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农业建设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利于解放农村的生产力,从而加快奔小康,继而实现社会的和谐。鉴于此,本文从分析当今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个社会的进步是包括各项制度在内的全面进步,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亦不例外。大力推进农村图书馆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十几年来农村图书馆事业确实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明显的缺陷在于信息服务建设水平较低。现代信息化图书馆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相比,已经突破了馆藏、馆舍、馆员等基本要素的限制,其以管理自动化、文献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和服务个性化为其基本特征。而当前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图书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在服务方式上,基本还采取面对面方式为读者借还图书、提供口头咨询为主;在提供信息上,基本是以馆藏的书目为主,这些措施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知识的需求,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势在必行。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和现阶段农村图书馆的现状,就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大力推进数据信息检索服务
数据信息检索系统是一种能够通过英特网接受用户的查询指令,并向用户提供符合其查询要求的信息资源网址的系统。其不仅要指向源信息本身,而且要将用户快捷引导到更专业、更深入的信息内涵,使用户能充分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对于农村图书馆而言,数据信息检索系统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专业性。农村图书馆的数据信息检索系统应着眼于服务农民群众,其提供的检索的主要内容应该主要面向各种农业信息;第二,简洁化。当前,在我国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相对不高,如果设计较为复杂的数据信息检索系统,则农民群众学习、接受起来便会较为困难。实际上,数据信息检索服务推行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农民能够认识图书馆,懂得怎样利用图书馆,如果过于复杂其效果适得其反;第三,个性化。个性化服务是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吸引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关键所在。比如,对于发展种植产业的农民来说,其比较关注天气、雨水、病虫害等信息,对于发展养殖产业的农民来说,其比较关注饲料的价格、瘟疫等信息。不同的群众可以自行构建自己的个人馆藏,定制器其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项目,使得信息可以得到人性化的运用。
2 发展图书信息传递共享服务
我国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在每一个农村都提供一个完善的图书馆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是农村现实情况是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图书信息传递共享服务的出现为解决这个两难问题提供了可能。具体操作上可以参照教育部已经建成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体系”进行规划和设计。第一,应该实现农村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全部以计算机可读形式,即数字化形式存放,或是存放在光盘里,或是存放在磁盘中;对外服务时或采用联机(在线)调用形式,或采用制品型的外借方式。这是发展图书信息传递共享服务的基础;第二,按照目标一致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建立计算机网络中心和网络数据库。可以以全国性和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为节点,联接各个乡镇、村级的图书馆;第三,建立农村图书馆利用共同体。我国各地的农村图书馆无论是在经费上还是在技术、设备和人员的投入都大不一样。有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中经常是供出方,而有的图书馆总是受益方。此外,该必须规范标准,并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图书传递共享服务离不开规范标准的制定。 转贴于
3 构建专业化的农业资讯平台
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农业生产。鉴于此,必须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优势,使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构建专业化的农业资讯平台便是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构建专业化的农业咨询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开展“农民信箱”工程。农村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农民群众,让农民掌握最新技术用在生产中,让知识产生效益,为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腾飞和农民致富做出贡献;第二,“实现农业资源信息可视化,运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将抽象的农业资源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建立网上农业地图,以便帮助农民直观地了解农业信息,更好地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第三,加强质量控制。虽然当前专业化的农业资讯平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与标准,但是各个农村图书馆在建馆之初就应该注重加强质量控制,根据已有的标准,对平台的结构、类型、内容的表达等进行规范。对农业专题领域的文献信息资源应尽可能收集齐全,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精度,必要时还应进行动态管理。
4 提高农民和馆员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化社会,提高农民和馆员信息化水平,培养他们的信息能力,是图书馆深化服务、开发馆藏文献资源的必由之路,也是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首先,农村图书馆馆员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农民群众,指导他们进行实际的操作。其次,农村图书馆馆员应该通过讲座、宣讲等形式,对农民群众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进行培养,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信息价值观。同时,农村图书馆还要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对农民群众进行一些基本的信息理论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信息资源检索方法,进而能够快、准、全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
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政府应加快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的力度,力争早日把数字图书馆引进农村,把农村图书馆建设成为真正的“农村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建设;信息化;分析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6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信息化的普及极大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大幅提高了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效率。另外,信息化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创新思路,促进高校培养模式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需求,培养出更多高层次人才,使他们能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又将带动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1 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首先,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方面,南京农业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投入,目前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基本满足正常工作的开展。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原有设备老化,南京农业大学信息化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核心机房受面积所限,缺少统筹规划,全校范围内硬件资源利用率偏低,各项应用缺乏扩展空间,学校信息化平台无法全面有效的整合。二是出口带宽较小,网络速度较低不能满足需求,各层级的网络链路设备也有待更新。目前南京农业大学的出口带宽远小于一般的高校。三是网络安全形式不容乐观。南京农业大学校园网采用分段式防护,安全产品互不通信,缺少必要的整合,各自独立运行,导致安全防护能力较低。
其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开展的主要业务在内容数字化建设方面,自建或购买数字化学习资源,例如,校内学术讲座课件点播、视频学习系统、各类学习课件等。从总体上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化资源利用率较低,形式单一。目前普遍的形式为Flash 动画、视频录像、PPT以及Web 页面等。且大部分课程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课程模式,缺乏对新时期信息化资源的利用。这种情况涉及高校的管理体制、教学改革、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因素,是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信息化学习环境尚未形成,缺少推进的体制氛围。信息化学习环境需要推进教学改革,倡导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国内高校的系统的推动机制。
最后,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方面。南京农业大学通过校园网改造,提高了数据的可复用性。校园网络系统本应整合度较高,但一些业务流程比较杂乱,部分业务部门分割过细,被分割成若干小系统,提高了系统建设的复杂程度。还有,信息化系统不完善,对数据缺乏海量信息处理能力,导致对管理的指导功能较弱。信息化建设组织架构存在问题,缺少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已经建成的系统得不到有效利用。另外,校园二级网站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缺乏统一的风格,亟待规范。自建系统容易出现安全漏洞频出的现象,给校园网的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
2 新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首先,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方面。一要建立“统一服务,集约管理”的数据中心。优化配置服务器档次和数量,改善机房配套设施,合理应用服务器云服务技术,建设虚拟化、标准化的数据中心。共享使用,统一管理和配置,提高基础设施运行与管理水平,减低信息化成本。二要构建可信可控校园网管理平台,完善校园网安全管理体系。提早预防安全漏洞,全面检测南京农业大学信息化环境,对网络安全资源进行整合,构成一个全方位网络安全系统。三要筹建万兆校园网工程,建立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在校园网改造过程中,南京农业大学已建立了局部的无线网络,但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需求。未来几年,学校需要建设万兆校园网,完成网络拓扑结构的改造工程。
其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方面。一要建立基于移动的新时期环境。4G 时代的来临,信息通讯的主要途径已经更新,通过移动信息系统,营造新时期信息化环境,为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赢得先机。研发个性化的校园移动信息系统,积极适应各个方面的需求。为行政管理人员、教师提供一个平台,能够与同事和学生快速沟通。为校园内的老师学生们提供一个周到的电子秘书,实现随时随地用手机报名缴费、查询信息。通过提供优质、方便的信息化个,提高学校的信息化竞争力。二要促进全校数字资源共享,建设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引进新一代学习资源平台,探索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成立专业的技术团队,推动数字资源研发与运营,促进数字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数字资源门户,为学校各个管理及行政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提供资源服务。
最后,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方面。一要提升学校网站管理与建设水平,制定学校网站建设规范,对学校及二级单位的技术和内容进行科学管理。二要建立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原则。信息化建设会面临现有管理体制的问题,因此这是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学校需明确网络信息中心的地位与职责,进一步健全高校信息化协调、组织、与管理机制。三要构建学校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校园一卡通应用。升级校园卡,筹划构建校园卡金融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网上电子支付平台。
3 结 语
信息化极大促进了高校管理工作平台的创新,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提高高校工作的效率,我国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差异性,很多仍处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性建设阶段,更为深入地探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
关键词 节约型高校 后勤管理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10
Digital Way of Saving University Logistics Management
HE Yu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1130)
Abstract Logistic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with saving and 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to adapt, you ne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adapt to moder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rasp the social digital integrated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clarify the conserv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logistics building and digitization relationship explore a suitable way for China's digital, resul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to assume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and exemplary.
