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中药发展范文

现代中药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中药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中药发展

第1篇:现代中药发展范文

关键词:天然药物 资源保护 中药现代化发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26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39-01

中药走现代化发展之路,是建立于中医药理论、实践经验为基础上形成的药物发展模式。发挥传统重要的优势,并将其特色,结合现代科技,形成一套标准化、系统性的医药标准,成为集研究、生产、开发、销售为一体的中药管理模式[1]。中药是我国历史上一块经久不衰的丰碑,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地理环境多样,幅员辽阔,各地气候不一,从而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环境,犹如天然宝库一般。近几年,人类对保健意识、回归自然意识的形成,让许多国家都在寻找天然药物。中药有副作用小、疗效独特的特点[2],获得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天然药物被世界所认可的趋势逐渐形成。然而,天然药物资源正在逐渐减少,必须要建立保护意识,从源头开始保护中药资源,并将其特性发挥,挖掘中药的潜藏价值,实现中药现代化发展历程。

1 规范道地药物管理,提高中药质量

对中药材进行研究,是中药基础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中药的质量于疗效如何,与药材本身的质量有极大的关系。中药的本身质量,是我国中药走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关键之一。天然药物也因其有优良的品质,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但质量不达标,也会使得药效降低,或药性发生改变,疗效不佳,甚至会引发不良反应[3]。

道地药材是指在生态、天然环境下所生长的药材,其大多较为集中,且在栽培、采收、加工等过程中,针对不同药物的药性,其各项步骤都有讲究。同品种药材,生长于不同地方,其药效也各有不同,治疗针对性也有所偏差。

道地药材因品质佳、疗效显著而久负盛名,其经济效果极佳,优质的中药材,是对中药品质进行评价的标准[4]。目前,中药质量大不如前,大多采取人工种植方式,其土壤选择、品质选择、使用化肥与农药、采收不当等,都会直接影响药物本身的质量,还有许多人受利益驱使,以次充好,或者以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从而导致人们对道地药材失去信任。地理标志的相关制度实施,让市场对道地药材的识别度有效提高,可对道地药材市场混乱情况进行有效的整治,使得道地药物在种植、选材、采收、加工等每一个步骤都在严格的管理模式下进行,从而保障道地药材的整体质量。

2 天然药物资源保护

2.1 天然药物资源的现状。我国许多山区天然药物资源及其丰富,但长期以来,人们都以地大物博的思想看待资源,缺乏对自然资源该有的忧患意识,缺乏自然资源管理,导致天然药物资源如今十分匮乏,正处于急剧流失状态。在许多天然药物聚集地区,出现对天然药物掠夺式采收的情况,导致许多原本常见的中药材成了稀缺资源,天然药物资源正逐渐枯竭[5]。

目前,我国稀缺植物已达上千种,其中被列为重点保护植物中的濒危植物达四百多种。野生资源目前十分稀缺,从而导致中药现代化发展之路受到制约,也让我国中药持续性发展之路遇到严重的阻碍。目前,天然药物市场可分位三个:欧盟、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天然药物市场;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天然汉方市场;华裔为中心的传统中药市场。如今世界各国都已经对天然药物所存在的药物价值有了明确认识,也开始对天然药物愈加重视[6]。而这样的现象,也无形之中,为天然药物市场增加了巨大压力,我国的天然药物资源正在经受着严峻考验。

2.2 对天然药物资源加大保护力度。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资源匮乏情况,应该增强对天然药物的保护观念,树立保护措施,并对相关保护措施加强实施管理,以《野生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为执行标准,依法对野生资源进行相应的管理。对稀缺野生资源应该加大种植力度,从而保障天然药物资源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可创建天然药材培养基地,对常用、稀缺的药材进行研究、种植、加工,从而对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性利用,提高自然资源的保护效果。

目前,因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工业化经济的扩张,对大自然进行侵占。导致大量的天然药材濒临灭种。面对这样的现状,许多人依然没有建立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导致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为确保环境保护、自然保护的有效性,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强硬的管理手段,遏制破坏自然资源行为。加大保护力度,不仅是制定法规,而是要提高监督力度,使其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并制定出相应的奖罚机制,对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从而使得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可以根深蒂固。

3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形成中药现代化发展

在重症治疗区域,一直都是中药的薄弱区域。虽然中药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其见效慢、无急救效果,导致在临床上应用存在局限性。中药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必须拓展其应用领域,才能重新被医学界所接纳,应用于重症治疗区域。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通过对中药做研究,能以基因技术,将证侯相同药物基因组,以生物合成,从而研制新的中药成品。目前,中药质量不稳定,成为中药走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关键性阻碍。使用基因技术,可对天然药物抗病毒、抗害虫能力进行提升,从而促进中药质量稳定性。此项技术的实施,不仅可对稀缺野生药材进行保留,也能大量繁殖,提高药物生长质量,与此同时,还能对中药中遗传的毒性去除,亦或是增强药材的药效,可创造处转基因药材,将天然药物的品种进行优化。对于许多濒临灭种的稀缺药材,也能有效的保留,成为挽救濒危药材的主要手段。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分子生物技术应用于毒性较大的中药材中,能有效提高药物疾病治疗效果的同时,弱化其毒性,使其能够真正达到对症治疗的效果。许多中药材都含有毒性,过量使用或许会造成毒性反噬。在此情况下,为避免造成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必须采取分子生物技术,对于常用,却有危险性药物进行研究,使其成为安全、有效的创新型药物。

4 结语

中药走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必要趋势,只有走上现代化之路,才能使得中药真正走出低谷,发挥其特性,克服原本的弱项领域。中药在重症领域中,一直都不得重视,而仅局限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导致中药的发展受到限制,无法真正发挥其效果。使用分子生物技术,可有效帮助中药走向现代化发展历程。

我国天然药材资源正逐渐匮乏,在此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天然药材资源进行保护,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建立珍惜野生资源种植基地,也能对稀缺资源进行保护,将珍惜物种进行保留。采取分子微生物技术,也能促进野生植物的繁殖,提高其种植质量,提高抗病菌能力和抗虫害能力,以此保证了药材质量关,促进药材的整体质量,增加产量,较少资金投入。从而使得中药能够进入国际市场,被国际市场所认可。

参考文献

[1] 王海东.新形势下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 白军锋.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D].西北大学,2010

[3] 祖炬雄.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C].//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94-96

