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城市的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供水;优化调度;智能控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301
1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城市要想得到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做好基本设施的建设,所以,供水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城市供水现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进步,城市供水污染也越发严重,水质差加上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使得我国的城市供水压力越来越大。迄今为止,我国的供水系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同时,其复杂性和调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上变得更加棘手,小的错误也会影响到居民的正常供水。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注重对供水系统的升级改革,引进高科技管理方式,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增加我国供水系统的精准性。
11总体概论
当前,我国的城市供水系统相对复杂,有新建设的供水系统的历史遗留的旧管道。优化调度实际上就是在水压相对稳定,基本水质都达标的情况下实现正常的基本供水,此过程需要检测相关的供水信息和利用精准的数据进行模型的搭建,对某一时段的需水量进行预测。最终,在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供水管道和优化模型进行供水设计,考虑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调度方案,将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提升。
关于上述的优化调度,基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对用水量进行预测。结合地区性的供水区域,对各时段的供水量进行统计,做好最基础的调查,要进行调度决策,首要内容就是做好适当的预测,保证用水量得到准确的预测。第二,进行管网分析。在进行管网分析的过程中涉及两个方面,微观和宏观。管网是供水系统中的基础,是供水系统的途径,作为承载者,对管网系统的分析才关系到调度分配的合理性。因此,在经过合理的调查研究之后,才能制定合理的供水决策。第三,调度模型。在调度决策中,包括直接优化和两级寻优。在经过设计模型之后,可以直接反映出供水系统的优化合理性是否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在施行供水之前,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调度决策模型。
12对用水量进行预测
要进行合理的优化调度,就要对用水量进行精准的预测。我国的城市供水系统中基本都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对于用水量的调查可以进行适当的参考,对实时动态的分析和考察,可以作为调查的依据,在借助数学模型的算法,对将来的用水量进行适当的分析。在模型选择上,可以参考灰色预测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回归分析法和指数平滑法,这几种数学模型在当前的调查分析中比较常用。
在发达国家中,对供水量模型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实践,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构建回归模型中,可以通过对降雨量和当时的温度进行分析,得出需水量的预测结果;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经常借助时间序列模型对当地的降雨量进行预测,结果非常有效,还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时间序列中加入一些灰色模型。在近几年的实践和研究中,对用水量的预测力度不断地加大,进而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的一些实践也提供了参考。例如,在重庆某地区,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每月用水量的预测;在深圳市利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在普通的灰色变量中进行升级和改进;也有的地区使用RBF组合进行测量,发挥了这种模型的双重优势,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证精准度。
13供水管网的模型搭建
在进行预测的过程中,要进行模拟管网的运行,在相关模拟的信息上进行实际操作,为优化调度做好{查工作。任何建设的模型设计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进行优化调度的重要保证。
131微观模型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分析之后,在水力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连续性方程的建立,包括能量方程以及管段水头的损失方程,对需要研究的信息进行全面的统计,将统计结果进行适当的模型构建。这种微观模型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在多变的供水环境中适应供水量的多变情况。
在资料库方面,微观模型显得更加齐全,管网的拓扑结构相对于其他模型比较清晰,能够通过最真实的环境反映整个供水系统的整体结构。但是,在我国当前的供水量技术还是需要继续完善,提升网管系统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所以,近些年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从未间断。
132宏观模型
在网管内部的水利关系网非常复杂,影响因素有很多,在本小节的讨论中暂且将其省略。在宏观模型的设计初期,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和适当的理论模型建立输出量和输入量的相对关系网,利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建立函数关系式。在这种模型的构建研究上,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提出,经过国外多年的研究,现在的结果已经可以完美地被使用。所以,当今社会,很多专业学者都以宏观的水力模型建设为基础,进行研究实践。
14模型和算法
在城市的供水设备中,有一定的差异性,目标众多,需要注意的方面也很多。在优化方式上,存在直接优化和间接优化两种形式,在数学模型的使用上,也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目标函数。其含义是能够维持供水系统正常运行的数学表达式,将消耗成本直观地体现出来。第二,约束条件。就是在进行城市供水优化的时候,对供水能力、水力平衡和用户的水压条件等形成一定约束的情况。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在供水系统的研究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国内的系统研究中,就使用了蚁群算法进行多目标的调度优化,相对于遗传算法来说,更加有优势。
2智能控制方面
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建设中,对于供水系统的建设还是存在较为分散的现象,传统的调度方式不能够顾全大局,效率相对低下,虽然能够实现居民的正常供水要求,但是不能算作优化调度。我国目前的水利管理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是在运行数据方面缺乏一定的完整性,量化模式难以开展;二是在实行参数测量的过程中,实际方法较少不能进行整体的分析;三是一旦调度失败就会产生供水不均的情况;四是容易造成供需不协调。
在此,介绍一种智能检测系统,用于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远程监控,在构成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构成主要是采用上位机和PC端构成,在工作中实现数据的接收功能存储显示功能和打印输出功能等,最大限度地方便了监控中心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供水预警和客户端的实时访问都有很大帮助。二是管网监控。利用智能系统的监控功能,将供水方面的压力、供水流量和水表数据进行实时的显示,精准地将数据存储到终端中,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供水设备的精确性。在对管网实施监控的过程中,要将精准度放在首位。三是用户的手机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通过智能手机的数据访问系统可以实现对采集现场的数据实时编辑,利用手机终端实现供水系统的智能化操控,极大地方便了工作人员。这种系统操作简便,相对容易维护,具备简单的电脑操作水平就可以实现实时监控。性价比较高,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受到了一致好评,值得大力推广。
3结论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对城市供水的要求也不断升高,用水量逐年递增,相关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为了使我国的城市供水系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我国应该在现有的供水形式上进行不断的升级,转变传统的供水模式,实现城市供水的优化调度。在控制系统方面,逐步实现智能化操控,解放人力的同时,让我国的供水系统在预测需水量方面更加地精确化,根据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现代化设备的选择,利用高科技的现代化设备,对我国的供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智能化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晓冰城市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与智能控制[J].电子世界,2014(10):185-185
[2]于冰,梁国华,何斌,等城市供水系统多水源联合调度模型及应用[J].水科学进展,2015(6):874-884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设计;智能化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任何工程的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智能化的概念开始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继出现了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医院等都以智能化建筑为基点生发开来。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对建筑安全的管理以及处理相关的安全隐患工作。建筑智能化系统如何正常应用到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给排水工程的分类
