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第1篇: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引言

海口火山口地区位于海口市近郊,是典型的乡村地区。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和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该地区乡村旅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游客面前,占据了海口市乡村旅游和周末(假日)旅游的大市场。该区域根据乡村的情况和特点,采取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传统型农家乐模式

传统型农家乐模式是一种提供给现代“都市人”的回归自然、愉悦精神、体验乡村生活的休闲旅游模式。一般情况下,该模式的旅游点(区)位于风景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较好、舒缓现代“都市人”精神,游客可以采摘并加工当地的农产品、参与至乡村生活实践中,交通条件良好的地方。海口火山口聚贤庄农家乐与文明生态村合作经营,提供绿色有机蔬菜、手工作坊等体验为一体的超级精品农家乐。

(二)休闲农业园区模式

休闲农业园区模式依托农业生产园区开展农业生产的乡村旅游模式。该模式农业园区占地面积较大、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合理利用田园景观资源,为游客提供体验休闲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活动、餐饮和民宿住宿等服务。海口火山口地区代表性的休闲农庄是誉城9号、开心农场和火山泉休闲农庄。

(三)依托景区模式

依托景区模式指依靠当地著名旅游景点(区)的客源市场、旅游吸引功能、旅游服务功能等开展补充性乡村旅游活动,目的是充分利用景点(区)的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标准,将乡村旅游资源作为重要的乡情旅游活动,周边农民全面参与到旅游活动的接待与服务中,增加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增加农民收入。代表性景区依托乡村旅游模式是海口人民骑兵营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及周边自行车骑行绿道和素质拓展项目。

(四)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历史悠久,沿革时间长,一般指建村时间在民国以前。古村聚落建筑物环境、建筑物特点、建筑物详细地址在悠长的历史中基本没有变动。古村聚落的当地居民仍然使用或者居住,并具有独特的民俗习惯和民俗风情。古村聚落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是建筑特色和建筑文化,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是保护及修葺古村聚落的建筑物和独特的民俗习惯及民俗风情。海口火山口地区主要以石山镇荣阳村火山石房屋建筑古村落最具特色。该村的房屋建设材料完全是火山岩材料,房屋功能齐备,类型多样,建筑历史至少上百年。

二、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一些成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初见端倪,并发展至一定的规模,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旅游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旅游l展没有科学规划

目前,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景(点)区没有科学的规划及开发,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企业老板的个人的想法基础上,更谈不上旅游景点(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安全设施的规划和布局。多数乡村旅游景点(区)没有道路的指示牌、旅游线路的指示牌,甚至旅游景点(区)的标识都不明显。到海口火山口地区体验乡村旅游的游客都有以下抱怨:停车位紧张,停车难;缺乏安保措施,没有服务人员指挥交通;旅游线路标识不明确;旅游服务特色不明显;景点(区)游览点重叠;车行道与人行道未区分等。以上问题均是开发者没有对旅游景点(区)进行科学规划引起的。

(二)重复建设,盲目开发

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景点(区)的开发主体是村集体或企业老板,开发前及过程中只考虑个人利益及短期效益,没有长远规划和科学发展,没有协调与竞合周边旅游资源及其他旅游景点(区),重复建设现象非常突出;没有对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设施、周边竞合因素等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和规划,没有对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旅游开发盲目性特征明显。

(三)管理、旅游服务不到位

本地农民是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主体,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未经统一规范培训,对旅游活动无法统筹安排,旅游服务质量意识淡薄,对旅游活动的管理无法到位。随着外部旅游环境的变化:旅游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化、乡村旅游转变为休闲旅游形式、游客对旅游服务要求提升,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扩大,以往旅游服务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严重短缺。

(四)旅游商品意识淡薄,旅游产品单一

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处于旅游接待服务的初级阶段―“吃农家、住农家”,本地真正乡村文化没有挖掘出来,也未真正开发出来并融入到乡村旅游活动中。由于没有把旅游活动作为商品开发,也不知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提升途径,无法提供整套旅游产品,更没有旅游商品意识。同时,乡村旅游服务形式单一,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条,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无法实现旅游活动的直接体验及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五)旅游餐饮问题突出

参加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的游客热衷于亲自体验现场抓杀、烹饪生猛鲜活的羊、鸡、鸭、鱼等。这种旅游餐饮食材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游客和旅游餐饮经营者无法辨识其中的病菌甚至是病毒。乡村旅游的餐饮设施设备如厨房、碗筷缺乏消毒设备及措施,处于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真空,无法达到旅游餐饮的卫生要求或标准。一些国家野生保护动物也出现在某些乡村旅游景点(区)的餐桌上。

三、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一)乡村旅游格局的变化

乡村旅游消费市场的变化,乡村旅游消费意识的变化,促使乡村旅游的格局发生了如下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必须结合海口市城市的特点,实时转变观念,认真分析该区域乡村旅游分布及新格局的化,调整发展战略。

