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高考改革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而高辅班也只是一味的进行程式化教学,除了临摹就是背结构,以至造成学生对高考美术的感受由趣味变为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被动的学习中,学生的成绩也不见得提高。新课标出台,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教学实践,而不是一味地往学生脑子里灌输乏味的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再由教师稍加引导,比如,教师对学生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引导,让学生用聚光灯观察同一件物体受光角度不同时的明暗变化;同样受光角度不同结构物体的明暗变化;光源与物体的距离产生变化时的明暗变化等。就能很直观地理解明暗产生的规律,从而加深记忆,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对结构的理解能力和专业造型能力有一个整体性的提高。
第二,高考美术源于升学,因此,美术生所有的技能训练都是服务于高考,造成学生理论知识的缺失。新课标弥补了这一点,高中美术课程的改革,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理论知识,学生再也不是“重武轻文”的美术生。
第三,注重培养美术实践能力是新课标对美术课程的要求,这与高考美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素描课上,学生只是用简单的铅笔,在纸上就能表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兴趣,素描课程巧妙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与新课标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学生体会作品内容的同时体验了作品的描绘和制作,这些成功的经验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
第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被埋没,就这一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美术来说,相得益彰。不管是创造力还是想象力对美术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关乎着作者的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这两点对高考美术尤为重要,创造力是美术工作者的生命,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是美术生的重要缺陷。因此,找回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刻不容缓。第五,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应当是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看法和思想不再是“标准答案”,学生各抒己见,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这是新课标政策下的理想课堂模式。在普通美术课程中,教师不再一味地讲解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思想情感,最后由教师总结,或者稍加改正,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专业课堂上,学生作品集中在一起,以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互批评和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专业进步,同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结语
韩寒本身因“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炮走红,但他认为高考作文不会往新概念作文的方向发展。“中国教育体制下的题目,会想尽办法把人弄得很蠢,出来就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以前参加作文大赛时大唱颂歌,感觉很假。谁知道有人比我唱得还要厉害,所以我每次都只能拿第二名。”韩寒说。
“如果复旦请我做教授,看我有没有时间吧”
韩寒也对现行的教育大肆炮轰:“很多人认为我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其实多少人在大学里把时间都浪费掉了,没有去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业?上不上大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当韩寒被问及如果复旦大学聘请其做文学教授,是否愿意去时,他满不在乎地回答:“如果真让我去做教授的话,看我有没有时间吧。不过,在中国的教育界,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恨我还来不及呢。”
韩寒评高考作文(摘自韩寒博客)
毋庸置疑,英语基础知识是英语运用能力的基础,英语运用能力是英语基础知识质的飞跃。由此可见,在第一轮复习备考中,夯实学生基础是关键,是二轮复习迅速提升能力的决定因素。为此,如何在一轮复习中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呢?笔者认为,应研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课本为主,资料为辅,语法为先,听力为重。
一、学习并研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考试改革方案》,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是复习备考的指南,对复习备考有现实指导意义。高考考什么?考试内容有没有变化?重点、难点在哪里?作为英语教师理应心中有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英语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就不会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尽管本届高考是新课改之后的第一届高考,但是,我认为英语学科的难度、试题布局不会有大的变化,因为历届高考在平稳中求微变,试题体现着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有利于中学英语教学。因此,在研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改革方案》的同时,不妨也研究一下近三年的高考试题。
二、重视课本,强化词句的积累
学完高中英语课本之后,很多教师和学生把课本放在一边,弃之不理,用辅导资料替代课本,整天泡在题海中。殊不知,这样做是冒风险的。其结果是,完成第一轮复习之后,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第一轮复习中,应该以课本为主轴,以教辅资料为主线,扎实推进第一轮复习。首先,课本是以词汇和经典课文为依托,语法为构架融为一体,选材广泛,内涵丰富,是学生每天必读、必背的好材料。其二,分析高考试题之后,我们会发现高考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或者说是课本的一种再呈现。试题的知识点、语言点在课本中都能找到。其三,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孤立的、零散的。教师在复习的时候,以课本为依托,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如常用词out,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讲透其用法以及常和动词搭配的短语,make out,pick out,knock out,carry out等等。高考热词很多很多,如 range,commitment,reach,agreement,get have,make等等,教师必须归纳讲透,学生必须记准记牢。