给排水工程是用于水供给、废水排放和水质改善的工程,分为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古代的给排水工程只是为城市输送用水和排泄城市内的降水和污水。近代的给排水工程是为控制城市内伤寒、霍乱、痢疾等传染病的流行和适应工业与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当前社会中的给排水工程,已经作为一种有效控制水媒传染病与水污染的基础设施,成为城市、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市政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给排水工程的分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生活水系统
(1)水泵的编号、状态;系统的压力;水池及水箱的水位;
(2)变频调速泵的频率、工作压力;
(3)系统的简图及主阀状态;
(4)各用户水表的读数。
2、热水系统
3、循环冷却水系统
同生活水系统,增加冷却搭的有关参数。
4、消防水系统
将消防泵的编号、状态,所有报警讯号以及联动控制全部接入FA 系统。
5、客房故障、水池、水箱缺水报警等
6、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是指排水的收集、输送、水质的处理和排放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用以除涝、防渍、防盐的各级排水沟道及建筑物。
二、智能化系统在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智能化系统
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系统事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综合集成体系。它是是指以建筑为平台,具有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以及通信网络系统,充分利用了最新的信息技术、监控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集结构、服务、管理于一身的,能够对建筑物和建筑工程实现智能控制的一个系统,能够为居民们提供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2、智能化系统在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给水系统
给水系统主要是指取水、输水、水质处理和配水。是指通过管道及辅助设备,按照建筑物和用户的生产,生活和消防的需要有组织的输送到用水地点的网络。影响给水体系设计的要素有许多,主要有城镇或小区的计划、当地地势、用户对供水体系的需求和水派的类型竿。例如,以符合卫生需求的深层地下水作水源,供应居民生活饮用,则就不需求净化处置,仅缔造取水和翰配水工程即可;如以江河水作为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时,碳钢无塔供水设备则需求取水、净化和畅配水等进程。对于建筑的内部给水,我们应该利用城市给水管网的水压进行供水,不但经济实惠,还安全卫生。节省供水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也是给水系统智能化工程中的重要设计之一,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室外管网水压,从而在较低的区域里安排一些用水量较大的住户;还可以按照给水的高度与要求对功能区进行划分,然后分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给水系统。
(2)排水系统
绿色环保、高效节能、技术先进、智能监控是智能给排水系统的重要设计概念。智能控制应
用使整个排水系统运行更稳定、更高效、更节能、;操作更便捷、更准确、更可靠;维护管理更科学、更有效、更细节。在对安全卫生要求比较高的智能建筑里,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无阻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污水泵设计成自动控制,不但可以保证建筑中的排水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建筑施工方对建筑的排水系统进行监督与检测。
除了将污水泵设计成自动控制,智能化系统中的排水监控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它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排水泵和集水井进行监控。其中,排水监控系统的作用主要有污水集水井和废水集水井水位监测及超限报警;排水泵的开始与停止的控制;检测排水泵的运行状态以及在发生故障的时候进行报警;对一些不正常的情况进行报警。例如,流入污水井中的流量已经超过了正常的排放标准等。如若没有及时处理这些意外,都会对其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与损失。
除了以上关于智能排水系统的设计,自动收费管理也是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多种自动收费管理的软件,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水费的管理置于自动收费管理之内。
三、给排水工程设计中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1、需求分析
需求设计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在对给排水工程进行智能化系统设计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进行分析与调查,将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比对,着重分析各个用户的实际水使用量、使用时间以及使用周期等问题。任何的凭空设想出来的设计与规划是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无论何种设计都不能离开实地调查与研究而孤立存在,都应该经过严格的实地调查来研究并且制定实施方案。另外,智能化系统必须依据建筑物功能、性质、建筑资金等作出不同的方案。比如说,大型高档的公共建筑,商场、酒店、写字楼等,需综合考虑各承租户的需要,尤其要重视招商本身的需要,应具备较齐全的功能。而对于银行、邮政、出版等这种单一的建筑,则多有所侧重。而且在整个设计当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使用功能与实际需要这两个关键,切忌脱离实际提高标准。而对于排水专业设计人员而言,能够吃透业主的宏观想法,然后再一起理出对给排水工程的具体要求是极其重要的。
2、系统设计
建筑智能化系统在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中涉及到了许多广泛领域,还要对其他的各种影响性因素进行周密的考虑,而且所采用的技术也属于难度较大的种类。因此,这要由相应专业设计人员来完成。另外,还要对排水设计人员进行常规的设计工序管理培训等。
3、深化设计
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涉及计算机、通讯、广电、公安、环保等领域,许多硬件、软件直抵发展最迅猛的那些高科技领域前沿。因此,施工的深化设计主要是由系统集成商完成的。现在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已经成功运用了当前较新的信息科技技术,已经可以为技术人员提供他们所必需的研究数据与专业设计资料,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最新的市场情况变化来掌握设计。建筑施工的给排水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建筑施工的整个整体互相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需要建设施工单位参与到其中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加全面的设计。
四、智能化设计对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影响
智能化与给排水工程的结合不可能是全面而系统的,有些应用系统是不具备链接的规定的,而有些系统则是不需要智能化管理。
1、通过程序控制管理蓄水的进水和出水
以前进水的方式都是通过浮球装置进行定量控制的,但是该项操作的阻力大,工作任务重,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耗时耗材。当应用了智能化系统处理后,进水的工作操作简单,工作量小,而且控制精准,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对于水池出水,智能化处理出水工程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根据需要实现分项的出水作业。
2、给排水工程的目标
优化变频调速供水装置作为一项节能技术产品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它的压力传感器是设置在靠近水泵的压水管处的,这会导致装置实际取得的节能数量远远低于节能的理论值,造成了能力和资源的损耗。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通过开发、研制新一代变压变量变频调速供水装置,也可以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将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挪到该给水系统的最不利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智能化系统,目前只是一项新生事物,直到目前,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甚至还找不到它的专业设置。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在对给排水工程的质量方面总差强人意。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等的各种原因都是导致这方面差强人意的重要因素。给排水系统属于建筑设备管理自动化的一部分,它是整个建筑的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务必要确保它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同时也要实现对水泵运行的最佳控制,以此来保证建筑中给排水工程的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勇. 建筑智能化系统与给排水工程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267.
