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第1篇: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从2010年以来各省市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来看,以上分析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对各地备考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此外,笔者在近年来的持续追踪过程中也发现,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又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甚至是里程碑式的进展,使笔者产生了撰写《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题新走向与备考建议》一文的想法。而这,不得不从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39题(以下简称“39题”)这道“横空出世”的好题谈起。可以说,39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凸显高考评价功能,为高考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启了新的篇章,树立了新的标杆。

一、例题及答案

某校开展“我为社区献一策”的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是一组同学撰写的调查报告。请在横线处按要求填写内容。

某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调查报告

1.调查背景

某小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未规划停车位,且无专门物业公司管理。近年来,“停车难”成了小区居民头疼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居委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第一阶段,应部分居民要求,居委会将小区绿化用地改造为停车位,但遭到另一些居民的强烈反对。第二阶段,居委会计划引入外地的“潮汐式”停车经验,与附近不对外开放停车位的写字楼达成协议:夜间,小区居民可以在写字楼付费停车;白天,写字楼里的上班族可以在小区付费停车,利用“错时停车”共享车位,盘活闲置资源。但这一计划公布后,担忧、质疑也随之出现。本调研小组受居委会邀请,对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展开调查。

2.调查过程

(1)文献查阅

①相关报道,如其他地区的实践经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一种其他类型的文献资料,1分)

(2)访谈及问卷调查

访谈对象:居民、_______、_______。(填写其他两类访谈对象,2分)

问卷调查结果:

“潮汐式”停车方案居民意见统计

3.结论及建议

(1)本报告对该社区居委会第一阶段做法的评价是:(3分)

(2)鉴于“潮汐式”停车方案涉及多元利益主体,本报告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区的民主管理,为此提出3条建议:(6分)

参考答案:

2.(1)文献查阅(示例):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研究成果,如相关论文。

(2)访谈对象:居委会、业委会、街道办事处、党员代表、志愿者代表、政府规划部门、社区民警、专家等。

3.(1)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积极解决“停车难”问题,发挥管理居民公共事务等作用。第一阶段,居委会根据部分有车居民意见将绿地改为停车位,没有遵循民主程序、听取多方面意见。

(2)本题可从引导居民参与决策、实施民主管理、完善监督的角度作答。如从其他角度回答,符合题意,亦可酌情给分。

示例:居委会可以通过张贴公告,使居民了解“潮汐式”停车方案的相关信息;通过召开居民会议等形式,及时沟通、协调不同居民的主张和利益诉求;制定具体停车和收益分配细则,完善方案。居委会可以组织居民成立停车管理小组,实施“潮汐式”停车方案,实现居民自我管理。居委会和停车管理小组应定期公开、汇报停车方案实施和收益使用情况,自觉接受居民监督。

二、核心素养解读

2016年9月13日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而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要具化为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通过学习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根据思想政治课标修订组专家的讲话精神以及《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笔者按照“构成要素”、“基本内涵”、“主要表现”进行整合(参见下表)。

结合上表,我们可以看出,39题主要考查了法治意识(妥善处理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的矛盾,创建和谐社区,需要居民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理性精神(妥善处理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的矛盾,需要关注双方合理关切,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契合点)、公共参与(妥善处理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的矛盾,需要掌握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与方法)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从评价角度看,与其他核心素养一样,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样是不可直接观测和度量的。这意味着高考命题考查学科核心素养难度极高、挑战极大。难能可贵的是,39题给我们初步揭示了学科核心素养类试题命制的一般步骤: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动态生成问题,指向核心素养答案走向多元,引领评价改革

所谓情境,是由人的认知、感情、意志、行为和个性等主观心理因素及生产生活场景等客观环境因素构成的,与活动主体内心体验和感受呈高相关性。素养的形成、发展及检测,均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北京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60辆。私家车越来越多,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39题创设的某小区“停车难”情境,来源于生活实际,让考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停车难”给小区居民带来的困扰,如有车居民在小区找不到地方停车的痛苦、对晚上停车到写字楼可能增加费用的忧虑,无车居民对小区绿化用地减少、写字楼里的上班族白天到小区停车可能加剧环境污染以及带来安全隐患的担心。通过“感悟角色”“体验冲突”“换位思考”,为考生接下来探究如何解决“停车难”问题、f调小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展示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比之下,那些离学生生活太远、虚假空泛的情境,是难以达到39题的效果的。

情境为展示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舞台,而接下来的问题设计则成为考核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必须基于情境生成,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精心设计,否则,前面已经创设的情境就会形同虚设。39题紧密围绕同学们对某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的调查研究,设计的问题涉及考生在调研中获取什么文献、采访哪些对象,对改小区绿化用地为停车场的方案如何评价,该小区的民主管理怎样改进。这些问题的设计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考生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能整合优化书本知识,储备和调用书本以外的知识,是很难解答好这些问题的。可以说,对39题设问解答质量的高低可以客观地检测出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层次。

尽管这些年高考命题改革力度越来越大,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高考选拔功能被强化、评价功能被弱化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还是“挑错”考试,标准答案往往独一无二、至高无上,因而,高中教育始终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39题让我们惊喜地看到,答案的设计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走向多元,如文献的类型、调查对象的选择,让考生有很大的选择性,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给分。再如完善小区民主管理的建议,既有书本知识的整合,也有生活知识的运用,提供的建议多达5种(这还不包括阅卷专家组针对考生答题情况拓展出来的其他合理建议),考生只要答出其中3种就可得到满分。这对高中素质教育的开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当然,这种多元化的答案设计也给高考阅卷工作带来一定压力。笔者在和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扬州大学吴星教授探讨这一问题时,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中国基础教育光辉的明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能因为可能加重高考阅卷负担,而停下探索和实践“答案多元化”、引领高考评价改革、推进基础教育全面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脚步。

