕。主人公扬克是一艘远洋轮船上的司炉工,他身强力壮,精神饱满,自认为是世界的动力。但自从上流社会的阔小姐米尔德里德到船舱观光时,被袒胸露臂满身煤黑的扬克吓昏过去,并大叫“这肮脏的畜生”以后,扬克内心的平衡、乐观、自信从此被打破。他怒不可遏,决心报复,跑到纽约的五马路寻找那些有钱的太太绅士们挑衅。挑衅未成,反被抓进监狱。在狱中,他突然意识到是自己和工人们造就了资产者,资产者“把我们压在下面,他坐在我头上!但是我要冲过去!”出狱后他跑到工人组织世界产联,自告奋勇愿去炸工厂监狱对付资产者。不料被认作资方密探,被四脚朝天扔到大街上。扬克走投无路,最后来到动物园,向笼子里的大猩猩倾吐衷肠,并打开牢笼试图与大猩猩握手,却被大猩猩猛力一抱,折断肋骨死在笼子里。扬克作为一名产业工人,一直认为自己很重要,是力量、速度、运动的代表,能够驾驭世界,是世界的主人。这也是现代人曾经拥有过的自信。但当自己用双手创造的世界反过来成为主人,将自己变成机器的齿轮时,人的失落便开始了。这种异化让扬克难以适应。遭遇阔小姐的否定是他在世界主人的梦幻中遭遇的第一记耳光。这使他震惊、愤怒、狂躁地要找回以前的感觉、自信和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后来在富人区和世界产联的遭遇更使这个小人物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扬克一次次试图找回自信,然而又一次次被无情的社会撞得头破血流。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这是一出两幕戏,出场人物共有五个:两个老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剧情发生在一条光秃秃的小路上,道具只有一棵仅有四五片叶子的矮树。这棵几乎枯萎的矮树如同是对春天的莫大讽刺,它与其说是春天的象征,不如说是荒原的隐喻。全剧没有什么故事情节:黄昏,在一条乡间小路上,两个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他,不知道。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一天过去了,戈多没有来。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今天戈多不来了,明天准来。第二天又来等戈多,戈多仍未出现。第三天他们还将等待……“幸运儿”背负着沉重的沙袋前行,象征着人类漫漫旅程的艰难和无意义;而穿靴子的痛苦,则象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痛苦。

在机器大生产的现代文明中,《毛猿》中的扬克同样背负着人类的痛苦。船舱、监狱、动物园――显性笼子;产联办公室、纽约大街――隐性笼子,这些地方是扬克的活动场所,同时意味着一种生存空间、一种秩序,在这种现代人的生活环境里,主人公左冲右突,思考着,感受着,迷茫着,与现代秩序抗争着,努力寻找自我的归属,但最终也没有找到。物质世界往往成为人类生存危机的制造者,物质文明造成了人类精神的虚无感、恐惧感。我们要行动,要发挥作用,要改变现状,怎么着手呢?只有一件事!我们只能呐喊,竭尽全力地用我们那可怜的、窒息得要死的人声呐喊,喊的声音盖过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可怕的喧嚣声,喊得让人们、让上帝听到我们的声音。但这不是一般的喊叫,而是大难临头时的垂死挣扎。在当代社会中,人不仅面对一个巨大的、作为异己力量而存在的商品的世界,而且僵硬、机械、冷漠的社会也已经成为另外一个巨大的异己存在。现代人每天以极其忙碌的方式生活在各式各样的人群当中,然而内心却充满孤独与寂寞,心灵处在无所归依的漂泊状态中。与他人沟通的努力,往往会成为沮丧而又绝望的四处碰壁。奥尼尔在他的《毛猿》这部戏剧中,揭示的正是人类的这种生存处境。

贝克特曾说:“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纯正的艺术。”《等待戈多》没有剧情发展,结尾是开头的重复;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人物没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也就很难谈得上性格描绘。地点含糊不清,时间脱离常规。但这正是作家为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精心构思出来的。舞台上出现的一切是那样肮脏、丑陋,是那样的荒凉、凄惨、黑暗,舞台被绝望的气氛所笼罩,令人窒息。正是这种噩梦般的境界,使人们同自己的现实处境发生自然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人在现实世界中处境的悲哀,现实世界的混乱、丑陋和可怕,人的希望是那样难以实现。戈多究竟是何物,难以做出确切的解释,而对戈多的等待又是贯穿全剧的最大悬案。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某个事物、某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只有痛苦达到极限才会失去同情而产生绝望,正因如此,《等待戈多》中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情,表明全人类的不幸,但在它凄婉如歌的语调中,回响着拯救受难者和安慰受难灵魂的声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意识到历史那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和不可动摇的基本观念已被一扫而光;经过检验,它们被视为虚无,它们被贬得一文不值,甚至被看成是幼稚的幻想。在这样一个虚假的世界里,一切人类的行为都表明荒谬,一切历史都表明绝对无用,一切现实和语言都似乎失去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解体了,崩溃了。世界使人感到沉重,宇宙在压着“我”。一道帷幕,或者说一道并不存在的墙矗立在我和世界之间;物质塞满每个角落,充塞着所有空间,在它的重压之下,一切自由全都丧失;世界变成了令人窒息的土牢。两部作品发自近乎绝望的心情,似已表现了全人类的不幸。

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毁灭、对生命的扼杀是人的困境的社会根源,而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无知更是人自身的悲剧。这外在的和人类自身内在的双重根源,注定了人类悲剧的必然。现代人失去了旧的信仰与竭力寻找又无法找到新的信仰。现代人脱离了过去的世界却又无法与现存世界融合,人以为自己能支配世界却发现自己难以摆脱被世界支配的命运,人在茫茫宇宙中寻找自我而又再度迷惘,最后也不知该归向何方。因此,寻找归宿也就成为必然。这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精神上的迷惘与无所依托。上帝已经远去,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只是物质的海洋与精神的荒漠,人该何去何从?对此,卡尔・雅斯贝尔曾说:“人从稳固的庇护所里被拉了出来,抛入了现代生活之中;……万物所依赖的上帝不再是至上的了,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世界也不再是至上的了。真正至上的是人自身,人作为一种存在不能安于现状,而要努力超越自身。”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迷失了自我的人寻找上帝、求助上帝已不可能,唯一的出路是致力于寻找自我,才能建立真正的人的王国。萨特也说:“只有在自身之中寻找一个解放自己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理解的目标,人才能体现自己真正是人。”

人生是苦痛的,人类永远无法真正逃离困境;但每个人都应努力突破桎梏,维护人的独立与尊严,用自身的牺牲去换取可贵的尊严,这是剧作的深层意蕴。可见,两位作者给在西方社会中失去自我、身心千疮百孔的现代人指出的是精神上的出路,赋予他们一种对理想生存的向往和追寻,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和慰藉。

第4篇:流浪动物的处境范文

一、积累与运用

1.按拼音写汉字

rǔ zhī

wǎn jiù

dàng dí

chén

ā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gài

guàn gài

chūn cǎ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读一读,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①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用贝壳________(保卫

爱护

保护)自己的身体。

②(保卫

爱护

保护)________公物是一个人的美德。

③边防战士时时刻刻在________(保卫

爱护

保护)着自己的祖国。

3.改错别字交外打猎________

同半________

大燕呜叫________

悲残________

4.照样子,写词语。

①例:黑沉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肉例:越下越大:越________越________、越________越________、越________越________

5.写出下列句子中下划线词的反义词。

(1)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________

(2)老麻雀绝望地尖叫着。________

(3)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________

6.选词填空

当然 果然 居然 忽然

①西瓜花没授粉,________结不了瓜。

②没想到小高大老远带回来的________是一箱昆虫。

③经过人工传粉,小瓜________结了不少。

④早晨,我________发现穿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

7.好朋友手拉手。

①夹丝网防盗玻璃________   A.消除噪音

②夹丝玻璃________           B.阻挡强光

③变色玻璃________            C.自动窗帘

④吃音玻璃________            D.自动报警

⑤吸热玻璃________            E.藕断丝连

8.照样子,写句子。

例:他在田边转来转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1)狼钻进了羊圈。

狼________钻进了羊圈。

(2)我画看到的杨桃。

我________画看到的杨桃。

(3)小马来到了小河边。________

9.比较下面每组句子,选择意思相同的句子。(

A. ①进入住宅,轻松悦耳的乐曲会立即播放。②进入住宅,会立即播放轻松悦耳的乐曲。           B. ①要想进入住宅必须要输入密码。②只要输入密码就能进入住宅。

10.句子大观园。

(1)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缩句)

(2)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在静静地流淌。(改为比喻句)

(3)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改为转述句)

(4)那些官绅们都提心吊胆

大气不敢出。(用下划线词语写句子)

(5)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你的眼力还不够。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合并为一句)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理解。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

共工与颛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

(1)解释文中下划线的词。

昔者:________

争:________

触:________

折:________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是:________。

(3)找出文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什么现象?

12.课外阅读。

字字皆辛苦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15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改,改了写。后来,因为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风餐露宿,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了《悯农》诗。他写《悯农》诗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惟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衬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的写作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为了读书,李绅先是寄居在

后来他漂泊流浪,

都当过他的住所,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

A.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十分艰苦

B.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茅房;生活十分艰苦

C.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勉强维持

(2)李绅写《悯农》诗是因为

。他写《悯农》是为了

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

A. 他亲眼看见农民一年四季辛苦劳作;表达对农民的同情;看不起农民。

B. 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关心;不想与农民有一样的处境。

C. 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十分热爱、同情劳动人民。

(3)“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句话表现出李绅(

A. 拥有很多的空闲时间。              B. 写作态度很认真。              C. 写诗的能力还不是很好。

(4)选择意思相同的成语。

A.短小精悍

B.风餐露宿

C.赞叹不已

D.置之度外

E.千锤百炼

①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________

②比喻经受多次的艰苦斗争的锻炼、考验。也指写作的反复琢磨。________

③不在自己考虑的范围之内。指不放在心上,不去管它。________

④形容文章、讲话简短有力。________

⑤称赞不止。________

三、写作

13.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让往事一件一件地在头脑中回放,在回味中搜索六年的小学生活中自己最难忘的是什么,再把这些美好的回忆写下来,写一写自己难忘的小学生活吧!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乳汁;挽救;荡涤;尘埃;气概;灌溉;春草

2.

保护;爱护;保卫

3.交——郊;半——伴;燕——雁;残——惨

4.

绿油油;白花花;红艳艳;走;快;来;好;跳;高

5.

(1)柔和(2)期望(3)安全、弱小

6.当然;居然;果然;忽然

7.D;E;C;A;B

8.

(1)从一个大窟窿里

(2)认认真真地

(3)驮着小麦的小马来到了一条很宽的小河边。

9.

A

10.

(1)纪昌成了能手。

(2)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在静静地流淌。

(3)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他看看。

(4)略。

(5)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

二、阅读理解

11.

(1)从前;争夺;碰、撞;折断

(2)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3)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日月星辰移动和江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

12.

