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范文

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

第1篇: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保 存在问题 治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下半年日益提高,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尤其是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在广大农村,人们的生存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依赖就更为直接。应肯定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环保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主要表现是: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农村环保投入有所增加,且环保投入已经纳入到国家重点投资领域;农村环保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环境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农村治理、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在显著提高,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环境保护经验和管理办法;环保理念开始渗透到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生态破坏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质量继续变差,功能持续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继续加重,已经由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的趋势发展;生态灾难增多,生态建设跟不上生态破坏的力度和速度。因此,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处理好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具体表现

1.规格化养殖污染严重

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此带来的是集中、高密度养殖,其产生的污染往往超出了环境容量。

2.生活垃圾污染广泛

村镇居民产生活污水、垃圾随意倾倒,造成了很大污染,特别是在夏季,到处蚊蝇滋生、臭气熏天;还有在农田、村庄院落焚烧秸秆,造成了大气污染;塑料地膜和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使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

3.化学肥料造成污染面积大

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污染随着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厂家商家有利,农户使用方便,所以屡禁不止,使用这类农药后,暴雨冲刷,必然形成大面积污染。

4.乡镇工业污染加剧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农业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5.滥垦滥伐和滥捕滥猎,使生态失衡

在农村,滥垦滥伐,滥捕滥猎现象严重。有的栽上几年的小树,就被随意砍掉。更有甚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肆意乱捕蛙、中华蟾蜍、蛇等国家保护动物。这都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民环保意识淡漠,对污染后果没有危机感

由于多方面因素,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底,环保意识淡漠,对环保没有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机感。因此,人为的、随意性的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2.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使日常生活造成污染严重

由于农民多年的生活习惯和农村落后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意丢弃,造成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河道淤塞等现象突出,对农民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3.化学肥料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途径

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极高,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已经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

4.乡镇工业环境管理不力

农村中对环境冲击最大的是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乡镇工业污染可以归咎于产出增长快、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处理率低、技术进步慢和环境管理不力等原因,集中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污染排放总量增加迅速;二是污染治理水平明显落后;三是环境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四是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

5.农村环保管理基础严重薄弱

农村环保机构没有设立,环保经费严重短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农村乡镇,受经费和编制的限制,没有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环保经费更是不足。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提醒农民关注环保问题。

6.对自然资源形成了掠夺性利用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通过对粮食、能源、水、住宅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需求,给自然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探讨

1.政府要强化对农村环境的管理

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政府要确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要增强各级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2.加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力度

2.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有机农业、鼓励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通过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2.2二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制定政策,鼓励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农户经营向农庄经营转变,努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

2.3加强污染控制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而这种管理方式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这种情况下摸清面源污染的状况,收集农业面源污染可靠的基础资料,进行适合国情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研究已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当务之急。

3.从农村环境治理上控制生活污染

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环境治理上,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应操之过急。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环境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处理技术,然后共聚财力,分级实施。

4.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乡镇工业污染

当前,乡镇工业污染控制应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完善农村环境管理网络;完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一套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配套污水等环境治理设施;优化乡镇工业布局,增强农村环境管理的能力;加速技术创新和推广,发挥技术创新在乡镇工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5.努力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在农村树立起“讲卫生光荣”的新风尚。村民自身应尽量控制农庭垃圾数量,简化、减少包装;使用可利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以减少“白色污染”;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随意随地倾倒垃圾。

第2篇: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废旧农膜回收建议

农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明显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和农产品产量,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不仅使粮食大面积增产,而且催生了农村新型产业的兴起,对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誉为农业上的“白色革命”。但随着农膜使用量增大,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量废旧农膜随意弃置,破坏自然景观,影响农村环境卫生,造成资源浪费;废旧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生长,导致作物减产。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变废为宝,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有效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为此,我们对全区废旧农膜的回收、流向及加工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今后废旧农膜的回收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当前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现状

1.1我区废旧农膜年产生量

2011年我区蔬菜种植面积约4535ha,其中大棚蔬菜333.3ha,日光温室200ha,如果蔬菜大棚膜(包括日光温室)每年以25%的面积更换计算,每年大约要淘汰报废棚膜640000kg(每个蔬菜棚用棚膜80kg计),4535 ha2蔬菜栽培用地膜大约204000kg(每667㎡用地膜3kg计)。2011年全区种植地膜玉米12000 ha,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10000ha,年产废旧农膜900000kg,玉米半膜栽培面积2000 ha,年产废旧农膜90000kg(每667㎡用地膜3kg计),全区年总产废旧农膜(含棚膜)1834000kg左右。

1.2政府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政策扶持

为了加强废旧农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有效治理“春季粮田白,冬季满地白”的农田“白色污染”,2010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同时下发了《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1年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天水市农业局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天政办发〔2011〕178号),省市财政分别拨出专项资金对废旧农膜回收和初级加工企业给予补贴(省市分别对年产再生颗粒200000kg以上的废旧农膜回收初级加工企业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给予一次性设备投资补助5万元,同时省级财政根据企业年废旧农膜回收加工量,以100000kg为基础,每增加1000kg给予100元的奖励)进行扶持。对我区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1.3我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现状

2010年以来由于省市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力度不断加大,并在资金上对废旧农膜回收初级加工企业及回收企业给予了大力扶持,有力的促进了我区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2011年我区在甘泉镇屈坪村扶持新建了一个年产再生塑料颗粒400000kg,年可回收废旧农膜1200000kg的废旧农膜回收初级加工企业,于今年6月份正式投产,截至目前共计回收废旧农膜586000kg(其中棚膜87500kg),占年产废旧农膜总量的32.0%,已生产再生塑料颗粒175800kg。但全区仍有68%的废旧农膜没有得到回收利用,仍然是由农民将其简单清理出地块后就地焚烧,或堆在地边、路边,随水流入河道,造成河道阻塞,被风吹回农田造成农田二次污染,或被风吹起挂在树梢、电线、道路上,污染环境,废旧农膜已成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现象被农民称之为“春季粮田白,冬季遍地白”。因此治理废旧农膜污染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省市关怀扶持下,我区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工作刚刚起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广大农民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农业部门在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中一直向农民宣传废旧农膜对环境的危害,鼓励农民回收废膜。但是广大农民对废旧农膜的回收交售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广大农民一直认为一亩地的地膜量不大,交售收益不高,回收清洗又太麻烦所以不愿做。二是对废旧农膜对生态环境、土壤理化性状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性认识不清。

