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改革的背景范文

农村改革的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改革的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改革的背景

第1篇:农村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能力;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王维鹏,任教于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中学;张玲丽,任教于甘肃省泾川县党原乡合道中学。

阅读理解一直是英语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新大纲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它是指阅读者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编码,获得知识意义的活动过程。它是一种通过阅读过程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中学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应主要从学生对读物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上去判断。

一、目前农村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其它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仍以教师讲解、学生笔记为主,学生缺乏阅读实践。主要表现在:

1.教学观念封闭、落后。一些教师“十年如一日”地沿用旧教案,采取旧教法,在阅读课上采取逐字逐句翻译,忽视了语篇整体的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犯了逐字逐句理解短文的错误习惯,导致阅读速度减慢或碰到新单词就没法往下阅读或无法理解整体语篇,使学生厌倦英语阅读,最终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

2.片面强调知识传授。个别教师过分强调语言点和语法传授,忽视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把上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阅读材料上,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越来越差。

3.忽视背景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景教学。学生不能在特定的环境下理解课文,使他们在阅读中无法根据相关知识理解材料,这导致理解率偏低。学生没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掌握知识,决定了他们不能运用已学知识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最终导致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水平低。

4.学生依赖母语现象比较严重

一般来说,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英语词汇,并且对英文各种基本的结构也有所掌握。但是实践表明,很多学生并不懂得如何正确进行阅读理解。通常情况下,他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都是逐词逐句地去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将文章先翻译成自己的母语,再用中文理解文章大意。成绩好的学生会有选择地查所读文中的生词,而成绩差者往往遇到生词就查。阅读的真正目的应该在于将文章作为一个整体理解并且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而不是仅仅去学一两个陌生的单词、掌握一两个复杂的句式那么简单。

二、阅读理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阅读起着主导作用。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又可以推动和促进英语分析能力以及推理判断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首先,大量的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环境。中国的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缺少语言教学实际的环境。而阅读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主要途径,它能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恰当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外语学习者的听说能力是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阅读入手是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经验的有效途径。

其次,阅读可以扩大词汇量,可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了解词义,掌握其正确用法;同时,阅读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降低遗忘率,巩固和发展所学过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再次,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不同文体、不同文章结构和不同写作技巧的了解,学生可以获得句感、段落感及篇章感,增强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阅读,学习者不仅可以掌握语言知识、增强语感,而且可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交际能力。

三、有效提高农村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1.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外语教师需要从转变观念入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新课改英语教学的要求。教师之间要大力提倡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还要多读一些有关教学法的书刊,以及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 理论,以便了解英语教学的新动向;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开阔自己的思路;要充分利用前人的经验,争取有所创新。 积极改变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听讲——接受——记忆——做习题”的学习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教材的课文题材广泛,内容教育性强,配套资料丰富。这些都为新教材的运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课文教学中不应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根据大纲的要求,通过教学改革来发挥教材的效力。

第2篇:农村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45-01

自上个世纪以来,语文界就已经对教学模式展开试验,从乔伊斯等人[1]的《教学模式》到朱荣康[2]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等,为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我国,语文教学方法是一个跨世纪的课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十年语文教改"彻底推动了我国语文教学模式的崭新化,同时也涌现了大量成功的教改专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着重探讨如何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途径,使得新的一代青少年的聪明才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3],而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正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下,大量国外的教育思潮接踵而至,对学习理论的影响非常大,如冯特、巴普洛夫的理论旧话重提等风靡全国。近几年国内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探讨上又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然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有的"教学教、学生听"模式很难以适应新的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用哪种教学模式效果更好,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

1.新课程目标剖析

为将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改革不同于目标单一的传统应试教学,更加重视发散与拓展教学,目标设计多元,学习方式多样。但其理想主义设计和现实评价存在割裂。新课改采用全方位的宣传动员,耗费较大人力物力,但教师依然对新课改不很了解,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新课改缺少最清晰简单的诉求,即新课改是什么及新课改想改什么?