(二)乡村旅游发展依托主体的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必须借助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的客源,不断增加并提升乡村旅游活动、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以火山岩旅游资源作为吸引物,加强火山岩农产品的宣传和造势,联合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共同打造琼北火山岩地区乡村旅游品牌。

(三)乡村旅游经营发展模式的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必须由观光采摘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式乡村旅游转型,适应大旅游休闲时代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迎合消费者成熟的旅游消费心理,真正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安静。

(四)乡村旅游发展途径的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以规范化的旅游发展途径,以市场为主导,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出击,找到与乡村旅游市场的契合点。

(五)乡村旅游发展产业融合的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必须结合新农村建设,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逐步实现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发展,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切实改变农村建设问题和农业发展低效益问题做出贡献。

四、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多,适应火山口地区乡村情况的旅游发展模式并不多,其目标是促进火山口地区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解决旅游发展的有效办法,实现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和谐发展、快速发展、规范发展,提升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2篇: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族地区开发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共有S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地处偏远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这就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其赖以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即范围广阔的农村,而其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的存在,又进一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劣势,但另一方面,其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却是具有显著优势,而如何把这种潜在优势转变咸现实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汉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落后、资金紧缺、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所要求的服务档次、接待规模以及施标准很难达预期的标准,旅游业运作过程卜分艰难。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的条件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产品供应不足,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U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向国际标准看齐;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政策依赖性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是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等-系列工作,都需要政府来主导参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业才被很多地方政府列为优先扶持产业或主导产业。为了尽快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当地政府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参与旅游开发经营,以出让土地、景点等资源和各类优惠政策作为对外引资的条件,而对当地少数民族具名的补偿主要采用核算的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的方式,同时也忽视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3.乡村旅游内需不足。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大都市客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考虑可以充分利用了都市郊区相对城市良好的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般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应以旅游者自驾车大约l小时能到达的范围为准,那么这种距离是最优的,比较适宜采取城乡互动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乡村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较多的较高级别的风景旅游区和流量相对集中(向游客,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没有景区的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依托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靠边疆(或边区)的特殊区位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区,吸引游客。

4.出游成本高。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目的地随着与大中城市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大部分的出游目的地市场集中于距大中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牧区、边疆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难以进入。这是自然条件形成的。而且从历史上来考证,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各民族很少进行迁徙,除了因扩张和征战而进行迁徙从而与汉民族发生融合的部分少数民族,这是这种自然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加上交通和通讯不便,游客出游成本相对较高。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创新模式

1.产业链本地化。根据乘数理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乘数效应大小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产业链越长,则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越大,旅游业通过产业关联能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并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

2.经营者共生化。经营者共生化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工共生模式,在该模式中,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等级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阿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合作共生模式,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天龙堡的合作模式。广西上林县新东村是实施“经营者共生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上林县新东村开发乡村旅游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很好地处理了外来者合本地业户的关系一以互补代替竞争。新东村的“鹅和鸭农庄”的投资者是外来户,其目标市场是在广西的中高档次入者。“鹅和鸭农庄”占地二干多亩,是广西富有特色的名胜农庄休闲处,它的“鹅和鸭”取名来自英国著名的“鹅和鸭”酒吧,其投资者融合了迪斯尼风格和中国苏州园艺以及广西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是高档乡村俱乐部的雏形。该农庄里有迷你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卡丁车场、游泳池、彩弹射击场、射箭场、沙滩排球场、棒球发射场,以及儿童游戏的蹦蹦床、攀岩、滑梯等游乐设施,还将建成保龄球馆、壁球馆、儿童乐园馆。由于“鹅和鸭农庄”的成功经营,提高了新东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给新东村带来了滚滚客流,特别是“鹅和鸭农庄”开展大型活动时,当超过农庄的接待能力时,很多客人被分流到新东村当地民俗户进行接待。“经营者共生化”是一种本地业主和外来者互惠双赢的安排。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保障平台建设

1.健全政府管理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制度或条例,在规划审批、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虽然在内部,乡村旅游是由一家一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从游客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利益和整体形。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西欧那个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保护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遭受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2.强化服务规范。要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服务水平,就必须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反映了当地旅游接待的征途服务水平。增强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有利于与游客进行直接交流。二是加强对服务规范的培训。乡村旅游能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业向区隔的原冈在于它以“特色”吸引人,但这种特色的前提条件是规范服务:因为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特色也就不复存在。目前乡村旅游市场上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强化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强化经营知识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从业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经营知识的培训,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常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其次注重产品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安全性,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使旅游者体验返朴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再次是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民族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第3篇: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1.1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1.2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4]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索.西南师大学报,2002,35(8).