Key words saving college; logistics management; digital
1 节约型高校后勤与数字化的关系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发展的模式依旧是偏于传统的方式,也即资源的高消耗伴随着粗放型的经济走势与基本规划方案,如此,则带来了大量自然资源无谓的耗损,不仅如此,它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对空气、水资源的破坏,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严重侵扰。显然,这条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因为它本身的行为成为了发展的桎梏。也就是说,它的发展路径,它对于资源的依赖方式与处理方式,成为它自身发展的一种制约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者们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以及发展本身所蕴含的必然性。①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数量和规模成倍增长,同时也成倍地扩大了它的资源占有与能源消耗。因此,我国高校也逐渐承担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利用其技术与信息优势,以及社会引领作用,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与运作模式。这其中,除了高校本身应该承担的对社会应付的责任之外,它也应包含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包含在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后勤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高校后勤是直接与节约相联系的职能部门。
然而,高校的后勤管理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自然地因为其所处的高校环境而必然地走在节约理念与技术的前沿,它甚至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相对落后的。这个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高校的基础设施通常比较老旧,而高校决策层面对于后勤的重视以及相应的投入又通常不足,这导致了后勤管理改革的滞后。另一方面,后勤本身的制度问题也是阻碍其节约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之一,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在于管理上对于信息新技术的接纳不够。这两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可以发现,其实质还是在于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如何科学配置,从而实现生态友好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即资源管理的问题。②
目前,一个颇受关注的方案是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针对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服务系统,包括高校后勤系统,它实际上已成为信息社会对服务系统的必然的功能化要求。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后勤或服务的管理数字化可以保证其必然且必要的价值体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价值判断:其一,从其社会责任的角度看,高校后勤管理的改进必然也必须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其二,从其经济利益的角度看,后勤管理应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现代高校办学效益、办学质量及综合实力,从而为建设节约型高校提供重要支持;其三,从其教育理想的角度看,后勤管理应该与提高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文化品质、现代科学素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相适应,而更宏观地说,则是要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相适应。③
2 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数字化背景
在高校节约型后勤数字化建设的切实行动之前,对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数字化背景的了解是一个必要且必须先完成的功课。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及其庞杂,简单地说,它至少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协调各方资源配置、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以及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等等。
虽然如此,由于高校是各方人才汇聚的地方,所以技术上应该并不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高校应该在这一基础之上,充分体现其现代技术的信息优势与人力优势。当然,也应该看到国内与国际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国内高校环境有其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必然存在于国际接轨的问题。因此,如果要真正建立起一个长效机制,国内与国际的兼顾是必要的。
从信息技术的层面看,现代节约型服务系统依托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经济效益问题,一个是资源的配置问题。高校本身的运作还存在与一般商业运作的不同之处,因此,它本身还不能只从商业或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它还必须从人文的角度、从社会榜样的角度、从国家高层整体规划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此,则可以真正实现最佳的后勤数字化方案。
从历史传承来讲,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的资源利用模式,也即农业、工业及数字化三种模式。这三个模式的存在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技术条件的限制。农业模式所经历的时间最长,技术也相对落后,然而它极其稳定地存在了数千年。其次是工业模式,它所经历的时间不过数百年而已。数字化模式主要是现代的产物,是二十世纪后期的产物。目前,数字化模式所带来的改变是惊人的,也非常不稳定,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综合考量。但不管怎样,它的确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也不可回避的全球趋势。
二十一世纪刚过去十多年,人们已经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包括生活中的一切数字化技术体现,从购物、存取款、信息传递工具、交通管制、医疗服务系统、学籍系统等等,无不体现了数字化的强大力量。传统的工业模式虽然还不能说是被时代所抛弃了,但在这样一个多种模式并存的时代,能够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数字化革命理应受到高校管理及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承担起自己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④
联系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讲,高校所在的环境,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生活及教师生活等,都是后勤数字化需要考虑的范围。因此,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水电、环卫、维修建设、各个教师的配置、办公室的配置、实验室的配置等等,无不属于后勤服务的范围。
从服务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服务形式都是可以由社会整体来承担的,也就是说,它可以从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但它有一个前提,即社会化的程度如何。另一方面来看,也存在历史沿革的问题。从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传承来看,往往将后勤保障系统分割到每一个具体的事业单位,有单位内部进行配置和管理。当然这样做是有它自身的优势的,通常它比较稳定,容易控制,但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也就对社会整合资源产生了副作用。
曾经有一个阶段,也就是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我国高校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后勤的社会化,试图将后勤保障托付给社会力量或机构,然而这个尝试并没有最终获得成效,这是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到如今,高校的后勤保证依旧被划归高校内部系统管理,并成为高校运作中的重要支撑体系。然而,后勤保障体系又常常成为高校教师及学生诟病的对象,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质是后勤系统未能将先进的服务理念切实落实,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未能充分吸纳现代技术的优势和便利。从仪器设备的购置上看,传统的采购系统已经明显落伍,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提供的方便快捷,从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再者,信息服务也是后勤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将采购、添置、用户使用反馈、维修等信息及时传达到位,更必须借助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如果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之上,很难想象后勤服务能够跟得上现代人对于及时而准确的信息资源享用的需要。这是因为,在社会的质量在数字化推动下,其资源整合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⑤
从以上数字化背景的分析来看,我国高校的节约型运作模式的实现必然地要依靠现代的数字化技术,而其中的后勤保障系统的数字化实现将成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意味着对能量、资源的整体调整和改造,使用真正能够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手段与服务技术,从而实现电子化、信息化重组与资源共享。
3 节约型后勤的数字化功能整合途径
要实现节约型后勤的数字化整合,有必要对社会整合的大致历程有所了解,有必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数字化的推动是在工业化的社会分工基础上得到实现的。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未能纳入社会服务范畴,从而使得社会整合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困难,关键是转变观念,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思维模式转变成社会资源与信息共享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转变将有力地推动对于后勤改革的反思,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高校后勤的相对独立性与社会整合的矛盾可以在资源与信息共享的平台上得到解决。也就是说,首先需要建立的是一个高校内部支撑的资源与信息平台,这是数字化改革的前提,也是基础。如此,则高校后勤的数字化便可以得到与整个社会服务体系通融的机会与条件。