三、研究性学习试题备考建议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还没有正式实施,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会暂时不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相反,笔者认为,以研究性学习试题为首选题型考核学科核心素养将会成为过渡期高考命题的“兴奋点”。针对39题所呈现出来的新动向,对备战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1.对照主要表现,提升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自觉加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我们不断加以提升。本文在前面绘制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图表揭示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以及每个构成要素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表现。其中的主要表现完全可以作为检验我们是否具有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R、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对照主要表现,结合自身实际,客观评价我们的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并有意识地加以提升,是解答好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类试题的治本之策。

2.关注生活实际,养成思考习惯

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这既是保持试题鲜活灵动的要求,也是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学生尽管“身在校园”,仍要“心系天下”,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双向结合,即在学习理论时,不死记硬背,而是自觉联系生活实际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观察生活时,“看热闹,更要看门道”,自觉运用所学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39题所揭示的小区“停车难”问题,可谓司空见惯。然而对有心人而言,他既可以用社区居委会第一阶段的做法来验证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又可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为完善“潮汐式”停车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2篇: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最近黑龙江、江苏、安徽等地异地高考放开的消息不断传出,其中黑龙江省更是宣布在2013年高考中,即会以学籍作为报名的条件,这更使身在北京的这些家长躁动不安。

“北京异地高考的门槛到底有多高,什么时间开始实施”是他们关注的最主要问题。但与往常一样,北京市教委的回答仍然是“不便答复”。

除了教育部门在舆论压力下不断释放出的高考改革信号,鼓励北京随迁子女家长不断上访的关键因素,还是北京这类大城市巨大的教育资源优势,以及高考各地差异化所带来的现实障碍。

今年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各省均须在今年底制定出异地高考方案,截止期眼下已经临近。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此前还表示,有关异地高考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其他省份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据了解,教育部将会同发改委、公安部和人社部,对各地的异地高考政策展开专项督查,督点便是“京沪粤”等地。

当前,异地高考政策方向已经明晰,即主要以学籍为依据,有条件准入。不过,异地高考的条件如何设置,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利益协调等配套问题,还是需要各地方政府自己做出决策。

破户籍,立学籍

目前各地透露出来的异地高考政策基本大同小异,都是以学籍为依据,辅之以学生家长长期居住等条件。

比如,黑龙江省招生办公布的2013年高考报名通知要求,“非我省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须具有我省高中学籍且高中阶段在我省连续就读三年以上,父母在我省有合法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

于11月21日开始公开征求意见的安徽省“异地中高考方案”比黑龙江省门槛更低,唯一报考条件是高中“三年完整的学籍”。此外,方案中还规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只要有初中学籍,便可与学籍所在地学生一样参加中考。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认为,各地方案设置的门槛并不高,在他看来,90%的省份都可以采用类似办法。

以学籍作为报考条件,正是教育部门的政策初衷,也符合非户籍家长的诉求。此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多次表示,酝酿中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就是要突破户籍限制,不再要求考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考试,而以学籍为依据,辅之以其他条件的做法,绕开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户籍制度,以实现异地高考的曲线突破。

2011年10月底,由非北京籍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中,主要建议也是依据学籍和父母常住地等标准确定报考资格。当时,这一方案获得了张千帆等15名学者及社会人士的支持,并联名向国务院递交建议书。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表示,2003年时,中央就已经出台对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输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以解决其就读问题。“那么接下来以学籍为依据参加高考,正是上述中央政策的自然延续。”

另据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卢珂透露,随迁子女在北京公立小学中已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在一些区县的学校甚至达到90%以上。

不过,目前出台低门槛异地高考方案的主要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其外来人口问题并不突出,且教育资源并不占优。

据黑龙江省招考办的统计,自11月5日黑龙江省启动2013年高考报名以来,全省一共只有189名外地考生在当地报名参加高考。

黑龙江省招考办人士称,近年来黑龙江高校招生计划逐年增加,生源却有减少的趋势,并且黑龙江高考录取率已在全国领先,因此异地高考政策放开不会影响本地考生,在其控制范围内。

但“破户籍,立学籍”的方法并不能排除高考移民这一核心问题,在区域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大城市想要杜绝高考移民并无良策。这也就使得北上广这些矛盾重点地区的政策并不会令人乐观。

北上广的门槛

在多个省份高调推出异地高考方案之时,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却按兵未动。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意见》中,对北京、上海等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做出特别要求: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抓紧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

随着国务院确定的“年底”之限临近,北、上、广三地应该都会在规定时限出台各自的异地高考方案,但普遍的推测是,会设置较高的门槛,这一点从上海市的政策动向中或可得到印证。

11月22日,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就《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显示,上海拟对居住证进行“积分制”管理,达到规定分值的外来人口,可申领《居住证》A证,其子女按照规定可在上海参加中考、高考。积分未达规定分值的人员则可办理《居住证》C证,其子女只能参加上海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考试。

相较于现有政策,上海新的居住证制度突破有限。实际上,目前上海市现有的居住证政策中,就已经分为“人才居住证”和“就业类居住证”两种,持有前者的外来人员,子女可以参加中高考,持后者,子女不能参加中高考。

这样看来,上海的异地高考门槛是否能下调,关键在于未来积分指标体系的设置,目前,这一积分规则尚未公布。

而在广东省新公布的2013年高考政策中,尚无放开异地高考的迹象,外来人口子女仍需回原户籍地报考。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此前公开表示,广东将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年底前拿出具体方案。

有统计显示,目前在广东接受义务教育的非户籍学生约171万人,平均每个年级19万人。异地高考如果放开,这么多非户籍学生将在本地入读高中,这对于教育资源原本薄弱的广东来说,存在土地、师资等方面的挑战。此外,大量的非户籍学生在本地参加高考,还会在客观上降低户籍学生的录取率。

