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

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

第1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 农业 机械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237-01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机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农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解放劳动力,促使农民群众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得更多效益,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 农机应用于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农机的应用和管理对农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其生产效率的影响,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农业机械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也能够达到包产增收的目的,提高粮食、农作物的产量,有效的改善了“三农”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出稳定社会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加强农机应用与管理的有效策略

2.1 加强对实用型农机的推广

在农机推广工作中,农业综合服务站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生长规律,推广一些较为实用且前期投资较少的农机,保证农机使用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效益。与此同时,在开展园林、温室、大棚等工作的过程中,注意推广型号小、价格适中、易于操作的新型农机,充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除此之外,还应当着重引进通用性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的农机,促使农机使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引进、推广农机的过程中,农业综合服务站除了必须考虑到农机带来的经济效益之外,还需要考虑农机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以期获得更高效益和利润。

2.2 在农业政策补贴方面加大力度

由于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各地区在农业优惠政策方面也存在相的差异。在江西省新干县界埠镇下属的农村地区,使用较多的就是小型农机,但是大多数所使用的小型农机都享受不了地方政府给予的农机购置补贴,导致使用农机的农户家庭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对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机技术普及应用造成一定阻碍。现阶段,虽然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各省市适当的增设了适应地方特色的农机补贴,农机补贴目录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拓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导致每年都会出现部分补贴目录核定公布时间延迟,加上由于农业生产受时节、地理环境的限制,许多为了抓住农业农事生产关键时节的农民在没有补贴、家里困难的情况下难以购置农机,久而久之,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打击,对农机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不利影响,抑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建设造成严重阻碍。对此,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的为本地农户提供政策扶持,妥善调整补贴比例,在可承受范围内扩展农业机械购买补贴目录和范围,促使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及应用。

2.3 加大对农机技术的扶持力度

在农机使用技术扶持方面,农业综合服务站应当积极主动的借助多方力量为本地农民群众提供农机技术指导,阶段性的组织农业机械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参与到农机技术培训活动中,提升农业机械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夯实其专业基础,促使本地农民群众能够熟练掌握应用农机的正确方法。与此同时,农业综合服务站应当紧密联系上级部门,在农机管理和应用方面给予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农机维修养护管理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其他服务型经营实体、个体户等一定的优惠政策,为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和经营实体提供项目扶持和政策支撑,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其农业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强化农机管理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保证农机应用和管理工作得到高效、有序、优质的开展。

2.4 建立健全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

作为农业生产建设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效益第一”的原则,实现因地制宜。具体来说,在现代化农业服务机构建设方面、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方面、农业政策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工作重心的有效转移,逐步提升现代农机推广工作的效率,促使现代农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得到普及应用。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对现代农机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完善,建立集农机应用、农机管理、技术培训、维修养护、服务监督于一体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1]。除此之外,农业综合服务站还应该将大型农机和中型农机作为本地着重推广的对象,实现以大带小、优势互补、全面推进,为本地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农机管理服务,促使其安全、高效的使用农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省时间和劳动力,保证增产增效,推动农业与农机的共同发展。

结束语

总之,加强对偏远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策略。为了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进程,各地区农业综合服务站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不断优化农机应用和管理工作,促使农机得到有效管理和高效应用,为农业进一步发展不断付出努力。

第2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玉米;收获;机械;使用;推广

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其中之一是对农民购买新型农业机械进行补贴,虽然有一定的政策但是由于关键技术突破缓慢,产品质量不过关...等原因致使玉米收获机械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

1.玉米机械收获技术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1)首先是机具可靠性和适应性问题。玉米收获机的故障率较高,适应性普遍较差,因为收获机行距是不可调的,作业时不可避免地将部分玉米株推倒,而无法正常进入割台,导致漏穗,破碎,漏秸秆现象严重这一现象严重打击农民用机的积极性。

其次大部分农民希望将秸秆保留作为燃料或喂牛羊,而现在绝大部分玉米收获机都将秸秆粉碎还田,这制约了玉米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和使用。

(2)玉米收获机械效率不高,由于现在仍是一家一户经营为主而且每户地块较少,种植的玉米地块较少有的还林良间作模式,导致使田间转向困难,机收劳动强度大,作业幅宽小,在地里转弯调头的次数增多,由于收获割台较长需要人工清理地头严重,浪费时间多导致机械收获效率较低。

2.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玉米收获机械开发,目前表面上呈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大多数单位进行整机研制众多机型在收获工艺和结构参数上大同小异重复制造,并且机型还不够完善。

(2)产品质量不过关 。我国大部分玉米收获机产品目前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成熟的机型不多,普遍存在产品质量不过关,具体表现为稳定性,可靠性,事故频繁,作业质量低。

(3)使用者技术素质低影响玉米收获机的正常使用。

(4)技术因素的影响。

影响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技术因素包括农艺,农机,农机农艺相结合以及产品质量等因素等,具体表现在玉米收获机的行距适应性,动力匹配,玉米收获时差,产品可靠性等方面。