(1)A(2)C(3)B(4)B;E;D;A;C

第5篇:流浪动物的处境范文

关键词 德育 公民人格 一体三格 公共性

一、德育培养学生公民人格的价值诉求

公民人格是公民主体性资格和身份认同的意识自觉与价值生成,当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是社会权利和义务的价值主体时,公民人格才得以确立。“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人的发展是不断获得新的社会规定性”[1],德育对学生公民人格的培养是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公民教育需要以及加快公民社会形成的重要诉求。一方面,德育通过教育的手段传授公民知识,解决公共性矛盾引发的障碍,关注发生在社会共同体中的社会矛盾和责任,辅助社会结构变革、文化观念转化中的人格重塑,是个体与社会相互接触、碰撞、磨合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另一方面,公民人格包含的契约精神与德行精神是德育的主题,德育通过形塑学生的公民人格,来使公共社会价值范式在学生自身得到内化和展示,“推动学生从传统社会依附型人格走向公民社会的独立型人格”[2]。因此,德育对学生公民人格的培养是中国现代社会进程的必然蕴涵与要求。

二、德育培养学生公民人格的现状

1.德育内容中公共性内涵的陈旧

德育对学生公民人格的培养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体三格”,其中“一体”是指公民的主体资格,三格是指公民政治人格、公民法律人格以及公民道德人格,许多教师将“一体三格”当作纯粹的知识性内容来讲授,而不是将它们视为可探讨的多元性话题,这是当前我国德育教学内容出现的问题,即公民人格培养所涉及的公共性内涵显得陈旧滞后。“过去社会结构和整体价值环境中被塑造出来的顺从型、服从型的臣民人格将被消解”[3],德育不能再通过对“内容”的规范来约束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公民人格的基本落脚点是“契约精神”,大家一起达成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共识”,这个共识要得到前人和社会“新鲜人”(学生)的理解,才能将德育中的差异性个体联结为一体。因此,传统德育教学内容中的“公民身份”要向“契约关系”过渡,社会契约关系才是公民社会中差异性主体应该具有的关系状态,从这一层面来看目前德育教学内容中的公共性内涵是陈旧的,对此现代德育对社会权利与义务统一的价值理念落实,不在于赋予公民教育内容的固定范式,而是提供学生公共生活的探索空间,应着力于以社会契约为中心的公共性内容扩展。

2.德育过程中公民文化嵌入的矛盾

德育对学生公民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公民文化环境的营造,我们常常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分,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重人伦、重整体,习惯于“大我”甚至“无我”的传统道德价值成为德育空间中公民文化的主要资源,传统道德资源是民族创造的宝贵潜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现代人格的生成。例如“我国文化精神中与人格直接相关的文化对象是‘礼文化’”[4],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最具影响力的观念,但它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等级文化观念,随着现代科学观的建立,学校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被愈加重视,公民人格是一种源自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价值观念,当中国现代化境遇与传统文化境遇相互碰撞时,公民人格教育的文化选择也面临着考验,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国情与现代社会普适价值理念的结合是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德育教学方式中公民实践训练的误区

德育中的公民实践训练是传统人格教育转型的重要途径,公民实践训练必然要促使学生主体融入社会交往、参与社会互动之中,但公民实践与道德实践是有差异的,许多教师将道德实践等同于公民实践,尽管两者都要求学生的亲身体验,也同样具有道德内涵,但公民实践的方式方法主要绕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问题而生,德育教师在此方面容易产生的教学误区如下:一是教师喜欢通过“好人好事”的道德行为逻辑来替代公民行为逻辑,“公民行为逻辑的立足点是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5],因此学生走向社会的前提是调查社会、分析与研究问题,其次才是社会参与,这是道德实践经验无法替代的,德育方式中公民实践训练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发现公共问题、理解公共事物、思考公共决策。二是教师惯常通过情境虚设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进入公共冲突,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公共性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是建立在模仿学习之上的,诸如角色扮演、认同自居等情景式教学并不适用于公民实践训练,因为公民实践面对的不是简单的道德选择,模仿学习不能直接达到教学目的,还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补充。

三、德育培养学生公民人格的具体途径

1.以社会契约为中心的公共性内容扩展

德育对学生公民人格的培养是建立在主体意识之上的公民政治人格、公民法律人格以及公民道德人格培养,教师可以基于“一体三格”的框架来创设公共性内容,确立公民与社会的契约关系。例如公民政治人格,“公民政治人格培养的过程是将国家现有系统内所认同的政治取向和行为规范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6],包括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此方面的内容在目前德育中主要表现为对政治知识和意识形态的普及,我国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参与政治的动机和积极性,原因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政治知识及其相关事宜都离学生生活太远,因此教师对学生公民政治人格的培养应多从学生身边可触及的公共事务入手,例如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怎么通过这种国际性赛事来改变传统中国的对外政治面貌,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政治内容才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够对它们施加影响,从而建立关系。又例如公民法律人格,社会外在法律规范要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不能单纯依靠法律的震慑力和强制力,德育内容涉及的法律规章制度不应该成为教学主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知晓法律内容,但他们从“自然人”向“法律人”转变的过程却必须依赖于切身感悟法律运行对社会平等、正义、天赋人权的维护,例如“李某某”案件在全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案件的当事人也是一个学生,案件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由于双方社会地位的悬殊和犯案人父亲的名人身份获得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是一个极好的法律与权利、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舆论之间相互博弈、协调的法律事件,能让学生深入体验法律现象中的动机、情感、社会矛盾以及公众态度,看到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司法体制的诉求,尤其是认识社会舆论对司法裁决的影响,了解自身作为公民有能力通过参与社会法治建设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公民权利的实施也可能因为滥用而影响司法公正,在失范的舆论漩涡和法律理性精神中应该如何选择?当学生经历了对公共法律事件的探讨、争议、情感共鸣以及最后的理性思考后所获得的法制教育才是深刻的,对于公民法律权利和义务的理解也会区别于以往的法律知识普及,使法律理性从社会器物层面内化为学生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2.传统文化国情与公民文化价值观的协调

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精神氛围是学生公民人格生成的土壤,但传统道德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格的生成,当中国现代化境遇与传统文化境遇相互碰撞时,公民人格培育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国情与公民文化价值观的协调。因此,教师在德育中应从以下两方面创设公民人格培养所需要的文化氛围:一方面是关注现有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下的文化诉求。例如市场经济体制对公民人格的诉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要求公民具有自主走向市场的独立人格,每一位公民在市场交换中是平等的,在商品生产和竞争中遵循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原则,因此自由、平等、竞争、开放的文化思想应纳入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民文化价值的一部分,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制度环境与公民人格素养是相互适应的,一个民主法制社会必然要求公民文化具有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不能抛开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去谈公民人格,那么是不是传统文化国情就应该予以抛弃了呢?力求应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公民文化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观的衔接点究竟在哪里?在德育中,传统文化资源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的是一种理想性人格,所有的道德表现中都存在理想性人格,公民人格也不例外,传统文化对学生公民人格的培养价值也在于此,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来赋予学生对公民理想人格的渴求。例如社会契约精神是学生公民文化价值的一部分,但学生如果对契约文化的理解不足却容易滋生对国家公共权利的怀疑,例如既然公民是社会创建的实际主体,为什么还需要接受国家公共权利的束缚等此类疑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刚刚抵达公民文化的形成阶段,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公民文化的成熟时期,国家公共权利对健全自律的公民文化,形成公民理性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传统文化的介入来提升社会凝聚力。另外,德育过程的公民文化营造还需要考虑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对公共场域的不同定位,例如网络平台所需要的公民人格建构,理论上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当多元化与一些极端言论、虚无论、各种相对主义相结合,容易侵蚀社会前进的共识”[7],瓦解社会道德体系,因此教师针对新生媒介场域下的公民主体意识表达是有所选择的,在教导学生维护个人自由和权益的同时设置法律框架和道德界限,提倡自律和权责分明的公民文化,和学生一起探讨现代公共生活的秩序保障。

3.致力于解决公共性矛盾的公民实践训练

德育对公民人格培养要促使学生融入社会交往、参与社会互动,但公民实践不等于道德实践,教师应规避“好人好事”的教学误区,致力于提升学生解决公共性矛盾的社会调查、决策和行为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例如学生居住小区的环保调查便是一个很好的社会调查课题,教师要做的是传授学生社会调查的方式方法,并帮助他们将调查内容细化。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社会调查形式,让学生通过随机访问来将小区环保情况进行汇总。调查内容可以是小区居民对限塑令的看法,水管流水是否会随手关闭,电池回收箱的使用效率,垃圾处理的分类情况,在外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调查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问题,还是对学生公民角色的自我化,其次才是提出解决方案,参与公共决策。例如针对流浪犬伤人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这是一个典型的公共性事件,是捕杀流浪犬、救助领养,还是惩罚遗弃者、设置专门管理部门?站在社会治安的角度来看伤人的流浪犬应被捕杀,但从《动物福利保护法》出发,应该被惩罚的是弃养者,可见在一个公共事件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和立场,这是教师应该给学生呈现的冲突,社会监管部门、宠物买卖方、收容机构、动物保护组织究竟谁该对此负责?当教师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的时候,他们才能发现社会的复杂性,从而对公民的“公共性”更为理解,懂得公共决策与道德决策的差异。最后是行动能力,常见的诸如社区服务、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等等。公民行为实践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共交往之中,教师应从社会交往方式中去选择实践项目,例如网络式交往中的校园公共生活参与、管理网络聊天室和BBS,训练学生公共对话的能力;传媒式交往中的公共宣传栏制作、公共基础设施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监督,让学生体验社会主流价值,深入公共伦理建设;文化式交往中的历史博物馆参观、英雄纪念日悼念、纪念碑打扫等等,增进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理解公共价值;社团式交往中的合作学习,例如器乐社团、棋艺社团、英语社团、计算机社团、体育社团等等,它们都有助于学生进入到一个彼此认同的公共关系之中,为学生公民人格形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袁祖社.“人本文化”的公共性价值逻辑: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实现为人[J].思想战线,2008(5).

[2] 李润洲.学校场域中公民人格的文化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3] 张乾友.考察“公共”概念建构的历史[J].人文杂志,2013(4).

[4] 冯建军.公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及其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13(10).

[5] 张敏.学校制度生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6] 刘义.凝聚价值共识:德育得以实现的关键[J].现代大学教育,2016(5).

第6篇:流浪动物的处境范文

人是未完成动物,依靠文化踏上成为人的道路。人降生伊始,带着与别的动物同样的生物本能,就生存能力而言丝毫不比其他动物优越,如果以身体的体质而论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不能自助与自卫的动物之一,尤其在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更是处处需要外力扶助。但与别的动物不同的是,人在生物本能之外还禀有多种潜能,这些潜能赋予人的自身状况以不确定性,人既可能因自身潜力处于沉睡状态而与兽类相差无几,也可能由于潜能的开启获得超越动物性生存状态的广阔发展可能性。人要使自己的生物本能成为人的生命力的表现,要摆脱软弱状态而能够自助,要开启潜能而得到发展,全都有赖于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有赖于文化与生物遗传特质之间的互动。人又是社会性动物,离开社会便不能生存,更不能成其为人。人要适应于社会生活,必须使自己完成社会化过程。任何人的社会化都依赖于接触文化、经由一定文化认同而实现。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但是正如人的未完成性一样,文化作为人类生存方式也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只有处于运动过程才有生命力。文化的运动过程由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的创造这两方面构成。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习得文化、接受文化的模塑,同时又可能参与文化的创造,因而个人兼有文化载体和潜在创造者的双重身份,而且,每个人的素质和活动也都反过来影响着他们置身其中的那种文化的前途。文化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1882—1963)所说,是一种“生动的循环”,这一循环的客观方面是文化的发展,主观方面是个人的形成。①然而无论是文化经由传承和创造而发展,还是使个人进入文化状态而成为人,都离不开一项关键性的人类活动——教育。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递活动和催化活动。一方面,任何社会都要通过教育向个人传授一定价值观念、文化规则、生产技能和知识,把人引进文化传统。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执行着社会遗传或者说文化传递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各个时代又可以把新的时代需要和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人和世界的新认识灌注到教育中,通过教育形成人类文化的新因素,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不仅维护文化而且有能力创造文化的个人,因而能不断增进文化积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又是文化的一种创生活动。由于这两方面的功能,教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中介。由于文化与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教育的文化功能同时也就是对人的意义。这种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遗产,它帮助个人超越一已之囿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教育是形成人的素质使人成为人的必经之途。因为把人引入文化传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实现生物遗传特质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唤起潜能,提高和革新自己受之于大自然的禀赋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教育打开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人走向未来的基础。

对于教育的上述功能,至少是它的文化传承功能以及为个人适应社会生活作准备的功能,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原始部落由有经验的人向下一代传授部落风俗、生活规则、劳动技能;希伯来人据说早在公元前715年就制订了学校计划,试图实施强迫义务教育,便每个儿童掌握法律规则,了解成年后要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在希腊,梭伦法典规定双亲履行让子女受教育的职责;②中国还在象形文字时代就有学校存在,让统治集团的儿童学习阅读和书写并向他们传授规则、知识,一般家庭的儿童虽不能进学校,但也要由家长和周围的人教给他们有关劳动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知识……如果说人类早就注意到并且一直在努力实现的上述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的保守性方面,那么,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及其开发人性为个人发展奠基的功能则是变革性和解放性的。这后一方面功能也一直或多或少在发挥,否则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和人的进化,只不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或者没有为人们明确意识到而长期被忽略,或者由于某些社会原因而经常被压抑。但是随着近代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这一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到19世纪以后,把教育视为社会进步和人自身进化的主要手段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关于这一点,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前主席埃德加·富尔在他提交的关于国际教育发展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可以说正是对教育的完整功能及其19世纪以来教育发展走向的经典性表达。

