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范文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互联网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

第1篇:工业互联网重要性范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工业4.0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并结合B2C及C2B商业模式的发展,提出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工业4.0架构。通过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生产的结合真正实现满足客户需求。

关键词 :工业4.0;B2B ; C2B

引言

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以在最短时间生产最多产品为目标,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而工业4.0概念的提出也是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此概念由德国于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工业4.0的重点是创造智能产品、程序和过程。其两大主要特征为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即通过智能工厂及智能系统的相互结合实现产品生产的灵活性及有效性。B2C是企业以不同于传统方式将产品呈现给顾客的商务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通过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类别、更优惠的价格、更便捷的渠道及更多的促销活动以使顾客获得较之传统方式更大的满意度。但C2B商业模式更加体现商业本质,更符合拉动型供应链的模式。因此,本文结合B2C、C2B及工业4.0所提出的制造模式,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工业4.0的循环供应链模式。

1、相关理论分析

1.1 工业4.0内涵

工业4.0项目旨在支持德国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工业4.0[1]即一个系统(CPS);两个主题(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三个整合(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及工程端到端的整合);八项活动(标准化和参考框架、管理复杂系统、全面宽屏的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规章制度及资源利用效率)。信息物理系统(CPS)包括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能够相互独立地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控制。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包括制造、工程、材料使用、供应链和生命周期管理的工业过程。智能工厂在此基础上可生产出可自识别、可被定位、可知各时状态的智能产品。嵌入式制造系统在工厂和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上实现纵向网络连接,在分散的价值网络上实现横向连接,并可进行实时管理。

1.2 B2C电子商务内涵

电子商务按照参与交易的消费者类型可分为B2B即企业间电子商务和B2C即企业与消费者间电子商务以及C2C个人与消费者间电子商务三大类。B2C电子商务企业是企业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服务,直接面向个人用户,具有用户分散、用户交易量大和单笔交易额低等特点[2]。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增加,B2C电子商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2014年随着京东、聚美优品、阿里巴巴的上市,网络零售市场格局趋向稳定。淘宝网、天猫、京东的品牌渗透率位居前三位,分别为87%、69.7%和45.3%,遥遥领先于同类竞争对手。唯品会以特卖形式后来居上,超过众多传统网络购物平台,位居第四位,品牌渗透率18.8%。由团购网站转型成功的聚美优品排在第九位,品牌渗透率11.7%[3]。从理论与实践发展来看B2C都是以厂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模式,是企业通过网络模式呈现产品及价格供消费者选择。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实体店销售模式及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使得消费者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方面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具有时代进步性。但对于客户个性化要求没有满足,其本质还是以生产为主导的推动式供应链结构。

1.3 C2B电子商务内涵

C2B是以个性化营销、柔性化生产、社会化物流三个为支柱搭建成消费者驱动而不是企业驱动的全新商业模式[4]。C2B使得产销双方无障碍的沟通,是商业本质的回归,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C2B电子商务模式的特征包括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参与及消费者主导等,但这并不是C2B电子商务的本质特征。其本质特征是先有需求、后有生产制造,是真正的拉动型供应链结构[5]。C2B商业模式是对于商业本质的真正回归,移动互联网时代,生产消费均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在此基础上单个企业将不受资源、市场限制。通过客户需求分析、顾客参与设计等环节一方面使产品更易于满足客户,另一方面可增加企业竞争力。

2、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工业4.0

2.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

截至2 0 1 4年1 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1亿,较20 13年增长19.7%;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达55.7%。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04亿,较2013增长17.0%。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提升至46.9%。与此同时,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增长率为73.2%,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9.0%。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每个客户的个性化特征通过移动互联网汇聚成一类具有交叉性的群体特征。通过移动互联网媒介分析企业目标客户群的个性化特征及其需求,对于企业后期的生产制造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是客户而非企业,因此,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为核心的工业4.0项目具有其缺陷性。其过于关注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制造环节而忽视了客户需求。管理学认为做正确的事较于正确的做事更为重要。因此,顾客参与价值链的创造是未来趋势。图1中顾客参与程度代表企业对于客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企业认为客户对于供应链整体重要性越大,企业越会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高客户的参与程度。顾客的关注范围代表顾客成熟度,当顾客仅仅关注产品价格或产品外形等单一因素时,代表顾客成熟度较低,当顾客关注产品各个环节服务、环保或整体因素时,代表顾客成熟度较高。顾客成熟度是时代变迁的体现,是意识及生活方式转变的体现,是企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依据。

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顾客成熟度较低,关注范围较窄,同时顾客参与程度较低,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及时投放市场,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但随着市场进一步激烈竞争,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成熟度不断提高,其关注范围更加丰富,不再盲目的接受厂家投放市场的产品,而会运用自身知识及其他顾客购买体验进行商品筛选。其筛选汇总便可形成大规模定制的效果,当下的B2C电子商务模式多是这种模式。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加,顾客会通过移动互联网途径表达个人喜好及意愿,企业在一定的范围内接受顾客个性化选择,进行产品生产组装等活动,Dell笔记本电脑便是例证,批量定制模式下要求生产具有一定灵活性。随着企业可接受范围的不断扩大,未来市场或真正出现大众个性化定制模式,而智能工厂是实现个性化定制的最佳途径。随着顾客参与程度的提高,顾客关注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会逐渐沿着大批量生产、大规模定制(小批量定制)和个性化定制趋势发展。在此过程中,各个制造模式界限并不分明,且单个企业进展不同步。

2.2 移动互联网时代工业4.0架构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顾客通过更多的方式进行自我学习、自我丰富,成熟度不断提高。顾客不仅仅关注产品价格、产品标识等外显产品特征,更加注重产品服务、产品内涵及个性化的产品特征。单个个体将个性化需求数据提供于移动互联网平台之上,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特征锁定相关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将之体现在产品设计当中,并对目标客户进行信息反馈,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生产,投放市场。移动互联网时代工业4.0架构主体应该是企业和顾客,关系是顾客需求拉动企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带动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相应活动的产生及其主体的需求。图2中P代表顾客群体,具有某些类似特质的单个个体会通过互联网平台自发组成小群体。C代表企业群体,并因价值链关系形成产业集群。

移动互联网时代工业4.0模式对于顾客、企业及社会均最优。顾客通过交互平台表达其需求意愿、对于产品设计生产的建议,并满足其自我肯定等需求。

与此同时,交互可激发顾客创新思维,有利于促进个人创新、万众创新的局面。企业通过互动平台一方面了解了目标顾客的真实需求及潜在需求,对于现有产品的设计及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判断提供数据基础。以顾客需求为依据的生产制造使得市场竞争更加充分,资源更合理的配置,避免资源浪费。

4、结束语

以人为本是社会生活不变的真理。未来社会个体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的实体感受,精神的满足与内心感受将更受关注,并带来新的社会变革。工业4.0是制造业新的革命,而这种革命的源头便是社会中个体需求改变所引发的时代的变革。因此,充分了解需求的变化及趋势对于工业4.0的具体实施具有指导作用,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便是连接两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N].机械工程导报, 2013.7(9)

[2] 杨宇环,杨君岐.基于云计算的B2C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优化[J].企业经济,2012,04:117-120.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2015.2.3

[4] 戴国良.C2B电子商务的概念、商业模型与演进路径[J]. 商业时代,2013,17:53-54.

[5] 张亚,刘滔,张波.C2B电子商务模式分析研究[J].电子商务,2014,02:17-18.