一是农业机械与农艺的适应性问题,即玉米收获机与玉米种植行距的适应问题。

二是农业机械与农业机械的适应问题即玉米收获机与玉米播种机的适应问题。各地玉米播种形式多种多样而且行距差异很大,特别在新疆还采用大小行种植方法造成玉米收获机行距无法确定。如能突破行距适应性的制约即采用不对行技术这一问题将得到更合理的解决。

对玉米播种机的适应问题。播种机的行数也影响玉米的机械化收获,多行玉米收获机都面临播种机行数与收获行数相匹配的问题。

玉米收获机无论是进行产品开发还是推广在机具选型定位时,按以下原则进行思考。

首先要考虑行距适应性问题。不对行玉米收获机能适应各种不同的行距,不需要人工辅助开道,可以从田间任意位置进入作业,作业效率高。

其次要考虑投资收益问题。从广大农村的种植地块,经济水平和玉米收获机技术水平等因素考虑。

第三要考虑动力的配套性。在玉米收获机市场开拓中必须与当地现时拥有的拖拉机为基础乡农户推荐适用的机型,实现拖拉机与收获机的合理匹配。

第四要考虑秸秆处理方式。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玉米秸秆作为一种饲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不少地区(特别是内蒙古和新疆)的农户要求在收获玉米果穗的时侯,保留秸秆用于养殖业。因此玉米收获机开发时必须考虑秸秆回收的方案。

收获机械的发展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是产品技术的成熟,有一批成熟的机型可以投向市场,二是跨区域的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兴起,让农民有利可图。

为适应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首先要做好玉米收获机的选型,其次要做好市场的引导工作,要通过示范,宣传等工作做好市场的导向。

3.发展玉米机械收获技术的有利因素

(1)农民对于发展玉米机械收获技术有了充分的认识,一致认为这是今后玉米收获的发展方向,迫切需要生产厂家能够生产出性能可靠,作业质量好,价格合理的玉米收获机。

(2)玉米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使用机械收获,解放了劳动力,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3)人工收获时间长,鼠害损失多;机械作业时间少,鼠害损失少。

发展玉米收获技术必须根据我区农民经营规模小,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大,中,小型拖拉机拥有量又相对较高的特点,优先发展大,中,小型拖拉机相配套的系列玉米收获机选择有机户既能自己收获又能为无机户收获的机型发展。

随着粮食安全战略的提出和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玉米机械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农机与农艺之间不协调现象依然存在,行距适应性还将继续影响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在玉米收获机的发展中产品质量差,尤其是产品的可靠性,仍然是阻滞玉米收获机推广应用的难题。

通过政策,财政,技术及示范推广等措施的组织落实加大宣传推动力度提升工作效能就能促进玉米收获机械走向农民,走向市场就能玉米机械化收获由点到面,从实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从而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研制单位和生产厂家在收获机设计上力求简单合理,在使用上力求方便灵活,在质量上性能可靠,在价格上力求合理。只有这样,产品才能具有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才能被农民接受。只要加大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加大力量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能够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

【参考文献】

[1]农村科技,2010,10.

第3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各种与网络相关的事物应运而生,在普通融资模式不能满足现实的融资需求时,计算机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而众筹平台也成为互联网金融中发展迅速的一大融资模式。众筹融资平台能否填补传统融资渠道的不足,在金融界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成为除了银行与证券之外的第三大融资模式,取决于其能否较好地运用其他融资模式所不具备的灵活性,将这一灵活性成功运,将会成就众筹界的“阿里巴巴”。

 

一、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历程

 

众筹自2008年出现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全球年度融资金额从2009年的32.1亿元到2012年的169.0亿元,再到2015年的1989.6亿元,其年度融资金额的增长率最低时为2009年的62.1%,最高时在2013年达到94.6%。与此同时,国内的众筹规模虽不及国外,但其发展也是相当快的,仅2014年上半年,国内众筹融资行业募集总金额约合人民币2.32亿元,成功项目约1365个,吸引约1208.7万投资者,到2015年上半年,国内众筹企业已达211家,而在2013年年末时,全国的众筹平台数目仅21家。众筹平台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种类上,众筹项目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从简单的为创业者筹资发展到包括公益众筹与娱乐众筹在内的方方面面。

 

二、众筹融资模式发展前景的展望

 

与传统的融资渠道不同,众筹主要是直接从公众手中筹集资金给创业者或者其他有需要的人,也就是说,众筹网站充当的只是一个中介的作用,并不参与所筹资金的投资方向的选择,因此,对于投资的对象,与普通的间接融资相比,投资者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权。而且与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众筹有着自己所专注的服务对象,传统的金融机构所做的投资大多面向已经成熟的企业,即便是风司在选择创业者也是选择发展潜力较大的项目,对于普通的小型创业项目,难以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中筹集资金。与传统的融资渠道不同,众筹网则可以专注于小笔融资,为分散在大众中的小型创业者筹集资金,比如一家书店的设立、一个冷饮店的建立等等,小型的创业构想往往源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规模较小,但是在面对中国这个巨大市场时,其数量却是巨大的,投资的方向也往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随着市场消费以及生产趋势的变动,开设新的众筹项目。举例来说,去年秋季以来,国内玉米价格直线下降,到现在,每斤玉米价格已经不足0.8元,这与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完全开放不无关系,在国内粮价与世界粮价趋于相同,国外的农民能够盈利而国内只能是“赔钱”,这是很大程度上是成本过高导致的,而其最初的源头来自于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而农民要想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是需要较大成本的,这不是个人所能承担的,为此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开设农业机械化项目,让想要致力于地区农业机械化的人员在此筹集资金,完成机械化。虽然在现存的众筹网站中,涉及农业的项目很多,但却极少涉及机械化,大多是投资某一作物的种植与销售。