如果把语言比作一幢大厦,那么词汇就是大厦的砖、水泥和钢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第一轮复习,应该狠抓词汇的落实,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超过高考要求的词汇量,为二轮复习赢得宝贵的时间,从而从容走进考场。单词、短语和习语的记忆,对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如此短的时间,记住这么多的词汇,既要时间,又要讲方法。帮助其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教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每天早自习让学生听写词汇,相互批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不失为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
三、建立完整的语法体系
语法是非常重要的,是快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催化剂,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有些教师认为,在复习中,少讲语法,淡化语法,以致学生轻视语法。纵观历届高考题,尤其是湖北省高考题,不侧重语法,是万万行不通的,是要吃亏的。做好听力题需要语法,理解长而复杂的句子也要语法,翻译题、完形填空和书面表达更需要语法。没有好的语法基础,是写不出高水平的短文,拿不到高分的。因此,第一轮复习,以教材为载体,帮助学生温习并完善语法知识。诸如,实词、虚词、各种从句,倒装、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等等。尤以从句、倒装、非谓语动词为重。像2009年高考,汉译英主要是考查非谓语动词。由此可见其在复习中的重要性。
四、训练听力,增强语感
复习时间紧张,但是,在一轮复习中,每天进行30分钟听力训练,对听力的迅速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学生从中培养语感,促进其他能力的迅速提升,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高考寄托着千万家庭的美好愿望,是无数学生改变命运的一次重要考试。让我们每位教师把握好高考的脉搏,脚踏实地,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笑傲高考。
摘要:高考英语改革是当下践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和着实提高学生自身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考英语改革为大势所趋。通过问卷调查,凸显河南省各层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和教师对改革的认识和建议,反观其日常学习和教学方式在未来改革环境下的优、劣势,并对其显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好的应对高考英语改革。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英语教学;英语学习;对策
近几年来,教育部已经多次明确了要进行高考改革,尤其是要对英语学科进行改革,即将英语作为一种社会化考试而非统一考试。改革之后社会对英语的热门程度虽会有所降温,但英语的地位本质上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若探讨改革背后的深层因素,则不难发现使英语回归理性正是改革的目的所在。这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是一个有力的引导,也使英语专业学生反思自己的前进方向。首先改革会使英语教师的就业市场有所缩水,但是从高考改革所倡导的英语学习的本质即促进交流沟通这一方面来说,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很有很大的就业空间的。本课题就是在探索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下,倾听河南省英语专业学生的心声,调查其对英语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考量其英语学习现状,即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和课余时间的安排等,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坚持严谨的态度、找到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着重提高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体现专业特长的能力,从容应对改革以及市场竞争的挑战,把握好机会,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高考英语改革对河南省英语专业的价值
由全国高考改革的情况及趋势看来,英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有所下降:有的省市降低了英语的分值,有的不再将英语分数纳入高考总成绩,有的降低英语考试难度,有的实行一年两考或多考制度,有的将英语化为社会性考试,而没有出现将英语分值上升或难度加大等增加英语权重的改革方案。由此看来,高考中英语降温已成必然。此举必然影响到全国各地中学生、大学生学习英语投入的精力以及学习英语的途径,更加直接、全面地影响到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就业前景及择业意愿,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们应该及早思考的内容。
在这种环境下,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应从英语学习的初衷出发,尤其是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生,理性对待所学专业。河南省处于中原地区,是教育大省却不是教育强省,英语教学方面,对听、说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水平,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较少,这体现在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的“哑巴英语”的教育,这无疑会影响到学生的视野。当然随着高考英语降温,学校英语教师的职位会相应减少,而社会上英语教育机构增多。未来的几年内,英语专业的学生们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保证不失业,河南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将目光放长放远,突破地域限制,紧跟时展潮流,多与省外高校学生交流、比较,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方向,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板,提高自身竞争力,英语学习既不能脱离实际又不能急功近利。
本研究主要针对河南省的英语专业学生,面临全国高考改革的动向提出自己的思考。河南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教育状况,英语专业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形式。无论高考改革怎么改、成不成功,改革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导向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分析河南省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的优势和挑战,找出对策及早做好准备,增强自身实力,对于学生将来在更大的舞台上进行竞争有着实际的益处,同时也反映了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要,对于促进英语教学也是一次良性互动。这就是本次研究的现实价值。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比较直观地了解河南省各层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高考英语改革的认知情况,项目组成员据自己学习的体会,并参考相关论文以及网络实时资料,设计出一套调查问卷,针对河南大学、河南工程大学以及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教育学院的大一至大四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散到每个学校为100份,每个年级为25份,共计300份。问卷涉及学生对高考英语改革的了解情况、学生对于改革的态度、以及对学生认为此改革对其未来就业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问卷发放300份,收回300份,结果有效率100%。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高考英语改革或了解不深。对高考英语改革会不会产生影响各有各的看法,比例持平。一本院校同学就业面较宽,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教师这一职业。在未来职业目标是否清晰这一问题上,分化较大。同时一本院校英语专业同学的职业选择受国家政策影响比较多。一本院校课程安排较为合理,随着年级的增高,缺少实践课程的问题明显有了改善。他们更重视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能力,且这种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加强。他们说明面对改革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重在个人把握。
