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植物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的建设是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服务的,在污染日益加剧,环境日益恶化的城市中,为了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我们倡导着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而我们在这个建设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要以人的需求为建设的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本土植物所赋予的文化,最大程度的利用本土植物对人的益处,建设人文的城市生态景观。
1.2科学原则
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应遵循科学的原理来进行设计。了解本土植物的生理、生态方面的优势,大力的利用本土植物来创造城市景观。在设计中应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植物,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因地制宜,建设科学的、稳定的城市生态景观。
1.3经济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每一个设计都要遵守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具体的经费额度,在有限的经费下创造无限的美丽。有效地利用本土植物在培育、栽植、养护过程中节约成本的一大优势,同时也要加强经济树种的利用。利用本土植物创造经济的,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
1.4艺术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不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对美的需求。所以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一些美学原理,采用一些艺术手法。充分的利用本土植物在形状、色彩、气味等方面的特色,采用植物配置的基本方法,来设计出充满艺术美感的城市生态景观。
2.植物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景观功能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即地方风格特色。如华盛顿林阴景观大道、纽约中央公园、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莫斯科红场等都已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利用园林植物配置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以植物景观展示传统的城市文化,如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以及我国北京的香山红叶(黄栌)、杭州的柳浪闻莺(垂柳)、海口的椰风海韵(椰子),这些植物景观都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在树种选择上,首先应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如太原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因此在树种应用方面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应以落叶树种为主。有的树种春花烂漫具有姹紫嫣红的特色,有的树种秋色艳丽,形成层林尽染的风格,季相变化十分明显,在太原汾河公园,就充分利用了植物的这种变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植物不仅有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形式美,而且具有丰富多彩、寓意深长的内容美。景观规划是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应用绿化树种。以发挥它们的绿化功能和观赏特性。
2.1困势利导,合理安排空间
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如起伏的地形、弯曲的水面等变化及空间的大小等立地条件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欲“扬”则“扬”,欲“抑”则“抑”,以达到“自成天然之趣”的目的。
2.2合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具有观赏、组景、分隔空间、装饰、防护、覆盖地面等用途。我们应利用植物造景,分隔划分空间,尊重植物生物学特性。构建近于自然的植物群落环境。形成多样植物的统一合理组合,合理利用空间。空间植物应丰富而不散乱。在变化中求得统一。
2.3植物组合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植物造景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分清主次。突出主题,确定骨干树和伴生树,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群体配置。虚实结合,若隐若现,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美。
2.4保持植物景观的均衡韵律和优美轮廓
植物应具有优美的林冠、林缘线。植物空间的轮廓,要有平有直,有弯有曲。行道树以整齐为美。而风景林以自然为美。
2.5植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建筑环境与植物景观相得益彰
植物应与其周围的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相和谐,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美的线条以及优美的风姿会给建筑以美感,使建筑与自然协调统一起来。无论何种水体,其主景、配景或小景都可借助植物来丰富其景观。水巾、水旁的植物姿态、色彩均可增加水体的美感。水中倒影,波光粼粼,自成景象。
2.6充分利用植物时间和空间的季相感
植物随季节、年龄而异,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使其产生不同的季相变化,形成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相感。
(1)彩叶植物。彩叶植物因具有花朵一样绚丽的色彩,且枝叶茂盛,易形成大面积的群体景观而备受人们的欢迎,在目前城市园林绿化中大量应用。彩叶植物一般分为常色、春色和秋色叶植物。常见的春色叶植物有卫矛、臭椿等;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元宝枫、银杏、鸡爪械、鹅掌楸、黄栌、火炬树、漆树等;常见的常色叶植物有金叶女贞、紫叶李、紫叶桃、紫叶小檗等。一般的栽植方式有孤植、丛植、基础种植、群植和片植、彩篱或模纹花坛。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大片的黄栌,形成壮观的红色森林景观。
(2)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是植物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划分空间、林缘线处理、营造主景、隔离树丛、背景树组合、草坪植物色彩与季相的装饰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地被植物的枝、叶、花、果富有变化,色彩万紫千红,可营造多种生态景观。地被植物中的木本植物有高低、层次上的变化,而且易于造型修饰成模纹图案。在树木下、溪水边、山坡上、岩石旁、草坪上均可栽植,形成不同的生态景观效果。
(3)攀缘植物。攀缘植物在园林中主要应用于垂直绿化,占地少,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化的立体效果,通过美化光秃的墙面、土坡等提高环境质量。攀缘植物可分为缠绕类、吸附类、卷须类和蔓生类。附着于墙体造景的可用于各种墙面、挡土墙、桥梁、楼房、篱架、栏杆、铁丝网、栅栏、矮墙、花格等垂直侧面的绿化。如爬山虎、五叶地锦、络石、凌霄、牵牛、金银花、蔷薇等植物可附着于棚架进行造景。可“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棚架可以是木架、石架和水泥架,也可以和亭、廊、水榭、圊门、园桥相结合。点缀装饰小游园、庭院等。
(4)水生植物。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晨光晚霞中湖光倒影,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另外,水生植物也是营造野趣的上好材料,在河岸密植芦苇林和大片的香蒲、水葱、浮萍等能使水景野趣盎然。
3.结束语
植物景观是唯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景观规划应适地适树。近远结合,速慢生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按比例栽植,讲究季相变化。景观规划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为大众创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生存环境,通过经济、环境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城市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剑,张志国,隋艳晖,王森.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01).