 

三、众筹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所具有的特色

 

类似于酒店、小型机械的购买等的小规模众筹项目,在生活中数不胜数,因此针对于小规模的融资项目的众筹平台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且其筹资对象往往是全国的投资者,当面向的对象较多时,筹集一定资金能够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此种直接投资方式与证券类投资相比,最大的优点便是,如果筹集资金的数额达不到预先设定的额度时,已经筹集的资金将会全部返还给投资者。此外,与普通的融资模式不同,众筹不仅仅可以筹资,还可以引进筹智、筹人项目,使其业务多样化。与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众筹回报模式也是多样的,商品众筹的投资者可以获得产品、服务等非货币回报,股权众筹的投资人可以成为企业的股东,债权众筹可以获得现金(利息)回报……

 

四、互联网众筹所面临的挑战

 

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只有明晰了挑战的内容以及如何应对挑战,才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国内,互联网众筹平台所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公众对于众筹误解,认为众筹是一个虚假的融资模式,更像是一个“骗取钱财”的方式,如何让公众像接受网购一样最终接受众筹成为众筹行业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此外,在国内,众筹项目的发展极不成熟,因此,其内部运作容易出现纰漏,在初期可能无法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如何在问题集中出现时及时弥补成为该行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因众筹是在网络上进行的,极有可能出现虚假信息,对项目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将会比较困难,而且与间接融资相比,众筹这一融资模式因其项目的小而多,对项目的审核将会更加复杂,需要更高的审核效率,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网络本身的风险性,相对传统的融资模式,众筹极易出现项目信息泄露的问题,在一些项目的筹资阶段,可能被人破坏,风险较大,因此,能否解决信息管理的安全性问题将是众筹行业能否长久发展下去的关键。

 

面对一个巨大的融资和投资市场,只要能够解决其所面临的挑战,众筹行业的发展前景将是巨大的,能够成为继贷款、债券、股票以及基金、风投之后的另一成功的融资模式。

第4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

作者:丁健 李伟民 李焰宏 单位:中国收获机械总公司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市场前景

几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推广力度,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规,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还比较低,与国外相差甚远。进一步开发利用秸秆,已经成为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新焦点,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也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帮助农民致富的迫切需要和重要途径之一[2]。2011年全国小麦种植面积2266万hm2,玉米种植面积3136万hm2,若全部实现秸秆回收机械化,按每台机器年采收200hm2计算,各类秸秆回收机械需求量在27万台以上。2015年若10%实现秸秆回收机械化,则需求为2.7万台。2011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约485万hm2,若在全国棉花产区全部实现棉秆回收机械化,则需求量为1.6万台,2015年若10%实现秸秆回收机械化,则需求为1600台。

秸秆回收方式分析

由于草原退化、沙化和缺水等因素的影响,草地生产对现有牲畜已不堪重负,我国年产6亿t作物秸秆是北方草原每年打草量的50倍,可作为家畜饲料的主要原料来源。但目前我国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利用还很低,秸秆经青贮、氨化后用作草食家畜饲料的仅占2%,农区依靠作物秸秆发展草食家畜具有巨大潜力。秸秆回收机械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亟需适应市场、成本低的秸秆回收联合收获机械。(1)对于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秸秆回收,最佳方案是利用现有市场保有量几十万台的稻麦收割机进行改进,在收割机上增加秸秆切碎收集装置和秸秆收集箱,从而实现一次田间作业就将子实与秸秆同时回收的功能。目前国内生产最多、使用最普遍的稻麦收获机型是国内自行研制开发的“新疆-2”机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2、3kgs的机型,市场保有量在60万台以上,对这些机型进行改进即可达到子实、秸秆同时回收的目的。这种联合收获方式的优势是利用了现有收割机投入成本低、改进方案简单、容易在市场上推行和实施的优点。但这种改进的局限在于以稻麦收割机为主,收回的秸秆主要用于生物质发电和食草牲畜的饲料。(2)对于玉米收获机械来说,生产厂家已考虑到秸秆回收问题,机型配备有秸秆还田和秸秆回收两种装置。收回的秸秆也只是粉碎后收集而已,若要进一步利用还需进行物理或化学等处理。个别地区也有子实收获后,将秸秆通过二次回收,用打捆机回收打捆。(3)对于以饲料利用为主的秸秆回收,为解决作物秸秆适口性差、不易消化及采食量低的问题,同时克服目前分段收获带来的回收费用高、运输不方便和效益低等问题,可使用集揉搓、粉碎、微化、打捆和裹包一次性完成的专用一体收获机。具体收获流程:割台对秸秆进行收割或捡拾后由输送过桥送入揉搓室,经揉搓滚筒揉搓(将秸秆捏扁、草节劈开),进入粉碎滚筒粉碎后在微化区喷淋药物,然后进入圆捆机打捆,机器自动停车后开始自动布线、自动卸捆至裹包装置,通过双向旋转运动实现裹包后卸捆[1]。这种收获机械适应多种作物秸秆收获,在机型上增加微化和裹包功能,形成一体化作业。经该机器收回的秸秆可直接作为饲料,打开包裹即可给牲畜食用。其优点是减少人工及劳动强度,降低饲草、秸秆的回收成本,提高营养及利用率,方便运输和储存[1]。缺点是一次投入大,对不同的秸秆采取不同的微化方法,专业性要求高。(4)继续沿用过去的分段收获形式,由联合收割机收获后,由圆、方捆机进行捡拾打捆。这种方式中间环节多、收回成本高。但是随机性强,比较适合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产业体系的情况,还会在部分地区和时间段内延续使用,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必然会使用多种设备,造成大量有效资源的浪费。