相比于广东,北京面临的压力相对较小。有统计显示,2008-200年度,3万名非北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中,最多只有2.5万名留在北京继续读初中。1.26万名非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中,最多只有5484名在北京继续读普通高中。其余学生大都在现有制度困境下返回原籍考试。

与此同时,北京和上海的教育资源丰富。据统计,在全国39家“985工程”高校中,北京和上海两地占了10家,而两地户籍人口只有2600多万。也就是说,北京和上海以全国2%的人口,拥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而高校属地化严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在北京地区招生计划的投放越来越倾斜。

出于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的担心,今年一批北京籍家长也明确反对放开异地高考,并与随迁子女家长发生直接冲突。但是,到目前为止,放开异地高考对于北京的人口和资源压力会有多大,有关部门尚未出示准确的测算。

今年9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异地高考有条件准入,这个条件可能包括家长基本条件、学生本人条件和城市条件。其中城市条件,即是这个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行业和人才、城市发展需要,以及城市规模和承载能力。上海、广东的政策走向,正体现了这一思路,北京未来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同样不会脱离这一轨道。

在大多数非户籍家长看来,有条件准入的政策与这些城市用户籍引进人才的政策并无二致,同样存在歧视之嫌。有非户籍的学生家长就发表公开信感叹,“刚脱离了户籍限制,又捆绑上了居住证的限制。”

期待根本改革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以省为单位各自出台异地高考方案的做法,还是与既有计划招生的高考制度相嫁接,不是根本性改革。

目前,中国高校招生实行指标控制,由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制定总招生指标,再分配到各部属院校,最后由高校在各个省市进行分配。教育部计划司与招生办等于拥有宏观调控的权力。“一般都是各省做出计划向教育部提交,由教育部批准,跟做预算一样。”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说。

这意味着,一旦放开异地高考,本地户籍学生就要和外地户籍学生共同竞争指标,这在客观上无疑影响了本地政府降低异地高考门槛的积极性。

熊丙奇认为,促进均衡招生的途径,应当回归到高校“自主招生”。但在他看来,目前北京大学等80所高校虽然名义上实行自主招生,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没有赋予考生更充分的选择学校的权利,而是各校各自为政,举办自主招生考试,先确定入学资格,考生仍要参加高考。

这种自主招生加大了考试成本,却没有增加学校间的竞争。“如果彻底实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面向全国,被学校录取的学生就不再需要参加高考,那么异地高考的问题自然得到了彻底解决。”熊丙奇说。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目前的“自主招生”未能更进一步,最大的阻力是来自教育行政部门。一旦高校实行自主录取,政府的指标计划权、投档权等将全部架空,“关于高考的改革,最后考验的是政府愿不愿意放权。”

第3篇: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物理教师教育

前言

高中物理是学生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是组成高考的重要科目,还因为它应用范围的广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于生产中,因此学好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目标的意义,还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

目前,高中物理教师中存在一个现象:首先,有一部分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几年后,便选择了去更好的学校,因此导致普通高中的青年物理教师较多。其次,由于青年物理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指导,因此其教学素养不高;再者,还有一部分刚刚上任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不懂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部分物理教师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其教学水平不能适应于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二)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方案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而学考与高考选考无论在考试范围还是考试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改革,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考试范围比高考选考更大,要求也更高。目前,多数物理教师对这种新方案理解不够深入。例如: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高考培训,但是这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培训中领会到新方案下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

新高考方案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社会有机结合,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首先,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其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和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历史进行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新高考方案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性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学习。

(二)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会做学生人生的规划者。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进行角色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做开放性的教师;再者教师在行为上也要发生转变: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建立沟通和配合的联系。

(三)引导方式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四)开发课程资源

物理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强调的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不再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位移内容了,因此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下课程下的物理教学,教师需要从各个渠道开发资源来丰富课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的渠道,选择比较有趣味的课题,再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来丰富课堂。

(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慢慢的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解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四、讨论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物理教学质量较差,因此针对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取向,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适应于改革中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标准,进而培养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能力转变的研究 [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杨帆.面对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教师之思考[J].剑南文学,2009(8):14-14

第4篇: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招生办高考科工作机要职责体系工作落实一、高考科的性质

招生办是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招生委员会的执行机构,主要负责地区学生报名、考试、录取等各项工作的统筹事宜。而高考科则是招生办公室内设的专门负责地区高考各类事宜的专职部门。从部门属性来看,高考科是教育部门的组成部分之一,具备国家事业单位性质,是国家教育管理权力的者,同时也是为一地区高考提供专门服务的机构。从工作属性来看,高考科担负着地区高考的诸多工作,是地区教育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因为它专司高考事务,因此在高考方面具有权威性。由此可见,高考科是一个地区高考事务(报名、信息搜集与发放、录取等)的主要执行者和管理者,具有专门的权利和义务,受国家和法律保护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即完成自身任务,确保地区教育体系正常运转。

二、高考科主要任务与应具备的职责

1.统筹地区高考事宜

高考科应发挥领导统筹职能,对责任区域的高考事宜进行安排。例如,每年考场的监督布置、学生报考信息录入核实、考生类型登记查实等。高考前后,务必做到与个中学院校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监督各学校对政策的宣传。同时,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包括公安机关、行政交通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等)的协作,为地区高考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保障。针对可能产生的突况,要提前做好应对预案。例如,因不可抗力产生选定考场无法使用的情况,需有便捷安全的替补考场进行替代等。

2.搜集资料与传递信息

每年高考是国家重大教育事件,前后会有较为频繁的信息传递,这边需要地区高考科从中传达。一方面,要将上级部门宣讲的政策、要求等传递到位,并做好释疑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查各地区学校、考生的一些实际情况,随时向上级反映,如遇部分意见和建议,须及时搜集整理,并快速上报,听候指示。

