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性格缺陷导致行为不良。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一般是年初离家,年底前回家,与留守孩子联系较少,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连起码的关心和照顾也不够。而这时的儿童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的分离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使之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不求上进,少数儿童竟然迷恋网吧。少数经商务工父母在外发展较好,总认为对子女缺少关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金钱、物质上无限的满足,以此作为对孩子的一种补偿,这样,使孩子逐渐形成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奢侈浪费等陋习。

2.无心学习,成绩普遍下降。留守儿童由于性格缺陷,导致行为不良、学习成绩下降外,另一个原因是: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普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较低,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他们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长大后走父母的老路外出打工挣钱;“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思想直接影响其子女,从而导致孩子无心学习。加之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效果极差。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绩只能每况愈下。

3.缺乏亲情,安全隐患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得不到父母及时正确的指导约束,因而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害事故屡见不鲜,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要从关心关爱入手。首先,要纠正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的错误认识,而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上,做到每周交流两至三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应经常与子女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学习环境好,有一定文化、责任感,能较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若不然,应留一方在家中监护。再次,留守儿童父母还要端正认识上的另一误区,根除“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思想,引导孩子明确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2.学校教育是重点

①学校应逐步建立留守儿童监测机制,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组织教师开展“家长”、“留守之家”、“老带扶”、“手拉手”、“健康心连心”等相关系列活动。

②学校要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搭建平台: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与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学校开展班队主题会、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调查、走进打工者等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家长的艰辛与不易,增进学生对家长的理解与沟通。

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有表现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留守儿童与他人沟通交流、乐观、合群的品质,以改变性格上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快乐。

④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职的心理老师;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⑤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和生活环境。

三、社会教育是核心

①社区(或村部)要配合学校开展定期的(如每月的5、15、25号)“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活动日,可联合采用座谈会、随访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心理问题……

②有条件的地区由学校、村居委会、共青团等根据已有条件建立村组留守儿童工作室、托管所等活动中心;组织乡村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组成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学校、社会共同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户邻里管护网,使每个留守儿童有人管护,让留守儿童充分受到社区的关怀;保证其健康成长。

第2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

1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监护失位导致的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情况下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者自我监护。

1.2 亲情匮乏导致的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经常和自己的亲戚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这种隔代的教育是残缺的,大多数的亲戚往往只能对他们在生活上进行关心和爱护,而忽略对思想上的引导与约束,使得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上进行“挥霍”,性格放纵,不思进取、经常违规违纪。父母在物质上给予的补偿更加的滋生了这种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生活上的问题。

1.3 家庭教育不完整导致的留守儿童心里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疏远,逐渐产生了消极的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2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2.1 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体制因素。 从宏观上说,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体制因素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留守儿童的现象是我国在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说产生的一个衍生物。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绝对数量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难以改变和城乡壁垒的客观存在,农村孩子进城之后, 城市只是他们暂时的栖身之所,他们在户籍、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与城市的孩子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原因只能让更多的家庭选择把孩子留在原来的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就已经埋下对社会不公的怨恨心理,在加上父爱和母爱的缺失,以及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便产生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2.2 家庭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历来是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长也是学校和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3 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给予留守儿童教育与引导的不足,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正因为如此他们就需要所在的学校给予更多的心理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班级集体的温暖和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来弥补母爱和父爱缺失对其心理健康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学校、社区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缺乏相应的重视,在教育理念、经费、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极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缺少家庭的关心和教师的特殊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3.1 在政策体制方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工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而进城务工,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子女不可能来城市里享受相应的资源和服务。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对比分析;学籍管理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显示,很多农村的家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父母为了挣钱外出打工,把孩子就在家里,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他们已经吸引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因此留守儿童的问题也需亟待解决。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人际交往能力差

之前我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上课的时候听课很认真,每次的课堂作业完成的都很好,对老师同学也很有礼貌,班级里的事情也很热心,就是有一点,不善言辞,很少最别人主动沟通,并且家庭作业几乎都没有按时完成。后来我去他家家访,到那才发现原来这个孩子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去了外地打工,只留下他自己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平常爷爷奶奶只管孩子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对于学习没有上心,并且农村里的老人知识水平有限,好多内容他们根本就不懂。另外,由于没有父母和伙伴玩耍,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谈,久而久之就变得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因此,这个学生的家庭作业经常有不会做的,没有人去问,也不想去找老师和同学沟通,导致作业每次都不能按时完成。