第5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佳木斯市;农机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S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04-02

1 佳木斯市农机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佳木斯市依托现有的农机产业基础优势和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区位优势,抓住黑龙江省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的契机,进一步加快农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借助省政府确定佳木斯市和哈尔滨市为省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政策机遇,举全市之力打造高新区现代农机产业园。2013年佳木斯农机产业园将会形成占地280万m2、入驻企业30户的规模,初步实现园区的起步规划。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尽管佳木斯市农机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收获机械制造领域,已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农机生产整体水平不高,按照市场需求和我市经济发展需要,还存在制约农机产业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装备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质量和性能不稳定。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研发进展不快,如玉米收割机、玉米扒皮机、高精水稻插秧机等目前已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但如果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仍然难以形成规模产品投放市场;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对农机产品功能、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所需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越来越高,投资风险在不断增大。牵引机械发展速度缓慢,多年来拖拉机生产一直处于调整状态,单机动力小,缺少大中动力产品,生产能力难以满足市场的热销形势。

2.2 企业规模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低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机企业巨头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省份农机产业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使得农机产业发展项目、人才、市场等要素的争夺更为激烈。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导致播种和整地机械生产规模缩小、品种单一、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低,呈下降萎缩态势。知名品牌少,售后服务不配套。小农思想严重,中小企业整合艰难。

2.3 政府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国家出台了惠农购机政策,对农民购机给予补贴,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户购机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受到了广大农户普遍欢迎,并极大地调动了农户购机用机的积极性[1]。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佳木斯市实施,对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推动了佳木斯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但支持力度有限,政府的资金投入有待加强。

2.4 农机产业园区缺乏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则是指我市的相应配套设施是否有助于我市农机的发展。我市农机产业园在城市最东端,而销售市场在西郊,大型农机具运输、交易很不方便。能否面向三江地区、走向全国,首先是政策支持,其次是交通、物流、水电等配套设施需完善。

3 建设发展思路与措施

3.1 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力度 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拨出专款对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倾斜支持,出台《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工业产业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支持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对园区内企业实行政府“零收费”的支持。佳木斯市工信委和高新区成立专项推进组,对每一个园区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全程领办代办,实行“保姆”式服务,要求各部门限时办理相关手续,最大限度地支持项目建设。

3.2 加强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扶持龙头企业,以知名品牌带动发展 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目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对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都倾向于选购国内或国外知名的品牌产品。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购买者更注重认准质量过硬的知名品牌。购买我国国产的农业机械产(下转10页)(上接4页)品,选择知名的品牌带来的是较高的品质、合格的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利益。对农业机械的技术要求精良,对工作环境和场合的要求也较为严格。佳木斯地区农机企业必须参照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设计出行之有效的符合自己企业特点的农机产品及生产之路,打响自己的原创品牌。

3.3 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加快农机产业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农机大市,打造成我省农机城。市政府要把发展农机产业作为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头戏,提高认识,转变职能,加大指导、调控、监督、服务工作力度。成立市领导牵头,由市经委、发改委、农委、科技局、财政局、畜牧局、行业办及科研院所、主要农机生产企业等单位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农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行有效的组织协作指导。要制定相关政策,市县财政每年应拿出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机产业重点项目,在农机企业招商引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资金、电力、运输等方而予以重点倾斜。尽最大可能为农机产业做大做强创造宽松的内外部条件,举全市之力促进农机产业发展[2]。

3.4 稳步完善产业链、构建中俄(佳木斯)农机展营销网络 2011年佳木斯农机产业园将重点推进多个项目,新建10万m2标准化厂房,吸引农机主机厂和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集研发、生产、检测、销售、服务、配套为一体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雏形,创造一条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市场聚合的多功能农机产业链。佳木斯市对俄贸易跃升新的高度,近年来,我市把对俄合作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增长点,加速对俄资源和市场的开拓,优化贸易结构,转换贸易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稳定、快速地发展。

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是佳木斯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依托三江地区农业优势和较为雄厚的机械工业基础,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加快发展农机制造业,使农机产品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始终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农机产业既有较强技术装备和市场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又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尽管某些环节相对薄弱,但在国内同行业中仍处于优势地位。如果适当以资金、技术、相关政策支持,便可迅速形成新的规模和发展强势,有望将佳木斯市建成国内知名的农机城[3]。

参考文献

[1]沈小荣.德清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2(10).