"新课改"是一种回归,回归到"人"这个根本上,它与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有密切关联。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创新生产力的竞争也如火如荼,而这一切都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及后科举时代教育模式很难培养适应国际竞争中的人才。在此情况下,出台新课改,对目前的教育制度及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梳理。

新课改给予地方与学校课程管理自,重视教学的拓展与发散,课程目标多元,课堂结构灵活,学习方式多样。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视互动与合作,教师参与到学习互动中,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互动中,追求教育的民主精神。

2.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误区的反思

模式化误区之一:课堂上少讲、不讲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要求老师少讲,甚至还有课堂规定老师讲课不可超过多少分钟,这样的量化。老师就要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主动由台前走到幕后。

反思:上述做法表面上是学生行动起来了,课堂也活跃了,学生肯定也喜欢这样轻松上课,有自由空间,没有压力。但是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会感到无所适从。长此以往,效果几乎可以为零。

模式化误区之二:课堂上多讨论就是"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被有些教师误解为,所谓合作就是在课上让学生多分小组讨论。不管这个问题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只管将问题抛出来。有的问题难度很大,十分钟讨论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手中没有充足的资料,很难将讨论深入。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三言两语就能解决,剩余的讨论时间,只能在一起说闲话,上课时间极大浪费。而教师在这讨论过程中,在教室四处游走,有的干脆在讲台上休息片刻,美其名曰,我这是跟上新课改的要求。殊不知,已经偏离太多了。课堂这种状态,学生很难从中吸收。更谈不上合作能力的培养。这不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那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反思: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那样的合作是虚假的合作。只是走了一个形式而已。新课程改革的合作,是要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在小组之中,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不可吃大锅饭。每个成员要肩负一定的任务量,大家将总任务拆解。当完成各自的那份任务之后,在与其他组员共享,重新组合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与帮助,方法的指导,方向的点拨。还要教会学生,与其他组员协调。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生能否具有合作精神与能力,是评判优秀与否的重要的标准之一。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学习模式的应对策略

3.1 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实践课本知识,同时形成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要长时间不断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在语文教学中,目前我们所进行的课堂形式较为单一,因此要从根本教学方法上不断完善,如指导学生进行有明确主题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语文课本改编舞台剧以及辩论赛等)和合作学习模式(即给定一个特定课文,分组课余时间搜索相关背景知识)等,这在农村中学中是十分少见的。

3.2 通过多媒体平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中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进行大量的阅读,课堂上更是不乏阅读的实践活动,而其关键点在于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去体验、去感悟、去总结。而现实教学模式中,却忽略了学生是第一参与者的重要性,导致很多时候都属于填鸭式学习。因此我认为语文的学习模式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性。积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小组分工讨论、小组间相互交流、总结评价以及拓展延伸。通过多媒体平台,给学生更多机会展现自我、突破自我,最终提升个人学习收获。而随着农村中学多媒体资源不断的引入,让学生参与应用多媒体资源学习和探索,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

3.3 教师不断反思、多途径改变课堂教学多元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教师不去自身提高,继续唯理论至上,在教改的路上必然要遇到种种误区,因此及时总结新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改中必经之路,让我们与学生一起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在反思中收获经验,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农村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63-02

1 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理论界对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如何开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二是部分地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实践经验总结及效果检验。关于如何开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研究人员主要从创新障碍(夏彦,2010)、服务渠道体系(李剑峰、王延涛,2010;郭兴平,2010)、抵押担保方式(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2010;高文丽2010)、农村金融服务规范化与金融监管(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03;张长全,2003;孟飞,2009)、农村金融工具创新路径(马海滨,2010;丁竹君,2010)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关于部分地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效果检验方面,理论界认为,通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有效化解了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张智富,2009;王岩岫,2009;浙江银监局,2010;李明昌,2010)。

以上对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规范性分析和实践性分析,在相当程度上准确揭示了当前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方式、方法、政策措施与实践经验。但是,已有文献对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农村改革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研究较少,因而难以准确反映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绩效、特征与实践经验。本文通过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信阳市(下辖八县二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绩效的实际调查,试图探析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基本特征、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2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绩效

2.1 创新农村信贷产品,增加了“三农”资金供给

2009年7月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推进会在信阳市固始县召开以来,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金融机构全面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相继推出了支持劳务经济类、创新抵押担保类、信用共同体+信贷类、订单农业类等8大类20项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其中回乡创业贷款、劳务输出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率先在全省推广。2009年发放创新类贷款38.6亿元,有400余家企业和3万多农户直接受益(见表1)。

2.2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有效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