事实上,整个社会服务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因为大部分的传统作业已经为数字化技术所取代,最为突出的当然是规划设计方面的数字化体现,但也包括一些自动化的、或者说是通过软件控制的信息与反馈系统,数字化的门禁系统、监视系统等等。当然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些数字化技术整合起来,成为后勤节约型模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彼此分割的、无序地使用它们。但无论怎样,在数字化浪潮下的所有这些改变,都显示了高校后勤服务与社会数字化革命同步发展的趋势。⑥
如此,则对于高校后勤服务人员特别是管理决策人员提出了数字化的要求,甚至于对于个别单位来讲,需要一个数字化扫盲的过程,从而使得后勤人员的思想理念与技术思维能够切合数字化的需要,能够完成信息技术中的关键运作,比如获取信息的截获渠道、完成信息的检索与校验、对信息的流动进行监控和合理分配、对信息共享与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与维护等等。所有这些数字化实现,都是数字化技术不断更新的必然,也是在资源节约背景下高校后勤的必然操作手段。
在这个实践的具体问题上,后勤的节约化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一个节约型的后勤管理系统。当然,这个系统是属于后勤内部使用的,因此它必须适合每个高校后勤部门的实际情况,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是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平台建设,评价与反馈,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等。第二是节约型后勤管理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这一个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将成为整合后勤节约型建设的重点,也是后勤技术人员需要着力打造的,因为它直接面对的是全校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以及娱乐问题,同时也十分紧密地同社会大服务系统联系着,比如水电、物流,以及其它一些硬件或软件设施。第三是后勤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建设问题,它主要的是实现后勤部门与高校其它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这个沟通的特征是双向互动的,包括通知公告平台、各类动态服务平台、服务反馈平台等,主要反映后勤服务诉求与师生沟通信息,做到及时反映需求信息与服务反馈。另一方面,它还包括与社会服务机构的联网问题,做到及时疏通各种信息来源与诉求。
通过对部分数字化后勤改革的试点考察,证明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数字化成效是显著的,如果后勤数字化的整体规划能够切合高校的总体发展目标,那么这一数字化的动力与前景更能够得到彰显,并在最大程度地切合信息社会的整合目标,也即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目标。高校自身的地位显示了它作为社会行为的表率与先进,而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它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然,商业与企业模式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或者说,二者存在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构建着一个节约型为主导的良性的社会运作机制。这个机制将将在合理的资金与能源使用额度上得到充分体现,包括水、电、材、地、粮、油等重点项目将获得更有效的配置和管理,其他硬件设施与损耗也将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金,达成节能、环保、高效的后勤管理目标。⑦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乃至人文环境都受到了不可逆的影响,也正因如此,有效配置和降低能源消耗将成为未来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认识与尝试才刚刚起步,需要高校后勤部门更加深入探索数字化背景下节约型后勤建设在和谐环保、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更为精准的自身定位。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号:14SA0166)”项目资助;科研课题: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后勤管理整合模式研究
注释
① 陆大道.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的初步构想[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1:27-34.
② 刘海.高校后勤生态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内蕴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53-55.
③ 倪文B.从高校后勤管理角度谈节约型校园的创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9-121.
④ 王延长.未来后勤管理数字化[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3.4:43-45.
⑤ 苗勇毅.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7-69.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图书馆;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261-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fast,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Internet of things, such as vigorous development,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to a new level.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digital library as the background, study of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in the two projects and related statistical data.
Key words: big data; digital library; the database
从这个“大数据”展上看到了什么?2016年5月25日,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在贵阳开幕。国务院总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在致辞中说,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蓬勃发展,使互联网[1]时代迈上一个新台阶。今天的中国要把握住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1],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信息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努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表示,要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积极培育发展大数据等信息网络产业。依靠改革推动发展,这方面需要市场主导,政府也大有可为。要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推动政府信息共享,提升政府效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更方便。除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外的数据,都应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市场监管,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格局,实现“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民谋利、解民所忧,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图书馆专业队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变革-面向语义信息环境的嵌入式图书馆服务”为题,从基于系统的服务变化、基于馆员的服务变化以及再造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变革进行了详细论述。
浙江图书馆副馆长刘晓清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技术创新探索”为题,从数字图书馆的理想与现实、浙江数字图书馆建设、资源建设与整合、服务推广、数字图书馆案例的讨论、技术与服务创新探索等方面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作了讲解。提出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生态系统,数字图书服务要形成产品,追求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
1 大数据中数字图书馆和自建数据库分析
我们以中国知网电子资源为检索平台,以主题=“大数据数字图书馆”搜索,从发表年度,学科,来源数据库这三个方面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表。
图3和表3是分别对应的,从图表中我们看出,2002年一直到2015年,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方面的文章基础都是在500-600篇左右徘徊,没有太大的发展和突破,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这两个学科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来源数据库主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占了7473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占880篇,还有特色期刊占了316篇,还有一些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有300多篇。
图6和表6是分别对应的,从图表中我们看出,2002年一直到2015年,自建数据库方面的文章基础都是在50-300篇左右,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这两个学科所占比例达到95%以上,其他领域相对较少,来源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占了3698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特色期刊,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分别只有100多篇.
从图6,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在近10年左右,创新和发展得很少, 数字图书馆在图书情报领域,计算机领域应用的比较广泛.