[5]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向,早已在我国出现,并发展的有声有色,但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的意义、条件、市场特点和需求发展趋势、规划与设计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预测了它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第4篇: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乡村旅游是一种区域性的综合性旅游,带有很强的地方性和乡土性,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在农村地区特色的前提下,以农村的自然环境等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乡村旅游的特征。从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来看,因为其各地的自然环境等的不同,乡村旅游的特征也具有了以下方面。(1)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明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人文气息不尽相同,所以才有了现在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明显的特征,是因为每一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或山河或景观或生活方式的特点。才吸引了更多的城市人们为了休闲,逐渐发展起了乡村旅游,这也是乡村旅游的优势条件。(2)乡村旅游的参与性较高。重在参与,在实践中收获开心和放松,是乡村旅游为城市人们带来的最切身的心里体验,乡村旅游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享受的地方,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人们的参与性,在体验中享受劳动,收获成功,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的双重休闲。(3)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是城市人们。城市作为乡村旅游的客源地,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足够的消费力,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中狭小的生活、工作空间,给城市的居民和工作人员带了极大的压力和紧张感,而乡村旅游产生与发展,正好为城市人们提够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地方,同时也相互满足了彼此的需要。

二、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状况和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作为发展最迅猛,规模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不断地完善着发展的模式。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异军突起的一只,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状况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也明显的暴露出一些问题。

1.缺乏应有的营销观念。作为一种产业,也可以说是特殊的商品,乡村旅游产业应该具有成熟的营销观念,而事实是,现在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不具有成熟的营销观念,主要体现在,旅游内容的过于单一,方式过于简单,市场规范过于混乱,这就造成了,客源的不断流失,竞争不断的缺少公平,更多的乡村旅游市场萎缩,以至于逐渐地消失,同时可能带来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农业生产受到不好影响。这是现阶段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一大状况和问题。

2.地域特色表现不突出,竞争力不足。突出的地域特色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应该是保障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有力手段,而现实的发展是,更多的乡村旅游地呈现的是相互的复制和模仿,盲目的借鉴和采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却忽视了本身的地域特色,这恰恰是最为致命的问题。盲目的复制和借鉴,在短时间内能收获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从长远来开,这种成绩是建立在不断消耗消费者耐心的基础上的,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和疲劳的体验,会从根本上削弱乡村旅游的竞争力,以至于在后来会消失在进步的历史中。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与此之中必然会出现明显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观念必然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相结合。这是行业能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时代的要求和前进的趋势。以乡村自然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其独特特征,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重视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给消费者带来舒适放松的感受,重视乡村旅游整体形象的构建与宣传,明确开发与利用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带来经济上的进步,更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当地乡村资源和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重视旅游管理和服务的建设,强调优质服务的不断完善,这是适应以人为本的要求,建立良好的管理服务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给乡村旅游带来持久消费的重要途径。营销组合策略及营销模式的延伸。以培养乡村旅游品牌为最终目的,以树立良好的乡村形象为目标,除了对营销组合“4Ps”,即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进行整合和运用之外,还将公共关系的手法运用到营销组合中,最终实现目的与目标。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在进入了市场营销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结合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以及结合相关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就此提出一些解决现存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问题的策略,并希望能凭此探索出一条可实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创造优良的营销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区域、各部门以及乡村的重要作用。只有提供优良的营销环境,才能为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这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规定,以及支持政策,从发展上游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提供政府保障。进行资源整合与利用,对自然资源相对集中、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基地,进行良性引导和帮助,逐渐建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模式,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有破坏原有自然资源的旅游企业进行整改和取缔。

2.细分乡村旅游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乡村旅游市场主要是选择城市区域或者经济发达地区中由于生存、工作压力较大,想要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城市年轻人作为主要的旅游消费者。事实上,由于乡村旅游产品所处的地位位置的不同,会有环境的差异,旅游资源特性的不同,当然也包括知名度的高低,所具有的服务内容不一样,以及可提供休闲的时间有所差异,更包括经营者的能力有多不同,所以在具体选择目标市场时一定是不一样的,采取的策略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说,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自然要根据各地方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自然资源、交通状况等来确定目标消费者区域和所需要开拓的相关市场之间的顺序问题。我们可以将与乡村旅游产品距离近的市场和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人群都作为潜在目标市场。

第5篇: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当前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问题,针对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总结出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园林绿化在保护村镇环境、调节村镇气候、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美化村镇景观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当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他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县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收效甚微。这不仅与我县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所收获,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1.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县,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的土地,凡是空闲的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1.3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羡慕南方的秀美,梦想常年绿林成荫,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树种,但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4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我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县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3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3.2村镇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第6篇: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自行车慢行系统;国际慢城;乡村旅游;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19603

1引言

随着桠溪成功申请国际慢城,国内对慢文化的研究逐步深入起来。作为中国第一个慢城,桠溪在慢旅游开发方面,需要开发更多形式的慢产品,如慢餐、慢行等,以便更好体现“慢”的内涵,提高游客在慢城旅游的参与度。

