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公众参与 维护 环境安全 重要性 现实意义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安全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安全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种:(1) 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安全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响和督促他人加强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意识。
二、什么是环境安全
1.环境安全的概念和含义:国际上,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安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见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环境安全,主要有两种。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这两者在英文中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着重介绍三种环境安全概念。
第一种安全(safety),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health)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产品、安全设施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security),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主权、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事实上,技术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安全,都以环境资源作为介质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环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难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例如,根据美国的《环境安全规划》,环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预防、技术、安全(safety)和职业卫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净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虫管理等8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政治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时,往往离不开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问题,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是基础,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后者是前者严重化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者包括前者。
2.环境安全的内容定义: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指主权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国家环境安全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控制的主题是谁;②什么是关键的资源;③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中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三、我国的环境安全现状
【关键词】 前列腺炎;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中成药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14
前列腺炎是一种泌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现阶段, 关于该病的病因尚未明确, 且临床上缺乏特异性、客观性的诊断依据。据临床资料显示, 患者主要表现为盆底张力性疼痛, 同时伴随痛、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等[1]。本院联合应用中成药与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该病,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2例Ⅲ型前列腺炎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1例。对照组中, 年龄最大46岁, 最小22岁, 平均年龄(32.06±4.21)岁;病程2~33个月, 平均病程
(8.36±8.13)个月。观察组中, 年龄最大47岁, 最小21岁, 平均年龄(31.34±3.97)岁;病程1~32个月, 平均病程(7.95±8.02)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符合Ⅲ型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50岁;③近期未服用α受体阻滞剂、抗生素、甾体类抗炎药物;④了解并同意此次研究。
1. 3 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生产单位: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81]口服, 0.2 mg/次, 1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成药制剂治疗。采用自拟药方:紫菀30 g, 丹参、莱菔子、王不留行、合欢皮各20 g, 乌药、柴胡、当归、枣仁各10 g, 全蝎3 g。将上述药物均研末, 然后用蜂蜜制作成药丸, 黄豆大小, 2粒/次, 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周。
1. 4 观察指标 ①症状积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CPSI评分的变化情况;②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NIH-CPSI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0%;显效:NIH-CPSI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70%~89%;有效:NIH-CPSI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6%~69%;无效:NIH-CPSI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CPSI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NIH-CPSI症状评分为(15.68±1.24)分、对照组为(17.62±1.83)分, 均明显低于于治疗前观察组的(21.86±2.46)分、对照组的(21.50±3.06)分(P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治愈18例、显效24例、有效5例, 无效4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2.16%, 对照组中治愈11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 无效1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前列腺炎的病因复杂, 就目前研究来看, 有免疫学学说、病原学感染学说等。该病多发于青壮年人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将该病分为四个类型, 即Ⅰ、Ⅱ、Ⅲ、Ⅳ型。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病因可能是病原体感染、排尿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氧化应激学说、免疫反应异常、下尿路上皮功能障碍等引起。
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是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常用药物, 它属于一种高选择性受体阻滞剂, 对α1A受体的阻断作用远强于对α1B受体阻断作用, α1A受体主要存在于前列腺, 而α1B受体主要存在于血管。其作用机制如下:通过选择性作用于各个部位(比如后尿道、前列腺等)的α1受体, 松弛平滑肌, 缓解尿道痉挛, 促进尿液排空。但据实践显示, 单纯采用该药物治疗Ⅲ型前列腺炎, 效果欠佳[3]。
在中医学观点中, 将前列腺炎纳入“腰痛”、“精浊”等范畴, 认为由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等引起[4]。因此, 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 主张采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方法。在本文研究中, 观察组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拟中成药制剂, 药方包含紫菀、丹参、王不留行、乌药、柴胡、枣仁等药物, 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排浊等功效。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NIH-CPSI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中成药治疗Ⅲ型前列腺炎, 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孝华.中药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245例疗效观察.当代医学, 2013, 19(2):153-154.
[2] 尹振武.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4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19):59-60.
[3] 沈银奎.中药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8):144-145.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发展低碳农业重要性的相关研究
沃里克基于对二氧化碳、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提出必须改变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改为发展低碳农业。[1]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都倡导结合当地作物和自然资源特点,选择适当路径发展低碳农业。弗赖鲍尔等研究了欧洲农业生产和土壤固碳能力的问题,认为农业对增加土壤碳库作用潜力很大,应全力促进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的转型。[2]伴随着世界范围内低碳农业的逐渐兴起,我国学者也展开了低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如,王昀界定了低碳农业的含义,认为低碳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温室气体、获得最大收益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3]李晓燕、王彬彬认为,发展低碳农业是低成本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和快速步入农业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4]罗吉文认为,低碳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其发展有助于缓解人类能源、气候危机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5]
(二)关于低碳农业实现路径的探讨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官员纳蒂娅•西尔拉芭认为,土壤包括天然草原是一个巨大的储碳库,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土壤固碳,抵消掉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刘瑞峰等研究认为,有机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向低碳农业的转型。[6]哈钦森等基于对加拿大农业生产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业碳汇的作用机理及其可行性,认为农业碳汇模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首选模式。[7]我国学者翁伯琦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路径。[8]陶良虎具体提出了四种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节地、节水、节能的立体种养模式,三品基地模式,循环农业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模式。[9]罗吉文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低碳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发展有害品投入替代模式、节约模式、清洁模式、循环模式、产业链模式、农业观光休闲模式等多种低碳农业实现模式。[10]黄璜建议建设农田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农业区域系统和植物系统以实现固碳减排的发展模式。[11]李晓燕和王彬彬提出了将节碳固碳行动与以碳汇交易机制、农民合作组织订单机制和农民利益共享机制为主的利益连接机制相结合的低碳农业发展路径。[12]
二、低碳农业经济理论
(一)低碳农业的内涵
结合中外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兴起的,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基本度量指标,以低碳农产品为主导、以碳汇产品为支柱架构而成的低碳农业生产体系与产品结构,强调在生产链条中凸显二氧化碳低排放与高固化特质,旨在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改善农业小气候环境、保障消费者健康,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目标的全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范式。首先,低碳农业是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综合目标的全新农业发展方式或新兴经济学范式。以往学者常常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唯一标准或目标,来判断某种发展方式是低碳的还是高碳的。这种认识容易误导实践界,使实践界产生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农业也是低碳农业的错误认识,从而在农作物增长指标约束下踌躇不前。低碳农业并不排斥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低碳农业要确保农产品数量安全、农民收入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其低碳属性,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实现农业小气候环境逐渐和谐、生物多样性相对稳定等生态目标,以确保社会正常运行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由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三者组成了低碳农业综合目标。只有在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农业,任何一个目标都是不可或缺的。其次,低碳农业以低碳农产品为主要生产成果,旨在增加碳汇。以碳汇产品为新兴产品的低碳农业有别于生产中不断增加碳源的传统高碳农业。一方面,低碳农业以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农产品为主要内容。低碳农产品是指在原材料采集、生产环节、运输过程的全寿命周期,即从土壤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均能做到尽可能减少碳排放、达到碳当量标准要求的农产品。另一方面,碳汇产品是低碳农业的特殊产品,包括林业碳汇、水业碳汇与草业碳汇等。当前,最直接、最能看到实效、最有利于实现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三赢的项目,就是碳汇产品的生产。最后,低碳农业的生产链条凸显了二氧化碳低排放与高固化特质。在低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碳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会降低,主要采用如生物肥、生物农药等替代物,会提高含碳产品的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效减少碳源。同时,在碳汇产品生产方面,低碳农业会通过提高二氧化碳固化与埋藏效率,以增加碳汇或碳库。
(二)低碳农业的特征
低碳农业与人们比较熟悉的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农业发展方式。低碳农业的独有特征在于:第一,低碳农业具有“三性”特征,即低碳农业发展的全球性、外部性和长期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客观上具有世界范围内时刻逸散循环的特点,所以低碳农业在发展范围上具有全球性,其发展成果具有收益共享的外部性,在发展时期上具有长期性。“三性”特征加上很多不可再生资源在分配上的“零和性”,必然引致低碳农业发展中不同时代的人类即当代人与其后展权的争夺,以及同一时代各个利益集团间的碳博弈。这在客观上要求发挥政府职能,加强低碳合作,引导低碳市场,推进碳交易。第二,低碳农业具有综合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大农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三化”特征。低碳农业不仅涵盖传统的以种养业为主的小农业,而且是包括林业、湿地、草地甚至海洋等领域的综合大农业。低碳农业是以生产低碳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模式,要求在产、供、销及其垃圾处理等各个环节实现产业化发展。低碳农业的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与动力,只有依靠各种低碳科技的发展创新与推广应用,才能最终实现低碳农业的现代化。第三,低碳农业具有可衡量、可报告、可检测的“三可”特征。[13]“三可”特征被认为是低碳农业区别于其他环保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由于低碳农业具有可衡量、可报告与可检测的特征,低碳农业在目标制定、成果衡量、质量监测上才会有切实依据,使其发展阶段可知、发展成果可查、发展质量可测,成为一种优于其他农业生产方式的可量化、有抓手的发展方式。
(三)低碳农业符合农业演化发展规律的诉求
环境气候变化存在其自然周期性。尤其应注意的是,根据气象学的研究,除了人为因素导致气候变暖外,从自然气象规律的角度讲,目前世界也正处于一个自然气温明显波动上升的阶段。[14]因此,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危机。从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影响看,人类的发展进程必然会经历一个由低效低碳到化学高碳,再到高效低碳的过程。在原始社会,由于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只能顺应自然,依靠刀耕火种、畜力人力生产,对环境干预很少,属于低效低碳的农业生产。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逐渐开始试图征服甚至肆意掠夺自然。伴随着化学和机械工业等高效生产方式的普及,人类在不断破坏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累积着物质财富,结果导致的各种形式的“自然力报复”威胁着人类生活,使社会与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气候瓶颈。[15]
随着人类灾难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发展高效低碳农业。低碳农业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而且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可见,低碳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是当前自然气温波动上升这一客观阶段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及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的必然趋势。而在我国,无论是出于对世界环境保护的责任,还是为了实现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应当选择低碳农业的发展道路。
三、我国低碳农业实现模式的选择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首先,存在生产习惯约束。经过长期的化学农业生产,一方面,农民对现有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路径依赖,短时间内很难转变;另一方面,土地和动植物对化肥、农药以及饲料的依赖在短时间内也难以转变。其次,存在土地分散经营问题。在我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分散的农业生产导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农业生产者之间统一的低碳行动,不利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再次,存在农业劳动力素质障碍。农民的低素质、短视性和逐利性不利于农业的低碳化发展。最后,存在低碳技术困境。国内低碳技术水平不高,仍面临很多核心技术难题,且国际间还存在低碳技术合作壁垒。因此,必须基于我国国情,采取多样化的低碳农业实现模式和路径。
(一)以碳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产业链互动模式