[4] 吴晶,李欣.国外天然药物专利政策分析及对我国中药保护的启示[J].中草药,2010,41(11):1909-1912

第2篇:现代中药发展范文

[关键词] 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发展思路

[Abstract] The pharmaceutical materials are divided into coarse and fine typ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Fine materials with clear composition, stable content and high quality control conform to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fine materials was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ideas were tentatively put forward. On the one hand, the study on simple methods and efficient equipment shall be strengthened for the simultaneous separation of multipl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n the other hand, the knowledg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ll be broadened to further develop the scientific compatibility of monome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f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harmaceutical material;development ideas

doi:10.4268/cjcmm20161333

在传统医学防治疾病过程中,中医和中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承担的角色却完全不同。中医“辨证论治”――通过探究机体的复杂病理状况,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药“施治于人”――通过作用机体的多个成分药效,促进人体器官功能的正常化。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载体,常以“膏丹丸散、片胶液针”等形式被患者使用。因此,中药制剂则是药材与临床应用的主要纽带,制剂原料便是疗效高低的溯源。

以整体观和系统论为指导思想,在中药制剂“去繁从简,取精去粕”发展过程中,先后有“药材细粉”、“总提取物”、“有效部位”等制剂原料,常依靠简单的粉碎、提取、除杂获得,既包含有效成分和功能性成分,也含有无效成分甚至毒性成分,可以归为粗陋型制剂原料,不能满足中药制剂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若在药效物质基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辨识有效成分和功能成分,并利用专属分离工艺,制备精致型制剂原料。在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的研究中,应将还原论和系统论无缝衔接、融合应用,一是可以利用还原方法论明确其化学成分及含量,解析作用机制,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二是作为方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简易分割单元,仍能保持中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精致型制剂原料的高效制备,必然是中药制剂研究的关键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涉及,“等效成分群”[1]、“组分结构”[2]等概念也相继被提出。本文尝试将中药制剂原料进行分类,对其分离方法进行归纳,并探讨精致型现代中药制剂原料制备的发展思路,以便更好促进中药制剂的科学发展。

1 粗陋型中药制剂原料

中药制剂沿用至今,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中药细粉、总提取物和有效部位等作为制剂原料都被广泛使用,但成分组成不明确,颜色较深,质量控制混杂,被统称为粗陋型中药制剂原料。

1.1 中药细粉

将饮片粉碎制成粒度适宜的中药细粉,一可以减少中药效价在制剂过程中的损失,较经济合理;二通过破碎组织细胞壁,可促进活性成分的释放和体内吸收,广泛应用于中药丸剂和散剂之中。在传统医学古籍中多有记载,如《本草纲目拾遗》中七宝散的记载“好龙骨、象皮、血竭、人参三七、乳香、没药、降香末各等分,为末,温酒下,或掺上” [3];《圣济总录》中麝香散的记载“麝香定粉(一钱),黄蜡(半两),上细研前二味,后熔蜡调摊纸上” [4]。在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的进程中,一些药材以细粉入药的方式已被习惯使用,并延续至今。

1.2 流浸膏/浸膏

将中药饮片通过水煮或酒浸,获得汤液,广泛应用于口服或外用。如《本草纲目》中治手脚酸痛酒方的记载“脂麻五升,上药熬研,酒一升,浸一宿,随意饮” [5]。基于汤液易霉变性,可遵循煎煮或酒剂浸提的传统方法,少数辅以醇沉/水沉工艺,经过浓缩制得流浸膏/浸膏。如《刘涓子鬼遗方》中瞿麦散的记载“瞿麦、白芷、黄耆、当归、细辛、芍药、薏苡仁、赤小豆末各30克,上药九味,先以清酒或苦酒渍,渍后复熬,研末过筛” [6]。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有大黄浸膏、远志流浸膏、姜流浸膏、浙贝流浸膏、颠茄浸膏等[7],且大部分收录的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也是以浸膏/流浸膏为原料制备而成。

1.3 有效部位

将中药饮片在溶剂提取基础上,选择性富集,得到指标性成分含量高于50%的有效部位。除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人参茎叶总皂苷、人参总皂苷、三七三醇皂苷、三七总皂苷、山楂叶提取物、积雪草总苷、黄芩提取物[7]之外,仍有许多被广泛关注的总生物碱、总黄酮、总三萜酸类有效部位。如赵t镭等[8]利用醇提,D101大孔树脂富集,获得质量分数为54%的附子总生物碱;王国军等[9]利用AB-8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核桃隔膜提取液,获得质量分数达72%的总黄酮;袁怀波等[10]采用AB-8大孔树脂,富集得纯度为72.85%甘草总三萜酸。

在药材细粉、浸膏和有效部位的广泛的应用中,粗陋型中药制剂原料的发展从完全不注重活性成分过渡到追寻某些活性成分,但成分依然不够清晰,组成仍然不够明确,不能归属于精致型原料。

2 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

在药效物质基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辨识有效成分和功能成分,并利用专属分离工艺,制备精致型制剂原料,成分清晰,含量稳定,质量控量明确,被统称为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

2.1 中药单体

中药单体是指从饮片中提取、分离、纯化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单一化合物。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植物提取物只收录了环维黄杨星D、岩白菜素、穿心莲内酯和黄藤素[7]。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中药单体,如黄连素、紫杉醇、姜黄素等,已制成片剂、注射剂、颗粒剂、栓剂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应的新型制剂研究也在深入的开展,如黄连素纳米乳[11]、紫杉醇固体脂质纳米粒[12]、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13]等。中药单体,往往源于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其结构明确,机制清楚,与化药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这些单体都拥有不错的药理活性,但失去了药材内其他成分的协同作用,既违背了中药药效的涌现性[14-16],也不能有效体现中药的整体观,因此不被认为是传统的中药制剂原料。

2.2 等效成分群/组分结构

在中药治疗特定的病证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成分都起药效,而是天然存在着一组结构清楚、含量明确,且能与原中药发挥同等药效的化学成分群,被称为等效成分群[1],各成分交互作用于机体,整体协调发挥药效,必然是精致的,由于各(类)成分之间恒定的比例关系,即存在一个多层次性的特殊组成结构,与“组分结构理论”思想[17]相契合,因此也被一些学者称为结构组分或组分结构[18]。受限于时代科技的局限,等效成分群/结构组分仍然略显粗糙。丹参滴丸能明显改善心肌功能,Long F等[19]对丹参滴丸的抗炎作用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6个成分为等效成分群。本课题组多年致力于组分结构的研究,郁丹红等[20]通过体外药效实验,发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等4个成分的整体药理作用,与丹参二萜醌组分无显著性差异,虽然明确了活性成分及其最优配比结构,但考察的成分数偏少,能否全面体现中药的整体性也有待商榷。但通过研究的不断开展,等效成分群/组分结构的实验方案也进一步完善,且最有可能成为现代中药制剂的主要原料,必然也会为中药科学发展提供借鉴。