在国际慢城的发源地——欧洲,自行车交通已经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荷兰、丹麦、德国等欧洲国家大力提倡自行车交通,建有较完善的自行车交通系统,拥有较高的自行车使用率。在保持慢文化,提高生活品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自行车交通为这些国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因此,笔者设想,在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高淳桠溪引入自行车慢行系统,或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自行车行作为一种低碳健康的旅游方式、一种慢行方式,与高淳桠溪慢城“生态之旅”的主旨不谋而合。同时,国外慢城也有采用自行车慢行系统的先例,自行车不失为一种适合桠溪的慢行产品。因此自行车模式在桠溪慢城旅游开发中应用的研究便应运而生。

2主要研究内容文献综述

慢城是近十几年来兴起于欧洲的一种新型城市模式。与大规模城市化不同,它追求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主张将城市文明引入城镇社区,并保护地方传统特色,注重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

2.1慢城发展综述

慢城产生于1999年的意大利,并于2010年在中国拥有第一个慢城——高淳区桠溪镇。之后,国内才开始有了对慢城较为系统的研究。栾习芹(2008)在《慢城运动引领城市新生活——意大利慢城生活侧记》一文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意大利慢城奥维托的风貌,将这种全新的城市模式展现在国人面前。之后,朱晓清、甄峰等人(2011)撰文,对西方慢城和慢城运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介绍,展示了几个成功实践案例,论述了将慢城引入中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与国内“宜居城市”理论相结合,对中国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在高淳区桠溪镇成功申请国际慢城之后高淳区政府也做了大量有关慢城的研究。宗仁(2011)在《“国际慢城”在中国及其现实意义研究》中,介绍了高淳区桠溪镇成为国际慢城的基础和原因,阐述了慢城运动的以人为本和逆城市化理念给的启示和借鉴,以及发展慢城对推动中国旅游产业转型、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作用。

2.2自行车旅游开发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急剧变化,国内民众环保意识的高涨,自行车旅游作为一种健康、绿色的旅游方式被高度推崇。国内外关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研究都非常丰富,并且有很多成功运行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城市、旅游景点。

万亚军、蒙睿(2009)在《自行车旅游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自行车旅游的起源、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阐述了自行车旅游对于环保和健康的意义,并指出自行车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安全隐患等。随后,慢行理念与低碳理念得到了结合。张航、万军(2010)通过《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研究》一文详细研究了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公交)对于实现城市低碳生活和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的末端交通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交通发展新模式,为探讨城市的低碳、和谐发展提供了参考。国内相继出现了杭州、昆明等成功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旅游城市。罗成书等人(2009)以旅游城市杭州为对象,从空间布局视角分析了杭州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和完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对策,为其他旅游城市发展自行车旅游系统提供了一定借鉴。除旅游城市以外,其他城市也逐步开始构建公共自行车系统,这使得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更深刻更成熟。

2.3乡村旅游开发的文献综述

桠溪慢城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乡村旅游的开发,因此,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对于桠溪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王秀红(2006)在《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中以及王琼英等(2006)在《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中,系统归纳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背景,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区别,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是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系统论述。苏勤(2007)的论文《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讨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文化性、生态性和体验性,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目前,国内专门针对慢城旅游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尚未出现,不过,丁海茹(2011)写过《传承自然生态之美,创造慢行城市生活——新疆拜城县北部新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构想》,文章针对新疆阿克苏市拜城北部新区,依托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依据,提出了构建城市慢行系统的想法。该文章研究了小城镇与慢行系统(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结合,可以为研究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慢城旅游中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参考。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慢城旅游研究和构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研究基本上是两个独立的板块,没有针对两者的共性(生态、慢)而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本文希望通过分析高淳区桠溪镇的城镇规模、地形地势、道路交通现状、居民接受意愿、游客需求程度等各方面信息,提出在高淳构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条件、市场的可行性,为更好的规划慢城发展以及高淳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3高淳建设自行车系统可行性分析

3.1环境分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自行车交通曾经繁盛一时,但是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自行车交通出现萎缩。近几年,随着绿色交通,可持续交通理念的提出和普及,自行车交通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自行车交通持续复兴的背景之下,高淳建设自行车系统可谓是顺应当代趋势。

成功申请国际慢城对高淳的旅游业发展来说是一个绝好的契机,但是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持高淳“慢”“生态”的特点,是高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行车交通作为一种慢行产品,能丰富高淳“慢”的内涵,增强游客的慢体验,更加吸引游客。同时,高淳桠溪镇以“生态之旅”而闻名,自行车模式低碳的特点正是生态之旅的要求,如若在高淳适和自行车通行的路段都施行自行车模式,提倡低碳环保出行,慢城的生态保护才会有切实可行的行动依托。