[2]杨岁波.浅谈建筑智能化系统在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4,01:114.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功能联系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113-04
1引言
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分工在更加广阔的国际范围内深入展开,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及其从事专业化生产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传统个体企业,受制于自身成本规模和支配能力等因素,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日益减弱,而以聚集经济为本质特征的城市群在市场中的地位却在逐渐提高。
发展聚集经济圈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城市群则是这一形式的重要空间载体。[1]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其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和向心作用。[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沿江地带形成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发展,目前已成长为我国创造财富的主体区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逐步形成具有全球意义的三大抱团式城市群和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载体。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三大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90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速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地区年均增速121%,珠三角地区年均增速141%,京津唐地区年均增速139%,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41个、39个百分点。三大城市群人均GDP达到5426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地均GDP达到3695万元/平方千米,是全国水平的168倍;人口密度为681人/平方千米,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平均投资密度14928万元/平方千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城市密度为499座/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2倍。这三大城市群不论从人口和产业的集聚程度,还是从中心城市规模和总体城市数量而言,都已开始显露出大城市连绵区的重要特征,其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功能不断增强。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成功案例,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领衔了我国的区域一体化态势,一批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和城市群雏形正在形成,预示着我国“城市圈时代”的到来。
进入21 世纪,中部地区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在中部地区建立标杆区域经济,以点带面,逐步促进中部发展成为热点话题。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确定为中部重点发展区域。[3]武汉城市圈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千米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个周边城市,面积577万平方千米,人口3000万,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湖北的60%和53%以上,是湖北产业和经济实力的核心区域。
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测算方法,度量武汉城市圈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分析武汉城市圈城市外向功能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从而揭示武汉城市圈城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2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分析
21城市流相关概念
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主要通过城市群区域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城市流动的空间流转来表现,其实质是城市群区域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城市间和产业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实现城市内部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流动,其根源在于城市具有多种功能。城市功能是城市中进行的所有生产、服务活动的总称,是由该城市的地域、产业、市场、资本、商品、技术、人才等结构所决定的机能。由于不同城市具备不同的结构优势,进而造成了机能上的差异,并因此对城市之间进行互相联系产生了客观需求,这种城市之间的联系就表现为城市流。由于城市流是城市与外界联系中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因此,这些活动构成了城市的外向功能。
城市流强度是指在城市间的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集聚与辐射)所产生的聚射能及城市之间与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是城市流的量化指标。[4]城市流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F=N×E
其中F为城市流强度,N为城市功能效益,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
为了方便选取指标,本文选择了城市从业人员作为城市功能量的度量指标。也就是说某城市是否具有外向功能量Ei,主要取决于该城市某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区位商Lqij为:
Lqij=Gij/Gi Gj/G(i=1, 2, …, n; j=1, 2, …, m)
式中,Gij为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数量;Gi为i城市总从业人员数量;Gj为全国j部门从业人员数量;G为全国总从业人员数量。若Lqij1,则i城市j部门存在外向功能原因在于i城市的总从业人员中从事j部门工作的比例超过了全国的分配比例,即j部门在i城市中相对于全国是专业化部门,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服务。因此,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量为Eij=Gij-Gi(Gj/G),而i城市m个部门总的外向功能量为
Ei=m j=1Eij
我们用人均从业人员GDP表示i城市的功能效率Ni(Ni=GDP/Gi),所以,i城市的城市流强度为:
Fi=Ni×Ei=(GDPi/Gi)×Ei=GDPi(Ei/Gi)
式中Ei/Gi表示城市外向功能量占总功能量的比重,即i城市总功能量的外向程度。如果令Ki=Ei/Gi,则我们称Ki为城市流倾向度,城市流倾向度与该城市的总功能量的外向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它在带动本区域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流倾向度下降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2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研究
本部分通过城市流强度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本文选取武汉城市圈9个构成城市、8个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员数据进行城市流强度分析,得到武汉城市圈各城市8个主要外向部门的区位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中,只有省会城市武汉的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区位商全部大于1,其余卫星城市均为个别部门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武汉是武汉城市圈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服务型产业对周边城市有着较强的外向辐射功能。另外,外向部门的区位商也反映了另外一个指标,即城市从业人员在不同行业中的相对分配数量关系,例如,武汉各外向服务部门的区位商虽然都大于1,但由于行业分配不均,因而出现金融行业区位商高达3736,而其他行业的区位商都略高于1的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汉的从业人员大量向金融行业集中的现状。
利用公式我们又测算了9座城市的主要外向型服务部门的外向功能量Eij(Lqij
根据武汉城市圈各城市2010年GDP,利用公式可求出各城市的城市流倾向度和城市流强度,并据此做出城市流倾向度柱形图进行比较分析。
表3和图1反映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在区域中的联系地位:武汉的城市流强度在整个城市群范围内最高,是武汉城市圈区域联系的中心。但从城市流强度的绝对水平上看,武汉作为中心城市,相比于珠三角城市群的广州、深圳以及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还没有形成可观的外溢作用,辐射能力相对有限。而武汉城市圈其他8个城市而言,其城市流强度都处在很低的水平上。
23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结构
所谓城市流强度结构是指构成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数量比例关系。由公式F=GDP×K可知,城市流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最终可以归结为城市总体实力与城市流倾向性,两者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决定了城市流强度的大小。一个城市必须既能创造较高的经济总量又拥有较好的综合服务能力,那么该城市才能具有较强的城市流强度。
利用公式GDPi=GDPi/maxGDPi
Ki=Ki/maxKi
对武汉城市群各城市的GDP和K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因素对应的相对值GDP′、 K′(见表4、图2)。
