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黄河颂朗诵配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冼星海;音乐创作;《黄河大合唱》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41-01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出生于澳门,在小学、中学学习期间开始学习音乐。他的音乐创作道路主要分为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背景与他的创作息息相关。
一、冼星海音乐创作的三个阶段
(一)巴黎求学期间(1930-1935)
在巴黎期间,先后随保罗・奥别多菲尔、保罗・杜卡学习小提琴、作曲。此间,他受当时西欧的印象派音乐影响较大,创作了如《牧歌》、《游子吟》等艺术歌曲,人声与器乐三重奏《风》、弦乐四重奏《萨拉班德》等器乐作品。
(二)回国期间(1935-1940)
1935年回国后,先后在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视公司从事音乐创作和电影配乐工作,如《茫茫的西伯利亚》、《救国军歌》、《夜半歌声》、《拉犁歌》等。1938年4月,他与共同主持以武汉为中心的救亡歌咏运动。此间,他创作了《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不同形式的抗战歌曲。1938年冬,冼星海前往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就职,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批作品,如歌剧《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九一合唱》等大型作品。
(三)苏联期间(1940-1945)
1940年5月,冼星海为大型纪录片《八路军与百姓》进行后期配音,到达莫斯科。期间,他完成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修订和《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
二、合唱曲《黄河大合唱》简介
光未然词,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全曲包括序曲在内九个乐章,以朗诵及乐队为背景加以贯穿。依次为《序曲》(管弦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
三、从《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的创作特色
(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特色
1.内容题材上:《黄河大合唱》写于1939年初,作品内容直接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如:《河边对口曲》叙述了流浪群众的悲惨境遇;《黄河怨》表现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音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抗战时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抗战必胜的决心和愿望。
2.音乐特征上:
(1)曲式结构上:冼星海特别重视复调音乐的写作。如《河边对口曲》中,作者根据两条不同的旋律,对此反复,形成一个对比复调;《保卫黄河》中,冼星海运用卡农模仿手法,声部间在纵横方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声部进行。
(2)旋律上:作品主要以五声音阶为主,音调接近于陕北、山西的民族风格。如《河边对口曲》吸收了山西民歌音调,并借用了锣鼓伴奏;《保卫黄河》歌唱开始,音乐以小六度大跳,这是陕北、山西民歌中一种典型的音调语汇。
(3)形式的多样性上:《黄河大合唱》属于大型合唱套曲,八个乐章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演奏方式,包括齐唱、轮唱、独唱、对唱等,这是同时期合唱作品中少见的。同时,每个乐章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背景串联起来的,但是每个章节又可以单独拿来演奏。
(二)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特点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十分重视塑造工人、农民和革命群众的典型形象。如《生产大合唱》、《拉犁歌》等。注重吸收民间音乐素材,其音乐创作有意识地将民歌或民间曲调融入音乐中,并对欧洲的作曲技法加以借鉴,进行民族化的处理,使音乐既富于民族精神,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 冼星海全集卷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形象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挂图和插图。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课件。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激发学生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二、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仲永的老师,你想对仲永、方父、乡邻分别说些什么?
3.你是否像仲永一样天资聪慧?我们该怎样对待后天的学习呢?
这样的发散性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这类发散性问题,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应是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和尽可能是没有遗漏的设想。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却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如学习《那树》后可写《当最后一棵树倒下时》,学《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像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像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像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为庆祝北极星成立九周年,并以此为契机弘扬企业精神,增强团队合作力,激发爱我家园的热情,特制订本策划案。
一、庆典活动月主题
精致工作,精彩生活,协力打造北极星灿烂明天。
二、编队
一分队:
二分队:
三分队:
四分队:
三、活动内容
(一)持久性活动(月日—日)
.庆典活动摄影展赛。
.学习新一套广播体操,各分队利用业余时间自行组织联系,办公室每日中午:—:播放新广播体操光盘。
(二)阶段性活动
.开幕式
程序:出庆典旗致开幕辞职工签字马拉松颁奖(同时早餐)结束
()马拉松:以各小队为单位进行,集体奖取返回人数最先达到位的一组,个人奖各取男、女前名。
()出旗:由升旗组从公司司龄最长的职工手中接过司旗,按升国旗仪式出旗。
()签字:致开幕辞:升旗小组归位后总经理致开幕词。原创:.