二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知道高考英语改革,并有一定了解。他们认为高考英语改革对未来职业选择有一定影响。他们中大部分未来想从事教师行业。在职业目标的确定方面大一大二学生较迷茫,大部分大三大四学生有目标却不知道如何进行。二本院校英语专业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会在高考英语改革后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没能力和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能力,把握住了改革的重点。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拒绝传统的授课方式,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二本院校存在的问题是课余实践的机会极度缺乏。学生认为学校应首要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同时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知道高考英语改革,高年级学生的程度更深。大部分学生认识到高考英语改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由于大一学生刚刚经历高考,对改革的认识较深,所以认为有影响的学生比例在四个年级中最高。由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想在毕业后从事英语教师的职业,而大四学生想从事教师行业的愿望降低,说明改革将会或已经对教师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冲击。一半以上学生已经认识到需要加强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能力了,顺应了当今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余实践机会几乎没有,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实践机会,方便学生未来就业。
三、可行性意见与建议
由以上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高考英语改革或了解不深。学生对改革和国家政策变动的适应性有限,不懂得随机应变。未来想成为教师的学生占一定比例。还有很多学生职业目标不清晰,不知道如何计划行动。绝大多数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注重自己的喜好,能力和价值取向,忽略了国家政策的影响,可能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均衡。而在当今高校依然是以老师为主,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此种方式效率低下。既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体,又能进行充分的师生交流是学生高考英语改革后向往的新型课堂。教师没有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选择过程中积极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社会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太少。很多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趋势与英语专业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匹配。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做好宣传,使更多学生了解高考英语改革的具体措施,看清其中蕴含的机遇和挑战,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并行动。看到国家政策可能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在平时的知识积累过程中,注意培养相应的能力,以便将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第二,社会职业和学校加大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促进人才流动和人才培养,方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提升能力,确定适合他们的职业目标,帮助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加强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培养更多优秀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课堂效率。不仅在学习方面,教师也要在学生的职业选择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疑问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详细讲解。学校也可邀请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办讲座,分享他们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经验,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学生也不要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自己也要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上网查资料,积极与学长学姐交流自己的困惑。
四、结语
高考改革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形势的变化是动态的,然而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却不可能因此停止。如何有效地随时应对变化的形势,学生本身当前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存在着哪些不足,职业生涯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将会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对社会形势有更好的认识,对学习更清晰的思路,不断地鞭策专业学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搞好专业,促进其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使英语专业不再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专业。在高考改革所提出的使英语学习回归本质的思考下,加强专业学生与时代的交流、与学院的交流,促进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习和教学的改善,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作用。
高考改革变的是政策,不变的是价值导向。不管河南省的高考改革英语学科什么时候改、怎么改,都改变不了英语越来越重要、要求越来越高的事实。身为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目前全国试图给英语“降温”的政策指引下,应该看到,英语学习应该回归理性的本质。在打好英语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学好本国文化,注意对英语能力全面、综合、多样的应用,侧重某个领域,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生应更加重视这一点,开拓视野和思维,为面临的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O’Malley,J.M.& Chamot,A.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5- 30