二、受教育的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

教育的重要,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于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主要因素”的见解也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然而一些国家对这一见解的接受主要集中在教育对国家、社会前途的影响上。假如这样来提问,一个国家的教育处于匮乏状态,情况会怎么样?普遍的舆论总是立刻倾向于把关注焦点引向教育匮乏对国家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毋需进行专门研究便可列出许多:社会犯罪率高,人才资源缺乏,科技、经济落后或者发展缺乏后劲,国家无力接受现时代的各种挑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等等。这类危机所具有的关于国家是否繁荣强盛的社会功利性质比较容易吸引人们注意力,我国近年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对这类或已显露出来或还处于隐伏状态的危机的忧虑上。然而教育匮乏对于人——作为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真实目的的人——意味着什么,对于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则因其不那么具有社会功利性反倒常常被忽略。纵然,关系到国家、社会发展的功利性考虑是重要的,因为这事关人们生存发展不可少的前提。但是如果国家、社会对发展的关注不把人的命运作为一种具有超越自身目的的终极关怀,就极可能本末倒置地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单纯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取得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对人来说是福是祸也难以逆料。因此,在考虑教育匮乏可能带来的种种后果时,必须在关注前述社会功利问题的同时又超越这一立场,回到作为社会终极目的的人身上,切实认识教育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认识教育作为个人生活的准备以及开发人性为未来奠基的极端重要性。

谈及这个问题,得先区分教育形式。事实上,教育包括非正规教育和学校正规教育两种。非正规教育是家长和其他亲近的成年人在生活过程中对儿童附带进行的、以传递生活及生产经验为基本内容的教育。它通过口头传授、经验示范等简单方式来进行。人类早期教育主要是这种经验式教育。在社会流动小、社会习尚比较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生产技能和知识还不复杂且变化不明显的传统社会,这种方式也仍然很有效。但这种教育受个人经验和记忆的限制,它不能向下一代展示出历史上丰富的文化积累和广阔的人类生活场面。通过这种方式被引入文化的个体处在口头文化阶段,无法超越自己的生活范围去与更广泛的人类经验和智慧相接触。随着文化积累日益增加,人们的社会联系日益扩大和复杂,人的权利与义务也趋于复杂,社会生活赖以维持的规则远远超出口耳相传的传统习俗而提炼成为一些极具概括性的基本原则并通过较为详细、较为规范的成文法或其他规则体系来加以规定,生产技能更是日益超出经验性质而以对一定原理的理解为基础。这种情况下,经验传递式的教育便不能承担起使儿童将来能在社会中有效地生活的任务,更不能承担起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的任务。何况,经验传递完全受制于传授者的素质,现实生活大量事实提醒人们,如果家长或其他与儿童关系密切的成年人自身精神素质差,他们对儿童传授的“经验”很可能是反知识反道德的,或者说反文化的。这种经验传授将与教育的目的南辕北辙。学校是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文化传播中心而出现的。如果学校具有充分独立性,一般说来,它体现着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掌握和积累着历代人们在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等方面所获得的知识;同时,学校作为专门的文化、教育机构,长期以来形成并发展着一些系统的方法,借助于这些方法可以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寻找和抽取出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文化的精髓。知识内容和方法这两方面智力优势使学校教育有可能贯注着充分的理性精神。正因为如此,19世纪以来学校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形式。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当指通过学校来进行的正规教育。

任何人都置身于特定社会共同体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要承担多种角色以及相应的种种责任,要遵守共同生活的若干规则,还要具备谋生和担负自身责任的能力。但是需要承担众多责任处理众多问题的人却具有任何别的动物都没有的特殊生物现象:任何人类个体在能够独立生存之前,要经过一个超常的发育时期,历经婴幼儿、童年、少年等若干阶段,生理上才能渐趋成熟,在成熟之前漫长的十几年中不能自立,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照顾。人类学家莫里斯把这称作“幼态持续”。③然而仅仅生理发育成熟并不能使个人作为一个能够承担自己社会角色和职责的社会成员有效地生活于社会之中,还必须在生理发育的同时在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作好准备。因此,人类个体的生理发育时期也应该是为成年后作为社会人而独立生活,独立履行职责的准备时期。这种准备必须通过教育来进行。首先,人们在儿童时代通过接受教育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共同体的传统习俗,宗教、道德及法律等规则,了解有关文明精神的基础知识,为文化认同准备条件;通过教育对社会关系、自己要担负的责任及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获得必要认识和一定程度的训练。这意味着,儿章接受教育,实际上是使自己的本能、冲动等天然力受到文化的疏理,使自己的遗传特质受到文化的塑造,因而使自己受之于大自然的禀赋得以渗进精神文化因素而取得高于动物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儿童学习处理一些基本关系和履行一定职责,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为将来成为有责任能力的人奠定基础。每个人正是通过这类学习和训练而完成自己的社会化并能够适应过社会生活的。对于现代社会的公民生活来说,上述准备更为重要,这是每个人得以表现良好的公民行为的基本条件。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则是将来独立谋生的必要准备。因为,任何社会除了极少数人可以依靠祖辈福荫而勿需自己去谋生以外,一无所能的人是很难生存的,尤其在知识密集化而且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所以,无论是使儿童社会化还是使其获得独立生存手段,教育都是为儿童的未来准备基本生存条件。

人不仅要谋生存,而且要谋求发展;不仅要生活,而且要追求优质的生活。要实现这种高于生存目标,更离不开教育。

对于人的发展和优质的生活来说,潜力的开启和尽可能充分实现、眼界的拓宽、精神世界和个性的丰富以及具有较广泛的选择机会和成功条件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受到训练、掌握读写能力。学校的知识传授活动在人的精神上打开并且渐增与人类文化的接触点。读写能力使人走出口头视听文化的低级阶段,得以通过阅读超越个人有限生命的活动范围去接触和分享人类丰富的文化资源。这种接触和分享唤起人对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的向往,使人进入美好而有益的体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当个人一旦获得精神的自由,便可以无止境地从人类文化积累中去寻找和汲取有益的因素来不断丰富和指导自己的内心。尤其是当人通过阅读进入广阔的精神世界后,可以去重温历史,了解多种文化,从中发现属于全人类的经验,理解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纽带,认识到人类的共同命运。在世界日益一体化的进程中,这种对多种文化的广泛接触和对异质文化作同情理解的现代人气质,已成为构成健康个性的重要方面。学校的训练与自由的阅读还可以帮助个人形成一套认识、理解事物的合理的思维框架,帮助个人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反应力以及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经验和综合大量信息的能力,确立起对世界的合理态度。这种能力和态度既是潜力发挥的条件也是形成良好个性的条件。总之,学校教育在以文化对个人进行模塑和熏陶时,也就在个人面前展开了无限广阔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世界,为个人打开了人性无限发展和深化的通道。

至于个人在获取知识和接受多种能力的系统训练过程中,潜力被唤醒了,才智得到了发展,这就使个人具备了成功地对世界作出反应的可能性以及发展自己更高适应能力的可能性,因而扩大了选择机会,奠定了将来在职业活动和其他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基础。可见,教育对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

社会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前提,但又并非什么外在于人的力量的产物或什么独立于人的存在,它就由个人构成。虽然在实践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总是被矛盾和冲突所困扰,但却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统一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责任和义务的双向互动关系。由于个人成长的特殊性,这双向的责任、义务有着排序性。社会首先要对个人尽责,使个人获得必要能力,才有权要求个人对社会尽责。这一关系决定了,受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个人的这种权利也就是社会的义务。社会至少应该向每个未成年人提供最低限度的正规教育,让他们掌握将来履行各种基本职责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必要文化知识,并且在知识和智力上为将来正常生活和进一步受教育打下基础。现代心理学证明,大脑发育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假如婴幼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教育,会给大脑发育带来灾难性后果,不仅如此,还给整个人性、品格的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儿童时期是心理成长,潜力开发和精神、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耽误了这段时期的教育便永远无法弥补。关于这一点,英国文学家笛福早在两百年前就以一种独特而震撼人心的方式提出了。1703年,当他因写作获罪入狱时,在致女王的一封信中这样谈到他的孩子:“七个孩子,如果我不能充实他们的钱包,至少也该让他们接受教育,充实他们的头脑。这笔债现在如果不还,以后就永远无法补救了。”④后来,圣西门更以一个触目惊心的典型事例——“阿韦龙野人”——为早年缺乏教育的后果提供了有力证据。“阿韦龙野人”是一个长期流浪在法国南部森林地带无人照管的男孩,1799年被当地农民发现。尽管研究表明他具有并不劣于其他孩子的遗传禀赋,但无论怎样培训和训练,人性的基本特征和包括语言、理智在内的各种属于人的能力却再也无法形成。原因不仅在于他在发育时期与世隔绝,而且在于受教育的时间开始得太晚,发音和思维等器官长期没有得到利用,人的潜能被永远埋葬于童年期野兽般的生活状态中了。这个看似极端的事例实际上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完全缺乏教育,包括缺乏来自社会环境的非正规教育的真正后果,这个人类个体的一生停留在了“毛坯状态”而不能成长为个人。

包括“阿韦龙野人”在内的许多惨痛教训所显示的儿童期与整个一生的关系,表明个人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教育应从儿童期开始而不能延误。50年前,这一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庄严载入了《世界人权宣言》。《宣言》第26条宣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教育性质……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开放。”《宣言》所指初级教育正是应从幼儿开始的,对于智力、身体和个性的初期发展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它之所以属于基本人权,乃因为这是使人成为人的前提和走向未来的准备。

三、文盲、丧失了未来的人

如果说教育是为人的一生作准备,那么文盲,即没有得到受教育机会的人则在各方面都准备不足甚至完全缺乏准备。首先,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文盲是不具备或者几乎不具备的。他们未能通过教育掌握作一个社会人所必要的文化知识,事实上处于文化传统之外,既不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生活要担负的责任和必须掌握的行为准则,也不具备对各种现象的和问题的判断力。这种没有得到文化装备的蒙昧状态使他们主要受本能欲望支配。而在他们身上,本能欲望这种原始生命力从未经过精神的滋养、调和。往往具有不加节制不理会任何文明规范的性质,因此他们的行动很难达到规范要求,很难具备责任能力。特别应提出的是,每个人成年之前,在十四、五岁前后要开始经历一个心理上的危险阶段——青春期。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上情感、欲求剧烈冲突,精神处于迷惘状态,需要家庭特别是学校的引导和关心才能安全渡过这段时期并对自我和世界达到一种比较成熟的认识。但是文盲直接从懵懂无知的状态进入燥动不安的青春期,完全得不到学校的引导,如果再加上家庭及社会环境的精神道德气氛恶劣(这个“如果”对于文盲所处的环境来说常常就是现实),他们只能在毫无帮助的情况下胡乱摸索或胡乱冲闯,不仅人格上不能成熟而且往往走入迷误,最终还不得不承受走入迷途的后果。

在谋生这个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上,文盲也缺乏准备。由于没有通过教育获得必要知识,除非先天禀赋特别优秀,文盲一般不具备职业能力,在职业竞争中没有择业的机会和前提,除了从事运用自身体力的非技术劳动,别无他途。自身劳动素质的不利状况其直接后果是,他们没有条件去获取物质好处因而大多生活在贫困中,而且几乎没有以自身能力改善处境的可能。

在精神发展上,停留于视听文化和口头文化阶段的文盲,没有条件去接触丰富的文化价值,他们既不具备文化认同的基础,因而难以溶入主流文化而成为一个的社会成员,更缺乏对一切加以检查、过滤的智力上的活跃和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能力去审视、批判主流文化,因而更不可能成为蕴藏着极大创造力的文化异端。事实上,他们基本处于人类智慧和文化积累的进程之外,无法进入到一个较为广阔而自由的精神世界。视野狭小、智力迟钝、精神贫瘠、生命力的表现贫乏,不可避免地成为文盲的基本特点。他们对整个文明的历史一无所知,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一无所知,无法与其他人平等地分享文化资源;属于人的感觉和特性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被关闭在各种丰富、有益的体验之外;没有较高的智力活动以及这种智力活动带来的高峰体验……总之,他们被置于文化与个人之间“生动的循环”之外了,不仅不可能对文化的发展有所贡献,而且由于潜力沉睡、人性贫弱因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个人的形成。

