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同志们:
很高兴参加绩溪创建国家生态县攻坚动员大会,在此,我代表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建设生态县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全县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全国已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包括绩溪县在内,全国有5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建设工作。其中,有11个县(市、区)已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县(市、区),629个乡镇已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许多开展生态省(市、县)建设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改善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部分地区已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践证明,生态省(市、县)建设是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是现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绩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绩溪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杰地灵,可谓“白云深处仙境,桃花源里人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富民”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安徽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等称号,为创建国家生态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2004年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同时,绩溪县就瞄准了新的目标,及时编制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与2005年全面启动实施,生态创建工作一直走在安徽省前列。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隆重的攻坚动员大会,书记、县长亲自作了很好的动员,明确提出要力争到2010年底将绩溪建成国家生态县,这充分显示了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构建生态绩溪、和谐绩溪的信心和决心。
下面,我对绩溪生态县建设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生态县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这些都为生态县建设指明了方向。按照国家生态县创建的基本条件,生态县要有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基础工作是生态村建设。因此,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希望绩溪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通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好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生态县建设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县建设的核心。当前,绩溪在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1152”工程过程中,要把严格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防止污染严重企业向农村转移。要大力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推进循环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国家要求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希望绩溪通过实现降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的“硬约束”,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并率先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为其他县做出表率。
第三,生态县建设要在突出当地特色上下功夫。各地情况不同,生态县建设的内涵、模式、特点也不相同。绩溪在生态县建设中,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在发展中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第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生态县建设涉及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建工作要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总体推进。优先解决重大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以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各乡镇的作用,将生态县建设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环境保护部门要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勇挑重担,主动协调,搞好服务。
第五,要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全社会发动,广泛宣传生态县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建设内涵,加强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要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鼓励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县建设的良好氛围。
(1)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以森林为主要管理对象,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主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造林绿化可以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作用。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也正是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森林是农业和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这是中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对林业的新的要求。在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减少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形成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通过造林绿化可以提供林木等大量的可再生资源,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2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建设现状
(1)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310个村屯、796公里道路、332公里河流全部实现了绿化美化,打造了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绿色模式。县城采取大树进城和立体绿化美化等措施,实现高品位、精品化、全覆盖,优化了人居环境,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和“吉林省森林城市”。通过实施“六大”生态工程,带动全县山上造林任务年年超额完成,义务植树、封山育林坚持不懈,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48.4%提高到76.9%。(2)通化县“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县情林情特点,在长期的实践中,通化县形成了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潜力在山、希望在林的共识,确立了“建设林业产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综合开发”的产业发展思路,林业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通化县我们随处可见,漫山遍野的原生阔叶林,有机融合的针阔混交林,规模壮观的红松林和落叶松林茁壮成长,显露着无限生机,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提升了该县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3)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建设林业产业基地,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业主大园区的发展格局,优化了林业产业区域布局,实现林业生产由粗放管理向集约经营转变,有效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和林产品市场竞争力。(4)注重资金投入保障。在建设中通化县县委、县政府结合县域实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项绿化造林的优惠政策,创造性的提出坚持“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理念,大力实施“采育挂钩”等措施,实行积极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最大化的激发和调动全县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林业部门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作用的主要措施