从表4和图2可以清楚地看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总体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区域对比关系:武汉在整体经济实力和城市流倾向度两项指标都遥遥领先,是区域联系的中心,但是武汉市的GDP′大于K′,表明其对其他城市的经济功能联系并不突出。对于除武汉之外的其他城市:黄石、黄冈和孝感,GDP′大于K′,而且两者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而鄂州、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K′大于GDP′说明这5个城市能较好地发挥区域联系的辅助作用。但是,这5个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GDP′水平相对于其他两类城市过低,依旧令人担忧。
3促进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综合上述分析,武汉城市圈内部城市功能结构不协调,城市与城市间差异性较大,各城市间的功能目前还处于各自发展阶段,与统一、协调发展模式的城市圈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武汉城市圈发展对于中部崛起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有必要优化、升级武汉城市圈内部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职能结构,合理确定各城市发展定位,重视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间互动发展的联动性,从而提高武汉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31重视整体发展,强化武汉城市圈城市合作意识
武汉城市圈在地理上具有整体性,在经济发展上具有互补互,在文化上具有同源性。城市圈的整体发展应符合“木桶理论”思想,任何一个功能上的“短板城市”都会削弱整体城市圈的实力,不利于城市圈的发展,也不利于城市圈功能的分配。只有每个城市势均力敌的发展,各自发挥自身城市的相对优势,整个城市圈的竞争力才是完备的。强化合作意识,鼓励城市间资源的互相流动,一方面,可以降低城市间的交易成本、为本区域提供就业机会、扩大经济规模,另一方面,有利于城市圈与外部区域竞争时获得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城市圈中各城市的合作,是城市圈发展的起步,也是必经环节,合作的效果不仅关系城市圈成长期时间长短,也对后期成熟阶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仍是一个竞争多于合作发展环境,区间各自为政多于协作共进,这一情况浪费了资源,造成各城市在发展自身特色产业时存在资金的短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汉城市圈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不论经济规模还是经济结构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其他八个城市首先应加强同武汉的沟通,利用武汉优越的地理、金融、人才等资源,从武汉汲取养分,壮大自身实力;其次,各城市间也要加强交流,形成“环武汉经济走廊”,城市与城市间积极进行优势资源流动,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城市,八个卫星城紧密围绕武汉并形成紧密衔接的发展模式。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圈的高层次发展打好基础基础设施是城市圈合力协作、共同发展的基础,是吸引投资和人气的重要依据。一方面,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工业集聚和规模生产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和条件,以便进一步促进地区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发展又加强了城市间民众的流动和方便了生产要素及产品在空间上的自由转换和流动,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
从第二部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中除了武汉的基础设施较完备外,其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短缺,尤其是教育质量、医疗条件的落后加剧了优质人才的外流,这直接影响着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和城市倾向度,进一步造成武汉城市圈整体较为分散,各城市联系不够紧密。所以,推进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发展,各城市必须立足完善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区域交通和公共信息平台。
(1)统一区域内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首先,各城市要着力搭建与武汉之间的交通渠道,尤其是三线城市也要注重与武汉之间的联系,整体上形成交通辐射系统;其次,城市与城市间也要形成交通体系的对接,形成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单线或多线联系。
(2)打造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武汉作为区域信息网络发展的节点,城市圈的其他城市逐渐进入这一网络体系,联合出台电子政务信息和信用体系信息的共享方案,最终建成覆盖整个武汉城市圈的信息网络体系,为促进各地之间的合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保障,降低合作的信息成本。例如,可以将武汉城市圈网站建设成为一个多层次、多平台、信息广的综合性网站、并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各城市根据网站模块要求提供本城市最新的相关信息,通过多渠道的媒体宣传提高网站知名度。
33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城市的比较优势
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产业,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新颖性等多种优势。各地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一方面因为产品的替代品稀缺从而使该行业获利较为容易;另一方面在区域经济整体中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能提升自身经济水平,还能提高该地区在面对经济危机时的抵抗性。
第二部分的分析中也反映出,目前武汉城市圈除武汉外各城市的经济规模都较小,不能很好地配合武汉及其他城市的共同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当地提升自己的经济规模,有利于提升城市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也有利于城市圈的多样化发展,为今后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奠定基础。比如,武汉作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强,可以依托当地优势进行多方面发展;鄂州可以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矿石等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业和冶金、机械、建材业;黄石具有“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之称,可以着力发展服装和水泥行业;黄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业可以作为其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孝感以孝命名,依托“孝”这一资源,着力打造“孝”产品、树立“孝”文化能很好地提升城市知名度,并以此带来经济效益;潜江农业发展具有优势,建立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提升潜江的产业结构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天门、咸宁旅游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旅游业可以提升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旭平城市群的经济学分析[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 陈柳钦城市群: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体形态[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4).
[3] 冯之廷城市聚集经济[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一、噪声污染防治:
1、环保部门:工业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噪声超标污染等
2、公安机关:
(1)交通运输噪声污染:
根据本地区域声环境保护的需要,划定禁止机动车辆行驶和禁止其使用声响装置的路段和时间,并向社会公告。
机动车辆不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的,由当地公安机关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2)社会生活噪声污染:
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
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时,从家庭室内发出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的;
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进行室内装修活动,从家庭室内发出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的;
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
3、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贯彻执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对违反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规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二、 水污染防治:
1、环保部门:工业废水污染,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督检查、抽测。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缴排污费。
2、住建部门:城镇生活废水污染
应当按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组织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并加强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的监督管理。
3、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
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收取污水处理费用,保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并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负责。