3.2交通系统现状分析

根据对欧洲国家如丹麦、荷兰、德国较为成熟的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分析可得知,自行车道分为两种类型:自行车专用道与路边自行车道。自行车专用道指与机动车道有物理隔离或独立的路面,一般仅限自行车使用。路边自行车道指位于车道外侧的自行车道,一般无物理隔离,只通过线条分割。两种自行车道各有优劣,需要根据高淳桠溪现有的道路交通具体分析采用哪种车道。

实地调查显示,“高淳城区——桠溪镇——桠溪生态之旅各景点”一线现有的道路类型有以下三种:(1)县级公路;(2)“生态之旅”旅游大道;(3)田间小路,如图1所示。

图1县级公路图2“生态之旅”旅游大道图3田间小路县级公路连通高淳城区和桠溪镇。如图1所示,公路宽阔,地势平坦,几乎无坡度,适宜自行车通行。公路还有双向的自行车专用道(非机动车道),可以确保骑行安全,是非常完善的自行车道。

“生态之旅”旅游大道起始于桠溪镇入口处,贯穿整个景区,是生态之旅的主干道。如图2所示,该道路大部分路段都比较平坦,小部分位于丘陵地带,有一定坡度。此路段机动车、自行车、游览车、步行通用。前往桠溪旅游的游客中,自驾游最多,私家车甚至停满道路一侧,不论是对自行车还是对行人,都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因此需要重新规划,或将此路段辟为仅供自行车、游览车和步行之用,提供更加便捷、完善的自行车租赁系统,让游人能最大程度的享受慢行,同时保护桠溪镇的生态环境。

田间小路连接旅游大道,深入农田。此路段较狭窄,坡度较大,适宜步行欣赏田间美景。因此建议在旅游大道与田间小路交汇处设置自行车停靠、休息场所,方便游人停靠车辆、深入田间游玩体验。

3.3市场分析

自行车慢行系统具有低碳环保,灵活机动的特点,能为民众提供舒适有氧的健身方式,有利于解决末端交通问题。应用于旅游中,可以开发体验式旅游。因此,公共自行车系统应用在桠溪国际慢城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在高淳现有的交通系统中,桠溪镇生态之旅已为游客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该服务采取按小时计费或按天计费方式,收费较贵,且提供的自行车数量小,服务网点少,宣传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故非自驾游游客大多选择步行进入景区。

针对高淳旅游交通现状的问题,笔者在高淳进行了小型的问卷调查。在随机发放的60份调查问卷中,27位游客希望将自行车作为在高淳旅游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占总量的45%,位于所提供的四种交通方式之首。同时,调查问卷还反映出一个现象:来高淳游玩的青年人(20-40岁)所占的比例最大,他们活力充沛,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是自行车旅游的最大受众。因此,青年人所占的大比例也为自行车系统在高淳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为了宣传慢行文化,推广慢旅游,高淳区政府也开展了多项活动。如每年春天“高淳国际慢城金花旅游节”中的“帐篷大会”活动,相关部门组织万名南京大学生和市民到慢城旅游,开展慢步登山越野联赛和百车骑行高淳、花海露营等户外系列休闲活动,让市民走进慢城感受自然,体验慢生活。还有“自行车慢骑赛”活动,会组织体育爱好者、游客参与慢城千人集体慢骑。这些活动说明,游客对于“骑行高淳”活动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骑行在高淳也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并受到开发部门的支持。

综上分析,本文认为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已建成交通网络、自然景点的分布以及市场需求等条件,高淳桠溪国际慢城采用自行车模式存在较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设计出一个完善的、适合当地旅游开发的自行车慢行系统不仅会给高淳旅游带来即刻的效应,也会为其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特别致谢:本文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刘庆友老师指导,谨表谢意。

参考文献

[1]朱晓清,甄峰,蒋跃庭.国外慢城发展情况及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4).

[2]宗仁.“国际慢城”在中国及其现实意义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9).

[3]朱晓清,甄峰.慢城运动对国内城市宜居建设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1,(9).

[4]丁海茹.传承自然生态之美创造慢行城市生活——新疆拜城县北部新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11,(9).

[5]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4):3337.

[6]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7]万亚军,蒙睿.自行车旅游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10(2).

[8]栾习芹.慢城运动—引领城市新生活——意大利慢城生活侧记[J].世界科学,2008,(2).

[9]罗成书,周敏,钱苗.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

[10]石晓凤,崔东旭,魏薇.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建设与使用调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0).

[11]王秀秀.杭州市公共自行车项目运营模式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0,(5).

[12]孙颖.法国巴黎自行车租赁业务及对我国的启示[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8,(6).

[13]罗成书等.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

[14]熊文等.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刍议[J].城市交通,2010,8(1).

[15]潘海啸.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比较[J].城市交通,2010,8(6).

