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第1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

一、重视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刚刚才读过一遍课文,有的字还认不识,句子也没读通顺,很多词语也没有理解,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授课老师就急急忙忙的组织交流阅读体会了。甚至有的教师直奔中心自谈感悟;还有的急着用课件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可是,此时的学生对课文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也不知道课文的重点部分在哪,就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学生必然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充分熟读课文,就像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书不读熟不开讲”。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尴尬。当时我们中心校举行教学开放日,我准备的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爱如茉莉》的第二课时,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研读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还准备了大量的音乐和图片,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但是当我兴致勃勃地展开教学时,却发现怎么也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带着满腹的不解,草草地上完了这节课。在评课时一位老师说,学生对课文很不熟悉是造成这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因为第一课时教学,学生仅自学了字词,对课文只是肤浅的读了一下,还没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没有理清文脉,怎么能急于组织对话呢?

二、明确目标

最近我听了一节阅读观摩课。听后我就忍不住问旁边的同事,他上的是第几课时?说他是第一课时,我没看到学生识字学词,通读课文的教学环节,但从开始上课看,学生对课文确实一无所知,应该说是第一课时;说他是第二课时,但第二课时的教学又不能建立在学生对课文一无所知的基础上;从课时结束看,学生对课文已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教师的小结让人感到这是第二课时。对这样的课,就像一群运动员,在没有弄清终点的情况下,就听到“啪”的一声信号枪响,结果大家只能胡乱奔跑。这种公开课,给我们老师许多误导,第一课时能这样上吗?如果第一课时这样上,难道第二课时才去识字、学词?

有效的语文课堂首先是目标定位要准确,要将目标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的每一课时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除了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制定的个性目标外,还应该有一定的常态的教学目标。例如第一课时,一般是识字学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而读懂课文,体味词句,领悟情感,则是在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进行的。

现在,新课标又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那么在教学中该怎样整合这三个目标呢,这就要求我们分清主次,合理分配,突出重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找准了,课堂教学效率跟着也就提高了。

三、加强指导

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老师的有效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指导,就会造成学生读得深度不够,对读的指导不得法,不得力,也会造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应该深入的没有深入,只是触其表面,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把握不准时机,指导的方式方法不得当,读得方式单一,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握不准时机,引导缺少方法,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影响学生领悟正确的思想情感。因此,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例如在我校举行的“一人一课”活动中,我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一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理想的风筝》,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说如果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联想效果一定会更好,然后再让男女生分别齐读,老师只是纠正了其中读错的字音,之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只是为读而读,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美丽的春天景色?“春天又到了”的“又”和“每逢这时”等词语都说明了什么?刘老师的“圆木拐杖”课文重复提了三次?“理想”与“风筝”是截然不同甚至是不相干的,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并说是“理想的风筝”呢?由于没有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很难悟到上面这些思想内容。

第2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随着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教材编写者己经越来越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考虑语文教材的建设问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关注学生主体这一点上比之传统教材有了很大的突破。总体说来,选文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典范性,考虑到了选文内容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时代特点相契合,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经过对教材中儿童题材作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其在选材编排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课文应贴近时代和生活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入选的儿童题材作品大部分是十九到二十世纪的作品,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的《伟人细胞》(节选自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这篇在教材中离我们的时代最近的作品,反映的却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生活,文中提到某些现象、人物(如歌星费翔),也离现当今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那是不是能多选些更为贴近现今时代的作品呢?比如,儿童作家杨红樱的校园小说系列《男生日记》,这部小说颇受学生喜欢,自出版以来风靡中小学校园。《男生日记》以轻松幽默的笔调,真实地记述了六年级男生吴缅小学毕业后,他的精彩难忘的暑假生活。文章成功地展现了一群少年从小男生成长为男子汉的心路历程,充分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的快乐和烦恼。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其中一些精彩片段来替代课文《伟人细胞》呢?

此外,近年来风靡全球的英国的魔幻小说系列《哈利·波特》是幻想类儿童文学作品的典范。文中神奇的幻想令读者时而浑身冰凉,时而又热血沸腾。驰骋想象的奇异美,情节推进的动态美,这些层出不穷的变幻最能满足儿童的阅读趣味,让被现实禁锢的孩子们随心所欲地在童话王国里翱翔。孩子们在幻想中体会着世界的神奇,体会着自由的快乐。而且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教给了孩子们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自己设法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那我们的语文教材这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节选些适合的内容呢?