2 特色数据库研究
本文之前研究的课题《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苗木种质资源管理应用研究》[2],再加上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花卉资源的关联规则算法》为依据,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苗木种质资源管理应用研究》项目中,数据库主要是搜集苗木信息,并设计相关数据库,研究的是苗木种质资源这块内容。
《花卉资源的关联规则算法》项目主要研究的是花卉信息数据中的相关内容。
这两个项目中研究的都是正对某一领域而专门制作的数据库的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苗木种质资源管理应用研究》是针对苗木数据库而创建的数据库,《花卉资源的关联规则算法》是针对花卉数据库而创建的数据库,在苗木数据库中可以查询到苗木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繁殖要点,栽培管理,观赏应用以及其他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实物的认识,了解,可以加深课本知识,通过实践来认识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花卉资源的关联规则算法》通过对花卉信息的收集,通过关联规则算法,找出相关性,通过后台特色数据库的研究,可以加深相关专业对花卉的理解,加大图书馆中花卉方面书籍的流通,从而方便管理,对花卉信息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3 结束语
“如果能够妥善应用大数据,我们可以拥抱更为美好的未来。”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全球首席执行官帕特瓦尔丹说,大数据就像新的原油一样宝贵,对大数据的利用开辟了一个新兴领域。他说,过去三、四十年,中国发展迅速,这使得数亿人摆脱贫困,中国一直在发展服务业和电商产业,制造业正在迅速现代化,这些产业已经比较成熟,中国现在需要新的增长点。“我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现在开始关注大数据、互联网产业,并把它们打造成经济发展新引擎。”
参考文献:
[1] 王浩, 刘冰, 张琳琳.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研究[J]. 新世界图书馆, 2016(2).
关键词:农村 图书馆 信息服务 互动
1.前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的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变得更加庞大,农村图书馆作为向农民群体提供信息的一个服务机构,实现农村区域资源共享、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成为了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大部分农村图书馆,都在逐步摆脱陈旧、落后的图书手工管理模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行农村图书馆的数字化升级,从而满足农民群体更高级的信息服务需求。随着农民群体对农业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提高,农村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求、升级的过程。实现农村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不但可以提高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使所有的农业信息能够在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上实现交互共享,最终实现农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数字化图书馆信息互动交流的特点
2.1信息多样化、流量大
农村图书馆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转换后,可以呈现出多种信息方式,并以各种载体的形式存在,多媒体信息资源是农村数字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形式。结合先进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一体,依靠网络平台,将多元化的载体信息呈现在信息平台上,为农民群体开辟一条高速的农业信息通道,供用户查询和使用,这是农村数字化图书馆信息互动交流的基础。受农村图书馆外部用户知识水平和信息需求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农村图书馆的信息流量只有不断加大,才能满足各种用户的使用需求。农民作为农村图书馆服务的直接受益者,不仅是接受服务更要积极参与服务的改进,不断完善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农村图书馆开辟专门的农业用户通道,供用户下载各类农业信息,并可以对无法查询到的信息进行留言,进一步丰富图书馆信息库存,提高农村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
2.2信息互动交流的双向性
数字化的农村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互动交流具有双向性,不但能够实现网络中信源和信宿之间的实时交换,也能够实现信源与信宿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使农民用户在使用农村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时,得到最直接、最及时的响应与反馈,使图书馆与农民用户二者间的信道建立过程,变得轻而易举。农村图书馆信息交流互动方式由传统的点对点,逐步转化为点对面的交流,形成网状的共存方式,将使农民用户获得信息资源的方式变得更为主动、信息源更广。从信息载体上看,农村图书馆信息互动交流成为一种虚拟化的交流方式,摆脱了受传统纸质载体与使用空间的束缚,实现了数字化的网络传递,使农村图书馆的信息、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传递与信息利用这几个环节连接得更为紧密。由此可见,在农村图书馆中建立信息服务的互动模式,有利于实现信息交流的最大化,提高农村读者的信息获取范围,提高农村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质量,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改善农村图书馆信息互动交流途径,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1强化网络信息资源基础建设,掌握农民用户需求
馆藏资源是图书馆的根基,也是实现数字化互动交流的基础,信息互动交流是建立在庞大的信息资源基础上而开展起来的。网络服务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得以延伸。随着农民群众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数字化服务已经成农村图书馆建设职能转换的必经之路。伴随农民读者对图书馆互动交流的需求逐渐提高,对不同形式的载体信息需求量也将进一步扩大,农村图书馆只有通过无限的网络资源,才能向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农业信息情报服务。针对农村图书馆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服务范围与服务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强大生命力,确保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2构建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方式