(1)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保障和项目支持,以解决好目前财力薄弱、无力对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经费的突出问题。将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建设规划纳入到各级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中,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的利益,统筹兼顾生态承载能力和生态保护的需要。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的发展意识和林产业开发方向,为林农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务,遵循符合林业产业实际的原则,稳步推进全县林产业发展。(2)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林业建设的工作将继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同时大力推进退耕还林、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建设;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同时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激发和调动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使得更早的建设成绿色家园。(3)建立林业市场。建立林业市场的主要目的是可以有效刺激林业资产运转。主要解决森林经营周期长、风险大等问题,而且也能提高林农的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也间接缓解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4)在栽培经营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森林所创造的经益、生态、社会效益为基础原则,最大限度地关注森林产业的可持续经营。大力发展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推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大提升水土保持的能力,森林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等。
4结语
生态文明;林业发展
1.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大约走过了400万年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正走向生态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历经近400万年时间,是“自然中心主义的文明”,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界基本处于依赖、顺从、迷惑、恐惧、神化、崇拜的状况,自然成了人的主宰,人成了自然神的奴隶,由于人类直接从自然中取食,一个地方的食物源不够,他们常常移居,所以人类不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做出多大的破环,世界仍然是绿色的。
农业文明,有近1万年的历史,是“亚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这一时期,发明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以乡村方式定居,为了灌溉新修水利等,开始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人类对自然的支配是十分有限的,人类既利用自然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既依赖自然、顺从自然。
工业文明,是近300年的事,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是人类应用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时代,人类广泛利用机械化大生产,开采矿石,采伐森林,修筑公路、铁路,充分利用各种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人类在短短三四百年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的总和。由于工业化的强大力量,使人们凌驾于自然的能力达到空前程度,人类出现了忘乎所以的现象,不尊重自然规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超过了以往所有的时代的总和,造成自然资源枯竭、森林锐减、生物灭绝加剧、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等生态恶化问题,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
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结果,希望有一个新的文明方式取代工业文明,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共同发展的文明形式,这就是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其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它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至少有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产物,也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人们不能像工业文明时代那样粗暴地对待自然,而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文明地善待自然,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二是机制和制度层面的,生态文明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良好运行的一种机制,包括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结构,要做到文明地善待自然,就必须重构经济体系,发展绿色经济;重构科技体制,发展绿色科技,重构文化的政治的体制,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正、平等;三是思想观念层面的,生态文明也是人类精神生产的产物,如生态文明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等。总之,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物质财富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以达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与林业发展相伴相生的。森林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明,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是现代社会高扬的精神旗帜,是现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居于基础地位,处在前沿阵地,扮演关键角色,发挥先导作用,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
今天的天峻,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谐文明之风激情荡漾,处处充满自信开放创新的活力,全县各族人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天峻的热情更加高涨。在这催人奋进的时刻,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了文明天峻建设活动动员大会,这是县委、县政府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牧区的一项重大活动,是全县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全面奔向十二五的豪迈起步,是全县各族人民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行动,是促进天峻文化繁荣、树立天峻文明形象的重大举措,更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伟大实践。我们是天峻的主人,让天峻更加文明,让生活更加美好,是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迫切企盼。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责任、有义务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为此我们倡议:
一、从我做起,积极参与
创建文明天峻,营造美好家园是工作、学习、生活在天峻的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全县各族人民群众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文明天峻建设活动中来,深刻认识到开展文明天峻建设活动的重大意义,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每个人的自身做起:从日常行为养成做起,从现在做起,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努力形成和营造文明天峻建设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在建设物质文明家园的同时,建设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爱岗敬业,践行文明