[2]陈飞平,李华,刘纯青.浅探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5(07).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生态城市;实践
引言
伴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成为我国人们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被破坏比较严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厂的建立,大气的污染以及废水废物的排放,都严重的影响了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人们生活的越来越好,私家车的增多,交通压力也变大起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很多历史建筑以及风景景点被破坏,“白色垃圾”污染等等都需要人们去觉醒,建立环境工程,促进城市生态发展迫在眉睫,同时也是时展的要求[1]。
1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建设目标
生态城市也被称作生态城,是一种趋向于尽可能的去降低对于能源水或者是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使用,同时也尽可能的降低废气,二氧化碳,甲烷以及废水排放的城市,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的提出,就马上获得了整个世界的关注,建立生态城市[2]。从质和量上保证绿色建筑整体实现飞跃性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的目标。生态城市主要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的和谐,同时对于城市的环境以及人们居住的环境要求也比较高,要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与此同时,高科技也占据主导地位,发展生态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和谐相处,建立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相处的关系,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此促进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转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性和谐关系,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
2生态城市的特征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21世纪是人们借助科学技术的变革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时代,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跟上时展的步伐,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主要是广泛运用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以及城市结构的合理、功能之间的协调能力,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高效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与能源,不浪费,发展高新科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4]。
2.1和谐性
建设生态城市,和谐性是其中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不仅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建设生态城市也迫在眉睫[5]。人们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在一定方面也有很多的缺陷,建设生态城市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些缺陷,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们自身的进步,帮助人们营造一个充满人情味并且拥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群体,形成生态有活力的生态城市。文化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中心,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促进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2.2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考虑的是不同的空间与时间,在这之间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因为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去破坏生态环境,来维持短暂的城市繁荣,有句话说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要促进城市的生态发展首先要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区域性
生态城市是城乡发展的统一体,同时也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建立在区域平衡上,而且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城市与乡村也是互相联系的,同时也互相制约,只有平衡的发展区域才能够有效地平衡协调生态城市的发展,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就要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合作,全球互相合作,共同分享最新的技术,共享资源,便形成一个互惠的互联网络,以此来建立全球的生态平衡[6]。
3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3.1政府大力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
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以及资金的投入,但在部分地区的生态城市建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资金不足是问题之一,这让很多城市都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环境工程建设之中,造成部分城市发展生态环境落后,同时也造成了当地的环境治理技术的落后。政府需要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找原因,加大对建立生态城市资金的投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环境建设技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国外引进的技术进行恰当的使用,以此来提高我国环境工程建设的水平,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7]。
3.2加大对污水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工厂建设的越来越多,人们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废水也越来越多,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环境的发展。所以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加强对污水回收利用的技术的研究,将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结合对污水排放进行处理,从而对水进行循环利用,与此同时也要提高城市污水的利用率,对于像家庭,学校,酒店,政府机构等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水可进行回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污水处理,这些进行处理的水可以用于绿化园林以及卫生冲洗、清洁路面的工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水资源的利用,还可以促进对污水的回收利用,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3.3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提升