由于信息资源的多样化而直接导致的对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将会对农村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提出一定的挑战。因此,农村图书馆需要面对乡村间诸多类型的信息用户及其复杂多样的信息需求展开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来进行文献开发,丰富现有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直接借助网络中的信息共享资源,为农村读者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更加广阔的信息互动平台。特别对于多媒体信息的处理方式,是丰富信息种类,提供多元化服务的重点。例如:对农村图书馆现有书籍、期刊、资料、音像资源的数字化整理,对电子书籍、网络咨询资源、数据库资源、电子期刊、索引等的链接,都是丰富馆内外馆藏资源的有效方式,也是构建多元化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
4.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农民群体的生活方式,农民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快捷、高效成为信息时代最具代表的代名词。农村图书馆在数字化服务方式的带动下,也应由传统的服务方式开始向新的信息服务方式转变,适应时代所需,实现农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综合布线系统(PDS)是智能办公楼内部各系统之间、内部系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硬件基础,是现代化办公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根据一般农业科技中心的应用特点,综合布线需分为语音网、数据内网、数据外网和数字电视网。语音网为今后电话通讯等服务的网络,数据内网主要为农业科技中心内日常办公管理等服务的网络,数据外网主要为今后因特网的应用;数字电视网主要为今后数字电视的应用而考虑先布线到每个有线电视信息点。设计方案多采用灵活的星形拓扑结构,通过在分配线间进行跳接通讯设备或网络设备构成不同的逻辑结构,既适合电话语音系统的需求,又适合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通讯的要求,使得用户能根据不同工作需求方便组网和使用信息点。系统将所有语音、数据设备的布线组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上,并且将各种设备终端插头插入标准插座,而且该系统不仅能支持一般的话音、数据传输,还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不同生产厂商机器的互连,可适应各种灵活的、容错的组网方案。整个系统采用6类非屏蔽系统,能支持语言、数据、图像、监控系统中信号传输的要求,为综合型、开放式结构,易于扩展、变更。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良好的经济性和适应未来的先进性,桌面可以支持千兆以太网应用。农业科技中心信息点的设置需考虑今后数字电视的应用,统一考虑数字电视网络信息点的设置。
1.1工作区(WorkLocation)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是工作区(各个用户)内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之间的设备组成,包括信息插座、连接软线、适配器等。根据农业科技中心的功能特点,信息点统计按照建筑弱电设计规范及相关的设计经验得出,一般布点原则:标准办公室点位可按照2个内网、2个外网、2个语音进行设计;领导办公室可以按照1个内网,1个外网,2个语音设计;休息室按照1个内网,1个外网,2个语音设计;会议室、展厅等场所根据使用面积进行设计,考虑适当预留;所有有线电视信息点旁设置1个网络信息点,满足今后数字电视的应用。
1.2水平(Horizonta1)子系统
水平布线线缆均沿各层的地面或吊平顶中布线,最大的水平线缆长度不超过90m。根据EIA/TIA568标准和ISO/IEC11801国际综合布线系统标准,在工程的水平布线系统中信息插孔采用RJ45的标准插口,水平线缆采用六类4对UTP,带中心十字骨架。
1。3管理(Administration)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是干线子系统和水平子系统的桥梁,同时可为楼层组网提供条件,包括双绞线跳线架、跳线(有快接式跳线和简易式跳线之分),在有光纤需要的布线系统中,还应有光纤跳线架和光纤跳线。当终端设备位置或局域网的结构变化时,有时只要改变跳线方式即可解决,而不需要重新布线,起着管理各层的水平布线连接相应网络上的作用。农业科技中心的每3层楼弱电小间设分管理间IDF作为二级交换管理间,用来管理布线系统。
1.4干线(Backbone)子系统
通常由单体建筑设备间至各层分配线箱,采用大对数的电缆或光缆,两端分别端接在设备间的跳线架上,为建筑物提供干线电缆路由。语音垂直主干采用三类大对数电缆。数据垂直主干考虑到今后网络的扩展,采用2根6芯室内多模光纤。
1.5设备问(Equipment)子系统
采用跳接式配线架连接主机和网络设备,由设备间中的电缆、连接跳线架及相关支撑硬件、防雷电保护装置等构成,可以说是整个配线系统的中心单元。因此,其布放、选型及环境条件的考虑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将来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及维护和使用的灵活性。语音总配线架采用交叉连接配线架,连接来自各管理间的语音干缆,数据总配线架采用l9”光纤配线架连接来自各管理间的光纤。
1.6建筑群(Campus)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将多座建筑物的数据通信信号连接成一体的布线系统,可以采用架空或地下电缆管道(或直埋)敷设的室外电缆和光缆互联起来。此外,还需设有防止电缆的浪涌电压进入建筑物的电气保护装置。
2农业科技中心有线电视系统
有线电视机房可以设在弱电机房,信号源主要为有线电视台信号。电视信息点数共为40个,点数分布为会议室、餐厅、领导休息室、活动室等。放大器、分支分配器采用美国杰士美产品,所选产品的性能符合国家标准。考虑到今后数字电视的应用,每个有线电视信息点旁都需单独配置1个数据信息点。该数据信息点在综合布线系统中统一考虑。有线电视系统设计为双向邻频传输系统,带宽为5~860MHz。其中,上行频段为5~65MHz,87~550MHz为电视广播信号传输,550~750MHz为数据信号传输,卫星电视安排在450~550MHz频段,调频广播频段为87—108MHz。在系统设计中应考虑电平的双向计算和“漏斗效应”问题。室内垂直水平主干线缆采用SYwV-75-7,在垂直、水平桥架内敷设。集中分支分配引至用户终端的线缆采用SYwV•75—5。所有的放大器、分支分配器均采用双向传输型。宽频带放大器、混合器等设备带宽达860MHz;分配器、分支器、终端出口等设备带宽应达到1000MHz;用户分支分配器隔离度>30dB。图象主观评价不低于4级;用户终端电平68±5dB;邻频电平差≤2dB;系统电平差≤12dB;系统载噪比I>43dB;组合3次差拍比CTB系统载噪比1>54dB;邻频抑制比>160dB;甚高频段频率偏移≤20KHz;图象伴音功率比为10~20dB。
3农业科技中心综合管路系统
弱电系统是现代建筑物内的综合系统工程,包括与大楼内建筑体、变配电、供气、照明等设施有关的安全防范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安保监控系统等。大楼弱电系统对建筑物来说是一个整体,从管理、控制机房、弱电管道到各信息点或控制点都有相关的路由。这些路由按一定的规律,合理有序、有机地通过弱电系统的综合管路安置在大楼内。综合管路系统的设计,可以合理地建立弱电系统的公共通道。综合管路的内容包括了与整个弱电系统相关的弱电预埋管、预留孔洞、弱电竖井、桥架、管路及系统的电源供应、接地、避雷、屏蔽和机房。综合管路的设计和施工还牵涉到其他管路(如暖通、给排水和强电)和建筑功能的综合配管或调整。结合农业科技中心的建筑特点,进户管线采用地下进户方式,地下进户管应埋出建筑物散水坡外1m以上,户外埋设深度在自然地坪下0.8m。当进线电缆数较多时,建筑物户外应设人孔。垂直干线敷设采用弱电桥架(线槽)的方式,可以大量减少预埋管路,方便建筑施工,并且可避免预埋的盲目性造成的损失,修改管线和维修都很方便。水平子系统采用走吊项的轻型装配式电缆桥架的方案。装配式槽形电缆桥架是一种闭合式的槽架,安装在吊项内,从弱电井引向各个设有信息点的房间,再由预埋在墙内的不同规格的线管,将线路引到墙上的暗装铁盒内。
4农业科技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