作者简介:

第2篇:工业互联网重要性范文

一般来说,会展是指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的商业或非商业活动的简称。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展示会等都是会展活动的基本形式,世界博览会为最典型的会展活动。会展服务又称会展经济,是一种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销,以获取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

会展服务的发展始自于18世纪中叶在英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自此之后,会展服务在全球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行业。德国是世界上会展服务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众多的会展中心、展览公司以及规范严密的行业协会和组织。

近年来,我国会展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会展产业形态已经基本形成,涌现出广交会、厦洽会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展会。我国已成为亚洲的会展大国,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会展中心。

2、会展服务与知识产权保护

所谓的知识产权, 在知识产权法上,通常指的是版权、商标、专利、商业秘密、商品装潢、商业标记等民事权利。作为现代服务业范畴的会展行业,其知识产权保护最早可以追溯到1873年的维也纳国际发明展。当时,展会举办国奥地利制定了一项特殊法律,向展会展出的各国发明、商标和外观设计提供特殊的临时保护。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由此起步。截止于今天,全球会展行业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已经形成了以商标、专利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在会展行业中,侵犯知识产权的方式一般有仿冒他人专利、商标、软件、展台设计和图片等等。后来延伸出来的还有仿冒展会品牌、展会名称、展会标志、展会主题、展会商业运营模式、软件等方式,包括侵犯展会的设计理念、展台搭建设计、展览会的 LOGO 及名称等。

3、移动互联网与会展服务

互联网会展服务,又称虚拟会展,指的是利用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展览和贸易活动,利用各种虚拟技术、实现立体互动,从而达到用户体验和交易的目的。

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国外的互联网会展服务已经十分发达。著名的有德国的汉诺威展,它利用虚拟计算机技术,在网上建立了三维立体的展示系统,并且增加了互动环节。不仅参展商数量众多,而且交易量巨大。世界虚拟展会的Fair NFair3D虚拟展会平台在 2009年正式成立,宣告全球会展服务进入3D时代。2010年,我国上海的世博会在国内首先使用了3D技术,在网上同步展出。

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融合,使得人们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等)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不断获取信息。截止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超过5亿,占比达81%,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会展行业带来转型突破的机会。一方面,移动应用的开发使用,改变了人们创建、使用和共享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即时化、场景化等特点,使主办方、参展商和观众等通过手中的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参与会展活动,提高会展信息化水平。

4、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与知识产权

传统会展服务往互联网方面的发展,首先是在PC端。PC端的会展服务,是第一代的互联网会展服务。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也随之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将来,以智能终端为渠道的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将会成为主流。

对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来说,其涉及的知识产权比起传统会展服务更为复杂。商标、专利、版权、网址、域名等方面都有移动互联网的特质。

4.1 在版权方面

传统会展服务在会展过程中产生和涉及到了大量的智慧成果,如参展展品、使用软件展台设计、广告手册、广告创意、宣传标语、图片、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说明书等等。这些智慧成果在移动互联网上,也是版权所保护的对象。所不同的是,这些智慧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展示给移动互联网用户,而网页在物理上,则体现为数字代码,是数字产品一种。以代码形式存在的数字产品,也应受到版权法的保护。

所以,对于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的参展展品、使用软件、展台设计、广告手册、广告创意、宣传标语、图片、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说明书来说,在版权方面受到保护的对象,不仅是图片、文字、设计或创意,还有代码形式存在的数字产品。

除了上述列举的集中受保护的对象以外,还有网页的设计和创意,也是版权所保护的对象。随着移动互联网会展的快速发展,对于网页设计和创意的保护,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所保护的重点。

另外,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虽然伯尔尼公约已经在大多数国家成为法律的一部分,但也仍然存在着在非缔约的国家或地区便不受法律保护的情况。而互联网具有无国界的特点,所以对于版权的保护来说,在非伯尔尼公约的缔约国就会显得比较困难。

4.2 在商标权和专利权方面

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是传统会展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传统会展服务来说,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包括对于参展商品或服务、展会本身商标权的保护,对参展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保护。

而对于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与传统会展服务来说,不同的是,那些用于展示网页上商标标识所使用的数字代码,受到版权法的保护;用于展示在网页上的专利或专利产品所使用的数字代码,也受到版权法的保护。

还有,如前所述,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而商标权和专利权也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所以也存在着地域性的特点。在一个国家受到保护的商标权或专利权,在另一个国家并不能同样受到保护。在这一点上,商标权和专利权显著区别于版权。

虽然在商标权和专利权方面,全世界多数国家缔结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但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并没有制定统一的工业产权法。《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只是确立了几项原则,如国民待遇原则,优先权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参加《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并不意味着在一个参加缔约的国家或地区受到保护的商标权或专利权,也能在其他缔约国或地区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一点上,不同于伯尔尼公约。所以,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存在着无国界的特点,因而在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4.3 在域名方面

传统会展服务是在具体的场馆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而互联网是虚拟的空间。对于移动互联网这样的虚拟空间来说,域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是区别网站的根据。

2007年4月上海国际车展的域名为autoshanghai.com.cn,2007上海汽车零部件工业展览会的域名为auto-shanghai.com.cn。由于域名的类似,导致300多家的参展商搞错了展会,损失巨大。

上述案例说明了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中域名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在知识产权法中,网址或者域名是否属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学术界存在争议。

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AIPPI)1992年东京大会认为,知识产权可分为创作性成果权利与识别性标记权利两大类。相应地,知识产权的客体就可以分为创作性成果和识别性标记两大类。显然,域名就属于识别性标记。识别性标记为知识产权所保护,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标记体现了创造性劳动,另一方面是制止不正当竞争的需要。

在我国知识产权法上,域名是否为一种知识产权,并没有确定的结论。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域名的争议通常与商标权关联在一起,所以一般法院在处理时,将其作为知识产权的争议。

在于移动互联网会展的域名来说,由于其也存在无国界的特点,所以在保护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目前在国际上,对于域名的保护并无统一的国际公约。域名的保护还是国内法上的问题。而每个国家的法律状况差别是相当大的。

5、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移动互联网会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其区别于传统会展服务,有以下几项特点。

首先是,其参展展品、使用软件、展台设计、广告手册、广告创意、宣传标语、图片、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说明书等智慧成果,除了以传统的方式展现以外,还以数字代码为形式展现在网页上。这些数字代码也是版权保护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会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延伸至了智慧成果所赖以表现在网页上的数字代码,还有商标标识、专利和专利产品所赖以表现在网页上的数字代码。这些数字代码都是版权保护的对象。

其次是,移动互联网会展的网页设计和创意也是版权保护的对象。

再次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特点,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无国界特征,导致移动互联网会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版权、商标权和专利权,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尤其是商标权和专利权。这个方面亟需国际间加强合作。特别是在统一工业产权法方面,国际社会需要付出重大的努力。如同人们已经在版权领域所做的那样。

最后是, 域名权作为一项新的权利,对于移动互联网会展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是否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如何在实践中保护好域名权,都是相当重要的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认为,考虑到域名权的重要性,以及其与商标权或者企业名称权的重大关联,应当将其视为识别性的知识产权而加以保护。

参考文献:

[1] 会展词条,载于百度百科-会展,2015年1月5日访问.

[2] 吴易明.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对中国的借鉴[N].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2(32).

[3] 商鸣鸣.德国会展业的发展及启示《改革与开放》[J]2005-5.

第3篇:工业互联网重要性范文

【关键字】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 应用 探究

现阶段“云计算”的概念已经充分的融入到各行各业中,最早提出“云计算”这一概念,是在二零零六年全球搜索引擎大会中,谷歌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所提出的,而后有关专家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解析,认为它是一种工作方式,其核心方式是按照用户的应用量予以计费,这一模式将为用户提供按需的、可行的以及高效的网络访问,从而进入到服务器、应用软件、网络、存储以及服务计算等等,用户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迅速的获取资源以及信息,大大的节省了工作效率,而且服务商的交互性也会得以实现。

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互联网+”随之产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也在逐渐的发生着转变和改革,基于其特征,笔者首先对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工作效率以及运行方式进行了分析。

一、“互联网+”的实践应用分析

1.1对于“互联网+”在商业贸易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致使人们的移动终端持有率在逐年递增,并越发的呈现着普及的趋势,这一发展形势的驱动下,当前的很多商家已经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设备实现了完美结合,越发的意识到其中所涉及的经济效益,并在诸多的商业领域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应用,比如,OTO:线上到线下、B2C:商对客以及B2B:企业对企业的模式等等,这些经营模式使企业和用户的需求得以满足,从中获取所需的资源和信息。现阶段的“互联网+”应用方式在不断地拓展,比如,“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民生等等就是很好的体现,这些创新和改革都使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发生着较大的改变,提升着人们的生产效率,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1]。