4、水利部门:
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三、 大气污染防治:
1、环保部门:工业废气污染、锅炉烟尘污染、餐饮企业油烟污染等
2、住建部门:建设施工造成扬尘污染
3、公安部门:汽车尾气检测
机动车排气污染年度检测应当与机动车年检结合进行。经检测合格的,车主方可申请办理机动车年检手续。
四、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环保部门:工业固体废渣污染、危险废物污染(其中医疗垃圾由郴州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定期回收送郴州进行安全处置,我县各医院均已与其签订处置协议)
2、环卫部门:生活垃圾污染、建筑垃圾污染
倾倒、抛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的;
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的;
工程施工单位不及时清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造成环境污染的;
工程施工单位不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的;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1引言
当前,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能建筑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智能建筑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智能化建筑电气工程较为复杂、系统,因此,做好智能化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智能建筑电气综述
目前,各行业已不断地引入智能化技术,建筑行业也不例外,相较于传统建筑,智能建筑已经从人工走向人工智能化,将建筑中的建筑环境结构与智能化电气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人工智能化建筑。智能建筑最大的优势是能够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的便利、舒适,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智能系统还便于物业的管理,使其不再是一种上门服务,而是网络智能管理和综合管理。智能电气系统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也是人们安全的保障。要想实现智能建筑,最基本的要求包括两方面:①智能建筑是一种方便、快速、实用、舒适、省时及安全的生活助手,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琐碎问题,提高工作效率;②对于物业而言,智能建筑是一套完整、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系统的安全性、先进性与完整性,从而使管理人员通过运用智能建筑进行全面的管理。因此,使用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的人员务必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正确地使用智能建筑,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智能建筑的优势。
3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电气工程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电力建设管理和质量控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电力建设质量的核心部分。造成电气工程建设问题的重要因素是人为因素。为了降低建设成本,有些公司和单位雇用一些非专业人员,这些人员没有经过正式的培训,并且在工作业务不熟练的情况下直接上岗,操作过程中存在各种违章,从而给施工和管理带来了各种隐患;员工的安全意识薄弱且系统的安全知识体系还不健全,在技术不过硬的情况下直接上岗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也降低了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先进的测量仪器以及强大的技术支持等因素,都会制约电气工程的发展。
4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
4.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在开展施工作业前,务必要详细的了解施工图纸,进行图纸会审,确认各个环节的施工细节,以确保施工过程中较高的施工效率。另外,技术负责人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施工人员施工前认真解读施工图纸,严格按图施工,发现施工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以免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对于每个设计变更通知单,必须专人保管。根据修改后的图纸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管,及时进行纠正,保障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其次,在开展施工作业前,必须熟悉掌握电气施工图纸,同时,需要检查图纸,清楚地标明图纸中的交叉施工点。按照施工方案,做好预埋基础钢筋、预埋吊架和预埋线路保护管等工作。同时,做好必要的防腐处理工作,为良好的施工工艺打好基础。最后,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理员务必要不断学习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对施工的规章制度以及施工要求要熟练掌握。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以及事业心,进入到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便是施工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材料和设备进行质量控制。为确保电气工作的安全,严禁在项目中使用有缺陷的产品[1]。
4.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务必要对电气施工图纸与技术文件、地方法规文件、国家相关规范进行严格的审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未经许可,不可以擅自对设计施工图纸进行更改。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严格地按照施工标准对施工材料以及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施工材料以及工程项目及时地进行退回或整改;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以及奖惩制度,定期检查工程的施工情况,对于不达标的工程及时地进行处理;要严格把控不同阶段的施工质量,具体如下:①基础施工阶段。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务必要配合土建作业,做好预埋、预留止水挡板和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工作。在开展土建作业之前,电气工程务必要做好墙体防水处理工作,避免施工对防水层造成破坏,进而导致渗漏;有关施工人员务必要积极配合土建工程,提前做好预埋件的预埋工作,如木砖、吊卡、铁件及吊杆基础螺栓等,土建必须及时到位地埋入,在进行电气施工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务必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②主体施工阶段。第一,要清楚的了解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在进行质量监督管理时,保证三个设备的协调性,包括配电装置、配电箱和电力电缆,制定有效的施工措施,同时,根据施工要求进行质量监督管理,提高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第二,在对重要环节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通常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电气工程的整体质量。③装修施工阶段。土建工长与放线员务必要一起对水平线和隔墙线进行核实,在此基础上逐一确定各种灯具和管路预埋位置、插管位置以及标高。
4.3设备安装环节
由于电气工程的专业性较强,在质量要求高、时间紧张、投资较少及工程繁杂的情况下,若不能准确的区分关键与非关键环节,容易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施工管理人员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了解实际监督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及时解决关键性的质量问题,以防施工和管理中出现混乱和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
4.4事后控制
首先,在所有工程项目结束之后,工作人员务必要根据质量验收的规范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验收。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施工的过程中,电气设备的型号、规格以及施工技术等都要符合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三级自检,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其次,务必要确保电气设备的质量符合国家的标准,若发现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要及时禁止使用。
智能用电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前提和保障。智能用电业务体系主要包括智能用电双向互动服务系统及智能电网社区服务系统两个部分,系统融合了光纤、电力线、无线等多种通信技术,将过去用电环节中单向“电力输送-电力消费”及“电力管理-电力被管理”的被动用电模式,逐步转变为双向互动用电模式。通过智能小区中的双向互动服务系统及社区服务系统,使电网企业和用户可以准确的、及时的提供和获取双向信息,从而科学指导用户用电,达成智能用电的效果。智能小区试点工程建设是智能用电、智能电网的重要实践,同时可有效支撑三网融合建设。
关键词:智能用电;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分布式能源接入;三网融合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背景介绍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开展,“三网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智能小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智能电网客户互动平台针对智能家居,实现了对整个家庭的家用电器、安防报警设备、通信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传感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和控制。掌握智能小区的用电信息对智能电网用电侧能耗做出分析,更合理、更科学的管理小区智能用电设备,根据需要灵活的选择电力供应能源,实现对小区配用电系统的统一管理、远程控制,成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主要途径之一。