(1)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切实解决农户融资“瓶颈”。

“农民贷款难”主要是因为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担保物――农民最具有价值的土地、房屋和宅基地,均不能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针对农村抵押物不足和抵押范围狭窄的问题,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特点,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担保方式,扩展抵押担保物范围。按照“组建一级集团、实施两级担保、构筑三级网络、发展四级信用”的构架,组建了信阳市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担保网络,出台农村物权确认和抵押担保暂行办法,使全市担保机构担保基金规模达6亿元。积极扩大抵押范围,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先后将农村承包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存货、农业订单、农机具等动产和各种权利纳入农村金融的抵押品范围,切实解决了长期制约农村金融的抵押担保瓶颈。

(2)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以“阳光信贷大厅”为依托,开辟小额农贷的“绿色通道”;农业银行信阳市分行为弥补农村网点不足,以“惠农卡”为载体,推行流动网点、自助网点等服务;邮政储蓄银行信阳市分行在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同时,采用下沉营业网点来拓展金融服务辐射范围;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也以自已的网络持术优势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3)加强信用工程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试验区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信用升级和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活动,促进了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人民银行信阳市中心支行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多次召开信用工程推进会,深入开展信用乡、信用村、新用户建设活动。同时加强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诚信的金融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提升与优化。截止2009年年末,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共评定信用乡26个、信用村353个、信用户47万户,有51.04万户借款人进入了全国信用信息库,固始县还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金融生态县(市)区”的称号。 3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特征

3.1 采用了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型的供给主导型改革创新模式

供给主导型改革创新模式的典型特征是自上而下与行政推动,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服务方式创新的实践充分体现了该种特征。2009年2月,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银监局、河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河南省农村金融创新试点工作,信阳市被列入河南省农村金融创新的试点地市。2009年,河南省全省创新工作试点推进会在信阳市召开,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实施信贷产品创新,创新农村资金投入机制。在此背景下,信阳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创新领导小组,各县(区)都成立了由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新试点领导机构,形成了以政府主抓的工作机制,出台了《信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办法》、《信阳市农村物权确认和抵(质)押担保暂行办法》等多个政策性文件,为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构建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体现了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行政推动性特征。

3.2 吸纳性创新多而原创性创新少

(1)形式创新占较大比例。

形式创新指那些不具实质性内容,只注重称呼的创新,如支持劳务经济类贷款,试验区推出的创新品种有“回乡创业贷款”和“劳务输出贷款”,但由于此类贷款是根据特定的群体进行冠名,把劳务人员贷款归集于一个品牌,仍然面临着如何创新品种、切实突破瓶颈制约、扩大贷款支持回归企业与劳务人员的问题,因此,此类创新仍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不具实质性内容。截至2009年底,劳务经济类贷款余额为16亿元,占全部农村创新贷款的36.1%。

(2)一些品种已存在,创新特征不明显。

如创新担保体系类的担保公司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在全国及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均早已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类贷款不应归于创新贷款行列。截至2009年底,担保类贷款余额15.3亿元,占试验区农村创新贷款的34.5%。

(3)较好的创新品种分散于各个试点县(区),尚未全面推广和广泛运用。

试验区各县(区)除固始县作为河南省创新试点县开展了多个创新品种外,其它县(区)基本只有1-2个创新品种,且处于试点阶段,有的县(区)甚至只有形式创新品种和担保体系类创新,金融创新品种未大规模推广运用制约了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重要作用。如订单质押贷款仅在商城县试点开展,土地经营权质押贷款仅在商城县和固始县试点开展,企业经营权质押贷款仅在固始县和淮滨县试点开展,动产抵押贷款仅在固始县和淮滨县开展等。

3.3 金融产品的创新以信贷产品创新为主

农村金融产品包括储蓄产品、汇兑产品、理财产品、信用卡产品等。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集中在信贷产品创新上,如回乡创业贷款、国外劳务输出贷款等,而储蓄产品、汇兑产品、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的创新缺乏。

4 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建议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实践,极大地改善了农村资金供应机制,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领域,提升创新层次。一是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由行政推动下的供给主导型向需求诱致型创新模式转变,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创新主体,通过执行差别财税政策等措施,减轻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的成本。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创新的方向,要围绕着农村经济改革、当地农村特色、支农政策的配套落实和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内容开展创新,拓展创新的领域。三是要拓展金融产品创新的品种。在负债业务方面,在原有基础上,突出新的存款品种,开发多功能帐户,提供丰富多样的存款服务。资产业务方面,增加贷款品种,大力发展票据贴现,将小额信贷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提高和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加大对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包括资本市场、银行间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力度,如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债券、商业票据、上市融资(A股、中小板、创业板等)和政府债券(地方政府新农村建设债券)、信托基金等创新品种。四是要构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保障机制,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环境支持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建设农业生产要素流转平台,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执法体系,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考核激励办法,设立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对考核优秀机构除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外,还与各种政策扶持挂钩。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村改革的背景范文