1.2对于“互联网+”在工业行业中的应用分析

自从工业4.0的概念提出之后,使传统的工业生产理念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实践的生产过程中,逐渐的意识到了将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理念融入的重要性,逐渐的将新式的互联网理念落实到工业生产中,与此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客户的满意度的追求,力求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进而逐渐的构建一个健全的、系统的产业链,只要用户具有产品方面的需求,就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将自己的需求提交给网络平台,而后企业有关部门接收到这一信号之后,会将具体的内容传给工厂,工厂将产品生产完毕后,最后再通过物流的手段,将产品交付给客户。一般情况下,工厂会通过硬件模块以及软件模块的方式,提升用户的体验,与此同时,企业还会运用云端收集的方式将企业的产品的诸多售卖信息进行搜集,而后再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定位,最终针对这些信息内容以及客户的需求,对产品实行切合实际的改进[2]。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工业以及物联网实现完美的结合,工业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物联网的优势充分的体现到实践中,与此同时,将生产设备与之连接,最终建设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物联网系统,使工业生产的各个设备等实现良好的连接,最终提升工业生产效益,同时对工业生产资源实现了切实的整合和优化。

二、对于云计算的实践应用分析

云计算指的是应用系统的核心内容,它可以为系统提供强而有力的计算方式和技术支撑,用户在提交自己的需求之后,云计算可以通过迅速的运行方式,将“云存储”的数据信息进行提取,而后将用户的需求进行结合和匹配,此时,用户就可以通过此核心内容实现资源以及数据的下载。对云计算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具备虚拟化、通用型、规模大、可靠性强以及拓展能力强等等优势。云计算不仅会让用户在需求时,实现到个性化的存储行为,还可以为用户提供高速的计算服务,体现了其超强的整合能力和运行能力[3]。

通常情况下,云计算可以让架构以及软件技术等实现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是,实现这一现象的首要条件就是,云平台应当与软件的运行方式相符合,与此同时,还要将云平台和虚拟化的核心内容实现统一,使之满足云计算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还要符合二者的动态变化趋势。

在云平台的助推作用下,软件的开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而且还会给相关的软件测试环节形成工作上的难度,要想将测试环节的工作内容与其变化相符合,就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在云平台的发展趋势下,工作模式、软件开发工具以及环境等环节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转变,面对这一发展形势,要想在工作内容上作出转变,就要从工作模式、工具或是环境等方方面面着手,在云平台的运行模式下,让软件测试以及软件开发二者实现良好的运行。在实施软件测试工作时,也要利用云平台的优势,实现测试复用、协同工作以及数据的共享等等,进而使其运行效率大大的提升,最终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运作方式上的优化[4]。

2.1云计算在能源领域以及金融I域的实践应用分析

能源领域以及金融领域是我国信息化理念应用率广泛的行业,国内的诸多能源以及金融企业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已经逐渐的将发展模式转向“IT资源的整体”阶段,通过云计算的优势,逐渐的构建一个IAAS物理集成平台,而后以此手段对各类的基础设施以及服务器进行集成以及整合,进而实现统一的资源管理,与此同时,还会对其实现高度的复用,为其提供具备一致性发展特征的硬件资源服务。另外,在整合资源层面,要积极地对平台中的内容进行整合,而后再将其中的各类数据进行传输,使各个系统间的连接更具统一性。

2.2对于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分析

从我国对云计算的实践应用情况来观其发展趋向,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聚集科研部门的开发优势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力度,将二者同时落实到实践中,进而逐渐的构建一个系统的、高效的科研开发平台。

现阶段的云计算工作已经被充分的应用到我国的科学研究部门以及高校的科研中,可见,我国已经高度重视应用云计算功能的作用,而且在不久的未来,将会使云计算的应用更为广泛,进而为科研工作内容以及云计算的相关的教学环节提供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对其产生助推性的作用,促进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发展。

三、对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实践应用分析

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远程测量仅仅是为了采集数据,而后将其带入到科研部分,最后再针对性的对数据内容进行分析,这样的运作方式不具备高效、科学的运作特性,还会难以保障数据采集的工作效率。但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应用则可以直接的解决其中的问题和诸多的弊端,比如,运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直接将数据进行采集,而后再将其传到云端中,通过切实的分析和探究之后,再将其反馈给有需求的用户,这样的数据采集以及传输方式可以大大的提升运行效率,还会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远程智能控制实践应用中,其中的视频监控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科技发展的限制,仅仅能通过警报的方式对信息进行传输,无法将视频中的内容实现远距离的智能传输,这样将会给有需要的用户带来诸多工作上的阻碍。但是,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则可以将这一问题良好的解决,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将互联网和移动监控设备实现连接,而后再对所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再将这些数据信息内容上传到云平台上,经过切实的分析和处理,在云平台中对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观察和分析,大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理念的不断融入,致使我国的移动智能设备被普遍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并促进着生产行业的发展,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比如,人们可以运用电脑、手机以及PDA等等终端对家居网关进行访问,并对家中的各类设备实施实时的监控,还可以实施智能化的管理,如果家中的智能设备出现技术上的问题,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故障的具置进行定位,而后传输给有关的技术人员,安排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具体的检修,最终使智能设备正常的运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信息化理念也在逐渐的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促进着各个领域的发展,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意识到了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作用,并将其逐步的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促进企业的实践发展,与此同时,诸多的企业也意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充分的利用其优势,将其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这样的运营方式将会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效益,通过云平台的作用对数据以及资源的整合,用户通过简单的软件应用则可以实现智能化的生活,亦或是实现与有关企业的交易,这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提升了用户的交易效率,便捷了用户的生产生活。可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各领域高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也将从互联网时代迈入到大数据、云计算应用的崭新时代,信息科技创新将成为当展的主要驱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李瑞轩,董新华,辜希武等.移动云服务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综述[J].通信学报,2013,34(12):158-166.

[2]沈松,怀樵,葛宝珊等.云智慧测试技术与应用[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3,33(z1):202-205.

第4篇:工业互联网重要性范文

(讯)电子行业成经济转型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工业化接近尾声、投资空间受到挤压的问题日益突出,经济转型日益紧迫。战略新兴产业能够解决成本上升、环境问题严重、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从而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个子块,是战略新兴产业其他子块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性显着。预计在“十三五”期间,电子行业仍是第二产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

“十二五”期间电子行业成长明显:十二五期间,电子行业产品总类不断丰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业链上下游日渐完善,总体综合实力显着增强。整个行业的景气指数多数时期高于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并明显高于100,凸显行业成长性。整个行业营收达到、净利润增速高于工业企业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平均值。预计“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的战略实施将会促使电子行业进一步发展,行业景气度依旧高企,整个电子行业的收入水平、利润水平、技术水平将会上入一个新台阶。

“十三五”聚焦“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新形势下,互联网已经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延伸到人与物之间的范围,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领域都有显着的增长,预计“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将会贯穿整个“十三五”始终,成为电子行业的行动纲领。基于此推测,我们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物联网和传感器、汽车电子、3D打印、集成电路四大子板块。

投资建议:“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任务更加紧迫,战略新兴产业的对于促进经济转型意义重大,也真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今年先后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的行动指导意见》,指明了未来五年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预计“十三五”期间电子产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大,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电子制造领域的投资机会。物联网和传感器领域建议关注鼎捷软件、苏州固锝、汉威电子、华天科技;汽车电子领域建议关注欧菲光、长信科技、鸿利光电、得润电子;3D打印领域建议关注光韵达;集成电路领域建议关注设计环节领域的同方国芯、国民技术,芯片制造环节领域的中芯国际,芯片封装环节领域的晶方科技、华天科技、硕贝德。

风险提示: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消费信心低迷风险,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风险,国外竞争者价格、技术竞争风险。(来源:平安证券 文/刘舜逢 编选:)

第5篇:工业互联网重要性范文

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本质也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方便、更加自然

互联网最关键的是什么呢?互联网的起步是“联”。英语的互联网是两个词,一个叫Internet,一个叫Web,最早联通的目的就是把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起来。所以大家要理解互联网第一个关键是“联”,这个联接是整个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基础。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互联网的未来,就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这才是未来的互联网。有的研究报告提到,今天我们能连起来的东西还不到1%,如果连接的东西翻100倍的话,这是怎样的概念?所以未来的互联网是把所有人、所有的物,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连接在一起,而且让大家有信息和动作的互动,有上传、有下行,这才是互联网的未来。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本质也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方便、更加自然。

如果我们借用这个架构来讲互动的话,互动1.0就是BBS,我想最早的用户还有印象,当年大家在一个很简陋的技术环境下,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样一个网络社区的建设。互动2.0是类似新浪微博这样的产品,是个互动的社区,它最大的特征是单向的关注。“关注”是它最主要的一个产品形态及互动模式。互动3.0是Facebook、微信这样的产品,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双向互动,任何人跟任何群体之间,都可以在瞬间发生多维的互动。这是“互动”的一个深入。

