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

体育产业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产业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产业的内涵

第1篇: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高校 体育产业 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高校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产生的新的概念,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深入探讨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高校体育产业的内涵与地位作用

1.高校体育产业的理论内涵

一般认为,与高校体育运动有直接联系的一切生产经营的总和都可视为高校体育产业。因此,高校体育产业主要是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所提供的各类体育服务及其有关体育产品活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体育产业又称体育本体产业(各类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各类体育健身健美服务、各类经营性的运动训练培训、各类体育休闲和娱乐服务,以及体育所创造的无形资产,体育电视转播开发等)、体育派生产业(各类体育器材和一部分特殊的体育运动装备、体育出版物、体育报刊、体育文物、一部分体育科学研究等)和体育相关产业(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运动服装和一部分体育装备的生产等)三个方面。

高校体育产业作为社会体育产业的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它具有双重性:一是经营性,二是社会性。相对于发展公益性的体育事业运行方式,体育产业所具有的经营性是体育产业运作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经营者享有法律规定的产业经营者才有的权利,获得应有的利润,按照法律规定交纳赋税,承担相应的义务,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进入市场进行体育服务和相关产品的经营。高校体育产业的经济性也决定了其必须社会化,即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加强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使高校体育产业逐渐适应体育市场需求,以全民健身计划为切入点与社会接轨。随着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多的人将会走向体育健身场所,特别是较为容易接触的高校体育场所,高校体育场所的社会性开放也就越来越强。

2.高校体育产业的地位作用

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使高校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人与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的进程中,高校体育产业将成为一种广泛存在、广泛利用的社会体育资源。高校体育所具有的教育和激励功能,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产业将成为一种社会生产,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把高校体育建设成为教学、科研、训练与生产相结合的基地,增强高校体育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高校体育产业本身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其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

二、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机遇

1.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尽管在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现代高校体育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规模逐步形成,以本体市场为主体的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高校体育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第二,高校体育产业的多元化趋势逐步形成,体育产业开发领域不断拓宽,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第三,社会投资办高校体育产业的形式发展很快,确立和形成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

同时,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第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特别是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力度不够,政府对高校体育产业行使宏观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尚未形成;第二,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与体育市场相互动关系不明显,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第三,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限制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教育业(指专业体育教育)远未实现市场化、商业化和社会化,导致体育教育与体育人才市场的脱节以及体育教育结构与内容随市场变化的相对滞后。

2.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发展前景。第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体育事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大大扩展了体育事业的社会空间,进一步肯定了体育工作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高校体育产业在此时期可望得到飞速发展,群众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促使高校大力有效利用、开发和整合各类体育资源,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带来了机遇;第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加入WTO和成功举办奥运会,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更加开放,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也进入国际化配置的循环,从而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提供难得的机遇。

三、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及途径

1.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现代体育已逐步呈现出普及化、商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能逐步增强,所有这些对体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部分,也必将受到有益的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已表现出一些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发展要求。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以提高高校体育产业整体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为中心,以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点、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目标,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依靠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坚持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坚持改革与发展统一,坚持组建大型体育企业与发展中、小型体育企业相结合,坚持启动国内体育消费需求与拓展国际体育市场的统一,坚持体育主体产业与体育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从而使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和体育竞赛表演业在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使高校成为体育科研与体育产品设计、开发的基地,在国际体育交流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高等体育教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用品产业,稳步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积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着力培育体育中介机构、规范体育场地和器材出租市场,努力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加速体育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体育产业的成果转化。

2.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该坚持以少数首位型城市的高校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高校为先导,以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高校为重点,以东部地区城市高校带动西部地区城市高校的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的自身特点,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高校体育人才和设备,大力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加快建立高校体育联赛体制,繁荣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大力培养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

四、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1.树立高校体育产业的市场观念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地树立体育市场观念是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必须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问题。没有真正掌握和树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一整套观念、原则、方法和手段来发展体育产业,就不可能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必须要具有专业策划、专业设计、专业运作、专业推销、专业服务的基本观念,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来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二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办产业的关系,凡是不具备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性质的经营和生产活动都不能认为是体育产业;三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关系,我国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不具备营利性的特征;四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化的关系,不能把体育产业化错误地理解为体育市场化,或者理解为把体育事业全面推向市场。

2.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的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是保障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健康稳定运行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管理不够规范,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问题较严重,缺乏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制定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加强体育市场的立法管理。政府部门除了制订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外,还应保障体育产业规范化经营,使之符合我国实际,与国际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业及体育市场的规则接轨,在推动高校体育产业成长、开展国际性及跨国性的体育服务时遵循国际惯例。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机构,加强对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3.开发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市场

高校体育产业是一个社会性产业,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经营领域:第一,体育竞赛表演。一些观赏性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通过有组织的大学生联赛为观众奉献高水平的比赛,是高校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联赛的投资者从门票、电视转播权、广告、销售相关产品以及转让球员等方面获取回报。第二,全民健身服务。这是基于广大消费者花钱买健康、学技能的需要而经营的领域,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健美、休闲和娱乐、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咨询等方面的体育服务。第三,体育推广或经纪人业务。体育经纪公司既不是职业队的老板,也不是场馆的业主,它主要是策划、组织、推广各种体育赛事,球员转会、财务管理、形象包装及广告投放,参与体育赛事有关经济、法律事宜等。其收入是按协议收取佣金,或者买断比赛,靠经营门票、电视转播权、广告、销售相关产品获利。

4.倡导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

高校体育产业是否成长起来,关键还得看它的产品能否成为消费热点。而构成消费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支付能力,二是消费冲动。当前条件下支付能力弱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缺乏体育消费意识,却是更具现实性的一个瓶颈。长期以来,政府体育部门重视竞技比赛成绩,普通群众认为体育是政府行为,对“体育锻炼是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不足,尚未树立正确的余暇体育消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逐渐成为生活的必需,成为人们愉悦身心的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倡导健康投资和体育消费,扩大体育场馆开放领域、延长开放时间,组织丰富的群众体育活动,举办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培养公众的体育兴趣,夯实群众体育基础,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梁晓龙: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研,2005,26(1):1~6

[2]姚宏茂吴兰芬:学校体育产业化的理论内涵和特征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1,22(4):29~31

[3]王良炬:我国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19~20

第2篇: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体育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体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2-0085-04

一、前言

体育产业竞争力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产业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相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来说,我国体育产业还很落后,对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影响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既包括理念也包括行动,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实质和表象、战略与策略都对体育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确对体育产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要素,通过问卷、访谈、实地参观和查阅文献等方式,收集了较为详实的资料,发现影响体育产业竞争力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即需求要素、资本要素、政府行为和相关支持产业要素,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都影响体育产业竞争力(见图1)。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中国期刊网、万方论文数据库、EBSCO期刊库等电子资源数据库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有关的资料,为本文奠定了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

对从事体育产业方面的相关人员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5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90%。经专家检验问卷效度为8.7。