10月13日,大公镇团委组织召开了大学生村官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座谈会。会上,村官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这里简要将座谈会上大家的发言稍做整理如下:

大家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接连遇到了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农业安全面临挑战;世界经济金融环境面临严重危机,外向型经济难以为继;资源价格暴涨,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面临发展瓶颈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研究的议题主要是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这标志着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的转变,从原来以农补工转变为以工补农,从重视投资和工业转变为重视消费和农村。农村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通过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村官们普遍表示他们倍感自身肩上的责任重大,自己作为组织挑选到基层的一名大学生村官,有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热情,更应满怀激情,将自己的奋斗理想和广阔的农村天地紧密联系起来,坚定三农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争分夺秒,以惜时求有为。同时他们表示要不断加强学习,解放思想,立足本职工作,开拓创新,创新三农工作,以实践求突破。同时村官们认为作为年青一代的基层工作者,应清醒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任务,务实求真,艰苦创业,以实干求发展。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每一个基层工作者,都必须清楚的看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的现状。这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以后中国农村发展指明了道路和发向,即“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踏实的工作,加入到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去,全面实现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第5篇:农村改革的背景范文

农村发展面临四大深层矛盾

深层矛盾一: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

农业资源与环境约束增强。近10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25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的趋势难以逆转。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农民种粮比较收益明显下降,远低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的收益。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农业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日趋加深,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全面加大。国际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明显增强,国内市场价格受到冲击的压力日益加大。

深层矛盾二: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协调工农、城乡利益关系任重道远。

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15万多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成员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迄今为止,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普遍存在规模不大、管理制度不健全、改组解体过于频繁等问题。

农民土地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根据对全国2749个村庄的调查表明,村民上访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因承包地流转问题引发的上访占26%,因土地征收、征用问题上访的占40%,合计为66%。在现行征地制度下,土地收益分配明显是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农民得到的太少。对分布在四个省市1000多个被征地农户的调查显示,征地补偿费一般只够维持被征地农民6~7年的基本生活。

农业支持和保护水平低,与财力增长状况不相匹配。统计数据显示,财政支农资金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六五”时期为8.69%,“七五”时期为9.38%,“八五”为9.75%,“九五”为9.29%,“十五”期间约为7.4%,20__年为7.85%,总体上处于波动和下降状态。

从最近几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来看,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的投入很低,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科技成果到户困难;动植物防疫体系不健全,基层防疫力量相当薄弱,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

财政支农资金呈现被层层分割,“天女散花”局面,资金使用分散现象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了投入效率。

农村金融改革明显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表现为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在为农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健全,农业中长期政策性信贷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信用社发展不平衡,法人治理有效性不足、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突出,一些信用社脱农倾向明显;邮政储蓄功能单一,吸收的存款极少用于支持农村等。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适合农村特点。现有的各类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有限,可持续性差;大量缺乏抵押品又难以找到担保方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有限。农村行路难、饮水不安全、供水难、环境污染难治理等问题仍然突出。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大,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差距过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失地农民社保、农民工社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

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尚未形成。城乡劳动者同工不同酬,农民工工资长期偏低。农民工超时间劳动比较普遍,户籍制度成为农民工谋求机会公平、待遇平等、权益保障和融入城市社会的最大障碍。

深层矛盾三: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前景堪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不仅成为“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而且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比20__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后12年年均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5.95%以上。从过去30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经验看,这是一个需要付出较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如果今后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农民增收出现徘徊甚至滑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

深层矛盾四:农村社会不平等程度加深,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 加大。

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农民缺乏自己的利益代表人,利益表达渠道不畅。

农村社会组织发育和作用发挥不足。农村社会组织力量过于弱小,社会参与力弱,发挥作用的制度空间狭小。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

强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夯实了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有利于减少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中内含的不确定性,使农民形成长期的预期。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与过去一脉相承,明确提出,允许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并限定了“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必须防止采用行政命令去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我国两亿多农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导致农民难以保护自身利益,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难以有效衔接,农业服务成本难以降低,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难以提高。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把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与统一经营和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有活力的农村经营体制,这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创新意义的论断。