第6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字:秸秆发电技术应用

0、前言

随着石化燃料的日益短缺和石化燃料的利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实现能源资源利用的本地化成了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相比太阳能和风能,具有储量丰富、投资利用风险低、收益高、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等优点。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秸秆产量每年约7亿t,相当于3亿多tce。这些秸秆目前主要用于炊事、直接露天燃烧还田,不但利用率低下而且露天燃烧还污染环境。因此必须积极寻求先进的秸秆利用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发达国家加快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秸秆发电技术应运而生。自丹麦1998年诞生了世界第1座秸秆生物质燃烧电站以来,秸秆发电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2006年丹麦已建有130多座秸秆电站。我国的秸秆发电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经过了成套引进、消化的阶段后,已走上了自主创新、开发的阶段。

1、秸秆的预处理技术

秸秆入炉前需经过预处理。秸秆体积大,组织疏松,必须经过晒晾打包才便于存储。秸秆入炉有打包入炉、粉碎入炉、压块(型煤)入炉3种。粉碎入炉成本较高,但适应性最强。秸秆的粉碎入炉主要包括秸秆的打包、存储、输送和破碎几个阶段。在农业机械化国家,秸秆的收割和打包可以通过机械化完成。而在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传统的耕作方式给秸秆的机械化收割和打包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秸秆收割打包方式,降低秸秆预处理成本,保证电站的连续供料。

2、秸秆发电技术

按秸秆利用方式的不同秸秆发电技术可分为秸秆气化发电技术、秸秆直燃发电技术。

2.1秸秆气化发电技术

秸秆气化发电技术主要是将秸秆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使秸秆与O2/H2O发生气化反应,产生CO、H2、CH4等可燃气体,这些可燃气体净化后送往燃气轮机发电。如果在燃轮机后面加装余热锅炉,还可以组成秸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秸秆气化技术具有废气排量小、发电效率高等优点。但由于秸秆气化时产生了一定量的焦油,燃气飞灰混入焦油中,增加了焦油的脱除和回收利用成本。因此如何减小气化过程中的焦油成了发展这一技术的关键。

目前,秸秆气化发电技术已进入了工业示范阶段。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生物质气化发电新技术”,继“九五”期间分别在福建莆田建成了国内首个1MW生物质谷壳气化发电系统、海南三亚木材厂建成了以国内首个生物质木屑气化发电厂、在河北邯郸建成了秸秆为燃料的气化发电厂示范工程后,最后又与黑龙江农垦局签订了兴建20套农业固体废弃物谷壳、稻草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合同。该项目总投资4000多万元,年总发电量为7500万kw,年处理农业固体废弃物约10万吨。

2.2 秸秆直燃发电技术

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是将秸秆直接送往锅炉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做功发电,相比秸秆气化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投资省、易于大型化等优点。与常规的燃煤电站相比,秸秆电站的汽机岛与常规燃煤电站的汽机岛几乎没有差别,其关键技术是秸秆燃烧技术。

与煤粉的燃烧过程近似,秸秆的燃烧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水分的析出阶段、挥发分的析出并着火阶段、焦炭的燃烧、燃尽4个阶段。但与电站用煤相比,秸秆具有水分和挥发分较高,灰分、热值、灰熔点较低等特点,因此与煤粉的燃烧不径相同。此外,由于秸秆中碱金属含量较高,某些秸秆如稻草中的氯离子含量较高,增加了烟气对受热面的腐蚀程度,组织秸秆燃烧时还必须考虑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用于秸秆发电的燃烧技术主要有水冷式振动炉床燃烧技术和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

水冷式振动炉床燃烧技术是丹麦BWE公司开发主要用于燃烧生物质的燃烧技术。BWE公司的秸秆发电技术已经应用在丹麦、瑞典、芬兰、西班牙等国的秸秆电站。传统的炉床燃烧技术具有燃料分布不均匀、空气容易短路、燃烧效率低等缺点。水冷式振动炉床采用振动炉排,减小了秸秆在炉排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秸秆燃烧后灰量较小,采用水冷可以保护炉排不被烧坏;尾部过热器采用3级和竖直烟道中的分开布置可以有效降低碱金属等对受热面的腐蚀。最近,河北、山东、江苏等地也正在与BWE公司合作,引进其技术筹建秸秆发电厂。为了降低成套引进的成本,国内的企业也积极与BWE公司合作,寻求振动炉床燃烧设备的国产化。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燃烧技术,也可用于秸秆的燃烧。循环流化床一般由炉膛、高温旋风分离器、返料器、换热器等几部分组成。流化床密相区的床料温度在800℃左右,热容量较高,即使秸秆的水分高达50%~60%,进入炉膛后也能稳定燃烧,加上密相区内燃料和空气接触良好,扰动剧烈,燃烧效率较高。相比炉床燃烧技术,流化床燃烧技术具有布风均匀、燃料与空气接触混合良好、SOX、NOX排放少等优点,更适应燃烧水分过高、低热值的秸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开发的流化床锅炉先后安装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浙江大学针对秸秆燃烧灰熔点低、易结渣等特点进行研究,不断改进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通过采用特殊风分配及组织方式保证秸秆的流化燃烧和顺畅排渣,并优化受热面布置,降低碱金属的腐蚀,解决了一系列的难题,目前已处于工业化推广阶段。