(三)访谈法

对各地市体育局产业规划办领导进行了访谈,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请教。

(四)数理统计法

对所回收问卷进行整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需求要素

消费需求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需求要素是影响体育产业增长力的基础要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细分化,对体育产业的消费从实用消费到服务层次消费逐渐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可支配闲暇时间、消费偏好等直接影响着需求结构,消费需求是否具有竞争力,直接影响着体育产业竞争力。

1.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就会根据自己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偏好,增加对体育产品的需要。可支配收入低或者没有时间的人可选择通过电视和网络观看,而可支配收入高、有闲暇时间的人可以选择去现场观看。同样,健身休闲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及可支配时间有密切关系。与此同时,跨期消费理论告诉我们,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人们的当期收入水平,而且还受到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可持续性是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2. 消费者偏好。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使体育产业提品多元化,也使区域体育产业间的竞争力更加激烈。在具有消费实力和可支配时间的同时,消费者对同类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取决于消费者偏好。如钟爱某一品牌的服装就会长期购买,喜欢哪个球队就会选择看哪个球队的比赛。

但事实证明,需求因素只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由于跨区域选择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便利,不能因此判断需求能力对本国或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贡献的大小,如何把有利的需求条件转化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还取决于本地体育产业能够提业和服务的水平与特色。

(二)资本要素

需求因素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但这种动力的持续性则取决于体育产业资本要素的禀赋。资本要素是体育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关键要素。体育产业资本要素包括资金投入、人力资本、产业组织、产业文化和体育科研能力。

1. 资金投入。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竞技体育比赛场地、健身休闲体育基础设施、体育营销的广告投入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以及政府的财政及税收支持对体育产业提品和服务的质量有重大影响。

2. 人力资本。美国学者Julian L. Simon认为,人类发展的“终极资源是人——拥有技术、充满朝气和希望的人”。体育产业也是如此,包括运动员、教练员、产业内其他从业人员在内的人力资本的增值效应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优秀运动员的商业价值是把对人的运动技能投资要素转化为人的商业价值的活动过程,是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表现、性格和知名度而吸引大众关注形成的价值。运动员的商业价值能否运作成功则取决于体育经纪人的水平。同样,体育比赛的竞技性与可观赏性也离不开知名教练员的培养与体育场上裁判的公正。足球界的黑哨现象影响了整个足球产业的发展。体操运动员李宁借助“体操王子”的品牌为李宁公司的品牌增值;篮球运动员姚明的出色表现吸引了上亿中国观众的关注,为“火箭队”带来可观的收入,也使自已商业价值位于中国运动员榜首;刘翔因其在雅典奥运会赢得了“飞人”的赞誉,也获得了耐克等知名公司的青睐。

3. 产业文化。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体育文化包容了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的总和。体育文化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发展战略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体育产业的竞争力。起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体育文化也有着不同的内涵,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倡导公平竞争、强调享受体育、强调在竞争中超越自我。中国体育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体育文化倡导健身、友谊、和谐、协作和爱国。但一段时间内,在“金牌至上”的价值观左右下,中国体育的爱国情结在某些方面异化了真正的体育精神,使中国体育在世界上虽然金牌总数一直攀升,但却忽视了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导致目前中国至今没有一项具有国际品牌的本土赛事(如世界杯、NBA、英超联赛等),也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

体育产业的文化属性是其倡导进取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显性文化,又可以体现在具体的体育产品、体育赛事、体育培训、体育传媒作品中。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赋予体育产业不同的时代内涵。要完成从“金牌至上”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的道路,体育文化也要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与体育经济和市场发展紧密相联,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以体育文化推动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4. 产业组织。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组织能力对市场资源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的体现,有效竞争力的体育产业组织及合理的组织结构,对于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竞赛业为例,体育组织是竞赛业经营的主体,对比中国CBA、中超联赛、乒超联赛和NBA、英超联赛,我们可以看出,体育组织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NBA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职业体育赛事,其吸引力一方面源于赛事的可观赏性,更是源于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NBA董事会由30个俱乐部的最大投资者组成,NBA联盟分为NBA管理俱乐部和篮球俱乐部,NBA最高权力机关是总裁办公室,由总裁、副总裁和一些主要业务负责人组成。NBA董事会和总裁及各部门是雇佣关系,董事会拥有决定权。NBA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联盟除了负责联盟公共产品经营外,还负责竞赛规则制定与修改,联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修改,裁判员的雇佣和培训,代表联盟与球员工会谈判,开展联盟推广活动,扩大联盟影响等。NBA的成功在于内部能够成功协调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外部与市场、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合作,通过各种营销活动获得利润,并且所得利润都会分配给各个球队,从而形成了一个运作高效、和谐互动的系统。60多年来,NBA电视转播权和门票收入及球员收入都成为NBA发展的不竭动力。

与此相比,我国体育组织从体育事业走向体育产业型组织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目前事业型行政组织仍占主导,其弊端也暴露无疑。CBA是中国篮球协会主办的我国最高水平的职业篮球赛事,授权CBA联赛及相关各项事务,下设联赛会员全体会议、联赛委员常务委员会、联赛办公室三个机构。截至2012年,共有18支CBA联赛俱乐部,多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演变而来,绝大多数只能行使由监管中心所认可的有限权力,且俱乐部的双方所有者和出资企业还要对这些权限进行二级划分。这种组织结构导致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增加,球星流失严重,另外,由于出资企业的利益分配受到影响,导致融资渠道受限,资本实力偏弱,又受到国际高水平职业联赛的影响,CBA品牌影响力在本土远不及NBA,比赛上座数与转播收视率偏低。

我国体育产业组织处于松散状态,组织松散不能对原有状态的偏离防患于未然,对环境的变化不能形成新的功能耦合系统时,其结果则是破坏性的。因此要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动态组织结构,科学、合理、高效的运作机制是必须的。

5. 体育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革命性力量。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能力更为重要。从宏观的体育产业规划制定到中观的体育市场开拓,再到微观的场馆的设计和利用、体育器材的研制和新材料的开发、运动员健康水平、体能、技术、心理、康复等方面都离不开强大科研实力的支持。一个国家体育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大小也是这个国家体育科研水平的体现。

发达国家的体育科研都有自己的特色。美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科研网络,美国科研管理体系却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系统,体育科研工作者多数来自高校,还有企业、私人研究实验室等组成,其融资的多种渠道,包括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的研究经费、企业合作基金、私人基金、政府资助以及职业体育组织。在这种体制下,由体育工作者自我管理,政府很少干预,科研的价值由市场决定,使科研工作者能够围绕市场需求决定其研究方向。德国体育科研的严格规范、研究的缜密、强调方法积累和科研创新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为德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目前中国体育科研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体育科研网络,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为科研机构龙头,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科研机构,下设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日常办事机构,以及运动训练监控、运动心理训练两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编辑出版两份体育类学术期刊。我国的体育科研机制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昆明电子设备科学研究所和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等民间科研机构,科研转化能力和效率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体育科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某些竞技运动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相对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政府管理科研机制导致在课题分配、人员培养和经费配置方面缺乏灵活性,市场转化率低,并且造成了一些搭便车现象。