在“联通”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深入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在Internet之上承载的内容与服务的表现形式,即Web。Web 1.0,是大家最熟悉的门户概念,它是从门户这个中心点出发,向比原来受众大得多的一个凹点持续地传输,它有一个中心点,基本是一个单向的互动。Web 2.0是搜索。到了2.0时代,在搜索界面上还是多对一,每个个体跟搜索引擎发生联系,搜索的后台技术,完全利用了互联网的网状结构。Web 3.0是SNS,双向互动的社交网络,它是一个多对多,同时包含点对点的天然网络。所以web 3.0是互联网产品进化到今天的一个先进的形态。

由此可见, “互、联、网”三个字是共同演进的。只有随着连接的技术不断发展,互动的手段才更加丰富、高效,才会在Web上产生这样先进的内容和服务。

云计算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词,更学术的词叫Utility Computing,我们把计算当作一个公共事业来提供。当云计算成为这个社会基础服务设施的时候,我觉得人类才真正进入了新的时代。如果不是电变成了公共事业,不是福特在电的基础之上创造了第一条流水线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工业时代。同样,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他们的运营放在公共的云计算平台的时候,一个新的时代才真正到来。大数据,这可能是近一年来最时髦的词了。大数据真正的本质不在于“大”,而是在于背后跟互联网相通的一整套新的思维。大数据的三个本质:在线、实时、全貌,这也是大数据跟传统的数据最大的差别。

在线。首先大数据必须是永远在线的,而且在线的还得是热备份的,不是冷备份的,不是放在磁带里的,是随时能调用的。不在线的数据不是大数据,因为你根本没时间把它导出来使用。只有在线的数据才能马上被计算、被使用。

实时。大数据必须实时反应。我们上淘宝输入一个商品,后台必须在10亿件商品当中,瞬间进行呈现。如果要等一个小时才呈现的话,我相信没有人再上淘宝。十亿件商品、几百万个卖家、一亿的消费者,瞬间完成匹配呈现,这才叫大数据。

全貌。大数据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它不再是样本思维,它是一个全体思维。以前一提到数据,人们第一个反应是样本、抽样,但是大数据不再抽样,不再调用部分,我们要的是所有可能的数据,它是一个全貌。其实叫全数据比大数据更准确。

我总结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平等、开放、互动、迭代、演化。既然是叫“精神”,就要深入骨髓,就要贯彻到你的产品、服务、团队、组织、运营当中去

互联网的本质,讲完这三个词基本上已经讲完了。我给大家提供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思考工具。你怎么用这种思考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有互联网的思维,你先有了互联网的思维,你才能够去用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的精神是什么?怎样才叫用互联网的思维做事情?

平等。为什么是平等?这是由技术决定的,就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个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所以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是互动。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开放。为什么要开放?你越开放,你跟别人的连接就越多。在一个网状社会,一个“个人”跟一个“企业”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跟厚度决定的。你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你的价值越大,这也是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由你的信息含量决定你的价值。所以开放变成一种生存的必须,你不开放,你就没有办法去获得更多的连接。

互动。无论是从互联网还是从大数据的角度,一定是双向的,互动才创造价值。其实“来往”本身就是互动,有来有往嘛。

迭代。什么叫迭代?一个想法也好,一个产品也好,得先有原型,扔出去、用起来、别人给你反馈、你把坏处修正,这是一个实时互动的过程,而不再是理论。无论是研发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各个方面不再是原来那样通过一个看起来严谨的理论来实施的,更多的是通过实践、通过优化来逼近。所以更多的是计算,不再是数学理论。这是很大的一个差异。

以统计为例,统计的理论都是在计算能力不够的情况下,用一种算术的方法找到最想要的,能够倒推出总体的状态。统计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理论、数学理论,而大数据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算法的优化。我根本不假定理论,我只是通过一轮一轮的迭代中回归,来逼近真实。用户的需求是什么?首先打出去,然后再校验,只要有双向的反馈,我总是离真实越来越近。所以迭代是互联网整个产品最关键的一个基石。

第五点是演化,而不是计划。大家应该有一定的感知了,我刚才讲的迭代也好,A/B test也好,它本质上不是通过一个完美计划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种演化的方式,来逐渐优化、接近更好的状态,这是互联网精神。

我总结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平等、开放、互动、迭代、演化。既然是叫“精神”,就要深入骨髓,就要贯彻到你的产品、服务、团队、组织、运营当中去。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当这三位一体的东西开始走向正向循环的时候,知识经济就真正开始了

互联网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

从一个最大的角度来说,互联网让我们从工业文明走向了信息文明,从工业经济走向了知识经济。这些话喊了二三十年,正是因为不断地“喊”,今天我们才可能跨过这个门槛。我把云计算的普遍使用,当作这个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当然,云计算作为一个公用事业,达到30%或40%的覆盖率,可能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我们应该已经像100年前状态,即1910到1920年这十年快速发展的状态。同时正是因为有了云计算,大数据变成了可能。如果没有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能力让成本变得非常低廉的话,根本不可能做大数据,数据的成本就把你压垮了。

我们在从一个机械系统的时代走向一个生态系统时代,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跟农民的话,工业时代则是资本、机器(机器是固化的资本)、流水线上被异化了的人。工业时代早期考虑最多的是异化的人,因为人也被当作机器在处理。福特另外很有名的一句话是“我根本不需要你们的脑袋,我只需要你们的手跟脚”,所以人只是流水线当中的螺丝钉。资本跟异化了的人,是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两个新的东西,一个是数据,一个是知识工人(知识工作者),就是德鲁克在上个世纪末讲的Knowledge Worker。大家可以看到资本“Capital”,在未来再也不会占据那么大的重要性。当然,我们整个社会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总是落后于生产力的变化,所以资本市场的整个评估还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企业的管理也会从传统的多层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网络、更加生态的方式。让Knowledge Worker真正能够创造价值,变成任何一个组织和整个社会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我附带提一句,大家要看书的话,有本书还是最经典的,就是德鲁克写的《21世纪的挑战》。这是写得最经典的一本书,对未来整个大趋势的变化,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阐述了知识经济对于我们每个人到底会怎样。大数据只是知识经济落地最实在的切入口,当云计算有了大数据、有了互联网这样的基础后,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云计算,就没有大数据,云计算是为大数据服务的,而整个互联网输出的就是计算能力。人们提过Super Computer(超级计算机),而互联网就是最大的一台计算机,它输出的就是全社会所有需要的计算能力。

第6篇:工业互联网重要性范文

“互联网+”:政策缘何出台?

2015年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0%,创6年新低;2014年度经济数据中,GDP增速7.4%,更创15年来的新低。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凸显的现实之下,产业结构升级难的这一痼疾却仍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钢铁、船舶、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转型迟迟难见成效。2014年《产业蓝皮书》的开篇就直指这样一个现实:“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处于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中高端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爬坡积累的结构调整阵痛期。”①这段话隐含着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之后,产业结构升级仍处于瓶颈期的客观事实。

如果将目光转向国际,2009年以来,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德国、美国等主要国家均紧跟时代脚步,力图保持其制造业优势地位,或是倡导“制造业复兴”。它们所提出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为实体制造业选择了互联网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2011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它的制定者之一卡格曼(Henning Kagermann)将工业4.0概括为两件事:“一是万物相联;二是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②2012年,通用电气董事长伊梅尔特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他在2013年来中国时谈到,工业互联网就是把智能的机器、传感器和分析工具结合起来,用一种分布式和移动的方式来达成这一目标。

互联网的发展和互联网对其他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渗透呈现了指数级增长的特点。时至2015年,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了一种引发变化浪潮的强力催化剂。发生巨大改变的不仅仅是全球互联网本身,也包括中国互联网引发的国际关注。中国成为互联网新大陆重镇。2014年,新浪微博、京东、阿里巴巴等均赴美上市。尤其是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其市值位列全球互联网公司前三名,目前仅次于谷歌,领先Facebook与亚马逊,处于2000亿美元以上量级。而在香港上市的腾讯,其市值也逼近2000亿美元。在阿里巴巴上市同月,标普资本IQ(S&P Capital IQ)公布的报告中,除阿里巴巴和腾讯之外,百度和京东也处于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排名前十位。④同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如此的企业体量和网民规模,以及由此而来的国际关注和国内聚焦,使得互联网未来的相关命题必须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加以体现,并且这种体现应该是强有力的、宏观性的、可阐释的架构。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中,企业对互联网的应用被分为四类:沟通类、信息类、商务服务类和内部支撑类。然而这四类应用主要集中在企业的信息需求、公共关系运营维护需求和人事需求上。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程度虽高,但是在应用的深度和可拓展性上尚不足够。传统行业触网的方式主要体现为O2O的商业模式的贯彻上,但是互联网对生产环节、管理环节的深度影响,几乎难寻迹象。例如,以家电业为例,《中国家电企业互联网转型报告(2014)》指出:“中国拥有6.32亿互联网用户,这催生了充满活力的科技行业、繁荣的社交网络和世界最大的电子零售(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市场。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消费端,各个重要行业都没有跨越向线上转型的早期阶段。事实上,大约一半中国中小企业才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采购、销售和营销等活动。这意味着最激烈的变化还没有到来。”由此可见,宏观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遭遇瓶颈,主要国家互联网与产业更新的国家战略的出台所引发的新一轮紧迫感,中国互联网的体量与地位的倒逼,以及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深度渗透不足的客观现实,激发了“互联网+”作为一种必需的政策出台的整个过程。

“互联网+”:政策指向何方?