2.缺乏母爱

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字眼,母爱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爱,但是这对于那些留守儿童来说简直跟奢求一般,他们常年与母亲分别,没有机会去感受来自母亲的爱,很多学生因为这点脾气很暴躁,上课不认真听讲,跟老师斗嘴,非常的叛逆。就比如我班里的一个学生,他的父母离异,跟着父亲,但是父亲在外打工挣钱,把孩子就在了家里,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心理已经收到了很大的伤害,从小就有一种叛逆心理。上课的时候这个孩子总是说悄悄话,说他两句还会大吵大闹,课下作业完成得也不认真,成绩更是不值一提。相比其他的学生,这个学生似乎是班里最难管教的,后来我了解到他的家庭信息,才知道这个孩子是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

3.学校学籍管理不健全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部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学籍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方便了学生信息的统计,还有利于教学的评价。但是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在一些落后的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应用的效果不是太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常出现瘫痪状况。二是,县、校端学籍系统“留守儿童”的名单导出和维护功能存在一些弊端。

二、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策略研究

1.用爱心,多关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大都心智发展不健全,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教师需要多加关爱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多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走出自卑,走出心理阴影。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课上多让他们回答问题,课下多一些时间进行辅导,鼓励同学们一起玩耍,多组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很有帮助。

2.多鼓励,多引导

留守儿童缺乏的就是鼓励与关爱,他们往往都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教师要多加引导孩子,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绝对不能体罚或者辱骂,要用最温暖的方法来教育引导孩子。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底子都不是很好,教师在教学时要重点关注,发现有同学不懂立马进行指导,不能让孩子模棱两可,恶性循环,会导致成绩的严重下滑。

3.建学籍,作依据

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奶奶爷爷抚养,但是这一代人的观念、行为方式已经落后了,对于学生的管理他们根本就是力不从心。为了更好的掌握学生情况,学校应该从学籍管理中严格统计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及时更新留守儿童信息,改变原来的弄虚作假的问题。

在建学籍时,我们学校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现在技术比较发达了,学籍的建立通过一些特定的程序就可以完成。在建立学生学籍时,必须把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写清楚,具体的监护人也必须明确,还有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必须准确无误。只有这样,当学生在学校发生情况时,学校才能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另外,学籍建立以后不是万无一失了。为了更好的对学生们进行管理,还要定期更改学生学籍中的具体细节,确保学生掌握更精确地留守儿童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教育和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87-01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现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浅析如下: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校规等,这就为他们的教育学习制造了思想障碍,使得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

3.人格方面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动因是家庭、学校、同伴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为此,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4.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体制的产物,这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产业在效率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劳动力收益差距吸引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的规律。

2.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3.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4.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国联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组编.教育心理学[J].2009(11).

[2]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留守儿童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2-01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接触面相对狭小,感知渠道的来源有限。感知觉尚处于初步发展水平,他们对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还不完善。所以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宜多采用直观性教学,借助生动的语言、鲜明的板书、充实的内容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尽量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他们关注教学过程,给农村留守儿童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农村留守儿童拼音教学更具直观性。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没有正确的感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就会成为“镜中之物,水中之花”。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而小学生限于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感知发展水平不高。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越容易理解和巩固。正确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多重剌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工具,它在课堂前就需要教师去精心准备,把有效的知识形成图片及文字,在课堂上结合学生情况充分地展示出来。这样,就突破了语文教学因一堂课40分种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有限性,突破语文教师在设计重点难点上的无序性。以往的课堂,总是有因为教师的表达或不到位,或距离太远,部分同学听不清楚而要重复许多遍。而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直接看屏幕或视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样,多媒体的使用,开辟了一条省时省力、高质高效的科学途径。这一切有利于发挥学生多个感觉器官对文字信息的接收能力,理解能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有研究表明,在学生接收的语文信息总量中,视听结合有利于学生获取94%的语文信息。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农村留守儿童识字教学更富趣味性。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都是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语文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的。在传统教学中,生字教学一直是老师凭着一张嘴,一支粉笔或几张灯片,单调地、机械地、抽象地教学生“读字、认字、记字”。学生学起来无趣,教师教起来乏味。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优美的画面等形式,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所远远不及的优势。因而,教师要善于正确地利用这一优势,让农村留守儿童语文的识字教学更富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农村留守儿童古诗教学更添艺术性。

古诗教学难是人所共识的。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古诗教学,它不仅难在作品的时代、人物的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难在诗意储蓄上。多媒体教学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声”“形”“色”“体”的结合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心态结合到一块。

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古诗语言文字过程中,“了解诗意与品味情感”是我们教学的难点,教师在串说诗意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的意境,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四、多媒体可为解释疑难问题创设巧妙的突破。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空洞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繁为简,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北京的色彩》,学生认为城市不就是都一样吗!还会有什么颜色?通过漂亮的画面,同时,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对话,马上想到北京城不光是说的是红色、绿色、黄色,还可以是五颜六色的。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农村留守儿童作文教学告别空洞。