我们是文明天峻建设的主人。是文明天峻的建设者、维护者和受益者,肩负着神圣职责。我们要立足岗位,积极投身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和文明社区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不断拓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领域、渠道,向全社会展示城镇、乡村、行业、单位、窗口和个人文明进取的良好形象,努力把天峻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家园。
三、和谐社会,共创文明
今天的天峻,潜力巨大、蓄势勃发。我们要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广泛开展人人是天峻形象的文明实践活动,共同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合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可持续爱展的生态环境,使天峻真正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享受生活的乐园。
四、奉献爱心,志愿服务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能够参加市“巾帼绿色庭院”创建动员会。首先,我谨代表区政府对这次会议在的召开,对参加会议的各区县妇联工作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市、区妇联关心、支持、参与环境建设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区环保袋设计大赛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我区妇联主席同志对前期绿色庭院创建工作作了全面的汇报,我区各级妇联组织围绕环境美化、生态建设,开展形式多样、主题新颖、彰显特色的绿色庭院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后面,市妇联余主席还将对全市的绿色庭院创建工作作进一步的动员部署。借此机会,我就绿色庭院创建先谈三点认识,三个希望。
三点认识:今年,提出了创建全国生态区的奋斗目标,通过各项创建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感受到:绿色庭院创建作为生态建设的细胞工程,对于加快生态区创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绿色庭院创建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前提。和谐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就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家庭成员生产理念的转变、人际关系的和睦,才能促进生态产业、生态经济的加快发展。
2、绿色庭院创建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地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各地的经验和自身的体会,我们发现:村、社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问题一直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绿化程度低、卫生状况差,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很不适应。庭院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建成绿色庭院,才能建成绿色村庄、绿色社区、绿色家园。
3、绿色庭院创建是培育生态文化的重要举措。人们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人们在改善生活条件、美化居住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上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绿色庭院创建,可以培养群众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让家家环境整洁,人人健康快乐。
因此,全区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力争把绿色庭院创建工作做成生态经济的富民工程、生态环境的亮点工程、生态文化的示范工程。
三个希望:
1、希望全区各级妇联组织要发挥组织网络优势,引导广大妇女同志积极投入绿色庭院创建活动,美化、绿化、净化生活环境,打造“妇”字号的品牌工程,掀起我区创建工作的热潮。一是要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主体作用,全面调动广大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广大妇女和家庭的环保意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形成节约环保的良好风气。二是要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探索新时期妇女工作与党政中心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和有效载体,紧扣生态区创建、文明城区创建,创新举措,努力从身边做起,开展栽种、卫生保洁等各项绿色庭院创建活动,抓好绿化长精神,抓好净化促成效。三是要以和谐家庭建设为主题,把绿色庭院与美德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有机整合,打造现代文明的“家”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群众的整体文明素质。
2、希望环保、农林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绿色庭院创建,提供技术、信息、项目服务,保证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是要依托各级科研院所及技术人员,为创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使庭院绿化整体景观达到错落有致、绿荫浓厚、特色突出、景致优美的建设标准。二是要开展绿色健康、花卉种植、树木栽种等培训讲座,借助农林、环保、科技等信息网络平台,加强绿色庭院创建妇女队伍建设。三是为绿色庭院创建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苗木帮助和业务指导,推动绿色庭院创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深化和完善,赋予了发展更加丰富的内涵。它突出了一个“核心思想”,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版权所有
一个“核心思想”,即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一个互动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同时,人既是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要加快发展,必须解决好发展的主体问题,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三个特点”。一是全面性。它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要求。二是协调性。它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性。它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充分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发展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必然体现。只有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我们党才能保持先进性,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任务。
三、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镇现代化建设中
近年来,我们坚持走工业强镇富民之路,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群众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加快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特别是××市“东接、南展、北扩”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作为“北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临港经济规划区,yz镇成为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重要集聚地,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也存在南北发展不平衡,北部山区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南部村庄等矛盾和问题,面临着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双重压力。在新一轮大发展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jn城区的对接融合,突破“城镇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传统做法,突出以镇驻地为中心的工商业贸易区和以北高家庄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区两大板块,实施组团式开发建设,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重点要抓好“三个对接”、“两个保障”、“一个统筹”。