二、课文内容难易须适中

“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教材中选文的难易程度只有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才是最适合他们学习能力的。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己有认知水平、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能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想象、联想、推理、判断、对话、反思,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中《我的老师》、《我们家的男子汉》、《七颗钻石》无论语言、情节还是主题,对初中学生来说都过于简单了,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依据这三篇课文的体裁或内容找些相应的文章替换呢?比如写“我的老师”的名篇有很多,像海伦·凯勒、贾平凹、李跃荣等都曾写过,完全可以从中发掘出更贴近七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作品。

三、丰富选文儿童形象

语文教材中的儿童形象,无论是在形象的数量还是其他方面,男女性别的形象和民族形象应该在我们的教材中保持一定的平衡,不能重男轻女,也不能都是汉族儿童,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比较真实和符合实际的环境。另一方面,语文教材中的少女形象不一定非要是巾帼英雄,女英雄的成长和大多数女孩的成长较难找到共同点。而因教材中选择的少女形象都是这种比较单薄的榜样形象,真正能够反映现今时代下的少女形象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是缺失的。例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致女儿的信》,选用“书信”和“故事”的形式,来回答十四岁女儿“什么是爱情”的询问,表现年长一辈的眷眷心态和高度的责任感,意在告诉女儿生活中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这一作品也被收入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中。

笔者认为应适当选些像以上这些塑造普通少女形象,或是反映她们日常生活的作品来平衡男女比例和丰富人物形象。

四、整体把握,循序渐进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童年的朋友》因节选的内容不够充分,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造成了障碍,那编者在是不是可以考虑作为名著阅读的精读赏析来编排教材呢?抑或是把选文往后排些,不要编在下册的第一课,让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然后再在阅读整篇小说的基础上,通过人物外貌的片段描写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再不然,可以在课文下面的注释中补充有关《童年》相关情节的内容概要,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外祖母的人物形象。再者,选文要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是语文教材应具有的一种“召唤力”。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和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节选),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前者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后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实际上就是文章不符合当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致。至于选文要具体向前(或是向后)移到怎样的位置才算科学,才真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笔者的研究条件和研究能力有限,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探究或批评指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第3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

我们就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例来做说明,语文教材的编排以主题单元组合,每个单元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而且课文类型基本相同。因此,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例如,在学习第二组课文《民风民俗》时,我仔仔细细地翻阅相关的教学参考,认认真真地思考了编者的意图: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让学生感受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如何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学完教材内容。预习时,我们把这个单元的学习时间定为三个课时。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互助预习课文

根据教师提供的预学习案,学生可在小组中进行分工,你想预习哪一块,组长合理进行分配。以学习第二组课文《民风民俗》为例,以小组为单位,精心预习课文《北京的春节》,对于后三篇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则进行简单的预习。小组长进行分工,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可以让他预习较难的问题;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预习较为简单的问题。在预习中,较好的同学辅助较差的学生,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

第二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互助学习课文

对于课文中简单的问题,例如生字词、成语解释等,组内可以讨论解决。对于难理解的问题,例如:在《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一课,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交给老师来解决。

第三课时,拓展积累,展示风采

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进行展示。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师予以解答。最后进行总结。例如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文的精彩段落等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精彩展示。

“单元整体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主动适应团体生活,培养人际关系交往的能力,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第4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新义标; 人文性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作为教学重心,突出强调其工具性,对人文性重视不够。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本文简称“新课标”) 修订的最大亮点就是确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重视人文教育,强调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结果等方面做出阐述,提出具体要求。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实人文性教育,必须准确领悟新课标在小学阶段设计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充分渗透人文性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创设人文情境,使用人文方法,体现人文关怀,并通过人文性的有效教学评价,从而在促进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资源,提升人文素养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落实人文性教育的优质资源,应充分挖掘利用。其资源有显性的,如文本自身的内容、课本插图等;也有隐性的,它隐藏在文本中,其积极的思想内涵,需要教师去挖掘、把握。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或背后,甚至对文本进行拓展与创新,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以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例如,在闽教版第七册Unit 7 Thanksgiving Part A教学时,大多数学生对“感恩节”的理解都停留在吃火鸡、吃大餐这一“表层”上。针对这一现象,更针对在家庭中备受溺爱、自私、不愿分享的部分学生,笔者在教学时对文本进行了拓展,播放了感恩节来历的视频,组织学生讨论:在英国的移民挨饿受冻的那个冬天,是谁伸出了援手?第二年的秋天,英国移民是怎么庆祝丰收的?他们为什么要邀请别人来参加?通过对感恩节来历的视频展示,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单词Thanksgiving、turkey和句子They had a big family dinner. 更收获了单词和句型后面的语言文化――学会帮助别人,学会给予,学会感恩。