(三)制度要素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而纳入经济分析之中。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产业革命与主导产业的更替与其说是科技创新的结果,还不如说是制度创新的结果更为准确。经济的增长依赖于有效率的制度的支持,体育产业的成长离不开合适的制度支撑,制度要素是影响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支撑要素。

制度与体育产业的成长具有高度的匹配关系,保守、僵化、封闭的制度抑制体育产业的成长活力,开放、自由、不断变迁的制度则能显著促进体育产业的成长。具体地讲,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一直是举国体制,制度因素的影响力非常大,制度对体育产业成长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国家规划将体育产业置于什么样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投资力度与政策走向。第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对于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融资渠道等具有重要影响,产业主体与消费者行为也会受到影响。第三,政府资金投入与政策优惠。201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体育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从多方面帮助体育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同时特别提到要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强调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努力开发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等。

(四)区位因素

区位空间结构理论提示了经济活动各种客体在选择区位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反映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程度和规模。区位空间结构是其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是区域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空间组合形式,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显示器。产业空间格局的经济性取决于区位资源、社会环境、产业政策等空间基础。

区域环境的优劣主要是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的,地理位置、环境质量、区域结构和区域差异等方面所显示出的综合优势是动态变化的,自然条件、资金实力、基础设施、行政效能、人口因素、交通运输是形成区位资源优势的基础。区位资源优势与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带来政策的优惠而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或极化效应又会进一步优化区位环境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兵.基于结构范式的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

[2]卢金逵,倪刚,熊建萍.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9,(6).

[3]肖畅明,周良君.洛杉矶体育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管理学刊,2009,(6).

[4]王健.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09,(36).

第3篇: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从剖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着手,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现阶段障碍因素的分析研究,力图基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探究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理论上为相关部门在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一、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高校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存在不少缺陷:

第一,受传统观念束缚,缺乏市场意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不够开放,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认为高校体育搞产业化开发是不务正业。另一方面,整个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由于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体育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忽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在教学之余,体育设施资源过分闲置,不能充分利用,增加了维修、管理经费的投入。第二,管理体制僵化,运行机制不活。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仅限于本校的师生员工,缺乏与社会交流合作,其功能远没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路子窄、办法少,经费筹划主要是“等、要、靠”,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管理体制大多采取的是单一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搞好体育教学,没有把体育产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地位去考虑。第三,资金不足,缺乏快速发展的后劲。我国高校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大多靠政府拨款建设、维修,资金十分有限,加之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高校体育资源尤为紧张,经费不足已经成为高校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第四,营销人才匮乏,经营理念落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体育产业的开发者,势必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经营理念落后、经营决策不当等诸多的问题。

二、制约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1.体育化市场结构不完善,处于无序发展状态由于相应的管理法规制度尚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产业政策支持,高校体育市场的经营主体投资行为较为盲目,高校体育市场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从笔者调研情况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政策的配套建设非常滞后,未能依据经济规律和高校体育特点全面、系统地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方针和各门类、各层次相应的产业的关系,以及其他各主管部门的协同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结构,缺乏对体育产业进行有力、有效、有序的调控和监管,这已成为制约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2.消费主体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是少部分高校体育场所所由于消费环境优良,服务设施齐备,管理措施完善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经营效益较佳;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以低消费人群为主体的高校体育经营产业,由于经营项目单一,市场竞争能力差,消费水平定位调整空间不大。

3.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大部分的高校体育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已有一定的规模,但远未成熟,仍需各方面政策扶持才能够从萌芽走向壮大。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区域不平衡性,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的不平衡,在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区域的高校,产生了对体育市场的认识,体育消费的观念,以及体育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5.过多的干预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必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去运作。这就要求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切实做到管办分离,真正做好管理服务、积极引导,为体育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新文明时期的旗帜与灵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非常宽泛,涉及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以及经济等诸多领域,其主旨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所谓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充分利用和不损害资源持续性基础上,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中,尊重个人意愿,以增强人民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与集体的运动能力,争取优异成绩,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目的,为发展体育事业,开发体育市场,扩大体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从而推进体育和社会发展、演化过程。可持续发展全球性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而以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为主要标志和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体育活动则是其主要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是关联面极广的上游产业,是产值高、影响大的朝阳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可提供多种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它还是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化产业。所以,高校体育产业在经济领域可以借鉴具有共性的理念。而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围绕经济持续这个核心,沿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轨迹,寻找一种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的发展模式,促进高校体育产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对解决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一些建议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明确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目的。高校体育要适应市场体制,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和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从教育开始树立开放的产业观念,高校体育作为产业也有其相应的经济效益。因为高校体育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需要体育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培养出体育素养高的大学生,才能使高校体育的竞技体育成绩、群体活动程度、体育科研成果得以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目前国家尚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投入高校体育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更应树立“高校体育是一种产业”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与潜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拓宽和深化高校体育发展的新思路。

其次,高校体育有其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即培养有健康体魄的合格人才。它的培养过程完全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生产,高校体育作为产业虽具有经济功能,但同时还具有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高校体育和高等教育都不能完全推向市场。但是这并不否认市场手段对高校体育的调节作用,恰恰相反,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其对教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成为高校体育和社会联系的桥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的被动办学模式已经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开放自主办学。因此,高校体育走产业化道路,必须进行高校体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使其功能与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发挥资源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高校在发展体育产业时,要立足于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走特色发展之路。笔者认为,高校发展体育产业,一要把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与实现体育事业的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结合起来。二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与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用市场机制激活高校体育生产力,通过高校产业化之路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三要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是经济体育日趋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四要做到高校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一方面要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要借鉴其他成熟产业的成功发展经验,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其他产业给予高校体育产业必要的关注和支持,参与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并在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体育内涵。

3.积极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高校体育消费人口的认知水平较高,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普及与深入,“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广大高校师生们更能理解体育产业这一“生命产业”的内涵。为此,应进一步引导、增强高校广大师生们的体育消费意识,利用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和场馆设施充足这些有利条件,创办各种类型的辅导站、咨询站、培训班、和健康娱乐项目,满足师生不同层次、文化的需要。以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和推行全民健身运动为契机,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高校体育产业将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4.重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体育场馆是有形的体育市场,是体育经营的市场主体,也是体育系统的一笔固定资产。应当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这部分固定资产释放出效益,发挥作用。体育场馆管理要依托社会,面向市场,开展多种经营,实行场地、器材、培训、组织等方面的有偿服务,形成稳定并且不断扩大的健身消费群体,使体育场馆成为集教学、训练、竞赛、休闲、培训为一体的企业,不仅可以缓解群众活动场所不足的矛盾,同时也能增加收入,既增强了社会效益,也增加经济效益。在条件成熟时,组建专业化股份制的体育物业管理公司和经营公司,到社会上筹集资金。因此,高校体育产业的潜力首先来自于其较完备的设施。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国近千所高校有室内体育馆的占60%以上,而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则达到9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一校多馆,田径场拥有率达95%以上,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场地的普及率都达50%以上。然而,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除了保障正常教学与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外,平时举办大型竞技比赛的频率非常低,因此,在高校体育场馆尝试市场化管理,打破封闭在学校的院墙内与社会缺乏横向联系这种局面,面向社会进行有偿服务,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按“少投入,多产出”的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寻求自身发展。