当我们谈及“互联网+”,首先就需要明确互联网在政策和国家战略中所处的位置和“互联网+”的概念范畴。

互联网,一次“根本创新”。每一次工业革命都需要并且以一个全新的“动力引擎”出现和全面投入使用为标志,而后其他的工业机器或各行业在与之适配的过程中被更新或是被重新创造。曼纽尔·卡斯特在他著名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谈及工业革命,他认为其核心部分在于“能源生产与分配的根本创新”。⑤他在书中引用技术史学者福布斯(R. J. Forbes)的观点:“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核心事实。”⑥所以,如果我们采取“动力引擎”这样一个比喻——它是相当范围内生产和生活赖以跃动的供血的心脏——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引擎就是蒸汽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引擎主要被上溯至电力;第三次科技革命则追溯至信息控制技术的应用。如果我们承认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说法,那么它的动力引擎,则应该是互联网。纵观几次革命的动力引擎,通常它们都既是本身可高速增长的基础设施,同时又普遍用于生产和生活,对现有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均做出几乎是史无前例的改变。“蒸汽机的力量可以在任何需要的地方,依照所需要的力量创造出来。”⑦福布斯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日的互联网:互联网的力量可以在任何需要它的地方,依照所需要的力量创造出来。无论你意愿上是否需要,互联网就在那里,你不拥抱它,它也许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替代你,毁灭你。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认识互联网在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中所处的地位。首先,互联网作为一种高速生长中的基础设施,这种生长的潜在空间在中国尤为突出。宽带提速和移动基站的建设,是互联网普及和提速的硬件保障;服务器、通信协议、OA系统等信息安全设施的软件保障。作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的发展本身就可形成巨大的经济拉动力。同时,互联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引擎,还能够与各类传统产业结合,或者说各产业不得不与互联网发生关系。媒体出版、广告营销和通信已经被互联网化:产业生态变革带来的行业规范和受众需求的全盘改变,极大地影响了它们生存和发展的方式。金融业的互联网化走在制造业之前。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P2P人人贷、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引发传统银行的集体危机。而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则可能导向生产、管理、销售的智能化多位一体,即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但是互联网的影响能力远不止于此。正如每一次工业/科技革命在改造经济的同时,也改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一样,互联网作为更新社会结构的潜在动力也不可小觑。互联网的发展首先变革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自我呈现方式。自微博出现以来,“舆论”成为逐步升温的热词。微博、微信等公共空间与主流媒体形成的话语场之间的对抗和张力,成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重要范式。而这还远远不是互联网对社会结构的作用的全部与终结。一个趋势是,它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力量。

“互联网+”,一场比特化的革命。自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互联网+”以来,各方对“互联网+”的理解有两类不同视角:一类是从互联网本身出发,多属于产业方向的中观解读;一类则是从政府和政策角度出发,从宏观面寻求“互联网+”的题中之义。这两类视角的区别实质在于行为主体范围的区别。笔者在本文中采取后一种视角,回归宏观政策。

卡斯特在他对信息技术革命的研究中提到,“不论美国或全世界,国家才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动者,而不是车库里的企业家。”⑧这是由于国家具备发展大型研究计划和大型市场的能力。但是,企业家绝非不重要。创新氛围和企业家在科技进步中所起到的作用已经在历史上无数次被证明。在国家的“发动”之外,正是“受到技术创造文化与快速个人成功之角色模型刺激的分散化创新”,⑨真正促成了新的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

如果以政策作为我们的出发点,那么丹尼尔·贝尔在论述后工业社会时所采用的社会结构—政体—文化的框架,就是可以帮助我们认知政策之外的纷繁复杂现象的有利框架了。尽管贝尔的总体化理论颇受质疑,但是我们仍可以借用他的中轴原理来将这个问题逐层抽解。换句话说,所谓的社会结构—政体—文化,即是经济化的社会运行模式,参与管理的现代政体的主要模式,以及实现和加强自我的愿望构成的文化样态。⑩这也是作为执政者进行国家管理时所最需要把握的三大主要方面。与这一架构相似的是,当我们走入“互联网+”这一政策时,它也拥有着自己的底层架构,这一架构由国家和政府及与之关联的大型企业主导;它具有自己的“政体”,各方参与将在政策之外广泛地拓展概念的意涵和实践的可能性;它必定会影响文化,因为它将促使社会语境发生变化。

首先,基础性建设:作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概念是模糊的,极具拓展性。一般意义上的基站建设之类的做法可以被称作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同样地,当阿里巴巴用淘宝和天猫为各类商户提供平台时,它也可以被称作基础设施,因为对于它的用户而言,阿里巴巴完成了“基础设施”的相似功能。有一个例子更能体现概念的模糊性和开放性。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妈妈致力于使用自身的数据和数据分析服务,打造具备电商特色的全网营销平台。这也可以被视作使用大数据和云服务为商业机构提供基础设施的案例。

拓宽云技术的范畴,那么所有利用互联网进行存储、计算和开发的公司都可以被称作云公司;同样,基础设施也可以变成一个可以被推广和包装的概念,虽然它较之前者有着更多的官方意味。这样的概念推广本身并不能创造实际价值,但是它可以提示我们,当我们谈论“互联网+”时,作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其核心究竟是什么。

在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PaaS(Platform-as-a-Service)和SaaS(Software-as-a-Service)的划分法中,后两者是IaaS的延伸。它提示我们,基础设施最终指向服务。这样的服务分为四大类,一类是可供用户高速接入的网络环境,例如此前的“宽带中国”战略和不断呼吁的运营商“提费降速”及其所需进行的带宽和设备铺设;第二类是IaaS所指的场外服务器、存储或其他网络云服务;第三类是数据基础设施,即健全可开放的数据资源;第四类则是让硬件和网络之间能够顺畅接通的标准接口。其中,第二类可能多由IT企业担负。政府则需要在其他三项的建设和第二类的治理上着意。

在以上四类基础设施中,软性的IaaS和数据基础设施是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的精髓,也是“互联网+”政策在解决好基本的硬件问题的同时必须强化建设的一部分基础设施。二者的核心指向是云计算和大数据。这是降低整个网络社会运行成本,真正实现“互联网+”的政策有效性的根本所在。而由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对安全的天然要求,政府的互联网治理能力将持续接受考验。

不能忽视的是,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将带来可期的经济效益。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2065亿元,同比增长11.4%。⑪虽然增速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1.5个百分点,但是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基础设施的潜在作用才是重中之重。

其次,指数级增长:“互联网+”的黑洞效应与数字化革命。“互联网+”的两大主要对象是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互联网+”形成了一个“黑洞”,将各类行业吸入其引力范围之中,差别只是时间和程度问题。当然,互联网不会席卷一切。但是在可预见范围之内,互联网作为新的动力引擎,必将与各主要行业结合,行成拉动经济成长、优化产业结构的新鲜动力。