农业科技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包括农业局、农科所网络的建设。中心机房设备包括中心交换机和防火墙,适应农业科技中心内部网络和因特网络管理要求;楼层交换机按照农业局和农科所各不少于100个用户端口配置;应用服务系统服务器今后另行采购。所有交换机之间的连接采用具备3层交换功能的千兆传输模块。二层交换机具有千兆端口上联的多层交换机,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冗余性。防火墙采用百兆防火墙,网络接口卡支持百兆以太网网卡,支持模块化的结构,可通过加插模块的方式进行LAN接口的扩展。
4.1核心交换机主要技术参数要求多层路由交换,每个交换机最大12个千兆端口,4个1000BASE—T组合端口,支持虚拟堆叠和物理高速堆叠,背板带宽24Gb/s,包转发速率17.86Mp/s,提供包括二、三、四层的多层访问控制列表、通过TACACS+和RADIUS服务的802.1x用户认证,提供广泛的、支持GARP/GVRP和802.1Q的VLAN。
4.2接入层交换机主要技术参数要求24/48口100M,2口1000BASE—T及2口1000BASE—T/SFP组合端口,交换能力12.8/17.6G,包转发率9.5/13.1Mp/s,MAC地址表:8K,支持802.1d/w/s多种生成树协议及环回监测功能,支持802.3ad链路聚合功能,每台交换器可设定6组链路,每组8个端口,支持多对一端口镜像功能,支持802.1QVLAN及GVRP功能,4KVLAN组,支持Radius、TACACS+认证机制,提供端口安全性、802.1x端H/MAC存取控制、802.1xGuestVLAN、广播风暴抑制、TrafficSegmentation、Safeguard引擎等安全机制。
4.3防火墙主要技术参数要求2个WAN口、7个LAN口、1个DMZ口,整合Firewall、VPN、Router于一体,防火墙包过滤速度150Mb/s以上,同时会话数25000笔以上,可支持300个VPN通道,支持ZoneDefense联动预警机制,内建入侵防御系统,并可自动更新入侵特征数据库,支持服务器流量负载均衡,可阻止实时通讯软件、P2P应用,防御DoS及DDoS及网络病毒攻击,通过ICSAFirewall,ICSAIPSec等国际认证,无使用人数限制。
5农业科技中心安防系统
根据农业科技中心建筑规划的特点,大楼内部安保系统不仅要求美观,更要求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了确保大楼的安全以及保证工作人员及宾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意外情况发生时,避免事态扩大、及时得到控制,建立以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为主的防范综合系统,使其具备完善、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严格的保安防范措施,采用全方位、全天候、集防盗、防抢、监控于一体的立体安全防范系统。安防管理系统由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构成。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主要考虑在门厅、停车场、走廊、主要出入口、电梯等重要部位设置监控点;防盗报警系统主要考虑在财务室等重要部位设置报警点。安防机房设在一层消控中心。根据需求,确定大楼共需要彩色半球摄象机47个,彩色枪式摄象机10个,室内高速球摄象机2个,室外高速球摄像机4个,电梯摄像机3个。中心设备主要为数字硬盘录像机,集视频多画面分割、切换显示、数字视频移动报警、报警联动、图像压缩/恢复、数字硬盘录回放、资料备还原、智能搜索、远程登录访问/控制等多功能于一体。现场监视、硬盘录像和资料备份、智能回放、远程登录访问等5种功能可同时同步进行,智能自动化程度特别高,大大减少了手工操作,从而实现无人值守的目的。财务室设置红外报警探测器1只。报警主机键盘与监控系统设计在一楼的消控机房内。
6农业科技中心公共广播系统
为了完善现代化办公环境,并为农业科技中心增添几分温馨和舒适,同时也为科技中心信息提供便捷的途径。根据农业科技中心的实际需求,针对走廊、大厅、餐厅和室外环境等场所,设计农业科技中心公共广播系统,功能包括背景音乐广播和紧急广播。扬声器主要分布在科技中心的公共场所,如走廊、大厅、餐厅、室外绿化带等,室内选用吸顶扬声器,室外选用防水扬声器。平时可以联成一个整体或分区播放音乐节目;当通知时,播音人员可以将当前背景音乐状态切换到广播状态,消息和通知;预留紧急广播功能,如发生火警时,可立即切换为消防广播,指挥人员疏散。公共广播系统的声源包括CD机、双卡录音座、FM收音机、话筒等,并留有消防、紧急广播接口,能被消防广播强制优先接管,符合消防紧急广播规范。
7农业科技中心系统
为保证各子系统的弱电设备在突然断电的情况下保持正常工作,设置UPS不间断供电系统。UPS系统可位于消控机房,采用三进单出在线式供电方式,配置总容量为10kV,后备时间为2h。需要UPS供电的系统为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设备。
8农业科技中心防雷接地系统
根据所在地区的雷电等级与设计单位设计的建筑防雷接地系统,设计弱电的防雷系统,并对整个智能化系统及弱电机房和弱电间进行完整的接地设计,以保证智能化系统安全运行。具体要求为:弱电系统与楼内其他电气系统共用一个联合接地体,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Q;各弱电机房接地引线应采用铜导体;机房设有连接基础体的接地端子箱局部等电位接地网,机房内所有设备和箱体需接地部分都用BVR16、BVR6平方导线接到等电位接地网;UPS电源系统应采用重复接地。在大楼内各弱电间内分别设一根连接基础接地体的接地铜排30×3mm,作为弱电竖井的垂直接地干线;各弱电配电间内分别设立一接地端子箱。桥架之间用6mm编织铜带进行连接,水平及垂直桥架用BVR一1×6的导线与接地端子箱连接。机房内考虑三级防雷,要求保护各网络机房、弱电机房设备及计算机网络主干设备的电源防雷保护。所有弱电间内均需安装设备供电电源避雷。
关键词: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化
二十一世纪是社会高度信息化、经济高度知识化的时代,实施农业科技信息化是我国农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大举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广大农村全面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和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民科技意识,使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地得以转化,从而增加粮食单产和质量,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将科技知识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也就是如何通过信息化这一载体的有效实施,全面加强农村科技工作,推动农村迅速奔小康,这是农村面临的首要问题。“农村要致富,先修科技信息路”。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对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全国许多地区在实施农村科技信息化工作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在科技服务、示范、推广网络建设和解决农村科技下乡入户问题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如何作好农村科技信息化工作与大家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什么是农村科技信息化?
农村科技信息化是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全过程的科技化、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装备现代农村产业,以数字农村作为核心和主要表现形式支持农村经营管理,以信息科技服务体系作为依托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提升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腾飞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动力,信息化为科技插上了翅膀,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智力支持和快捷、畅通的信息高速路。
二、如何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化?