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首先应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缩小强制性征地的范围。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证农民合法权益。

其次,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同时,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

再次,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价值已经显现出来。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入市场,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平等权益,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可以防止以权力扭曲集体土地的流转价格,有利于充分挖掘集体建设用地的巨大潜力,有利于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土地价格,建立与城镇地价体系相衔接的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促进土地在竞争性使用中实现更合理的配置。

放松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加快建立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各类正规涉农金融机构职能,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农责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完善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与补贴政策。根据我国加入wto所作的承诺,目前我国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尚有很大空间。对农业实施大规模、广覆盖的支持和保护政策在我国还是刚刚开始,要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提高财政预算内支出用于农业的比重。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情况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能够缩小的时期,都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时期。这表明,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对实现今后农民增收的政策目标至关重要。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公共服务制度。

要逐步改变城乡分治的制度安排状况,形成城乡统一的制度框架,促进公共财政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为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制度保障。

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消除影响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完善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抓住工资和劳动保护等突出问题,促进企业改善生产条件确保农民工生产安全,享受工伤及职业病的待遇。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尽快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对农民工的覆盖程度。

推进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

第6篇:农村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生产;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07

农业产业化生产是由于市场经济规律对农业生产活动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也是促进我国由传统农业逐步朝着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型农业经营及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生产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1 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若干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1 分散式、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生产经营模式,虽然该模式曾取得巨大的成功,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种小规模、分散式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民对农业资本的投入越来越少,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发展。

1.2 缺乏有利的条件与环境

作为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87hm2,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3,而且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2.6%,但农业生产率却不足西方发达国家的10%,农村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不仅如此,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情况越来越突出,也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在建国之后,为了摆脱经济落后的情况,我国政府开始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用于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因而形成了工农业产品价格间的“剪刀差”,这种政策牺牲了农业用以发展工业,虽然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导致农业利益低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农业积累能力越来越差,农业生产条件、环境等均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致使资源大量远离农业生产,加之基础设施的落后,农业产业化无法得到有效地发展。

1.3 农业市场体系亟待发展和完善

所谓的“农业市场体系”,指的是以农产品市场为核心,产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各要素市场所构成的有机体,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于市场导向的农村改革促进了农业市场体系的发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改革不配套、不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农业市场发育差,市场亟待规范,市场环境亟待改善等,这不仅导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等情况发生,也无形中增强了区域之间的矛盾、不均衡,影响了市场的有效运转。

2 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若干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2.1 加强宏观调控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一情况,为了促进其迅速发展,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强科学引导与宏观调控。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明确不同地区特色农业及其主导产业,为当地龙头企业制定战略性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结合地方综合性协调机制,就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与科学布局;增强资金投入。当前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即资金的短缺,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生产与发展,并将其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各地区财政、信贷等部门应依据要求切实落实好支农政策,转变财政资金间接支付等传统方法,实现直接支付。

2.2 促进农业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农业产业化生产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同时,涉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属于十分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应不断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引入现代化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结构,同时,加快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减少劣质农产品的生产,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促进畜牧业发展。

2.3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基地化经营和发展

要求各地区部门应从当地农业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和布局工作,就经营主体而言,切忌搞“唯成分论”,不论是国有、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只要其能够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就视为龙头企业加以培育。就经营方面,鼓励联产、联营、合股,将初级的农产品生产逐步延伸到加工、流通等多个领域,鼓励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深入农村构建基地,促进农业基地化发展。

3 结语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在农村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所发展起来的,应加快解决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农村改革的背景范文

>>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源及解决路径 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党建突出问题 浅谈当前农村社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基层治理几个突出问题 当前城市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酒店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的选择 当前旅游网络营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建设项目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 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 当前中学外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物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 当前经济运行的新变化及突出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及应对 当前影响企业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策略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年2月29日。

②程同顺:“村民自治的时代困境及未来趋势”,《人民论坛》,2013年第26期。

③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信网,http:///,2016年1月22日。

④吴景双:“外出务工致农村人才流失超8成,职业农民培养难”,新华网,http:///,2015年5月11日。

⑤齐东杰,周海生:“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年第2期。

⑥李丹丹,杨雨奇,赵欢:“12起村官巨腐案涉22亿”,《新京报》,2014年8月7日。

⑦曹溢:“‘村官巨贪’戏码缘何不断上演?”,《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年10月22日。