资本市场较重量级的实体经济制造业走得更早也更快。2014年,互联网对金融业全面渗透,除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领域之外,传统金融企业如招商基金、中国平安等也开始普遍触网,宜信等创新型的金融平台也纷至沓来。2014年年底,互联网金融的整体规模已超过10万亿,用户超4亿。“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趋势。互联网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将较之传统银行,为资本的快速、高效流动在未来创造更好的条件。尤以P2P为例,它能整合社会闲散资金,为传统银行系统所排斥的借贷用户创造资金价值。网贷市场、基金销售市场、众筹市场等,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互联网的普遍推进和居民可用资金的逐步增加,未来它们都具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资本市场之外,电子商务首先为实体经济进行了一场渠道优化的革命。在此之外,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竞合已经带来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先兆。在轻工业和重化工业的分类法中,目前轻工业即与居民生活资料相关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已被高度互联网化。数字化工厂已在轻工业部门初见雏形:从迎合消费者动态需求进行用户个性化订制,到生产的全流程监控和数据统筹下的多线并举与无缝衔接,最终到产品交付给用户及其后的保养环节。轻工业部门正在压缩中间环节,实现制造的“人机和谐”。海尔的个性定制空调即是一例。这类定制服务的背后,是生产部门走向数字化的初步尝试。这里,数字化不仅仅是自动化,而是基于自动化基础之上的可编程和网络化。从单纯的自动化和嵌入式系统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转变,正是“互联网+”政策的前进方向。汽车行业,尤以特斯拉为代表,正在向平台方向打造新型汽车。但是在能源、钢铁等重化工业部门,传统的生产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产能过剩、盲目投资的情况大量存在。这也是“互联网+”政策在推进过程中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如本节首段所称,“互联网+”的黑洞效应,将首先将更轻量级的行业和部门纳入数字化轨道。数字化的结果,是指数级运算,而不是简单的加法计算。在实体经济的范畴内,工业互联网的实质就是工业的全方位数字化,进而打破工厂与工厂之间的围墙,形成新的动态网络。借用熊彼特经典的生物学比喻,“产业突变”也将由此展开。

最后,创造性破坏:个体创造力的解放与协同的不可预知性。创造性破坏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重要支点。它所描述的是一种内生增长的力量不断打破现有规则、型构新型关系的过程。与“互联网+”政策相匹配的是国家对于创新和创业的极大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称为新常态之下的新引擎。在“互联网+”政策的激励之下,开放平台将为更多民众提供创造的新机会。这种机会,可能是商业的,也可能是社会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个体创造力因为工具的可接近性正在走向越来越盛大的解放之中。“脸萌”、“足迹”等热门APP的出现,让“90后CEO”一度成为整个社会的“热词”。而微博上的“大V”和海量的微信公众账号正是舆论场中个体释放能量的集中体现。社交网络和言论重心的下移,为更多人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正在为创造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产业的新爆发力酝酿新的空间。“互联网+”无疑将助力这一切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开放平台引爆的创业可能性。而在“万众”背后,协同创新的偶发事件,将可能会带来“意外惊喜”。

“互联网+”政策的核心在于云计算与大数据。创新则是其精神实质和必备的社会氛围。它的主体指向和战略意义主要在于现代制造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这也是政策需要攻坚的领域。而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方面,政府的真正角色主要是治理者和服务者。同时,在经济之外,“互联网+”可能造成的社会和文化的微妙变化,也是需要不断接受新挑战的未知领域。

“互联网+”:政策的潜在挑战

“互联网+”既是现实,也是趋势。然而从概念走向实践,“互联网+”作为一项政策主要需解决三大问题。并且,随着互联网化的深入,在基础设施完善和健全的基础上,经济制度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第一个问题是产业融合的现实难题。目前,尽管互联网来势汹汹,但是互联网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意味着消费概念大于发展实质,赚取眼球多过实际收益。新型服务业尚在探索之中,先行被“互联网+”黑洞卷入的数字媒体和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尚处于洗牌阶段。不确定性易成为第一重现实阻碍。尤其对于重工制造业而言,国有垄断部门的长期稳定状态很难突破体制惯性,进行真正的观念转型。所以,“互联网+”政策既需要舆论造势,又亟需为舆论填充真正充实的案例内容,即可以对企业家形成刺激的有力例证。

互联网+制造业主要是两大方向,制造业利用互联网,或者是互联网企业跨界投资进入制造业。前者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制度惯性之下的观念转型的不彻底性。而在观念转型之外,互联网企业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之间的资金、技术壁垒和模糊地带的话语权争夺可能是目前一大关键难题。首先,是否具有资质跨过准入门槛成为了摆在互联网企业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主打垂直生态的乐视网日前宣布进军汽车行业。然而后者的资金链条和产业链环节的技术要求与单纯的互联网企业之间有巨大差别。此前锤子科技罗永浩在手机行业的尝试和挫折已能初步说明这一点。互联网企业进军传统产业多数采取了对行业内公司投资或战略合作的方式。这是现阶段稳妥的抗风险做法。但是若论互联网企业跨界颠覆行业水平,为时尚早。两种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正在彼此碰撞,结果待明。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企业不能为传统行业带来改革。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之下,改造制造业的可能性已经初现。阿里健康进军医疗行业引发的“裁判入场比赛”的争议也可见互联网企业在数据和渠道自觉上的先天优势。阿里健康回应争议时称自己只是药品监管电子信息的数据平台的搭建者和运营者,而不是拥有者。但是这类做平台与做生态的处理方式,已然触动了传统行业的利益。相似的情况相信不会与其他制造业门类有太过遥远的距离。2014年年底,小米与美的两者的合作,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焦点新闻。而市场对这次牵手暂不看好的声音则聚焦于其截然不同的品牌定位和小米入股美的之后二者的决策权分配问题。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的结合道阻且长,但是原始条件不足,并不意味着尝试会永远无效。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大动作”,也正频频刺激着传统制造业的神经。从长远来看,产业融合必将是一种趋势,而“互联网+”正是推进这种趋势,试图为中国制造业取得战略性的国际地位的关键一步。

第二大问题则来自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相对于快速前进的互联网,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将会成为“互联网+”推行和作用的一大困难。庞大的科层体系对创新的迅速转化的滞阻,以及政府职能如何、何时能从监管走向治理与服务,考验着当局的执政能力。因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互联网+”本质上要求市场导向和深化对外开放。开放不仅是对外的,也是内向纵深的。深化国企改革,尤其是行政垄断的经济部门的改革,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而这些部门中,相当一部分被称作国民经济命脉。“互联网+”的推进并不等于私有化,而是将“游戏规则”统一。不能因行政高墙,庇护滞后因素,导致国家发展的消极战略后果。另一大挑战则来自制度配套建设。制度配套建设包含两个主要含义。首先是创新氛围和研发转化的激励。第二是为创新提供经济和法律的制度支持。前者要求从当下互联网带来的浮躁和焦虑气氛中跳脱出来,进入工业领域深耕细作的生命周期。后者则对金融体系和法律制度提出了要求。

第三个问题则要聚焦社会。每一次转型都可能出现各类新的社会问题。“互联网+”推动的社会转型并不会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话语饱和”的世界,人们争夺一切,包括语言。语言的背后是信息,也是知识,更是权力。掌握发声器的人越多,噪音也就相应地越大。因此,随着社交网络的勃兴,信息传播介质的改变,信息爆炸已经成为常态。而信息爆炸的背后,新型交往结构也在让互联网语境之下的主体感受到去中心化和剧烈的不确定性的动荡。所有的商业行为都试图与实际的用户建立尽可能亲密的联系,但是所有的言语行为又指向了人的身体与其交流时所处的位置的分离,这种交流的时空远距化又致使身份角色的进一步分裂成为现实。主体在表征的不确定性的危机中倍感迷茫。失稳的主体该如何在迅猛的变动中寻求生存的安全感和发展的稳定性?这种破坏性和创造性并举的潜能在当前的典型代表就是投身互联网的创客大军。但是对于政府而言,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同时是否会导致新的失业问题?创业潮会否成为新泡沫?

其中,大学生群体成为被重点激励的对象。《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的规定更是将这种激励推向了新高度。大学生如真正选择以创业代就业,缺乏市场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年轻人将成效几何?是否会形成独秀几只,炮灰累累的“惨烈”局面?