“三个对接”:一是产业对接。产业对接包含两个层面,即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工业发展上,突出产业集群建设、大企业培植、引进大项目、扩大外贸出口四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要以ta、zh、ht等龙头企业为主体,做大做强手推车、橡胶轮胎两大产业集群,力争年时间,手推车市场份额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达到以上;同时,加快发展生物制药、电子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培植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大企业培植要进一步加大对优势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企业创新奖、帮助企业寻求贷款支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等措施,扶持骨干企业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强与配套协作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集聚要素,膨胀规模,实现“双赢”。全镇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达到家,分别为全市总量的和近;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均比上年增长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占全镇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左右。引进大项目要坚持在企业主体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和项目推进上求突破,形成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以项目推动工业发展的新格局。扩大外贸出口要积极应对国家出口退税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主动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狠抓出口大户培植,扩大外贸出口总量。在第三产业发展上,以××庄为龙头,以××生态苑和××生态公园为依托,发挥山、水、林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二是城镇对接。主要指以建立与市区之间在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等方面的良性互动机制为目标,把城镇作为城市组团来建设、经营与管理,增强城镇承载力和竞争力。同时,大力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战略,一手抓强村带动,一手抓弱村扶持,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支持力度,促使强村率先发展、中间村快速发展、弱村跟进发展,加快推进小康村建设。版权所有
三是人的对接。坚持“建文明城镇”与“育文明人”结合,以创建文明村庄为抓手,按市民的要求引导教育农民,以市民的理念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
[关键词]生态文明;核能;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邱卫林(1979―),男,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郑玉玉(1993―),女,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江西南昌 330013)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江西省核能发展战略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能源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重要战略物资。我们在享受能源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不恰当的利用,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生态文明也逐渐被提上议程,生态文明的建设对全球生态安全以及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此举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选题意义
在世界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江西省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核能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满足了对电力的需求,也缓解了对化石等能源的需求,核能作为新型的清洁能源慢慢在世界各国得到普及,成为各国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效应的主要战略,核能产业发展的研究对江西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更新核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理论体系,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技术理论的创新。
第二,对于促进江西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江西省能源结构分析及面临问题
(一)结构分析
1.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短期不会发生变化
江西省的能源生产总量增长迅速,能源结构变化不大,煤炭产业在江西省能源结构中占很大比例,像天然气、水能发电、风能发电、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很低。
2.工业领域火力发电消耗能源巨大且不能自给
江西省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非常大,这种能源消费品种的结构改变的可能性很小。江西省缺乏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加上煤炭资源严重缺乏,因此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缺口非常大,为了解决经济高速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提高对能源的需求,江西省每年都需要从别省购入能源。
(二)面临问题
1.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江西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江西省煤炭的消费方式是直接燃烧,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尘,每年煤炭燃烧还要排放大量的废渣、重金属等,这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也危害人体健康,使江西省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江西省新能源技术整体水平不高,主要依赖国外的核心技术,自身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核电制造和运营,主要依靠引进国外的设计。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除了沼气以外的其他生物技术的应用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海洋能的可燃冰还需要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以至于令整个江西省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程度比较低。
3.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阻
在核能发展领域,江西省目前只有煤炭行业实现了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其他能源像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还达不到此种程度。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从长远来看,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不仅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也抑制了消费者和企业的节电节能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缺乏可具操作性的法律
江西省核能立法法律条文操作性、实施性差。目前,涉及江西省未来核能整体战略等重要问题的能源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公布,但法案的出台仍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
三、江西省核能未来发展战略及路径选择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发利用核能、风能、生物能等能源
核能的开发以及利用是能源优质化的典型代表,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进行环境保护,江西省核能的开发对于加强核安全监管以及保障核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无论是核能、风能还是生物能源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而且这些能源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繁荣。对能源消耗的同时不仅加速了当前传统化石能源的衰竭,也给当地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应当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断开发新能源。