2.3 新组分实体

随着科技发展和更高效的分离分析设备的推出,以及对于疾病或病证认识的深入,等效成分群也必然是在动态的发展之中,通过敲入敲出技术正反验证,经过多轮迭代与等效性评价,优化成分/组分配比,将得到系统最小分割单元的中药有效流分,被称为新组分实体[21],达到源于自然且优于自然的治疗效果,这才是最简约的中药制剂原料,是一种理想状态,基于有限的认知条件,现阶段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新组分实体。

因此,新组分实体是前进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中药制剂的最佳原料,结构组成简约而不简单,但简约意味着更加精密的工艺,基于现有的科技水平,尚不具备高选择高收率的富集方法。因而,如何妥善处理或平衡这对矛盾,将具有复杂成分体系的中药制备成精致型制剂原料,不寻最简约,而求恰到好处,必然仍是现代中药制剂领域关键的核心问题之一。

3 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的现有制备方法

粗陋型的浸膏或有效部位,往往是通过提取,或辅以大孔树脂富集而获得,过程控制相对简单;但对于精制型原料而言,则必须配备专属工艺,过程控制精密细致,目前也有不少前期工作涉及,如柱色谱、高效液相制备色谱、高速逆流色谱等。

3.1 常规柱色谱

利用中药各成分与吸附剂不同的结合力,通过色谱过程中的多次吸附与解吸,对中药成分进行分离,常用的有硅胶色谱、氧化铝色谱、离子交换柱色谱和凝胶柱色谱等。张婷婷等[22]利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等成功的从海南核果木中首次分到8个苯丙素类化合物;丁邑强等[23]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HW-40凝胶柱等,从枳壳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4个黄酮类化合物。柱色谱法是分离单体的常规方法,但过程较为繁琐,常需要多次色谱,选择性的分离几个成分/组分的可行性则较差;此外,固态吸附剂的不可逆吸附,容易造成大量损失,导致目标成分的收率较低。

3.2 高效液相制备色谱

基于各化学成分在固定相/流动相中不同的分配系数,形成不同迁移速度的谱带而实现分离的新型高效分离技术,主要用于高附加值的样品的精制和提纯。许将等[24]利用制备色谱分离竹叶,得到纯度高于99%的异荭草苷和93%的荭草苷。Liu P等[25]利用HPLC制备色谱,分别对色谱图中峰面积大于1%,0.1%总面积的化学成分进行选择性的收集,筛选等效成分群,说明一次操作同时分离、富集多个成分完全可行,但效率较低。

3.3 高速逆流色谱

基于液液分配色谱的分离技术,逆流色谱广泛应用于蒽醌、黄酮类、生物碱等成分的富集。袁萍等[26]先后选取了3个两相溶剂洗脱,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得到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纯度均高于98%。Jiang S J等[27]利用二维高速逆流色谱从荞麦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纯度都高于96%;Zhang Q P等[28]利用高速逆流色谱从断肠草中分离得到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纯度都高于93%。基于合适的两相溶剂体系,高速逆流色谱可在一次操作对多个成分进行选择性的分离。

由上可知,柱色谱、制备色谱、高速逆流色谱都有自身的不足和优势,如制备液相和高速逆流色谱通过在线监测,制备的选择性较好;制备色谱的工作效率较低,柱色谱和逆流色谱制备量则稍大;柱色谱和制备色谱容易造成目标成分的损失等。因此,多种技术相互融合能取长补短,促进中药制剂原料的科学制备。Zhu L J等[29]利用大孔树脂初步富集,利用高速逆流色谱进行精制,最终利用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得到6个木脂素类化合物;杭伟等[30]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8∶2∶6∶4) 为高速逆流色谱溶剂系统,将桂枝正丁醇萃取相分为2个流分,然后结合制备高效液相,分离得到香豆素、反式-邻甲氧基桂皮酸、桂皮酸、反式-桂皮醛,纯度都大于95%。遗憾的是,选择性的同时富集多成分/多组分制剂原料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4 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的发展思路

4.1 活性成分群的筛选

中药成分复杂多样,可通过活性追踪和敲入敲出筛选主要成分,并优化结构组成,筛选活性成分群是精致型原料制备的前提。

4.1.1 活性追踪法 对分离所得的各个组分/成分进行评估,以细胞、动物模型追踪其中活性成分/组分,以筛选有效成分群。于垂亮等[31]以肺癌细胞A549、肝癌细胞BEL-7402、胃癌细胞 SGC-7901生长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活性追踪方式寻找并分离蟾酥中活性化合物,辅以小鼠急性毒性评价,筛选CS-2-2 中4个成分均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活性;程芳等[32]以抗炎和镇痛作用为导向,追踪五脉绿绒蒿的活性成分主要有O-甲基淡黄巴豆亭碱、flavinantin、苜蓿素、槲皮素、亚油酸甲酯;方玉春等[33]对鱼藤抗肿瘤活性追踪,分离得到羟基鱼藤素和鱼藤酮。

4.1.2 敲入敲出法 建立生物活性评价体系,对目标成分的“敲出”前后进行药效学对比考察,确定其是否是有效成分,然后再将目标成分按浓度梯度“敲入”,寻找该有效成分起效的浓度范围,最后,将各个有效组分按照最佳浓度进行配比,得到活性成分群。Yan D等[34]通过“敲出”小檗碱、巴马汀、表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非洲防己碱等6个活性成分,发现黄连碱与小檗碱的活性最强;Kong W J等[35]对通过敲入敲出法,优化得到8个活性成分的黄金组合,其样品的抗真菌作用比牛黄母液提高了92.21%。

4.2 专属分离工艺及组合配伍

通过活性追踪、敲入敲出等技术手段,筛选获得活性成分群,但如何制备?一是利用现有技术,如高速逆流色谱、膜分离、柱色谱等,设计专属性的分离工艺,依靠各目标成分之间的极性差异,利用不同洗脱体系,辅以在线监测技术,以目标成分为个体流分,定向选择性富集有效成分群,可获得少量的精致原料,如Liu P等[25]利用HPLC制备色谱,通过选择收集峰面积大于总峰面积的0.1%的18个目标成分,成功获得等效成分群。二是针对性的配伍优化,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依托组分结构理论,以中药单体为个体单元,简单有效的组合有效成分群,也可获得等效成分群,如刘丹等[36]通过对银杏内酯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进行配比优化,结合体内外药效药理实验,初步确定银杏内酯中成分结构配比。