[16]黄彬.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状况调查分析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0,(6).

[17]郭敏辉.上海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与实践[J].城市交通,2009,7(4).

[18]谢彦君.以旅游城市作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J].财经问题研究,1999,(10).

[19]张航,万军.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研究[J].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2010.

[20]王秀红.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3).

第7篇: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乡村建筑;艺术手段;传统与革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38

在当今各类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各类文化包括建筑文化传入中国并带来深刻的影响,其中一部分的表现就是随着城市扩张,乡村迅速发展,中国乡村地区那些传统建筑濒临灭亡,也就是说它们在大拆大建中逐渐被现代化、国际化的建筑所取代并走向落寞。要想改善这种情况,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利用艺术手段介入乡村建筑的未来发展甚至当前的调整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1为何需要艺术来扭转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

在当今这个注重人文发展的社会里,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周遭单一的环境,而希望能从身边其他的文化中获取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恰好建筑又是人们一天中相处时间最长的,所以建筑艺术文化的创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乡村的发展毕竟不同于城市,城市拥有更多高楼大厦和办公室工作等元素,具有更多的现代化元素,而虽然很多乡村正处于发展期,但它毕竟没有城市那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相对高昂的生活费,所以艺术介入的空间会更大。另外,在一些依靠修复或重建传统乡村建筑来发展旅游业的地方,比起缺乏个性、流于形式的仿古建筑,带有艺术气息的传统乡村建筑会更吸引年轻的游客,同时也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乡村建筑的文化价值,让其在尊重原有村落和居民的地域性时,也能保留和发扬其差异性和个体性。

2如何通过艺术扭转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

2.1艺术技术相结合

要想改善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状况,首先应该在尊重原有乡村建筑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现当代最新最好的技术对其进行修复,就像计算机需要有过硬的硬件支撑相应的软件,要利用艺术手段改善传统乡村建筑的现状,就得先有稳固而不是摇摇欲坠的传统民居和民宅,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2.2艺术地联系生活

乡村建筑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滋养下发展的,而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乡村目睹了城市中日趋激烈的竞争,而为了赶上城市的发展,乡村建筑屡屡遭到破坏和毁损并在这个过程中失去自己的个性,艺术的手段虽然可以弥补这个个性化的丧失,但依然得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让乡村建筑艺术地联系生活目前有两种方式的建议:第一,在乡村建筑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与现代生活关联性较强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并通过艺术带给现代人更多的亲切感;第二,在乡村文化继承下来的部分如民族传统节日中艺术化地融入现代人的文化习惯。

2.3东方式乡村建筑

全球化大环境下,即使是乡村建筑的改革也往往会借鉴西方如美国的乡村建筑模式,但西方式的风格毕竟与东方人的传统习惯不相匹配,而艺术介入乡村,可以带进更多的东方元素,有利于建构更适合东方人生活方式的乡村建筑模式。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建筑的修建,一方面是为了不要再盲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各类文化,而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新的乡村建筑修复系统,一方面是为了从国际化、现代化手中恢复那个体现着人文关怀和宽厚仁德的乡村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设新的现代中国乡村。

3艺术拯救落寞的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发展前景

既要确保满足村民的生活期待,又要适当结合现代文化对乡村文化个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高要求,利用艺术手段无疑是传统建筑修建系统改革的一大趋势。根据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发展现状可知它急需新的、有效的手段对建筑的修复模式和方式等进行革新,而艺术在当今时代有极强的表现能力和应用范围,且随着物质生活的进一步发展、精神需求的进一步扩张,艺术的使用领域和范围只会越来越广,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艺术性乡村建筑实际上是有着极好的发展前景的。

此外,一般来说,乡村建筑是具有乡土气息的,而这种乡土气息会让村民感到亲切,吸引有归根情绪的游客,所以也常是旅游业主打的特色之一,但在水泥、沥青遍布的环境下,这种气息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到了,但艺术可以帮助乡村建筑深化它的乡土气息,提升它的内涵,使得乡村建筑不仅仅修复了外在更修复了内在。

4结语

面对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使用艺术手段提升乡村建筑的内涵增加它的现代价值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但要注意的是,在利用艺术手段改善乡村建筑落寞状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使用其他手段来巩固这一效果。

参考文献

[1]左伟灿.中美乡村建筑对比及中国乡村发展规划趋势[J].规划・建筑,2013,(9).

