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开发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生态旅游的开发缺乏科学的规划
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旅游开发方面都缺乏科学的规划,有很多旅游项目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报批,而且大部分的工程都偏向于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对于如何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都缺乏足够的考虑。当前,仍然有一些旅游项目缺乏科学的规划,造成生态旅游开发过度或者不当等,违背了生态旅游开发的初衷。
2缺乏完善的生态旅游制度
目前,我国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面,都是依靠我国较早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法律制度已经无法满足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新要求。在宏观层面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此而导致盲目开发现象普遍存在。另外,我国在关于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战略规划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因此使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缺乏足够的依据。
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较为混乱
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旅游的管理方面也较为混乱,通常由部门管理和行政管理同时执行。由于业务与行政的相互分离,使得保护区的管理机制与经费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旅游管理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都较为复杂,所以无法保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效结合。
4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缺乏
具有专业旅游开发管理能力的人员,也是影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效率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在管理队伍的建设方面都表现得较为滞后,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数量很少,而且同时掌握生态、环境、林业以及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更是严重缺乏,这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阻碍。而且,很多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培训,对于生态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反而产生了一些阻碍作用。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1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实施全面规划与管理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大多是在自发的状态下开展的,所以难免会存在重复建设或者盲目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资金和资源的大量耗费。因此,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当由国家和政府实施统一的规划,并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合作,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全国旅游发展规划工作中,利用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动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全面发展。
2促进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需要有明确法规进行规范管理,当前迫切需要制定的法规主要有《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监督管理办法》等。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将上述法规建设纳入立法规划,争取早日颁布实施。
3坚持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原则
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自然保护区内部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其他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这一基本任务。因此,对于自然保护区内部的资源环境建设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主的基本原则,确保生态旅游的开发符合自然规律,满足自然环境良性发展的要求。另外,在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旅游区内部的游客接待能力有正确的评估,确保科学的接待量,减少过多的旅客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才能实现对生态资源有效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
4加强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当前,生态旅游开发工作中存在着重开发、轻管理的现象,所以要加强对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的培养。通过定期开展学习和培训,使管理人员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增强其自身在旅游开发区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指导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对于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很多群众对于生态旅游的环保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是影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人员也应当掌握一定的宣传、沟通技巧,可以与当地的群众进行良好的沟通。总之,只有管理人员掌握生态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有效促进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生态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运用科学定量的评价分析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对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充分体现湿地资源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应充分考虑艾比湖湿地特点及各个指标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一)建立目标层次结构A层为总目标层,B层为综合评价层,C层为项目评价层,D层为因子评价层。(二)建立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系数与结果分析表-1中筛选的每个评价因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需要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以已建立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两相比较的矩阵,然后将其设计成问卷,邀请有关政治部门、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旅游者根据各自的认识对各因子之间的重要程度(即权重系数)做出回答(发放30份,收回25份)。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原理,将计算过程在EXCEL中编写成计算程序,再运用计算机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系数。从旅游资源评价系统B层排序结果来看,对于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研究区域而言,在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和保护条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条件三个影响因素之中,生态环境和保护条件的权重值远远大于其余两项的权重值。
这表明生态环境与保护条件在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具有决定作用,环境保护观念的统一为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有利于生态性开发原则的贯彻。在旅游资源条件、开发建设条件二者在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比较中,可以看出生态旅游资源自身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比重也不是很高。这说明对于本研究区域的旅游开发,开发建设条件将起到较大的限制作用,在开发过程中需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地已有的基础设施,扩大开发建设资金来源,以克服博州经济整体较为落后的现状。根据表-1的权重排序,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每个因子进行赋值,赋值标准采用5级模糊标准,满分10分,从而得各景点的具体分值。
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处于资源可持续发展准备阶段(综合值为2.66分),距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用目标相差很远。制约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1)资源的生态环境脆弱,抗干扰能力较差,环境对人为活动较敏感,制约旅游开发的力度和规模。(2)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品种丰富度一般,内部自然环境舒适度较差,但原始性、稀有性程度较高,具有生态旅游开发的潜力。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尚没有设计和整合出丰富的旅游产品线路。(3)旅游软、硬件建设缺乏力度。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服务、娱乐设施几乎为空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4)该区域知名度较高,但主要是因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出名,其旅游价值尚没有被多数人认识到。同时,该地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较差,所在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开发与发展。可见,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价值还未真正显现出来,应针对以上旅游业发展阻碍因素,使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利用之路。