本文中进行介绍的长沙市凯轩云顶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工程建设,正是契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国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的一个亮点工程。该试点工程在“不增加开发商投资、不影响开发商交房、不影响原房屋设计功能”前提下,更遵循了统一性、实用性、先进性、前瞻性等特点,充分考虑到湖南省电力公司用电信息采集业务的需求、坚强智能电网用户服务发展需求和“三网融合”业务通道建设发展需求,为国网公司服务“三网融合”提供技术试点。
总体架构分析[1]
凯旋云顶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工程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电力光纤到户为基础,结合“三网融合”的应用,建设智能电网双向互动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智能小区配用电系统的实施掌控,对用户用电数据进行分析展现,指导居民家庭合理用电,调节电网峰谷负荷,实现电网与用户之间智能互动,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其系统功能架构如下图一示。
图一 智能用电小区系统功能架构图
智能小区互动平台是由智能电网社区服务系统及双向互动服务平台2个子系统及下辖的29个模块有机组合构建而成,系统将功能相近业务相关的模块各自整合为统一管理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耦合度低,各子系统围绕小区智能用电管理而架构,使得系统具有较高的内聚性,系统管理按权限划分,不同权限的用户所浏览的内容不同,所以系统便于管理员的统一维护以及普通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
整个智能用电系统通过外部信息接口采集来的电量信息将存储到系统数据库中,系统将数据取出然后通过定量的分析,以饼图、折线图、柱状图、表格等形式将用电信息展现在系统上。同时通过内部接口,可以实现智能电网社区主站系统对智能交互机顶盒提供包括EPG、流媒体服务在内的内容服务系统,同时支持用户通过智能交互终端和互联网系统对智能小区部分内容的获取和管理。提供全方位的内容服务体系。
智能小区中的用电双向互动服务平台
双向互动服务平台通过智能交互终端、电力自助终端、充电桩监控终端、分布式电源监控终端、电脑、电话和手机等设备,利用网站、邮件、短信、语音等渠道,依托智能用电互动平台和社区主站,实现电网与客户的双向互动。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包含的智能用电业务如下图二示:
图二 双向互动服务平台业务体系
业务体系介绍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用电信息采集子系统是对用户、小区的用电信息进行全采集、处理和监控的系统,为其他系统提供基础的用电信息支撑。
三表数据采集系统
远程抄表系统对家庭用户的水电气表进行抄收之后,通过采集系统将每天24个点的用水、燃气使用数据传入中间数据,作为上层应用系统的数据分析基础,实现家庭三表信息的多样化展示。
分布式能源采集系统
在凯轩云顶小区顶层部署太阳能系统一套,本系统会不间断将发电并网数据发送到中间数据库,数据频度为每天24个点。数据进入中间数据库之后,为上层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数据的分析。
低压配网自动化
智能小区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由主站(包括配电主站服务器和电力三区服务器)、配电终端、视频监控设备及通信网络等部分组成。
电动汽车充电桩信息管理
电动汽车充电管理子系统完成小区充电计量、计费、监控和管理功能,包括有序用电管理、计量管理、运行监控、充电记录,并与营销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交互,完成用户档案管理。
系统接口设计
由于本系统为集成控制平台,具有一定的数据共享和功能通信要求,所以本系统采用基于SOAP协议的webservice通信和中间数据库通信两种技术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
图三 系统接口示意图
本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全部采用中间数据库方式。由于部分功能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较大,数据产生频度较高,采用webservice技术无法发挥系统最大的性能优势,故需要采用中间数据的方式,建立两个系统的数据缓冲区域,为上层应用功能提供数据支持。
智能小区系统架构设计[2]
图四 智能小区的系统架构图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生活方式, 提高住宅功能质量, 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通过采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进行精密设计、优化集成、精心建设,提高住宅高新技术的含量和居住环境水平,以满足居民现代居住生活的需求。
居住小区智能化是以信息传输通道(可采用宽带接入网、现场总线、有线电视网与电话线等)为物理平台;联结各个智能化子系统,通过物业管理中心向住户提供多种功能的服务。居住小区内可以采用混合网络拓朴结构。
网络通道分为电力专用通信通道内系统和公共通信通道内系统,中间通过信息隔离装置进行隔离,在电力专用通道内的系统有:配电自动化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用能系统、分布式电源管理系统和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监控系统;在电力公共通道内的系统有:95598门户网站、社区主站、电力自助终端、智能家居系统等。
智能用电双向交互平台的特点
长沙凯旋云顶智能用电小区所采用的的智能用电双向交互服务系统是基于融合通信技术构建的,同时应用了智能交互终端、智能插座等多种智能终端设备。
融合通信技术应用[3]
智能用电双向交互平台的通信技术采用到了光纤、电力线、无线等多种技术。并通过对通信模块等的开发研制使多种通信手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用户和电网之间用电信息的双向交互,改变了用户的用能方式,在电网提高电网运营效率、改善供电服务质量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改平台也是多系统的融合,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家居和三网融合等业务系统,分别提供水、电、气三表集抄,家庭安全防范、家电控制和紧急求助,以及生活服务、物业管理、社区娱乐、用电信息等服务功能,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电网公司的工作都提供了便利和快捷的服务。
智能终端设备[4]
智能交互终端
智能居民终端采用高速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模板化设计;包括处理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及显示和一些其他的硬件接口完成了智能居民终端的全部功能。智能居民终端通过RS485接口抄读电能表数据,并通过3G专网、GPRS/CDMA无线公网或者10/100Base T以太网接口将电能表数据上传至主站。
智能交互终端是居民智能用电服务的关键设备,其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对家庭用电设备进行统一监控与管理,对电能质量、用电信息等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指导用户进行合理用电,调节电网峰谷负荷,实现电网与用户之间智能用电。此外,通过智能交互终端,可为用户提供家庭安防、社区服务、Internet服务等增值服务。
智能插座
智能插座是一种家庭信息采集设备,在智能用电小区中用于实现智能家居服务。该智能插座由电源系统、电能量计量系统、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四部分组成。智能插座可用于计量用电器的电压、电流、功率、累积用电量,同时智能插座通过窄带PLC与智能交互终端通信;通过无线通信与智能家电之间通信。
图五 智能插座
小结
长沙凯旋云顶智能用电小区的建设充分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是国家电网公司实施“三网融合”的阶段性成果的最好展现。小区所采用的智能用电双向交互平台系统融合了多种通信技术来实现用户和电网的实时互动响应,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通过采用光纤通信方式实现了光纤到户,通过电力线通信等技术实现了家用电器与智能交互终端的连接,并且实现了家用电器的通信与控制,使用户对自家用电情况更为了解,使用更快捷方便。同时也提高了电网公的运营效率、改善了供电服务质量,为智能电网智能用电小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通信“十二五”规划总报告》2010
[2]湖南省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关键词]智能化 张拉施工 预制箱梁 应用
中图分类号:X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232-02
近年来,预应力施工工艺在我国的桥梁建设中广泛使用,改变了桥梁的上部结构,提高了桥梁的整体性能,延长桥梁的使用年限。随着智能化张拉施工工艺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施工的操作方式。整个施工过程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控制,能够提高施工的精度和准度,最大程度的减少人为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干扰。
一、具体工程简介
某工程是连接中心城区和周围城镇快速干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市中心与周围城镇的重要工程。快速干道的总长为32.5千米,采用地面铺路和快速高架桥相结合的方式。整个高架桥工程共需要小箱梁3500片,小箱梁的跨径在20m~40m之间,高度为1.6m和2.0m,重量控制在60~160t之间。每片小箱梁的预应力孔道数量在8孔到12孔不等。
二、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
(一)智能张拉系统简介
本次施工采用HX-3826智能预应力张拉系统。本智能张拉系统由系统主机、油泵、千斤顶三个部分组成。智能预应力张拉系统以应力为控制指标,在操作过程中对伸长量进行校对,尽量减少误差。系统通过传感技术获得每台张拉设备(千斤顶)的工作压力和钢绞线的伸长长度(含回缩量),并把接收到的这些数据及时传送给系统主机。系统主机在获取数据后,进行自动化的分析和判断,及时系统指令。张拉设备(油泵)在接收到系统指令后,实时调整变频电机的工作参数,进而控制油泵电机的转速,实现张拉力度和加载速度的实时精确控制。
(二)智能张拉系统的特点
整个智能张拉系统实现全自动操作,系统主体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控制,及时各项指令;每台设备能够实时接收主机指令,及时调整机械动作,确保张拉施工的精度和准度。
三、预应力智能化张拉施工工艺
(一)施工参数
根据施工要求,本次施工所用的钢绞线张拉锚下控制应力为1395MPa,单根张拉控制力为195.3kN。张拉施工采用智能化张拉系统,同步控制张拉设备所施加张拉力和钢绞线的伸长量,伸长量的误差要控制下6%以内。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准备工作
有关人员应准备好张拉施工所使用的钢绞线、锚具、调试好智能张拉设备。根据预应力张拉设备的使用说明书,组装调试设备。安装步骤为:安装限位板安装千斤顶工具锚工具夹板安装防护措施。