信息化对农村来说,是一项全新工作,如何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发展农村科技信息化,进而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首先,加强领导优化环境。
农村科技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需要行政推动和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举全社会之力才能实现建设目标。将“农村科技信息化体系建设”列入经济建设大事之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优化环境。
其次,以农村科技信息化为核心,打造科技综合服务体系。
通过几年来一些地区的实践我们体会到,铺架产学研合作之路,提升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档次,必须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及功能完善的科技示范网络,才能实现技术到位、示范到位、推广到位;只有科技信息真正落实到生产第一线并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才是科普和成果转化最有效的途径。按照“围绕财源抓经济、突出项目求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科技进千家万户为重点,打造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再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全面实现农村科技信息化。
要想真正长期持续、稳定有效地将科技信息输入农村,只有实现农村信息化,才能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1.科技信息网络基础条件的建设
一是硬件建设。首先建设信息网络平台。各涉农部门及乡镇与县、市信息网络平台的连通,使农村科技信息化具备硬件基础,使农民长期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得以拓宽,农业科技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是应用软件。开发科技成果推广网、电子政务网站、信息数字化管理通用系统软件、信息网络内部的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数据库系统等。
三是网络连接。实现省、市及各级行政部门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横向联接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小学校,下联各乡镇,外联互联网的广域网络,实现政务信息网、国际互联网、内部城域网络相互融合、“三网合一”的信息网络。
四是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内容。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从科技信息指标体系标准化、科技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两方面入手,解决科技信息系统的数据和信息的兼容与共享,模块划分、系统安全、数据校验及出错处理等过程和方法的规定。
2.农村科技信息网络要实现的目标
农业科技信息化工作主要是以搭建完成的信息网络平台为网络基础,建立农业产供销信息平台、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服务热线、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以及农业预测预报系统,同时建立农田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组成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工程的主体框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各技术部门的统一服务平台。
3.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具体内容
3.1农业信息网络系统
这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系统内部的各乡镇、村屯、农场生产队,可以在网络内部实现远程查询,田间肥力、墒情、苗情、杂草及病虫害监测,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3.2农业信息化中心平台
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各种系统软件的服务器,通过认可协议对系统进行查询,对专家系统进行咨询,以及各种数据库的建设。
3.3农田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地理背景、本地调查、实时农田采集、以及经济的数据。
3.4农业产供销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的产供销信息。
3.5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方面的相关信息。
3.6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3.7农业预测预报系统。实现农业生产、销售,农业生产资料等信息的预测和预报。
3.8乡镇、村屯终端。在农民集中的乡镇、农场设立一个电子触摸设备,让农民免费得到信息;同时为无力购买计算机的农民设立电子查询室。在每个村屯至少设立一个信息点,配备一名信息员、一台计算机以及相关的配套设备,对每个信息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使信息员承担信息收集和信息传达的双重任务,让农业信息化工程真正的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
4.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实施的制约因素
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一是由于资金不足因素,乡镇通村入户及相应配套设施还无法解决;二是农村科技人员的科技水平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尚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须对农村信息化工作进行必要的整合,减少重复投入造成的浪费;四是农民的科技培训具有长期性和必要性的特点。
目前,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的同时,进行工程建设。在解决村屯终端及入户问题上,优先发展有条件的村屯及种植大户,可由财政实行先投后收、给一定补贴刺激的鼓励政策,使工程逐步得以实施。
通过保障体系及网络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农村科技信息化从内容、到实质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农民将增收,农民生活必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村必将会快速奔向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积极探索农村信息化建设特色之路.湖北省科技厅.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电子类专业;物联网
作者简介:胡海根(1977-),男,江西丰城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李光辉(1970-),男,湖南资兴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临安?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教改项目(YB1125,ZC1128)、浙江农林大学“电路分析”精品课程(201014)、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课程建设专项”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51-02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业领域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诸如精准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以及从数字农业到感知农业等,无不从广度和深度上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为此,如何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特色背景,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电子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智力技能型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主要以浙江农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讨浙江农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增设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并加强其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
一、农林院校的特色
农林院校大多以农业和生物科学作为它的独特专长。林业科学、植物科学、食品科学、生物科学以及园林园艺等学科,是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比较明显优势的特色学科。[1]而作为“非主流”的其他学科,则是各高校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调整了自身的发展思路,把学科建设延伸到理工、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科等门类。例如,浙江农林大学经过五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其他“非主流”学科则自然成为了“配角”,服务于传统的优势学科。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非常迅猛,“非主流”学科,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显现,例如:精准农业中GPS、GIS、实时信息的采集处理等都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工厂化农业中的信息采集处理及控制也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大多承袭于传统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严重脱节,没有很好地依托农林大学自身强大的学科特色背景。
二、电子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利用WLAN、Wi-Fi、Wi-Max、WSN、UWB、ZigBee、Blue Tooth、RFID等智能传感信息设备实现了物物相连,并由此催生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物联网能按约定的异构互联协议,把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各环节与互联网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生产、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参与的绿野千传(GreenOrbs)则是诸类成功的应用案例。
2.基于实时控制的设施农业及其装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种植、设施养殖的农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为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如: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耕作作业、果实收获、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包括农业机器人),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智能温室);畜牧生产的自动控制可优化饲料配方,自动调节动物生产环境。
3.基于农林产品的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
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农产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体健康,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农林产品的品质与安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类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不断涌现出来,如:木材检测技术、水果无损检测技术等。
三、电子类专业应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2]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实现现代化农业,摆脱传统农业束缚的进程中,农业电子信息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作为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在培育电子信息科技人才方面必然会独具特色。
四、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与其优势学科相适应的专业方向与培养方案
目前,大多数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计划几乎沿袭工科高校的相关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工科院校的基本一致,没有充分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往往造成学生就业困难与农业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农林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先天受到“歧视”,无法与工科院校的同类专业“同台竞技”;另一方面,造成与现代农业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为解决这一现状,农林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适应现代农业领域需要,笔者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以科研创建培养特色,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推动了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与高新技术的产生。”这是在广东科协论坛第十四期专题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作了“学科交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专题报告,以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例阐述了多学科结合的重要性。2011年,由我校和清华大学牵头,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参与建设的“低碳与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开展碳汇研究中,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大范围布设测量、异步与同步共融、连续观测统计、人类难及区域、少人工或无人工等碳汇计量和监测中影响数据科学、精确等方面的问题。
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林学、生态学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交叉融合,这也是我校科研的特色之一。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与教学并进、以科研带动教学,有利于实现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研究性教与学,使研究性教与学变得切实可行。例如,特别是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设科研方向的选修课等形式,可使毕业生在科研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相关的农学、林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电子信息技术与农林学科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学的各环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校从2008年就开始启动基于林业领域知识的信息技术应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林业信息化定制班”培养方案,以培养即懂林业业务又懂电子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受到浙江省各地林业局的热烈欢迎,定制班的建立即能解决当前的人才急需,又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在专业教师队伍专业背景选择、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方向选定等方面要注重交叉学科的比例。
2.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嵌入式系统方向
近年来,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感知农业的发展,嵌入式系统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小,其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嵌入式系统在现代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可以将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现代化的“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甚至,在物联网这一综合性技术中,嵌入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无论是智能传感器,无线网络还是计算机技术中信息显示和处理都包含了大量嵌入式技术和应用。[3]为此,嵌入式系统将成为农林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
嵌入式系统从学科上,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等众多领域;在系统的架构上涉及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底层驱动等技术,因此,靠一两门课程难以讲授其方方面面。[4]而目前,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仅开设了“高级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以及“DSP技术及应用”等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完全是偏硬件的一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还不能构成嵌入式系统方向的有效支撑。嵌入式系统本身是一个软硬件系统,强调的是软硬件系统协同设计。因此过分强调硬件系统或是软件系统都有失偏颇。为此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仅仅要考虑传统的硬件系统知识,同时还须安排大量的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内容,包括嵌入式系统高级C 语言、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程序设计等内容。
3.探索积极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激励个性化学习与创新精神
工程实践能力应是应用性较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和实施措施方面,适当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实验、实训课程分为三个环节。例如,第一为基本训练环节;第二为综合训练环节;第三为自由选题环节。第一和第二环节主要针对大部分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第三环节主要针对有兴趣继续往深度和难度发展的同学,由学生自由选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数量和难度,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同时,积极利用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放实验性项目”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等课外实践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例如,根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生产科研单位对大学生技能与工艺知识的需求,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在电路设计、制作、调试与工艺方面的能力培养,在必要时开设相应专题辅导班。总之,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充分发掘和培养同学的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
4.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与效果
经过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的实施与不断实践,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成果丰硕。例如:五年来,大学生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二等奖以上者9项,其中,包括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金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ACM程序设计全国邀请赛二等奖1项,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专业人才技能与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另外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12项。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如何在不破坏木材的前提下检测出木材内部情况,以更好保护木质古建筑?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李光辉教授指导孙林飞、刘凯等在校本科生研发的“木材无损检测仪”,解决了这一木材研究领域的难题,并成功地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010年8月,他们带着发明的木材无损检测仪,为故宫和天安门的木柱和木质结构建筑,成功地进行了检测,效果非常理想。
五、结语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分析了农林院校的学科特色以及在大农业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探索了现代农业领域中的电子信息结合点,并结合我校的学科布局、科研特色及成功案例,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了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今后的建设方向。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我校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逐渐培育我校特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铁风莲.农业院校电子通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8,(2):84-85.