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还是要靠当地城市的政策,生态环境不仅仅要求企业采取节能减排,以此来促进企业自身的成长,还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大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提升,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企业来说,调整和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并且控制因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的增加,积极提倡高新技术的发展,淘汰一些生产比较落后的企业,并提倡企业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完善管理政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来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以此来促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企业还要及时更新设备,与时俱进,以此来保证在最大的限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生态城市;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高层建筑也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城市环境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限制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是错误的,需要积极矫正[1]。现代城市需要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将环境工程纳入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城市。
1生态城市与环境工程的内涵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资源紧缺与环境恶化的问题,污水排放,生活垃圾的增加以及森林数量的减少,导致各种恶劣天气频繁出现,使得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迫切需求科学的方式来提高改善生态环境[2]。要想解决环境破坏的问题,需要全体人民的参与,共同构建美好的城市生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活动中。以解决我国环境问题为目标,积极建设生态城市为策略,构建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生态城市主要是基于生态学理论与知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利用环境工程来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从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过度开发,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1.2环境工程的内涵
环境工程是根据环境污染治理与预防相关知识与技术,主要是处理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废水废气,光污染,噪音污染,电磁波,废弃电子产品以及固态垃圾等有害物质。除了上述工程外,还可以延伸至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影响因素,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经济工程等。
2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影响
2.1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的消费自然资源,并且没有做好自然保护措施,从而导致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产生冲突。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城市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需要做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措施。在生态系统中,矿物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且目前我国矿物资源储备出现紧缺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节约资源措施,构建生态型城市。城市建设需要一段时间,而环境污染治理需要花费高额费用,且其中很多污染是难以治理的,这就需要加大保护力度,落实责任制度,共同为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努力。
2.2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的主旋律,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其纳入城市发展之中。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后人留下良好的生存空间。若一再实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随意浪费自然资源,会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也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安全。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建设生态城市纳入城市规划之中,以建设节约型生态城市为目标,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3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
3.1废水回收利用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差异较大,虽然早几年开展的南水北调工程缓解了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紧缺压力,但是总体效果来说不是非常理想,我国淡水资源人均总量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且预计到2025年,将有多个地区出现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水污染的加重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做好污水处理以及废水回收处理,才能够有效的减轻水资源紧缺的问题。现阶段城市废水主要采取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的方式,可以将这两种模式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电源、面源和区域不同层次的废水回收利用模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对于家庭用水,学校用水,政府机构以及宾馆等生活废水采取回收利用的措施,此外,政府需要加大对工业污水的管理力度,避免乱排乱放对水源的影响。
3.2固体垃圾的回收利用
我国城市固体垃圾排放量超过150000000t,为了推动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加强固体垃圾的回收利用。针对城市建设产的废弃物,需要联合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并完善固态垃圾回收利用相关制度的建设,落实到实际管理之中,从而加强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同时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参与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城市垃圾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且不同的垃圾具有不同的性质,对于垃圾回收处理方面,日本国家的垃圾回收制度发展的相对比较完善,并且对于垃圾分类也有较为明确的规范,在日本许多产品上都有标识初步的处理方式,例如日本的牛奶盒上都有写出如何将牛奶盒拆解并处理的方式。我国可以向国外学习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的制度,从而提高固体垃圾的回收利用效率。
【关键词】园林城市;生态环境;对策研究
在我国各城市由大兴园林绿化到创建园林城市,从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生态城市建设的付诸行动,其核心都是寻求达到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创建园林城市是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使城市景观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城市景观是由以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建筑景观设计,做好在平面规划基础上的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即可,尤其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在做好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则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