一方面对大众创业倍加鼓励,但是另一方面社会创新却受到压制。专车之争即鲜明一例。创新的分享式经济与传统的出租行业的协同方式的利益相关者发生碰撞,社会创新名义上被倡导,实则却在现实利益面前败下阵来。随着“互联网+”政策的推进和社会创业创新氛围的高涨,社会主导的创新会日渐增多,如果不能处理好政府监管与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类似互联网电视牌照之殇、专车之争的此类由于创新与制度不匹配而产生的矛盾将会愈演愈烈,既不利于创新的推进,也无利于全社会的共同福祉。

“互联网+”:转向信息方式的改革、开放与安全的三重诉求

第7篇:工业互联网重要性范文

为了让更多企业深入了解 “互联网+外贸”转型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本刊记者对Star Harvest Jewelry、晶百汇珠宝首饰、MissLucky 品牌(以下简称“晶百汇”)联合创始人周乔依和江西顶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顶易中国”)董事长陈景宏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惊喜地发现,他们的对“互联网+外贸”均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希望他们的观点能为正在转型的外贸企业提供一些思路。

直击转型痛点

对于已经带领企业完成转型的周乔依来说,“互联网+外贸”并不是什么陌生的概念。周乔依告诉记者,晶百汇成立于2005年,从事代工业务,于2012~2013年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并在品牌建立之初就开始进行互联网营销。如今,她已经建立3个珠宝首饰品牌,这些品牌以纯银首饰为主要产品,行销国内与欧美市场。

回想过去,周乔依总结说,除了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外,外贸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会直面四大难点:第一,“互联网+外贸”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至今没有形成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成功案例,所以转型的结果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不敢投入太多成本;第二,构建一支专业的“互联网+外贸”团队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过程需要筛选出最合适的人才组成团队;第三,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外贸思维的不同注定了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第四,在互联网模式下,业务的各个环节均比传统模式快了3~5倍,这需要企业无论是创新产品还是解决问题,都必须做到及时反应,并快速寻找对策。

较之周乔依,陈景宏的观点更为犀利:“在我看来,‘互联网+外贸’可能是个伪命题。互联网的发展时间只有20年,而对于外贸行业,如果从古代的丝绸之路算起,已经有2000多年了。所以,互联网只是一个高速的信息通道。外贸行业可以搭上互联网这班‘快车’,从而促进行业发展,甚至重构外贸流程。但这种情况与其称作‘互联网+外贸’,不如称作‘外贸+互联网’更为贴切,因为对于外贸行业来说,这只是一个营销渠道。”

作为一家互联网软件公司,2011年成立的顶易中国通过互联网及软件技术,为中国出口企业在寻找海外买家方面提供了从新客户开发、意向客户跟进,到重点客户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基于5年外贸软件开发的经验,陈景宏认为外贸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透明化竞争、思想意识固化和忽视产品及服务三大问题。

首先,互联网的发展给外贸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其同时也让其面临全球范围内的透明化竞争。其次,大部分外贸企业都在从事传统行业,但时代在变革,外贸企业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从思想意识变革开始。最后,随着“互联网+外贸”的概念兴起,很多企业如今已经变成为了互联网而做外贸,忘记了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建立转型思维

周乔依告诉记者,选择正确的战略与制定正确的计划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整体,企业更需要坚定目标,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如今,转型已经成为必经之路。在这种不断迭代的快节奏下,外贸企业能保持好心态和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周乔依说。

当很多人认为进行“互联网+外贸”转型意味着颠覆传统时,周乔却依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她认为,如果一家企业在传统模式上有一定优势,则可以选择对现有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最大程度发挥比较优势,而不是盲目地从零开始进行“再创业”。

此外,在渠道与营销方面,周乔依表示,“互联网+外贸”的转型就是B2B向B2C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客户”变为“用户”。对外贸企业来说,终端消费者成为先于渠道的存在。“企业的产品如果能让终端消费者满意,那么渠道商自然会慕名而来。”她说。

谈到转型思维,陈景宏首先强调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如果企业只依赖传统营销模式,无异于一条腿走路。所以,借助互联网工具,化被动等客户为主动出击找客户,将是未来外贸企业必须要直面的问题。”

“在产品及服务不差的情况下,用好互联网就如同得到了翘起地球的那个点。互联网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更容易建立自己的品牌,开发客户的成本更低,效率也更高。同时,企业也不用担心产品市场过于小众,因为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再小众的市场也可以变为大众。”陈景宏说。

选择转型方式

第8篇:工业互联网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电子平台;监督体系

引言

在社会的持续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的发展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虽然当前市场上工业经济与服务业经济的效益都比农业要高,但是如果没有农业经济体系作为稳固的基础,就会直接影响服务业与工业的发展,对整体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现阶段,农业经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产生了良好效果。但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生产经营活动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只有实现农业经济与互联网平台的交融,做好基础设施的应用,才能打造出实效性较强的信息基础。相关的农业工作人员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不断地打开农业经济销售活动的渠道。互联网平台不仅创造力较强,还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整体的发展空间较大,能为农业经济转型提供充足的动力,以此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目标。

1“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与水平的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各界都意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并随着其不断进步与发展,与其它行业进行联合发展,加快社会变革的速度。自2016年起,我国政府就已经对现代化农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农业能积极地建立“互联网+”平台。近几年,在农业安全生产的过程中,融入了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并且广泛地运用在农业发展过程中[1]。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的支持是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关键,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进程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在其它地区,信息相对封闭,会对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普及,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电子商务平台这种先进的销售方式,也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2“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2.1发挥“互联网+”的信息化功能,实现农业精细化发展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如果农业工作人员采用的生产方式不同,得到的生产效果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还存在许多农民沿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现象,在生产以及后续的销售活动中,没有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预警平台,导致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整体的农业产出率较低,甚至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消耗[2]。基于此背景下,需要合理地利用科学化与智能化的措施,合理地借助传感器,实现对农产品生产状况与生产环境的监测,为后续的生产活动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推行农业精准化管理。对农业的精准化标准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各项经济发展活动的控制当中,如灌溉与温度,土壤肥力、光照水平、病虫害防治等,在这些环节中都可能蕴藏一系列的风险问题。通过数据进行科学化整合与管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数据技术,分析农作物的生产情况,以此保证符合农作物的生长与后续销售流程[3]。在农业精准化发展中,农业工作者需要将重心放在硬件与软件2个方面。从硬件的角度进行分析,需要投入农业生产传感器,建立信息化的管理体系,开发相应的功能模块,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以信息化平台进行自动预警。采用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能更加准确地定位农业生产中的不足之处,并洞察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保证相应策略的合理性。在引入软件的时候,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建立数据库体系,做好农业数据的整合工作。从农作物的生长角度来看,需要做好数据的分析与动态化监测工作,逐步完善数据库,保证后续农业生产活动的合理性。

2.2搭建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速度较快,也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就实际的转型情况进行分析,合理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方便、快捷等优势,能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并且直观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对生产活动进行合理的调整,梳理整个消费流程,提升整体的农业经济效益,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只有完善订单业务管理机制,将电子商务平台作为重要的依托,不断创新农产品营销体系,才能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做好农产品的综合交易工作,以此保证销售与生产活动的互相连接,避免出现农业生产盲目的问题[4]。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更加注重农产品网络销售,形成全面一体化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京东、天猫等平台,不断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与范围,做好线上线下的销售服务。在引入全新的销售模式之后,更多的农业电商可以对农产品市场的需求进行准确地判断,并分析市场信息变化,保证服务的综合性。针对于经济水平稳定、管理机制成熟的农业企业来说,可以自行进行网络市场影响模式的开发,逐步增强与客户的沟通,在开展这一模式的时候,调动平台的优势,梳理网络营销流程,并且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2.3注重“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安全监督管理力度

互联互通属于网络的本质,能凸显出信息的实际价值,做好“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是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地区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落实具体的规划,建设互联网平台。此外,做好农村网络信息畅通设备的构建工作,以此不断提升信息的使用量[5]。高速畅通的网络能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消费水平,实现其信息化发展的目标,进而将城乡信息化水平的差别降到最低。在明确互联网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企业与政府的互相沟通与合作。与此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安全监督管理不断发展。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网络欺诈、黑客病毒等问题,导致农业数据被窃取、破坏,网络安全问题频发。基于此,政府需要结合“互联网+”平台建设的特点,要求农业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在完善“互联网+农业”监督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保证工作人员分工明确。此外,要合理地利用市场规则,保护农业工作者的基础利益,严厉打击网络违法人员。在提升互联网农业行业自律性的同时,做好从业规范的宣传工作。在提升企业与农业工作者责任意识的基础上,注重遵纪守法,以此不断提升安全监督管理力度。

第9篇:工业互联网重要性范文

互联网思维下的乱战及原因

公开能看到的力挺派里有李善友以及创新研习社的一帮小将;无视派的则有许小年、杨元庆等。力挺派基本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事物,将对现有产品运作模式等进行彻底的颠覆;无视派则认为这基本上是忽悠加舍本求末,互联网不过是一种新的工具。在否定派里面,许小年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说:互联网思维是很荒唐的提法,本人是不太(认可)。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众多的创新之一,人类第一大创新是蒸汽机,但我没听过有蒸汽机思维,随后是铁路、电子,也没有提到思维,国外根本没有互联网思维,我们经常忽悠别人也把自己忽悠进去。

更进一步力挺派里也是众说纷纭,很多说法里对互联网思维五个字缺乏边界清晰的定义,而只是对现象的简单描述,虽不乏金句和灵光一闪,但分量确实不够。

当然这只是冰山之一角,在各种私人聚会里类似的对立无处不在。这场争论范围之广,层次之深其实是挺罕见的。在今天有多少想干点事的人从来没听过这个词,没考虑过这个词呢?