产业链互动模式是在农业的低碳发展中充分重视包括产、供、销以及农业垃圾处理在内的产业链上所有环节,实现从土壤到餐桌的全程低碳。首先,实现农产品生产源头的低碳化。借鉴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绿色农业的经验,发展低碳农用机械,开发绿色生物肥料和杀虫剂等低碳农用品,实现农用品的低碳升级。在农用品的生产过程中,通过改进工艺水平,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其次,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的低碳高效。如,通过区域土地监测和土地治理,针对土地营养状况进行肥料调配,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进灌溉方法,采取滴灌技术,减少灌溉中的用水消耗,提高灌溉效率。再次,实现农产品加工、深加工和运输阶段的低碳升级。农业生产是初级生产,需要通过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加工、深加工才能提高其附加值。而在农产品加工中,应该采用低碳的生产技术,杜绝过度包装,同时采用低碳的运输方式。此外,应建立健全碳足迹认证体制,通过碳足迹排查和碳标签注册等方式,对每一个进入消费领域的农产品进行碳足迹考量,规范低碳农产品认证体系,努力通过“低碳高价”驱动农业生产主体主动加大低碳农业投入。最后,做到农业废弃物处置合理化、垃圾资源化。农业是人类直接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生产部门,其生产中存在很多转化损失。这些损失一部分是无法避免的,但也有些是可以通过转变生产方式使其最小化的。如,可以通过开发秸秆饲料、秸秆还田和秸秆发电等技术,使秸秆得到合理处置,从而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
(二)以碳捕获为方向的碳汇农业模式
农业虽是碳源部门,但也具有碳汇功能,而其碳汇属性也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和空间所在。因此,应充分重视森林、湿地、海洋和草原等碳汇能力的发挥。首先,通过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复杂系统,也是强大的碳储库。应当通过还林、还草,充分发挥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以二氧化碳的游离形式存在的碳素固定到植物中,从而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实现碳素向自然生态系统的还原。其次,做好碳森林建设规划,最大限度地实现森林碳汇效应。碳汇森林的建设是一个相对长期的项目。在碳汇森林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林木品种差异,根据区域特点,种植碳汇水平高、经济和生态效益好的林木品种,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灌溉方法与合适的种植间隙,以提高单位土地的碳储能力,使森林碳汇成效最大化。最后,发展森林旅游,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对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氧吧,开发生态农业、森林休闲度假和疗养等旅游项目,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赢得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森林的多重功用。
1.1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对关键概念的清晰理解和明确定位是有效开展该领域研究的基本前提,但当前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偏重于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进行定位,冯之浚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2].也有学者从环境影响、能源效率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总结,潘家华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的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具有“低碳排放”“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特征”三个核心特征[3].还有部分学者以全面系统的观点对低碳经济进行了阐释,认为低碳经济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①综合性,即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②战略性,即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全新变革,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③全球性,即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整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4].对概念和地位的准确界定,明确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特点,将是未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基础问题.这将使政府工作者、企业和民众形成对低碳经济的准确认识,在工作和生活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低碳经济”,而不至于在诸多发展理念的名词中迷失方向,进而稳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经济结构及产业低碳研究
经济低碳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5],所以众多的路径建议中都会将调整产业结构放在首要位置.庄贵阳认为,我国在重化工业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开展国际经济合作[6].也有部分学者针对当前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主流观点,提出不应只重视结构性减排,应同时关注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潘家华认为,中国要低碳化,靠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受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空间有限[7].李健、周慧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不同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特征并不相同,即我国各省域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单一、精确的演变规律,因此,应尊重地方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统筹考虑各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不同的关联特征,制定适宜的低碳发展措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各地碳减排指标的量化分化等[8].除经济结构的低碳化研究外,关于低碳产业这一新领域的发展也有一些研究.蔡绍洪、和思鹏提出了能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优化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模式,研究认为,该模式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西部地区绿色增长极的最佳途径[9].卞继红从低碳经济的含义和特征出发,分析了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10].李健、徐海成从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产业化和低碳产业规模化角度出发,研究了低碳产业的特征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1].总体而言,关于低碳产业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理念构想阶段.
1.3能源低碳研究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能源部门具有关键作用.史立山认为,构筑低碳经济体系,应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运行管理等方面着手,从法律、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统筹协调[12].刘琦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应统筹做好相关规划,大力发展可再生电力,有序开展核电建设,积极推进水电开发,进一步提高火电高效清洁化水平[13].陈柳钦认为,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安全利用等[14].张乃根从法学的角度指出,鉴于目前尚缺少有拘束力的国际技术转让协定,我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应根据国际惯例和国情,规制反竞争的专利许可做法;区分专利侵权与合理利用,保障专利技术的转让后续研发;制定太阳能和风能技术标准和相关专利许可规定;适当强制许可使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清洁能源技术专利;大力推进CDM项目开发,促进发达国家在我国转让清洁能源技术[15].刘卿等研究了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已取得的成绩及当前存在的政策及市场壁垒等问题[16].郑方能等提出制定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构想,从顶层设计和具体设想两个层面阐述了加强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若干建议[17].
1.4低碳城市研究
“低碳城市”应当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而是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18].低碳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减排和能源增效,而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作为其最终发展目标的[19].付允、汪云林、李丁提出基底低碳(能源发展低碳化)、结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化)、方式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化)和支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化)等低碳城市发展路径[20].刘文玲、王灿认为,城市需要依据自身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总结出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所遵循的四种发展模式,包括综合型“低碳社会”目标模式和低碳产业拉动、“低碳支撑产业”、示范型“以点带面”三种过渡模式[21].毕军从城市系统物质流的角度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应包括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四个方面[22].城市规划视野中的低碳城市应具有如下特征:合适的规模、紧凑的形态、发展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能促进低碳技术和政策的实施[23].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是,确立合理的低碳发展目标,根据城市发展阶段选择降低碳强度目标或总量控制目标;明确重点领域,应着重关注空间布局、产业、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五大领域;建立适当的保障机制,通过目标考核机制、市场机制和舆论引导,保证低碳规划的实施[24].张京祥认为,对于规划界既要充分重视低碳城市这个新的议题,积极探索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但也要超越“低碳城市”,不停留在片面强调“低碳城市”的层面,更应去建立更大、更综合的生态观、可持续的发展观,过于片面、应景式地强调“低碳城市”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影响规划师更加理性、综合的思考[25].
1.5技术低碳及相关研究
低碳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包括:知识研究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和技术传播系统、科技资金保障系统、科技监督与监测系统[26].我国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产业发展超前压缩了技术创新空间;低碳技术系统性发展差;成本和信息障碍[27].金涌等认为,科技创新推进CO2减排可以有以下方向:强化节能、优化工艺路线、优化替代产品、开发CO2捕集技术以进行利用和埋藏、发展CO2利用技术[28].学者们对于政府在低碳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很多研究,具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政府在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扩散、转移中都具有关键作用.黄栋研究认为,我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要点为: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与能力建设;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29].张发树、何建坤、刘滨运用博弈论方法,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角度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研究认为,虽然技术转移的实施主体是企业,但国家在低碳技术国际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30].王靖宇等研究认为,政府对于低碳技术扩散的不同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单一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促进低碳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31].朱翠华研究了政府在企业研发及使用低碳技术中的作用,认为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先导性的作用,进行全面的低碳规划设计,通过政府干预使企业的低碳生产成为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32].在专业技术的低碳研究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开始触及.殷素红等以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方法,界定了水泥产业的范围和边界,绘制了技术路线图边界范围链图,对水泥生产各环节的碳减排重要性进行了分级,并提出和分析了水泥产业低碳技术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的各阶段重要性要素及排序[33].袁建华等分析了低碳经济时电设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降低CO2排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34].杨颖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经验和数据,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制造和运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的降耗和减排措施,阐明了低碳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35].周光海介绍了深圳地铁在列车车辆、工程车辆、车站空调和通风、电扶梯、车站屏蔽门、车站及区间照明等系统中所进行的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指出在进行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过程中,要对各有关子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和建设,力求使整个轨道交通工程达到最佳的低碳状态[36].高富强等研究了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应采用先进烧成技术、循环技术等方法实现陶瓷行业的低碳化[37].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技术进步,只会发生能耗转移而不会有实质性减少.产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是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38].能源供应、工业生产、交通运输、CO2捕集利用等各部门内技术的深入研究都将是很有意义的方向.此外,在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方面也将是该领域的重点课题.政府是低碳技术发展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开发与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与低碳技术发展相关的公共政策驱动机制及发展策略方面将大有可为.其中,对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培育和管理等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1.6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涉及发展价值取向、组织形式、激励约束和发展手段与工具等要素[39].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创造一整套有利于低碳经济生存发展的制度,形成配套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障.应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调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使其成为市场调控者和服务者,创造低碳产品优势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低碳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应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引导作用[40].中国确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如下难点:经济结构的特征与刚性;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定位;低碳技术研发不足;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成本很高[41].付允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42].刘鸿渊等以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行为人为基本理论,从中观层面研究分析了低碳经济在异质性区域之间的生成条件和内在微观基础,提出了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区域之间以碳交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43].刘慧针对武汉市当前面临传统重工业结构依旧较明显、工业成为重能耗主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现状,构建并分析了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线图,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44].低碳经济的系统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取决于中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行为,既与纵向层面的部门协调有关,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的竞争合作有关.因此,未来的研究视角应从当前宏观层面的方式与形式转向微观的内在运行机理,在内容上应开展对城市或区域的实证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2讨论
关键词: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家庭教育;养成训练
中图分类号:G40-0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200105
当下,发展低碳经济、全面实现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呼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家庭中加强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训练,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培养造就具有良好道德素质、适应现代低碳生活的新型公民意义重大。本文就对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的家庭养成问题作一分析。
一、低碳生活伦理是现代人道德
文明素质的新要求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以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一种简单、俭朴和绿色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需要法律政策的保障,也需要伦理道德的熏陶、引导。何谓低碳生活伦理?笔者认为,低碳生活伦理是为倡行低碳生活方式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相关伦理道德规范,其基本理念在于强调责任、和谐和节俭意识,以维护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目的在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维系生态平衡。可以说,低碳生活伦理是现代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思想基础,践行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和道德境界,体现了对现代人道德文明素质的新要求。