在核能方面上,利用核能发电,我国已经能够自主完成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整体设计;在风能上,同样也可以利用风能发电,中国已经能够开发超过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各种功率的机组都已经投入试运行;在生产光伏能源时,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超清洁生产硅材料、硅片、电池组件等应用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光伏电池的最完整的工业生产技术链,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上,大中型沼气领域已经在制造阶段,试验得到大规模使用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基本成熟,万吨秸秆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示范工程。开发利用多种能源,达到能源利用多元化,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解决核辐射等安全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核能道路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能源需求很大,因此,在环境友好型的中国,除了引领低碳生活,更加需要大量的核能作为能源保证,江西省作为各种能源丰富的大省,需要积极配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加快核能开发速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核技术日趋成熟,现实生活中核电站的污染问题往往被大家忽略,这样的案例在多地区都产生很严重的影响,同时也需世界各地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核电站单位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能够确保开发和利用核电生产的安全,尤为重要的是,在核电站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的全部过程中,必须有安全第一的理念,具体落实为以下三点:
第一,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细致地设计和工程施工,在O计和施工的全过程中,其指导的周密性工作必须做到最好,可以选定合格的检测人员按照特定规范的程序设计、建造核电站,确保将核安全问题降到最低水平;
第二,日常的运行和维修活动均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监督;
第三,全面布局场内外应急方案。当核电站反应堆发生了极为罕见的堆芯熔化情况时,有完备谨慎的应急方案才可能做到对环境造成污染达到最低。
通过各项核能开发项目的实施,我国从开发到现在已经掌握了快堆的绝大部分核心技术。在拥有此项技术的同时,国家为此还建立了一系列关于快堆的标准规范,开发一种软件库,专门用于其安全的评价及设计,最终形成了几十套实验装置。通过各项对快堆的自主性设计,我国实验快堆的调试和整体运行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商用快堆电站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我国核能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政府对核能的规划管理
对核能的规划管理体制可以看作是一种特别的管理决策机制,这种机制是政府在对核能发展进行指导、监管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就目前来说,核电产业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省核电产业的发展,想要核能产业向前发展就必须对核能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1.加强政府对核电事业的建设与管理
在宏观方面,政府首先应当建立一个决策层,而该决策层应当具有独立性,尤其是与核电产业链各利益主体。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核电事业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权威,具备了这样的独立从而能够保证其决策层真正的统筹核电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核电事业未来的规划,从根本上达到整体上协调核电产业发展,逐步形成独立完整的决策体制。
2.能源电力与核安全分开管理模式
无论是在核安全方面的监管还是核电站的设计、建设以及后期经营等方面的许可与认证,独立于电力和工业主管部门是核电产业迅速发展的最佳途径。核电产业决策管理层主要是针对核安全发展的相关方面制定并且确立核电事业发展的各项方针,需要注意的是核电产业所需遵循的法律法规和对核电产业的自主化发展进行宏观指导与监管也是需要管理层来制定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建议国家分配相关部门成立核能委员会,主要职责就是配合决策层对核电建设产业自主化发展、核安全监管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进行进一步监管实施。
(四)优化核能产业发展,建立核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江西省核能产业迅速发展,但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主要包括核电产业链当中企业内部的一些结构协作关系。核能产业发展进行优化的主要目的是协调核电产业各企业内外变化,其核心是促进核电产业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建立分工协作体系,从而达到理想状态。因此,核能产业组织的优化简单来说就是对核能产业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核电工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省应该参照国外开发的核能产业成功的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规模化、现代化工业管理的核能产业分工原则,从而构建更加高效专业的产业分工作业体系。
核能技术是国家经济政治的命脉,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如果核心技术很难通过技术来转移,只能通过外部方式获得,就必须进行彻底的革新,使江西必须建立一个产业技术体系更强的创新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的效率。
核能产业技术创新的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创新主体的多元性、创新内容的系统性和创新活动的多样性。技术创新在核能工业的目的是达到并加大对核电行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对核能产业进行创新的过程同时也体现出核能产业内外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重要性。
(五)建立健全我国核能开发的各项法律制度
1.加强对核安全等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在开发利用核能的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也非常大,其产生的强度非常严重,并且污染持续的时间也比较久。所以,在开发利用核能的过程中如果存在违反核安全法规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对此种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也应该相应的增加力度。
2.根据现有的核能法律制度,构建完善的核能开发利用体系。我国现存的各种核能立法体系杂乱无章,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对现存核能开发利用相关的法律体系进行一次大整合,将不适用当今社会发展新趋势下的法律法规进行废除,把法律法规内容相似或者重合的进行合并,把存在矛盾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
3.提高核能开发利用的立法技术,增强各项法律的可操作性。法律的适用性与法律的可操作性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针对核能领域的法律可操作性差这一问题,总体来说还是应当提高立法技术,增强法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执行力,以免造成法律成为纸上的法律。这就需要立法者立法技术的提高,为此可以先进行广泛充分的调研,采纳该领域专家学者的建议,尽量采用该领域的专业术语,使法条具备可操作性。
4.积极动员社会各阶层参与,增加立法的透明度。核能立法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参与十分重要。在核能立法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形成立法透明机制是核能立法的重要趋势。应当加强宣传工作,向公众公布充分详实的信息,除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外,其他信息公众均有权知晓。进行正式立法前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可采用调研、走访、网络信息平台收集建议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
5.根据国际成功案例,完善我国核能安全法律体系。在核能领域,我国参与的国际公约很多,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先进经验。江西省应当将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法律制度融入到核能安全法律体系中去,指导江西省核能开发利用工作的展开。在今后的核能立法过程中,我省应当更加广泛地参考国际标准,使省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不断提高我省核能开发利用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核能是一种结构比较稳定、密度能量较高的清洁型资源,开发利用核能不仅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的问题、能减少环境污染,对世界的低碳型绿色环保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为生态文明视角下江西省核能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世界核电技术发展新趋势探讨[J].中国核工业,2016,(8).