2.2部门间沟通不够,认识不统一

农业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认识明确,行动积极,但是环保部门对废旧农膜回收的认识相对滞后,仍将废旧农膜回收初级加工企业划为“十七小企业”,因此在废旧农膜初级加工企业的建厂、资格认定上,进行限制而不预颁证认定,致使企业因处于非法状而无法正常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积极性。

2.3废旧农膜的回收网络建设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一直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加工缺乏有效的扶持管理措施,2010、2011两年虽然省市两级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工作刚刚起步,在回收网络建设上仍显滞后,不能满足废旧农膜回收的实际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的开展。

3、对策及建议

3.1要建立责任考核制度

在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中,要将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责任主体,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地膜技术推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认识和谋划,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使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制度化。今后,在下达地膜推广任务的同时,要下达废旧农膜清理回收指标,并由统计、农牧、环保等部门进行检查验收。

3.2要做好部门的沟通,实行多部门联动配合

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是一个量大面宽的全新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实行县(区)政府牵头抓总、农业部门负责指导、财政、发改、环保、工信、科技、宣传、统计、工商、供销、金融、税务等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各乡镇具体抓回收的工作机制,给废旧农膜回收机构、加工企业在资金、场地、税费收取及相关手续的审批上给予优惠和支持,以促进我区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

3.3广泛宣传、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是一个全新而艰巨的长期工作,因此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大力宣传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的意义,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按照“宣传领导、宣传社会、宣传群众”的指导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大力宣传废旧农膜对环境的危害和回收利用的意义,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重要性的认识,以提高全社会参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农业环保部门在搞好宣传的同时要大力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的培训,使广大农民正确搞好废旧农膜的清理回收,减少农田残留量。在全社会形成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新共识,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较大贡献。

3.4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网络

废旧农膜的再利用,回收是前提和关键。因此今后要因地制宜在全区各乡镇和重点村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站点,充分利用供销系统现有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或鼓励有意从事废旧农膜回收的个人参与其中,并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根据运输距离、交通条件和废旧农膜产生量,按照辐射面广、方便交售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废旧农膜回收站。对废旧农膜、塑料制品、农资包装瓶袋等农村垃圾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发起组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业合作社,组织广大农民积极捡拾交售废旧农膜,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白色污染”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强大的回收网络,方便群众交售废旧农膜。并结合全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实行 “交旧领新”、 “以旧换新”或“交旧膜享受补贴价新地膜”等措施促进废旧地膜的回收。同时在回收场地、加工场地的租用上给于积极支持,促进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

3.5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

在积极争取省市级补贴资金的同时,根据企业年回收废旧农膜总量,市、区两级应参照省级废旧农膜奖励标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废旧农膜加工企业给予奖励扶持,以确保企业盈利,因为根据天水市政府回收废旧农膜的有关要求(【天政办发】178号文),废旧农膜回收点和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分别应以不低于0.8元/kg和1.6元/kg的价格回收废旧农膜,也就是说加工企业每1000kg废旧农膜的回收成本在1600元/kg,然而由于废旧农膜中含有大量杂物,其利用率只有30%左右,生产1000kgPE塑料颗粒的原料成本就达到了5300元,再加上约1000元的其它费用,实际成本高达6300元左右,而1000kg再生塑料颗粒的目前售价约为5200—5600元,企业每1000kg亏损近700—1100元。因此为确保企业盈利,并能长期积极的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首先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一个合理的废旧农膜回收价格。其次建立一个由国家、省、市、县(区)分级负担的财政补贴长效机制是十分分必要的。

第3篇: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对策;徽州区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137-02

徽州区地处黄山市南大门,区内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处,是黄山市重点打造的黄金旅游区。随着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的申报,来我区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因此,对区域内的环境卫生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来,随着徽州区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而如何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是摆在每个畜牧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控制畜禽粪便对徽州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已迫在眉睫。

1 徽州区畜禽规模养殖现状

据2014年5月份的调查统计,全区现有各类畜禽养殖场101户,总量达351 555头(羽)。其中: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有52户,养殖总量为12 441头;家禽养殖户40户,养殖总量为33.4万羽,其中:家禽存栏2 000羽以上30户,养殖量为32.8万羽;羊等其它养殖9户,养殖量为5 424头(羽)。

1.1 按养殖类型与规模分 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52户,总量12 441头,其中:50~99头19户,养殖量1 345头,100~499头30户,养殖量5 988头,500头以上3户,养殖量5 108头;蛋鸡存栏2 000羽以上18户,总量172 200羽,其中:蛋鸡2 000~4 999羽7户,养殖量23 400羽,5 000~19 999羽10户,养殖量73 800羽,20 000羽以上1户,养殖量75 000羽;土鸡存栏14户,总量达58 800羽,其中2 000羽以上的9户,养殖量56 000羽;养鸭8户,102 690羽,其中1 000羽以上的5户,养殖量101 820羽;孔雀1户,养殖量600羽;野鸡1户,养殖量4 000羽;养羊7户,养殖量824只。

1.2 按行政区划分 各乡镇规模养殖场所占比例为:岩寺镇畜禽养殖场33户,占32.7%,养殖量21.8万头(羽)。其中:养猪场18户,养殖量6 035头、养禽场13户,养殖量20.8万羽、养羊场2户,养殖量131头;潜口镇畜禽养殖场31户,占30.7%,其中:养猪场15户,养殖量4 388头、养禽场15户,养殖量77 350羽、养羊场1户,养殖量140头;西溪南镇畜禽养殖场15户,占14.9%,其中:养猪场7户,养殖量803头、养禽场6户,养殖量36 490羽、养羊场2户,养殖量323头;呈坎镇畜禽养殖场11户,占10.9%,其中:养猪场5户,养殖量650头、养禽场4户,养殖量6 300羽、养羊场2户,养殖量230头;杨村乡畜禽养殖场4户,占3.9%,其中:养猪场3户,养殖量255头、养禽场1户,养殖200羽;富溪乡畜禽养殖场4户,占3.9%,其中:养猪场2户,养殖量150头、养禽场2户,养殖量5 600羽;洽舍乡畜禽养殖场3户,占3%,其中:养猪场2户,养殖量160头、养禽场1户,养殖量400羽。

1.3 按分布区域分 分布在205国道、呈灵潜旅游干道等300m以内18户。其中:生猪50头以上3户,总量325头;家禽2 000羽以上11户,总量45 400羽、2 000羽以下4户,总量2 850羽。分布在浮溪河、漕溪河、众川河、丰乐河两侧500m范围内19户。其中:生猪50头以上8户,总量843头;家禽2 000羽以上4户,总量111 620羽、2 000羽以下5户,总量2 240羽;羊1户,33只;孔雀1户,600羽。分布在群众生活集中区域3户,总量360头。其余的61户规模养殖场分布在各乡镇的山坞中。