首先,让生活“碳中和”成为现代人低碳生活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碳中和”(Carbon Neutral)也叫碳补偿,是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目前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碳中和”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这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环保理念。即通过计算自己日常活动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付款给相关环保组织或机构,由他们进行植树以抵消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抵消我们的“碳足迹”。 这种将碳的排放直观化、量化和公式化,易于让普通大众意识到自己的微小行动在保护整个地球的生存环境中的作用。这种意识再经过一些低碳实践活动的强化,就会转化成一种道德责任感,即心灵的内在必然意愿或“内在自律”。[1]这种环保责任感的确立,有助于环保行动的开展。我国目前一些环保组织也开始了“碳中和”的实践,影响也日渐扩大。尽管这种做法尚未得到普及,但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逐渐减少碳的排放应该成为现代人低碳生活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
其次,低碳生活中“新节俭主义”已经成为现代人道德文明素质的新体现。节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因而,“新节俭主义”应运而生。与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时代的节俭要求不同,这种“新节俭主义”尊重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合理追求,但又主张在物质丰富的经济条件下远离过度奢华、过度浪费的生活方式。此外,“新节俭主义”倡导环保、归真、简约、精致,奉行“新节俭主义”的人主张在不压抑自身必要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摒弃无所谓的铺张浪费,扔掉多余、烦琐的部分,过精致、纯粹而简单的生活。[2] “新节俭主义”的生活态度,其实是在回归生活的本真。早在20世纪之初,就曾在《简易生活之必要》一文中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说,“衣食之享用过度也,戚友之酬应过度也,物质之消耗过度也,精神之劳役过度也。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质,应过度之要求,肩过度之负担,鲜不气竭声嘶,疲于奔命。实力不足以达者,则觅捷径以达之,正轨不足以济者,则走曲线以济之。于是虚伪、夸张、奢侈、贪婪种种罪恶,皆因此过度之生活以丛滋矣。今欲有以救之,舍提倡简易之生活,别无善途。衣食宜俭其享用,戚友宜俭其酬应,物质宜俭其消耗,精神宜俭其劳役。务使自己现有之精力、物质,克以应与已缘接而生之要求之负担,绰有余裕。而后道义可守,节操可保,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处固能安其朴素,出亦不易其清廉,俯仰天地之间,全无所于愧作也。”[3]阐述的道理与“新节俭主义”异曲同工,且论及了节俭的重要道德意义。“新节俭主义”倡导的是理性消费,是传统节俭美德在社会发展新时期的扬弃,这不仅是当代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而且是践行低碳生活伦理的新方式。
二、家庭是提高青少年低碳生活
伦理素养的重要场所 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的家庭养成,是家庭成员根据个体的生长规律,在家庭中对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反复训练、体验,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积淀相应的道德素质。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的培养需要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和社会濡染“三位一体”的合力凝聚,而家庭则对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家庭是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养的起点。家庭是人生最早和最长久的学校,是社会教化的最重要的场所。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人间,所经历的第一种生活就是家庭生活,所遇到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或家庭的其他长辈。因而,我国古代的《周易・家人》卦辞中就已经提出了“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的主张。前苏联教育家沃莉科娃也说过,“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层单位,是一个特殊集体,而这一集体是完全按另一种,比如与学校集体不同的方式组成的。”[4]可见,家庭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包括低碳生活伦理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在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养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奠基、定向的作用。换句话说,家庭是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观念和习惯养成的起点。
第二,家庭在养成和积淀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道德品质上起着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家庭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养成是建立在血亲伦常关系上的教育、训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具有血缘或姻亲关系。这一特点决定了家长教育的权威性,决定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以及对所受教育、训练内容的认同,从而主动地予以接受。此外,在家庭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养成还具有学校、社会教育和行为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那就是俗话说的“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由于父母对孩子的秉性、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优缺点都了如指掌,而且孩子在家中不像在学校和社会那样掩饰自己,这样家长就能比老师等他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养成低碳生活习惯。[4]
第三,家庭中的低碳生活观念和方式是培养适应低碳生活的新一代公民的预备役学校。在学校低碳生活伦理养成、家庭低碳生活伦理养成、社会低碳生活伦理养成的立体“网络”中,家庭低碳生活伦理行为习惯养成为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熏陶培养适应低碳生活方式的新型公民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可以说家庭是人们接受社会文明、养成良好低碳生活方式的预备役学校。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五岁之前奠定的,你们在五岁以前所做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5]可见,家庭对青少年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包括低碳生活伦理素质的养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不仅是引导个人走上社会的桥梁,更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家庭中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成败得失,直接影响到现代人道德文明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我国低碳社会构建的步伐。
三、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家庭
养成的内容 家长或其他长辈在家庭生活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应该着力于基本要求的教育和落实。这些内容要求有哪些?笔者认为,尽管各自的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不同,但基本内容还是共同的。
一是加强对青少年低碳生活知识的认知教育。家长或家庭其他成员在家庭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首先让孩子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其次要根据青少年认知思维的特点和他们目前可接受的知识层次,结合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重点从与青少年生活密切的“吃、穿、用、行”四个方面教育孩子认知什么是低碳生活。在“吃”的方面,要告诉他们什么是低碳食物,什么是碳排放量大的食物,让孩子知道多吃新鲜蔬菜,减少禽蛋肉类和高脂肪的食用量,尽量不吃加工类食品,吃饭时不浪费、不糟蹋食物就是低碳生活。在“穿”的方面,让孩子知道有换洗的衣服、能保暖就行,不要买太多的、不实惠的衣服,不与其他孩子攀比穿戴就是低碳生活。在“用”的方面,要让孩子知道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纸、对废旧物品合理利用、不使用一次性碗筷、一次性纸杯就是低碳生活。在“行”的方面,要让孩子知道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尽量减少使用私家车就是低碳生活。同时,告诉孩子多种树、多造林,爱护花草树木,为生态环境建设捐款等行动也是间接地减少碳排放,也是低碳生活的主要内容。
二是加强青少年遵守和践行低碳生活伦理道德规范能力的培养。家长或家庭其他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养贵在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家长要把低碳生活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青少年低碳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要求青少年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学习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衣、食、住、用、行做起,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可能的碳消耗。青少年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低碳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自觉遵守和践行符合低碳生活道德规范导向的能力。
三是加强青少年低碳生活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低碳生活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应该是家长或家庭其他成员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道德素质的着力点。成中英教授就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指出:“低碳不是一个热门的词汇,不是某一个机构的名片和政治策略。低碳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类有规律可循的生存轨迹。”首先,家长要提高习惯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语),成为习惯的素质才是最牢固的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重加强孩子保护生态和环境、合理利用资源道德的责任意识培养,教育孩子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节能减排、应对全球变暖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大事;引导孩子明确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地球村”村民的责任。其次,倡导勤俭生活方式。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提高,孩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吃、穿、用、玩的互相攀比心理也有所增加。家长应该在生活中从小事、小节做起,在节俭行为习惯的反复训练、体验中唤起孩子对节俭观的崇尚与信仰,让孩子明白节俭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今社会我们践行低碳生活的必要选择。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培养,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的生成和巩固。
四、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家庭
养成的基本方法 在家庭中加强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的养成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从家庭生活的小事入手,加强青少年对低碳生活知识的认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其他长辈应该从小处、小事、小节抓起,使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之逐步成为青少年生活的基本准则。从小处、小事、小节抓起,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可以收到润物无声的成效。有位教师发现自己上小学的女儿节约意识、环保责任意识差,于是就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低碳生活知识的教育。从算帐入手,她根据有关资料教女儿计算出少浪费一斤粮食可节约0.18公斤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公斤。母女俩共同算出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1斤,每年可节约24.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从具体的数据分析上,女儿了解到节约粮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此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注意节约,逐渐改掉了不太珍惜粮食的毛病。
第二,坚持以身立范,引导青少年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以身立范、示范引导是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的直接途径。人们常说,“父母是子女的样子,子女是父母的镜子”。在生活中,父母应增强自己的低碳生活意识,时时处处注重做到低碳生活。例如:家长在做饭的时候将淘米水用来擦地板、擦玻璃、浇花,用洗澡、洗衣水冲马桶;在洗衣服的时候尽量少用烘干机烘干衣服而选择自然晾干;去超市购物时,尽量选择乘坐公交并自带购物袋;在自家的阳台上种植蔬果,既能减少外来蔬果的消费,又能吃到不用农药、化肥的绿色食品;在和孩子外出吃饭时,尽量自带餐具,减少或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自来水笔、圆珠笔用完更换笔芯而不是随手扔掉,等等。在践行低碳生活的过程中,家长要明确告诫孩子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节约用水、用电不只是为自家省钱的小事,更是造福人类的大事;种植蔬果和绿色出行不只是健康和节约能源那么简单,而是有着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意义。当父母通过自身低碳生活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并让孩子理解生活中的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作用的时候,孩子的主动性就可能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低碳、环保、节俭生活的热情就会提高。反之,如果家长生活铺张浪费或表里不一、言行相悖,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而,家长在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中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重言传更重身教尤为重要。
第三,强化养成训练,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训练是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在家庭中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必须始终坚持的。所谓“道德养成训练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施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体验,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凝聚为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观和道德品质培养方法。道德养成即是道德素质的养成,包括道德意识养成(知、情、意、信)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两方面。”[6]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家庭中养成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必须有明确、具体、可操作性方案,这样才能便于遵循和引导,从而将青少年对低碳生活知识的认知转变为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下面是两个旨在养成孩子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活动案例:
[案例一:教孩子正确选择电脑关机方式]
养成目标:
(1)道德意识养成目标――认识到勤俭节约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增强节约电能意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信念。
(2)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养成不浪费电、节约资源的低碳生活习惯。
实施过程与方法:
(1)家长明确地告诉孩子,每次使用电脑时要学会正确选择使用方式:暂时或较长时间不用电脑时选用“待机”模式或“睡眠”模式;很长时间不用时选择“关机”模式;亮度随房间光线变化而调整等。家长可以给孩子具体操作演示。
(2)家长注意教育孩子,正确选择使用方式不仅可以节省电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可以减少电脑辐射,保护我们身体健康。
(3)当孩子忘记关机或使用方式选择不当时,家长应该及时提醒,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也需要提醒很多次。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表示赞赏。
(4)父母使用电脑时,要正确选择使用方式,给孩子做好节能环保的榜样,如果自己忘记关机或使用方式不当,孩子给予提醒,应虚心接受、改正,并表扬孩子的做法。
测评巩固:
通过孩子使用电脑过程中是否自觉选择关机方式的实际观察,评估孩子节约用电,养成正确选择关机习惯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巩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案例二:让孩子自己挣取1元钱]
养成目标:
(1)道德意识养成目标――认识到勤俭节约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增强节俭意识的认同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信念。
(2)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养成俭朴、自力、珍惜资源等生活习惯。
实施过程与方法:
(1)家长给孩子布置任务:利用星期天依靠自己的劳动至少挣取1元钱(要求真正靠自己劳动获得,不得把家里的废品拿去卖),从中体验挣钱的不易。
(2)家庭成员坐在一起听孩子讲一讲挣钱的过程和感受。
(3)请老一辈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讲过去的艰苦生活,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4)家长遇到孩子平时不该遗弃物品时(如吃剩的面包、馒头、水果,写字时仍可用的铅笔、橡皮、纸张等),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和启发孩子: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们还应该保持勤俭节约、自觉参与低碳生活。
(5)家长引导孩子利用挣来的钱办一件有意义的事(如积攒起来买东西给爷爷奶奶或家境不好的邻居老人等)。
测评巩固:
通过随孩子平时吃饭、使用水电等实际观察,或家长和孩子一起对一些浪费资源的事件进行讨论,试探了解孩子的看法等形式,评估孩子节约资源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改进养成训练方案,巩固孩子相关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
通过以上养成训练活动,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生活的好习惯。案例一中,家长通过反复训练孩子电脑关机习惯,可培养青少年节约电能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案例二中,让孩子自己赚取一元钱,体验挣钱的不易,从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等,使孩子进一步体悟“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明白在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仍要继承和发扬节俭的优良传统,养成生活俭朴、珍惜资源等的生活习惯。同时,家长在实施养成训练活动中,还应该注重孩子情感体验的强化以及训练活动的持续性。青少年的低碳生活伦理素质养成决非一蹴而就,只有通过实践中行为的不断累积,才能形成习惯, 积淀成品德。因而家长在训练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应该注意经常性和持续性, 以达到习惯成为“自然”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活动行为内化为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罗顺元.低碳文化与文明前景[J].未来与发展,2010,(5):11-15.