3.确保招考公平

在制定或是参与制定报考规则时,务必以保障学生公平利益为原则,杜绝、行为,保障学生信息安全,同时确保学生报考自愿,意向为本人所有,竭力确保招考公平。学生各类信息录入时,务必再三核对,无误后方可确认录入。

三、高考科在近年来面临的一些考验

1.舆论压力

一方面,受部分地区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地区招办信誉下降,社会舆论压力较大,主要是以高考报名录取过程中,现象为主要内容的舆论压力,由于信息保密工作限制,相关工作不可能做到完全透明化,更加令社会中的不和谐声音滋生。另一方面,报名录取制度暂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一些“落榜”考生及其家长会有埋怨招生办部门的思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招生办后续工作的开展。

2.工作压力

鉴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高考考生数量也比较多,因此高考科在工作上的压力相对较大。主要问题有:考生基数较多,数据庞大,审核难度大;集中时间较短,各项工作开展较为急迫,容易忙中出错;工作人员相对较少,难以明确分工。

3.高考现状

作为地区高考的主管部门和服务部门,注意地区高考实情是分内事务,同时高考现状也将制约高考科工作的落实。例如,随着近年来社会中一些观念的转变,致使部分家长和学生没能对高考树立起足够的重视,随意填报志愿、信息录入不准确等情况时有发生,为高考科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另外,高考制度的逐渐转型,使得现有的报考制度等与考试模式之间出现一些差距,特别是考生素质高下的评判等问题,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困扰着地区招生办,乃至于各高校招生办。

四、如何构建与落实高考科工作

1.以《岗位制度》为基准,实现业务辐射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一分子,高考科工作人员应具备国家公职人员的优良素质,时刻以《岗位制度》为准绳,优先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管理好高考事务、服务于各考生。此外,作为一个特殊且重要的教育部门,高考科工作人员还应具备相当专业的眼光与能力,能够根据地区高考中的现象洞悉一些教育灵感,及时地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提出建议。例如,调查分析考生对现有高考各类制度和规定的看法,并得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等。

2.以身作则,弘扬勤政廉洁之风

《招生办》以大众娱乐的角度戏剧化地阐述了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黑幕”,虽说只是较为集中地谈论了一些现象,并不一定普遍存在,但却给予了“高考科”工作人员一定的警示和启发。特别是作为一个国家公职人员,更不应当助长诸如行贿受贿、等一系列歪风邪气,而应以身作则,贯彻“八荣八耻”等一系列精神,确保学生信息、成绩、志愿等真实有效,绝不能利用职权胡乱操作、修改,破坏高考科权威形象。

3.加强多方联系,不断调整工作方向和工作模式

一是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包括中学校与各大招生高校,特别是核实招生高校的真实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有可能,还应与学生及家长取得联系,确保每一个环节保险。二是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明确各阶段工作要务,有步骤有规划地完成工作。

五、总结

作为统筹高考事宜的教育工作部门,高考科理应树立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落实各项基本的工作任务,确保高考报名招生工作正常运作,同时保障考生信息安全和待遇公平。此外,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教育管理部门之一,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主动了解和掌握一些社会现状,积极参与到各类不合理事件的处理工作中去,特别要对本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拥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积极调解学生、家长、学校等多方面矛盾,做到实事求是,服务至上。

参考文献:

\[1\]耿贵.招生考试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77).

第5篇: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 高考政策 统考 地方考 教育公平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纲领性文件,全面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意见》跳出了应试教育的现存格局,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科学选才等政策的基本价值视角,对高考考试招生制度做了一次全面“诊断”。然而就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背后,能否针对“病症”进行合理而高效的“用药”才是缓解症状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审时度势:高考政策中公平“失衡”的现状

高考形式是高考制度中既关乎“民生”又关乎“国策”最为重要的一面。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形式描绘出一幅“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路线趋势。不少人认为,以统一试卷作为考生评价标准,有助于化解择校热、高考“移民”、弱势群体“失语”、区域“倾斜”、录取“黑匣子”操作等问题,并破解教育实质性不公平的当下困境。

1.高考起点公平“失衡”的凸显

学者杨东平指出,“起点的平等指教育机会平等、入学机会均等。与学业成就平等相比,这是一种最低纲领的公平诉求,在实践中指保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由于初等教育的内在宗旨是为国家筛选人才,为高等教育输送精英,形成了初等教育阶段重点与非重点“二元结构”学校w系,加之教育政策对“重点学校”倾斜拨款、教师优配、设施更新等凸显“优势”,因而引发了“以分”、“以钱”、“以权”等一系列社会择校热潮,择校热极大地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拉大了阶层差距,滋生了教育的腐败与偏失,造成了高考起点失去公平,即众多考生输在高考的起跑线上,不能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资源。

2.高考过程公平“失衡”的助长

关于高考不公平现状申诉中,占据比例最多的是高考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存在经济、地位等巨大差距的情况下,教育提供公平竞争、改变命运的机会,有利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实现社会阶层流动,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新高考采取“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体制”,统一试卷更多呈现出教育的形式公平。然而,由于各地域教材的不统一以及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考卷内容选择范围和评定效度的有限性并不能完全真实考查弱势群体的知识、技能以及整体学业水平,从而影响高考实施(评价)的公平性。事实上,这些弱势群体虽身处高考一线“战场”,但其中绝大多数却是高考改革体制的“沉默者”,面对高考不公平现状有强烈的“挫折感”与“无力感”。