2 畜禽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区近百家养殖场仅顺发养殖场建有大型沼气发电设施,通过环评,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吉金鸡业有限公司、潜口镇澄德养殖合作社等6家养殖场通过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畜禽污染治理项目进行畜禽排泄物的综合治理;潜口镇贵发养殖场等4家养殖场通过生猪标准化项目进行综合治理;部分蛋鸡场采用大棚对鸡粪进行了干清粪处理。其它绝大部分养殖场基本无排泄物治理设施,养殖废水、废弃物乱排乱堆,严重污染当地环境,影响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群众投诉较多,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当前徽州区个别乡镇农村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1 现有养殖场的选址不当,规模小而散 畜禽养殖场遍布各乡镇,涉及3乡4镇34个村,其中岩寺镇数量最多,达12个村。但现有养殖场大多靠近村庄、农田和河边,浮溪河、漕溪河、众川河、丰乐河两侧500m范围内(19户)和205国道、呈灵潜旅游干道等300m以内(18户)。畜禽养殖规模小、散、密集,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基本没有实行雨污分流和采取干清粪等治污措施,使得产生的排泄物难收集、难处理。

2.2 养殖场的畜禽粪尿及污水处置不当

2.2.1 污染水体 未经处理的粪污含有大量污染物,其化学耗氧量高,成为高浓度的有机污染源,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导致生物死亡,使水体发黑发臭,失去功能。

2.2.2 污染空气 畜禽粪便在厌氧环境条件下,可分解释放出氨气、硫化氢等具有酸、臭、腥味的刺激性气体,污染空气,导致养殖场周边臭气连天,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

2.2.3 污染土壤 未经处理的粪便携带及分解产生的污染物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会对水体、作物等形成污染。

2.3 其他因素 一是监管乏力,违章惩治依据不足,处罚执行到位率低;二是财力不足,治理工作缺乏足够财力和技术支撑;三是长效管理有待完善,在目前面广量大、场点散的情况下,确保正常运行的机制有待探索和加强。

3 规模养殖污染整治的对策建议

3.1 科学规划,种养结合 养殖场合理规划和选址是解决畜禽污染的根本所在,养殖场应建在周围有足够的农田、鱼塘、果园、苗圃等地区,以便农牧结合,实现粪便就地处理和利用。

3.2 划分,异地搬迁 对在丰乐河水源地两侧500m范围的、205国道沿线和呈灵潜旅游公路两边300m内的以及在村中且无任何治污设施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畜禽养殖场实施关停、异地搬迁、集中整治。

3.3 完善设施,综合利用 对生猪年存栏在50~499头的养殖场,按雨污分离和干湿分离的要求,对猪舍进行改造,达到雨水与污水严格分离,采用干清粪生产工艺,配套建设相应的干粪堆积池和厌氧发酵池、三格栅沉淀池等;对生猪存栏在500头以上的养殖场,采取好氧堆肥工艺和厌氧发酵池粪污处理技术,使养殖场的废弃物达到综合利用的效果。对年存栏蛋鸡在2 000羽以上的蛋鸡场,采取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或将鲜鸡粪在塑料大棚内摊开晾晒的风干粉碎法处理鸡粪。

第4篇: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范文

    垃圾污染加剧近年来,随着温泉镇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外来人口逐年增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造成资源消耗量激增,每年都会产生数目巨大的生活垃圾。现在温泉镇垃圾的处理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填埋法,把所有垃圾倾倒入村庄周边沟道中,压实后铺上一层土,然后逐次铺垃圾和土,如此形成夹层结构。这种处理方式最常见并且简单,但是危害也很大,没有经过垃圾分类处理,很多有毒、有害物质混杂在垃圾中一起被埋入地下,并不能自然转化、分解,从而破坏了土壤,妨碍农作物生长,并且有毒有害物质还可能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此外,有一些物质经过填埋后,很难在自然环境下被分解,例如塑料袋,其埋入地下后在自然界中的降解周期是200~400年,这也给垃圾处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给周边环境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温泉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

    鉴于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温泉镇在海淀区水务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06年开始,大胆创新,从多种渠道出发,对温泉镇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逐步实施下列5项措施,实现温泉镇整体环境的提升,为建设宜居型城镇奠定了基础。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力度温泉镇先后建成了第一污水处理站、第二污水处理站、秀山污水处理站和太舟坞污水处理厂等“三站一厂”的污水处理系统,总处理能力达到12000t/d,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每年可产生约300万m3中水,基本满足本地区农业灌溉、景观和绿化等用水需要。另外,温泉镇还新建了第一座小型污泥综合处理设施,不仅解决了污水处理厂污泥二次污染的问题,而且还能产生新的清洁能源———沼气,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综合处理利用。温泉镇大部分农村没有统一的排水,生活污水没有去处,只能靠渗井自然入渗或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排洪沟,“雨污合流”不仅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造成水体污染,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着周边居民生活环境。为了彻底解决农村地区污水横流的状况,从2008年开始,温泉镇对辖区内7个自然村进行了污水管网改造,重新统一铺设污水管网24.2km,将各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集中排放于市政污水管网或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实现生活污水零排放。提高居民用水安全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水环境下降,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饮水安全频频告急,水安全危机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们的生存安全。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温泉镇实施了安全饮水改造工程,辖区内铺设各类供水管线共计123.5km,新打水源井8眼,加装消毒设施15套,新建联村供水厂1座,从源头上为安全供水提供了保障。同时,建立了农村自备井供水安全制度。由水务管理站负责全镇供水安全,并负责各村自备井供水安全的监管,定期对水管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每月对农村自备井水源进行水质检测,为各村供水安全提供技术保障。从供水安全体系上确保了水质安全。推广农村垃圾封闭式管理为了彻底消除垃圾污染,温泉镇推广实施了从垃圾收集到清运、再到集中消纳的封闭式垃圾管理办法,形成了镇、村、农户一条龙的垃圾消纳管理制度。镇成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公司,负责全镇范围内的垃圾管理,包括小区、河道、街道、其他公共场所的垃圾收集消纳;各村成立清运保洁队,负责本村域内生活垃圾收集,各保洁员以门牌号为准,本片包户管理,每日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垃圾;各户按规定时间,将分好类的垃圾放到指定地点,并保证其余时间垃圾不出户。这样就避免了居民乱倒垃圾造成村里街道杂乱差的现象,维护了周边生活环境,同时避免了有毒垃圾对居民的伤害。近几年,温泉镇积极推动地区旱厕改水厕工程,管道直接并入村污水管线,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改厕的完成不仅为各村居民减少了清掏厕所的麻烦,更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对本地区环境卫生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加强雨洪利用温泉镇南部为山区,汛期山上雨水汇集形成山洪,可能会冲下山对周边村庄形成损害,同时这些山洪又是数量可观的水资源,所以修建水利设施变害为用是个一举两得的选择。南部山区分布着许多自然形成的冲沟,利用这些自然冲沟修建塘坝,拦蓄汛期洪水,不仅可以保护山下村庄,而且还可以用于山区果树灌溉。2006和2007年温泉镇分别修建了徐家园和高里掌两座塘坝,总蓄水量可达72000m3,周围分布着几百亩樱桃、冬枣、桃等果树,拦蓄后的水资源完全可以供给周围果树灌溉所用,减少了农业灌溉对地下水的开采,促进了温泉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城市雨水利用也有很大的必要性。在城市化发展中,大面积的土地被楼房、马路、广场、停车场等硬质不透水面积所取代,使降雨不能够通过土地下渗,在短时间内降雨强度大于城市污水管道排水能力时就会出现大面积的积水,造成不便。另一方面,由于大面积的硬质路面,雨水无法下渗,从而形成径流,排入雨水管道流走,本地区地下水资源无法通过雨水得到有效的补充。这对已经超采的地下水资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温泉镇总结了包括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屋顶雨水利用、庭院雨水回灌等多种雨洪利用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温泉镇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水土资源保护好了才能搞好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温泉镇南部山区整体植被良好,树木相对密集,水土流失不很严重。但部分沟、坡及山顶位置存在荒坡,可以修建一些鱼鳞坑或水平梯田等水保工程,从而减少径流量,增加雨水下渗。近年来,温泉镇共营造水土保持林233hm2,修建水平梯田60hm2,封育自然修复333hm2,使山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0%,把山区径流深度从140mm减少到130mm。针对近年来水土流失多发生于建筑工地的状况,相关部门积极应对,采取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要求工程建设单位汛期必须将本单位沙石料用防水塑料布盖上,以免沙石料及其他建筑材料等被雨水冲刷,形成水土流失。经过几年的治理,工地料场水土流失问题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存在问题及建议