我们都知道,园林设计最重要的造园原则是“源于自然,师法自然”,无论是水景、山石景、建筑景还是植物景营造,都离不开“自然”这两字。园林让人参与到自然中来,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与景观两方面,并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建造园林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人在这里可以更好地接近自然。从人的角度出发,用自然的植物和树木分隔空间,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这正代表了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
广阔的大自然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与自然合作就要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因此,城市生态园林设计要体现生物多样性。
首先保持和维护自然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挖掘和发挥原生态潜力,利用以土和水为主的自然环境异质性,构建多样的生态类型或创造全新的动植物环境,给野生生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例如在人工改造的较为清洁河流及湖泊附近,蜻蜓种类十分丰富,有时具有很高的密度。芦苇等高草群落、花灌木、地被植被附近将会吸引各种蝴蝶,这对于青少年的自然认知教育非常有利。人工湖的建设中应节制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还湖的自然本色,使垂直的和水平的生态过程得以延续。除了特殊地段外,道路绿化可以通过改变树种单一、排列整齐的群落结构,追求绿色空间的自然性,形成具有生态演替过程、层次分明的复层群落,增加绿色空间和营养空间的多样性,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公园或景区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相应地增加。为此,应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落、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其次,保持绿化植物的多样性。虽然我国各地气候差异明显,乡土植物种类多样,但在城市大街上可以见到的绿化植物品种单调,且往往多源于异地。我们常常不顾本地实际的生态情况,过分注重于奇花异草,但人们新鲜感过后,还有多少可以称得上事奇花异草呢。因此植物种植要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等知识,选取乡土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抗污染的植物材料进行种植,不能只考虑特色,而忽略其生长的条件。符合设计功能和特色的乡土植物,应强调植物的野生化,而不是园艺化,强调包括乔、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可减少粉尘对环境的危害,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景观效果,及时提高绿化覆盖率等的能力。
城市中绿地的水系,建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构建水生和湿生群落;在公园的丛林边缘,应以植物种类丰富的草地代替单一的草坪。
在景观建设需引进新植物时,要经过专家论证,以免破坏当地植物群落的生态平衡。
城市绿地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的植物配置和空间结构,应坚持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结构合理,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城市的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并坚持以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地带性植被为特征,适地适树,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乔灌草合理配植,从而,使城市绿地成为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城市绿地生态群落系统。
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统一体。生态城市需要的不再是独立的一块块草坪、一排排行道树、一个个公园、一片片农田。人类生活及方式在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将缩小,城市在“溶解”。绿色基质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渗透到城市各个机体之中。公园不再是公园,农田不再是农田,绿地不再是绿地,它们都将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份子,共同建一个完整的生境;它们的界限逐渐模糊;它们已经不是确定意义上的城市绿化,已经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每一部分都能给人以多样化的生态体验,都能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都能成为动植物栖息、繁衍的庇护空间,都是弥漫在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都在为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加快城市的园林进程,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科]
【参考文献】
[1]赵世伟.园林工程景观设计.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
关键词:生态城市;环境工程;技术应用
一、生态城市中环境工程建设技术运用分析
我国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积极探索,创新应用了一系列的建设技术,其中环境工程建设技术对于提升生态城市建设效率切实发挥了促进作用。具体应用如下:
(一)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在以往城市生产生活系统发展运行基础上创新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生态”的目标,则需要对城市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那么,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则作为环境工程建设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则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固体废弃物在实际分类处理中,分为可回收固体废弃物和不可回收固体废弃物两种类型。随着现今城市生产生活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天生产的固体废弃物数量呈现出现上升趋势。无论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固体废弃物都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不利影响。那么,通过使用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建设专门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厂,对固体废弃物处理之后,变废为宝,进行资源的再利用,降低污染,同时实现资源能源节约。如,金属废弃物作为一种可回收固体废弃物在循环利用技术处理之后,便可以从中提取部分金属,从而可以作为冶金加工的基础材料。
(二)污水回收利用技术
在我国城市向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城市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不但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污染,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为了有效改进这一问题,使用环境工工程建设技术中的污水回收利用技术则具有必要的价值。污水回收利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类型,在实际应用中两种技术充分结合,针对生活污水、生产污水等采用局部循环的模式实现处理,将处理过的水进行城市道路的清洁和植被的浇灌,实现水资源再利用,同时贯彻节约用水理念。
(三)节能减排技术
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在能源资源节约基础上维护生态平衡,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促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贯彻资源能源节约使用中,节能减排技术具有较强的贯彻价值。具体而言,城市每年会建设大量的建筑工程,而项目工程建设对能源资源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将节能减排技术贯彻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一方面,城市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充分使用风能和太阳光,根据地理地势位置合理计算室内照射面积,确定房屋朝向,最大限度降低夏季或冬季室内空调系统的使用,节约电能的消耗;另一方面,工程项目建设中,积极贯彻使用新材料、新技术,通过太阳能光伏电板等的使用加强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