[2]郭志锋,丁其华.核能市场活跃,竞争加剧[J].中国核工业,2016,(7).
[3]高介福,江西建设核电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地球科学进展,1990,(3).
[4]席细平,范敏,谢运生,熊继海.江西省能源消费现状及能源安全的对策研究[J].江西科学,2013,(10).
[5]江西省统计局.基于能源革命背景下的江西能源发展思路[J].统计分析,2016,(11).
关键词:生态环境;投资软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15年度咨政建言课题“关于建设具有辽宁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完善创新环境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lslzz-70;本文系沈阳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关于进一步改善沈阳生态环境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YSK2015-14-10。
一、关于进一步改善沈阳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着力强调改善生态环境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也明确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主要内涵。大力推进沈阳市生态环境建设是面对新时代机遇与挑战积极响应,是夯实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基础。进一步改善沈阳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民众的生存环境、节约资源、优化投资软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实力,提升沈阳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加快沈阳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
二、关于进一步改善沈阳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创建工作作为重大任务来抓,增强贡任感、紧迫感,力争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创建工作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二个关系:一是数据指标与群众感受之间的关系,大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以环境的明显改善赢得群众的环境感受。二是生态建设决策与群众支持之间的关系,创新生态决策形成机制,探索生态建设补偿与利益分享机制,使生态决策能获得群众的普遍支持。三是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之间的关系,注重吸引群众参与,促成全民生态建设氛围。
(二)大力加强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沈阳市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会展、房地产、金融、商贸和新兴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按照大调整、大开放、大实干的思路,全力推进产业结构由偏重调到轻重协调发展、产品结构由初级调到精深、工业布局结构由分散调到集中、所有制结构由国有经济占大头调到民价经济占大头。争取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循环利用、生态保障核心系统、生态农业、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产业等各大循环产业。建立严格的项目环评市批制度,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三)发展生态环保产业。自然生态是大自然对城市的赐予,必须得到充分保护。充分利用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保护好这些自然要素,包括水、土壤、大气、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目前简单脆弱的城市生态结构,规划、重建和维护适宜的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恢复健康的生态过程,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加快恢复自然生态。实施创新型环保产业强市战略,围绕国家环境保护目标、节能减排目标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以生态环保装备与技术、生态环保产品、生态环保服务、智慧环保为重点,以关键领域、骨干企业、特色产品和核心技术为突破口,以打造国家级生态环保产业园区、打造基木完善的生态环保产业链为核心,快环保科技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全而提升我市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论文关键词:旅游伦理消费行为竞争行为生态伦理
论文摘要:旅游业是新兴的高速发展的产业,目前国内外兴起旅游热,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社会、伦理问题,分析了目前旅游发展带来的一些旅游伦理问题,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注重生态旅游,合理规划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是涉及到多个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它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大加快了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随着旅游发展,由于受到外因以及内因等的影响,旅游业带来了对资源、环境、经济、道德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破坏,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我们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我们不得不对其予以重视。
一、旅游伦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1980年世界游乐组织把旅游定义为,“人们小于非移民及和平目的或m于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作的旅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外出旅游。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必须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关系,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文物古迹的关系、旅伴之间的关系、人的身心关系等等,道德规范是协调这些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规范。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旅游伦理”。旅游伦理基本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其所协调的基本关系,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尊重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凿;(2)尊重保护文物古迹,实现人与历史的和谐;(3)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4)认真对待自我,实现身心和谐。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既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又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实现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它的实质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i个基本的方面,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系统的整体推论、不断优化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二、建设旅游伦理的重大意义