[2]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社,2010:190.
[3].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2.
[4]陈延斌,刘建宁.家庭中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未成年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工程[J].伦理学与德育研究,2005,(1):133-144.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汇市场;定价权;市场份额;碳交易
[中图分类号]F205;S757.4;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5)05-0048-12
[作者简介]钟晓青(1962― ),男,湖南永顺人,博士,中山大学园林及生态经济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兼任广州市建工设计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景观设计院副院长、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汪宜娟(1985― ),女,河北邯郸人,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学与园林设计研究;廖立维(1988― ),男,广东博罗人,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学与园林设计研究;徐永成(1984― ),男,湖北荆州人,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广州 51027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96AJB042)、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绿色空间研究”(20070401)、“低碳社区研究”(2010KB10)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经济边缘效应研究”(974083)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On China’s Discourse Power and Corresponding Promotion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Carbon Sequestration Market
By: Zhong Xiaoqing,Wang Yijuan,Liao Liwei & Xu Yongcheng
Abstract: Based on studying the market types of the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ree emission trading mechanisms which are respectively the Joint Implementation(JI),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 and the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ETS). Furthermore, on the basis of the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quota and its transaction price, China’s CDM emissions reduction share of the global scale, the potential of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and China’s share in the future, and the carbon trading shares based on the carbon storag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we analyze China’s pricing right of carbon emission by referring to veget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emission and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ing quotas. What’s more, we discuss the issues of China’s original price and pricing right of the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analyze several current international carbon reduction schemes, an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carbon trading examine the reason of China’s low-cost carbon emission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holding the pricing right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in the future. At last we put forward som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suggestions for China’s fighting for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carbon sequestration market;pricing right; market share;carbon trading
一、引言
在面对由碳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以及以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可燃冰等高碳能源支撑的现代经济社会体系的不可持续性(化石能源将于50―200年内耗竭)的现实情况下,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节能减排、新能源替代及碳中和(碳源和碳汇的对接)成为低碳转型的三条必由之路①。
卖方市场:P1=aX+bY+常数(a>0,b>0)(Ⅰ)
买方市场:P2=cZ+dS+eT+常数(c>0,d>0,e>0)(Ⅱ)
其中,X为标准化后的国家碳汇储存量;Y为标准化后的国家进出口额;Z为标准化后的国家出口量;S为标准化后的累积碳排放量;T为标准化后的人均碳排放量;P1为卖方市场碳排放交易定价权指数份额;P2为买方市场碳排放交易定价权指数份额,a、b、c、d、e均为常数
由于选取的指标的单位各不相同,为了统一标准,对生物质碳汇储存量、国家进出口额、累积碳排放量等变量采用极值法■(公式Ⅲ,其中D为任意假设变量),进行标准化后计算。
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定价的话语权方面,由于各个国家定价权界限不清晰,因此,本文选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分类计算。
(一)数据标准化
设样本集合X=(x1,x2,…,xn)的每一个样本xi由一组特征数据(xi1,xi2,…,xim)表示。为了使具有不同量纲的实际问题中的不同数据能够进行比较,通常对实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平移标准差变换和平移极差变换。由于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一致,本文采用平移极差变换。
平移极差变换公式如下:
■
■(1)
(二)建立模糊相似矩阵
本文采用数量积法求算相似系数rij(xi与xj的相似程度):
■(2)
模糊相似矩阵R转化成模糊等价矩阵R*。模糊相似矩阵通常不满足传递性,本文采用矩阵理论中的传递闭包法,运用“min-max”运算法则进行合成运算,将R改造成满足传递性的模糊等价矩阵R*。与普通矩阵的数量积相比,模糊矩阵数量积的运算过程一样,仅将普通加法改成∨(逻辑加,二者取较大者),将普通乘法改成∧(逻辑乘,二者取较小者)。其中矩阵R2中的元素rij(2)由下式确定:
■(3)
经过有限次运算后,当第k次生成的模糊相似矩阵与第k-1次相同时,模糊相似矩阵即为模糊等价矩阵R*。
(三)聚类分析
根据R*,利用“λ―水平截集法”从高到低取不同λ(λ∈[0,1])值,在适当的阀值λ处进行截取,每取一个λ值,对矩阵R*中的元素按下式进行一次代换。
■(4)
代换后的矩阵记为Rλ,为t(R)的λ截矩阵。Rλ的列向量对应样本集合X=(x1,x2,…,xn)中的元素。当且仅当矩阵Rλ的列值对应相等时,X中某些样本则为同一类。将样本集合X分为若干类,依次取不同的λ值,逐步实现由细分到粗分的聚类,再依据聚类结果进行分类。
三、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类型及交易机制
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也就是碳减排购买协议(ERPAs),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购买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排污权交易的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
(一)碳排放交易的市场类型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碳交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限量与贸易”(Cap-and-Trade)体制下,排放主体获得由管理者制定、无偿分配或拍卖的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配额不能够满足需求的买家可以向卖家购买多余的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以下简称EU 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就是这种配额的两种类型;另一类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典型的此类交易为清洁发展机制(以下简称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CERs)和减排单位(ERUs)。
因此在配额交易和项目交易中逐渐形成了碳排放交易市场。在不同的交易市场上又存在着不同的交易机制。
(二)碳排放交易的三种机制
《京都议定书》不仅制定了具有约束力的减排义务,而且提供了三种灵活的机制以帮助附件I国家实现减排任务,这三种灵活机制为: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交易机制(ETS)(《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
1.联合履行机制(JI):鼓励在发达国家的公司间通过项目合作达到减排,同时鼓励在合作的国家间进行技术和经验转让。JI主要针对“经济转型国家”(前苏联国家),鼓励西欧和北美国家对这些国家投资减排项目①。
2.清洁发展机制(CDM):允许附件I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在非附件I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利用由此产生的经认证的减排额来部分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所承诺的限制和减少的排放量。
3.国际排放交易机制(ETS):《京都议定书》附件B签署国之间可以进行排放交易,这种交易只能是各国为实现减排承诺所采取的本国行动的补充(《京都议定书》第十七条)。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展中国家现阶段不存在减排责任,附件I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可以通过CDM机制与非附件I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易实现其减排任务。中国是承诺自愿减排的国家之一,现阶段的交易主要是通过CDM项目进行交易,并且由于国内现在较为缺乏专业的碳金融中介机构,因此进行的很多交易都是通过买卖双方自行议价,处于一级CDM交易市场。
(三)全球碳排放交易额度及我国的比例
从2005―2009年国际碳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总量和交易额上看,配额型交易市场要比项目型交易市场活跃,且交易量和交易额逐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5―2006年间,交易总量增长了113.8%,交易额增长了181.8%;2006―2007年,交易量总增长达72.8%,交易额增长额102.2%;2007―2008年,交易总量增长了62.06%,交易额增长了114.3%;2008―2009年,交易量增长了79.9%,交易额增长了6.4%。
在2009年,全球碳市场交易8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4年增长了近68倍,年均增长达到1.3倍;交易额为1437.3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近163倍,年均增长达到1.8倍。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GDP负增长0.6%,发达国家GDP负增长3.2%,但碳交易额仍增长了6.4%。
中国正处于CDM交易的一级市场,与国外配额型市场相比,主要的交易量和交易额相对较小,并且CDM项目一级市场的价格与EUETS平均价格和CDM二级市场的价格相差较大。
(四)中国CDM碳排放减量占全球的比例
2007年至2010年,中国从CDM执行理事会(EB)获得正式批准的项目由原来的55个增加到820个,占执行理事会(EB)总共批准项目的比例,也从9.24%上升至36%。从减排量来看,中国成功注册的项目有820个,占全球CDM成功注册项目的36%,但是减排量已经约占到全球CDM项目的60%。2007―2010年间,低成本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实施CDM项目的首选,中国在EB注册的CDM项目逐年递增。近年来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是最有潜力、最大的CDM项目供给市场,可以提供世界CDM所需项目的一半以上,约合1亿―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
CDM项目中的碳汇交易主要为造林和再造林项目:即发达固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造林,以这部分造林产生的同碳能力(吨数)来增加其碳排放额度。换言之,甲方出资的对象是乙方将要种植的林木,而目的却是这些林木将要产生的固碳能力。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首行执行官查德・桑德尔曾认为,国际碳交易市场将最终成长为超过10万亿美元的超大型市场,而碳汇交易将成为碳交易中的重要部分。随着低碳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国都会竭尽所能扩大碳汇储备以备国内需求,碳汇将成为一种新的资本①。
(五)全球碳排放交易的潜力
由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2007年提供的各国未来碳排放趋势的数据可知,各个国家未来要发展本国经济,就一定会有碳排放。根据附件I中各个国家承诺的减排目标以及发展中国家为全球环境而自发提出的减排目标,很多发达国家分配到的碳排放配额必然不足以完成自身的减排目标;而且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减排成本的不同,发达国家必然会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或者联合履行机制(CDM)实现其减排目标。依照近年来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CDM)中提供的减排量,未来碳排放交易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很大。
《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2012年期间,根据附件Ⅰ中的38个国家的CO2排放量应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减少5%以上。世界银行估计,这些减排义务国在这5年内需减排50亿―55亿吨CO2,其中一半需通过碳交易机制实现。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1900亿美元,碳交易市场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②。2010年2月麦肯锡咨询公司预计2020年全球碳交易规模将达1.2万亿美元③。
(六)全球基于碳汇储量的碳交易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碳源”的定义是经济主体(企业)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汇交易是一种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而创造出来的虚拟交易。为发展工业而制造了大量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在无法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以达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该国家规定的碳排放标准的时候,可以采取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造林,以增加碳汇、抵消碳排放,从而降低发达国家本身总的碳排量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碳汇交易”①。简单地说,所谓碳汇交易,就是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这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交易是一些国家通过减少碳排放或者吸收二氧化碳,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转卖给有需要的国家,以抵消这些国家的减排任务。
在碳汇储量排名前20的国家中,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联邦以及巴西、印度尼西亚国家外,其他国家的碳汇储量均低于本国的碳排放量。因此基于“碳源―碳汇均衡原则”,这些碳源小于碳汇的国家需要从别的国家购买碳汇或者通过植树造林亦或通过减排技术来弥补本身的碳均衡问题。
1990―2010年,虽然中国的碳汇储量不断增加,但是中国2007年的碳排放量为1783029百万吨,超过了2010年活立木当中的碳储量13255百万吨。由于目前中国不承担强制减排任务,因此中国现阶段还可以用此部分的碳汇进行交易。但是随着世界对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不断重视,在不远的将来各国势必都要进行强制减排任务,中国也不例外。若按照中国现在的碳均衡情况看,意味着中国将来需要从他国购买碳汇指标。
四、中国在全球碳排放交易中的定价权问题
由于进行碳排放交易,必然要根据各国储存的碳汇和各国的碳排放为基础。以《京都议定书》中的附件I国家以及少数自愿减排的发展中国家为对象,从各个国家的生物质所能够储存的碳含量、各个国家2007年当年的碳排放量、1990-2007年的累积碳排放量以及各个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由于涉及的国家数较多,本文对分析所得出的结果选取排名在前20位的国家进行排序,探讨中国碳排放交易的定价权。
(一)基于植被碳汇份额下的中国碳排放定价权分析