关键词:岩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S759.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3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大自然的重新认识,森林作为旅游资源的真正价值逐渐被认同,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迅速。森林生态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回归大自然,为全民的身心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了岩泉国家森林公园,使这颗深藏在武夷山脉东段的绿色明珠,撩开了神秘的“面缈”。本文从岩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入手,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繁荣闽赣两省经济、促进区域共同发展而提供参考。
1 岩泉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概述
1.1 自然概况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中部最东端,闽赣二省交接处黎川县南部,处于武夷山脉中段向西延伸的一个支脉,地理座标:E116°55′~117°04′,N27°04′~27°14′。公园以国有岩泉林场为基础,森林公园总面积4885.39hm2,森林覆盖率98.5%,林木蓄积量36万m3。境内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山高林密,青山碧水,树木葱茏、珍稀动植物云集。公园不仅是宝贵的生物科学研究场所,更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胜地。
公园地处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发育良好。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而夹杂不少落叶种类构成各种不同的森林群落,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从上至下分布着6个森林植被类型22个群系,最高峰为会仙峰,海拔1355m,有“势临武夷腑闽赣”之雄姿,极目远眺尤如一匹雄狮跃上九天,故又称狮子峰。据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科学院专家教授对岩泉地区动植物考察结果,本区有木本植物107科,265属、661种,占江西木本植物种的36%;比较有特点的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古榧树林,树龄在1000年以上,胸径超过100cm的古榧树达1000余棵;有乐东拟单性片林,据科考研究为该树种的最北分布界;有野山茶、长瓣短柱茶、银钟花、梓树、伯乐树、青钱柳、南方红豆杉、华东野核桃、毛红椿、乳源木莲等树种构成的野生群落,具有特殊用途和观赏价值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是一个植物的“王国”,更是动物的“乐园”,动物资源十分丰富,鸟类动物有95种,有夏侯鸟19种,留鸟55种,冬候鸟及旅鸟21种,大型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云豹、豹,二类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豹、黑熊、大灵猫、小灵猫、水鹿、鬣羚、白鹇及猛禽凤头鹃隼、松雀鹰、燕隼等。两栖爬行类动物51种,占江西省已知种类数112种的45.5%。尤其是尖吻蝮蛇、平胸龟和虎纹蛙极为罕见。小型昆虫536种,特别是宽尾凤蝶、黎氏青凤蝶、金裳风蝶、鱼纹环蝶等10余种属稀有种类,极具观赏和科研价值。
1.2 旅游资源现状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丰富、人文景观独特,环境质量优越,山美水秀,是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景区以自然资源为主,林海、青山、秀水、峻岭,以万千仪态展示着非凡景色。其中动植物景观资源有:古香榧林、猕猴采果、谷雨观蛙、岩泉赏竹、长坑雨林、沟谷木兰;地貌景观资源有:会仙峰、洋岫峰、油米洞、仙人足印、松石揽月、仙峰石佛、鹰嘴岩;天象景观资源有:会仙峰观日出、日落;水体景观资源有:层坪飞瀑、龙头寨水上乐园、岩泉河漂流探奇、三跌瀑;人文景观资源有:会仙寺、洋岫寺、层坪古亭、古桥、洋岫石亭、练兵场。
2 森林生态旅游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
2.1 优势条件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优势条件: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公园境内群峰巍峨、珍稀动植物云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区位优势明显。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处于闽赣两省交界处,武夷山脉中段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在的黎川县历来是闽赣两省间的重要通道,依托银福高速公路,拉近了黎川与海峡两岸经济区的距离,到福州、泉州、南昌、九江等城市也几乎朝夕往返,城市间的旅游客源地距离缩短;政策优势明显。黎川县是南方的重点林业县之一,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武夷山脉中段,又是黎川重点林区之一,闽赣两省共同协着,以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为重点,集科研、人工繁殖动植物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为龙头,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拉动闽赣两省边际贸易,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振兴山区经济。
2.2 制约因素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在生态旅游开发中也面临着挑战,主要有: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自岩泉地区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后,10多年来,该公园建设没有得到国家的资金投入,导致公园的大部分景点目前难以安排公路到达,与旅游产业直接关联的餐饮业、娱乐业等基础设施相当滞后。游客想到岩泉旅游,考虑生活不便,从而取消行程;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人才奇缺。目前,该县专门从事森林旅游开发、保护建设和管理人才没有,要从事森林公园的旅游业务和管理等无法与日益发展的森林旅游需求相匹配;各种机制不畅。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机制不畅,岩泉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分属林业、旅游、水利等不同部门,开发建设中各自为政的现象出现。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属于企业,还是事业,人员编制、建设经费没有落实,体制不畅。
3 生态旅游开发原则与模式选择
3.1 开发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来发展旅游,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建立调查、论证、规划、评价开发程序,使生态旅游开发管理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综合效益原则。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诸因素的协调发展。品牌战略原则。品牌效应是旅游地的主要“卖点”。要充分挖掘自然人文旅游的特色,精心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与营销。
3.2 开发模式
由于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不畅和资金缺乏等问题与困难,岩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宜采取政府协调下的企业运营模式。政府层面,政府协调解决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不足和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创造旅游开发的政策环境;企业层面,具体运营景区的开发、资金投入和管理并收益。总之,生态旅游开发要在所在地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以企业运营为主,根据各个景区的地理位置、规模和环境承载力,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旅游开发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节能减排型的生态旅游景区。
4 主要旅游功能分区与产品开发途径
4.1 功能分区
根据生态旅游禀赋和生态功能,将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功能区。森林生态旅游区,主要由会仙峰和洋岫峰景区组成,是公园内的主要功能区;观光度假游憩区,主要由麦溪州和龙头寨水库景区组成;稀有动植物保护区,主要是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出没和植被丰富地带;乡村风情度假区,主要由农家乐园和森林人家组成。
4.2 旅游产品开发
基于旅游功能区划,推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森林生态游。以园内奇石、秀水、青山、林海等自然旅游为基础,让游客充分享受森林浴,感受天然“氧吧”和自然风光;避暑度假游。充分挖掘都市周末休闲度假的市场潜力,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周末休闲避暑休闲旅游;山水风光生态游。以龙头寨水库景区为依托,开发水面游憩、丛林穿越和水上漂流等体育健身项目;宗教朝觐游。以会仙寺和洋岫寺为线路,开发佛教文化旅游的功能,弘扬佛法,为游者提供宗教朝觐和宗教文化的鉴赏、交流、研究以及心理调节等服务。
5 结论与讨论
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协调发展。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山高谷深,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造就了多样的森林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动植群落,并保护了国内较多珍稀动植物及古树名木,形成了公园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景观。该公园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高,难以人工再造,其生态旅游开发应该坚持以原生态保护和自然景观开发为主,人工设施建设为辅的原则,实施政府协调下的企业运营模式,并依据旅游功能分区,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努力探索国家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样有利于地方林业经济转型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赢”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加林,余本锋等.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R].2004.