    强化部门协调,加大法律法规监管力度工程建设是生态小流域建设的基础,但仅有工程措施还很不够,今后应更加注重政策、法律和管理措施的作用,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紧紧围绕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突出水源保护的目标取向,完善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农民管水员和护林员队伍等促进山区水源保护与生态保护的管理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的执法力度,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和垃圾管理制度,健全保持小流域生态清洁的长效管理机制。此外,水土保持生态型小流域建设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提高、发展,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验收指标不仅包涵小流域综合治理常规指标,还应该包括流域水质状况、环境空气质量及反映农村城市化程度的指标,如生态清洁、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等。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发展水质改善技术河道整洁是区域生态小流域实施效果的整体体现,今后应加强河道治理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污染物防治体制和水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分源头和河道多层次综合治理,掐断污染源头,避免污染物进入河道,而不是一味的污染后再治理。同时,发展水质改善技术,如修建硬质护坡进行生态修复、对现有的河道内污染水体进行净化。只有坚持治理与预防两手抓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现有污染水体的水质。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发挥治理效益生态小流域综合治理要与流域经济发展要求结合,作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划设计初期应充分了解当地群众的发展意愿,使规划治理的内容既满足生态建设的要求,又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治理中应兼顾小流域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群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确保小流域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最终走出一条新时期小流域综合治理之路,促进本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第5篇: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村;农村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44-03

21世纪以来,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在全球范围内已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并日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作为一个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业大国,建设低碳农村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低碳农村是指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过程中以及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实行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在价值导向、行动理念、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低碳化的变革,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农村[1]。

一、中国低碳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低碳农村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低碳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低碳意识薄弱

尽管进行低碳建设,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社会的热点,但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大多针对城镇发展和工业生产发展产生的污染,对于农村和农业生产污染涉及的并不多。对广大农村的大部分农民而言,他们对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绿色产品知之甚少,对低碳经济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好像与他们全然无关。由于低碳意识薄弱,致使农民在日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很少采取相应的低碳措施,这必然加剧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对农村环境的破坏程度,使得推进低碳农村建设缺乏相应的氛围,给中国低碳农村的建设增添了不少阻力。

(二)农民生活用能结构单一且效率低下

当前在中国广大农村,煤炭和柴薪仍然是绝大部分农民生活的主要用能,其他可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在很多农村地区基本还是空白。而煤炭和柴薪的使用是农村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农村居民对煤炭的使用效率极其低下,除了煮饭烧菜要使用煤炉之外,其他时候都闲置不用,任由煤炉燃烧,造成能源的严重浪费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此外,大部分农村居民生活对柴薪的使用也令人担忧。柴薪的使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碳汇,而且其利用效率也极为低下。有调查显示普通居民家的柴灶并非省柴灶,所用炉灶灶型简陋、设计不够合理,导致燃料燃烧不充分,柴薪的能源利用率只有10%~15%。热量的利用率低下,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目前,广大农村中农民生活用能结构单一且耗能高、浪费大、效率低的问题十分严重,给低碳农村建设增添了又一重阻力。

(三)农业生产和乡村企业污染严重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业生产发展迅速,随之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大量的农药和农用化肥被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且施用量不断上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农药使用量由1990年的73.3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78.7万吨,增幅约为143.79%,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使用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此外,据 《中国统计年鉴》 统计,自1990—2011年二十一年间中国化肥年使用量从2 590.3万吨上升到5 704.2万吨,增幅约为120.21%,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持续上涨(见下页表1)。

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且在分解过程中还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大气环境。此外,农业机械的迅猛发展和畜禽的高碳、粗放养殖方式,农业生产中农用塑料薄膜的不合理使用等,都会增加对土壤、水源以及大气的污染,严重制约了中国低碳农村的建设。

另外,为推进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各地政府极力鼓励和支持发展乡村企业。作为农村工业化的主要实现形式,乡村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但其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于乡村企业存在规模不大、设备简陋、工艺技术落后、企业布局不合理、管理松散、加之生产经营者环保意识淡薄,且多数乡村企业大多是被周边城市淘汰的高碳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对农村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是中国环境总体质量日益恶化的一个重要根源[2]。

(四)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体系不完善

低碳农村的建设需要法律体系的支撑。目前,中国农村环境法规建设远远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农村现代化进程,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环保的新需要。中国现行的环保法律大多是针对城镇与工业部门,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存在着立法缺陷、疏漏和空白,这对促进中国低碳农村建设构成严重的法制障碍。农村环保工作无法可依,职能部门无法对农村污染进行有效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污染治理的难度。