[2]邵水平,黄远振.高考英语改革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6(01)
[3]韩坤.“高考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政策效果分析与改革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刘庆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考英语科的发展情况[J].课程教材:教法,2008(04)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历史 挑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76
2014年9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全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新闻会,公布《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方案》对高考的内容、形式、录取等环节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新生开始,至2017年全面实施。此次高考改革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包括扩大考生高校双向选择权,推进综合评价选拔,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
此次高考最大的改革之处在于考试不再分文理,而是实行高考与学考相结合。高考考试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均为3门。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外语。选考科目由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心技术)等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其中,语文、数学考试于6月进行。外语则安排2次考试,一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及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
高中历史教学要面对学考,高考两个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在学考与高考教学中考虑到根据学生素质进行分层教学的问题。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是个全新的挑战。本文就历史分层教学的实践进行初步讨论,希望能给面临全新挑战的教师同仁和学生们提供些帮助。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
我校总体生源较差,基础薄弱,但存在一部分单科成绩较好的同学。为了能使学生的学科优势更加突出,在高考中增加竞争力,学校决定首先让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然后把“7选3”课程相同的学生归为一类,再根据语数外的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行政班;即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考还是高考都存在分层情。所以,历史教学必须采用分层教学,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更好地达到取得优秀成绩,增强高考竞争力的目的。
(一)分层备课,有的放矢
不同层次的班级相互比较,从表象上看,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其反映出的实质是学生的理解,记忆和联想等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层次的班级中,学生之间也是基础不同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做到分层备课、分层教学。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这就是说,无论学生属于哪个层次,在接受适合自己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的教学后,都是能取得进步的。这就是要求历史学科教师在在备课时,对树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资源、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都要从实际出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总之,历史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面对现实,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落实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同时,面对高层次的学生,要提出在记忆的基础上加强理解,进行比较,归纳和分析从而最终能表达出自身历史事件的看法的要求,进而对历史学科有更进一步的认知和认识。
(二)分层上课,提高效率
课堂是所有教学实践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途径,是学科教师必须牢牢把握的中心环节。但高考改革加大了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层次差别。如果历史学科教师还沿用之前的传统教学方式,无层次,无差别地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两个结局:一方面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和节奏,时间一长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没有值得思考的地方,过于平淡,他们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压和损害。
所以,历史学科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次教。一方面夯实基础知识,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并努力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多提问他们比较基础的知识,如果回答正确,可以进行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同时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和深度,引导层次较高的学生进行对历史进行深一步的思考,对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横向对比,纵向对比,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等学习行为,给他们树立较高难度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更多的对历史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更优异的历史学习成绩。
(三)分层作业与测试,及时反馈
作业和测试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完成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作业和测试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漏洞,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补充;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批改作业和测试结果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布置给基础较差的学生的作业和测试,要强调基础知识,并保持较低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布置给基础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和测试,除了基础知识外,还可以另外增加题目,并保持较高的难度,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反思、评价等历史学科能力。