⑧刘苗苗,宋明爽:“社会治理理论视域下的农村基层探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⑨叙岚:“反家暴更须关注留守妇女权益”,中国青年网,http:///,2016年3月10日。

⑩潘岳:“环境不公加重社会不公”,《t望》,2004年第45期。

苏扬:“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

第8篇:农村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农村社会服务;家庭联产承包制;作用机制

基金项目:湖南省2006年社科基金项目(06ZC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方红(1976-),男,湖南衡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农村产业经济、服务经济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1-0108-04 收稿日期:2008-10-13

一、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取得的主要成就

党的以后,在我国农村普遍兴起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种责任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构上包括统一经营和家庭经营两个层次;二是把生产资料所有权同经营权适当分离开来,把生产者的生产投入同劳动成果紧密结合起来,有“统”又有“分”,有“适当分离”又有“紧密结合”,这就找到了一种公有制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一方面坚持了土地公有制这一根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另一方面,改变了生产的管理模式,将土地的经营权、管理权交给农民,使农民具有生产和分配的自;既解决了平均主义缺限,又使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种责任制显示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78年是1397亿元,2003是29691.8亿元;粮食产量1978年是30476.5万吨,油料、棉花、水果、水产品产量分别是521.8万吨、216.7万吨、657.0万吨、465.4万吨,2003年则分别增加到43069.5万吨、2811万吨、486万吨、14517.4万吨、469.0万吨。农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和纯收入更是逐年增长。农民人均总收入2002年是1978年的22.7倍,是1980年的15.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002年是1978年的18.5倍,是1980年的12.9倍。乡镇企业创造的非农产值从1978年的95.5亿,增加到2002年的32385.8亿元。

实践证明,我国农村改革是成功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正确的,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其中最大、最突出的成就是基本解决了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占世界总数约四分之一的大国的温饱问题,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从而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完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次飞跃(王咏红,2006)。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一项新制度和新的组织形式,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前进中必然会遇到和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康芒斯,1997)。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也遇到新问题、新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二)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经营的矛盾

实行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后,一家一户成了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从实践来看,这种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表现之一是家庭分散经营不仅生产规模小,而且生产能力不健全、不配套,生产工具缺乏,在某些生产环节上,农民常感到力不从心;表现之二是生产经营上的“小而全”,不仅各种作物都种一点,而且兼营畜牧业和其他家庭工副业,样样产品的生产过程又要靠自己完成,效率低,效益差;表现之三是生产技术水平低,不适应生产向深度发展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优良的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及水利设施等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成为稳定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农业生产要上新台阶,还需要有更多的现代技术手段,而且前的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经营则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表现之四是家庭分散经营与规模的农业建设不适应。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改造农村社会环境,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桥梁的修缮,这些一家一户办不好,也办不了;表现之五是家庭分散经营经济上有一定的脆弱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这些局限性说明,目前的家庭经营还具有小生产的某些特征。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家庭经营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要求,但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趋势看,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是发展的趋势,要把家庭经营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结合起来(陶武先,2004)。

2、家庭分散经营小生产与现代农业大市场的矛盾

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使农民家庭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对农民而言,有了经营自,可以根据价格信号和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经营活动,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随着改革的深入,农副产品日益丰富。这些农副产品除农民少量自用外,主要靠市场来调节。规模小且分散经营的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不利于提高自身在市场交换中的地位,很难顺利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家家户户“小而全”,既生产又经营,严重阻碍了专业分工的发展,影响了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增大了农产品提高商品率的难度;千家万户直接进入市场,也加大了政府宏观控制、稳定生产和市场的难度;单个的农户对市场信息难以作出正确的反应,生产盲目性较大,导致生产的社会性需要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时时出现,有时甚至很尖锐(卢良恕等,2004)。尤其在价格信号紊乱和市场供求关系起落波动时,分散经营的农民在利益选择上往往受眼前利益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以致“说种瓜都种瓜”等,致使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的局面交替出现。由于农民的销售能力弱,经济发展了,还往往会出现产品相对过剩的新问题。

二、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出路一建立基于增收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