关键词:洪湖湿地;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G 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77-02
一、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策划的研究背景
ズ楹位于湖北省东南部,1996年洪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洪湖围堤为界地跨洪湖监利两市县,以洪湖为主要保护区域,总面积37088公顷,以水生和陆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组成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未受污染的淡水资源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保护对象。2000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评审批准晋升为湖北省首家湿地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其恢复和重建已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项目”和国际湿地公约局数据库。
ジ檬地地处北亚热带,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境复杂,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河湖湿地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为生态旅游的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湿地,是进行湿地、生物、生态、地理、水文、气候等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プ苤,洪湖湿地资源不但有很高的景观视觉美学价值,而且蕴涵着极高的科学文化价值,具备了厚实的生态旅游资源基础。
二、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策划研究的开发条件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
从宏观地理位置来说,洪湖湿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四湖流域的下游,是湖北省最大的湖泊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7088公顷。内陆腹地十分广阔,客源市场庞大而稳定。
(2)生态环境优势
ズ楹湿地生态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而且它在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被誉为“长江流域的一颗明珠”,是“世界濒危物种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已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并被确定为优先发展项目,同时列入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流域重要生态规划区。
(3)洪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ズ楹湿地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湖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该湿地自然风光优美,四季各有特色,是理想的水上旅游风景区。春天渔帆点点,绿草依依;夏天则荷藕丛丛,野花盛开;到了秋天,湖区莲满菱熟,品香莲,尝鲜菱,好一派水上渔家生活图。冬季来时,更是吸引令人大批珍贵候鸟来此栖息、越冬,是观鸟的绝好时间,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4)历史文脉久远
ズ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革命老区,其在全国都具有较大的知名度,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引起多少人的遐思,附近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已经成为人们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此外,该地区还保存有三国“赤壁之战”火烧乌林的古战场、瞿家湾的明清建筑一条街等古迹、古建筑,这些都对外来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2.2劣势(Weaknesses)
(1)旅游季节的限制
洪湖区域位于北亚热带中纬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炎热多雨,多为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控制春秋两季两种季风交替出现。而受季风的影响,77%的降水量集中在6、7、8三个月。由此,洪湖湿地的最佳旅游季节集中在5月至10月,旅游季节相对较短。
(2)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矛盾尖锐
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是洪湖市最具影响力的资源依托之一,但是由于该区域处于国际重要湿地范围,如何科学规划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关系成为洪湖湿地旅游发展的突出难题。
2.3 机遇(Opportunities)
(1)有利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ゴ邮澜缧问评纯矗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符合当前所提倡的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主导思想,我国有许多湿地都被开辟为旅游目的地,而本文所提及的国内著名湿地无一例外的都开发了项目繁多的旅游项目,每年都有大批游人前往,湿地观鸟等旅游项目在我国湿地也已经非常常见,市场范围逐渐扩展,发展前景良好。
(2)政府高度重视
ナ地生态旅游由于其追求的是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有关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荆州以及洪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洪湖湿地这块宝贵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都很重视,纷纷提出不能闲置洪湖湿地这块珍惜资源,要求在在搞好保护的大前提下,全面规划,并依据规划搞好综合开发利用,而洪湖湿地现也已被列入荆州市近期重点开发的两大旅游景区卖点之一,有关洪湖湿地开发与保护的项目也相继上马。另外,由于生态旅游注重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遵循分配相对平等的原则,普遍受到洪湖当地社区人民的支持,湿地开展生态旅游深入人心。
(3)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开建
ニ孀鸥绫竟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国际社会对于生态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为确保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和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湖北省“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圈、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将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洪湖环湖地区整合成为完整的新农村旅游区,并把该旅游区建设成为湖北省滨湖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的标志性旅游区迫在眉睫,因此“湿地生态旅游城”被提上湖北省、洪湖市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建成后,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将不仅成为一生态科学研究与环境教育基地,还将为市民再添一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的好去处。
(4)湿地生态旅游迅速发展
近年来,由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问题出现,生态旅游和湿地保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重视。生态旅游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这些无疑都为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也为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知识支撑。
(5)节假日政策调整,短线旅游升温
随着2008年节假日制度的调整,中国的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短线休闲游成为旅游业的主打产品。洪湖湿地位于荆州洪湖市境内,地处洪湖之滨、长江北岸,其必将成为众多县市短线游的最佳去处。
2.4 挑战(Threats)
プ芴謇纯矗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的挑战主要来自周边其他湿地生态旅游区的竞争挑战。目前,国内湿地旅游项目纷纷上马,相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层出不穷,一些起步较早的湿地生态旅游区其产品开发已经相对成熟,拥有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相对而言,洪湖湿地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作为旅游吸引物,其市场知名度较低,游客积聚功能尚未发挥。要实现“建成我国著名的湿地生态观光和水乡风情度假胜地以及湖北省滨湖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的标志性旅游区”的目标,洪湖湿地就必须应对来自已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众多湿地的旅游竞争威胁。此外,临近的石首市天鹅洲湿地和洞庭湖区湿地也必将分流一部分的客源。
三、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策划规划
3.1 开发原则
3.1.1 严格保护,适度开发
ナ地生态旅游是在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开展的旅游活动,保护是其前提。对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景观的保护和修复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把“天人合一”的开发理念和资源的永续利用放在第一位,贯彻“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3.1.2 科学规划,试点先行
ド态旅游是集约型可持续旅游,是旅游业中的知识产业,其旅游对象是具有生态保护色彩的旅游资源,因此对其开发必须按生态学原则,把它转化成高知识含量的生态旅游产品,而这个转化过程的前提就是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体现生态旅游的保护性、生态性和知识性,要科学地确定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合理分区,制定资源和环境保育规划,并从试点开始,分步实施,取得经验后再推开。
3.1.3 关注特色,突出重点
ヌ厣是旅游业的灵魂,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才有竞争力。湿地生态旅游的特色反映在它的生态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上。洪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因此开发时要突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乡风情的特点,要紧紧围绕珍稀资源“水杉、银杏、中华鲟”以及特色资源“粗梗水蕨、野莲、野菱、胭脂鱼和花鳗鲡”做文章,规划设计洪湖湿地的旅游活动和项目,把它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湿地生态观光和水乡风情度假胜地,最终使其成为我湿地生态保护的示范区。