二、生态城市中环境工程建设技术应用建议分析
(一)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生态城市中环境工程建设技术的使用作为一种新趋势,在贯彻中将会面临较大的阻碍,为了突破阻碍,广泛推广宣传,必须加强资金的投入,形成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机制。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应竭尽全力参与的一项工作。无论是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还是污水回收利用技术,在实际建设中,从人力、设备等方面来讲,资金的投入是一个持续性强的过程。而在建设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机制中,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基础上,加强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慈善机构等进行融资,通过建设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为环境工程建设技术有效落实提供支持。
(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到位
生态城市中环境工程建设技术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专业人员全面深入,结合城市实际建设状况有效落实,才能够保证工程建设技术应用恰当,不会出现偏离的问题,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那么,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一方面,注重以高校系统为基础,通过系统化的方式培养专业的人才,而相关工作单位要积极与高校实现对接,引导专业人才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促使环境工程技术价值真正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深入生态城市实际中,结合地理地势环境,因势利导,在不断参与中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升专业人才自身参与水平,为环境工程建设技术科学化应用提供支持。
(三)专业部门强化应用质量效果评估分析
环境工程建设技术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需要相关专业部门协调配合,专业部门通过制度性和权威性约束积极管理,引导实际技术应用科学化实现,在经济和技术以及效果等之间实现有效权衡。这就需要专业部门针对生态城市当下对各种环境工程技术应用过程、应用效果等实现严格的评估分析,结合评估结果,深入实地核查,责任追查到位,奖惩有效落实,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引导城市生产生活各个系统全方面的、合理地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
【关键词】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指标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已经逐渐的深入到各行各业中去,人们也深刻的认识到仅仅通过环境污染指标并不能够对社会、环境、经济与人口相互交错的生态系统进行准确的反映。本文就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建设进行分析,并以河南郑州新区为分析实例,研究和讨论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现状以及变化趋势。
一、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的意义及其基本原则
1、指标体系的建立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而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能够有效的推动和促进其生态建设的进程,进一步的贯彻落实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想,从而推动环境保护计划的落实。此外,还可以对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比较,吸收国外的成功、先进经验,从而使得我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得以不断完善。
2、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即:
1)科学性:即必须在科学基础上进行构建,从而明确指标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规范测算统计的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代表性:即评价指标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城市的生态系统建设的特征与状态进行反映。
3)层次性:即根据对各个方面评价的详实程度以及需求不同,对其进行层次性划分。
4)阶段性:即根据城市生态建设进展情况确定评价指标的阶段性实施目标。
5)可操作性:即要对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全面的考虑,并以此建立一套简单清晰的指标体系,使得其评价过程容易操作。
6)动态性:即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动态发展要求。
3、多级灰色关联法评价模式
关联度是对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的一种技术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即为依据曲线之间的类似度对其关联程度进行判断。而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则是在确定序列(目标序列、比较序列)间关联系数的基础上,应用相对重要性权重,对各序列间的关联度进行逐层计算。当目标序列同比较序列的关联度大时,则表示其相对变化基本相同,关联度小,则表示其相对变化差异大。多级灰色关联法的具体分析模式如下:
1)首先对最底层的指标序列进行假设:
Pi={mi(1),pi(2),pi(3),…,pi(n)} i=1,2,3,…,n
上式n—指标数;
i—某个时段时或地区时;
pf—某时段或某地区评价指标统计序列;
①确定相应的目标序列。通过建立的某时段或某地区的多个序列,根据相应的设定原则使其组成一个目标序列。
②令Tmax=maxpi(k) Tmin=minpi(k)
则其无量纲的变换关系为γi(k)=(pi(k)-Tmin)/(Tmax- Tmin)
③无量纲化。目标序列p0与其各个子序列对应指标的关联系数ξi(k)=(ρΔmax+Δmin)/(ρΔmax+Δi(k))
式中,Δi(k)=|γ0(k)-γ1(k)| Δmin=
Δmax= ρ∈[0,1],一般来说ρ取0.1—0.5之间数值
①权重值。将指标体系分为m层,两层之间的重要程度不同,根据德尔斐法以及变量分析法能够将其权值计算出来,从而将m层以及m-1层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来。在本文的研究中,其可以分为0—4级四个层次。
②计算关联值以及关联向量。根据上面对于指标的重要性不同,计算其进行加权逐层关联度:
Qi=
最后即可形成关联向量K,K=(k1,k2,k3,…,kn)
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幅度不断加大,河南郑州新区的建设越来越快,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力度也不断加大,为了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这就必须将其指标体系由原来的狭义观念向着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对新区内的污染物治理与控制、资源利用、以及生态建设措施进行综合考虑,建立一套全面的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为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根据其构建原则,来对郑州新区的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进行评价。
1、确立新区城市生态系统评价体系
通过对郑州新区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其生态环境的特征及其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预测未来其可能遇到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展开研讨会与专家座谈会,对数据的可靠性以及可获得性进行研究,选取31项辅助指标,39项主要指标,根据灰色关联法对其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各级指标间的权重。
1级指标 权重 2级指标 权重
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
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与保护
生态环境管理 0.2
0.15
0.3
0.2
0.15
人民生活
城市发展
空气环境
噪声
固体废物
水环境
土壤
水资源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近海环境 0.25
0.25
0.2
0.15
0.2
0.25
0.1
0.5
0.5
0.1
