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容营销的应用范文

内容营销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容营销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容营销的应用

第1篇:内容营销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政法 高职 写作 调研

一、引言

应用写作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以适应实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根据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文件精神,各高等职业院校对本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均有大幅度的改革举措,我所在的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亦如此。故根据要求,对应用写作课程开设情况再一次进行深入的调研,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贯彻落实第16号文件精神。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座谈、电话访谈三种方式。

(二)调研方法:主要探索性调研。针对我院应用写作课程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学生到实务部门实习的具体情况、实务部门对我院应用写作教学的建议和意见等进行调研,以期对应用写作教学进行全方位(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写作训练等)的调整。

(三)调研事项共有几个问题:

1. 下列公文文种,您认为哪些是必须讲授给学生的?( )

①决定 ②指示 ③公告、通告 ④会议纪要 ⑤通知 ⑥通报⑦报告 ⑧请示 ⑨批复 ⑩函

其他:

2.以下的事务文书,您认为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

①介绍信、证明信、推荐信 ②感谢信、慰问信、贺信 ③倡议书、建议书、申请书 ④规章制度 ⑤计划、总结 ⑥会议记录 ⑦简报 ⑧调查报告 ⑨述职报告 ⑩启事、声明

其他:

3.以下宣传应用文,您认为哪些是学生应该掌握的?( )

①新闻 ②通讯 ③广播稿 ④演讲稿 ⑤解说词

其他:

4.您认为公文写作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有哪些?

5.您认为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写作能力方能适应公检法司安工作需要?

6.我院是三年制大专,您认为应当在哪一年开设应用写作比较合适?

①新生入学第一年 ②第二年③第三年毕业前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不同的实务部门,因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不同,所以,要求的应用写作教学内容不尽相同。参看表格一:

在教学内容的调研中,我们将很多的文种加以罗列,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不同的部门需求,从而有利于我们对应用写作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安排。而各实务部门对应用写作文种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可从表格一所列各项一目了然。如此一来,各系部应用写作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

(二)应用写作课程的开课时间

这是实务部门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而提出的教学建议。其结果如下:

认为应在第一学年开设的占25%,认为应在第二学年开设的占56%,认为应在第三学年开设的占19%。其理由如下:

认为应在第一学年开设的理由:应用写作是基础课程,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可以在第一学年开设。学生上大学后总是要参加一些社团,而应用写作文种如通讯、广播稿、演讲稿、计划、总结等在社团活动中比较常用,提前开设也有利于他们使用。

认为应在第二学年开设的理由:学生写作基础比较差的系部,建议先上语文课,教好学生语文基本的知识,让学生有了一定语法基础知识之后,再上写作课比较好。同时,因第一学年也学几门专业基础课,学生亦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可以在写作实践中做到法言法语。另外,对法律程序有所认识对写作也有帮助。因此,第二年开设应用写作比较合理。

认为应在第三学年开设的理由:因学完后尚记忆犹新。提前开课以后学生因没有考试压力,就不会再学了。人都有惰性,若不再主动学习,所掌握的写作知识会全部忘记,学习也没有用的。

学生在高职院校只有三年的在校时间学习,如何开课才更为科学与合理,除了学院进行科学探讨外,还需听一下实务部门的意见,因为学生去实习的表现他们最清楚,故更能为我们提供比较中肯的意见。上述应用写作开课时间建议其实各政法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三)公文写作过程中常见的错误

这一调研事项主要是针对实务部门本身以及我院学生在实习期间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以便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公文写作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汇总如下:

1. 论事不明、析理不透、逻辑不强。

2. 用词不当、语句语病多;文字不够简洁,并带有太多的感彩,不符合文种要求。

3. 内容脱离实际;内容表述错误、不够精炼。

4. 相近文种之间容易混淆,如报告和请示、通知和通报、批复和函不分,混为一谈;文体不当。

5. 结构紊乱,条理不清、层次不清。

6. 行文格式错误、行文方向不清。

7. 主题不明。

实务部门也表示,这些错误不仅出现在实习学生身上,而且在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文章中有时也会出现,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人员。同时也表明在实务部门工作至少两年才可能准确无误进行应用文的写作,且要悟性比较好的人才可能。

(四)实务部门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

这一调研事项是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而设计的。从实务部门的建议可看出他们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据此确立的应用写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就更明确清晰。

现将实务部门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汇总如下:

1. 简洁、清晰、快速、清楚的表达能力,说事明白、析理透彻的议论能力。

2. 文字功底扎实、能简练准确运用文字表达的能力。

3. 熟练运用各种应用文格式的能力。

4. 准确引用法律条文、运用法言法语能力。

5. 具备汉语语法常识。

6. 掌握相关公文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

7. 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8. 多写多练、不怕修改文章的思想素质。

9. 坚持不懈写作的精神。

除司法系统外,政法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其他政法系统工作的可能性比较低,首先学历就过不了关。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有些工作部门并不一定就用本科以上学历。如果根据实务部门的要求专门培养,会不会可以提高就业的可能性?培养的学生一上岗就能完成甚至独立完成工作,想必实务部门也很欢迎吧。