2.3 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也是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秸秆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秸秆燃烧产生的CO2与秸秆生长时所吸收的CO2大致相当,秸秆的平均含硫量只有0.38%,远低于电厂用煤的平均含硫量(1%)。因此,发展秸秆发电可以减少CO2和SO2的排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此外收购秸秆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安置农村闲置劳动力,符合我国的“三农政策”。

根据国家能源局规划,到2015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将达1300万千瓦,较2010年增长160%。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以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装机突破500万千瓦。我国秸秆发电技术的前景广阔,发展秸秆发电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节约型、和谐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也飞.丹麦解决能源问题的经验.全球科技经济望,2005(2):53~55

[3] 傅友红、樊峰鸣、傅玉清.我国秸秆发电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207~210.

第7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蔬菜产业;农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蔬菜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推动、科技牵动、规模区域化、调整品种结构、销售市场化等有效措施,注重特色化、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露地蔬菜,蔬菜产业呈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2009年全县蔬菜总产达11.6万吨,产值达0.76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1.7%。今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5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5%,其中:设施蔬菜0.74万亩,露地蔬菜4.26万亩(其色蔬菜面积达2.5万亩,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50%,套复种1.6万亩,其它蔬菜0.16万亩);建立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1.55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31%;全县温棚数量达10500栋,面积达0.525万亩,建成了台子、林川和丹麻、塘川、哈啦直沟、高寨等3个千亩和7个百亩设施农业基地;新建了台子滩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并配套蔬菜恒温保鲜库、交易棚、办公设施;指导、扶持成立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个,为把蔬菜产业发展成为我县的又一优势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基地建设投入不足,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原有的蔬菜基础设施已老化、抗灾能力差。二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工作进展缓慢,一批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产后分装、加工、贮藏、保鲜等环节开发还很薄弱,蔬菜有特色无品牌现象突出;四是在蔬菜规划布局、技术指导等方面还缺乏有效措施;五是蔬菜质量总体上虽得到改善,但化学药物残留超标等现象还时有发生。

三、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蔬菜产业。到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其中露地蔬菜13万亩,设施蔬菜2万亩;实现蔬菜总产45万吨,产值达3.1亿元。为实现上述目标,针对我县蔬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

在种植布局上,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一是积极协调水利、电力、交通、经融等部门,在原有设施农业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数量,2011年计划新建温棚5000栋,到2015年,全县设施农业数量累计达5万栋,面积达2.5万亩。继续巩固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使设施农业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依托我县冷凉的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露地蔬菜,2011年全县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7万亩。到2015年,使全县露地蔬菜面积达13万亩。在品种结构上减少竞争力差的品种面积,发展适宜我县不同生态区的精细品种和市场前景好的名优品种,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注重蔬菜的花色品种,力争每年引进2-3个适宜新品种进行试验推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

(二)不断创新,建立健全蔬菜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1 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构建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增强蔬菜产业发展动力。引导种植大户、民营业主、专业能人带资金、带技术参与蔬菜产业基地建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2 人才开发机制。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投身农业第一线,引进和聘请县外、省外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农民种植能手来我县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着力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3 加快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进、扶持壮大蔬菜龙头企业,在科技、人才、信息、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到2015年使全县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达20个;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农业,实现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三赢”的良好局面。

4 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规范土地流转市场,把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规模经营结合起来,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档次的蔬菜生产基地。

(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依托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和领班创办经济实体活动,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发展蔬菜产业的引导资金,不断强化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到田,做到每个技术人员承包一个基地,使科技入户率达90%以上。二是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加强科学规划,发挥区域产业优势,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培训的“有形教室”,逐步建立县有示范园。三是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以“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为重点,到2015年,设施作业机具4000台(套),喷滴灌机2万台(套)。

(四)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狠抓蔬菜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制定和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大无公害蔬菜的产地认证力度;在重点乡镇产地市场建立快速检测站(点),使外销蔬菜检测率达到95%以上,同时从源头上严格查处高毒,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蔬菜的无公害化生产;注册具有地理标识的“高原净土”牌蔬菜商标,实现外销蔬菜的包装、商标、标识“三统一”;力争2-3年时间,积极筹办“互助高原蔬菜推介会”,全面提升了互助高原蔬菜的知名度。