3.1.4 居民参与,共同受益
サ钡鼐用竦母叨炔斡胧鞘地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中,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让他们亲身感受发展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提高办旅游的积极性,促进旅游与当地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他们直接参与一些旅游活动,促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从而自觉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5 尊重自然,追求和谐
ナ地生态旅游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景点布局、景点与景区建设与保护区相匹配。洪湖景区的开发要保持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要与原有的自然背景相协调,避免将现代化的建筑物搬到保护区中,杜绝自然保护区的城市化。景区中除了必要的游道、观景亭廊、生态厕所外,其他服务、娱乐设施都应放在景区外的旅游服务区,游道的建设尽量利用原有路径,不破坏自然环境。
3.2 发展举措
ズ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加上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们在对湿地资源开发特别是对湿地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围湖造田、滥捕乱猎、工农业生活污染等,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洪、涝灾害频繁,极大地的影响了湿地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在进行洪湿地生态旅游的策划研究时,应注意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承载力,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3.2.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ッ娑院槭地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只有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珍惜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稳定洪湖湿地面积,特别是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生态景观的面积,才能保证湿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标本兼治。保护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是保证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前提基础。
3.2.2 恢复重建,确保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面积
ケ3忠欢面积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是开发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前提,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根本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人为地改变和消除限制生态系统发展的不利因子,尽快成功地恢复已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使其健康地发展。在有些地区则可建立湿地水禽保护区,发挥保护和抗洪滞洪双重功能。
3.2.3 合理规划,开展湿地生态旅游
ナ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洪湖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必须对湿地旅游资源的生态敏感性、抗干扰性和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湿地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及湿地面积的大小等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科学地制定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确定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及开发利用规模,严禁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展湿地生态旅游,通过生态旅游提高与恢复湿地自然环境质量,以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2.4 建立湿地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促进湖区湿地生态旅游发展。
ズ楹湿地生态旅游业必须遵循旅游经济规律和生态学规律,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中一要提高开发层次,建立高水平的旅游服务体系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并带动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二要扩大国际旅游的比重,采取得力措施招徕尽可能多的境外游客,以此增加创汇并推动湿地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三要加强与周围景区的旅游联系,共同组成高层次的内容丰富的生态旅游线路,比如洪湖―荆州古城景区就可与武陵源景区、三峡景区联袂开发。
3.2.5 加强管理,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ニ孀藕区经济发展、湿地保护区建立、“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等工程实施,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出现了新的局面与矛盾。目前洪湖已建立了洪湖蓝田生态旅游区,并准备建成“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因此,其旅游区更应通过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执法检查,对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以“3S”技术为基础,加强湿地监测,编制湿地信息管理系统,促使旅游区系统不断完善,有效地保护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严禁盲目开发和破坏湿地,彻底改变只重视湿地生产功能而忽视其生态功能的倾向,合理地保护和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使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四、结束语
ズ楹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在保证湿地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积极进行旅游开发,将湿地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探讨旅游对洪湖湿地资源乃至整个洪湖湿地环境的影响,按照可持续发展公平原则,对当代人和后代人负起同样的道德义务,使他们都能有享受洪湖湿地旅游的平等权利。
おげ慰嘉南祝
[1]任宪友,吴胜军,魏显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讨―以洪湖湿地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6(12):40-43.
[2]任宪友.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0(12):271.
[3]徐青.体验湿地生态休闲文化创意城镇低碳旅游格局_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解读[J].小城镇建设,2010(3):32-36.
关键词:__*欠发达地区风景名胜区旅游
__*位于*省西北部的*境内,地处*,是*,因*而得名。*景区内分布着很多植物,因其独有的原始自然美,变幻无穷的四季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被誉为“__”和“__”,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组合良好、旅游功能齐全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__*自1984年对游客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作为一个位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风景名胜区,__*在开发、经营和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全国其他同类地区借鉴。
1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是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的必经之路
__*所处的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这类地区的特点是经济实力不强、社会文化不发达、思想意识落后,居民生活封闭、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市场主体缺乏,在这样的地区开发旅游,政府就需要承担较多的“准市场主体”职责,在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法规制定、对外宣传促销等方面投入较多的精力,积极为旅游发展创造条件和营造环境,为风景名胜区的“滚动发展”打下前期基础。__*的旅游,正是在政府主导规划、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导政策法规的制定、政府主导引进和利用外资、政府主导旅游市场营销的基础上,从“从无到有”,到“做大做强”,逐渐发展起来的。
2积极培育旅游市场,逐步走向以市场为主体的发展道路
欠发达地区政府主导旅游,并不等于政府包办旅游,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在政府前期强有力的支持下,一旦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发展的能力,政府就应该还旅游于市场,充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保证旅游发展的活力。__*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其旅游开发的初期,省政府及阿坝州政府主要从科学规划着手,以新筹建的__*管理局为依托,通过赋予其国土、规划、建设、环保、林业、民族宗教事务等多种综合性政府职能,使其在__*先期的旅游开发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在推动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一些基本的接待设施建设方面充当“主力军”。当景区初步形成和初具规模后,则政府主要从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着手,实行政企分开,通过直接建立旅游经营企业﹝如__*旅游(集团)公司﹞、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和吸引外资投资旅游等方式,壮大市场主体在__*旅游开发中的力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旅游发展格局,政府从直接从事旅游开发与经营转向仅从事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旅游管理工作,而支撑起__*旅游繁荣的是由各类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车辆公司和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等组成的广大的旅游企业。