四、建议

要让学生确实掌握应用写作这一技能,首先要从教材、教学方法、训练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是教材。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托,是教学的基础。它会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思路和学生的接受心理。因此,教材要力求满足实务部门对文种的需求,突出实用与训练。同时,教材内容的编排应考虑以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为重点和难点,而以各文种的理论知识方面为辅助,如此可进行大量的写作训练和灵活的教学。目前通行的教材版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文丰编的《高职应用写作》,这一版本的体例有新意,也符合高职院校“职”的特点和应用,但是此本面向多数高职院校,针对性不够强。政法类高职院校应在突出“政法”“职”的特征。因此,建议教材的编写应与实务部门合作编写会更务实,职业特征会更明显。

第2篇:内容营销的应用范文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合唱指挥课是培养适应中小学合唱活动的优秀组织者的人才基地,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然而从我国高师合唱指挥教学现状来看,高师合唱指挥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等。因此在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中构建适应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 

 

一、在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中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中仍然存在专业性和表演性的观念,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失去了师范性的特点,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1)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经常是把这门课程变成了合唱排练课,或者是表演课,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原则,理论部分包括:合唱发展史、合唱美学、合唱教育学等知识。传统的合唱指挥课程没有明确地进行技能技巧的教学,几乎是一直在排练,因此在合唱指挥课程中我们要明确技能技巧部分的教学内容。技能技巧部分包括:指挥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巧、中外作品基本训练、练声曲的合理选择、合唱队协调性训练、童声合唱训练方法等内容。只有理论与技能有效相结合才能体现出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特点。 

(2)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长期的排练式的教学让学生很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的传统授课形式,“在授课形式上,应坚持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原则。集体课讲授合唱与指挥理论、合唱与指挥基本技能和训练法以及合唱作品的排练法为主。小组课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对集体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以个别辅导、个别抽查、小组讲评为主。”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3)选择适合高师学生特点的合唱作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中男女生人数比例不均衡,为了适应这些特点,老师在合唱作品演唱及排练课程中选择适合高师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作品进行教学,比如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声部一般为三声部的作品比较适合,作品的风格不能单一,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同时还应该安排一部分中小学生合唱作品进行教学。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还为教师将来从事教学积累下丰富的曲目。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合唱作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人们进行音乐实践的重要园地,作为艺术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学校和各级人士所重视。作为在第一线的合唱指挥教师,经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和多次参赛学习过程的领悟和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音乐素养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 

培养和提高音乐素养是合唱训练的目的之一。我们在进行合唱训练的同时应充分让每一个合唱队员享受音乐,提高音乐素养,深化情感,升华精神境界,更加崇尚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在提高队员听辨能力,协调能力及呼吸姿势、发声、音准节奏、吐字咬字、声部均衡等基本要求的同时,应丰富队员想象力、和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创造力以及培养合作意识等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了片面追求等级的高低,相当多的学生仅靠熟能生巧,反复“磨”几支特定的曲子,对音乐风格、背景及基本乐理等涉及音乐素养的知识知之甚少,造成音准辨别力差,音乐感受力差,演奏、演唱技能低的状况。久而久之,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最终丧失信心和兴趣甚至厌学、弃学。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试想一支只追求技术、技能的合唱团队,诸如过分讲求声音的位置,音色的概念,作品的难易程度……,或为了“应赛”而组建的“短训合唱队”(为时两三个月或一两个学期),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发声练习、跳音、连音、循环呼吸……反复地“磨”“啃”一两首参赛曲目,或者“鹦鹉学舌”地生搬硬套,勉为其难地进行声部揉和等,最终队员对音准的把握能力、节奏的协同能力、声部的均衡能力、作品结构的分析和洞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表演能力等均表现较差。所以,我们在讲求合唱技术和表演的同时应注意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地学习一些涉及音乐历史、音乐风格、音乐理论和作品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使音乐表演与素质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当然,一支不重视平时音乐素养积淀的合唱队,他们的合唱技能技巧也不可能精湛、高超到如何的程度。那么,是否在“谈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就否定合唱的技能技巧呢?什么是音乐素养?如何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队员的音乐素养呢? 