(五)增强加工与流通能力,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

一是抓好加工。首先,不断扶持壮大绿革、介实等蔬菜产业龙头企业,走产学研结合或企业联合的路子,努力提高开发能力与加工水平,带动蔬菜产业发展,要重点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的薄弱环节,促进生产与加工、保鲜、贮运的同步发展。其次,抓好流通。要不断加强与企业、市场的紧密联系,扩大蔬菜订单面积;新建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和筹建县城中心标准化菜市场、社区蔬菜直销连锁店及蔬菜配送中心,推行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实行蔬菜产品分拣包装、净菜上市,满足市场需求。

第8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

1、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广元立足本地实际,深挖农业潜力,在科技示范、农技推广、农技培训等方面做文章,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一是科技推广成效明显。2013年,全市推广50个农作物主导品种和30项农业主推技术。推广粮经复合套作技术,建成“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46万亩;推广病虫害物理防控、三诱杀虫等技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45个、2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43万亩次,免耕覆盖51万亩;推广新型农机具1.1万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39.7%。二是农技培训扎实开展。广元全面完成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对723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实施了知识更新全员培训,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三大”培训工程。培训新型农民1.13万人,培训骨干农民1.907万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15.79万人次。三是土地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广元粮食播种面积为27.47万公顷,产量148.8万吨,与2007年相比,粮食播面增加2%,产量增长8%,粮食单产明显提升,土地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

2、品牌打造成效明显。广元坚持“一主一园三突破”的三农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以“三品一标”、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成功打造出一批以“广元七绝”为主的特色品牌。一是创建区域品牌。2009年12月,在深入分析本地农业资源和资源特色的基CONTEMPORARYECONOMICS础上,提出整合“广元七绝”区域品牌,广元首个区域品牌由此诞生。在西交会、西博会、农交会等大型会展上“,广元七绝”光彩夺目,赢得各级领导、品牌专家、媒体精英的高度评价。2014年1月“,广元七绝”被评为四川20个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二是培育驰名商标。2010年1月,“川珍”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广元市“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此后,紫云猕猴桃(2011.12)、苍溪红心猕猴桃(2013.12)、朝天核桃(2013.12)也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目前,广元获“中国驰名商标”产品4个,“四川名牌”产品18个,“广元知名品牌”75个。三是打造地标产品。“广元七绝”产品均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中苍溪红心猕猴桃、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苍溪雪梨、广元橄榄油、剑门关豆腐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二、广元农业增收增效的困难

1、产业总体规模需扩大。一是特色产品产量偏低。2013年陕西眉县猕猴桃总面积达28.6万亩,总产达40万吨,广元全市红心猕猴桃总面积26万亩,产量仅9.2万吨。二是经营主体缺失。本地就业岗位不足,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大,在家务农者多是老人、妇女,劳动能力低下且文化素质较低,无法有效接受新观念和新技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经营方式落后。大部分种植园区由农民合伙经营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生产方式大多以农户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为主。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大,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受资金、规模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民合作组织运行困难或名存实亡,难以发挥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2、产业发展基础需提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渠系、防旱池等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靠天吃饭”现象依然严重。二是土地综合利用不够。一些适宜园地、林地的沟、坡、滩被闲置,不少可以开发的荒山、荒坡未得到开发利用。三是机械化水平不高。广元地形地貌复杂,地块较小,在客观上限制了大中型农业机械开展作业的空间。部分农民观念陈旧,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农业机械推广受阻。四是土地流转不畅。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户土地流转没有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务工农户通常是将土地无偿送给亲戚、好友或邻居耕种,送不出去就撂荒,忽视复种的现象普遍存在。五是信息化程度较低。广元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的网络化信息平台,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和传递仍处于初级阶段。

3、龙头企业实力需增强。一是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27家,其中国家级仅2家、省级仅24家。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大多数企业是家族式管理模式,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的要求规范企业管理。三是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人才,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与科研部门联系不紧密,局限于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等简单合作方式。四是企业融资困难,抵押不足,担保又难。企业没有充足的抵押品,或信用状况不透明,难以找到金融部门认可的担保人。五是企业家进取意识不强,存在小富即安的求稳心态。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老板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保住既得利益,怕担风险,对扩大规模、上项目异常谨慎。

4、产品研发力度需加大。一是产品品种单一。广元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无法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需要。二是产品效益较低。产品多以原生形态、原料的形式简单出售,产品利润低,创利创税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生产环节分割严重。产品的生产、购销、加工等环节大多还处于分割状态,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三、广元农业增收增效的建议

1、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依靠争取项目、创新措施和整合项目等途径加快推进10个万亩亿元园区建设工程。适度提升已建成的生产基地,杜绝重建轻管,坚持谁享受、谁管护。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一手抓农业生产,一手抓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功能拓展,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服务联动发展。鼓励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三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推广应用农牧结合、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改良生态环境、培肥耕地实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努力提高农民各项收入。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靠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等,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大力扶持农村专合组织。积极培育农村专合组织,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三是完善“三农”投入机制。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并轨。严格兑现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四是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找准对象,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深入实施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方式,切实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3、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在用地、资金、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搭建农业科技交流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农业转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成本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兼并重组是实现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的途径。通过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环境,改善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推动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新格局。