5.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因为当前高校体育市场尚未发达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全部依靠市场,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政府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和行政协调能力,应当在高校体育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府通过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制定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强化政府财政支持和体育公益金的投入;打造高效、低廉的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主动地去培养高校体育市场,扩大高校体育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同时,加强高校体育产业的各项有关法规的制定;形成国家、社会、高校体育产业的长效机制;抓好我国高校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校体育市场管理法制体系,建立更为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督机制,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6.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强化高校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注重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同时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鼓励中国高校体育产业人才走出本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高校体育产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变化,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相适应,高校体育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高校体育产业是教育产业化和体育产业化过程相互交融的必然结果。但从总体看,社会体育产业发展较快并逐步形成了规模,而高校的体育产业相对落后并停滞不前。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产业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寻求一种恰当的治理方式,来处理、解决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围绕经济持续这个核心,寻找一种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的发展模式,实现对体育产业的全面有序地管理。本课题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共识为:经济持续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高校体育产业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沿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市场——重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发展轨迹进行,必将有助于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体育产业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尚有十大新兴产业亟待开发,体育产业包括其内。体育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体育和经济的关系,表现为体育和财政之间的关系,体育是纯消费部门。其实,体育活动也有市场,通过培育和开发,完全可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体育产业已经融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范畴。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工业化国家中,体育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相比,体育业具有持久发展的潜力。目前,国外资本市场无不青睐体育产业,而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质量有所改善,产业的效益也明显增高。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还处于十分稚嫩、不完善的阶段。目前,体育产业的产值大约占GDP的1%~2%左右。我们满怀希望地看到,中国的体育产业前景无限好,是一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产业。足球是我国最早步人市场的项目。1998年足球甲A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2.13万,门票总收人1亿多元。2001年沈阳十强赛,组委会获利超千万元,光是门票收入就达到5400万元。尽管在商业开发方面亚足联实行全面垄断,而组委会只能夹缝中求生,利用所剩不多的商务权开辟商源,球迷的着装、挥舞的旗帜、十强赛的宣传画册、秩序册以及十强赛举办的好新闻评选、摄影大赛、门票、街道灯箱等都成了商业广告的载体,最后广告收人达到600万元。在我国,企业也开始积极参与体育产业的开发。目前能把体育作为产业来做的企业首推首钢。2001年,首钢成功承担了北京第二十一届大运动会主场火炬的制作和I5辆彩车钢结构的制作。为增进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了解,首钢出资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奥林匹克运动的中英文百科全书。首钢主要领导是北京奥申委中唯一来自企业的代表。首钢以篮球为中心迈出了走向体育产业化的决定性的一步。早在1988年,首钢与原北京市体委共同组建北京首钢篮球队,这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出资的篮球队。1995年,首钢篮球俱乐部挂牌,并很快取得了经营开发权。沈阳十强赛和首钢的成功经验充分向国人显示:体育产业在中国同样具有强大的经济潜力。

三、体育产业的内涵

1.体育产业的内涵

体育产业Sport Industry,指从事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社会部门。体育事业被国家列入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具体讲是向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以满足人们健身、观赏和娱乐等需要的体育事业。各类产业中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如运动服装、器材、用品等的生产和经营,可称为“体育复合产业”。

2.体育产业的分类

第一,向社会开放的体育场馆设施所提供的服务。第二,供观赏的各类高水平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服务。第三,为培养竞技运动人才而提供的各层次的运动训练服务,向社会提供健身、健美、体育娱乐的知识与技术和锻炼方法的各种学习班、培训班。第四,向某些慢性病患者或肢体损伤患者提供的运动处方、体育医疗康复手段等。

3.体育产业化的概念

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又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

(1)中国的体育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全方位积极影响,更是给中国体育产业的腾飞带来了机遇。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也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各种体育活动、竞赛、交流的日益增多,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体育产业的兴起。

(2)中国的体育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世界范围内看,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人民生活中所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相对而言,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体育产业的产值还很低,但广大群众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正不断增加,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体育中所包含的健康、娱乐等现代消费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加强,花钱买健康成为时尚。可以预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2.对未来体育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策

(1)首先应改革行政机制,强化规律运行机制。过去那种庞大繁杂,过分集中,包揽一切,长官意志的行政机制,应让位于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商品经济客观规律。主要职能部门,应从侧重于管理微观转变为侧重管理宏观。主要精力应从过去管物、管钱、管人、管审批等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转为研究经济形势、市场动向和制定政策上来。

(2)改革高度集中的训练体制。应当实行体育局、企业、公司、行业和高等院校根据自身条件设置优秀运动员训练点,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社会训练体制,在社会上形成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体制。

(3)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如开展体育旅游、体育广告、体育医疗、体育康复、体育饮食、体育培训等多种服务行业。

(4)使体育设施成为综合实体。对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及一些辅助设备,如健身房、棋厅、台球室、舞厅等,逐渐办成经济实体,使它们具有法人资格,有用人、用物、分配资金等一切权利。放开手脚,让它们到市场中竞争,逐渐完善体育职业化、体育产业化。

(5)对一些群众喜欢的项目实行俱乐部制。对俱乐部国家应给予必要倾斜政策,如减免部分税收,俱乐部队参加比赛可以门票按收入比例分成,队员收取出场费、广告费和电视转播费分成。允许俱乐部发行彩票,出版刊物,接受正当赞助,建立球队科研所等。

(6)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尽快的培育、发展体育市场经济体系。如人才市场、竞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务市场、金融市场等。在适当时机开展体育邮资、体育股票、体育债券等市场。另外,还应建立有利于体育市场的各种中介组织,如体育市场咨询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公证处等,这些中介组织不仅为进入体育市场的各单位服务,同时保护它们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7)鼓励企业、公司大力赞助有影响的运动队和俱乐部,购买体育电视节目的广告播映权,以及利用体育竞赛作商业广告。其结果是有影响的运动队和俱乐部可以从中获得较多资金来不断完善自己,还可以高薪聘用超级体育明星,从而使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也就提高了比赛的档次,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观看比赛,使竞赛市场更加繁荣,为体育产业的形成创造较为雄厚的购买潜力。

(8)体育运动商业化必然导致体育运动职业化,这在国外以成为现实。我国要想加快体育职业化的进程,对职业化运动员应有较好的训练条件、丰厚薪金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象商品一样估价转卖(当然这不是买卖运动员的身体,而是买卖附于他们身上的运动技术),这就与其它市场上的商品一样,存在着竞争和流动,存在着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陆瑞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培育与开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

[2]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体育市场研究[M].2000(7)

第5篇: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

摘 要 体育产业软实力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途径之一。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软实力存在着意识不到位、体育文化缺乏影响力、原有制度的制约等问题,提高我国体育产业软实力的途径:植入“文化”因素;完善体育赛事商业模式;发展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 体育强国 软实力 现状 问题 途径