(1)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丰富联想和形成独特的理解。作为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了解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特征,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推动学生充满热情地去认识、研究事物,从事有关活动,从而使有关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队员才能自觉、认真地学习,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合唱训练中,我们要多让队员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训练队员“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此外还应有意识地为队员提供学习、欣赏音乐的机会,为队员创设环境。 

(2)加强音色、音准和节奏等的训练,打好合唱基础;培养学生合唱意识,提高学生表演能力。综合音乐素质往往用来指表演者的综合音乐品性,它是用于实践的理论,用于音乐表演中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的音乐素养包括音准、节奏、基本乐理,基础音乐知识和音乐背景以及音乐理解能力等,甚至包括在表演、听赏、分析、作曲、指挥和改编等各种音乐活动中所表现的综合的音乐能力。我们在选材时可通过听、唱、读,打节奏,或者利用一些唱游,律动,游戏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总之,当一支成熟的合唱队在完整地表现音乐作品时,队员高度享受到了美、体验到了美、表现了美、创造了美。他们学会了感知与想象、学会了表现与创造、学会了探索与求异、学会了评价与合作,他们体验到了快乐!丰富了情感,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培养出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情感和意境的再现所作的艺术创造,综合性艺术表演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协调与融合,即兴创造中应变与发展,等等,无疑都是发展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的广阔空间,这也正是新课改要努力实现的方向。因此,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学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课堂的集体课教学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合唱团的组建,训练和演出,为了适应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我们必须要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主动营造专业实践氛围。在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主动进行课程改革,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会实践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把专业实践作为重点,且作为一定的学分来考核,从制度上保证专业实践的时间。 

(2)主动提供专业实践机会。首先,在加强管理与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积极组建学校的合唱团,让学生在校内有专业实践的资源;其次,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往来联系,为学生主动进行专业实践提供机会;再次,教师要把新教育观念,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专业实践的理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高师合唱教学的改革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定位准确,才能在新的培养模式下显现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内容营销的应用范文

(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陈旧、枯燥的弊端,本文基于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开发与运用的视角,对开发民间体育活动在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创新与充盈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解析,对其相关的运用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于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发展,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民间体育活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充盈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10-02

1 引言

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实现“培养目标社会化”的需求愈加强烈.受此影响,调整与优化现有的教学体系,制定兼具适应性与实效性特征的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资源共享,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在全民健身运动的促进下,基于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挖掘、继承与发展的原则,依据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全面解析开发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充盈作用,并对其相关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为切实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2 民间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所谓民间体育活动是指流行于民间,具有明显的民俗性特征的体育健身活动.民间体育活动大多以体育游戏的方式存在,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以及行为方式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民间体育活动遗存于民族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娱乐活动当中,是人们对生活、生产以及思维等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并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加以有机的体现.民间体育活动之所以能够长时期的存在并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这与其独有的特征密切相关.

首先,对于场地的需求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运动场地是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制约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首要因素.民间体育活动产生于生活、发展于人们的生产实践过程,是依据自然条件、生活习俗而凸显出因地制宜的特征.因此,对于场地设施没有较为苛刻的要求,有些项目对于场地设施甚至具有零需求.由此可见,对于场地设施需求的随意性,是民间体育活动得以生存、发展与沿用的重要保障.

其次,具有突出的趣味性.绝大多数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是由游戏演变而成的,在有效地保留了自身游戏特征的基础上,有效地融入了健身元素,使得参与者在体验与享受其特有的趣味性的同时,达成健身的目的.例如跳房子、踢键球、跳皮筋、扔沙袋、打陀螺、跳绳、竹竿跳或者滚铁环等在民间广泛流行的体育活动项目,无不凸显这一特征.

第三,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开放性与自主性.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受组织形式的限制,人们在闲暇时间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随时随地的进行.既可以个人参与,也可以结伴开展.这种摆脱了繁琐的组织程序与规则限制的体育健身活动,呈现出组织形式上的开放性以及参与形式的自主性等其他体育健身活动所无法比拟的特征与优势.

第四,具有普遍适应性.民间体育健身活动滋生、流行于民间,为广大民众所认同,是一种老少咸宜的体育健身形式.仅以踢毽子为例,不仅适合于儿童的参与,而且对于成年人或老年人而言,也是一项深受其喜爱并热衷于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

第五,具有极其重要的传承性.民间体育活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其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产生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体育活动,形成了一个博大精神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对于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整合,其实质是对民间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彰显民族特征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与保障作用.

第六,具有重要的教育性.民间体育活动集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以及健身性于一体,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地域特征以及风俗习惯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通过参与民间体育活动,有助于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沿革,接受其民族文化氛围的熏陶,在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同时,增强对民间体育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3 开发民间体育活动在充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进程中的作用分析

3.1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致使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取向上存有较为严重的局限性,以追求高达标率作为体育教学核心目的,因而造成了“唯成绩论”思想的泛滥.受此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被长时期的沿用,使之因缺乏必要的创新与拓展而凸显出较为明显的陈旧性与单调性.这对于致力于实现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无疑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而开发与运用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使之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全新元素,不仅能够有效地修正传统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以及缺乏创新等弊端,同时,更能够为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而民间体育活动的融入,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取向愈加清晰,社会实用价值愈加凸显,进而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2 确保社会化元素的有机融入,为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民间体育活动在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广大民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形式,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改善现阶段我国群众性体育基础设施匮乏的现状,进而为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创造有利的条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民健身运动的日益普及,对于确立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目标的需求愈加强烈.因此,积极引入社会化元素,促进新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融合性发展,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积极开发民间体育活动、有效地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是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全新诉求,同时,更能够在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融合性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3.3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促进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自主生成

民间体育活动是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所蕴含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指向.因此,充分开发民间体育活动,并在对其进行有正对性的优化与整合的基础上,将其有效地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有效地满足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民间体育活动所蕴含的“纯社会化元素”,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使得民间体育活动成为高校学生未来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进而确保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自主生成.