3积极创立旅游品牌,提高欠发达地区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风景名胜区旅游品牌的创立,主要应从提高景区的级别和影响力着手。以__*为例,其成功的开发和经营,不仅依赖于其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众多的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的不断创立。创立旅游品牌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给旅游景区所带来的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上,更体现在其巨大的市场效应以及由此引起的巨大经济效益上,而广泛的市场基础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是__*旅游得以繁荣和昌盛的根本保证。
4注重文化内涵是欠发达地区风景名胜区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旅游地的生命力所在,文化旅游消费是当今旅游消费的一种重要趋势,即使像__*这种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风景名胜区,也必须要有人类文化的融入才具有特色和魅力。欠发达地区风景名胜区虽不能像发达地区那样依托其发达的经济、科技和信息进行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旅游开发,却可以凭借其独特的积淀深厚的民族的文化进行文化旅游开发,通过打“文化牌”和“特色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同类旅游区展开竞争。__*旅游开发正是在充分把握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走自然观光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__*所在的地区是藏羌民族聚居的地区,当地居民在该地的长期生息和繁衍,积淀了深厚而具有特色的藏羌民族文化,而__*旅游开发在充分依托其良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总是时时处处将其民族文化融入之中,有那回味悠长的藏寨体验,无处不渗透着浓郁的神秘而古老的民俗风情,让游客在充分领略大自然的恩赐和造化的同时,更陶醉于民族风情之间,以至留连忘返,沉浸其中。正是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旅游产品给__*美妙的山水景观“锦上添花”,使其具有了经久不衰的旅游吸引 力,也使__*旅游业具有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5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欠发达地区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环境与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根本基础,尤其是对于像__*这种以自然风光为主的风景名胜区,保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显得特别重要。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特殊性,在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上,我们既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边开发、边保护”的道路,而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__*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旅游资源对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严格按照生态旅游的三大要求,即“①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②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③社区的参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走可持续旅游发展道路:首先,牢固树立起保护第一的思想意识,在旅游开发中始终贯彻“先保护、后开发”,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的基本原则,有力地保护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良好自然环境;其次,在风景名胜区开发上,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核心景区内尽量保持自然景观的原生状态,而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全部布局在旅游景区之外,通过功能分区划定游客的活动范围和规范游客的旅游行为,达到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目的;再次,科学测定旅游容量,合理配置旅游资源。__*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游客容量控制,规定每天进入景区的游客不能超过120__人次,且通过景区内部调度系统,以内部交通车为工具,将游客合理地配置到景区内的各景点之上,既保证景区内游客总量不超过一定限度,也保证景区内各旅游点游客的均衡分配,避免部分景点过分拥挤,而部分景点闲置的现象发生;最后,当地居民和社区的广泛参与是__*生态旅游发展最显著的特色。根据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的要求和世界旅游组织关于地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在发展旅游业时,必须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使利益和成本在旅游促销人员和目的地居民之间得到公平分配;应该鼓励和期望当地居民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其他部门的支持下,在旅游开发中发挥领导作用”,__*在鼓励当地居民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有力地激发了当地居民参与风景区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积极性,并显著地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福利水平。这体现在:第一,风景区将全部因景区保护而拆迁的当地居民安置在区内各个合适的管理和服务岗位上,使其生存与发展自觉与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融为一体;第二,通过引导当地居民参股的方式,使当地居民成为__*风景区的所有者和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第三,通过鼓励当地居民在风景区内从事一定的接待服务工作及旅游纪念品销售工作等,使当地居民能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充分获益。正是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从事旅游开发、经营和保护的积极性,从而将生态旅游发展和可持续旅游理念转变成当地居民的一种自觉行为,有力地促进了__*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
6旅游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是欠发达地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所谓城镇化健康发展,就是合理确定支撑产业,走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产业集聚优势,如果一味追随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动力,尽管在一定时期会发挥出一定的后发优势,但产业雷同、城镇经济缺乏竞争力、在新的区域分工中将继续处于不利地位的可能性却非常高,区域经济发展的风险极大。相反,如果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走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则容易发挥优势,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正基于此,对处于欠发达地区且旅游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十分突出的__*风景区来说,在旅游开发过程,积极结合小城镇建设,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将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事实上,在__*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始终充分贯彻了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一方面,使小城镇依托于风景区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一批如漳扎镇等以旅游接待和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旅游小城镇;另一方面,又依托小城镇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相对集中的优势,更好地为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提高风景区旅游服务的档次。__*外漳扎镇上密集分布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经济活动,既体现了__*旅游经济的繁荣,也体现了在__*通过旅游促进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成功。
一、开发生态旅游农业的原则
(一)低碳化节能化的开发原理
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应尽量结合低碳化节能化的原则。在当地观光房屋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应该选择绿色、环保、节能的新型材料,如:外墙保温装饰挂板,软石地板等等,在进行绿色生态建筑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建筑物的节能建设,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展示过程中,可将风能与建筑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风能提供整个建筑的电能,以此来确保旅游农业开发的生态性。
(二)因地适宜的开发原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结合当地人的生活情况、环境、地形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在不影响游客观光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地方原有的古老的建筑物,让游客不但能享受和谐化的自然环境,还体会到当地的风土民情,让游客身心和心灵有美的享受,感受健康舒适的旅游。
在开发生态旅游的^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农村的空间、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建设农事体验区农业展示区,将农业展示与农业产品的加工通过流程向游客展示,让游客对农业有更好的了解。
(三)可持续发展式的开发原则
人具有社会属性,绿色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最终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讲究的是以人为本,因此,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是让人们能体会的农业的自然,使得旅游者能放松心情,享受旅游的过程。在生态农业的开发上,应建立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为一体的农业体系,确保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四)系统性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农业区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讲的是在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其主要特点是,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环境保持的是一种动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循环,生物质的循环维持了整个大自然的稳定。在进行生态旅游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旅游农业看作是一个系统,在设计中加入循环系统,让农业、建筑物当中的水资源,物质资源能循环使用,让旅游与农业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二、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