一、体育产业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内容

软实力一词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缺乏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那么就算该国的硬实力再强,也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建设中,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国家硬实力稳步提升的基础上,我国已经开始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放到发展的首要位置,特别是党的十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艰巨任务,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标志我党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探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海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教授则开创了把软实力植入国内发展研究的先河,他认为“软实力就是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张长城认为“加快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是提升体育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以上分析,软实力已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层面的研究领域,而且也扩展到区域层面;不仅仅是在文化、政治等领域,而且扩展到体育产业领域。

体育产业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包含信息传播力、文化吸引力、科技创新力和产业形象。

(一)信息传播力

提升体育产业的传播力就是要提升体育产业信息的整合能力、各种传媒的整合能力和各种媒体资源的整合能力。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传播力还相对较弱,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软实力,就必须大力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传播力。

(二)文化吸引力

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体育产业的文化也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即核心层面的体育产业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辅助层面的体育产业的制度文化;物质层面的体育产业的物质文化。“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文化,有多大的文化承载量,就有多大的经济效益。”

(三)科技创新力

体育产业的创新力体现了体育产业主体能与时俱进地推出新产品、新的服务方式和新的生产模式的能力。从体育产业创新力的主体要素来看,体育产业的创新力就突出的表现为体育产业从业者的创新精神,创新理念、研发能力和整体素质。体育产业要在激烈地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必须拥有高端创新人才,必须提升广大一般从业者的创新能力。

(四)产业形象

国家形象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体育产业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产业的形象既是体育强国的软实力,又是体育产业的软实力。体育产业的形象即人们对体育产业的文化、产品、创新精神和服务质量等给予的综合评价和认可。形象反映的是一种主观印象,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印象往往是有差异的。根据主体的不同,把体育产业的形象分为自塑形象,公众形象和媒体形象。

二、我国体育产业软实力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体育产业中软实力的现状

我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09)》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的体育产业是30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0.7%,同美国相比,美国的体育产业是1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是7%。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体育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属于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体育产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至今尚没有一项本土赛事具有国际品牌价值。在足球、篮球、网球等国际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项目上,国外品牌赛事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主流,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我国竞技水平很高或国外缺少品牌赛事的项目上,我国也几乎没有拿得出手且具有国际主导力的赛事。

就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而言,有不少专家认为尚处于相对的体育商业发展阶段,体育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产业。其原因在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联赛,缺乏产业链和商业运作模式,缺乏大型赛事推广经验等。

(二)我国体育产业中软实力的问题

1.体育软实力的意识不到位

受传统狭隘体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往往局限于要抓全民健身,要抓竞技成绩的提高,而对于强化体育软实力,提高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似无深入认识,没有采取有力的举措。对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当前对于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度不足。我国传统上具有丰富的体育软实力资源,不论是优秀的体育传统文化,还是所体现出的对于制度的认识和观念的传播。但是,目前我国对于这些瑰宝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同时我国的体育产业化程度很低,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不像西方文明那样强调渗透和改造。因此,在体育文化上一直存在推广力度不足的缺陷。

2.体育文化缺乏影响力

我国在世界体坛没有取得应有的话语权。现在世界上单项体育组织联合会有六七十个,中国人担任主席的只有武术、龙舟两个;夏季奥运会有28个大项目的国际单项联合会,没有中国人任主席,这是体育软实力不强、体育文化影响力不大的表现。软实力,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影响力,只有积极地参与世界体育事务,尤其是积极参与体育章程与规则的制定,才能在该项的发展上有话语权甚至决策权。

3.原有制度的制约

体育资源还未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配置,依靠主要掌握在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当中的资源和一些企业的需求,体育资源的流动依然受到某些政策方面的限制和政府行为的干预,这样就造成了一定的需求约束。

三、我国体育产业提升软实力的途径

(一)植入“文化”因素

1.大力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文化传播力

除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之外,大力提升我国体育产业文化的传播力,是增强我国体育产业的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文化、精神的影响力与文化、精神的传播范围和传播能力密切相关。我国体育传播力较之以往虽有大幅提升,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传播力还相对较弱。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度。要选择较好品质的媒介,综合利用,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传播力。一般说来,主要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卫星电视风途径和方式进行体育产业的传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积极进行性技术革新,是提升我国体育产业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另外,加强对外交流也是提升体育产业传播力的有效途径。

2.提升我国体育产业文化的吸引力

大力建设我国体育产业文化是提升我国体育产业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首先要吸取古今中外优秀产业文化的成果。体育产业文化是一种企业文化和管理文化。我国拥有悠久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它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伦理和乾坤大德的精神,它是世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加强体育产业的物质文化建设。这就要合理统筹资源、加大体育产业投入,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再次,以和谐理论为指导,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文化核心价值。

3.积极培育和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力

要增强我国体育产业的软实力,还必须积极培育和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力。首先,加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加大投入,积极鼓励研发新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大力推行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最后,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法制建设,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

4.积极塑造我国体育产业国际新形象

积极塑造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新形象,就是要加强我国体育产业文化吸引力、创新力、传播力,重塑自我形象,公众形象和媒体形象。既要加强“体育产业软实力的内功修炼”,又要积极整合各种传播途径,加强传播力度,实施品牌战略,重塑体育产业新形象。

(二)完善体育赛事商业模式

一个重大体育赛事,如何打造商业模式,需要从原创、组织、策划、营销、宣传、相关产业拓展等各个流程加强创新,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组织管理框架和流程体系。同时对媒体平台与渠道、体育中介组织、延伸服务等远程供应系统,也应架起稳定的桥梁,形成较完整的体育服务体系。有赞助企业、赛事定位、高水平技术、品牌塑造、商业包装、公正的裁判,这才是商业模式。从经济学上看,一个市场的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准就是各种资源都有较强的流动性,强化对体育的领导力和市场化配置力的提升,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注重软环境的营造和文化软实力的培养,如培养和吸引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组织和产业经营人才等。

(三)发展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

我国体育文化有与中华文明同样具有悠远的五千年历史,我国古代体育特点很多,但究其核心,莫过于对“道”的追求,引导人们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升华,挖掘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该项目所包含的文化层面上的东西。例如我国的传统武术,许多外国人对我国武术充满遐想来我国拜师学艺的大有人在,我国的武馆也早就漂洋过海,遍布世界。我国要想获得世界的认可,就需要发展和弘扬具有独特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通过传统体育的包装使其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戴业炼,陈宏愚.软实力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193-195.

[2] 张长城.体育强国的软实力及提升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310-312.