3.4 凸显高校体育教学的传承功能,实现对民间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体育健身技能、促进其身心健康水平的发展、确保其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重要使命,同时还承担着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承任务.民间体育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民俗习惯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通过对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引入,不仅能够实现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拓展与充盈,同时,更能够有效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传承功能,通过高校体育教学的“虑化”,使得民间体育活动的文化元素愈加“纯净”,进而实现对民间体育文化有效地继承与与全面的发展.

4 民间体育活动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途径

4.1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设蕴含民间体育活动内容的教学课程

开设蕴含民间体育活动内容的教学课程,是实现民间体育活动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最具实效性的途径.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要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摒弃“固步自封”式的发展观念,积极迎合社会发展的形势,根据学校自身的资源状况,并结合学生的兴趣指向与发展需求,在进行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开设诸如毽球、珍珠球、飞盘、跳绳等具有民间体育活动特色的教学课程.这不仅有助于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民间体育活动的接触、体验与了解,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迫切地学习需求.

4.2 摒弃唯成绩论思想的误导,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目标的确立

唯成绩论教学思想的弊端在于对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取向的制定产生误导,进而将教学活动的发展目标局限于对达标率的过度追求,致使教学行为凸显功利性.而开发与引入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是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感召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现存弊端而实施的创新行为.因此,为了确保创新行为的实效性,则必须彻底摒弃唯成绩论思想的误导,修正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取向,以切实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不仅是民间体育活动有机融入的必要条件,同时,更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蔡有志,留森华,陈岭.我国现阶段大众体育活动的特点与对策(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

〔2〕周辉.对普通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索[J].学校体育研究,2000(4).

〔3〕欧阳萍.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第4篇:内容营销的应用范文

 

在我国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各项教学改革,以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市场营销学”既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突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 “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对加强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注重启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开发人的创造力;创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想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培养以应用为目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创新创业型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一致的共识。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素质应用型商贸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各项教学改革,以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课程“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要求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依据各专业所定岗位(群)和对应行业企业对营销能力培养的需要,突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实现有机地融合,在“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建设没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应用”特色,“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普遍注重通过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然而,在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和提高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没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也缺乏对学生未来创业过程中所需要营销技能的针对性训练。

 

(2)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不断优化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注重结合营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项目。虽然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能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但是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内容未能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因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团队的建设注重通过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很多“市场营销学”课程团队的老师都没有自身创业的经历,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因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也比较注重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和辅助多媒体教学、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营销实践能力;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增加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然而,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励和探究性精神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现行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还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5)课程教材建设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的编写也强化了课程实践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强化了课程实践内容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相对于以前那些理论性较强的教材来说有了很大的改进,对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比较大的帮助,但是这些教材上编写的课程实践内容没有和创新创业的内容相融合,“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建设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6)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建设也加大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在完善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课程案例库、课程习题库、推荐图书库、推荐期刊库和网络资源库来加强课程拓展资源的建设。然而,由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和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有机地结合,所以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和拓展资源的建设也没有体现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因此,“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了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对策

 

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中,“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依据各专业所定岗位(群)和对应行业企业对营销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强化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主要有:

 

(1)课程建设要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营销实践能力,还要积极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是要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同时还要结合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营销技能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2)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要进一步优化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注重结合营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项目,而且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内容还要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通过积极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课程所设计的案例导入、知识再现、情境延伸、知识拓展、资料研读对学生的思维要具有较大的启发性,以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实验项目的设计结合营销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可以设置创业项目的选择、市场调研、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营销计划的拟定和项目的实施,从而对学生未来创业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3)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加强创新创业双师型团队的培养。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团队的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在加强创新创业双师型团队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继续通过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团队教师进行或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从而适应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的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要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除了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视频体验式教学、分组研究性教学和模拟实践对抗式教学,通过引入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实施项目带动式教学,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除了把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和读书笔记等日常教学活动纳入课程考核,增加平时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之外,还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折算成相应比例的课程学分,针对那些有意创业的学生还应提供线上学习内容,对完成在线课程考核也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5)课程教材建设要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编写的课程实践内容可以进一步与创新创业的内容相融合,从而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的训练。在教材的编写上,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选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的情境案例或创业案例,选择的企业案例也要突出其创新性,每一章结合课程实践内容可以安排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环节训练,在强化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6)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利于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利于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在完善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课程案例库、课程习题库、推荐图书库、推荐期刊库和网络资源库等拓展资源的建设也要融入更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真实案例、期刊和视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平台,在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断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