建设旅游伦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游客旅游目的的实现。旅游伦理可以为游客的旅游行为指示道德方向,并内化为旅游行为习惯,提升游客的人格,从而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与人和谐相处,在宽松的氛用中达到旅游的目的;其次,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自觉地把自身置于整个生物圈相互依存的网络中,用旅游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创造高度的生态文明;第,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旅游伦理首先规范调节的人际关系主要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生人有助”是其重要规范。这种道德规范有助于升华旅游者的人格,进而自觉创造熟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旅游伦理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戴尼逊·纳什(DennisonNash)从“帝国主义”的概念开始分析,指出今天的帝国主义与以往已有所不同,提出了旅游具有帝国主义的侵略特点。他超越了对具体的旅游过程的研究,把旅游活动看做一种文化接触和交往的方式,注重分析它对接触双方带来的影响。旅游开发特别是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十分重视对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给当地社会带来民族文化的破坏,社会秩序的破坏等方面的影响。现在我们开发原汁原味的民族旅游产品,旅游者去民族旅游区旅游都希望能够真正体会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于是出现了讲民族旅游资源的本来面貌不加修饰地呈现在旅游者面前的情况。在实际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往往存在“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现象,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扭曲和“舞台真实”,都给旅游的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旅游开发的进程,旅游者的大量涌入,旅游者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带到旅游目的地,渐渐地使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情况发生变化。弱势族群的文化传统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是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外力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当代民族一国家对边缘地域和非主流群体的“同质化”或“经济一体化”战略是此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旅游产业向“弱势族群”聚居地的拓展也只不过是构成这一战略的一个子环节而已。
2.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有的人类学家把旅游称之为“现代朝圣”。但是有的认为也是世俗的,因为旅游本身包含了很多世俗的成分,如娱乐、游玩、享乐,即他们所谓的四个S:太阳(Slln)、沙滩(sand)、冲浪(surf)、性(s)。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了许多具体问题,如文化认同问题,文化整合问题,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问题,文化的重构与真实性问题,文化的生产和保护问题等等。旅游业带来的很多社会问题,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及由于而带来的疾病,如性病及艾滋病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也将会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反过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世俗性特点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文化优越感强加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使离开原居住地的,非定居性的活动,旅游者的活动受原居住的道德约束较小,会出现文化优越感,旅游者就想把自己的消费观念强加到旅游目的地。其次,正常道德行为约束程度下降。由于离开了原来的熟悉环境,不再受到原有的道德法规的约束,很容易做出违反道德道义的行为,出现赌、黄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再次,出现奢侈浪费消费情况。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夸大消费行为,出现攀比心理,从而出现铺张浪费,浪费社会资源。最后,旅游消费层次降低,消费质量不高。特别是娱乐消遣文化,它偏重感官享受,刺激受众的直接需要。
3.对旅游企业的竞争行为的影响。旅游业作为一个非传统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其是一个赢利性较高的行业,但是在利益驱使下使旅游企业的竞争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正进入服务业革命时代。旅游服务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旅游企业存在缺乏旅游服务诚信观念,从而导致经营组织者和旅游者的利益纠纷不断。中国现有的旅游服务质量却不尽人意。旅游秩序混乱,不合理的行程安排,不规范的旅游服务等,导致了旅游利益纠纷和大量旅游者投诉,严重败坏了中国旅游业的声誉。由于旅游服务者的诚信服务意识不够,缺乏旅游服务道德约束和法律监督机制,导致我们旅游企业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出现恶意削价,损人同时害己;以贿赂的手段拉拢顾客;为旅游者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制造和散布有损其他旅游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的虚假信息。盗用别的企业的名牌或开发成果等等现象。
4.过度不合理开发对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对于旅游开发,就全球大多数国家而言,都经历了先建设,后环保;先过度开发,后治理污染的曲折道路。中国旅游开发中存在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挥霍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中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而独特,但是,面对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者数量倍增的压力,旅游资源稀缺性表现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从旅游资源开发者、经营组织者到游客挥霍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由于一些开发项目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出现了旅游开发到哪里,污染与破坏就带到哪里的“旅游摧毁旅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