有关技术人员应该对张拉施工所使用的钢绞线进行检测,检测的主要指标为钢绞线的弹性模量,检测工作力求科学准确,以便对后续施工提供指导。在施加预应力之前,要准备好张拉设备,张拉设备应由专人管理和保养,及时排除设备故障,以免耽误正常施工。对于使用时间超过6个月或者使用次数超过300次的千斤顶进行检修,及时修理故障设备,淘汰落后设备。
(三)启动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
相关技术人员对施工现场验收合格后,由工作人员启动智能化张拉系统。系统开启后,通过操作界面传输操作指令。操作指令通过信号发射系统,向张拉设备传递工作信号,控制油泵的转速和千斤顶的工作压力。张拉设备上的感应系统向主控平台传递运行信息,实现了张拉施工的实时监控。
预应力钢绞线有效长度以板跨中心线对称布置,预应力钢绞线采用张拉力和伸长值双控张拉施工,伸长值以施工时钢绞线张拉长度为依据。在进行钢绞线张拉前在钢绞线的两端放置用螺纹钢筋焊成的专业防护网。在进行钢绞线张拉时先用一台千斤顶把钢绞线都拉到初应力,然后再用两台千斤顶从一端同时张拉,张拉时要严格实行数据控制。每台千斤顶都要配备感应装置,实现工作参数的实时传输。张拉顺序应遵循0初应力(10%σcon)20%σcon100%σcon(持荷5分钟锚固)的渐进规律,张拉的实际长度与理论长度的误差应控制在6%以内。预应力钢绞线的理论伸长值L的数学计算如下所示:
L= Pp*L /Ap*Ep
式中:Pp---预应力钢绞线的平均张拉力;
L---预应力钢绞线的长度;
Ap---预应力钢绞线的截面面积;
Ep---预应力钢绞线的弹性模量;
预应力钢绞线的实际伸长值L按下式计算:
L=L1+L2
式中:L1---从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
L2---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可采用相邻级的伸长值。
(四)张拉施工的注意事项
一是钢绞线的穿束使用梳编穿束工艺,钢绞线不能与管道相互缠绕。一旦发生缠绕现象,就会导致钢绞线受力不均匀;二是严格控制张拉强度和龄期,严守质量规定;三是预防和减少张拉施工中滑丝、断丝现象的出现;四是加强对锚垫板的管理,防止锚垫板出现下陷或破裂现象,防止锚后混凝土局部开裂现象的发生。
四、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的优点
与传统的人工张拉相比,智能化张拉系统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智能化张拉系统能精确控制张拉施工中所施加的预应力力值,将误差从传统人工张拉的±15%缩小±1%;二是智能系统实现了应力和伸长量的双向控制;三是一台电子计算机可以同时控制两台或多台千斤顶,实现了“多顶同步张拉”,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系统操作界面简单、便捷,使用人员可以轻松上手;五是节约了人力资源,降低了施工成本。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与传统人工张拉的技术对比详见表2。
结语
本次高架桥施工共用3500片箱梁,其中2100片箱梁运用智能系统进行张拉,1400片箱梁采用传统人工张拉。从数据反馈上看,智能张拉预制的箱梁无论在精确度和起拱度上都明显优于人工张拉的箱梁。智能张拉的施工误差小、生产效率高,能够从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工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把施工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降低了人力成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必将在张拉施工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参考文献
[1] 董欣鑫,于新山.预应力智能张拉施工系统在预制箱梁工程中的应用[J].公路,2013(09).
[2] 杨丽玲.浅谈市政公路40m预制箱梁后张法施工技术[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03).
[3] 郑建东,杨益平,蔡慧静.智能张拉技术在预制箱梁工程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14(05).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 系统工程管理
随着建筑弱电系统的发展和完善,系统内容已不是简单弱电子系统的累加,而是一个具有相关联的、具有集成要求的综合性智能化系统。复杂的项目目标要求项目管理采用一种具有统一协调界面、责任明确的责任管理体系。
一、 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系统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讯、办公、建筑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就是在建筑平台上,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实现的通讯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它们与建筑环境一起构成了整个智能建筑。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现代建筑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和充实,它的技术基础是现代建筑技术、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图像显示技术。 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智能建筑不断集成化发展的进程,并在一些现代建筑中形成一种崭新形式的建筑弱电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和任务的共享与综合管理,充分体现智能建筑投资合理、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目标,这也是人们追求建筑智能化的目的。
二、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特点
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建筑智能化技术以及管理科学、施工管理技术等学科知识的全面支持。同时,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首先是一项建设工程,必须科学地进行投资、效益、工期规划,并按建设总目标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但是,作为一项新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系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行业监管方式都与传统的建筑机电系统有所不同,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间、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其它机电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土建和装饰都有一系列相关的配合与协调。因此,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将对系统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人员在工程技术、管理经验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智能化系统相关工程配合相当重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跨越诸多专业技术领域,在工程实施中又有许多相关工程的配合协调要求,且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工程公司选择、施工安装、工程验收等环节上,现行的标准和规范还不太完善,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保证体制。现在大多数系统集成公司从属于IT行业,而设备安装公司又属于建设行业,因己方利益的驱使和行业的局限性,设计院或系统承包商在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难免犯重技术、轻效益或重设计、轻实施的毛病。造成一方面系统功能盲目升级,增加业主投资,另一方面因缺乏有效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往往是一流规划与投资、二流施工管理、最终落成三流的系统。施工、调试期间,因设计、施工、集成、设备供应等界面划分不清,造成设计、安装、集成、设备供应各方相互扯皮,业主忙于调解,不堪重负。类似情况严重损害了用户利益,也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功效体现。因此,利用社会力量对建筑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队伍选择、施工管理、调试验收等全过程实施技术咨询与监理是确保工期、质量、减少投资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成功实施中已经被证明了。以下是笔者对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如何实施工程监理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三、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性质和特点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单位和机构,它们有业主(或建设单位)、设备生产制造单位(设备供应商)、管线与设备安装单位(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工程公司或系统集成公司)、建设或设备监理机构,要完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职责范围,同时处理好与其它单位和机构的关系。
1.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业主间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是受业主委托承接监理任务的。经业主授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可代表业主对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承包商的选择、设备选型等提供咨询服务,对系统的安装质量、系统性能、建设工期、投资进行监理。所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业主间关系是一种被委托与委托关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咨询和监理服务,该服务贯穿系统的整个建设过程,服务内容在委托合同中体现。