此外,在执法过程中,一些环保执法部门为了地方利益或是部门利益,以罚代法,执法不严。对触犯刑律的,并未移送司法部门处理,仍然以罚款了之,处罚力度不够,从而导致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小冶炼厂、小煤窑、小造纸厂被关闭后死灰复燃的现象频频出现。这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得不到有效解决,给低碳农村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低碳农村建设过程中除了上述存在的问题之外,农村环保投入力度不大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7—2011年五年间,中国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额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7%,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之和占投资总额的60%左右(见表2),对农村和农业的环保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不充分,致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低碳型农村建设进程缓慢。

二、低碳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选择

(一)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低碳意识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主体,更是推进中国低碳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低碳意识的高低是决定低碳农村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3]。缺乏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行为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严重危害着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农村资源与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资源,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低碳知识,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合理引导和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让农民认识到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帮助农民转变传统的粗放的生活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建设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二)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农村能源低碳化

首先,大力推广使用省柴灶和节煤炉,提高能源利用率。目前中国农村生活用能以薪柴、煤炭为主且利用效率低下,这一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鉴于这一现况,在低碳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从提高薪柴以及煤炭的利用效率出发,大力推广使用省柴灶和节煤炉代替传统的低效率的薪灶和煤炉,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资源的浪费。

其次,发展太阳能、沼气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能源结构优化,美化农村环境,推进低碳农村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目前,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对新型清洁能源还存在很大的开发与利用空间。例如,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太阳能十分丰富,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太阳能利用还是空白。各地应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发展和推广新型天然清洁能源,实现农村低碳能源的就近开采与有效利用,促进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税政策

建设低碳型新农村,需要大力推进新技术的研发(例如提高化肥使用率技术、高效低毒农药研发技术、农用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开发和推广清洁新能源以及具备相应的环保型基础设施。而新技术的研发、新能源的推广与环保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均需要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2]。然而,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中国低碳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因此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予以有效解决。

此外,政府还应完善财政和税收政策,通过运用国家宏观调控工具来扶持中国低碳农村建设。首先,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补贴的替代效应。一方面,通过对以农村为市场的企业进行相应补贴,调动企业研发新技术和提高环保型产品供给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农副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低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的力度,引导广大农村居民购买、使用新技术,促进低碳农业生产资料的推广。其次,通过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和征税政策增强税收的环境保护功能[2]。针对当前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乡村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通过开征新的税种,例如碳税等,将一些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纳入碳税的征税范围,降低其利润空间,进而迫使企业逐步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路径。

(四)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执法效率

低碳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其中牵涉到多个利益共同体。只有通过法律制度的硬性约束,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才能使低碳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一方面,针对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存在着立法缺陷、疏漏和空白的现状,政府部门应结合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情,依据农村污染的各个环节及其特性,制定和完善有关促进低碳农村建设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如通过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法》 或 《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对农村清洁生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污染、城乡污染转移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3],有效防止和控制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污染,明确政府、企业、农村居民在推行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农村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推进低碳农村建设,除了要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体系,还需要加强执法。针对在低碳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执法效率低下的现状,我们应健全节能减排的执法监督体系,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统一管理的、独立于地方政府的专门环境执法机构[4],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和执法部门的硬件建设力度,大力提升执法效率。

总而言之,低碳农村建设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发展方式、生产模式、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机制和体制的改革,不同农村地区应结合自身状况构建有针对性的发展模式,将低碳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贯彻农业生产、指引农村建设、融入农民生活。

参考文献:

[1] 周建发.中国建设低碳农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9).

[2] 赵和楠,王亚丽,李乐.财税政策扶持低碳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财政,2010,(15):64-65.

第6篇: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节能环保;绿色消费;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 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3)08-0093-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采取的片面追求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在节能环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原有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日益增大。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节能环保财税政策的长效机制体系,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环境忽略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的重要体现,是建立科学财税制度的题中之义,也是公共财政建设的根本要求。

一、财税政策介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①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而不能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在公共产品领域,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性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政府介入——用财税手段来集资,提供这类产品。环境资源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其具有的非排他、非竞争的公共商品属性,使得人们可以无节制地使用环境资源。能源、环境资源的日益稀缺和不断恶化,给社会和经济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要性。政府作为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重要调控主体,应该建立相应的财税机制,发挥财税政策在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经济外部性理论

经济外部性理论认为,经济外部性也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外部效应有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之分。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例如,私人花园的美景给过路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正的外部效应;隔壁邻居音响的音量开得太大影响了另一个人的睡眠,这是负外部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具有典型的负外部效应,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很好地解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可以采取财税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私人征收“正”税,其数额等于该个人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达到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目的;另一方面,应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个人征“负”税,即给予津贴,使得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②

二、我国财税政策促进节能环保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位置,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财政投入资金不足,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较低,环境监管制度尚不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相关税费政策不健全等原因,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促进节能环保的财政投入政策

第一,从对节能环保事业的投入来看,目前我国财政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对发展环保产业的投入,不应仅仅表现为以往政府习惯的财政出资建设几个示范项目或完成若干节能技术改造,而在节能产品销售、使用、服务、回收等环节缺乏相应的政策优惠。此外,国家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节能环保专项资金,相关节能产业的投入分散在企业技改资金和高新技术创新项目资金中,使政府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投资处于不稳定状态。

第二,近几年,虽然我国节能环保投入不断加大,但变化幅度不大,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在GDP中的比例依然很低。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以大量资金投入为依托的,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环保投资已占到GDP的1%~2%,其中美国为2%,日本为2%~3%,德国为2.1%。比照国际惯例,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比例达到1%~1.5%时,可以控制污染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1]可见,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尽管从1991年到2010年,中国环境保护投资由最初的1 120.5亿增加到2010年的5 490.3亿,环保投资总额仅占GDP的1.49%,而真正的财政资金还不到1%。③环保投入的资金不足,制约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2010年,我国环保投入资金基本维持在GDP的1%~1.5%之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见表1),这表明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我国的环保投资明显乏力。

(二)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政府绿色采购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上看,美国、丹麦、加拿大等都制定了相关法律,要求优先采购经过环境认证的产品,日本政府甚至实行了强制采购政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物力还不足,对政府绿色采购的投资力度不足,而且在制度上缺乏一系列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机制,来保障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顺利推进。