(一)科技观光休闲农场模式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要向高科技发展的方向迈进。生态旅游农业的建设也从原来小规模向集中连片发展。由于高科技在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中的应用,无论是在生态旅游产品质量上还是在外观上都比传统农业旅游略胜一筹,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生态旅游农业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色彩丰富,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以及季节的变化,大面积种植管理油菜花,小麦,蔬菜等,营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使得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但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和力,还能学习到科技知识。
(二)生态农业科技园模式
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的开发,生产以及游客观光的场所。农作物的种植以及培养等高科技方法在科技园中随处可见,为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了解高科技的机会。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以及地理环境的优势,扩大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功能,包括农业教育,科技研究,商贸交易,农业示范等,从创新的角度去建设农业科技园,积极引进国外的植物与农作物,丰富科技园的生态物种,提高游客的观赏兴趣,开阔游客的视野。
三、旅游农业开发应用的典型例子
开发生态旅游的目的是让一切回归自然,使人们更加接近自然,让建筑,人类与自然有机的结合,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同时也给人们营造一个休息调整的环境,正是基于这些优点,好多地方都进行了生态旅游业的开发,下面举一些典型的例子。
1.马来西亚的那亚大厦中绿化种植区域为大厦提供了一个富氧的环境;曲面玻璃的设计可以调整建筑得到的热量;中庭的设计可以使冷空气通过建筑;电梯和卫生间都采用了环保的自然和通风。
2.大别山庄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绿色生态建筑群,同时大别山尊重大自然,建设原生态的建筑,尤其是大别山客房的设计使人更加接近自然。
3.德国“三升房”,由于它的建设要求每年每平方米的使用面积的采暖耗油量不超过3升,所以叫“三升房”。
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借鉴以上地方生态旅游的开发原理,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当地农村的资源,再借以高科技管理的辅助,让生态旅游业与农业和谐并进。
四、结语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112-01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它有特定的内涵和概念。生态旅游应包含两个基本内涵: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形式,另外,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即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而且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1]。因此,本文将生态旅游概括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内涵,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具有明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参与性强、品位高雅,能为地方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旅游体系。它以协调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内容,追求环境、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从定义中可得出: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核心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相符合。因此,发展生态旅游符合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要求。
二、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一)、生态旅游目的地是受人类干扰较少的区域。生态旅游目的地应选择未受人类干扰(现代工业文明影响)或受人类干扰相对较小的自然生态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具有典型自然景观特征的自然区域)和典型人文生态区域。(二)、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高附加值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类型,选择生态旅游的旅游者一般应具备一定的生态旅游常识或在专业导游指导下,亲自参与到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之中,在旅游活动中领会生态环境的奥秘,对优美生态环境的享受和对其内在文化品味的体验,反映了高品位、高附加值的旅游活动。因此,其费用、价格比一般的观光旅游要高。(三)、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形式。它要求旅游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旅游业以维护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原生性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为根本宗旨,把开发旅游资源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较晚,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注意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近十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2]。(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一)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法规得以落实的基础是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因此必须重视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意识教育,使强制性的法律与公众自律的道德规范相结合。生态旅游的经营者们应该和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以及当地居民进行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原生状态和对当地开发做出贡献,并希翼能够促进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相互理解[3]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三)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的设施,也包括软件的服务与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尤其要解决好交通问题,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开。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可按“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减少对区内环境的影响。建筑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四)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森林公园是在社会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追求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4]。(五)生态旅游研究与人才培养。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旅游院校、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请进专家讲学,派出人员学习的办法培养一批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为旅游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我们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达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
作者单位:朱龙凤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朱金凤金田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75-9.
[2]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J].江淮论坛.1998.1
①对民间生产与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特色文化进行梳理,弥补当前生态旅游研究方面的缺陷,为旅游地开发规划和增加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提供实际指导。旅游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热衷于旅游活动不过是寻找一个持续感受真实自我的过程,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固然可以陶冶自我在日常的生活中被蒙蔽的心灵,先民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同样可以让旅游者感受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人总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成人的,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感受人类创造的文化其实就是以一种更为深刻的方式感受自我以及自我成长的历史。人文生态旅游则以一种可行的现实方式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②充分借鉴生态旅游开发的成熟经验,把生态旅游意识融入民间文化的保护之中,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创造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模式,实现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也可提升景点的文化内涵饱满度和旅游吸引力。把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让那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成为改变当地居民生活的必要因素,并借助生态旅游开发实现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丰富现有旅游景观的人文生态环境的文化内涵,提升景点的饱满度和旅游吸引力,提升当地整体社会形象。③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民俗文化,培养民间传统文化继承人。