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利用教材的人文性教育资源,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如闽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材story time中有一个关于三只小猪的故事,在学习了这个故事后,可以乘机提出一个问题:Who’s your favorite?Why?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分角色为自己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将深刻意识到偷懒是个很不好的习惯。在闽教版第七册小学英语的第一课Olympic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奥运会以及奥运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尊重竞争对手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the Spring Festivals时,可以通过中外重要节日的对比,引导学生关注中外文化异同,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人文情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特别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课件,集声、形、色、光于一体,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这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通过创设有效的人文学习情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声音和充足的信息,突出形象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内因,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是件乐事。

譬如在教学闽教版六年级下册Unit 4 Mother’s Day Part A时,可以通过优化PPT的设计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在课前预先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照(平时学生与母亲的生活合影、母亲料理家务的照片等),以《世上只有妈妈好》作为背景音乐,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些照片和视频时,会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在本节课的语言输出环节,笔者继续

利用这些相片做成“爱心墙”的课件,提出问题:What will you do for your mother?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母亲不是只在母亲节为母亲做些什么,而要从平时的小事做起,学生浓浓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在接下来的第二课时Unit 4 Mother’s Day Part B教学中,笔者利用上一课时的教学点Sally will give her mother a surprise.导入新课后,在PPT中用动漫呈现一个问题:Is Sally a good kid? 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点愕然,似乎觉得这个问题与本课主题Mother’s Day无关。通过课文学习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Sally 和她的弟弟妹妹在母亲节前许诺要为妈妈做些事情,现在她和她的弟弟妹妹都实现她们的诺言了,虽然他们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事情,但是他们能说到做到,所以Sally,Ben and Kate are good kids.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小学毕业班”里,大家似乎都默认了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是good kids,而那些一向各科成绩不是很优异的孩子,一直很压抑,此时我看到他们的眼睛瞬间亮堂起来了。

三、力求“评”而有“价”,体现人文关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形成性评价机制的运用,忽略了以学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评价理念。要落实人文性教育,必须运用灵活有效的评价,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增强孩子的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促进每一位同学,在获得集体荣誉时,也获得个人的进步。这样,在教学中人文关怀得以彰显。

笔者曾选定一个试验班,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灵活有趣的分组评价。譬如,在学习天气时,用raindrop(雨滴)作为礼物送给学生以进行加分,看哪组获得最多的raindrops;在学习四季时,把学生分成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四组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季节是最美的。但不久发现,以下情形凸显:每一组积极发言的仅限于几个学生;第一组第一桌单独坐的那个孩子是一天到晚坐不住的人,他的书包都是扔在地上,课桌椅对他来说只是摆设;第三组最后一桌单独坐的那个孩子是一动不动的孩子,天天趴在桌子上,什么作业都不做,甚至经常不带课本。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改进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每一组均有集体积分和个人积分,把个人的表现(比如作业是否完成、是否带课本、上课是否遵守纪律...)记入小组积分,获胜组的每一位成员也可以在组长那里得到相应的加分;课堂上因为个人的表现被扣分的,组长要扣掉其相应的个人积分;课堂上表现突出为本组争光的,组长可以给其个人加上相应的积分;对主动帮助同学学习、改进不良习惯的,教师给予特别加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很有成效。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好人文性教育,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5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是诗人用成熟的艺术技巧、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学语言综合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性是它最基本最主要的属性,其次才是活动性。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及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更强调整个活动过程指向“语文收获”。

由于以前分散在各单元里的诗歌教学,总是服务于相关的单元目标,对于诗歌本身的学习与探究,总难免失之零散或肤浅。本次综合性学习独立成为一个单元,正是一次基于单元整组设计,相对系统地走进诗歌世界的好机会。

教学目标:

1.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写诗、开诗歌节目展示会进行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

2.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诗歌的形式、内容和音律等特点;感受诗歌的意蕴美、节奏美,陶冶高尚的情操;感受儿童诗的形式和写法,初步感受诗歌故事和诗歌的研究方式,为学写诗歌和开展诗歌研究打下基础。能借助注解和图画,准确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民族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和深入探索、不言放弃的态度,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资源: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学生多渠道搜集的古今中外的诗歌;同步《古诗文诵读》;推荐相关诗歌网站。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诗海拾贝