第5篇:内容营销的应用范文

新浪的2011年Q4财报显示,截至目前,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经达到3亿,其中已经有超过13万企业开通了企业微博,并开展不同形式的营销活动。今年3月,全球著名消费品牌联合利华高层访问新浪,与新浪达成战略合作,表示将加大社会化营销投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营销实践证明,社会化营销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标准配置。

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微博服务,新浪推出微博广告产品组合,并在今年4月升级企业微博2.0。新浪企业微博2.0具有品牌展示、数据中心、应用中心三大功能,可以优化品牌展示效果,并且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和开放应用接口。企业可以自行开发或选择使用展示类应用页面(Page),最终实现面向社会化商业(Social business)的变革。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微博2.0与微博广告有机配合,将展示社会化营销的强大力量。包含广告创意、推荐引擎、应用页面、信息流在内的微博广告产品组合,将帮助广告主利用企业微博2.0平台进行更宽泛的社会化营销。

根据社交兴趣图谱启动推荐引擎

对于新推出的微博广告产品组合,新浪销售策略中心总监艾勇表示,微博广告实现了从流量购买(Traffic buy)到用户投放(Audience buy)的转变,强调广告即内容,通过社交兴趣图谱(Social Interest Graph,SIG)将品牌内容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利用广告对应的应用页面(Page)吸引粉丝互动(Engagement),激励用户分享创造口碑效应(Earned media)。

那么,新浪微博是如何获知用户兴趣的?这主要涉及三大途径:用户近期关注对象的类型、用户最近参与的活动类型、用户添加的标签关键词。

以往的精准营销只根据用户个人基础资料进行,而新浪微博广告除了能根据基础信息进行推荐外,还可以根据社交兴趣图谱使企业微博2.0依据用户不同的兴趣投放不同的推荐内容或广告。比如,个人用户最近关注“出国留学”、“雅思考试”等微博,添加“外语”之类的标签,发的微博内容与外语学习有关,那么在该用户的个人首页中,将出现与外语学习或者出国留学等相关的推荐内容。

针对不同人群的关注点,投放用户关注范围之内的广告,使信息传播更精准,同时降低了对用户的信息打扰,使广告的可接受度更高,也更有针对性。

多维应用页面满足不同的营销需求

在企业微博2.0中,开放应用接口可以让企业设置应用页面,而推荐引擎又可以根据社交兴趣图谱,将相关的广告信息投放给不同的用户群体,满足广告客户的营销需求。目前,新浪企业微博2.0提供多种标准应用,如话题应用、视频应用、活动应用、货架应用等等。

热门话题主要满足企业与用户互动的需求,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评论,了解消费需求。热门视频则推送展示广告、微电影等信息,方便用户观看,有利于企业塑造品牌。热门活动则鼓励用户参与企业发起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深度互动和交流。微卖场则可以让企业将流量转化为销量,提高转化率。

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应用页面,将视频、图片等信息上传到新浪云服务器中。艾勇说:“一方面API接口更加稳定,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节省了带宽成本。”

数据分析系统优化企业营销

企业微博2.0推出广告数据中心,仅针对粉丝一项的分析便分为“活跃粉丝”、“互动粉丝”、“加V粉丝”、“达人”和“普通”五类。从性别、标签、移动终端使用比例、平均访问时长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企业可以据此评估广告效果,不断进行优化。

企业微博2.0为企业提供三大分析工具,可以让企业根据数据分析进行营销活动优化:一是营销分析,评估营销效果,为进一步营销提出建议;二是粉丝分析,分析受众,了解粉丝关注的热点,改进营销策略;三是页面分析,分析微博页面流量,了解受众偏好。

与此同时,企业微博2.0还为企业提供了诸多营销工具。但是艾勇强调说:“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品牌特点和营销目标选择合适的营销工具组合,不要简单地求大求全,不顾营销活动的目的,将所有工具重复罗列。”这样做将使微博“变重”,与企业官网无异,同时也会分散用户注意力,限制微博发挥优势。因此,在使用企业微博2.0时,企业一定要量体裁衣。

多方参与构建微博营销生态链

据美国知名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预测,2012年全球社交网络广告收入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而全球广告主的社交网络广告投入约为77.2亿美元,仅Facebook的广告收入就有望达到50亿美元。

在中国,最新的企业微博白皮书显示,已有超过13万家的企业开通新浪微博,其中29%的世界500强企业和41%的中国500强企业已入驻新浪微博,基于微博平台开展社会化营销。

第6篇:内容营销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微商思维

引言

微商是在微信成为大众信息沟通工具之后出现的一种网络营销主体,微商不仅仅是微信平台上的电商,也包括了微信平台上的每一个进行商品信息传播的用户,普通用户的一些消费行为体现在微信上,也是微商营销的一种手段。基于互联网的微商思维,实际上就是信息决定营销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现代营销中被大规模应用。