[3] 花建.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国际体系与我国的软力量[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第6篇: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民族体育产业 资本运作 载体构建 武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G8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体育产业尤其是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在我国体育产业只是贡献了GDP的0.1%-0.3%,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滞后。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金融主导下的产业资本运作是实现体育产业战略性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在GDP投资驱动背景下面临着金融工具单一、投资决策失效、消费预期不确定以及缺乏社会资本参与的难题,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体育产业资本积累之后以及资本配置效率低下。本研究以武陵山片区民族体育产业发展为案例,以民族体育产业资本运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投融资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资本运作新模式,对我国体育产业资本的优化配置以及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借鉴。

2武陵山片区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投融资开发现状与障碍

2.1武陵山区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从地理意义上讲,武陵山民族地区包括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湖北省宜昌市的长阳、鹤峰土家族自治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铜仁地区、重庆渝东南“一区五县”等50多个区县级行政单位,拥有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以及超过2300万人口。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跨省级民族聚集区,武陵山片区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武陵山片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努力依托地区民族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改善民族体育产业发展投融资环境,是实现武陵山地区脱贫脱困,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根基。

2.2武陵山片区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投融资开发现状

资本运营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是为了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的配置活动。体育产业资本运营的内涵是对与体育产业所涉及到的固定资本、自有资本、借入资本、无形资本、债券股权资本等通过合理的资本配置而使得体育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产业资本的合理配置需要依托产业组织的完善以及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于武陵山区此类的贫穷民族地区而言,体育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组织结构并不完善,这就需要从最基础的视角构建民族体育产业运行的载体空间。

从武陵山区的民族体育产业投融资开况而言,何斌在《探析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前景及作用》对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调查中指出:从产业投融资开发的支持力度与群众基础来看,整体支持率水平超过了60%,而且小船渡中学的学生对武陵山区民族体育产业的开发支持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反映了较好的群众基础。但总体上武陵山地区因为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较低的文化素质水平,民族体育产业项目的投融资以及推广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困难。一方面因为场地设施投资基础薄弱,武陵山区人口过于集中;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人缺乏对于民族体育产业发展以及推广的意识,不了解以及无专业指导是限制其投融资与推广的重要瓶颈。所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提高武陵山区人们的思想认识,促使民族体育产业投融资尽快融入市场化的大潮。

2.3武陵山片区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投融资开发障碍

2.3.1民族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目前国内缺乏针对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专门的管理条例,在民族体育产业资本运作更是缺少具体区域性的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民族体育产业资本运作中的企业并购、公司控股以及新股发行等仍然依照的是通行的《证券法》以及《公司法》中的相关的规定。事实上,体育产业中的上市公司寥寥无几,而且涉及到体育产的具体的产权交易、产权保护依然采用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应法规,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以及《商标注册暂行条例》等,而武陵山区内的特色的民俗项目、娱乐文化项目等体育产业无形资产却难以从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中找到依据。而且,对于体育产业资本运作中的股权债权置换行为,也依然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款进行规范。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规范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2.3.2民族体育产业亟需拓宽投融资渠道

投融资渠道的畅通是保障民族体育产业资金补给的重要基础,而事实上武陵山区面临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最大约束便是资金供给不足的瓶颈。体育产业因为投资回报率不高、缺乏营销点以及品牌效应不明显而在与银行融资贷款的过程中并不占优势,而且VC、基金公司以及机构投资者也缺乏投资体育产业的动力。投融资机制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体育产业的资产重组、并购以及借壳上市等资本运作行为。目前而言,体育彩票作为支持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公益基金,为大型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国际级别的体育赛事的承办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但限于法律规定,其难以作为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资金来源。此外,体育产权交易的定价机制不健全也是影响体育产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中国全国体育基金会通过社会捐赠、国家定向投资等途径进行融资,却并没有能够有效利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多层次的融资体系,而且体育基金对于体育产业的投资额度非常低,大约为20%左右,与法律规定的“体育仅仅投资应集中于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的投资”相悖。

2.3.3体育产业资本缺乏专业的产业组织及完善的制度环境保障

包括法律咨询、资产评估、证券承销以及保荐人等资本运作的产业中介组织是保障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重要基础。而武陵山区地处西部山区,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为当地的体育产业发展以及资本运作提供保障。另外,影响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一个重要制约环境是制度因素。对我国资本市场而言,市场干预过度、市场化程度较低以及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资本的运作。对于体育产业而言,借壳上市抑或是企业整体上市是参与资本市场运作的重要途径,但股权分置改革所以留下的同股不同价问题使得部分体育产业资本的运作陷入了股东“圈钱”的危机,部分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挪用子公司的上市融资资金,子公司因此而承担了巨额债务风险。最后,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滋润。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权、责、利”相统一,但遗憾的是,政府干预在体育产业资本运作中比比皆是,包括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垄断转播、民族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权直接划归国企、体育产权价格政府定价,而且体育产业之间的企业并购行为背后往往有地方政府“拉郎配”的影子。

2.3.4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缺乏复合型人才

目前国内对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教育集中在体育大专院校,经济学领域并没有专门的体育产业经济学分支,对于体育产业资本运营做专门研究的人才并不多。而且,资本运作为一种人员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以及管理都要求比较高的经营管理活动,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较多。而从目前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来看,缺乏专业管理才能的优秀退役运动员占据相当的比例,难以满足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发展需求。总之,体育产业资本运作人才储备以及人力资源状况堪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育产业中的事业制度沿袭的影响,加快体育产业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3资本运作模式下的民族体育产业开发路径选择

民族体育产业的开发不仅关乎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率问题,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民族性社会特征。资本运营的具体实践依托地域性的民族发展特点、经济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等,所以民族体育产业资本运营需要放置在一个整合制度要素、文化要素、资源要素以及技术要素的空间载体当中去。

3.1制度要素支撑

完善的体育产业资本运作法律制度、人才保障制度、绩效评估制度以及监督制度是民族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土壤。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权、责、利”的内涵以及外延进行清晰的界定,对于体育产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产权的明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人才保障制度为体育产业资本运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复合型人才供给。绩效评估制度对体育产业资本运营如兼并重组、收购、债权股权置换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评价,有利于资本运作程序的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是指资本运作需要在企业管理层、社会以及政府三位一体的监督之下进行,保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2文化要素支撑

文化要素是指区域性的民族特色体育产业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本土文化,而且还要依托相关的民俗文化进行体育产业的推广与营销,文化既是依托,又是一种价值导向,最关键的文化是一种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和谐氛围。体育无形资产从一开始就具有深深的文化烙印,尤其是对于民族地区体育产业而言,融合了地区民族特色的具有娱乐性、经济型的民俗体育资源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通过对体育产业无形资产的深入开发,对于优化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的经济有效规模,促进地区体育产业的有序发展很有帮助。

3.3资源要素支撑

资源要素主要是指体育产业资本运作中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资本以及其它的关系资源等。资源要素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微观动力,充足的资源保障是资本运作的外在条件保障。例如为了进一步培养体育资本运营人才,首先可以尝试通过引进西方关于体育产业资本运营的相关教材,通过开展相关专业课程针对性的培养体育复合人才。其次,可以定期举办国内外体育产业人才交流会,交流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经验以及模式。

3.4技术要素支撑

技术是对体育产业资金的再重组利用,技术作为影响民族地区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新生产函数,问题的核心在于提高资本的技术创新效率水平,在技术外生的给定条件之下充分提高资本创新的效率。例如民族体育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我国多元化的资本试产体系,对于经营规模较大、经营绩效较好的企业的优良资产打包上市,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

参考文献

[1] 周运瑜,袁正新,尹华光.试析武陵山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3).