第8篇: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营销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第9篇: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1、天府新区总体规划

 

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通过了《天府新区总体规划》,这一规划作为四川省近年来的一号工程,坚持“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发展定位,坚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着力打造国际化、世界级的高端产业基地和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是天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龙泉湖、三岔湖、龙泉山打造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桃花故里景区隶属于“两湖一山”功能区,也是该区域发展乡村旅游较早的景区,在四川省全力打造“两湖一山”功能区,使之成为世界级山地湖泊型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机遇下,桃花故里景区的乡村旅游,从产品、市场、产业到专业合作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从而成为“两湖一山”功能区中的引领型休闲度假区。

 

2、桃花故里景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开发现状

 

桃花故里景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东部、龙泉山脉中西部,在山泉镇以北约1km处,处于天府新区中“两湖一山”国际文化功能区核心地带。2012年3月正式挂牌成为4A级景区,也是天府新区中唯一一个以花果为主题的4A级景区。景区资源以桃花为主,村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利用桃花资源发展了一批农家乐,吸引了不少游客。目前已开发了晋希天故居、锁定台、连心亭、月亮湾、桃源广场、桃花潭、千佛崖、九道花湾、桃花石林、诗歌广场、乘龙观佛、蟠桃园等重要景点。每年举办的桃花节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据统计,2009年的游客人数是6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3900万元,到2011年,接待人数达到91万人次,营业收入5915万。而2012年桃花节期间,游客突破50万人次。2013年桃花盛开初期,景区共接纳游客66.7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开幕式当天共有31.8万人次到龙泉驿区各大景区赏花。桃花故里的开发不仅使当地的旅游业收入大大超过农业收入,也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2.2存在问题

 

2.2.1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特色

 

目前桃花故里景区尚未深入挖掘休闲旅游资源内涵,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功能比较简单,只是单纯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吸引力不足,也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缺乏实践体验,没有突出地方特色,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而类似购物、疗养、度假、体验等较大带动性的旅游活动较少,缺乏能同时满足“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品。

 

其次,整体来看桃花故里景区的乡村旅游,它的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而且景区的接待主要集中在每年3月15日~4月10日,花期一过,便陷入了游客寥寥,门可罗雀的境地,使大量的旅游接待设施闲置,导致桃花故里景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高或者不精,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2.2.2旅游市场结构单一,未成体系

 

目前桃花故里景区虽然依靠国际桃花节具有了一定的名气和市场,但要想长期的发展,市场稍显不足。其受众市场主要还是成都市区及其周边区县的游客,外来游客或者境外游客则比较少,市场比较狭窄,结构比较单一。其次,当地的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也比较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没有形成气候。

 

2.2.3旅游产业功能简单,受益有限

 

从整体来看,桃花故里景区的产业功能单一,桃花故里景区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只依靠桃花这一单一产业来进行发展,赏桃花,摘蜜桃,吃农家饭,过分简单和传统的旅游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乡村旅游今后的大发展趋势。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农户受益有限。只依靠农民家里的桃树来发展产业,靠游客来自行购买或者农户自己推销来进行增收,利润空间不大,也不能很好地让当地的产业良性发展。当地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因此,没有有效的体制经营管理机构来管理景区的产业发展,自然也不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和农户的收益。

 

2.2.4专业合作类型少,稳定性差

 

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目前,桃花故里几乎只依靠政府,加上农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管理机构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该景区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3、桃花故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路

 

为契合天府新区将打造一个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产业新城建设目标,紧抓世界田园城市和天府新区建设机遇,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以产村相融和提值增效等理论思想为指导,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先导,以自然生态景观为基础,以天府文化为内涵,以休闲度假为驱动,以产业多元共赢为诉求,发掘天府文化之“魂”,扮靓休闲度假之“神”,架构产业发展之“形”,实现旅游功能发达、传统文化弘扬、现代产业融合和城乡统筹推进,通过对桃花故里景区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专业合作层面的转型升级,来全面提升景区的乡村旅游,将桃花故里建设成为“全域度假、全息休闲”的国内知名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4、桃花故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

 

4.1以文化注魂,丰富旅游产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规划区境内拥有丰富的天府文化,在旅游区建设中,应以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为根本,深挖本地天府文化、禅宗文化、风水文化、休闲文化等文化内涵,整合内在的文化脉络,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彰显旅游形象的文化精神,树立桃花故里景区的国内旅游形象。此外,现在的旅游正处于体验式时代,开发体验式的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注重体验式旅游,希望能亲身参与体验旅游产品,这样不仅在视觉上有了享受,在感官上的体验享受也得到提高。所以,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关键还是在于结合本土文化,深度开发出体验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以满足游客参与体验的需求。

 

依托桃花故里景区资源品位以及分布特征,并基于“深挖、品牌、整合、联动、提升”的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思路,推出高端度假游、休闲养生游、休闲运动游三大品牌旅游产品,带动并完善五大旅游产品基本体系建设,形成以休闲、文化、度假、体验旅游为重点,辅以购物、美食、节庆等多系列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根据桃花故里现有资源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仰天窝片区打造山地休闲运动旅游产品,提供滑草、山地自行车、野外拓展、轮滑、定向越野等山地运动,并且修建房车营地等户外运动专区。在宝狮湖周边修建湖畔花园小镇、山地度假村、半山木屋村、商务休闲半岛等休闲度假专区,打造山湾休闲度假品牌旅游产品,以给不同层次的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度假享受。