1高职市场营销教学概述

1.1高职市场营销教学现状

①市场营销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热门学科,随着市场营销活动本身的发展,高职教学也随之不断改变,以便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人才。但是,高职市场营销的教材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慢,目前许多学校应用的教材还比较老旧,营销理论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导致学生在实习和就职过程中产生疑惑。②市场营销教学是一门必须通过大量实践才能真正培养起职业技术的学科,目前高职教学的方法还比较刻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实践并不多,因此教学效果有限。③教学评价不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为对象,不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笔试试卷为标准,这样的教学评价与“职业导向”的培养路线不符合。

1.2微商思维应用的必要性

在微信成为网络销售的主要途径之后,“微商”成为市场营销的中坚群体,微商思维体现在实际的市场营销中,表现为三个基本特征。①互联网中的所有用户都是参与市场营销的主体,一条转发和一个评论都是进行商品宣传的途径,微商利用互联网中的一切用户进行销售。②创新和尝试是微商壮大的主要原因,也成为微商思维的核心,为微商主导的互联网市场中,营销的商品可以是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和服务。③根据网络传播的趋势和主要内容寻求商业契机,不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商品的销售,随着市场宣传的主流进行营销活动。通过微商思维的分析可以看出,与时俱进、创新和尊重互联网用户是微商盛行的核心,将此用于高职营销教学,能够有效改善教学问题,使营销教学的质量有所提高。

2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1微商思维用于教学内容的丰富

根据互联网宣传的内容对经营的商品和服务进行调整,使销售始终处于潮流的最前沿甚至去“塑造潮流”是微商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迎合市场、不断更新是微商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个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表现为教学内容与市场营销发展实际相符合,即要求高职院校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不再拘泥于更新换代慢的教材,而是按照市场变化特征进行教学内容的提炼和展示。教师可以根据以下三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更新,①动态把握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关注跟踪市场营销微商前沿,关注市场营销新理论。②学习微商营销成功案例,关注微商市场营销新动态,关注微商带来市场营销模式变化和市场新动态,参与微商市场营销论坛、研讨会,和市场营销微商人员多沟通交流,不断创新营销理论,结合微商营销环境,与时俱进及时梳理和更新市场营销教学内容,将最新的市场营销教学内容呈现给高职生。

2.2微商思维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

微商不断寻求新的销售方法,将互联网上的所有用户作为销售和商品宣传的参与者,不排斥任何一种宣传和销售形势,这种开放的、创新的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表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的情况下,互联网的便利性可以使教师在网络中寻找到丰富的市场营销微商资料,这些资料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互动的市场营销教学法,整合微商案例资料和市场营销理论资料,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展示微商营销内容,转变传统市场营销讲授式方法,构建趣味性的微商营销教学法。

2.3微商思维用于教学评价

重视与潜在客户进行沟通,承认所有互联网用户在微商发展中的作用,扩大网络销售的范围,降低销售门槛,承认“人人都可以做微商”,这种微商思维,在市场营销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将学生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尝试进行的微商活动、参与的微商活动都作为市场营销的考核内容,将朋友圈的点击率、评论等,作为市场营销教学考核指标。通过构建分享型市场营销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以一种全面的方式鼓励和倡导高职生参与市场营销学习,分享市场营销学习成果,在市场营销理论学习和实用性之间搭建一种有效沟通“桥梁”,不再以知识信息传播为教学终点,而是持续不断的知识传递和实践教学过程,实现市场营销教学倍增效应。

3结语

微商思维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调节目前高职营销教学刻板的状况,使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市场情况不符、教学方法有效性不足、教学评价不够客观等问题得到根本的改善。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与市场共同发展的结果,也是高职教学以职业为导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值得广大高职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国民.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2):125-126.

第7篇:内容营销的应用范文

市场营销教学在我国现代中职教育中比较常见,很多学校都会设置此专业,不过实际的教学效果往往不能保证。总结具体原因,便是很多学校都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效果较差,为了解决此问题,更需要创新性教育的加入,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推动应用,文章首先概述了创新性教育,然后提出了其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建议,望带来借鉴。

关键词:

创新性教育;市场营销教学;应用建议

伴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传统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作用更值得探讨,由于传统教学的理念比较陈旧,更是需要创新理念的加入,通过不断的加入创新理念帮助现代的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通过创新教育的加入,将会帮助我国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创新性教育概述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所采用的大多数为传统模式教学,也就是更多的依赖课本以及大纲,并且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更是依靠教师的主体地位,并且很多时候不能联系实际情况,而市场营销此门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其需要教师在课中不断的联系实际市场状况,并且不断地更新教学知识,了解市场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通过此类观念才可以真正的帮助该项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如果将此类变化统计,便可以称作创新性教育【1】。尤其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当今我国市场局面也在不断变化,很多新型营销理论已经进入到实际企业中。不过将目光重新投放在营销人员,所应用的仍然是最为传统的营销理念,使得更多的人员在真正的营销工作中,会产生更多的营销障碍,尤其是针对我国的各个中职学校而言,通常都会设置对应的营销专业,在营销专业中更加需要明确的便是通过有效的通过创新性教育来提升实地教育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更多采用的便是教师的授课模式,也就是说首先在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更多做到的便是听取教师的讲解,而教师的实际授课内容,更多的便是课本中的基本信息,很少在其中增加对应的现代信息普及,使得学生很多概念仍然建立在传统的模式中,一旦接受了此类教育模式的学生很难真正进入到市场,也局限了学生的眼界,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而在创新性教育中,更多便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首先和传统模式相比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便有所保证,而且在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中,增加了相应的就业指导内容,使得一方面学生能够有效了解营销市场的基本信息,同时充分了解对应的营销概念等,另外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的概念使得学生更加能够了解对应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工作,双管齐下的工作使得整体工作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并且真正的贴合教学实际效果【2】。