[2] 刘少英,赵志强.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第7篇: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

杨树安在新闻会上,首先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和支持体博会的各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很高兴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与大家欢聚一堂,共同迎来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的第18个春天,共同见证体博会走过的18年发展历程。

杨树安表示,创办于1993年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不仅见证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也伴随着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见证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民族品牌的崛起和壮大,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体育用品专业展会,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已成为全球体育用品生产商和买家重要的贸易和交流平台,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与国际同业交流的最佳平台。他相信,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体博会,今后将会更好地促进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在科技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和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效应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使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中国体育产业的兴旺与繁荣。

接着,杨树安就国家“十二五”规划如何与体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业内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产业也在探索中起步,从无到有、迅速发展,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新亮点,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体育产业在水平、结构和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他同时强调,2011年对中国体育产业而言是一个非常值得记忆和必定载入史册的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都将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而迎来中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春天,体育系统各级部门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继续深入围绕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实现体育产业的新发展。

杨树安表示,过去的五年,体育产业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去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填补了这个领域的政策空白,也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而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体育用品行业构筑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体育产业的中坚力量。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正在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成为体育产业中开放度与竞争度最高、增长最快的领域,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也进入了稳定增长的成熟期。

可以说,《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明确了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杨树安强调,体育产业作为全社会共同兴办的产业,决不是体育部门自己的,而是全社会的产业。因此,在发展体育产业过程中,要坚持大体育观,把体育置身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的大背景中,更好地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与价值;坚持大产业观,通过体育产业发展,拓展体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渠道。各级体育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时,要定位于体育产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大局,促进体育产业整体发展。要根据《指导意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促进体育资源与市场、相关行业的结合,提高体育产业的社会融合度。

更令人欢欣鼓舞的是,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明确指出,坚持体育事业的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无疑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将极大地推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8篇: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海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

前言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以体育文化为核心,创意为手段,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人们提供文化体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的现代,文化资本竞争力凸显,市场竞争已从产品之争转向文化之争,产品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取决于以文化为底蕴的观念价值。而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其实质中的学习、创造、产业化能力越来越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经济竞争力具有显著地稳固性特征,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全球范围的城市竞争力提升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海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为研究对象。2.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依据本文研究内容的需要,通过图书馆、资料室及网上查询,详细查阅了有关体育旅游、体育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书籍和相关文章。(2)访问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走访了海南省体育文化、体育产业领域的专家、省文体厅等的相关政府职能人员以及从事体育文化产业的相关人士,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3)数据分析法。以美国著名的区域经济学家RichardFlorida的3Ts理论和香港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许焯权的5Cs理论为基础,对海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数据化分析。3、研究结果与分析

1.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发展

(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发展的关系。①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②提高社会效益,提高区域社会协调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来源于文化,同时又具备体育的特性。文化和体育是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将增进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人们的凝聚力,而体育将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强健,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工作效率。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以体育文化为基础,以体育文化的消费为出发点,强调体育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商业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文化传统,同时也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文化的繁荣。③实现区域体育产业经济跨越式和可持续式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把人们的智慧、体育科技发展、体育文化及体育经济有机结合的产业模式,它的创新性、增值性、辐射性、渗透性等独特特征区别于传统的体育文化产业,而正是这些区别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传统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中,地域禀赋对区域体育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地理位置优越的区域在体育经济发展上更具优势,如:沿海地区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体育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由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依托智力、科技和文化资源,因此同传统体育产业相比,对地域优势的依赖性较小。在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区域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会使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和可持续式发展。④突破区域体育文化发展瓶颈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来源于体育文化,同时也影响区域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具有特定体育文化内涵、艺术内涵、并具有大众认同性的企业或产品获得了强大的竞争力,无形中也将体育文化中注入了创意的元素,并进一步扩大了体育文化在人们心中认同的维度,解决了区域体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遇到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瓶颈问题。(2)区域发展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成长的土壤。①区域体育文化背景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区域体育文化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区域特色文化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的体育文化。因此区域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源泉,以区域体育文化为底蕴,有效的融合外来体育文化元素,就能形成良好的区域体育文化基础,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发展动力。②区域经济优势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将体育文化创意付诸实践,生产出好的创意产品,需要相应的资本支持以及原有相关产业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区域经济作为支持,体育文化创意很难形成产品,更不可能实现产业化经营和集群化发展。而人们对体育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结合本地的区域经济优势、切合实际的发展,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③区域自然环境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力依托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小,但自然环境依然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力补充和依托,能充分的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作为体育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或开发创意自然资源作为产业依托,使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锦上添花。(3)海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的相互作用。①海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突破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文化产业发展瓶颈自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省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五年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下一个五年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推进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突破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瓶颈,推动全省经济可持续增长,就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体育旅游文化、国际赛事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多种文化相融合,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进一步推动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的发展。②海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体育产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旅游岛建设中,自然资源的优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耗和破坏着海南的自然资源。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依托科技、智力和文化资源,对自然环境依赖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然资源,也使海南经济突破了自然禀赋的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也将海南体育产业由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步向科技、文化、知识为一体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③海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国际旅游岛的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海南体育产业的发展目前仅停留在组织筹办体育赛事和休闲体育旅游上,产业发展较分散,季节性较强,未形成相关产业链。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渗透性和高辐射性将会以自身为纽带,融合生产制造、文化等相关产业,并影响和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以增强国际旅游岛的区域竞争力。④海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帮助国际旅游岛打造休闲体育品牌形象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以旅游业为主要品牌,而近年来,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海南旅游业中所占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游客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更喜欢体验式的体育旅游方式,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更好的打造体育旅游业,推动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帮助国际旅游岛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海南区域的发展现状

根据美国著名的区域经济学家RichardFlorida的3Ts理论和香港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许焯权的5Cs理论为基础,对海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海南目前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海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资本分析

通过走访,在全省范围内随机抽取了150名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力资本指数:拥有学士或以上学位人数比例约为48%;(2)创意阶层指数:创意从业人数占体育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约为21%;(3)科技人才指数: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中高级专业人员或从事研究性工作的人数约为15%。海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资本还相对比较薄弱,创意从业人员和高级专业研究性人员比例较少,还需进一步提升人才资本,为海南省区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技术保障。

2.2、海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环境分析

2014年海南年地区生产总值3500.7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8.5%,比全国增速快1.1个百分点,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924元,比上年增长7.5%,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文化体育的消费,2014年海南全年地区传媒、文化、体育总支出23.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同时,海南省体育旅游项目在海南旅游业中独占鳌头,每年参与海洋体育旅游项目的游客人数超过500万人次,占参与体育旅游项目总游客数量的约80%,外来游客的体育旅游消费总额也在逐年增长。由此可见,海南具有极大的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增长潜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起到推进作用,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瓶颈,促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集群化发展,并有助于国际旅游岛打造休闲体育的品牌形象;(2)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依托,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3)海南省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2、建议

第9篇: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原崛起;河南省;体育产业;区域带动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其成本低、安全性高、渗透性强、辐射范围广的优势,在许多国家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大幅度增长,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中的地位显著上升,成为提高就业率,促进关联产业发展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部门之一。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部分发达省市体育经营企业的数量成倍增长,非国有体育企业迅速增加,出现了体育产业社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良好发展的态势。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的大好形势下,发展体育产业对于提升河南省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会越来越得到凸显。