这种类似于乱战的现实也许和这概念的出处有关,这概念并非来自于学界,甚至也不是来至于方法论专家,而是来自于很多实干家,李善友的推动才使这概念有了一点学术色彩。但偏巧这不是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会重构社会存在形态的一种东西,无比庞大,无比繁杂,其影响范围远不只是商业。极端讲就是大部分谈互联网思维的人群其实并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来谈这么复杂的一个东西。雷军有能力描述他的现象并实践它,但其实并没有能力去定义它和挖掘它。这是思想家和实干家的区别。

这么说也许有点抽象,但我们可以做一点类比。近来看到马化腾把互联网比作第三次工业革命,认可这个人相对也比较多。那我们就可以把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量级的事件提取出来,看看都是那些人主导了这个量级社会变革中的思想。人类最早的一次生产力飞跃应该是农业革命,这个时候来考虑人与人,人与生产间关系的人在中国就是先秦诸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考虑这事的是亚当斯密;到第二次工业工业革命时系统考虑这个的则是马克思,在管理上则是泰勒,德鲁克等。

如果互联网确实是一场工业革命,那它就必然重构许多东西,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公司的关系,公司与公司的关系。这样一来就必然会有思想巨擘出现来重新审视现实思考未来。当下谁有这些人的高度与格局?

从这个角度看眼下的争论只是局限在公司应该怎么办上,故事不过是刚刚开始,对互联网思维的思考与投入也还不足。投入不足导致研究不透,研究不透导致逻辑不够严密,逻辑不严密则导致种种误解和喧闹,甚至形不成真正的讨论。这也许与国内的风气有关,实干家不一定懂方法论,但单纯的以成败论英雄必然让大家想当然的认为实干家讲的才是对的。但实际上是实干家更适合讲经验,思想者更适合抓本质讲规则。经验依赖于细节,不可重复,可以直观参考,但规则基于本质,所以可以研究和学习。

如果进行深度思辨就会发现互联网工具论与当下大多提倡的互联网思维并不矛盾。互联网显然是一种工具,但当这种工具带来的改变足以改变社会形态时,那么就会根据这种工具衍生出相应的思想。这并不难理解,用大刀长矛的战法与用火枪的战术思想显然不一样,但对人类而言大刀长矛与火枪确实都是工具。

否定派里最让我惊讶的是许小年,作为学者他的观点并没有体现出一种合适的治学精神。

小米的迅速成功与阿里等互联网企业无法A股上市等事实上提供了足够强的外部刺激,在这种情形下无视或者在旧纸堆里找答案就有点像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了。

想象下吧,阿里无疑的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这种企业无法兼容于国内的上市标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已定义的价值标准与阿里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不兼容。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兼容?因为互联网重置了价值两个字的定义。这种巨大的变化还不足以支撑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么?这太后知后觉了。所以说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会重构人与人,人与公司,公司与公司,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东西,即使只局限在企业范围内,它也是一种会对产品开发运营模式,人员组织管理模式,甚至财务系统等产生巨大影响的东西。

在西方炼金术催生了化学,但无疑的当化学还在炼金术阶段时必然会遭受更多的质疑,这应该是互联网思维的现状吧。

互联网思维下的进一步反思

即使再反对马克思的人也承认,他的基本逻辑其实无懈可击。如果一种生产组织方式的边际效率持续下降,那这种组织方式必然崩溃,而为边际效率更高的组织方式所取代。

一种新组织方式的胜出总是因为它可以大幅提高生产率,而大幅提高生产率无疑的依赖于科技的力量以及与其配合的组织方式。为使问题变得形象一点点,我们可以把一个组织抽象为一个由众人合体的巨人,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对它而言,必须明确的东西有四个:

1、我何以需要存在?这背后是使命问题。

2、哪里是我要去的方向?这背后是战略问题。

3、如何使聚合后的力量最大?这背后是效率问题。

4、如何处理与其它组织的关系?这背后是公共关系问题。

李善友近来颇具新意的用产品、社群与自组织的东西来解释互联网思维。这解释基本覆盖了第一项、第二项与第三项,但对使命问题讲的不多,事实上自组织、产品、社群必须是个有机整体,并统合于某种精神之下,这种精神就像是自组织、产品、社群的灵魂。这不是高大上的东西,常说的调调,小米所强调的发烧其实都是这东西。

最终这个巨人所可以爆发的力量依赖于个人能力、个人意愿、内耗程度这样的因素,自组织和其他组织形式相比,显然在个人意愿与内耗程度上有绝对优势。在生产线上,个人的意愿是不关键的,人依附于机器与流程,是机器与流程的一部分,也就是常说的异化。当智力资本的重要性超过资本的时候,这种组织方式的弊病就出现了,因为他本意是利用人的体力与双手,这导致人的意愿与组织的意愿相背离,进一步导致个人与组织的隐性对抗,结果就是的熵增。自组织则从根本上解决这问题,他让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变得和谐,让精神诉求一致的人走到一起。

自组织所可能带来的结果是极为颠覆性的,形象来讲代表组织的那个巨人在农业时代是拿大刀的,在工业时代是端着枪的,而在自组织时代则是放导弹的。在微观上这就意味着只要找准切入点建立起这种模式(指自组织、产品、社群),那各个行业皆可颠覆。但就和新事物的诞生总是要经历许多磨难才会成熟一样,这种新模式确实会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在为这新模式欢呼的同时,大家不要忘了我们是在起点而不是终点。

立刻能想到的一些共通性问题有:

1、自组织的适用于谁的问题。

2、决策问题。如果麦肯锡式方法不足以在混沌状态下帮助决策,那企业怎么判断基本方向?彻底回归直觉应该是不合适的。

3、在个人工作不能清晰度量的自组织模式下,如何分配利益才能达到大家所认可的公平?这问题解决不好会像慢性毒药一样,把自组织自己毒死。现实中实现最好的自组织应该是开源社区,但开源社区不分钱,所以没这问题。

与此同时,不同行业又会面临一些独属于自己的问题。

对于2C领域,需要先回答一个略有点违背常识的问题,BAT包括360可以算是有互联网思维么?答案很反常识,如果把互联网思维定义为在某种精神下依赖于自组织、产品、和社群这种有机整体来开拓市场的思维方式的话,那BAT,360其实没有互联网思维。据我观察,他们也许重视产品,但并没在社群以及自组织上走出太远。一个显然的事实是你不太好说他们的粉丝在哪里,他们又和粉丝做了哪些互动来维持这个群体。如果真是这样,那下个问题就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模式可以作用于BAT所占据的领域么?这必然是可能的,但2C领域中难处是大家已经在免费的提品,新模式的效率优势应该如何体现?

对于2B领域,其难处在于社群的组织。个人选择产品时会关注情怀等这类功用以外的东西,但组织与组织之间往往是直接的利益关系,理论上讲B2B类业务发生时,导入个人偏好其实是渎职,也正因此才会有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样的说法。而单纯基于利益会比较难于建立社群,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对于O2O领域,其难处可能在于自组织。自组织一个显然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必须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但在O2O领域里一旦要涉及地推等往往需要比较庞大的员工群体,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员工需要使用传统的层级式结构,而一部分人则需要使用自组织模式,这种混搭需要很高的功力。这意味着有互联网思维且做O2O的企业很容易在传统企业擅长的地方吃点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