多媒体作文教学能跨越时空,提供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莫泊桑说:“全世界没有两粒沙子,两只苍蝇,两只手或两个鼻子绝对相同的。因此, 作家在创造每个人物时都必须有其特点,决不可以雷同。”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

六、总结。

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整个世界得以形象地展现在眼前。给农村留守儿童教学带来一片新的天空。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多媒体也为我们探索农村留守儿童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用武之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教育视野》杂志 陕西 西安

[2]《体育与健康》教育参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07-02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存在许多问题,其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 家庭 学校 社会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而他们留在出生地的孩子们,就是本文所说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失亲情,这些“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所谓农村“留守儿童”

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这部分留在农村的特殊儿童群体。成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特点是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且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期。

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令人深忧

由于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农村“留守儿童”们生活和教育可谓“危机重重”。

首先是一些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他们的祖父母等亲属因为年长、经济生活等等因素无法或不能认真行使其监护权。这种情况时有发生。2004年在一些农村发现的“毒奶粉事件”和河南系列杀人案件的受害人中,“留守儿童”都占到相当比例。

其次,“留守儿童”辍学、失学现象严重,在读的也经常出现成绩不稳定或下滑退步现象。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但“留守儿童”家庭监管的缺位。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困境。在教育无效时,有的学校对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还有的迫使其自动退学,使之流入社会。

最后,这些“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更是不容乐观。他们的性格、心理等因长期缺乏父母关爱而发生不良变化,出现了心理失衡、人格发展不健全和道德水准滑坡等现象,从而成为社会治安的难题和农村发展的隐忧。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其根源在于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而这两个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

2、从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

3、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一是很多学校缺乏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教育。二是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没有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儿童”。三是应试教育的理念条件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行为随意或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4、不是父母而是由亲人来监护。使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的缺失,使他们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很多孩子即便是处于祖父母、亲戚的疼爱甚至溺爱中,仍不免有“寄人篱下”之感。同时,由于父母之爱的缺失使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5、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难以担负监护的重要责任,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大多是由隔代监护的,即由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担当监护的责任。而隔代监护及其它监护类型往往都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不能给他们营造一种和谐自然的家庭教育氛围。

6、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网吧、游戏厅、舞厅等新潮事物的出现和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及社会舆论使这些缺乏亲情和正确的引导的孩子开始“堕落”。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

(一)家庭方面

1、要重视家庭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切不可为了赚钱而误了孩子的终身。父母双方及时亲自关注子女;即便是不能常回家看望子女,也要时常与子女保持密切联系,让子女不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2、代养人应及时转变育儿观念,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作为“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应该懂得一点科学育儿知识,及时转变观念,不但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而且要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学校方面

1、学校增设有关教育内容。学校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2、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转换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增强适应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3、教师引导“留守儿童”自我教育和管理。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把自我教育和管理贯穿于自己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引导“留守儿童”自我检查和自我修养,提高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社会方面

1、消除城乡差别,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现行户籍制度将城市与农村对立开来,是农村儿童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关卡。各级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政府要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2、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各级地方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具体研究和负责“留守儿童”工作,找出问题的成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来抓。

3、建立以农村社区教育为龙头的农村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由农村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构建的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不仅能将“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项具体的重要工作来抓,而且还能起到对农村社会教育进行有力推进的重要作用。

第7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7-01

我国劳动力人口流动不断加剧,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少,农村劳动力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发达地区去务工,子女不得不留在家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是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留守儿童存在着比较强烈的心理诉求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部分人群都具备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以及受人尊重、需求。留守儿童吃穿住现在都不成问题,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需求,是对亲情的依赖。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母爱父爱的滋润,没有安全感,隔代溺爱造成了留守儿童矫情和脆弱。留守儿童往往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者讥讽,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和欺负,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更渴望自父母能够在自己身边,没有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前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挣钱他们,缺乏和孩子进行相处和交流的时间,这些儿童基本上远离父母的关爱,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温暖,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变得较为古怪,不愿与他人交往,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意识和能力,不仅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甚至影响他们的生活及未来发展。

2.学校教育缺失

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家庭环境、生长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城市儿童一般情跟随父母长大,他们不缺吃穿住用,更不缺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而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他们更需要得到心灵的慰藉,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不断增强自信心,在父母关爱呵护的阳光雨露下更好地生活和成长。但是,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城市全一样,没有兼顾到农村学生的实际,不能针对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发展需要开展相关课程,他们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来心理辅导,而这样的课程较少机会。因为受到经济条件制约,农村中小学一般情况下仅仅有必备的基础科目,缺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由于生活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通过各种途径转入到城市,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严重流失。尽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特岗等招收了一部分大学生,但是,她们缺乏教学经验和阅历。农村留下来的中学教师也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任务。