1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1.1国家政策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形势下,为了改变我国目前极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中原地区崛起,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2011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中原崛起早就开始高度重视。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原崛起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才是实现中原崛起第一要务。在中原经济区兴建体育产业基地,符合国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中原发展战略,能够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享受国家与地方的优惠待遇。

1.2区位发展优势

河南地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交通和能源枢纽。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之一,河南的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河南的公路交通也十分发达,截至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16公里,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2011年出台的《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打造“郑州中转”服务品牌。到2015年,河南省将建成以郑州为中心、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为纽带,半小时左右通达开封、洛阳、许昌、新乡、焦作、漯河、平顶山,一小时左右通达省内其他中心城市,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高效便捷的交通格局。同时,重点培养发展国际航线。到2015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要达到2000万人次,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航线中转换乘中心和国际货运集散中心。

另外,全国众多的能源管道在河南交会。包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北煤南运等。在未来,来自中亚与来自俄罗斯远东的石油管道也将在郑州交会,河南,尤其是郑州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枢纽。由此可见,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有着促进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区位发展优势。

1.3人力资源充沛

河南省人口在2009年已达9967万人〔1〕,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超过了总人口的80%。而且劳动力资源中有三分之二集中在农村。由于农村人均耕地较少,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员是剩余劳动力,由此形成了河南近2000万的劳务输出人口。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河南的人均GDP较低。据统计,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5930.2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5523.73元,均排在全国的第17位〔4〕。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能够适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此外,河南省拥有30多个全国闻名的“劳务品牌”,如开封的服装加工、永城的纺织等。在发展河南省体育产业中,充分发挥这些劳务品牌的优势,根据产业的需求,对优势品牌的劳务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体育产业人力资源软环境优势。

1.4关联产业的发展

作为体育产业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的体育制造业,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成功。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其中运动服装、运动鞋占世界份额高达80%。我国的体育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体育用品的制造中心。与体育制造业有着强关联的纺织服装、制造业等产业部门在河南省属于优势产业,并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河南省的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十一五”期间,河南省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引进先进的纺织设备,加快淘汰落后的棉纺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建成了棉纺织、服装和化纤三大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18.68亿元。

近年来,河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洛阳、郑州、许昌、新乡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和效益增长较快,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骨干企业快速成长,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66.79亿元。

1.5旅游资源大开发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太行山独特的“嶂石岩地貌”和“云台地貌”,有着峰谷交错、谷深沟险、长崖长脊的特点,造就了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河南王屋山、关山等国家地质公园〔2〕,具备了开展登山、滑雪、漂流、攀岩、滑翔等多种体育旅游活动的良好条件。近年来相继兴建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伏牛山人造滑雪场、大黄河漂流等均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体育休闲旅游项目〔3〕。此外,还有以少林武功、陈氏太极为龙头的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以“仰韶文化、秦汉文化和唐宋文化”为特色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等。

2河南省发展体育产业面临的挑战

2.1对体育产业的认识落后,政府的宏观管理缺失

由于体育产业的项目跨度较大,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分类标准尚未完全确定,加之与其他产业有争议的项目和交叉部分较多,虽然2008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界定和规范了我国体育产业的统计指标〔4〕,但是,包括河南在内的不少地区习惯上仍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合并为一个产业进行统计。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制度中,直接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类别也较少,可直接利用的数据源也很少。从而,限制了本地区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以及产业政策的规划。

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制定系统与配套的体育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5〕。河南省的体育产业目前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幼稚产业,省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中很少提到体育产业,缺乏了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河南的体育产业很难形成大的发展。

2.2体育消费水平偏低

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最终取决于居民对体育商品的消费水平,而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又取决于消费能力和对体育产品的消费偏好。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体育消费的支出不断增加。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的差距以及同一地区居民的贫富差距,制约了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虽然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3958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了33%,生活水平已经进入相对富裕阶段,但是,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且中低收入人群占多数。调查显示,河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随不同层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而出现较大的差距,高收入人群的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00-500元,中等收入人群年体育消费平均为100-300元,低收入人群的年体育消费多数少于100元。与经济发达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6〕,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且居民的体育消费依然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2.3体育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自然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本地区社会投资的热点,体育消费也十分活跃。而河南省的体育产业还基本处于萌芽阶段,2010年,河南省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为243个,其中单产业法人单位238个,多产业法人单位5个,产业活动单位255个〔1〕,其中大部分属于健身娱乐性产业,规模普遍较小。从事体育用品制造的企业大多是进行产品代加工和生产仿冒品,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落后,缺乏产业竞争力。

3“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

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空间和实践的非均质性。即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要素具有差异性以及同一区域不同阶段体育产业演进的动态变化。因此,发展体育产业首先要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其中,自然资源优势决定产业定位的基础和方向,使优势产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成长;环境资源优势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决定优势产业的结构层次。两种资源优势相结合,有利于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体育产业的竞争优势,推动区域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7〕。因此,处于起步阶段的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明确目标,科学定位,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3.1利用区位优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一个立足郑州、辐射全国的体育用品集散中心,并通过体育用品贸易带动周边地区体育制造业的大发展以及体育服务业水平的提升,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依靠我国体育制造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河南省劳动力资源充沛的基础上,省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沿海地区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内迁,以及通过对现有相关企业与资产的整合、升级,推动本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由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以中原经济区为依托,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并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用地等措施支持。同时以企业集团为主体,协调区域内各种企业资源,形成产品生产链的垂直分工和横向协作体系〔8〕,逐步把河南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做大做强,并具备国际竞争力。

3.3利用河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太行山独特的地形地貌。在科学规划,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发展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新的健身服务项目,并积极组织申报国际、国内的相关赛事,打造国际化体育旅游品牌,从而以竞技娱乐化的方式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4促进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对本地区新办以及沿海内迁的体育企业,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二是加大财政、信贷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快发展体育企业的非银行金融业务,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加快发展债券市场,鼓励外资以及国内资本对本地区体育产业的投融资,完善合作经营和招商引资的相应机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制定完善的体育产业集群发展计划,明确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力度,提高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率,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品牌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品牌战略。通过增加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引导和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营销手段创新等。逐步建立起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中原综合体育产业基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逐步打造出具有自主产权的名优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

(4)引进国外发达国家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强化企业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建立完善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做好体育用品产品的质量认证和专利申请工作,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

(5)依法贯彻体育产业政策,加强体育产业的立法,强调公平、自由的体育竞争秩序〔9〕。查处违法违章体育经营活动,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营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市场秩序。

(6)加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吸纳在科技、金融、法律及贸易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M〕.河南统计年鉴-2011,2011.

〔2〕樊克锋,杨东潮.论太行山地貌系统〔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6,7(1):51-53.

〔3〕冯文昌、徐新保.浅析河南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与不足〔J〕.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2):56-58.

〔4〕常丽英,杨永强.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策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4):35-39.

〔5〕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4.

〔6〕将东升,魏曙光.河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天中学刊,2010,25(2):52-54.

〔7〕张贵敏,王艳.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基本定位—基于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