关键词:四化同步;小城镇;规划;通州;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1、背景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贯彻落实十精神,北京市拟在通州区先行先试建设“四化同步”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实现以点带面深化改革发展,于家务回族乡被指定为通州区“四化同步”试点乡镇,但是如何用“四化同步”指导小城镇未来发展,国内目前鲜有实例,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
2、于家务现状分析
2.1 优势
2.1.1区位条件好
北京市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通州区是北京市的东部门户,于家务回族乡位于北京市东南、通州区南部,距离市区建国门30公里,距离通州新城18公里,距离京津塘高速2公里。
2.1.2第一产业基础好
于家务回族乡全乡耕地面积超过乡域面积的50%,在通州区各乡镇中居于首位,是通州区乃至北京市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区。
2.1.3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于家务回族乡近十年来第二产业总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稳步增长,亟待发展。
2.1.4一园多区建设初见成效
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综合服务A地块,工业用地A、B区以及乡中心区、次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均已获批。
2.2 劣势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且村庄规模偏小;农村产业用地效益差,工业大院数量多,亟需整合;旧村改造具备基本条件,但进程缓慢;限建因素多,基础设施配置不足,难以满足乡域快速发展要求。
2.3 机遇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最新定位,明确了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国际种业园区《国家种子“硅谷”发展战略研究》已经得到副总理的亲自批示,将打造一个立足北京、服务全国、影响世界的国际种子“硅谷”;北京市拟在通州区先行先试建设“四化同步”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实现以点代面深化改革发展,于家务回族乡被确定为通州区“四化同步试点乡镇”,是其发展的良好契机。
2.4 挑战
如何把四化相结合,避免相互割裂,如何将一园两院统筹发展,避免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如何把园区建设与城乡发展相结合,避免城乡分隔,是于家务回族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三个主要挑战。
3、“四化同步”解读
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四化”目标,而且对于四化之间的关系,也作了深刻准确的描述。其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既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二,“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这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既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其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这也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大势所趋。没有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也会失去依托目标,广大农民向何处去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于家务发展策略
4.1 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四化同步发展
4.1.1以园区建设带动工业转型
加快国际种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会展农业,适度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区,举办一系列国际化、高层次、强带动的农业会展,促进三次展业协同发展。
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将于家务打造成为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先导示范基地、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基地。着力提升工业化水平,通过农业相关的高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于家务的工业化,加快企业集聚和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真正实现“四化同步”。
4.1.2通过土地流转和旧村改造推动城镇化发展
着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形成以城带乡新格局,提高全乡城镇化水平,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打造城乡融合、多点支撑、协调均衡的空间发展格局,为于家务产业发展提业空间。
加快旧村改造,实现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的同步协调推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财政、市场等手段,确保旧村改造顺利进行。
加快于家务特色乡镇建设,重点开展土地整理和土地置换,鼓励大型企业与乡镇对接共建,大力引进绿色低碳产业,使于家务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科技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乡镇。
4.1.3以园区建设为契机,推动全乡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全乡信息化水平
打造数字于家务信息平台,抓好全乡数字化建设顶层设计,加强信息化集约建设、资源共享,推进全乡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以编制成果数据库建设为核心,继续拧规整和入库工作,简历于家务综合数据中心;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引导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在设施园艺、农业生产服务等方面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升级。
4.2 一园两院多院区各有侧重,协同发展
以四化为引导,统筹协调乡域内各园区建设,优化布局,协调发展,避免相互之间出现恶性竞争与内耗。
4.3 城乡统筹,增强第三产业发展
于家务目前的城镇化进程将围绕就业的非农化展开,要又好又快的发展非农产业,就必须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壮大产业园区,扩大乡中心规模,建设农村组团,土地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破解土地瓶颈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农民向乡中心的持续转移、向产业园区的集聚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用地需求和农产品需求都得到满足。
第三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高端服务业、农业休闲旅游、养老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外来企业的进入给于家务带来的不仅是财税上的支持,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民可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实现就业,把产业支撑、工业发展与农村社区组团衔接起来,才能为农民非农就业提供可能。
建设农村社区组团使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农村社区组团的建设可以使成真的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又为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腾出了空间。
5、结语
四化同步指引下的小城镇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在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同时,实现土地集约化使用,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由于篇幅所限,关于四化同步如何在具体的规划中指导于家务的发展文中只是涉及较少;全国幅员辽阔,小城镇众多,不同的小城镇具有不同的特殊性,本文旨在提供四化指引下小城镇发展的应用实例分析,为其他小城镇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困境及其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3(11).
[2]王林容,薛国凯等.《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背景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1(7).
[3]周瑾,张勇.《城市化进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
[4]李五四,陈康.《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差异》[J].城乡建设,2003(12).
[5]黄新文.《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战略视觉和多维选择》[J].小城镇建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