河南郑州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指标权重
2、对郑州新区生态建设规划与环境保护进行评价
根据上文中的指标体系,对相关数据进行相整理、分析,通过多级灰色关联法的模型对郑州新区生态建设规划与环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第一层与第二层的管理度分级指数对其规划进行评价。
第二层关联度
1级指标 年度
2000 2005 2010
经济发展
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与保护
生态环境管理
社会与城市发展 0.286
0.308
0.286
0.546
0.286 0.337
0.629
0.394
0.707
0.392 0.438
0.791
0.549
0.820
0.563
年 2000 2005 2010
0.332 0.500 0.643
总关联度(第一层关联度)
3、对其指数进行分级通过以专家咨询为主要手段,来对综合指数以及各级指数进行分级。
关联度分级表
关联度 评价描述 作用与意义
0—0.3
0.3—0.6
0.6—0.8
0.8—1 低关联度
中关联度
较高关联度
高关联度 该指标与目标值偏离成都较大,发展水平较低
该指标与目标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偏离,其处于中的发展程度
该指标与目标值偏离成都较小,其发展水平较高
该指标非常接近目标值,处于搞发展水平
4、分析
目前,我国在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仍然没有一套较为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可以仿照河南郑州新区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河南郑州新区其发展水平呈指数增长,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分指数也在逐年提高,这就说明了在河南郑州新区城市建设中将生态建设与污染控制作为发展的主要模式。通过对综合指数与各级分指数进行分级,充分的体现了现代化规划与管理的思想,这为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结语:
通过建立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当今时代对于社会发展的评价需求,有效地吸取先进地区的建设经验,从而使得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决策能够得到有力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罗上华,马蔚纯,王祥荣,雍怡,余琦.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J]. 生态学报,2009(06)
[2] 李笑诺,施晓清,王成新,杨建新,欧阳志云.烟台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生态科学,2012(02)
[3]张本昀,吴国玺. 小城镇环境保护指标体系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J]. 生态经济,2010(12)
[4]王祥荣,雍怡,邵田,张湮帆.论上海郊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崇明岛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5]刘珊珊,程胜高,朱罡.环境保护规划与武汉的城市生态建设[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6]张明顺, 钟杰青.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12(05)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
以人为本,精心谋划,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土地资源匮乏,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形下,设法增加综合公园、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及社区公园的数量,把公园建设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绿色福利”指数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我市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城市绿化事业进一步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科学地总结多年城市绿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刻分析当前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对于推动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创建国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绿线管理工作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城市建设占用绿地现象仍比较突出。据统计,近几年来申请调整绿线的项目,除部分项目中绿地调整能够基本落实绿地占补平衡外,其它类项目均存在不同程度侵占绿地的问题。
2、绿化资金投入不足,建设力度有待于加大。近年来,本市绿化养护的支出占城市建设维护资金的3.1%,城市绿化固定资产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3.8%,在全国市级以上城市的投入中处于中下等,甚至还达不到其他地级市的投入水平。
3、精细化管理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的区市在日常管护中存在着管理不及时、不到位、不够精细的问题。
4、规划科研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在新植物新花卉的引进、病虫害防治、湿地公园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和节约型园林建设等方面需要新的突破。
5、人才引进和培养造就高精尖人才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这几年园林经过多次体制机制调整变化,园林人才大量流失,缺乏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的对策
1、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之规定,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管理。一是严格依法行政。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全面落实“绿色图章”制度及《该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对于建设项目符合改变绿地性质的要按照绿地“占补平衡”要求,无“占补平衡”方案的请示件一律不予受理。尤其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时期,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对建设项目占用绿地无法占补平衡和绿化配套不达标项目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强化审批督查。对临占绿地申请事项通过实际勘查调研,实行严格的审批登记制度,并及时跟踪督查。并与城管执法局联动互动,加强对城区道路改造临占绿地、小区占用绿地和树木迁移等日常工作的巡查督查,对未经批准占用绿地行为坚决依法查处。
三是加强绿化补偿费征收。对绿化未达标的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征收绿化补偿费,实行易地建绿,有效地提高绿化的质量数量。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绿色生态格局,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切实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2、规范技术操作,努力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养护作业标准化。在认真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方面狠下功夫,根据该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制定全市养护管理考核办法,纳入市政府对各区市的绩效考核和城管综合考核。
二是监督检查长效化。市局根据考核标准不断加大对绿地养护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日常巡查、暗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养护不到位或养护质量不达标准的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或下发整改通知书。通过严格的检查和考核,切实做到督、查、改等环节环环相扣,保持良好的绿地景观。
三是技术培训制度化。组织专业人员分区进行园林管护、修剪技术培训,以会代训,召开现场会,到绿化管护经验丰富的区市参观学习,吸取先进的管护经验。