总体上看,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能耗水平,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①有关绿色采购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对于采购过程中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没有做出明确规范,而且缺乏专门、统一的绿色认证标准;②绿色采购存在信息障碍,各地方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受到绿色采购认知程度不同和地方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绿色采购信息范围具有局限性和方式的不科学;③政府在采购过程中缺乏监管绿色采购的监督机构,中间采购者作为理性人可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采购效率和质量低下,导致寻租行为;④政府投资绿色采购意识淡薄,在以低价格为导向的项目招投标活动中,政府采购部门不愿设置较高的“绿色门槛”来提高绿色材料在项目评价中的评分比重;⑤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规模占总体采购规模的比例较大,占用大量资金,导致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

(三)与节能环保有关的税费政策

1.现行税收政策节能环保调控作用较弱

现行税收政策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还很分散,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调控作用。资源税方面,征税范围狭窄,税率过低,调节功能乏力,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消费税方面:对环境产生污染和不利于节能环保的许多产品,如:一次性电池、一次性饮料容器和一次性塑料袋、高档实木家具等均没有纳入征税范围,大大降低了消费税在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方面的功效。营业税方面:营业税在调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功不可没,但存在重复计征的缺陷,而且只要经营行为存在,不管盈利与否,都得缴纳营业税。现有的环保产业,除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费免征营业税,其他的环保产业仍然要交纳营业税,这就影响了投资者投资于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增值税方面,垃圾处置费没有明确规定免征增值税,也就是说从事垃圾处置业务的企业收取的垃圾处置费收入均要缴纳增值税,这对垃圾处置企业来说显然不公平,影响了其从事垃圾处置业务的积极性。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对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较少,仅对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没有将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及环境服务业也纳入减免范围。

2.缺乏专门的环境税

就我国现行的税制来看,资源税制中涉及到一部分环境保护的内容,这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税制并不是专门针对环境保护而设立,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税收发挥环保调控作用的范围和力度。而且,资源税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不健全,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例如:资源税税率过低,调节功能乏力,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征税范围狭窄,很多稀缺和重要资源,如:森林、名贵中药材、淡水资源等未纳入征收范围,而且资源税税率与现行的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符合,过低的税率造成资源的盲目开采,利用率低下,有些资源甚至濒临着灭亡的境地。因此,有必要开征专门的环境税。④

3.排污收费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环保收费制度主要是指排污收费,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缴费人的污染行为,促进企业的污染治理,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现行排污收费处于被动状态,其核算方式是以排污者的生产需求和所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为终端,而不是以流域或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为终端。在环境管理上,最多只能考虑排污者是否达标排放,而不能充分发挥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来遏制区域排污总量的增加,这种收费方式难以解决环境污染总量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另外,排污费属于地方行政性收费,排污费收入主要由地方环保部门统一支配,由于所征排污费的用途不公开,排污费的资金使用不明,存在着地方环保部门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导致真正用于环保治污的资金少之又少。

三、建立健全节能环保财税政策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普及环保知识,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工作

公民自觉的环保意识是基础,完善的环保立法和有效的税收征管是保障。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活动,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如,加大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的曝光度,以案说法,教育广大群众,唤起环境忧患意识,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提高群众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此外,还应该充分重视和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环保工作,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环保宣传功能,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网络等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针对当地环保中的典型、突出问题,进行连续深度报道,对各种环境违法事件进行新闻监督,从而,使政府重视的环保工作变成全民参与、人人重视的环保事业。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支持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

首先,应该大幅增加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环保经费,将环保能力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环保机构执法经费的需要,同时,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每年通过排污费和财政预算安排等方式,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以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大环保科技研究。其次,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支持企业节能技术的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再次,积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和管理机制。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调动政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资金的分配原则、使用方向和监管措施,规范财政资金的管理。

(三)完善投资政策,拓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未来支持环保事业发展,支持企业配套节能减排设备以及加大生态补偿建设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等都对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必须拓宽环保资金筹措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环保资金筹措机制,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如: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融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加大对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投入;鼓励多渠道建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环境保护项目;争取政策性银行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环境保护信贷资金支持。

(四)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的税收制度

1.完善鼓励性税收政策,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⑤

①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如对属于生物能源的垃圾发电、风力发电、部分大型水电企业、小水电和燃料乙醇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优惠政策;对煤层气抽采企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抽采销售煤层气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等。②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对企业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给予适当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机场行李自动分拣系统、重型模锻液压机而确有必要进口部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开征新税种

①开征燃油税。燃油税改革方案的推行,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如油价相对稳定,形成合理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因此,国家应结合当前形势,根据节约能源和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燃油税的改革方案,择机开征燃油税。②开征环境保护税。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都实行普遍征收,主要种类有SO2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5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增加,环境质量的降低,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征环境税已刻不容缓。征收环境税,其税率的设置成了关键,所设计的单位计量的征收税额,除了包含治理应该支付的成本,还包括不承担技术限排而缴纳的惩罚性成本。这样一来,环境税各单项税种就要在确立不同行业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形成类似于阶梯电价模式的排放物差别征税标准,征税与排放的清洁程度及数量呈现出螺旋线式的增长。环境税只有发挥出杠杆的橇动作用,在利益的传导之下,还会加速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成熟,从而促使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让工业经济与节能环保形成良性循环。

3.完善税收优惠措施

为保障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除了用好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还要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逐步将转让技术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一方面要继续对“三废”综合利用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还应将优惠范围扩大到环保机器制造、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和生态工程建设等领域,并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另一方面要在生产过程中积极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的专用设备,改进技术和工艺流程,生产高产低耗产品,减轻环境污染。同时,对于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纳税人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如在增值税方面,对纳税人销售的以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蔗渣等4类农林剩余物为原料自产的综合利用产品,由税务机关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办法等。此外,各级政府为优化地方经济结构和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还可在法定权限内给实施节能减排行为的企业以房产税等地方性税收减免以及地方基金减免等优惠政策。

(五)建立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政府绿色采购不仅对全社会的可持续消费具有强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鼓励绿色采购。对政府实施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及作明确的规定,同时在采购监督、产品标准、审计、处罚制度等相关领域建立起一整套配套的法律、法规,形成绿色采购实施、指导、监督、制约和惩处的基本法律体系。其次,要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增加公共财政对绿色采购的投入,使绿色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引导财政资金向绿色采购倾斜,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开展绿色产品开发的科技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引导资金及奖励政策,对于更新、改造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的资源消耗型企业也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引导其改进工艺流程和更新清洁型设备。最后,加大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宣传,培养政府采购人员的绿色采购意识,打破政府绿色采购的地方保护主义,使信息自由流动,提高政府绿色采购的效率。

[注 释]

① 财税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可以对外部不经济进行矫正,这就决定了财税政策介入技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②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③ 鉴于我国现行税制在环境保护功能的弱化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客观现实,开征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迫在眉睫,可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

④ 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财政最核心的内容,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又是公共产品最本质的特性。环境资源具有这种公共产品的属性。

⑤ 当然,鼓励性税收政策可以和惩罚性税收政策并用,相互协调、配合使用,发挥组合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康,王敏.推进清洁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9(10):95-105.