如前所述,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但是,虽然家庭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经营存在矛盾,但家庭经营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要求。要想把家庭经营纳入到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的轨道上来,在保持家庭经营优点的同时,积极组织专业化生产、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就需要在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过程中,建立起能够沟通家庭经营和农村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之间联系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

的实行,提高了劳动效率,大批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又创造出众多的非农化的经营主体。这种生产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迫使农村市场必须健全,把分散的生产经营活动同社会大市场联结起来。如何把它们联结起来呢?这就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条联结的纽带,这条纽带就是社会服务体系。

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集中反映了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矛盾的焦点是要不要服务和如何搞好服务的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已成为能否把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再向前推进一步的关键。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育的(罗以振等,1991)。土地承包到户后,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再加上统一服务的优越性,农村经营体制就比较完善了。

三、农村社会服务是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内在要求

(一)统一经营的核心――社会服务

家庭联产承包制,从其本来意义上讲,就包含着家庭经营和以服务为主的统一经营两个层次。它是以集体所有制为依托,家庭分散经营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农业生产力为目标的新的经营体制。它的基本特征是,在统一经营的前提下,家庭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完成统一经营的任务,实现统一经营的功能。就是说,家庭分散经营是在集体统一经营的前提下进行的,集体统一经营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基础的,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在双层经营体制下,集体统一经营,是指劳动者作为集体经济的组织成员,作为集体经济范围内总劳动的一部分,与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集体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作物种植布局等进行统一规划,为家庭分散经营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促进家庭分散经营的发展。家庭分散经营,是指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严格意义上讲,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之间,不是简单的发包与承包、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在这种关系之上有进一步质的规定,从而能够从那里得到确定的经济利益和服务,同时也为集体经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承担一定的义务;集体的统一经营,则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承包经营,在分散经营的基础上,使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所以,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是互相促进、互相补给的关系。

在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初期,集体统一经营职能主要由生产队来承担。由于生产队集体实力小,适宜于分散经营的生产设备又作价归户,这就决定了当时集体统一经营的内容以管理服务为主,包括以行政手段落实国家的生产计划和征派购任务,以及对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等,而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服务则显得无能为力。这种统一经营状况同当时的家庭经营方式是基本相适应的,是由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因为双层经营体制是在农村尚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经济格局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分散的家庭经营也不能一下子就脱离“小而全”的自然经济格局,因而也就不可能对社会服务提出较多和较高的要求。

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家庭作为从事商品生产的实体,开始面向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经营目标决策、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和销售,这就迫切要求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帮助解决单家单户在发展商品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汤锦如,2003)。因此,集体经济组织必须适应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把集体统一经营的重点转移到为广大农户提供社会服务的轨道上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社会服务体系同双层经营体制是一对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社会服务体系是社会上各种服务的总和,它是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全方位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合作经济内部的经营体制,它的基本内涵是合作经济下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的家庭经营相结合的两个层次。社会服务体系与双层经营体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社会服务是加强合作经济统一经营的重要内容,而增强合作经济的统一经营功能,是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张留记,1992)。

但是,双层经营体制不等于“家庭经营+社会服务”。这是因为,第一,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统一经营层次,其职能不仅仅是服务,它还有管理协调、资源开发、兴办企业和资产积累功能等。从广义上说,把集体所承担的职能统称为服务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狭义上说,上述职能是不能用“服务”的概念包揽的。第二,双层经营里的服务职能,是专指合作经济内部分服务,社会上的服务只有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传导到各家各户,才能称为双层经营的服务。我们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可以包括双层经营的服务,但专指双层经营时就应指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

(二)解决家庭经营突出新矛盾的关键――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同家庭经营的关系是,家庭经营使合作经济组织从旧体制下直接管理生产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发挥其生产服务等职能,从而促进农业分工和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发育创造条件;而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反过来使家庭经营释放出更大的能量,进一步挖掘家庭经营的潜力,提高家庭经营的现代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使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得以持久不变。

1、农村社会服务可以克服家庭联产承包制中家庭分散经营同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的矛盾