3、加大规划科研力度,为构建生态园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提供重要保证。一是着力推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尤其要突出系统理念和生态理念。积极发挥园林规划作用,指导推动构建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加快推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满足城市园林绿化用地需要,切实保证城市园林绿化用地的供应,着力打造“出门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优美景观,为防灾减灾提供广阔的空间,着力提高城区防灾减灾能力。
二是着力增强城市园林生态功能。与科研院校合作,并充分发挥现有园林技校植保科的作用,加大以美国白蛾为主的病虫害防治力度。注重园林绿化设计与城市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协调,注重生态功能,突出城市特色,不断增强城市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切实树立并维护园林规划在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供重要保证。注重绿地生态效益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按照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力争五年时间达到1500种左右,倡导种植适地适生植物品种,乔灌花草相结合,营造自然优美的植物景观。加大花卉品种的培育工作,由量的增加到质的提高,在市区主要道路、重要场所摆放时令鲜花,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使我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城市。
三是着力加快湿地公园规划。根据“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打造大水面、大空间、大绿化的生活岸线要求,切实加强环胶州湾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把胶州湾的岸线、湿地等宝贵资源保护好。
4、实施人才战略,为构建生态园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人才保障。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学有所长,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大比武技能比赛等多种方式,切实把具有园林行业专业知识,懂经营会管理,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人才选拔推荐出来,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到关键技术岗位、到管理岗位、到基层一线接受锻炼培养,同时要加大人员交流的力度,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为构建生态园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人才保障。
5、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爱绿护绿的良好氛围。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沟通,进一步加大园林绿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作用,实行分级管理,分片负责。动员全社会参与,增强爱绿护绿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绿满岛城、情系万家”的园林绿化理念。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大力开展“绿色使者”进社区活动;大力开展“居民十佳阳台美化”、“企业十佳鲜花组团”、“创生态园林城市十佳居民”等评优活动,动员全市上下和各行各业,积极投身到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各项工作中去。
三、结束语
总之,多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对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为实现我市生态空间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应逐步做好从“规划建绿”向“规划护绿”的转变,这也是城市绿化向“宜居与生态”阶段质变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姜澄清,杨玉培.易蕴乾坤至理 园藏古今丽珍──成都《易园》的创意与特色[J]. 中国园林. 2012(02).
[2] 李汉飞.环境为先 巧在立意──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J]. 中国园林. 2012(02).
[3] 吴祥艳.对我国当代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走向的思考──第三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感悟[J]. 中国园林. 2012(02).
关键词:高层建筑; 城市环境; 生态设计; 营运系统;宏观控制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高层建筑是当今所有主要城市普遍存在的建筑形式。其布局应有一个总体战略规划做指导。战略规划能够为发展规模提供依据,它限制发展范围,并且保证新建筑物及其组成部分能与周围土地利用和运行系统广泛协调。
1. 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宏观控制策略
对于现代城市良好居住环境而言,最直接有效的宏观控制方法应从以下二方面进行:
1.1有效的利用土地
在高层建筑的功能布局中,强调土地的综合利用尤为重要。亦即在建筑功能布局时,把工作、居住、交通和其他服务设施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使人们能够就近入学、就近工作、就近享用各种服务设施,缩短人们的出行距离,减少能耗。
1.2合适的密度
建设生态化城市人居环境,需要在满足人们适度舒适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人口密度,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与此同时,亦有助于城市中心的复兴,提高城市中心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局部地区过分密集,高层建筑对城市的许多负面影响大多是由于高层建筑的过分密集造成的。
2. 高层建筑营运系统的生态性设计
高层建筑营运期间所消耗的能源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有很高比例。因此设计目标应该是选择一种建筑形式和营运系统。可以尽可能的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以减少高层建筑营运期间所需的能源。以下是一些用于绿色生态高层建筑中被动模式营运系统最大化的生态设计策略。如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可以通过主动系统或混合模式系统的辅助来加以补充。
2.1建筑平面与体型系数
设计须根据基址周边环境能量和当地气象特征来设计高层建筑的形状以获得最佳能量。减少采暖能量的需求并不仅仅是建筑朝向问题,也受到建筑平面形式和体型系数的影响。建筑体形系数S系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F与其所包围的建筑体积之比(S=F/V)。资料表明,体型系数每增大0.01,耗热量指标约增加2.5%。对于正多面体而言,表面积与体积呈几何基数关系,此时建筑的体积,即空间的量和维持室内气候的能耗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几何关系,因此建筑在体积扩大时可以只投入较小的能耗增量而获得较多的舒适空间增量,这意味着减少体型系数可以降低舒适空间的平均成本。在常见的平面形式中,圆形平面可以拥有最小的面积,其次是方形。
高层建筑体形系数相对于多层建筑来说比较小,并且高层建筑屋面面积相对于外墙面积要小很多。通过控制体型系数往往可以一举三得:节能、节材及提高功能运作效率,通常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减小建筑的体型系数:①加大建筑进深;②规整建筑体型;③集中建筑体量。图2分别表明在每个气候带,最适宜的建筑比率,正立面最好的是南北朝向。研究表明,建筑可取的边长长度,即X、Y值最适宜的建筑比率,如图二所示。
建筑服务核的布置决定了平面的哪些部分对外开放(例如为了通风和更好的视野),合适的位置有利于建筑的热表现。在平衡设计时必须结合其因素考虑太阳光路径和当地的风向(如最佳的视野方向、基址形状和邻近建筑等)。研究表明,在温带和寒带地区通过双核外形设计,窗户开在南北向,服务核放在东向或西向,可以大大节约空调的能耗。这种方案亦适用于赤道地区的纬度小于40°的地区。这种布置通过“空间隔热”缓冲区,大大减少了进入建筑内部空间的热量,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建筑内部热量的流失。在各种可能的服务核布置中,双核是最可取的(见图三)。围服务核的优势在于:
a无消防加压管,降低最初和营运成本; b使用空间更具有灵活性;
c电梯间自然通风,节能;
d太阳光缓冲效应和风力缓冲效应。
2.2朝向选择
建筑朝向的被动设计与建筑的平面形态、基址上的位置及对太阳光路径的朝向和当地的风向有关。建筑朝向的决定将影响后续的每个设计决策。在决定如何使基址内的新建筑有利于环境时,必须考虑两个主要的基址因素:当地气候和基址内建筑的环境影响。当地气候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建筑朝向可以通过遮阳带植物或渗透性墙体加以缓和。通过仔细研究基本微观气候条件,就可以确定最合适的基址和建筑外形,消除不适合的基址区域(如被污染的和过于遮避的区域)。