 

在凉风垭周边修建葡萄庄园、蓝莓庄园、主题农庄和幸福新村,打造山乡休闲养生的品牌旅游产品,力求给游客多方面的选择和享受。而且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资源品位,将支撑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分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康体养生旅游产品、观光游憩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系列进行系统归类。让传统单一、不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升级为深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

 

4.2全方位市场调整,开拓旅游市场

 

市场的转型升级包含两个涵义:其一是市场的分级与拓展;其二是营销的细分与深化。从前者来看,要先打破以本地及周边地区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局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借助本地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产品、便利的交通等条件,形成本地居民、周边地区居民、外地居民、甚至是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市场并存发展的局面。而后者则需要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细分市场,针对细分市场进行对应的专门营销,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彻底告别农户自己推销或者等客上门的局面。

 

基于上述路径,从桃花故里景区以往的市场来看,要转型升级就要积极开辟市场,重点抓住以成渝两地,以及川内二线城市为辅的本地市场,以及以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为主体的欧美市场;并积极开发以广东、上海、北京等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及与四川相邻的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区为主体的省外市场和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核心的东南亚市场。在保持周末旅游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节假日乡村旅游,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积极开发建设适合不同年龄和层次的游客群体旅游项目,保证所有的游客到桃花故里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增加桃花故里的吸引力,分流客源市场,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政府应发挥调控作用,积极建立一条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路径,并辅以完善的产品销售市场与机制,刺激游客消费,带动当地的经济市场,从而增加乡村旅游收入。

 

4.3产业价值链增值,提升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的价值链是基于旅游需求的连续性而产生,涉及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桃花故里的旅游产业想要转型升级,先要对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重组、经营管理创新,提升各环节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流程的升级。而产品的升级则在于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和质量,提高单位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功能升级则表现在旅游要与农业和城乡统筹相结合,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相融,进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跨产业升级则需要把旅游业延伸到商品制造业、娱乐业、房地产业等,从而在降低自身成本的同时,还可以获取其他产业链的利润,实现跨产业升级。

 

依托龙泉山田园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突出特色,将传统的种植农业转化为科技农业、景观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为辉映桃花故里景区的整体高端化打造精品化产品,主要包括旅游商品、农副产品和养生产品。其中如养生产品加工、藤编竹编艺术品制作、蓝莓果酱制作、特色美食制作等。可将制作、体验与销售结合起来,做到游客“留有消费项目,走有购买产品”。并以此带动和延伸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加强旅游业、农业、加工业、手工业的耦合联动,采取一体化经营和产业大配套与大协作的方式,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订单收购、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合为一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与此同时,田园观光、旅游地产、旅游酒店、半山风景、民俗体验等策划主体支撑着景区的发展,这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其中政府进行适当引导,企业尽力打造,居民配合参与,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合力,精心打造出合作关系紧密、协调秩序顺畅的利益共同体,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相融来实现桃花故里景区旅游产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推动景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4.4新型合作方式升级,加强专业合作

 

专业合作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实现旅游企业由国营为主,粗放经营向民营为主、集约化经营转变,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发展道路。专业合作层面的转型升级是整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由政府主导向企业化经营转型,构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外来专营公司进驻投资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建立乡村旅游基地;由乡村旅游基地带动农户加盟旅游生产经营,公司负责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对农户的专业培训和按照相关规定规范农户的行为,招徕游客和旅游推广等;而当地农户则参与旅游开发及接待服务,公司与农户互利互惠,共享收益。

 

在桃花故里山乡休闲养生区域,引进家庭农场和新型农业合作社的概念。主题农庄的打造则以家庭农场的形式来接待游客。而蓝莓庄园的运作模式则是新型农业合作社的体现,由龙泉驿区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公司进驻,并带来种植技术,带动当地农户进行蓝莓规模化种植,形成蓝莓基地,以供游客参观和体验,最后由公司统一进行收购和加工。公司+基地+农户共同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参与市场竞争,争取更大的市场优势,确保蓝莓基地旅游产品的销售和经济效益。该模式有利于高层次、高档次多方面地开发桃花故里的乡村旅游,也有利于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5、结语

 

在乡村旅游日趋火热的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进行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专业合作层面进行转型升级是非常必要的,告别传统单一的以农家乐为主的浅层观光游,要向现代多元化的深层次体验游转型。本课题探讨出丰富产品开发、积极开拓市场、增值旅游产业链、升级专业合作方式四个路径,并对适当的点进行转型升级研究,希望能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春山,孟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徐福英,刘涛.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0(2).

 

[3]刘战慧.韶关市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3).

 

[4]夏爱萍,马朝洪.对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的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