3.高考终点公平“失衡”的催生

“倾斜的高考分数线”表现出历史延续的双重不公平,加剧了一些弱势群体的处境。“倾斜分数线”推动了高考“移民”现象,“对于高考移民输出地的考生而言,他们没有足够的权利和足够多的金钱为‘移民’铺路;对于高考洼地的农村考生而言,原本他们或许是高考照顾政策的收益者,却因为移民考生的侵入损害了既得利益”。参加统一高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高校入学机会的公平,高考招生制度是入学机会公平中最重要的砝码。高考招生制度的不公平问题成为教育公平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巨大阻力。就目前高考招生制度而言,即使统一试卷,并实施了一些地域性“补偿”政策,但因各地域录取分数线差异极大,分省定额录取巨大的区分度以及各高校录取过程的半封闭状态仍然没有明显改变,从而催生和助长了城乡之间、经济水平不同地区之间高校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二、追根溯源:高考政策中公平“失效’’的缘由

“没有公平的现代化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现代化,没有公平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通过剖析上述公平“失衡”的现状,我们不难从政策分析视角探寻到公平“失衡”现状背后公平“失效”的成因。

1.高考起点公平限度分析

当今“择校”问题是伴随我国实行“就近入学”政策而出现的。“就近入学”的初衷是要突破学校和学生的身份界限,优化生源配置,减轻学生负担,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然而在政策实施后却变异出这一政策的副产品――“择校潮”。实际上,为“择校”现象“埋单”的首先应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化发展,继而由于社会呈现“教育服务商业化、教育机会商品化的倾向”。教育行政部门在执行“就近入学”政策时的“非常规化”,促生了一些“商业化”的择校现象,又因“一考定终身”的指挥棒直接导致单一的“应试教育”走向,最终催生了以“扩大教育资源、增加学校收入”为动机的择校现象。

2.高考中点公平尺度衡量

关于统一考试命题内容,命题专家从教育公平以及科学选才的视角,都应综合考察不同地区学生学习的情况后确定试卷内容,然而通过调查表明,统一命题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偏失”,“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考生具备开阔的阅历、平时的积累与训练,不少考题来自报纸、网络等,考试内容较多反映城市生活,高考命题逐步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素质立意转变,命题的价值取向也以城市为中心”。因政策的解读者缺乏对统一考试政策内容的落实细化。其次,在统一命题政策操作过程中科学有效问责体制和严格的监督机制被空置。此外,从政策内容价值选择的视角分析,并没有客观地观照弱势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到高考是改变众多弱势群体命运的重要制度,而是将弱势群体“边缘化”。

3.高考终点公平深度评述

“分数倾斜”政策和分省定额录取政策与城市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育内部,这一政策价值层面上首先满足城市人以及社会上层的利益,长期基于“城市优先”的价值。这也是高考制度本身内涵的差别对待从而直接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制度本身遮盖和复制了社会的不平等。即使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考生采取了一些“补偿”政策,但通过分析高考“移民”现象的原因,不难发现,在社会贯彻执行这一系列政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化的资格审核程序和管理体制,信息体制的非透明化和社会监督手段约束力弱化,致使“补偿”政策最终“补偿”的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困群体”,各群体利益博弈而使“补偿”政策实践过程中出现偏差,让一些“强势群体”利用政策的漏洞寻求“投机取巧”的途径,致使该政策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促使社会平等的“原始”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中历史价值取向的惯性,现行的“补偿”措施还是无法弥补招生体制中不同地域和阶层享有高等教育资源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差异。

综上,高考政策公平失效主因如下:政策内容设计欠合理,未能囊括高考整个体制内所反映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没有从根源规避高考弱势群体不公平问题的突破性策略;政策价值导向有偏失,过于趋向于城市化、商业化、市场化,未能在各主体的教育利益冲突中寻求协调的平衡点;政策执行过程显“失真”,执行者对政策内容没有进行正确的解读,执行过程中监督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政策评估反馈欠及时,相关评估信息及调整策略存有滞后性。

三、出谋划策:政策彰显教育中公平“匡正"的构思

1.政府须“问计于民”,改进政策制定与实施

“地方考”变“统考”的政策决策方式表明,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一般呈“官方式”、“专家式”以及“精英式”特点。教育行政官员拥有教育政策决定权,教育专家具有教育界的学术权威性,社会精英考虑政策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因素,但他们往往不能对教育现状充分做到“察其弊”、“知其痛”,其思维往往使政策建议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偏于理论的高度与逻辑的合理性,而对基层教育实践问题的考察难免有失深刻。因此,首先在教育政策制定之初就应做到“问计于民”,让最直接的高考政策相关者与高考中弱势群体也参与政策提议过程,表达其利益诉求,完善建议,这样才会使政策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体现了政策起c的公平性与民主性。

现如今择校热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面对择校无论是家长还是考生很多都已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因而政府应彰显理性,不断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缩短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贯彻落实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通过政策的制定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并制定强有力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社会监督体制,建立合理、正规的收费制度和适当的择校程序,摈弃“商业化”取向的教育体制,将择校理念合理化、常规化、人性化,最大限度地保障受教育主体理性、平等、自由地择校,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保障高考考生趋于同一起点。