2.3建筑采光
高层建筑在生态设计中的目标之一是优化日光的使用,减少人工照明的耗能需求。大部分被动日光技术都是控制进入的直射光线,减少其对视觉舒适度的潜在负面影响,如眩光,以及通过减少热量获取来减少建筑制冷的负担。先进的日光采集系统设计有以下方法:
① 通过将阳光反射至屋顶平面,日光可以到达比那些靠传统窗户或天窗采光更深的工作区域,但不增加窗户附近的日光强度;
② 通过利用相对小的进光区域有效传统日光,可以不对阳光辐射产生严重的制冷负荷,从而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
③ 仔细设计阻挡阳光直射的系统,可以减少阳光直射导致的眩光和温度不适。
2.4自然通风
基址环境一个重要的能源就是风。在最简单的层面上,自然通风确保了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大型项目可以利用混合模式系统的"烟囱效应",新鲜空气可以进入到低楼层,在与冰冷的水泥地板相接触后进一步降温。随着空气升温,它也升温并最终在屋顶排出。合理的自然通风设计可以降低成本和节约能量。
2.5通过利用封闭的中央庭院或中庭引入新鲜空气进入建筑内部并提供“预热”,这样可以减少能耗。使用这种中庭的设计有利于自然通风,因为中庭的设计将改变进深过深的建筑形式,而在室外立面上开窗,形成良好的的交叉通风。然而,并非所有的建筑都是完全自然通风,实际上冬季应该注意避免过度通风和由于过度新鲜空气降温导致的能量损失。所以,在高层建筑中,混合模式替代通风系统可以作为一种冬季保存能量的方式。 2.6被动制冷
被动制冷适用于各种简单的制冷技术,使建筑室内温度通过自然能源的使用而降低。这要求最小化建筑的热量获得,减少建筑外层太阳光热量的获得和太阳光通过窗户的渗透,通过自然通风和其他技术来提供舒适环境。适当的应用一些设计元素(例如建筑的布局、朝向、窗户细部、遮阳装置、通风、隔热和外墙的热系数)能够将室内温度达到一个比室外平均温度更舒适的水平。建筑通过利用各种自然散热口,如周围空气、上层空气、水和地层下的土壤,这种被动系统来降温。每种降温资源都有多种使用方法,从而产生各种降温系统。以下是各种被动降温方法:
① 舒适通风:主要是在白天提供直接通风的舒适感;
② 夜间通风降温:通过夜间通风降低建筑内部的温度,而在白天关闭建筑,从而降低室内白天的温度;
③ 辐射降温:在夜晚通过屋顶散热,或利用特殊的屋顶散热器,用白天的冷能储藏,将获得的冷能量传送到建筑内部;
④ 直接蒸发降温:机械或非机械蒸发空气降温,而将湿冷的空气引入室内;
⑤ 间接蒸发降温:通过屋顶的蒸发降温,例如屋顶水池降低室内温度而不增加湿度;
⑥ 外部空间降温:应用于外部空间的降温技术,如建筑旁的院子。
3. 高层建筑室内环境的生态设计
作为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室内环境,它与建筑本身之间、与自然环境之间以及室内诸要素之间都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整体关系,不可割裂。生态室内环境设计主要着眼点有两方面:一是提供有益健康的室内环境,并为使用者创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二是保护环境,减少消耗。因此生态室内环境设计应该在节能、环保即低碳方面进行周密的考虑。
高层建筑的室内生态设计同一般建筑相比除了室内热舒适度、室内声环境、室内空气质量等要达到标准以外,可以采用过渡空间与中庭的处理方法作为内外部的过渡空间。这些过渡空间可以保护建筑的“热”边或形成一个重要的景观。不管是布置在建筑中央或是周边,这种多层过渡空间都与传统过渡角色功能相当。这种空间实际上是在半封闭条件下“对外开放的空间”。
4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的“生态性”具有实现的意义。对于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我们应该从城市的宏观层面、建筑本身的营运系统的中观层面、建筑室内环境的微观层面进行综合考虑,使建筑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实现建筑与现代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 吕爱民.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 董位,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绿色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TV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12-01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温造成的影响
水利工程中,例如水库在建成之后,其库区以及空间的接触,是通过陆而变成水而,和空气里的能量交换形式以及强度都出现了改变,进而使得气温产生改变。大水库的水深是7m以上,到冬季的时候,平均气温会比陆地气温高出1 8℃到2.9℃,可是到了夏季,通常起到了降温的作用,尤其对于干旱地区来讲,其降温效果更加明显,平均可以下降1.0℃到4.0℃。对于高原地区就会体现出增温的效果,增温数值非常小,约为0.2℃到0.8℃。对于春秋两季来讲,大水库可以提升年平均温度0.8℃到1.9℃,对于较为极端的低气温来讲可以提升3.0℃到5.0℃,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大约会降低2℃左右,年较差会降低1.5℃到2.0℃,对于干旱地区会降低5℃左右。因此可以看出,对于水利工程的大型水库局部温度影响来讲较为明显。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局部降雨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局部降雨起到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而:
(1)水而蒸发比较强,空气湿度过大,具备了令降水增加的正效应;
(2)气流进到水域之后,因为风速的加速,流线辐散,出现下沉运动,具备了令降水减少的负效应;
(3)暖季时期,水上温度比陆上温度低,大气层构造比陆上稳定,并不有利于对流的发展,也具备了降低降水的负效应。对于湿润以及相对湿润的区域来讲,由于水气相对充足,对降水的主要条件起到决定性的因素是对流发展或者空气上升运动的强弱,因此在暖季成为了第二、第二两个负效应的主要因素,水域或者周遭邻近区域的降水会有明显降低。而对于寒冷季节来讲,因为水域令降水加大的正效应超出而使得降水减少的负效应,湿润和相对湿润区域的水域和周围邻近区域的降水会有所提升。对于我国季风区来讲,由于降水大多集中在暖季,因此水域通常都具备了令其周围地区年降水量降低的作用。对于干旱地区来讲,是水气来源或者空气湿度决定了降水,而水域或者周遭空气湿度全年每个月都要比干燥的陆地大出很多,尤其是相对湿度,水域比陆地更具有降水的条件,因此不管是寒冷季节还是暖季,水域都具备了加大降水量的正效应。
(三)对水文的影响
各类水利工程的创建不仅会转变流域周围的水文循环状况,对整体周围流域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具有好的一而,也具有不好的一而。例如水坝的修建会令水流方向的河流出现非连续化,而原有流动的河流生态系统就变为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水流的速度、水域的深度、水流边界的条件以及温度都会由于影响而出现改变。并且,因为大多数的岩层都具有一些透水的能力,这就无法避免的出现了渗漏的现象,使得地下水位提升。这种形势下水库的水位变化以及在自然条件下水文的变化具有极大的区别。例如蓄水能力强的水库水位变化幅度极高,而径流式水库的水位变化就没有那么显著,季节周期性也不容易观察。
(四)对土壤的影响
水库储水之后,会使得沿岸地下水的状况出现改变,通常对于水库的近坝来讲,会产生地下水位升高的现象,而水库周围的地下水位一旦升高,就会产生浸没土地的现象,并且会令土地沼泽化、盐碱化。
(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的多样性指的是在一定时期或者空间里,一切生物的物种和变异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主要是因为人类各类经济以及社会产生活动而形成的。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毁掉了大批的森林、草地,这也是无法忽略的主要因素。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物多样性出现的影响大致可以分成对陆生生物以及水生生物造成的影响。
二、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探讨
水利工程对于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它可以通过水力进行发电,促发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行,通过水利疏导、存储来应对旱涝灾害,可是对于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来讲,一定会将原有的生态平衡打破,形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给人类的发展、环境的保护提供先决条件,当前水利工程的建设一定要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透过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等方而的研究以及对生态环境转变的引导,体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把水利工程建设所影响到的环境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并且,建设施工相应单位也要透过环境评价、工程价值评价以及长时间跟踪评价对生态环境进行随时监控,并对出现的问题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应对,加快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