二、创新性教育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现阶段,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实现教学仍然主要依靠的便是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多具体的营销理念都会在专业课程得到体现,因此,笔者认为,创新性教学的应用更多便是应该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应用上,通过创新理念改变现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使得其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体来说,通过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势必会提升教学效果。笔者为了促进应用,提出了相关应用建议,主要如下:

1.改善营销专业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有着自身显著的专业特点,便是学生必须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直接进入到具体的市场中,也就是说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程必须有着很强的专业性,而且需要课程具有很强的使用性。不过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课程的设置却不尽如人意,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纸上谈兵”,而将创新性教育应用在市场营销教学中,首先便应该改善营销专业课程的内容,在内容中增加一类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容,并且及时跟进现代营销状况,了解基本的市场营销信息,需要在专业课程中明确目标,通过相关指导让学生能够良好的学以致用【3】。不断的了解市场实际情况,并且不断的将此类实际情况融入到教学中,通过此种融入真正的帮助学生了解市场的基本状况,并且建立自身的营销能力。

2.提升课程丰富性营销专业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比较多,很多经济学概念包括一些营销行为以及理念都属于市场营销中的具体学科,而此类学科需要课程具有良好的设置,并且通过此类设置明确基本的营销概念。现阶段,就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程而言,不仅仅老旧,而且局限,缺少了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很多时候都会导致学生不了解课本中需要表达的内容具体是什么,或者说缺乏了相应的实证导致学生只能形成空翻的概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课程包含内容入手,使得专业课程所具有的内容更加丰富,通过此种有效的教学,使得学生在相同情况下,具有更加丰富的应变方法,并且形成对应的交叉效应,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有效的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营销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开展情景教学,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通过学生对角色的有效的扮演,使得学生所具有的实际能力更加全面且具体,并且通过此种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可以更加良好的应用此类能力应对自我的职业选择等。

3.提升课程融入市场能力市场属于一种多元化文化,通过广大用户的加入使得市场的基本状况变得更加复杂,此类情况都属于现实生活状况。而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很多课程的设置融入现实生活的能力较弱,也就是说这些课程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基本设置状况,当学生面对同样情景时,可以运用教学中传授的能力来应对情景。不过一旦当两者的融入能力较差时,便会产生一定问题,很多学生不仅不能良好的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学生会忘记所学,此类都属于具体的问题。

总之,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变化愈来愈快的市场经济模式了,更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明确市场的基本变化规律,通过不断的补足来提升自我教学效果,保证其不断的发展。笔者认为,创新性教育需要良好的应用在教学中,为此提出了应用建议,望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景东.关于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14-115..

[2]许新宇,王瑞景,张德学.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J].考试周刊,2014(79):148-149.

第8篇:内容营销的应用范文

(一)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平台

建立《汽车营销学》网络学习资源平台。通过该平台便于学生做好预习及课后复习的工作。该平台上包括了汽车营销课程的基本内容:如课程大纲;课程简介;电子教案;辅助教学的PPT;课后习题及答案;以及课外学习的阅读资料;涉及汽车营销的营销人员礼仪及销售服务的视频教程;最新营销动态等内容。课程网络资源服务站的建立及服务方式方便了广大学生的学习。此外,该网络学习资源平台的资料和教学内容可及时更新,便于广大师生了解到本门课程的最新动态。

(二)实施案例导入式教学

汽车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性极强,针对汽车营销学各章的理论知识都会有许多经典的案例。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案例导入式教学”模式,每次课针对所讲内容精选案例,作为每次课的开场,让学生们解读和探讨案例,等授课内容讲解之后,让学生再一次审视该案例,通过知识点讲解的前后对比,便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导入式教学的流程,如图1。

二、建立新型课程实习基地

《汽车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必修课,如单纯靠任课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体会到此门课程的价值和乐趣。即使再生动、再经典的汽车营销案例,如缺乏对营销过程、营销环境的理解,学生是无法对案例做出正确的分析,无法做到融会贯通的。针对此种状况,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需建立“汽车营销课程实习基地”,在汽车营销基地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安排学生上岗实习、轮流换岗,以增加广大学生的汽车营销实践经验。