4.3 整体活性一致性评价

由于中药材来源多变、处方复杂,制剂原料的过程控制则尤为重要。可利用指纹图谱、药效学等技术,评价成分、含量及生物活性一致性,可保证制剂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致性。

借助指纹图谱色谱技术获得中药化学成分的图谱,追踪不同批次原料的活性成分及含量的变化,表征所含化学成分质的特征和量的大小,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马欣[37]、陈凡等[38]利用多维指纹图谱作为银杏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依据;何兵等[39]对7种活性成分进行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用于金银花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谱效相关性将指纹图谱的“谱”与药“效”关联起来,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张雅铭等[40]使用明生物热活性特征图谱关联抑菌活性,可为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提供质量控制依据;董芹等[41]利用黄连效应成分指数,建立关联药效的黄连效应成分当量,作为黄连饮片调剂均一性的评控指标;孙莉琼等[42]将HPLC化学指纹图谱与清除H2O2的活性指纹图谱相关联,发现9批山楂叶提取物具有等效性和一致性。

4.4 工艺放大及过程控制

目前,常规制备色谱、高速逆流等技术制备少量精致型原料是完全可行的,但真正工业化应用还没有实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因此,如何工业化放大,如何在线监控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液液萃取原理,高速逆流色谱具有较高效率,可利用其大型设备进行中试放大。温耀明等[43]在中型高速逆流色谱上中试放大,优化工艺参数,得到纯度99.2%的9 g样品。在进样量放大18倍情况下,纯化效果与小型高速逆流色谱上相似,并解决了固定相和流动相单独配制问题,缩短了纯化时间。袁媛等[44]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木蝴蝶的黄酮类成分,并将分离规模从分析型线性放大到制备型,处理量提高了53倍,并维持分离度和分离时间不变。因此,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进行精致型原料的制备工艺放大是可行的。目前局限于设备型号以及有限的前期研究,分离规模还不够大,但也为进一步放大以及连续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为保证制剂原料质量一致性,可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线监测中药提取、富集过程,围绕提高制剂原料的质量,从制药工艺品质入手,以量化模型取代传统经验,精准控制工艺参数,显著提升中药各个生产过程单元品质。李雪英等[45]建立近红外光谱法实时测定芍药苷成分含量,能在赤芍提取过程实时分析;万文标等[46]建立了银杏叶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含量定量分析模型,可用于快速分析银杏叶提取物中不同组分的含量。

5 结语

中药制剂原料的制备是以活性物质为基础的一个去繁从简、精去粕随的过程。在中药的国际化趋势下,成分清楚、含量稳定的精致型制剂原料必将是中药发展方向之一。通过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便可阐明精致型原料的内部结构,依此设计出专属制备工艺,科学设计中试放大,强化过程控制,从而保证精致型制剂原料的均一性。

现阶段,精致型原料的制备呈现的多是中药单体,其是否还属于中药制剂原料的范畴尚有争议;而体现整体性的多成分/多组分的同时制备研究却没有得到深入的开展,不利于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笔者认为,一方面利用现有设备与技术,加大中药多成分/多组分同时制备工艺的研究,同时促进简便高效的设备开发;另一方面不局限于中医药的狭隘认识,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依托组分结构理论,对若干个中药单体的科学配比,确定最优组合作为中药制剂原料。

在中药的发展中,不能也不应该拘泥于中药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只有将复杂体系简化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并逐一研究分析,最终才能揭示中药的系统性。笔者认为只要是源于中医药理论,基于整体观思想设计或开发的,不论是直接从中药分离得到的等效成分群,还是人们对中药单体优化组合,都属于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的范畴,互贴互补,就必定能更好的促进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杨华, 齐炼文, 李会军,等. 以“等效成分群”为标示量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16(3): 510.

[2] 封亮, 张明华, 顾俊菲,等. 中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21):3603.

[3]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75.

[4] 赵佶. 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2017.

[5] 李时珍. 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 1443.

[6] 刘涓子. 刘涓子鬼遗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49.

[7] 中国药典.一部[S]. 2015.

[8] 赵t镭,唐星.附子总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工艺[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7,24(7):433.

[9] 王国军,唐辉,张淑兰,等.大孔树脂纯化核桃隔膜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中草药,2013,44(19):2888.

[10] 袁怀波,叶明,刘文宏,等.甘草总三萜酸的大孔树脂分离纯化[J].食品工业科技,2008,29(2):212.

[11] Ke Z C, Zhu Z P, Xu Z Y, et al. Formulation design and in vitro evaluation of berberine-loaded self-nan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J]. Trop J Pharm Res, 2015, 14(5): 747.

[12] 李草草,张振海,张银龙,等.穿膜肽修饰紫杉醇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J].药学学报,2013, 48(1):131.

[13] 唐勤,孙晓辉,陈毫,等.制备方法和工艺对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体外性质的影响[J].中草药,2012,43(12):2377.

[14] 金锐,张冰.系统涌现性意义下的中药药性认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977.

[15] 王耘,张燕玲,郭亦然,等.应用涌现性原理研究方剂配伍规律[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55.

[16] 宋玉玲, 赵宏杰, 张笑波. 中医学为复杂性科学的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9): 2026.

[17] 贾晓斌,陈彦,李霞,等.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和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420.

[18] 张明华,封亮,胡绍英,等.药材道地性的物质基础本质:组分结构的独特性[J].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136.

[19] Long F, Yang H, Xu Y. et al. A strateg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mbinatorial bioactive compounds contributing to the holistic effect of herbal medicines[J]. Sci Rep, 2015, 22(5):12361.

[20] 郁丹红,贾晓斌.药效学筛选表征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代表性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1851.

[21] 柴兴云.试论中药涌现性特征[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480.

[22] 张婷婷,吴佳妮,安妮,等.海南核果木中苯丙素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5,25(5):393.

[23] 丁邑强,熊英,周斌,等.枳壳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2):2352.

[24] 许将,范康梅,钱俊青.制备色谱分离竹叶黄酮中异荭草苷和荭草苷[J].中草药,2014,45(15):2184.

[25] Liu P, Yang H, Long F, et al. Bioactive equivalence of combinatorial components identified in screening of an herbal medicine[J]. Pharm Res, 2014, 31(7): 1788.

[26] 袁萍,周东斌,林顺权,等.高速逆流色谱对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分离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23(4):739.

[27] Jiang S J, Liu Q, Xie Y X, et al. Separation of five flavonoids from tartary buckwheat [Fagopyrum tataricum (L.) Gaertn] grains via off-line two dimensional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Food Chem,2015,186: 153.