3.社会环境因素给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学校规模招生规模以及生源地不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远远赶不上城市教育发展,使得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紧缺,教学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同时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校就没有能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有关,当前的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够到教育资源丰富和教学方式比较先进的学校去接受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享受其他先进地区、发达城市应有的教学资源。

二、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注重实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举足轻重,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务必重视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村委会创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整理归类,引导儿童积极主动有意义的活动。尤其是在节假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怀,充分发挥当地村委会、妇委会的作用,送礼一定的小礼物,或者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活动,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心灵慰藉,给予他们心理安全感,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第二,针对劳务输出大省,倡导父母对儿童更多的监护,让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真正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利用多种形式更好地引导儿童和家长沟通和交流,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义务。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育宣传,给留守儿童监护人提供更好的儿童教育方法,让农村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让他们更有安全感,促进他们更好地生活成长,塑造他们完美的心灵。

2.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学校应该根据留守儿童实际,组织实施法制平安讲座,帮助儿童更好的自我防护,降低减少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各种疑虑,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关爱,减少和排除各种心理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让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有更多的交际沟通机会,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扶。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问题,教师实施角色转变,让留守儿童不仅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能力,还能够找到更多的家的温暖,能够得到更多的父母般的亲情。

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教育状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第一,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寄宿制学校,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教育投入,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第二,农民工集聚城市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让这些留守儿童能够留在父母所在城市或地区接受义务教育,这样就能够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的双重教育问题。此外,我国各地公立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接受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促进他们健康的生活学习和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充分发教学校、政府、家庭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针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策略,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能够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状况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选择进城务工,在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2005年后,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更是频繁地出现于各大媒体。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联合国基金会《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估计:中国有农民工子女4300万,2300万留守在农村,2000万儿童是流动的。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2.55万,总体规模扩大;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

在四川省宜宾县孔滩镇有一个叫王素的留守儿童,早上7:00,11岁的留守女孩王素悄悄起床,梳洗、生火、做早餐,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她牢牢记着爸爸妈妈去山西前的叮嘱:“照顾好弟弟妹妹,不能让他们饿着,冻着,更要管好他们的安全和学习。”作为大姐,王素成了一家之主,做饭、洗衣、检查功课……王素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王素只是四川百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分子。所谓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社会群体。报告显示,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报告指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5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量的43.64%,四川、河南占比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

由于不能与父母团聚,缺少亲情的慰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从孩子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考虑,国家越来越多地给予农民工子女们更多的关注。许多地方政府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有了改善,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留守儿童研究多是基于一个趋同的假设,即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会造成家庭教育断裂,情感支持不足,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日常生活、家庭教育、行为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不利影响。部分研究认为“留守”对儿童造成的影响目前并无定论,但大多数研究认为,“留守”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负面的。

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1.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确,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态度散漫、不端正,迟到、逃课甚至辍学情况严重;留守儿童一般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交往圈子,对非留守儿童或同辈群体存在很强的排他性。2.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心存歉疚,错误地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补偿子女,助长了子女的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拜金主义”等思想。3.研究还发现,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留守儿童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在留守儿童内部又有所分化:父母亲一方在家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同辈看护或没有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4.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应对压力时表现出更多的退避及幻想,做事任性、对人冷漠、性格内向和孤独成为他们的突出特征,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慰藉,他们遇事更加自卑和暴躁,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性格。王玉琼(2005)认为: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一是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重,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二是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憎恨、仇视等畸形心理,出现暴力倾向。

在心理调查方面显示:27.2%的留守儿童存在焦虑,27.6%的留守儿童存在抑郁,24.5%的留守儿童有恐惧感,22.7%的留守儿童易怒;在行为方面:57.6%的留守儿童有过失,35.2%的留守儿童说谎,7.4%的留守儿童偷窃,30.6%的留守儿童有攻击行为,41.3%的留守儿童有过破坏行为。

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客观存在,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存在消极影响。然而事实上,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并非全是消极影响,在留守儿童中,不少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独立性较强,有责任心,懂得感恩,并且由于父母在城市中,懂得的新鲜事物比同龄的农村儿童要多,人生的理想更加丰富,奋斗目标更加明确。研究中过度的负面结论容易忽视健康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和事实,在大众心理上形成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的错误观念。这样的舆论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积极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对留守儿童造成伤害。据调查,由于留守儿童被严重“标签化”,81.7%的孩子不喜欢被称为留守儿童。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分析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的概念,在历史上,国际上都存在。我国早期因走西口、闯关东,商人、文人、囚犯、官员而产生的滞留在家的孩子也是那个时代的标志;现代,因为城乡二元化造成的大批农村留守儿童,成了这个时代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确值得担忧,但是不需要恐惧和过度夸大,我们应客观冷静地对待这一问题,分析诱发这一问题的原因:

首先,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由于许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留在家里,造成了孩子性格内向、孤独、自卑;后期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教育的缺失更加加剧了孩子不良行为的形成:打架斗殴、早恋、赌博、逃学、撒谎、上黑网吧成为孩子发泄和转移孤独感的方式。家长往往以物质满足代替亲情缺失的做法,使得这些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和拜金主义的不良态度。

其次,学校方面。留守儿童的主力军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基本上没有开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心理学课程,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各科文化学科的老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家务繁多,没有精力细心地倾听和耐心地指导;最主要的原因是应试教育,它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瓶颈,广大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升学率上,很容易忽视儿童的心理教育。

最后,社会方面。不健康、不适宜的媒体宣传和网络宣传使得没有辨别力的儿童“崇拜性”的模仿,造成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和攻击行为。

(二)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一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和政策体系。首先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批保障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法定监护责任,仿效国外探索有偿监护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监护缺位,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监护制度。其次是对建立在二元结构基础上的以户籍为中心的有关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进行逐步修订,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再次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已有法律法规加大执行力度,保证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的带薪休假等制度,切实保障其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

二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作为现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理应纳入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实现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并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教育、健康等诸领域的监测评估指标纳入政府部门常规统计之中,建立共享的留守儿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在农村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探索实践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出台免税、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乡就业。

三是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的关爱网络。首先,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并在学校编制体系内按照适当比例配备生活及心理辅导老师。其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社区等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场所,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家庭指导、生活引导等,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再次,以村民自治、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行为进行监督。最后,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有关方人员就能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

四是关注大龄留守儿童。首先,对于大龄留守儿童,特别是无人监管的大龄留守儿童,建立帮扶和管护机制,对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教育指导。其次,针对大龄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稳步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中考、高考制度的相关政策,使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在父母工作的城市接受高中教育。再次,利用城市的教育资源,建立大龄留守儿童和农民工补习教育制度,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培训融入城市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朴婷姬,刘惠善.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9).

[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第9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也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如何提升留守儿童教育的针对性、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为研究,在分析留守儿童语文学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关心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放大留守儿童的闪光点等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由于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关爱,使得留守儿童身上往往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监护不到位。农村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祖辈监护,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的影响,祖辈很少主动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认为孩子吃饱、安全就可以。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成绩、学习态度等较少过问,客观学习驱动力的缺失、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降低等因素,影响着留守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其次,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的用途,受到就业环境的影响,使得这部分家长认为毕业后不能找到好的工作,还不如稍微学点知识就外出打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根本无从谈起。

二、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提升对留守儿童生活与学习的关怀度

在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目标的强化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相符的语文教学实践,借助作业批改、作文查阅等,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心理上存在的障碍与问题,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正确的疏导和指引。其次,要按照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情况,做好身心健康方面的深入分析,从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到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在发现留守儿童语文学习障碍的基础上,予以更多的关爱,让其对老师有更多的依赖感,以此来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帮助留守儿童及时调整学习心态

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甚至一部分儿童从小就想着早一天出去打工赚钱。这种想法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上进心,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针对留守儿童的这些思想与心理特征,教师要加大学习重要性的讲解和宣传。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心态,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名人故事、名言警句等来激励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进而发展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从培育情感到提升兴趣

由于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较少,这样学生很容易就将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教师的身上。作为语文老师,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感化每一名留守儿童。其中,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就是情感转化的一种主要途径,课文作为情感的结晶,在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感受,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时候,教师就要善于使用和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细腻的话语,触动留守儿童内心的情感,引导留守儿童对生活、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可以安排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学会放大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和乐于放大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闪光点,教师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实时的场合和环境,表扬学生的这种闪光点。通过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让留守儿童对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其产生一种成功感,对他们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让其他同学给予他们较多的关爱和鼓励,他们感到有这么多的同学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只有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才对得起老师和同学的那份真挚的爱心。进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信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提升留守儿童语文学习水平,发展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在留守儿童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行为特点、生活需求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易行的教育手段,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学校、家庭、社会要做好沟通和联动,三者给留守儿童予以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促进留守儿童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郭晨霞.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 2012(23) .

[2] 张晗,王鑫.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调查与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 20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