()开幕辞后由九月份过生日的职工在庆典活动上签字留念。(同时放鸽并燃放爆竹)
()颁奖:颁发马拉松集体奖及个人奖。(同时进行自助早餐)
()篮球预赛:四队分别抽签进行预赛。
.欢歌鼓舞庆中秋
()篮球决赛。预赛出现的前两队进行最后决赛。
()列队表演。八达岭学习班人员列队汇报表演。升旗组列队表演。
()双人拔河。每队出一男一女,对决拔河。取第一名。
()点燃篝火仪式。前九名司龄最长的职工传递火种,最终由主席团主席点燃篝火,并开始烧烤野餐。(农家饭:玉米、地瓜、花生、包子、月饼、茶蛋、谗嘴鸭、肉肠、饮品)
()庆生。庆祝北极星九岁生日,同时为九月出生的职工过生日。(分钟)
()司服展示。以小品形式将公司成立至今的司服展示出来。每组选派人回答展示中的司服哪套为公司最早的司服,哪套为××年司服,共展示几套司服等相关问题。(分钟)
()配乐诗朗诵。中高级职员·黄河颂
()交谊舞。(结束)
.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每队选人参加,要求必有中级职员人。
.全能赛。每队选一男二女参加长跑、登峰、跳远、踢毽子、跳绳五项运动。取集体累计分最高一队。
.闭幕式:
程序:广播体操表演颁奖退旗致闭幕辞结束
()广播体操表演:按分队进行表演,取得分最高一组。
()致闭幕辞。总经理助理致闭幕辞。
()颁奖:颁发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奖项。
()退旗:将庆典旗降下退回,并正式封存保留。
四、时间安排:
.持久性活动:月日—日
.阶段性活动:
开幕式月日
全能赛月日
中秋篝火晚会月日
文化素质知识竞赛月日
闭幕式月日
六、活动组织原创:.
(一)组委会
由工会牵头组成本次活动“组委会”,工会主席任组委会主席兼总指挥,各组组长为组委会委员。组委会负责生活策划,经呈报总经理批准组织实施并监督总指挥的领导运作。
(二)职责描述
文秘组,负责组织宣传鼓动、文字资料整理、奖品采购管理与发放、信息统计等文秘工作。
文化组,负责组织摄影赛、企业文化竟答赛的组织与运作。负责全程摄影录象并制作光盘。
晚会组,负责组织中秋晚会的顺利进行。
、
筹划组,负责本次活动开、闭幕式的组织与运行。
运动组:负责马拉松、全能赛、篮球赛等所有主题月活动涉及到的有关运动竞赛方面事务的组织与运作。
七、奖品
略
把信息技术教育引入语文教学,毋庸置疑,是一种高效的现代教学手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信息技术教育如一泓清泉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但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了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育的到来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掌握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教学系统的组织能力,教学材料的筛选能力及撰写能力。有了这样一批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的辉煌便指日可待了。
信息技术教育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教育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它使学生长期被动的思维方式得以激发,使他们在课堂中积极活跃地思考问题,并逐渐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学习《春》这篇课文时,首先从导入做了精心的设计,我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展示了一组有关春天的精美绚丽的图片,并配之以轻柔悦耳的音乐,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激发他们的兴趣,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我又下载了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诵以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几组图片,图文结合,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结果我发现,就连平时对语文学习最感头疼的几名学生居然也抬起了头睁大了双眼积极地听,积极地想,积极地回答问题。整堂课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活跃的,无论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氛围上来说都是很成功的。课后,几名平时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主动找到我说:“老师,这样的语文课我们非常喜欢,这节课我学会了很多……”从此以后,这几名学生逐渐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并成为语文学习上的尖子生,他们有了这样的转变在他们的心中感念那堂语文课。今天我教学上取得骄人的成绩,我感念信息技术教育对我的课堂教学巨大的辅助作用。
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有利于创设情境。我认为对于思想意义比较浓厚的课文,最重要的是创设学习的情境,良好的开端是一堂语文课成功的一半。信息技术教育为我们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我在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播放了《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多媒体大屏幕上是雄伟壮阔、波涛滚滚的黄河动态图,从视、听两方面调动学生的情绪,将他们带入一种雄壮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中我又利用配乐朗诵训练他们的朗读能力,在雄壮的音乐中反复吟诵歌词,使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革命年代,一种为革命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激情及爱国热情油然而生。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手段的使用,促进了学生与作者、教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规范初中生的语文行为