(一)岗前培训

在汽车营销实习基地由专业汽车营销师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此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营销礼仪及各岗位职责的培训。通过专业汽车营销师的系统讲解可使学生对该汽车营销基地的企业文化、营销理念有所了解,并使学生清楚了解作为一名专业的汽车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礼仪和理论知识,通过岗前培训有利于学生顺利上岗,避免了盲目上岗带来的失误。

(二)上岗实习与轮流换岗

对于汽车营销的“汽车实体销售”及“汽车服务”两大经营主线而言,为使广大学生能对汽车营销有整体认识和了解,要让广大学生轮流上岗,从汽车销售的售前、售中及售后各个方面了解各岗位的职责,及整个汽车销售过程中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这样通过短期的营销实践训练,学生会将在汽车营销实习基地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中,应用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理论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三、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课程方式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二是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主要通过平时的出勤和作业进行评定和给出成绩,期末成绩则是由期末的卷面成绩给出,最后根据各部分所占总成绩的百分比给出该生此门课的成绩。此种考核方式对于强调基础理论的课程而言是比较适用的,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点;但对于像《汽车营销学》这样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而言,但通过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两部分来考核的话,会使学生忽略实践教学这块,很难将所学的营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完全不懂如何将根据营销环境来制定和修订营销策略。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考核方式,此种考核方式的根本思路是围绕着“用—评—考”展开的,其中“用”是对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核;“评”是对学生应用知识的准确性给予评定;“考”是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一)“用”—汽车企业营销策略的制订

学生以市场现有的各大汽车公司为素材,选定某一汽车企业,通过走访或网上调研的方式,了解该企业的文化背景、现行营销模式、汽车销售渠道、年销售量等情况,而后从汽车企业营销环境的分析、销售策略、促销手段等方面入手分析,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为汽车企业拟定新的营销策略方案,锻炼学生对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二)“评”—汽车营销案例宣讲、分析、评论

精选典型的汽车营销案例,以此为题材,命题给学生,学生需在给定的5分钟的时间,指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对案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进行评价和分析,考察学生对汽车营销现象的洞察力、决策力。

(三)“考”—期末理论考试

第9篇:内容营销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转型发展;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营销正成为一片孕育着无限宝藏的神秘土地。同时,传统企业面临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高达76%的传统企业求才若渴,互联网营销人才稀缺。所以我校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根据转型发展背景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积极进行专业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其中重点之一就是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建设,因此,本文提出了转型发展背景下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建设的框架,以期为该课程体系的深化建设与改革提供思路与方向。

二、内容框架

(1)研究目的与意义:转型发展背景下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与意义;(2)互联网营销人才岗位和能力的需求

调研与分析:确定目标行业与企业、确定目标岗位、确定调研方法、问卷设计、实施调研、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形成调研报告;(3)基于岗位和能力的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知识单元的构建:

包括岗位层次与岗位结构分析、岗位职责与岗位要求分析、岗位需求与能力需求分析、能力结构分析、专业核心能力与知识单元的匹配、知识单元集群分析、基于知识单元集群的互联网营销课程的构建、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构建;(4)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理论环节的建设内容: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每门课程的重难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理论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5)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的建设内容:包括每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每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每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资源建设、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6)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办法:包括多专业共建、多专业开设、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教学队伍建设、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与创业课程体系资源共享、经管系与九州通共建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1)颠覆了传统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从市场对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出发,首先调研目标行业与企业的互联网营销人才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层次与岗位职责,通过问卷调研和企业访谈的方式进行互联网营销人才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的调研,梳理出互联网营销人才的目标岗位群与能力分布,根据互联网营销人才的能力需求与能力结构梳理出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知识单元,进行知识单元的集群划分,进而得出基于知识单元集群的互联网营销课程以及课程体系,采取的是“专业+行业+职业岗位+专业核心能力+知识单元+课程”于一体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2)在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实践环节的建设与设计,确保实践环节在学时分布上占课程学时的30%以上;(3)该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建设辐射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三个专业,采取的是多专业共建、多专业开设、与创业课程资源共享、与企业内训课程嫁接的教学实施办法。

(二)创新之处。(1)课程设置的创新。对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建设遵循的是“专业+行业+职业岗位+专业核心能力+知识单元+课程“于一体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思路,严格按照该专业方向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进行设计,提高专业教学的职业化程度,形成应用技术型的专业课程体系。(2)教学方法的创新。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模拟、创新大赛、专题培训、能力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通过实体公司互联网营销具体业务的开展,并结合大学生网店创业的运作,创造性地将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具有创新特色、虚实结合的应用技术型的互联网营销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3) 教师队伍的创新。扎实开展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岗位工作,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定期开展应用技能大比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重点抓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工作。建立一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自有教师及校外企业专家相融合的教师队伍,实现校企合作、教师共享、队伍共建、知识与实践互补,打造一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互融共建的优秀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