活动一:规划,叩开诗歌的大门

一、明确主题,激活已知

1.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上个学年开展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简单概述自己的感受或体验。

2.揭示主题: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并不是零起点,开展新的综合性学习之前,做简单的回顾是必要的唤醒。

二、通读教材,整体感受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浏览整组教材,交流感受:通过预习和浏览教材,你知道了些什么?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在预习时,教师可做适当的读法点拨,如本组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分别告诉我们什么?这次综合性学习与五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在要求上有什么不同?等等。)

2.结合以往的综合性学习经验,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预习教材是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之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预习,有助于使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成为基于学生体验与认知需求的学习活动。)

三、组合团队,初定计划

1.指导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及最后的结语,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与目标。

2.根据“自由组合为主,教师调整为辅”的原则,组成6人左右的学习小组,组长管理研究档案袋。研究档案袋里的内容包括:成员责任分工单,活动计划表(分为组员建议和集中确认两种),活动总结表等。考虑到小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经验有限,教师可以把相关步骤要求表格化,降低学生设计与操作的难度。如:

第_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建议版):_______

第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集中版):______

3.对照表格,学生先分散后集中讨论整理确定本组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计划。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活动的准备,包括:确定活动的目标内容;团队自愿而不失合理地组建;活动计划先独立设计,后集中讨论。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也追求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不过,本次探究活动是基于学生初步阅读相关材料的感受和困惑而安排的,对研究内容的深度等问题要求不宜过高,重点是强化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程序性认知。)

四、组际交流,互启完善

1.先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然后回答同学的提问,教师也可根据情况从可行性、科学性等角度提问。教师的提问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又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反思,使其完善各自的活动计划。

2.结合大家的意见,各组修改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计划则是使活动计划更趋合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活动二:感受,贴近诗歌听心跳

一、再读材料,初步理解

默读阅读材料,定向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对诗歌进行定向思考探究,一是深度走进诗歌,二是弥补前一节课确定研究内容的不足。毕竟,让学生自己发现研究内容而深入走进诗歌,不是一件容易和具确定性的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可减轻难度。)

二、课堂交流,适时补充

1.汇报交流,要特别关注学生发现的形式上的特点来源于哪些诗句。特点包括四言体、五言律诗、词、散曲、现代诗等。学生说六首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时,注意图文注解相结合,师生共同评价。

2.教师可简要补充关于《诗经》、律词、散曲以及现代诗的发展时期和艺术成就等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是发现之旅,但教师该出手时当出手,有必要系统集中地进行相关诗歌知识讲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诗歌的艺术形式,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心生向往。)

三、朗读背诵,积累感悟

1.教师指导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2.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内容从六首诗歌中自选。研究形式与第一课时的综合性学习相同。此活动在课外学生自主完成。如:

第三小组:《诗经・采薇》活动计划

成果示例: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对偶匀称写景状物生动传神,意境深远,又蕴含儿女情长,暗喻战争的残酷,短短16个字,内涵却非常丰富,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对比,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突出了眼前的悲凉。

(设计意图:诗歌的诵读积累是丰富积淀,培养语感的重要策略,背记诗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重在打开这扇门,让学生自己去不断汲取、体会,从诗歌形式到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到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作者情怀,都需要学生自己贴近了细细倾听。本次探究以阅读材料的内容为主,视野相对局限一些。下次探究将可能从诗人的角度或诗歌类别等角度进行自由探索。)

活动三:探究,

美丽的诗歌美丽的发现

一、生成问题,筛选问题

1.检查诗歌积累情况。谈话生成问题:在这些诗人中,你最崇拜的诗人是谁?预设:如果学习小组最崇拜的诗人是杜甫。则引出一系列问题:你们还会背诵杜甫的哪些诗呢?除此之外,还对杜甫有哪些了解呢?你们还想了解杜甫的哪些事情呢?等等。最后,引导学生把问题归类,如分成生平、作品、轶事等。)

2.继续谈话:探究的角度很多,我们还可以寻找其他视角。比如,在这些诗词中,你们最喜欢哪类诗词?(预设:如果学生喜欢爱国诗词,则导思:一首诗词,一份情环,不同的爱国诗词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你想知道吗?相同的情怀,又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你想细细了解吗?相机诵读古今中外的爱国诗词,讲解爱国诗人如屈原、文天祥、岳飞、闻一多等的故事。吟唱由爱国诗词谱曲的歌曲。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把视角投向山水诗、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等专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设计意图:以阅读材料中的以及学生积累的诗歌为引子,进行辐射性的探究活动,对诗人的作品进行系统重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这无论对夯实学生的经典文化底蕴,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搜集、归纳、探索的能力,都十分有益。在这方面一定要下工夫。)