(四)分层心理教育,殊途同归
学习成绩是学生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高考改革后,学生的心理会比往年更加不稳定,所以历史学科教师要格外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不同层次的学生心理状态不一样,构成心理状态的具体因素也不一样。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过程中,历史学科教师一定要分层关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问题关键。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历史学科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和足够的尊重,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建立起信心,绝对不能破罐子破摔,要勇于战胜困难,努力拼搏;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历史学科教师要提高标准,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注意缓解学生的压力,使其轻松上阵,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去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2013年高考录取刚刚结束不久,某些网络媒体报道江苏省将于2016年进行高考改革,据称将取消英语在高考总分中的计分,而以等级形式供高校参考是否予以录取。不久,北京市出台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又一次把人们拉回了高考改革的视野中。无论是传言中的江苏高考改革方案,还是北京市的征求意见稿,都有一个共同点——均不约而同把改革的视点集中在英语科目上。无独有偶,近几年如山东等地也进行了针对英语科目的口语、听力考试分多次进行的改变。为什么焦点都集中在英语科目上?一时间议论纷纷,不乏各种支持或反对的观点、态度。在此,特邀请到从教语文、英语学科的资深教师,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人员和教育学者,来谈谈他们的观点——
将对高考语文的思考与对素质教育的思考结合起来
北京陈经纶中学语文特级老师 王大绩
北京市教委前不久《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高考考试与命题方面”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是: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意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这个“征求意见稿”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北京市教委正视语文学科与现实需要不匹配的现状,表达出改革加强的决心愿望。这令人鼓舞。第二,市教委试图以高考为导引改变这一现状,这是实事求是的选择,体现出勇毅气概。这值得肯定。第三,市教委对高考语文学科的改革包括内容形式两个方面,为征求意见提供明确方向。这引发思考。
的确,立足现实教育机制和社会心态谈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不能无视高考,不能无视高考对社会人心的强大吸引力,不能无视高考几乎成为中学生学习唯一动力的严峻现实。唯一实事求是的抉择就是,将对高考语文的思考与对素质教育的思考结合起来,通过高考促进语文教学实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使命。
“考查内容”所强调的正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语文学科的规律。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点,特别解释“不仅限于古诗文”,这解释十分必要。我觉得,还有一些是无需解释,自然包含在内的。例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见诸书本,也见诸生活实际。因为语文就是反映生活的学科,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再例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排斥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因为中华文化的特点就是包容,就是兼收并蓄,这一点鲁迅先生在名文《拿来主义》里曾做过精辟阐述。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通过阅读吸纳,实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教学任务。阅读类题目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环节,应能促进语文阅读教学。
高考写作题目提供写作思维的原点。给标题和给话题的题目是给出一个原点。考场作文要由原点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发挥展示思维,向外辐射。从而实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任务。
从万圣节说开去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肖娟群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是11月1日,刚好是西方的万圣节,儿子拎着一个带着憨态可掬笑脸的小南瓜兴奋地跑回来,告诉我幼儿园举办的南瓜节玩得很开心。我们现在的青少年们都热衷于过洋节日,除了万圣节,其他诸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每个节日总能在中国掀起一股热闹的节日气氛。反观中国的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人们似乎已不大喜欢了。当这么多人感觉端午没有圣诞重要、感叹月饼没有麦当劳好吃、对春节的热情越来越少而对情人节念念不忘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文化正在猛烈;中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毋庸置疑,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承载着很大一部分文化传播的功能,所以当看到北京2016年的高考改革方案降低英语考试分值、将“盈余”的分数分配给语文,且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部分的考查”时,我是乐见其成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在过度学英语,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硕博士生入学考试,乃至步入社会后的职称考试,英语都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席位,甚至现在已经向下延伸到了幼儿园、托儿班、早教班。全民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拼命学英语,但功利化、低龄化的教学并没有让英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虽然中小学生们每天都在学语文,语数外也是中高考中的铁三角,但是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并没有真正把语文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众多高考科目中,学生普遍“怠慢”语文。这使得现在很多学中文、新闻出身的记者,中文功底都不是很好,写的一些稿子经常语句不通。在众多工作部门,经常有困恼是找不到真正能写出好公文、好报告、好总结的人。我自己在审学生的通讯稿时,也时常被一些错乱的遣词造句噎至无语。无论是现在的青少年文字运用能力偏弱现象,还是之前提及的文化传统传承问题,都亟需我们对语文教育改革的理性自觉。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语文分值的提高,相信语文课也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将英语拉下“神坛”,并不代表英语不重要,而是让其回归工具本质。降低英语在中、高考中的权重,增加听力比重,突出英语作为语言的实际应用作用,其实这是在做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英语考试方式方法探索——摒弃“哑巴英语”,让应试化、畸形化的英语教育更专业化、实用化!