4、积极打造广元特色名片。一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引进购买、自主研发,充分挖掘“广元七绝”等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二是完善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体系。完善“广元七绝”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农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落实产品安全生产,严格产品市场准入,实施产品质量追踪,树立高质量产品形象。四是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集散地、中转收购点和季节易市场,与大型企业签订产销合作协议,实现产销对接,提高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第9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畜牧;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3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宝清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目前,宝清县畜牧业初具规模。调查统计,全县有奶牛1.0万头,肉牛存栏18.9万头,生猪存栏53.9万头,山绵羊存栏43.7万只,家禽存栏335.3万只。全县畜禽养殖总量平稳增长,畜牧业生产总体态势良好。全县现有各类规模养殖场156个,各类专业村26个,专业大户3120户,规模养殖所占比重逐渐加大。

近年来,宝清县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实施禁牧政策等措施,加快了退耕还草和退化草场改良步伐,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特别是2012年夏秋,组织开展草原清理,对全县草原实施了详细清查,形成了完整详实的文本和电子档案,基本掌握草原的历史沿革、总体分布和使用现状。

二、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因素

(一)产业发展方向不明。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力度,还没有真正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有效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认识,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缺乏科学的发展策略和长远规划,没有制定出台符合当前实际工作需要和产业未来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既定的政策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也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产业发展方向有欠精准,导致发展思路不清晰,工作目标不明确,规划措施不具体,制约了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缺乏畜牧业发展动力。宝清县耕地面积广阔,人均耕地较多,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种植业基础条件较好,是当地农民的主体产业。也正因如此,畜牧产业长期以来一直被大多数人当作家庭副业,只是利用闲暇时间、空余房舍、农副产品发展家庭养殖。近年来,随着畜牧业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日益凸显,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有相当多的养殖场(户)由于意识不到位、资金缺乏、政策缺位、场地限制、技术欠缺等原因,导致养殖规模扩张步伐缓。

(三)无法形成产业链条。宝清县畜禽养殖规模和经济总量相对偏小,没有大规模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周边市县相关企业对宝清县产生的实际拉动力也较弱,不能真正起到拉动全县畜牧产业发展的作用。全县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基本上仍停滞在初级阶段,利润严重流失。现有的屠宰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在畜产品原料采购过程中总是寻找低价区,难以带动当地养殖规模的扩大;由于地处偏远,没有足够规模的养殖基地做后盾来提供深加工原料,企业难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养殖基地缺乏良性互动,加快发展的格局也很难形成,加之养殖业户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全县距离“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规模基地+养殖业户”产业链条的形成,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四)服务保障不够健全。宝清县养殖总量不足,基地规模偏小,地理区位偏远,此种情形下,没有强有力的相配套的产业政策环境和综合服务环境做支撑,很难吸引到大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入住,难以促进规模养殖基地实现迅猛发展。由于缺少健全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作保障,为农民提前的决策、良种的供应、产中的疾病防治,饲料、机械、兽药以及技术服务和产品的销售信息等一系列服务,目前有相当多的农民对畜牧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在资金、科技、信息上缺乏有效支撑。

三、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考

(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在整个畜牧产业中,肉牛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特别好。肉牛的价格稳中有升,产品销路畅通,养殖利润增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肉牛可以作为宝清县畜牧业的主导品种,成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考虑到肉牛生理和生产周期较长,资金需求相对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等因素,在肉牛业发展上宜作长线发展打算,做好长期工作准备,从各项基础工作抓起,形成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

(二)提升畜牧业发展动力。一方面,宝清县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县,却不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强县;另一方面,畜牧生产需要的饲料在本地得不到完全解决,饲料成本增高,造成养殖效益下降,影响畜牧生产规模和养殖总量的扩张速度,推进现代化大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上步伐十分缓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施“农牧结合”战略,确立“以牧为主,以农养牧、以牧促农”思想,即种植业生产为养殖业生产提供充足饲料,通过畜牧养殖实现“过腹增值”,增加综合效益,提高畜牧产业发展的动力。

(三)努力构建畜牧产业链条。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起着承前启后、联动引导的枢纽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宝清县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畜牧龙头企业建设上,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重视程度,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畜牧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来抓;二要依托资源优势,创建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生猪、肉羊屠宰深加工企业。三要坚持引建标准,龙头企业要力求做到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

(四)提高畜牧综合服务水平。搞好畜牧综合服务,要紧紧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开展全程服务,并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促进产销对接;要着力培育畜禽繁育大户,提倡自繁自养,降低疫病风险和经营成本;要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构建疫病防控长效工作机制,把好各关键技术环节,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切实抓好免疫、消毒、监测、检疫等基础性工作,提高对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方健,司可.畜牧业推行健康养殖研究[J].中国牧业通讯,2010(24).

[2]李卫东.朝阳市畜牧业科学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牧业通讯,2009(19).

[3]陆建平.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初探[J].山西农业,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