[2] 石晓波.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海外规制经验与中国制度建设[J].财政研究,2009(1):45-47.

[3] 苏明,傅志华,包全永.鼓励和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5(2):33-37.

[4] 张捷.资源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税务研究,2009(4):52-53.

[5] 高萍,樊勇.我国污染排放税设立的必要性与制度设计[J].税务研究,2009(4):38-42.

Long-term Mechanism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and Tax Policy for Promoting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Development

Lan Xiangjie, Jin Qiuping, Tan Shunq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China)

第7篇: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范文

调查对象为太原市小店区食品药品监督稽查队2012—2014年行政处罚案卷、工作报表及相关原始登记册。太原市小店区食品药品稽查队,根据相关权限和职责分工,受委托承担辖区内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和投诉举报案件的查处。同时依据太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制度的规定,其所承担的餐饮服务类职责和权限仅限于500平米以下的中小型餐饮服务单位和个人,中专以下的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集体食堂(含大型、特大型)以及建筑工地食堂。

2结果

2.1投诉举报与日常检查立案处罚比较:立案处罚率远远大于日常监督检查立案处罚率(15.7%、0.99%),必将是近几年行政执法主要的案件来源渠道。

2.2投诉举报主要内容与立案实施处罚依据比较

2.2.1投诉举报主要内容整理统计:712件投诉举报中,餐饮服务类为632件。632件餐饮服务类投诉举报相关内容类型依次为:无许可证经营占29.3%(185/632),食品中有异物占25.6%(162/632),食品变质占20.1%(127/632),卫生差占13.3%(84/632),食后不适占DOI:10.11655/zgywylc2015.08.067基金项目:太原市卫生局科技攻关课题(2013-43)作者单位:030006太原市小店区食品药品稽查队表1投诉举报与日常检查立案处罚比较年份投诉举报日常检查投诉举报处罚占比接举报数立案处罚数立案处罚率(%)日常检查单位数立案处罚数立案处罚率(%)立案处罚总数投诉举报立案处罚数投诉举报立案处罚占比(%)2012年2344117.53548500.149141452013年2323213.83760220.065432592014年246208.17871730.93932021合计7129315.7151791450.992389339

2.2投诉举报主要内容与立案实施处罚依据比较

2.2.1投诉举报主要内容整理统计可以了解到,712件投诉举报中,餐饮服务类为632件。632件餐饮服务类投诉举报相关内容类型依次为:无许可证经营占29.3%(185/632),食品中有异物占25.6%(162/632),食品变质占20.1%(127/632),卫生差占13.3%(84/632),食后不适占表2投诉举报类型年份无许可证食品中有异物食品变质卫生差食后不适无健康证上岗食物中毒非餐饮类其他合计非餐饮类指保健食品、化妆品类;其他指躁声扰民等9.97%(63/632)及从业人员无健康证上岗占1.7%(11/632)。从群众投诉举报案件的内容看,无证违法经营高居榜首与立案处罚基本一致;食品中存在异物居举报次位,异物的种类更是五花八门,多以有害昆虫(蟑螂、苍蝇、小虫等)为主,其次为毛发、铁纱、塑料等,而食品中发现假牙及牙套虽为个案,但这些都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部分餐饮服务单位和个人其操作加工场所环境不整洁,操作加工过程不细致、不规范,各加工环节人员责任心不强、把关不严等。

2.2.2立案实施处罚违法案由238件实施处罚案件:无健康证上岗39.4%(94/238);无许可证经营24.8%(88/238);经营不合格食品12.6%(30/238);超范围经营与无索证、索票台账记录均为4.6%(11/238);食品中有异物1.7%(4/238)。从日常监督检查发现并处理的案件可以看出,部分餐饮服务单位从业人员无证上岗、无证经营屡查不禁,屡禁不止,反映出监管的不到位和经营者法律意识的淡薄;而“三无”产品和超期食品的查而不绝,对于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以及经营环节严格把关意义重大。

3讨论

3.1存在问题

①监管力度有待加强。②无证经营现象突出。③餐饮服务企业经营的食品存在较多问题:在各类餐饮服务企业经营活动中,生产经营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以及生产经营标签或者使用(说明书)不符合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情况与其他违法情况相比都属于比较多的。生产经营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包括了过期食品、变质食品以及抽检不符合要求的食品等。餐饮服务企业经营的食品存在这些标识、标签以及过期等情况,说明企业管理制度有欠缺之外,也充分说明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重视程度不够,制度落实不到位。

3.2对策及建议

3.2.1在确立和塑造“12331”电话举报平台的基础上,拓宽案件来源的渠道:资料显示占39.08%的投诉举报予以立案处罚,充分体现了畅通此渠道对违法行为查处的重要性。尽快建立和完善区一级“12331”投诉举报平台,是此次大部制改革的必需。应结合一年一度的“食品安全宣传周”及“3.15宣传日”等,广泛利用大众传媒,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同时应建立覆盖全区的系统内监管网络,消除监管空白点,提高监管覆盖率。

3.2.2在提高监管频次和力度的前提下,监管工作应有所侧重:238件查处案件,排在处罚依据前3位的违法行为依次为:从业人员无健康证上岗、无许可证经营、经营不合格食品行为,与餐饮服务经营的实际现状基本是一致的,这也为今后的执法监管提供了侧重点。但值得总结和探讨的是,如何正确解决在处理投诉举报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就事弄事”意识和做法。许多群众的举报不可避免存在着非专业性和片面性,是仅仅局限于就事论事式的一对一解决问题方式,还是举一反三或全方位开展督查,其中存在着很“微妙”的关系,因为执法人员无法排除少数当事人存在恶意举报的嫌疑,如果全面督查有时势必会助长恶意举报的歪风。食品中发现异物排在投诉举报原因次席,占28.4%,但实际查处处罚仅为2.8%,这很大程度上与无法确定异物来源有关,在处理此类投诉举报过程中,执法人员多充当了“调解员”的角色,实属无奈之举。同时作为执法部门,应加大对无证经营行为、人员无证上岗行为的检查,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巡回监督频次,加大对食品中非法添加以及使用不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在开展联合调研,总结提炼地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餐桌污染治理体系”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系,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控制。