在中国国情下如何实现规模经营?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集中土地给少数劳力耕种;还有一条是从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人手,在目前农民分包土地的基础上,实行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前一种由于需要诸多条件配合,我国大部分农村目前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后一种则通过发展社会服务,把本来由农户自我服务的一部分劳动分离出来,进行社会化组织,实现社会规模的利用,在利用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发展社会服务,能够把千家万户联结起来,有效克服家庭分散经营的局限性,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合理组合,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一是通过加强社会服务,可以把农民分户承包的土地联结起来,在稳定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形成大片的、大批的商品生产基地,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二是通过加强社会服务,有利于扩大家庭经营对科技的容量,可以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发展社会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新机制,可以加快科技向千家万户和各生产环节的转移,把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一定经营规模的形成,扩大家庭经营对农业科技的容量,增加农业对科技的有效要求,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宜杏云等,1992)。三是加强社会服务,有利于提高资金规模效益(张振国等,1997)。通过社会服务,可以对农户生产经营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等,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一定规模,合理投入生产,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四是通过社会服务,可以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加强经营观念,克服短期行为。所以说,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加强社会服务,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农村社会服务能够克服家庭联产承包制中家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社会服务是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社会服务体系像一条纽带把千家万户联结起来,纳入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的轨道,从而能够有效缓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所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首先从生产环节上看,通过社会服务,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使农户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决策,以有效减少生产上的盲目性(李继顺,2006)。其次从流通环节上看,通过发展社会服务,可以建立起新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为家庭经营进入产、供、销一条龙的网络创造条件,进而提高农民自身在商品交换中的地位,促进农产品顺利向商品转化。

(三)农村社会服务是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内在要求

在推行初期,农村逐步涌现出一批专业户,他们迫切要求社会化的协作和联合,以满足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上的需要,从而产生了一些最基本、较低层次的农户之间、农户与集体、国营经济部门之间的自发协作联合的社会服务。如许多农民参与育秧能手主持的育秧技术联合,农户同国营农场、社队联合种植茶、果、树,农民出劳动与农家化肥,场方与社队出资金并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等。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农民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也从专业户对社会服务产生较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整个农村、所有农户均对社会服务产生迫切要求,而且要求社会服务具有多层次、多方式、多形式的特征。笔者2006年7月份对湖南郴州市100户农户的抽样问卷调查表明,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他们要求解决良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供给问题的占56.1%;要求解决排灌、机耕问题的占19%;要求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的占41.8%;要求解决资金困难的占19.7%;要求提供致富门路、安排剩余劳动力的占39%;要求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的占42%;要求提供生产指导的占21%。可见,我国农民对社会服务的需要不仅迫切,而且对服务的要求已从过去的产中服务转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服务内容已系列化,向资金、技术、市场、信息、流通等综合扩大。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有的地方已初具规模,形式多样。实践证明,农村社会服务是家庭联产承包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的内在需求。

第9篇:农村改革的背景范文

《乡约》是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推出的唯一的大型户外访谈节目,节目自2003年开播以来,以人物为主线,以“乡土情怀,精彩人生”为节目基本定位,力求通过个人的故事人生,命运悲欢,表现历史轨迹、时代足音。节目锁定以“挚爱人生、渴望成功”为同质特征人群,收视目标兼顾城乡。节目访谈对象都是有实力、有名望、有贡献,在华夏大地上各个领域极具震撼力,有三农背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人物。节目拍摄形态贴近鲜活具有较强的现场感,采访现场根据被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以户外为主,田间地头、厂房车间、中心广场、海边山脚、炕头小院等不一而足,爽直坦诚面对面的沟通和真实自然的环境衬托,使得节目气氛热闹随意,深入生活。央视七套《乡约》播出时间:CCTV-7首播每周六晚21:17分,每期节目45分钟。

《大众商务》之所以能与央视《乡约》栏目携手合作当然是有原因的,其一,《大众商务》改版十年来,紧密围绕“网罗创业项目,传扬商界典范”的办刊宗旨,突破传统办刊模式,独创了“代收货款、创业俱乐部、记者选项目”等业务;其二,经营方面首开举办热门小吃培训班的先河,推出了“十大特色小吃培训”,直接在杂志社现场培训,全国先后有数百名读者前来学习并因此成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其三,我刊记者每月都赴各项目集散地考察企业,如:北京、武汉、长沙等地,为读者推荐真实可靠的好项目;其四,我刊联合多家企业对读者进行创业资金上的帮扶,确保困难读者能自食其力,其五,在保证城市发行量的同时全面开拓农村大市场。

2009年12月27日至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2010年农村工作五大重点任务,即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必然诞生无数农村创业致富机会,家电下乡了,汽车下乡了,这些足以说明未来的市场在农村,在我们亿万农民兄弟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