文盲在各方面都缺乏准备的状况,使他们在生活中一开始就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按说每个人在经历了发育时期的准备而步入成年以后,便是履行人生职责、展示自己实力和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但是没有通过教育为这一阶段作准备,文盲即不能有效地履行人生职责,更无实力可展示,也无进一步发展可言。他们无论从精神、人格还是物质、文化等方面都被排斥在发展之外,无法参与优质的生活,无法拥有一个丰满而有希望的未来。除了终身承受低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无力与他人平等分享文化资源以外,他们还要承受一种不公正:各项公民权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因为他们没有必要的知识和判断力去享受诸

如选举与被选举权,思想、信仰、言论出版自由等基本权利。与种种不幸连带产生的还有法律问题。愚昧、屈辱、挫折、失败、贫穷、犯罪如形影相随。文盲处在社会边缘和生存线边缘,为无力感和绝望感所左右,容易产生仇恨心理和反社会倾向,他们的精神状态注定了他们的反抗方式往往是无理性的,伴随着暴力和犯罪,对已对人对社会都具极大破坏性。犯罪行为发生后,惩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任何社会要保持正常的生活条件都必须惩戒罪行。然而一个巨大的不公正却很少被法律考虑,尽管在较开明的社会可能会从伦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考虑到。这就是:同是破坏社会规范,受过教育的人与未受过教育的人之间有一个重大区别,前者懂得避开的事情后者不懂,后者却并不能因此而减轻或免于惩罚。而且实际情况常常是:不利的社会处境使他们缺乏保护,往往受到更重的惩罚。结果,对于因无知而犯罪、而受惩罚的人来说,是使本来就很不利的处境更加恶劣。

总之,未受过教育的人的生活缺乏选择余地。要么安于不利处境,安于贫困,安于并不高出动物多少的生存条件,要么是在无知、贫穷、犯罪、监狱的恶性循环中沉沦。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他们都失去了未来。

四、消除文盲:我国最紧迫的社会任务

近代以来,世界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文盲的生存状态却表明,他们在世界文明进程中不是一个掉队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进入文明之中。这种文明发展进程加快与文盲生存状态的强烈反差使文盲越来越丧失谋生能力,更不用说谋求发展的希望。尽管现在谁也不会否认生存与发展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但是没有教育为人的一生作准备、为人的未来与发展奠基,遑论生存、遑论发展?缺乏教育的人不得不在终其一身在贫困中挣扎,不得不在毫无改善境况希望的情况下度过一生。这种处于生存线边缘、既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的状况不能不说是对生存权、发展权的辛辣嘲讽。一个国家,如果存在大批文盲,一方面是大批人承受毫无希望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是大量难以预料的社会危机。无论哪一方面,代价都极为惨重。当代不少人认为,文盲现象是最紧迫的社会罪恶性。这话不过分。其实对文盲现象的恶果人类并非近两百年才认识到。西欧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兴起过反文盲运动。这个运动的目的如当时一幅油画的寓义所示,弗朗西斯一世打开朱比特教堂大门,使“盲人”〈文盲〉有接受光明的机会。19世纪,欧美各国制定了强迫义务教育法,发展起一套免费的初等教育体系。在19世纪末普及了义务教育,消灭了文盲阶层;本世纪中叶以来则更进一步向终身教育发展。我国也早在1909年由清政府在北京试行过强迫义务教育,1982年的宪法规定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更明确规定在全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应该说,我国义务教育在近几十年是有成效的。但由于缺乏财政上的有力保障,九年义务教育只在城市普及,在本来就是文盲聚居地的广大农村,儿童入学率很低,边远山区更是如此。教育欠债的结果是积成一支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队伍,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以每年数百万失学辍学儿童的速度递增。这种情况在近些年又由于下述原因而加剧。在一些人“把一切推向市场”的非理性鼓噪下以及弥漫于全社会的实利主义倾向的支配下,原本只适合在经济领域运作的市场经济规律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漫无节制地越界运行,甚至严重侵入非商业性、属于人的基本权利范畴的义务教育。许多公立学校把学生当财源,过去属象征性的而且可斟情免交的学杂费变成高额费用,这就在因财政拨款不足对普及义务教育造成的困难之上又增加了新的障碍。不仅农村贫困儿童失学辍学问题仍在连,原已普及义务教育的城市也因学杂费大增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摊派而面临名存实亡的危险。结果,原属无条件的、人人都应享受的受教育权利变成了需要用钱来换取因而也就只有一部分人可以享受到的权利。这种人为造成的社会不平等隐伏着导致社会分裂的巨大危险。因为,义务教育变成收费教育,对因交不起钱而被关闭在学校大门外的孩子来说,意味着判定他们被永远固定在不利地位上和一生的失败;意味着宣布一切光明、一切美好事物与他们无缘。相反,因无知而犯罪、受罚、被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却与他们结下不解之缘。大批文盲的存在在事实上使社会分裂为两个智力、处境、地位天壤之别的集团,彼此之间很难沟通;这种情况再加上近年来日益严重的权力加巨富与数量上庞大的赤贫之间的对峙,形成随时爆发社会动荡或其他重大社会危机的结构性原因。

现今,人们已注意到文盲大批存在与社会动荡的关系,也日益看到文盲队伍已成我国一个巨大犯罪源和种种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但是,当人们因文盲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气恼时,为了发生于文盲队伍中的堕落行为甚至骇人听闻的犯罪行为愤愤然时,不能不看到他们本身就是社会不公的不幸牺牲品。

杰斐逊在两百年前针对欧洲人对美国人曾经有过的野蛮生活的指责作过这样的回答:“在被质问去表明我们的存在之前,要让我们进入存在状态。”这个回答震人心魄。但如今我国文盲的状态向社会发出的无声诘问更撼人心魄。别的不说,仅就这些年出现频度和强度空前高的爱国主义来说,倘以此号召于他们,他们的生存状态就在诘问:“当我们因贫穷而被关闭在校门外时;当我们在那些过去还可以让贫者踏进去汲取知识的图书馆、博物馆外望馆兴叹时,当我们掏不起买路钱,连国土上自然景物也被道道关卡阻隔而不能得见时,祖国在哪里?”这样的诘问,社会无以为答,也无由辩解。但它警示人们:消除文盲是最紧迫最重要的社会任务。其中至少有两件事刻不容缓。一是推进全民的、名符其实的九年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以及为免除贫困家庭孩子入学的后顾之忧“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的神圣法规提供必要保障,以杜绝新文盲继续产生;二是实施扫盲。尽管人的大脑发育有不可逆性,但并未与世隔绝的低文化者仍有一定可塑性,通过扫盲这种补偿教育可以或多或少矫正因社会的失职而对这部人造成的不利。

人的生命短暂而无重复性,要有尊严有意义地渡过一生,教育是一切基础的基础。

注:

①参见《现代教育思想精粹》第170—171页。

②参见(美)佛罗斯特著《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中译本);曹孚、滕大春等编《外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第7篇:流浪动物的处境范文

[关键词] 庶民喜剧 小津安二郎 山田洋次 空间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01

前言

在美国电影学者约瑟夫・安德森和唐纳德・里奇看来,日本“庶民喜剧”电影的出现,可以以五所平之助的《太太和妻子》(1931)为其发端标志。这部影片的情节“根据中产阶级的性格缺点而建构”。安德森和里奇认为,“只有当观众完全熟悉了表现中产阶级生活问题的影片后,庶民喜剧片才出现。”[1]而这种电影类型的艺术特质,则是在小津安二郎的导筒之下得到了最为生动而华彩的彰显。于1932年拍摄的《我出生了,但……》是小津庶民剧作品中的代表作,在对日常生活的冷静表现中,这部影片成功地捕捉到普通工薪阶层生活中的喜剧性和荒谬性。在后来的作品中,小津更加锁定了他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关注兴趣和细微体察。而于上世纪50年代步入影坛的山田洋次,虽然在家庭伦理主题、运镜风格(如空镜头的运用)等多方面受到小津的影响,但较之于小津对中产阶级题材的偏爱,山田更多地把视线投向社会中的边缘和底层人群。

两名先后将“庶民喜剧”的艺术水准推向新高度的“国民导演”,通过他们的影像叙事和其中的空间构建,使这一类型的表意功能与文化意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1、作为叙事轴心的家庭空间

呈现在镜头中、被“框化”(framing)的空间,经过了被选择、被剪辑的过程,已经成为叙事中的表意元素而非现实场景中仅仅作为“地点”的身份。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修兹曾经对场所(place)作出如下定义,“场所”即是“我们存在中经验到有意义事情的焦点” [2]。由此看来,相较于作为理性分析对象的物理空间,“场所”是一种与人们的“场所感”(sense of place)紧密牵系的空间形式,它是具有“清晰特性” [3]和“浓密意味” [4]的空间。因而出现在影像叙事中的空间形式更应被看做与人物行动必然发生关联的“场所”。而优秀导演高明之处的表现之一,往往在于对叙事中“场所”元素的巧妙调用。

“庶民喜剧”自其诞生之日起,作为极富民族特色的“庶民剧”电影的亚类型,就将关注视野置于普通人尤其是中下阶层的日常生活。同时,以卓别林作品为代表的美国喜剧带来的影响,以及当时日本社会中工薪阶层趋于壮大、中产阶级开始出现也成为社会转型中的重要征象,都对小津等人的创作造成启发。于是有了小津的《我毕业了,但……》(1929)、《东京合唱》(1931)等影片对社会中小人物的弱点、无奈和温情的表现。而家庭空间也成为小津此类影片诉诸最多呈示和言说的空间形式,甚至从小津全部作品看来也是如此。

克莱尔・马克斯在他的《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中对“家屋”(house)这一“场所”的意义予以如下的阐说,“家屋满足了许多需求:它是自我表达的地方,记忆的容器,与远离外界的避风港,也是一个茧,让我们在其中接受滋养,卸下武装。”[5] “家屋”由此构成了一个与“外边的”社会环境相联系又相区隔的场域。而在看重亲族关系与家庭伦理的东亚文化语境中,“家庭”作为人们自身身份认同、获得情感支持的“轴心场所”,更加凸显出其在此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小津的早期作品《东京合唱》讲述了失业职员重获生活信心和家人支持的前后经历。主人公决定接受“降格”的工作之前、受到家人的质疑之时,都出现主人公看向窗外又转回室内的主观镜头,对家人(室内)的责任感确定了他职业选择(窗外)的转捩点。而小津后期代表作《秋日和》的结尾镜头――女儿出嫁后,母亲独坐空屋,也是小津用以诠释“家庭崩溃”主题的经典手法。榻榻米高度、“家庭”本位的视线使调侃嬉笑、情节起伏都得到一种“日常化”的观照,“平静的忧伤和无奈”在结尾的家屋场景中成为“生活的常态”。在风靡日本长达26年的山田洋次系列作品《寅次郎的故事》中,不安于室的寅次郎尽管常与家人发生争吵,喜欢浪游在外,可每集影片中他又都会难忍思乡之情而回到家中,治愈创伤,在向传统价值的回归中重拾安全感,重新完成对自我家族身份的认同,然后再度出发,回到“疯疯癫癫”的“浪子”状态。这种对家庭价值的关注,也体现在周防正行对小津“家庭理想”的解构之作《变态家族》中,尽管是以颠覆的方式,却仍是从家庭的角度,对人性的戏谑而又严肃的审视。