[28] Zhang Q P, Wang Z T, Chou G X. Preparative separation of four alkaloids from gelsemium elegans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Chin Herbal Med, 2015, 7(3): 267.

[29] Zhu L J, Li B, Liu X Y, et al. Purification of six lignans from the stem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by using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preparativ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Food Chem, 2015, 86:146.

[30] 杭伟,张钦德,王晓,等.高速逆流色谱结合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桂枝中化学成分[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4,26(11):1807.

[31] 于垂亮,侯惠民. 蟾酥抗肿瘤有效成分的活性追踪分离及急性毒性研究[J].中草药, 2011,42(2):307.

[32] 程芳,郭玫,张扬,等.甘肃产藏药五脉绿绒蒿中活性成分的追踪[J].中药材,2011,34(1):69.

[33] 方玉春,邵长伦,李静,等. 鱼藤中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分离及与DNA的相互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30(10):1976.

[34] Yan D, Li J X, Xiong Y, et al. Promotion of quality standard of herbal medicine by constituent removing and adding [J]. Sci Rep, 2014, 4: 3668.

[35] Kong W J, Wang J B, Zang Q C, et al. A novel "target constituent knock-out" strategy coupled with TLC, UPLC-ELSD and microcalorimetry for preliminary screening of antibacterial constituents in Calculus bovis[J]. J Chromatogr B, 2011, 879(30): 3565.

[36] 刘丹,贾晓斌,萧伟.银杏内酯组分结构优化实验研究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1856.

[37] 马欣,孙毓庆.银杏叶提取物的多维指纹图谱研究[J].色谱,2003,21(6):562.

[38] 陈凡.银杏叶提取物的 HPLC-DAD-ELSD指纹图谱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3):534.

[39] 何兵,杨世艳,张燕.金银花提取物多指标成分含量及指纹图谱同时检测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6):1280.

[40] 张雅铭,鄢丹,张萍,等.基于化学特征图谱-生物热活性图谱关联检测的注射用双黄冻干粉针质量控制方法的初步研究[J].药学学报,2010,45(1):93.

[41] 董芹,王伽伯,张定遥等.基于效应成分当量的黄连饮片调剂一致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5,40(20):3981.

[42] 孙莉琼,丁晓萍,马生堂,等.基于谱效整合指纹的体外活性与体内活性的生物等效性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14(3):1623.

[43] 温耀明,肖丽华,庄鸿,等.高速逆流色谱纯化他克莫司工艺放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4): 267.

[44] 袁媛,骆厚鼎,陈俐娟.高速逆流色谱在分离纯化木蝴蝶活性成分中的线性放大[J].色谱,2008,26(4):489.

第3篇:现代中药发展范文

【关键词】:财政扶持;现代农业;重要性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下,建设现代农业是符合时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的作用,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现阶段财政支农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转变,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财政的农业投入,加快农业发展,使农业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从而实现城乡、工农的协调发展。

一、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满足不小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科研脱节的问题相当突出,并且日益加大,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同时,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不断发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经费不足、机制不活等,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的结合与发展。

(二)财政投入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从近几年情况看,由于支农资金的投入量不足,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然而农业支出的绝对量却逐年增长,因而,可以看出当今财政支农仍处于低水平状况。此外,各地财政支农资金对项目流通领域的补贴较多,而对农民的直接投入少之又少。

(三)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传统的分块管理,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各种渠道的投资实施范围、在使用方向、项目安排和建设内容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此外,在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资金预算执行慢、中间环节多以及支出进度不平衡等问题,导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从而影响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推进国家财政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策略

(一)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发展

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农业。同时积极推行项目公示、政策公开等制度,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相关部门要鼓励广大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示范启动等政策手段,支持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此外,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担保体系建设,将现代农业建设中资金的来源问题解决掉。

(二)提高现代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关部门必须努力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并且要对我国当前的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取消一些政策到期、不合时宜的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各种零散资金等支持用于现代农业建设。同时,还有不断拓展农业保险范围,逐步健全与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稳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并要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提高专项资金分配的科学性、设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有效性。

(三)培育现代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根据我国当前的形势来看,必须不断加大对村级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与农业经营知识,进一步落实村级农民技术员补贴政策,加速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进而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技能。同时,还应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使得广大农户成为具有较高生产技能、较强市场意识以及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此外,还应形成以示范户为核心,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并不断辐射到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四)不断建立与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1.要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相关部门要合理确定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大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作用的技术研发,支持引进国外新技术、新品种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要完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必须做到加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能力,重点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和动物疫情防治的支持力度,不断建立健全动物免疫标识制度,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要完善现代农业合作体系

加大对全国各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对试验区重点建设项目以及招商平台建设等予以重点支持,推进各地在农作物栽培、品种改良和畜牧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运输等技术方面的合作。同时,还应开展科技教育、市场运销体系的建设交流与合作,切实地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5.1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关键是落实好两部法律,推进三项改革。落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两部法律。它们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基本上可以回答多年来社会上对“三农”问题提出的主要疑虑,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家庭承包经营与规模经营的矛盾、农民是市场主体等问题。

2.5.2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农业科研单位应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国家在投入上应将其作为创新主体对待。近年来,农业科研突破性成果、大成果少,根本原因是基础性研究不够,“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农业科研机构划为非公益性的比例过多。

2.5.3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农业部计划争取“十一五”期间,科技入户基本覆盖到我国主产粮区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入户技术由单项向种、养、加、销等综合技术转变。

三、结语

综述所述,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财政扶持与投入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推进财政扶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重点,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财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财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技术的改进与提升,并为我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毛祖逊.财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调研世界.2008(05).

[2]王辉,王启亮.调整财政支农政策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乡镇经济.2007.2.

第4篇:现代中药发展范文

关键词:GPS系统,地籍测绘,

Abstract: with the "3 S"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space such as the appear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ed gradually to the land manage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land problem, coordin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provides a strong technical support,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land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land management to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features, GP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GPS new techniques in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trol.

Keywords: GPS system,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简称全球定位系统,是指利用卫星导航定时、定位进行测时和测距。它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卫星导航定时、定位功能,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高速度、高精度、低成本等优点。也因此GPS卫星定位技术的这些优点,使得其对地藉测绘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GPS系统定位原理及其特点

1.1 GPS 的定位原理:利用GPS进行定位的基本原理,就是把卫星视为“飞行”:的控制点,在已知其瞬时坐标(可根据卫星轨道参数计算)的条件下,以GPS卫星和用户接收机天线之间距离(或距离差)为观测量,进行空间距离后方交会,从而确定用户接收机天线所处的

位置。利用GPS进行定位有多种方式,如果就用户接收机天线所处的状态而言,定位方式分为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若按参考点的不同位置,又可分为单点定位和相对定位.