政策实施是将政策的文本化为生动的活动的过程,而活动中又包含了诸多参与者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当众多价值诉求碰撞时就会产生价值冲突,从而会产生一些参与者满足甚至超额满足自身的价值,使得一些本是政策的获益者却遭到权利的“掠夺”,最终破坏政策制定初期的基本价值和结构。因此,在高考政策的实施中,施行主体应做到:强化对政策目标的理解与认同,避免执行政策偏离原有的初衷;寻求政策内容“落地”,而不是表面化、象征性地执行;促成政策施行行为公开化,不应隐蔽执行过程;保持价值中立和原则性,而不是维护局部或自身利益。当然,政策实施的监督机制是不能缺位的,只有法律和社会舆论的共同监督才能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2.高校应推进招生、考试等制度的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第6篇: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今天,教育部召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90所试点高校主管招生工作的领导同志齐聚北京。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总结交流试点工作经验,研讨改进试点工作举措,进一步做好试点高校招生及改革各项工作。这是一次总结交流、相互借鉴的会议,也是一次部署工作、推进试点的会议。刚才,上海纽约大学负责同志介绍了选拔优秀学生的做法,9所试点高校负责同志就落实《指导意见》情况作了大会交流,发言都很好,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今天下午,与会代表还要围绕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分组讨论,研究继续完善改革试点的具体思路和举措。下面,我主要就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做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进入新世纪,为了改革完善高考制度、落实高校招生自、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部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于2003年在22所高校首批启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当年招收不足2000人。10年间,试点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稳步增加,教育部多次发出文件予以指导规范。截至2012年,试点高校达到90所,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累计公示自主选拔录取资格考生19.8万人,实际录取了10.7万人。

10年来,试点工作整体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概括起来,一是初步探索确立了不唯高考分数的高校选才观念和标准,尝试用开放、多元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对社会人才观的转变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二是既讲自主又讲自律,做到条件明确、程序规范、办法公开、结果公示,推进“阳光工程”,探索了实现高校招生自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三是激发了广大教师选材育人的热情,选拔培养了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四是在坚持统一高考录取的基础上,开辟形成了“自主录取”的新路子,既维护了现行制度的合理性,又较好弥补了高考制度的某些不足,得到了有关各方的广泛认同。2007年、2011年教育部委托有关专家,就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两次大样本追踪、对比调查,结果显示自主选拔录取学生进入高校后在学业、科研、创新、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力明显突出。试点高校的同志们以认真负责、勇于创新的精神,与有关中学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密切配合,对这项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向为改革试点辛勤工作的各高校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与10年前不同,当前,继续推动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正面临着新的形势。我国已经成为在学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是,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标与拔尖创新人才不足的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对“有学上、上好学”的渴求与高教资源特别是优质高教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对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的诉求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制度不完善的矛盾凸显。这种形势对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在选优和兼顾公平上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目前,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高校试点工作定位出现偏差,热衷于争抢部分中学的学习尖子即所谓“掐尖”,未能充分体现高校学科专业特点和通过综合评价选拔人才的要求;二是部分试点高校在自主选拔初试中组织较大规模的笔试,学生备考负担加重,社会上对自主选拔成为“小高考”的议论很多,认为这样下去,就背离了改革试点初衷,也可能引发考试安全问题;三是信息公开、监督力度,考核选拔科学性、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去年以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严格高校自主选拔办法,加强引导,确保公正、公平、公开。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亲自部署,对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明确了肯定成绩、坚持方向、正视问题、提出措施的基本工作原则。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反复听取高校、中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等方面及专家的意见,并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逐条研究,认真吸纳。教育部党组召开专题会议讨论通过并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10年探索的总结和提升,是进一步深化改革试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今后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文件的全面贯彻落实。

二、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和基本要求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这些部署对高校招生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考制度必须坚持,高考改革势在必行。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落实《指导意见》,首先要把握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即“明晰试点定位、立足选拔质量、鼓励探索创新、加强规范指导”。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明晰试点定位”,就是要坚持改革试点基本立意和目标,着力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立足选拔质量”,就是要加强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提高所选人才质量和选拔工作质量;“鼓励探索创新”,就是要鼓励支持试点高校和各地教育部门、中学等协同配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规范指导”,就是要尊重和落实高校招生主体地位和自,做到权力责任相统一、权利义务相统一,程序规范透明,加强信息公开,确保公平公正。

在把握总体要求的同时,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我认为还要重点把握好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明确试点招生对象。自主选拔录取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对于没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足、仅是学业突出的学生,不再作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生源主体,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高考录取体系择优录取。目前我国高校招生正在建立多元录取体系,在统一高考录取之外,还有定向录取、保送录取等多种方式,考生有不同的升学渠道。自主选拔录取只是多元录取的一种方式,针对的主要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仍是通过高考统一录取,不应受自主选拔录取等特殊方式的影响。

二是完善高校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试点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创新人才选拔标准,完善高考、试点高校考核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相结合的高校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作用,不断探索完善科学、有效、规范的口试、现场演示、实验验证、上课互动等多种面试考核方式。特别是在改革完善面试考核方式、实行综合评价上,我们要动真格、想办法、真改革。刚才发言的高校,如北京大学举办部分学科夏令营,清华大学提出“因材施招”,南开大学突出“公能”素质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根据学校理工类、冶金类、生化类等特色确定招生专业,采取知名学者综合面试、增加实验设计操作环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建“教授选才”模式,四川大学探索“双特生”选培体系,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作为试点学院综合评价招收“三突出人才”等,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积极探索,值得提倡和学习。

三是实施工作中要准确把握有关要求。主要是“三个合理确定”:第一,合理确定专业。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方案要根据本校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安排试点招生专业,考生申请报名条件要与本校相关学科门类、领域甚至专业相适应,不能简单地开放学校所有专业,由考生不考虑自身学科特长等条件、不加区别和选择地报考。第二,合理确定规模,包括合理确定参加本校考核人数及入选考生资格人数。鉴于自主选拔录取定位和生源情况,文件明确要求自主选拔录取计划不超过年度本科计划的5%,入选考生不超过自主选拔录取计划的2倍。高校一定要转变人才选拔观念,切实选拔符合自主选拔录取定位和本校培养要求的学生,不要为了“掐尖”一味追求数量。第三,合理确定科目。学校考核是对高考的补充,因此没有必要搞类似高考的重复考试。凡是通过高考能够实现考查目的的,就没有必要通过自主考核再去做,防止变成“小高考”,增加考生考试负担。文件明确,凡能提供确有某方面特长或创新潜质证明材料的考生,试点高校应允许其直接进入学校考核面试环节,不需要参加学校笔试。试点高校确有必要组织相关学科笔试的,原则上只考一门、不超过两门,主要是考查学科特长基础。对考生专业潜质的进一步考查,可以考虑放到面试环节。很显然,不同类型学校学科特色不同,对考生学科特长基础的要求也不同,一张卷子难以反映多个学校的不同选拔要求,这种笔试方式确实需要研究和改革。