2、作为喜剧性因素的冲突性空间

深受小津影响的侯孝贤在评论小津作品时曾说:“他呈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表象,所有的信息都是渐进和埋藏的。表面上很简单,让观众感觉没有什么重大的戏剧性,但是累积起来,底层便有个暗流是惊涛骇浪的。”[6]这种“客观呈现”的态度和手法,表现在小津的喜剧作品中,也就形成了其与好莱坞喜剧突出戏剧性情节、人物表情动作的风格之差异。小津本人也曾经强调他更倾向于通过描述氛围来捕捉行为与人物的方法,因为“这是表达心境的最佳方法,也符合我的兴趣,而且还是最现代化的样式……”[7]事实上,这既是小津关于自己创作个性的自白,也是日本文化中宿命意识、规避冲突的观念等等语境因素的作用结果。由此小津“庶民喜剧”的突出特征之一,也就表现为:通过对人物在人际关系、社会环境中言行的呈现,透露出由社会习俗、人性弱点等因素所导致的荒诞性、反讽性和喜剧性。而从镜头语言的层面上说,对冲突性空间的捕捉和形塑,也就成为影片实现对“氛围”之“描述”的重要手段。

小津早期的喜剧作品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较大,《淑女与髯》中的运动镜头、剧作上戏剧性的凸显,《年轻的日子》中的大量摇镜,都显示出美国电影“明快”风格对他的影响。然而,即使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也可以体察到小津与他所推崇的刘别谦等人风格的分别之处。与刘别谦通过戏剧性情节突出人物性格从而制造喜剧效果不同的是,小津更倾向于刻画处在某种关系、场景、氛围之中人物的表现,人物往往有所期待、有所行动却又身不由己甚至引发误解,由此创造出形如《我出生了,但……》中作为家中权威的父亲在上司家中阿谀奉承此类带有悲凉意味的喜剧效果。再以小津的成熟期作品《彼岸花》和《早安》为例,在前者的“家中”这一场域,“父亲”角色应有的“权威性”与父女间的亲情与谅解可被视为一种“冲突式”的关系,在内心已经对女儿的婚事予以认可后,仍然要做出严峻、固执的表情,喜剧意味也随之生发。而后者以构建一个“熟人社区”的方式展示了孩子的纯真、反抗与纠结于人际关系的成人世界之间的冲突,而它所造成的误会也成为影片关键的喜剧桥段之一。

山田洋次的影片虽然与小津作品相比较淡化了形式感而强化了对人物的塑造,但对人物身处特定空间所遇到的限制、形成的冲突施以的表现,个中喜剧意味的流露,在本质上则是相通的。在谈到寅次郎这个人物的源出时,山田曾说:“这种不拘小节、不爱工作、有些痴傻的男性在落语中存在了几百年,我欣赏他,实际上因为我觉得日本民族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繁文缛节,这类人身上有日本人对生活的叛逆和向往” [8]。在强调以仪式化、角色化方式定义个体的日本社会中,寅次郎这样的“另类”人物对空间规则、“条条框框”“狂欢式”的挑战和质询,是对社会“规则”的反讽,也是对个体间彼此包容、彼此关爱的珍视和吁求。以轻喜剧成名的山田在他的其他类型影片中也常常融入喜剧性的桥段和元素。翻拍自市川昆版本的《弟弟》(2010)中,玩世不恭、常常酗酒误事的“弟弟”铁郎赶到甥女的婚宴上却口无遮拦,搅乱了整个仪式。这个“喜剧性”空间恰与铁郎临终时所处的临终关怀机构这个“边缘性”空间形成对比,同时又是被视为“边缘人”的铁郎与作为“弟弟”、被关怀也关怀亲人的铁郎的两相对比。由此也可看出山田一以贯之的对“边缘庶民”的关注兴趣,借由对“格格不入”之人物处境的“喜剧化”书写,表露了这名“庶民导演”的创作个性和悲悯情怀。

3、作为庶民视点的公共空间

“庶民视点”,即“庶民”的主体性视角及作为关照对象的“庶民生活”,可以说是“庶民喜剧”的根基和本源之所在。而对“公共空间”的构筑和呈现,则是影像叙事用以显露“庶民视点”的重要方式之一。

哈贝马斯在论述他的“公共空间”理论时指出,“如果从生理结构上比较一下新出生的哺乳动物,我们就会发现,没有哪种动物比人在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更加不成熟,更加无助了;也没有任何一种动物需要如此长时间地依赖家庭的庇护,离不开与同类成员之间共同分享的公共文化。我们人类互相学习。但这只有在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公共空间中才有可能。”[9]一个“公共空间”的构建,也就是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流场域的构建。在此人们的阶层、身份种种差异“暂时性的”消弭于无形,而让位于“庶民社群”的集结、交往和自我认同。

“小酒馆”是小津影片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空间意象。不同于作为主体空间的家庭场景,也不同于等级、规则、秩序作用显著的办公室场景,小酒馆成为除却前两者之外小津影片中最为常见的场所之一,又表现出明显的“公共空间”的特质所在。《彼岸花》和《秋日和》中,都出现了三位老友打趣酒馆老板娘的情节,摆脱了与威严父亲、循规蹈矩的职员等身份相联系的规则、禁忌,老人们在这个“庶民化”的场所得到来自彼此的情感支持,又在叙旧、闲聊的过程中得以自由表达、互相倾听,已实现对共同记忆的追溯(如《秋日和》中几位老友对年轻时美丽的秋子的回忆)、对现时境遇的直面和释怀(如《彼岸花》中承受嫁女之痛的父亲们聚会时的合唱)。

佐藤忠男在分析小津所坚守的家庭价值与现代城市的人际疏离之间的对立关联时,提到了《寅次郎的故事》之所以大受欢迎的原因,“《寅次郎的故事》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因为它描写了曾经是东京近郊的乡村,而现在没发展,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地域社会风貌的葛饰柴右这个地方。那里,今天的城市中日趋消失的街坊四邻亲密交往或相扶相助的风气依然存在。”[10]他认为,在现代社会随着传统乡土社会的解体、城市化进程而形成的“流民文化”中,小津所营造的旧式家庭,山田所构建的城郊街区,都以“乌托邦”意象的形式为人们所怀想、珍视和向往。寅次郎的家人经营的饭团店既是作为“家庭”的空间形式,同时也是邻里、客人聚集其中的“公共场所”。在这里寅次郎常常和被他叫做“章鱼”的小店常客――印刷厂厂长发生争吵,然而形如此类的争吵却又是人际关联的一种具象表现、人物确认自我的一种方式。因而也就不难解释尽管每次回乡都要与家人、友人争执一番,“流浪汉”寅次郎还是要隔段时间就回去“打扰”些时日,这之中发生作用的因素,既是“亲情空间”所带来的归属感,又糅合了“公共空间”所带来的对自身“主体性”价值的建构和认同。

4、结语

小津安二郎和山田洋次,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尽相同的视角和风格,将“庶民喜剧”的艺术成就推向高峰。而其间所融入的,是两人共有的对前辈的继承、创作个性的流露,和贯穿于他们作品之中的,对日常经验的强调、对凡俗个体的尊重与关注。山田在谈到电影的素材问题时说:“依我之见,看来极为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有能写成动人故事的素材,甚至可以写得比非洲大冒险的素材更动人。”[11]现实生活中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组构成你我日常体验的空间,在他们的讲述中,则幻化为凸显其情感意义、文化价值的“场所”。看过电影,回望栖身和走过的地方、周围的人、身边的事,发现曾经习以为常的体验和感触竟是如此美好、动人;抑或引人唏嘘感慨,进而反思、重建。而这或许也就是“庶民叙事”、“庶民影像”之于观影世人的珍贵所在。

注释

[1][美]约瑟夫・安德森 唐纳德・里奇. 日本电影:艺术与工业. 张江南译.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2012年1月1日访问

[10]日]佐藤忠男. 小津安二郎的艺术. 仰文澜等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9. 229.

[11] [日]山田洋次. 我是怎样拍电影的. 蒋晓松 张海明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 92.

第8篇:流浪动物的处境范文

在这个充满无限诱惑、缤纷多彩。却饱含着几许辛酸、无奈的时代里,我们将从不同的视角,向你讲述关于男人们“囧途人生”故事。

我们期待让你更深刻地了解并感受到你身边的男人、你周围的男人,于你而言,也许是以前不曾知道的另—个男人的“囧途人生”!

如果你爱他,就要深度关心他;如果你爱他,就要用心感受他;如果你爱他,就要真正懂得他……

活在21世纪生活重压下的男人们

在高物价低收入面前,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下,在婚姻的包裹中,在妻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下,在老板的挤压中,男人们终于被挤压得变了形。他们逐渐变得没有自尊,没有棱角,没有原则,变得唯唯诺诺,萎靡不振,变得男不男女不女阴不阴阳不阳,失去了男人应有的模样。用一个“囧”字完全可以形象地描述现代男人的形象及精神内涵。

不是吗?让我们来看看——

上篇:活在囧途

男人的“生存囧途”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在城市里为了梦想艰辛努力地打拼,却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里,饱受生活的煎熬和洗礼——他们,也许就是你身边的男人,抑或是你生活周围的男人群!

第一室:失业之痛

男子身陷生活窘境,吞酒瓶盖和电池欲自杀

据报道,一个25岁的年轻男子,因身陷生活困境,竟然用手卡着自己的喉咙,硬生生地吞下两节7号电池和一个啤酒瓶盖企图自杀。后被送往医院及时抢救,最终脱离生命危险……年轻的生命在瞬间和死神擦肩而过,其生活之囧,令人揪心落泪。

报道称,两年前,他和母亲、弟弟从内蒙古去到北京,因为暂时没有经济来源,三人只能蜗居在月租200元的简陋小屋里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

从敬老院护工到宾馆服务生,他不停地打着小工。半个月前,他又辞去工作,而新工作还没着落。最倒霉的是,失业半年的弟弟在一周前,又无辜被人连捅两刀伤及肝脏,凶手在逃,他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医疗费债务……想着那些令人心酸的生活囧境,心灰意冷的他最终做出了“生吞酒瓶盖和电池”的非常之举!

第二章:包袱之累

房奴生活:男人一生的“毒药”

2006年,一段叫《包袱》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它被称为是最早关注“房奴生活”的行为艺术作品,由杨叶创作表演,其情其景令人为之动容。《包袱》既是对当今城市男性人群生存状态的具象描述,更是男人对物欲追求、内心厌离、人生幻灭等诸多无奈现实囧状的一种真实写照。

视频中,一个代表广大房奴的男子,最先背着一座超大模型的“房子”,看上去那房子气势雄伟,规模豪华,应该是一栋很有派头的“别墅洋房”。随后,他又扛起了一辆红色的超大模型“小轿车”,在时尚漂亮的小轿车上,这个多情的男人,还不忘给车里添加了一个美丽的“女人”模具。

为了尽快把房子、车子和女人“背回”家,之后,这个男人便开始了一段“无比艰难的人生囧途”——他时而满头汗水地挤入人满为患的地铁和公交;时而忙碌艰辛地穿梭在人群熙攘的公路上;时而步履蹒跚地走在大街小巷中;时而尴尬无助地遭遇路人投来嘲讽、不解和怪异的目光……

然而,令人心酸和可悲的是,他为了房子、车子和女人而最终辛苦劳累得倒下了,他倒在尚未实现人生梦想的、无限悲催的“人生囧途”中——因为,视频中我们看到,男主人公苦苦追寻的房子、车子和女人,最后的悲惨结局,却是在一场熊熊燃烧的火焰中,一切都被化为了乌有!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这个处于无比悲哀、苍凉、无奈、可怜、无助、孤独、囧境中的男人,无疑震撼了所有看客的心灵,触动着每一个观众灵魂深处的那根心弦,共同为男人窘迫的处境和令人心酸的结局而掬一泓同情之泪!

中篇:爱在囧途

男人的“情感囧途”

某则“关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爱的旁白”对话,令网友玩味不已的同时,也让人大跌眼镜:

男:在茫茫人海中,我放弃选择美女,却选择了外表并不出众的你,是因为我真的爱你!

女:你什么意思,我有那么丑吗?

男:你们女人听话永远听不出重点,我的重点是我选择了你,你应该高兴啊!

女:你的JJ并不长,我却选择了你……你高兴吗?

这则被广大网友喻为“脑残对话”的旁白,一个女看客读后,不仅没有同情男人近乎悲催无奈的“囧境”,反而以嘲讽的口吻调侃道:哎,看来,男人说“甜言蜜语”的功力还太差耶,简直就是负分哦!

第三章:恋爱之殇

你“如此昂贵”:我的爱,情何以堪?