由于森林植被等在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储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根据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森林状况报告显示的各国生物量(仅指已经报告了活立木蓄积量,生物量系指地上和地下的生物量)碳汇储存量数据,对附件I国家和少数自愿承担减排的发展中国家碳储量及其占全球比例进行分析,本文选取排名前20的国家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的结果:在生物质碳储量中,碳储量最多的国家是巴西(81239百万吨),其次分别是美国(35118百万吨)和俄罗斯联邦(32210百万吨),中国以13255百万吨排名第四。在各国生物质占全球比例方面,巴西仍以20.51%处于第一位,其后分别是俄罗斯联邦13.40%,美国7.89%、澳大利亚3.47%,中国则以2.54%处于第五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公布的世界森林报告显示,中国通过实施几个旨在增加森林资源、保护流域、治理水土侵蚀和荒漠化、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大项目,对这一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印度和越南等国都制定了大规模造林目标并设立了鼓励小农户多种树的奖励项目。中国计划到2020年,人工林面积增长量达5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3%。如果按目前的造林速度发展,在2015年就可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未来中国碳汇的储量必然将不断增加。
而碳排放权的交易主要是看未来各国的碳汇拥有量,并且由于各个国家的森林植被面积、减排技术等的不同,未来各个国家的碳汇储蓄量也是不尽相同的。未来的碳汇交易形成的市场可能就是寡头垄断市场,而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因此国家储存的碳汇越多,未来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就越大,处于卖方市场的国家就拥有更多的谈判议价权力。基于此,中国应该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拥有碳排放交易的定价权。
(二)基于碳排放下中国的碳排放定价权分析
根据IPCC第四次报告的内容,全球气候变化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和水泥的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及人类代谢产生的CO2是大气中CO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来源。而各国开展碳排放交易的重要原因在于各个国家需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各自的减排任务。
因此,根据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提供的1990―2007年世界各国的化石燃料CO2排放数据(包括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泥生产、废气燃烧产生的总排放量)以及2007年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对附件I国家和少数自愿承担减排的发展中国家的碳排量进行分析后得到以下的结果:在1990―2007年累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美国累积排放量(26730705百万吨)位居第一,中国(18780263百万吨)居第二,俄罗斯联邦(6801927百万吨)、日本(6011973百万吨)、印度(5412448百万吨)紧追其后;从200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看,中国以1783029百万吨排名第一,其次是美国(1591756百万吨),印度(439695百万吨)、俄罗斯联邦(419241百万吨)和日本(342117百万吨)分列第三、四、五位。可见,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在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卢森堡人均排放6.16tC.a-1居于第一,列支敦士登为6tC.a-1居第二,美国为5.2 tC.a-1位居第三,中国的人均碳排放为1.35tC.a-1位于第四十位。
从整体上看,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大,但是对于整个工业化发展历程而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累积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还是相对较低的。
但是未来碳排放交易主要是基于碳源碳汇均衡的基础上进行交易的。因此,从各个国家目前的碳排放情况来看,未来很多国家都需要通过购买他国的碳汇指标或者通过减排技术等手段来完成减排任务。中国也不例外,而且对碳汇的需求很多,处于碳排放交易中较大的买方市场,因此未来的碳排放交易中也应该拥有较大的谈判议价的能力及定价权。
(三)基于进出口贸易额度下中国的碳排放定价权分析
在一般的经济活动中,各个产业产品的生产不仅会直接导致最终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耗,还会通过消费各种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进而间接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与能源的消耗,而能源的消耗量可以通过某些技术参数换算即得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贸易出口中含有的二氧化碳量是不同的贸易商品从生产到出口,形成最终产品等环节累计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之和才是完全排放。进口产品隐含了别国为了出口而在其国内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进口产品也包含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但是,进口产品是在国外生产,由于不同国家在生产技术、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产品生产所消耗能源量也会不同。因此不能把在国外生产的进口产品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当作是国内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而必须从进口产品在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角度来考虑,即假定在本国生产条件下,这些进口产品作为国内最终产品生产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完全排放量。
从2007年各区域与中国进出口数据以及各区域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度所占比例来看,当年中南美洲与中国进出口比例分别为9.47%、11.92%;中东地区与中国进出口比例分别为7.41%、8.99%;北美、欧洲、独联体以及非洲、亚洲等区域均需要从中国进口(即中国出口)。总体上看,中国每年从全球的进口额所占比例为8.16%,中国出口给全球的贸易额占全球比例为9.55%。中国虽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部分经济利益,但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各国国际分工、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技术条件以及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出现碳排放转移问题。由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承担了大量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出口二氧化碳耗能高于进口二氧化碳省能,因此未来这些国家由于国际贸易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因此,这些国家在未来的碳排放交易中势必需要购买更多的碳汇指标进行中和,进一步表明这些国家在未来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处于买方市场。基于此,处于较大的买方市场的国家的碳交易的谈判议价能力应该更强,且拥有更多的定价权。
(四)基于模型分析的各国碳排放交易定价权份额的计算
根据《京都议定书》签订的目标,即通过各个国家实行节能减排的目标达到最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当国家处于碳交易的卖方市场中,即未来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哪个国家拥有的储存碳汇越多,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就应该拥有更强的谈判议价能力。因此,碳汇和进出口等指标对各个国家的碳排放定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基于每个国家现在的碳排放情况以及IEA对每个国家未来碳排放的趋势分析,由于碳排放量太大,需要通过购买碳汇指标来完成减排任务。在未来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当某国家处于买方地位时,该国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就需要购买更多的指标进行碳中和,因此,累积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出口贸易等指标都对卖方市场的国家的定价权有一定的正相关。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建立的基于买方和卖方市场的碳排放价格指数模型(Ⅰ)和(Ⅱ),并利用公式Ⅲ进行标准化后计算。不妨假设a=b=c=d=e=1,可以计算出中国在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份额分别为P1=0.79(10.75%),P2=2.81(9.80%)。根据上述模型,对附件I国家和少数自愿承担减排任务的国家分别进行计算并且选取排名前20名的国家进行排序分析后得出,位于买方市场时,美国可以获得12.2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占附件I国家和少数自愿减排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9.79%份额位于第二,德国占5.44%居第三,日本占4.47%位于第四,俄罗斯联邦以4.07%居第五;当位于卖方市场时,美国以19.49%份额排名第一,巴西以14.74%居第二,中国以10.76%位于第三。
因此,当假设所有的指标的权重都相同时,不管位于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中国都拥有一定份量的定价权的话语权。当赋予各个指标不同权重时,各个国家的定价权的份额比例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五)中国碳排放交易初始价格及定价权问题
中国主要是通过CDM机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正处于以项目为基础的自愿性减排阶段(即是CDM一级市场)。目前国际上的碳排放交易价格主要是参照欧盟碳排放交易价格和美国碳排放交易所的价格,而中国现行的碳排放交易价格主要参考的是欧盟的价格。
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CERs)交易价格和以配额(EUAs)为基础的交易价格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价。2008年,一级市场CERs交易的平均价格为16.12美元每吨二氧化碳当量,比二级市场的交易均价低8.39美元;2009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该价差有所缩小,但仍有3.94美元的差距。
根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规定,CERS价格在项目设计之初必须由国家发改委审批,并且中国碳排放交易的价格偏低,中国为保护CDM项目的发展,对部分CDM项目进行了政府限价。
结合中国碳交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碳排放交易的价格与国际价格相差甚远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其一,CDM交易标准及法律规范等主要由欧洲国家制定,中国作为具有潜力的碳排放资源国家,进行CDM交易时也必须遵守国外的标准。
其二,中国现在缺乏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虽然自2008年起,中国陆续成立了多家环境交易所,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他们的服务范围主要是节能减排、环保技术以及资产类的交易,并没有真正从事碳排放交易。同时,现在各省市过多地成立环境交易所,造成市场过于分散,交易标准不统一,影响了市场对于碳排放交易的价格发现功能。因此,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碳现货交易平台,也无法开发类似碳期货等碳金融衍生产品,从而也导致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平台的空白,这些都使得我国在从事CDM交易的时候缺乏有效的CERs价格的参考体系。
其三,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展中国家暂不承担减排义务,因此中国国内的这些企业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减排任务,也缺乏减排或者碳交易意识,因而国内专门从事碳排放交易的中介机构也不多。因此,中国碳排放交易的现状是企业主要是通过作为CDM项目分散地参与碳排放交易。而CDM的特点是“捆绑销售”,即在项目运作之初就已确定CERs的买卖双方,导致CDM项目承接方只能定向与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基金或企业进行交易。由于中国未参与碳交易标准与规则的制定,且缺乏碳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单兵作战”的CDM项目承接企业在掌握碳减排标准与核定成本、碳交易付款范围与条件及适用法律、国际碳交易价格走势等一系列信息上的成本与难度巨大,在CDM运作之初的谈判上就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碳交易定价权基本丧失,往往被迫接受对方缺乏竞争的低报价①。相反,境外买方则凭借其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专业能力,掌握定价优势,低价购买后,将碳资产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二级市场交易。
其四,我国政府的限价政策虽然对国内价格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也对市场调整价格的方式产生了干预。
五、世界各国碳交易定价权因素的模糊聚类分析
以上主要从各个国家的碳源排放量和碳汇储量以及进出口方面探讨了每个国家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定价权问题,并且通过建立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模型分析了各国在未来碳排放市场的具体份额。由于类与类之间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界限,分类本身就是一个模糊问题②,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用相似性尺度来衡量事物之间的亲疏程度,并以此来实现分类。在这一部分中,将主要通过模糊聚类的分析方法,根据研究对象本身的属性来构造模糊矩阵,然后再根据一定的隶属度来确定其分类关系。
本文采取的分析指标数据来源于《世界森林状况》中,摘抄了《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附件I国家和少数自愿承担减排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生物质碳储存量,国土面积和森林面积数据,以及由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提供的1990―2007年世界各国的化石燃料CO2排放数据(包括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泥生产、废气燃烧产生的总排放量)以及2007年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的原始数据。
由于各个指标的单位和数量级各不相同,如果直接采用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就可能突出某些数量级特别大的特性指标对分类的作用,而降低甚至排斥某些数量级较小的指标的特性的作用,导致一个指标只要改变一下单位,也会改变分类结果①。因此,必须对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每一指标值统一于某种共同的数据特性范围。
对实测数据进行平移标准差变换和平移极差变换进行标准化处理的步骤如下:
(1)设样本集合X=(x1,x2,…,xn)的每一个样本xi由一组特征数据(xi1,xi2,…,xim)表示。
(2)根据下列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平移,标准差变换公式:
■(5)
■(6)
式中:XK为n个样本对象中第k个特征值的平均值;SK为n个样本对象中第k个特征值的标准差。
然后按极差变换公式(1)对模糊相似矩阵R采用数量积法[公式(2)]求算相似系数rij(xi与xj的相似程度。模糊相似矩阵R转化成模糊等价矩阵R*。与普通矩阵的数量积相比,模糊矩阵数量积的运算过程一样,仅将普通加法改成∨(逻辑加,二者取较大者),将普通乘法改成∧(逻辑乘,二者取较小者)。其中矩阵R2中的元素rij(2)由公式(3)确定。数据经过3次代换,得到模糊等价矩阵R*。
从SPSS聚类分析的树状图中可以得出按“最近邻体”划分的层级组别。按照不同的划分可以将这些国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具体分析过程见表1。
从累积碳排放量、当年碳排放量、国土面积、森林面积、人均GDP以及生物质碳储量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附件I国家和少数自愿承担减排的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在一定的程度上较为一致,如美国、中国、俄罗斯联邦、巴西等国家是世界上占有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他们几乎占了世界森林面积的一半以上(2011年世界森林状况),并且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在快速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由于受国家本身能源结构、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也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量。尽管发展中国家暂时不需要承担减排责任,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压力,未来参与减排的趋势在所难免,因此未来很有可能需要向其他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
综合上述分析,单列出来的那些类别的国家,如中国、美国等(见表1),在未来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应该具有较大的定价话语权,其他分至一类的国家的定价话语权一般,这个分析也较符合各国的实际发展情况。
六、小结与讨论