改革不能只有初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熊丙奇
北京高考新方案公布,英语降低分值,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总体而言,舆论普遍赞成降低高考英语权重。在《新京报》组织的“你支持高考英语降低分值吗?”调查中,这也得到充分体现,支持者达74.8%。可是,再进一步分析各年龄段群体的意见,就会发现,对于这一改革,公众的情绪还是很纠结。
总体看来,这一调查得出一个结果:年级越大者,越支持降低英语分值、增加语文分值。比如,对于“你支持高考英语降低分值吗?”,有80.8%的50后被调查者选择赞成,60后选择赞成者则达73.4%。对于“你支持语文增加分值吗?”,有高达92.3%的50后选择赞成,60后选择赞成者达78.5%。而与之对应,刚完成学业、或者正在求学的80后、90后,赞成这两者的比例却要低,尤其是对于增加语文分值,赞成比例要低近20个百分点。赞成降低英语分值的80后为73.9%,90后为71.0%,支持语文增加分值的80后为68.4%,90后则仅为63.2%。
更为有意思的是,虽然赞成降低英语分值的比例颇高,可对于“降低英语分值是否会给学生增加新的负担?”,明确表示“会”的,50后群体却最高,为42.3%,60后紧随其后,为41.8%。这说明,就是最赞成英语降低分值者,也对这能否减轻学生的负担,并不看好。如果再考虑到90后群体有38.1%认为会增加负担,有20%说不清,80后有34.4%认为会增加负担,21.4%说不清,此次降低英语分值的高考改革,能有怎样的减负效果,还有待观察。
这对包括英语科目改革在内的高考改革,提出两方面问题。其一,改革必须充分听取各界意见,尤其是教育第一线、正在求学的学生的意见。其二,改革不要关注形式,而要重视实质。为何那么多的60后、50后赞成降低英文分值,却又认为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呢?——按理,如果认为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当反对这一改革才是。可以解释的理由是,对于降低英语分值的改革初衷大家是支持的,但对于改革措施的效果却不看好。大家对改革初衷的支持,被理解为对改革措施的支持了。
所以,要把改革的初衷和改革的措施分开,不能把支持降低英语权重与支持目前的改革措施混为一谈。降低英语权重是大势所趋,但目前简单降低分值的做法,很难说能起到这一效果。真正能让英语权重降低、引导基础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实行考试、招生分离。
定位准确,举措适当
北大附中资深英语教师 范存智
近期无论报刊、网络还是其他大众媒体热议2016年高考北京将英语降至100分,由此又使沉寂多日的2014年山东高考英语听力取消再起波澜,进而连带江苏的英语改革。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执教英语逾40载的老教师,我对高考改革举双手赞同,对降低英语权重由衷拥护。让英语回归到工具学科的位置无疑是明智之举。
数年来我多次在各类型座谈会上发言谈应当降低英语权重。理由一:全球都是地球村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很容易学;理由二:中国早已开放,走出去与请进来极其容易,外语与学外语再不神秘;理由三: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的13多亿人不必人人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也不可能做到这点;理由四:中国人不可能都走出去,随国力日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更愿意学说三两句中文;理由五:学外语要有语言环境,缺少语言环境的教学必然属无本之木,不接地气,实用价值大打折扣;理由六:目前义务教育初中段英语最大用场是中考,高中三年则是高考,大学就是四六级了。除此之外哪还能派上用场?
现在被热议的多种改革方案突出一点就是加强听说,听是基础,也因此北京方案中初中听力50分,高中30分,但总分100时,权重增至三分之一。山东取消听力,但强化了过程性评价力度;江苏的分级多次考也仍保持了英语的重要性。
很多中学在办学上面临着相对的压力,为了发展和生存,普遍都办起了美术特长班来进行美术特长教育提高高考的升学率。于是,美术特长教育便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也因此,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分便准等方面都是紧密围绕高考的,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可以说,美术特长教育存在着许多误区,现分析如下。
首先,现在中国多数地区的多数美术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已经逐渐转向了几种固定的培养模式当中。比如常在学生口中说的“央美风格”“国美风格”。不同地区美术教学课程的模式不同,训练方式各有特点,也使得很多人开始关注现代中国高考美术教育现状的同时并对此展开了相对应的不同看法。其次,高中生在步入高中的时候,学校领导怕学生文化成绩跟不上,不允许进行专业学习,使得学生在忙碌一天后在期盼中精神得不到集中的学习而白白浪费了2年的时间,而进入高三时学生又要抓紧学习又要抓专业,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两边都抓不好或者一边倒,这便使得高中美术教育逐步畸形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高考美术的方式也越来越趋向简单化取巧化,一些美术高校为了考试时省事和减少考试费用,一些学校在校考是考默写或者画照片的。所以,很多考生出现了针对性的训练最后在考试时只会默写而不懂得写生、只会画头像而不懂得画静物、只会画照片而不懂得画模特等现象。再次,有些美术高考班为了提高升学率,会指导学生“背画”,把一些取巧性质的东西教给学生,使得学生达不到高考美术标准,这种行为以牺牲学生的前途为代价的同时带给社会的只剩下诸多的负面影响了。