2013年春节刚过不久,一份《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新鲜出炉,文中提出的“恋爱起步价”,一时间成了网络上被众多男网友热议的焦点。

该调研对全国77045人次进行了调查,报告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恋爱起步价。所谓恋爱起步价是指:单身女性对理想男友收入的最低要求。

报告显示,80后单身女性心中的恋爱“起步价”分别是:上海9964元,深圳8437元,北京8149元,西安5104元。此报告一出,无疑把众多未婚的男性朋友推向了“恋爱悲催”的囧境!

以西安为例,城市样本数据显示,90后、80后、70后男性理想女友最低收入要求分别为1852元、1984元、2247元;然而,令他们无比悲哀的是——女性对理想男友的最低收入要求则是翻倍增加,分别是4466元、5104元、5095元。

这个“高标准、高要求”的“恋爱起步价”,无疑让众多男性大跌眼镜的同时,倍感悲催无奈,直叹“亲爱的,你太昂贵啦,本人实在爱不起,更是伤不起呀,呜呼哀哉!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和你讨价还价哟……”

唉,那些可怜的男人们哪!你们遭遇的恋爱囧途,善良的女人们何时才能为你们网开一面呢?

旁白:你为何没有进入他的“千百度”?

据说,2009年的剩女宣言是:发誓要找一个集黄世仁(有钱)、宋思明(浪漫、痴情)、灰太狼(对老婆百依百顺)于一体的男人告别单身。

可是亲爱的,你知道么?这样的“哥”只是个传说。他的出现比杨贵妃的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还要难哟!

不,或许不难,但他已人到中年且结婚生子。他可能会泡咖啡馆,就是不泡妞;或许泡妞,但,你可要清醒地知道——剩女却没有进入他的“千百度”。哟!

第四章:爱情之苦

“无****”与“忠诚男”的离婚囧事

几年前,有4个男性朋友合资做事业,结果发达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尽管很有钱,却从不在外面乱来,对老婆也非常好,而且很忠诚。

不幸的是,后来企业破产了,落魄了,结果2年不到的光阴,4个男人的老婆都离婚跑了……这4个女人,提出的离婚的理由各有各的说法:什么性格不合,什么没责任心,什么对她关心不够……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就是没有一个说是经济原因!

后来,4个男人又东山再起了,却再也找不回对女人的信任了,他们经常在酒吧讨论:情义,情义,男人无情了还有义,女人无爱情了连个义字都没有。

他们说:“老婆真的没有钱靠得住,哪天要是又遇见人生重要关口了,或者说自己重病抑或再次落魄了,指不准老婆又会跑,不管你曾经对她有多好。”

有时候,他们也客观地想,大概是自己遇人不淑,倒霉罢了。天下女人不会都这样的呀!可看看自己的另外3个伙伴全都这样,想想就害怕了!

从此,4个男人就没了再婚的心思。他们不再相信爱情,打算独身一硅……

画外音:女人是“艺术家”?

泰戈尔曾经说过,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位艺术家,在他的包里装着画笔和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而多变。然而,艺术家的心情却如夏天的天空,阴晴不定,此时的女人,时而温婉可人,时而冷酷苛刻……

如此看来,这位世界级的文学泰斗所言极是呀!女同胞们,在爱情婚姻乃至生活上,你可曾理解包容过你身边的男人?

第五章:婚姻之沮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心底有伤,真的可以遗忘?

我一直付出/直到感情起了冲突/才有所领悟

爱情的起伏反反复复/来得唐突/什么都会变得不清楚

爱情的岔路走得好苦/回到最初/曾经的承诺已不算数

我背负你给我的无辜/我承受你给我的痛楚/你只在乎你的付出/却忘了我的在乎

曾几何时,一曲《包袱》唱出了无数人对感情的哀怨之声,而对于35岁的阿奕来说,感情上带给他的无奈,岂止是一泓悲伤之泪所能诠释得了的。

阿奕和小鹃相识于网络,因为彼此有相同的爱好而结合,可两人的性格迥然不同,性情脾气天壤之别,加之人生观和生活理念存在很大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生长在南方的阿奕,性格温和细腻,而在北方长大的小娟,总是大大咧咧的样子。

小娟的蛮横无理、邋遢俗气、世俗物欲的观念,让阿奕常常忍无可忍,两人从最初偶尔的争执,到每天一小吵,三天一大闹,乃至发展到最后,离婚协议都写几回了!

即便如此糟糕的家庭回境,身为男人,始终让阿奕纠结和无奈的是——如果一旦离婚,不满7岁的女儿怎么办?她将来要面临怎样的人生缺憾?不完整的家庭生活,会给她带去多大的心灵伤害?阿奕无法预测,他更是于心不忍……

爸爸,我知道您很委屈,因为有我的存在,您在乎我这个女儿……我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您是我唯一的亲爸爸,我也是您唯一的亲女儿……我们为什么要把骨肉分开呢?您的心我了解,但不要再和妈妈吵架了,如果您有气就朝我发火吧!这样,您的心情就会好受一些……请您为了我,为了我们这个完整的家,就忍一忍吧,就算是女儿跪下求您了……

每每夜深人静之际,阿奕捧着6岁半的女儿写给他的“祈求信”,面对令他悲催无奈的婚姻现实,不禁潸然泪下!

旁白:男人天生给女人“当牛做马”?

一则很搞笑的调侃,令人玩味不已。说的是,当女人过足了温馨浪漫的“情人节”之瘾后,很快便迎来了灿烂伟大的“妇女节”,从这天开始,女人的人生地位被空前抬高。

尔后,就是玩弄男人的“愚人节”,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欺骗愚弄男人,想咋整就咋整;而尾随其后的“劳动节”,则意味着女人可以随便指使男人干活,她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不能有半个“不”字!

更悲催的是,后来的“儿童节”,意思再明显不过了——男人还要无条件地给女人生孩子,这样女人就可以天天和小宝宝一起玩耍享乐,而男人干吗?只有给女人和孩子当牛做马的份儿了……

下篇:困在囧途

男人的“物欲囧途”

有个笑话一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最让女人感兴趣的五大神器排名分别是:1,身价高;2,很霸气;3,有安全感;4,能保护人;5,对你专一。然而,可悲的是,也许女人并不知道,唯一符合这5个条件的“雄性动物”只有一个,那就是:饲养在家的藏獒!

第六章:物质之困

做一个赚大钱的男人,真的很容易吗?

一个大学即将毕业的男生,对自己未来人生目标的要求是:做一个会赚大钱的男人!

他认为,赚大钱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作为男人,赚大钱除了是对女人负责的表现,更是对男人能力的肯定。男人有钱是事业成功的一种标志,因为有了钱,男人才能为女人和家庭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更容易获得幸福的人生……

殊不知,在竞争残酷激烈的现实社会,想要成为一个会赚大钱的男人,要想获得成功,又有多少艰辛和不易?!

美国著名诗人、歌手鲍勃·迪伦曾在他的《随风而逝》中无奈地写道:

一个人究竟要经历多长的旅途/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鸽子要飞跃几重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安眠腰多少炮火/才能换来和平/答案随风而逝

山峰要屹立多久/才是沧海桑田/人们要等待多久/才能得到自由/一个人要几度回首/才能视而不见/答案随风而逝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见苍穹/一个人要多么善听/才能听见他人的呐喊/多少生命要陨灭/才知道那已故的众生/答案随风而逝

诗中所表现出入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对梦想的渴望、对人生的迷茫、对生命的苍凉和无助感,曾深深地触动了全球无数颗渴望自由、理想和幸福生活,却又无力面对残酷现实、万般无奈的灵魂与之共鸣!

第七章:欲望之惑

一个男人对悲催现状的无奈诉说

有房不够住,有钱不够花;有才干不够成名,有事业不够伟大;有老婆不够善解人意,有孩子不够聪明伶俐;有精力不够用,有牢骚不够成为理由。一个平庸的中年男人,总是处境样样尴尬窘难。

以前面临的机会现在都少了;以前喜欢的女人现在都老了;以前许下的诺言现在都忘了;以前种种的抱负都被现实淹没了;以前读过的书不少都过时了;以前写过的诗现在读都脸红了;以前流过的泪现在都挤不出来了;以前跌过的跟头现在伤疤都好了;以前走过的路现在都走不回去了。

眼看着世道说变就变了;眼看着钱包只出没进就瘪了;眼看着朋友一个一个地少了;眼看着自己想不到的别人都做成了;眼看着自己四十就五十就六十了。世界大着呢,孩子小着呢,钞票多着呢,日子长着呢,一个不愿平庸的中年男人,为了生计,依然还在一直忙着呢!

这段早在2007年就在网络上被疯狂点击浏览的帖子,真实、深刻、全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中年男人面对平庸现状而倍感悲催无奈的人生囧途,曾一度引起了很多男人的强烈共鸣,一时间被人们争相传看,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6年过去了,现在读来,依然颇有感触,令人感同身受!

第八章:70后之悲

70后男人的“千万别”:不看则已,看了“泪奔”

1 千万别见面就说我的QQ是多少,这年头还在QQ聊天的男人多半都是上班没事做,下班没女人爱的失败男人。

2 千万别崇拜偶像,因为你已经没有偶像了,只有“呕吐的对象”!

3 千万别用手绢,这比当街裸奔还丢人。有汗就往身上擦,动作要特飘逸。我们的口号就是:不求最NB,只要更NB!

4 千万别提着手提电脑到处现眼。这年头,知道电脑的越来越多,除了盖茨外,谁拿手提出门都得被认成,而盖茨,他就是提着饭盒出去都被当成是“电子新概念”!

5 千万别在人多的时候掏出你的快译通。如果遇到不识相的人问为什么不用快译通,你就只用右眼扫他一下然后一声冷笑扬长而去,冷笑一定要到位,让人明白你不是用不起而是不屑一用。现在流行返璞归真,拿着根小棍乱点的时代过去了!

6 千万别用钱包,兜里就那么几块钱根本不需要买钱包,否则付账的时候左掏右掏掏出个破钱包,前翻后翻才翻出10块钱,不然绝对够寒碜!

7 千万别张口闭口“我老婆如何如何”,虽然你在家是怕老婆滴,但是不要在外面还带在嘴上。老婆是要怕滴,但只能在心里怕!

结束语:

做一个成功而不团的男人,不容易担,成功和财富都是奢侈品,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易获得。现实很残酷,大多数男人注定要让自己的女人失望,因为他们并没有成为女人心目中“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的成功男人。相反,绝大多数男人,却成了一个平凡、普通,甚至是平庸的人,一个走在囧途的男人,一个囧人。

然而,无论如何,你对男人的希望都不能丢弃,只要你对他的精神动力和希望还在,那就是给予了他一种博爱、理解和包容。在每一个被称之为男人囧途的人生旅程中,你对他的希望和爱就是他生活和前进的动力,更是他对未来梦想孜孜以求的美好期盼。

第9篇:流浪动物的处境范文

一个体型肥壮的家伙从水塘中露出了头。它体长近1米,身被褐色粗毛,头短眼小,颈短尾大,前肢短宽,后肢粗大,相貌看起来有些丑陋,形象也有几分猥琐。但游泳的神态倒是显得颇为自信,因为它是这片天地的主人,而非客居者。

这片由水塘和柳树组成的绿洲王国是它的领地,也是它的杰作。领地内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幢“建筑”,都由它独立设计、建造乃至维护,而受益的却是这里所有的“居民”―依赖水塘生活的各种动植物。

它就是河狸,动物界最杰出的建筑师。十分擅长改造生活环境,并惠及其他物种。美国著名总统林肯曾给予它颇高的赞誉,说:“河狸具备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一切特征。因为,它聪明机智,性情温顺,还有一口好牙。”

5年前,河狸夫妇来到这片森林。在这处溪流边,它们决定安顿下来,开创自己的小天地。

首先,它们用树枝和泥土筑起一道堤坝,将溪流拦截起来,把奔流的溪水变成宁静的深水塘,作为日常活动的场所。然后,它们围绕水塘挖掘出一个延伸到柳树林的沟渠系统,以便采集食物。在水塘深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食品库,用来储存过冬的食物。最后,它们在水塘中修建了一间舒适的屋子,作为全家人的起居之所。大概仅用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一个占地约1.2公顷的湿地家园就完工了。

这个家园有优美开阔的水景、舒适的居所和充足的食物,堪称完美。而河狸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它们有优良的“装备”。河狸看起来有点像特大号的旱獭,但它们还从其他动物那里借来了一些“部件”:它们的前爪有五个趾头,异常灵巧,和浣熊的很像;后脚有蹼,适于游泳,又和鸭子的类似;桨状的尾巴可能是向鸭嘴兽借来的,只是中途把毛给弄丢了;最重要的是,它们长着和兔子一样的、锋利的大牙齿。所有这些,都是河狸建造一个崭新的生态系统的工具。

现在,河狸夫妇已经育有3个孩子,1个两岁大的儿子和两个1岁大的小家伙。两个小家活仍然依赖父母提供食物和保护,而大儿子已经可以帮助打理家务了。多么美满幸福的一家啊!