初中生在学习时经常死记硬背或者凭借主观臆断,没有正确的学习技巧和学习习惯,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不理想,甚至有的学生一上语文课就感到头痛。针对这样的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规范初中生的行为,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给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学习语文课文《风筝》,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儿童的游戏之情,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教学时我首先扫除字词的障碍,利用电子书包动画给学生展示生字:丫杈、憔悴、模样、嫌恶、可鄙、什物、惊惶、瑟缩、惩罚、虐杀、宽恕、苦心孤诣等,然后利用电子书包引导初中生听取课文录音,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大意,便于教师开展教学,规范学生的书写能力和理解能力。接下来我利用电子书包给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二、 整合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学,无法给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以教师书写板书和口述为主,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还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水平极度下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新时期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整合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发挥电子书包的教学作用,锻炼初中生的语文感悟能力。
比如学习课文《黄河颂》,本篇课文是一首朗诵词,语言特点是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要让学生充分朗诵,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情感后分角色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范读和点拨。教学时我利用在网上下载的黄河图片制作成PPT,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演示,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直观感受。首先通过电子书包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教师提问:这首熟悉的歌曲名字叫什么?词作者和曲作者分别是谁?然后给学生播放黄河壶口瀑布视频,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然后谈谈自己对黄河的印象。当初中生进入到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以后,给学生介绍创作背景,促进学生对歌词内涵的领悟,为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蓄势。再给学生播放配乐朗诵视频,让初中生跟着视频一起读,一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感。
三、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对师生关系的要求很高,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创设高效的课堂氛围,积极进行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活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探究能力。初中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视频资料,激发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有效地拉近学生和课堂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比如学习课文《苏州园林》,要让初中生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掌握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课上我利用电子书包给学生展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假山堆叠、重峦叠嶂、竹木掩映,两桥相望,各呈异彩。使学生的眼帘里处处是美景,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使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然后我利用教学契机,让初中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写一下自己的家乡,展现出家乡的特点,以此锻炼初中生的写作能力。
四、 完善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1 熏陶入情
古人云:“诗缘情发,文缘情作。”诗歌的题材、体式无论如何变化,但诗歌有其始终如一的物质:“情”与“韵”,但这深藏于字里行间的“情韵”却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灵之物。高明的教师不应局限于口授言传,而应积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诗中抽象的“情韵”具体化、可视化,主动地“为诗造情”,即为诗篇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多方向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比如,可借助音乐、画面等手段,讲析诗歌时,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配上音乐,让学生有声可闻,加上画面,有学生有形可感。例如上《天净沙・秋思》课文时,就利用这些手段,播放一段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沉浸于文中的情境,感受美的画面,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倍受感染,对情的把握自然也会水到渠成,比起枯燥的讲解,可谓事半功倍。
2 有感而发
当学生能够对诗歌:“入情”的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以情带韵,为诵造势”了。品析诗歌不能脱离诵读,这是人所共知的。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指导学生能“读”出诗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诗歌的“读”可以有朗诵、吟咏、歌唱三种。教师应善于根据不同的诗体,选择不同的吟诵方式,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比如《黄河颂》、《长江之歌》,既是诗作,又是歌词,可读可唱:《沁园春.雪》、《满江红》本身就是词作,可吟可歌。诗歌,诗歌,本身就是可以“歌唱”的诗作。当然,教师同样可采用音、画等辅助手段,为学生诵诗推波助澜、制造声势,助其进入声情并茂的佳境。这使我想起不久前曾观摩朱震国老师上《星期一早晨的奇迹》时的情景,他的配乐朗读给人印象深刻。当课堂渐近尾声之际。画面一出,音乐一响,师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在音、画的双重感染下,朱老师读得热情澎湃,学生听得如醉如痴。当朱老师诵毕文段戛然而止时,听课掌声雷动、喝彩一片!课堂气氛被烘托至最。朱老师的功底自不必多说。但音、匦所起的作用却功不可没。由此我想,让音、画走进诗歌的课堂,在诗情画意的熏陶下,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发现诗歌美之所在吧!