3.2.3在规范案件查处行为的原则下,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总结近年来案件查处的过程,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法律知识,对一些违法案件的查处仍停留在问题的表层,且案件处罚的“随意性”突出,自由裁量权过大,文书书写不规范,引用法律条款牵强等表现突出,而同类型案件处罚额度相差悬殊,且无法自圆其说,经不起推敲,若有争议存在败诉的风险。故此规范一线执法者的案件查处行为,在本部门显得尤为紧迫,全员执法培训亟待进一步强化。笔者以为,建立和开放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接入口,探索公安机关提前介入食品安全犯罪案件评估与应对,通过持续保持强制高压的市场监管,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才是治本之举。

3.2.4强化企业责任意识:从目前来看,餐饮服务企业的规范、自律性还是比较欠缺,从对餐饮服务企业处罚的案由中就可以反映出来。未经许可从事餐饮服务(擅自扩大经营方式范围案)、违反食品采购查验记录规定、违反生食水产品特殊规定、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等,正反映出餐饮服务企业责任感、自律性的缺乏。只有规范化、有社会责任感、自律的企业才能走得长远,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希望。餐饮服务企业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合法经营,真正对社会、公众以及自己负责。

第8篇: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污水 管道 质量

市政排水管道是市政道路下最技术与也是最重要的管道设施。需要根据其区域的排水规划和当地地理气候特点进行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等方面的设计并对其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1 排水管道及设计包含的内容

在排水管道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目的要求,进行雨水和污水分流制排水体制设计,需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排水规划要求进行。并根据现有排水 管道 铺设 现状对 设计 布局 进行 选择。雨水和污水合流制排水体制应有方法代市政排水管道的工程设计中需要对包含污水管道设计及雨水管道设计进行有效性的保障,当出现工业集聚区和特殊废水排水工业企业时,需要对工业废水专用管道设计[1] 。

2 污水管道定线布置和平面设计布置

首先需要在新建排水管网的过程中有效考虑地块建设状况,并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及调整现有方案,结合所建设的市政区域整体的地形走向。使得管道整体走向符合区域地形特点,需要进行顺坡排水进而保证排水区域内相应的各污水进入口,都可以随着重力作用自流排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市政未来发展规划,对埋深上进行适当的位置保留;不能偏向对个别控制点的建设,要有效的提高整个系统的埋深程度。其次,设计的污水管道要与地面的建筑物保持合适的距离,让建筑物用户和排水系统进行有效的连接同时也综合顾及到各种管线的合理布置状况,需要根据管线综合断 面图 对其 设计方 案进 行有 效的 规划,使得确定污水管道的最佳位置,把管道布置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等下面,保障整体的设计布局合理和有效。同时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以及地下设施如地铁等相对较多区域,需要根据布置位置资源紧张的区域以及交通相对复杂的道路下进行有效的布置。使得设计布置可以顾及到原有的地下设施,并进行合理性的地下管廊以及管线隧道设计布置,让管线综合布置趋于更合理的状况[2]。并且对于所覆盖区域的交通密集以及道路横断面较宽路段需要进行复线的设计布置,对市区污水干管管径较大的路段也需要有效的进行铺设复线设置,这些复线的设置都是由必要的。最后也要在降低污水管道整体的工程建设成本上进行合理性研究,需要配合城市现有管线改造以及区域新建道路铺设进行协调。需要考虑适当多的设置一些接入口,使得未来城市的建设获得一种有效的前提保障在塑料排水管沿曲线设计布置上,要对管道的借转角度设计需要符合管材生产厂家的技术规范研究和相关的规定要求。

3 污水管道管径的判定

管道管径需要根据管道平面布置以及市政区域服务的排水量要求和区域地形坡度进行工程设计合理性的判定。要对管网整体的投入造价和施工费用进行考虑,使得可以确定经济管径及埋深程度,在符合管网造价和工程施工费用相加之和相对最低后,也要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的最低坡度和最弱流速等设计要求。进而对重力流污水管道进行满流再计算,需要符合设计充满程度,需要按照下面的(表1)进行规定取值,并对其污水管道的最小管径等方面进行判定。

4 污水管道的竖向布置

需要满足污水管控制点以及埋深的规定要求,对污水控制点进行合理的布置。需要在离出水口最远地点设置具有一定深度的集中流量排出口,同时对一些低洼区域的管道起点处进行有效的设计,并对污水管道进行合理埋深。符合区域冬季冻土深度,并要对车行道下的防止管壁被车压损,需要合理的保护深度和管道之间的衔接,使得污水管道的竖向布置符合总体设计要求。并对道路下各管线交叉通过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性的保障[3]。

5 污水管材的选择

5.1 管材选择的要求

需要在管材的选择上保证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外界和内部各种压力影响,并要对选用的管材封闭性进行判定,保障无渗漏且安全性相对较高。同时对管道的水密性差会导致渗漏问题进行合理性的重视,及时的提高管理费用投入标准,使得经济上的损失降到最低标准,避免冲刷地层产生的影响,进而使得污水不产生下渗的危险。要保障经验成熟和整体上容易施工。在选用管材要对耐腐蚀进行考量,并保障使用的周期相对较长,同时要对其经济合理以及建设投资性进行有效性的判定。目前我国污水管道中广泛采用埋地塑料排水管道类型主要有硬聚氯乙烯管和聚乙烯管等,这些类型都是管材最为合适的类型选择。

5 . 2 根据工程实际状况进行管材类型和范围以及接口选择

在管材类型中可以采用硬聚氯乙烯管(UPVC)管径为223~400mm,需要用承插式橡胶圈为接口方式。其次可选择聚乙烯管,其管直径为500~1 000mm,需要采用承插式橡胶圈为接口方式。在选择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为管材时,其管体直径需要在600~2 000mm范围内,应该采用承插式橡胶圈的接口方式进行。

6 市政污水管道质量控制的要求

首先需要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对整体的施工项目要进行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使得施工组织设计可以经各级相关审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在经过甲方确认后并由监理工程师获得确认后,才可以进行市政污水管道的施工。要具体施工中要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不能随意的经更改,需要进行修改的需要进行相关的技术交底,对工程技术交底每个局部情况进行有效的判定,在施工中要进行必要的测量控制管理,各测量仪器和工具要符合要求,对工程中的工序质量也要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安装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施工,具体的工序需要质检人员的签名认可,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纠正。

7 结语

市政污水管道排水系统的设计需要本着城市区域发展相互协调性进行设计,其合理性的保障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基础的市政设施,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和相关标准进行合理化设计和有效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刘秋菊.市政污水处理的管道施工及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194.

[2] 钱嫦萍.中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集成与工程绩效评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 X仲森.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