1.2 GPS系统定位特点:GPS 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

2 GPS土地测量作业模式

目前较为普通采用的GPS测量作业模式都可以用于土地测量,GPS作业模式主要有常规静态相对定位,快速静态定位,GPS实时动态定位等。

3 GPS在地籍测绘中的优点与缺点

3.1作业效率高,在一般的地形下,一次设站即可测完 半径① 5km的测区,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所需的控制点数量和测量仪器的“搬站” 次数,作业速度快、劳动强度低、节省了外业费用。

3.2应用GPS进行地籍控制测量,不要求通视。这样避免了常规地籍控制工作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

3.3 CASS的应用 CASS与市场上几乎所有全站仪和其它电子仪器的连接,适合电子手簿自动记录,电子平板,数字化录入,扫描仪扫入等多种地图数字化模式,实现与GIS接口,地图绘制,地籍表格制作,图幅管理等数字地图应用与地籍管理功能,该软件具有完备的数据(图形)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生成,编辑,输出等功能,能方便灵活地完成数字化测图的各种工作。

3.4 GPS技术引入地籍细部测量,目的是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地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由地籍调查规程所知,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的地籍细部量,对于城镇街坊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10CM,城镇待坊内部稳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允许15CM误差为 利用技术完全能满足上述精度要求。

3.5 GPS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信号受干扰问题,因此,在主要采用 GPS技术的同时用全站仪测量解决部分信号干扰的问题,将会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4 GPS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4.1 GPS 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GPS地籍控制网的精度和密度 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而指定的,根据《地籍测量规范》规定,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中误差不超过正负0.05M。GPS地籍控制网的建立(1)布网原则和观测方案的拟定,地籍测绘控制测量(2)基准设计GPS网的基准包括网的位置基准,方向基准和尺度基准三部分(3)选点与观测方案的拟定,一般GPS网所选之点要对空通视,远离发射天线,电视塔,雷达等设置地,点与点之间不必都通视,只要每个点有两个方向通视,或是少数点一个方向即可 (4)数据处理,观测数据的处理,应用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测量,首先针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解算出GPS各基线向量,然后对同步边观测数据检核,重复观测边的检核以及环闭合差的检核,并且要求三种检核均满足设计书和现行,GPS测量规范的精度指标要求。

4.2 GPS技术引入地籍细部测量

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调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测定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由地籍调查规程所知,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的地籍细部测量,对于城镇街坊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0cm ,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5cm 利用GPSRTK技术完全能满足上述精度要求,建议在适合布设GPS 点的部分测区使用该项技术。对于影响。GPS卫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交会法、极坐标法、图解交会法等进行地籍勘丈,这样有利于加快地籍细部测量进度。

4.3 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经审查合格的勘测定界成果可以作为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发证的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 初期的土地勘测定界主要使用常规测量仪器,它们存。在观测范围小,测量精度低,测程短,受外界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缺陷,同时外业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随着GPS技术的出现,GPS技术已成为现代测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能快速,高效地完成各项勘界工作,而且能够保证土地勘界成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5总结: GPS卫星位定技术是测绘领域内的一次技术革命,具有定位准确,高效率,高精度等优点,可很好地应用于地籍测绘中,且随着其数据传输功能力的增强,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抗干扰性水平的不断提高,传输距离的增长,软件系统解算能力的不断增强,如果在土地测量中充分利用好了这一技术我们的土地测量将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忠谟,易杰军 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 北京:测绘出版社,.GPS [M].1992.

第5篇:现代中药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现代化农业 作用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国家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一、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三、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三个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又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四个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机产业化。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农民收入提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症结,与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更好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现代中药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土地;组织制度;招商引资;产业化

一、促进农村组织制度

在新的农村组织制度中,原乡级政府的一些重要职能部门可以转化为县级政府相应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法,通过济手段和导向性政策来实施宏观调控。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如专业协会、合作社)把众多小农户重新组织起来,行使农业生产方面的组织职能,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组织模式。而村级的日常事务则可以由村民委员会处理,实行村民自治。

二、重视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一个很好的尽快搜集发展所需资金的很好办法,并且它具有传导效应,可以吸收先进的技术,国家要吸引外资,工业生产要招商引资,农业同样需要招商引资。农业招商引资,是指提供优厚条件,吸引有资金、有技术的个人或团体来当地进行农业生产,以尽快改变农业现状的措施。要进行农业招商,也需要进行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把农民手里富余或生产效率极低的土地承包给承包商,让他们进行现代化耕作或者是多种形式的农业型生产活动。这项措施和吸引人才入农业交相呼应,那些大中专毕业生可以进入这些承包商的门下,进行技术研究指导或者是市场开拓。

三、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投资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关系到招商引资的力度,也是城市化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必须引起重视,建议国家和地方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切实的改变农村的电力、通信、供水、供气、交通等状况。对农业的投资不但要减轻农业税,主要必须集中在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科研上,改善农业生产的灌溉和抗灾害等能力。

四、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保障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采取政策扶持措施,例如可以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从而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2)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3)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各种歧视政策与措施。

2.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体。(1)对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失业最低保障制度,对于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其过去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制度;(3)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保障制度来保证农村劳动力既能转移出去又能站得住脚。

五、加快城镇化步伐,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必须进一步解放农民。历史证明:每给农民松一个绑,国民经济就有一次大发展,农村经济就有一轮高增长。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发展小城镇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功能,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力、带动力。推进小城镇健康协调发展,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承载能力和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制定和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吸纳民间资金向城镇集中,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能人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引导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农村的经营大户吸纳到小城镇来,把过剩的劳动力引到城镇来经商,发展服务业,带动农村的发展,促进繁荣。

六、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教育、科技引进示范、科技推广应用,把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使之真正产生效益。培养一批服务农业生产的稳定的高水平科技服务推广队伍,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 要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

第7篇:现代中药发展范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子、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来讲,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要大力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求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观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以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第二种模式。即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当前,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推广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我国、本地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组装集成,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乡村级农业技术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培置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要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大力培训乡村农民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重要的农业资本。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广大的群众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基础。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如下思考:

1、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找准着眼点。

当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节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配合政府搞好生产结构调整,整体开发规划,并应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及其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双垅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灾害性天气预防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2、深入农业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使用农民群众的语言,采取声、形、图结合的办法,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

3、帮助乡村建立健全农技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

面对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光靠少数专家和市、县(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成果很难进村入户。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网络,采取层层培训的办法,加快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