此外高考美术教育也成了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的便捷途径,学校将一些文化成绩较低的学生利用思想上的引导,使一部分学生加入了美术高考生的行列中,便形成了另外一种文化成绩低,专业成绩低的现象,最后学生升入高等院校后也逐渐变得很盲目起来。而且如今高考美术教育大多都是临时抱佛脚,这些学生基本对美就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去评价美术作品的好坏,大多为了考上大学而转投美术,这样便使得如今美术考试的评分标准及入取标准越加不公平起来,往往一些绘画功底不够的学生因为文化课好便被入取,使得一些好苗子因为文化成绩不够不得不被淘汰到了并非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使得大量人才被这种现象所埋没。
二、应试美术教育应改革
著名的教育家朱青生曾这样讲;“艺术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必要组合;是人性完善的滋养手段。当人类的灵魂泯灭之后,唯靠艺术维系人类精神生存。”在当今社会,现代高考美术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如何学会画画,而是应该在学会画画之前学会认识美、评价美,从而再去传授绘画并去创造美。并通过美术教育陶冶他们思想情操,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
现在的高考美术的专业训练基本还是以传统美术教育中的素描、色彩为主,训练上也大多按照老师教的模式进行,从而出现一种现象一个画室学生他们的风格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绘画的思考已经被限制住了。当然传统美术教育中所讲的美术基本功训练,也不单纯就是素描、色彩写生,对美的敏锐、独到的感觉以及迅速扑捉这种感觉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基本功,而不是有的人所认为的“无用功”。因此,现代美术教育实施变革,破除与新的生产关系不相适应得成规、定律,解放美术教育生产力。
将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美术教育研究的核心,按如今时代对新的人才综合化、整体化的要求,将原有教育体系中的科学、合理的、有生命力的部分结构保留下来,不再去寻求建立的统一美术教育体系,而制定出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式,互相拉开距离,以多元化的风格流派适应现代信息时代社会的不同需要。这是扬弃,不意味着放弃传统和基本功的训练。高考美术教育不应以为大学输送一批又一批的美术生为其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们的创造力、培养能与信息时代接轨的美术人才,培养和造就具有完美人格的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只有这样,高考美术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把握住并使得人才不会浪费;只有这样,高考美术教育才能尽早地与社会结合,并且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上开花结果。
一、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定位与教学实践中的不适症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旨在监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反映学生各学科达到的学业水平。据悉,之前,全国除我区和自治区不组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组织实施。但由于这一考试成绩无法对高中生的升学、录取产生影响,所以一直无法摆脱浓重的“鸡肋”味道,也就难以引起学生、家长甚至学校、老师、社会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足够认识,在现行的实践中,存在诸多的困惑和不适:
1.过早文理分科、考试时间与学科进度不吻合
学业水平考试初衷之一就是促进高中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防止学校课程开不齐、开不足,过早文理分科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错误倾向。而据我了解,目前,全区很多学校仍然沿用着高二就文理分科教学的模式,而这种模式要么导致课程开不全,要么出现非高考科目课时过紧,敷衍了事的现象。以生物学科为例,水平考试内容涵盖必修一、二、三册的三个模块,知识点考查全面、细致,且在三册书中所占分值基本均衡,这就是说,若达到目标,就必须保证三个模块全部学完且配合一定的习题训练方可。而按照呼和浩特地区各学校目前高一年级生物课时安排每周2~3节计算,高一年级只能完成1、2册两个模块,第三册需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而生物水平考试时间为高二第一学期末。如此对高二文理科分班教学后的文科生来说就存在很大问题,就是说文理分科后,文科生是否仍然继续开设生物课?即使开了,能否开足,且学生能否当回事去学?