四是鼓励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总的要求自主选拔录取入选考生高考总分不低于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但对学科特长等表现特别突出的个别优秀入选考生,虽未达到试点高校对高考成绩的要求,也可由高校通过专家考核和公示等相关严格程序确认,决定是否向生源所在省提出破格投档申请,经省级招生委员会批准可以录取。我们鼓励支持试点高校和中学等方面协同配合,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自主选拔录取办法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为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

五是严格规范操作确保公平公正。按照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自主选拔录取政策公开、入选考生资格公示力度,做好中学和班级、高校、省、教育部四级公示工作。严格选拔录取程序,完善学校考务管理办法,保证考试安全。在确保选拔质量的基础上,要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和中学,以及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中学的申请考生适当倾斜,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目前,今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进入了面试考核和确定入选考生资格阶段。在此,我对下一步有关工作再强调四点要求:

一要严格组织面试考核,做好面试题目的命制、考试实施等工作。试点高校要尽快在改革过程中探索积累经验,学会出题、学会面试、学会评价,不断提高测试的科学性和规范化程度,充分展现专家水平和大学水平,注意发挥测试内容和形式对基础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

二要合理确定入选考生人数,做好资格审查工作。确定入选考生是落实“三个合理确定”要求的最后环节,要按照文件规定的比例执行。对考生在学校考核环节违纪舞弊的,要依据教育部令第33号《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

三要实施“阳光工程”,确保试点招生公平公正。实践证明多级公示是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要进一步加强,做得更实更细,切实发挥监督作用。高校、中学都要按规定公示名单及相关材料。对发生违规行为的试点高校、中学,视情节轻重予以相应处理,严重违规的高校将取消其试点资格。

四要尽早制订2014年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方案和招生简章。试点学校要将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工作规范到《指导意见》的精神和要求上来,与《指导意见》有明显不一致的做法要及时予以调整。明年,对于调整不到位而引起社会强烈反应的,要按照动态调整和有进有出的管理原则,要求相关学校退出试点高校范围。

这里,我要特别指出,要积极推进试点学院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工作。17个试点学院都涵盖在90所试点高校中。试点学院重点要在“三改革、一完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位的是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教育部去年11月出台了《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率先探索建立在统一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提出了一些突破性政策举措。试点学院所在高校要统筹管理,充分运用好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试点方案,加大力度推进综合改革,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统筹做好今年考试招生重点工作

试点高校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排头兵,要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借这次会议的机会,我对试点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做好今年招生工作,提四点要求。

一是要带头合理安排招生计划,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党的十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各试点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认真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承担起应尽的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责任。各高校招生计划要继续向中西部生源大省、向升学矛盾突出、向一本录取率比较低的省份适当倾斜,向农村考生适当倾斜。要适度减少在属地计划安排比例,从属地调出的计划要投向中西部地区和生源大省。要继续落实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二是要带头严格规范招生行为,确保高校招生公平。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严格自律,认真实施“阳光工程”,要特别加强对录取期间调整计划使用范围、程序和结果的管理监督,坚持集体决策,加强信息公开,确保公平公正。只有每个学校做到遵守规则、有序选才,才能创造良好的招生秩序和环境。

三是要带头积极探索、有序推进高考改革。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旨在让学生明晰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升学考试之路。同时,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高考难点热点问题,加快研究制定高考改革专项方案,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高考改革关系教育基本制度,必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自上而下,审慎操作。涉及高校考试招生改革重大事项,要按程序履行报批手续。所有高校考试招生改革都要在坚持高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第7篇: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考改革 英语专业 数据库建设

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16151),课题名称:高考录取方式改革背景下的英语专业院校报考资料库建设及研究。

高考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录取方式和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意见》指出:改进录取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规定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 “专业+学校” 高考录取模式综合改革的试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打破批次,按专业大类平行投递、按考生成绩分段同时录取”的高考投档及录取方案,2017年将在全国其他省市全面实施。然而,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对于“专业+学校”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英语专业方面的具体信息少之又少,社会认知程度不足,相关信息有待完备。因此,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新一轮高考录取方式改革下英语专业院校数据库信息建设问题,全面分析高校数据库建设的意义,探索建立起英语专业院校数据库方案的原则及发展方向,以期望给我国高等院校数据库建设提供更为合理的建议。为学生在报考志愿的时候,提供较为全面的有效信息。

专业院校数据库现状分析

笔者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前期社会调研,调查对象主要是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保定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2015级的新生以及沙河市、保定市2016届的高考考生。其中包括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中学生,涵盖了应届生与复读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回收有效问卷的基础上,我们有如下发现:在学生填报志愿过程中,43%的同学首先考虑的是学校的录取分数;27%的同学首先考虑的是学校师资力量;23%的同学首先考虑的是就业,剩下同学首先考虑的是其他方面。

经过问卷分析及社会调研的整理概括,有以下两方面的发现。

(1)高考考生对全国774所英语专业院校相关的师资力量、近年录取分数、就业等情况了解不足。

(2)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下,学术上对“专业+学校”模式的相关研究较少,高考考生在报考英语专业院校志愿的时候,缺乏较为详细的信息。

由此调查结果可知,高考考生对专业院校信息及相关资料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建立起一个综合评价、客观全面、符合高考录取方式改革下考生所需的专业院校数据信息库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院校建设研究数据信息库的意义