但母亲又要分娩了―春天是河狸的繁殖季节。到时候家里就太拥挤了,已经“成年”的大儿子只能搬出去,开始自己的“人生”。

成年河狸可以长到25公斤重,寿命为12~20年。雄性和雌性,年幼的和年长的―所有河狸看上去都一副模样,但又与其他动物迥异。它们喜欢安静的环境,昼伏夜出,善于游泳和潜水,冬季躲在洞中但不冬眠;它们胆小谨慎,自卫能力很弱,遇到危险即跳入水中;它们喜食多种植物的嫩枝、树皮、树根,也食水生植物和草本植物。在河狸栖息地,常见到碗口粗的树桩,这都是河狸的杰作。因为树木、树杈是它们筑坝、垒巢的上好材料,树皮、树叶是它们储备过冬的最好食物。

随着冰雪消融,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再次来到了这片水塘。年复一年,它们都依赖河狸的水塘,如同依赖春天一样。

沙丘鹤从墨西哥而来,同行的还有白鹈鹕、加拿大鹅和白颊鸭,可能飞行了好几千公里。它们需要宁静的水域和良好的庇护所来筑巢,河狸的水塘正好能满足这两个需求。对驼鹿来说,柳树林提供的不只是庇护―啃了一个冬天的干树枝,早春的嫩枝叶无疑是上等的美味。

有如此多的生灵聚在一起,捕食者自然会来凑热闹。灰熊妈妈和它的3只幼崽已经在洞穴里沉睡了半年。现在,它们醒了,也饿了。灰熊善于见机行事,凡是能吃的它们都不会拒绝。因此当它们现身时,其他动物都纷纷闪避。

柳树塘的河狸家庭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外忙碌的父亲发现灰熊后迅即游向了深水区,在那里它不会受到伤害。灰熊也会游泳,但它们的游泳速度不及河狸。另外,河狸还能在水下闭气长达15分钟。母亲和小河狸躲在屋子里,不过这里也不是绝对的安全。灰熊知道洞里可能藏着美味,但是木制的外墙牢不可破。无奈之下,灰熊只好离开了。

灰熊的嗅觉比狗还要灵敏。熊妈妈甚至能闻到藏在淤泥中的食物。随意在河边掏几下,就挖出一条鲑鱼,但略显遗憾的是,这是一条腐烂的鲑鱼,只剩下半截身,但也还是值得庆祝的小小收获。这3只熊崽比大部分动物享受的童年时光都要长久,它们要和妈妈一起生活3到4年,这是一段极为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玩耍时间。

对柳树塘的河狸来说,一年当中最严峻的考验不是来自灰熊或者其他捕食者,而是来自大自然。

初春的天气,温暖宜人。但是暖意下也暗藏着危机。6个月的积雪,短短几个星期就融化了。涓涓细水变成滚滚激流,从各处汇集而来的雪水,冲向柳树塘。在激流冲击下,水坝坍塌了。河狸夫妇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园毁于一旦。

洪水过后,河狸爸爸查看了损失,结果不容乐观,它们的避风港已经不见了。失去家园的并非只有河狸,所有动物都在指望它们拯救这片水塘。所幸,这是河狸的天职。河水奔腾的声音激发了它们的建造本能,毫不犹豫地,它们开始了本季度的第一项工作―修补。

第一步,收集建筑材料。河狸妈妈担起了伐木的重任,而工具就是一对强悍的门牙。它的门牙永远不会停止生长,如果它一天不磨牙,门牙很快就会刺穿上下颚。但是如果时常啃咬木头,这就不会成为问题。家庭的每位成员都全力以赴,而且各有分工。妈妈把树枝摆放到位,爸爸从河底收集来水草之类的填充物修补漏洞。1周后,它们将重新控制住河水。

夫妻俩两岁大的儿子也没闲着。对它来说,这是入职培训,它很快就将用到。因为妈妈分娩在即,对两岁的河狸来说,这意味着它离开家的时间到了。

但是要就近找到一个安家之所谈何容易。其他河狸―可能是它的哥哥姐姐,已经捷足先登了。为了找到合适的家和心仪的伴侣,它不得不远行。柳树塘之外的世界是完全陌生的,而且危机四伏,到处是捕食者,它又毫无自卫能力。即便找到合适的地方,它还得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水塘―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而且必须在冬天到来之前完成。许多年轻河狸都没能走完这一步。

河狸妈妈预感到自己就要分娩了。它呆在屋里不敢出门,用干草和木屑搭起了一张舒适的床。河狸每年4~5月繁殖1次,通常1胎生3到4只幼崽。这次是三胞胎,刚一出生小家伙们就开始吃奶了。3个小家伙重约半公斤,是父母的完美缩小版。它们生下来眼睛就是睁着的,长着满身的毛发和一副尖利的牙齿,两个星期后就能啃咬固体食物。

小河狸并不是附近惟一的新生儿。水塘周边,正在唱响生命的旋律。对水塘边的动物邻居们来说,水塘不只带来了生活的便利,更是它们良好的庇护所。

驼鹿妈妈把两岁大的幼崽从森林里带到了水塘边,柳树提供了藏身所以及幼崽的第一口固体食物。当河狸把奔流的溪水变成宁静的水塘时,天鹅便有了筑巢的地方。因此天鹅年复一年来到这里。对于小天鹅来说,开阔的水域意味着安全。危险通常潜伏在岸上。小天鹅不会飞,但是懂得划水,河狸水塘的中央是它们最安全的活动地点。狐狸妈妈也有孩子要养活,只是它把水塘当作自己的狩猎场。

随着夜幕降临,泥泞的水塘边传来了动听的歌谣。这是一种拟蝗蛙的求偶小调。歌手身形娇小,只有2.5厘米,但是它们用声音弥补了个头上的缺憾。歌声就像一封封求爱信,由雄性发给雌性。雌性做出了回应。当雌性开始产卵时,雄性爬到它的背上让卵受精。但蝗蛙父母只管生产,并不尽养育之责,它们抛下孩子,任由受精卵自生自灭,好在受精卵的数量足够庞大。

柳树塘上游1.5公里的地方,一位年轻的“水手”正在水中搜寻。它就是1个月前离开家的那只两岁大的雄河狸。它从溪流游到这处水塘,寻找安家的地方以及可以和它相扶相携的单身雌性。但是这里太拥挤了,每转一个弯,它都能闻到其他河狸宣示领地所有权的气味标识,它只能继续前进。这时候的它,没有自己的水塘和家园,很容易遭到攻击。因此它时刻保持警惕,哪怕面对的是最和善的动物。

对岸,一头年轻的灰熊正在急切地寻找食物。这也是一个毛头小伙,也刚被妈妈逐出家门,独自游荡。没有家,没有同伴的保护,也没有多少技能来养活自己。这对捕食者和猎物都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对着人生的第一场生存考验。但是如果它们狭路相逢,灰熊可能会拿河狸裹腹。因此河狸悄悄下水游走了。

在柳树塘,新生的河狸已经开始出外探险了。敢于进到水塘里戏耍,是一大进步。因为即使是家门口,对河狸幼崽来说也是危险的。它们的水塘是所有动物的朝圣地,就连捕食者也不例外。

一个水獭家庭正急匆匆地游过,它们主要以鲑鱼和小龙虾为食,但是也不会拒绝偶尔吃1只河狸幼崽。当然了,11公斤重的水獭不会主动向18公斤重的河狸妈妈叫阵。

其实,捕食者并不是这里惟一危险的动物。春天,在季节之前,一些雄性美洲野牛会独自游荡,而且难以捉摸。驼鹿母子不幸遇到1头暴躁的雄野牛,驼鹿妈妈想把威胁引开,但是1吨重的野牛仍把矛头对准了它的孩子。

流浪的雄河狸也面临着危险。它暴露在外的时间越久,处境就越危险。唯有结束旅行、建立一个安全的家,它才能生存下来。过去5周,它已经游遍了这里的水域。它距离出生的柳树塘只有3公里,但是对河狸来说,这是史诗般的旅行。

终于,它来到了一处看似无主的溪流。但空气中飘来一股气味,另一只河狸刚刚占据了这里。但是这次的情况不同。它逆流而上,而好运却顺流而来。是一只雌性―它离开了远方的亲人,几天前刚在这里安家。

两只年轻的河狸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雌性形单影只,而周围又没有其他雄性。这只雄性更是不会拒绝。但这种几分钟内建立的感情会持续一生,河狸夫妇一般会厮守终生,除非一方发生意外。和所有新婚夫妇一样,它们如胶似漆,互相梳理着毛发,耳鬓厮磨几个小时。

然而即使在蜜月期,河狸也忙个不停。家,还没有完全建立,现在它们的首要任务是修筑一道水坝。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小夫妻俩倒是多才多艺:工程师、伐木工、木匠甚至泥瓦匠,都能一肩挑。它们从砍伐灌木开始,把灌木放在溪流底部的一个土垫上。然后在上面堆满石头,进行固定。此外,还要加上水草和木头。所有缝隙都用泥浆堵上,一丝不苟。这样一道水坝基本成形了,建筑材料是灌木、石头、木头和水草。

坝体呈三角形。随着水位的上涨,河狸还会不断往上堆加材料,让水坝更高、更宽。整个过程大约为时1个月,一旦到达满意的水位,夫妻俩就会停止筑坝。水持续通过水坝渗出,如同泄洪一样。因此原先的溪流不是被堵死了,而是被延缓了,在水坝下面,水仍然正常流动。

这道12米长的水坝并不算什么,据记载,河狸修筑的最长水坝达到1200米。但是它作用显著―一个崭新的河狸水塘逐渐成形。在美国西部,人们为了控制河流水量,就引进河狸筑堤安家,既调节了下游水量,又使山沟变成了肥沃的小河谷。1954年纽约州大旱,熊山公园附近土地龟裂,但园内因有河狸筑坝积水,一片翠绿,园内的动物也都幸免干旱之难。

离水最近的树被清除,水流被拦截,周围的部分陆地变成泽国。仅用一道水坝,它们就完全改变了环境。柳树长得越发浓密蓬勃,其他动物一个接一个地前来报到,这片全新的湿地为周围带来了生机。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河狸还没有房子,暂时只能住在河边的洞穴里。不过在它们看来,水塘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它们一时半会并不着急建房。

一只狐狸捕捉到了河狸的气味,它嗅出河狸在河边,但是不知道具置。河狸的嗅觉和狐狸的一样出众。新娘在狐狸找到它之前,嗅到了危险。它的尾巴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水面,这是在警告伴侣和附近的其他河狸―赶紧潜到水深的地方!同时也是在告诉狐狸:我们已经发现你了,别再浪费力气,还是回家去吧。

这对小夫妻已经建起了坚固的水坝和安全的水塘,但是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而落基山的夏天就要离开了。

7月份的落基山。在柳树塘,老河狸夫妻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它们的水塘生机勃勃,目前也没有迫切的工程要建,只有一件事让它们费神―新生河狸就像进食机器。每个月,它们增重大约1公斤。因此父母整天忙着寻找食物。

河狸夫妇采来一家人最爱的美味―桤木、三叶杨、白杨和柳树的枝条,然后顺着池塘的水流将它们一根根拖进家里。新生儿已经迫不及待了,并为争夺最大的枝条吵了起来。忙碌的父母停下来喘口气,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它们吃小的枝条和树叶,把大枝条留给孩子。但是它们更爱树皮,以及树皮下鲜美的木头。