再有,有些科目的教学进度与学业水平考试时间不吻合。比如化学,高一就基本能完成所有必修模块的学习,但考试时间却安排在高二第二学期末,这种时间上的脱节不仅使老师学生极不适应,也干扰了正常的高考复习。当然这可能是学校的课时安排问题,也可能是考试时间的设置有失偏颇。
2.应付心理会使新课程教学理念黯然失色
在目前的高考体制下,高考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不可撼动的,加之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对高中毕业生的毕业、高考报名以及高考录取等并无太大影响,所以学业水平考试自然不能引起人们足够重视,也就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应对策略。如有些学校高二文理分科后,文科仍然开设一定数量的理化生,理科开设史地政,并以较积极态度应对水平考试,这算是好的。还有些学校在高二文理分科后,就停上非高考科目,而是在水平考试前,做一些短时间的突击补救,甚至还有些学校索性对非高考科目弃之不理,如此种种,或多或少透射出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无奈与应付。而我所担心的是,国家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做这件事情,初衷是好的,可是,若结果仅仅如此,那就不如不做,因为它既扰乱了原来的教学秩序,又可能冲淡新课标一贯倡导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究,切忌一言堂,这就需要给学生创造出一定的空间、时间和条件情境,而如上情形只能使师生疲于赶课,哪里有时间理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关系理不顺,会使学生负担雪上加霜
笔者认为,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本为一体,彼此相辅而非矛盾对立。学业水平考试旨在检测普通高中毕业生各学科学业水平是否达到国家要求,考查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必备的科学素养,主要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的一般性考查。而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试,它对考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水平考试后对已有知识、技能进行强化和训练。若两者关系理顺,不仅使两种考试相辅相成,也能大大减轻学生负担。否则就可能出现科科时间紧、科科任务重、慌乱拥挤的局面,使学生在时间、精力上着实难以支撑。
二、关于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的几点思考
面对内容多、时间紧的教学现状,如何做到日常学习与分科应试的有效衔接,水平考试与高考的相互兼顾?就此我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1.理顺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既然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对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培养创新型人才都不可或缺、相辅相成,那我们就需要把它作为一项长期艰巨任务进行合理规划,积极适应,高质量去完成。
1.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学业水平考试时间
在高中三年有限的教学时数中,合理安排每学期开设的科目及每学科所需的教学时数,不仅能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还能为大部分学生在高考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另外,能否在学科水平考试时间与学科进度上做些文章,以求学科进度与考试时间的吻合,如此不仅能很大程度缓解水平考试与高考间的矛盾,使两者相容兼顾,而且能帮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1.2教师需行动起来,积极配合这次改革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仍不可动摇。学生学什么,学多深,怎么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在这次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相融兼顾,教师首先要搞清两种考试的主旨有别,考试内容、方向也有所不同,需要在备课上多下工夫,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因学生差别进行调整(如文科生与理科生、优等生与差生),仔细斟酌哪些知识需在高一、高二讲,哪些需放在高三的高考复习时再加深拓宽。这样,就可能使学业水平考试到高考水到渠成,同时也能很大程度缓解学生学业压力。
对于南科大获批,舆论大致有两种不同看法:
一种是,南科大由此被“收编”成为一所体制内的公办学校,因为按照教育部的批文,南科大的所有办学活动,必须按照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推进。教育部在批文中明确提到:“南方科技大学应遵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学校新专业的增设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应按我部有关规定办理”。从文本上解读,南科大拥有的办学自主空间并不比现有的其他公办学校大,包括专业的设置和调整,都需要报批。
另一种是,南科大的改革得到教育部的认可。事实上,早在南科大只获得“招生”,而没有获得“招生”时,不少舆论就把这与教育部是否支持南科大的改革联系在一起。而从学校的设立角度看,大学筹建、正式建立,这更多关乎学校的办学基本条件是否达到举办一所大学的要求,而与大学是否推进改革关系不大。
教育部批准南科大建设,允许其招生,既可以是完全自主招生,也可以纳入计划内统一招生,是否支持改革,就要看具体允许其采取何种招生模式。如果南科大今年的招生被纳入计划内进行集中录取,那么,可以断定的是,南科大确实被“收编”了;而如果南科大被允许采取完全自主招生模式,或者由学校自行举行测试、自主录取(类似去年的方式),或者结合统一高考进行自主招生,都表明,南科大改革的希望还在。
其实,南科大是不是自主招生,要看统一高考成绩派什么用场,如果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南科大可自主提出对学生的成绩要求,对申请者结合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进行综合录取,那么这依旧是自主招生。
另外,以教育部要求“南方科技大学应遵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这一说法,来推论南科大难以改革,也为时尚早。依照当前的教育法律法规,南科大确实难以推进教改,但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本就要启动修订,南科大的改革能否获得法律的保障,就要看我国是否按教改精神加快启动修订教育法律法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