数据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记录,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之后,才能变成信息。2014年,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提出“专业+学校”的模式,是一种对教育公平探索的新模式。但高校数量众多,选报志愿难度非常大,很容易在报考志愿过程中错失录取机会。专业院校信息数据库则是把全国开设英语专业院校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全面汇总本科专业院校的近年录取分数、师资力量、教学成果、就业以及综合实力等情况,从而建立一个对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有指导作用的院校信息库。专业院校数据库建设是在高考录取方式改革“专业+学校”模式下各院校信息化、数字化的重要内容。专业院校数据库的建立使专业院校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储存,并依托网络信息平台更快捷、广泛地传播,有利于高考生对专业院校信息的获取,推动了国家招生制度和录取方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笔者认为,以高考录取方式改革背景下英语专业院校为研究对象,针对774所英语专业本科院校的近年录取分数、师资力量、教学成果、就业以及综合实力等情况,进行细致分析、整理,建立一个英语本科专业院校数据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的调研报告,致力于新高考体制下英语专业院校的研究,着重解决新一轮高考改革下英语专业录取数据不足的问题,这在相关领域内属于比较早的,将填补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空缺。为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高考生提供英语专业院校的详细信息。有利于高考生了解高考“专业+学校”模式,帮助他们发现专业详情,为学生在报考志愿的时候,提供较为全面的有效信息,合理规划报考志愿、明确发展方向。

专业院校数据库发展方向

1.信息共享,协同管理

为了全方位分析、整理各专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成果等综合实力的信息资源,各院校应保持资源信息共享的原则,有秩序地进行统筹规划。专业院校应在国家统一信息规划和科学管理下,通过网络数据信息手段来提高专业信息储存和开发特色数据信息库的能力。专业院校在认真分析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模式下,成立专门信息协调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准确把握考生所需信息,系统有效地收集、整合学校信息,通过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的形式,对院校信息进行储存、协调分类、统筹管理,引导专业院校信息数据库有序发展。

2.明确对象,构建框架

专业院校信息数据库的特色在于适应高考改革“专业+学校”的模式,内容涵盖了高考生对专业院校认识的信息,其中包括院校简介、专业师资力量、就业率及保研率、教学成果等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相关资源信息。

笔者从高考考生切身需求出发,在调研、总结考生在高考方式改革背景下对专业院校信息的需求下,数据库综合涵盖了学校简介、招生计划、专业信息、报考指南和联系办法等院校特色优势资源,注重体现专业院校信息的实用特性、资源共享及内容重点直观性。

3.整合资源,合理加工

丰富有效的信息是建设专业院校数据信息库的依托,资源的收集整合使数据库信息得到充分的保障。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教育平台可知,全国共有774所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学校,在此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学院的历年录取分数、人数以及师资力量等信息。整合全国英语专业院校的信息,利用网络平台搭建英语专业院校数据信息库,建立起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源网址,进一步扩大数据库专业资源信息的收录,拓宽考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从而实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

结 语

第8篇: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对科学素养的考查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科学素养与高考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国家和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只不过一个是育人,一个是选人,二者在本质上并不矛盾。甘肃省依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制定了本省的“新高考方案”,要求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要求高考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对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视。以化学为例,从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素养要求和近年高考试题中的一些热门考点来看,在科学素养三维目标的五大构成要素中,各要素之间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对化学科学素养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最重要的,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用化学的眼光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性质与变化。化学科学素养的核心是探究能力和探究思维,而要进行科学探究,必然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化学科学素养的灵魂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对自然现象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获得化学知识,从而喜欢进行观察和探究的科学情感;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的怀疑态度;注重引导学生对自然及科学本身有正确的认识。以考核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状况为主导的化学新高考,充分关注了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素材,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协调发展。试题设计重视把问题连同某个实际情境一道呈现给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素材形成问题,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各种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高考化学试题“科学素养”要素中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有着十分明确的导向作用,能够促进科学素养培养与应试能力培养的统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结合新高考的特点,以提升学生包括应试能力在内的整体素质为着眼点,将科学素养与应试能力统一起来。

几点建议

第9篇: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一)高中类学校原先制定的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的及规划的情况。

(二)学校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好发展性评价(年度性评价)工作。

二、调研背景及

(一)背景。从年起,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在的基础上,从今年起,发展性评价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向高中类学校。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4月中旬,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解与高中类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情况,经分管同意,由分管带队了本次对高中类学校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调研活动。

(二)。就本次调研的目的、安排、人员组成、调研项目及的安排以《关于高中类学校发展性评价调研的通知》的提前告知学校,要求学校。期待调研预期目的。

三、调研内容与程序

(一)三项内容。学校原发展规划的及情况;学校学习文件后对制定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的安排情况;学校对发展性评价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二)三个程序。实地每所高中类学校,分别每所校长的专题汇报;检查核实学校原规划的情况;与学校班子交流,发展性评价工作的事宜。

四、调研的情况

本次调研学校共9所,普通高中5所(含民办1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含民办2所)。

调研,各学校原发展规划时,对预设的规划与细化成的年度情况。江中学教科研工作了重大,获省二等奖。中学梅城校区被评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改建了田径场,新建了学生公寓与教师办公楼,装修了教学楼,正在新建科技综合大楼,大大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与办学条件。寿昌中学改建了田径场,新建了综合大楼,心理健康教育、和美教育颇丰。中学江校区“生本德育”,其教研科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高考了历史性新。育才高中努力办学规模,规范化管理程度,连续两年学校管理考核为二类学校。江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为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乾潭职业高中幼教专业进口旺,出口畅。先锋职业学校高职类高考成绩整体上扬,进步幅度大。雾江职业学校本校,努力克服自身发展,同样也了的成绩。

五、对下一步各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