生态旅游开发强调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使居民了解生态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成本等好处,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生态旅游开发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而将当地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改造成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基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必然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相当程度的经济条件的改善。因此,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既是通过重新包装激活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的过程,又是培养当地传统文化继承人的过程。④有利于建立主流文化与民间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民间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抛离了主流文化的发展道路,生态旅游开发依照当代人类学的视野,将其还原到“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之中去观照它,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在承认并尊重彼此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互相借鉴与学习。这就涉及到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建设/破坏”地方性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的问题。保持民间特色与引进现代意识之间的冲突永远也不可能以一种和谐的形式出现,当地居民需要更好的生存条件,民间文化也需要得到不断发展,而发展必然意味着某种文化变异。发展是硬道理,固步自封才是民间文化最大的敌人。
二、磐安生态旅游开发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进行整合的可行性
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境内地形复杂,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全省统一的旅游资源普查成果来看,磐安县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达299个,类型63种,无论在数量和类型上在金华各县市中都属上乘。299个资源单体中优良级单体(三级以上)39个。目前,已拥有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溪、夹溪省级风景名胜区、高姥山省级旅游区、百杖潭景区、水下孔景区、舞龙峡等景区以及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磐安的龙虎大旗、炼火、大纸马、大凉伞、叠罗汉、赶茶场、舞龙等民间艺术颇有影响力。手工清明年糕等小吃也独具地方特色。此外磐安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药材集散中心——新渥药市。香菇、茶叶、香榧等绿色农副产品深受城市居民青睐。优秀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为开发磐安民俗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旅游资源情况看,磐安生态旅游以自然山水主体,以生态休闲为核心,以民俗民风为灵魂,以美丽乡村为依归,契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同时根据资源特色和差异性原则,磐安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突破“山水”优势,充分利用“中国药材之乡”的美誉,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民俗民风”深化发展磐安旅游产业独有的内涵。
三、磐安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课题组经过调查发现磐安生态旅游存在二大困难。一是磐安周边多为旅游大县,东阳、武义、缙云、天台已先后成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而且各地开发的旅游产品近距离重复,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问题。尽管我县的旅游投入大幅提升,但周边各县市力度更大,差距明显。由于旅游资源同质,上海游客在周边地区都占较大市场份额,客源市场趋同,使得各地开发的旅游产品近距离重复。缙云仙都、仙居神仙居、永康方岩都是山水观光类型,农家乐旅游已经成为各地争相效仿的拳头产品,休闲养生成为共同的新目标,武义已经召开全国养生旅游大会,兄弟县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二是旅游产品单一,难以适应游客需求。面对日趋多元化且不断深入细分的旅游市场,我县旅游产品难以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继上海市场之后,温州、台州等地将成为主要的客源市场,游客类型、层次将发生重大变化。山水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住宿餐饮娱乐配套设施的品质提升,旅游线路设计的个性化创新都将面临新的考验。基于以上问题,课题组认为可以在磐安独特的生态资源基础上,发展民俗特色游。磐安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玉山的茶文化和舞龙文化,新渥的中药文化,隐居文化与姓氏祖根文化,以及炼火、龙虎大旗、大纸马、大凉伞等民俗文化,都极具特色,展现磐安纯朴民风、美丽乡村。对此课题组提出三种开发思路:一是开发高端旅游产品。以满足高端商务、政务游客、休闲养生游客、银发养老游客旅游需求为着眼点,开发高端旅游产品,是磐安做强旅游业的有效手段。依托磐安核心旅游资源,开发药文化、茶文化、菇文化、榧文化、隐居文化,发展会议、养生、康体、异地养老等旅游产品,形成具有磐安特色的高端旅游精品,提高磐安旅游业效益,以差异化竞争实现从周边旅游强势区域突破。二是发展专项旅游产品,以满足特种旅游需求为着眼点。依托磐安山地气候、森林环境、中药材资源和民俗文化,开发康体疗养、森林养生、山地运动、中药养生保健、节庆旅游、特产购物等,形成“人无我有”的磐安专项旅游产品,使磐安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独特地位。也就是说应充分融合当地民俗文化,形成磐安“独有”的生态旅游特色。三是以民俗为主题,培育民俗旅游产品,发展民俗特色旅游。包括体验民俗风情,乡村过节过年,过农家田园生活,欣赏民俗表演等。
四、整合磐安生态旅游资源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实现文化兴旅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10-12-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研究――以桂黔湘边区为例”(编号:09BMZ038)资助
作者简介:丁春玉(1972―),女,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旅游、民族经济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112-03
1 旅游人类学与生态旅游
旅游人类学主要是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旅游人类学就是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科学。它融合了文化人类学中考古学、民族志、民俗学、社会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旅游现象进行了综合考察。 在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生态旅游实质上就是在生态学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和科普的一种转向旅游活动。旅游人类学虽然是综合性的研究旅游现象,但是其基本落脚点是分析和研究旅游中所存在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核心之一是生态旅游文化。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探寻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保护、传承当地生态文化,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重新认识并提升本民族生态旅游的文化价值,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旅游人类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同时旅游人类学也是分析旅游者动机的有效工具,用旅游人类学的视野来探视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够设计出更适合旅游者口味的生态旅游产品,为生态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另外运用旅游人类学能够分析生态旅游给民族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影响的形成机制,从而能够指导发展生态旅游的各个主题兴利去弊,刺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2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
(1)文化涵化与变迁导致对生态旅游的文化的异化与失范。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吸引的是作为外来文化群体的旅游者,这些旅游者与生态旅游所在地的居民产生文化交流,有可能发生文化涵化现象。同时运用产业化手段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也将导致产业化这一手段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生态旅游文化变迁的异化与失范。
从旅游人类学角度来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一种文化涵化的过程。文化涵化,也称文化同化,根据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定义(SSRC),是指由两个或更多的文化系统之间长期持续的接触所发生的文化变化。 生态旅游开发地区一般在我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地方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造成自然隔离,文化相对落后。外来旅游者往往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其行为、态度、消费方式往往体现现代意识,成为一种具有示范效应的强势文化,对生态旅游地区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形成了对原生态文化的扰动,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生态文化向强势的现代文化的趋同,从而产生了文化的涵化,造成本地传统文化的严重丧失。
(2)生态旅游开发造成生态旅游文化变迁的异化与失范。文化变迁一般是指由于文化自身的发展或异文化间的接触交流造成的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社会中,最常用来描述现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词语,就是现代化。现代化的要求使得生态旅游选择产业化作为其文化变迁的路径,并谋求在这一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实质,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按产业的要求组织生态旅游的各种生产要素,发挥生态旅游的经济功能,形成生态旅游的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
(3)外来文化的入侵给当地社区和旅游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地社区对生态旅游及生态旅游者的不满会同因为建立保护区而失去家园和资源的不满联合起来,或者与对这些损失的补偿不够而感到的不满同时出现。旅游目的地主要暗示了对旅游者的消极态度和行动会导致不好的社会影响,并且由于旅游次数的减少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4)旅游者对当地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敌对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行为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社会公众,无论是旅游经营者还是普通公民,都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即使在 如果当地的生活方式与生态旅游者的期望和标准不符,那么冲突和负面的社会影响便会出现。