(一)本文通过国际通用的“碳源―碳汇”均衡规则,对《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附件I国家和少数自愿承担减排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分析,在排名前20的国家中,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联邦以及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外,其他国家的碳储量均低于本国的碳排放量,中国也不例外。按照现在各国发展的趋势以及全球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视,未来中国必然要承担起强制减排任务,且未来需要从其他国家购买碳汇指标,因此中国需要掌握更多的碳排放交易定价权。
(二)未来当各个国家处于碳交易的卖方市场时,即未来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哪个国家拥有的储存碳汇的越多,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就应该有更强的谈判议价能力;同时国家的碳排放量越多,未来若要完成减排任务,则需要通过购买碳汇指标完成减排任务。因此,在未来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处于买方地位时,本国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就需要购买更多的指标进行中和,处于买方市场的国家也应该在碳排放交易中有较强的谈判议价能力。
(三)利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附件I国家和少数自愿承担减排的发展中国家在生物质碳储量、累积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以及人均GDP、森林面积等指标下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值可以得出不同类的分类结果。第一类:中国;第二类:美国;第三类:俄罗斯联邦;第四类:巴西;第五类:卢森堡;第六类:加拿大、澳大利亚;第七类:德国;第八类:印度;第九类:日本;第十类:其他。前面单列的九类都具有较大的碳排放交易定价权的话语权,其他类则为定价权一般的国家。
(四)在分析中国碳排放交易中现行价格与国际碳市场价格的巨大差异后,结合中国碳排放交易的实际情况,并且借鉴国外碳排放交易的经验,提出增强中国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定价权的短期和长期建议。
关键词:低碳旅游 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机制
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在旅游领域的延伸,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仅反映现阶段接待国(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同时也是影响其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规模的迅速增加以及游客出游方式、消费层次的变化,公众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高速增长,加强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已成为我国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祝善忠,2010)。同时,人与自然、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也要求旅游业必须采用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此背景下,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必须关注水平与效率。
文献回顾
(一)低碳经济的关注日益增多,“低碳旅游”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
在ScienceDirect Online全文数据库和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分别以“low-carbon economy”、“低碳经济”为题目或关键词检索国内外近20年文献,共找到近1000条相关记录,成果内容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对低碳经济内涵、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与个体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二是对不同行业(主要是高能耗、高碳行业)实现低碳化发展途径的研究,如航运业、林业、钢铁业等;三是对低碳经济的几个核心即技术创新、新材料开发、政策体系建立的探讨;四是对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国内外对比。
针对低碳旅游的研究虽也有一定的成果,但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蔡萌、汪宇明(2010)认为,较之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的可操作性更强,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主要实现路径。石培华等(2010)认为,旅游业仍有很大节能减排空间,旅游景区、酒店、旅游城市、旅游企业的低碳化发展是低碳旅游业应瞄准的四大领域,并应形成扶持奖励等四大机制。黄文胜借鉴台湾坪林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经验,分析了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研究成绩显著
公共服务应实现多元化供给的观点在学界已达成共识。例如ERNST J.等(1995)认为,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私人提供服务可以并存;Christopher Hood (2000)提出政府可以通过和其他部门签署契约(PSBs)来解决公共管理改革中的矛盾;E.S.萨瓦斯(2002)认为民营化(即市场化)有助于降低政府成本且能够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作为“服务者”,除关注市场、制定法律法规和职业标准外,还应积极引导科学的社区价值观,等。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有关政府职能的研究和实践也逐步深化。如张文礼等认为,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引进市场与社会力量可以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孙春霞(2010)认为城市公共服务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多种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并对美国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与介绍。
但也有学者认为,受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也会因契约失灵而降低公共服务的绩效,从而出现公共服务市场化失灵(魏伟、卢少云,2010)。典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应用工具包括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用者付费、内部市场、产权交易、凭单制、放松管制,等等。这些成果对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较少
因国内外研究与行文习惯的差异,在ScienceDirect Online全文数据库检索未找到直接以“tourism public service”为题目或关键词进行研究的文献,但有学者对旅游服务质量(Arie Reichel、Oded Lowengart、Ady Milman,2000)、旅游交通(Wemer Gronau、Andreas Kagermeier,2007)、旅游政策等进行了相关研究。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关键词”=“旅游公共服务”进行跨库检索,仅有记录15条且均在2008年以后发表,相关理论探讨明显不足。
代表性观点如成荫等(2005)(2007)(2010)认为,远在南宋时期,地方官府便积极为西湖风景区的旅游活动提供公共服务;李爽(2008)认为旅游公共服务的对象从广义来看,不仅包括最终受益的旅游者,还包括政府、旅游企业、社区等作为公共服务主体存在的中间受益者;张泰城等(2009)认为旅游公共服务是基于国情和旅游业发展需要而衍生出来的公共服务,随着旅游公共需求的变化而应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刘小军(2007)、刘德谦(2010)、李爽等(2010)分别对旅游公共服务内容进行了体系划分。
此外,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李武武于2004年提出“三层次城市旅游管理模式”;杨大明(2006)主张通过差别服务提高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李爽(2008)提出构建旅游公共服务复合供给机制;李庆雷等(2010)则认为,在新公共服务思潮的影响下,第三方力量(the Third Sector)因其具有的民间性、志愿性、公益性和灵活性特征,在治理“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契约失灵”的困境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应该成为除政府、市场(企业)外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四)其它相关研究与实践
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以“题名”=“旅游服务体系”跨库检索共有记录12条,其中约半数研究集中在对自驾车及自助游客公共服务的需求上(如邱丹,2002;朱生东,2005;王文玉,2005)。部分学者对节事活动中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进行研究(如郭胜,2008;吴源、郭盛晖,2010);另有学者如张广瑞(2008)、李爽(2008)、李爽和甘巧林(2010)、黄燕玲(2010)等分别提出北京、厦门、广州、桂林等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策。这些研究成果对构建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机制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实践中,2006年,上海提出就城市举办重大节事进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2007年12月,我国首个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评审;2010年1月,我国首家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机构――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挂牌成立;2010年底,由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制的《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开始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我国已经开始全面、系统地进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近年来理论界和业界均已开始关注旅游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其中对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交通等子系统以及散客等细分客源市场关注较多,系统性、整体性研究相对较少;在供给模式上,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供给格局基本已成共识,但具体协作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同时对供给效率问题也开始给予关注,但基于资源环境约束所做的系统性研究还较薄弱,且科学的供给评价机制缺位;增加旅游公共服务投入的呼声高而对投入产出比(尤其是增加资源环境因子后)的关注较少。当前,低碳旅游对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故基于低碳的前提衡量旅游公共服务绩效,研究成果对解决科学供给机制缺位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低、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以及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意义。
低碳背景下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内涵
(一)旅游公共服务范畴的界定
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范畴,李爽等(2010)认为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以满足旅游者共同需求为核心,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具体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类服务、旅游公共信息类服务、旅游行业指导类服务以及旅游公共安全监测类服务4个子系统。刘小军(2007)将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划分为基础性、市场性和管理性三大类。刘德谦(2010)认为,旅游公共服务除了对公共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的提供外,还包括旅游公共信息系统、旅游安全救助系统、民众旅游科普系统、旅游专业教育系统、旅游公益事业系统(这些正成为新型公共服务的主要环节),以及旅游公共服务监管系统,其中的非市场供给部分也应由政府主管部门来主导。
本文认为,旅游公共服务应由多元化主体协作提供,其核心职能是服务于旅游消费者(现实的和潜在的)在游前、游中、游后的公共利益诉求。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旅游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类服务、低碳旅游信息类服务、技术创新类服务、低碳旅游科普类服务、政策管理类服务等(见图1)。
(二) 有效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但面对快速增长的需求,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还存在种种困境,既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又加剧了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低碳旅游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低碳旅游产业的形成对公共服务有着特殊的需求,如在影响低碳旅游产业形成的诸因素中,游客低碳消费理念和旅游供给者低碳经营理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部门的引导和有关政策制度的约束。
此外,低碳旅游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低碳技术创新的需求、低碳景区信息传播渠道的建立等等,这些均属于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范畴,同时又对其供给机制与模式有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旅游业刚刚开始向低碳化转型,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碳约束下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内涵
碳排放约束下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受多重要素制约,建设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社会,就必须考虑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绩效和成本问题。通过合理的机构设置、科学的供给与考评模式达到在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旅游经营与消费中碳排放的目的,从而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旅游业以其相对低污染、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而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平衡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而在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旅游业又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背景下,旅游公共服务的提供不仅要关注消费者满意度,专注于满足社会需求,还应关注资源和环境需求,通过发展低碳旅游,对其他产业实现良性替代,形成产业补偿,从而实现供给的可持续。
因此,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水平,首先亦应确定合理的供给目标。即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既增加旅游公共服务的投入和供给量,又通过资源环境的有效配置降低消耗,节约成本,提高供给效率(见图2)。
建立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对策
(一)建立复合评价体系,提高供给水平
低碳背景下对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评价除关注现实与潜在消费者因子外,还应加强对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比的衡量,确定“游客满意+社区满意+资源环境配置最优”为供给有效性评价的基本标准,进而通过需求感知干预和供给干预,提高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如图3所示。
(二)干预需求,培养低碳消费理念
旅游消费者(现实的和潜在的)是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参与者与旅游公共服务的受益者,其主观意愿和行为模式都与低碳旅游息息相关。只有旅游者对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推动低碳旅游业的发展。而游客自身价值观、消费经验等主观因素导致其对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判断呈现差异化特征。游客对低碳旅游认知度高,则其对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后供给的旅游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就相应会较高,二者呈正相关。其中,消费者满意度(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的满足程度)是评价供给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仅关注供给本身无法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必须通过需求感知干预培养科学的社区价值观。
需求感知干预的渠道:
一是消费渠道,即政府、环保公益组织与社区合作对社区居民科学价值观的培养。社区居委会、服务站等是直接与消费者接触、与居民关系最密切的基层组织。社区应在宣传低碳经济、树立居民低碳消费理念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社区既可以与相关环保组织、协会合作,举办各种与环境、资源、低碳经济相关的知识讲座,也可以组织居民进行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竞赛,组织低碳生活经验交流会;或为居民提供低碳旅游信息,组织居民参与低碳旅游活动。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低碳消费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二是供给渠道,即在旅游景区,企业在供给产品时通过营造碳汇景观、采用低碳技术、以及设立低碳解说和标识系统强化游客认知。
(三)干预供给,强化旅游企业社会责任
从事旅游工作的各旅游企业是推进低碳旅游的主体,是发展低碳旅游的关键与核心,以此对供给的干预主要针对市场主体即旅游企业,旅游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采取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组织方式和适用技术,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向低碳化经营转变。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政策约束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使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考虑资源、环境成本。如成立“旅游消费者协会”,接待投诉、监督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建议并作为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之一;对供给过程中的碳排放、能耗结构等指标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控,以达资源环境最优配置等。
(四)灵活的供给模式,明确的协作机制
发展低碳旅游,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和旅行者共同参与的行动,是一个牵扯到旅游服务、加工制造、种植养殖等多产业的活动,仅仅依靠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很难有效实现低碳旅游业的发展。除政府需要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行业规划、政策引导、技术标准等方面加强工作,加强对发展低碳旅游业的宏观指导外,还需要多管齐下,系统推进。如旅游交通运输和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节能设备的应用,需要加工制造等相关行业的支撑;在增加旅游景区碳汇方面,需要在草地、林地、水面等相关建设方面有更合理的搭配与更好的技术支撑,等等。
因此,低碳背景下提供旅游公共服务的各主体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协作、互相补充,通过制度约束形成明确的协作机制可以大大促进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其中行业协会、社区、消费者组织等第三方作为政府和市场供给主体的补充,应成为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见图4)。
例如,加强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鼓励低碳经营需要政府和市场协作(G-T1);进行低碳技术研发需要政府通过资金、政策、行政组织力等对企业进行支持(G-M);对社区居民进行需求感知干预、培育民众的低碳消费理念更需要政府、协会、社区等不同层次主体的共同协作(G-T2-T4);在宣传促销、安全保障等领域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企业合作,把一些专业性的服务外包,通过政府招标采购,实现公共服务。
(五)明确的技术创新协作机制
提供创新的低碳技术支持是低碳背景下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应采用何种模式发展?如何减少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应用何种低碳技术能够更好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游客的满意度?目前对于这些问题还都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可资借鉴或应用,都需要加强研究,增强这方面的理论储备和技术支撑。
因此,要结合国际上对碳排放的整体研究趋势,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基于“碳源、碳汇、碳流”属性及其可测性量度、构建、考核旅游业绩效和发展低碳旅游的技术经济指标,对我国旅游业碳排放现状、减排潜力、减排的技术政策支撑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并尽可能与国家所确立的2005年基准年挂钩,目标瞄准2020年,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旅游交通、旅游酒店、旅游餐饮、旅游景区等旅游者最集中的环节或空间,先行研究发展低碳旅游的核心环节和突破口,同时按照发展低碳旅游的要求,探索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完善碳中和等方面的技术途径。
(六)推广“低碳旅游志愿者”项目
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低碳经济的实现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消费者需要养成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基本理念与习惯。旅游信息服务是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将志愿者服务植入旅游服务,不仅丰富了志愿服务的内容,同时也是旅游服务供给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增益双方。组织、招募“低碳旅游志愿者”并对其进行相应引导与管理,使其形成长期的制度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协作(M-T)。例如,高等教育资源极为丰富的北京市,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学生资源优势,通过各种招募形成较为稳定的低碳旅游志愿者队伍。
低碳旅游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包括:进行低碳旅游产品信息传播并提供信息咨询;日常低碳旅游及低碳生活方式宣传;节假日等旅游旺季及热点景区秩序维护,低碳旅游宣传员;低碳景区经营活动监督员,监督并评价景区经营行为,等等。通过“一增一减”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即通过志愿者的旅游服务,增加旅游消费者的低碳旅游行为,从而减少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碳源,并使相应的管理成本降低。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国民休闲的重要方式与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旅游活动常态化、大众化、散客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又使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旅游整体服务质量的优劣,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低碳旅游与我国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相吻合,是一种符合时展需要的旅游模式。在此背景下所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务也应有其特殊性。只有建立明确的供给主体协作机制、灵活的供给模式、科学的供给评价体系、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尽最大可能降低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这也是最终真正实现低碳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 (1)
2.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
3.Ernst J., Whose utility? The social impact of public utility privatization and regulation in Britain [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Christopher Hood, Paradoxes of public-sector managerialism, old public management and public services [J].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3)
5. 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司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
7.张文礼,吴光芸.论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8.孙春霞.美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江汉论坛,2010(9)
9.魏伟,卢少云.公共服务市场化失灵的风险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0.成荫,王曦.官方公共服务与南宋西湖旅游[J].宜宾学院学报,2005(8)
11.李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
12.张泰城,王伟年.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中州学刊,2009(4)
13.刘小军.对加强旅游公共服务的思考[J].旅游调研,2007(9)
14.刘德谦.北京旅游公共服务坚持以人为本[N].北京日报,2010-7-8
15李爽,甘巧林,刘望保.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16.李庆雷,陈英,明庆忠.公共物品供给视角下国家公园发展中的第三部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7)
17.Arie Reichel, Oded Lowengart, Ady Milman, Rural tourism in Israel: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18. Ricard Rigall-l-Torr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ourism municipalities: The role of public goods,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19.张广瑞.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完善与北京的对策[M].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2008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报告.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20.黄燕玲,罗盛锋,丁培毅.供需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研究――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7)
21.石培华,冯凌,吴普.解读:低碳旅游瞄准四大领域,建设四大保障体系.中国网省略/travel/txt/2010-04/04/27/content_19920041.htm,2010-4-27
22.杨大明.明理识途,尽心履职,切实加强旅游公共服务[N],绍兴旅游电子报,2006年第4期. sxtour.省略/tour_netpaperview.asp?id=55[2006-5-10]
作者简介:
关键词: 计量管理; 产品保证; 节能降耗
中图分类号: F42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062-02
1 前言
计量是企业现代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好比是高楼大厦的基石,应受到我们每位管理者和职工的高度重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计量是质量的保证。”企业产品质量要提高,必须有计量来保证。只有加强计量管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效益;只有准确的计量数据,才能优化生产的过程控制,使生产过程中各原料、辅料和能源有效利用,使生产的消耗降低,使节能降耗落到实处。计量在生产中对提高产品质量和节能降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受国外金融风暴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冲击,企业和实体经济效益不断下滑,要使我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好转,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提高效益,增加竞争力。没有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信息,提质降耗无从谈起,因此严格的计量管理,才是保证企业产提质降耗和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条件。
2 计量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2.1计量的定义。按JJG 1001-91《通用计量名词及定义》规定,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计量管理”这个概念首先出自于日本,我国规定:“计量管理是为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提供计量保证所开展的各项管理工作”。
2.2企业生产中计量与质量的关系。计量是手段,质量是目的,计量与质量的关系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企业要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就要保证生产和经营中的计量测试手段齐全、准确,从而才能有效地进行经济核算,才能控制工序质量和产品质量。因此,抓好计量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也是安全生产的有效保证。
2.3计量在企业节能降耗和长远发展中的地位。计量工作在企业的节能降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计量工作,通过计量检测手段才能为企业的生产等提供可靠的技术数据和技术保证。可靠的计量数据是生产过程工艺指标的控制的保证,可以优化过程控制,使原料和能源有效利用,使设备在最佳状态下运行,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消耗,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
企业的计量管理就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企业的各项活动,有效而切实地采用计量检验手段,并将检验手段形成系统,渗透在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和企业管理中。准确的计量是提高企业素质和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竞争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计量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积极的作用。
3 计量监测数据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1准确计量对水碳比的影响。水碳比是指一段转化入炉气中的水蒸汽分子数与天然气原料烃中有的碳原子个数之比:R=H2O/ΣC,水碳比的大小对转化有特别大的影响,提高水碳比可以使转化甲烷的平衡含量降低,并且有利于触媒的长久使用,但过高的水碳比使相应设备体积增大,单位产量的耗能增加,不利于节能降耗。因此,有效准确地控制水碳比对转化生产提质降耗至关重要。要准确的控制水碳比就要有蒸汽及天然气流量、温度、压力和气体成份分析等众多的计量数据为基础。
3.2准确计量对氧气流量的影响。为了提高气体转化效果,我公司在转化工段加入了二段炉进行二段纯氧转化,二段纯氧转化技术中氧气流量是一个最主要的控制指标,它的大小影响着二段炉的转化效果和安全运行。当氧气量加大时,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多,炉温高,安全生产受到威胁;当氧气量减少时,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少,炉温低,使出口甲烷含量增加。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当体积流量一定时,气体的摩尔量与气体的温度成反比,与气体的压力成正比。生产工况(氧气的温度和压力)稳定时,氧气的摩尔量是稳定的。当氧气的温度和压力任意一个参数发生变化时,如果控制体积流量一定则氧气的实际流量(摩尔量)将发生变化。因此,要使氧气流量稳定,则需要对氧气流量进行温度和压力补偿,以提高氧气流量的准确性,提高二段炉的转化效果和安全稳定运行。
3.3准确分析对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的影响。生产过程中每个生产班次的分析数据是生产过程控制的主要参考和入库甲醇质量合格与否的主要依据。生产中,甲烷硫含量,一、二段出口气体成分,炉水指标,预后pH值等数据由中化车间(分析车间)职工每四小时进行一次,每次的分析数据是生产操作调节的重要参考,分析数据的及时准确是生产过程工艺指标合理控制的保证。入库甲醇水含量,游离酸,沸程,密度,色度等分析数据是甲醇入库质量标准的唯一依据,准确可靠的分析数据是产品质量的保证。
3.4向计量要效益,计量数据是企业基础管理的重要依据。计量数据是企业生产时操作人员的眼睛,同时它也是管理人员决策的基础,是企业量化考核的依据。我公司将生产成本量化分解为70多个指标,参照市场价格制定各种原料和介质的模拟价格,以指标和模拟价格为主要考核依据,重点考核物料消耗,按月层层分解,形成公司、车间、班组三级考核,各项指标直接到人,消耗成本考核决定分配,考核分配占到职工总收入的50%以上。一月一指标、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奖惩。通过有效考核,给压力、给动力,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管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进一步提高计量管理的对策
4.1认真贯彻计量法,全面提高计量管理水平。要想充分发挥计量管理的作用,必须认真贯彻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对计量检测设备、器具严格执行周期检定和检查,确保量值准确可靠。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严格计量检测手段,完善计量监督体系。运用科学的计量管理方法加大监督力度,促进企业严把产品质量计量关,提高企业效益。
4.2加大计量投入,提升计量水平。对计量管理人员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利用“质量月”“计量日”等活动把“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计量是质量的保证”的思想,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职工的质量计量意识。