二、制订方案,小组分工

引导每个小组研究其中的一类问题。可继续运用前边使用过的表格进行规划、实施研究。学生不够明白的地方教师再次做简要的强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程序性认知,学生虽然已经接触过,但还不是十分牢固,教师适当强调巩固是必要的。)

三、实施研究,撰写报告

根据方案分工探究,撰写报告,教师提供写法示例。比如合并综合法等。

(设计意图:确定有意义的不同研究主题重要,搜集信息、归类整理信息更为重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援”至关重要。)

四、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在班级学习园地开辟“成果汇报空间”,鼓励学生署名评议。

(设计意图:展现丰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既是对学生当前学习效果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互相学习。通过探究,使诗歌知识能够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得到梳理,变得清晰系统起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第二部分:与诗同行

活动一:感受,走进诗歌有密码

一、阅读材料,感受写法

1.自主阅读《我们去看海》《致老鼠》《爸爸的鼾声》三首儿童诗,初步理解三首儿童诗的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提示框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发现儿童诗的特点:有趣的生活、神奇的想象、真情的表达等。

3.指名阅读诗歌故事《给诗加“腰”》,并且联系复述。

4.指名朗读《诗中的“秋”》,并引导学生小结读诗的方法:不懂的诗句要请教父母、老师、同学;学会把读到的诗句变成画面,想象诗歌描述的图景;读诗要联系生活;要学会将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教师的点拨、讲解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读诗、写诗是有方法的,进而激活寻找方法的意识。)

二、自由选择,仿写诗歌

自由选择一首儿童诗,教材之外的也行。提示仿写方法:选类似的事物或主题,模仿表现手法或诗歌结构等。如:爷爷的汗珠/就像是雨后山坡上的小溪/它使我总猜想/爷爷的身体里是不是有一个汗池/爷爷的汗珠/一股一股/使我总担心流干了/咦/爷爷的汗珠没了/是不是汗池关闸了

(设计意图:创作诗歌从仿写开始。最初,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仿写,慢慢地,他们在尝试创作中,会逐步领悟写儿童诗的秘诀,尝到写儿童诗的乐趣。)

三、布置作业,继续探究

1.收集觉得写得特别精彩的儿童诗,重点了解几位著名儿童诗人。

2.探究读诗、写诗还有怎样的方法或秘诀,继续仿写儿童诗。

3.为下节课的展示做准备。

(设计意图:只有以表达的视野去看儿童诗,才能更深刻地体验到儿童诗的奥妙,只有不断自主地去寻找、学习前人的写作方法,才能提高写诗的水平。)

活动二:展示,我的地盘我做主

学生提前申报节目,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组织展示会。

1.基于古诗词的歌曲类节目。如演唱根据苏轼词《水调歌头・中秋》谱曲的歌曲。

2.基于古诗词的情景剧节目。如陆游的《示儿》等。

3.基于古诗词的配乐朗诵节目。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4.基于古诗词的创意小品表演节目。如改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成的《杜甫回家》。

5.基于古诗词的现场书画表演。

(设计意图:安排这样的活动课,既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诗歌艺术之美的张扬。很多时候,美,就是一种具有魔力的召唤。以上节目,根据学生申报情况调整。)

活动三:总结,享受收获享受美

课前各小组做好总结准备,包括准备好要展示的材料,在教室内做好必要的布置等。

一、指导写总结报告

教师提供表格式的总结报告单(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不使用此表格),指导撰写。

第__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报告

二、学习小组讨论、记录、整理

1.学生可以先自己写,再讨论、合作写。

2.组长整理本组综合性学习档案袋。

三、交流总结报告

1.各研究小组依次轮流总结,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总结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

2.听众提出疑问,请总结人或其他成员解答。

3.综合性学习档案袋资料展评。有条件的,可以把资料用数码相机拍照后,上传到班级网站相关栏目中。

四、活动总结

教师评价本次综合性学习情况,提出今后的学习方向与要求。

(设计意图:撰写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结报告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综合性学习重要的一环。所有同学都投入到总结、评价的学习情境中,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熟悉这类学习方式的程序、方法,并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对综合性学习及诗歌的兴趣。)

作者单位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