3 “美读”怡情
所谓“美读”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到出来。”文章“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也于吾心”。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感情确定语调的变化,停顿时间的长短,节奏的快慢,可见要使学生真正做到以声传情是不容易的。关键是要把握文中的感情,至于其他因素就可以由感情来驾驭。
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时,先让学生深入体会小弗朗士的当时心境――既有对先生的悲悯又有为自己失去学国语言的机会而痛惜的感情。而其中又交织着对祖国的热爱和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再据此让学生反复揣摩确定了叙述语沉郁压抑的朗读基调和稍显缓慢的语速。而后着重解决难点:①韩麦尔先生的话――“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一句话蕴含着韩麦尔先生非常复杂的思想感情,他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欲言而又终因悲痛过度而哽咽。指导这句话的朗读时,我让学生想像韩麦尔先生当时痛苦万状,欲言又止的情景,反复朗读体会,找准感觉,将人手的感情传达出来。②“法兰西万岁”!这句话加了感叹号,学生读时很可能像呼喊口号,我于是指导学生把握住内在的强烈感情,用深情但又较为低沉的语调来读,两个词之间应有停顿,“万岁”的语调要激昂一些,但不可拉长,学生试读,果然发现效果比较;这一部分经具体指导、学生掌握了一些朗读要领,反复练习后,终于能将文中浓烈丰富的情感令人满意地传达出来。
4 实践动情
【关键词】兴趣学生学习
在人的学习、工作及其他活动中,兴趣起着动力作用,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活跃思维,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捷径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就能激发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历,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现实,正确分析初中生语文学习现状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值得学生重视和欢迎的一门学科。但在语文课中,由于诸多的原因使得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枯燥乏味,课堂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活跃,甚至造成了学生厌恶语文课的严重后果。原因何在?一方面,农村中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如城市,导致学生语文知识面比较狭小,语文学习氛围不浓,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起来感到吃力导致厌学。另一方面,由于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方式进行语文教学,“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说教严重,学生易生厌倦情绪。很多语文教师的内在素质不高,没有广博的知识,缺乏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单调,语言不生动,缺乏表演技能,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弱化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这样的语文教学,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努力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而教育对学生兴趣的形成起主导作用。一个学生是否喜爱语文,与他的老师,特别是他的第一任语文老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要有扎实而宽厚的语文功底,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促新教学方法。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时代气息,有新的内容,使学生爱上语文课、爱学语文。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学会在“新”字上下功夫,课文是老的,是“五四”时期的,是先秦的,但讲授要‘新“,只有做到“新”,才能有趣,才能吸引学生,才会有”听众”。
三、擅长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使学生置身于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吆喝》这篇课文时,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在授课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电脑播放了不同地方各具特色的吆喝声,配上动感的画面,直观形象,趣味性强。又如教授《黄河颂》,利用多媒体播放气势磅礴的黄河画面,配上雄壮的音乐,学生配乐朗诵,声情并茂,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求知欲也就随之增强了。
四、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据的。应该怎样让中学生成为语文的“乐之者”呢?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备课时就要根据中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应打破常规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僵硬呆板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师只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例如,备课时既备内容又备学生,认真钻研教材,设置精当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上课提问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锻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分小组讨论,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让主要内容逐渐明朗深化出来;每篇课文学完后设置一道相关内容的拓展延伸题,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赏析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收获的成就感,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五、实现多元化交流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多元化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不但教师与学生要互动,学生间也要互动。语文课堂教学应营造民主氛围。教师要树立教与学的互动意识,要由单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有所得,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反之就会感到“没意思”。特别是当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查的时候,好的成绩赢得了表扬、奖励和荣誉,学生就会感到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去探求新的知识;相反,因成绩不好,得到的是责骂或讽刺,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有时我们问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感兴趣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语文太难了,我不会分析,又不会作文”等等。“不会”就是没有学到真本领,没有真本领就不会有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千方百计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求知欲。
六、大力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多次要求和强调的重要部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表现出来,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如口语交际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