2.2 发展生态旅游有可能导致某些“真实性”缺失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秉性真实性原则,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真实符号的收集”的经历与过程。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生态旅游的真实性往往被歪曲,从而导致生态旅游非可持续发展。真实性作为旅游人类学研究中探讨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核心概念。生态旅游的真实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但展现在生态旅游者面前的生态旅游的“真实性”可能不完全等于原生性或原始性。
2.3 生态旅游的中的文化生态体系缺乏完整性
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生态旅游中的文化生态体系也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它的内部是由不同层次的系统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它们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例如饮食、服饰、居住、语言、信仰、习俗和观念等就构成了类型多样、稳定有序和互动共生的整体。所以“生态观”可以看成是一种整体观、协调观,更是一种运动的发展观。现代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相对的、整体的文化相对平衡,即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保持相对平衡。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活力的体现。在发展生态旅游中,由于自身因素和外来因素的影响,由可能会导致该地域文化种类的减少,甚至灭绝,生态旅游中的文化环境遭到破坏,故生态旅游中的文化生态就会遭到威胁。以至于价值观念方面的缺失和失落。最终使得生态旅游文化生态体系不完整和生态旅游不能可持续发展。
3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3.1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根据当前生态旅游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认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和手段要和谐统一,这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基础;合理选择生态旅游的真实性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构建完整的生态旅游相关体系是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性基础(图1)。
3.2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在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确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因此,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总体目标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塑造生态友好产业形象,推动全国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尽快成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迸入生态旅游先进国家行列,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的主要目标包括广泛形成负责任的旅游发展理念和生态友好的旅游服务,广泛普及尊重生态的旅游行为,使生态旅游消费深入人心;在旅游领域内广为应用节能环保技术,使生态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从而使生态旅游得到持续增长,并形成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制度、标准与技术体系;形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经营管理队伍和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关的产业链和企业群以及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经营机构和具有国际示范性的生态旅游者;使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小,对生态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使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更为和谐。
(2)以“文化本真”构建生态旅游的真实性,确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真实性”问题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旅游当中游客对真实性的追求、目的地人对真实的理解和真实的创造,一直成为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焦点。当“真实性”一词被扩展到生态旅游的活动和理解当中时,人们外出旅游,其目的都想亲眼目睹和经历“真实”的东西,没有哪一个游客会说我要看“假”的东西。文化的本真性是指文化发展和展示中的真实性和自然性。文化的本真性和文化的商品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但文化的商品化往往又导致文化失去本真性,并最终遭到腐蚀和破坏。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本真与商品化的均衡。
发展生态旅游,首先应使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注意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当地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为代价,以利于旅游资源的长期持续利用,并做出相应的规定,禁止各种掠夺性的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事实证明,在旅游过程中联系眼前景物,对旅游者进行生动的生态学教育,不仅能增加游客的知识和游兴,还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这是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责任。目前,我国的导游人员往往偏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导游,不大重视生态学等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导游内容的科技含量不够,特别是对自然景观的导游词,往往充满着形象的形象比喻和神话传说,显得内容空泛,品位不高。为了做好生态旅游,必须在旅游过程中加强生态学的科普驾驭。为此,要充实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科技知识,使他们成为生态保护的积极宣传者。
(3)构建完整的生态旅游文化体系,完善生态旅游符号与体验的相关体系。文化种类的多样性和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影响着生态旅游中的生态文化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所以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是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历史沿袭积淀而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包括思想、道德、艺术、生活方式和风俗等。生态文化建设本身是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内涵,也不能机械地把传统文化移植于生态旅游的生态文化中去。传统文化是生态旅游的资源,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不断的同传统文化对话,并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才能从中获得信息和能量,完善其文化生态系统,满足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在生态旅游中,旅游体验与旅游符号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态旅游体验过程中,生态旅游者如果认识不到生态旅游符号之所指,就不能赶到生态旅游的“畅爽”。其期望与感受之间的差距就会拉大。而生态旅游符号不能被旅游者所解读,一切将变得毫无价值,所开发出来的一切物象价值也将会荡然无存。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体验实际上就是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品的认知反应,生态旅游的象征符号如果不能被旅游者完全解读,那自然会产生一种消极情感反应。因此,生态旅游开发必须注意生态旅游的符号需能满足生态旅游者的兴趣需求,让生态旅游者能解读“符号”中的奥妙,力求使游客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为此,提倡大力挖掘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突出生态文化、民俗文化,设计一系列供生态旅游者参与的生态旅游项目,以丰富生态旅游者的经历,提高生态旅游者的满意度。还要突出生态旅游的多种功能,使生态旅游者在参与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文化风情,同时,身心也得到了和谐发展。另外,生态旅游开发在坚持民族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到生态旅游者作为现代都是生活中的群体或个体所具有的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因而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应适当加入现代社会的娱乐、生活设施或者一些与生态旅游相互相成的服务项目,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在构建生态旅游“符号”的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查阅和梳理与本民族生态旅游有关的各种历史文献,通过田野调查对当地居民进行深入的调查和通过访谈和观察生态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认识程度,从中提炼出生态旅游地中的生态旅游的精髓,形成具有真实性的“符号”价值,客观而充分地体现出生态旅游地区独特的生态旅游文化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生态旅游只有包含更多被生态旅游者所认同的“符号”价值,才能激发潜在生态旅游者的出行欲望。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研究生态旅游者行为,了解生态旅游者所关注的生态旅游及象征符号的内涵所在,明确其所要求的符号价值所在,这样开发出来的生态旅游产品才能打动旅游者,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 David Weaver.生态旅游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晓萍.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 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下)[J].旅游学刊,2002,17(1):63.
[5] 孙俊华.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57~58.
[6] 张晓萍.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目的地负面影响研究述评[J].青海民族研究,2010,21(1):11~12.
[7] 威廉R,布莱克本.可持续发展实践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