灵巧的前爪握住枝条,仿佛那是香甜的玉米棒子,同时用尖牙剥下好吃的部分。1只河狸每天要消耗大约1公斤的木头,才能满足身体所需。这种食物不仅难以咀嚼,更是难以消化。不过它们的消化系统异常强大。胃里的腺体能够分泌一种酶,分解高纤维的食物。如果这还不够,还有一支细菌部队在肠道里等着,帮助吸收尽可能多的营养。

在这个季节,食物并不短缺,水倒是越来越浅了。山上的溪流通常在夏季末期干涸。没有太多的溪水流到池塘里,一些水浅的地方变成了泥浆。对这一变化,最高兴的要数蝾螈了,这可是它们捕捉昆虫的最佳地点。但是它们的后代以及今年孵化的蝌蚪,就没有这么高兴了。有些被困在晒热的泥潭里动弹不得,有些落入了捕食者的口中,比如蜻蜓幼虫和潜水甲虫。

泥浆的边上是不错的栖息地。在这里,柳树生长繁茂,形成了一道绿色的保护墙。不管任何季节,这都是驼鹿最喜欢的住所。那位慈爱的妈妈回来了,身边跟着它的幼崽―小家伙在遭受野牛的暴行后,依然活了下来。它已经长成了健壮的少年,每天增重超过1公斤。

在柳树繁密的枝条间,出现了小小的骚动。一只红颈吸汁啄木鸟正在剥掉柳树皮,吸食里面流淌的汁液。要是抓来了一只昆虫,它也会在汁液里蘸一下再吃。与河狸一样,吸汁啄木鸟的工作也让大众受益。

一旦它吃完了,它开凿的汁液涌泉就会向所有动物开放。一只雌性星蜂鸟迅速飞了过来,停在半空中进食,它的翅膀每秒钟可扇动50下,如同一台高效的微型发动机,只是每隔15分钟就要补充燃料。它还有一项工作要完成―它的幼鸟需要不断地喂食花蜜,进食昆虫,这也是它把鸟巢建在水塘边的原因。快速而又安全地获取食物,是生存的关键。这一原理适用于鸟类、大型食草动物以及河狸。

但是对柳树塘的河狸来说,新的挑战又来了。它们的食物和建材,都长在陆地上,而河狸只有在水里才安全。水塘边的树木已经被它们消耗光了,剩下的都在距离水塘几米远的地方。越过陆地去采集这些树木太危险。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再次修建一个宏大的水利工程。既然它们不能把树带到水里,那就把水引到树边吧―解决方案是建造一个沟渠系统。河狸父母不辞辛劳地一点点地挖掘,把池水引向目的地。它们干起活来从不知疲倦,因此人们都喜欢用“河狸”一词来称赞那些对工作不辞辛苦的人。

随着夏季一天天过去,河岸上堆起了高高的泥土,河狸夫妇的沟渠网也完工了,看上去如同主池塘伸出去的手指。这些新建的沟渠,从河狸水塘向外延伸了二三十米,一直通往周围的森林。在水里拖运树枝,当然要比在陆地上轻松很多。而且,它们也多了几条水下逃生的通道。这些沟渠拥有诸多好处,尤其是在食物匮乏的时候。

没过多久,艰难的时刻就来到了。食物越来越少,空气越来越凉,一切都在暗示,苦日子要来了。水塘周围的其他动物也感觉到了。在松树上的鸟巢里,星蜂鸟的幼鸟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起飞了,但是它只能在空中停留几秒。它的行为吸引了附近的一只雄性。它太小了,无法,但是这并没有让雄性气馁。它执着地表演着全套求爱舞蹈。所幸,妈妈回来了,并且很快把雄性赶走了。这可能是它表现母爱的最后举动。就在第二天早晨,它发现孩子栖在柳树塘边的一根树枝上。现在小鸟已经可以飞了,母女俩将结伴飞往墨西哥的越冬地点。

几天后,第一场霜冻降临。年轻的河狸在它们崭新的水塘里非常安全,但是现在季节要变了,它们必须开始收集食物,为过冬做准备,但是首先需要建造一个可以遮风蔽雨的家。夏天的逍遥日子就要结束了。

阵阵寒风从落基山吹来,让白杨和三叶杨如同着了火―树叶变成了一片金色。小夫妻感觉到了天气的变化,它们知道得赶紧建好屋子,否则就可能被冻死。

年轻的丈夫用利齿对付一棵白杨树。它能在1小时内咬断直径15厘米的树干。不过伐木是一项危险的工作,偶尔会有河狸被倒下的树木压死。因此这个活通常由一方承担,丈夫伐木时,妻子离得远远的。

这对年轻夫妻夜以继日地忙碌着。它们是夜行动物,因此上夜班不成问题。丈夫不停地啃咬着,每咬几口它就会停下来,听听树木的声音。由此,它知道何时该躲开。妻子帮助把树干锯成几截,它就像一把移动的锯子。两位伐木工去除枝条,然后把木头拖进水塘里,运到施工地点。

它们有条不紊地把树干、枝条和灌木堆在现有的洞穴顶上,然后啃掉一些多余树枝,挖走一些泥土,以扩大洞内的空间。最后,用一层泥浆把房子连成一个整体,将寒冷挡在外面。

经过1个星期的努力,它们建起了一个舒适的家,它超过1米高,墙壁超过半米厚,内部极尽奢华。水下有两个或者更多入口通往一处门廊,那是晾干身体和吃饭的地方。在那之上,是一个起居室,上面搭了一个灯罩状的顶篷,以免房间过热。如果有时间,它们还应该建一些附属建筑或者挖一条护城河,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为过冬做准备的,并非只有河狸,有些动物已经开始南迁了。沙丘鹤动身前往得克萨斯或者墨西哥。但是对有些动物来说,寒冷激发的是另一种本能。

在下游的老柳树塘,来了一位新面孔,它的犄角异常醒目,是只雄驼鹿。它知道雌性经常光顾水塘,因此特意等在这里,守候自己的爱情。驼鹿的求爱仪式让河狸水塘变得热闹起来。雄性发出了求爱的呼喊,在雌性听来,这种声音极具诱惑。可对其他雄性来说,这是警告或者挑战的表示。竞争获胜者有权力与几乎所有的雌性,而失败者只能等来年再战。

在经验丰富的河狸看来,秋天是储备的季节。河狸夫妇已经度过了好几个冬天,它们知道储存食物是成功的关键。妈妈正在打量一棵树。现在这个时候,它不是在寻找木材,而是在挑选用来过冬的树枝。它切下较小的、可口的主枝干,然后运回食品库储藏起来。

食品库选在池塘的深水区,在那里树枝可以保持新鲜,但又不会结冰。它游过层层障碍,将树枝牢固地放置在河底,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享用。在冬天到来前,父母已经储存了超过1吨的树枝。

工作期间,它们经常停下来,关爱一下自己,梳理皮毛。梳理异常重要,尤其是现在,这是它们抵御寒冷的第一道防线。河狸尾巴根附近的腺体会分泌一种防水的油脂,它们把油脂细心地抹在厚实的毛皮上。梳理整齐的河狸是不会沾到水的,因此永远感觉不到寒冷。

在新水塘里,那对小夫妻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利。它们从未独自应对过冬天。它们有储存食物的本能,奈何经验不足。它们的食品库显然不合标准,但也只能听任大自然的摆布了。而落基山的冬天,正在步步逼近。

当大雪降临怀俄明州时,河谷将被封冻6个月。柳树塘的大部分都冻结了,但是河狸的木屋里却无比舒坦。厚实的墙壁将冷空气隔绝在外,它们的体脂,尤其是尾巴上的,也有保暖的作用。大多数时候,它们都在睡觉。饿醒了,就游到食品库取食,然后马上返回。

室外呼啸的狂风将雪卷起3米高,气温有时候会骤降到零下40摄氏度。大多数动物只能默默承受。野牛用头作犁,寻找积雪下的最后一抹绿色;驼鹿以柳树和其他树木的干树枝维生;美洲大角鹿用蹄子刨开积雪,啃食残存的草根。

那对年轻的河狸夫妻过得非常凄惨。由于没有储存足够的食物,年轻的丈夫不得不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被掠食的危险外出采食。它的父母辛勤地劳动、细致地准备,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时刻。它的身体是为游泳打造的,并不适合在雪地里爬行。但它成功找到了一株小树苗,它和妻子又可以勉强挨过一天了。

然而,春天还离得很远,风越来越冷,积雪越来越深。每天,它必须走到森林的更远处,寻找合适的树枝。这棵三叶杨是它秋天时伐断的,但是它倒在了一棵松树上。冻结的树干上可食用的主枝是它惟一的希望。它只是优秀的伐木工,并不擅长攀爬。但它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了,坚定地爬了上去。眼看成功在望,它却跌下3米高的树干。但它的勇敢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它还是找到了一些食物。

由于一天只能吃到几根树枝,它们已经耗尽了储存的体脂。这对小夫妻还能坚持多久呢?

终于,它们迎来了希望的曙光。一缕阳光缓和了刺骨的寒冷。雪还会持续几个星期,不过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在下游的柳树塘,老河狸夫妇像往年一样迎来了春天。它们将建起更多的工程,又有一批小河狸将在河谷降生。

依赖这个水塘的动物将再次回来。水塘已经为它们提供了多年的服务,如今它正在走向没落―周边的草和小树越来越多,而成年树木越来越少。总有一天,也许是今年,也许是明年,老河狸夫妇会放弃这处水塘,寻找新的地点。水塘将人去楼空,河边将重新长出巨大的白杨和三叶杨,生命开始又一次的轮回。

在上游的新水塘,那对年轻夫妻终于等到了冰雪消融的时刻。它们活过了自力更生的第一年。3月的清冷的早晨,爱意浓浓。今年,它们准备要一窝自己的小宝宝。

而且,它们将继续去年没有完成的工作,完善自己的家园,让所有的生命都能在其中繁殖生息。

200万年前,当同时代的动物大都走向灭绝时,河狸顽强地幸存了下来,并广布北半球,但其体形蜕化得仅有原来的1/10。后来,由于其肉鲜美、皮毛名贵、分泌的河狸香价比黄金,而惨遭人类掠杀。现在,受到严格保护的河狸仅分布在美洲北部,及亚洲和欧洲的少数地区。但它勤劳、智慧,惠及众生,是地球未来的希望。

当河狸发现危险降临时,便立刻跳入水里,并用尾巴像鞭子一样抽打水面,这是在警告家人和附近的其他河狸―赶紧潜到水深的地方!同时似乎也是在告诉入侵者:我们已经发现你了,别再浪费力气,还是回家去吧。

标准的河狸之家。水坝将溪流拦截形成一个日常活动的水塘,水塘中是一座坚固、舒适的房子,在水下深处还建有储存过冬食物的储藏室,在水塘四周还挖掘出四通八达的沟渠系统,以便于采集食物。

强悍的门牙是河狸最重要的“立身之本”,而看起来油腻腻的体表则是因为它在下水前周身涂满了防水的油脂,所以即便在冬季冰冷刺骨的水下游泳,河狸也感觉不到寒冷。

河狸的“杰作”―成年河狸能在1小时内,咬断直径15厘米的树干。为此它曾一度身背“破坏自然”的恶名。但长期的科学研究发现,与其微不足道的“破坏性”相比,河狸改善自然环境的贡献更大。在美国西部,人们为了控制河流水量,就引进河狸筑堤安家,既调节了下游水量,又使山沟变成了肥沃的小河谷。

河狸是动物界最杰出的建筑师,十分擅长改造生活环境,并惠及其他物种。美国著名总统林肯曾说过:“河狸具备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一切特征。因为,它聪明机智,性情温顺,还有一口好牙。”

水下的河狸,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其改造自然小环境、悠然享受桃源生活的特殊“武器”。它的前爪有5个趾头,异常灵巧,和浣熊的很像;后脚有蹼,有助于游泳,又和鸭子的类似;桨状的尾巴可能是向鸭嘴兽借来的,只是中途把毛给弄丢了;外形看起来有点像特大号的旱獭,利于水下活动;最重要的是,它们长着和兔子一样的、锋利的大牙齿。所有这些,都是河狸建造一个崭新的生态系统的工具。

两只年轻的河狸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但这种几分钟内建立的感情会持续一生。这对新婚夫妇会厮守终生,除非一方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