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间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之所以能够担任工程监理职责是经业主授权,业主应向规划设计部门、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及时通报委托与授权事项,明确那些机构和人员可以代表业主行使工程监理的职责,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不签任何合同,监理活动是以业主与这些单位签订的合同为依据,按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关系。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建设监理间关系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既有项目建设监理及其分支机构,又有建筑智能化专业监理机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监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投资、质量、进度为控制目标。从监理的业务看,建设监理机构通常是对一项基本建设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理,包括土建和机电设备部分的监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则仅对其中的建筑弱电系统(智能化系统)进行监理,两种监理的内容有所覆盖,却各有侧重。因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且愈来愈专业化,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进入施工现场,可以弥补建设监理机构、人员在专业技术、监理方式和管理经验上的不足。从实施监理时间跨度来看,建设监理通常是土建施工开始,项目整体验收结束(包括土建和主要机电设备验收)。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业务可从系统规划设计、设备安装施工、调试运行和系统验收,通常要延伸到建筑整体竣工以后一段时期。在全过程的监理中,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服务形式,有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介入,体现出专业化监理机构特有的优势,这是一般建设监理公司所不及的。总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是一种专业化的、全过程的工程监理,是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对建设监理从专业技术和监理制度上的补充和完善。
四、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主要任务
建筑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可以分成以下阶段和任务。首先是规划设计阶段:
帮助业主明确和提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总目标;对系统的实现目标、投资规模、可行性作出综合评估分;按业主要求制订系统规划书或对设计院的系统规划书作出评估分析;对系统设计过程实施监理与提供技术咨询。
第二是系统承包商选择与设备选型阶段 :按业主要求,制订或审核项目招标书;协助业主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审核系统承包商资质、资历、工程业绩;作出系统方案、设备性能价格比分析;为业主商务谈判提供技术咨询;审核设备供应和工程承包合同条款。
第三是施工准备阶段:审核承包商施工计划、设备供应计划;审核承包商项目实施组织设计;组织召开设计、安装、工程承包商、设备供应商协调会,做好技术交底;科学划分设计、安装、设备供应、调试工程界面 ;审核设计院、承包商的系统深化设计图;监督完成相关系统(如消防、安保、电话等)施工报批手续;审核系统调试、验收方案和相应计;审核人员培训计划。
第四是安装施工阶段:定期组织召开工程例会,协调各方关系和进度;审核批复施工联系单、技术核定单;组织系统设备到货开箱、验收、移交;按施工计划实施进度控制和工作量认可;协助建设监理实施设备、管线安装质量监理和隐蔽工程验收;参与土建总包组织的工程例会,协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与其它工程(如机电、安装、装饰)间进度与关系。第五是系统调试阶段:线缆测试、单体设备性能测试监理,签署认可测试报告;单项系统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系统联动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调试计划进度控制;组织实施系统阶段验收。
第六是系统试运行阶段:组织实施系统试运行;协调业主、物业、系统承包商间关系,明确职责界面;审核系统技术培训资料和人员培训监理;审核系统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审核与确认试运行记录。
最后是系统验收阶段:审核系统竣工资料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按设计要求、合同条款对系统性能、试运行情况进行审核;分阶段、分步骤协助业主组织系统验收;协助业主组织第三方测试与行业主管部门验收;督促落实系统保修责任制度;按工程合同、设备供应合同、变更记录审核系统造价决算。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一种崭新形式的建筑弱电系统,同时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管理科学、施工管理技术等学科知识的全面支持。同时,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首先是一项建设工程,必须科学地进行投资、效益、工期规划,并按建设总目标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但是,作为一项新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系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行业监管方式都与传统的建筑机电系统有所不同,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间、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其它机电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土建和装饰都有一系列相关的配合与协调。因此,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将对系统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人员在工程技术、管理经验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跨越诸多专业技术领域,在工程实施中又有许多相关工程的配合协调要求,且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工程公司选择、施工安装、工程验收等环节上,现行的标准和规范还不太完善,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保证体制。现在大多数系统集成公司从属于IT行业,而设备安装公司又属于建设行业,因己方利益的驱使和行业的局限性,设计院或系统承包商在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难免犯重技术、轻效益或重设计、轻实施的毛病。造成一方面系统功能盲目升级,增加业主投资,另一方面因缺乏有效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往往是一流规划与投资、二流施工管理、最终落成三流的系统。施工、调试期间,因设计、施工、集成、设备供应等界面划分不清,造成设计、安装、集成、设备供应各方相互扯皮,业主忙于调解,不堪重负。类似情况严重损害了用户利益,也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功效体现。因此利用社会力量对建筑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队伍选择、施工管理、调试验收等全过程实施技术咨询与全程管理是确保工期、质量、减少投资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成功实施中已经被证明了。以下是笔者对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如何实施工程全程管理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的性质和特点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单位和机构,它们有业主(或建设单位)、设备生产制造单位(设备供应商)、管线与设备安装单位(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工程公司或系统集成公司)、建设或设备全程管理机构,要完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全程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的职责范围,同时处理好与其它单位和机构的关系。
1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由谁来做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可以是工程监理机构、项目总承包商、或专职的项目管理机构,他们受业主委托承接全程管理任务的。经业主授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可代表业主对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承包商的选择、设备选型等提供咨询服务,对系统的安装质量、系统性能、建设工期、投资进行全程管理。所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与业主间关系是一种被委托与委托关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咨询和全程管理服务,该服务贯穿系统的整个建设过程,服务内容在委托合同中体现。
2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机构与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间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机构之所以能够担任工程全程管理职责是经业主授权,业主应向规划设计部门、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及时通报委托与授权事项,明确那些机构和人员可以代表业主行使工程全程管理的职责,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不签任何合同,全程管理活动是以业主与这些单位签订的合同为依据,按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关系是全程管理与被全程管理关系。
3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管理与建设管理间关系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既有项目建设管理及其分支机构,又有建筑智能化专业全程机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投资、质量、进度为控制目标。从管理的业务看,建设管理机构通常是对一项基本建设工程进行全过程管理,包括土建和机电设备部分的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管理则仅对其中的建筑弱电系统(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两种管理的内容有所覆盖,却各有侧重。
四、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全程管理任务
规划设计阶段:帮助业主明确和提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总目标;对系统的实现目标、投资规模、可行性作出综合评估分析。
系统承包商选择与设备选型阶段: 按业主要求,制订或审核项目招标书;协助业主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审核系统承包商资质、资历、工程业绩;作出系统方案。
施工阶段: 审核承包商施工计划、设备供应计划;协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与其它工程(如机电、安装、装饰)间进度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