基层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示范最具有说服力、带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帮助乡、村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协会及专业协会,并把他们作为基层培训的重点对象。

4、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我市区域性经济差异大,种植作物种类、方式多样的现状,培训的形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采用农忙时一事一训,农闲时系统培训;室内课堂式讲授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召开现场会议与组织学习参观相结合;文字讲述与播放光碟相结合……达到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掌握,用得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目的。

第8篇:现代中药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必要性;实施途径

中药现代化指的是集传统中药的优势、特色于一身后,与现代科学技术互相结合,进而能够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复杂性、艰巨性过程。其主要将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理论,研究出具有高科技、现代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的现代中草药产品,进而促进中药朝现代化方向发展。

1 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分析

所谓中药现代化,指的是在对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进行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理论以及手段进行充分、合理运用,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作为主要指导思想,生产、研究、开发以及管理出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特点的现代中药产品,具有高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促进我国的中药产业朝大企业、大品种以及大市场的方向发展,最终发展成为国际竞争力较强大的现代产业,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中药的占有份额。中药现代化产品主要具有三效、三小以及三便的特点,其中,三效指的是速效、高效以及长效;三小指的是毒性小、剂量小以及不良反应小;三便指的是方便携带、方便储藏以及方便服用。

2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朝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能够快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药的现代化进行开发、研究,能够促进我国中药材资源和中医药历史文献资源逐渐朝现实生产力转变,逐渐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另外,其能够对医药产品和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出口创汇力,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搞活,促进我国民族医药工业健康发展;此外,使中药材的种植越来越规模化和规范化,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并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保障中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通过构建国际制定的传统药物标准规范体系,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将中药作为治疗药物的身份进入到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中,不仅能够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凝聚力,而且还能够提升我国传统医药大国地位;最后,通过研究中医药,能够实现跨领域联合攻关,促进多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增强整体创新力,促进现代科学的又好又快发展。

3 中药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中药资源种类繁多,药材质量不稳定

由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繁多等因素影响,给中药产品的生产水平产生一定制约。如过度开发宝贵中药材,导致其资源逐渐濒临枯竭;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粗放型管理方式,进而出现单产量低、质量水平低的情况;珍贵和优质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引种以及栽培缺乏统一协调、组织;珍惜濒危药材代用品研究水平较低,道地药材的开发研究不够充分;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到位以及存在严重农药残留污染等问题。

3.2 中药生产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规范不统一

由于中药饮片生产厂家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条件比较简陋,技术工艺水平低,导致药材重要成分流失,进而降低饮片质量。另外,同类产品和单个产品存在严重重复情况,进而降低质量,影响疗效和畅销,进而影响品种规模的形成。在中成药制剂中,传统剂型依然占据较大比例,新剂型开发应用存在问题。此外,中成药质量标准不够完善,进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导致其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能有效解决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现象。

4 中药现代化的实施途径

4.1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生产力

我国加入WYO后,中医药学面临着新机遇和众多挑战。因此,要对加入WTO后给中药现代化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正确分析,抓住良好机遇,勇敢迎接挑战。加入WTO,不仅能够引进更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且还能够促进我国中药产业朝工程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中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后,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生存力,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全面实现GMP生产,将以往中药生产运用的传统分离、粉碎、提取以及精制技术逐渐使用国际上成熟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膜分离与浓缩技术、树脂吸附技术、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以及喷雾、冷冻干燥技术等代替。

4.2 将科技作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能够促进中药新产品开发研制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并定性、定量检测原有产品,进一步解决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的问题,所开发出的中药要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以及方便实用的中药;另外,通过运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现代化专利技术改造以往的生产设备,最终实现检测自动化、生产程控化、包装机械化以及输送管道化。此外,促进中药产业朝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主要包括原药的种植、采摘、养殖、加工、生产、仓储、临床以及营销等方面,实现其规范化、全面化的控制,显著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水平。

5 结语

总之,对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实施途径,旨在能够提高中药现代化发展速度,提高中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9篇:现代中药发展范文

关键词:山东;中药农业;中药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7-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2-0162-03

中药农业是集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药产业[1],是中药产业链的基础环节, 其核心内容是中药材生产, 即持续、稳定地以种植、养殖或生物工程方式生产中药材或其有效成分的过程[2]。其内容涵盖了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从种植基地的生态环境到繁殖材料的来源,直至采收、加工和运输贮藏的整个生产环节、生产人员及其档案管理和相应的基地建设等[3,4]。以中药材生产为主体的中药农业与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产业[5]已形成了完整的中药产业链。只有抓好中药农业这一源头,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药材,真正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目的[6]。

1 山东发展中药农业的优势

1.1 自然环境优势

山东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海岸线长达3 000多千米,土地总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位于北纬34°25′~28°23′,东经114°36′~122°43′。西部及北部沿黄河流域为黄河冲积平原,南部为泰沂山脉丘陵地带,在鲁西平原和鲁中南丘陵区的交界处有长达数百里的间断湖泊地带,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湖泊群。除黄河以外,山东还有数十条较大的河流。

以花岗岩、石灰岩、钙质砂页岩为母质形成的微酸性、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主要分布于鲁东和鲁中南丘陵区。潮土由黄河冲积形成,富含钙、磷、钾。

山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无霜期 180~2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550~950 mm,一般雨热同季。由于近海和远海、地势高低及纬度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环境,使得山东药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有利于中药材的生长[7]。

1.2 资源优势

山东拥有中药材资源近1 500 种, 其中植物类药材达1 299种, 约占全国中药资源种类的10%以上。大量需求的中药材有390 多种, 地产药材200多种。中药材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其中金银花主要分布于沂蒙山区,平邑县为主产区;丹参主要集中在临沂、日照、淄博、泰安、枣庄、潍坊、烟台和济南的长清、章丘等地;桔梗主要集中在淄博的博山、沂源及潍坊的临朐;西洋参、黄芪主要集中在威海的文登、荣成等地;瓜蒌主产于泰山西部,济南长清的马山最为道地;烟台地区的莱阳是北沙参的道地产区;郯城的银杏面积最大且历史悠久;菏泽、济宁主产白芍和丹皮;此外还有平阴的玫瑰、蒙阴的全蝎、东营的板蓝根、无棣县的木香、济宁的嘉菊和猪牙皂。葛根、酸枣仁、柏子仁、黄芩、黄精、何首乌、四叶参、泰山紫草、灵芝、柴胡、远志、地黄、徐长卿、蟾酥等道地药材[8]的产量与需求量均名列全国前茅。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的舜王城中药材市场,是国家级重要的中药材购销集散地。