加大投入,配齐生产过程中和产品出厂检验所必须的计量检测设备和器具。现阶段我公司在过程检测中间断分析检测数据较多,如炉水、预后pH和硫含量等的检测数据均为每四小时一次,即使每次分析合格也不能保证整个生产过程中其指标的合格。根据我公司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在线分析仪器,更能有效提高检测效果,使整个生产过程的合格率提高,有效提升过程控制水平,使提质降耗落到实处。
4.3加强计量工作的协调统一。计量管理工作必须做到管理决策――监督考核――维护使用三方面的高效协调统一。企业管理决策层必须熟知计量法规制度、体系要求和内部计量工作现状,做出创新科学的计量管理决策。监督考核部门必须起到承上启下,严格管理实施的作用。计量设备维护使用部门必须坚决执行企业的计量管理规定,并将实施情况反馈给监督考核部门。建议在企业各生产部门设兼职计量管理员,主要负责法律法规的收集、宣贯;监督测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有效改进;负责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这样可以弥补企业专职计量管理人员的不足,将计量宏观管理部门与计量设备具体维护、使用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可以有效的推动计量工作。
关键字: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元素观;氧气;二氧化碳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03–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从化学元素观说起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由为数不多的元素组成的。虽然中外哲学家提出的元素并不相同,但是把复杂的物质归结为有限数目的元素,他们的哲学思想却是一致的,而且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尽管如此,古代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元素论并不能成为化学科学的基础,因为他们所提出的元素,不仅本身无法量化,而且在解释具体物质的性质及变化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化学元素则专指组成化学物质的基本单元,本身有着确定的物理意义。因为元素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名词,在学习初等化学时,应当有助于建立化学元素的概念。但是仅仅认识到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不够的,只有对化学元素的多种存在形式,如自由态―原子、离子态(包括不同价态)、结合态―单质,以及以化学元素在化学变化中的可迁移性、组合方式的可变性和化学元素本身的不变性有所认识,才算是对化学元素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而这种认识,只有通过化学的学习才能形成。虽然初等化学涉及的化学元素不多,涉及的元素形态也不多,但是对于形成比较全面的化学元素概念,却是可以而且应该能够做到的。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把握住这个最基本的学科基础。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尽管我们也承认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实验的作用往往只体现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几种简单仪器的基本操作、了解把仪器组合成能够完成某个化学过程的装置时的要点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当课时紧张时,实验现象的观察改为多媒体演示,仪器装置改为图示,化学过程被简化为相关的化学反应式等,就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应对方法。考核方式则着重于背诵某些实验事实、名词定义、各式各样的化学计算题、脱离化学本身的推理题、和那些只适合化学专业学习阶段才能够正确回答的所谓探究性试题。
初等化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学习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元素符号为基础的化学语言体系、以原子相对质量(分子相对质量)为基础的化学计量关系、以及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作为化学学科的启蒙和以培育科学素养为首要任务的学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把握住核心的化学基本观念,从而能够从化学视角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和恰如其分地评价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起的作用。
化学元素观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即使在人们已经知道,于特定条件下,对于为数不多的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同位素而言,原子核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亦即在这类体系中,化学元素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这种认识并没有违背化学元素观,因为就所生成的化学物质而言,化学元素观仍然是认识其变化途径和确定产物的基础,而且都可以从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它们的归宿。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化学变化中,反应体系内化学元素的存在形态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可以变化,但是化学元素的种类不变(即原子核不变),以各种形态存在于物质体系中的(元素)微粒数量不变,却是经过大量实验证实了的事实,并已成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因为原子核不变,所以化学体系中物质总质量不变,化学反应体系必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在这个前提下,化学反应式的完成和化学计量关系的建立,以及依据化学反应式进行化学计算的规则和方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道会比一般的四则运算题更难吗?
2 实验体系的特点和应当可以学到的化学
为了便于讨论,先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的原理和有关的化学概念分别加以介绍,然后再把它们整合起来,试图阐明通过这两个实验应当并能够学到什么。
2.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这是一个利用化学方法从含氧化合物中分离出氧元素并制备氧单质的实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利用化学变化以制取某种物质为目标的这类科学实验可能是第一次。实验所选择的化学体系和所用到的仪器及基本操都比较简单,但却是最能体现化学特色(可惜过去在这方面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注)。
从含氧化合物中获取单质氧的实验,是对化学倚为基础的化学元素论的有力佐证。直接加热或同时加入某种催化剂的方法对于其他含氧化合物并非都可以奏效,表明在不同的含氧化合物中,氧所处化学环境不同(即结合的方式和强度不同),所以结果可以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包含在化学性质不同的含义之中。元素在化合物中存在形态(或环境)的差别,是引申到对化学结构理论的最好铺垫。所以仅仅关注排水集气法的装置原理和相关操作,对实验体系中所包含化学本身的思考和探究的缺失,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加深对上述论述的理解,选取一些不能用类似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体系进行对比,这是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其间的相似及差异的发现和比较,是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这种认知过程虽然偏于感性,但是却生动而具体,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简单的选择莫过于参照实验中用于加热和作为反应容器之用的玻璃仪器,只要想到,以二氧化硅为主要组分的玻璃,其中也包含有氧,却能够经历整个反应过程而安全无恙!二者之间的差别所形成的鲜明对照,可以使得学生在物质性质取决于它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物质的变化可以用外界条件来控制这两个方面有了实际的体验,从而体现出初中化学的启蒙作用。如果把探究的视角扩展到水、石英砂和陶瓷,内涵就更丰富了。
在书写反应方程、绘制仪器装置简图、叙述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讨以下的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通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对氧气性质的探究,你对氧气的性质有了哪些认识?和你此前对氧气的认识相比,是否基本一致?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有了把氧从含氧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和通过反应(如氧化、燃烧)使氧进入生成的含氧化合物两个方面的体验,你对化学元素论是否有了新的体会?
(3)如果有人说,只要化学物质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就一定可以从它制得氧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如果不完全同意,请试着给出一个你认为更合理的说法。
(4)带火星的木条、细细的铁丝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氧化(或燃烧)时,发生反应的物质相同(化学反应式也相同),为什么现象并不相同?
(5)类似于上面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你能够举出几个实例吗?
(6)综合(3)和(4)的事例,你能够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吗?试一试,好吗?
2.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这是又一个用实验室方法制备气体物质的化学实验。因为气体性质不同,所以收集方法也有所不同。故尔在学习化学时,应当着重于发现和利用物质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无论是基于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都可以成为选取对化学物质进行制取、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的基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氧气制备时相同之处,在于产物取自含有所需元素的反应物;它们之间的不同,则在于所用的大理石或石灰石来自自然界,而非化学试剂(可视为纯净物),组成比较复杂,通常含有钙、碳和氧三种元素(碳酸钙是主要成分)以外的其他元素(如硅、铝等)。如果以它们为原料直接制备二氧化碳气体,需要采用高温焙烧的方法,但是利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则在常温下就可以制得。从而说明在实现物质转化时,化学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所用方法可以不同,但是依据的最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因为化学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会改变,所以通过物质间元素的转移、交换、或重新组合,就有可能实现所期望的物质转化。如果把实验中二氧化碳的生成和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仅仅当成两个孤立的化学事例,而不是引导学生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体会其中包括的化学元素观和对化学元素观的运用,也就达不到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预期。二氧化碳和氧化钙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在实验室中用最简单的仪器和普通的试剂就可以实现,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化学难道不是非常有趣吗?
火山喷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动植物的代谢产物中也含有二氧化碳,但是依靠化石燃料作为动力的生产与生活过程是目前排向大气的二氧化碳的主体。由于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所以“减碳”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现有的措施中,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和增加地表植被面积已达成共识。因为气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所承受的压力(你在生活中有此体验吗?),所以在高压下将二氧化碳溶入深层海水中;利用化学反应使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塑料;利用人工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转化为糖类;利用太阳能使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化合物等方案,都成为化学家的热门研究课题。有些设想看来有点匪夷所思,其实它们都有相同的科学依据,那就是化学元素论和物质的性质决定于它们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化学原理。所以学了化学你便有了进入复杂的物质世界之门的钥匙,你的奇思妙想将有理可循也将更加符合实际,因而行动更为有效。
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或探究以下问题:
(1)实验证明,由石灰石得到的石灰,制成石灰水或石灰浆后,可以很好地吸收二氧化碳,并生成固态沉淀。这个方法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吗?
(2)这个实验也可以成为由并不纯净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为原料,制备纯净的碳酸钙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一种可用以提纯碳酸钙的化学方法。从所依据的原理和化学基本概念着眼,和粗盐提纯相比,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又各有什么特点?
(3)二氧化碳中含有氧,也含有碳,为什么反而可以用来灭火?可是镁条不仅能够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从这两件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的事实,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4)有人建议利用太阳能来实现如下的反应:式中hν代表光子。
2CO2+4H2O+hν---2CH3OH+3O2
2CO2+3H2O+hν--- C2H5OH+3O2
CO2+2H2O+hν--- CH4+2O2
……等等。燃烧产物在吸收光子的能量之后,又可以转化成为燃料,这是多么有趣的设想!但是从原理上看,不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另一种模拟方案而已。这是化学家在了解自然现象的化学本质之后受到的启发,向大自然学习,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究思维方式。
①你认为这些设想合理吗?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不同于永动机设计(后者被认为是违背科学原理的)?
②通过上面的这个设想,你对在可持续发展中能源的重要性和对科学技术的评价,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③这是一个利用化学反应式和化学计量关系进行方案可能性探究的例子。有人认为它体现了学习和运用化学语言的必要性和意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3 从这两个化学实验还可以学到什么
上述两个实验有助于初步认识四类基本反应,也有助于初步建立化学元素观和微粒观。这两个实验虽然比较简单,如果加上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的演示实验(或多媒体放映),已经涵盖了课标要求的分解、化合、置换和复分解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在完成实验报告时,由学生自己分别指认,四类反应的特点和反应式前后有关元素的迁移(石灰石的热分解和加酸后的复分解反应,可以视为组成中CO2的整体迁移)、结合态和自由态的相互转化、镁对二氧化碳中碳的置换,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化学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获得新的体验。因为以化学元素符号组合而成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式,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微观视角。只要把化学式中的每个符号视为某个元素的微粒,化学变化的过程与结果看成是有关微粒的迁移、交换、化合和分解,就可以形成这种认识。实验中观察到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差别(此外,还有严格的化学计量关系)、变化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例如气体的产生,发热发光、体系颜色的变化,固体反应物表面的变化等),都可以成为上述微观过程的生动而直接的证明,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预期目标由此可以落在实处。
四类基本反应大致概括了利用化学变化实现物质转化和元素迁移的具体思路。亦即利用原料物质制备简单的新物质这一化学合成途径的基本思路。
通过化学途径使氧和二氧化碳由结合态转化为自由态,再通过化学途径使它们由自由态转化为结合态,和学生已经知道的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过程很相似,可以看成体现后者基本特点的最简化学模型。从而更有力地证明了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认识。初中化学的教育价值也由此得到体现。
由于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保持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化学体系的总质量保持恒定),由此可以想到,所有的化学物质,包括废弃物在内,都有可能视为通过化学转化获取新物质时的资源。虽然由可能性进而成为现实,不仅决定于化学,还要受到能源、环境、成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是确切无疑的(已成为纳米科技的理论依据)。这是化学为人们看待和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时提供的新视角,也是深入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