1.3 产业基础优势

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项目的实施以及山东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县建设的推动,山东中药材种植面积由20世纪末的 2×104 hm2迅速扩大至现今的12×104 hm 约占全国药材总面积的10%,已成为全国丹参、金银花、山楂、桔梗、西洋参、徐长卿、瓜蒌、白芍、丹皮、黄芩、地黄、猪牙皂、玫瑰、木香、板蓝根、全蝎[9,10]等的主要栽培产区,中药材产业效益已达到80亿元以上。

1.4 政策优势

2001年山东省被批准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省,2003年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意见》,随后出台了《山东省中药产业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对大宗道地药材品种选育、规范化基地建设等工作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东)基地省验收,山东省中药农业步入了国内先进行列。2014年出台了《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2015年组建了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为中药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2 山东发展中药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研发力量相对不足

山东省中药农业的研发中坚力量主要分散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等科研或教学单位,近年来这些单位在完成自身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还发挥着全省中药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职能,任务重、人才缺(全省不足50人),技术力量薄弱,导致中药农业研究小、浅、散,难以形成合力,缺乏在国家层面承担大项目的能力[11],难以适应中药农业对科学技术支撑的旺盛需求,以及山东中药现代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

2.2 规范化基地建设进展缓慢

山东药材种植品种约100个,绝大部分品种的生产仍沿用分散农户传统种植模式,仓储不规范,药材质量[12]难以保障。全省66.7 hm2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将近20个,但标准化、规范化[13]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相对较少,通过国家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认证的基地仅有10处,在建基地由于缺乏科学指导进展普遍缓慢。

2.3 龙头企业缺乏

全省有中药工业企业159家,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110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9家。这些企业无论在生产规模、产值还是国内影响力方面都远远不够,如黑龙江的哈药集团、广东的三九集团和白云山制药、天津的天士力集团发展迅速,相比之下,山东则缺乏拉动产业发展的大型中药龙头企业,特别是很少在省内建有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

2.4 关键技术研究滞后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GAP 基地建设的目的在于加强中药材生产全过程的生产质量管理与可追溯性,稳定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GAP 基地建设过程中, 诸如产地生态适宜性、良种选育、病虫草害防治[14,15]、连作障碍、合理采收和加工贮藏等很多带有共性的关键技术亟需研究解决。

3 山东省发展中药农业的对策

3.1 大力促进中药农业现代化

历史上,山东中药材生产主要以山区丘陵为主,耕地零散、面积小,用工成本基本忽略不计,大型农业机械无法作业,品种化所带来的效益不能很好地显现,现代化的生产手段难以实施,导致中药材生产一直停留在原始的靠天吃饭的水平。随着中药的需求量增大,中药农业蓬勃发展,药材生产逐步显现出规模化和平原化的趋势,由规模化带来了用工成本急剧增加必须通过农业机械化加以解决。因此,大力发展以农业机械化、品种化、肥料专用化、综合防治无害化[16]等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是中药农业的根本出路。

3.2 建立中药农业科研体系

建议省级科研单位组建专门的中药农业科研机构,打造一支中药农业的科技创新团队,提升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平。作为山东中药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应主要开展中药材品种选育、栽培耕作技术、专用机械、初加工技术、规范化生产等研究、试验示范与推广,为全省中药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在大专院校设立中药农业专业,为中药农业科研创新和技术推广培养人才[17]。打造中药农业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提升中药农业科研装备水平。借助中草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整合省内中药农业创新团队,实现科技资源互联互通,打造提升全省中药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3.3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为了进一步建设好中药材生产基地省,山东各级政府应把中药农业当成一大主导产业来抓。建议成立中药农业专门管理机构,指导和监督山东中药农业发展,从宏观上对中药材种植进行资源调查和区域规划,确定各市、县的中药材基地布局。

3.4 大力扶持中药材深加工企业

山东规模化以上的制药企业20多家,如:东阿阿胶、鲁南制药、国风药业、烟台绿叶、圣旺药业、山东凤凰、烟台荣昌、菏泽步长等,在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和中成药产品生产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建议加大扶持力度,多创名牌产品,特别是在中药材种植基地扶持新建一批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的生产加工厂。在深加工基地建设和设备配备上,要力求技术一流、设备一流,使山东中药加工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带动山东中药农业向更快、更好、更高的目标发展。

3.5 加强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和认证

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是中药农业的基础,必须切实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积极推行GAP 种植技术,全面提高中药材质量,牢固树立山东药材的品牌形象。重点发展平邑的金银花、徐长卿,郯城的银杏,蒙阴的全蝎,沂水的蟾蜍,莒县的黄芩,临朐的丹参,青州的山楂,沂源的桔梗,文登的西洋参、黄芪,平阴的玫瑰,长清的瓜蒌,菏泽的丹皮,鄄城的地黄,莱芜的白花丹参,莱阳的北沙参等著名道地药材,科学规划区域布局,积极采用“公司+科研+示范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型组织形式,鼓励省内外中药企业和其他非中药企业参与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

3.6 建立中药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整合全省中药材生产企业、药材加工企业、科研教学单位以及大型药材生产经营合作社,建立中药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产业链条的有效衔接,发挥其在规范市场行为、信息交流与技术经济合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保护知识产权及相关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魏建和,屠鹏飞,李刚,等.我国中药农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5,17(2):94-98.

[2] 陈士林,魏建和,韩建萍,等.中药农业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1-7.

[3] 王志芬,刘喜民.中药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与实践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1):135-138.

[4] 冯前进.建设中药农业在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70-73.

[5] 杨成民,魏建和,隋春,等.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9):727-737.

[6] 钟国跃.重庆市发展现代中药农业产业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科学咨询,2003(4):16-17.

[7] 王志芬,刘喜民.山东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1):114-116.

[8] 黄璐琦,郭兰萍.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道地药材的形成[J].中国中药杂志, 2007,32(4):277-280.

[9]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10]单成钢,张教洪,朱京斌,等.我国药用植物种子生产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25(4):14-15.

[11]韩国彪,张金焕,段怀明.山西省大力发展中药农业的建议[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116-117 .

[12]杨利民,张永刚,林红梅,等.中药材质量形成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34(2):119-124.

[13]单成钢,张教洪,朱连先,等.栝楼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的研究[J].种子,2011,30(5):115-118.

[14]杨银慧,豆小文,孔维军,等.我国中药材中农药登记现状及污染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4):4238-4245.

[15]苗青,孔维军,魏建和,等.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现状及控制措施评析[J].农药学学报,2012,14(4 ):363-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